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例6篇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1

张丽静 王忠孝 王瑞煜 黑龙江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课题:省教育厅课题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研究;编号:JGZ201202445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面向会计这个行业,培养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技术能人。所以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中,既要

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使学生在以后的人才市场中具

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所以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往这个方向培养学生工作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尽快适应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该根据培养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使教

师紧扣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这个专业就是为

了满足当今会计工作发展的需求,以便将来更好的做好会计的每

一项工作。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都赞同开设会计电算化

课程,因为它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是实际会计工作。会计电算

化专业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的能力,如自学能力、管理能

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

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围绕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设计其

课程内容,既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

较多的课时,方法和学生毕业前的现场实习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

实际工作能力。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影响当今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1.单一的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的单项核算模式还是当今大部分高职校院会

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主流,总账系统的实训还是会计电算化的主

要内容,对会计核算软件的教学还是保持在建账、制单、审核、

记账和编表的基本训练上,范围涉及过小,从二使其他的相关学

科的教学和如何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涉及也很

少。

2.实践教学教程质量普遍偏低

在会计电算化实际授课中,培训学生的还是单用户软件,只

能做单机版模拟试践。而当今软件的大部分用户都是用网络版软

件,而学生对这些软件却不了解,可以说是陌生,无从下手,从

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3.不同步的实践教学与用人单位实际电算化处理

室内实训模拟还是当今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少能有

机会接触到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业务,不仅对实际的工作业务

不熟悉,而且对会计电算化实际业务等的处理也非常陌生。弄不

清楚业务处理的程序,而且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

也弄不清楚。

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实践能力薄弱

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实践指导教

师的资质,实践教学质量好坏取决于其实践能力的高低。现在大

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经验不足,部分是才毕业的,对

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不太明白,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能

按照自己的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与现实脱轨,重要的是无

法实现综合的目标。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

把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为一体是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

主要内容,结合理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践能

力,使各部分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会计电算化专

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包括单项模

拟实训教学、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学年

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项目。

1.模拟实训教学内容单一

会计专业每门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板块构成,所以在模拟实训

授课过程中,应该对每个板块实行独立实践训练。如对财务会计

实务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板块构成。只有

重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才能熟悉的掌握每一个板块内容,从

而提高其应用综合能力。

2 重视校内综合模拟培训

要想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专业的基本实践技能,只有培训学生

的每门课程单项业务,而学生也只有通过一个加强综合运用的过

程才能把零散的知识融为一体。所以要想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目的,只有通过校内的综合实训把单项实践技能贯穿

起来。

3.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

要想学生对实践业务的处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通过校

内综合实训的训练和培养。当今现状,校内综合模拟教学与企业

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还是比较单一,如只有企业会计电算化业

务处理,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为了减小距离,还需要让学生进

一步深入到实习基地,通过学生与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接触,

让自己更快更好的融入会计电算化岗位,使自己的理论及实践知

识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完成实现与实践工作的零距离。

4.毕业论文的撰写

独立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

熟练掌握了实践的基本技能,才能在论文的撰写中游刃有余,才

能用理论去描述,归纳、分析工作实践中的每项技能并有所创新。

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很好展示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生的

实践应用能力及加强学生综合素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如何改变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

1.调整实践课程,全面实践教学

为了实现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应注意课程和课时的分

配,特别是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匹配。应该加强技能实训,凸

显高职教育的特点。一般而言,实践课时最少要占教学总课时的

50%以上。我们只有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等措

施,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

标。实践内容的修改应以验证性、基本操作训练为主,增加综合

实践性的实训,最好能与专业业务接轨。

2.重视训习基地建设与双师型教师培养

学校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会计专业各个板块

的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而且还应该大量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尽

快建好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从而培养技术能人。只会根据书本

讲理论的教师早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需求,为了提高教师的

资质,我们应该加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组织教师在校内由有经验的教师培训,而且还要到实习基

地锻炼。要是能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那就为各高职院校建立

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了保障。

3.公平全方位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应逐步建立一个能评价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随着实践课程

内容的增加,考核方法也应该做相应的改进,原来那种只以一张

试卷为准的方法不在可取。考核应由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

组成:刚开始时,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渐渐改变的过程,

因此实践课程评价通过结果考核来量化辅之以过程评价,事实证

明,实践课程评价应该通过本校实训状况来确定其评价的要素。

其指标力求公平,并形成一个公平公证的量化考核体系。渐渐地,

老师和学生都熟悉了考核方式,然后就应该通过程考核来量化,

这样一方面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学生

逃课的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文涛,张洪波.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

