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例6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1

信息素养,是一种凭空理论,还是一种学科信仰?素养是可以“教”出来的吗?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期《热点解码》将与您一起讨论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取向,启发您去寻找更多、更开放的思维观点。

自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范畴以来,至今已有五年多了。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讨论着这样一句话――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可以从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分析入手。

众所周知,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也逐渐演化成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认识虽然是见仁见智,但总体描述却大同小异。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李艺和张义兵二位专家认为,要全面认识信息素养,需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综合论证: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方面。专家们还特别指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信息处理到信息文化的不断升华。信息素养的科学结构,也不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信息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建立在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虽然脱胎于计算机教育,但与计算机教育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以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的大众信息文化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又使信息科学成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一员。基础教育不仅要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之重任。显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看作大众信息文化和信息科学两个不同母体在基础教育的映射。从对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课程的调研分析来看,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表述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沿用了本次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划为11条,同时,针对每一条又作了详细的诠释。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2

    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框架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对职能

    笔者采用系统论的观点,用图1来归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框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两项基础性工作是“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则是最近几年的核心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人员可根据本框架准确定位,各司其职,避免“缺位”、“断位”、“错位”或“越位”等不良工作定位现象。

    重申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动态的共生关系

    现阶段,信息技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很不成熟,而且,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所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信息技术必修课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以及社会和家庭等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生互存,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之间的动态共生关系可用图2表示。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若干建议

    关注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视角

    sts的观点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的简称,是一种从“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在sts三者的关系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近代科学哲学中“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

    首先,从sts相互关联的视角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科学知识”、“技术操作”与“相关社会问题”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的内在关系: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法律、道德和伦理等问题。

    其次,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

    从s(科学)方面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帮助学生挖掘和理解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当然,这种活动应适合其年龄阶段和认知能力。

    从t(技术)方面来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例如,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逐步借鉴技术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学原则,包括技术活动或技术制作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优化等概念。

    从s(社会)方面来看,则可因循以下线索,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①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和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②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含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科技文化教育;③注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巨大冲击,适度培养学生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价值观念;④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注意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2002)。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而双价值则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仍有生命力的老命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即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力工具。而学生的学科学习任务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双重价值的良好载体,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应用技术支持实践。

    强调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达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也秉承了这一课程目标结构。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而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三个课程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图3)。

    从学习理论的四个核心要素研究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规律

    即注意从学习者、评价、知识和学习群体四个核心要素出发,研究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尤其是学习规律(图4)。

    资料来源:donovan, bransford, & pellegrino (1999),how people learn。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3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 

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所谓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由四个方面所构成,分别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先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性作用。 

(一)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首先是信息意识,具备这一意识的学生对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同时还具备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判断出所拥有的信息是否符合需要,从而可以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解决。其次是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机思维的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思维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与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具备这一方面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的优势和局限之处,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理念。其次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如今的社会是以信息发展为主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遵守信息法律规范,不仅需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而且也要积极地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后,这一章节对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有效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有利于在教学目标的作用之下促使教师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实现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又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予以兼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从而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到“For/Next循环语句初步”时,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确立这一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理解这一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驟,而技能目标就是能够分析简单的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尝试编写简单的For/Next循环程序,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从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入手,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和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项目情境的设计、方案的交流、项目实施与评价这几个环节,其中情境的设计是第一个环节,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最后在进行评价环节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时,通过约1分钟电视剧《汉刘邦》片段来引入课程内容,再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所给予的问题,比如说“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整除13余6、整除17余8的最小自然数”,让学生分析问题并写出算法,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4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在信息化的世界里进行了,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就是告诉学生,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利用电脑进行工作,还有更多的领域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而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不仅段炼计算思维,而且也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培养相关人才

强调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培养会用电脑的人,而是培养热爱信息技术的人。要让学生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种手段,为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专业知识老师们都有,但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除了对本学科专业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更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炼和探索。所以从师资和生源,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人才的出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运行现状

中学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操作技术客观上十分基础,实用性较高,课程标准偏于简单化,所以课堂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学生对于电脑并不陌生,但是在学习中经常就是简单的思维建设,灵活度不够,这不符合学生发展。中学生已经有了小学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奠基,如简单的修改图片,图文混排以及打字速度提升等,有了这样的奠基,才能更好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才能理性面对信息技术教学,做到“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因此,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落到实处,不再单纯的进行技能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一)文化基础

信息技术教育往往给人留下不规范的误解,许多老师也说自己尽心尽力的教学但许多人不能理解,觉得不就是教会学生玩电脑吗?其实不然,这种教学不符合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基本原则,仅仅是“授人以鱼”,学生不能真正的体会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底蕴,更不必说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领会信息技术中的“创新精神”,形成自己合理的计算机认识。而明显,中学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渗透着的更多的是信息技术的文化素养,为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发展

