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范例

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1

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历史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唯物史观;核心目标

一、前言

高中历史属于人文社会学,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是不能忽视的,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价值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导致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所以高中历史教学需找出所面临的困境,并以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最为恰当的方法实施价值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第一,教师仍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将教材或教参作为教学主体,过于依赖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第二,教师的教学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在教学中,老师教学方式的开展均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虽然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是过于片面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历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和道德价值的培养,仍然陷在应试教育中。第三,历史教学和现代社会脱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主要是对历史遗产方面的宣扬,却没有站在现代化角度去引导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历史教学缺乏前瞻性。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教育核心目标

(一)提高人生境界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利用辩证思维对历史进行批判与反思,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善美以及民族精神,并能够在该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提高社会责任感

历史发展中涌现了大量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引领时展的先锋人物,他们的自我价值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价值并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实现个人理想,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扩展视野

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民族精神和国家发展的认知。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自己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还需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现状的了解,扩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与责任心。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教育的实施

(一)唯物史观教学思维与方式

历史的教学内容具有“实事求是”的特点,在对历史进行求证的过程中求证方法本身便已经具备了对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让研究历史的方法与态度也具备了价值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研究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人类的生活态度。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唯物史观思维与方式为基础进行价值教学,能够在对历史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基本素养,提高实事求是以及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能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并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二)现代角度审视历史教育

现代化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本质,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精神的表现,也能够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对于历史学的现代化教育而言,其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与境界,不仅要帮助人类发现自我同时还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改革开放阶段的历史教学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顺应历史发展而产生的改革开放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的体会这一决策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现代角度审视该决策对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弘扬历史文化

历史记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弘扬历史文化能够提高学生对国家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进一步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地位等,进而有承担国家发展重担的觉悟。

五、结语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历史学则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文明发展史。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历史内容和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我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进行价值教育时,教师必须清楚了解价值教育的核心,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作者:易利平 单位:江西省宜春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2

一、什么是咏史诗歌

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和咏史诗歌是中国古代史学在文化结构形态上的三种主要形式。正规史学是历史学家的史学,通俗史学是大众的史学,而咏史诗歌是文学家的史学。咏史诗歌一般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情感的诗作。咏史诗歌与正规史学、通俗史学在中国古代长期并存,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史学的繁荣。

二、咏史诗歌的发展脉络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全集共305首诗,其中,具有咏史风格的共15篇,《大雅》中11篇,《颂》中4篇,突出特征表现为审美情感和期望情感的二元组合。春秋战国时期,正规史学逐渐走向独立。咏史诗歌主要关注对历史本身的思考而逐渐淡化了具有神学色彩的祈神祭祖,代表作如《成相杂辞》。汉代是正规史学在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很多史学巨著,如《史记》《汉书》等。而咏史诗歌却出现了萎缩局面,这与当时统治者对官方史学的重视和当时思想文化的偏向不无关系。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正规史学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总体成就不及汉代。咏史诗歌却有长足发展并走向成熟,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等。而萧统的《文选》中,“咏史”成为一个独立部分,标志着文化界对这种体裁的最终认可。这一时期咏史诗歌多带有悲凉情感,与社会的频繁动乱有很大关系。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发展的高度繁荣时期,咏史诗、咏史词在这一时期也呈现非常兴盛的局面,如唐诗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蜀相》、温庭筠的《苏武庙》等;宋词里费衮的《梁溪漫志》、王灼的《碧鸡漫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元朝时诗与词逐渐萎缩,而散曲开始流行。咏史散曲多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前途的茫然情感,代表作有陈草庵的《山坡羊•叹世》、张养浩的《沽美洒兼太平令》等。明、清时咏史诗歌虽然创新不足,但数量相当大,咏史歌谣在民间广为传播。清代的《白雪遗音》录入了流行于当时的多首咏史民歌。

三、咏史诗歌的学习意义

(一)弥补教材不足、增加历史趣味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缺少对历史人物和人物活动的讲述,这就增大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的难度。历史的核心是“人”的历史,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还是思想文化生活都是人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淡化对人物的学习和讲述,单纯讲制度和技术会使学生觉得历史知识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这种把历史知识与人和人的活动隔离的教学方式会使历史学科失去学习的意义,也势必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百家讲坛》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讲者对于历史人物和细节的讲述,这样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让沉寂的历史人物“活”了起来,观众会觉得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在我们身边的。咏史诗歌是古代文人对现实的情感反映和内心对照,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把教材与咏史诗歌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活力

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觉得缺少与教授内容相关的材料,有些历史知识很难有史料支撑,这样仅凭概念和总结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也会使学生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从而导致历史课堂丧失活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咏史诗歌,把能够对教学内容有用的咏史诗歌加入到教学设计中,使历史知识与咏史诗歌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自己背诵、理解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增强了课堂活力。

(三)渗透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学也逐渐趋向于多媒体化,我们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把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要使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把握好应有的原则,找到突破点,并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一)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角。要减少教学中不恰当的做法,不要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仅仅打着信息技术的旗号,却忽视了学生的利益,这样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有效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所以,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按照知识结构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遵循灵活性的教学原则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遵循一定的灵活性原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按照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方式,也可将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起来运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大小、兴趣特长等,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现如今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组合,甚至是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是教学的核心四要素,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应利用好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能。只有把握好这四者的关系并灵活运用,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投入相同的精力在教与学两方面,将教与学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实现教学应有的意义。此外,还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创建新型的教育模式,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遵循教学资源优化的原则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是要重视各类教学资源,将资源最优化的原则。“互联”“共享”是信息技术的内在本质,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刻意追求课件的数量,而是要选择最优、最适合的资料和素材,学会运用手里的资源。同时,教师要懂得合理利用眼前和自身的资源,根据教材给出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对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和完善,并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做出最有效的课件。

二、如何实施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一)以应用为主的课堂教学观念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起着辅助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信息技术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教师是整合中的关键人物,但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学中应把握好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为他们在整合过程中是参与者,也是使用者。例如,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简单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应学会使用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方法和技巧,以此来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够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参与,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学生带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学会学习并爱上学习。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注意原始资料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探究的空间,开阔学生的思维。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

(三)进行精而简的教学材料选择

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的材料丰富多彩,老师应该注意从中选择简明扼要的内容,课堂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有关“儒家文化”的史料记载,大家知道的很多,除了课本上丰富的材料外,其实只需要选用最简单的,如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这样就能清晰地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并得以突破,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从而缩短教学时间,使学生可以有时间去学习其它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在电脑上,用网络制作或下载一些多媒体课件,再到教室里演示一遍,就能实现历史课堂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并且他们觉得只要课件的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能提高整合的效果,这显然是不对的。实践证明,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学生注意力发生偏移,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师只有刻苦学习网络技术,并有选择、有节制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选择各种各样声情并茂的信息资源,促进历史教学,才能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才能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作者:王翠 单位:长春市第151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生态史观渗透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工业革命以后,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以及不断的产业升级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寻求人类和环境的共赢。而这种思想也越来越多的被融入教育中。历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过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未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将生态史观渗透于高中历史教育中,通过生态史观的引入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学习历史。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并没有渗透生态史观进行教学的经验,因此现代高中历史教学对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

生态史观;高中历史;教学

在现代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生态史观的渗透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寻找方法。这是因为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有教师渗透生态史观,也就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然而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又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的必要性

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进行教学是很有必须的。首先,现代课程改革对现代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加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让学生从对历史的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曾经发生了什么、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怎样的影响。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思考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而这一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就是环境的问题。因此,现代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引入生态史观,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且高考也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生态史观的考察。近些年高考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与生态史观相关的内容。其次,将生态史观引入历史教学中也是现代素质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从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环境在变得越来越差,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必然要求教师要引入生态史观。

二、生态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提纲进行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提纲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态史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比较新的要求,比如教师要将生态史观引导到教学过程中,根据考试提纲来确定自己的教学过程。举个例子来讲,在讲工业革命时,传统的教师使用相关的文献和材料等来论证工业革命的伟大意义,同时给学生展示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还会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工业革命?或者说,工业革命的发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引导的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而笔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这方面内容的同时,还会给学生一些相关的数据,比如,工业革命以后我们的环境变化状况,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危害,比如,关于伦敦的毒物的相关的内容。这些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工业革命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消极的影响。这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引入生态史观的时候,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价值,也不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探索更丰富的教学的模式。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教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除了让学生通过教材对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以外,同时还会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当时的相关的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就有更加立体和真实的印象。在学生看完资料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视频的内容和书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比对,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同时教师要强调关注对环境的变化,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更加的有目的性。

3.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的引入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真实的知识。所以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树立生态史观。生态史观的树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建立起生态史观,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树立起生态史观。

作者:姜波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春东.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态史观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1):30-32.

[2]李四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史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3(9):16-18.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不同图像史料运用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是较为常用的史料,因不同史料表现作用不同,故其运用策略大不相同。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需加大不同图像史料运用策略的探究力度。

关键词:

图像史料;高中历史;运用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性历史知识,借助各种途径获得新知识,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图像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可在帮助增强历史知识记忆力的同时,提高历史知识学习水平。本文从图像史料分类角度出发,总结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图像史料的含义

图像史料包括历史图画、历史建筑、历史文物等,它通过摄影、拍照等形式将历史理念传递给大家,增强视觉感受。一般来说,和单纯性的文字相比,图片可加深记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还可增加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策略

(一)不同图像史料的运用

1.漫画的运用。漫画是画家从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提取素材后,借助夸张、比喻等手法抨击、讽刺某种行为的形式,幽默、讽刺等是其主要特征。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借助历史漫画讲解相关知识,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漫画观察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可加深记忆、理解。

2.绘画的运用。历史绘画是图像史料中较为重要的成分,和其他史料相比,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对绘画史料的观察、临摹,学生能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加深对当代历史事件的理解。

3.照片的运用。照片是对某个事件的捕捉,可真实地反映当时发生的事件。因照片具备的特性,学生更容易看懂。但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照片时,老师需认真、详细地进行讲解,这样可帮助学生了解照片内容,加深记忆。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借助当时拍摄的照片讲解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让学生连贯整个事件,扩散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如对红军长征路线图的讲解,老师可明确标注各个地区的位置,这种手段的应用,可帮助学生了解长征地点,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势。

4.地图的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是较为常用的史料。所谓的地图是指借助地图语言表现历史事件、故事,其主要优势为可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等。历史地图还具有直观、简洁性,通过对相应知识的解读,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历史知识。因此,历史地图运用过程中,老师需叮嘱学生充分挖掘地图中潜藏的信息、特殊符号等,从而理解表达含义,理解想要反映的历史主题。

(二)不同影像史料的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的影像史料主要为纪录片,和图片史料相比,影像史料更形象、直观,通过学生对影像的观看,可震撼心灵。在历史知识讲解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借助播放影像资料的方式阐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如武昌首义知识讲解中,老师首先根据课堂知识安排每位学生观察,不但能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当然,要想更好地利用影像史料,课前需做好几项准备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历史教学目标、重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选择影像史料;第二,根据课堂讲解历史知识,设定影像史料的播放时间。在当前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历史课堂使用的影像史料相对较多,然而由于每堂课只有45分钟,这就需要历史老师从众多史料中挑选有限资料,设定播放时间,通常处于5~10分钟;第三,准备解说词。影像史料解说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因为解说词不但能引导学生思考,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此外,影像史料播放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放方式:(1)完整播放。所谓的完整播放是指在课堂上的特定时间段播放整个影片,这是教学中比较少见的。通常来说,只有选择的影像史料能充分反映课堂知识,展现主角特征时,才能完整地播放;(2)反复、定格播放。反复播放是指反复播放定格影像,定格播放则为定格某个重要的画面,这两种播放方式均将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主要目的,以加强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学习质量;(3)剪辑播放。剪辑播放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各个镜头修剪、整理后播放的方法,是目前教学中的常用手段;(4)对比播放。对比播放是指课堂将剪辑后的影像统一播放,让学生从两个影像中获得更多知识,加深记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还可培养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复杂社会的适应力。图像史料是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该手段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清晰、直观地了解历史知识,还可加深历史知识记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图像史料的重要性,掌握不同史料的运用方法,合理运用图像史料。

作者:冯贵德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分析

摘要:

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情感及思想观念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方面内容,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并且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工作的调整和改进;本文对其中的情感教育及情景教学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结合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可以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情感教育;结合

基于我国课程改革及社会需要等方面要求,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进行创新,使得情感教育与情景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二者纳入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做好情境创设的相关工作,并对情感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使学生正确的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及历史观念,完成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方法

高中开设历史这一科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培养,并且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分辨和分析,因此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与情景教学进行合理结合,下面将就结合方法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利用情境教学调动和激发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基于此,高中教师可以从声调、语言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情感教育和情感熏陶的目的,下面将从几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可以对语言艺术进行充分利用,完成情感及气氛的渲染工作;例如,教师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对声调方面进行润色,通过连续而快速的语言进行讲解,并且利用高昂的音调调动学生的情绪;再例如,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进行讲解时,对于国家受到的压迫和耻辱相关内容可以用缓慢、凝重的语言进行讲解。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适宜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感受真挚情感,并且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的认识。第二,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言的科学应用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表述内容及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身段、语言以及面部的表情中理解教师的情感,从而对教学的相关内容情感进行把握,通过教师营造的氛围、情境感受和理解情感教育。第三,通过情境中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师应用情境中形象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情感,而若想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自身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感情,例如,在为学生讲述民族英雄的事迹时,教师需要融入自身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情感共鸣,产生对英雄的敬意,实现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得到培养。

(二)情感情境的创建工作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可以对教师所要表述和传递的情感进行深刻理解和共鸣,需要进行相应情感的情境创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激发,从而使教学工作达到应有效果,下面将就情感情境创建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第一,将生活情境融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若想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师需要对历史教材内情感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对历史现实生活相关情境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使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对情感进行体会,和历史产生共鸣;教师若想对历史生活的情境进行还原,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在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达的今日,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手段进行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画面,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产生熟悉和共鸣,从而对相应知识进行更好的记忆。第二,通过实物情境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校内的收藏品,或是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通过这种实物情境,学生可以对历史进行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情境创设和演示,比如对“发达的古代农业”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农作场景等。第三,通过音乐等方式实现情境的渲染,调动学生情绪。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音乐的渲染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教师在对“思想”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播放《东方红》,使学生对主席的敬佩情感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并且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培养。总而言之,通过情境创设、演示以及表演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切体会,让学生和历史产生更多共鸣,最终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使学生可以对历史规律及事件进行正确的解读,基于此教师需要将情感教育及情景教学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教学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作者:李继斌 单位:静宁县仁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53-53.

