社会影响的作用范例6篇

社会影响的作用

社会影响的作用范文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张云兰

摘要:哲学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在当代社会产生的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传统的墨子哲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表明人们需要对古代的哲学思想进行不断的探讨,并将其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哲学思想;现代社会;影响

哲学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中国的古代哲学始于商周时间,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百家各持一派,简单可以概括为儒家、道家、佛学、理学等四大类。这些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当代社会的环境背景下为从政者和劳动阶级提供了思想指导,尤其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我们启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仍要注重对于百家哲学思想的挖掘和探索,并将其有效的适用于社会发展。

一、墨子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墨子哲学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墨子的哲学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有效的帮助劳动阶级群形成了有效的价值观念,甚至在当今社会,墨子的哲学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墨子的“兼爱”思想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提出的且予以强力推行的重要哲学思想。“兼爱”思想不仅停留在国家层次的关系,也同时着重与于人类之间的关系处理。“兼爱”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社会战争纷乱,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不良现状,其对于人类良好社会品德的培养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可以称之为墨子哲学思想的精髓。“兼爱”思想可以简单描述为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它强调社会群体不分贫富贵贱都需要相亲相爱从而化解一切利益冲突。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可以突破社会的阶级划分,虽然不易实现,但是却有重要的意义。“兼爱”思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墨子的“非攻”思想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

墨子的“非攻”思想体现了人们对于和平社会的向往和对侵略性战争的反对。在墨子的哲学思想中,国家之间理应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并要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非攻”思想主张的是“反对侵略性的战争”,在现代社会多国共同发展的时代,该思想在国家面对国际问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坚决反对大的国家恃强凌弱,侵犯别国,这也是对于“非攻”思想的广泛应用。因此,墨子的“非攻”哲学思想在处理国际问题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思想指导作用。

(三)墨子的“尚贤”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墨子的“尚贤”政治思想,主张重用贤才,反对重用亲系。“尚贤”思想的涵义在于国家要注重人员的才能和素质,而不应该考量他的背景和关系,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帮助。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重点即是人才的培养,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保证社会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尚贤”思想应当作为国家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国家不断注入新鲜且品质良好的血液,从而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保证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墨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内容很多,这里只是简单分析了以上三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挖掘墨子哲学思想中的精髓,其思想必定对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更加重大的意义。

二、孔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涉及政治、教育、经济等各个方面,但是孔子的哲学思想,诸如“仁学”思想、天命观等则更为鲜明和具有代表性。由于孔子的哲学思想具有完整和系统性,我们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其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的“忠恕之道”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忠恕之道”的根本涵义在于推己及人,主张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着想。现代社会中人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于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责任感薄弱,国家陷入道德感缺失的境地,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孔子的“忠恕之道”哲学思想必将发挥其重大意义,“忠”是指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恕”则是强调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其是以“忠”为基础。在孔子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需要的也是别人需要的,这种思想对于人们培养团体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

(二)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人口扩增,植被减少,能源紧缺等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人类发展和自然的矛盾逐渐增大。孔子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则对于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这种思想的内涵在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应用造福人类,同时也要注重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从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提出人需要主动提高自我道德水准,从而使自我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作出工作。它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需要依靠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修养,人们不仅要注重自我的完善,还要注重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等,从而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完善。

其次,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强调从政人员不仅要保证自身的道德提升,还要普及到百姓身上。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和下属关系冷漠等问题,将孔子的该思想加以适当运用,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实施适合的规范,改变这种现状,从而促进企业和谐的氛围。

三、道家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道”,主要内容则是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道家的哲学思想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

(一)道家哲学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强调“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其要求人类需要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借鉴大自然的淳朴特性,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强调人类应当和自然融为一体。“知常曰明”体现了社会的发展需要顺应自然规律,“知和曰常“强调生态平衡,“知足不辱”则要求社会要适度发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过度和贪心。以上三种思想都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我们需要以此为精神目标,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自然和生态平衡。

(二)道家哲学思想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

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无为”,其虽然看似消极但是它对于人类个人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遵法自然”强调人们需要遵循规律和法则,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三)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影响

“道法自然”强调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这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启示性作用。 “行不言之教”强调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

(四)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经济规律的影响

道家核心思想中的“自然无为”思想表达了不要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禁止对事物发展的进程实行改变或者干扰。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下,国家应当避免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过多干涉,从而促进市场合理竞争,最终保证经济快速有序的发展。同样,无为思想在企业管理中可以具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即采用科学技术取代人工操作,从而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四、结论

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仅从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启示性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不仅需要对这些文化进行传承,更要学会将其适当的运用,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雪;刘洋;浅析墨子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2(7)

社会影响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通过缴费和支付两个环节对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劳动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高,保障的整体水平较为低下。这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劳动人口的就业形势的发展,社会保障的缺失也带来了不少社会性矛盾。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保障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我们必须针对社会保障政策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探索并制订出有效的促进劳动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

