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范例6篇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教育迎来新的改革与发展时期,不断旧的教育制度与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育已经从对学生灌输知识逐步过渡到引导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因此,众多教师在设计精彩教案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以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兴趣学习法

现代教育已经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能形成足够的内在动力,才能够主动积极的推动自己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学科,相比于初中历史而言,它具有知识量大、学习难度大的特点,这也是高中历史的学习难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面对大量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以及时间。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只是对众多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更违背了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兴趣学习法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捕捉历史知识中的趣味性元素,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以男学生为例,男学生普遍对世界大战这一类的历史事件拥有较强的兴趣。部分男学生在拿到历史教材的第一时间就是翻阅《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章节。这就表明,学生对其拥有一定兴趣,这种兴趣正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该借助这种兴趣进行探究。例如,学生可以在翻阅教材中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异同点。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进行背记,反而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乐趣、积累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以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观看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视资源。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在观看中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产生一定兴趣,进而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主动的学习与探究。兴趣学习法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析,甚至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拓展学习,同时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3注重历史连贯性

调查显示,历史学困生普遍反映高中历史的知识量过于庞大,导致自己难以掌握各种历史事件,无法正确理解不同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通常按照历史教材的顺序或者参考书的编写顺序对各类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在此前提下,教师发现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清晰的历史发展轨迹,没有建立起正确完善的历史线索。从本质上说,这类学生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本质,从主观上将历史学科当作一门仅通过大量记忆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学科,学生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各类历史事件。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连贯性,通过梳理和理解将不同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排列,以此增加学习的效率。[2]以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为例,学生可以将不同朝代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列,如逐步从人类的起源梳理到近现代历史时期。通过对时间进行排列,更方便学生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加深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比,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此外,学生也可以以某段时间内重要的历史事件为基础,围绕这一特殊事件梳理其他国家受到的历史影响,逐步谱写出更加全面完整的历史线索。例如,以美苏争锋这一段历史为例。学生以美苏争锋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为中心,首先掌握美苏争锋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美苏争锋的本质、发生的原因以及背景,以及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等等。在梳理过程中,学生借助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谱写出更加全面的世界历史篇章,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利用对比等方法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4信息化学习方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还应该脱离传统学习资源的限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类历史文献,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分享与交流学习的心得。[3]以现代史为例,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收集到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研究与探索美苏争锋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探究方向拓展到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同时,学生将自己的讨论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与讨论,网络成为了学生合作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5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知识量庞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自我调整和掌握个人的学习方法,以此达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有意识的总结和优化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王映杰 单位: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胡小英.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范文2

关键词: 本土文化 融合 教学资源

对于每个人而言,国家自然是不能缺少的生命栖息地,文化的家园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栖息地,它也应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无论怎样变迁也难以忘怀的故土。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久居城里的孩子逐渐淡忘了常州那独特的有着东方古国气质的文化特征,包括建筑、影像、传媒,甚至生活习性,常州的文化特征都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标准一体化,今天的儿童已经很少有机会从生存环境的视听范围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了。

在这样一个远离甚至忘却珍贵的历史与传统的年代中,儿童美术的教育者,该怎样通过各种有趣味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创造过程中去体验文化,使宝贵的传统得到再次的记忆与传承呢?我们希望既认知世界又拥有东方文化血脉的一代新人能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中快乐地成长。

本土资源是孩子熟悉的生长、活动的环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期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幼儿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可塑性强等特点。根据幼儿所具有的特点,我们通过对本土化教育资源地开发和利用,让幼儿在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抓住其可塑性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创造力趋于自觉稳定,让其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以发展。