[2]鞠花,王久祥.《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措施.机械职业教育,2010.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当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设置遵循本科模式,专业技能训练少,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校内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的课程仅仅包括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个别学校会在基础会计之后再增加一个“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校外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本科模式”,增加校内技能训练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二)专业扩展课的设置必修多,选修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灵活性差

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 “统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纳税筹划、办公自动化、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吗?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与此相关的课程也要设为必修课吗?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还实行的是三年制,将来可能全部改为二年制,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扩展课全部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文学欣赏、公共关系、普通话、书法”等课程。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就全国来看,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六节课,个别学校一周四节,一个学期上完。学院硬件条件好的院校,周六的课时里面,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院校,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很多学校的教师只教了学生“总账”系统,个别院校最多再增加个“职工薪酬”系统或“固定资产”系统,而还有“往来账”系统、“供应链”系统、“财务分析”系统均没讲授。其中“供应链”系统包含内容很多,而这些内容在企业应用非常广泛。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势在必行,但几乎没有一个学校开设了该课程,社会上这方面的考证过关率非常低。

(四)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

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造成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与财经法规的课程。中级会计电算化证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另外,各院校之所以开设一些专业扩展课,也是从学生个性出发,方便学生更好的就业,但课程设置并没有与学生考证结合起来。

(五)课程评价方法以知识把握为主,能力突出不够,且评价方法单一,学生就业没有纳入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就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都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不同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特征

尽管高职高专课程与中职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中职课程的本质特征。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具有以下特征:

(一)课程目标的高职定向性

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在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会计电算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体现其“高、职”的特性,应明确地导向培养对象较强、较高、较多的就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而且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其“高、职”方向,从而使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方面的技能型、实用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内容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学生个体的需求。当今世界,新的业务层出不穷,会计的职能、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之中,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会计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高职高专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中职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可能被应用到行动中去,因而把会计工作的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就成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在要求。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是以实践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践性是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显著特征。

(四)课程实施的个性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别较大,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地区,各校的教学实际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难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求。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课程范围的广域化及内容组织的模块化

当今社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就业流动率逐渐增高,劳动力市场变化莫测,这些趋势要求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适应能力。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要不仅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模块化是高职高专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等在课程开发中都显示了这一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也采用模块化结构。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二种形式。

1.分散实践课程。分散实践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和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

2.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会计基本流程实训,复杂业务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会计基本流程实训包括手工会计流程实训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手工会计流程实训是在基础会计课程之后进行的基础会计综合实训,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经过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最后编制基本业务的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基础会计课程学完之后进行。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二)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模块化课程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开设应分为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选修课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模块、顶岗实习模块。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业务不断涌现。本着“科学合理、注重实用、优化调整”的原则,根据学生就业需要,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设置进行经常性修订,增加必须的专业选修课,同时设置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现专业课程的时尚潮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内容,开设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对技能性课程尽可能实行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体现技能的针对性、实用性、完整性。对专业基础课程本着“面宽”的特点,扩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拓展能力范围。与企事业单位联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动向,适时调整好专业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的动态化。

(三)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应进行以下衔接:

(四) 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有效的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是开展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体现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方向。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等。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课程评价应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向学生问卷调查、向企业问卷调查、访谈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丁锡民. 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

[2] 侯丽平.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 会计之友,2007(10)中.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课程开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72-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得到普遍的应用,我校计算机课是一门公共课,所有专业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知识由任课老师制定,主要内容有:中英文录入、Office、Flas设计、网页设计、Photoshop等,各个专业开设的课程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有些内容并不完全适合对应的专业。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三年一盘棋,逐步将学生培养成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要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必须掌握如下知识:中英文录入、Windows操作系统、Word排版、Excel电子表格、PPT电子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一 明确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必要性

IT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来推进会计专业的现代化。在IT时代不懂计算机知识的财会人员无疑不能算是合格的财会人员。更重要的是,现代财会人员必须要掌握能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即用计算机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

同时,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也要求会计专业必须学习会计电算化。现代企业要求企业财会人员不仅能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而且要积极地参与管理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适时的增值财务分析信息,辅助企业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员。

