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艺术范例

民族文化艺术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1

关键词: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文化

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种类多且风格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这些艺术的不同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总的来说,包括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进行研究,就可以得出其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民族音乐与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由长期生活在我国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所创作的音乐的总称。每个民族的音乐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能体现出其民族的文化和精神[1]。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无论是在音乐的曲调节奏还是风格和形式上都体现出多样的特征,总的来说包括六种音乐类型。这六种类型的民族音乐都带有很强的区域性,而且对其他文化形式的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说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二者经常表现出相互融合的形式,比如说以体育活动作为舞台,而通过音乐展示出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等。我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且风格独特。在早期时代,原始的音乐和原始的体育活动就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方式。据调查研究,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可以用骨头制作骨哨并利用骨哨演奏音乐,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对音乐的需求而且有了一定的审美[2]。在当下,基本上大部分的民族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都会运用到民族音乐,二者已经相互融合,缺一不可。比如说苗族的“斗牛节”、“龙船节”,布依族的“投石节”,彝族的“赛马节”等,这些体育类的娱乐活动和竞技活动都与民族音乐进行了融合。所以说,民族文化艺术与传统体育的融合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形式,民族音乐对传统的民族体育有很深刻的影响。

2民族舞蹈与民族传统体育

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中,民族舞蹈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3】。根据调查,我国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甚至超过一千种。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其舞蹈的种类和数量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五十,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各个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影响着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节奏和形式等,而民族传统体育也在民族舞蹈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各个民族中,民族舞蹈和民族体育是相互融合的。比如说景颇族,这个民族喜欢举办舞蹈盛会,在每年的正月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舞蹈大会,在那一天,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盛装打扮,在领舞者的带领之下随着音乐的节奏跳舞。这个节日叫“目瑙纵歌节”,这个节日规模非常宏达,有很强的震撼力,这一盛会展示了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还有就是纳西族的一种大型舞蹈——“东巴跳”,这种舞蹈是在祭祀仪式中运用的,是一种武舞,这种舞蹈是由60多种动作组成,每个动作又有各自的武术技巧。这一舞蹈就很好的体现了民族音乐和民族体育的融合。综上所述,在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舞蹈中,都体现了其与传统民族体育融合的特征,展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甚至在有的舞蹈中就包含了体育的元素,这就说明没有一定的体育基础是没有办法进行舞蹈表演的。也就是说,从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因为在我国很多的民族中,舞蹈就是他们的体育活动。舞蹈从本质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形式,而体育也可以说成是一种让人们观赏和欣赏的的舞蹈。这二者都产生于我们人类的世界活动中,虽然在历史的发展中,二者一直有着各自的发展轨道,但是二者的密切关系是显而易见的。

3民族美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国家的民族美术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甚至是在人类出现的早期就发现了很多的岩画、壁画等,而且这些美术作品中不乏有很多精美的作品,让当代人叹为观止。在研究阶段,相关人员发现,从早期的壁画、岩画上存在很多的民族体育活动,也就是说,当时的体育活动已经作为美术的素材[4]。在二十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在青海省的一个墓葬中发现了一座陶塑的人像,这座人像是雕在一个高位34厘米左右,口径19厘米的陶罐中部,这个人像的面部表情严肃,两眼微闭并凝视某处,嘴巴微微张开,肚子微微隆起,两手放在小腹两边,弯着腿曲着膝,两只脚分开站着。这一姿态被前人雕刻的惟妙惟肖。根据研究者分析,一致认为此人像是在练习气功。这一发现,向我们证明了早期人类就开始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开始进行保健养生的事实。这是早期人类对人类养生保健体育做出的极大贡献。一九七三年,研究人员在青海发现了刻画了新石器时期原始歌舞的一个彩陶盆。在这个盆上,画了几组舞蹈图案,里面的舞者都在跳舞,一个个姿态非常优美而且动作很协调。根据图案上舞者缓慢而有章法的步伐,配上双手和谐的动作,说明这已经是经过精加工的一种较为规范的体育式舞蹈。一九七二年,研究者在甘肃省的一个山沟里发现了岩画。一九七八年,调查队又在甘肃的一个山沟里发现了岩画。在甘肃的黑山地区有超过一百五十处的岩画,其中有一副刻画了原始时代的战争舞蹈——《操练图》。这幅图有人物大约三十个,从岩画刻画的内容来看,有的人正在准备射箭,有的人正在格斗,还有的人手叉着腰似乎在指挥整个队伍[5]。整幅画非常的雄伟壮观,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非常威风。既像是在用舞蹈的形式练武,又像是将练武当成是舞蹈一样娱乐。根据各地的岩画和壁画显示,说明在早期的原始生活中,原始人类在祭祀时已经把舞蹈作为仪式的主要内容了。人们通过舞蹈来向其心中“神”来祈求,在这一过程中,既活动了人们的身心,同时还获得了心灵的愉悦。通过对上文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其内涵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以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美术最为突出,而三者作为传统艺术文化的代表时时刻刻的对传统民族体育产生着影响,不仅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时还对其有制约作用。