中学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属于基础性知识,可是教师通过合理编制教学内容,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有效参与教学过程并解决关键问题,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倘若学生每次课都在经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社会引导性

每个人的素养都需要系统完整的培养,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顾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参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面对信息技术教育,能够不再只想着“玩游戏”,就是在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但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需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引导。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节涉及“电脑病毒”的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电脑病毒的危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着“责任担当”的学生,不做危害社会的事,不用自己的知识来危害国家,这是最好的核心素养教育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5

1 电脑制作活动指导现状

1.1 电脑制作活动概述

电脑制作活动是教育部为落实“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普及和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动。自2000年以来举办至今,活动让中小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实践生活学习结合,为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起到推动作用。电脑制作活动作品分为评选类和竞赛类。在我市,学生大多参与评选类活动,主要包括:电脑动画、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确定参与类别后,经历选题与规划,获取信息与素材,制作作品,合成的过程。笔者参与我市电脑制作活动的指导和组织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发掘对电脑制作兴趣浓,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参赛对象,再以综合活动实践指导或学校社团的方式,在课堂之外指导学生进行电脑制作。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学以致用,在电脑制作的获取快乐和成长,信息技术能力得以提升。

1.2 活动指导过程中存在问题

从我市历年参与活动的成绩来看,成绩不稳定,很大程度来说,学校组织比赛和指导系统性不强。信息技术教师发现电脑技术好的学生,给予学生的指导大多局限于某种具体的技术,同一指导教师的学生作品,选题多属于同一类别,作品有一定的相似性。另一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而一些电脑制作的作品没有与时俱进,使用旧版本的工具,制作低效,欠缺新意。

1.3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调整指导方法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立德树人要求,教育部专家组于2016年9月正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2018年1月教育部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标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作出定义和解读,对全学段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指导意义。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有了明确的指引。电脑制作活动,作为信息技术课堂往课外和生活的延伸,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真学习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调整指导方法,从而电脑制作活动指导具备系统性、科学性,更有效地提高作品水平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2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电脑制作指导方法

笔者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下面对指导电脑制作活动的方法进行探讨。

2.1 项目学习与制作过程融合

新课程标准提倡信息技术教学与指导基于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征的学习活动。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信息学习的掌握率,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也能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电脑制作活动正是一次让学生基于现实情景,自主选择项目,并进行项目实施的过程,它对项目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师不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而是让学生创设情境,在生活中根据兴趣和自身能力特点选择项目,经历项目学习与实施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参与电脑制作,提升为参与一次项目管理的过程,让电脑制作流程科学和规范,有助于作品顺利进展。项目学习过程如下图。

2.2 以核心素养贯穿指导过程的方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具体化,是信息技术育人价值的集中表现,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后的期待成就。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下图是笔者对电脑制作过程与全面和学科核心素养关系进行概况。

1)以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指导选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进行引导。而在电脑制作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题,学生反而无法入手,或者出现选择题目不科学,思想认识不正确等问题。全面发展的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教师可从此六个方面去指?а?生选题,具体方法:先让进行头脑风暴,让学生想出各种生活中需要电脑制作解决的课题,每人列出若干个题目,然后再根据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制作评分表,让学生对自己选题从上述六个要素角度进行自我评价,对题目进行筛选和优化,从而确定较好的作品题目。

例如,我市张玉莹同学电脑艺术设计(生活创意设计)《卷轴灯》(获全国一等奖)是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的艺术设计。作品原自对中华传统美的欣赏,张同学喜欢古代的灯具,欣赏传统文化之美,通过数字化学习和创新,利用电脑软件对灯具重新设计,创造出一个集美观与多功能于一体的灯具。

2)从信息意识培养角度指导素材获取与制作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是在具体信息环境和信息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注重分析信息情景,提供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将问题求解,与信息技术进行关联。在电脑制作活动指导中发现:评选类作品(如网页设计、电子板报)中,素材的获取是成功做出作品的关键,选题与构思为作品做好了骨架,而素材就如作品的皮与肉,决定了作品的美感。在学生获取素材时,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利用关键字简单地从网络获取图片作为素材直接使用。这种方法存在获取的图片质量参差,如同一个作品中清晰图片?c模糊图片并存;也存在版权问题,如图片中有涉及版权方的水印。②文字素材不准确:作品涉及的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内容,如果只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而没有科学方法鉴定,信息真伪难辨,科学性、规范性无法保证。

