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历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1

一、什么是咏史诗歌

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和咏史诗歌是中国古代史学在文化结构形态上的三种主要形式。正规史学是历史学家的史学,通俗史学是大众的史学,而咏史诗歌是文学家的史学。咏史诗歌一般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情感的诗作。咏史诗歌与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在中国古代长期并存,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

二、咏史诗歌的发展脉络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全集共305首诗,其中,具有咏史风格的共15篇,《大雅》中11篇,《颂》中4篇,突出特征表现为审美情感和期望情感的二元组合。春秋战国时期,正规史学逐渐走向独立。咏史诗歌主要关注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而逐渐淡化了具有神学色彩的祈神祭祖,代表作如《成相杂辞》。汉代是正规史学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很多史学巨著,如《史记》《汉书》等。而咏史诗歌却出现了萎缩局面,这与当时统治者对官方史学的重视和当时思想文化的偏向不无关系。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正规史学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总体成就不及汉代。咏史诗歌却有长足发展并走向成熟,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等。而萧统的《文选》中,“咏史”成为一个独立部分,标志着文化界对这种体裁的最终认可。这一时期咏史诗歌多带有悲凉情感,与社会的频繁动乱有很大关系。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发展的高度繁荣时期,咏史诗、咏史词在这一时期也呈现非常兴盛的局面,如唐诗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蜀相》、温庭筠的《苏武庙》等;宋词里费衮的《梁溪漫志》、王灼的《碧鸡漫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元朝时诗与词逐渐萎缩,而散曲开始流行。咏史散曲多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前途的茫然情感,代表作有陈草庵的《山坡羊•叹世》、张养浩的《沽美洒兼太平令》等。明、清时咏史诗歌虽然创新不足,但数量相当大,咏史歌谣在民间广为传播。清代的《白雪遗音》录入了流行于当时的多首咏史民歌。

三、咏史诗歌的学习意义

(一)弥补教材不足、增加历史趣味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缺少对历史人物和人物活动的讲述,这就增大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难度。历史的核心是“人”的历史,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思想文化生活都是人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淡化对人物的学习和讲述,单纯讲制度和技术会使学生觉得历史知识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这种把历史知识与人和人的活动隔离的教学方式会使历史学科失去学习的意义,也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讲者对于历史人物和细节的讲述,这样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让沉寂的历史人物“活”了起来,观众会觉得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在我们身边的。咏史诗歌是古代文人对现实的情感反映和内心对照,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教材与咏史诗歌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活力

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觉得缺少与教授内容相关的材料,有些历史知识很难有史料支撑,这样仅凭概念和总结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也会使学生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导致历史课堂丧失活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咏史诗歌,把能够对教学内容有用的咏史诗歌加入到教学设计中,使历史知识与咏史诗歌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自己背诵、理解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增强了课堂活力。

(三)渗透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2

1.直观生动,增强学生求知欲。

历史教学若照本宣科,很容易就会成为枯燥乏味的一门“背书学科”,而历史本身是一门艺术性与趣味性非常强的人文性学科,高中历史教学者应当善于利用史料,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历史发生的始末,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历史素养。史料的真实性、丰富性、直观性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通过阅读与分析史料,教学者可以向学生重现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恍若身临其境,充分感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鲜活,从而产生求知欲。

2.扑朔迷离,引发学生探究欲。

史料的丰富性又决定了其所展现的历史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高中学生的生活简单,思维也较为直接,往往在历史的学习中缺乏质疑精神与探索精神,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而真正能主动思考的学生则少之又少。在很多时候,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其中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若让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就会使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没有好处。善于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索,会大大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3.丰富多彩,拓展学生知识面。

高中历史教材篇幅有限,因而只是撷取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瓢水,许多历史知识与背景在教材中都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史料的丰富性则恰恰弥补了教材的这一不足,运用史料教学,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其历史情怀。

二、运用史料进行历史难点突破教学的具体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教师仅仅借助于教材不容易讲清,学生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是为难点,而这些难点又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学生在复习这些知识点时比较容易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效果却差强人意,此时,若能充分利用史料,则这些教学难点问题则将迎刃而解了。

1.对史料进行直观展示。

高中历史的部分内容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的年龄与社会阅历决定了其在理解相关知识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选取合适的史料进行直观展示就可以将抽象的历史具体化,帮助学生读懂历史。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学者可以准备相关史料图片,例如原始社会时期的石器等工具、商周精美青铜器、玉器、农民辛勤耕作的场景等等,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感受,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

2.重视课本选取的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存在着许多可供使用的历史资料,例如课本上的插图、课后的小注释等等,这些往往是最合适的史料,在教学之余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关注,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也有助于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更加了解,运用起来融会贯通。书本上的史料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相较于文字而言,其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吸引眼球。例如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及环境特点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此时,结合课本选取的史料就会更容易讲解清楚,例如《三大战役示意图》就清楚地表现了战役发生时的进军路线,各地兵力等内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就会相对容易许多。

3.恰当选取课外史料。

除了课本教材选取的史料之外,教学者还可以自己选取一些合适的课外史料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尤其是教学难点,有的教学者只是运用理论对其进行解释,这样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知半解,老师也无法达到想要的教学成效。在选取课外史料的时候,教学者要注意甄选,不能“多多益善”,造成内容太多,学生无法消化。注意史料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要选取最恰当的材料,例如在进行关于《史记》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有关《史记》及司马迁的史料有许多,在选择史料时,若选择的内容都是历代史家关于这部作品的解读,就会显得杂乱,如果选择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的一些经历作为史料“: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足迹遍及全国。则可以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写史的执着,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加强学习兴趣。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3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唯物史观;核心目标

一、前言

高中历史属于人文社会学,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所以高中历史教学需找出所面临的困境,并以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为恰当的方法实施价值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第一,教师仍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将教材或教参作为教学主体,过于依赖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第二,教师的教学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在教学中,老师教学方式的开展均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虽然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过于片面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和道德价值的培养,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第三,历史教学和现代社会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主要是对历史遗产方面的宣扬,却没有站在现代化角度去引导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历史教学缺乏前瞻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教育核心目标

(一)提高人生境界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对历史进行批判与反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善美以及民族精神,并能够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提高社会责任感

历史发展中涌现了大量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引领时展的先锋人物,他们的自我价值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价值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实现个人理想,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扩展视野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的认知。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还需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的了解,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与责任心。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实施

(一)唯物史观教学思维与方式

历史的教学内容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在对历史进行求证的过程中求证方法本身便已经具备了对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让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态度也具备了价值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研究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生活态度。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唯物史观思维与方式为基础进行价值教学,能够在对历史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基本素养,提高实事求是以及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能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二)现代角度审视历史教育

现代化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精神的表现,也能够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对于历史学的现代化教育而言,其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与境界,不仅要帮助人类发现自我同时还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改革开放阶段的历史教学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顺应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的体会这一决策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现代角度审视该决策对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弘扬历史文化

历史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弘扬历史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国家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进一步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地位等,进而有承担国家发展重担的觉悟。

五、结语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历史学则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历史内容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进行价值教育时,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价值教育的核心,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作者:易利平 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4

摘要:导入、呈现、输出常常被教育界合称为教学三部曲,由此可见,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迫于“非重点”学科的标签与高考的压力,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导入环节重视起来,一个好的导入往往能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所谓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本文将依靠历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完善课堂导入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

一、引言

于课堂而言,一个导入往往涵盖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因此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受到导入环节的影响。只有教师对导入环节提起重视,才能让学生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但当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由于高考压力等因素而无法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有充裕的教学时间,许多教师的课堂导入都是单一的形式化,如: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接下来,我们上新课……更有甚者,导入环节被直接省略掉,长此以往,学生便对历史课堂产生倦怠,无法将身心投入学习。

二、如何有效地设置导入

课堂上倘若只有平铺直叙的简单导入,那么这不会是一个好的课堂。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在上课时设置精彩的导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妙趣横生?笔者经过查阅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导入策略进行以下阐述:

(一)引经据典,发人深省

历史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或关于政治、经济、人文等等。虽然当下无法触摸,但是它都是每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经典。这些流传下来的典故就是用于历史教学最好的素材。如:在讲述到西周的政治经济时,教师可以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作为导入,故事的最后留下一个思考给学生,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求知欲。学生更愿意在听完典故之后听老师剖析或是自己带着问题去寻找西周由盛转衰的原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二)视听冲击,直观感受

当下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多媒体已在全球范围的各个行业投入使用,教育界也不例外。网络信息正通过多媒体向教育教学提供辅助。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但信息媒介可以使历史情景再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将一些纪录片或者类似“百家讲坛”的电视栏目,截取其中的片段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进入课堂正题之前来一场文字无法替代的视觉冲击。这样一来,直接的视觉感受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有说服力。如: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时,可以播放电影《东京审判》结尾部分———对一众发动参与侵华战争的日本人的审判,让学生带着满腔热血在接下来的时间认真聆听老师讲述中国抗战胜利之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有这一步。如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三)跨越学科,妙趣横生

历史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还需要吸收其他几个学科的知识。纵观高中的九大学科,各个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抽象的数学也能与枯燥的历史学科发生化学反应,譬如:教师在给学生上《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在黑板上写出1~10这十个数字,随即当着学生的面擦去“1”和“10”,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该起义爆发的原因,这时学生便会想起这个数字谜语的答案———缺衣少食与本次的历史课的关联。如此便能引起部分擅长数理化同学的注意,教师便可顺利地开展教学任务。

三、运用导入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优质的导入,好比坚固的桥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使其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导入则会收获不一样的课堂效果。只有教师对导入环节予以重视,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要想在历课堂上做到灵活又准确地运用导入策略,就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把作为导入的内容了然于心。除了内容需要控制以外,还需要把握好时间,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两到三分钟。另外选择的方式与使用的语言也值得注意。避免单一的形式以及?唆的语言,尽量采取多种形式导入让学生对历史课堂有所期待,使用的语言尽量让学生觉得轻松幽默,以上便是笔者整理出的一些建议。

四、结语

导入策略的灵活运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学生的思维能力可在这时得到开发。以上提到的导入策略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视频导入又或者是跨学科导入,都是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让课堂变得高效。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优质的导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考验的不仅仅是老师的技术,他本身更是一门艺术。虽然导入环节在整堂课所花时间不多,但它依然值得广大教师提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蒙昭.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入艺术及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230.

[2]王晓辉.探讨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导入[J].学周刊,2017,7(08):129-130.

[3]王永胜.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3(28):41.

作者:周雯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还要通过历史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很多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者都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使其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健全他们的人格。本文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精神;方式;途径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人文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重要的体现,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很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重视知识的教学,却没有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塑造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借助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品德。

1人文精神的定义分析

人文精神其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其实人文精神主要是强调对个人的认可,这种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他人,也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事情。人文精神不仅要求学生要认可自己,也要求学生要尊重他人。人文精神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主要的思潮,当时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写出了很多的作品,也发表了很多的言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呼吁人们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比如说但丁的《神曲》,这些文学作品中都是呼吁要尊重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等,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呼吁理性的回归。

2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2.1通过一些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们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借助一些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都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教师们可以借助这些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正视历史人物,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故事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能够把学生快速地代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假设教师们不借助历史人物来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而是一味地对学生说教,那么,学生就不会对教师的教学感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很多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非常多深厚的人文精神,这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忽视对历史人物的介绍,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在教学汉武帝时期的情况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太史公”司马迁这个人,很多学生对这个人物并不陌生,但是对他的事迹并不是十分清楚,可以通过对这个人物的介绍来让学生学习司马迁身上那种坚韧和伟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背景,更要让学生知道他是因为为李陵战败投降的事情辩解才惹怒了汉武帝,因此才会遭受宫刑,对于一个有志气的男子而言受到这种责罚,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心愿,不可谓不伟大,鲁迅曾经评价他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用他一生的艰苦勤奋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而且他还忍受了精神和身体上的巨大折磨。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人物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2.2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只有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详细地理解,才能够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做到详略得当。教师不仅自己要认真阅读教材,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认真地阅读教材,给学生灌输再多的道理,学生不能够理解和消化也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来阅读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比如说,在进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本,认真地感知书本上的人物和内容,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识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基础知识,学生也要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意义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有所了解,最后也要主动地去探究两大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其中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2.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之后,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保证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够只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比较浅显的,要适时地给学生扩展一些课外知识,课外知识的扩展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准确地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比如说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展示一些精彩的视频,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也能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也能够把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化,有时讲述很多学生不一定可以完全记住,但是如果给学生看一段视频,学生反而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因为学生会更多地投入到其中。比如说,教师们想让学生学习孔子的“仁爱”思想,就可以给学生看一段和孔子有关的视频,看视频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及爱国主义意识。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们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周百鸣,朱世光.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6).

[2]黄钦.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

作者:李玲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第三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问题

摘要: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工作者逐渐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越来越注重教学生活化。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问题

当前我国在教育教学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学科在教学上都做出了较大的改变,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做出了较大的改变,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与日常生活更加贴近。

1当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将高中历史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是也应当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其作用。在当前的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教学问题。

1.1文化史和经济史缺乏

在我国高中历史的教材之中,教材内容几乎都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这也使得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放在了阶级斗争的研究学习上面,注重对政治学的研究,而对于历史之中的文化史和经济史内容则被学生和教师忽略。在这样的教材编写模式之下,对于学生正确的了解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大的坏处,同时也使得历史教学失去其本来的意义。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渐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在历史教学内容中逐渐加入了一些文化史和经济史内容,但是其中仍旧显得不足,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1.2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较强的应试性

虽然在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本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仍旧具有较强的应试教育特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育教学都是围绕着高考的考试内容来开展,教师注重对高考常考历史知识的讲解,对于一些补考的内容则直接忽略过去;学生也只对高考要考试的内容进行背诵记忆,对于不考试的内容则只做简单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失去原本的教学意义,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得非常的枯燥乏味。

1.3高中历史教学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

在我国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中,都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制的,对于不同区域采用的教育大纲都是相同的,并没有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此种教学制度之下,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爱好,从教学中掌握到一些有用的知识,极大地降低对学生产生的帮助。

2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以下一些问题引起重视,才能够保证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2.1在教学语言上更加贴近生活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教学语言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之中应当让自己的语言尽量简单明了,也就是所谓的生活化语言,让使用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在使用生活语言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让语言富有较强的感染力,避免使用一些低级趣味的语言。

2.2在教学模式上更加贴近生活

在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中应当对教学的模式做出改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教育方式,让历史教学更加的贴近生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因此在教学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法,通过对历史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对历史了解更加的深刻。但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的挖掘出生活中的一些教学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讲解。

2.3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

由于历史教学是对过去的事件进行讲解教学,如果只单纯的依靠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对于所讲述的知识点很难形成一种直观的感受,自然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生活周边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让教学的手段更加丰富,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对一些历史人物形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4在教学内容上贴近生活

历史教科书并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历史信息,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信息,然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同教师和其它的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学变得更加的灵活多变,也能够更加容易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较高,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引导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引导,最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其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之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方式,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应当对教学的一些细节引起重视,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兴军.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快乐阅读,2016,08:110.

