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例6篇

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1

1存在的问题

1.1气候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金城江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在桑树生长季节,桑园的小气候常闷热潮湿,有利于许多病虫害的繁殖与蔓延;而且多年来的暖冬,自然界中各种越冬害虫的基数越来越高,造成农作物上害虫数量逐年增加,种类繁多,近年来桑蓟马、桑螟、桑瘿蚊、斜纹夜蛾等害虫越来越多,对桑树造成危害。此外,桑园环境条件导致病虫害发生。金城江区是大石山区农业区,位于山脚下的桑园中,杂食性害虫如象甲类、叶虫类、金龟子类害虫发生较多;在位于平地的桑园中则桑蓟马、叶螨类发生较多;潮湿低洼的桑园中桑赤锈病、桑紫纹羽病发生严重。金城江区部分桑园分布复杂,不利于桑树虫害防治。特别是新蚕区,桑园布局不合理,种植结构复杂,桑树分散种植,家蚕农药中毒时有发生,对桑树虫害防治极为困难。成片桑园少,其他农作物虫害严重,杂食性害虫易为害桑树,难以防治。

1.2桑树种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

金城江区部分桑园种植密度较大,达8.25万~9.00万株/hm2。由于种植密度较大,桑园中通风透气较差,湿度较大,且光照不足,较荫蔽,这样的小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一些病虫的繁殖与蔓延。蚕农在养蚕过程中,只重视养蚕,忽视对桑园的管护,桑园施肥以化肥(复合肥)为主,有的偏施氮肥,氮、磷、钾肥未按合理比例施用,有机肥施用不足或根本未施有机肥,导致桑树抗病性差,桑树病害严重,桑叶质量差。

1.3蚕农对桑树病虫害缺乏了解,滥用农药

近年来,金城江区蚕农因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等原因,桑树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而很多蚕农在桑树发生病虫害时盲目喷药,不能对症下药,误用农药,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与质量,影响养蚕的经济效益;通过近期对各个蚕区的调查,发现80%的蚕农缺乏对桑树病虫害的了解,不论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也不管是病害还是虫害,乱用农药,因此无法达到防治目的。据调查,蚕农在桑树虫害防治方面,存在滥用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河池镇枫木村骆马屯,2005年年初全屯1/2农户使用灭蚜净菊酯类复合成分农药防治桑树虫害,导致第1~2批春蚕食用该桑叶后发生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6万元。

1.4养蚕批次过密,用药不当

金城江区大多数蚕农1个月养3批蚕,1~3龄蚕同时饲养,因此在桑园治虫时,片面追求使用低浓度、残毒期短的农药,而且认为农药的残毒期越短越好,喷药后3~7d,就采叶喂蚕。桑园中发生的害虫,很多都是世代重叠,由于农药残毒期短,治虫不彻底、效果差,这是该区桑园年年发生虫害严重的原因之一。此外,长期重复使用药剂治虫,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在防治桑园病虫害时常使用的农药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乐果、敌敌畏等,总的来说,防治效果较好,但由于长期以来重复使用农药,特别是在害虫防治方面,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某种虫害,易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1.5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滞后

当前蚕农对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认识不到位,桑树一旦发生病虫害,便喷农药防治,不注重结合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长期使用农药,使害虫天敌减少,而且害虫产生抗药性,害虫越来越猖獗。而有些桑树病害,如桑紫纹羽病、桑花叶病等,目前尚无特效药,只能用农业方法防治。有些桑树虫害,如金龟子、桑天牛等害虫,不能用农药喷杀,只能利用其趋光性、假死性等特性采取物理防治。另一方面,蚕农对桑树病虫害防治缺乏统一联防意识,各蚕农于不同时期进行防治,导致效果差。近年来金城江区桑蚕业迅速发展,桑园面积不断扩大,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跟不上,特别新蚕区蚕农对桑树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区、乡级蚕业技术员缺乏。

2对策

2.1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健全桑树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

加大培训力度,对区、乡级蚕业技术服务部门技术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业务水平,培训一大批农民蚕业辅导员,各乡镇应设立蚕业站,形成蚕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全县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2提高认识,加大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力度

