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互动形式范例6篇

多媒体互动形式

多媒体互动形式范文1

所谓多媒体,即多种信息媒介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介的简单复合,而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今信息社会,以计算机科学为标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广告设计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气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广告推广战略也从单纯的品牌推广阶段向更加细化的市场推广阶段转化,开始注重和选择区域媒体、行业媒体以及更加细化市场定位的媒体,数字多媒体广告运作和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广告视觉传达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效应好,视觉传达样式多样

传统媒体广告的信息传播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其诉求策略和表现形式因此受到限制。传统的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形式。它们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能传达有限的内容。wWW.133229.coM随着20世纪末数字化多媒体广告的出现,孕育着各种新的视觉样式的形成,视觉表现方式也更加生动和更具渗透力。数字多媒体将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体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例如,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使网络广告在视觉传达的形式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电子显示屏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户外、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的广告场所,车载电视广告也出现在公交车和地铁,它们以新颖时尚的姿态,发挥着各自的投放优势。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也广泛使用在展厅、书城、医院以及企业的宣传介绍中。这些新兴的广告媒体样式,不仅丰富了广告的传播媒介,拓展了传统视觉传达的层次,并且获得了较好的传达效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上海外滩游轮上的巨幅lcd显示屏广告,不仅因其尺寸大,而且因其良好的黄金环境,在黄浦江上移动的视觉吸引,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来到外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了外滩独具一格的广告风景线。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告领域将会有更多的视觉传达样式,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视觉体验。

二、交互性好,体现人性化视觉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具有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满足人们的参与感。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无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传达上都给使用者更多的关心与服务,是人性化设计的体现。交互式广告的真正意义在于体现了用户、广告客户和数字化多媒体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是说,数字化多媒体提供高效的广告环境和资源,广告客户则可以自主地进行广告投放、更换、效果监测和管理,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广告信息及其表现形式。也只有建立了三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交互式广告最和谐的环境,才可以让交互式广告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广告的价值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互动式数字多媒体广告不仅使用在商业广告运作中,甚至在非商业广告运作中也得到使用。例如,博物馆、医院、书城、旅游景点设置的人机互动的触摸式计算机平台有助于帮助人们按需要获取信息。

三、技术先进,给广告设计提供更大创意空间

人类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的巨大变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几乎可以使一切艺术想象变为现实,给新时代的广告设计师们带来创作上更大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使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染力。数字印刷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电视电影、多媒体电子屏幕、数字摄影摄像技术,提高了广告视觉传达的科技水准。运用电脑操作的彩色喷绘技术,使广告视觉传达作品的画面幅度加大,形象更真切感人;电脑及其相关软件在广告视觉传达创作中的运用,使广告创作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空间到可以由用户选取交互点的虚实结合的交互广告媒体。毫无疑问,广告视觉传达将会在不断运用高科技及其新媒体中得到发展。

四、形成跨媒体传播的整合传达效应

数字化多媒体广告使现有的各类相互独立的媒体走向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合各种传播媒介的跨媒体平台。其实质,即统一所有的信息源与传播媒介,将全面的信息与内容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快速、低成本地传递给最大范围的受众,以发挥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跨媒体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布与互动,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例如,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传达信息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将传统的、界限分明的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传播形式结合在一起,具有多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传播广告信息的独特优势;互动电视除具备一般高质量彩色电视接收功能之外,将广播电视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三者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了双向通信功能。就广告传播媒体而言,21世纪是媒体整合的世纪,是媒体创意的世纪,人类真正进入了以数字化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整合时代。

结语

广告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交叉学科,目前,数字多媒体广告形式在我国已逐渐具备了社会影响力,其地位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预测,数字化多媒体广告形式将成为21世纪广告视觉设计的主流,甚至成为中国广告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

[1]胡飞.基于网络媒介的交互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 2003.3.

