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根本途径范例6篇

创新的根本途径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1

【关键词】“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11-01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承载着传递创新文化思想的使命,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社会职责,始终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根本,探索其教学思想在高校实施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机制,实现党的十布置的教育任务。

一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立德树人”回归解读我国教育原本的内涵

我国教育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首要内容,十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已经被视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强调的宗旨是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想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首先要注重“德”的培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遵守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也使我国教育的原本内涵得到了回归解读。

2.“立德树人”推动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核心要求

育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全面提出昭示着我国教育事业在思想方面的一次全新的飞跃,是我国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创新,这项教学实践行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落实育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对教育而言,其本质活动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一种社会活动,所以培育人才是教育活动首要的任务,“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理念,它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唤起学生心灵的活力,是将学生的发展由知识层面提升至生命发展层面的保障。

二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的启示

十召开之后,我国已经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立足根本,在新时期高校要想进行教育创新,就必须要从高校教师的素质培养入手。

1.需要强化教师的笃学意识

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造力的源头是学习,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校教师就必须通过刻苦钻研、强化笃学意识,才能在高校教学创新中做好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索,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思维。

2.需要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教学理念为新的教学方向,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完善教育制度、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要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制订具有科学性的教育方案,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三 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

1.“实践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自身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欠缺带来的不足。在实际教学创新中,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育人”是实现教学创新中“立德树人”的隐性途径

与“实践育人”不同的是,“文化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的途径主要体现在高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育人等方面,高校通过努力加强学风、校风和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等从隐性方面感染学生,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把德育与体育、美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创新理念寓于文化活动之中。所以说,“文化育人”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寄托在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上,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隐性途径。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2

关键词: 《文化创新的途径》 《喜羊羊与灰太狼》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两个基本途径。

2.理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二)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2.通过对传统孝义与现代孝义的分析、探究,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课堂导入

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视频,活跃课堂气氛。

导入:该部影片为什么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对文化发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生:该片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成功表明文化发展需要创新。

文化怎么才能创新呢?或者文化创新有哪些途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五、新课教学

【情境教学】

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线设置五个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活动一:

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相关图片:

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是整个团队里很重要的人物。

美羊羊――生活中美丽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

灰太狼――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

红太郎――社会上的凶悍老婆。

讨论:上述影片的角色原型来自于哪里?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易把握,3分钟)

生:上述影片角色的原型来自于生活,启示文化创作者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创作出鲜活的文化作品。

结合上一框题的学习,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引出以下内容: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设疑过渡:进行文化创新除了立足于社会实践,我们还能怎么做?

探究活动二:

展示两段视频,动画故事《狼和小羊》及《喜羊羊与灰太狼》“称霸森林”结尾片段。

《狼和小羊》体现传统狼与羊的关系,《喜羊羊与灰太狼》片段突出灰太狼的经典台词“我一定会回来报仇的”。

讨论: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时间3分钟)

生:灰太狼与喜羊羊是建立在传统“狼”与“羊”形象基础上的新的“狼”与“羊”。

进而得出文化创新的第一个基本途径。

(二)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板书)

学生产生疑问:怎样“继承传统,推陈出新”?(5分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3综合探究部分,播放《孔雀东南飞》朗诵视频,焦仲卿被母亲逼迫赶刘兰芝回娘家片段。

设置疑问: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认识焦仲卿的“孝”?

生:对待古代的孝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并注入时代精神。

探究活动三:

展示灰太狼被羊暴打的图片。

讨论:《喜羊羊与灰太狼》借鉴了国外动画片《猫和老鼠》一些内容,颠覆了羊一直受欺负的形象,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生:影片的成功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学习了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

进而分析推理出文化创新的第二个基本途径。

(三)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板书)

学生产生疑问: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时间4分钟)

生:(1)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2)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

(3)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二是立足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两条途径都要以“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原则为保证。(板书)

探究活动四:

列举近代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三种看法。

观点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解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

观点三: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

讨论:你同意哪一种呢?请说明理由。(难点,8分钟)

生:我支持观点三,观点三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观点一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观点二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结合教材深刻理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探究活动五:

