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

二、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1题量、难度、特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高考的模拟试题,创设高考情境,以临考姿态进行"实战演习"。 练后一定要认真组织讲评,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要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如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孩子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孩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同样,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也是他山之石。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人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和"知识全息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创造都是大有益处的。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临考时,再扎扎实实地将高中历史课本阅读思考一遍,既可回忆,巩固重要的史实史论,又可查漏补缺,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应考信心,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二、练讲结合

练是实践,实践出真知。考前进行有一定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十分必要。可在学习《考试说明》透彻把握高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参照前几年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难度、特点,将收集到的历史列出试题和信息,精心筛选加工出几套综合性、科学性、典型性以及知识、能力和思想都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创设高考情境,以临考姿态进行“实战演习”。 练后一定要认真组织讲评,只练不讲,等于半途而废,凡练必讲,讲必纠错,纠错而总结,在练、讲、纠错、总结上提高和升华。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良性的教学循环。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不可或缺。

三、纵横结合

纵的方面,要让学生把握高中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的方面,一是要把握同一时期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诸方面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时期同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等等。二是要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渗透,相互迁移。比如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中外结合

由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分别编写的,讲授时也基本是彼此独立的。这就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顾此失彼,破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因此,总复习时要将中外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尽可能地把中外历史教材里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比较联系,对照复习,整体把握。寓中国史于世界史的复习之中,视世界历史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族人民共同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结合的必要性

(一)中国近现代史深受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纲要”课离不开对世界历史的阐述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历史。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方针政策是深受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反映了这一要求: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帝国主义时期,垄断组织产生,推动着资本主义列强加强殖民扩张,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因此,19世纪末列强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试图把中国瓜分完毕。

中国现代史是1949年以来的历史。新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其内政和外交都离不开国际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都影响着中国政府的决策。如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公开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反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建交,导致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呈现“一边倒”的形势。

(二)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纲要”课离不开与世界历史的比较

“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结合,有助于更好地阐述中国特殊的现代化历程。而这些特殊性正是“纲要”课所要讲授的重点。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纲要”课教学中,把“三大选择”与世界资本主义历史进行比较;首先,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历史的必然性,理解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或事件本身的局限性和深刻意义(如民族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等)。

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才能知道今天社会主义成就的来之不易,才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对祖国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感。其次,通过这一比较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对祖国未来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自信心。

(三)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纲要”课离不开与世界历史的结合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不一定有正确的历史认识;要获得正确的历史认识,必须依靠正确历史观的指导。科学历史观是正确厘清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的一把利器,只有采用科学的历史观,才能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用全面的而不是只局限于中国的片面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使大学生认知有深度,思维有广度,分析问题科学全面。况且新一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文化日趋多元,且国际化程度已非往日可比拟,“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具备科学的世界史观,具备放眼看世界的广阔视野。

二、“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的结合点

(一)背景分析结合同时期的世界背景,更好地解决“为什么”

背景分析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把中国的历史置身于世界历史背景下,有些很难理解的背景和原因就会明朗多了。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这一章的背景介绍,就是利用了中国封建社会日渐衰落和西方资本主义日渐上升的比较,使大学生意识到当时中国是怎样落后,落后在哪里: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而英国却在1640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号称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西欧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诸国,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把他们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在这个入侵活动中,英国走在了最前面。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认识马克思主义,并有很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挽救中华民族的法宝。在探究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原因的同时,应该结合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背景。因为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内忧外困的国情和中国非常相似。俄国曾经是欧洲强国,但在19世纪末叶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国力和提升国际地位,沙皇先后通过了彼得一世改革、叶卡捷琳娜改革和1861年改革等,逐步废除封建农奴制度,直到20世纪初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然而,即使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俄国,经济仍然落后,内忧外困的局面迫使先进知识分子再次寻找国家出路,最后在列宁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学习西方屡遭失败、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失望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后,看到了新的曙光:同样是封建压迫严重,同样是经济文化落后,既然俄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解放,中国的出路也就近在眼前。

总之,将背景分析置身于世界历史背景下,能让大学生易于理解,思路更加清晰。

(二)阶级分析结合其他国家的相同阶级,更好地解决“是什么”

2007年,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中提到:“纲要”课老师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和经验教训;通过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让大学生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有三个阶级:农民、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对于这三个阶级以及他们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现在的大学生都非常熟悉,再去详细地讲授其中的历史过程是无法与专业的历史类课程相区别的。况且“纲要”课程是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更多地应该分析这三个阶级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阶级局限性,而把这一分析置于与世界相同阶级的比较中,更能体现这一局限在近代中国是无法克服的。例如,分析中国的资产阶级时,可以将辛亥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双方的相同点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走武装起义的道路,矛头直指本国的封建主义;不同点可以从时代国情、领导力量、舆论准备、依靠力量、革命地点等方面入手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当时的资产阶级经过原始积累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这场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左、中、右三个阶层的资产阶级都参加;而不像中国只有革命派孤军奋战。舆论准备是声势浩大、响彻欧洲的启蒙思想,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况且革命地点首先是巴黎———法国的首都,政治心脏。以上内容给大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原因就一目了然。

