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

一、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包括新疆、西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及内蒙古和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达68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其人口共3.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全国8个民族省区全部在西部,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500余项,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数的75%以上。据权威部门统计,至2003年7月,中国已有29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其中西部地区有12项。在国家先后批准的101座历史文化名城和75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西部地区分别有34个和199个。而这只是文化资源其中的一部分,可见西部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之丰厚。但由于观念的落后,体制的僵化,忽略了文化的经济和产业性质等原因,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谁能相信有着如此丰富的可开发性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竟然会与贫困结缘。因此,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还需要合理规划,不断推进。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才刚迈开步子,相差的距离还很远,甚至还不到实际文化消费水平的三分之一。例如,我国央视2002年收入约60亿元,而美国的一部《泰坦尼克号》就卷席全球,不仅赚到无数观众的眼泪,而且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赚回约20亿美元,间接地从附加产品中收入了53亿美元。据有关调查,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近600亿英镑,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20%,意大利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25%。文化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和引导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前提,文化竞争也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题,世界各国无不把文化产业定为本国在新世纪的优先发展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就是在国家有关法规的规范下,使民族文化按照商品经济规律走向市场,创造效益。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以文养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就是激活民族文化资源存量,优化文化产品生产要素的组合和推动民族和民族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深刻地转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并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进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改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是民族文化本身得以传承、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殷厚独特,开发前景无限。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却未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面对如此现实情况,加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西部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必须抓住机遇,以更高的姿态迎接挑战。

二、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依托关系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中国各民族以民族或一定地域为单位,长期开展并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中的特色体现,具有充实的文化内涵和特质,而且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产业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开发的市场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直接或间接地从不同角度映托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特征、审美情趣、生产劳动、宗教活动、节庆娱乐、婚葬习俗等一系列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极具观赏性、娱乐性、教育性和传承性等特征。不少民族地区为满足和吸引游客,打造并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旅游活动。如东北地区鄂温克族的滑雪、狩猎;蒙古族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等,为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拓宽了前景。其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效益,但在其发展规模、组织结构相对较小或不合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推动下,以民族文化产业为依托,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路线,才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商业包装,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推广和宣传,必定会取得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势必极大地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并进一步加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不断加强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巩固,并鼓励和推动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增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地区经济收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更无形地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使民族体育研究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三、发展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1、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方针,完善相关法制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市场前景无限。西部各省市、各地政府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时应进行宏观调控,制定适合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不仅要把民族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纳入到西部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也要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纳入到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由于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渠道还比较少。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并规范和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要立足以促进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地上,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中,强调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不是要求各级政府把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统一包办,而是要求各级政府在民族文化开发、建设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调控,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和鼓励团体和个人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文化形成产业,就应该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生产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文化产品,抢占民族文化产业的高地,逐渐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体系。而在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中,应遵循开发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应用新兴科学技术,吸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并以创新为核心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还应遵循收益性与保护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要以牺牲或抛弃民族文化为代价。在开发资源的同时应两者兼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综合开发利用。那么在对民族文化资源良好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也会产生良性循环。

2、寻求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契合点,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向产业化迈进

(1)依托民族文化产业,走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在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的第三大产业,据联合国有关人士预测,旅游业将发展成为第一大产业。现代旅游已经从最初的对人造实物景观的观赏,日益转变为对文化的鉴赏和体验,现代旅游的最大目的在于寻求新的刺激,在新的环境中改善人的心情,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休闲和放松。这种从静态的观光性旅游向动态的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和探险性旅游的发展,正好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旅游产业找到了契合点,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西部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北地区有大漠、黄河、丝绸之路、华夏历史丝绸之路、华夏历史文化长廊;西南地区有奇山秀水、植物王国;青藏高原地区有雪域高原、世界屋脊、大江源头、神山圣水。一方面,凭借这些优势资源,可开展登山、攀崖、滑雪、漂流、穿越沙漠、横渡江河和极限运动等具有高品位和无法比拟的体育探险旅游。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节日盛会精彩纷呈,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藏族的“望果节”“、赛马节”、哈萨克的“啊肯弹唱会”等,动人的民族歌舞,奇异的民族服饰和饰物,也为民族体育风情旅游提供无限的资源。再者,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如蒙古族的赛马、射箭,藏族的抱石头、格吞(双人拔河),苗族的划龙舟,壮族的抛绣球,侗族的抢花炮等,通过改变相关竞赛规则或降低竞技难度,必将极大地吸引广大游客积极参与。走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道路,既可以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收益,也能使外来游客进一步体验和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既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传播,又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将一些面临失传或流失的特色民族体育文化加以保护和重新塑造。更重要是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发展平台,可谓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2)立足民族文化产业,构建“体育文化+市场”发展新模式

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有了资源,并不等于有了产品,而有了产品也并不等于有了顾客,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实现它的自身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民族文化,是参与性极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因此,在西部体育资源的开发中,可创建“体育文化+市场”的运营模式,这种运营模式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巨大的,既适合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扶贫致富的特色战略,又可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建“体育文化+市场”的运营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民族的传统体育节日盛会作为开发资源。如:1981年云南地方政府利用大理白族传统“三月街”节日文化活动,并将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融民族体育、文化、娱乐和贸易活动为一体的民间传统集会。组织物资交流大会等经济文化活动,有利地推动周边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还把“三月节”誉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1991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期间“,蒙交会”和“购物中心”的商品贸易额和对内、对外的经济技术协作签约额共达30亿人民币。更重要的是这次“那达慕”大会向全世界宣传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蕴藏的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传统体育节日庆典通过合理的开发后与其他劳动产品一样可以转化为商品,与经济资本一样能带来物质利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开发资源。如:新疆的“达瓦教”绝技第六代传人,“高空王子”阿迪力在征服了许多高山峡谷后,2004年阿迪力在龙庆峡举行了“欧洲之旅”誓师仪式。这次阿迪力不仅成功地向30米高,80米长的钢丝发起挑战,而且还向观众表演了“蒙眼踩碟子”走钢丝,头顶倒立,高空体操,独轮车绝技等“,达瓦教”绝技的强势品牌在欧洲地区进行推广,极大地鼓舞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在当今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规范化的同时,可以通过申请体育器材的商标专利权,寻找合作伙伴等来增加经费来源的渠道。也可以通过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的比赛名称权、主办权等进行拍卖,筹备资金和经费,达到少花钱也可以举办大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进行招商引资。除了上述的开发资源外还有非常多的具有优势的资源有待开发和利用。通过这种“体育文化+市场”运营模式,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体育资源产业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上的独特优势。

四、结语

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极为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对民族情感的强化,还是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魅力,都呈现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必须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为契合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健康之路,使民族传统体育依托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可持续传承、发展、和创新,并推动西部地区各民族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必将促进各民族的单元体育文化在走民族特色道路上追求新的变通与发展,最终形成世界体育文化的共同交融、异质互补与全面繁荣,并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作者:许可 徐福生 单位: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