在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创作团队的采访中,他们谈到动画的形象和情节均来自于他们童年的记忆,而且希望能够通过诙谐的语言和夸张的形象来缓解和调剂人们紧张的工作生活。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探究后归纳文化创新的第五个途径:

(四)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促进文化发展。(板书)

六、知能测试

强化认知,穿插高考题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七、课堂小结

我把课堂小结的权利留给了同学们,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说说都学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和启示,深刻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活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最后结合直观系统的板书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脉络。(时间5分钟)

八、课后拓展

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牡丹花与别处的真不同,不仅能开在园中极尽娇艳,还能开在水中央超越芙蓉。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3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群众工作;联系青年;工作模式

党的十以来,以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团的工作要把握住广大青年的脉搏,要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在肯定群团工作显著成绩的同时,必须注重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重点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群团组织不同程度存在“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群团组织要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

1 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1.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1)超过9:1的团青比例,使得团员的先进性体现不明显,团、青不分,团员光荣感不强。目前,

(2)机关化、行政化的管理,疏远了团组织与青年的空间距离,使得团组织对青年的带动作用不够;

(3)贵族化的干部培养,共青团群众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全覆盖;

(4)娱乐化的活动开展,使得共青团群众工作没有深入青年学生,团组织的吸引凝聚力不够。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脱离群众”的问题,可以总结为“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倾向的“四化”问题

2.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深入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

要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群众工作出现的各种“脱离群众”倾向的问题,就必须从共青团的组织建设、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工作理念等方面深入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改革,鼓励基础创新,最终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重点解决共青团工作“脱离群众”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2 高校共青团干联系青年工作模式的体系构建

高校共青团干联系青年工作模式的体系构建,必须以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核心,始终保持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基本要求,结合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学生的特点。

(一)搭建三级管理网络――校团委-院团总支-班团支部

1.建立基层团组织

建立校团委-院团总支-班团支部三级团组织,并指导建立校学生会-院学生分会-班委会三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联合会。

2.组建团干部队伍

根据高校自身的设置需要,可组建由专职团干和学生兼职团干组成的团干队伍。∽ㄖ巴鸥桑盒M盼书记、副书记,及专职干事,二级学院团总支书记,及其它挂职专职团干部;⒓嬷巴鸥桑盒M盼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各部部长,院团总支副书记、各部部长,班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等由学生兼职的团干部;

(二)开辟两种工作途径――横向与径向

1.“干-青”模式的横向工作途径――实现共青团工作全覆盖

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搭建特色工作平台,借助平台开展活动,实现青年学生无门槛进入平台锻炼、学习、成长,实现联系服务青年的全覆盖。一般可以总结为6大工作平台:(1)团建工作平台;(2)互联网+共青团工作平台;(3)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4)创新创业教育平台;(5)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平台;(6)能力素质拓展平台。

2.“干-青”模式的横向工作途径――实现共青团深深根植于青年

以消除共青团工作“脱离群众”的“四化”现象为目标,深入贯彻“8+4”,“4+1”的团干部下沉挂职的工作机制,并推进“1+100”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制度:1个团干部联系指导10名以上学生干部,直接联系100名以上各类学生青年,1个兼职团干(学生团干)联系10名以上各类学生青年。密切联系青年群众,实现直接精确的联系服务青年,让共青团深深根植于青年。

(三)横向与径向的统一

1、横向工作途径的优缺点

优点:在横向工作途径下,团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在顶层设计上优化各平台的运转效率,把握平台的运转方向,创新平台内各项活动开展的内容。全体青年学生都能够无门槛的进入平台内参与活动的开展,及平台的各项管理工作,可以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1个团干部组织、联系、服务N个青年学生,使共青团工作形成有效的覆盖面,

缺点:横向工作途径借助所搭建的特色工作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年学生无门槛进入平台参加活动,解决了共青团工作的全覆盖的问题。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疏远了团-青距离,使得团干部的工作更多的是行政化的管理,很少直接倾听青年学生的诉求,帮助和解决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加上团干部的自身的业务素质的问题会导致平台的运转方向和效率会发生偏移。从而会导致部分共青团组织出现“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现象。