多媒体互动形式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0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在视觉传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媒体。客观来讲,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让用户体验到艺术效果,视觉传达效果更佳,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语言传递完美结合,极大的提升了作品表达的艺术美,以独特的形式让人们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视听色彩。然而,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如何,多媒体艺术的趋势、多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均急需进行一系列厘清。基于此,本文从多媒体艺术特征与发展入手,对多媒体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视觉传达如何影响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一、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一)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像、符号等视觉方面的组合,再融入语音、音效等元素,通过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呈现了丰富多彩画面。多媒体艺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综合了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对资讯、传播及图像等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过程。

多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1)综合性。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的作品,过去只能通过单一的图像或者视频进行展示,现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声音与画面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等多种表现进行综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2)交互性。多媒体艺术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艺术家通过网络艺术作品,也可以现场讲解作品,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并与网友积极互动,创造出更具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网络多媒体也不再是被强迫阅读,而是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艺术作品。设计者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更好地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完善;(3)丰富性。多媒体艺术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文字排列、图形规划、色彩选择等呈现出一个内容丰富的视觉系统。多媒体艺术将几类视觉元素组合起来,使呈现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和节奏的美感,用户能够在感官上得到极大满足。

(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艺术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与人进行沟通,这种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为受众群体传递更多的信息,是大众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中丰富了其艺术形式,为艺术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促使视觉传达艺术不断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在今后视觉传达艺术将以多种灵活组合方式呈现,代替之前传统的媒体,从单向的视觉传达发展为相互融合多元化的形式,多媒体与网络共同发展。由于多媒体艺术的推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上将会使设计方式、设计风格、思维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变化,多媒体设计作品传达形态多样、时效性强、交互传达、传达效果佳等特点,相对传统媒介,网络可以让艺术作品可以无限制的传播、内容信息更丰富。人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传达的信息内容,还为观众提供了互动的新情景,让观众能够接触到艺术的美感,提升艺术体验,从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欣赏。随着网络的交互性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传递作品信息,更多是一种情感的依托与交流。网络的大众化,为设计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条件,各种形式的交互、导航按钮设计以及界面设计,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上。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多媒体艺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多媒体艺术形式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出来,而现代艺术作品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艺术设计师要转变观念,迎合现代人的艺术需求。多媒体艺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网络媒体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新的血液,多媒体艺术的新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在网络媒体艺术设计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设计师会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在同样的元素情况下使用动态化设计,因为运动着的视觉形态较之静态的视觉形态更具有信息传播力。因此,在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下,设计师将会积极调动一切视觉和听觉元素,使觉焦点或视觉中心是围绕着信息资源的分布点进行移动,将信息资源进行主次分明、由弱到强的呈现,以达到缩短观者视觉搜寻的所需时间,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充分体现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消极影响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首先,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传播,而网络具有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这对多媒体艺术作品提出更大的挑战。由于网页的版面有限,设计的版面空间小,创意设计受制,相比其他传播媒介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设计师需要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进行合理编排,优化视觉传达设计;其次,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要不断创新,重塑艺术思想,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例如运用三维空间艺术,图形和文字皆呈运动状态,强化视觉冲击力的目的。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多媒体的艺术表现性与传统媒介是不一样的,因此多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要明确信息设计是将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多媒体作品设计要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将数记录信息的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能够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特点,在纸质资料转化为网络信息的过程,要对信息的重新设计,经过艺术设计的处理与加工,以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相对纸质媒介,网络传播应更注重视觉效果,信息数据的呈现需要强化视觉传达冲击力,把握多媒体艺术特点,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根据网络的多媒体艺术设计特点,视觉传达应该注重信息的关联性,不能只关注单一页面的信息关系,更要注意各页面之间的相关性,艺术设计师要注意组织方式的层次性,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具逻辑渐进性,具有层次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重新表现其艺术思想。图在多媒体设计中,信息化体现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为艺术创造开创了新的领域,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图形图像处理,增强多元化美感,图像能够为视觉效果增强美感,使内容表现更直观、明确,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达到空间艺术效果。二是文字符号设计,文字符号通过设计、排列传递出视觉美感,例如字体的大小、字号的大小、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版面的层次性,要求文字内容和形式简洁、清晰,通过文字颜色、辅助图形和版面设计突出文字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三是色彩元素的美感,色彩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色彩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达内容的主题。色彩的把握是体现多媒体作品的关键,不同色彩反映不同的情感,在视觉设计中把握色彩规律,利用色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的多元美感。色调的属性在多媒体中运用表现出不同的作品概念,设计师要结合多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用色,根据主题意境发挥出色彩语言的作用,比如绿色可以给人生命、活力和自然的感觉,适合用于表现医学类或环保类题材。从艺术设计表现方面,多媒体艺术设计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符号、色彩元素的设计、组合,通过传统表现与现代因素结合,通过多媒体艺术的处理,最终呈现艺术作品。

(三)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是现代媒体发展的新特点,通过交互使用提升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互设计能够增强观众对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当交互的信息通过媒体传播变成知识,需要对媒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理解,不同种类的图像、图形、声音、影像视频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形成有色彩、光影、图像和音响互补与交融的美感画面,增强作品产生的艺术张力,以达到对信息更高层次的交互作用。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不同,网络多媒体使用者是主动接受信息,因此,交互式设计的最高层次是能够满足用户体验需求,根据用户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再造,使信息内容呈现更加丰满,更具艺术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多媒体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展现出这种艺术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视觉思维,多媒体的互动过特征,让信息的接收者也参与到信息设计中,设计要多维度、多空间组织信息,使信息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以新的形式推进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31-33.