一、本土文化资源,温习沉淀精华

当今幼儿教育向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意思就是教师要从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的高度,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我生活的城市,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化古城,她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这里物华天宝,气候温和,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市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常州的手工艺品“宫梳名篦”驰名中外,早在本世纪初,就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幼儿的发展同样受到常州本土文化的强烈影响。幼儿教师要认识到本土文化遗产具有固定的价值和效力,并促进幼儿的发展。常州梳篦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饰之一。清朝时,苏州织造府官员为了谄媚皇上,每年旧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一批高级梳篦进贡皇宫(乾隆、慈禧用),常州梳篦因此享有“宫梳名篦”之称。清宫的《起居注》记载,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让太监用特制的梳子为她长时间梳头,这使她在花甲之年仍满头秀发。自古天下男人之所以比女人平均寿命短,除“烟、酒、色”等恶习因素,恐怕与极少梳头不无干系。因此,经常使用梳篦进行梳头能起到治病健身、健脑长寿的作用。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宋代妇女崇尚插梳,不次于唐代,而且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元朝以后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明清时,差不多已被遗忘;近代和当代妇女虽不普遍以梳篦插髻妆饰发式,但有些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子女仍沿袭着用精美梳篦来做发饰的传统。而这种具有常州特色的手绘梳篦作品,本身的创作特点正符合幼儿的美术表现特征:它不需要很好的绘画技巧,完全凭借生活经验的积累、凭借无穷尽的想象力去完成。

于是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自然资源拓展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范畴成了目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文化作为有着浓厚本土文化气息的一种民俗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性为开展本土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因此,如何利用常州的地域优势、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积淀浓厚的江南文化、良好的人文环境,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观,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现今幼儿教育向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向幼教界提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所以将民族、民间美术引入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将常州的本土文化融于幼儿的美术教育之中,不但能让古老而辉煌的东方艺术发扬光大,而且对促进幼儿园个性化的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等方面有着其特殊的价值与作用,更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二、行云与流水,散入环境中

我在长期的幼儿美术研习中发现,其实幼儿对美术的敏感力有分层的,就如季节段落分明,所以我主要把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分成四个阶段。

1.涂鸦期。涂鸦是幼儿进行绘画的基础阶段,自由散漫的涂鸦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增强动手能力,我再教小班的时候,就有时候让他们在纸上涂鸦,“今天,我们就来画画你想画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大概知道他们的社会经验,调动他们的原生态想象能力。

2.象征期。这是孩子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的经验的时期,所以老师可以教会他们一些简单的线条和画面布局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初步认识到画画的目的。

3.图式期。这时候的孩子,具有的社会实践经验比较,画画的技巧也得到了相应提高,老师这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学会模仿,学会掌握更多的技巧,好让整张画饱满起来。

4.写实期。我在活动中,会给他们有关主题的照片,也会让他们去户外写生,这样就过渡到了写实的时期,这是儿童美术活动最富有想象、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和非常关心的部分刻画得非常仔细、认真。幼儿发展特征表明,利用幼儿耳濡目染的常州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为了使活动的实际开展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预设一些活动,从而保证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例如:大班的“精巧的剪纸”、“夸张的泥塑”;中班的“手指游戏系列活动”;小班的“欣赏民间童谣”、“学说简短童谣”等活动,都各具特色,既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又传承了本土文化。

从环境开始,让幼儿激发对常州本土文化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把艺术活动的内容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创造有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这是为幼儿提供感受艺术美和表现艺术美的重要途径。于是我在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充分挖掘、精心创造与常州江南古城文化教育有关的幼儿活动室环境。踏入幼儿的活动室,就会把你带入神奇的江南水乡:窄巷、凉亭、小桥、乌篷船、临河的老街……小桥、流水、古城、旧宅、农民耕作工具的展示,各种水生动物的图片资料,以及常州颇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画,如东南第一丛林天宁禅寺;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淹城,秀美绝伦的江南明珠――天目湖,等等。每一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古城味,散发着常州所特有的古城文化魅力。幼儿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非常自然地与环境互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也潜移默化地吸收了古城文化的影响。

三、“血溶于水”资源与课堂的有效结合

如何有效地使常州本土文化与幼儿美术教育相融合?常州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很多,从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我们要学会选择一些幼儿容易接受的文化资源,来丰富幼儿美术教育素材和内容。

