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例6篇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1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文素养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学习,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永不停止的探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感悟人文精神的实质。艺术设计专业的每门课程中都能挖掘出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课程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艺术设计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一、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应该对知识点进行多点的扩散联系,探求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对其发展的背景、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文知识学习的意义,理解学习的价值,学会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的兴趣。

1、《创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创作活动的缘起,没有艺术感知力就没有艺术活动的本身。课题组在《创意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从平面设计枯涩的理论、步骤、方法入手,而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感受和解读来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经典的审美标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而经典艺术作品是把握艺术标准和艺术观念的最直接手段之一,课堂设计筛选了多幅大师的能代表审美标准的经典平面设计作品用以展示,目的在于研读经典所展示给我们的技术规范体系,将使难以把握的审美标准转换为可以具体操作的认知过程,并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审美品格和对设计的兴趣。在讲授平面中的色彩应用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色彩搭配的原理,常用的搭配方法,而是先给学生展示里一套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的设计作品,让学生从中发现色彩的美,从而引出,荷兰著名画家、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蒙特利安以及该画家著名的色彩设计理念,蒙特利安的艺术造诣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之大,是我们当代人不容忽视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去了解这个艺术大师。同时教师也会布置一些课下作业,让学生学会搜集素材,培养其多欣赏、多评价的习惯,加大自己的素材量,为将来的设计打好基础,能够为我所用。

2、《环境景观设计》课程课堂实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园林艺术、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古老东方强调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园林艺术,无不是对美与和谐的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对处于人文精神失落的物质时代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学习、借鉴的宝库。因此,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时,在讲解了基础知识之后,重点讲述了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如何向传统学习、向历史学习,并作了相应的实验。

首先讲述传统园林艺术的特色,将东西方的园林艺术进行了比较,然后将重点放在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的讲述上。首先讲述农耕文明、儒释道文化、风水文化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基础。随后配合图片讲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讲求自然、追求意境和诗画情趣等等的艺术特色。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又不失时机地讲了一些与园林艺术相关的如梅妻鹤子、岁寒三友等人文典故。课下学生对上课内容很感兴趣,主动要求老师能不能再深入讲解。

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之诗情画意时,课题组也进行了设计、实验。如何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人文艺术情境呢?教师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通过幻灯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根据该作品展现的意境设计空间构成。教师将文章的创作背景、大意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从作品中去领悟王羲之散文的洒脱、流畅,以及文章饱含的作者对人生的哲理与思考,这种独特感悟真切如画的展示了出来。学生在思考片刻之后开始了草图的绘制,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设计,无疑,设计作品出现了好多机械的仿古,但是学生已经开始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他们深刻体会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原来如此有价值,从古代文化那里我们可以吸取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用的精神,可惜平时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文化底子薄弱。在进行二次设计时,进步非常明显,题目不变,学生开始自发的在课下搜集资料,作品中能让人们在潺潺的流水声的设计中去诵读千年诗篇,抒发怀古幽情,感受人生哲理。这种独特感悟使学生在欣赏古人佳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去体验作品带给他们的人文精神感知,感受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课程的设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二、专业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

专业教学中对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渗透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身进行内化和吸收,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并通过其志向,道德,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外显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谈自我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自我管理能够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在自我管理中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理性处理自身的情感、意志等问题,学会成长;自我管理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强烈的存在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大学的教育不能和高中一样让学生接受学习,而应该是主动学习,自我学习。如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项目和技术指导的角色,给课堂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畅所欲言、相互学习、相互指正的氛围,便于各种人文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教学的组织上,安排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问题,并留给学生发挥想象力与思维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课下探索的兴趣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一种自我激励、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常态。

三、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反应了相关行业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通过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学生能够通过比赛去发现和认识的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学补差;通过组织、备战技能大赛,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能大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参加技能大赛往往会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孙雪梅:《谈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艺术教育》 2009年第 8 期.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2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进步。高职艺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但由于受教学体制等诸多因素限制,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停留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此,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对美术教学模式及内容进行积极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艺术素养;美术教学;培养策略;

艺术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当前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尚存在诸多问题。加强对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新形势下,高职美术教学如何创新教学内容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是当前每一位高职艺术教学工作者需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素养内涵

