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例6篇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心理疗法;精神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06-01

临床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心理疗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环节,自对精神障碍的治疗中起源,目前被临床在各科疾病治疗中应用,或称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发挥着理想的辅助治疗的作用。本次研究选择某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 100 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对象 100 例,男 53 例,女 47 例,年龄 22~68岁,平均(46.5±3.2)岁。情感性精神障碍 25 例,精神分裂症 43 例,双向情感障碍 9 例,重型抑郁 3 例,强迫症 6 例,惊恐发作 4 例,广泛性焦虑 3 例,其它 7 例。 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精神科疾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疗法的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疗法可提高治疗依从性 精神病采取有效治疗,在急性期过后,需行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可获得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但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类型时,因维持期和急性期均需药物治疗,但药物副作用及药效不明显导致依从性降低,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情感调整治疗多自我终止。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2.2 心理疗法辅治疗效果 ①精神分裂症: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并行辅治疗,如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支持性职业、认知康复等,可使患者在精神症状缓解的同时获得职业技能、社交知识,可获得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效果。 ②双向情感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加以治疗,且教育方式的、结合型的、引导发现式的、逐步推进的认知疗法效果更为明显,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行为管理、治疗依从和认知重建,包括心理教育。同时,需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以增加抗抑郁剂应用和情绪调整的效果,达到改善患者社会、职业、家庭职能的目的。③抑郁:研究表明,心理治疗为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采用心理教育和药物应用结合治疗的方式,可降低疾病复发率,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使重性抑郁得到重视,并获得适当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④惊恐发作:采用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认知重建、内感暴露等认知行为均可获得理想效果。 ⑤其它障碍:采用心理治疗对其它心理障碍的患者应用也使症状明显改善,如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抗抑郁药物应用,对有进食障碍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1.2.3 心理疗法治疗作用 精神疾病中 , 神经症病情程度相对较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依据临床诊断结果制定,若患者为强迫症状,无仪式性动作,只有强迫性思维,或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但心理疗法无法实施,只能采用药物应用先对症状进行控制,待缓解后再行心理治疗,但对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或不属上述原因不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可首选心理治疗方法。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 t 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应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前兴趣缺乏、注意障碍、意志减退、思维缺乏、情感淡漠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 SANS 评分比较( ±s)

3 讨论

无自知力通常是精神病患者的最大特征,故多认为采取心理治疗的方法效果不明显。虽然心理治疗无法在精神病急性发作期实施,但在有效缓解精神疾病急性期症状后,心理疗法通过对病因、症状、药物作用、干预方法的讲解,可使患者正视疾病,降低恐惧和焦虑感,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基本治愈疾病后,重视患者重归社会的问题,帮助患者认识社会,了解自身现状,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显著改善了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活血化瘀;精神病;疗效

精神失常属于祖国医学“癫狂”的范畴。“癫”相当于精神分裂症,“狂”相当于躁郁性精神病躁狂症和某些精神病的亢奋状态。本病多由情志内伤所致。治疗有涤痰开窍,疏肝解郁,调气破血,清热泻火,养心健脾,安神定志,温肾壮阳等法[1]。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2例,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3.07±10.02岁,治疗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2.97±10.2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其中对照组采用精神病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桃仁15g,红花12g,三棱30g,莪术30g,赤芍15g,大黄15g,丹皮15g,丹参15g,香附15g,青皮15g。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相比于对照组住院日期明显缩短,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P<0.05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3结果