[2]牛丙芳,海青云.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下),2016,06:117.

[3]郝伟,陈克江.高中历史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6:43.

[4]王海荣.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127.

[5]安丽梅.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6,17:61-63.

作者:韩亚洲 单位: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过程,历史虽然无法重演,但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有必要、也有义务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史料的学习,并且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高中史料教学的质量,高中历史老师任重而道远。纵观现在的高中史料教学,发现其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故此,本文对现今高中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史料的选择缺乏可信度,不合理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虽然无法重演,但是却可以通过学习史料将历史再现,因此史料的选择就尤为关键。但是,现在很多高中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所选择的史料缺乏可信度,甚至有的教师自己杜撰或者把自己道听途说的一些不真实的史料讲给学生听,历史材料缺乏真实性。不仅如此,很多教师选择的史料非常不合理,选择的史料必须要和教学紧密联系,所提的问题也要合理,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过繁琐。

(二)影视作品的误导

现在出现了各种题材的影视剧、影视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视觉的享受,但是影视作品里边掺杂了很多个人色彩,可以作为艺术来欣赏,却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学习。如果学生过度相信这些影视作品,将会影响对历史的判断与学习能力。特别是一些扭曲历史的作品,其所传达的错误的历史观、消极的思想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会阻碍历史教学的进程。

(三)教师包办,学生被动学习

高中历史的史料教学,是需要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并与教师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史料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能力,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很多高中教师都是自己去寻找史料,自己解读探究史料内容,整个课堂全由教师一人操办,一人主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座位上听讲并做笔记,缺乏主动参与,最终只能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

二、提高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合理地选择真实有价值的历史史料

历史史料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历史、认识历史。在史料的编纂中,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感情、思想观点和想法,所以导致部分史料缺乏应有的真实性。要确保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就需要教师认真仔细地筛选,在确保史料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去分析,去思考。同时,现在的史料来源鱼龙混杂,高中生的学习任务大,学习时间紧张,这需要教师合理地把握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史料时,高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有价值且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考的典型史料。根据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探究发现,很多的课后习题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没有花时间进行课后习题的讲解,加之有些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缺乏重视,因此这部分内容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但是,课后习题中的史料大多都是围绕教材内容来展开的,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很典型的有价值的史料。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要提前思考研究这部分史料,将其融入教材内容的讲解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料中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

(二)合理巧妙地补充课外史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历史教材是很多史事浓缩的精华,但是毕竟内容有限,所以还需要高中教师合理而巧妙地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史料。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有限,如果没有史料的支持,学生理解的难度会加大,再加上很多有关历史的结论都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及史料来得出的。所以高中教师在补充课外史料的时候,要仔细推敲捉摸,看哪些是需要的认真研究的,哪些只需要浏览即可,如果能够配合多媒体,效果会更好。例,在学习有关红军长征这节课的内容时,由于教材上有关此方面的内容有限,且所讲述的内容宽广而枯燥。对此,教师应该提前搜集一些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课外史料,并制作成课件,通过播放课件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长征的真正内涵以及教育意义。

(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影视作品,多途径搜集相关的史料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恰当地引入多媒体,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新型教学手法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途径地搜集相关的史料资源,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设计一个专题活动,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时,可以围绕圆明园来开展资料搜集比拼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从中发现历史真相,得出正确的结论。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影视作品,教师要选择有价值、真实的影视作品,并将其引入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能偏信,促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影视作品,让其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将会给高中历史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但是,由于史料教学的机制不够健全,还有很多问题的存在,所以需要高中教师不断地探索研究,寻找很好的方式与方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高高中历史的史料教学的质量。

作者:嵇勇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的构建

中国,作为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的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传承我国的文明历史,历史教学非常重要!高中历史课程是整个历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被赋予重要意义的历史课程却被很多学生所忽视,导致历史的教学质量始终无法提升。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历史课堂,教师可采用对话教学。故此,本文针对如何将对话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高中历史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却很容易被广大师生所忽视。学习历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使其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提高其文化内涵与素养。但是,由于历史课的内容单一枯燥,而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毫无创新之处,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日益下降。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学习的热情,切实提高高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选择正确而有价值的话题,合理巧妙地展开对话

对话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在历史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相互反思提醒,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对话生动再现历史内容。但是,要有效开展历史对话教学,高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正确的历史对话话题,需要充分考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地采用最符合学生心意的对话方式。同时,教学目标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有效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综合课堂的教学情况,创设有意义、有特点、有趣味的历史对话话题及方式。例如,在学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这节课的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这节课的重点,其是关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为学生引入一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文化资料,根据学生所了解的信息设置有趣的师生对话场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去更好地了解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件艺术产品,了解19世纪的文化艺术风采以及其所展现的时代精神。

二、趣味对话,活跃气氛

进行历史对话教学,选题是关键,气氛是基础!只有在宽松愉悦、和谐自由的对话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历史对话教学的效率!对话是双向的,需要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和谐愉悦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是最真实、有效的,所以教师要想营造宽松愉悦和谐自由的对话环境,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公平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发自内心地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学生创造最适合他们的对话环境,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试图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对话情景。这就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多媒体手段,根据话题的内容进行模拟,情境创设;也可以让为学生选择一个有趣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个话题内容进行辩论或者进行分角色表演。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这节课的内容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事先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师也提前做好课件。上课的时候,可以播放电视剧《大国崛起》中的相关片段,然后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并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事迹进行辩论,每一个学生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的自由、活跃、和谐,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充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思维度,将历史对话教学进行到底。

三、讲究对话方式,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思维

与其他的教学方法不同,对话教学更注重学生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话的技巧方法、对话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都会直接影响对话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一定要讲究对话的方式与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做好引导与指点工作,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地纠正并加以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而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做好暗示和示范,为学生指明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去对话,可以用反问设疑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例如,在学习“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将教材与自己最真实的体验结合,教师进行巧妙的设问,比如“中国近代史上都经历了什么变革”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另外,学生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在这样的对话提问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识记课本知识。综上所述,历史对话教学是一种有趣而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做好密切配合,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作者:崔卫华 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发展途径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施行,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在逐渐转变,特别是历史科目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发展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发展途径

何为生活化教学,简而言之就是高中历史教师深入挖掘和利用生活中所涉及的历史学科的知识,将高中生的真实生活引入到历史课堂当中来,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来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所体现的生活内涵,最终全面提高教学的效果和目标。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历史课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高中历史的知识点繁多而复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下,高中生是难以对这些多而复杂的知识点保持长久的记忆的,或者说他们很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现象。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经验,就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发展途径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确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在高中生群体中,必然会存在一小部分学生会在未来的生活中选择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但是,这始终会是一小部分,而对于绝大部分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会选择从事不同的行业,但是,历史是他们高中阶段必修的课程,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发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确立起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比如,在讲授“新中国成立”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不能仅仅将教学目标定在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内容上面,我们需要将教学目标变得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得以成立的来之不易,体会到我们的民族精神,将这份专属于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应用到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好历史知识理论,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去生活,汲取生活的经验,扭转学生心目中历史只是历史的学习理念,精心设置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将高中生实际的生活与历史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历史教师切忌受到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局限,一定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作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新内容。比如,在讲到“运动”时,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们讲述当时全民上下“大炼钢铁”的情境,在历史课堂上引入电视剧《金婚》里面的剧情,让学生们真正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三、教学形式生活化

伴随着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深化改革与更高要求,历史教师要想进行生活化教学,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想尽办法来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我建议,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的课程安排情况,紧密结合红色旅游理念,组织一次红色旅游,历史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路线,教师在旅游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致必然会得到提高。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要引导高中生一起来认识和了解当时的社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感受到什么是时代感。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建立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比如,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特别火的历史节目,叫作《百家讲坛》,这档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在这档节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学习历史知识的特点,尤其是专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他们并不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在讲历史,相反,他们运用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普遍的语言,正是这种生活化的语言反而会让听众听起来非常舒服,历史教师便可以从中借鉴。以“七国之乱”来举例分析,历史教师可以有这样的一段讲述:“这位好像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其实是郭冲先生……”学生们顿时会被历史老师这样生活化却不失风趣的语言而逗笑,整个课堂的氛围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渐渐地,学生们便会喜爱上这种讲课方式,学生们会慢慢地发现历史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他们还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生活化,学生们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综上所述,历史是我们个人成长以及国家发展的一盏明镜,以史为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要坚守的原则,历史教师一定要将历史知识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进而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杰.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2016.

[2]杨德华.初探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6.

[3]欧彬彬.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新课程:下,2016.

[4]罗强.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

作者:张球龙 单位:福建省惠安荷山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原有的教学思想渐渐被时代淘汰。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师主要研究问题。高中历史教学由于课程本身性质,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大影响。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融入到教师营造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教师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策略

高中,师生均面临着强大的高考压力,时间十分紧张,因此大部分教师为了快速讲完知识点,让学生重点理解考试知识点往往忽略课堂导入,直奔主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降低,上课期间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对整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意义重大。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发融入到课堂氛围当中,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显著影响。本文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导入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师生饱受高考压力,时间十分紧迫。许多教师把大量时间分配在讲解新课和梳理考试知识点上,课后更是忙于批改学生作业,不愿意花时间准备课堂导入,因此将课堂导入简化甚至直接忽略。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教师应该将课堂导入有效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将课堂导入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1.温故而知新导入模式。所有知识体系的学习,都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温故而知新导入模式便是教师需要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对上一节课知识进行温习,再通过上节课知识将新知识引出来,承上启下,温故知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对新知识的接触产生陌生感,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例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的学习中,总共有四课:第一课是渐进的制度创新,第二课是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三课是欧洲大陆上的政体改革,第四课是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在进行第三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初,带领同学温故上节课时学习的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有哪些,形成的原因及特点等,从而把这节课要讲的欧洲大陆上的政体改革引出来,通过两节课内容的对比,让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进而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中去。2.典故导入模式。典故有很强的故事性,对学生吸引力很大,能够迅速集中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分散的注意力,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时候,可以导入“孟母三迁”的故事,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起来。3.多媒体导入模式。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育体系逐渐走进大部分学校。多媒体教学拥有趣味性高、互动性好等优势,能够极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视频、歌曲等多种素材的运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同时,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也会因此而活跃起来,更好地将学生带入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去。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的《梨园春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梨园曲目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梨园文化,从而对课文中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4.谜语导入模式。将教学中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变成悬念或者谜语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及讨论,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的时候,给学生出一道谜语“农牧副业发展快”,学生的注意力便会快速集中到课堂上,等学生猜出谜底:“林则徐”的时候,教师可以就着这个谜底,进行新课讲解。这样,整个课堂既横生趣味,又不失严肃。5.利用课文题目背景导入模式。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课文题目背景的讲解,让学生明白题目概念,从而简化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知识点。另外,在讲解课文题目背景的同时,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适当介绍,也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拥有多种多样的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程情况,将课堂导入灵活地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生动的课堂氛围,有效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实际课堂导入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与新课程改革课本相结合,让课堂导入更加灵活,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爱上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耀.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华章,2014,45(05):229.

[2]岳晓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3]阮荆.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的导入[J].教育导刊,2015,53(10):89-90.

[4]贪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上旬刊),2014,36(01):101一103.