4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下的社会的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和频繁,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体育活动都在不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传统体育已经不再是原始时代用来祭祀或者是强身健体了,其内涵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日益发展的社会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展示我国民族精神,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承担起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菊.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5):9-14.

[2]陈瑶瑶,倪依克.2008年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Ⅲ的计量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2):12-18+48.

[3]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1):16-26.

[4]鄢锋,洪玫,金晓峰.论民族文化艺术与民族传统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8):36-38.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2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本文主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当代艺术设计,对民族文化融入艺术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举措。

【关键词】

民族文化;当代艺术设计;融合

当代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引入国内之后,并未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这种“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联系不够紧密,呈现出西化的色彩。因而从民族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艺术设计这块“新大陆”至关重要。

一、当代艺术设计简介

(一)当代艺术设计的内涵。艺术设计具有综合性,它不同于简单的美术加工,在美术功底的基础之上,还要融入对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个人情感等因素的考量,因而成就了它综合性艺术的魅力。艺术设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从设计之中我们能窥见[1]特定年代,特殊社会的缩影。因而研究当代艺术设计,无异于用一种更具艺术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时代。

(二)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目前在我国,艺术创作分化成两大流派:以大陆为基地的派别和移居海外的派别。而其发展过程的最大问题在于,西化的色彩相当浓厚。久居国外的设计者们,从创作理念到艺术语言,都深受西方社会的影响,设计作品也倾向于反映西方的价值与审美;大陆流派虽少受西方文化的浸染,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传播日益便利等,也日益蒙上西化的色彩。

二、民族文化融入当代艺术设计的价值

艺术设计是时代的记录者,而经过层层拣选、流传至今的优秀民族文化,则能更好地反映时代特点,在当代艺术设计设计领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一)民族文化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环顾四周,我们不难发现种种民族文化“古为今用”的身影:复古的面馆招牌上几个行楷大字,流畅飘逸;明信片上的背景图案宛如剪纸一般隽永俏丽……而这些具有时代渗透性的民族文化,不仅满足了感官审美,也极大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涵。

(二)民族文化激发了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民族风的衣物,复古考究的建筑……当代生活中,民族文化元素已经并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艺术设计之中,它们正在不断刺激设计者们的敏感神经。民族文化为设计者们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在这里他们的创作灵感不断喷发。

三、民族文化融入当代艺术设计的举措

将民族文化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既能使传统文化保有活力,又能让艺术设计迸发出全新的生机,可谓共赢。而落实到操作层面,应注重以下两点:

(一)重视民族文化中视觉性元素的运用。1.民族传统用色的运用。颜色最直观、也最引人注目的视觉元素,因而恰当的用色能有效提升设计水准,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多色彩都超越了纯粹的颜色表征,而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白是冰雪的颜色,象征纯洁;黄是日光的颜色,表示热烈。因而在艺术设计时,仅仅追求审美上的愉悦是不够的,还要权衡色彩背后的文化元素,恰当应用民族传统用色,实现表里[2]的协调。2.民族传统书画的运用。我国的传统书法类型众多,行书、楷书、草书等,无一不是既体现出线条美又各有其独特风韵。而且这些书画元素应用范围广泛,大至企业logo设计,小至店面招牌,都因传统书画的“露面”而更显古朴文艺。将其应用到服装设计中,也能使衣服更有立体感;再如玻璃容器上的书画表现,融入笔墨所特有的意、气和神韵,也使设计别有一番风味。3.民族传统图案的运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图案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含义:鲢鱼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枫叶寓意“安居乐业”,麒麟则象征“富贵人家的孩子”……传统图形纹案多有丰富的意义指向,将这些图案应用于艺术设计,往往让人过目难忘。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女星范冰冰一袭“仙鹤”(一种传统文化图案元素)长裙,震惊全场。这种关注既是对她本人的赞誉,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注重民族文化中理念元素的运用。视觉元素只是为艺术设计包裹上一层文化的外衣,而要真正实现文化的渗透,理念元素的应用更显必要。中华民族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也有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在艺术设计中,理念的植入才是核心。设计之前就要对设计理念有明确规划[3]和清晰的认知,通过这种设计方法旨在传达何种观念?要用怎样的呈现方式才能让受众更好地接受这种理念?将民族文化应用于艺术设计中,并不是对文化元素的生搬硬套,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指,并加以创造。