〔2〕李奎霞.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研究[D].延边大学,2012.

〔3〕张学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性价值和意义[D].清华大学,2004.

多媒体互动形式范文3

关键词:多媒介;文学传播;互文阅读

一、多媒介文学传播

最早的文学传播方式为口传的方式,而口传受记忆以及准确性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传播的范围有限,而且仅限于一些篇幅比较短的诗词歌赋。而竹简和丝绸本身价格昂贵,很多人都难以支付高额的成本。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文学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近代文学的传播开始利用杂志、报刊等进行传播,文学的传播范围不断的扩大,受益面也越来越大。而数字媒体的到来,使得文学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为文学的传播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1]。特别是互联网媒介传播,使得文学的存储和传输更便捷,而且成本低,不会占用空间。但是互联网媒介传播中审查难度比较大,不仅有文学精品也包括一些平凡和低劣的习作,因此互联网媒介虽然扩大传播途径,但是也使一些低劣之作混入其中。此外电视、互联网等文学传播途径打破传统文字传播的单一方式,可以通过动态的图片以及声音等进行文学传播,进一步扩大文学的影响力。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呈现的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学形式不断的更新和涌现,而新媒体的出现是否会使旧媒介的发展受到限制呢?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电子、数字媒介的出现,并没有使书籍、杂志等媒介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共存的形式存在。此外,新旧媒介互相补充和转化,数字化的发展使得各种媒介都可以进行互相转换,文学内容的可塑性更强。新旧媒介的转换使得文学传播途径更合理、便捷。当前文学传播中多媒介传播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在数字媒介的带动下其他传媒也获得巨大的发展,重获新的发展活力和生机,这也体现出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趋势[2]。多媒体传播和发展使得文学传播进入春天,而不同传播媒介的传播作用不同。必须要明确不同媒介间的差异,了解文学的内涵,使文学传播更合理。最理想的文学传播方式应该是长久的传播方式,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长久。而文学的长久传播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同时从读者是否能够读懂方面来看,并不需要一味的迎合读者的口味,比如很多经典的著作初读生涩难懂,但是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实现长久传播的效果。此外,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本身的情感性和思想性,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可以获得长久传播的基础。

二、互文阅读

多媒介文学传播使得文学艺术不再是与生活脱离的,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社会的一种产物,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艺术从实用主义方面理解,可以作为一种经验,是通过人与自然间环境的作用和交涉形成的。而经验并非是静态的知识状态,而是可以根据自身机体构造形成的一种动态形式。由于环境的变化到集体的反应和活动,使得生物不断的接受和感受自身的行动结果。而动作与感受间关系则可以理解为经验。从受众角度发展的情况来看,多媒介文学传播过程中,对阅读的接受形式非常简单和清晰,在阅读文化构建中也能够反映出这点内容,同时凸显出互文阅读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理论的分析来看,所有文学作品形式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间互相联系和参考,逐渐形成一张巨大的文学网络[3]。互文概念中文学写作需要作为一个坐标体系,能够进行横纵向的发展。对一个文本的理解,不能仅从文本自身考虑,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的文本进行分析。多媒介文学传播中,互文阅读方式的种类比较多。包括语言与图像,广告与文学等方面的互文。影视以及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大荧幕,文学读图形式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下使众多学者开始担心文字阅读会被取代,而针对这种情况主要的解决对策为互文阅读。对于相同类型的文本,可以结合语言和图像文本进行参照阅读。图像文本为读者提供更直观、形象的阅读形式,有利于读者对阅读内容的接受。但是图像文本阅读却无法体现出语言阅读的韵味,因此通过互文阅读方式有利于使不同阅读形式相互促进和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更合理的阅读方式。