1.民间艺术存,纸中展乾坤。常州梳篦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常州民间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以此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常州古人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来收集各种梳篦画的创作素材,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创作、半创作、独立创作三部曲来完成手绘梳篦画的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利用人物、脸谱、动物等形象,勾画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的常州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我们让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宣传“梳篦”文化,在“梳篦”的活动中,老师先出示各种种类的梳篦,有宫廷样式的,有动物样式的,等等,再让幼儿讲解,首先让幼儿了解的是常州的文化状况,激发了幼儿对常州本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2.风景美如画,细闻满花香。随着常州对外宣传力度的扩大,常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市场上所出售的一些旅游商品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旅游商品反映了常州文化底蕴及地方特色。如精致的工艺梳篦、龙城风景留青竹刻、彩绘“恐龙蛋”、卡通恐龙、恐龙小饰物等,他们可爱的造型、具有人性化、卡通化的形象深深吸引着孩子的视线。通过让幼儿欣赏各种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商品,比较各种物品的造型和色彩的变化,使幼儿充分领略这种丰富多彩,地方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精品。通过指导幼儿自己设计富有个性的旅游商品,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及美化物品的能力,同时激发幼儿对常州文化的热爱,为自己是一名常州人而感到自豪。

3.食从文化出,育儿有心经。常州的美食文化闻名遐迩,常州的饮食文化,周边的城市也是赞不绝口。常州的特色小吃,如大麻糕、馒头、芝麻糖、虾饼、马蹄酥等,这些都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幼儿对此非常了解,也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特色的美食,来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增进幼儿对常州美食的了解,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意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幼儿主动收集各种小吃的图片、照片等,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经验,并说出不同的感受。通过常州美食文化让孩子们各显神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独特的美。

4.美术新天地,书画永传承。常州历来人文荟萃。“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古朴巍然的文笔塔,就是常州文风兴盛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政治家季札,明代民族英雄唐荆川,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文学家赵翼、思想家龚自珍,近代革命家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以及科学家华罗庚均出自常州。结合历史底蕴,我在中大班孩子中开展了大型的“读书文化”活动,组织家长带领孩子参观红梅公园红梅阁、文笔塔等,瞻仰瞿秋白纪念馆、季札祠等,并由教师或家长讲述常州特有的读书文化,让幼儿了解常州的古代文化名人事迹。在了解了常州的过去后,激发了幼儿的读书兴趣。同时在参观活动中,让幼儿模仿创作,并通过典故和现实生活实例创造性地作画。通过系列活动,幼儿充分展开了想象,在原有的基础上抒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此活动,不但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了作画能力,而且强化了幼儿对艺术的理解能力。

以上不过是常州文化资源中的一部分,有着更多、更广、更丰富的文化资源仍有待开发利用,让幼儿因地制宜,从小领略这些宝贵的本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美术欣赏的内容,增进趣味性、可操作性,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产生共鸣,而且增进幼儿与本土文化接触机会,充分感受丰富的本土文化遗产,产生对其自身本土文化尊重热爱之情,找到本土文化与时代的交融点。

参考文献:

[1]李慰宜.幼儿绘画教学活动设计.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第1版).

[2]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第1版).

[4]许卓亚.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艺术).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第1版).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范文3

【关键词】高三 地理 复习课

一、研考纲,变教法

(一)深入研究考纲

通过深入钻研考试2012年地理大纲,在专题复习中重点做好“三个能力,一个方法”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描述性的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复习内容的拓展

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对基础知识已有初步掌握,二轮复习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整合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以点带线,以线串面,充分把握高考知识点之间、各个专题之间、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复习方法的改变

二轮复习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编排,形成相对独立的、跨单元、跨年级的知识模块。因此,我们教学时把地理知识整合为以下几大块:地理图表、地球及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自然资源与灾害、区位问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国土整治等。

二、改变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一)精讲多思——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复习课的特点是内容多,时间紧,单位时间的容量大。所以要正确处理重点内容与一般内容的关系,在一般中突出重点,在重点中带动一般,不能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知识点的复习更要抓“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分析例题时,教师的“讲”是关键。

1)讲审题,审关键词、审图、审隐含条件等,明白题意,揭露命题人的本来意图,弄清本质特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讲思维,尤其重视读图方法的指导,站在学生思维立场上,引导学生暴露误区,混点要深究,漏点要补遗,缺点要正清,盲点要务本。

3)讲答题技巧,尤其是文字表述题,特别要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如何用学科语言、严谨、清晰、准确的语言回答问题。

(二)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多“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就是教师的任务在于导,而学生的任务在于悟。科学的复习课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感悟;成功让学生体验;方法让学生掌握。并从地理学角度阐述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假设,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例如,2011年高考题36题材料中提到黄麻的生产过程,这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涉及的,但题目要求考生回答有利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这就要求考生从材料中了解黄麻的生长环境,初加工过程,悟出黄麻生产有利区位因素,才能从地理学角度阐述问题。