四、结语

将民族文化融入当代艺术设计可谓强强联合,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视觉元素和理念元素两方面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视觉性元素的运用固然重要,但不免流于表面,难以通过设计深入诠释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因而,理念性元素的才是核心,设计师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者:魏新杰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蒙.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我国当代艺术设计[J].前沿,2012,(22):176-177.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3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尤其作为历史文化底蕴基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仅表现在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而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对发展群众文化过程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作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其中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本身具有明显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通过与现代群众文化建设的结合,可使我国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功能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已逐渐取得群众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原因在于群众文化在性质上本身作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无论在文化艺术内容或形式上,都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得以承递并创新。从我国当前许多以固定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便可发现,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但文化活动在特征上仍维持原有的风貌,如我国许多地区所沿袭的赛龙舟便为典型的文化承递例证。也有其他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文化传统,其不仅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更向世界各民族展示我国丰富且悠久的文化艺术。以举世闻名的户县农民画为典型代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将传统美术形式如剪纸或雕刻等的结合,使农民画独具艺术风格,被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高度赞扬。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中涵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以此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从群众文化特点分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共同性等,其在不断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强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为群众活动建设的基础,而制度文化则具有中介的作用,能够将群众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同古人所说“大江流日夜,波澜动远空。”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只有注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才能如同江河一样奔流不息,传承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永远绚烂。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提及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需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其具体可理解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将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应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而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民族文化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极为鲜明,如传统的民族习俗、服饰特色、忠孝观念以及民间传唱等。许多民族文化在历史不断推进过程中,可能昙花一现,或固化为明日黄花,也可能在内容与形式上被不断革新。但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其中能够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能够影响现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之所以绚丽多彩,文化底蕴之所以深厚,主要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换言之,精神财富的创造无法脱离广大群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单纯依靠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远远不够,应注重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进行整合并不断创新,使其满足时展要求。而能够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进步的途径便需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从我国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倡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观念便能说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建设中能够融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促进我国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群众文化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如前文所述,群众文化在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时,自身也保持独立的特征,即使传统经济体制消亡的情况下,民族历史文化依然得以流传。因此群众文化发展中要求尊重民族历史,避免与历史割断。在实际继承文化遗产过程中,不仅包括民族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包括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从群众文化发展内容角度,需将对劳动的赞美、纯真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思想等融于其中,并保持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充实。而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角度,许多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如古诗、戏剧等都是群众艺术智慧的结晶,即使传承至今也未在体裁上发生明显的改变。另外其他许多群众文化形式也仍以原有面貌存在如挂彩灯、舞龙舞狮或杂耍等,都是群众文化活动中深受喜爱的重要内容。但也需注意在民族文化遗产中也包含许多封建性的糟粕如宗教迷信或传统道德规范等,应对其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方式。而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也需汲取优秀成分,这样才可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更为丰富。发展群众文化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进行不断的改造与创新。通过除旧布新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不断发展。例如,在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方面,以舞龙舞狮为电表,其传统文化思想代表祭祀神灵并将邪恶驱除,是封建迷信活动的重要体现,而现今的舞龙舞狮寓意为吉祥如意或对丰收的喜悦。因此,创新过程中应将继承作为基础,而继承需以创新作为目标,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的发展避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4

近年来一些人士对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究。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不但可以从根本促进群众文化的进程,同时还对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群众文化建设的进程是加速社会文化传播及发展的主要路径,同时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能够有较大的促进。特别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环节其自身具有显著的民族历史文化特性,合理的与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相结合,能够推动我国文化特色全面进程,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一、群众文化建设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基本功能