二 讲授计算机知识的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并不是在原来传统的会计专业开设课程的基础上简单地增加一两门课程,而是应该将各门课程加以融合。计算机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开设《五笔打字》、《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 2003》、《计算机网络》、《VFP程序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第一,开设《五笔打字》课程。会计电算化的学生要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的全过程,用计算机记账就离不开录入信息,而大部分的信息是由汉字组成,如果汉字录入的速度不高那么工作效率就会很低。如何提高学生的中文录入速度,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汉字的输入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拼音与五笔。刚到我校的学生都是使用拼音输入法,由于拼音同音字很多,再加上一些学生读音不准,所以提高录入速度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一般学生达到50字/分钟已经很难再提高。五笔输入法由于重码率低,经学习训练,一般学生可达到60字/分钟,优秀的学生可达到80字/分钟,我所教的学生最快达到110字/分钟。

第二,开设《Windows xp操作系统》课程。操作系统是一切软件的灵魂,如果操作系统不正常,那一切软件都无法正常运行。学生要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与设置,文件备份,会计专用软件的安装,防病毒软件的安装使用,会处理一般的计算机故障。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使用计算机时得心应手。

第三,开设《Office 2003办公软件》课程。Office软件包含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Outlook等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学会使用这部分模块相当于学会使用多个软件。

其中的Excel是最重要的模块,它与会计紧密结合,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会计工作。一些小型企业把它当会计软件。讲授Excel的基础知识能够使学生掌握设计科学规范的Excel管理台账表单的理念、有关方法和技巧。掌握编制打印汇总分析报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使财务人员进一步加深对企业财务、营销管理、采购、库存等过程中数据处理的理解,从而能够熟练使用Excel实现科学的财务管理。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一种能实现这方面功能的应用程序的使用。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4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是什么?价值是一种对人的有用性,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谈课程价值,就必须探讨课程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课程与学生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以相应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某种倾向性。它规范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直接体现在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的选择上,并因此影响课程决策、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活动。某种程度上,高职高专教育就是教人掌握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从而使其顺利适应就业岗位的一种教育类型。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重构

受不同价值理论影响,人们在课程实践中形成了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能力本位等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如知识本位课程将各类课程按知识内容顺序分阶段排列,组成各门课程相互衔接又各自为政的结构庞大的体系,特别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谨性,但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社会本位课程强调课程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但易导致把学生当作训练的工具。学习本位课程认为应从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把课程作为发展人的个性的基本手段,但往往忽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能力本位课程以学习者能力培养为中心安排课程,兼顾社会需要、人的个性发挥及知识的非系统性获取。

从我国现行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来看,课程设计及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各学校课程门类多、课时少,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课程实施强调讲授和灌输;课程评价缺乏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性,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对能力的掌握及考评缺乏健全的机制。由此可见,从价值取向来看,现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仍是知识本位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驱使下,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知识。近几年来,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倡导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可从调查来看,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并没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仍采用本科压缩形成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因此,重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应是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价值取向。

所谓“会计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学生一方面掌握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掌握其他相关能力。会计专业技术能力是指学生能在不同单位运用不同的会计软件针对不同经济业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及审计的能力;“其他相关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同时具有的其他专业技术、方法能力,包括电脑操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纳税申报能力、谈判、推销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职业态度实质上也是一种其他相关能力。强调能力培养是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

(一)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和载体。受传统“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学术性,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深度,轻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调查中,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会计本科院校设置一样,均遵循“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会计综合模拟操作”的程序。我们知道,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他们需要在会计工作的一线就业,但各高职高专院校却在课程设置上按大学本科模式去套。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了很多会计知识,但没有掌握多少,一提到就业,学生感到害怕。因此,针对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应设置“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高级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技术人员所需知识、技能、态度的模块化课程,以实现就业导向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二)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的特点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高职高专教育与其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不同。这一切决定了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目标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技能针对性。电算化会计是一项智力技能,它有别于动作技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应该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智力技能的需要。电算化会计又是一项再生性技能,与财务管理、审计等产生性技能不同。高职高专教育就其目标定位上来说,其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再生性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兼顾产生性技能的培养,这也是会计电算化专业高职高专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之一。

2.知识、态度兼顾性。实践证明,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或离开了知识的技能没有发展性。经济在发展,会计在发展,会计人员掌握的技能也必须发展。如果没有知识作支撑,会计人员的技能发展必然受到限制。因此,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其知识性,但知识以够用为度。在某种情况下,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有知识、有技能,但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工作成效会大打折扣。所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目标还应体现学生将来的工作态度。