气血与精神病(癫狂)之关系,《内经》、《伤寒》、《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丹溪心法》、《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均略有记载,至《医林改错》始以调气逐瘀之“癫狂梦醒汤”,为治疗精神病独创新方。但在精神科中医领域,长期以来始终拘泥于“癫狂由痰火所生”,对此法并未曾注意[2]。如按西医之精神病分类,则又分为精神分裂症等不同疾病。但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之后,皆有一些效果,有些病例又具有兴奋躁动,阳狂有余等一些共同征象。根据我们的经验,凡属有兴奋躁动、阳狂有余之征象者,临床疗效较好;反之,以淡漠呆滞、幻觉妄想为主要征象者,疗效不佳。我们初步发现这样一个趋向,也能与异病同治之理论相符。但如欲进一步掌握此法治疗精神病的客观规律,则尚须作深入研究。对应用活血化瘀之机制,至今尚未明了。中医学治疗精神疾病的主流思想,自朱丹溪之后,多从“痰”论治。阳性病证如狂病,多从痰火扰心论治,用生铁落饮等方剂治疗;阴性病证如癫病,则多从痰气郁结论治,用涤痰汤等方剂治疗。对于金元以前从瘀论治的思想,则并未得到后世医家的广泛重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了心在精神活动中的主宰地位。《灵枢・本神篇》曰:“心藏脉,脉舍神”,说明心对精神活动的主宰是通过其主血脉的功能实现的[3]。因此,心气充沛、心血充盈,才能保证血脉的通畅无碍,也是精神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如果气虚、血虚、痰浊、痰火等各种病理因素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使得血脉瘀阻、神明失养,就会出现各种精神异常的症状。总之,上述各种因素为病之本,血瘀为病之标。

对于血瘀在何处,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张仲景认为,“血在下焦,少腹当硬满”,“热入血室”,“热结膀胱”,提出了血蓄下焦血室的观点。当代老中医胡希恕据此提出血蓄下焦,恶血上冲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张锡纯说:“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癫狂之证,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以致心脑不通,神明皆乱”;他认为心窍瘀阻,心脑之间的脉络不通是精神疾病的原因。王清任也提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认为血瘀于脑络、脑与脏腑气不通是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综合来看,血瘀有三个部位:脑、心、血室。脑,古人称为泥丸,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血室,即胞宫,为下丹田。丹田者,神所聚之处,若因气虚、血虚、痰浊等病理因素,使得气机阻滞,瘀血凝结,神机失用而影响正常的精神活动则为病。因此,在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上,应当综合考虑病因、病机,抓住主证、辨清标本进行治疗。如狂病以痰火为主证者,先涤痰降火,后活血化瘀。癫病以痰浊为主证者,先涤痰化浊,后活血化瘀,是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表现以血瘀为主证者,先活血化瘀以治其标,再寻其本而治之[4]。历代医家多从痰论治,是治病之本;从瘀论治,是治病之标。两种治疗思想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上并不矛盾,应当根据病情的实际,灵活运用,而不可将活血化瘀当成精神疾病的万能治法来应用。

现代学者对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在其血液呈高浓、黏、凝、聚状态下,活血化瘀治疗之后,全血黏度明显下降。这说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和血瘀证的消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也可能是活血化瘀治疗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本组资料显示,活血化瘀,是我国古代治疗精神病的基本法则之一,加用本治疗,对精神病的防治大有作用,疗效显著,病程能明显缩短,对精神病人的康复确有广阔的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彩红,李军. 活血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60例[J]. 河南中医,2014,02:311.

[2]王英娜. 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4,02:239-240.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躁狂; 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130-02

doi:10.14033/ki.cfmr.2016.4.072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发作性精神障碍,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在同一期发病过程当中均非常明显,两种类型的症状在同一时间又表现的非常突出,并且经常反反复复。这种疾病大部分在青少年期或者成年人期发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男女之间的比例无明显差异。文献[1]显示,这种疾病终身患病率在0.5%~0.8%,年发病率在0.3%~5.7%,这相当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的25.0%。现如今,临床治疗分裂情感精神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可是大多数均未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副作用较大。本文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患有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患者32例,对32例患者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治疗,对其治疗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患有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17~45岁,平均(30.6±7.2)岁;病程3~18年,平均(10.6±5.1)年;疾病类型:躁狂类型20例(62.5%),抑郁类型12例(37.5%)。