总之,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比较这三个阶级,结果或有一样的,或有不一样的,但都能使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前提下更深刻地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原因。

(三)事件分析结合其他国家的相似事件,更好地解决“怎么样”

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相异,对于同类型事件的解决,各国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分析“纲要”中涉及到的事件时就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让大学生理解和体会事件处理的必然性。例如,在讲授中国怎样建立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就可以结合苏共二十大后,1956年“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来解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1956年6月28日,波兰波兹南市工人为减税和增加工资而举行了游行示威,示威群众与波兰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派来镇压的军队发生了,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波兹南事件”。这一事件是1948-1953年间波兰模仿苏联模式所造成的恶果。1956年10月19日至21日,波兰顶住了苏联的压力,选举了主张走波兰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

1947年以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不顾本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一味照搬苏联模式,并且大搞个人崇拜和极权政治。拉科西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更伤害了匈牙利人民的感情。于是,在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匈牙利发生了由群众和平游行而引发的武装暴动,称“匈牙利事件”。为了缓和矛盾和稳定局势,新上任的领导人纳吉在“告匈牙利人民书”中向人民承诺:政府“走符合我们民族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匈牙利道路”。

总之,把对事件的分析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在同类事件中寻找恰当的例子来佐证,就比对单一事件的分析有更强的深度,得出的结论有更强的说服力。

三、“纲要”课与世界历史结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防止陷入讲授历史的误区

“纲要”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讲“纲要”,是为了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所以,“纲要”课教师在选择世界历史内容时,要严格遵循为教材内容服务的原则,防止陷入讲授世界历史过程的误区。把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同阶段的比较作为教学内容是万万不可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作用等方面。

(二)防止喧宾夺主

喧宾夺主,这是“纲要”课教师在教学时切忌的一点。这里的“主”是“纲要”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这里的“宾”是世界历史。“纲要”课的教学结合世界历史背景会使大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些单凭中国近代史无法深刻明白的道理。但是,一堂课上如果只详细讲述世界历史的相关部分,占去课时的大部分,把大学生的思路引到与本节内容无太大关系的细节上去,即使讲得很精彩,也注定是失败的。所以,“纲要”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协调好“主”和“宾”的关系,时刻切记“宾”是为“主”服务的,有些细节该省则省,不要一味地追求激发大学生的兴趣。

(三)既防止浅尝辄止又防止过犹不及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吃透考纲,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认为是开卷考试平常不用花时间,到时抄书就行。

从这几年的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其立足点依然是最基础的历史知识点、主干知识、历史阶段特征乃至历史常识。故在复习时,要做到依“纲”据“本”。“纲”即《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历史考试说明》,“本”就是手中的课本。复习时《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和课本不要分离,且最好让学生画、写路径图。教师还可依据考纲结合课本对考试说明进行逐条解读,形成自己的白皮书。这样学生复习时就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及格率。

二、研究复习方法,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考纲的知识要点,逐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对历史史实有较全面的把握,做到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建议从三方面入手:

①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如复习中国近代史时,要找出“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这条主线,然后出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西方列强的几场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的几个重大不平等条约、中国各个阶层与爱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展开的抗争运动都串起来。在这样的总结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步提高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即:落后就要挨打,强国才是根本。

②加强联系、综合,引导学生以小专题为主进行复习

如:世界时局,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给学生:

(一)世界现代史上三次格局的变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剧变,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

(二)人类社会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二战后,地区性战争不断发生,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带来的机遇:(1)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2)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3)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

2.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作出的努力(举例):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8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2010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

3.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A、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好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兴利除弊。B、引进国外的投资和先进技术,学习科学的管理经验,改善内部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速发展。C、在维护国家基本权益的前提下,通过亚太经合组织(APEC)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发市场,公平贸易,提升自身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③精选巧练,强化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实战水平

训练是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训练中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指导,尽量巧妙地将理论、史学方法揉合在一起来设计习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应试能力。如例题:成为大国的原因,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作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美国的成长壮大,从独立到发展稳固,再到称霸世界的过程,恰恰印证了这一结论。---《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综合美国发展历史,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1)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这两次革命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选择实行“新政”的人物是谁?“新政”中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是什么?“新政”地位作用如何?