艺术学科本身是一门专业灵活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学生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发散思维,缺乏创新能力,凭借简单的绘画技能是无法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与灵魂的艺术作品的。艺术素养是个体对艺术的认知与修养,其具体表现为对艺术的领悟力、感知力、鉴赏力以及求知欲等,直接决定着人的审美观,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首先,艺术教育以及相关艺术活动是创造性高、个体特征极为鲜明的活动,需要创作主体进行个性化打造,这种艺术创造力偏于综合性与感性,与个体的艺术素养密不可分,艺术素养可以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够在学科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艺术素养也有着对个体心灵调节与松弛作用,能有效消除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的压迫感与紧张感,为学生艺术思维与艺术活动带来更广阔的空间。艺术素养也是无形的,其培养是长期性的。也正由于此,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往往被教师与学生所忽略。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应有效整合人文艺术精华内容,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突破不同专业壁垒,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也直接凸显出了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艺术素养培养现状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现状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缺乏问题较为严重,其主要通过显性与隐性两类形式展现出来。其中显性上的艺术素养缺乏主要表现为美术设计基础理论、绘画造型能力以及对艺术作品阅读品评能力的缺乏等;例如部分大一新生所完成的素描作业存在比例、结构等基础绘画造型能力问题,速写能力、用线造型能力等造型表现能力也显得不足。隐性艺术素养缺乏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创作过程、艺术思维过程中艺术性、思想性等方面的缺乏,对艺术范畴事物兴趣不浓厚,艺术感知能力不强等。并且,步入大学校园后,许多高职学生禁不住外界新鲜环境的吸引,学习兴趣逐渐淡薄,缺课现象屡见不鲜。学校松散的管理机制及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懒散、缺乏毅力的态度。高职院校中很难见到每天坚持艺术创作的学生,这与美术学科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创作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本质特性相违背;多数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就业的价值观,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缺乏紧迫感。

(二)高职院校艺术素养培养问题

从艺术素养培养内容来看,高职艺术学生对艺术认知以及接触时间存在差异性,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对艺术学习失去兴趣;同时也缺乏艺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大多课程设置较为松散,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难以持久;校内外艺术实践交流平台的缺乏也是影响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问题,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艺术交流实践,忽略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使得伊苏素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活力。其次,从培养模式来看,当前高职院校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学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素质培养,而就现状来看,当前一些高职院校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教授应付考试的办法,缺乏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造力培养,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素养的提升。这类传统中职教育所延伸的艺术教学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人才发展需求。并且由于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其就业形势相对乐观,因而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专业技能就可就业,忽略了对其综合素养的培养。此外,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艺术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大大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学校没能够从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艺术的良好环境,课余时间老师缺乏与学生一起商讨创作艺术作品的积极性;课堂上仅仅是为了讲授专业知识而进行教学,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艺术素养,没有可利用的参照物可以帮助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艺术发展的道路越走越远,学生的艺术素养就很难提高。

三、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艺术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对艺术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艺术的氛围环境。学校要加大建设专业艺术活动教研场地的资金、人力及财力的投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彼此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创造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在正式规范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同时,学校在对教学大纲内容编撰过程中,需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重新撰写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大纲,充分考虑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时代性,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美术教学的创造性特征有机结合,丰富教学大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做相应的修正。

(二)打造多元化艺术素养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达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进行创新,更好地体现灵活多样性的特点。首先,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需合理优化。在艺术专业繁杂的环境中,专业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很高的审美要求,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其次,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美术教学的过程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教师要积极发掘学生的艺术潜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发展目标,让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走进大自然,培养其艺术创作灵感与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从而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艺术作品的设计能力。此外,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力。专业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要积极配合学校增设一些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帮助学生充实自己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水平。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活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要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大力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强调美,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度与艺术素养,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还可以在美术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能够回馈社会的美术作品创作展览。所以,高职院校在学校内部的美术教学活动中,专业老师要高度重视社会创作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从而拓宽学生艺术学习的领域,培养艺术素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实践创作机会,帮助学生储备更广泛的知识资源。比如进行设计创意比赛时,学校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创作比赛中,学生不但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信心,还可以提高自我的竞争力意识,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中深化自己对艺术的全面认知。在美术专业领域,学校要鼓励学生进行独具风格的艺术创作,积极征集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拍卖,将拍卖的费用转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将作品拍卖的费用捐助福利院或孤儿院。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锻炼其艺术素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拓宽学生吸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鉴赏力与作品的创作能力,提升艺术素养,才能帮助学生在美术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展现自己的个性,提高自身的作品创作能力及美感,形成与众不同的作品创作风格。学生也能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创作的快乐,激发内在的艺术创作潜力,学习才会乐此不彼。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应不断加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力度,积极展现艺术素养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为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刚.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2):217.