1.2 治疗方法

1.2.1 躁狂类型疗法 笔者所在科室主要采取锂盐以及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这两种药物对控制急性症状均有明显效果。可是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对高度兴奋进行控制,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明显要比锂盐好;对中度兴奋的患者,两种药物的疗效基本相同[2]。另外,对躁狂类型采取电抽搐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除此之外,维持治疗:锂盐属于一种维持智力,可以有效预防双相类型或者躁狂类型。锂盐作为一种维持治疗,其血锂浓度通常保持在0.60 mmol/L。难以治疗型的患者,可以考虑采取拉莫三嗪或者丙戊酸盐等相关抗惊厥药物进行治疗,或者联合氯氮平或者苯二氮卓类药物进行治疗。

1.2.2 抑郁类型疗法 目前,对抑郁类型主要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在各种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当中,三环类以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应用,可是不良反应较高,会造成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同时对患者心脏功能起到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采取SSRI(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是也有相关临床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类型的药物给予治疗,精神病症状完全消失之后,其抑郁症状仍然存在,同时排除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后,可以给予抗抑郁剂进行治疗。然而对于顽固性的病例可以实施电抽搐治疗。另外,维持治疗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原则和躁狂类型的疗法相一致。在维持治疗过程当中一旦发生抑郁症状,可以和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除此之外,当分裂情感症状完全消失之后,一旦精神病症状仍然存在,也许要长期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精神病量表(BPSS)、躁狂评定量表(BRMS)以及汉密尔顿量表(HAMD)的评分结果给予对比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BPSS、BRMS及HAMD作为疗效的参考,对患者的治疗情况给予评分,显效:减分率>50%以上;有效:减分率在25%~50%;无效:减分率在25%以下[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前后的BPSS、BRMS以及HAMD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治疗后,32例患者的BPSS、BRMS以及HAMD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与治疗前对比,P

2.2 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经临床治疗后,显效14例(43.75%),有效13例(40.62%),无效5例(15.6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37%。

3 讨论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诱因尚未完全弄清,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变异或者心境障碍的变异,可是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有别于心境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的另外一种精神障碍。现如今,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异常以及社会因素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一级亲属的对照研究当中发现,这种疾病在遗传负荷当中介于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之间,因此,进一步推测是这两种疾病的基因结合造成等。另外,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在这种疾病的抑郁类型患者当中采取地塞米松抑制剂试验当中,脱抑制率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相类似,可是也有一些患者的内分泌反应与抑郁症患者接近,但是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在发病之前大部分无显著的个性缺陷,大约50%以上的患者基本存在诱发原因,其中社会心理原因占主要部分[4]。

躁狂类型与分裂症状一样明显,患者在情感高涨的时候,会出现自我评价过高,言语以及行为开始出现增加,并且存在妄想、被害妄想或者思维被洞悉感觉,逻辑推理出现障碍,患者临床表现鲜明,虽然经常伴有行为紊乱,可是在几周当中能够得到明显缓解。抑郁类型在同一次发病当中,抑郁症状和分裂症状一样明显,患者会出现精神乏力、食欲不佳、体质量降低、内疚、失落,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倾向。另外,抑郁类型的患者还伴有思维播散,物理影响造成的妄想,逻辑推理出现障碍以及议论性幻听等相关精神分裂症表现。

因为这种疾病一般伴有功能障碍,一般需要采取综合治疗,其中包括社会支持、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文献[5]表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锂盐共同治疗躁狂类型的治疗效果明显要比单一抗精神病药物高。另外,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经常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除此之外,对其可以采取锂盐给予有效预防。本文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前,BPSS:(47.85±2.62)分;BRMS:(23.58±1.27)分;HAMD:(31.52±1.37)分;临床治疗后,BPSS:(31.19±2.05)分;BRMS:(10.08±1.06)分;HAMD:(15.03±1.43)分。临床治疗后,32例患者的BPSS、BRMS以及HAMD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总之,精神分裂症性症状的患者采取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抑郁类型的患者采取抗抑郁剂进行治疗以及躁狂类型的患者采取锂盐或者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在发作期间一旦症状出现变化,那么其治疗方案应该给予及时调整,进而使其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祖承.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0.