多媒体互动形式范文4

[关键词]企业形象 数字化 表现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平面广告、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动态影像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数字动画、 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体系。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改变了现代企业形象的传播途径,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优势来拓展了企业形象设计的创作空间。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相对传统艺术来讲具有明显的开放、共享、融合的特征,对于艺术本身也影响巨大。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属于静态的、固定的、单一的形态。而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则是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通过设计师采用计算机创作的数字语言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极大地丰富了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范围,其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借助后现代的表现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数字语言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就是一个非物质和艺术化的数字虚拟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些新的特征将推动着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新发展,下面将针对这些核心特征进行分类阐述。

一、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指的是用户通过某种数字技术平台而进行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我们称之为互动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作用下的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互动性,是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通过文字、图形、视频等数字信息而进行互动表现的。这种互动性为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理念,也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好的应用在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中,使得企业形象的设计与传播推广过程中加入了互动思维。这种互动思维效果依赖于受众的体验,现代企业可以根据受众的体验和感受来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由于传统的企业形象设计者是设计师,接受者是消费者,这种设计是单向的,消费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其缺乏兴趣感。而企业形象的设计则不同,它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设计师引导人们参与并把选择使用权交给受众,他们的选择和参与的意识形态,会形成一系列的数据,通过企业设计师和相关人员整理和反馈,使企业及时掌握消费者一手资料信息,最终形成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在这个过程里,消费者成了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一份子,这样消费者变为主动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了积极性,对于现代企业形象的推广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互动理念和互动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媒体艺术类型,“参与和互动”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的美学价值,现代企业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在特定地点与特定时间中来进行传播。如数字电视技术接入互联网、点播视频节目等,使电视开始加入于互动的功能,这种充分互动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重要特征。又如现在一些电视栏目在开播中接入网友的提问,或者以短信和电话的形式与主播气的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提高该栏目的收视率,还为本栏目的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拥有超过千亿的中文网页数据库,可以瞬间找到相关的搜索结果。这里的互动不仅在于企业外在形象的互动表现,还有其内在企业文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表现出企业形象设计的人性化的特征,体现了企业形象设计的优势。

在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其互动性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活动创造了双向的、互动的、可交流的空间。消费者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积极参与企业形象的宣传与传播中,成为企业形象推广的一员。同时,消费者在更多的互动环节中更深的了解企业文化和服务,这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因此,互动性是数字化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潜移默化参与企业形象设计,甚至可以成为企业形象的传播者。

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多维性特征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表现出提供多维趋向特征。数字媒体将传统企业形象中的各种信息(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带给受众以多维角度的综合体验。在多维视觉元素的影响下,现代企业形象设计改变了传统企业形象的设计观念,让企业形象设计从平面的、二维的表现形态中解放出来,给企业形象设计带来新的多维视觉效果。这种多维视觉效果具有多层次的、立体化的表现空间,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多维性特征还体现在动静结合上。传统的企业形象是静止、信息一次性释放展播的,而企业视觉形象设计是将过程性包含其中,增加了动态的展现画面。动态化的形象设计是二维化向三维化、四维化的发展结果,使画面图像更具有人性化和立体感,形象设计更能贴近消费者。

企业形象在数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多维性的特征,数字媒体传播方式是呈网状的,可以对数字信息进行存储与再现。企业信息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传播的时候,这是数字媒体具有超文本链接传播模式,这种超文本链接的传播方式是多维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超文本传播可以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播,它将企业形象中的带有视听效果的图像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并与之产生互动关系。因此多维性的传播特征可以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交流平台,使企业形象和文化理念更好的传达给他们。另外这种多维性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进行传播。

三、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的虚拟性特征

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中的又一表现特征为虚拟性,在企业形象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将改变传统企业形象的传播方式。我们知道传统的企业形象展示出来会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虚拟性能够将企业形象中的元素通过虚拟技术呈现出来,这样消费者不一定到实体企业中去感受该企业的环境和文化。所以虚拟的时间和空间使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无所不能。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得益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强大的虚拟能力,在设计中加入其他学科(机械、人体工程学、声学等)与新的生产和艺术(3D效果、非线性编辑和多媒体技术)帮助下,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结合下,使传统的虚拟视觉效果在数字化编辑与整合中得以实现的。在现实中,同一个地域的人很难近距离或多角度的游玩异地的各个角落,虚拟仿真、数字化生产技术却可以。如“虚拟博物馆”帮助人们在互动与漫游的自由选择中访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机构与独特的科学信息。“虚拟博物馆”也是实现我们畅游世界、游历各国各地名胜的游历途径,它同样也为自身的形象宣传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设计师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来实现人们难以达到的理想,企业形象采用的虚拟技术使得受众更直接的接触企业本身。如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将数字虚拟技术广泛用在“走进世博会”全国巡展中,在这个巡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参观者们对于虚拟翻书多媒体功能非常感兴趣,使用时只要在装置上做着翻书的动作,虚拟图书随着人们的手势进行前后翻动书页。能在屏幕上采用可触摸式投影系统呈现出立体景象、世博会美景、规划模型沙盘世博会的相关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更形象的展示给参观者,增强了观众的可看性。这就是数字化虚拟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真实感受。展馆各类内容由参展者提供,包括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网上世博会运用了三维技术,浏览前请按提示安装相关插件。还有企业形象在推广和传播中,采用的虚拟游戏和动画与用户互动,用户可以在瞬息之间通过物理身体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数字虚拟空间不再意味着距离,而是成为用户自由竞技的舞台,人们通过改变空间和离开感觉习惯的空间以后开始与极具创意精神的空间进行交流。因此数字媒体系统打破真实世界中的地理空间限制,艺术创作、虚拟交互空间上的无限自由在这里呈现。