[2]曹亮.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进行结合[J].文理导航(上旬),2014(11):59-59.

[3]唐贤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学周刊,2016(1):140.

第五篇:讲练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摘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帮助高中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为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讲练结合模式下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让学生将历史理论知识与实际学习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充分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历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讲练结合;高中课堂;历史教学;教学方法

对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在课堂上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仅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将讲练模式相结合,给予高中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水平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不断提升课堂知识传授水平,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满足高中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知识传授水平,首先,应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设计更符合高中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要积极补充讲练知识,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找到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做好分析工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历史知识梳理工作,将这些知识系统化,在整理好的主干知识上进行填充,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时,就可以从它的崛起背景入手,德国在统一之后受到俾斯麦的长期控制,通过大陆政策处理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视与法国关系的处理,从而达到减少德国的战争,为其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逐渐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目的。但是德国在实现帝国主义化后威廉二世积极向外扩张,与俾斯麦产生政见上的分歧,最后使俾斯麦辞职,德国逐渐走向扩张的道路。通过这样深入挖掘,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一些知识点不再单调,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做好试卷知识讲解工作

讲练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试卷知识的讲解工作,让学生通过试卷丰富历史知识,找到解题的技巧,从而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求。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试卷成绩,忽视了对试卷的利用,导致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质量,也不利于历史讲练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对试卷知识的讲解,并为学生梳理好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教师在对一张试卷进行讲解时,首先,要分析整个班级的答题状况,找到学生认为比较难的题型,突出课堂知识讲解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起到试卷讲解作用,满足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需求。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做好统计工作,错误率比较低的题可以不讲解,错误率高的题要重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找到学习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试题讲解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失误原因纠察,让他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历史试卷的正确率。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分析问题时要保持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结合问题组织相对全面的答案,确保答题的准确。

三、改善课上课下练习质量

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应该做好课上课下的练习指导工作,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练习中掌握学习技巧,以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热情,满足今后的历史学习需求。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要做到深入浅出,抓住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认识和学习历史事件,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教师在为学生布置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作业时,先从课本入手,让他们发现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到抗日战争的各个历史线索,并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一定的历史“骨架”,然后填充“血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这段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认识它的历史地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在讲练结合模式下应该重视对课堂的构建,要为学生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为他们及时讲解试卷上的内容,并系统化、体系化,降低学生的历史学习难度,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要为学生布置科学的练习任务,让他们在练习中积累历史知识,使其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作者:夏祝林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参考文献:

[1]孙敦顺.锐意创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成才之路,2014,(15).

[2]周洪琴.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J].时代教育,2014,(10).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改革也是大势所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培养全面人才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观念逐渐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今,高中历史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中历史教育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的根本任务与观念

高中历史作为文科的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任务是一样的,主要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素质的人才为目的,所以高中历史的改革主要是培养人才,使人们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的思想上来。在现今阶段,人们的观念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只把历史学科看作副科,对待历史学科教学不够重视。同时,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其实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应该注重高中历史教育,注重科学利用历史教育教学手段,转变历史是副科的观念,重视历史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开发智力,提高能力。

(二)传统教育的弊病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忽略讲课的方法,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学生也就不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然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支配者,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者,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厌恶的情绪,这就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历史没有兴趣,教师达不到讲课目标,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这种讲课方式枯燥无趣,同时这种讲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学生不能够完全掌握历史知识。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历史课堂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高。

二、历史教学改革创新的措施

(一)调整课堂教学思路

每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没有关联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够使历史脱离其他学科,要发掘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只有把历史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重视历史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此外,高中历史教材重视理论和结论,教师要对历史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高中历史有良好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应该把其他的授课方法应用于教学中,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法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高中历史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要选择有探讨性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讨论,同时要掌控好时机,找出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才会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进而学好历史。

(三)辩论式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教师应该采用辩论式的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的看法更全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学习历史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角色扮演教学方式

角色扮演的意思是说学生以扮演历史人物的角色去考虑历史问题,把学生代入到历史中去,让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思考,例如在讲秦朝的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和其他六个国家的王的方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能够正确地分析历史。这样把学生代入到历史环境中的授课方法,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也会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增强历史责任感。

(五)结合多媒体的手段实施教学

历史本身就具有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只用粉笔和口头讲述,会使历史学科变得枯燥、乏味,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采用讲述法教学,由于讲述法单一,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文科学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知识点太杂和记忆性的知识太多,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听课,可是讲述法又十分无趣,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集中精力,也就对知识点掌握不牢。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却能够弥补讲述法的缺陷,网络能够使历史场景复原,这样便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中历史是文科的基础学科,因而具备了文科学科枯燥性的特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以讲述法为主,对于学生培养探讨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不够有效,而高中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枯燥无味的历史学科变得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作者:陆奕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历史组

参考文献

[1]方艳辉.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方法的转变[J].教学研究,2010(07):12-15.

[2]武玉洁,田瑞娟.浅谈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2015(07):6-9.

[3]李萍.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2016(01):30-31.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本文将通过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自我效能感;应用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是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有效性,所以,将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学习信念,有助于学生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就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认识。将自我效能感这一教育理念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将这一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二、培养自我效能感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1.教学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应用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教师在创建情境时必须遵守课本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时,就可以通过情境串联的方式进行,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这一内容学习难度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自我效能感教学时的替代原则

替代原则是教学过程中时常用到的一种教学原则。这种教学原则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直接教学带给学生心理上的伤害,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避免将他们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直接对比,以防对学生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法,发挥学习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认识到树立学习信念的重要性。

三、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言,历史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太大,但是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要想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作为当前教学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它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对社会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这样的话,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就可以适当的结合一些当前社会的热点新闻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便于学生理解。

2.实际生活与自我效能感教学的结合

教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将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来,让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讲话、背地里说教师坏话等行为是否合乎礼教,然后再引入儒家、道家等学派的教学思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自我效能感的学习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虽然我国在教学上已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自我效能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信心,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罗淑芬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朱海剑.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何与何为[J].新课程•中旬,2015(2):48,50.

[2]陈维、赵守盈、韩会芳等.高中生社会支持、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2):70-73.

[3]李志亮.在转化潜能生过程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8):33-34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开展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根据《教育法》制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中历史是高中的基本课程之一,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发展史,了解社会文化及其发展,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实行教学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学就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如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面向现代化、有素质的人才。本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情况及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指出:“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高中历史教育对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人民素质;以及对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与素质教育的指向具有一致性,其中素质教育是首要任务。教学大纲中表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和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应全面、积极落实到位;2.转变教学观念,抓好“三个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注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能力培养;3.熏陶历史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历史过程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不仅能使得学生明辨是非、美丑,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

(一)落实不到位

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积极落实、开展素质教育,还是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历史老师。现阶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素养都有待提高,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优秀的品德和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两个方面都有所欠缺。

(三)教学模式陈旧

现阶段,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极少,更不用说熏陶历史精神,激发爱国情怀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主体地位也得不到体现。

(四)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只需要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讲就可以了,不注意挖掘历史现象及其本质特征,学习完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不仅达不到历史学习的要求,也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及提高。

三、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开展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及教学素养

学校应积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严格监督各学科教师进行落实、开展。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讲座、培训、教学会议等方式向教师宣传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目的及任务,并制定素质教育实施的大纲及流程。教师在充分了解、认识了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后,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例如:积极学习并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加强德育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等。

(二)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式,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教学来开展,有些人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有些人则叛变革命,成为汉奸;这样对比,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丰富、明显。教师还可以趁机让学生们讨论对这些人物的看法和表达心中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强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达到了历史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死记硬背已不适应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应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进行挖掘,探索其本质特征;对一些本质类似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工厂手工业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二战”后至今等五个阶段,那么这五个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又各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查阅资料从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实行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需要,历史课程在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与素质教育相悖的现象,教师应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发现不足,并采取措施应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军 单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变革开展

【摘要】

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力,作为历史教师应将教学环节从单纯课堂向前后拓展,将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针对教学难点组织专题研究,以及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提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新课改的脉搏,特别是要将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推动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在教学观念上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学,实现教学素质化程度的提升。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下面对此做简要分析。

一、历史教学环节向前充分延伸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课堂是关键和核心,如何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重视课前准备环节的效果,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笔者在这一方面针对部分教师课前准备环节不足影响课堂教学的问题,高度重视课前准备环节的作用,既重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强化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例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之前,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互动和加深理解,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以及书籍,搜集我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站在特殊的背景下看待当时的外交工作,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制定的外交方针,初步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由来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在课前充分搜集资料、了解信息基础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更加热烈、更加深入。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渗透了预习技巧方法的训练,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些实用的预习方法,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帮助较为明显。

二、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服务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包含的知识点多,涉及的信息量较大,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离不开大量生动的信息作为基础,因此把强化教学手段的变革作为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深入的重要抓手。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充分重视信息手段的运用,不仅通过网络搜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同时在课堂上进行生动演示,让历史教材更加形象和生动,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中,笔者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像、数据图表等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前苏联从发展到鼎盛再到衰弱的全过程,然后结合前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政策与发展路径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探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什么样的启示。有了信息媒体的介入,整个历史教学学习不仅理解的难度明显降低,而且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探究分析能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三、组织专题研究深化学习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难点要点,如果还是采取教师直接讲解传授的方式,显然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难以保证。对此,笔者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充分的改革创新,将专题研究引入教学,采取专题讨论、论坛交流等更为新颖的方式,组织学生针对历史学习中的一些重点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精髓,学会如何去思考分析,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样的难点,笔者设计了教学论坛这一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从回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感悟其曲折中发展的命运,从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国内封建势力压迫、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制约等方面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处境,对其无法完全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采取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大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就一些小的方面进行阐述,大家交流汇报的成果经过筛选和梳理,师生互动进行总结提炼,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学习成果,也提升了思维分析和研究总结能力,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效果。

四、开展课外实践培养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研究,特别是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这样的平台,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之后,组织学生专门针对家乡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变迁这一主题,进行了实践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询问家庭成员、查阅资料等不同的方式途径,获得了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再到现在,不同时间节点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相关信息,特别是从家庭这一小的角度发生的变化,更能够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活动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直观感悟到党的领导对发展以及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了深刻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强化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为历史教学工作注入生机活力,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广大历史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作者:张冬冬 单位:海门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文燕.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读书文摘,2016(20)

[2]邓霞.浅析“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6(27)

[3]董云杰.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新课程导学,2016(27)

[4]王大标.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J].新课程导学,2016(27)

第十篇:高中发散式历史教学探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对教育理念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先进,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正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章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对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发散式教学;应用

所谓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知识,发散开来进行知识拓展和串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发散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教育。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依靠老师言传、灌输的方式来完成历史知识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发散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要在高中历史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并发挥其优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求异精神的培养

个人以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得到不同于他人的答案,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体现方式。发散式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就应该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让学生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并了解历史相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好奇心,并能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产生求异的勇气,慢慢形成求异的意识。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能够通过对某个具有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发散进行引导,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研究当中,并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努力发现其观点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必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求异精神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历史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和发表观点的空间,并尊重学生的探索成果。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对鸦片战争进行整体上的讲解后,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各方面原因进行思考探索,从国内、国际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予以肯定。这样的话,就能培养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历史教师能够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辛亥革命相关问题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大致重现当时的重要场景,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体会当时的情况,开启学生对相关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思考教材中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等问题,并了解这样评价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实现对发散式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三、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作为基础,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发散式教学的前提。当代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知识是以科学性与逻辑性为重要依据的,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历史教师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整理高中历史知识,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编排授课内容,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与教材编排方式不同的历史知识体系。对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备课工作重视起来,深入研究相应的知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安排近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中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串联整合,对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讲解,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根源和内在联系。这样的内容安排对于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是十分有利的。

四、想象能力的培养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发散式教学的方法也需要对学生的想象能力予以重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赋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权利,并对历史知识进行联想和思考,借助已经知道的历史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科学拓展相关问题,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学习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历史教师能够利用不同形式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联想和探索的兴趣,产生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这不仅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情况下发散式教学方法应用变得更有价值。高中历史的教学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相关资料都为发散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在充分利用的有利外部条件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发挥出发散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作者:王茜 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中部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4

摘要: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情境教学则是推进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情感教育、情境教学的内涵以及关系,然后就如何结合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巧用情境导入、构建历史情境、角色模拟情境、注重总结反思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认知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情感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大为凸显,如何有效地在高中历史中贯彻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对此,情境教学则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与激发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将之与情感教育结合不仅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文章基于此,就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概述

1、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内涵分析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或者说认知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态,是构成完成教育生态、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情感生成乃至全面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情感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它以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师主要通过外部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生成学习情感,从而协调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的同时,培养其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情境教学则是当前方兴未艾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抽象走向直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效率。

2、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关系讨论

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二者并不是截然二分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巧妙地利用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的开展。情感教育是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部分,与认知教育、道德教育等共同构成了课程教育的主体,情境教学则是课程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属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就是说,情感教育是目标、是本体,情境教学是手段、是方法,情境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二、高中历史结合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措施研究

1、巧用情境导入,激发历史情感

高中历史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不少知识点更是非常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知识教育尚难以有效进行,更遑论情感教育。对此,情境导入则有着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情境导入是课程导入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谓课程导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所开展的导入性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情感的培养有着相当突出的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导入来开展情感教育,以情境激发情感。就以必修一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内阁、军机处等新型制度,与传统的宰相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笔者在教学中从影视资源中选择了几段与之相关的小视频,比如从《大明王朝1566》中选择了内阁票拟的场景,从《雍正王朝》中选择了雍正帝会见军机大臣的情境。这些小视频相比于教材而言,尽管有艺术虚构的成分,但更为形象直观,也更容易刺激学生的眼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大有裨益,是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值得教师发掘利用。

