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法范例

高中语文语法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重要性;方法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语文,在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其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情况下,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全面知识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不可替代,无法估量的。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己探索,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养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的高中语文老师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积累上,对于学生语文情感以及思想的丰富,眼界的开阔等等,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一直不理想,学生对阅读兴趣也不高。高中生已有了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通过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强化自己对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养成自己学习语文的一些良好习惯,为自己更好的学习语文做好铺垫。所以,目前高中语文阅读现状告诉我们,要想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受益,并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和学习能力,老师在教学中结合现状,研究目前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弊端,创新方法,改变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1.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对阅读的认识不足,重点偏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很多老师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成绩挂勾,与升学率挂勾,这就让他们在教学思想上有一点偏执,很容易忽略教学过程中本该发现的另一些重点。就拿高中阅读教学来说吧,老师是应该注重在阅读中发现和积累一些基础知识,也应该给学生阅读的认识和意识,可是阅读还有很多比积累阅读知识还重要的东西。比如,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见识、思想、眼界等等,这一些真正能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阅读能力,甚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内容,被老师严重的忽略了。这就使高中阅读教学失去了很多的意义,给学生的感觉是阅读也好,讲解也好,都是为了成绩,为了考试,与他们情感无关,导致学生在阅读中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没有深入阅读内容去感受其中更深的东西。

1.2不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很重要的一个收获就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但确确实实存在的体验感。但是由于老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不重视,让学生的阅读目的单一,收获单一,使他们在任务式的阅读,作业式的阅读过程中体验不到要体验的东西,如文字中的那种激情,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还有作者写作思想、要传达某种信息的深意等等。这就使阅读效率大打折扣,对于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的认识等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本该是要通过更多自由时间自主自由语文阅读活动,没有老师的布置和要求,学生很难真的自觉进行阅读,这也从某一方面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1.3课外阅读拓展不足,效率低下。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很丰富的学科,学习语文仅靠教材,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是获取更丰富的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比如,各类优秀的小说、杂志、文集等等,还有历史、地理、科学、文化等等各学科的内容等,都是高中获取养料的渠道和方法。可是由于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没能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给学生课外时间布置一大堆测试题,准备应付考试,对学生课外阅读拓展不足,效率低下,影响了语文整体教学的发展。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有效方法

2.1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获得语文综合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科学的阅读方法,其阅读教学会大打折扣。因此,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阅读的一些方法。首先,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本内容,抓住其中的人、事、物、景;对于写人物的文章,学生一定要了解人物的特点、看看人物的外貌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还有他的神态等,从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写事,都要抓住文章的递进关系,体验其中的情感;第三,要发现和积累文章中的一些写作手段,比如联想、对比等一些手法的运用,看看它们在文本中发挥的作用;第四,对文章中关键句段进行分析,寻找关键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等等,这些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等。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了解人物关系,事件的转变原因,文章巧妙的过渡以及精彩的开头和结尾等,都是学生在阅读中需要关注,也是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提升阅读质量的途径,对于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2.2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学生探索意识。所有文章其中要传递的信息,表达的情感不一定在文字表面,而是在文字里面。但是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为了完成任务,节约时间,匆匆阅读,就算完成了任务,阅读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尤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深入阅读,从文章所蕴含的含义,语法的运用、写作背景、时代信息、描写的艺术等,方方面面都要能让学生沉下来,走进去,这样不但能养成学生很好的阅读习惯,也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纵深的发展,横向的扩展,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3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我们知道,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对于更多的阅读内容根本没有时间涉及。作为语文老师,要想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提升其阅读效率,就要精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或者文章,避免学生在一些平平的阅读内容中浪费时间。比如,四大名著、《论语注释》《围城》《骆驼祥子》《射雕英雄传》《哈利•波特》《唐吉诃德》等等,这些中外的优秀著作,不但能丰富学生知识和思想,也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和认识,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提升,语文成绩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长期阅读优秀的作品,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气质,还能增长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理想的人生目标。

3.结语

总之,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所以,高中语文老师,一定要一如既往地重视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阅读教学的问题,在积极改变的同时,传授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提升学生阅读品味和阅读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英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学周刊,2017(19):143-144.

[2]李烈春.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2.