目前群众文化建设的全面进程已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群众文化本身就是对以往文化艺术的传承,不管在文化艺术的构架以及类型上,都能够利用群众活动去全面开展,进而去完成创新。从国内现阶段一些以常规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就算经过一定时间,一些文化活动在特性依然没有改变以往的风貌,比如国内一些地方所开展的赛龙舟就是典型的文化承递。同时还有一些民族传统佳节在历史过程中已变成被大众所接纳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不但可以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还向全世界彰显了华夏文明丰盈的文化底蕴。就用户县农民画为例子,其发展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户县农民画结合了传统美术的一些艺术形式,让农民画焕然一新,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同时被一些学者所赞扬。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艺术中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全面的展现给世人,不仅要进行传承及保护,同时还要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将它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环节之中。从群众文化特性视角来看,其有较为显著的唯一性、区域性以及民族性,这种特性在持续的发展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物质文化可以为群众活动的构建奠定路基,而制度文化被视为两者间的介质,可以把群众的相关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历史文化的持续发展的浪潮,群众文化构建活动只有和常规的传统民族文化适应,才能够得以长久的生存及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时代背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与当下的社会背景相适应。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若想剖析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先要分析文化的基本理念,我们将文化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可以把社会经济构架及政治构建全面的体现出来,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要全面合理的运用文化功能。而有着显著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具备十分鲜明的民族色彩,其时代特点以及民族特点显而易见。一些民族文化在历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其生命周期十分短暂,同时也有一些民族文化会出现形式上的变更。不过这种民族文化出现过,那么其必然存在一定的意义,且对社会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可以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这些至今仍被沿用的历史文化已经从根本影响了华夏文化艺术的进程。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数之不尽,且华夏文明文化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支持密不可分。换一种说法,即精神财富的构建与广大群众是不可分割的。不过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世界文化背景的全面入侵下,仅保护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侧重于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予以结合并持续完善,使其顺应时代的脚步。而想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我们就要借助于群众文化活动,对现阶段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所提出的抢救为先,保护为主这一口号来看,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是重中之重。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承及保护,才能够在群众文化构建中结合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进而全面深化我国的文化建设。

三、群众文化发展要依附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创新

群众文化的构建具有显著的历史性,上文提及群众文化在以物质文化为核心的基础上,其内质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就算是传统经济被瓦解,依然不会遏制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群众文化发展环节我们要重视民族历史,以防文化与历史之间出现断层的情况。在实际继承文化遗产过程中,不但涵盖民族文化艺术,同时还包含民族文化艺术表现机制。换一个角度分析群众文化发展内容,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对劳动者的歌颂以及对真爱的赞誉,在未来的传承活动我们要对此类内容进行全面的深化。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一些民族文化艺术结合了古代诗词以及戏曲等,这些均为群众艺术的产物,就算是传承到今天也没有在相关记载中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一些群众文化形式也保持着以往原汁原味的风貌。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民族文化遗产中也掺杂着一些负面的内容,比如迷信等,要对此类传统民族文化予以正确的传承。推动群众文化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革新。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变得多元化。所以,在创新的潮流中要将继承作为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全面促进群众文化长久的发展。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构建一定要依附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无论在继承或是创新上都要和现阶段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在继承的过程中要规避其中的糟粕,将经典再升华,同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去完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在其表现形式上予以全面且持续的革新,长此以往能够从根本充实群众文化活动,进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顾秋玲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社保局

参考文献:

[1]姚培娟.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凯里舟溪镇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07):66-68.

[2]张波.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浅议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探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J].网络财富,2013(01):42-45.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5

在蒙古族舞蹈中,不仅男子舞蹈对凶猛动物有模仿的痕迹,在女子舞蹈中也有对天鹅、鸿雁等优雅动物形态的模仿。大雁、天鹅等性格温和的动物向来被视为吉祥、梦想高飞的象征,在表演中双臂最大限度地打开呈包容之态,展示女性的躯体美,通过双臂有韵律地延展以及平步、碎步等轻缓步伐的配合,充分展现女性的轻盈与活泼。在蒙古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对于马、雄鹰的模仿也较为常见,尤其是马——蒙古族人赖以为生的伙伴,软骑马步、滑步马步、跑马步、进退马步等基本动I作,都是对马的形态的一种模仿。近年来,火遍全球的“骑马舞”,就是由蒙古族舞蹈中基本要素演变而来,通过韩国艺人的演绎迅速被社会所接受,在一定裎度上加深了社会对蒙古族舞蹈的认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涵丰富的蒙古族舞蹈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对蒙古族文化的一种传播与推广,也是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一种继承,这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二、蒙古族舞蹈与民族生活