作者:沈金足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由于历史本身具备一定的年代性,而学科知识点也比较复杂,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其枯燥无趣,因此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寻求突破,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文章通过对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其应用价值,希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意义分析

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在高中历史中应用历史故事,虽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但是一旦教师不能再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掌控,就会出现历史故事占据时间篇幅过大,未能凸显教学主题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法运用历史故事,切实遵守精简性、生动性原则,进而将历史故事合理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整体水平。

一、以历史故事导入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就实际情况来看,高中生在心智、生理方面都比初中生要成熟一些,但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存在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学习较为复杂,知识点多的历史学科时,通常会觉得枯燥、厌学等情况,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选择恰当的历史故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就可以讲解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的故事,由此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人物、社会背景灯进行有效的了解和质疑,进而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二、用历史故事引发质疑,在课堂中设计悬念

众所周知,纵观世界历史会发现,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都会存在悬而未解的历史事件,只有让学生对其产生质疑,才能让学生对未解历史事件的真相进行了解,从而对这部分历史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所讲内容来设置教学疑问,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克什米尔号飞机爆炸”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对这我国建国初期复杂的形式以及遵循的和平外交政策来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看似未解的案件对外交复杂的形势进行了解,通过有效的质疑,达到学会知识点的目的。

三、用故事讲道理,让学生透过点看面

某些历史事件、故事在其特定的时期里,都具有着代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选取这些历史故事让学生透过点达到了解面的目的,透过历史的小故事来了解大历史。譬如,在学生《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程时,一定要让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选择杯酒释兵权以及马嵬坡的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故事似乎没有关联系,但是通过细细的思考与揣摩后,会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中央集权现象。而通过这两个故事,就能将王权变化的进行有效的反应,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四、用历史故事进行过渡,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不同历史内容的学习是需要一定过渡,不同时期、朝代的历史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各历史知识点进行有效联系,从而让学生对其进行良好的掌握,所以在对这些历史进行串联过程中,就可以使用相应的故事进行过渡,充分发挥历史故事承上启下的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一内容时,要让学生对其中所包含的三个知识点进行了解,即,知识点一法兰西共和之路,知识点二发过共和政体的建立,知识点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通过对知识的解读不难看出,一二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二三之间的联系性较少,而这时想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串联就可以给学生讲解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爆发的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以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而通过胜利的普鲁士就可以引出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学习更为顺畅。

五、用历史故事做总结,保证课程完整

由于历史是不断发展性以及延续性,所以一段故事结以后下一段故事已经开始了。所以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历史故事,还可以在教学的最后阶段,用历史故事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之前的学习进行有效记忆,还能让学生对下次学习内容有所期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必须3中的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对儒家思想以及百家争鸣等思想的形成进行讲解,然后对明清时期等一些主流及活跃的儒家思想进行讲解。而这些知识点及内容就可以选择使用一些小故事进行有效连接。如,孔子三人行、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引用可以让学生对不同时期阶段的思想、目的进行了解,进而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学习。

六、结论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高中历史课程充满活力,还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保证学生学习的顺畅。然而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故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有效控制历史故事引用时间、应用历史故事的方法,尽最大限度的让历史故事服务于课堂,进而发挥故事自身的作用,更好的推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程红艳.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效果研究[J].考试周刊,2014(92):134-134

[2]张永维.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9):108-108

[3]白戈艺.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6(9):56-56

[4]陆小军.浅谈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31):103-103

作者:朱大伟 单位:沛县张寨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需要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和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还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创设促进情感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最终促使学生历史情感的养成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方法

当代高中生受生活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缺乏客观的认识与判断,容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解,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滋生错误的思想,如果不加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面对这一形势,历史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将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学生,而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因素显得特别重要。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落实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

从历史学科的特性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中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智能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情感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就可以制订出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和情感内化层次,使之变成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体系。首先,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它是根据历史知识对激发学生不同情感体验的作用来划分的。就目前新编高中历史教材而言,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商鞅变法”体现出秦国新兴地主阶层勇于改革、合乎民心、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唐太宗善于纳谏表现出知错就改、服从真理的理智感;东渡日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敦煌飞天的情韵、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则渗透出强烈的审美感。可见,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经过过滤、升华了的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上,可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感四大类,每大类又可划分为若干细目,可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根据这种分类,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情感的内涵,制订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其次,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如果说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指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智能的各种层次的话,那么情感目标指的是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即是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如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通过爱国主义者的生动素材,配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首先使学生愉悦地接受刺激,然后让学生作出满意反应,接着使学生通过对爱国主义者的事迹、思想的认识,进行内心体验,逐步对爱国主义内涵、价值观作出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形成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人物或所遇到的各种现象是否具有爱国主义因素时,就以此为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历史教学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

情感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这就好比文学作品渲染气氛,描写情景,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增强其艺术表现的张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进入角色,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教育目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历史“还原”给学生。讲人,个性鲜明;叙事,环环相扣;状物,细致入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伴随着教师的思路而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也会溶入其中,与历史人物神交,参与历史的发展,从而真正地认识历史,体悟人生。如讲“黄花岗起义”,可以创设一个林觉民深夜挥泪给爱妻写诀别书的特定历史情境,使一个“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活灵活现。可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情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要多给学生说话和展示的机会,要学会聆听,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不要搞“一言堂”,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更不要随意批评学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要学会微笑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哪怕是暂时的缺点,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探究,充分张扬个性,在创造的海洋中遨游,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所有的这一切,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离不开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离不开彼此的信任。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5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展开中,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对于课本中提到的史料有独立分析的能力。这是学生能够有效展开自主学习的根基,也是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体会历史的一个前提。历史课程的教学在展开中,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被动地接受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学生要具备独立的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具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历史问题,能够更加全面细致的解读文本素材,体会其中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一、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管是遇到问题还是在课本中读到了一些具体的内容,学生都应当首先进行自主的思考与体会。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不好,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极强。往往是等着教师来讲解课本内容,对于史实、课堂上展示的课外史料,学生并没有充分进行自主解读。学生如果长期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很可能会失去思考与判断能力,遇到没有学过的内容,或者是一些新鲜题材,往往就会产生非常明显的理解与认知障碍。由此可以看出,在历史课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有意识地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堂上鼓励学生对于各类问题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与分析,如果是自己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再来引导大家展开交流探讨,遇到瓶颈时可以适当给予点拨。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也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一条合理路径。教师可以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读到课本中关于“二战影响”的相关描述时,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这一点学生要了解。另外,要提醒学生阅读时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达。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首先可以从文本的阅读、分析过程中展开。学生如果具备非常好的文本分析与解读能力,这必然体现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思维能力形成的一个关键素质。

二、丰富课堂上的材料容量

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训练与加强的过程,教师想要充分锻炼学生思维,可以尝试丰富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材料。课本中的篇幅有限,能够呈现的史料史实并不会太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适当进行教学素材的拓宽与延伸就很有必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引入一些拓宽素材,可以利用史料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利用这些课本中没有的或者未曾提到的内容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一个很值得展开的教学尝试,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也可以在新颖的材料的呈现下得到激发,这也就能够慢慢推动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教学工具,将一些和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引入课堂,如使用投影、电视等给学生呈现一些史料,使学生见多识广,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从而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很快悟出道理。这种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起来,这个史料中的比喻也直接给学生揭开了这段事件的实质,多采取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上的知识呈现,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受到激发,自己理解与看待问题的角度与视野也会随之拓宽。

三、合理有效地设计训练内容

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教师也可以灵活的设计课后的训练内容与训练形式,将思维能力的训练有机的和课后训练相结合,以这种形式来给学生设置学习任务。不少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采取的方法仍然非常传统,讲解问题时的方式也比较低效,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些习题可以被挖掘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做出反思,并且要积极转变这种低效化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设计以及习题的解析上都采取更加新颖的方式,训练题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发,在剖析问题时也要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这样才能够层层深入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且会让学生对于剖析的具体问题有更加全面与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可以有一些变式,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四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读题和判断能力,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师如果善于灵活的设计训练内容,并且在习题讲授时注意方法,这会非常好的实现对于学生思维品质训练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特定问题的剖析也会更为透彻。

作者:张海平 单位: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唐江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对照史学研究

摘要:

中外对照史学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要从历史教学素材积累与开阔学生视野出发,引导学生在分析、探究史料过程中客观认识史实,形成较强的历史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高考历史综合能力考查,落实新课改精神。

关键词:

中外对照史学;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外对照史学是全球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表现,其旨在通过中外史料对照使高中生进一步分析、判断、评价并探究历史事件,最终探讨并重新认识历史。中外对照史学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是历史新课改理念落实的需要,又是高中生历史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与教学需要,大胆运用中外对照史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中外对照史学有助于丰富历史素材与开阔学生视野、客观认识史实及培养探究能力等三方面,来论述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中外对照史学有助于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将中外史料进行对照研究,其一方面使高中历史教学素材更丰富,在中外多重史料的支撑下历史教学素材会变得更丰富,这有助于学生从丰富的史料中分析史实;另一方面这些史料的展示也让学生大大地开阔了视野,使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得到拓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外对照史学,会使学生大量地占有材料,对史料形成扎实的研究基础,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素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为例,在中国史观下其主线为爱国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与新旧制度交织等,从变法的历史进步性来描述,从而推动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但在中外对照史学下,外国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未必客观,却对这次变法事件作了有益的补充。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对这些变化也有专门的章节,不仅对康有为等知识分子诉求有较详细的介绍,而且还把“”失败看作是一次人文灾难,很好地与教材形成了互补。通过这样的中外史料对照,高中历史教学的素材得到丰富,学生的视野也从国内主流向世界主流看齐。

二、中外对照史学有助于高中生在学习中全面客观认识史实

在中外对照史学下极大地丰富了高中生史料积累,而通过这些史料的分析与探究,使其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史实。由于中外各国的史学撰写视角不同,目的不同,自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有差别,史料选择就更有可能完全不同。如上述“”对英国人而言,是中国向西方尤其是英国学习君主立宪的机会,但最终却以戊戌六君子血洒法场而结束。不管是对于变法性质还是变法结果,都是一次很大的挫折,因而被视为灾难。而只有通过对中、英两国史料的分析,高中生才能对这些事件有更全面客观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历史。高中生通过两国史料的分析,加之其他历史素材如欧洲历史、俄罗斯历史对此的描述,就能分析出朝鲜战争的本质及其象征意义,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历史史实,形成自我对历史的判断与理解。

三、中外对照史学有助于高中生培养较强的探究能力

对中外史料进行分析、判断乃至评价的过程,都需要高中生对中外史料进行探究综合,从而不断地论证历史,使历史学习转化为历史探究活动。换言之,中国对照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就是一个历史探究的过程,其不但有助于学生论证史实,还有助于高中生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把历史教学从传授活动变成了探究活动,能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对历史的探究不仅要从不同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来进行,而且还要在中外史料对照下更好地辩证看待历史。这既是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也是高考历史综合能力考查的重中之重。

综上,中外对照史学上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立足于对中外史料素材的客观解读,对照分析来探究历史真相,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全面客观认识历史、开阔视野,并形成较强的探究能力来分析、甄别史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全球史观。

作者:杨凝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上溪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耶旃.探究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6(8).

[2]尹成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文献史料运用

摘要:

历史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发展的历程,学习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献史料是对社会历史的佐证,是历史教学中关键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历史的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文献史料;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历史发生事件的事实记载,即社会发展的证据。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其中对重要事件的记载与整理,是我们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这些财富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文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的问题。在现代教学要求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对文献史料的正确运用,从而提高高中历史学习的效率。

一、史料运用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史料都是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记载或者是得到社会与实践认可的结论,因此,史料记载的内容一般都是一个完整事件发生的过程。既包含有文字记载,又可以有图片、影视等内容,甚至可以是某个影视作品,比如,电影、纪录片等。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与欣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文献史料都是对真实发生的事情的记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与单纯的课堂理论相比,更能激发学生对某个事件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岳麓版教材《商鞅变法》一课时,可以在课堂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当时秦朝的繁荣昌盛,领略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在变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对文献史料的阅读与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能够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分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献史料的搜集辨别能力等。同时,教师通过对文献史料的筛选与归类,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能够在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体会到智慧与经验,从而能够树立强大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其次,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搜集与辨别、判断,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等。

二、史料运用的措施

1.对文献史料的选择

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历史的记载也是非常多了。如何在这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择合适资料,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在文献史料应用中首先应注意的问题。在历史发展事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同时又有一些批判的东西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对历史过程的一个了解,又是学生在历史事件中学习的一个过程,教师既承担将知识传播给学生的责任,又肩负着学生道德品质与人生观的培养。所以,在文献史料的选择中,首先要对文献史料所展现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弄清会对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与影响,及时淘汰那些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文献史料。其次,在选择过程中还要注重与课本知识的衔接与配合,尽量选择与课堂相关联的文献史料,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2.应用中的问题设计

选择了正确的文献史料以后,要对文献史料进行认真分析与阅读,以设计合理的问题,起到对学生正确的引导作用,以发挥文献史料应用的效果。虽然说多媒体的应用使文献史料的应用形式得到了丰富,可以是视频、图片、声音等资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仍然要注意对文字史料的应用,不要因为单纯提高兴趣而忽略文字史料对学习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效果。教师通过对文献史料内容进行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起到对课本知识进行强化的同时,还要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品质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对文献史料所要传递的精神与信念、优良的品质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设计,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在史料中容易就找到答案,那就失去了引用意义,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进行分析与理解后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中,虽然文献史料的引用是比较多的,但是文献史料运用的目的是对教学的辅助,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时刻记住这一原则,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在对文献史料进行辨别与设计以后,最大限度发挥文献史料的辅助作用,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从而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丁玉美 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声萍.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及选择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9).

[2]林珠冰.新课程下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115.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创新与意义

【摘要】

在目前这个阶段,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往往以“灌输式”“论证式”和“表演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些模式教育下的学生主要靠死背硬记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失去了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目标以及方向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意义重大。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高中的历史教学模式就开始实施以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为手段的素质教育,紧接着各个学科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拉开了帷幕。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开发其内在潜能,注重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所以,高中历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育。

一、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和缺点

1.“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指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授课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首先考虑的是教学的大纲要求以及重难点知识,而不是从历史课程的知识完整性上考虑。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氛围枯燥,以教师的思路为主题进行开展。虽然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提问有回答,但均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而进行,没有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另外,教师对于学生的讲授,为了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一般会选取历年高考题进行测试或者练习,或者自编模拟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培养完全置之脑外,而是重点关注应试教育。究其根本,就是应试教育能够可以让学生获取较高的分数,所以,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仍然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

2.“论证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论证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教材中的结论为依据,利用分析法或归纳法来论证历史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历史教育教学,一般采用的是“照本宣科”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操作性强,学生很快就能记忆,所以,在应试教育下,高中历史教学被广泛使用。举例说明,教师一般只按照历史事实和史学观点对晚晴改革派与保守派进行讲授,包括慈禧太后是的顽固而残忍,镇压改革派,封建王朝反动,但是对于晚晴政府当时面临的内外形势和制度变革等地知识不去花篇幅论述,缺乏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模式的答案只有一个,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观点没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也很难找机会表达出来。所以,这种模式下教育的学生,缺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答案制式化,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远。

3.“表演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表演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表演”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在课前反复“彩排”,以最佳的状态在学生面前出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类似一个演员,提前按照约定俗成的流程进行演绎,甚至连提问以及回答等等都事先进行设定,没有临场发挥的东西。表演式的教学模式对于上级检查具有优势,更多的被应用于历史的公开课中。但是,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存在固化的缺点,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没有师生间的互动,也没有思辨和探究的过程,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配角。

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1.互动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师生间开展互动探究,让彼此都占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所以需要教师要对所以历史知识熟知,并且能够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历史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探究,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将主体进行转变,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指的是需要根据历史的可不或者博物馆中所包含的内容,营造可以实物触摸以及可以具有历史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进入契合的学习氛围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势力人物或者事件进行,将历史发展让学生利用情景教学真切的感受,也可以进行实践教学,感受历史的氛围,让学生对文化有认同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创新历史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首先可以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历史课程如果不利于手段进行创新,就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再加上学生认为教师按照书本照读,没有发挥的余地,所以,教学的死板会让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一定要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另外,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发展,不断的增强学生的素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其素质教育的发展有非常的作用。所以,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当下,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传授,只有这样教育体制才能更加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

作者:张晓霞 单位: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回民中学

参考文献:

[1]侯涧平.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新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4,(1).