[3]牛春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244.

[4]陈涛,巩道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2018(09):52-53.

[5]代赐惠.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课程组织方式。新课标修订组组长王宁教授这样解释:“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这些任务群覆盖了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所需的各种言语实践活动类型,也给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教材基础。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即对多个文本的联合阅读。这些文本的表层或者深层之间均有一定的关联性,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生发出新的阅读感悟,甚至产生新的思想碰撞。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就是一种群文阅读,可见群文阅读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

一、选准角度,分析内涵

群文阅读课,就是要建立学生与一“群”文章的链接。教师首先要在这一“群”文章中找到一个链接点,然后带领学生从这个点切入,分析这个链接点背后暗含的深意。《朝圣的心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及杜甫的另外四首诗《月夜》《悲陈陶》《别房太尉墓》《咏怀古迹其二》,这些诗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一首诗歌中都含有一个“泪”的意象。上课之前,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诵读古诗中含有“泪”的诗句,诵读之后,学生会发现杜甫含“泪”的诗歌尤其多,接着让学生思考《月夜》《悲陈陶》《别房太尉墓》《咏怀古迹其二》每一首诗中究竟是什么事让诗人流泪。这几首诗歌按时间顺序排列,贯穿于杜甫的中晚年。高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对于“诗圣”杜甫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初读诗歌,很快就能够发现《月夜》中诗人对月思念家人而流泪;《悲陈陶》中诗人为西北十郡那些鲜血流成泽国的良家子弟而流泪,为日夜盼望官军早来退敌安邦的京都百姓而流泪;《别房太尉墓》中诗人为朋友房琯而流泪;《咏怀古迹其二》中诗人为宋玉、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流泪。每一首诗都含有一个“泪”字,但“泪”流的对象却不一样。每一种“泪”的背后是否暗含了其他的情怀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每滴“泪”背后更深刻的意蕴,我以《登岳阳楼》一诗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此诗中诗人的“泪”为谁而流。《登岳阳楼》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漂泊湖湘所作,诗中“泪”的意蕴丰富,内涵深刻,堪称杜诗“泪”的集大成者。借助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透过这“泪”,我们读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抑郁之心,身世孤危的无奈之心,思念亲朋的牵挂之心,老病坎坷的悲苦之心,孤独漂泊的落魄之心,以及诗人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和怜惜百姓的博爱之心。群文阅读教学,为学生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的阅读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呈现阶梯式的增长。分析完《登岳阳楼》中蕴含的这些情感后,我让学生再重读刚才的四首诗,看看从每一滴“泪”的背后,能否读到一颗共同的心。此时我再提供给学生一些文献资料。在《月夜》这首诗之后,诗人又写了一首《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对比参照,学生不难发现,《月夜》这首诗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这“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所以,从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作者一颗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在读《悲陈陶》时,我给学生提供了浦起龙的《读杜心解》:“陈陶之悲,悲轻进以致败也。官军之聊草败没……”如此,学生从中很快读到了一颗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柳宗元如此评价房琯:“房公相玄宗,有劳于蜀,人咸服其节;相肃宗,作训于歧,人咸尊其道。惟正直慈爱以成于德。用是进退,所居而事理辩,所去而人哀号。”看完这则文献资料,学生再读《别房太尉墓》就会明白杜甫在此表达的感情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房琯的死对于唐朝来说是一个大损失。可见,这首诗更多的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唐诗别裁》中有这样一段话:“谓高唐之赋乃假托之词,以讽淫惑,非真有梦也。”可见,诗人在《咏怀古迹其二》里,不仅借宋玉抒发了自己的壮志难酬之心,还以古讽今,劝诫为国者莫荒淫误国之意。再次分析诗歌,每一滴“泪”的背后还暗含着一颗忧虑国事的赤诚之心。