2、径向工作途径的优缺点

优点:在径向工作途径下,团干部既能够通过挂职到团组织的各机关学习体会相关的工作精神,又能够在基层指导锻炼;既能够保证传统工作的开展,又能够到基层倾听普通团员青年的诉求,得到基层的第一手调查数据,以便调整工作;既能够保证通过传统的工作渠道服务区域内大部分青年学生,又能够有针对性的服务引导部分特殊情况的青年学生,使得团的工作无死角,无盲点。对于青年学生,可以更多的得到团组织的竭诚的服务和及时的帮助,诉求能够从正当的渠道得以倾诉,让青年在团工作改革中增加获得感,和团组织这个大家的温暖。从而,保持和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克服脱离青年的倾向,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最终实现消除共青团工作“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现象。

缺点:的径向工作途径,实际上就是打破传统的行政化管理,直接下沉到基层,指导和调研共青团工作,直接联系接触青年学生,是共青团群众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径向的工作途径,更多的是注重点的工作,不能形不成有效的覆盖面。

3、横向与径向的统一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发现“干-青”工作模式的横向与径向两种工作途径的关系:(也可以借助图4加以理解)

(1)从优缺点上看,是互补的关系;

(2)从工作覆盖面上看,是点与面的关系;

(3)从联系青年的方法上看,是间接和直接的关系;

(4)从两种工作途径的相互作用上看,是反馈互进的关系。

(5)从工作途径的局部结构上看,是“干-青”工作模式这个整体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4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原则 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而且也是执政党适应时展要求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选择科学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选择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实践既包含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价值的要求。只有实现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进行。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构建大众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其途径的选择既要坚持科学性,又要坚持人文性,并把二者统一起来。

其中,科学性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符合人们认知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规律,体现时代性,富有创新性,务求实效性。人文性则要求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别性、主体性,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格力量,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同时,科学性的不断丰富推动人文性的进步发展,人文性开发拓展则引导科学性的前进方向,二者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选择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高度重视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的统一,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协调。

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选择,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大量的理论成果。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每个阶段的成果和经验,既有对已有成果、经验的汲取,也含有对新的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也就是既继承又创新。离开了继承,创新将失去根基,而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了动力,二者辩证统一。

因此,在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而继承是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决不能片面、孤立地对待。当前,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继承性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要学习和研究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汲取一切有益的成分,同时要面对新任务,把握新要求,结合新的实践,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复杂事物之中,存在多种矛盾,但不同矛盾的地位与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异的。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而其他的则处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同时,主导性和多样性又是辩证统一的,多样性离不开主导性的支配和制约,否则,多样性将失去把握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的方向性保证;同样,主导性也离不开多样性,主导性需要多样性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强劲的发展动力,保证其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在实践中,要全面、系统地认识主导性对于多样性的主导作用和多样性对于主导性的基础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主导途径的功能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从属、次要途径,延伸、补充、丰富主导途径的作用,并妥善处理二者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既丰富多样,又主次分明,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在理论向实践转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是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群众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以群众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而且使创新理论在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和促进自身发展中实现大众化。

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在与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结合中被群众理解和掌握,在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中深深植根于群众中,在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和需要不断满足中感受到它的强大威力。

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现实,从新的实践中提升时代内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蕴,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知真理的魅力,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在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中不断彰显科学性、真理性,增强说服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

理论教育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联系,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实践证明,限制、压抑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和实现,必然伤害经济发展的能力,窒息社会进步的空间。只有尊重个人自主选择权利,正确运用个人利益驱动,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因此,必须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向具体、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并自觉付诸行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内容之一。只有实现文化利益,提高人的素质,人民群众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追求和实现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只有实现了政治利益,人民群众才能有效地维护其合法的经济利益、文化权益。因此,要在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相配合,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媒体阵地建设。如今,互联网和移动相关通讯技术等新兴现代媒体蓬勃兴起,不仅超越了传媒工具的意义,而且由其所引发的时空延伸性和技术理性,成为深刻影响、改变甚至支配现代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与精神价值世界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必须在传统传播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现代传播方式的优势和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建设。