[2]冉冉.高职院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发展探折[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66-68.

[3]张俊美.艺术素养在职校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3):48.

[4]哈斯巴根.探析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272.

[5]高媛.浅析高职美术教学中的艺术素养形成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8):116.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3

关键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创新;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不仅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为了适应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要想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就需要从人力资源方面着手,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成为国家竞争方面的新的力量,为国家的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艺术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教学中,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鉴于这一点,高校方面必须重视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关注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性

在高校M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想境界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其各个方面的发展;第二,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质的教育能够推动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第三,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养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实际的艺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这样就使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最终使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艺术教育和音乐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

音乐基础理论作为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就是音乐教育对于艺术素质发展的重要性。首先,在艺术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部分。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以音乐作为载体进行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将每个人的艺术能力、反应能力、表演能力、听觉能力、识辨能力等进行开发和提高。相关研究发现,支撑音乐艺术欣赏能力的基础,在其他艺术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艺术素养的提升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另外,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教育。虽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说音乐教育与艺术教育完全相同。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育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表现在情感体验方面,其他艺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需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获得,而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情感体验相对比较直接,并且对人的心理、情感的冲击力更强。因此,在实际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将音乐基础理论的特点尽可能地最大化,提高学生内心的敏感度,并且不断地完善个人的情感体验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音乐的审美和体验,从而促进其综合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艺术素养工作的创新

只有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有效保持和提升,最终达到在高校中开展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1.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这一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后期的成长、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艺术素养教育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保证其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明确政治教学的根本导向,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识得到提升,同时还为艺术素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在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个性品质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艺术的本源就是创造力,如果缺乏创造力,那么艺术素养的提升就会成为无稽之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其自身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三者结合才能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效地解决,这样才能促进艺术创作的不断发展。

4.在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利用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性格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的形成和提升,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艺术创作的发展。

5.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通过良好的气氛的营造,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其智慧和创造力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高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实践

1.高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加强艺术教育的活动中,必须通过专业的艺术教师来实现,因为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欣赏能力、判断力,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文化的群体。在高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其能够达到专业的能力和水准,将艺术指导和教学实现同步发展和提升。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表现美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在道德修养方面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随着当前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育活动的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以往的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但是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并不能使艺术教育的质量得到保证,因为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涉及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虽然这种情况下,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也能够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提升,达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实践活动对其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音乐基础理论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同时也要明确实践活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团体、文艺比赛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气氛,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营造健康的环境。尤其是在当前对艺术素养教育比较重视的院校中,课外的艺术活动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音乐教育在其中一旦步入正轨,后续的工作就能够得到有序的开展,这种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

3.完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

由于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音乐基础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应该对音乐基础理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有效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从而促进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音乐基础理论在艺术素养提升中的促进作用。首先,高校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确保人手一本音乐课本,这是有效地实现音乐教学的前提;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将课程标准规范化,将音乐基础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对音乐的基础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掌握鉴赏音乐的方式,实现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

4.加强考核力度

在高校艺术素养的培训中,为了使培训效果得到保证,必须在实际的艺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力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提升。实际的考核中,并不单纯包括笔试,还会通过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尽可能地加入考核的项目中,通过表演等形式,将相关的知识尽可能地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之后将最终的成绩和课堂中的考核成绩进行组合,形成总成绩。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提升自身艺术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进行艺术素养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使高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发展水平得到有效的体现。音乐基础理论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在对学生加强艺术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必须明确音乐基础理论的决定性作用,重视音乐基础理论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保证,最终实现音乐基础理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凌靖波,吴爱邦.论我国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J].美术学报,2012(4).

[2]赵炀.浅议强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5(11).