二、比较鉴赏,品读特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实际上,在前一个环节中分析四首诗歌的内涵时,我们就应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只不过是同一个诗人同一个角度下分析其诗歌蕴含的相同情感和不同情感而已。接下来,我们将杜甫含“泪”的诗歌和其他诗人含“泪”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以及知识整合等多方面的能力。我先让学生回顾课前“飞花令”时诵读的其他诗人含“泪”的诗句,看看他们的“泪”和杜甫的“泪”暗含的情感是否一样。接着引导学生总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这种“泪”表达了恋人之间离别相思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这种“泪”抒发了游子乡思旅愁之心;“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杨冠卿),“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这种“泪”抒发了功业未建之心;“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这种“泪”感慨了个人身世之悲。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这些“泪”的内容未免太过单一,情感太单薄了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圣”的情感内涵,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将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与杜甫的“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这两种“泪”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杜甫由自己的不幸能够看到社会的普遍不幸,学生能读到一颗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时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杜甫“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时,他想的是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此,学生很快就读懂了“诗圣”那颗舍己为人的仁者之心。通过这两次的比较,我们发现杜甫的“泪”相较于历代其他诗人的“泪”来说,他的“泪”更多样化,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刻,情感更浓重。通过对不同诗人相同意象的比较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鉴赏能力。

三、探究思考,剖其根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歌圣者——杜甫》(节选自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究杜诗“泪”的深刻内涵,以培养学生深刻思考问题的能力。高二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已经学习过哲学,其中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以及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就可以应用于此,从而更好地探根溯源。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总结出以下几点:(1)时代的原因: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35岁以前的诗作近30首,其中没有一首有“泪”的字眼。因为在他35岁之前正值唐王朝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困居长安十年,杜甫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他看到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后就有了“伤心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是“处处伤心”,这一时期的诗中有了更多的泪水和哭声。杜甫在西南漂泊时,唐王朝每况愈下,外族势力崛起,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变得岌岌可危,诗人蹒跚前行,可谓处处落泪,时时伤心。(2)家庭原因: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从小受到儒家正统教育,因而在仕途上有作为的雄心,做官可谓他家的“素业”。即使他一生潦倒,食不果腹,漂泊不定,仍心系长安,心系朝堂。(3)个人原因:杜甫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而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济时肯杀身”“受冻死亦足”中我们又读到了诗人在乱世中心系天下自我牺牲的情怀。当然,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三个原因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第三个,这才是内因。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沿着杜甫这条人生的道路,我们会发现不管自身的境遇如何,诗人那颗“葵藿向太阳,物性固莫夺”的朝圣之心永不变。如此一路探究根源,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圣”的仁者情怀,而且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辩证分析问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群文阅读教学,它在单篇精读之外还开辟了一条新的阅读教学实践途径,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地、愉悦地、生活化地进行阅读。这节群文阅读课,我以“泪”为切入点,精讲《登岳阳楼》一诗,引导学生先将杜甫的四首诗进行比较,找出四首诗情感的不同点,再找出四首诗情感的相同点,然后再将杜甫含“泪”的诗和其他诗人含“泪”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杜甫“泪”背后深刻的根源,进而探究出“诗圣”的由来。本节课内容含量很大,但可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最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态,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无论是从当前课改的情况还是从高考试题的走向来看,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在群文阅读方面积极实践,共同探讨,总结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澹.群文阅读视野下应关注的三组关系——以韦庄《菩萨蛮》(其二)的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5).

[2]方东流,王雁玲,黄利梅.基于语文教材群文阅读的“1+X”教学建模——浅谈“1”的定位和“X”的功能[J].教育科学论坛,2018(13).

[3]贺焕兰.群文阅读教学与目标确定——以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6).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培养;语文思维;方法