[2]张明园.简明精神科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1.

[3]喻东山,高振中.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67.

[4]韩丽霞.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50例随访报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45(2):153.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现代电休克;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量表

现代电休克(MECT)是一种在原有的抽搐性电休克治疗基础上改良革新为一种无抽搐的精神科治疗方法,其在发达国家早已较为普遍使用[1],而国内精神专科医院尚未普遍开展。我院于2004年5月开展,为了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故在此研究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在宝山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中,根据CCMD-3诊断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共123例,年龄在18~75岁。入组时BPRS≥36分,采用开放式的研究方式;其中应用MECT治疗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58例为研究组,1例因家属拒绝而中途脱落,实际完成57例;单纯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65例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35.9±6.8岁;初发者11例,复发者64例,平均病程5.6年;对照组男31例,女34例,平均年龄38.5±8.9岁,初发14例,复发51例,平均病程4.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初、复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两组在治疗时即0周和治疗后1、2、4、8周末共5次做BPRS量表评分,疗效以减分率为评定依据,减分≥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不良反应的确定:(1)治疗后症状严重程度TESS量表的最高值评分减去基线分值≥2分。(2)为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的可能性≥50%。将所得资料均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做χ2和t检验分析。

2 结 果

2.1 疾病严重程度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BPR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48.1±11.1和46.8±1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在入组时两组病情严重程度基本一致(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BPRS评分在第1周末分别为40.5±9和43.1±10.2;第8周末分别为26.8±6.1和28.5±7.2。表明在第1周末及第8周末两组疾病缓解程度基本一致(P>0.05);而在第2周末分别为32±8.4和40.3±9.8,第4周末分别为27.5±7.2和33.7±9.1,表明在第2周末和第4周末研究组病情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疗效评定 研究组显效39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7%。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4%,无统计学意义(χ2=11.08,P>0.05)。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有效。

2.3 安全性分析 研究组中有3例有近期记忆力受损,在MECT治疗结束后,约1周内均恢复,无特殊反应。在总疗程结束后进行TESS量表评定:肥胖(体重与入院时相比超过20%)研究组1例,对照组5例;锥体外系反应(震颤、静坐不能、肌强直等)研究组4例,对照组12例;高泌乳素血症(乳汁分泌、月经延迟、性障碍)研究组0例,对照组4例;心血管系反应(性低血压、T波改变、传导阻滞)研究组0例,对照组2例。两组TESS反应发生率:研究组8.8%,对照组33.8%,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0.24,P

2.4 脱落原因分析 研究组1例在做MECT第2次治疗后家属不予理解,认为此种治疗方法是对犯罪人员施行的酷刑,不能接受,故此脱落。

3 讨 论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5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娱乐治疗,娱乐治疗的方式主要为下棋、打牌,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步骤如下。

1.1针对精神分裂患者,在进行娱乐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并进行一些适当的辅的治疗,例如认知康复、家庭治疗等,在使患者获得一些认知行为的同时,逐渐减轻患者的精神病症状。

1.2采用心理教育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教育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同时加强人际关系和家庭的治疗,有效的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采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利培酮和奥氮平,一日两次,一次0.35mg。这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的症状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且镇静作用较弱,椎体外系反应较少。

1.3放松治疗。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放松治疗有着积极作用。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稍微出现一点差错对患者的健康会产生巨大影响。放松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舒缓患者的情绪。具体操作为让精神病患者以轻松的方式坐下来,同时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上,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患者的紧张心理。同时进行深呼吸训练,上手平伸,每天进行10分钟的深呼吸训练,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身边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患者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自然的形成一种放松的心理,从而舒缓患者的情绪。

1.4心理疗法。对患者的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本院精神病患者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程度不一样,有轻度的,有中度的,有重型的,因此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整体的心理教育,使患者对医嘱可严格遵守,配合相应治疗,按量、按时服药。心理治疗可采用专门的治疗方法及技术,对患者行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5统计学分析: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我们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疗法在患者的心理以及情绪方面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精神分病的治疗方法范文6