2、构建历史情境,生成历史情感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一来情境教学契合学生直观化的认知心理,二来情境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抽象性的弊端,一举两得。因而,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既需要利用教学情境来进行课程导入,更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生成历史情感。历史情境的构建方式较为多元,比较的常见的构建方式包括语言构建法、实物构建法、故事构建法等,巧妙地运用上述方法是情境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情感教育能够得到落实的核心要素。就以语言构建法而言,这是情境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构建方法,教师在不借助任何外界元素的基础上,仅凭教学语言就能够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之中,这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除了具有知识性以外,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就以必修一第十二课《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为例,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内容,当当讲到邓世昌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时,笔者采用了文学描述的形式,突出了邓世昌的悲壮性。

3、角色模拟情境,体验历史情感

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境教学则是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途径,在高中历史课程教育中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情感教育与情境教学有许多相通之处,最为典型的便是二者都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课堂游戏,尤其是角色模拟游戏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选择。角色模拟游戏一方面能够使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历史情感。就以必修一第五课《古希腊民主政治》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分配了不同的角色任务,比如公民、祭司、主席、传令官等,然后指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揣摩角色、体验角色,这对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公民大会的地位、作用、价值有着相当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历史情感的生成,民主意识的激发也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既加深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生活的感知,又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拓展了历史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价值。

4、注重总结反思,升华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认清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学习成果的完善也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开展情感教育时,还需要注重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升华历史情感,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教师的教学反思环节,以下两点内容最为关键:首先,教师需反思情境创设的方法是否有效。情境教学作为当前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有助于教学氛围的渲染以及教学难点的突破,但使用不当也非常容易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与消耗,教师在叫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情境教学的实际效能,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情境教学更好地服务情感教育的实际需要;其次,教师需要定期考察学生历史情感现状,通过课堂交流、随堂测试等方式查看学生中间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状,并根据考察结果重新规划教学环节,进一步矫正情境教学中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情感教育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的新课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而情境教学则是推动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来推动情感教育,从历史情感的激发、生成、体验、升华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作者:何汉勇 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春风.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探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4(06):53

[2]王禄德.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东方教育,2015(05):88

[3]仲红梅.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黑龙江科学,2015(14):98-99

[4]熊云峰.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新课程学习,2014(07):34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重视不够,历史知识基础薄弱,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形式与初中不相同给历史教学与学习带来困难,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中从教学理念到具体教学方法上的一次全面变革与发展,给各学科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应对各类教学问题,同时引领课程教学走向一个新的水平与方向,是当前各学科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为研究核心,就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究。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重视不够

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许多学生始终将历史课程视为“副科”,认为对其的学习求知只需在应试之前突击背诵,平时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认知理解。这就造成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缺乏,课堂求知欲望与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学习效果。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尚未成熟,加上初中时期主要采用记忆背诵的学习方式,这就造成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没有获得相应提升。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难以掌握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比如对于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内容,学生因自身知识基础的薄弱难以对其有效认知、掌握,进而影响教师的历史课堂教学进度与成效。

2.教材内容编写形式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造成冲击

与初中历史教材按照编年体形式进行编写所不同的是,高中历史课程已普遍使用专题教学的形式,将各个历史时期中富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专题化整理,以此令学生通过专题学习掌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规律与特点。这种突破历史时间线索专题化编写形式,给高中历史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带来新的困难、挑战,既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与较强的教学能力,也需要学生有效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但目前部分高中学生缺乏相应的通史知识基础,难以跟上教师专题教学的进度,无法对深层次的历史知识加以有效理解与掌握,进而影响课程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下解决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增强学生重视学习历史的意识

在教学高中历史课程的第一堂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就应向学生讲清楚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转变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所形成的固有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价值所在;转变学生学习思路与想法,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何为历史学习,人与历史的密切联系:历史由人所开创,人也是历史进程中的见证者。自古以来人都在反复地学习历史,认知历史,若没有历史观念,缺乏相应的学习,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何在?同时,还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夏朝、商朝、西周的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析政治制度几千年来的变化,由此总结出历史的规律。让学生在认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过程中,对历史产生正确的认识,明确历史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积极主动学习历史课程。

2.进行历史知识线索与学习兴趣的把握、运用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其专题所涵盖的知识容量大幅增加,需要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历史线索的运用,在一个专题教学中以一个知识线索为引导,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对其知识内容的领会与掌握。同时教师也需注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引用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求知兴趣。比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就可同时为学生讲述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以及袁世凯诱骗革命党人当上大总统这两个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问题。新课改进程的推进与高中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教师优化自身的教育思路与教育方式,以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梁俊 单位:云南北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2]陈龙.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9).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运用

【内容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团队之间的合作精神,共同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小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源于教学理念先进的美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时效性。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学校进行课改实验,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落实下去,并结合各个学校和师生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顺应学校发展的形势,不断改革和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探究结果介绍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释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原理是将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学生分为一组,通过各人发挥优势,在学习、探讨、研究、抽查等工程中实现互补,从而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新的灵感和动力,从而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元化的沟通和教学模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过程

1.进行合理的分组

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的前提。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可适当听取学生的意见,整合大家的意见,并就每个人提交的个人鉴定和师生互评,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分组指标。分组指标可包括学生的兴趣偏好、性格特征、学习能力、认知和理解方式、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一般六个人为一组,可根据班内的实际学生数量进行调整。每个组指定一位组长,负责组员间的协调和任务下达,该组长可由组内成员选出,要求有责任心、成绩良好,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

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的必要条件。笔者所推荐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如下几种:①交流为主的实践活动将课堂的话语权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各抒己见。比如必修二经济史第二单元学完后,下发任务探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需要通读课本,结合教材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最后在组内讨论。最后的展示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即应将每个组员的观点都列出来,以供参考,并由教师在展示结束后整合所有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加以点评,使大家对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和理解。②辩论为主的实践活动安排一个论题和不同的论点,并在班内进行分组,一个正方,一个反方,每组选派两至三位辩手进行发言和补充。通过竞争机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明辨性思维,并加深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③展示为主的实践活动通过话剧编排的形式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课堂展示,以增进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和认识。通过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而在准备过程中,也需要分工合作,这使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3.建立有效的评定机制

评定机制是学习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评定,使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校成效有较为客观的了解。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定机制,改变了以往的个人测评,而是组间评比,促使组内组员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评定指标不仅包括平时的测验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的得分多少,也包括组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巧。通过制定有效的评定机制,能够客观地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评价,了解其学习成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看似轻松,实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从而上课后下达任务;第二,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保证课堂效率,完成课堂任务;第三,教师需及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这要求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课堂动态,以及具备充足的史实知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1.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需要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参与其中,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逐渐从“旁观者”或“观众”的角色中跳出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调动学生的大脑,进行思考、探究、发言,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别人沟通、问询,掌握知识,增进对知识的见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锻炼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与组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增进对组员的了解,并配合组长的安排,完成课堂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对于学习有困难或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弥补差距,共同进步。

作者:卢红斌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桐,杨卫.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中的运用效果[J].潍坊第一中学校刊,2014,24(12):84-86.

[2]李洪波,张佳佳,等.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效果评价[J].博立中学,2015,8(5):39-40.

[3]高春燕,李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J].教育与教学期刊,2013,21(4):118-119.

[4]赵辉,李飞,等.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信息:中旬刊,2014,24(8):3713.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价值

[摘要]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理念、学习模式,对学生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有着相当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主要有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合理划分小组、设计学习任务、落实教师指导、及时评价学习成果等。

[关键词]

高中历史;小组合作;价值;开展策略

历史课程作为高中教育尤其是高中文科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人生智慧丰富乃至综合素养提升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制约了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很好的矫正作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能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主动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历史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以下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能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却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经常在小组内或小组间为了一个历史问题而展开争论,或者为了完成同一个历史学习任务而开展通力合作,这对于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2.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目前已经取代教师教学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主流。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也从教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学,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学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天赋各不相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不同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在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大有裨益。

3.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也从教授历史知识转变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综合素质除了包括智育内容以外,更包括德育内容,比如社会交往能力、思想品德素质等。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合作为学习手段,充分凸显学习团队以及合作意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以及合作意识的增强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1.制定科学标准,合理划分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推动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手段,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工作。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通常会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此,教师需要予以纠正。首先,教师需要制定科学的划分标准。为了确保小组教学能够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并保证不同小组间存在竞争学习的可能性,教师可以采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标准,将历史学习能力、学习现状互有差异的学生安排到同一小组。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小组人数。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既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成员过多则容易存在滥竽充数、吵吵闹闹的现象,降低学习效率,成员过少则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6~8人的小组规模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最后,为了确保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设立一名小组长,代行监督管理职责。

2.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间的合作为核心,而合作又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学习任务。换言之,恰当的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好学习任务的设计工作。首先,学习任务要紧扣教学内容。学习任务要服务于教学活动,必须与教材以及教学大纲密切相关,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为例,笔者给小组设计的学习任务为:内阁制是明朝迥异于前代宰辅制的重要制度,与宰辅制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试列表说明。这就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自然大为提升。其次,学习任务要细化。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虽然有助于“集众智以为己智”,但也非常容易发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偷懒,教师还要将学习任务进一步细化,确保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

3.强化师生互动,落实教师指导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自主学习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方式之一,本质上也是自主学习,只不过是学习者的数量由一个人变为多个人。尽管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职能的弱化,相反,教师需要从课堂组织者以及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出发强化自身的教学职能。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不和谐一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需要从平等、包容、和谐的角度出发,重塑师生关系,使之更契合合作学习的需要。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受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合作学习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学生在归纳《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时不清楚这两份主张完全相反的纲领性文件有何相同之处,此时笔者从反封建、脱离实际的角度出发予以引导,提升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

4.突出成果展示,及时予以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既然以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那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是小组学生通力合作的结果,凝聚着小组的智慧与汗水,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引导工作。比如安排小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汇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还能让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在班级范围内得到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为例,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笔者让某个小组梳理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几个主要节点以及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并总结归纳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共同点,进而在课堂中展示出来。这个成果对其他学生而言,就是很好的学习辅助资料。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做好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工作,对学生在合作中的实际表现以及最终的合作结果给予客观的评价。当然,为了提升评价的效能,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历史课程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需要在从小组划分到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何汉勇 单位:江苏西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慧.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神州,2013(25).

[2]张红波.论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考试周刊,2015(74).

[3]罗丹丹.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高考(综合版),2016(1)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导学探微

[摘要]

有效的课堂导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挥导学案优势、借助主问题载体、拓宽微媒体渠道、尝试活动单模式这四个导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导学;路径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就是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伙伴,共同探索历史教学的导学路径,推动学生历史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发挥导学案优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是一种传统的导学模式,经过教师长期的实践,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导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导学案既有模式,借鉴前人取得的经验,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优势,进一步优化导学案功效,完善导学案导学范围,全方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主要介绍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就是: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鉴于本课的内容与知识点,笔者将导学案分为三个板块: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预习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通过与文本对话、查找资料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由来、皇帝制度的内涵、秦朝官职分布、秦朝地方郡县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等。探究案主要推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对本课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对秦巩固统一措施的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对秦始皇的评价等,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训练案则侧重于对预习案、探究案的考查,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二、借助主问题载体,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实践表明,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通过优化主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主问题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发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有人说这种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根据文本以及你所了解的中英两国的形势,说说你的观点。这道主问题以结论出现,深入挖掘结论背后的原因,通过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深入解读文本,强化学生与文本互动。二是从分析中英两国形势入手,引导学生全面地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非常活跃,其自主学习潜能被激活:他们从文本出发,进一步掌握了中英两国鸦片战争前的背景资料,并透过鸦片战争的表层原因深入本质,全面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拓宽微媒体渠道,开阔学生历史视野

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成为学生核心素质之一。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借助微媒体,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多形式的导学。微媒体因其便捷、生动、丰富,已成为高中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利用微媒体进行导学,不仅可以迎合学生追求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教师强化导学的渗透力、影响力,打破传统导学的时空局限性。教师在利用微媒体进行导学时,要加强课堂整合,使微媒体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要注意细节挖掘,做到见微知著。例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涉及许多民主政治知识,知识面较广,而学生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了解较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知识的弱化又必然影响到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媒体,将本课涉及的知识按主题开发相应的微课程,然后让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对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导学的目的。

四、尝试活动单模式,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活动单导学模式与导学案导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活动单导学模式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引导,紧扣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推动历史课堂的多元化互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例如,在开展《“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活动课时,为了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笔者借助活动单进行导学,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组建探究小组、明确探究主题、制定探究计划、获取资源信息、信息分析整合、撰写探究报告、探究成果展示。通过活动单进行导学,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思路,也确保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有序推进,在探究实践中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任务,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导学路径,构建“双主”课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曾德辉 单位:广东广州市艺术学校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导入

【内容摘要】

教学手段千变万化,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采用同样的套路,其实这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没有定法,教师可以按照几个大致方向去设计教学,但切不可一直采用同样的方法,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总结出来的方法有效地整合、变化,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展现历史导入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

生活经验;兴趣;多媒体

新课程标准下,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历史重点内容,这其实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教师要利用好教学工具,优化导入教学。但无论怎样设计教学,教师都要围绕“兴趣”这个话题展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找不到切入点,使得设计出来的导入教学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不合时宜,既浪费了时间,又显得教学手段略显低劣。为了能够展现导入教学的作用,教师要找好这个切入点。比如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们都渴望表现,渴望能够受到他人的认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开展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虚荣心”,让学生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在某堂课上,我问学生们:“大家看过奥运会吗?”学生们都点头称是,然后我继续说到:“奥运会开幕前,都需要传递奥运火炬,那么大家知道这个奥运火炬的火种是在哪里取的吗?”一些男生很快就告诉我在希腊雅典的奥林匹亚山采集的。然后,学生们对奥运会这个话题七嘴八舌地进行了讨论,我看到学生们此时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觉得火候已经差不多了,然后开始引入《雅典卫城和奥林匹克遗址》这课。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十分集中,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

一切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如果历史课上少了一些趣味因素,只会让学生感觉无趣,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高超的教学手法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改革开放”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并让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我说到:“现在男多女少,我们班各位男生可要努力学习了,以后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可是,现在不要早恋呀!”我用诙谐幽默的话惹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我看到我的话已经把学生们吸引了过来,我继续说到:“大家知道结婚男方都要向女方下聘礼,这也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吧。那么大家都听说过‘三大件’吗?”学生们点头称是。我继续说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大件’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在70年代的时候可能给女方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又过了一些年后,‘三大件’就变成了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可是,如果现在谁家下聘礼给这些东西,岂不是让人笑话吗?”我的话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他们忍俊不禁、兴致盎然。然后,我就开始将方向引入到教学中来,我说到:“到了现在,‘三大件’的含义变得丰富了,对于一些有钱人来说,可能就是汽车、房屋等,也不再局限于三个东西了,‘三大件’也就变成了一种象征。‘三大件’含义的改变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领悟发生了变化,而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国在这条发展道路上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呢?同时,有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几十年前,来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吧。”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利用了诙谐幽默的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针对性的引导来导入新课,尽显导入教学的艺术。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

在导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纪录片、影视资料等来导入新课。由于历史中的一些情景依靠平常的手段是很难将其再现的,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帮助教师创设情景,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场面,这次阅兵,是全世界展开的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学生们看到阅兵式上的官兵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精神感到十分振奋。然后,我向学生们说到:“70多年前,中国内忧外患,贫困落后。而现在,我国从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你们看这些信息化的设备,这气势磅礴的坦克,都是我国发展的产物。这段影片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一段纪录片。那么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呢?现在我们翻开书本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导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切不可将其套路化,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导入教学,展现导入教学的魅力。

作者:黄丽亚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育

【参考文献】

[1]徐燕文.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4).