就金城江区当前桑树病虫害防治的薄弱环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桑树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宣传工作,积极组织蚕农参与培训;科技部门积极组织技术员有针对性地深入乡镇、村、屯举办培训班,发放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资料,增强蚕农科学进行桑树病虫害防治意识,普及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进一步提高蚕农的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加大培训经费投入,落实专项培训经费。

2.3合理布局桑园,实行连片种植

为了提高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对新蚕区桑树种植应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对低洼连片地块应开好排水沟,利于降低湿度,提高桑树抗病力。

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2

关键词:果树;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治理措施

在果树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是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适当喷洒农药能够帮助果树健康成长,提升其品质和产量[1]。可农药中的部分化学成分对人体与果树有害,一旦使用过量,果实中残留的农药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另外,农药经过树体逐渐渗透到土壤,既会使果树变得畸形,也会破坏土壤条件,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控制用量,避免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农药污染以及治理策略。

1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

1.1对果树的污染

据相关调查,果品中农药超标现象很常见,农药种类一般包括有机磷与菊酯类等杀虫剂,这种农药在果品中的残留时间很长,有机氯农药由于不允许运用到农作物与蔬菜之中,残留量不断减少,对果品造成的污染也随之降低[2]。如今,果品中的农药残留以杀虫剂为主,重点包括甲基托布津、甲胺磷以及乐果等药剂,这些药剂的毒性非常高,应用范围很广泛,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药的使用总量更大,使得其残留于环境与农副产品中。农药在喷洒以后,部分依附在果实与枝叶上,另外一部分进入到果树体内,在植物体内开始运输与传导,渗透到果实的各个器官中,严重污染了果品。比如,铜制剂与石硫合剂等药剂与水不相溶,可在植物叶面上借助化学反应进一步转化成溶于水的物质,进而不断渗透到植物内部;松脂合剂等药剂很可能侵蚀果皮与果树枝叶等,进而出现药害。当农药逐渐喷洒到果树后,可使叶片掉落与泛黄,果实也可能产生落果、畸形以及果斑等现象。

1.2对生态系统的污染

在果树病虫害的预防过程中,喷洒农药可以有效减少害虫量,但同时使害虫的天敌遭受极大的伤害[3]。从前果园中经常可见青蛙、草蛉、寄生菌以及瓢虫等有益生物,它们是害虫的天敌,具有对害虫种群抑制的作用,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这些益虫的品种与数量不断减少,对害虫的相关控制作用也日益减弱。

2治理措施

2.1综合管理

第一,对果树实施病虫害综合管理很关键,有利于促进果树的健康生长。在病虫害综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实现有效、科学的病虫害管理[4]。在田间管理中病虫害防治占有重要地位,病虫害是果树生长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病虫害的危害,果树的产量持续减少,果农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在现代果树生产中,人们应该研究以及制定出完整的病虫害检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害虫,喷洒农药进行防治(图1),假如在病虫害出现的早期未发现,那么在后期就应该使用毒性较高的农药喷洒,即使成功去除了病虫害,果树也会遭受极大的影响。人们需要早期预防以及实时监测病虫害,起初使用毒性不高的农药就可以完全清除掉病虫害。第二,肥水管理。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可以增强树势,减少果树病虫害发生,在果树的生长过程中施肥很关键,施肥到位,果树才可以健壮成长,还能充分提升产量,因此应该高度注重肥水管理,牲畜的粪便一般会当作果树的肥料,因为这些粪便中含有果树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促进果树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果树对病虫害的抗性。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信息素诱捕、天敌治虫等)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比如用赤眼蜂对苹小卷叶蛾(图2)与小食心虫进行防治,用土蜂对金龟子进行防治[5]。要注重天敌资源的合理保护以及利用,将天敌控制害虫的重要作用施展出来。

2.3物理防治

按照害虫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辅以器械,直接消除。一般包括高温处理、诱杀、阻隔、射线处理以及捕杀等[6]。如震落收集捕杀金龟子与象甲;通过45~60℃的热水对板栗种子进行浸泡,可消灭其中的种实害虫;用糖醋罐(碗)对小卷叶蛾成虫进行诱杀;阳光暴晒是有效清除种子害虫的方法。