一、语文思维及其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天生就存在的东西,人类能够透过思维进行思考,完成很多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而语文思维和思维大同小异,只是相比较思维而言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准确,把思考范围缩小在语文这一科目上。因此,语文思维具体就是指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把得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思考与研究,并把晦涩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翻译出来,并且在理解翻译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思维再创新,解释出与原本不同的独到的见解,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当中领会到知识的要领并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来进行学习,把自己的思想与前人的思想结合到一起,从而做到更好的学习高中语文,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这就是语文思维的好处,而语文思维是我们都需要的存在,所以,培养语文思维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并且,要想培养好语文思维,就要从根本上了解语文思维。语文思维由于范围较广,因此包含了注意力、观察力、创新力等能力,这些都是人脑通过有序的活动之后得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能够很好地培养这些能力,语文思维的后天培养就会十分顺利,因此,要想培养好这些能力,就要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从教师处得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够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拓展,所以,由此就能够看出语文思维所拥有的几大特点。1.互动性。由于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从教师处获取知识,因此就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师生之间需要有定期的交流互动才能够达到更好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抛弃传统的讲课模式,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这样,师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有分歧和不同见解,大家共同讨论来决定更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逐渐出现语文思维。2.广泛性。语文思维是把学到的知识以自己的方法和思维转化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并在此过程当中进行拓展和延伸,而在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当中所涉及的知识量就是十分的广泛,这一过程中的知识不仅仅是课内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有一些在生活中或者在课外书籍上所涉及的知识,完整的语文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够让知识更加的延伸。3.渗透性。语文课堂索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教师不能一股脑地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们,教师们应该一点点地为学生们渗透知识,把知识以点划分,每节课都在渗透知识,学生慢慢地接受知识,才能够一点点地把知识都消化掉,才能够把所学到的东西,都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样收获的知识才有价值,而一股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利用知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思维的策略

语文思维是学习高中语文一项必备的思维模式,只有培养好语文思维,才能够对学习高中语文更加有帮助。由此可见,想要学会高中语文、想要学好高中语文,培养一个良好的语文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当中,一旦缺失了语文思维,学习语文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一旦缺少了语文思维,那么学习语文就只能死记硬背,课堂上的知识不能够完全的消化,也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拓展出更多更创新的知识,这样对于学习高中语文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针对不同的学生找出相应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语文学习更加顺利。1.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在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次要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感,而师生之间一旦产生了这种距离感,就很难把思维聚拢,让思维成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顾学生的想法,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会出现知识传达不到位现象。因此,相关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只有这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点的探索,同时也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也能够通过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更加地了解学生,方便“对症下药”,找到学生的不足和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方面着重培养。例如: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制订相应的讨论课题,把思维方式相近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训练讨论,让学生们自主接受知识,让学生们之间有竞争,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2.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且十分方便的途径来获取知识,那就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往往能够从各个方面向学生们传递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与教师和同学们讨论得不来的,相比之下更加珍贵。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让自己的大脑运转起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化书中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培养语文思维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思维有利于对高中语文的进一步学习,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地为学生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学习如何培养语文思维,对于这一问题,只要教师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能够积极地寻找方法来帮助学生,我们就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培养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邱超君.浅析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35).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4

英语写作虽然与汉语写作有所区别,但是它所提供的情景以及要求还是需要学生仔细阅读,从中找出相关的信息。试题中提供的情景是确定写作内容的最主要的依据,情景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被学生利用或借鉴的,例如看图说话,就要仔细阅读图中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要求把所要表达的要点一个不落的整理出来。并且在提示语当中,它会明确指出,用什么样的体裁或格式来进行写作。

2、明确得分点

学生在写作时,由于不知道哪些知识点重要,就做不到抓住得分点有的放矢地写作。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历年高考命题时的特点,告诉学生如何抓住得分点,把所有要点联贯成文。这样既避免使得分点漏网,同时又可使学生任意发挥。例如,2013年上海市高考英语作文:上海博物馆拟举办一次名画展,现就展出场所(博物馆还是社区图书馆)征集公众意见,假设你是王敏,给上海博物馆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想法。

你的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简述你写作的目的及你对场所的选择;2)说明你的理由(从便利性、专业性等方面对这两个场所进行对比)。此次作文题目并不难,不容易写偏题。但是学生如果没有审清题意,没有明确得分点,也很难获得满意的分数。今年这篇文章的要求可以被细化成以下几点:(1)交信目的;(2)做出场所选择;(3)讲理由多角度;(4)对比两个场所;(5)撰写正式信件。如果这5点中有遗漏,应该被视为没有彻底完成任务。所以,只有把得分点明确,在写作时观点明确,语句通顺,没有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一般能得满分。