蒙古族与大自然为伍,常年居住在蒙古包内,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白色的蒙古包是歌者、舞者的乐园。由于蒙古包空间有限,可供表演的场地较小,蒙古族以其伟大的智慧创造出了相对静态的舞蹈形式,主要是以身体上半部分的灵活性来强化舞蹈的美感和艺术内涵,其中肩部动作就多达六种柔肩、缝肩、硬肩、碎肩、笑肩、收肩,此外腕部动作也较为丰富。在这种艺术氛围里,逐渐形成的顶碗舞将其内涵诠释得较为完整。

顶碗舞是喜庆节日里不可或缺的助兴节目,一人或多人头顶白瓷碗或碗状油灯,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这是一种在原地以立、坐、跪等姿态为基础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该舞蹈上身动作较多、幅度较小,着重体现在头部、肩部、手腕等部位,肩部动作风格多变、优雅柔美。顶碗舞既要保证身体上半部分的灵活性,又要保证下半身的平稳,同时展示出手臂前后飞扬,通过提压、挑、摆动等动作呈现优美之姿。顶碗舞的表演对条件要求简单,只要手臂有足够活动的空间即可,而且动作幅度相对小、+缓、轻,这主要是由于蒙古包内空间狭小,不适于动作幅度较大的舞蹈形式。由此可见,生活形态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也是民族生活的一种折射。

三、蒙古族舞蹈与民族性格

蒙古族舞蹈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格特点——豪迈、质朴,这种艺术风格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由民族性格、民族个性演绎而来的民族文化,通过舞蹈这种艺术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蒙古族民族性格与民族舞蹈的完美融合,是蒙古族歌颂生活的一种形式,这在舞蹈《挤奶m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挤奶员》是一支精致的舞蹈小品,虽然内容单一,但却通过女性细腻的舞蹈语言,再现了草原生活和蒙古族女性勤劳质朴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中,舞者着重表现了挤奶的过程,肩部前后有力摆动,干净利索,通过硬肩、硬碗等舞蹈动作展现蒙古族女性娴熟的挤奶技术;跑跳步、后踢步则展现蒙古族女性欢快勤劳的一面。该舞蹈以女子群舞表演为主,欢快的场面散发着浓浓的奶香。此外,骑马舞、马刀舞、剪羊毛等舞蹈形式,都是民族生活的一种升华,以艺术形式途释了蒙古族人的勤劳质朴和热爱生活的民族情感。

四、蒙古族舞蹈与宗教文化

蒙古族舞蹈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不仅记录了日常生活,也对民族信仰和宗教文化进行了艺术升华,把古老的宗教仪式、宗教表演与舞蹈艺术相糅合,逐渐发展成为舞蹈文化,其中安代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安代舞起源于萨满教,本身是向神灵祈求庇护、驱魔消灾仪式中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表达民族情绪的一种舞蹈艺术,但这其中也包含着传统的萨满文化和蒙古族的精神信仰。每逢重大节日、丰收时刻或者民间喜事,女人挥舞头巾、男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孩子们做着鬼脸,欢快的安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代舞便迎风而起。

安代舞又叫唱安代,是因为安代舞是集唱歌、跳舞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由歌者进行领唱,其余伴唱者合唱,高潮时以“啊哈嗬”、“合吉耶”、“奔布来”等衬词呼喊助威,然后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而出现舞蹈动作;舞者情绪饱满,或摆巾踏步或甩巾踏步,把高昂的情绪通过脚步的变化奠定一个基调,而双臂抡绸等优美动作集敏、!轻、柔等情绪为一体,无不展现了蒙古族热爱生活的民族风貌。此外,还可以从査玛舞来窥见蒙古族关于佛教的信仰。査玛舞集音乐、舞蹈、法事于一体,是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这种宗教舞蹈是民族舞蹈的集大成者,也被称为古典舞蹈。表演者头戴动物面具,绕着大树起舞,展现了蒙古族对神灵的崇敬,推动了民族信仰的继承与传播。

五、总结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6

黑龙江省除了拥有我国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例如冰雪覆盖的平原、森林和绵延不绝的山岭,此外还具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位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在黑龙江省内,在整个中国内陆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祖先流传下来的资源发扬光大。一般情况下来说,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囊括了博大精深的静态文化,比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也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服饰、食物等动态文化。因此,在科学开发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旅游产品进行开发。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