2.4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依旧是绿色防控的一个核心方法。为了更好地确保果树高质量、高产量,一定要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农药的施用应该从保护天敌与控制病虫害的基本原则入手,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科学用药重点开展如下策略:首先,强化病虫监测,深入了解防治适期,依照相关说明使用药剂,最好减少施药浓度与施药次数[7]。其次,优先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微生物源以及植物源农药,对矿物源农药进行合理使用。再次,严格实施国家以及当地相关规定,不允许使用高残留、高毒农药。最后,适当使用一些低残留、低毒与高效的化学农药对病虫进行预防以及治疗。

2.5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2.5.1适时且对症施药果树的病虫害种类很多,化学农药的品种也是多样化的。于是,在防治果树病虫害过程中使用农药时,要针对各种各样的病虫害准确、合理用药。此外,病虫害的用药时机也很关键,而用药时机要依照病虫害的防治指标与动态变化来选择。例如,在对苹果食心虫进行防治的时候,要依据卵果率的具体情况开展施药防治工作。用药时机太晚或太早都会对防治成效与药物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2.5.2选择用药按照施药方式的具体变化来选择农药。例如,对桃小食心虫进行防治时,将树上喷药改成土壤地面用药。选择有害生物对药剂很敏感而天敌生物抗药性非常强的时间实施用药。选择一种可以杀灭多种病虫的药剂开展施药。在施药的时候,假如能够采用局部施药防治的情况,最好避免全面施药。例如,在桃小食心虫的防治过程中,要针对早、中、晚熟品种,选择合理的用药剂量、品种与时间。

3结语

总而言之,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对果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果树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治理病虫害,同时配以合理的果园监管制度,从根源上阻止病虫害的发生,进而更好地保障果树的正常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冯妮,郑小利.生物农药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J].农家致富顾问,2017(14):58.

[2]肖蕊.浅谈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与生物农药的使用要点[J].种子科技,2017(12):110-111.

[3]苏成才.基于绿色生态理念的果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农业工程,2020,10(1):126-128.

[4]李春阳.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中传统技术与绿色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10):224-224.

[5]陈体先.矿物源农药在北方落叶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烟台果树,2017(1):35-37.

[6]李玉红,田文龙.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中的绿色技术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10):177.

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3

七里河区植保站自2008年开始,先后对七里河区的苹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大量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对套袋、杀虫灯、性诱剂、保护利用天敌等植保新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明确了其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并筛选出了一批高效生物制剂和低毒环保型化学农药,形成了综合防治技术。现简述如下。

1 防治策略

苹果病虫防治倡导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大力推广以杀虫灯、性诱剂、诱虫带、黄板诱蚜、捕食螨治螨等防治方法与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化学农药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培训,组织引导果农积极开展果树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不断提高果树病虫专业化防治水平,最大限度降低生物灾害损失,减少农药污染。病虫害综合治理不完全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当害虫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经济阈值时,需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合理选择农药种类,通过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种类,把化学防治的副作用减少到最低水平,以保证人、畜、有益动物和植物的安全。

2 防治方法

2.1 农业防治策略

2.1.1 剪除病虫枝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带虫蛀、虫孔、有虫卵和长势弱、发病严重的枝条,进行集中销毁处理,可有效减少炭疽病、卷叶蛾、白粉病等越冬病虫。

2.1.2 刮除粗老病皮 利用冬季果树休眠期,刮除果树主干分叉以下的粗皮、翘皮,杀灭藏匿在枝干粗皮、翘皮或裂缝中的红蜘蛛、苹小卷叶蛾等越冬虫源。对检查出的苹果树腐烂病、枝干轮纹病、干腐病等枝干病害,及时刮除病斑、病皮。刮除时注意刮皮不能过重,厚度在1 mm左右,尽量不伤及树干木质部。刮下的粗老翘皮、病皮带出果园,集中烧毁。

2.1.3 枝干涂白 果树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在刮除病皮和粗皮后用石灰涂白剂对果树主杆进行涂白,预防果树日烧病和冻害的发生,消灭在树干上越冬的病虫。涂白剂的浓度要合适,以涂上树干后不往下流又不粘团为宜,生石灰一定要溶化,避免烧伤树干。

2.1.4 清洁田园 要及时将树上枯枝、病虫僵果、残存的套袋等杂物,以及果园内地面上剪、刮的枯枝落叶、粗老翘皮、病虫枝、杂草、落果、废弃果袋等一切可能为害提供越冬场所的物品,彻底清理出园,并集中烧毁,消灭藏匿其中的越冬病虫源。