四、媒体的融合性

媒体的融合性是指在媒体世界里计算机融合了各种各样媒体特征,所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通用的相互共用的平台的媒介,这一形成共同平台的媒体我们称之为媒体的融合。现代企业数字化形象设计的创作和传播是在计算机数字平台中进行,在这种通用平台上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中许多限制性,因为计算机数字平台有统一的数字语言、技术平台等,它能利用数字媒体的无限复制和广泛传播。现代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媒体之间的融合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各种媒体的相互融合既发挥了个体媒体的优势作用,又能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企业形象信息。

现代企业的数字化形象融合了视频、文字、图片、花絮等元素,可以建立专业论坛、博客和微博等互动专区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如一部影片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使观众通过网络或电影频道来观看相关宣传预告片,提前预热以此来让人们关注它。在推广的同时开通微博、博客的网络宣传平台随网友进行实时传播,同时可以通过互动专区网友直接与嘉宾展开互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影片初期通过电视、互联网、平面媒体以及多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些多种媒体的融合为电影宣传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空间,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下取得最大的宣传力度。即时通信软件、手机短信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当今年轻人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必需品。这些媒体的相互交融的传播让很多人都记住了湖南卫视的名字合品牌形象,很多观众甚至会锁定湖南卫视,因为相信它能为自己带来轻松的观赏感觉。可见,顺应时代潮流,融合各种媒体,对于建立数字化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如国内一些著名电子商务企业充分运用了互联网、手机微博和短信的等多种媒体与其进行实时互动,集成在线直播、幕后新闻、选手微博、实时投票、社区论坛等方式,使观众充分参与其中。在这影响下多媒体渠道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最大限度使整个节目与顾客互动,已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这些电子商务企业成功运作可看出数字媒体传播的融合性初踞锋芒。因此媒体的融合性将贯穿企业生产、终端使用、传播渠道、产业链等各个环节。不同宣传环节之间的的融合为企业形象的推广奠定重要的基础。

五、商业化和娱乐性

后现代生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趋势,大众文化从表现上可以定义为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及传播文化的有机组合的复合体。从技术上看,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以电子和数字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现代企业不只限于本身的市场价值和促进消费的理念,它在创新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积极主动地加入消费者行列中,体会其中的欢快,刺激,享受消费者追求美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它的商业性和产业性。

所谓商业性是指整个企业形象的产品互动。在现代企业看来,娱乐的地位远远大于美的地位。通常,民众喜爱的产品都比较便宜、实惠、偏向大众化。所以,数字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们可以向有钱人迈进,使企业形象拉近了与大众消费之间的距离。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企业形象从物态化本体向信息化本体迈进。对物态化本体而然,原著是最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信息化本体却不同,它认为原创作于拷贝的信息没有两样,它注重信息本身。比如消费者都会从企业形象网站上随意拷贝一些图片,但通过修改、保存、打印就变为自己收藏,这种行为在无形中为企业形象传达了信息,所有这些过程都体现了商业化和娱乐性。由此可见,未来的娱乐和数字化企业形象设计将必然是如影随形,未来数字化企业形象中商业化和娱乐性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六、结论

现代企业形象设计呈现出动态、多变、丰富的表现形态,这种表现特征将在传播方面形成互动性、多维性、虚拟性、媒体的融合性、商业化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作为设计师而言,他们将采用数字媒体艺术视觉进行多维立体化的表现,为企业形象设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的提供新的表现途径,尤其是企业形象设计的形式和风格也表现为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清堂,王忠华,陈迪.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罗军.数字媒体品牌形象推广[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于方.数码信息时代企业形象设计的心发展[D].天津工业大学. 2007.