[2]邵秀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情景教学发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2,(1).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提升

摘要:

在新课标的大力推行中,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教学内容,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并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提高自己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教师应当重视历史知识,并实现历史思维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并运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升。

一、研读教材实现有效备课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教师依照教材大纲的要求研读教材,做好课程的准备工作,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妨打破传统的课本内容顺序限制,将不同知识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并据此进行内容的重新编排,制订教学计划。比如,必修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属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路线与方向,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单元则是世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和趋势。尽管这两个内容都涉及经济发展,可是由于二者在教材中的单元位置较远,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造成知识无法进行有效联系,从而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时,高中历史教师不妨将二者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影响以及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国际原因。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有联系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并且对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通过研读教材进行内容编排、教学计划的有效制定,是实现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情境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因为很多历史知识和现在的思想观念、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会很困难。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创设与历史史实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穿越回历史的现场即视感与亲身体验,进而使其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以及情感,并且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举例而言,在讲解有关“解放战争”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创建了国共合作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同时还让其他几位学生客串、赫尔利、瑞纳和彼得罗夫,让他们进行谈判。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引经据典、在唇枪舌剑中阐述了自己对联合政府与国共合作的见解和想法。由于扮演外国代表的学生故意操着“蹩脚的”中文阐述自己的理由,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表演高潮迭起。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记忆,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精妙提问,激发学生欲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欲望,不仅要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应当设计精妙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般而言,教师进行问题的设置可以有两种策略:首先,建立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提问。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做铺垫,这可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联系和体系的构建,从而达到历史的学习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比如,在讲解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回忆一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和具体过程,以及最终结局。之后由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新课的导入。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能够引发学生热情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针对这一点,教师结合社会新闻热点或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件进行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笔者便提问:“大家看电视剧《芈月传》时有没有看到芈月和黄歇在四方馆见面的情节?你们知不知道这里面有一个穿帮的细节?”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激发。笔者据此讲解四方馆在隋朝的真正作用以及齐国稷下学宫的相关知识,并据此引出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教学内容,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获得有效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知识涉及广泛,并且难易有别。教师应当充分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作者:贺建设 单位:宁夏银川一中

参考文献:

[1]刘学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效益[J].科技创新导报,2014(2).

[2]张俭兰.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新课程(教研),2010(9).

[3]杜静.激发学生活力,打造高效课堂: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20).

第六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方案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所追逐的教学成果,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最新、最高效的历史教学模式,摆脱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理念束缚,以此推动素质教育理念,并积极融入到新课改教学潮流中。但是,如何针对当前历史教材的变革以及教育模式的转化来积极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是历史教师们所面对的最大教学困难,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教学具体标准以及自身历史教学改革经验,谈谈如何有效探索历史教学新思路,提高课堂改革实践效率,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新课标;探索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探索新型历史教学方案,并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们获得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高中学习阶段中学生们总是能在每一个环节处感受到高考的压力,这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贯彻改革实践思路,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有效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思路。在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新模式,积极实践创新方案时,教师们一定要重视以教材为本,并始终树立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此帮助学生从方方面面改善历史学习状况,提高综合素质。

1始终贯彻“学生为本”思路

在新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为了跟进素质教学理念步伐,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始终贯彻“学生为本”教学思路,让学生们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课堂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师在贯彻“学生为本”教学思路时一定要注意不可继续采用陈旧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而是要让学生们拥有广阔的历史探索空间,引导其能够通过自身探索实践来获取历史新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仍然是整个历史课堂的引导者,但是历史教师们一定要注意树立学生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只有有效激发并培养学生们在主体性历史课堂中的学习能动性才能够让他们真正融入历史教学新氛围,提高历史学习技能与学习效率。如何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有效展示在历史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呢?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引导方法,鼓舞学生们勇于在历史课堂中表现自己,积极回答教师们的课堂提问。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和核心素养的不断强化下,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敢于发表自己对于历史教材中知识点的看法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拥有更高的学习自主性与课堂参与性,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型素质教育模式迈进。

2深入分析教材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使得高中历史教师在面临新教材进行教学方案的布置和改进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准备环节中积极深入分析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点通过何种教学途径才能更好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使得学生们能够有效吸收并内化到自身历史知识储备体系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高中历史教师在过去所用的历史教材是片面的,是不客观的,其极大体现了旧思想中的唯物史观理念,而在客观、多元化的历史教学进程中,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结合新版历史教材,以客观的角度、历史的观点去思考一定历史背景下的历史问题,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体现出价值模范作用,带领学生们对历史课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产生客观、独特的看法。陈旧的历史教学思想不利于新课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们也无法在新型教学背景下提高考试成绩,考试能力和综合素质没有获得有效提升。随着高考这一应试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化,高考仍然对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和动力存在一定影响力,在高考考点及考察方向变化中可以发现对新史观的考察元素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试卷中,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历史观念的更新。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对该章节的历史教材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新版教材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讲解秦朝中央集权的具体制度形式,而是以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将秦朝统一前的时代格局通过地图加文字的演示方法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们形成一个感性的思维认识。接着,笔者再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组织学生们以“现代史观”立场去思考当时秦朝为什么能够获得统一,引导学生去探讨“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给当时所带来的影响等等,以此改善学生们的历史知识获取途径。

3改善教材内容展现效果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前,教师们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往往采用口述教学策略。新课标下,使得学生们能够不用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历史新知识点,而是在新型教材内容展现方式下提高知识获取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地探索教材中的历史世界。高中历史教师不能让学生们直接记忆书本中的历史观点和结论,一定要培养学生们自我总结和归纳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书本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的提炼,能够自己总结出对于该历史知识点的看法,充分锻炼他们的历史见解力。在进行历史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一定不要忘记进行“古今连贯”,将过去中的历史发展状况与现行时展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发学生们去思考历史发展给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改善了教材内容的展现效果,通过多媒体视频PPT展现的方法,以时间轴发展顺序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从古代到如今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从报刊业到影视业再到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引发学生们对传媒技术进行探究和思考。同时,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堂调研,调研主题为“哪种传媒途径对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最大”,在调研这一课堂教学新形式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大部分学生一致认为是互联网,尤其是在智能互联网时代,智能移动设备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得高中生学习的方式产生了较大变化。

4变革学生学习思路

从初中开始,学生们开始进行了正式历史课程的学习,但是从初中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显著不同,在初中学习阶段中,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往往处于一个面上,而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中,学生们能够在教师们的逐步引导下产生立体的理解。因此,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们必须及时变革学习思路,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产生“立体理解”,才能够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尤其是人教版新版本的历史教材,根据其内容分布来看,学生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迁移历史知识,加深历史印象。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之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们从工业革命的发展源头、发展进程以及发展结果三方面去搜寻历史资料,不再受到传统课本的局限性束缚,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历史立体认知感。

5结语

虽然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新课程教学标准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中历史教师切不可忘记始终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原则,一定要积极反思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与现行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互补处,重视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策略优化,提高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技能,培养其综合素质,使得学生们在社会竞争严峻的形势中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作者:朱小燕 单位: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卫中学

参考文献:

[1]杨红.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J].才智,2010,(18):178.

[2]蒋钦.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268.

[3]蔚泽军.新课标下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J].科技信息,2007,(4):171.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图片作用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汲取及应用,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构建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然而历史教学中,仅仅依靠文字叙述,不能直观化突出历史知识,在实际教学中适当使用历史图片,便能助益教学活动之开展。鉴于此,本文立足高中历史教学之实际,首先阐释其弊病,后续分析了历史图片之作用。

关键词:

历史教学;高中;历史图片;作用

1历史图片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1.1弃用历史图片

高中历史教学之中,部分教师对历史图片之效用十分漠视,以至于其过度重视讲解而不能正确使用历史图片。造成如此现象的缘由大抵如此:一则高中历史教学受应试教育功利思想束缚,在教学上显得急功近利,往往以灌输知识为己任,不愿在引用图片过程上浪费时间。二则是因为历史图片选择上,需综合教学知识点,学生知识内化特征、时代特征等因素,从而适当地应用历史图片,如此一来不免显得繁琐,这也就成为诸多教师不启用历史图片之原因。

1.2滥用历史图片

正如上文所言,恰当选取历史图片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缺乏充分认知情况下,盲目选用历史图片,从而形成一种滥用历史图片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主要包含“历史图片剖析力度不足”、“历史图片不够典型”。譬如《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章节中“先进的冶金技术”,部分教师选取了商朝铸造的司母戊鼎的图片作为参考,但是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司母戊鼎在同时代而言并非是集大成者,反而四羊方尊以其庞大的体格以及精湛的技术堪称青铜器中的极品,如此选择历史图片不仅缺乏说服力,也应算是一种谬误。

2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1客观视角分析历史图片的作用

从客观角度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使用历史图片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是知识可视化的有效措施。诚然,历史教学中,单纯的讲解很难使学生展开联想,并建构知识网络。图文结合的讲解模式,能够给予学生直观参照资料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联想空间,以此有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矫治认知弊病,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历史图片还具有概括性特征,在教学中能够助力于知识总结活动的展开。譬如在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之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概括,此外在各个知识节点,我们同样可以匹配有关历史图片,以此增强内容总结的直观性。

2.2历史图片的主观性作用

不可否认,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不仅存在客观性作用,同时也存在主观性作用。而主观性作用主要又具体分为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从教师角度讲,历史图片的使用能有效助益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在高中历史实际教学中,仅仅依靠历史教材中提供的参考图片进行教学难免使得教学知识点干瘪无味,而在教学实际中将文字叙述与图片结合起来便能使教学内容丰满有趣,由此可见,使用历史图片能够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此外,合理使用历史图片也是简化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具体措施,如此也能够降低教师主体的教学压力。譬如讲解《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到新高度》有关内容时,仅靠教材中的描述,很难使学生清晰了解明朝的专制体系,诸多教师在讲解过程还需要板书专制体系机构图,这样不仅耗费时间,同时也加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然而类似的历史图片在互联网上不胜枚举,倘若教师能够利用好这样的教学资料,那么在实际教学中便可极大减轻其教学压力。立足于学生角度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也存在诸多积极作用。首先,直观鲜明的历史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目前我国已然进入信息时代,而读图显然成为此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是紧跟时代脚步的高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读图”习惯。鉴于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适当使用历史图片是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例如讲解《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学生对史实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筛选并选取适当的侵华历史图片,以此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并提高其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图片也是打开学生思路,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力因素。

3结束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图片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正确认识历史图片的作用,正确合理地应用图片,以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以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探究,从而更好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高中华 单位:高邮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冯尔康.史学著作的图文配合与构建视觉历史图片学[J].学术月刊,2006,(7).

[2]叶小兵.图片的演示[J].历史教学,2006,(2).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与情感教育

摘要: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情境教学则是推进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情感教育、情境教学的内涵以及关系,然后就如何结合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巧用情境导入、构建历史情境、角色模拟情境、注重总结反思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认知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情感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大为凸显,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历史中贯彻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对此,情境教学则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与激发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将之与情感教育结合不仅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文章基于此,就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概述

1、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内涵分析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或者说认知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态,是构成完成教育生态、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生成乃至全面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它以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师主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情感,从而协调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培养其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情境教学则是当前方兴未艾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抽象走向直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效率。

2、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关系讨论

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二者并不是截然二分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巧妙地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情感教育是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与认知教育、道德教育等共同构成了课程教育的主体,情境教学则是课程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目标、是本体,情境教学是手段、是方法,情境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二、高中历史结合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措施研究

1、巧用情境导入,激发历史情感

高中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不少知识点更是非常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知识教育尚难以有效进行,更遑论情感教育。对此,情境导入则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情境导入是课程导入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课程导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所开展的导入性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情感的培养有着相当突出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导入来开展情感教育,以情境激发情感。就以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内阁、军机处等新型制度,与传统的宰相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中从影视资源中选择了几段与之相关的小视频,比如从《大明王朝1566》中选择了内阁票拟的场景,从《雍正王朝》中选择了雍正帝会见军机大臣的情境。这些小视频相比于教材而言,尽管有艺术虚构的成分,但更为形象直观,也更容易刺激学生的眼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大有裨益,是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值得教师发掘利用。

2、构建历史情境,生成历史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一来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直观化的认知心理,二来情境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抽象性的弊端,一举两得。因而,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既需要利用教学情境来进行课程导入,更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生成历史情感。历史情境的构建方式较为多元,比较的常见的构建方式包括语言构建法、实物构建法、故事构建法等,巧妙地运用上述方法是情境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情感教育能够得到落实的核心要素。就以语言构建法而言,这是情境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构建方法,教师在不借助任何外界元素的基础上,仅凭教学语言就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这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除了具有知识性以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就以必修一第十二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为例,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内容,当当讲到邓世昌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时,笔者采用了文学描述的形式,突出了邓世昌的悲壮性。

3、角色模拟情境,体验历史情感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境教学则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途径,在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最为典型的便是二者都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课堂游戏,尤其是角色模拟游戏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选择。角色模拟游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历史情感。就以必修一第五课《古希腊民主政治》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分配了不同的角色任务,比如公民、祭司、主席、传令官等,然后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揣摩角色、体验角色,这对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公民大会的地位、作用、价值有着相当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生成,民主意识的激发也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既加深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生活的感知,又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拓展了历史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价值。