2.1.5 深翻土壤 清扫果园后至土壤封冻前,结合施肥,将果树周围树冠下深翻20~30 cm,把害虫翻到地面上冻死或被鸟类食掉。结合灌水,改变土壤的环境条件,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

2.1.6 加强水肥管理 果树生长季节,根据果树发育特点,合理采用加强肥水管理,加强中耕除草,剪除病虫枝梢,摘除病叶片,综合运用扭梢、拉枝、疏枝促进通风透光等多种农业防治措施,促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果树抗病虫能力。

2.2 物理防治措施

利用害虫的各种趋性,使用杀虫灯、诱虫带、黄板、糖醋液等物理办法诱杀害虫。推广苹果套袋技术,阻止病虫入侵,避免农药污染果实。

2.2.1 果实套袋技术 通过对苹果的果实套袋可以减少桃小食心虫等蛀果性害虫和煤污病、蝇粪病、日灼病、炭疽病及轮纹病等病害的发生,并可提高果实外观整洁度,减少农药等有毒物质的直接污染,降低农药等有毒物质的残留。套袋方法:套袋前1~2 d喷洒一次杀菌剂和杀虫剂,药剂可选用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果袋在套袋前3~5 d用纸包好放于空气湿度较大的地方或喷少量水使其吸潮,以便扎紧袋口。套袋时幼果上应无露水,果实上的花瓣和杂物也应小心去除。套袋顺序应先上后下、先里后外。

2.2.2 杀虫灯防治 杀虫灯防治主要是利用特定波长引诱害虫成虫并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的接虫袋内,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能大幅度降低田间落卵量,压低虫口基数。具体方法是:每3.00~3.30 公顷挂一盏频振式杀虫灯,灯底距地面高2.00~2.50 m,注意固定好防止风刮,并注意及时清除死虫,在害虫为害期(5~9月)每天天黑开灯,天亮关灯。

2.3 生物防治措施

在果园间作绿肥及豆科作物,为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有条件的地方,饲养、释放天敌,增加天敌种群数量;在叶螨重发地区,推广以螨治螨技术;在桃小食心重发区,推广性诱剂诱杀技术。

2.3.1 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 为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在天敌发生期应严格控制用药种类,不用药或减少用药,以免杀伤天敌,同时在果园行间种植蜜源植物如紫花苜蓿以招引、繁衍天敌,或人工饲养、释放、引进天敌,增加天敌种群数量。

2.3.2 施用生物农药 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生物农药应用后无污染、无残留,是一种无公害农药。目前适用于果树上的生物农药主要苦参碱、烟碱等。

2.3.3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或迷向害虫 诱杀成虫法具体方法是:用塑料水盆做成诱捕器,水盆直径20 cm左右,沿上穿有诱芯的细铁丝绷紧在盆中央,盆中放有足够的水并加入少量的洗衣粉,以防成虫落水后仍能脱逃,把水盆挂在距地面1.50 m高的树枝上,悬挂诱芯50个/hm2,呈三角形分布,从每年4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每月更换一次诱芯,水距诱芯1~2 cm。

2.4 化学防治方法

2.4.1 适期用药 从施药面积、施药次数和施药浓度上进行控制。做到多种病虫害能兼治的不要专治,一次有效的不要多次喷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

在苹果树休眠期可用菌毒清、多菌灵、毒斯蜱等药剂喷雾,可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早期落叶病、白粉病及叶螨、蚜虫、卷叶蛾类等越冬病虫。抓住春季苹果树腐烂病发病高峰期,彻底刮治或割治病疤,及时使用菌毒清、噻霉酮、代森铵(施纳宁)等药剂涂抹病部,主要针对苹果白粉病、早期落叶病、炭疽病、轮纹病、蚧壳虫、蚜虫、叶螨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花后10日内第一次施药,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间隔一周后,根据降雨情况和虫量调查情况,决定第二次施药,仍以使用保护性杀菌剂为主,病虫发生早且重时,并用内吸性杀菌剂和杀虫剂。若害虫基数低、果园湿度大,可考虑不用药。第三次用药是套袋前,也是最关键的一次用药。此次用药重点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兼顾保护性杀菌剂,混配杀虫。可选用代森锰锌(络合态)、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或丙森锌或氟硅唑或苯醚甲环唑或异菌脲与吡虫啉或阿维菌素或毒死蜱等混合喷雾防治。