[2]李会欣.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改进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6(18).

[3]杜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困惑及实践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6(17)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合作运用

【内容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本文将浅谈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案,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高中历史教学;运用方案;教师;学生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发挥自主创造性,增强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实践能力。本文将简单介绍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并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等四个方面,举例浅谈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

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标准样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合作性、生成性和实践性。自主性是指学生在自主合作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合作性是指学生需要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调研、论证、总结等实践活动,最终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增强团结合作精神。生成性主要指自主合作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必须通过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资源共享,在活动过程中生成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实践性则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完成自主合作学习的内容,从而发展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建立四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一组有一名小组长),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然后,通过导入思维的方式,设计本课目标,拓展课外知识,开展课堂探究并做好本课总结,全面打造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例如,在学习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课时,教师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然后,让合作小组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相关史料,筛选并整理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可以初步发扬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小组长轮流展示并讲解本组搜集的历史资源,然后,指导自主合作小组的同学,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三个方面来探究“光荣革命”的背景和英国君主立宪制能够成功确立的成因。其中,一名学生从经济方面独立分析原因,另外两名学生分别从政治和文化思想方面来探究,最后进行合作交流,并由小组长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再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是什么?探究的背景和深远影响。接着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并回答问题,然后用完整的课件展示答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爆发的原因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日本加紧了侵华,北洋军阀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封建势力的运动,与此同时,是一场文化思想上的启蒙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亲日的内阁总长。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带动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学习,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2.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课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为学生设计好合作探究课题,能够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深度了解历史进程,学会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达成历史资源共享。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并不止停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学生课后学习可以使用。围绕教师设计的课题,学生搜集资料、独立思考、认真探索、合作交流并进行知识汇总。例如,在学习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单元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组研究《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四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彼此联系,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连接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合作精神。另外,在完成自主合作学习作业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要注意把课本知识、搜集的史料和自主探究成果进行合作交流与汇总,全方位的分析历史问题,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本教材中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借助网络搜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通过合作讨论方式,让学生探究“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引导合作学习小组自行观看百家讲坛《清十二帝疑案》栏目之道光帝(下)的视频,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让学生来合作探究“逆不敬,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这幅对联的含义,体会学习历史的快乐,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3.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大力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总结个人见解,然后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一章时,让学生自行探究四大发明的特点,分析文学、书画、戏曲等艺术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然后总结合作小组的集体智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研究历史资料、发现历史问题、探究历史话题。例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为什么又迅速灭亡?”),然后通过研究史料、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4.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

教师在进行自主合作教学实践时,应不断深化自主合作课堂,总结教学经验,提升课堂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这一章时,教师先用投影仪为学生展示中国外交关系史的流程图,让学生合作分析并总结中国外交发展史的原因,例如从清朝初期的“朝贡外交”、清末“屈辱外交”和现代和平外交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探讨。然后,教师总结学生观点,结合中国外交史的背景、成果和作用,加强学生对外交历史的认知。此外,教师应借鉴优秀教学案例,认真撰写教案,借助多媒体和微课技术,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发现历史问题,展开合作性探讨。例如,在学习《甲午战争》一课时,教师用适量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片段,指导合作学习小组从政治体制、文化思想和军事装备等方面来探究清朝海军存在的问题,分析“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结论,提升学生的解析能力,有效深化自主合作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的教学标准样式。运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接受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在采用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主动性,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运用导入思维的方式来开展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范围;设置自主合作学习话题,强化学生合作意识;重视开展生成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深化自主合作课堂,从而全面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作者:杜香美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若平.高中历史新课程“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文信息,2016(3).

[2]张红果.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模式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29).

[3]王俊燕.“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2012(4):195-195.

[4]唐彩凤.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大观周刊,2011(47):176-176.

第八篇:高中历史教学多媒体应用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历史知识的讲解,它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收获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的逻辑思维,改变学习方式,感受浓厚的历史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需要考虑到教师能力、学生特点、课件特色、教学氛围和评级体系等诸多综合因素,真正展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学科魅力。

一、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应用与历史知识的感知,构建有效的问题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历史知识是在探索发现的基础上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组织高中生来追寻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推理历史进程的真实演变,实现历史知识的学以致用,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辨识力。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将历史知识做到高度还原,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引导其真情投入到历史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入感知历史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逻辑层面。

1.2运用多媒体满足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需要

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对于历史学科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如何展现学科教学魅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学,创建课堂教学情景就成为了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开展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历史事件的本质,逐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1.3运用多媒体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力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最大魅力在于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声光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实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历史教学中的板书法、演示法、讲解法、图示法等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多重感官享受。

二、多媒体服务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2.1利用多媒体展现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式丰富和形象直观,而其用来表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直观性就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例如:教师在讲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张》一课时,需要讲述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可以用不同的色块来代表德意志帝国周边的小邦国,然后通过Flash动画来展现三次王朝战争带来德意志帝国版图的建立。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德意志版图的变化,加深对于三次王朝战争的认识,了解到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初期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2利用多媒体开展“启发探究”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于“存疑”和“求索”这两个认知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来思考问题,上下求索,进而探索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开展,组织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多媒体视频,引导出课堂教学的总问题“假如没有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会不会爆发?”,指导学生观看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IPad+投影仪来进行“启发探究”教学,通过PPT课件进行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如:“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中国抗日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力量将国共双方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

2.3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功能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历史感受,创建有效的课堂情境,不断立体展现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提高发散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这堂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清朝晚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导学生了解战争背景,还可以播放近年来中国在体育、科技上取得的非凡成果,这样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紧密结合,以史为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历史教训,提高学生对于“科技兴国”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创新发展的精神来认识社会发展和历史的进程。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保证多媒体教学能够深入结合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向着立体化和生动化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来推动学科思考和知识的升华。

作者:高伟 单位:山东省泰安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姜艳.高中历史多媒体课件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6(08)

[2]张志伟.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16)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

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能够充分反映人们的观念和看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也更加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高中历史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学质量;高中历史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高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历史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在进行教学时,应注重改变教学方法方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多给予支持与鼓励,避免对学生的思想造成限制,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自觉对社会、世界进行思考。另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自由阐述想法的机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机会,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如: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哪些内容?如何评价中央集权制度?你觉得应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并给予学生的观点充分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主题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灵活运用教材,发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文主题,在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记忆与背诵,应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问题,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掘民族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录音等,增加学生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在讲解相关知识后,由学生自主讨论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结果,并组织学生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科学评价,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事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再如,教师在讲解“我国古代经济经济结构与特点”时,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小农经济模式时,可重点对小农经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进行阐述,使学生对小农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农经济模式下,男耕女织,体现了人们通过合理分工,实现自给自足的人文精神,学生可以通过辩论、模拟小农经济模式等方式,更好地领悟小农经济所包涵的人文精神,并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其人文精神。

三、改进教学理念及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自然也就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案例教学、创设情境、小品、辩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一方认为该政策利大于弊,另一方认为该政策弊大于利,采用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是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应注重学生历史知识的增长,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作者:范胜明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文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S1):167-168.

[2]罗锦有.树立人文意识,让历史更富有人文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13):118.

[3]王文华.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探索之道[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5(08):147

第十篇:趣味性高中历史教学方式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要兼顾高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所以必须在此过程中展现一定的“趣味性”,这并不意味着就对历史学科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正确加以利用,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趣味性”能够发挥其作用,又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高水准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敢于突破教材现成体例的精神作为内在支撑。

关键词:

趣味性;历史教学;知识储备;表达能力

鉴于高中生处于一个身心趋于成熟的临界点:也就是逐渐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方式认知学习中的问题,但是还没有完全摆脱未成年人感性与幼稚的心理活动状态。那么就要基于他们这样一种兼具求知欲和好奇心普遍的特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加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内涵和作用值得广大教育者去研究和探讨,它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双重的改善以及提升作用。

一、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及其作用

谈起“趣味性”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多认为“趣味性”充其量是一种辅助工具,多而无益,甚至可有可无。不得不指出,这样一种观点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大打折扣,而且这样一种观点也过于陈旧刻板,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处于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没有对“趣味性”的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历史学科的范围之内,往往认为过于讲求“趣味性”,会有损历史史实的严谨,这往往就把“戏说”和“趣味性”混为一谈,认为两者一样,都是在夸张地加工、杜撰历史,把历史“故事化”。显然这是一种误解,行之有效的“趣味性”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其中也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又要通过它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趣味性”具有扩展知识面的作用。如果只把它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从教材的角度来分析,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比较注重知识点的概括和相关历史脉络的整理,是一种专题化、模块化的形式,知识点的呈现都具有凝练和简洁的特征,那就意味着需要教师应该用到更多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的扩展”,以作为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的支撑。所谓“有机的扩展”,指的是对教科书以外的历史知识的讲述要具有目的性,紧扣教科书的重难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严重脱离主线方可。“有机扩展”的做法丰富了教科书本身所罗列的有限的历史信息,也从相反的角度证明了现行各版本教科书有很大的“潜在空间”值得去利用和开发,教师在讲述与教科书联系紧密的课外知识的同时,也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历史的“趣味性”,并且很好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吸收。例如,在讲述必修一政治史中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教科书是以罗马法体系的不断演变为线索,着重讲述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而这样的内容又伴随着古罗马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到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的历程,也正是因为疆域的扩大,才使罗马法体系一步步的完善。因此,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也是与整个古罗马的疆域扩张相照应的。若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必须涉及到整个古罗马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历史,而这些我们现行的教科书中讲述的比较简略,基本都是一言以盖之,这就形成了上文所说的“潜在空间”: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设计并且传输一些没有被教科书所包含的古罗马历史。这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随着古罗马的扩张,罗马法也会随之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且会牵扯到课本之外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这既形成了“有机的扩展”,以重难点为主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教学内容丰富而鲜活,有效地增加了“趣味性”并通过知识面的扩展体现了其价值。其次,“趣味性”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因为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引入,使得历史知识在学生面前鲜活生动起来,这也照应了所谓“趣味性”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的辅助作用,不过更关键的在于,学生在这样的阶段里,更可以从教科书以外感受到一些人文价值:过往历史事件与人物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吸引力,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又可以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从事件本身汲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极大的作用,这也就涉及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趣味性”不但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堂辅助手段,而且能够以它自身的作用,极大地帮助课堂的教学目标获得实现。依旧以罗马法这一课为例,在讲述古罗马扩张历程的同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入这一历史时期对罗马国家政局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尤其是为罗马从共和国发展为帝国的这一阶段发挥重大影响的凯撒、庞培、克拉苏的“前三头”政治联盟与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后三头”政治联盟等等,用精炼又极具渲染性的语言,讲述这些人物的为人与经历,以及他们与元老院进行斗争的艰苦、曲折的经过,让学生们从前人的履历感受到每一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伴随着复杂的、来之不易的历程,并以此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这在“趣味性”实现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情感上得到升华,很好地照应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二、关于“趣味性”,教师所要具备的相关素质

“趣味性”的作用能否得到体现,与教师本人的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说明教师自身对此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换句话说,教师本人即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仔细进行划分,则需要做到三点:第一,之前所提到的“潜在空间”,即是由于新课改之后各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叙述的简洁凝练,注重线索和条理,每一段历史之中的人事方面细节在课文段落里没有相应的空间得以展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可以理解重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人为的扩充和支撑,这样以来也可以使课文内容有所丰富,“趣味性”也就随之增加。显而易见的是,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人事细节的扩展,依赖于教师本人深厚的知识素养,这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积累,不然的话“潜在空间”的利用和“趣味性”的达成就无从谈起。换言之,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层面。第二,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为辅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中的重难点而准备的,无法通过书面语言,只能通过教师自己的加工以口头形式把相关知识储备表达出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了教师要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指语言的专业性与流畅性,更要在在前提之下利用语言充分展现出一种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且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与专注度。在此必须要指出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近些年来由于教学硬件、软件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多媒体设施的采用,造成很多教师在讲课时过于依赖课件上的现成内容,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代替原本的语言描述,抑或对课件上的内容不做更改地进行陈述。这不但在实质上弱化了教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控与思考(皆交于课件解决),而且更直接的表现是,很多教师一旦脱离了多媒体课件,就会变得没有头绪,不知如何进行课堂教授。由此可见,熟练的语言表达不仅是最根本的要求之一,而且也是教师讲课最为坚实的依靠。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可以与课件中的图文相媲美而毫不逊色,不仅可以产生“趣味性”,而且更是教师本身体现人格魅力的重要渠道。第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都是围绕着教科书进行准备的,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教科书有着本身有着对单元与章节固定的划分措置。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这样一种情况,依照单元、章节的先后顺序进行线性教授。可如果只依靠教科书本身体例、严格按照顺序罗列分析知识点,是难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也使“趣味性”的作用难以施展。况且,教科书现成的体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宜调整。新课改后把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内容分割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而每一个时段的历史都是由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而有所发展变化的。教科书的体例划分与真实的历史进程规律是有出入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任一方面,都有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那么教师在讲授过程之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突破现有体例,涉及更多的方面,在讲述必修一政治史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必修二经济史与必修三文化史方面的信息,不可能完全单纯地仅仅按照每本教科书现有的内容进行线性教授。因此,教师要勇于突破教科书现成体例,也就利用了前文所提到的“潜在空间”进行“有机扩展”,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三、结语