三、教师对自己在复习课中要进行正确定位

(一)唤醒、启迪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假设、推理、判断,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并得出正确判断从而进行思维创新,即启发学生“奇思妙想”。 例如,用2011年高考36题中加尔各达发展麻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分析,得出影响工业分布的区位因素:资源、交通、劳动力、技术、机械化水平等,让学生分析我国上海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在讲解内容上大胆取舍,大胆跨越,打破章节,重新整合。如讲国土整治时,我们就把同一类问题精讲一个,让学生学着分析其他几个,从而达到讲一个,归一类,得一法。

(二)指导梳理

复习课上,应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总结规律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局部知识与教材整体内容的关系,每一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块与知识块之间内部的本质联系与区别。例如利用“特殊经纬线”梳理知识,根据一些特殊的经线纬线来梳理已经学过的知识是个好办法。老师告诉学生如何操作,首先找份“高考地理一览图”,在图上用醒目颜色的笔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的一些特殊的经纬线标示出来。一定要明确重要的几条经纬线沿线的地理事物:赤道纬线穿过非洲中部,亚洲南部的马来群岛,南美洲的北部;北回归线穿过非洲的北部,亚洲南部三大半岛,北美洲南部墨西哥;南回归线穿过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北极圈穿过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极圈穿过南极洲北部部分沿海地区。30°E穿过欧洲中部,0°经线和60°E分别穿过欧洲东西边缘,20°E穿过非洲中部,100°E穿过亚洲中部,135°E穿过澳大利亚中部,100°W穿过北美洲中部,60°W穿过南美洲中部。沿线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大洲、大洋、大河、地形、海岸状况,重要国家、城市、交通线、工业部门、农作物名称等等)和沿线重要的地理数据都是要记忆的内容。还需要掌握这几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自己“为什么”。通过梳理,将过去分散和零乱的知识就能十分条理、系统化的有机联系在一起了。

(三)回归课本,强化训练

经过六七个月的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相当的了解,但通过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练习发现学生在“双基”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因此,后期复习,在强化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求同学们回归课本,做好“考点过关”的攻坚工作(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考点扫描,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进入高三以来的历次训练与考试中的典型错误题要二次过关,有的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变式训练),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范文4

关键词:注重;地理学科特色;构建;高效;复习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本学年我们八年级地理教学面临最紧迫的任务是迎接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下面结合我校在教学中的探索、学习以及自己的实践,笔者谈谈在复习过程中构建“高效地理复习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标准,同时也是学业考试出题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成为我们把握复习和考试方向的标尺。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认真研读,特别是要对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进行细细斟酌和推敲,对于所必须达到的要求进行梳理,对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归纳。

新学期开始,我们备课组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地理学科特点及课时安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4月下旬完成一轮复习,夯实基础;5月下旬完成二轮复习,实现专题突破;学考前完成第三轮复习,进行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二、明确各阶段复习重点,完成各阶段复习目标

第一阶段:立足教材,重视基础。课本是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的根基和依据,在复习的第一阶段,立足教材,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逐章复习,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对课本的一次全面的扫描。

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一是夯实基础知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地理基础知识有点多面广、比较琐碎的特点,这阶段的复习是整个地理复习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各章节我们重点抓“知识体系、主要图表、基础知识点及应用”三方面内容,分别进行系统、全面而又认真地梳理。哪些知识点需要梳理、每个图表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每一个知识点包含哪些内容等,都要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市中考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选用复习资料《世纪金榜》,每个单元都包括四个部分:1. 图文梳理,2. 核心要点突破,3. 中考真题体验,4. 综合检测。课堂环节基本上这样设计:第一环节:基础知识――对应知识梳理――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二环节:精讲点拨――对应核心要点突破,第三环节:检测提升――对应的是中考真题体验与综合检测。每节课的最后都要有精心创编的习题或选择的最新模拟题,但一定要是精心准备的,不可贪多,也不可以没有思考性。

第二阶段:专题突破、讲究实效。我们在复习中设计了以下几个专题:一是认识地理的方式――地图;二是地形、气候、河流;三是工业、农业、交通;四是民族、文化、旅游;五是人口、资源、环境;六是地理中的数学――计算题专项训练;七是世界区域的趣味专题;八是中国区域的艺术专题;九是地理眼观天下――时政热点汇总等九大复习专题。