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4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营林技术措施

1.1、造林设计

在造林设计时,应合理搭配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各种针叶树、阔叶树和灌木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灌灌混交,避免营造单一的纯林;同时,加植害鼠厌食树种(西北地区可加植沙棘、柠条等;东北在姬鼠、鼠平 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多营造樟子松)。要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有条件地方,也可先栽灌木,后种乔木。造林设计中要制定林业鼠害防治预案。

1.2、造林地预防处理

造林前应对造林地进行预防性处理。一是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如果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先进行灭鼠,鼠口密度降低后再进行造林;二是在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以破坏鼠类的洞道;三是改善林地卫生条件,要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杂物清理干净,破坏害鼠的栖息环境。

1.3、造林苗木处理

造林之前,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技术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干或蘸根,实施预防性处理。

林木保护剂防治是对造林苗木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该项措施无毒杀作用,可保护多种林木不被害鼠啃咬,对主要造林树种、经济林树种和林木种子等防护效能显著,持效期长,操作简便易行。

1.4、林地抚育管理

造林后至树木中幼龄阶段应加强抚育管理,减少害鼠造成的危害。对于地上类害鼠,在抚育伐时要搞好林内环境卫生,及时清除林内的灌木和藤蔓植物,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同时,控制抚育伐及修枝强度,促进中幼龄林早日郁闭成林。

在害鼠数量较高的年份,可在林内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1.5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许多难以适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几乎上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

1.6育苗技术措施

在选择苗圃进行育苗措施时,要进行病虫害动物危害调查,应避免选用有病虫害和鸟兽危害严重的土地。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选曾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中马铃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选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传染病菌的树木,或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木,或能招来病虫害的树木,如松树、山杨、银白杨和桦木等。通过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进行病虫害防治

1.7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在进行森林经营的同时,根据森林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的抚育管理,苗木生长的初期,应进行足够的水养供给,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防治苗木猝倒病的发生。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时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通过改变林分内的郁闭度,调整林内的光照,减少病虫的生长,传播。成熟林、过熟林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现病害树木及时进行砍除销毁。

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实质上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调节有害虫群密度的措施,也即2.1天敌昆虫的利用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W蝽等。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治虫,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

2.2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种,以其简便实用、无环境污染、效果直接等特点。物理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人工捕杀

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3.2隔离法

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3.3诱杀法:利用害虫的某些趋性特征进行诱集捕杀,不但方法简便易行,而且经济高效。灯诱捕杀是利用大多数昆虫的趋光性特征进行灯诱捕杀。信息素是林间弥散昆虫性信息素合成物的气味,可以干扰昆虫雌雄间的通信;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害虫实施诱捕。具有专一性、无公害、保护天敌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农林害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4、化学防治

4.1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0%―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4.2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4.3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5、结语

林业生产不仅仅有着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当前林业病虫害的出现对林业生产造成了比较大的危害,影响了林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在今后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尽量减少病虫害的危害,保障林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元华生. 森林病虫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2004,( 5) : 32 ~ 34.

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5

关键词:鸭梨;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制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2007~2008年阳信县鸭梨研究所研究开发了“阳信鸭梨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制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使鸭梨园全年喷药防治病虫害的次数由以前的17次减少到10次以内,用药量减少30%左右,节约成本4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全部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现将其技术要点报告如下。 

 

1 农业和人工防治措施 

 

该项措施通过增强树势以提高果树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破坏病虫栖息场所、阻隔病虫侵染等,可以间接、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 

 

1.1 增施有机肥 

增施基肥能促进梨树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梨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在项目区,按照鸭梨生产技术标准,每666.7m2施腐熟有机肥3~4t,合理使用速效化肥,梨树表现树势健壮,叶色浓绿,梨黑星病、轮纹病和黄叶病的发生率比不使用有机肥梨园低30%~40%。 

 

1.2 剪除病虫枝 

合理修剪可以改善光照和通风条件,从而减轻病虫害发生。冬剪时剪除柞蝉产卵的枝条、烂果病的病僵果和病果台;新梢生长期及时剪除梨黑星病的病梢;当新梢长10cm以上时,及时剪除梨茎蜂的产卵梢,并将剪下的病虫枝、叶、果收集起来,带出园外,集中销毁,防止病虫扩散,对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有良好效果。 