“趣味性”是教师针对高中生自身特点而需要具备的一种教学要素,从表面来看,是一种课堂调剂,往深处考虑,是教师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巧。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鲜活,自身在得到体现的同时也包含了一系列的历史知识。总之,“趣味性”围绕着教学重难点,连接着每各个教学环节,对它的利用和把握既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也极大的考验着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

作者:蒋壮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5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以史论为主的课程使学生感到乏味,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历史故事巧妙的穿插至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以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切入点,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是一门偏向于文科的学科,其知识点众多,部分内容易错易混淆,需要反复记忆。学习起来相对枯燥乏味,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历史故事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其简单、生动且具有情节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和历史故事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围绕着历史故事将知识点铺开,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历史故事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发扬前人的优秀精神,这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笔者就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及选择方法

作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流传和发扬构成了历史;同时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对新时代的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言,高中历史中的许多知识看起来很久远,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学习质量也无法提升上来。而历史故事生动具体的特点,可以将那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在认识与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点,这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为一种让学生易于记忆并且愿意聆听的内容,历史故事是符合高中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将历史故事融人在教学过程中,让故事与知识有机结合,将一个个枯燥的历史知识点串联成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3将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故事穿插至课堂教学中,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反而会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深人掌握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进步与升华,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历史故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要对课堂中所呈现的历史故事进行合理的选择。首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要尽量的符合历史事实以及其发展规律。可供参考的历史故事较多,此时教师要查阅相关资料,注意对比,甄选那些有凭有据、真实可靠的历史故事。对待传说类及野史类的故事,教师要认真甄别,不能为了讲故事而编故事,不能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其次,历史故事的选取要贴近教学目标,与教学一358一2016年8月内容相关联,以保证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讲解的连贯性,避免故事与知识脱节的情况出现。最后,故事的选取要尽可能的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善恶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历史学习中不应仅将其作为历史来看,而应当学习历史,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发挥历史故事教学的优势,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历史故事的运用目的之一便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历史课堂上所呈现的故事,不能是生搬硬套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根据课程中的知识点对本节内容进行合理规划,适时的加人一些历史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沉闷的课堂气氛。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注意火候的掌控,开头应该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要保证情节以及内容的充实和连贯。讲解过程中要逐层铺开,详略得当。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节讲解中会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这一系列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历史事件。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将所有的发展历程全部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在其中遴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讲解给学生。这样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形成良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又能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语言的运用对课堂上历史故事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故事在教学中获得的教学反应。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教育素质的培养,并有策略地提高语言表达技巧。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熟悉与了解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言功底的训练,语言表达应当精炼,用词准确。最后,教师运用的语言应当生动直观,富有感情。

3.课堂教学由多个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时机,且不可将历史故事片面理解为提神的手段。应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运用恰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将那些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生动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了。教师在结合历史故事时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剪辑与本节相关的历史视频或将授课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播放来让学生欣赏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可以进行相关历史故事的补充与旁白叙述。高中历史教师运用历史故事教学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期通过此研究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伟伟 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探究式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摘要

在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探究式教学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在不断实践地过程中我们发现,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本文就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高中历史;应用研究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学习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更关注学生对认知本身的感悟,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修养,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重要的是,探究式教学常让学生以自我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来完成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对学生思维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二、探究式教学的环节与优势

(一)创设情景

很多课本知识往往停留在图文表面,让人觉得死板,甚至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历史课堂中,历史作为过去发生的故事,这种情景体验尤显重要。而情景的创设,可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制作PPT等方式来实现,从而把学生思绪与学习内容相连。

(二)启发思考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向全班学生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与当前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基础的理解,达到“预习”的效果,教师可采用课前提问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自主探究

有了上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便可更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考力,让学生自主探究。由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教师们可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

(四)协作交流

课堂上的协作交流是以自我探究为基础的。在教师授课之后,学生一定会有不理解甚至不赞同的地方,此时,小组讨论便为学生不同思想表达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交流必须以“小团体”的形式为标准,因为一个人的思考固然重要,但固守城池却是对个人进步的限制,就像历史上那些王朝的盛衰一样,繁荣的国度往往是极度开放的,因为这样才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而那些故步自封的王国,譬如清王朝、东罗马帝国,都是在自我封闭中逐渐走向灭亡的。此外,对学生间的分歧,教师也要合理安排,既不能直接否定他们的思想,也不能让他们走弯路,更不能盲目鼓励,使他们走向极端。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首先应对他们的思考力与批判精神加以肯定;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在教师也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答案,并鼓励他们不断探索。

三、探索式教学的具体应用实例

案例一: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这个专题中。由于东西方政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运行、影响等方面,学生还是存在很多疑问。曾有教师做过这样的尝试:募集“志愿者”体验西方代议制(此处亦间接复习“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将志愿者分为两个“党派”,即和共和党,围绕“是否拆掉旧庄园”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更惊喜的是,有的学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与此相关的许多奇思妙想,并自发讨论了英国议会的来源与利弊问题。案例二:在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课程上,可以课前给学生播放与课题相关的影视资料,围绕着“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几个意义深远的大事件进行。在观影过程中,学生对大时代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的学习十分顺利。案例三:必修三主要是关于人类思想史的研究,有很多抽象的东西,这就需要用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有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习惯,所以学生对这一课程会有较深刻的感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课程内容,教师可在课前提些小问题,例如,你知道“三教九流”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传统是贯穿传统思想的?你认为传统思想对当代社会有哪些影响……通过这样的提问,能让学生自觉地把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更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意义与启示

探究式教学能把学生成功地带入到书本内容上去,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对情境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对课程有了更深的体会,还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课前小提问使学生提前进入课堂,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也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更重视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人所拥有的思考权利,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并在不断交流讨论中获得真理。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本身对知识点的感悟能力和学习上的习惯,而不是局限于课本,将知识刻板化。

总之,随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日渐成熟,以及人们对它的了解日渐深入,它的优越性也渐渐为人们所重视,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科学化。

作者:王伟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教学专业发展[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新信息创新思维研究

摘要:

甘肃的新课改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方面也很有力度,这对日常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用新的信息、新的思维来创造性地开展历史教学,本文尝试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历史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

新信息创新思维;高中历史教学;设想

一、利用网络优势资源,认真学习和领悟高中历史新课程

现代的信息社会中,对高中新课程的解读和讲解、实验和应用的视频、网络资源可以说是丰富的、海量的。只要科任教师善于学习,就可以减少自己的备课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在领悟历史课程方面,整合网络资源,我们就有以下的认识:第一,了解史实。史实是指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事实。史实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一去不返,不能再现。史实必须通过史料保存。史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史料只能反映史实的某些部分和某些现象,不能反映史实的全部。具体来说,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史实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如洪秀全、天京事变、土地兼并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是构成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第二,掌握史论。易中天先生将史论分成历史意见、时代意见和个人意见。新课程中的历史结论,我们不妨称之为“课程意见”或“教材意见”。教材意见也是考试考查的主要依据,是我们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当然,新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在教学中提出个人意见,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历史课程中的史论主要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历史规律等。第三,发展史能。从信息处理角度而言,包括阅读、获取、整理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如阅读历史材料、归纳历史史实、编制历史图表、表述历史观点等等。从认知能力角度来看,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思维能力角度来说,包括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能力,并以此解决问题。从学习方法角度而言,包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交流观点的能力。

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课堂思考

第一,准确掌握史实、提炼掌握史论。由学生根据教材,查找、罗列、筛选和整理史实。包括:著名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即开辟的过程,可让学生识图、列表。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由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提炼教材中的历史观点:主要包括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具体来说,如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等。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观点的能力。第二,用历史证明历史观点。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和论证历史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结论的解读。如设计问题:“请用史实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这一命题”。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并实现主动建构历史结论的目标,避免学生机械接受教材现有结论。第三,培训学生历史能力。选取经典题目或自编题目,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该课可选取2000年全国高考题:“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此题可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第四,辩证的对待历史结论、让学生领悟历史观点。可选取与教材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教材课后的“学习延伸”有很多好的例子。该课可设计如下: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1)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做出了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2)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3)更多的人倾向于用“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的历史进步性。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此题目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道德评价与历史进步评价)评价史实。上述环节完成后,可让学生让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将学习体验升华为历史观,进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该课可设计:“你如何看待哥伦布的功与过?他值得你肯定的地方是什么?该否定的地方是什么?”通过这些思考和感悟,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步史观。通过对开辟新航路使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第五,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观看网络上的实时报道、历史纪录片和精彩名人讲堂,把历史课堂拓展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适当变通,但总的宗旨通过学科解读,让学生遵循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使历史课堂由浅入深、浅入深出,扭转了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历史学科应有的教育功能。

作者:王天生 单位:秦安县第四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鉴于历史教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结合相关教学例证,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渗透,从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

高中历史;心理健康;渗透

近年,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无比痛心和惋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状况令人担忧。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校和老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使命。教育部近期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些规定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它对于促进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及其的重要。历史学科本身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门文科教学形式,它对于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为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教学对于促进历史教学的提升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就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1.充分利用伟大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不屈不饶、坚毅果敢的抗挫折能力。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大小民族开始接触。期间曾被匈奴拘留十多年,好不容易脱离虎口,却依然向西奔去,绝不畏难退缩,这种百折不饶、勇敢不屈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带着“宁可就西而死,岂可归东而生”的誓言,凭着坚定的志向和惊人的毅力,终于到达印度佛教中心取得真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像张骞、玄奘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屈原一再被放逐,但他毫不气馁,继而成就了他的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在牢里受过宫刑,但他凭着惊人的毅力,著成了他的不朽史书《史记》。还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革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最终于1912年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伟大历史人物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挫折在人生路上的不可避免性,提高挫折的承受力,精神受到鼓舞和启迪,增强对学习、对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

2.用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教导学生每次挫折都有转折点,不要颓废。如巴尔扎克“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拿破仑“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先秦诗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耐挫折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勇敢地去战胜挫折。当学生面临这种或者那种困惑的时候,要通过一种学习的积累来进行,使整个学习的能量得到释放,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1.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这个环境来充分利用古代灿烂的辉煌文明来感染学生。如在讲授选修四《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可以这样导入:现在,我们通过乘坐时光穿梭机,来到唐朝。如果你是一个唐代的公民,你能如何进行生活呢?通过以学生为基本,来采用小组合作等模式探讨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想象,假如你是唐太宗、政府官员、农民、商人等,你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交流:皇帝说:“我要重用贤能,虚怀纳谏。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完善科举,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增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地方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要注意发展人口,增加户数,鼓励百姓开垦田地,发展农业生产。”商人说:“我会到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繁荣的大城市经商,可以从事当时兴盛的纺织业、丝织业和陶瓷业,还可以从事出口贸易。”等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经历”历史,亲身感受了唐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兼收并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国泰民安。通过探索和交流,学生掌握了知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不禁油然而生,个人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2.鼓励、赏识学生,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课堂提问要尽可能面向所有学生,全班同学都有回答的机会。回答正确的,固然要表扬;回答错误的,先热情表扬他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再善意地指出错误之处;回答不出来的,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顺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语温暖,多用鼓励性语言,如“每天清晨醒来,对自己说我很棒!”“人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不会迷失方向。”“逆境中求生存”等,给学生以信息和希望。鼓励的话语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侮辱性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受到无助,让学生缺乏更多的动力去学习,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课上和课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学习中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正面表扬,老师的鼓励往往是孩子自尊心自信心最主要的来源。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心态和精神面貌,当学生课上开小差,注意力不专心时,老师宽容、慈祥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拒绝一言堂、灌输式教育,多设置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注重学生心理疏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心理疏导,即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心理,防止学生产生偏激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面对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的升学竞争,以及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学习过程中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精神压抑。课后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观察、倾听、心理测试等方式,先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所在,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问题,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

四、结语

有一句名言:“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历史教学中转变传统观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心理健康教育,让其真正地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者:羊铭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王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的现状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2]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2005.