复习的目标是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通过切块专题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变化的规律。专题复习将知识进一步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

第三阶段:学考模拟,规范提升。本阶段的目标是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堵漏补缺;模拟训练,规范提高。通过适当的模拟试题训练,进行查缺补漏,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

三、突出地理学科特色,突出地图在复习中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重要的知识载体,地图集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于一身,掌握了地图就等于把握了地理的脉络。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业考试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读图、析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复习中,我们充分利用地图来复习,依托重要的地图(教材、地图册)和典型试题,结合身边的地理、家乡的地理,把重要的知识、原理和规律讲清讲透,让地图会说话,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让学生形成内容丰富的“脑图”。可以让学生到讲台指图、说图、析图,加强图文转化训练,教师从中启发引导和点拨归纳,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利用地图教学还可以增加课堂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改变复习乏味单调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我们地理学科的亲和力。比如在复习世界人口分布、人种、语言、宗教时,本部分知识点很多,内容琐碎,在精讲点拨环节,笔者对世界各大洲的人种、语言、宗教情况进行了整合,使琐碎的内容条理化,简练了很多,也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从大洲或地区的层面上有了整体的把握。如北美洲,以白色人种为主,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语言以英语为主,主要信仰基督教。再如在西亚和北非部分: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简称“白阿姨”,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还有复习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部分时,各农业区、带的分布是难点,可以对照图用口诀来“北畜南棉西灌溉,中间夹着玉米带,玉米两边种小麦”就好记多了。

我们让每位学生都设立专门地图本,每周都有绘图任务,开学第一周画“山谷山脊图”,第二周是“大洲和大洋分布图”,包括东西半球各大洲大洋分布图和南北半球大洲大洋分布图。第三周是“世界人口、人种分布图”,每周都有做图任务,将复习知识点落实到图上去,学生自己画的图,读起来更亲切,复习效果更好。

四、认真分析上年度学业考试情况,完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上学年学业考试试题特点:(1)考查面广泛,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考查基础,范围广;(2)强化(下转第36页)(上接第32页)了对读图能力的考查,去年学考共32题,有图题20个,26幅地图,无考图题12个,但很大部分无图题也是无图考图;(3)紧密联系实际,紧扣时代热点问题,体现了试题突出的实用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2. 学业考试考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基础掌握不牢、读图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审题不严,答非所问;思路不全面,推理不严密;答题不规范,表述不准确,错别字较多等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都需要在复习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对于双基部分要在复习和检测过程中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强化记忆;对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读懂题意,按照要求作答,规范答题,注意使用地理术语,表述有条理,作答有层次,这些要在课堂检测和学考模拟测试及讲评中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范文5

每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部有面对的新问题、可用的新材料和出现的新方法,30年来的美术史研究亦然。新问题是改革开放对史学和艺术学的客观要求;新材料既有新的前所未知的出土遗迹,又有早已湮没不彰的传世遗迹的发表,还有近百年来生动丰富的美术运动与美术思潮;新方法不但来自国外的引进与消化,也来自传统的继承、开掘与完善,更来自对象与问题的需要。尽管对新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新材料使用的多少有别,研究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但学者们对新问题的敏锐把握,对研究方法的积极探索,造成了这一时期美术史研究的新面貌与新特点,总起来看是:在活跃中兴盛,在开拓中进取,在多元中互补,在开放中自觉。

在上述的三个阶段中,学者面临的问题有所变化,研究方法和材料资源存在差异,得失显然也不尽相同。就主流而言,第一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在恢复被“”扭曲中断的20世纪新传统中发展学术、造就人才。美术史观、史学方法基本上来自经前苏联学者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文艺学,但实事求是的学风的恢复,新出土大量前所未知的美术遗迹,开放后获悉的中国海外遗珍和西方现代艺术,既为重新书写中国美术史提供了方便,也为译介过去视为的西方现代美术史提供了可能。尽管发表的论著论文,较多来自以往的积累,但在补充新材料修订原有结论中,提升了认识,完善了系统,甚至也突破了某些非艺术原因造成的,汇入了解放思想的文化热潮。