 

1.3 刮除老翘皮并清扫枯枝落叶和病果 

许多病菌如梨黑星病、轮纹病和某些害虫如梨木虱、黄粉虫、康氏粉蚧等都在树皮及树下的枯枝落叶、病果或杂草中越冬。因此,在梨树落叶后,刮除老树皮,清扫落叶、旧纸袋和病果,带出园外,集中销毁,是降低梨树病虫危害程度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1.4 落叶后翻树盘 

落叶后翻树盘既可起到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也可将在土中越冬的部分象鼻虫、梨实蜂和梨网蝽等害虫翻至土表,经冬季风吹日晒和冷冻使其死亡或被鸟类啄食,可以显著减轻其发生危害。 

 

1.5 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可显著降低鸭梨果实黑星病、轮纹病病果率。我县各梨园果实套袋率均在95%以上,对防治病虫害起到了明显作用。 

 

2 物理防治 

 

根据一些主要害虫的趋光、趋色习性,采取物理机械方法进行防治,效果显著。在实施过程中,应安排专人定时检查、记录害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及时改进或补充等,以强化防治效果。

2.1 黄色粘虫板 

梨茎蜂在鸭梨开花期出蛰危害新梢。由于该虫害迁移性强,人工捕捉成虫、剪除被害新梢等防治效果均不理想,而梨树花期又不宜喷布化学农药,因而防治较为困难。多年来,每年梨茎蜂发生株率达100%,一般虫梢率达30%~40%,严重园片高达80%。2008年梨树花期,我们在200hm2鸭梨核心试验区园片每666.7m2挂黄色粘虫板8~10张,共挂放粘虫板20000张,取得较好效果,梨树虫梢率比试验区外减少了40%~60%。 

 

2.2 粘虫胶 

梨树谢花后,在树干分枝以下,缠1圈3.5cm宽的胶带(光滑的树干可以不缠胶带),然后在胶带上涂抹果树粘虫胶,涂抹宽度2cm~3cm,可以黏住黄粉蚜、康氏粉蚧若虫等,减轻其危害。在70hm2试验区的应用结果表明,此举可以降低黄粉蚜、康氏粉蚧入袋危害率24个百分点。

2.3 杀虫灯 

5~9月份,项目区内每6.67hm2梨园悬挂1盏杀虫灯,每天20:00开灯,6:00关灯,对黄刺蛾、金龟子、茶翅蝽等均有杀伤效果。 

 

3 化学防治 

 

3.1 选用无公害化学农药 

在鸭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按照国家生产无公害食品用药标准,选用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印楝索、阿达克5号、吡虫啉;微生物源药剂阿维菌素以及低毒低残留辛硫磷、菌毒清、新星、百菌清等药剂。 

 

3.2 掌握关键用药时期 

对防治梨木虱、黄粉蚜、康氏粉蚧等主要害虫,根据其发生规律,抓住关键时期用药,如防治梨黄粉蚜在谢花后2周及套袋前用药等,防治效果良好。 

 

3.3 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浓度和次数 

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尽量用低浓度进行防治,如用10%吡虫啉防治梨木虱,有效浓度2000~4000倍,第一年选用低浓度4000倍,而不应用高浓度2000倍;限制使用次数,如辛硫磷和菊酯类农药每年只使用1次均可避免害虫迅速产生抗药性,取得良好防效。 

 

3.4 交替使用化学农药 

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或有机合成农药与无机农药交替使用,如甲基托布津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可避免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提高对梨轮纹病的防治效果。 

 

4 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产品 

 

果树病虫害防治新技术范文6

关键词:杨树;植根苗造林;套袋防虫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5.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26

引言

我国种植杨树的地区很容易出现病虫害,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损害杨树的工艺价值,阻碍种植行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也在相应提高。目前我国的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新的防治病虫害方法,即套袋防虫技术。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应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杨树苗木的存活率,促进杨树的健康生长,因此种植业应该把此项技术广泛地应用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之中。