[3]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

[4]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02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不同图像史料应用

摘要:

高中历史教学讲究是的图文并茂,那样才能让高中生最直观地感受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魅力。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图像资料的应用比较广泛,而不同时期的历史图像资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也有推动课程发展,增进学习理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课题,对其进行深入化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图像资料;高中历史教学;图片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图像史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却是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进程,甚至还能解答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疑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有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课本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诉求,但与此同时,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也给高中生历史内容的解读带来诸多困难。不同图像史料的出现,正好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也解答了学生的部分疑惑,由此可见,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帮助。

一、图像史料的分类

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一些可视图像,包括具体的图片和历史影响资料。若是将图像史料的范围尽可能的扩大化,博物馆储藏的历史文物,还有坐落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可以当作是图像史料,这对高中历史教学都非常有帮助。按照不同图像史料的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图片史料和影视史料。图片史料主要是以五光十色的人物图片、名胜图片或者是历史地图为主,一些图片史料也会刻印在高中生的历史教材当中,增进高中生对该段史料的理解。比如说张衡的地动仪,但是靠文字叙述,高中生难以想象它的具体外在特征,但若是附上地动仪的图片,则可以呈现一目了然的作用。历史资料主要是以往遗留下来的历史影像,它的价值不可限量,而且这些历史影像都堪称绝版,它能够真正反映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以及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不仅对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有帮助,而且也记录了一个国家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各项苦难,也是给我国后人以警醒。

二、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涉及内容较多,包括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绘画等比较传统的图像史料。不同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历史年代的事件,比如“大禹治水”则是反映尧舜禹时期的历史生活,而“商鞅舌战群儒”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事件,“昭君出塞”“苏武牧羊”则是反映汉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正是这些图片史料,可以让高中生直观感受历史兴亡。而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则是反映具体的历史事件,而且透过这些照片还能感受到,当时劳苦大众的生活。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历史的解读,有一部分是通过历史图片,来分析当时的朝代背景让学生更加客观、真实的感受到历史照片下的世界。历史漫画的运用则是现代人对历史的解读,并将其以漫画的形式进行展现。与历史照片不同的是历史漫画是个人对一段历史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漫画反映的可能是对某件事情、某个人物的讥讽或赞扬。历史地图的应用主要是展现当时朝代的历史板块或者是某此战争的进攻路线,让高中生能够明白战争双方的争夺地以及争夺意图。其次,历史地图中还掺杂着一些隐含信息,比如在西汉初期,汉朝和匈奴战争不断,为了避免双方百姓流利失所,汉朝多以和亲或者割地进奉贡品,来避免两国开战。但是到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事力量日渐雄厚,板块也逐渐扩大,这就说明,汉朝已经摆脱了匈奴压制的场景,逐渐走向富强。

(二)历史影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影像的存在是为了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一般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在讲述近代史的历史片段是,历史老师多数情况下,会让高中生观看历史影像,让高中生对该段历史有一个心中的评判。比如在鸦片战争以来,这一段的屈辱史中,一些历史影像的存在,能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并明确国富民强的道理。因为这段历史的鞭挞,即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除了秉承多边贸易合作往来,还不断进行贸易上的创新化发展。历史影像的存在除了让我们缅怀过去之外,对于今天的生活也有更多的感悟,例如在八年抗战时期,无数革命党人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和平安稳的今天,对此,我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感激[4]。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故事的同时,除了让高中生加深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之外,也是对高中生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一种培养,让其从小树立爱国理念,将来报效祖国。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图像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进程,甚至还解答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疑惑。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故事或者历史素材旁边都会附加相应的历史图片,仅供参考。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有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文本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诉求,但与此同时,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也给高中生历史内容的解读带来诸多困难。不同图像史料的出现,正好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图文并茂,也解答了学生的部分疑惑,由此可见,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帮助。

作者:余志明 单位:婺源县紫阳中学

[参考文献]

[1]蒋艳.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4,(30):27.

[2]熊云峰.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15,(8):72.

[3]曹爱华.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67.

[4]马瑞.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魅力中国,2013,(13):129.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摘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顺利实施,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并且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研究,望有助于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1.学生综合能力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与要求不断得到更新,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高中历史的教学需求,主要表现为:第一,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不足。知识面小不能科学的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面对新问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运用,缺乏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观察以及文化知识的实际应用,缺少发散思维。不会主动对知识进行研究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低。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有着严重影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所以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是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2.1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源头与动力。提问通常是老师实施教学得有效手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均可以在教材中找出正确答案,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思考没有明显效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对知识进行接收,致使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老师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所提问题的作用,调动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对问题进行设置时,需要掌握好以下原则:①科学性。问题要准确、严谨、科学,可以让学生明确问题,以便于解答,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②梯度性。学习需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太难的问题学生不易解决,老师就需要利用相应的子问题进行引导,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③趣味性。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激情,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开展有效探索;④整体性。高中历史教学是面向整体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对这一关键因素进行考虑,以吸引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探索。

2.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还需要让学生懂得质疑,进而对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提升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在繁杂的知识学习中理清知识脉络以及体系结构,不能成为一个只知道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挣脱教材和教参的内容局限,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大胆质疑,勤于开动脑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精髓,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信息量不断加大,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展,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新奇。所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出现许多新奇的想法与观点,此时老师不能急于否定,应该进行良好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知识点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不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思考。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历史教学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所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勤于动脑,利用史实对历史事件的意义与性质进行相应验证,有助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与牢记,进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利用历史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在相应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揭示,对相应的历史内容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而提升学生素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任一学科的单独教学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良好配合,以及相应知识之间相互融合,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各项能力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进行发展。

作者:黎亮 单位:上饶市横峰县横峰中学

[参考文献]

[1]张韩芳,汪飞君,朱琳瑜.教学方法的整体化、综合化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

[2]刘琴.浅论怎样处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在教学中的关系[J].才智.2014(13).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探究

摘要: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出历史学习的时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问题;方法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把历史放在了副科的位置之上,教师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影响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授课时以机械讲授知识为主,照本宣科的教学让学生感到乏味,更是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改实施之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不能再墨守成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做好历史教学的变革工作。通过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对历史教学重视起来以及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过研究,对工作历史教学形成了字的认识。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种以来,学生们都把“数理化”的学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之上,而对于“史地政”这些科目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他们看来,这些科目就是副科,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科目的学习上下太多的工夫。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不积极,在课下也不能抽出时间对这些科目进行学习,只有在考试之前才抽出一定的时间抓紧进行复习和记忆。因此,影响了历史学习的效果。

(二)历史教学方法陈旧

历史教学内容本来就离我们比较遥远,学生们对历史学习都感到比较模糊,在历史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机械讲解,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感受不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沉闷的学习让学生感到更加乏味,自然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三)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历史教学内容比较琐碎,历史学习中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等知识都比较繁杂,学生们在学习起来必然感到不容易记忆,死记硬背的学习更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混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们自然不能够在历史学习上有良好的效果,在历史学习上逐渐产生了畏难的情绪。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让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改中进行历史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情况,而且能够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意义,让学生坚定学好历史的信念,从而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历史知识的探究过程之中。仅仅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要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历史学习,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在学生的参与过程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明显提高。为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中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如果教师能够放下身段,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为他们出谋划策,一定能够得到学生的敬爱和信赖,学生和教师更加亲近,也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对教师所讲授的历史课兴趣更浓。

(二)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学习方法的传授比单纯知识的讲授更加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们根本没有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在历史学习中仍然以机械学习为主,这种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法,不仅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更不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为了更好地做好历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每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就会应对自如,在历史学习上就会感到更加轻松,这样,学生们在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之后,自如对历史学习更加上心,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也有利于学生今后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三)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被应有于各个领域之中。自从多媒体技术出现之后,现代化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教师能够通过文字、动画、视频、影音、图片等多种形式把历史内容再现,使历史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融入到了历史情境之中,在切实的体会中,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更浓。丰富的画面,动静结合的教学形式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更深刻的体会,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的电影,让学生真实感受当时的情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发挥出历史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学好历史,从而发挥出历史学生的实际作用。

作者:王丽飞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第八篇: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摘要:

历史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新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笔者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究。在本文中,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新课改;主体作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新阶段进行的课堂教学要有很大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所需求的人才不再是只懂得知识的人才,还要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能够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课改,新课改中提出了许多和传统教学不同的理念,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之余,要认真研究新的教学理念,以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用新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在高中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在多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对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究。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中,逐渐摸索出了适应新时期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把课堂的大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扮演好课堂教学引导者、指挥者的角色。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价值,才会在课堂上表现更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获取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内容感到更加亲切,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在无形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善于发挥问题的重要作用。问题是思维的起源,有了问题就会有思考。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多提问,一定会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之上,调动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从而有效地激活课堂。为了更好地发挥问题情境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做到问题的合理设计,遵循难易结合的原则,为各种发展水平的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教学问题时,同样要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做到教学问题的层层深入。同时,教师要做到照顾每一位学生,简单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学生,复杂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满足每个发展层次学生的需求和自尊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作用。

二、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班级中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这样有部分学生就和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要做好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在每个小组中都要包括各种特征的学生,既要有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要有性格外向的学生;既要有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只有做到把各种特征的学生归入到一个组中,才能够让学生们达到优势互补的状态,发挥出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体会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作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当然,除了要做到同组成员优势互补之外,还要做到不同小组之间的平等性,以便于在各组之间展开竞争,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把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新时期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不同,除了可以借助传统课堂教学中文字、语言进行授课之外,在多媒体技术下,教师还可以使用视频、图画等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多媒体环境下,学生不再仅仅感受到枯燥的语音,而是在视听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到了历史知识,学生们的多个感官受到了刺激,在声色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的兴趣自然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也随着活跃,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升。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背景,对教学内容更加熟悉,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欣赏相关的影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程度。历史作为一名重要的课程,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把历史学科放到应有的位置之上。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要做好新课标的落实工作,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历史课堂更加活跃,课堂教学的效果稳步提升。

作者:胡滨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形式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明确的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才可以保证学习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展开。学习过程中只有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可保证学生愿意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前提

(一)精心选择合作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探究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并且,小组学习不是学生之间不分小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潜质以及情感状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在拥有一定的学习时机和学习载体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互相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需要对教材进行细心取舍。教师在为历史学习小组选择学习材料时,要选择难易程度适宜,可以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而且操作性强的内容。教师还应该根据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疑点原则与开放性原则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材内容、补充材料进行选择,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积极营造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愿的加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逐渐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觉历史课枯燥无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担当精神,还要培养学生“合作多赢”的意识。但是,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同学害怕其他同学超越自己,在高考中和自己成为对手,不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这种现象在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历史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逐渐改变学生这种单打独斗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多赢”。学生从内心不再“拒接”合作,产生愿意合作的想法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历史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三)传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自觉维护小组之间的秩序,合理分组,选拔和培训有能力的小组长,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其次,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会服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评价的技能之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才可以顺利开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学的角色要端正,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像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那样,只从教师的传授中学,通过被动“听”“看”“想”的方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合作”“做”“聊”“创新”中学习,不仅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引导、指点学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充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不应该是旁观者,甚至是局外人。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分享各个小组的学习探究成果时,历史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发言,进行适当的指点,把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合作能力等状况,对今后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给学生大量的独立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的研究与学习、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并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前提下开展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的兴趣。高中历史教师布置合作的任务之后,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解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脉络的机会,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完善合作小组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对历史教师专业成长更具有帮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评价进行改进完善,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为前提,把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多种综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也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本着激励的态度,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作者:刘小平 单位:灵台县第一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

摘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是伴随新课改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而诞生的,是对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情况进行测量与评价。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其重要性愈加凸显,但现状并不乐观,存在测量与评价意识缺乏、测评模糊等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尝试从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教学考评三个方面找到相应的测量与评价方式。

关键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测量与评价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本文简称《课标》,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立,是教学目标的突破和创新,集中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质量的认定,影响到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与评价

《课标》规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主要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容。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高中历史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通过历史学习,培育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和价值观;②培养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③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④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树立开放的、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包含的内容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测量与评价,不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而且是检查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还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并根据测评的情况进行诊断,并分析原因,及时补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与评价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型的历史教学测评体系发挥着导航的作用,但在目前阶段,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在现阶段,虽然历史教学设计中体现出了情感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搁置情感教育,教师很少会有意识地搜集平时反映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资料,缺少了这些凭证就无法客观地进行测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体验,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内化的结果,很难进行定量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前历史教育中严重缺失,许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否进行测量与评价感到疑惑,对情感领域的目标测评的可行性持有怀疑的态度,在测量与评价过程中弱化情感内容。我国历年来以分数论成绩的评价标准,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处于次要地位。虽然将其结合到现行的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考试中,但查阅近几年的新课改考试大纲,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的表达往往过于笼统、含糊不清,难以操作,缺少对具体情感目标表述的考试大纲给命题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不能更好地指导命题。在测量与评价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考查就往往限于表面的、浅显的测评,无法达到全面、深层的考查,难以达到教学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影响,加之课时有限,教师没有多余时间来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也因年龄特征、学习时间紧等各种原因,忽视甚至放弃历史学科中的情感体验,课堂是缺少丰富体验的历史课堂;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内在的学习结果不是一下子就能显现出来,它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才能有所体现,且它还包含着行为倾向性因素,仅仅依据学生的口头回答或试卷中的试题的解答来评定,容易出现内在的认知与外部的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即我们常说的“言行不一致”,不容易检测出情感目标实现与否;三是大部分一线教师解读新课程教材的能力有限,难以准确界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就难以实施,情感教育总体效果不佳,关于这一教学目标的测量与评价也就模糊不清,难以操作;四是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命题,是新课程评价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在实际的命题中,命题人员也尝试命制出一些好的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开放性试题,但这种试题的测量结果只能作为判断学生在这一目标教育方面的认知能力达成依据,而不能真实地推断学生本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量与评价方式

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有效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应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灵活的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测评做出大致安排。针对全班同学,制定情感态度价值观量表,注意搜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各种表现的评价信息,用心去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变化,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表,这些信息可以作为书面评价的一种方式。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一个书面的正式评价是必要的,也能够说明学生达到标准要求的程度,易得到学生的关注。对于情感教育的测评教师还需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下结合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观察学生的外在行为来衡量。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判断,进行恰当的口头评价、正确的行为引导,以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各具优势但也有各自的不足,应将二者相结合。教师对这一教学目标的测评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测评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又要发挥终结性测验的作用,它们既相互融合,又各具作用。总之测评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师要优化各种测评方式,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测量与评价方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是依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因此测评时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通过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对待自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是内在的心理变化,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世界,通过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真实的判定,并不断反思,不断建构,最终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增强直接体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评价,是在全面客观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以提升自我发展为目的评价,认识、评价、反思自我,进而调整,改进自己的行为,完善自我。学生处在集体中,除了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种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互评能够让学生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进行反思,进而改进自己,学生这种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现,[2]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学考评过程中,将考试作为测量与评价的方式。考试可以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测评的一个方式、策略。考试形式不能单纯囿于笔试范畴,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考试方法,配合采用学生自测、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多种方式;在非毕业、升学的考试中,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进行分层考试等。[3]新课改改革以来历史试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其中,通过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设定新的评分标准等方式实现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设计具有教育性、灵活性、情景尽量真实的、开放性的试题,或选取有一定情感倾向性的内容命制试题,学生在接受检测时,运用已有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使考试测量成为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再教育的过程。在考试中设置情感教育的相关试题,对考场学生来说,所起到的情感教育作用也许有限,但它会给老师学生一种警示,尤其是高考试题中关于这一目标教学的考查,使其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情感教育,从这层面讲,在试题中测评情感教育目标,不但引领和带动了历史教学的改革,还也可以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既有主观性的也有客观性的,测评的结果要进行科学汇总,既可用以发现教师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又能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发挥测量与评价的教育性作用,以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的不断提高,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术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6

摘要: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就是指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质,遵守各项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不会威胁和伤害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批学生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健全人格;培养

健全人格是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符合大众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去从事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足够的参考和借鉴,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学生很快将成人并步入社会,如果教师只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却并不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陷入迷茫,而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高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三观,这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严重损失。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很多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通常会感觉这些历史知识太过遥远,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枯燥,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围绕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可以促使教师从人文角度进行深入阐释,更加详实地刻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进而提升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

高中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后经常会出现动摇。积极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作用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

1.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不要尝试危险的活动,注意安全,珍爱自己的生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轻言放弃。

2.遵纪守法,道德高尚

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纪律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较高的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勇于创新,独立自主

高中学生在未来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核心,而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科学精神,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顺利开展都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常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仔细讲解给学生,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将会考查的知识点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适用于健全人格培养。教师可以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故事讲述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穿插和切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触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史实及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历史,从中接受人格教育。

2.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学生们无法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实际应用到生活之中,不利于学生用健全人格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带领学生融入到历史场景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向学生们讲解各种知识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深入理解和体会教师讲解内容的,也是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

3.将健全人格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样纳入历史课程考查评价体系之中,分析学生们是否能够采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历史实践,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进行的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根绝学生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努力使得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四、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灿烂的历史,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能够发掘出非常全面的人文素材,教师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展开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对于正处于心理塑造及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巧玲.中学历史教育的苍白与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2,09:34-37.