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从经济角度来看,社会保障对于居民储蓄、劳动就业、资本市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不足,二是失业人员增加。社会保障如何在刺激消费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是社会保障理论探索和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依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劳动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劳动需求量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需求量与工资增长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工资水平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反之劳动需求则增加;其二,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劳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劳动需求减少。社会保障政策的推出,会同时引起劳动需求量在劳动需求曲线上的变化和劳动需求曲线位移产生的变化。具体来讲,社会保障从社保基金筹集和待遇给付两个方面对劳动需求产生影响。

1、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影响劳动需求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保基金的数量,取决于社会保险征缴基数和社会保险税费比率。一般来说,社保基金是以劳动者的工资为征缴基数的。因此,从对劳动需求影响的角度看,社保基金的征缴使得企业相应增加了劳动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保障的实施,对劳动需求具有负面影响,即会减少市场劳动需求量,影响就业。社会保险征收税费,相当于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从市场劳动供给角度看,工资的降低,会产生挤出劳动的效应,一般会使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同时,社会保险征税费征收也常常会导致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流向非正规部门,这里面有企业减少成本的需要,也有劳动者增加实际收入的需要。

2、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如前所述,社会保障支付的对象是退休、失业、患病、生育等人员。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虽然与劳动期间的工资水平有很大关联,但毕竟属于非劳动收入。根据劳动经济学原理,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产生收入效应,从而减少劳动供给。

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对劳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难以有效地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保障政策与促进就业不相一致的弊端也暴露出来。

1、社会保障固定缴费制削弱了社会保险调节劳动供求的功能

社会保险税费比率,按照其是否变动,有固定费率和浮动费率两种。前者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费率保持不变,后者是根据影响费率因素的变化对费率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社会保险项目中,工伤保险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实行行业差别费率,且在同一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实行浮动费率,其余险种实行固定费率。这种费率制度,在两个方面与经济周期的变化不相适应:一是固定费率与经济周期变化不相适应;二是缴费按月进行,预缴和补缴的机制还不健全,与经济周期的变化不相适应。这两个不适应,大大削弱了社会保障调节劳动供求的功能,不仅使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作用得不到完全发挥,反而在经济衰退期间会制约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就业。

2、失业保险给付项目结构不合理

为了应对失业,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劳动力市场政策,这种政策被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职业培训、就业推荐、公益性岗位创建、促进劳动力流动等政策,消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失业保险制度和提前退休制度等。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是能对失业后的生活有所保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运作重心转向再就业,更加注重促进再就业的工作。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虽然条件规定了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政策优惠,但条例的基本特征是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且具体办法和实施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由于用于再就业支出的比例受到限制,近年来,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越来越多,不仅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3、现行退休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固定年龄退休制度。在经济繁荣时期,这样的退休制度不能有效增加劳动就业的供给量,经济衰退时,退休制度也起不到减少劳动供给的作用。

三、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税务总局于2009年联合发出通知,出台了“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以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变化。但这毕竟是一种应急性的措施。依据劳动经济学理论,通过实施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扩大劳动就业的长效机制,才是治本之策。为此我们作如下探讨:

1、实施社会保险弹性费率

这是指在一个与经济周期相一致的长期均衡费率的前提下,不同时期的社会保险费率要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适应经济周期的变动。具体而言,就是在需求过剩、供给不足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当提高社会保险费率;而在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当降低费率,包括个人缴费费率和企业缴费费率。企业费率的降低,有助于增加企业劳动需求,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促进社会稳定。个人缴费的降低,有助于增加个人收入,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劳动经济

专业理论,在经济衰退时期,要特别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企业,通过预缴、补缴、缓缴等机制,稳定它们的劳动需求,以降低社会失业总量

2、通过社会保障政策倾斜,有效增强失业保险的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功能

失业保险应具备三大功能: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这些功能是通过合理设置失业保险基金给付结构来实现的。根据国外先进的经验,失业保险基金中,生活保障基金与促进再就业基金的给付比例在4:6左右是适宜的。而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基金给付结构过多地偏重于保障功能,预防失业和促进再就业功能远没有实现。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审视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比例,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帮助劳动者实现再就业,这才是失业保险的最理想效果。

3、实施弹性退休制度

退休制度是维护社会劳动力再生产、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社会制度。由于退休年龄直接涉及劳动力的供给,因此,它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冲击,以及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国际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调整法定退休年龄的措施。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采用刚性退休制度,其间,虽然对个别特殊群体的退休年龄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适当调整,但绝大部分行业的退休年龄没有调整。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问题,但鉴于目前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就业矛盾突出,在政策层面得不到响应。我国应该抓住人口期望寿命延长的契机,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可以参照现行退休制度的年龄作为弹性退休制度的年龄中值,规定3至5年的弹性区间,以便充分发挥退休制度调节劳动供求关系的功能。经济繁荣时期,鼓励延期退休,增加劳动供给;经济衰退时期,鼓励提前退休,减少劳动力供给,增加就业岗位,给社会上年轻人的就业创造更宽松的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积极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当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在我国劳动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就业矛盾突出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保障政策本身进行细致的研究,探索并制订出更为有效的促进劳动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社会影响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社会资本 心理资本 工作绩效 组织支持感