1 套袋防虫技术

1.1 含义

所谓的套袋防虫技术,就是为了防治林业的病虫害,应用一些袋子来保护果实。这种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治病虫害的影响[1]。水果或林业经过套袋之后,可以延长贮藏期,提高存活率。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在我国的种植业领域,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为了防治杨树植根苗造林的病虫害,可以将这种技术应用在杨树植根苗造林的防护上。

1.2 作用

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应用套袋防虫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杨树植根苗,避免受到病虫的侵害。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应用套袋防虫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杨树的存活率,保证木材的质量和工艺价值。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应用套袋防虫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灾害,如雹灾等。杨树植根苗造林应用套袋防虫技术,可以提高树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促进杨树的健康发育。

1.3 种类

套袋可以以不同的因素作为指标划分种类。比如,按照制作的工艺来分,可以分成手工类套袋和机制类套袋;按照防治虫害的作用来分,可以分成防虫袋和不防虫袋;按照蜡纸的有无来分,可以分成涂蜡袋和无腊袋;按照颜色和纸层来分,可以分成单层单色袋和单层双色袋、双层单色袋和双层双色袋、多层单色袋和多层多色袋等[2]。

2 杨树植根苗造林中的病虫害

2.1 黑绒金龟的虫害

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很容易受到黑绒金龟的虫害。黑绒金龟属鞘翅目,鳃金龟科,不仅能对杨树造成危害,还会阻碍水果、烟草等果树植物的生长。当黑绒金龟变成成虫之后,就会损害果实、树叶等等,使植物的实用价值大大下降。

按照形态进行划分,黑绒金龟具有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在第1阶段内,黑绒金龟呈蛹的形态,体长在6~9mm左右,蛹形态的黑绒金龟身体为黄色,头部为黑褐色;在第2阶段内,黑绒金龟呈幼虫的形态,体长在16mm左右,幼虫形态的黑绒金龟身披褶皱,而且有黄色细毛;在第3阶段内,黑绒金龟呈成虫的形态,体长在7~10mm左右,成虫形态的黑绒金龟身体主要为黄褐色。

黑绒金龟的飞翔能力很强,因此触发虫害的范围非常广泛。成虫形态的黑绒金龟主要在白天活动,潜伏在土壤干湿处,以杨树的嫩根为食。黑绒金龟对杨树植根苗的破坏性很大,会破坏地下植被,阻碍杨树的生长。

2.2 大灰象虫的虫害

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很容易受到大灰象虫的虫害。大灰象虫为鳞翅目,象甲科。这种害虫分布的范围非常广泛,会对植物造成重大伤害。当大灰象虫到达杨树区域,会落在杨树的嫩叶之上,把叶片咬成洞状。如果大灰象虫的数量过多,会导致缺苗断垄的情况出现。

大灰象虫通体黑色,身长大约在10mm左右。从它的躯干来看,两臂长有斑点,而且背部有沟壑。从它的头部来看,大灰象虫呈三角形的形状。当大灰象虫蚕食树叶时,会利用鞘翅的末端划破叶脉,因此大灰象虫的危害也较为严重。

大灰象虫的虫害一般发生在9月份,大量的大灰象虫以叶片为食,在侵害叶片之后潜入根部,阻断了土壤为杨树提供的养分。虽然大灰象虫的危害作用很大,但也可以找到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成虫的发生期,大灰象虫的行动比较迟缓,而且飞翔能力很弱,养殖人员可以在此时进行人工捕捉,当然,套袋防虫技术也是很好的预防举措。

2.3 蒙古象甲虫的虫害

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也很容易受到蒙古象甲虫的虫害。象甲虫有很多种类型,蒙古象甲虫是其中的一类。蒙古象甲虫又称蒙古灰象甲,为鞘翅目,象甲科。这类害虫的分布范围同样广泛,当它们附着在杨树的叶子上,会造成大量的孔洞和缺刻,因此蒙古象甲虫对杨树叶子的伤害很大。如果没有及时抵御虫害,杨树的新苗就会大量死亡,需要进行毁种。

蒙古灰象甲的体型较小,不如上述的2种害虫大。从形态来看,它的躯干长有黑褐色的鳞片,头到躯干的过渡区域比较细小,头呈长卵形。蒙古灰象甲一般在白天活动,如果受到惊扰,就会出现假死的情况,因此可以利用这一习性对其进行人工捕捉。