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时空范围。“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因此,要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技术,通过主题教育网站的创建,手机党课、手机报等信息工具的启用,形象化、多维化、平等的网络互动的开创,以及法律、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等,及时传递最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信息,不断增强影响力度,全面了解网民动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着力解疑释惑,增进理解认同,加强舆论监督、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报道严谨、权威性强以及其它不同媒介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促进各级各类媒体的密切配合,实现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现代化理论传播体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互相加强,互为补充,形成强大合力。

完善制度体制,以长效机制的建设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健全的机制及其良性运行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要根据这一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内在规律,使其制度化,形成具有恒常性、长效性的动态一体化机制,并实现协调、高效运作。

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科学领导机制。各级党委要明确目标任务,统筹各类资源,落实分工责任,坚持常抓不懈、保障有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宣传教育部门负责落实、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其次,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高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第三,要建立保障机制,通过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理论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发,专门组织协调机构的设立,大众平台和社会载体的构建等措施,保证领导有力、经费充足、队伍强盛、设施完备,运转协调等。

此外,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坚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普遍要求和特殊要求相统一,考评结果与激励措施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选择适当的时机,综合考评学习情况,保障学习的效果。最后,要建立督查机制,对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其质量效果等进行经常检查,不断进行优化,确保机制持续、有效运转。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5

例1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同时又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的风情”是跨境旅游两个主要目的。领略“异国的风情”,实际上就是在感受和体验(

A.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B.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C. 世界文化的趋同性

D. 不同文化的排它性

解析 “异国的风情”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体现,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因此B项符合题意。中国人跨境旅游领略“异国的风情”,不是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在某些“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其他民族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文化的趋同性”;不同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不同民族文化完全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排除C项。

答案 B

点拨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传播

例2

公元7~11世纪,大批阿拉伯半岛的居民移民到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的主要宗教。材料体现了(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战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古代商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解析

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得到传播,这正是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作用,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

答案 B

点拨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是文化传播。商贸活动、文化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3  “儒家文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它深刻而顽固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这表明(   )

A. 传统文化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存在

B.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C. 儒家思想依然是当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D. 传统文化不存在历史局限性

解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形成而又存在于现实中的,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和主导思想。今天,社会的主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所以C项是错误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形成,都会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儒家文化“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这说明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故选B项。

答案 B

点拨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例4

封建社会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韩非子推崇法治思想,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如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其实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故②③正确。法治在不同时代的实质不同,说明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故④正确。①材料未体现,舍去。

答案 D

点拨 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五、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5 “给力”的词义与湖北恩施方言的“使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B、C项表述有误。“给力”成为热语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选D项。

答案

D

点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创新是在变革对象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创新,社会发展为文化创新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六、文化创新的途径

例6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青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 从材料对“传统文盲”的分析,显然是持反对的观点的,指出现代人出现“传统文盲”是令人痛心的,①③符合题意。②是“守旧主义”或“封闭主义”,必须反对。④表述错误。

答案 B

点拨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或“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的错误倾向,要发挥人们群众的主体作用。

1.2012年8月25日至29日第三届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暨2012恩施女儿会在恩施举行,女儿会上相互爱慕的男女青年通过对歌表达爱意。而每年的2月14日,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节,情人互送巧克力和鲜花,用以表达爱意。这表明( )

A.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民族差异

B.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C.东西方文化无法真正融合

D.文化的相对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2.伦敦奥运会会徽以数字“2012”为主体,包含了奥林匹克五环及英文单词伦敦(London)意图表达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理念――“伦敦2012年奥运会将是所有人的奥运会、所有人的2012。” 由此可见(   )

A.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

B.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C.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D.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

3.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走向世界与各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开设密切相关。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湖北恩施州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开展一系列“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州所有中小学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些专家认为笼统地提倡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是值得商榷的。专家的观点表明(   )

①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③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赵本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的小品形象,执导、主演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走红。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他始终对农村、对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从黑土地上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精华。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来自于文化创作者的灵感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6