[5]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6]王洪亮,吴颖,戴璐.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多媒体互动形式范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203-02

一、移动互联网

1、移动互联网目前现状

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正日趋升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超过5.2亿。到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或将首次超过互联网用户数。

在市场规模上,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q3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147.8亿元,同比增长102.1%,环比增长16.9%。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速放缓,逐步回归理性,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不可否认,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其透露出的机遇和诱惑已让互联网欲罢不能。

移动应用日益丰富: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近几年来,除了传统的娱乐、游戏等手机应用外,sns(移动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应用、(lbs)基于位置的个性化搜索和信息服务应用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迅速增大。

2、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到2012年年底截止,我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范围达到四亿多,较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多。测试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更会扩大,其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纸媒的应用深深的深入到人们的心目中,从全球电信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从2005年以后开始,基本上是移动数据业务的转型、宽带升级及ip化拉动整个网络的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对人们有用的游戏、音乐等平台业务的收入比重使运营商的收入不断的增长,这种趋势字我国国内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发展给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提供了发展途径,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的数据业务在不断的提升,他们的运营模式也在拓展着。

3、移动互联网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及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运营商、硬件厂商以及应用软件开发商带来了很大的商机,但是对于传统媒体的发展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主要介绍移动互联网对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在将来的两三年内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冲击不是特别大。原因如下:

第一、传统的媒体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的采编权和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的权利,移动互联网离不开传统媒体的资讯信息。

第二、很多的青年人员有自己固定的互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较小,其大部分处于观望阶段,他们的态度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第三、移动互联网主题人群,更多的将其作为休闲娱乐的渠道,并不是了解新闻资讯的权威渠道,出于时间和自身的问题,他们也不太阅读传统媒体,所以移动互联网短期内对传统媒体的发行影响很小。

从另一方面看,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虽然对媒体产生了冲击,但是在某一方面也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机遇。与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只是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内容上对传统媒体依赖依然存在。

二、传统纸媒的数字化、移动化趋势

1、网络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1)载体的海量性。网络容量之大,任何其他媒体都无可企及,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其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

(2)空前的时效性。报纸的出版周期常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电视、广播的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而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却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尤其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新闻的时效性更为突出。在我驻南使馆遭北约轰炸的事件报道中,网络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使第四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媒体。

(3)结构的超文本(多媒体)性。网络新闻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是兼具数据、文本、

图形、图象、声音的超文本结构,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象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因而是立体的、网状的、多维的,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亦动亦静。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和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是用图象,而网络新闻则三者皆用,它融合了纸质新闻、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报道手段,使受众在网上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

(4)交互性与易检性。传统媒体的新闻,是由一群经验丰富的编辑或制作人,在受众遥不可及的编辑室或新闻中心,单方决定值得报道的内容,阅听人只能被动地等待收阅或收听在固定时间送达或播出的新闻,如果有意见,也只能事后表达。而网络新闻则可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这不仅做到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交互性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

易检性是指网络新闻具有过刊查询和资料检索功能。广播、电视错过时间,通常就很难再听到、看到同一内容:想查看报纸以前的报道,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网络新闻突破了这种时间限制,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时按日期查看一家网络媒休的旧闻,也可以很方便地输入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

(5)全球性与个性化。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这使得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比如一家市县报上网后,其网络新闻会拥有不少关心该地区情况的省外、国外读者。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公平竞争,有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媒界中声音微弱的现象。

网络媒体在整体传播模式上趋向小众化和个性化。小众化是相对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而言的。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受众只能在有限的媒体设定的有限的菜单范围内作有限的选择,因此必然是大众化的。而网络媒体提供的新闻浩如烟海,其内容丰富且分类精细,当前许多网络新闻媒体均提供了定制“个性化新闻”的服务,网站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向其发送经过选择的个性化新闻。由读者自行采访及新闻,打破了传统报纸由记者独占新闻采访工作的模式,使网络新闻越来越朝着个性化的趋势发展。

2、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变,为手机终端提供了更快的上网速度和更宽广的数据容量,就好比是建造了一条无处不在的移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这条高速公路,手机媒体得以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并在手机上自由搭配出不同的手机媒体形态。手机媒体社交化已成趋势,其社交媒体已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与社会生活的二次融合,已经突破了新老媒体概念之争和分行业竞争的格局,加速了产业边界的消融。