4、注重总结反思,升华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认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学习成果的完善也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开展情感教育时,还需要注重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升华历史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以下两点内容最为关键:首先,教师需反思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否有效。情境教学作为当前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有助于教学氛围的渲染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但使用不当也非常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与消耗,教师在叫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情境教学的实际效能,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情境教学更好地服务情感教育的实际需要;其次,教师需要定期考察学生历史情感现状,通过课堂交流、随堂测试等方式查看学生中间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状,并根据考察结果重新规划教学环节,进一步矫正情境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情感教育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的新课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而情境教学则是推动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来推动情感教育,从历史情感的激发、生成、体验、升华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作者:何汉勇 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4(06):53

[2]王禄德.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东方教育,2015(05):88

[3]仲红梅.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科学,2015(14):98-99

[4]熊云峰.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学习,2014(07):34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及情感教学

【摘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高中很多学科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高中历史也不例外。高中历史是高中比较重要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很多内容都需要记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很多高中历史课采用的教育方法都是传统教育法,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缺乏兴趣,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历史课的教授上有所改进,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涉及到很多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的时候可以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融入到课堂中,提高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情境教学;情感教学;高中历史

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教育的新课题,高中历史面临改革有很多可以着手的地方。实际上,全新的教育理念对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很高,教师需要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将历史课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挖掘情感教育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本文主要探究情境教学和情感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结合,从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起来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现阶段,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的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将历史当成重要的学科,特别是文科生。高中历史初中历史都不同,高中历史对学生的历史观要求很高,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的综合能力为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很多高中在各学科的教学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普遍教学现状来看,在历史的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他们在教学中仍然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反感。还有很多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上不能随机应变,而且多以照本宣科为主,认为背一下就行了,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历史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也需要很专业的历史学知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太过随意,专业性不强。还有一些学校的学生历史水平良莠不齐,教师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很难接受。第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强,与学生的交流不多,缺乏语文实践活动。第四,学校的学习氛围没有建立好,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些懒散。

二、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

情境教学,突出的是情境。课堂情景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当下,很多学科的教学都应用到了情境教学。历史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们引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到中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情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以采用实地教学,例如去博物馆进行参观;还可以借助当下发达的多媒体设备,让历史在屏幕中重演,让学生们体会到历史情境。情感教育,突出则是情感。实际上,最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就是情境,情境地再现可以使学生们感同身受,当学生的情感有了一定的反应,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效率。情感教学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对学科的好感度。

三、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起来的措施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为了改变当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与情感教学。将历史知识置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课堂创设合理的情境。历史知识实际上非常丰富,有深厚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够将历史课上得精彩,学生的兴趣是可以提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在学习时没有主动性,很难产生兴趣。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情境也有很多种类,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可以渲染气氛等。在教学生原始人创造的工具等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带学生参观博物馆,向他们展示历史。在讲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当时的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有代入感。高中时期的学习对每一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如果在课堂上采用这种情境教学法,学生很容易产生切身体会的感觉,感受到历史的意义,养成正确的历史观。第二,以历史来熏陶学生的情感。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好的情感变化,那么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情感一定是不一样的。历史本身就是很有积淀的学科,可是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学科。情感的调动可以通过很多因素来实现,例如教师说话的语气与声调,教师讲述的侧重点,教室的音乐氛围等,这些都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实际上,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重要的就是创设情境,因为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情感体验,只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才会有情感体验。另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投入极大的热情,让学生的情绪能够感染,这样学生的爱国情怀才能够被激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并不乐观。为了改变现状,学校可以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特别是在上课方法上下功夫。在上课的时候创设合理的情境,并辅以其他的因素来达到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他们形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黄万润 单位: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连生.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56.

[2]郑芳,隋良南.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96-97.

[3]冒兵.高中历史情境教学略论——从边缘性参与到主体性融入[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57-59.

[4]朱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再现教学和情感教育的渗透[J].才智,2015,12:44.

第十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性

摘要:

趣味性是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很多人历史学习入门的一把金钥匙。一个从事高中教学的历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学科优势,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一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反之,离开了趣味性,即便挖掘再深,知识点分析再全面,历史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如同一具只有骨骼没有血肉的僵尸。

关键词:

历史教学;趣味性;兴趣培养

使用历史新课标教材的老师都会发现,新教材与过去的大纲版教材相比,趣味性内容所占的比例减少了,新教材更侧重历史理论的学习。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呢?

一、教师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职业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多读多看,广闻博记,凡是关于专业方面的书,尤其是与课本教学关系密切的读物,我们都要尽可能去阅读和积累。如果有可能,最好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多读专业方面的书,会让自己在专业上不断接触新的知识,扩大历史的视野。野史固然读起来更容易,更具趣味性,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尽可能去读更为专业的书,最好能仔细阅读并收藏一些古籍原著。远的来说,《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最好能购买并收藏起来,就好像美酒,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往后的岁月里自己慢慢品尝;近的来说,要看近现代以来一些历史大家的书,中国史方面的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翦伯赞的《中国历史概要》、钱穆的《中国史纲》、吕思勉的《白话中国史》等,世界史方面的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韦尔斯的《世界史纲》等;阅读一些当代历史学者的权威著作,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史》、章开沅的《辛亥革命史》等;浏览一些历史学术前沿的刊物,如,《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等。这些都有利于开阔我们的历史视野。只有自己广闻博记,积累足够的知识,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更深入地看待问题,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在历史的大海里遨游是多么心情舒畅!增加历史专业知识的储备固然必不可少,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非常重要,教师应争取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就要加强对教学理论的研究,多看一些历史教学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要做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就要熟悉多媒体教学、历史地图以及视频教学等。熟悉了这些,历史教学在形式上就显得比较有趣味。

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或者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历史素材

例如,在讲述中国夏商周政治制度时,可以穿插大禹治水和武王伐商的故事;在学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时,可以加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故事;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可以讲述有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故事;在学习古希腊、罗马文明时,可以讲述关于希波战争和罗马帝国的故事;在学习两极格局时,可以讲述一些美苏争霸的故事等。当然,这些故事要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最好是能化解课本知识的重难点,而且所占时间不宜过长。除此之外,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素材,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之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故事;在学习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之前,让学生搜集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相关文字和视频资料;在学习前苏联时,让学生搜集关于苏联解体方面的文字和视频资料等,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真是一举三得!

三、把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它是与新课标理念相吻合的一个方法,也是新教材设计的一大特色。例如,在学习台湾问题时,可以与当前的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相联系,比较马英九和蔡英文时期对大陆的不同政策;在学习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时,可以与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去留、美国的总统大选等时政要闻相结合;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时,可以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相联系,可以举一些菜谱让学生了解各地饮食不同;在学习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可以与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在学习经济全球化趋势时,可以中国的海尔、韩国的三星、美国的苹果、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三菱等为例。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它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学也逐渐趋向于多媒体化,我们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把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要使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握好应有的原则,找到突破点,并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一)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角。要减少教学中不恰当的做法,不要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仅仅打着信息技术的旗号,却忽视了学生的利益,这样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有效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所以,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按照知识结构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遵循灵活性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一定的灵活性原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按照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方式,也可将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起来运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大小、兴趣特长等,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现如今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组合,甚至是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是教学的核心四要素,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利用好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能。只有把握好这四者的关系并灵活运用,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投入相同的精力在教与学两方面,将教与学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实现教学应有的意义。此外,还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创建新型的教育模式,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遵循教学资源优化的原则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是要重视各类教学资源,将资源最优化的原则。“互联”“共享”是信息技术的内在本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刻意追求课件的数量,而是要选择最优、最适合的资料和素材,学会运用手里的资源。同时,教师要懂得合理利用眼前和自身的资源,根据教材给出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对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和完善,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出最有效的课件。

二、如何实施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以应用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起着辅助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教师是整合中的关键人物,但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学中应把握好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为他们在整合过程中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例如,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简单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应学会使用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够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参与,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学生带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学习并爱上学习。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注意原始资料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探究的空间,开阔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

(三)进行精而简的教学材料选择

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的材料丰富多彩,老师应该注意从中选择简明扼要的内容,课堂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有关“儒家文化”的史料记载,大家知道的很多,除了课本上丰富的材料外,其实只需要选用最简单的,如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这样就能清晰地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并得以突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从而缩短教学时间,使学生可以有时间去学习其它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在电脑上,用网络制作或下载一些多媒体课件,再到教室里演示一遍,就能实现历史课堂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且他们觉得只要课件的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能提高整合的效果,这显然是不对的。实践证明,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师只有刻苦学习网络技术,并有选择、有节制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选择各种各样声情并茂的信息资源,促进历史教学,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作者:王翠 单位:长春市第151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生态史观渗透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工业革命以后,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以及不断的产业升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寻求人类和环境的共赢。而这种思想也越来越多的被融入教育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过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未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将生态史观渗透于高中历史教育中,通过生态史观的引入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学习历史。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并没有渗透生态史观进行教学的经验,因此现代高中历史教学对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

生态史观;高中历史;教学

在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生态史观的渗透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寻找方法。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渗透生态史观,也就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然而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又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的必要性

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进行教学是很有必须的。首先,现代课程改革对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让学生从对历史的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曾经发生了什么、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思考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而这一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环境的问题。因此,现代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引入生态史观,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且高考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生态史观的考察。近些年高考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与生态史观相关的内容。其次,将生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中也是现代素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从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环境在变得越来越差,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必然要求教师要引入生态史观。

二、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提纲进行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提纲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要求,比如教师要将生态史观引导到教学过程中,根据考试提纲来确定自己的教学过程。举个例子来讲,在讲工业革命时,传统的教师使用相关的文献和材料等来论证工业革命的伟大意义,同时给学生展示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还会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引导的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方面内容的同时,还会给学生一些相关的数据,比如,工业革命以后我们的环境变化状况,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危害,比如,关于伦敦的毒物的相关的内容。这些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入生态史观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价值,也不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探索更丰富的教学的模式。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教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除了让学生通过教材对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以外,同时还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当时的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就有更加立体和真实的印象。在学生看完资料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频的内容和书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比对,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同时教师要强调关注对环境的变化,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加的有目的性。

3.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真实的知识。所以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树立生态史观。生态史观的树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建立起生态史观,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起生态史观。

作者:姜波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春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态史观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1):30-32.

[2]李四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史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3(9):16-18.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不同图像史料运用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是较为常用的史料,因不同史料表现作用不同,故其运用策略大不相同。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需加大不同图像史料运用策略的探究力度。

关键词:

图像史料;高中历史;运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历史知识,借助各种途径获得新知识,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图像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可在帮助增强历史知识记忆力的同时,提高历史知识学习水平。本文从图像史料分类角度出发,总结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图像史料的含义

图像史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等,它通过摄影、拍照等形式将历史理念传递给大家,增强视觉感受。一般来说,和单纯性的文字相比,图片可加深记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还可增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

1.漫画的运用。漫画是画家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提取素材后,借助夸张、比喻等手法抨击、讽刺某种行为的形式,幽默、讽刺等是其主要特征。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借助历史漫画讲解相关知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漫画观察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可加深记忆、理解。

2.绘画的运用。历史绘画是图像史料中较为重要的成分,和其他史料相比,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绘画史料的观察、临摹,学生能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加深对当代历史事件的理解。

3.照片的运用。照片是对某个事件的捕捉,可真实地反映当时发生的事件。因照片具备的特性,学生更容易看懂。但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照片时,老师需认真、详细地进行讲解,这样可帮助学生了解照片内容,加深记忆。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借助当时拍摄的照片讲解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让学生连贯整个事件,扩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如对红军长征路线图的讲解,老师可明确标注各个地区的位置,这种手段的应用,可帮助学生了解长征地点,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4.地图的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较为常用的史料。所谓的地图是指借助地图语言表现历史事件、故事,其主要优势为可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等。历史地图还具有直观、简洁性,通过对相应知识的解读,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历史知识。因此,历史地图运用过程中,老师需叮嘱学生充分挖掘地图中潜藏的信息、特殊符号等,从而理解表达含义,理解想要反映的历史主题。

(二)不同影像史料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影像史料主要为纪录片,和图片史料相比,影像史料更形象、直观,通过学生对影像的观看,可震撼心灵。在历史知识讲解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借助播放影像资料的方式阐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如武昌首义知识讲解中,老师首先根据课堂知识安排每位学生观察,不但能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当然,要想更好地利用影像史料,课前需做好几项准备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历史教学目标、重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选择影像史料;第二,根据课堂讲解历史知识,设定影像史料的播放时间。在当前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历史课堂使用的影像史料相对较多,然而由于每堂课只有45分钟,这就需要历史老师从众多史料中挑选有限资料,设定播放时间,通常处于5~10分钟;第三,准备解说词。影像史料解说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因为解说词不但能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此外,影像史料播放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放方式:(1)完整播放。所谓的完整播放是指在课堂上的特定时间段播放整个影片,这是教学中比较少见的。通常来说,只有选择的影像史料能充分反映课堂知识,展现主角特征时,才能完整地播放;(2)反复、定格播放。反复播放是指反复播放定格影像,定格播放则为定格某个重要的画面,这两种播放方式均将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主要目的,以加强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习质量;(3)剪辑播放。剪辑播放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各个镜头修剪、整理后播放的方法,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4)对比播放。对比播放是指课堂将剪辑后的影像统一播放,让学生从两个影像中获得更多知识,加深记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还可培养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复杂社会的适应力。图像史料是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该手段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清晰、直观地了解历史知识,还可加深历史知识记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图像史料的重要性,掌握不同史料的运用方法,合理运用图像史料。

作者:冯贵德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分析

摘要:

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情感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方面内容,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并且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本文对其中的情感教育及情景教学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结合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可以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情感教育;结合

基于我国课程改革及社会需要等方面要求,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进行创新,使得情感教育与情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二者纳入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做好情境创设的相关工作,并对情感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使学生正确的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及历史观念,完成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方法

高中开设历史这一科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培养,并且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辨和分析,因此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与情景教学进行合理结合,下面将就结合方法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和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基于此,高中教师可以从声调、语言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情感教育和情感熏陶的目的,下面将从几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可以对语言艺术进行充分利用,完成情感及气氛的渲染工作;例如,教师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对声调方面进行润色,通过连续而快速的语言进行讲解,并且利用高昂的音调调动学生的情绪;再例如,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进行讲解时,对于国家受到的压迫和耻辱相关内容可以用缓慢、凝重的语言进行讲解。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适宜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挚情感,并且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第二,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言的科学应用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表述内容及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身段、语言以及面部的表情中理解教师的情感,从而对教学的相关内容情感进行把握,通过教师营造的氛围、情境感受和理解情感教育。第三,通过情境中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师应用情境中形象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情感,而若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自身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感情,例如,在为学生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时,教师需要融入自身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情感共鸣,产生对英雄的敬意,实现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得到培养。

(二)情感情境的创建工作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要表述和传递的情感进行深刻理解和共鸣,需要进行相应情感的情境创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激发,从而使教学工作达到应有效果,下面将就情感情境创建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第一,将生活情境融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若想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师需要对历史教材内情感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对历史现实生活相关情境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使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对情感进行体会,和历史产生共鸣;教师若想对历史生活的情境进行还原,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在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今日,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手段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画面,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产生熟悉和共鸣,从而对相应知识进行更好的记忆。第二,通过实物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校内的收藏品,或是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通过这种实物情境,学生可以对历史进行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和演示,比如对“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农作场景等。第三,通过音乐等方式实现情境的渲染,调动学生情绪。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音乐的渲染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教师在对“思想”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播放《东方红》,使学生对主席的敬佩情感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并且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培养。总而言之,通过情境创设、演示以及表演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切体会,让学生和历史产生更多共鸣,最终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使学生可以对历史规律及事件进行正确的解读,基于此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及情景教学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教学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作者:李继斌 单位:静宁县仁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53-53.