一、前言

路桑斯教授提出了心理资本,把自信、希望、乐观、坚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合并成为更高层次的核心概念,并称之为心理资本,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获得心理资本,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来提升心理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我国柯林江教授将根据要素内涵将本土心理资本13个一阶类别归纳成事务型心理资本与人际型心理资本两个二阶类别,前者包括奋发进取、自信等具体要素,后者包括尊敬他人、包容宽恕等具体要素。

而社会资本作为嵌于社会结构、关系网络的资源,对于无论个体还是集体而言,行动者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利用社会资本来提高其达成目的性行动的可能性。普特南将社会资本以结构上的区别将其划分为黏结性社会资本与桥接性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由地缘、亲缘、宗教伦理等因素联系到一起的具有相似性、排他性、联系紧密的群体;后者则是由跨越地理、种族、性别因素的来自不同背景的群体集合。在这种划分基础上的研究在国内接受度较为广泛,其较好地显示了社会资本中国本土化的特质。

大量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指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其贡献和关心其福利的总体看法。缪斯等研究认为高组织支持感趋向于改善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形成有效的工作行为(如情境绩效)。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本土化,从其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机理上展开分析、对组织支持感作为参与要素展开探索成为本文的主题。

二、假设的提出与研究方法

1.假设的提出

在中国本土工作场景中,我们发现往往是自身具有很强事业心的员工,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具有良好人脉的员工往往也乐于完成本职工作以外的其他相关工作。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将任务绩效与事务性心理资本联系起来、将周边绩效与人际性心理资本联系起来,同时又分别将任务绩效、周边绩效与黏结性社会资本、桥接性社会资本联系起来。而组织支持感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心理感受,在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工作绩效的作用过程中,我们假设组织支持感会起到调节作用。于是我们建立本研究的假设:

H1 事务性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 人际性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 黏结性社会资本对任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 桥接性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5 随着组织支持感的增加,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正向作用增强

H6 随着组织支持感的增加,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正向作用增强

2.变量研究方法

(1)人力资本。由于关联变量在测量上是主观变量,本研究使用主观衡量人力资本的方法,同时采用三个自评项目以衡量调查对象的人力资本。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2)心理资本。根据本土化的要求,心理资本作为本研究重点测量的变量,我们将其划分为事务性心理资本和人际性心理资本来测量,选取了柯林江教授在中国本土情境下研究开发,并经过多次应用的短板问卷,用其二阶类别进行测量。柯林江教授的心理资本本土量表近两年在中国的研究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信信效度得到了证实和肯定。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3)社会资本。借鉴柯林江教授的以划定“关系范畴”,从“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和“外部关系”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综合纳入“关系强度”、“网络数量”等概念内涵。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4)组织支持感。采用分层回归方法检验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我们采用组织支持感量表,选取艾森伯格组织支持感调查表,同时参考了国外研究学者在研究组织支持感与组织承诺、角色内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间关系时的测量方法,选取了其中7个子题目。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5)工作绩效。工作绩效量表,采用陈胜军教授开发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自评形式工作绩效量表。采用李克特式5点量表。

三、研究结果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问卷的发放采用线上加纸质版的结合。调查对象是北京海淀区与朝阳区国企、外资与合资三家不同性质的公司。一共发放问卷约376份,回收有效问卷317份,其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53岁,平均年龄34岁,学历最低为中专及高中以下,最高为博士。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数据结果的信效度检验通过,Cronbach's a 值为0.78,具有良好的效度。如表1所示,性别为控制变量,与三类资本相关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女性职工与男性职工相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各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水平。三类资本之间显著相关,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三类资本,尤其是黏结性、桥接性社会资本,以及事务性、人际性资本均分别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事务性的心理资本与任务绩效的相关性、人际性的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桥接性的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都具有比较显著的相关关系,假设得到初步支持。

2.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周边绩效的影响

因变量为任务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在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于任务绩效的模型中,人力资本变量β值为 0. 030(p < 0. 001),事务性心理资本β值为 0. 337(p < 0. 001),对任务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成立;黏结性社会资本对任务绩效的正向作用程度未达到很突出的水平,H3不成立。同理可以看出其他相关变量对任务绩效有着一定的正向影响。

相关变量对周边绩效的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桥接性社会资本变量的β值为 0. 392(p < 0. 001),对周边绩效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H4成立;人际性心理资本变量的β值为 0. 379(p < 0. 001),对周边绩效有更为显著的影响,H2成立。