[2]杨恩义.中学历史教学的感悟———浅谈学生历史素养的栽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4-15.

[3]陈士云,孙大勇.浅谈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7:173-174.

作者:何雄 单位: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探索

摘要:众所周知,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涯中,作为一名文科生其中必不可少的学科便是历史。高中历史不同于初中学习阶段的简单性记忆,它不仅考验我们的记忆,更注重高中生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这对历史教学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历史能否教好,学生们能否学好历史、读懂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便应运而生,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当中。本文将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现开放式教学进行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开放性;探索与实践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生们能否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关键还是在于老师们在课堂上的教育方式。我们都知道,历史是由一件件历史事件所构成的,按照时间点的先后进行穿插,从古至今,纵观全球,构成一个大的结构。但是如果对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或其中一个概念认识不清的话,便会对整个阶段的学习造成影响,最终导致学不好历史,导致成绩低下。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自我感知能力在学习历史时是十分重要的,考验老师们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的正确与否。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发散学生们的思维,提高他们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探寻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

高中历史的开放性课堂教学首先要开放各种学习历史的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十分发达的时代,老师们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寻找一些关于历史故事的视频资料或典籍故事来丰富课堂的内容,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比如像:大国崛起这部历史纪录片,它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我国历史上兴衰荣辱,也记录了世界上各国的发展进程,其内容丰富多彩,激情澎湃,观看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们学习到课本知识还能发散他们的思维,更有助于历史的学习,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时间的流逝里见证历史的印记。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奇事物层出不穷,历史也是与时俱进的在发展着。在课堂上的学习中,老师们还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将生活中的小事联系历史上的时间进行穿插讲述,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对历史的学习。如果认真地研究高中历史你会从中寻找到其他学科所不能找到的乐趣和新奇,一个个、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典籍故事,一桩桩记忆深刻的历史壮举,会让我们流连忘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抓住同学们学习的乐趣所在,运用现有的科技等方式,将课堂氛围和环境活跃起来,比如制作精美的PPT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开放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自主地进行思维和探索,以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

二、建立讨论组进行研究

建立开放性的教学课堂,首先应该发散学生们对问题的自我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善于思考问题并进行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建立讨论组的教学模式便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用讨论组的方式探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老师们的想法应当开放,如果老师们的教学观念还是像之前那么迂腐,不知进取的话,其所传授的课程即使内容丰富,也不受学生们的欢迎,其课堂质量也是十分有限的。而在课堂上允许学生们建立以五六个人组成一个讨论组进行研讨,集思广益,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其功效将事半功倍。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探讨,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让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才是最为关键的。如此一来便不用担心学生们在课堂上走思,自我主动学习将提高他们的学习乐趣,对课堂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和效率,有百利而无所害,其功效不言而喻。

三、运用开放式的情景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开放式的情景还原问题根源所在,可以让同学们设身处地的将自己作为历史的一分子,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比旁观者而言,其印象更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让同学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当中,让历史变得不再那么枯燥无味,拓展和发散学生们的思维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单纯的死记硬背对于学生们学习历史而言是行不通的,只有让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想学、爱学、爱问、爱思考和研究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历史的学习,不单单要明白其所然还要明白其所以然,只有明白了内容深意,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奥妙所在,才能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课堂教学才不会枯燥无趣,学生们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四、结语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我想进行开放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们了解历史,更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铭刻历史意义之所在,了解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更为用心地学习和探讨历史。自然,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也要注意不但要发散学生们的思维,还应当调动他们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们明白学习历史真正的意义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为其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提供一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自己的理想航帆前行。

参考文献:

[1]张亚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以岳麓版“孔子和老子”一课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吕霞.构建高中历史“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刘晖龙.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作者:吕晓容 单位:荆州市荆州区太湖港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电教媒体运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结合以往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校方以及历史教师总结出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历史教学的优势,其不但能够很好的展现历史情景,并且能够有效利用电教媒体中电视、投影以及电影的趣味化形式展开教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以此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电教媒体;运用

电教媒体已经成为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工具,而幻灯播放形式以及影像播放的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其中幻灯以及投影的应用体现在再现历史情境,放大历史地图,历史图表显示三个方面,影像媒体主要应用在纪录片,教学片,教育片,文艺片的播放中,以下就是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的详细分析。

1电教媒体概述

电教媒体就是采用幻灯、投影以及影像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电教媒体对现代历史教学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教学难点突破上。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电教媒体合理运用,不但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还能够产生多元效应。电教媒体的运用将会对历史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对历史更加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2高中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

2.1幻灯以及投影的应用

2.1.1再现历史情境

再现历史情境是幻灯以及投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形式,在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的都是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并不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缺乏对学生的感知培养,这也是历史教学中的严重问题,而幻灯投影媒体的出现成功解决此类问题,投影媒体利用自身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历史通过影片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能够将单一的材料变得有趣,学生通过投影媒体在现的情境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再现历史情境能够具有集中性以及更加形象的反映出历史的典型现象。

2.1.2放大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存在的作用就是能够将历史现象以及地理环境充分表现,能够将历史发展中的空间进行变迁,并且成功培养学生历史空间的观念,充分了解环境对地理的影响,对历史的特点以及性质都能够了解。教师采用幻灯以及投影进行教学,不仅使历史地图更加形象,并且还能够使教学更加灵活与方便,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建立空间观念。

2.1.3历史图表显示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常用历史图表来归纳历史综合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以往历史图表的使用中,往往过于复杂且达不到效果,而现代教学过程中将历史图表以投影片的形式展现,通过手法的变换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影像媒体的应用

2.2.1纪录片

纪录片主要是指历史的文献纪录片,能够将历史真实的记载,形象的展现历史的原貌,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到其中,例如,我国历史重要的大型战争等较为珍贵的电影资料,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便可以有效利用,历史资料在教学价值上较高,对学生历史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2]。

2.2.2教学片

教学片与纪录片不同,教学片是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对历史的某一事件采用电影以及图片的形式展现的教学片型。在教学片编制的过程中,大多配以解说以及字幕,教学片的教学性强,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是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教学片的引入能够成功代替以往课堂上的讲述教学,也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能够具有针对性的加深教学内容。

2.2.3教育片

教育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上尤为关键,好的教育片能够辅助教学的同时还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教师在讲述《鸦片战争到》时,便可以此为依据进行教育片的选择,切记在选择教育片的过程中要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片相似,教育片并不是针对教学设计的,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性并不强,在选择的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能够严格筛选,选择片子里的重点内容即可,不用将整个片子放完,以此浪费教学时间。

2.2.4文艺片

大多数文艺片都是指和历史有关的电影以及电视剧。文艺片是对历史真实性艺术的概括,虽然文艺片并不像教育片一样具有针对性以及较强的历史性,但能够有效的反映历史时代的情况,能够将历史时代中经典以及典型的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师在讲授《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便可以选择《都江堰》等影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此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时间的理解,在文艺片中故事情节较为明显,教师在选择影片的过程中还要切记不要选择娱乐性过强的影片。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历史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述,并且对影片中反映的事件以及现象都要对学生进行讲述,在观看之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留观看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看,能够更加认真的同时还能够收到较好效果[3]。

3结语

电教媒体教学方式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能够在现代历史教学中展现历史情境,采用放大历史地图的方式显示历史图表,并且能够通过影像媒体成功的播放纪录片,教育片,教学片,文艺片等,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电教教学模式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付玉娥.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J].科技风,2016,(11):34.

[2]邵代会.浅谈电教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3,(17):81.

[3]刘友银.浅谈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5):115.

作者:孙成良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景教学模式运用

摘要:情景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结合有关历史信息的实物如历史课本教材和历史博物馆展览品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有实具体的形象勾画出生动的历史情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更快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关键词:作用;原则;方法

高中历史课相对其他课程是一门比较独特的课程,有知识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而当前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即一切以教师要求为中心,对所有内容都是死记硬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的作用

1.1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历史知识没有兴趣,不喜欢上历史课,那么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模拟书本上相似的情景,让学生眼前一亮,自然也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

1.2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一种近乎真实的体验,如同置身于其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一个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可以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记忆。

1.3有效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大纲,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力,使用符合课本知识的历史语言,从而将本次教学内容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运用之前所学历史知识,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习知识,了解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作为一个领导者,是教室中平等的一员,这也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以前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构建一种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知识,教师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

2.2创新性原则

历史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行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基于课本知识的科学性,又应该对有限的知识进行创新,不遵循教材上的所有概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创新,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情景时,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对内容有所取舍和变通,创设合适的情景,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2.3具体性原则

对于一本历史书来讲,每一堂课所教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因此运用情景教学模式时,需要遵循具体性原则,每一种情景的教学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次情景运用两次,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内容更新情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情景,依照具体性原则,突出生动性效果。

3运用情景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3.1通过有感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语言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情,声情并茂的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用赞扬沉痛的语气描述那些为民族大义而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人物,在课堂上将学生们带入敬佩、尊敬的氛围中,而对那些卖国求荣、以牺牲国家利益而赚取个人利益的卑鄙龌龊的卖国贼,则用愤怒、鄙视的语气,使学生深刻的了解他们的恶劣行为,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正确,培养爱国情怀,通过这样深情的语言,不仅有效带动课堂氛围,还正确的学习历史知识。

3.2设计表演情景,让学生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深深的体会到当时的历史情形

高中历史知识比较枯燥无味,如果只是单独的教师在讲,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会感到无聊,影响课堂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表演情景,将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形有一个相似的体验,那么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就会更深入,对历史事件有具体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陈胜吴广起义时,通过设计秦始皇压迫百姓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起义的原因,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自己又该如何去面对,是反抗还是顺从。通过这样的切身体会,让学生有了真实情感体验,加深了记忆。

3.3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问题是思考的原因,是思考的根本所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出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商鞅变法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什么最后却被处以车裂刑罚而死,为什么死后变法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实行?此时学生就有了兴趣,开始积极的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们讨论的各种结果,对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正,对好的答案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本次学习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更好的掌握了本节知识。而且教师在提问题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可提太过难的问题,让学生没有兴趣,得到与预想相反的效果,影响课堂教学。

4结语

情景教学有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特点,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少数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合适的情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国恒.情景再现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4年19期.

[2]曹惠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中国教学背景下的误区研究[J].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8.

[3]刘伟民,王广山.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教师实践智慧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3期.

作者:周兵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历史课程在新理念指导下,越发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培养塑造学生完善人格。而传统的教育体制影响下,仍有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难以找到合理切入点,无法贯彻落实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根据这一问题,本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培养的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历史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爱国意识,加强自身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品质

一、引言

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维度,培养学生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构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适应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仍有较多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建构,也难以贯彻落实理念教育,所以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将这一目标贯穿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同时,完善自身人格,加强人生态度,培养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建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义

新课标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建立,是以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适应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需求,建立在当前感情基础之上更加人性化的探索历史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心理情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发展人文内涵,开展情感教育。满足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需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与人生态度。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学生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与学习水平,改善价值观念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对品质的培养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

三、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前教学没有贯彻落实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建构,虽然历史是一门思辨性学科,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扬的重任,但是教师却并未注重学生的精神塑造,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限制并阻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一)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建构存在误解

大多数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仍然无法摆脱思维禁锢的教学模式,只是将历史教学当作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宣讲课,却并未重视到历史是一门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通过宣扬优秀的文化与精神,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重要的道德理想提高自身素质,历史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重任。对学生塑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重视,或者是对该功能没有正确理解或者是存在误解,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建构相当于思想教育,这样片面的误解,也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二)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和教学方法滞后

我国社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教师也应当不断地适应现代化教学新需求,增强自身素养的提高。由于部分教师仍然沉迷于过去成就的教学方法以及落后的知识结构,虽然能够具备感情色彩进行历史教学,但是也只是简单形容词的堆切,并没有真正的将内心情感与历史教材相融合,一味地灌输式教学,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降低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传统的课程评价通常是以考试结果,评价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状况,这样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难以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发展,教师也不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开展合理教学,从而忽略了对价值观念的培养。由于课程评价体系上不合理,教师也没有针对性地开展历史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学生不能够充满热情的参与课堂互动中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只是存在一种观望心态,并未学习到真正的内涵与精神。

四、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优化路径

开展历史情感教学,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道德品质与自身综合素养,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进一步有效开展素质教学。教师必须正确认识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树立,秉持正确的教学态度,帮助学生,引领学生。

(一)正确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建构这一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一个有序的整体,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结合,加强教学目标的树立,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出发点,正确认识并优化教学改革。

(二)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教学,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朋友,通过改善原有的教学知识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更新自身技能,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也能够不断地进行能力提高,共同促进素质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评体系

建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教学评价标准不仅将知识和语言相结合,也将情感与价值观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也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发展,将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相融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引导并树立学生的学习发展目标。正确地认识历史,学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内涵,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应当不断地探索实践,增强自身人格的完善,引领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习,增强个人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的确立,使学生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增强个人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