3、表述要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英语写作切忌写成汉语化的作文。我们不能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汉语的句式翻译出来,它不符合英语的语言或语法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汇和句式。或者是化繁为简,化整为零,把一个复杂的句子分成若干个小分句,这样就不会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句子相对来说也比较通顺,又能符合原句的意思,丢分概率就比较小了。为了使学生在写作时能更好地符合英语语言习惯。我经常要求学生在平时训练中经常挑战自己,尝试使用更多的表达,而不要因为害怕犯错只用自己熟悉的、过于简单化的表达。相反,在考试中却应该使用自己熟悉的表达,而不应该铤而走险,甚至自己创造表达。句型的变换是需要的,否则文字读来机械呆板、索然无味。但是,如果为了变化而变化,就和过于刻意地替换词汇一样,矫揉造作,让读者觉得这个作者要么就是幼稚的初学者,要么就是浮夸的、自以为是的家伙。

4、总结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5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教学;渗透方法

语文是学习的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进行语文讲课时,教师要不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奋斗的目标,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促进高中学生进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还抱有守旧的传统思想,认为学生的分数大于一切,但是,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主义精神放在第一位。在高中学习生涯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不到培养,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素质水平提高,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帮助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具体措施

1.确保教师拥有较高的人文精神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确保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做到对学生的无限关怀,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教师进行现身说法,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要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要求教师自身拥有深厚的语文知识储备,以及对其他富含人文主义精神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同时教师也要能够做到紧随时代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水平。

2.立足教材,发掘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相关专业人士不断斟酌挑选出来的富含真善美的精品文章,都是饱含人文主义精神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本教材是人文精神渗透的根本所在,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尽其所能的去发掘课本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教师要通过微课教学来展现桃源源记中对于世界的美好展望,通过对作者陶渊明的个人生活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和文章来体会作者的内心展望,教师还要适时的提出和桃花源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进行自行分析与解答,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趋势,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提高。

3.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平等对话,保障课堂沟通交流

要保障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就必须做到师生关系融洽,确保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做到平等交流沟通。从古至今,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大部分都是处于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这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是极大的阻碍,在语文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降低姿态,确保可以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发掘课本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努力去建立一个适合培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气氛,以保障人文精神的传播和渗透。

4.开展课外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就需要开展课外活动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课外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行学习和独立考虑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减轻学生高中学习生活压力。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仍要以课本知识为根本,从课本内容出发,对于一些贴近生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进行情景模拟。如在学习茶馆这篇文章时,可以在让学生先自行欣赏茶馆话剧,然后在让学生们进行话剧扮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通过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扮演,让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当中。

5.借助现代化科学手段展现人文主义精神

科学的不断进步,促使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进步,教师要熟练使用科学手段来展现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展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坚贞爱情和反抗精神,让学生通过了解焦母的专制和刘兄的无礼蛮横,见证古人的感天动地的爱情。

三、总结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不仅可以让学生创建正确的人生理念,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改变自身,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融入生活化教学,将人文精神充分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去,从而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泽秋.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3).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6

学生在情境中兴趣被激发后,开始带着问题进入课文阅读,此时,教师要借助目标来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在阅读中获得自我知识构建。目标引导下的自主阅读过程中是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通过目标引导,学生的阅读更具有目标性。其次,通过自主阅读,有利于合作探究获得开展,不然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而这也是传统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传统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没有幕布引导,阅读较为盲目。

如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教学中,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的有关资料(如生平简历、学术成就、人物掌故等等),鼓励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把握作品写作背景,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再通读全文,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最后提出问题“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进入探究活动。在学生自主阅读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自读活动进行指导,尤其是关注学生在自主中提出的问题,抓住问题进行引导。

二、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同时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此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讨论、交流而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当然,因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过于零散,教师还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层次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反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而深入到课文阅读中。如在《药》的教学中,问题如“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学生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如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又如“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三、教师主导,解决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出问题的目的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阅读过程中。但学生毕竟因知识和经验等因素而对文章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用精讲释疑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如在《这个世界的音乐》的阅读中对众多具体可感的事例学生在探究中就容易存在疑问,为此教师要精讲。

如课文在说明动物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的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中,剔除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它信号之下时,先举了白蚁的“头部敲击地面”和“上颚的颤动”的声音;再说“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中,除了“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外,“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这样把抽象深奥的生物声学原理阐述的具体可感、形象通俗。