如表4、5所示针对自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我们将相关变量分别去中心化后与组织支持感相乘,分别检验了组织支持感对任务绩效,在各类资本分别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如表3所示,在对任务绩效的调节作用中,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而对比周边绩效来说,尤其是在事务性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的影响过程中,交互项系数的系数达到了0.639*(P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此次研究再次证明了研究学界一直认同的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工作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分别就两种社会资本以及两种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程度来看,不能从研究成果中直接看出总体上的影响差异,但结果显示事务性心理资本对任务绩效有较其他类型资本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就四种不同类型的资本对周边绩效的影响来看,也无法直观的得到总体上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的影响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虽然研究从客观角度出发选取了一家外企、一家国企以及一家合资企业以期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性,但也具有涉及行业领域差异较大,对象的职位分类与层级相当不同的特质。

横向对比充分显示出桥接性社会资本和人际性心理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显著影响。这两项中,又属桥接性社会资本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点。而总体上,就两类资本分别对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影响上来看,社会资本对周边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研究向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双重启示:在招聘时,需要着重考察应聘者心理资本与社会资本;在培训和团队建设时除了业务上硬性知识的补给,还需要重视从多方面注重员工健全、积极的心理水平的建立,培养团队组织成员之间的和谐氛围,人际交往水平上的提高。

第二,再次论证了组织支持感对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影响效应的正向调节作用。同时也论证了一个崭新的观点:组织支持感在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过程中,主要作用于周边绩效上。相对于对任务绩效,组织支持感对周边绩效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同时,相对于对社会资本,组织支持感对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尤其是周边绩效的正向影响上具有更大的正向调节作用,不难理解,这是因为组织支持感本身就是一种正面的心理感受。综上所述,我们希望任何组织在管理员工组织期望的环节上要重视对组织支持感的落实,这是提升员工工作绩效,增值员工心理资本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Luthans,FB,Avolio,BJ,Walumbwa ,FO,and Li,Weixing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249-271

[2]柯江林.中国本土心理资本的量表开发及其应用研究[J].心理学报,2009:875-888

[3]赵雪雁.社会资本测量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127-133

[4]Boggs C.Social Capital and Political Fantasy: Robert Putnam's “Bowling Alone”[J]. Theory&Society,2001,30(2):281-297

[5]Hungtington E R,Sowa D.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lied Psychology,1986,71(3):500-507

[6]Muse LA , Stamper CL.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Evidence for a mediated association with work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ues, 2007,19(4):517-535.

[7]Eisenberger R, Aselage J. Incremental effects of reward on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pressure: positive outcomes for intrinsic interest and creativity[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9,30(1):95-117

社会影响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文化语境 社会因素 英汉翻译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交际的工具,也是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之间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内容。语言影响文化和社会,文化和社会会影响语言环境的形成,从而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想用一种语言文化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文化,翻译者就必须较全面地掌握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那么,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产生怎么的影响作用呢?下面将从理论基础和例证分析两个方面浅析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

一、理论基础

1.文化语境。语境是由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的,即语言使用的环境。他认为语境如果脱离了语言,那么语言便只是臆造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同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可以分为两种――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的是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的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而关于什么事文化语境这个问题,学者们从角度和层面诠释了文化语境。胡壮麟认为“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环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黄国文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契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蒋坚松和彭利元又提出文化语境“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和人类思维的共同认识。”根据文化语境的上述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语境,指的是那些对语义有着制约作用的、语言之外的因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2.社会因素。所谓社会因素则是指社会上各种事物,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群体,社会交往,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社会舆论,地理环境,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等等。它们的存在和作用是强有力的,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社会背景的不同是影响英汉翻译的最大瓶颈。因此,译者要想清楚准确的传达反映原著的内容和思想,就要在良好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更要了解两种语言的语言文化背景,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将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二、例证分析

1.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随着翻译的发展,翻译工作的内容也已经从简单的语言词汇的转换变成了两种社会文化的传播过程。因此我们要深刻的了解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文笔者将试图从历史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作用:

(1)历史传统。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短语或词汇看上去不难理解,但是如果不结合这些词汇的历史文化背景便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Achilles ’ Heel”,原指仙女忒提斯为了让儿子炼成“金钟罩”,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入冥河,但是却留下了全身唯一一处死穴。现指“致命的弱点,要害”。同样,汉语中的“鸿门宴”应译为“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如果译者不了解在当时中国楚汉象征的历史背景,只会简单地直译为Hongmen Feast,读者只会将其理解为就是常见的宴席,而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2)。另一个对翻译活动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就是。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尽相同,这对翻译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差异要求译者更精准的在不同间表达词语的社会文化含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关于佛教的俗语“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些在西方的宗教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英语为主的西方国家里,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使西方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产物,类似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文化中语言和思维的表达甚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例如“God bless you.”、“God be with you.”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避免翻译失当。