[2]王良峰.谈历史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2).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短时期很难得到明显效果,它还需要再根据改革后的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所以历史学科的教职人员必须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新课改情况下,需要有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为自己的改革做支撑,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一种相对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灵活的方式来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课堂精益求精的效果。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教学资源,保证创新方法与教学核心内容能够协调统一,相互促进。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教育力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进一步完善。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之下,教师更加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而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是致使长期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渐脱离了实际生活。因此,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模式下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找寻学习的真谛,进而提升个人素养,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受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多半是照本宣科,将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导致高中历史课堂上缺少了必要的讨论和自主学习。学生只会在课堂上记下教师重复讲解的知识点,课后通过死记硬背,最终应付各种考试。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的成绩在短期内有所提升,但并不是长期学习可采取的正确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其精髓。此外,如此死板的学习模式还会限制学生的思想,得不偿失。因此,历史教师应当顺应当今教学趋势,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主体部分,对教学效果予以重视,课前仔细研究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中,教师不能仅仅站在传统的革命史观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做出“鸦片战争就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一观点,而是应当从全球史观、近代史观以及文明史观等多方面角度来向学生解释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进行学习和思考。

(二)理论结合实际

一切教育切记空谈,凡事都应有所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部分历史学习难以进行相应的实践,但其理论必须是切合实际的,不可脱离实际而泛谈历史。所以,教师在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时候要慎重考虑所选取的材料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的情景中找寻相似案例来进行古今对比,增加知识的代入感。例如,历史中不可避免会谈及各国各时期的建筑特点以及文化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差异进行比对,在结合当今建筑风格,从中获得相应的结论。又如,《》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从发起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解说,再从当今社会五四青年节的发展中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让学生从自己亲身经历中体验时代的变化,增强爱国精神等。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着重强调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以学生考试的成绩作为他们能力的评价,这样的方法过于片面而且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无法对学生进行一个公平全面的评价,有时甚至会打击学生自信心和削减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适当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通过多种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笔记情况、日常作业情况、课上活跃情况和最终考试情况进行合理比例分配,最终从这些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这样既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有所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思考,而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够适应这样的趋势,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该过程需要在动态变化中找寻合适的科学教学方式,但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着重关注适当改变教学观念、理论结合实际、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从而满足当今社会教育界所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条件。另外,历史教学是一个强调系统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耐心以及拥有宽大的胸怀,以此来吸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广大高中历史教职人员在此岗位上投入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地奋斗和总结经验,为历史教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李萍.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6(09):41.

高中历史教学范文8

摘要:历史科目主要讲述从古至今中外历史上的名人轶事以及历史进程,对中外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战争动乱、革命改革等大事做出讲述及客观的评价。学好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本文结合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联系历史科目本身的学科特点,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高中生历史成绩的提高以及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策略;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是文明以及时间的见证,历史在高中阶段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科目讲述的内容大多为不同时间轴发生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代表着世界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有着象征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时应紧抓这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教学,使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忆和客观的评判,最终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及历史教学水平的总体提升。

一、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历史科目本身的特性,书本中所讲内容及知识大多数为单调的叙述和评价,而缺少趣味性。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感到历史的趣味性。当然,趣味性并不是指教师简单和学生采取玩笑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上一笑而过,教师应做的是在讲述课本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逸闻趣事,使学生不会对整节课产生枯燥感。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课本中所讲内容大致为中国和多个国家签订友好协议,提出《和平发展五项原则》等,而这些案例单纯的讲解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在讲述这些案例中间穿插一些课本上没有讲述的内容,如:中俄珍宝岛问题,柏林墙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当他们听到自己没有了解到的知识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历史课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学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注重历史问题的客观性

客观即不掺加任何的主观感情因素,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上对绝大部分人物以及事件,包含重大变革采取的评价态度都是客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强调历史课目本身的客观性,重点指出回答问题时不能有主观的感情参与。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由于学生在长时间历史学习中对清政府留下的印象都是“封建”“腐败”之类的词语,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次反清政府的运动,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尽管清政府闭关锁国,狂妄自大,而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清政府而发起的起义,我们依然要在做题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因其仍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且参与运动的大多数人为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从而导致了这场运动被镇压,以失败告终。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客观与公平,若学生在回答时参与了个人情感在其中,便是没有抓住历史这门学科的真谛。因此,教师要强调学生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性

任何学科题目的作答都要求规范性,而历史又是一门客观严谨的学科,因而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作答的规范性。例如,在回答“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时,便可以为学生总结出答题步骤:第一步应说明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反封建战争的胜利,第二步说明中国从此不再被迫对外开放,走上了主动开放的道路,第三步说明中国的胜利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意义,第四步说明中国的胜利鼓励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继续英勇作战。从对中国自身的意义到对世界的意义,范围由小及大,这便是回答这些有关“意义”类问题的规范答题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一步步规范答题,只有学生养成了规范答题的习惯,才能在答题过程中做到逻辑分明。同时,答题的规范性也有助于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在文科各科的答题过程中都能逻辑分明,语言有序。

四、结语

历史是高中学习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考查和锻炼。科学有效地进行历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深入地分析历史问题,同时运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现象,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本文从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注重历史问题的客观性以及培养学生的答题规范性三个方面对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在相关方面给予若干建议,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的同时,为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聂秀娟.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2):101.

[2]严彬彬.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3(8):41-42.

作者:张志霞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发散式教学应用

[摘要]高中的教学工作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创新,融入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作用。因此,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发散式教学的要求、发散式教学的优势作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给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发散式教学;应用探究

高中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历史距离现代非常久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现在,在高中历史的日常授课当中,应用发散式的教学思维,能够对学生的不同思考方向和层面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发散式教学的要求

1.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利用该项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断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为学生提供发散知识的机会。知识储备量的提升,可帮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但在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发散式教学的目的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保障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激发学生想象力,是发散式教学的关键。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插图,教师要利用这些图片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当时的历史场景;其二,对教材当中的文字进行想象,想象这些历史资料在记载过程中的详细过程;其三,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的思维想象,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发散式教学的优势作用

1.有益于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

在高中的历史日常授课当中,对于发散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帮助学生记忆其中的历史知识点。在学习中,学生在学习其中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立刻会想到另一个历史知识点。例如:学生在学习百家争鸣的过程中,立刻会联想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知识点,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历史事件,学生运用这一方式会将历史知识进行链接,节约了学习的时间,但保障了学习的效果。

2.有益于为历史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

在历史课程中,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兴趣,并遇到很多的问题。现在,将发散式教学应用在高中的历史课程当中,会提升课程的趣味性,使课程充满活力,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项教学方式革新了历史课堂,使课程教学有全新的变化,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会变得更加轻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

1.与情境教学法进行结合

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打造教学情境,结合发散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在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情境让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知识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阶段特征并能概述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基本史实。如果利用教师的口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会不透彻,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短片,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具体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如: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等帮助学生分析并能理解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重视历史教学中求异精神的培养

在历史的日常授课过程中,应用发散式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对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引导,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分析客观的历史事件。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师很少会对学生的求异精神进行培养,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对于学生求异精神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对求异精神产生兴趣,之后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求异精神进行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某个知识点或者问题,用不同的角度思考,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完善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习《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以及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其中可以根据光荣革命产生的原因、历程以及意义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便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认知,之后细致分析产生的原因等,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拓展教学的范围和领域

在高中的历史知识当中,是延展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但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还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以便学生扩展历史知识和学习的范围。其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给予学生绝对的自主权,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外活动,如演讲、参观博物馆以及参观历史古迹等,从不同的教学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究的任务,让小组成员自行对知识进行探究,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等方式探究答案。此外,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衔接,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思维正处于形成的高速时期,历史思维的形成同样如此。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从简单开始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对历史进行体会,树立历史意识。

4.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极其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能够树立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注重历史事实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联想新的知识,并通过旧知识理解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要学量的历史内容,如果依然应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不易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阻碍了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日常授课中,要将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新,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和学习的空间,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董金凤.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32.

[2]马伦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3):62.

[3]武栋玲.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33.

[4]柳付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52-53.

作者:韩福松 田雪 单位: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人性化教学理念应用

摘要:在现阶段高中课程中,历史课程占据了非常独特的地位,作为一门以教授学生国内外历史知识为主的课程,历史课对于学生充分掌握历史知识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还要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史为鉴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知识,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性化教育理念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性化教学;新课改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当学生具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后他们将非常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活动,这也将极大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历史趣事和各种教学资源增加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人性化教学理念应用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一、增加课堂容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涵盖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主要事件,在几本教材中介绍如此多历史知识必然会有所取舍,书中所讲授的知识基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点事件,而对于很多不太重要的历史往往一带而过。教师围绕教材进行知识讲解时,如果仅仅围绕书本知识进行讲解,并不具体讲解每一个历史事件,那么学生很容易出现理解错误和认知不清。学生无法得知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也无法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这对于他们理解这一事实造成了很大困难,很多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知识点。在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学活动前首先对书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与此知识点有关的一系列相关历史事实,并将相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寻找其中对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点最有帮助的史实。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课堂容量的增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一段历史,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程度,也为学生理解历史和了解历史开阔了眼界,更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更加客观地看待一段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在历史教材中,教材编写者使用了大量的插图来对历史知识进行解释和说明,希望可以将历史知识更加全面和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有一部分历史教师并不注意这些直观历史知识的展示,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文字资料的讲解上,忽视了直观历史影像和图片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高中学生眼中,很多历史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大量文字记载的历史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人物和事件关系。特别是很多涉及内容非常广、跨度非常长的历史事件,学生更难记住这些知识。在人性化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多方面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影像、图片资料,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将语言教学与多媒体展示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历史和学习历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改变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过于枯燥的现状,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利用历史剧编排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体验式学习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到很多知识,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中,重新回味那段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播放一些历史视频,并根据书本上的记载给学生详细描述那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模仿影响资料中人物的动作与语言,通过自身的演绎来重现那段历史。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学习历史知识将很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都将对这段历史留下深刻印象。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变迁,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更加科学合理和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用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指引自己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迎.高中历史课程的功能分析及多元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下),2013(11):109.

[2]吕国东.高中历史课程整合教学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何雄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历史观念的树立、爱国主义情怀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入手,对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的结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有利于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按照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和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挖掘教育中的情感,构建教学情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及爱国主义情感。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融合策略,希望为教育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逐渐向成熟、独立的阶段发展,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性较强的课程,历史学习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人类情感较为丰富,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渗透。此外,高中生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爆炸、资源丰富的社会,他们对历史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所以不具备历史情感,再加上学生年龄因素,对任何事情都十分好奇,具备相应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教师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能使其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改革创新,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带着情感注重参与到教学情境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水平。但是,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境时,经常忽略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需求,无法准确掌握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只是一味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实践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但是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发展。除此之外,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忽略了情感教育,导致学生只知道机械的学习知识,无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更不能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机结合

1.创建情感教育情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最重要的是创建情感教育的教学情境,首先,创建实物情境。教师可以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艺术品、遗骨以及文字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实物情境的创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播放一个历史背景,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古代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所使用的工具及的手工品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对古代手工业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构建课外教学情境,发掘现代社会中的手工业遗址,带领学生参观,从而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其次,利用音乐创建教学情境。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音乐进行课堂氛围渲染,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抗日战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2.渗透教育情感。情感是最能激发学生感情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历史学习中。首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肢体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述,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林则徐的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这种爱国情深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激昂的语调进行课堂教学,并配上低沉的背景音乐。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涌现出了大量爱国人士,如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等,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充分表达出对爱国英雄的尊重和敬意,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图片、视频等,不断烘托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油然而生出一种爱国情怀。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讲话的方式、语气和语调,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融入教育情感,使两者有机结合,避免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比如,在抗日战争、革命运动的讲解的过程中,语速可以稍微放快,语调提高,而在将商鞅变法终被奸臣所害时,可以使用低沉的语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历史人物感同身受,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只有不断丰富自身修养和专业知识,才能实现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养成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历史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境教学和情感教育的融合,这样才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宏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要点分析[J].新课程(中),2016,(02):6.

作者:赵琴 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

摘要:历史是高中文科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更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认识方法,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因此,特分析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探究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教学;历史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现代化教学理念的重要要求。让教学走向生活化,能够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发展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是,我国现阶段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推进历史教改的进程。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宽泛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保证教学的结果,更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水平。但是,现阶段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认知上还存在问题,只是单一的以让学生学到知识为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考核方面,大多数教师会利用试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使学生每次见到试卷就如临大敌,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高中教师的教学多以解题能力教学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少实践的经验,学生很难了解到历史教育的真正意义。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就在于联系实际,使学生可以结合历史,分析生活中的现实情况。然而,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一直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仅仅是枯燥地坐在教室中学习老师讲授的课本知识,教学目标过于功能性。同时,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活动也只是练习和做题。教师虽然更多地传授了解题方法,却缺少了人文知识的灌输。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设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制订,既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解题技巧,又使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有所掌握,并能够对历史进行客观的判断,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时,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单一地设计为知识能力的掌握,而要通过历史内容,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学习情绪相对不稳定。并且,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很难完全掌握。这时,教师需要仔细关注每一个学生,分析他们的心理变化,让其在学习中得到成长。例如,在一段时间紧张枯燥的学习之后,学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这个时候,教师应该适当调整课堂的学习气氛,以辩论会、影片观看、知识竞答等较为轻松的活动内容来缓解学生的紧张程度,发散课堂思维,以提高教学的生活化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相对于初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是复杂而又晦涩的,教师如果死板地按照课本进行讲解,学生将会很难融入课堂气氛,使课堂效果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对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件编排话剧,让他们体验真实的历史情境。还可以将历史大事件编制成小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接龙的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三、生活化教学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教法创新

(一)利用项目教学法

利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充分融入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科学地制订几个不同的实践项目,在对项目适当指导之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以“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为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政治几个方面思考,实践完成学习内容。

(二)利用合作教学法

利用合作教学法,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则更多起到引导和答疑的作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通过合作,学生能够深入生活,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同时,合作有利于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感悟能力。例如,针对“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教师可以综合分配学习小组,并给予一定的方向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小组合作的灵活性,利用身边的一切有效资源,积极地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的生活化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生活化理念,推进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的全面生活化,不断优化课堂模式。同时,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变化,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娟.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