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科,湖南怀化 418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心理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患者90例,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暗示疗法,研究组给予电厌恶疗法治疗,随访患者1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社会康复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86.7%(3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38/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社会康复率为92.3%(36/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5%(15/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厌恶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临床疗效与暗示疗法相当,但是电厌恶疗法具有较好的社会康复率。

[

关键词 ] 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电厌恶疗法;暗示疗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14-02

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患者部分或者是完全的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以及对过去的记忆,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具有选择性的遗忘或者精神爆发。该病较难治疗,临床上较易复发,给患者以及家属带来较大的影响[1]。传统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短期疗效,但是社会康复率并不乐观,心理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电厌恶治疗取得较佳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探讨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2]。本文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患者90例分别实施暗示疗法和电厌恶疗法,并比较两种治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3]。并排除精神分裂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25~60岁,平均年龄为(38.2±1.1)岁,病程介于4~20年,平均病程为(9.2±0.2)年,对照组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介于24~60岁,平均年龄为(37.9±1.3)岁,病程介于4~20年,平均病程为(9.5±0.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入院以后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脑电图以及肝功能的检查。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的药物,如:阿立哌唑,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电厌恶疗法,并且每次治疗之前均向病人解释治疗的感受和目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MECT)进行治疗,将两电极分别放置在患者两侧的太阳穴,给予电量5~10mA的间断通电,第一周1次/d,以后3 d1次。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暗示疗法的心理治疗,两组治疗的时间均为1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1.3疗效评价

①临床疗效:显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好转,癔症性精神病无发作;有效:是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癔症性精神病偶尔发作,但是较治疗前显著减少;无效:是指患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社会康复率:是指随访1年后仍然稳定者/治疗后稳定者[5]。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在spss 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检验标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总有效率86.7%(3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38/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84,P>0.05)。

2.2两组社会康复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稳定的39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36例,社会康复率为92.3%,对照组的治疗后稳定的38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15例,社会康复率为3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2,P<0.05)。

3讨论

癔症又称分离性障碍、分离转换障碍或者歇斯底里症,指一部分表现出分离性的症状,而另一部分的患者出现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但是症状和体征均不符合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而缺乏一定的器质性的损害的病理性基础[6]。该病较难治疗,临床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患者以及家属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病情,但是其远期疗效并不可观[7]。电厌恶疗法则是一种行为疗法,该疗法的作用机理是一种典型的条件反射,其理论认为所有的人和动物的行为在实质上均是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所以从一个无关的刺激变成一种信号的过程则是条件发射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因此给予患者反复的电刺激使患者形成了一种主观的厌恶的条件反射,进而克制患者的比重获益心理以及认知方式[8]。曾有学者研究发现,电厌恶疗法和暗示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具有相当的疗效,但是其社会康复率较高。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86.7%(39/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38/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电厌恶疗效和暗示疗法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减少发作次数。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治疗后稳定的39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36例,社会康复率为92.3%,对照组的治疗后稳定的38例患者随访仍然稳定者15例,社会康复率为3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明电厌恶疗法具有较好的社会康复率,能较好的维持患者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应用电厌恶疗法治疗反复发作癔症性精神病具有较好的社会康复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 李晓芳,徐保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癔症性精神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9):48.

[2] 卢智慧.丙戊酸钠辅助治疗女性癔症性精神病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7(19):3067-3069.

[3] 薛伟花,陈荣, 温小霞.心理护理干预在癔症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815-1816.

[4] 战晓梅,陶占岐. MECT治疗癔症性精神病的临床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5):106.

[5] 许洪英. 癔症19例心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103-104.

[6] 王东耀,李小东,张玉环,等. 一例癔症病人的心理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5):421-422.

[7] 佟洋,朱羞阳,郭庆军,等. 癔症性精神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一例[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1):1440.

[8] 李皖生,赵勇,方微. 集体心理治疗对改善中、青年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331-334.

(收稿日期:2014-04-21)

文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