(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决定语言表达方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处理分析原文,翻译要针对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这样可以是译文有更高的观赏性,也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如“布衣蔬食”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节俭朴实之意,将其英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译语的文化语境,避免引起误解。现代西方人士普遍认为蔬菜是营养健康的食品,棉麻是时尚健康的布料,它们的价格往往高于鱼、肉黑人化纤制品。如果将“布衣蔬食”直译为“wear clothes of cotton and eat vegetable”,西方读者不可能意识到这是在形容一种节约简朴的生活方式。在充分进行语境分析的前提下,不防将这一成语译为“wear coarse clothes and eat simple food”,以避免原译在译语文化中可能导致的对蕴含意义的误解。颜色类的词语在英汉文化中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颜色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红色在中国人眼中代表热烈,忠勇,但在英语中则更多的用来表示人物的性格火爆;黄色和金色表示权威和天神,但是英语文化中更多的认为黄色表示内心胆怯,等等。因此,为了避免译文中意象理解的混乱,一些具有特殊含义或意象认同不吻合的词汇最好不要直译。

(4)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英汉两种社会文化也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人崇尚儒学,强调“中庸”,因此中国人在言语交谈或文字中更注重表达含蓄和内敛。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强调进取,认为个人力量和意志是成功的关键。正因为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人经常在听到别人对自己说“You are amazing!”的时候会回答“No.”西方人则会很高兴的回答“Thank you.”也正是因为西方文化更重视跟人的价值,因此英文日常交谈中会将年龄,婚姻等问题看做是个人的隐私,这点也与中国社会有一定差异。

综合以上几点,翻译活动受历史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语言和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精准的理解原语的语境,从而采用适用的方法。

2.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的影响作用。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出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翻译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由此可见,英汉翻译活动不仅受文化语境的影响还受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制约。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或许不如历史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影响广泛,但是地理环境可以造就特定的文化,从而衍生出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英国为例,英国四面环海,距离欧洲大陆最近也有三十多公里之遥,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他们在与海斗争中创造了“海的文化”,这一文化在部分词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英国文化的日常用词中,海文化可见一斑,英国人经常用“fish”组成复合词,例如“cold fish”用来形容“冷漠的人”;同理,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都处于农耕环境中,因而产生了“农业文化”,例如“天涯何处无芳草”、“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等等。

(2)地域政治。语言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在不同的社会中,由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必然也就存在着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得语言富有而且具有浓厚的政治民族色彩。例如:“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End home.”该句中EastEnd具有特定的政治内涵。从地理的分布上来看,英国伦敦分为西区和东区,西区则叫WestEnd,是富人居住的繁华地区;而东区,即EastEnd,则是穷人居住的地方。因此,该句也就应翻译为: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期,也是伦敦贫民区千家万户从不见天日的岁月。

(3)风俗习惯。人类的语言源自社会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生活的人们就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就有了相同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有截然相反的意思。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龙”这个意象的理解。在中国文化中,“龙”已经被神化了,中国人也常以“龙的传人”在形容自己。中国古代的皇帝更是“真龙天子”。但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文化意象却是大相径庭的,是魔鬼的化身。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与习俗的差异,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甚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这些文化层面的差异,才能更加请准的表达出原语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处理得好坏,社会背景知识掌握得多少,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曾经指出,翻译时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由此可见,要达到真正成功的翻译,翻译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还要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掌握全面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如果想达到两种语言清晰准确的交流,就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参照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二者结合起来。总之,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英汉翻译活动有直接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恰当的翻译策略是英汉翻译活动有效进行的保障。

参考文献:

[1]C.K.Ogden,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M].New York:HBJ,1946.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黄国文.语篇分析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蒋坚松,彭利元.文化语境与中国典籍翻译[J].中国外语,2006.

[5]包惠南.文化语境和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6]陈宏薇.新编汉语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社会影响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人格五因素

前 言

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并不是独立发展的。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除家庭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影响人物就是教练员。由于单独考察每个因素并不能揭示因素水平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将教练领导行为、社会适应、人格等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动员社会适应相关研究

对社会适应行为最先展开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Leland(1973)。社会适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个体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对于什么是社会适应,目前还存在争议。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社会适应行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在特殊教育与临床领域,研究者通常从适应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适应。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研究者更习惯用“Social Adjustment”来表社会适应。然而,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似乎并不重视对社会适应的内涵进行界定,而只是对社会适应良好或不良的特征进行描述。

陈建文(2003)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体对特定情境的适应过程分析入手,对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聂彦刚(2005)以AAMR为理论依据,认为社会适应行为是个体如何运用内部心理资源,适应自我发展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社会环境的活动过程,是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在自我的监控下,充分发挥智力(认知)、人格(非智力因素)、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功能,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环境协调的心理机制系统,包括良好适应行为和适应不良行为两个方面。杨彦平(2007)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体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出发,认为社会适应首先是一种心理适应或人格适应,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对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调节过程,需要一定的心理资源和应对的机制。

青少年运动员有别于普通中学生,他们在兼顾学业学习的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竞技领域。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侧重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的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余益兵(2009)对社会适应的解释,认为正确理解社会适应的内涵需要考虑:1)社会适应的文化期待性,2)社会适应的年龄特性,3)社会适应的内容领域,4)社会适应的自我同一与社会和谐的统一,5)社会适应是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的统一,即将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顺应环境、调控或改变环境或自我,最终达到与社会保持和谐、平衡关系的状态,它包括自我系统的和谐和个体与环境的和谐两方面。