[3]胡胜男.艺术素养在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9).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主要表现;成因分析

作者介绍:肖斌(1966-),男,天津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与艺术学、艺术设计学、高职艺术教育学以及国画、书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69-03

近些年,我国许多非艺术设计类的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有一些成立较早、实力较强的院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艺术设计类的二级学院或系科,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呈如火如荼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艺考热不断升温所带来的艺术设计类考生数逐年增多;二是各高职院抓住契机将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学院发展壮大的途径之一。然而,繁华的背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各院校都心知肚明的现实—历年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所谓“高就业率”对比“专业对口率”、“转岗率”等严峻的数据!原因在哪里?是艺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不景气?抑或是这些行业、企业就职岗位人满为患?我们只要轻触一下鼠标键盘就可通过网络这一快捷的信息渠道发现,网上到处充斥着对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渴求;是我们的高职艺术设计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显然也不是!教育部在2011年8月31日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那么,到底是什么禁锢着我们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难以真正达标呢?应该说因素较多。但本人以为,最不能忽视的是我们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生了与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实际情况脱节的这一客观事实,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在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研究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并探寻其成因,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应具备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概念的外延广,其内涵也较丰富。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程度和修养水平。不同的艺术门类、学科对于艺术素养的理解都有其必备的和特定的概念范畴。高职类艺术生所应具有的艺术素养概念,是除高职生所必备的科学、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等以外,还应具备从事艺术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纵向与横向两个特殊方面的能力范畴。

在纵向方面,它包括:具备一定的美术与设计基础理论和较强的绘画造型能力,对总体设计艺术的理解、认知和感悟能力,对艺术设计作品的阅读和品评能力,对所学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与把握能力,对所涉及到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学习与训练的接受与掌控能力等等。

在横向方面,它包括:具有一定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最起码的艺术常识,对美的事物—尤其是对美的形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对艺术范畴的事物富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有基本赏析水平等;除此而外,在横向方面还包括对所学专业课程应具有较高的热情和较强的执着精神与独创精神,对自己未来将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职业生涯的渴望与向往等等。

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言,纵横两个特殊方面的能力要求并不高,如再能以学生的先天艺术禀赋为基质,通过后天环境和艺术教育的影响,逐渐养成并发展为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进而透射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则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难事。然而,现实不容乐观。总结多年从事高职艺术教学和管理实践经验,经过多方走访交流、考察调研和统计资料的查阅后本人发现,在我国,除一些专业的艺术设计类高职院和少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外,大多数高职院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素养很难具备上述的能力要求,存在明显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

二、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分别以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显性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通常表现在从事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纵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缺失;而隐性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则主要表现在艺术思维过程、艺术创作过程以及展示于受众的艺术作品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独创性等横向方面的实践和能力的缺失。下面以本人所从事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分别就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中较为突出和普遍存在的艺术素养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进一步加以剖析。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关系

1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艺术教育的“罗盘”

1.1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

对于“人才”的定义,《辞海》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人才内涵有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人才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其才识和学问能力;二是创造力;三是品德;四是对社会的作用。郭宇在论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中对人才培养的定义为:为使个体具有运用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能为社会进行有益性劳动或贡献的系统的训练与教育过程。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的规定,使受教育者达到预期培养效果,它综合反映了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总期望和要求,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是整合教育的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实施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2人才培养规格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人才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方案,对学校的艺术教育方向作出指导,确保艺术教育功能顺利实现。首先,人才培养规格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制约和限定着艺术教育达到的教学目的,规范着艺术教育的教学力度和教学方向。其次,人才培养规格有效防止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混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对德育、美育甚至智力开发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不能因为艺术教育有这些功能而抛弃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学习,忽视艺术教育的教学本质。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艺术教育的施教者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

1.3人才培养规格检测和指导艺术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人才培养规格用来检测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是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人才培养规格确保学生在普修过程中巩固艺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模块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对已有的课程体系围绕宽径口、多交叉的原则进行整合。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的形成与定型,是能否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能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是课程设置的转化过程,对知识的如何选择与建构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手段、进度与效果,并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所构建的蓝图能否顺利实现。课程设置的好坏必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以辨别,而其中所隐存的问题也必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以发现。人才培养规格指导课程设置的内容,课程设置引导着课程实施的方向,而课程实施则是课程设置的具体实行路径,并直接影响课程设置的实现程度。所以,人才培养规格指导艺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但并不能确保课程设置的实施结果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

2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规格实施的“催化剂”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为目标。素质是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审美性的系统整合。现代人才素质要素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专业素质等。