信息意识要求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进行判断。在信息意识视角下,学生在选题确定后已明确素材的信息需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素材信息表,明确信息内容和来源。从互联网获取的素材与信息,注意信息的出处,辨别信息的真伪。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功,有版权意识,注意是否可以使用,确实需要使用的应该注明出处或与得到图片作者同意;注意文字信息可靠、准确,从权威或官方网站获取信息;非互联网获取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学会从调查、访问、查阅图书、摄影摄像等方式获取信息。

例如,我市陆佳鑫同学的小学程序设计作品《校园文明剧场 》(获全国三等奖)是以陆同学所在学校为背景针对校园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而用Scratch图像化编程工具制作的动画程序。在选题和构思脚本写好后,从而确定信息需求表,明确素材的信息来源和获取方法。

3)指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运用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领域的思维方法来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和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让学生知道如何把生活中各个部分转化成信息和计算机能够自动化处理的东西。

例如彭玉莹、姚柱良同学的程序设计作品《英语迷宫》(全国三等奖),小同学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将英语练习题中的选择题模式,和程序设计中的选择结构做了联系,完成一系列英语习题,就好像迷宫中一次又一次选择正确的出口,用计算机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做英语习题的过程,用Scratch图像化编程软件制作趣味化英语学习的小程序。

4)为学生提供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和引导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强调的是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发展,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和工具,有效管理学习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电脑制作活动正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典型应用场所,教师应顺应技术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数字化环境与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计算思维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创造性解决问题,或创造出性的数字化作品。

目前,数字化学习环境使用存在一些问题:①以往,电脑功能室提供给学生的多是网络浏览器,办公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传统编程工具等标准工具,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作品制作。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和创作力。②使用数字化解决问题模式固化:编程解决问题一定使用奥林匹克信息学常用的C++语言,图像处理一定使用Photoshop,忽视其他高效的方法。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对新技术有所了解,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勇于创新。近年,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教育方面的软件技术。移动端的应用的普及,各种基于知识和专业领域网站兴起,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方式流行,学生碎片化地获取信息,多渠道进行数字化学习。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数字化处理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不拘泥于旧方法。例如,学生需要使用C++编写的程序,使用AppInventor或微信小程序的方法去编写,比较不同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使用PowerPoint2016去图片进行去背景操作,代替在Photoshop中复杂的技巧。在学生应用数字化环境和工具方面,教师要有开放性态度,让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获取资源、技能及创新。

5)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的形成,需要学生直面问题,在思考,辨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向理性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教学时可结合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挖掘观察世界中的典型信息事件,鼓励学生面对信息困境,通过求证,讨论和交流,作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电脑制作活动,学生的作品以提交主办方作为作品制作阶段完成,比赛结束后,作品可向社会公开。作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公民,每人都会进行信息的,如微博、微信、个人编写的程序与文章等,要注意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现实生活中,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侵权等现象屡见不鲜。在电脑制作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经验,思考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视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做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

例如,在笔者以往指导的程序设计的学生,个别喜欢破解软件,网络攻击技术的研究,有时候还会在电脑室做一些小“破坏”.电脑制作多在课外进行,正是师生交谈的好机会,通过交谈,引导建立社会责任感、正视风险、履责当担,同样的技术,学生转变为从软件和网络安全防范的角度做研究,正面信息。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范文6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高国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从人的成长和发展来看,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和全息的积淀过程,不是仅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够形成的,也并非学习一两门课程就能达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充分说明了课程的价值及先进性,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群中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课程,其课程目标必须从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渐进至信息素养的培养。

基于培养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我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解读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信息技术工具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软硬件常识等,它是基础性的,面向大众的知识;第二层次是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和方法,是面向信息化社会公民的普及性知识;第三层次是信息技术本体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思维、存储程序、智能控制以及人机交互的内容,面向信息化人才培养;第四层次是信息技术文化,面向全体大众。前三个层次都含有第四层次的文化内涵,这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目前的课程中,前两层是主流的教育内容,第三和第四层次渗透得不多,而这恰恰是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核心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更应关注第三和第四层次,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心智特征整合四层内容,映射到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的实现有赖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有效实施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常态化”就是要保证课时,建立教研机制,保障教学场所,常规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第二,课程实施的实践态和活动态。技术源于实践,其生命力显现于活动中。技术的学习理应置于实践的情境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经历完整的技术过程,彰显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第三,开展有效的课程评价。充分考虑评价的成本-效益,不要盲目跟随技术的发展,而应抓住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评价。建立科学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和学生的成长有机地融为一体。第四,注重信息技术文化的教育。技术是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而来的,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入技术的文化特性,在教学中实现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