二、人格五因素与青少年的研究

人格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变量,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会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五因素结构能较好解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特点。李彩娜等(2005)在研究中探讨了人格五因素对师生关于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格五因素中的情绪性、外向性、开放性、谨慎性和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显著预测效应。除了外向性,人格的其他4个因素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宜人性和谨慎性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情绪性和开放性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张秋凌,邹泓,王英春,2006)。

三、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状况的总体特征

青少年运动员的社会适应不容乐观。表现为积极适应得分较低,而消极适应得分较高,说明在两方面的适应问题上,青少年运动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社会适应水平有待提高。

余益兵(2009)在关于中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发现,其发展有三个显著特点:非均衡性、非同步性和性别差异。但本研究中,青少年运动员社会适应的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而运动等级差异显著。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青少年运动员生活环境的独特性。与普通中学生在教室学习不同,本研究选取的青少年运动员均以训练为主。他们每天多数时间活跃在训练场上,而平时的训练上,教练员更多关注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而对于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关注较少。也就是说,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以训练为主的生活环境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较大(王英春,褚跃德,郭璐,2009)。进一步探讨有待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持。

因此,在自我肯定、自我烦扰和积极应对维度上,有运动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无运动等级的青少年运动员。也就是说,优秀的运动员在积极适应方面表现良好,但也在消极适应方面存在问题。这可能是因为青少年运动员在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提示我们,为了让青少年运动员更好的成长、取得成绩,积极适应与消极适应的问题都要需要重视。

作者简介:周开祥(1989-),男,汉族,重庆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建文,王滔(2003).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4),90-94.

社会影响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吴江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生产性人口、人口抚养比、人口性别比、人均受教育年限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总理曾经讲过:“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这被称为是著名的“乘除法”原理,它对人口问题的阐述极其精辟。单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怎样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性,才能构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资源优势,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我们以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0年和2010年县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为可靠的基期和报告期数据来源,并在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昆山与排名第四的太仓比较中,对吴江市人口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以求进一步明晰吴江市人口发展思路。力求以静态的数据,观吴江市动态的产业转型升级;用历史的数据,看吴江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在与昆山、太仓的比较中看吴江市人口发展现状

1、常住人口增幅较大。第六次人口普查吴江市常住人口为1275090人,较第五次人口普查872819人增加了402271人,十年间人口增幅为46.09%,年均增长率为3.86%,现代人口理论研究认为,人口年均增长低于5%,属于自然的“内生性增长”,高于5%,则属于制度的“外生性增长”①。所以,吴江市常住人口增长仍然属自然增长。

相比较而言, 昆山现有常住人口为1646318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882492人,增幅达115.54%,是吴江的2.5倍,年均增长率为7.98%,也比吴江高出4.12个百分点,制度的“外生性增长”非常明显。太仓现有常住人口为712069人,其增幅比较低平,年均增长率只为3.1%。

国际上对城市聚集效应有一个通行标准,即10000人/平方千米。也就是到达这个限度时,土地、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大幅提高,经济主体间的交往增多,资金流量加大,道路建设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处理方便,有利于教育规划布局,城市聚集效应显现。人口学中一般将其称做是城市资源承载力指标①。目前,吴江市松陵镇人口为146217人,如再加上吴江经济开发区人口,城区总人口则为388063人,仍属小城市行列,人口密度只有2612人/平方千米。昆山市人口规模要大些,玉山镇人口为468237人,如果再加上花桥的104965人,总人口超过了50万,尽管达到了中等城市规模,但其人口密度也仅为3412人/平方千米。人口增长空间都还比较大。

2、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略显偏低。吴江市2010年的户籍人口为799569人,较十年前的771855人增加了27714人,增幅为3.6%,年均增长率为0.35%。外来人口的增长幅度比较大,2010年为475521人,比2000年的100964人,增加了374557人,增幅为371%,年均增长16.8%。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为1:0.6。

比较而言,昆山户籍人口的增幅比较大,十年间由2000年的594592人,增加到了711333人,增幅达19.6%,是吴江的5.4倍,年均增长1.81%,是吴江的5.2倍。昆山外来人口的增长幅度依然很高,2000年为169234人,十年间增加到了934985人,增幅达453%,年均增长18.6%。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为1:1.3。太仓的户籍人口保持着年均0.45%的增长,目前为468955人。外来人口的增长比较吴江要低得多,其增幅为220%,目前外来人口为243114人。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也与吴江接近,为1:0.5。

有研究认为,当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为1:1时,社会资源利用与公共管理投资总效益开始显现,在城市资源承载力允许的条件下,中等及以上城市的郊区化明显,聚集效应出现①。所以,吴江市在吸附外来人口上尚有较大空间。