3 传统杨渲哺苗造林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1 选择造林季节和造林地

在传统的杨树植根苗造林中,要选择合适的造林季节和造林地。在选择造林季节时,必然要考量到杨树病虫害的发生季节。为了与病虫害严重的季节相隔,一般选在春季或是秋季进行造林,最好的季节就是每年的11月份。在造林地的选择中,种植人员应该对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如果该地的水位比较高,土质肥沃,而且地势相对平坦,那么就可以选择在此处进行杨树植根造林。

3.2 清除造林地的杂草灌木

在传统的杨树植根苗造林中,要清除造林地的杂草和灌木等。清除造林地的杂草和灌木等可以为杨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整地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修整速生林,培育防护林。为了提高整地效果,应该拉线定点,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造林。

3.3 对杨树植根苗进行处理

在传统的杨树植根苗造林中,要对杨树的植根苗进行科学处理。在进行苗木的种植时,应该综合考量苗木的生长状况。正常情况下,杨树的苗木应该到达40~50cm高度,其根径应该保持在2cm以上。在进行种苗之前,应该把芽眼的附近剪成平口,缩小外露面积,防治病虫害的侵扰。为了提高杨树的可抗力,可以把苗根用水浸泡,2~3d之后取出,进行苗木分级。

3.4 控制杨树植根栽植密度

在传统的杨树植根苗造林中,要严格控制杨树植根栽植的密度。栽植密度和杨树植根造林的质量具有密切联系,在进行栽种时,应该把防护林和速生林纳入考量的范围之内,制定一个相对科学的栽植方案。为了提高造林水平,应该把苗根放在穴的中心,然后用土壤填平,填平之后进行2次培土,之后再M行灌溉。

3.5 进行防虫和新值林抚育

在传统的杨树植根苗造林中,要进行防虫工作和新植林的抚育。在杨树植根苗造林的过程中,会受到黑绒金龟、大灰象虫、蒙古象甲虫等虫害,而这些虫害直接关系着造林的成败。虫害一般在6月开始,因此在4―5月份养殖人员就要开始应用防虫技术,如套袋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当幼芽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养殖人员应该进行新值林的抚育工作。

4 套袋防虫技术在杨树植根苗造林的应用

4.1 套袋防虫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杨树植根苗造林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黑绒金龟、蒙古象虫和大灰象虫等虫害的威胁,为了提高造林质量,增加木材的实用价值,必须对这些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举措。黑绒金龟出现在5月初,在这些成虫如果处在适宜的条件下,数量会急剧增多,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当气温升高之后,成虫开始出外觅食,落在杨树的植根苗上,把植根苗作为唯一的食物,许多地方的黑绒金龟数量增加,会导致杨树植根苗成为干桩,造林工作无法完成。

套袋防虫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并收获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春季开始,养殖人员即可在植根苗上套塑料袋,然后用石块将塑料袋给压住。在套袋完毕之后,周围环境可能会出现一些杂草和灌木,种植人员要及时修整,避免这些杂草吸收土壤养分,阻碍杨树生长。在病虫害的危机时段过去以后,杨树的植根苗基本已经长到了10~15cm,此时杨树植根苗不再受到虫害的威胁,种植人员可以选择无风的一天摘去塑料袋。经过科学调查,套袋防虫技术的应用效果非常好,可以有效地防治虫害,提高杨树植根苗造林的整体水平。

4.2 套袋防虫技术的效益评估

对套袋防虫技术进行效益评估,可以发现套袋技术具备其他化学手段等不具备的优势。在应用套袋技术之前,种植人员主要应用乐果粉剂、杀螟松粉剂等进行杀虫,这种化学药剂的短期效果比较好,但是长期收益差强人意,而且所需费用较高。套袋防虫只需要买一些透明塑料的薄膜即可,这些塑料袋的成本低廉,即使需要人为加工,工时费也相对较低[3]。

5 结论

套袋防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防治虫害技术,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操作方便,防治效果好。因此种植人员应该把该项技术广泛地应用在杨树植根苗造林中,提高造林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弟,李付广,张海棠,张西岭.棉铃套袋与化学防虫比较研究[J].中国棉花,2016(06):25-27.

[2]胡桂兵,黄旭明.从果穗套袋到果树“套袋”――荔枝套袋和套罩技术[J].中国果业信息,2013(0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