【关键词】移动背景 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途径

互联网诞生时间较短,但发展迅速,尤其在近几年智能移动终端不断发展影响下,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还促进了网络市场的蓬勃发展,以O2O平台为主的网络创业模式,逐渐被现代人熟知并接受。在众多网络创业者中,大学生群体占据较大比例,但由于互联网环境复杂,网络创业不确定性大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整体成功率并不高。因此,针对不同的网络创业途径,结合当代移动背景,进行创业可行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在移动背景下的主要网络创业途径分析

针对网络创业途径可行性进行分析的本质,是对创业项目的难度及风险的评估,而网络创业途径是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互联网创业环境复杂,创业项目众多且项目众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创业者的识别难度。笔者依据不同途径的功能差异,将互联网创业途径大致分为管理途径、渠道途径、系统途径、载体途径、以及内容途径等五种功能途径。

1.1 互联网管理途径创业

管理途径主要是指以网络运营商的身份进行互联网创业,这种创业模式受创业资金和政府政策影响较大,大学生群体接触相对较少。目前,我国内部的网络运营单位,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为主,同时还包括中国网通、教育网等网络运营单位。

1.2 互联网渠道途径创业

渠道途径创业主要是指围绕人们从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相关渠道,开展的创业活动,具体包括互联网软件、交易平台、信息平台等,如苹果公司为自己的用户构建的Apple store等。手机应用商店的成功显示了渠道途径创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如创业者能较好地把握渠道的安全性和平民化,即可保障创业的成功率。

1.3 互联网系统途径创业

系统途径创业是指围绕互联网终端设备操作系统,开展的创业活动。对于电脑设备而言,操作系统占据“头脑”地位,为用户提供基础操作界面的同时,实现多种控制功能,常用的系统包括Windows系统、iOS系统等。

随着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不断发展,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占据操作系统市场的比例逐渐扩大。如能把握智能产品发展趋势,进行系统途径创业,前景十分可观。

1.4 互联网载体途径创业

载体创业内容较为复杂、抽象,可简单理解为围绕网站及网络信息载体,进行的创业活动,如百度、淘宝、脸书等。此类创业模式,需创业者重点把握网站内容、空间大小、位置等方面问题,以满足网站浏览者实际需求。

1.5 互联网内容途径创业

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简化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过程,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实时信息,广泛涉及生活、娱乐、交友、游戏、休闲、出行等内容,现代网络游戏、视频等创业模式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大W生群体的创业热情。

2 大学生网络创业可行性分析探究

2.1 明确创业途径定位

现代互联网技术处速发展状态,新技术、概念更新速度极快,每一种技术和概念均可以扩展为一种创业途径,如何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完成创业途径的识别,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是大学生创业者需完成的首要任务。首先,大学生需选择进行桌面互联网创业,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创业;其次,大学生需综合自身资源、优势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创业渠道;最后,大学生需明确网络创业的线上、线下关系。

2.2 围绕硬件准备进行可行性评估

硬件准备是支撑创业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可从启动资金、途径开放性、以及技术难度三个方面完成评估。首先,就创业启动资金而言,大学生普遍不具备稳定的收入来源,资金主要依靠家人、亲友或贷款获得。因此,在创业时需做好资金规划,做好资金退出计划;其次,大学生应优先选择开放性较大、风险相对较小的创业项目,谨慎选择高利高风险的项目;最后,大学生应结合自身或团队资源,确定创业难度上限。

2.3 软件准备的可行性评估

就目前创业形式而言,软件准备对于创业成功影响同样巨大。大学生可从团队结构、商业模式、以及核心技术价值三方面,进行软件准备评估。简单来说,良好的团队氛围、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以及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对于创业的帮助极大。

3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创业作为一项新兴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创业者多处于摸索发展状态,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根基相对浅薄,如创业失败会对日后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创业前,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以提高创业质量、降低创业风险。

参考文献

[1]黄薇.移动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的可行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

[2]胡桂兰,毛翠云,王军霞等.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创业问题的一些理性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5).

[3]聂仁东,高永新,张兰芬等.高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途径、条件及对策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4).

[4]张法光.基于网络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商务,2011(01).

[5]李卫宏,祝捷,黄建平等.刍议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效的途径――对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