3、生产性人口增势明显。被称为生产性人口的,一般是指15-64岁人口,他们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体力量。从人口普查数据看,全国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2000年为70.1%,2010年则达到了74.5%,提高了4.4个百分点。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人口红利”明显。吴江、昆山、太仓三个具有典型苏南经济特征的县域,聚集经济发展快速,致生产性人口呈明显增长态势。其中,吴江由2000年的648679人,增长到了1047482人,其占总人口的比达到了82.15%,十年间上升了7.83个百分点。

相对来说,昆山生产性人口规模更大,目前已达1421746人,占到总人口的86.36%,十年间上升了8.74个百分点。而太仓生产性人口上升幅度则不大,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79.11 %,比吴江低了3个百分点,比昆山低了7.25个百分点。说明吴江、昆山和太仓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较轻,可维持较高的经济剩余量,社会呈现高储蓄、高投入和高增长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口红利。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县域对外来人口有一定的依存度,特别是昆山,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持续发酵,以及企业西迁而使用工“供求同源”的出现,生产性人口流出县域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加大,加之0-14岁人口大幅减少,生产性人口的无限供给将逐步减缓,以至向刘易斯拐点趋近,人口红利逐步弱化。

4、人口抚养比相对较高。人口抚养比反映的是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一般分为未成年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通常是用相应人口数与劳动力人口数的比值表示。由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看,0-14岁人口,吴江市,由2000年的133279人,下降为2010年的111916人,尽管常住人口数在大幅增加,但新生人口数却呈负增长,其占总人口的比下降了6.49个百分点。相比来说,昆山该年龄段的人口为133307人,与十年前的吴江相当,下降了5.82百分点;太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为9.73%,高于吴江和昆山,但人数规模不大,仅为69261人。由此我们得出0-14岁人口抚养比为:吴江10.7%,较十年前下降了9.8个百分点;昆山9.4%,较十年前下降了8.5个百分点,幅度低于吴江;太仓为12.3%,才只下降了5.2个百分点。相对来说,未成年人口抚养负担昆山最轻。

由人口普查得知道,吴江市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略有回落,2010年为115692人,占总人口9.07%,较十年前下降了1.34个百分点;昆山老龄人口为91265人,在总人口中占比为5.54%,比吴江低了3.53个百分点,说明“昆山年轻”;太仓目前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最大,达到了11.16%,老龄人口数为79490人。所以,三个县域老龄人口抚养比的差别也较明显。其中吴江为11.0%,昆山为6.4%,太仓则为14.1%。根据联合国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的统计标准②,吴江和太仓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综合来看,昆山人口抚养比(未成年人口抚养比与老龄人口抚养比的和)即社会抚养负担最轻,只有15.8%,而且是“养幼大于养老”。吴江人口抚养比则相对较高,达到了21.7%,太仓则更高,为26.4%。而且都是“养老大于养幼”,社会负担加重。但相对于全国平均抚养比33.5%的水平来说,吴江、太仓的社会负担还小得多。

人口抚养比,实质上是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与作用的反映,也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人口抚养比越大,劳动力人口承担的抚养义务就越重,社会公共管理乃至劳动力人口自身支出的消费性成本就越高,社会储蓄率下降,投资减少,经济增长趋缓。

5、人口性别结构较为合理。在考察人口性别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多数情况下是以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来衡量的,即以活产女婴为100,活产男婴数对活产女婴数的比值。作为人类基本特性,出生人口性别比通常是在103-107之间,这是评判人口性别的基本参照指标②。我们仅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据,目前吴江市有男性人口642185人,女性人口632905人,性别比为101.47,较十年前99.01的“女多男少”现象略有改善。目前全国平均性别比为105.20,总体处在合理区间。而昆山的情况则有明显不同,性别比达到了111.35,“男多女少”现象突出。对此,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断:昆山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进程比较快,对外来男性人口的吸附能力提高,县域经济活力增强。当然,从性别比快速增长的趋势上看,男性比例相对偏高的长期累积,必将在一定时候影响到人口结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婚姻挤压则在所难免,不仅经济增长因人口因素不协调而受到制约,低收入人群与低素质人群的结合所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接踵而至。

6、人均受教育程度明显偏低。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统一口径,大学文化程度是指大专及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含中专,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吴江、昆山、太仓三个县域每10万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及与全国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比较统计如下表: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十年间吴江、昆山、太仓三个县域受人口自然出生率的影响,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均有明显下降,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降幅分别为:昆山1.86、吴江1.67、太仓1.06,这个数据的全国平均水平为0.89,表明这三个县域人口受教育程度朝向高端流动倾向明显。同时,它们的文盲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昆山生产性人口文盲率最低,仅为1.22%,吴江在三个县域中最高,为3.35%。说明昆山生产性人口的文化素质优于吴江。