[2]曹亮.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进行结合[J].文理导航(上旬),2014(11):59-59.

[3]唐贤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1):140.

第五篇:讲练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摘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帮助高中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讲练结合模式下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让学生将历史理论知识与实际学习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充分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讲练结合;高中课堂;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在课堂上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仅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将讲练模式相结合,给予高中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水平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不断提升课堂知识传授水平,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满足高中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水平,首先,应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设计更符合高中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要积极补充讲练知识,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找到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做好分析工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历史知识梳理工作,将这些知识系统化,在整理好的主干知识上进行填充,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时,就可以从它的崛起背景入手,德国在统一之后受到俾斯麦的长期控制,通过大陆政策处理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视与法国关系的处理,从而达到减少德国的战争,为其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逐渐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目的。但是德国在实现帝国主义化后威廉二世积极向外扩张,与俾斯麦产生政见上的分歧,最后使俾斯麦辞职,德国逐渐走向扩张的道路。通过这样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一些知识点不再单调,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做好试卷知识讲解工作

讲练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试卷知识的讲解工作,让学生通过试卷丰富历史知识,找到解题的技巧,从而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试卷成绩,忽视了对试卷的利用,导致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质量,也不利于历史讲练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试卷知识的讲解,并为学生梳理好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教师在对一张试卷进行讲解时,首先,要分析整个班级的答题状况,找到学生认为比较难的题型,突出课堂知识讲解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起到试卷讲解作用,满足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需求。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做好统计工作,错误率比较低的题可以不讲解,错误率高的题要重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找到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试题讲解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失误原因纠察,让他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历史试卷的正确率。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分析问题时要保持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结合问题组织相对全面的答案,确保答题的准确。

三、改善课上课下练习质量

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应该做好课上课下的练习指导工作,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掌握学习技巧,以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热情,满足今后的历史学习需求。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要做到深入浅出,抓住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认识和学习历史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作业时,先从课本入手,让他们发现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到抗日战争的各个历史线索,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历史“骨架”,然后填充“血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这段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它的历史地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在讲练结合模式下应该重视对课堂的构建,要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为他们及时讲解试卷上的内容,并系统化、体系化,降低学生的历史学习难度,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要为学生布置科学的练习任务,让他们在练习中积累历史知识,使其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作者:夏祝林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参考文献:

[1]孙敦顺.锐意创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成才之路,2014,(15).

[2]周洪琴.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J].时代教育,2014,(10).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改革也是大势所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今,高中历史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中历史教育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的根本任务与观念

高中历史作为文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任务是一样的,主要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素质的人才为目的,所以高中历史的改革主要是培养人才,使人们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的思想上来。在现今阶段,人们的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只把历史学科看作副科,对待历史学科教学不够重视。同时,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应该注重高中历史教育,注重科学利用历史教育教学手段,转变历史是副科的观念,重视历史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开发智力,提高能力。

(二)传统教育的弊病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忽略讲课的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学生也就不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者,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就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教师达不到讲课目标,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这种讲课方式枯燥无趣,同时这种讲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学生不能够完全掌握历史知识。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历史课堂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

二、历史教学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每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没有关联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使历史脱离其他学科,要发掘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只有把历史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重视历史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此外,高中历史教材重视理论和结论,教师要对历史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高中历史有良好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应该把其他的授课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法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高中历史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要选择有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讨论,同时要掌控好时机,找出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会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而学好历史。

(三)辩论式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教师应该采用辩论式的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的看法更全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角色扮演教学方式

角色扮演的意思是说学生以扮演历史人物的角色去考虑历史问题,把学生代入到历史中去,让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思考,例如在讲秦朝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和其他六个国家的王的方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能够正确地分析历史。这样把学生代入到历史环境中的授课方法,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也会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增强历史责任感。

(五)结合多媒体的手段实施教学

历史本身就具有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只用粉笔和口头讲述,会使历史学科变得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采用讲述法教学,由于讲述法单一,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文科学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知识点太杂和记忆性的知识太多,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听课,可是讲述法又十分无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集中精力,也就对知识点掌握不牢。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却能够弥补讲述法的缺陷,网络能够使历史场景复原,这样便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中历史是文科的基础学科,因而具备了文科学科枯燥性的特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以讲述法为主,对于学生培养探讨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有效,而高中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枯燥无味的历史学科变得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作者:陆奕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历史组

参考文献

[1]方艳辉.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J].教学研究,2010(07):12-15.

[2]武玉洁,田瑞娟.浅谈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2015(07):6-9.

[3]李萍.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2016(01):30-31.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本文将通过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自我效能感;应用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是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有效性,所以,将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学习信念,有助于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就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认识。将自我效能感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将这一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二、培养自我效能感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应用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必须遵守课本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时,就可以通过情境串联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这一内容学习难度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自我效能感教学时的替代原则

替代原则是教学过程中时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原则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直接教学带给学生心理上的伤害,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将他们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直接对比,以防对学生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法,发挥学习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树立学习信念的重要性。

三、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言,历史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要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作为当前教学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对社会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这样的话,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就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新闻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便于学生理解。

2.实际生活与自我效能感教学的结合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来,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讲话、背地里说教师坏话等行为是否合乎礼教,然后再引入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教学思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自我效能感的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虽然我国在教学上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信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罗淑芬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海剑.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何与何为[J].新课程•中旬,2015(2):48,50.

[2]陈维、赵守盈、韩会芳等.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2):70-73.

[3]李志亮.在转化潜能生过程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8):33-34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开展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根据《教育法》制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中历史是高中的基本课程之一,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了解社会文化及其发展,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实行教学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学就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如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面向现代化、有素质的人才。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情况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高中历史教育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民素质;以及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与素质教育的指向具有一致性,其中素质教育是首要任务。教学大纲中表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应全面、积极落实到位;2.转变教学观念,抓好“三个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培养;3.熏陶历史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历史过程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不仅能使得学生明辨是非、美丑,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

(一)落实不到位

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积极落实、开展素质教育,还是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历史老师。现阶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都有待提高,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两个方面都有所欠缺。

(三)教学模式陈旧

现阶段,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极少,更不用说熏陶历史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主体地位也得不到体现。

(四)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只需要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讲就可以了,不注意挖掘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特征,学习完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达不到历史学习的要求,也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及提高。

三、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开展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及教学素养

学校应积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严格监督各学科教师进行落实、开展。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讲座、培训、教学会议等方式向教师宣传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目的及任务,并制定素质教育实施的大纲及流程。教师在充分了解、认识了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后,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例如:积极学习并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强德育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等。

(二)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来开展,有些人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有些人则叛变革命,成为汉奸;这样对比,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丰富、明显。教师还可以趁机让学生们讨论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和表达心中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达到了历史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死记硬背已不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进行挖掘,探索其本质特征;对一些本质类似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工厂手工业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二战”后至今等五个阶段,那么这五个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又各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查阅资料从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实行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历史课程在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与素质教育相悖的现象,教师应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发现不足,并采取措施应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军 单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变革开展

【摘要】

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历史教师应将教学环节从单纯课堂向前后拓展,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针对教学难点组织专题研究,以及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新课改的脉搏,特别是要将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推动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在教学观念上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实现教学素质化程度的提升。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下面对此做简要分析。

一、历史教学环节向前充分延伸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课堂是关键和核心,如何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重视课前准备环节的效果,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笔者在这一方面针对部分教师课前准备环节不足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高度重视课前准备环节的作用,既重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强化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例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互动和加深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以及书籍,搜集我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站在特殊的背景下看待当时的外交工作,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制定的外交方针,初步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在课前充分搜集资料、了解信息基础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更加热烈、更加深入。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渗透了预习技巧方法的训练,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些实用的预习方法,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帮助较为明显。

二、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服务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包含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信息量较大,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离不开大量生动的信息作为基础,因此把强化教学手段的变革作为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深入的重要抓手。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充分重视信息手段的运用,不仅通过网络搜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同时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演示,让历史教材更加形象和生动,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中,笔者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像、数据图表等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前苏联从发展到鼎盛再到衰弱的全过程,然后结合前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政策与发展路径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探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什么样的启示。有了信息媒体的介入,整个历史教学学习不仅理解的难度明显降低,而且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三、组织专题研究深化学习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难点要点,如果还是采取教师直接讲解传授的方式,显然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难以保证。对此,笔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充分的改革创新,将专题研究引入教学,采取专题讨论、论坛交流等更为新颖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历史学习中的一些重点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精髓,学会如何去思考分析,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样的难点,笔者设计了教学论坛这一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从回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感悟其曲折中发展的命运,从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国内封建势力压迫、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制约等方面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处境,对其无法完全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采取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大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就一些小的方面进行阐述,大家交流汇报的成果经过筛选和梳理,师生互动进行总结提炼,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学习成果,也提升了思维分析和研究总结能力,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四、开展课外实践培养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研究,特别是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的平台,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之后,组织学生专门针对家乡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变迁这一主题,进行了实践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询问家庭成员、查阅资料等不同的方式途径,获得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再到现在,不同时间节点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相关信息,特别是从家庭这一小的角度发生的变化,更能够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直观感悟到党的领导对发展以及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了深刻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强化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为历史教学工作注入生机活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广大历史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作者:张冬冬 单位:海门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文燕.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读书文摘,2016(20)

[2]邓霞.浅析“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27)

[3]董云杰.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新课程导学,2016(27)

[4]王大标.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J].新课程导学,2016(27)

第十篇:高中发散式历史教学探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教育理念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先进,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正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发散式教学;应用

所谓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知识,发散开来进行知识拓展和串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发散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育。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依靠老师言传、灌输的方式来完成历史知识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发散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要在高中历史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并发挥其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求异精神的培养

个人以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到不同于他人的答案,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方式。发散式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让学生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并了解历史相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产生求异的勇气,慢慢形成求异的意识。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能够通过对某个具有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发散进行引导,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当中,并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努力发现其观点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必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求异精神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历史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空间,并尊重学生的探索成果。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对鸦片战争进行整体上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各方面原因进行思考探索,从国内、国际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这样的话,就能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能够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大致重现当时的重要场景,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体会当时的情况,开启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思考教材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等问题,并了解这样评价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实现对发散式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为基础,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发散式教学的前提。当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知识是以科学性与逻辑性为重要依据的,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整理高中历史知识,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编排授课内容,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与教材编排方式不同的历史知识体系。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备课工作重视起来,深入研究相应的知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安排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串联整合,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讲解,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根源和内在联系。这样的内容安排对于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发散式教学的方法也需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予以重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赋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权利,并对历史知识进行联想和思考,借助已经知道的历史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科学拓展相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学习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历史教师能够利用不同形式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联想和探索的兴趣,产生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这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情况下发散式教学方法应用变得更有价值。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相关资料都为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在充分利用的有利外部条件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发挥出发散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作者:王茜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中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7

全球史观,即整体史观,应跳过每一立场,抑或是某一观点,站在全球宏观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结合史实,分析历史,得出结论。

关键词:

全球史观;高中历史;运用研究

一、通过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追溯历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知识构造及历史脉络,不能单一让学生了解某一角度的历史事件,在追溯历史过程中,以全球史观角度,将历史事件全貌呈现,让学生去主动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及素材,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的全面认知,将历史完美演绎。教师要拓宽学生追溯历史的视角,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观看纪录片或引导进入图书馆,引导学生在书籍中查阅资料,学习历代文化,并追溯历史根源。比如,中国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集权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一系列的具有中国华夏文明特色的文化起源,而商则是延续与完善这一文化思想。让学生运用全球史观,追溯历史发展与进步。

二、通过全球史观的角度让学生分析历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事件展开,让学生站在全球史观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关键学习点。要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析历史。例如,在学习“古代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时,单就了解的人口、工业、农业、商业等概念学生难以认知,教师应试从唐朝开始分析人口结构、工业发展、农业税收制度、商业结构发展内容多视角、全面分析问题,接下来去找宋朝的相关数据,最后与元明清朝代的数据形成对比,运用直观图表法,再看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其表现的不同点及相同点,让历史分析更科学有依据,并且更直观有助于记忆。

三、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让学生以史为鉴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8