第二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美术史研究需要回答的新课题。这些课题或者关系到美术运动、美术思潮与美术创作,或者关系到美术史学科的自身发展,有当下热点引发的古代和近代美术史的再认识,也有开放以后对西方现代美术、后现代美术与美术史学的思考。学界对学术史的梳理,对空疏学风的批判,都导致了美术史研究的个案取向、基础研究取向。美术市场的兴起,又导致了社会学取向中经济与艺术的关联。于是在开拓了多种取向、多种角度美术史研究并推出了众多成果的同时,出现了四个重要现象:一是西方美术史方法论的译介、传统书画史学的梳理和研究编写方法的评介。二是20世纪美术史写作的反思,现代美术史的编写和古代被遮蔽传统的再发现。三是艺术品鉴定学的研究、著述与普及,艺术管理专业对美术史学者的吸引。四是美术史图像被社科人文学者纳入研究资源,使美术界关心的“美术的历史”部分地演化为文化界关心的“历史的美术”。

第三个阶段面临的问题,亦由国内国际的背景所引发。城市化进程加剧,美术博物馆的兴建,画廊拍卖的兴盛,消费文化的需求,导致了史家、论家、批评家到策展人身份及其关注方面的变更。人世后全球化的浪潮与文化民族化主张的激荡,国际语境下传人的后工业社会的“新艺术史学”和“视觉文化理论”,日渐取代传统美术史学观念与方法,一方面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新的方法论领域,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传统美术史研究对象的位移和精英美术研究的消解。美术史学科对象的进一步市场化与普及化,固然造就了众多实用性的艺术管理和策展人材,为相关学科的理论阐释提供了图像资源,却也模糊了学科界限削弱了着眼于美术史本体研究的借古鉴今。与此同时,则是研究者民族文化身份自觉意识的高涨,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表现为开放中积极传承文脉的要求,表现在世界艺术史研究上是体现中国的识见而走出编译状态。

30年来美术史的研究写作,其实是20世纪以来美术史写作在新形势下的辩证发展。中国古代只有“画史”“书(法)史”,“美术史”是帝制之后从国外引进的。这一学科从出现起就与西学的东渐和新学的成长同步,灌注了科学民主精神,承担了为救亡和振兴而普及美育的使命。因此,美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借洋兴中和借古开今,始终既要引进西方的艺术史学的良规,又要继承固有传统的精华,而引进与继承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振兴中华的需要。需要的一个方面来自作为新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另一个方面来自美术运动、美术思潮与美术创作。百年来包括30年来的经验提醒我们:发展美术史研究,只能既反对迷古崇洋,又在整体上和动态中保持几个张力:引进西方的艺术史学的良规与继承固有传统的精华间的张力,学科本体性研究与社会学他律性研究间的张力,宏观性的理论策略研究与微观性的具体研究间的张力。对整体与动态的把握全赖于对现实的深切了解。

30年来,中国对外国美术史的译介和对中国古今美术史的研究,品类众多,成果累累,前所未有。有艺术史观的,有方法论的,更多的是对美术发展本身的研究。对美术发展本身的研究,有历史真相与固有线索脉络的探索,有对美术史发展得失成败及其根源动力的现代阐释,有运用美术史图像与历史学、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研究,更有美术史学术史的研究。30年来,日渐突出的美术史研究,是以一种理论去阐释有助于伸张正义、公平等价值观念的美术史现象,反映了西方“新艺术史学”和“视觉文化理论”的影响。最有益于吸收历史经验推动学科建设的研究,是美术史学术史的研究。先是对西方美术史学及其方法的系统译介,是对西方中国美术史研究源流发展的梳理,接着对中国古代书画史学史传统的探求特别是对张彦远的研究,还有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及若干史家的研究,当然,这与上世纪90年代整个学界反思20世纪学术得失而推动学科化是连在一起的。

20世纪初期和中期的美术史研究写作,以美术院校为中心,以画家或画家出身的研究者为主力,以总结历史经验阐述美术发展方向为要务,一直密切联系着美术运动、美术思潮和美术创作,尤为注意研究美术本体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更与美术政策的贯彻紧密相连。改革开放的30年来,此前美术史研究服务于政治的单一方向,也变成了多种取向,包括服务于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建设。美术史的研究与写作的中心,除去美术院校,还有了综合大学。研究队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画家或画家出身的研 究者为主,专业美术史论学者成了主力。美术史学在被视为人文学科的同时,对美术发展本体的关注有所减弱,以美术史资源研究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史学、物质文化史学等人文社科学问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中国美术发展中形成民族艺术语言的研究,对历史上精英美术家独创性的研究,也开始被研究批量化生产大众的通俗美术冲淡。