在大学、高中和初中三种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例上,三个县域均呈明显提高态势,其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的“拱隆点”也有明显不同。其中吴江的提高幅度分别为0.54、0.55和0.82,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拱隆点”为初中;昆山的提高幅度分别为1.00、0.95和0.10,与吴江相比,其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拱隆点”为大学,朝高端位移快速;太仓的提高幅度分别为0.65、0.05和0.56,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特征与全国平均水平0.53、0.29和0.48差不多,存在两个“拱隆点”,一是初中,一是大学,但整体上在朝着高端位移。不过,出现两个“拱隆点”,说明人口受教育状况易出现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生产性人口供应不稳定。区域性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拱隆点”不同,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与结构就存在差异,人均受教育年限就是人口受教育程度的量化反映。

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某一人口群体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一般是按现行学制为受教育年数计算人均受教育年限,即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按16年计算,高中文化程度12年,初中文化程度9年,小学文化程度6年,文盲为1年。比较方便的估算方法为:不同文化程度的学制年数×该学制段上的人口数之和÷总人口数③。据此,吴江市人均受教育年限,2000年为7.28年,2010年为8.52年,十年间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24年。昆山2010年为9.97年,与吴江同比高出1.45年,是吴江用十年时间所提高的总量的1.17倍,理论上吴江教育与昆山教育的落差是11.69年。太仓2010年为8.71年,也略高于吴江。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同,必将会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上得到体现:2000年吴江的GDP是181.20亿元,昆山是200.8亿元,吴江与昆山的比是1:1.1。到了2010年,吴江GDP是1003.00亿元,而昆山则达到了2100.28亿元,吴江与昆山的比是1:2.1。这不能不说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显著相关性。

二、遵从实际,对吴江市人口发展的三点思考

在比较中我们看到,吴江市人口主要表现为外来人口的吸附能力相对较低、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等特点。人口市情是吴江市的基本市情,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状况,是影响吴江市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重要变量,统筹解决好人口问题,也是促进吴江城市发展和造福子孙后代的根本性、全局性民生问题。为此,我们有如下三点思考:

1、合理调控人口总量,适度放宽户籍人口准入。无论从城市人口密度上看,还是从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上看,吴江市城市聚集程度都还很低,在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地开放二胎生育的基础上,合理调控人口总量,适度放宽户籍人口准入,对吴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吴江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强劲推动,大大释放了城市空间,特别是随着滨湖新城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大大增强,这为户籍人口的直接申报和准入创造了优越条件。另一方面,着眼于人口结构布局和人口素质优化,立足于人口资源的市场配制和政府调控,确立户籍人口准入条件,适度放宽口径,加快人口调节步伐。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对生产性人口吸附。目前,我国正处于生产性人口集聚的黄金期,吴江更不例外。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吴江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这势必影响到生产性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在对外来生产性人口吸附能力上,明显没有昆山强劲。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吸附更多高层次人才前来吴江就业、创业、兴业和乐业,显得非常重要。一要眼睛盯住高端人才资源。徐明书记在中共吴江市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报告中,就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览子方案,并要求通过事业、感情和待遇等合理要素使用人才,这对推动吴江人口结构的优化,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实施上,应以滨湖新城项目建设为抓手,放眼国际,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全方位拓展高素质人才的吸附功能。二要着力圈住普通人力资源。近年来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也让人感到困惑。其实,这对城市发展来说是非常好的圈人机会,可通过大学毕业生直接申报入户、建设公共廉租公寓吸附外来大学毕业生“扎根性就业”、政企联动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优质的“感动性就业”、制定与不同文化程度对应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确立“工龄工资保底”、“绩效工资保增”的工资增长办法等,吸附大批高素质年轻人前来吴江发展。

3、加大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尽快推动人口教育“拱隆点”上移。从全国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看,0-14岁人口均呈下降态势,而生产性人口则均呈上升态势。这反映在人口教育上,则表现为九年义务教育重在稳定、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的新格局。相对而言,吴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统筹、协调还不够一致。在昆山、太仓人口受教育程度变化的“拱隆点”均已位移至大学的时候,吴江目前还逗留在初中水平上。目前昆山有五所高校,支撑起了人口教育的大责任;太仓虽仅一所,但健雄学院颇具特色的“定岗双元”办学,与被誉为德企之乡的太仓诸多德国企业实现了完全的无缝对接,毕业生深感在德资企业就业是一中荣耀(因为德资企业有定期送去德国培训的机会)。吴江虽然也有一所高职院校,由于体制等原因,该学院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功能尚未凸显,据2010年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在吴江的比率仅为7%左右,与太仓40%左右是有很大差距的。一方面,须通过必要的专业调整和紧密的校企合作,让苏信优秀毕业生就业并扎根生活在吴江;另一方面,根据高等学校招生“注册入学”新政,充分整合中职与高职一体化教学资源,探索“六年一贯制”区域性职业教育新模式。这样,既可以救活处于生存危机的苏信学院,又可以让高等教育惠及吴江人口,从根本上促进民生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中山大学人口理论研究室.人口研究论文集[C].广州市:中山大学人口理论研究室,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