(4)下表中提供了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相关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各阶段特征。

(4)下表中提供了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相关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各阶段特征。

(5)综合所学知识,请你简要归纳美国能够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

(6)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谈谈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

这道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查“《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华盛顿”、“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等知识点。这就要让学生掌握材料题的解题思路:“考什么?”,“答什么?”,“做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即有什么经验教训、启示、留给我们怎样的精神财富)?”这道题“是什么”即以上的知识点;“答什么”、“做什么”即针对问题设置回答相关知识点;“结果如何”美国成为强国;“说明了什么”即美国成为大国的条件及罗斯福新政的启迪。

三、整合有效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课堂知识与课堂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课程,重视知识的联系和整合,并把课堂知识伸展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同时在整合中要做好三点:一是将捕捉到的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时政热点信息与学科教材知识点进行整合;二是把学科内的知识作一些小专题的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同时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迁移,以提高应试能力;三是将创设新情境与历史知识点的整合。

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可以结合时政热点,设计如下:

(2012年漳州历史中考题第28题):2012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交往频繁,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1)左图是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的人物坐像,请问他是谁?(2分)

材料二: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等。

(2)材料二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1分)它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如何?(2分)

材料三: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杀人竞赛”的报道(图略)。

(3)材料三的这则报道反映了中国什么时期的历史事件?(1分)

材料四: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与到访的中国代表举行会谈,提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时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环球时报》

(4)对于名古屋市长的这一言论,你能够查找哪些形式的历史证据反驳他,比较有说服力?(举两例,2分)(例:当时报纸的报道)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日本与中国发展良好关系的前提是什么?(2分)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对照考纲,分析试卷,研究自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必须对照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每个考点学生掌握得如何,哪些易错。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试卷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方法较多,可以用制表的方法,详细地记录出每个考点的得分率,可以用曲线的方式将数据转化为曲线图,可以用易错题题集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二、落实基础,总结规律,提高能力

过去高三历史复习,一味追求高、新、难题,舍本求末,结果适得其反。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基本结论,因此有必要对高中以来曾考过的、曾错过的试题、问题,进行再复查、再复诊。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点的考查又支离破碎无孔不入,所以我认为高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基础,都要记住,无论这些知识点怎样进一步拔高,这些知识的概念和表象都必须首先了解,这就是基础。就如建一幢大楼,埋在地下的横竖相连的“地圈梁”就是基础。“地圈梁”是全面的,不可能缺一角;是联系的,不可能分开;是深埋在地下的,不需要美丽但不可能轻浮,否则就是“豆腐渣”工程。鉴于此,我认为基础知识一定有广泛性、联系性、粗糙性的特点,当然也必须像“地圈梁”一样,打造结实。

在落实基础的同时,还应该总结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它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掌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历史学科是很讲究规律的。这里包括高考命题的规律、知识点的解题规律、历史发展的规律。这里主要谈历史发展的规律。复习中,在纵向或横向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我们必须提炼观点,提高认识,找出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然后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探讨法。规律具有重复性、深刻性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以规律性东西为指导,分析问题就容易得多、透彻得多。如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总是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分裂中往往有统一的因素,统一总是人民的渴望,所以统一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和民族间的斗争只是暂时的。又如,从中国古代经济恢复发展的分析可得出认识:统一稳定的政局、前代末农民战争的推动、统治者吸取前代衰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等是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再如在教学中,可使用“范例教学法”,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性特征。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通过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来深刻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在落实基础、总结规律后,学生的记忆能力、解题能力也就有了显著提高。

三、聚焦探微,关注热点,适度创新

“聚焦探微”,就是着力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微观入手,发掘内涵,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对重点、难点的突破要做到多层次发掘、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联系,让重点知识由“面”成“体”,由外表触及“内核”。重点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多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或飞跃时期,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所以应该对准焦点,深入分析。例如怎样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这就需要通过微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革命的主力是深受压迫的资产阶级,所以一开始就具有反封建性;但本身这种反封建性又是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所以尽管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却早已附带了反帝的性质。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6

根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学生作为接受历史教育的主体,旨在应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只有学生加强历史感的养成才能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被动局面。而且教师作为历史教学的传达者,也需要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创新性的历史教学,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历史,这门学科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支持性。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上,以历史知识的记忆为重点。只有牢记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历史教学虽然说比较枯燥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但是教师只要通过好的教学方法势必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方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有一定的历史感。比如说以历史书中的鸦片战争为例,只有知道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及经过才会知道《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同时还要追根溯源去探究为什么鸦片战争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和当时的世界背景,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影响到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清朝失败的原因,都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其实历史知识看似零零散散,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历史事件之间都有其特定的关联性,让学生明白这一点,教会他们以记忆促进思维,以思维带动记忆,让他们知道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促进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世界民族的自强不息和百折不挠,不管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是每个时代兴衰的见证和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所以,贯穿鲜明而深邃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培养学生历史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电影,用鲜明的人物角色让学生了解历史,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和风景胜地等活动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树立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朴素的情感升华到理性的高度。

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没有数学的严谨性和英语的国际化,历史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充满了灵活性和自由性。虽然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和发生的,但是对历史的评论只有基于客观事实分析的基础上就没有唯一的答案,不同角度不同观点分析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体现了历史的灵活性。所以对这样的学科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更多的是学生对其的理解。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启发诱导,发掘出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课本不是唯一的工具,教师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九中学马文婷要尽可能地把历史扩大化。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讲完每一章节让学生写学结,写总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的过程。在写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和理解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比如说: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苦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像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是涵盖了很多知识点,要想完全理解就需要回忆以前学过的更多的小知识,从而加以整合。所以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印象是最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培养学历史感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