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虚拟社会;而在一个包容、互动、共享的虚拟社会里,社交行为无疑是最普遍的行为,所以社交化必然是手机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手机媒体的互动特征不仅在于人与终端机器界面的互动,更在于通过数据传输网络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有益互动。专业化、即时化、移动化、开放化是手机社交网站的发展方向。

随着整个手机媒体行业的日趋社交化,社交将成为手机媒体的一个整体特征。作为社交媒体中最为活跃的平台,要实现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就必须围绕技术和终端、功能和特性、商业模式三方面来着手。

1.必须建立在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进步上

2.必须围绕手机媒体的特性和功能进行

3.最主要的是要选择恰当的商业模式

3、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媒体的特点除了人们知道的便于携带性、移动性、个性化外,还包括以下几种特征:

一、传播效果强大。手机具有随身的特点,并且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信赖程度较高。手机媒体能够产生更为直接而强大的效果,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这对于我们广泛传播健康、和谐的文化十分有益。。

二、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收信息,不仅可以进行个体间联络,还可以进行群体间联络。通过手机报这种媒体形式,还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人们对于某个政治事件或新闻的评论,人们阅读手机报后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愿意通过手机媒体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借助移动通信网,手机短信、手机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群发给每一个用户。

四、多媒体融合。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张相对复杂的传播网。与此同时,手机还可以配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

4、手机媒体的传播分析

手机媒体的传播过程既不同于以往传播模式,信息从一点出发,直达全面,信息接受者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的身份发生转变,由此进行信息的多次传送与无限循环。手机传播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传播者的层层把关,也就是人人都是媒体的前提下,传播信息不断融合进传播者的主观意念,使得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泛,而且信息的主题也是开放性的。

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决定了信息在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全面发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即时反馈,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型打破了传统大众传播主体的权威性,推翻了“把关人“的权威主体地位,实现了传受双方的对等性。多个主体的出现,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及权利的分解与集中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手机媒体的传播形态是一种高度整合的社会性传播。

5、数字内容产业新形势应对

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飞速发展的电子数字通讯、信息技术给当代社会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网络文化从根本上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但是,现代传媒高新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生态格局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代科技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而主导传媒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的全面改变。不仅传统的文化形态“升级换代”或全面更新,而且大量崭新的文化形式被创造出来。

三、传统纸媒app转型

1、纸媒app发展现状及趋势

面向未来的竞争可能都会在手机平台上发展,包括目前,我们简单做了一个纸媒的下载,实际上这只是增加一个传播渠道而已,它本身还没有变成这样的形式,而且现在分了很多版,完全可以用手机媒体的形式,每个板块都面向一个细分受众,每个版块都可以办一份手机媒体,即时信息,然后通过手机客户端推送出去,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把网上东西也好、业界东西也好分门别类的通过手机客户端出去。那么这样就比报纸更快更方便,而且更有针对性。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有个性的。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用户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用自己的手机打开微博--在微博上已经有丰富的新闻信息,相比之下,许多纸媒的app使用频率却不高。在竞争激烈的app市场,大部分媒体的app往往都面临一个尴尬处境--即用户刚下载时有一阵热度,但是之后就很少有人持续去点击,用户活跃度很低。

2、纸媒app转型之路

纸媒app的现状,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讲,第一,它的受众量,有多少人看到了你传播的信息;第二,传播力,包括时间、速度、效率等;第三,是他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未来是一个大融合,只有受众量、传播力、公信力都领先的媒体,才会是未来的主导力量。纸媒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突破某些局限性,提高自己的受众量、传播力等等。

纸媒在开发app时,不仅应该注重内容的价值,还应该注重服务的价值,即给读者以最好的阅读体验,这一点是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的。纸媒在app开发时,应遵循阅读者的使用习惯。目前,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字号选择、横竖屏显示等功能及用户体验指标上,传统媒体的应用表现欠佳,大部分传统媒体似乎并不重视技术所带来的变革,这一点是需要转变的。

另外,提升app黏性的最有效方式是提升app的社交属性。纸质媒体的业务要想盈利对媒体的要求特别高,首先需要有强大的品牌支撑,有足够多的忠实读者,此外其自身的用户体验要足够好。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每个平面媒体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

四、传统媒体数字化、移动化误区

目前

传统媒体面临着自印刷术发明以来最重要行业的革命。媒体的创新非常重要,而这在现在看来尤为迫切。新媒体对我们既有的模式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这是数字时代的特征所决定的。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当然不会自甘堕落,在某方面开始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转型,选对方向的区域,也会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从博客、微博、sns等获取信息。新媒体的用户扩张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传统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其提供转型、直面挑战的机会。反思下《the daily》停刊的教训,也许能给我们在媒体数字化、移动化转型上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 郑强.平面媒体转向全媒体的流程再造[j].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09月.