四、总结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7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文化素养;传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机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岁月中积淀,包含着较强的传承性,而高中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在高中的课本中充盈着传统文化,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可以吸收更多的文化养分。因此,教师要重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高中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世界,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古代的书画、名言警句,给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环境。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中引入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影像资料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将民族传统管弦乐融入课堂,让学生们在动听的旋律中体会文本呈现的画面,领略月亮升起到月亮落下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民族乐曲中,感受诗歌格调的婉转优美,激发了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管弦乐的引领,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二、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高中语文教材都是编者认真筛选、精心编撰的,内容从古到今,绵延几千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著作。要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就要着眼于课本,在课本中发掘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课本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在语文课本中,很多文言文都包含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渗透着古人的伟大精神。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的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民族气节等。在教学《陈情表》这篇古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很多人认为读《出师表》不落泪,是人不够忠诚;读《陈情表》不落泪,是人没有尽孝道。那么这篇《陈情表》从哪几个方面展现了作者的孝道?哪几个方面展现了李密的忠和孝?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怎样更好地传承这些美德?在学完本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谈一谈对忠孝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把古代关于座次的传统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古人非常重视礼节,有着非常明显的尊卑意识。教师在课本中深入发掘忠孝的价值,并让学生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巧用课后拓展活动,品味传统文化内涵

语文课堂只有有限的45分钟,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语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延伸到课后,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时,语文教师要抓好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和阅读能力,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去阅读我国的历史作品和国学经典。例如,在教完《荆轲刺秦王》一课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战国策》中的精彩章节;在教完《项羽本纪》一课后,教师推荐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用驴皮影演绎的《霸王别姬》的视频。通过皮影戏的视频,学生加深了对小说的理解,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皮影戏的认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网络上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辅助教学资源,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教师还要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让学生感悟丰富的节日文化。以中秋节为例,教师可以在节日之前开展“探寻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的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他们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资料,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能更深入地了解与中秋节相关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品味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总之,语文教师要重视优化语文课堂,营造传统文化氛围,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12).

高中语文语法范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善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强调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三年高中阶段,语文课程都要求做到立德树人,以优秀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化学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的双重责任。此外,语文教师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还能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步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善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探寻善文化渗透的方法和路径。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人文美德的需要

语言具有文化的特性与功能,它负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传承着民族的文化传统。语文课程亦然,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以来,追求道德完美、人格至善的思想,成为语文教育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滋养了千秋万代。如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中华善文化由来已久,内涵丰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修习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既能继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又能促进学生形成美好品德。

(二)是弘扬时代精神和引领道德价值取向的需要

“善”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因子,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中,“善”一脉相承,始终被赋予积极正面的道德价值。即使在日新月异、改革创新的今天,它也不过时,同样具有感召当代人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新时代下的“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友好相处、善意待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符合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教师综合素养的需要

语文课程一直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孔子的教学内容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德重于言”的传统让语文课程成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承担伦理教育的功能。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正确及时的引导至关重要。有些学生肆意损坏公物,浪费水电;有些学生因芝麻小事,轻则恶言相向,重则拳脚相加,甚至群体打斗。这些小的“恶行”亟须善的教化,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学校应该成为善文化传播的有效场所,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善文化的主阵地,将善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进程中去,着眼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与发展,同时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承善文化势在必行。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善文化的方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善文化因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工具,它是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结合学生的特点编写的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教学用书。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启迪心灵,其中不乏善文化主题的文章。因此,善文化的教育不能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而要与语文课本相契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与教材对话、与善文化对话,对语文教材中善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提炼,进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如《小狗包弟》是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记事散文,作者巴金通过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表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善良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善”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大自然。

(二)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拓展善文化教育的外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落实课程建设,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注重效果和质量。学校以家乡先贤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李觏的“立人以善,成善以教”思想为校训,全方位开展“立善”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引导全体师生“当善人,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举”,形成“传善德,扬善风,树善型,彰善道”的浓厚氛围。学校正在组织编写“立善”校园文化教育校本教材,语文教师借此讲授善事善理,引导学生培育善性善德。

(三)营造文化氛围,运用多元手段渗透善文化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善文化的氛围中。如创设善文化空间情境,在教室张贴关于善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善文化一角;创设善文化声音情境,利用语文早读,读一读“善”诗,背一背“善”言。这个诵读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熏陶的过程。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善文化相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学习。教师通过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形成善文化渗透的综合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