摘要: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情境教学则是推进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情感教育、情境教学的内涵以及关系,然后就如何结合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巧用情境导入、构建历史情境、角色模拟情境、注重总结反思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认知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情感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大为凸显,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历史中贯彻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对此,情境教学则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与激发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将之与情感教育结合不仅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文章基于此,就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概述

1、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内涵分析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或者说认知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态,是构成完成教育生态、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生成乃至全面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它以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师主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情感,从而协调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培养其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情境教学则是当前方兴未艾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抽象走向直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效率。

2、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关系讨论

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二者并不是截然二分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巧妙地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情感教育是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与认知教育、道德教育等共同构成了课程教育的主体,情境教学则是课程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目标、是本体,情境教学是手段、是方法,情境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二、高中历史结合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措施研究

1、巧用情境导入,激发历史情感

高中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不少知识点更是非常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知识教育尚难以有效进行,更遑论情感教育。对此,情境导入则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情境导入是课程导入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课程导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所开展的导入性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情感的培养有着相当突出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导入来开展情感教育,以情境激发情感。就以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内阁、军机处等新型制度,与传统的宰相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中从影视资源中选择了几段与之相关的小视频,比如从《大明王朝1566》中选择了内阁票拟的场景,从《雍正王朝》中选择了雍正帝会见军机大臣的情境。这些小视频相比于教材而言,尽管有艺术虚构的成分,但更为形象直观,也更容易刺激学生的眼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大有裨益,是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值得教师发掘利用。

2、构建历史情境,生成历史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一来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直观化的认知心理,二来情境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抽象性的弊端,一举两得。因而,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既需要利用教学情境来进行课程导入,更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生成历史情感。历史情境的构建方式较为多元,比较的常见的构建方式包括语言构建法、实物构建法、故事构建法等,巧妙地运用上述方法是情境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情感教育能够得到落实的核心要素。就以语言构建法而言,这是情境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构建方法,教师在不借助任何外界元素的基础上,仅凭教学语言就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这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除了具有知识性以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就以必修一第十二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为例,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内容,当当讲到邓世昌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时,笔者采用了文学描述的形式,突出了邓世昌的悲壮性。

3、角色模拟情境,体验历史情感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境教学则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途径,在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最为典型的便是二者都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课堂游戏,尤其是角色模拟游戏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选择。角色模拟游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历史情感。就以必修一第五课《古希腊民主政治》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分配了不同的角色任务,比如公民、祭司、主席、传令官等,然后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揣摩角色、体验角色,这对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公民大会的地位、作用、价值有着相当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生成,民主意识的激发也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既加深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生活的感知,又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拓展了历史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价值。

4、注重总结反思,升华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认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学习成果的完善也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开展情感教育时,还需要注重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升华历史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以下两点内容最为关键:首先,教师需反思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否有效。情境教学作为当前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有助于教学氛围的渲染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但使用不当也非常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与消耗,教师在叫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情境教学的实际效能,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情境教学更好地服务情感教育的实际需要;其次,教师需要定期考察学生历史情感现状,通过课堂交流、随堂测试等方式查看学生中间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状,并根据考察结果重新规划教学环节,进一步矫正情境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情感教育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的新课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而情境教学则是推动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来推动情感教育,从历史情感的激发、生成、体验、升华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作者:何汉勇 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4(06):53

[2]王禄德.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东方教育,2015(05):88

[3]仲红梅.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科学,2015(14):98-99

[4]熊云峰.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学习,2014(07):34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重视不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形式与初中不相同给历史教学与学习带来困难,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中从教学理念到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一次全面变革与发展,给各学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应对各类教学问题,同时引领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新的水平与方向,是当前各学科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核心,就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究。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重视不够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许多学生始终将历史课程视为“副科”,认为对其的学习求知只需在应试之前突击背诵,平时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认知理解。这就造成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课堂求知欲望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加上初中时期主要采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式,这就造成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没有获得相应提升。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难以掌握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比如对于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内容,学生因自身知识基础的薄弱难以对其有效认知、掌握,进而影响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进度与成效。

2.教材内容编写形式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造成冲击

与初中历史教材按照编年体形式进行编写所不同的是,高中历史课程已普遍使用专题教学的形式,将各个历史时期中富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专题化整理,以此令学生通过专题学习掌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规律与特点。这种突破历史时间线索专题化编写形式,给高中历史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带来新的困难、挑战,既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与较强的教学能力,也需要学生有效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但目前部分高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通史知识基础,难以跟上教师专题教学的进度,无法对深层次的历史知识加以有效理解与掌握,进而影响课程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下解决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增强学生重视学习历史的意识

在教学高中历史课程的第一堂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楚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转变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所形成的固有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转变学生学习思路与想法,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何为历史学习,人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历史由人所开创,人也是历史进程中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人都在反复地学习历史,认知历史,若没有历史观念,缺乏相应的学习,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何在?同时,还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夏朝、商朝、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析政治制度几千年来的变化,由此总结出历史的规律。让学生在认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过程中,对历史产生正确的认识,明确历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积极主动学习历史课程。

2.进行历史知识线索与学习兴趣的把握、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其专题所涵盖的知识容量大幅增加,需要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历史线索的运用,在一个专题教学中以一个知识线索为引导,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其知识内容的领会与掌握。同时教师也需注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引用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求知兴趣。比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就可同时为学生讲述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以及袁世凯诱骗革命党人当上大总统这两个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问题。新课改进程的推进与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教师优化自身的教育思路与教育方式,以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梁俊 单位:云南北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2]陈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9).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运用

【内容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共同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小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源于教学理念先进的美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时效性。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学校进行课改实验,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落实下去,并结合各个学校和师生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顺应学校发展的形势,不断改革和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探究结果介绍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释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原理是将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学生分为一组,通过各人发挥优势,在学习、探讨、研究、抽查等工程中实现互补,从而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新的灵感和动力,从而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元化的沟通和教学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

1.进行合理的分组

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的前提。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可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整合大家的意见,并就每个人提交的个人鉴定和师生互评,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分组指标。分组指标可包括学生的兴趣偏好、性格特征、学习能力、认知和理解方式、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一般六个人为一组,可根据班内的实际学生数量进行调整。每个组指定一位组长,负责组员间的协调和任务下达,该组长可由组内成员选出,要求有责任心、成绩良好,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

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的必要条件。笔者所推荐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如下几种:①交流为主的实践活动将课堂的话语权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各抒己见。比如必修二经济史第二单元学完后,下发任务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需要通读课本,结合教材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最后在组内讨论。最后的展示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即应将每个组员的观点都列出来,以供参考,并由教师在展示结束后整合所有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加以点评,使大家对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和理解。②辩论为主的实践活动安排一个论题和不同的论点,并在班内进行分组,一个正方,一个反方,每组选派两至三位辩手进行发言和补充。通过竞争机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明辨性思维,并加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③展示为主的实践活动通过话剧编排的形式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课堂展示,以增进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和认识。通过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而在准备过程中,也需要分工合作,这使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3.建立有效的评定机制

评定机制是学习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评定,使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校成效有较为客观的了解。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定机制,改变了以往的个人测评,而是组间评比,促使组内组员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评定指标不仅包括平时的测验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的得分多少,也包括组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巧。通过制定有效的评定机制,能够客观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评价,了解其学习成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看似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从而上课后下达任务;第二,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效率,完成课堂任务;第三,教师需及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这要求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课堂动态,以及具备充足的史实知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1.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参与其中,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逐渐从“旁观者”或“观众”的角色中跳出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思考、探究、发言,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别人沟通、问询,掌握知识,增进对知识的见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组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增进对组员的了解,并配合组长的安排,完成课堂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对于学习有困难或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弥补差距,共同进步。

作者:卢红斌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桐,杨卫.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效果[J].潍坊第一中学校刊,2014,24(12):84-86.

[2]李洪波,张佳佳,等.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效果评价[J].博立中学,2015,8(5):39-40.

[3]高春燕,李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J].教育与教学期刊,2013,21(4):118-119.

[4]赵辉,李飞,等.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信息:中旬刊,2014,24(8):3713.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价值

[摘要]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理念、学习模式,对学生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有着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主要有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合理划分小组、设计学习任务、落实教师指导、及时评价学习成果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小组合作;价值;开展策略

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文科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人生智慧丰富乃至综合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制约了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很好的矫正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能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主动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历史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以下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能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经常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为了一个历史问题而展开争论,或者为了完成同一个历史学习任务而开展通力合作,这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2.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目前已经取代教师教学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流。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也从教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学,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学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天赋各不相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不同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在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3.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从教授历史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除了包括智育内容以外,更包括德育内容,比如社会交往能力、思想品德素质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合作为学习手段,充分凸显学习团队以及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增强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1.制定科学标准,合理划分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推动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工作。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通常会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教师需要予以纠正。首先,教师需要制定科学的划分标准。为了确保小组教学能够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并保证不同小组间存在竞争学习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标准,将历史学习能力、学习现状互有差异的学生安排到同一小组。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小组人数。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既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成员过多则容易存在滥竽充数、吵吵闹闹的现象,降低学习效率,成员过少则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6~8人的小组规模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最后,为了确保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代行监督管理职责。

2.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间的合作为核心,而合作又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学习任务。换言之,恰当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好学习任务的设计工作。首先,学习任务要紧扣教学内容。学习任务要服务于教学活动,必须与教材以及教学大纲密切相关,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为例,笔者给小组设计的学习任务为:内阁制是明朝迥异于前代宰辅制的重要制度,与宰辅制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试列表说明。这就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自然大为提升。其次,学习任务要细化。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虽然有助于“集众智以为己智”,但也非常容易发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偷懒,教师还要将学习任务进一步细化,确保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

3.强化师生互动,落实教师指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方式之一,本质上也是自主学习,只不过是学习者的数量由一个人变为多个人。尽管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职能的弱化,相反,教师需要从课堂组织者以及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出发强化自身的教学职能。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不和谐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需要从平等、包容、和谐的角度出发,重塑师生关系,使之更契合合作学习的需要。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受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合作学习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学生在归纳《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时不清楚这两份主张完全相反的纲领性文件有何相同之处,此时笔者从反封建、脱离实际的角度出发予以引导,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4.突出成果展示,及时予以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既然以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那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小组学生通力合作的结果,凝聚着小组的智慧与汗水,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引导工作。比如安排小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让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在班级范围内得到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笔者让某个小组梳理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几个主要节点以及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并总结归纳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共同点,进而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这个成果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是很好的学习辅助资料。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工作,对学生在合作中的实际表现以及最终的合作结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当然,为了提升评价的效能,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在从小组划分到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何汉勇 单位:江苏西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慧.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神州,2013(25).

[2]张红波.论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考试周刊,2015(74).

[3]罗丹丹.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高考(综合版),2016(1)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导学探微

[摘要]

有效的课堂导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挥导学案优势、借助主问题载体、拓宽微媒体渠道、尝试活动单模式这四个导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导学;路径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就是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伙伴,共同探索历史教学的导学路径,推动学生历史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发挥导学案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是一种传统的导学模式,经过教师长期的实践,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导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导学案既有模式,借鉴前人取得的经验,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导学案功效,完善导学案导学范围,全方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主要介绍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就是: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鉴于本课的内容与知识点,笔者将导学案分为三个板块: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预习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通过与文本对话、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由来、皇帝制度的内涵、秦朝官职分布、秦朝地方郡县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等。探究案主要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本课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对秦始皇的评价等,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训练案则侧重于对预习案、探究案的考查,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二、借助主问题载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实践表明,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通过优化主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问题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发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有人说这种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根据文本以及你所了解的中英两国的形势,说说你的观点。这道主问题以结论出现,深入挖掘结论背后的原因,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深入解读文本,强化学生与文本互动。二是从分析中英两国形势入手,引导学生全面地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非常活跃,其自主学习潜能被激活:他们从文本出发,进一步掌握了中英两国鸦片战争前的背景资料,并透过鸦片战争的表层原因深入本质,全面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拓宽微媒体渠道,开阔学生历史视野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成为学生核心素质之一。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借助微媒体,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多形式的导学。微媒体因其便捷、生动、丰富,已成为高中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利用微媒体进行导学,不仅可以迎合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教师强化导学的渗透力、影响力,打破传统导学的时空局限性。教师在利用微媒体进行导学时,要加强课堂整合,使微媒体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要注意细节挖掘,做到见微知著。例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涉及许多民主政治知识,知识面较广,而学生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了解较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知识的弱化又必然影响到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媒体,将本课涉及的知识按主题开发相应的微课程,然后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对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导学的目的。

四、尝试活动单模式,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活动单导学模式与导学案导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活动单导学模式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引导,紧扣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推动历史课堂的多元化互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例如,在开展《“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活动课时,为了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笔者借助活动单进行导学,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组建探究小组、明确探究主题、制定探究计划、获取资源信息、信息分析整合、撰写探究报告、探究成果展示。通过活动单进行导学,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思路,也确保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有序推进,在探究实践中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导学路径,构建“双主”课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曾德辉 单位:广东广州市艺术学校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导入

【内容摘要】

教学手段千变万化,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采用同样的套路,其实这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没有定法,教师可以按照几个大致方向去设计教学,但切不可一直采用同样的方法,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总结出来的方法有效地整合、变化,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展现历史导入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

生活经验;兴趣;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下,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历史重点内容,这其实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教师要利用好教学工具,优化导入教学。但无论怎样设计教学,教师都要围绕“兴趣”这个话题展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找不到切入点,使得设计出来的导入教学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不合时宜,既浪费了时间,又显得教学手段略显低劣。为了能够展现导入教学的作用,教师要找好这个切入点。比如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都渴望表现,渴望能够受到他人的认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展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在某堂课上,我问学生们:“大家看过奥运会吗?”学生们都点头称是,然后我继续说到:“奥运会开幕前,都需要传递奥运火炬,那么大家知道这个奥运火炬的火种是在哪里取的吗?”一些男生很快就告诉我在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山采集的。然后,学生们对奥运会这个话题七嘴八舌地进行了讨论,我看到学生们此时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觉得火候已经差不多了,然后开始引入《雅典卫城和奥林匹克遗址》这课。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

一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如果历史课上少了一些趣味因素,只会让学生感觉无趣,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教学手法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并让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我说到:“现在男多女少,我们班各位男生可要努力学习了,以后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可是,现在不要早恋呀!”我用诙谐幽默的话惹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我看到我的话已经把学生们吸引了过来,我继续说到:“大家知道结婚男方都要向女方下聘礼,这也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吧。那么大家都听说过‘三大件’吗?”学生们点头称是。我继续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大件’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在70年代的时候可能给女方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又过了一些年后,‘三大件’就变成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可是,如果现在谁家下聘礼给这些东西,岂不是让人笑话吗?”我的话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忍俊不禁、兴致盎然。然后,我就开始将方向引入到教学中来,我说到:“到了现在,‘三大件’的含义变得丰富了,对于一些有钱人来说,可能就是汽车、房屋等,也不再局限于三个东西了,‘三大件’也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三大件’含义的改变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领悟发生了变化,而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国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同时,有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来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吧。”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利用了诙谐幽默的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针对性的引导来导入新课,尽显导入教学的艺术。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

在导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纪录片、影视资料等来导入新课。由于历史中的一些情景依靠平常的手段是很难将其再现的,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景,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场面,这次阅兵,是全世界展开的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学生们看到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精神感到十分振奋。然后,我向学生们说到:“70多年前,中国内忧外患,贫困落后。而现在,我国从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你们看这些信息化的设备,这气势磅礴的坦克,都是我国发展的产物。这段影片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段纪录片。那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现在我们翻开书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导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切不可将其套路化,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导入教学,展现导入教学的魅力。

作者:黄丽亚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

【参考文献】

[1]徐燕文.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4).