[2] 蔡雯.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j].2007年第四期.

[3] 蔡雯.新闻与写作[j].2007年第四期.

[4] 郑强.设备程序开发的实例[j].2010年01月.

[5] 俞永唱.论纸媒的发展[j].2008年09月.

多媒体互动形式范文6

[关键词]信息艺术 网络时代 新媒体艺术 人机交互界面

引言

艺术是社会的镜子:社会是什么模样,艺术就会有所反映。数字时代,艺术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电脑和各种新信息技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种被广泛称为新媒体艺术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即信息艺术。

当前国际上对于信息艺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概括。在此,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分析和提炼,将信息艺术定义为:运用数码技术和互联网各方面的新发展,尤其是利用资讯、传播、图像等研究成果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过程。

一、信息艺术的分类

网络时代,“信息”已经不仅仅指简单的消息或音信,而是指与电视、广播、报刊、Internet等传播媒体有关、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和讯息。

从最早出现的电子艺术到新媒体艺术,艺术学者尝试用不同的名称来反映层出不穷的信息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仍在初期发展阶段,各种名称的范围往往模糊,也有重复性。笔者归纳为信息艺术的当代艺术形式有:

1,数码图形艺术:包括数码绘画、数码摄影和数码视频在内的计算机图形艺术

2,虚拟现实环境:如电脑游戏,三维电影等等

3,电脑动画和全息照相(holographic)作品

4,网络新媒体艺术

5,人机交互界面(human―machineinterfaces)

6,数码音乐、声音艺术

7,与戏剧、舞蹈和装置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艺术形式

二、信息艺术的特点

传统信息的传播模式是以大众传播单向性为基础的,信息从媒体向受众单向流动,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只能传达有限的内容。

新的信息艺术使用新的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将图形、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联成一体,全方位立体地为用户提供双向信息系统,大量的视觉形象取代了过去以文字为主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

1,互动性

信息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

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者是被动的,观者一般会在苦思冥想中揣摩作品传达的情感,寻找共鸣,而信息艺术可以满足观者参与和身临其境的欲望。创作者同观者的交流变得更为直观,更为亲近。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信息艺术的创作过程往往要求群体作业,因为它往往涉及不同领域的技术。因此艺术家不能单独完成,而是根据需求向工程、资讯、科技、生物学家等领域的人员寻求辅助。因此,信息艺术的创作可以让创作者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特长。把自己在各自学术领域里所学的。都运用在艺术创作上。

3,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

由于牵涉到科技,信息艺术作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有可能成为专利品。但由于其创作形式的多样性,新型的信息艺术也容易因追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而流于形式。

德国新媒体艺术策展人维尔特斯(AxelWirths)曾经强调:“新媒体艺术不是关于科技。而是关于内容。科技似乎给人们带来很多期望。让你相信很多变化会发生,但真正会带来改变的,只有内容。艺术工作者必须去了解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史,才不至于重复前人的创作。”

三、信息艺术的传播媒体

大部分信息艺术的传播媒介是屏幕媒体,机箱与屏幕是其技术载体,而展现出来的信息就是艺术形象。在此,笔者将信息艺术的传播媒体总结如下:

1,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继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四大媒体之后,迅速成长的重要传媒形态。由于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的第五大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如下优势:

(1)时效性强:

网络没有时间周期,24小时皆可处在工作状态中。随时可提供实时滚动的新闻。

(2)覆盖面广:

网络媒体大大超过传统媒体的覆盖面:在受众人群上,它将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的不同阅读群体统一覆盖,并可兼顾不同群体的阅读特点在地域范围上,它能跨越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借助网络向全世界传播。

(3)互动性强:

网络媒体大幅度拉近读者与编者的距离,使读者参与媒体、与媒体高度互动成为可能。

2,手机媒体

虽然手机主要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随着通讯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成为一种新的媒体。

3,数字交互电视

数字交互电视指通过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互动性是数字交互电视的重要特征之一。数字交互电视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欣赏节目内容。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博客

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也同时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5,播客

“播客”的概念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2004年9月,美国苹果公司iPodder,这一事件被看作是播客(Podcast)出现的标志。“同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2005年8月,上海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