2.1艺术教育的含义

对于艺术教育,有的学者这样定义:“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学者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是这样定义的:“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实施了如此教育,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家和器乐演员等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本文的研究对象则是广义的艺术教学理论,它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实施的艺术教育素质,通过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的艺术教育是针对普通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健康饱满的人格,是高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要求。人格包括理想人格和现代人格。理想人格是指思想境界的提升,高尚品德的铸造,爱国精神的养成以及理想信念的坚定等;而创新进取、爱党敬业、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队合作等精神是现代人格的主要元素。艺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优良品行。艺术教育借助艺术这种媒介,以深厚的情感做背景,在施教过程中,使人们在感情的引导下主动追求完美,摒弃丑恶,追求美好,从而使心灵得到洗涤和塑造。艺术教育有震撼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对人性善恶的思考,有追求理想信念的执着,还有百态人生的描摹,通过各种艺术熏陶,引导学生发现美好,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创造,6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及气质得到不断升华,促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实现完美人格的构建。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对美的一种传播方式,美来自生活、来自社会、来自一个人的内心,美通过艺术的媒介比说教更直接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的素质教育,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观念,使其受到启发,得到感染,受到熏陶,加快人才素质培养规格的实现。

2.3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

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日趋激烈,学生承担着生活、学习、就业等多重压力,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首先,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消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适当调节压力,宣泄情感,疏导情绪,赶走消极情绪,使之保持乐观心态,还可以通过参加艺术表演增强自信心。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舞蹈的练习,来展现体态的柔美与刚劲,并主动积极参加身体素质练习来提高舞蹈的美感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质。

2.4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熊彼特指出,金融资本积累的多少并不决定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企业家的精神和创新。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之处,并不是因为开放市场的资源配置优于计划经济,而是因为创新的多样性。可见,创新能力对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刘健英在论文《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认为创新能力的构成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内部要素是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能三方面组成。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变得容易把握了。显而易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强调“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并从培养创新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夯实知识基础、锻炼实践能力、营造创造氛围等方向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从生理学上讲,艺术创作需要人对大脑进行充分的分配和调动,将大脑中的全部创造力进行融合,并将现实和想象结合在一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家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以开阔的思路、高超的想象力将具象的事物用理性思维进行整理融合。艺术教育正是通过艺术感知、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开拓思维、锻炼学生对事物之间的认知和观察能力。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艺术是以形象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最根本的特征,艺术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形象思维。“艺术教育是唯一从具体形象入手,建立和填补想象思维空白的学科。”我们将形象思维能力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运用到艺术训练中,在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扩展大学生的思维,形成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归纳与演绎并重的创新思维。其次,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直觉和灵感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有创新的思维,它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媒介,将艺术作品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进行鉴赏时总会在瞬间感觉美或者不美,并没有经过理智的思考,这就是直觉感知艺术形象的审美直觉性在其中起了作用。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在直觉中,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整体认识,达到对作品的认知和领悟。也正是如此,学生能够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审美直觉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最后,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把自己内心潜能通过外显行为释放或者显现出来的过程。如果没有个性的发展,人就不会有创新能力。艺术教育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佳的发展环境,艺术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体现,任何艺术创造都融入着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任何艺术鉴赏都需要个体的亲身体验,因此艺术不会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尊重其个性发展。只有当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时,才有可能激活个体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能力的培养。

3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共同的“起跑线”和“终点线”

3.1两者的制定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1.1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一般是通过对人的培养,使其成为有才能的人,即人才。对于大学人才培养规格来说,人才培养就是利用大学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成为有较高才能的人。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和通过人的积极主动,推动人和事物的发展。具体来说,人才培养规格通过理解、尊重和依靠学校内部领导者、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和大学生来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通过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明确他们在人才培养规格不同层面的责任、权利和任务。人才培养规格的实施者为了使大学生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既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又要充分尊重和关注大学生个体特点,树立了多元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3.1.2艺术教育坚持以人文本高校大众艺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及需要,正视学生艺术潜能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沟通来发展切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来进行艺术教育,真正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艺术教育实施者实现以人为本,是通过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艺术才能,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艺术潜能及素养,帮助学生找到发挥艺术才能的平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艺术教育尊重和支持每个人受艺术教育的权利。高校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对充足的教育设备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外在条件。并且对多数学生来讲,大学是他们接受艺术教育、进行艺术实践的最后机会。从此意义上说,高校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艺术的机会,是艺术教育践行以人为本最重要也是最生动的表现。其次,艺术教育以兴趣为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再美的艺术作品都无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经验的差别对艺术种类产生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但是艺术的种类繁多,艺术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总能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东西。艺术教育的实施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其三,艺术教育的以人为本观念体现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上。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差异性,让学生对艺术的认识不同,艺术活动能力和艺术潜力的开发水平也就不同。艺术教育关注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所认识和感兴趣的艺术形式。