3.课程模块化。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课程均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或体现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态度,或与相关学习领域的其他模块发生联系,组合成更大培养目标的综合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包括学生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原则

1.课程体系结构应服务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目标是建立课程体系结构的依据。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得以实现。

2.课程体系结构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有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构建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时,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形成以能力为核心、同时兼顾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原则上,各门能力技能课程内容都应设计相对独立的学时,体现职业岗位性。

3.课程体系结构应按模块组建。就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来讲,最起码应设置四大模块: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会计技术平台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会计核心技术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关键技术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外延发展能力,其中选修课程模块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

4.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技能培养。在基础会计之后应安排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之后应安排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之后应安排成本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应每周两节理论讲授,四节上机实训;在学生到单位进行会计实践之前应进行一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进行融合,这既是对学生以前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一次综合实训,又是对学生进行一次上岗前的培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5.课程体系结构应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缺乏大量适应一线岗位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等都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的“绿卡”。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规范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化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与就业市场接轨,培养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5

关键词:中职会计 珠算课程 重要性 作用

珠算是以算珠为载体,以算盘为计算工具,以其固有的算理和数学原理为基础计算数值的一项计算技术,是一门既实用性很强又富有技术性的学科。珠算是我国的优秀科学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出现,珠算的课时有所减少,参加珠算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也逐渐减少。在中职学校,有很多学生都会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还有必要学习珠算吗?我们是电算化专业,珠算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得着吗?笔者在多年从事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实践证明,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开设珠算课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一、通过学习珠算,可以锻炼学生的手脑灵活性

打算盘使手脑结合,计算速度快,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能开平方,而且计算方法简便易行,数字准确,计算效率高。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通过珠算练习,可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手指更灵活,心算的速度加快,还可以提高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学习珠算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兴趣不浓。到了中职学校,学生都希望少学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的课程,多安排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动手的课程。珠算正是这样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学习珠算,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的中职学校把珠算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同时安排的还有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理论性强,具有很多专业术语,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觉得学不会,甚至产生退学的念头。而珠算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在学习时都很感兴趣,每天拨着算珠,学习兴趣被大大地激发。笔者所担任珠算教学的班级中有一名男生,平时上其他理论课时,经常睡觉,不爱学习,不听课,问他为什么不学习,他说太难学不会。可是上珠算课时,他就非常有兴趣,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教室练习,并在珠算考级中,顺利考取5级。

三、学习珠算可以培养学生的品质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层层选拔后落选的,很多人在学习兴趣、个人品质、学习毅力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培养。通过学习珠算,恰恰可以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小小缺陷。在学习珠算的初期,先学习“打百子”“九归”这样的简单技法,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像在玩小游戏,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很多学生每天提前到教室练习,整个教室一片“劈里啪啦”的拨算珠声音,学习气氛十分浓厚。笔者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增强了团队精神。每天、每周都在班级开展竞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都有小小的奖励,这样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学习毅力。因为在珠算的练习过程中,每次都是一目三行,需要思想高度集中,手脑高度统一。如果练习过程中,思想不集中,一定会出错,而且珠算练习需要一个过程,反反复复,不断练习才能有所进步和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才能做到,而这些品质,正是学生们普遍欠缺的。通过珠算的学习,使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班风也得到明显的好转。

四、通过学习珠算,可实现一体化教学在会计专业的有效实施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范文6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 会计电算化 课程体系

2009年至2010年,财政部先后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中长期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培养信息时代下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重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欧美国家的高职教育起步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通过归纳总结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在会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能够对我国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英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英国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每学年均要对会计课程进行修改、更新。学期末,通过计划、报告、论文、实结等大作业形式来考评学生成绩。考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美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美国会计专业课程分为:“一般教育”、“一般商业教育”、“一般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的能力都不一样。“一般教育”的课程侧重于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一般商业教育”的课程聚焦于市场、金融等商业领域。“一般会计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与日常会计核算和管理相关;“专业会计教育”阶段开设是更高层次的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IT审计等,这个阶段注重于会计专业的后续教育和学术研究。

(三)澳大利亚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高职会计教育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会计课程。采用讲座、辅导、研讨会和实验室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将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使许多专业课程得到了澳大利亚和英国会计职业协会的认可。