如上所述,近30年来美术史的研究,有了极大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为了学科的健康发展,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问题之一是开疆拓土与把握本体二者之间如何保持动态的平衡,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美术史的资源特别是图像资源已被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广泛使用,导致出现了思想史的美术史、社会学的美术史、文学史的美术史、物质文化史的美术史等等。站在美术史学科的立场来看,由于研究领域开阔了。对象和问题广泛了,不仅专业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需要极大扩展,而且研究方法也要因应对象,而如何把握学科边界,认识美术史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与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美术史研究的三大资源(文献、作品、口述)中,作品真迹及其图像不仅是第一手资料,而是进入过历史情景的原始资料。它保存了文献不足以取代的原生态的信息。这一特点,使作品的艺术风格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同于一般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如果忽略了对美术作品风格品质的重视,在文献和口述历史上又用非所长,美术史学者区别于一般史学家素养的特色就不复存在。因此,如何看待风格品质在美术史研究中的地位,如何不忽视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但关系到美术史研究中自律和他律关系的认识,也是把握学科边界使美术史学者的作用不被取代的重要方面。

第二个问题是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认识下,美术史的阐释与历史的把握怎样不顾此失彼。历史的真面目往往被掩盖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只有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关于某个历史人物、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历史现象的各种各样的文本和图像搜集起来,通过反复比对,考证、鉴别,尽可能地掌握其中所包含的完整信息,才能使重构的历史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在理解历史联系的条件下阐释历史。否则,历史学尽可能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及其严谨性亦将丢失。理解与阐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阐释是主体对客体的外在认知,是古为今用;理解则属于主体对客体的全部联系的切实把握,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历史的阐释无疑更能伸张文化价值观念,但如果离开了求真的追求,忽略了对历史的理解,会不会重复“”中以先验的观点选择史实,甚至歪曲历史真相,重蹈“儒法斗争美术史”一类“影射史学”的覆辙?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梳理范文6

【关键词】九年级历史 复习效率 探索 新思路

提高课堂复习效率,就是要求老师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而得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个双面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将其有效结合,才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以及高效的教学课堂,尤其是九年级临近中考前的学生的复习教学更是如此。九年级历史考察范围广,内容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而复习时间有限,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有效的、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及合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1.梳理教材知识点,夯实学生基本功

教学中按线索讲解历史知识,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线索化,清晰明了的讲整个知识体系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要学习作用,在梳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学导",而不是"导学",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先导后学,以自学开始,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在探究学习中形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引导和鼓励。从而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问题和发展空间,比如在教学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我先归纳出近代化探索中的由技术到层面到思想的几大步,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在整理出线索:技术-制度-思想,分别以什么历史事件为代表,其影响又如何等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很自然得出: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继而对这些运动、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事实进行进行评价,从而统地掌握了探索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点面结合,强调中考热点

复习课毕竟不同于新授课,没有必要面面俱到,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一般注重把握两方面的重点:一是面,即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包括主题与主题之间的连接过渡,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每节课多个小标题之间的联系,把握这些就是掌握了历史学科的骨架,学生就容易把握知识脉络,找到复习的方向;二是点,即中考试卷中容易出现的热点考题,如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某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扭转时局的关键人物等,还有一些现实意义较问题,如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我国的等。在复习过程中明确引导学生避轻就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非热点问题上浪费时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

3.找准纵向联系,巧用横向对比

纵向联系是以某一国家大事或同一类型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归纳事件之间的联系。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为例,英、法、美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因此从它们的时代背景,颁布的法律文献,产生的影响,异同点等方面进行整理复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事件间的基本线索和相互联系,提高探究性、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横向对比则重在找同一时期世界多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南北战争,俄国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等进而扩展到当时多国国情,本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及其作用。又比如中国历史现代部分出现的几次失误,,化运动到后来的""之间的联系,俄国历史中"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再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之间的联系,总结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事情之间的联系进行拓展,探究性学习。

4.强调看书与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