3.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两者共同的教育使命

3.2.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实施手段,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的本身,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直接服从于高校的根本任务的。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本质上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必须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由此表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和使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本。正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的“发展经济以摆脱贫困,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6

[关键词] 艺术素养 大学生 意义

大学生是接受大学教育的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拥有新思想、新思维、新技术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群体。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由未完全成熟向完全成熟过渡的发展阶段,也是各种心理矛盾最普遍、最突出或难以把握的时期,是人一生中情感最不稳定、易冲动的时期。现阶段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意志等方面有成熟的一面,但也有主观、幼稚、片面和不成熟的表现。而未完全成熟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发展,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在人才培养和人类智力开发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没有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的效能就不能得以最大化。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一、艺术素养的含义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艺术素养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与人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显然,这里言及的艺术素养非艺术家所必需的艺术素养,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建设者应具备的艺术素养。这一素养至少包括三个层面: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以艺术认知和艺术基本规则的建立为主;基于教育对象和课程性质而建构的课程内容体系,并以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的获得为主;透过艺术教育所要达致的理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并能自觉体现和迁移。

二、艺术素养和大学生的关系

具有某种素养,是指具有某种价值观,并在价值观的作用下,遵循相应的规范,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符号系统的能力,从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性习惯和生活方式。一个有素养的人,在做出个人决策,或参与公众事务、从事相关工作中,能够运用并遵循多元尺度,即科学的尺度、人文的尺度和艺术的尺度。科学的尺度归根结底是真,艺术的尺度归根结底是美,人文的尺度归根结底是善。

在个体身上,各种素养往往以一个整体表现出来,为了便于研究和理解,人们把它分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即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科学求真,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强调客观规律,给人以理性和理智;艺术求美,诠释美的规律和境界,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增强人们的爱美、审美之心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给人以感性和激情;人文求善,主张抑恶扬善,倡扬生命关怀,仁爱之心,既具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给人以感悟。科学、艺术和人文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原本就是融为一体的,而且真中有美、有善,善中也有真、有美,同理,美中亦存真、存善。换言之,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既不能没有科学和艺术,也不能没有人文。高等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弘扬科学、艺术、人文,求真、求美、求善的精神。所以,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就是从科学、艺术、人文的融合走向追求真、善、美的人文实践,培养具有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三、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看艺术素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在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确是不同性质的两大学科体系。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与艺术是交织在一起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科学与艺术仍然相互胶着,同属哲学体系。如果说现代科学源于16世纪,那么,当时的许多艺术家就是伟大的科学先驱。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不同类型知识经验的存在价值、功用、意义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诠释的对象)逐步明晰并具体化。随之,学科体系、门类、研究领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明确,科学与艺术就此分道扬镳,并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特质。简单地说,科学的本质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艺术的本质在于揭示人类情感世界的奥秘。前者讲逻辑,求真,注重客观的精确性,排除多义性;后者讲形象,求美,关注审美性,接受多义性。

从学科发展和知识掌握的视角来看,学科划分越细、研究越前沿或越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那么学科的目的性和学科间的融合性也就愈强。就科学与艺术而言,许多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李政道先生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杨振宁先生认为,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二者的共性在于其本源是一致的,即自然,自然孕育了人类,发展了人类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所以二者均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源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同时,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认为,科学与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方法也是相通的。科学与艺术学同属哲学范畴的不同侧面,都是抽象的精神,是非物质的。

概览科学与艺术的过去、现在以及对二者未来的展望,科学与艺术虽分属两个庞大的学科体系,每个体系又有诸多分支学科,伴随各自分支学科的增加,以及增加的速度越快,二者的联系与结合就越紧密,就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艺术领域中的新媒体艺术、环境艺术、装置艺术、摄影艺术等就与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发展密不可分。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其突出特点不全是智商,还有高品质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情商,他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都怀有某种审美情感,这大都与他们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或所具备的艺术素养有关。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更加强调两者共处一个平台之上的、系统的知识整合、技术整合和文化整合,其整合的基础和条件就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自然融合,从而使学科教育效能得以最大化。这种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内化到人身上,并能源源不断地、稳定地输出,这便是综合素养的体现。

综上所述,就个人而言只有科学是不够的,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的发散、创美冲动的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的确立,高雅审美品位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进功能。因此,艺术素养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伍帆.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