(四)德国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德国职业教育是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主要形式。该模式实现了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并重,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相结合,实训教材主要由企业编写。理论教育只有一年,后两年都以企业培训为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学生毕业后可立即上岗工作。

在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大、中专教育不一样,培养的人才定位于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且,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应该是大专的翻版和本科的“压缩饼干”。

本文基于广东珠三角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走访当地政府部门,对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最新会计人才需求情况,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构,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的、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上用到的知识“零距离”对接,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跨会计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等的交叉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现阶段的人才状况是精通会计业务的人才仅能应用计算机系统,精通计算机的专业人士却对内部控制方式、会计业务流程改造、会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感到力不从心。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频频遭遇用人单位冷淡,因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抱怨难以找到满意的会计人才,尤其是管理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千金难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缺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层次的人才,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如何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仅仅根据本校师资、软件、硬件等实际情况开设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无法迅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课程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文件,会计政策和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但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会计专家和企业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的真正参与,仍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选用内容陈旧的教材,使课程与职业脱钩。

3.课程设置缺乏全局规划,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时没有考虑课程的前后顺序及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如:会计电算化课应置于计算机基础、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之后,否则,就会使学生感觉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再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资金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杠杆原理、存货管理、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等方面有重叠内容,财务管理偏重于应用,而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中级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税费的账务处理方面也有重复之处;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概念、会计要素、报表编制等方面存在重复内容;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上也存在重叠之处。诚然,在一门学科之中,各课程之间存在部分重叠内容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时可以进行统筹规划,删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将资源让位给新兴学科的课程(如:环境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和国际会计准则课程。

4.实践平台与实践内容的仿真性差。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主要采用传统方式。实践课程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岗位技能实训等环节。这些实训仍然是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布置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的,没有岗位分工,每个同学扮演了财务部所有的角色,一个人做完公司完整的账套。虽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岗位的工作过程,但不能体会到实际会计工作的岗位分工情况以及各岗位的协同、会计资料的传递等情况,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会计工作的职业场景。

5.评价考评手段有待改进。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考试模式,测试内容以理论为主,评价结果是以试卷成绩来展示,并对此进行排名、对比。这种考试多在期末进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学习热情受到严重打击。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1.在教学理念上,主张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而不是知识水平,以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以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一体化的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需求,根据信息前沿技术以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贯彻落实“6+2”原则,“6”即: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2”即将德育、外语教学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

2.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和沟通合作能力。基于会计岗位要求设置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重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学习。

3.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上,强调会计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与自主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施开放性教学、互动性案例讨论教学和问题导入式的自主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网络资源、教学软件融合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建立由行业和企业会计专家参加的专业顾问指导委员会,让他们直接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确定教学内容。

2.构建基于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该具备职业基本素质、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会计监督能力、电算化能力、企业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及应用写作能力、投资理财能力、法律知识等。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职业核心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支撑模块、考证模块、职业延展模块、融合模块。公共必修模块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职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职业核心模块着重介绍专业关键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等课程。职业技能模块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业务技能,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ERP实训、出纳实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手工技能、计算技术等课程。职业支撑模块着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管理学原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技术、税务会计、数据库基础、银行会计等课程。考证模块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增加了就业砝码,主要包括:英语等级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课程。职业延展模块是满足学生职业岗位发展和职业知识拓展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财政与金融、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管理会计等课程。融合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实力,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既要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将企业的工作业务过程提练上升为教学过程。广东珠三角地区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最大。需根据地方企业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开设实训项目,构建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模式以及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岗位技能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出纳技能实训、手工会计技能实训和电算会计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财务核算、成本计算分析、纳税申报、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岗位技能实训是上岗前的实训,包括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

4.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一般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进行,学生依据经讨论的任务和目标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等方式来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过程独立组织和实施,尊重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情境化教学环境,因此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通过ERP实训室与会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建设,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实习的要求。同时,也要加大产学研投入,与知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商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平台。

5.建设精品教材。教材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工具。教材质量影响到课程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然而,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开发出非常优秀的教材。教师可以跨校联合专家以及实务界的高级会计人才组建教材编写委员会,以地区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删繁就简,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训,内容新颖实用,紧跟新会计准则、税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

6.优化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操能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困难。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在引进人才时实行经验与学历的资格准入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以研促教。通过科研项目,锻炼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优秀的学科梯队,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功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XBRL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引入会计电算化领域,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必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仿真实训基地,选用优质教材,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