[2]李会欣.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改进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6(18).

[3]杜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困惑及实践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6(17)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合作运用

【内容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本文将浅谈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案,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方案;教师;学生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发挥自主创造性,增强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实践能力。本文将简单介绍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并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等四个方面,举例浅谈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标准样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和实践性。自主性是指学生在自主合作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合作性是指学生需要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调研、论证、总结等实践活动,最终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增强团结合作精神。生成性主要指自主合作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必须通过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资源共享,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实践性则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从而发展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建立四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一组有一名小组长),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然后,通过导入思维的方式,设计本课目标,拓展课外知识,开展课堂探究并做好本课总结,全面打造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例如,在学习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课时,教师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让合作小组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相关史料,筛选并整理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可以初步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小组长轮流展示并讲解本组搜集的历史资源,然后,指导自主合作小组的同学,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三个方面来探究“光荣革命”的背景和英国君主立宪制能够成功确立的成因。其中,一名学生从经济方面独立分析原因,另外两名学生分别从政治和文化思想方面来探究,最后进行合作交流,并由小组长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再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什么?探究的背景和深远影响。接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然后用完整的课件展示答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爆发的原因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日本加紧了侵华,北洋军阀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封建势力的运动,与此同时,是一场文化思想上的启蒙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亲日的内阁总长。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带动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2.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为学生设计好合作探究课题,能够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深度了解历史进程,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达成历史资源共享。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并不止停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课后学习可以使用。围绕教师设计的课题,学生搜集资料、独立思考、认真探索、合作交流并进行知识汇总。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组研究《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四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彼此联系,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连接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合作精神。另外,在完成自主合作学习作业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要注意把课本知识、搜集的史料和自主探究成果进行合作交流与汇总,全方位的分析历史问题,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本教材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借助网络搜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方式,让学生探究“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引导合作学习小组自行观看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栏目之道光帝(下)的视频,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来合作探究“逆不敬,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这幅对联的含义,体会学习历史的快乐,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3.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大力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总结个人见解,然后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章时,让学生自行探究四大发明的特点,分析文学、书画、戏曲等艺术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然后总结合作小组的集体智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研究历史资料、发现历史问题、探究历史话题。例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为什么又迅速灭亡?”),然后通过研究史料、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4.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

教师在进行自主合作教学实践时,应不断深化自主合作课堂,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课堂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这一章时,教师先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中国外交关系史的流程图,让学生合作分析并总结中国外交发展史的原因,例如从清朝初期的“朝贡外交”、清末“屈辱外交”和现代和平外交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然后,教师总结学生观点,结合中国外交史的背景、成果和作用,加强学生对外交历史的认知。此外,教师应借鉴优秀教学案例,认真撰写教案,借助多媒体和微课技术,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发现历史问题,展开合作性探讨。例如,在学习《甲午战争》一课时,教师用适量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片段,指导合作学习小组从政治体制、文化思想和军事装备等方面来探究清朝海军存在的问题,分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结论,提升学生的解析能力,有效深化自主合作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标准样式。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接受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在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运用导入思维的方式来开展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话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杜香美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若平.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文信息,2016(3).

[2]张红果.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模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9).

[3]王俊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2012(4):195-195.

[4]唐彩凤.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大观周刊,2011(47):176-176.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多媒体应用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历史知识的讲解,它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收获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改变学习方式,感受浓厚的历史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需要考虑到教师能力、学生特点、课件特色、教学氛围和评级体系等诸多综合因素,真正展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科魅力。

一、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应用与历史知识的感知,构建有效的问题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历史知识是在探索发现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组织高中生来追寻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推理历史进程的真实演变,实现历史知识的学以致用,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辨识力。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将历史知识做到高度还原,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引导其真情投入到历史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入感知历史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逻辑层面。

1.2运用多媒体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

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对于历史学科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如何展现学科教学魅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学,创建课堂教学情景就成为了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开展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1.3运用多媒体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最大魅力在于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声光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实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中的板书法、演示法、讲解法、图示法等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多重感官享受。

二、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2.1利用多媒体展现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而其用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就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例如:教师在讲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张》一课时,需要讲述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可以用不同的色块来代表德意志帝国周边的小邦国,然后通过Flash动画来展现三次王朝战争带来德意志帝国版图的建立。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德意志版图的变化,加深对于三次王朝战争的认识,了解到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初期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2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存疑”和“求索”这两个认知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来思考问题,上下求索,进而探索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组织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多媒体视频,引导出课堂教学的总问题“假如没有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会不会爆发?”,指导学生观看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IPad+投影仪来进行“启发探究”教学,通过PPT课件进行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如:“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抗日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力量将国共双方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2.3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历史感受,创建有效的课堂情境,不断立体展现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提高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这堂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清朝晚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景,还可以播放近年来中国在体育、科技上取得的非凡成果,这样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紧密结合,以史为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历史教训,提高学生对于“科技兴国”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发展的精神来认识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保证多媒体教学能够深入结合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向着立体化和生动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来推动学科思考和知识的升华。

作者:高伟 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姜艳.高中历史多媒体课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6(08)

[2]张志伟.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6)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

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反映人们的观念和看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也更加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高中历史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学质量;高中历史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历史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进行教学时,应注重改变教学方法方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多给予支持与鼓励,避免对学生的思想造成限制,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觉对社会、世界进行思考。另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自由阐述想法的机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如: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哪些内容?如何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你觉得应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给予学生的观点充分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主题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灵活运用教材,发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主题,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记忆与背诵,应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问题,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掘民族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录音等,增加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在讲解相关知识后,由学生自主讨论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并组织学生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科学评价,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事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再如,教师在讲解“我国古代经济经济结构与特点”时,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小农经济模式时,可重点对小农经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阐述,使学生对小农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农经济模式下,男耕女织,体现了人们通过合理分工,实现自给自足的人文精神,学生可以通过辩论、模拟小农经济模式等方式,更好地领悟小农经济所包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其人文精神。

三、改进教学理念及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自然也就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案例教学、创设情境、小品、辩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一方认为该政策利大于弊,另一方认为该政策弊大于利,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应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增长,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作者:范胜明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文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S1):167-168.

[2]罗锦有.树立人文意识,让历史更富有人文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13):118.

[3]王文华.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索之道[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5(08):147

第十篇:趣味性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要兼顾高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所以必须在此过程中展现一定的“趣味性”,这并不意味着就对历史学科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正确加以利用,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趣味性”能够发挥其作用,又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高水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敢于突破教材现成体例的精神作为内在支撑。

关键词:

趣味性;历史教学;知识储备;表达能力

鉴于高中生处于一个身心趋于成熟的临界点:也就是逐渐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方式认知学习中的问题,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未成年人感性与幼稚的心理活动状态。那么就要基于他们这样一种兼具求知欲和好奇心普遍的特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内涵和作用值得广大教育者去研究和探讨,它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双重的改善以及提升作用。

一、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及其作用

谈起“趣味性”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多认为“趣味性”充其量是一种辅助工具,多而无益,甚至可有可无。不得不指出,这样一种观点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大打折扣,而且这样一种观点也过于陈旧刻板,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处于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没有对“趣味性”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历史学科的范围之内,往往认为过于讲求“趣味性”,会有损历史史实的严谨,这往往就把“戏说”和“趣味性”混为一谈,认为两者一样,都是在夸张地加工、杜撰历史,把历史“故事化”。显然这是一种误解,行之有效的“趣味性”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其中也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又要通过它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趣味性”具有扩展知识面的作用。如果只把它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从教材的角度来分析,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比较注重知识点的概括和相关历史脉络的整理,是一种专题化、模块化的形式,知识点的呈现都具有凝练和简洁的特征,那就意味着需要教师应该用到更多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扩展”,以作为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的支撑。所谓“有机的扩展”,指的是对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的讲述要具有目的性,紧扣教科书的重难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严重脱离主线方可。“有机扩展”的做法丰富了教科书本身所罗列的有限的历史信息,也从相反的角度证明了现行各版本教科书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值得去利用和开发,教师在讲述与教科书联系紧密的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历史的“趣味性”,并且很好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讲述必修一政治史中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教科书是以罗马法体系的不断演变为线索,着重讲述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而这样的内容又伴随着古罗马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到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历程,也正是因为疆域的扩大,才使罗马法体系一步步的完善。因此,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也是与整个古罗马的疆域扩张相照应的。若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必须涉及到整个古罗马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历史,而这些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讲述的比较简略,基本都是一言以盖之,这就形成了上文所说的“潜在空间”: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设计并且传输一些没有被教科书所包含的古罗马历史。这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随着古罗马的扩张,罗马法也会随之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且会牵扯到课本之外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这既形成了“有机的扩展”,以重难点为主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教学内容丰富而鲜活,有效地增加了“趣味性”并通过知识面的扩展体现了其价值。其次,“趣味性”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因为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引入,使得历史知识在学生面前鲜活生动起来,这也照应了所谓“趣味性”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的辅助作用,不过更关键的在于,学生在这样的阶段里,更可以从教科书以外感受到一些人文价值:过往历史事件与人物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吸引力,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又可以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从事件本身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作用,这也就涉及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趣味性”不但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堂辅助手段,而且能够以它自身的作用,极大地帮助课堂的教学目标获得实现。依旧以罗马法这一课为例,在讲述古罗马扩张历程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入这一历史时期对罗马国家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尤其是为罗马从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这一阶段发挥重大影响的凯撒、庞培、克拉苏的“前三头”政治联盟与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后三头”政治联盟等等,用精炼又极具渲染性的语言,讲述这些人物的为人与经历,以及他们与元老院进行斗争的艰苦、曲折的经过,让学生们从前人的履历感受到每一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伴随着复杂的、来之不易的历程,并以此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这在“趣味性”实现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情感上得到升华,很好地照应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关于“趣味性”,教师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趣味性”的作用能否得到体现,与教师本人的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说明教师自身对此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换句话说,教师本人即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仔细进行划分,则需要做到三点:第一,之前所提到的“潜在空间”,即是由于新课改之后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叙述的简洁凝练,注重线索和条理,每一段历史之中的人事方面细节在课文段落里没有相应的空间得以展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可以理解重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人为的扩充和支撑,这样以来也可以使课文内容有所丰富,“趣味性”也就随之增加。显而易见的是,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人事细节的扩展,依赖于教师本人深厚的知识素养,这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积累,不然的话“潜在空间”的利用和“趣味性”的达成就无从谈起。换言之,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层面。第二,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为辅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中的重难点而准备的,无法通过书面语言,只能通过教师自己的加工以口头形式把相关知识储备表达出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了教师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指语言的专业性与流畅性,更要在在前提之下利用语言充分展现出一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专注度。在此必须要指出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近些年来由于教学硬件、软件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多媒体设施的采用,造成很多教师在讲课时过于依赖课件上的现成内容,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代替原本的语言描述,抑或对课件上的内容不做更改地进行陈述。这不但在实质上弱化了教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控与思考(皆交于课件解决),而且更直接的表现是,很多教师一旦脱离了多媒体课件,就会变得没有头绪,不知如何进行课堂教授。由此可见,熟练的语言表达不仅是最根本的要求之一,而且也是教师讲课最为坚实的依靠。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与课件中的图文相媲美而毫不逊色,不仅可以产生“趣味性”,而且更是教师本身体现人格魅力的重要渠道。第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都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准备的,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教科书有着本身有着对单元与章节固定的划分措置。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这样一种情况,依照单元、章节的先后顺序进行线性教授。可如果只依靠教科书本身体例、严格按照顺序罗列分析知识点,是难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也使“趣味性”的作用难以施展。况且,教科书现成的体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宜调整。新课改后把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内容分割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而每一个时段的历史都是由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而有所发展变化的。教科书的体例划分与真实的历史进程规律是有出入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任一方面,都有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讲授过程之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突破现有体例,涉及更多的方面,在讲述必修一政治史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必修二经济史与必修三文化史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单纯地仅仅按照每本教科书现有的内容进行线性教授。因此,教师要勇于突破教科书现成体例,也就利用了前文所提到的“潜在空间”进行“有机扩展”,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三、结语

“趣味性”是教师针对高中生自身特点而需要具备的一种教学要素,从表面来看,是一种课堂调剂,往深处考虑,是教师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巧。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鲜活,自身在得到体现的同时也包含了一系列的历史知识。总之,“趣味性”围绕着教学重难点,连接着每各个教学环节,对它的利用和把握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也极大的考验着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

作者:蒋壮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