(一)渔猎文化景观

包括赫哲族的椴木图腾柱;赫哲族进行渔猎活动的器具以及渔猎文化、鱼皮衣等;绣有各种花草团的大襟长袍、具有赫哲族民族特色的套裤和被褥、各式各样包括优美图案的生活器具;鄂伦春族的古典狩猎文化和饮食文化;无论是赫哲族还是鄂伦春族其渔猎狩猎文化都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色,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开发尚属空白,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二)游牧文化景观

在我国黑龙江西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具有很丰富的生态资源,除了有各式各样的植物,还有国家珍惜保护动物丹顶鹤;此外,少数的蒙古族部落,也带来了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饮食文化,烤全羊、奶茶等。

(三)农耕文化景观

分布于该地区的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他们同汉族一样属于农耕社会,但是同传统的汉族农耕文明又有很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很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此外,满族历史悠久的“弯子炕”、朝鲜族鲜明的民族服装等,都是具有一定开发空间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宗教文化景观

黑龙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也异常丰富,且这些宗教文化都蕴含到了日常的民族服饰、民族首饰中;能够让游客体验到在我国中原地区所无法领略到的另类宗教气息。

三、对于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想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开发、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事业既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文化的推广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做为目标,有步骤、有依据的推动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化进程,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近些年政府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帮扶政策,落实的非常到位;此外,政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依托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脱贫致富,在我国也有先例;其次,黑龙江地区在我国是一个地理位置很特殊的省份,那么黑龙江人应该抓住这些先天优势和老祖宗留下的光辉遗产利用政府的优秀政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立人文气息浓厚且囊括自然景观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并依托黑龙江西部地区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着重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建设、开发,并进一步扩大开放,除了对当地区的环境有待加强之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建立满族、朝鲜族、达斡尔等民族风俗文化村时,以当地优美的自然美景作为依托,开发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游客对我国少数民族灿烂文化的认识。

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效应

(一)社会效应

在人文旅游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很紧密的联系。

(二)经济效应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将为该地区争取到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参照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文化发展。

(三)生态效益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7

随着时光流逝,由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构成的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替代,甚至失传,特别在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存在许多措施不到位,已经导致许多文化遗产几近失传。对一个民族来说这将是非常重大的损失与遗憾。通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概念的剖析,将数字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及重建方式,并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促进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的更新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重建

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辉煌历史的象征。研究民族文化遗产,可以了解这个民族过往的历史,使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又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及成果。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更多关注精神世界的充实,他们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技术和生产逐渐趋同化,而历经千年的文化和文化遗产,成为彰显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个性、象征一个国家的依据。民族文化遗产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支撑,无疑是该国争取国际事务话语权的一种必要手段。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利用文化遗产发展当地文化旅游来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是指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制作与保存,建立文字、图像、音视频及动画等数据库,附上搜索引擎,通过虚拟现实使其进行数字化再现[1]。早期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或图书馆通过CD或DVD的方式对馆藏品进行数字化信息转换和保存,为观众和学者接触、研究古典艺术作品提供了便利。譬如,有名的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日本民族学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意大利的乌菲奇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和国立科学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和图书馆都是如此。90年代中期以来,动作捕捉、三维扫描、虚拟现实以及网络技术等日益出现并广泛运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促进文化遗产虚拟展示和资源共享实现新的突破[2]。面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各国都根据自身的现状在开展研究与实践。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普及,移动互联网遍及千家万户,模像处理技术由一维走向三维,贮存空间与高清程度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途径来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当今时代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国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挽救及重建方式

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利用、传递,是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进行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与重建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充分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并开始运用最初的数字化方式加以整理、分类、制作与保存,时至今日,数字化保护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馆藏的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各国相继依靠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优势,构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从而为社会各界民众提供民族文化遗产的资源开放与共享。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效果最佳的典型代表当属米开朗基罗和卢浮宫这两项数字化计划。米开朗基罗数字化实质上是将米开朗基罗在文艺复兴时代的系列作品数字化的过程,而卢浮宫则是将馆藏文体、实物等作品通过数字化网络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分享服务。另外,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加利卡”在法国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它完成了法国古籍中上千余幅插图和历史事件的整理,包括查理五世的文献资料等近800余万种、静态影像30万幅、法国游历5000多款目的数字化[3]。意大利中央政府特别设立了目录及档案材料中央学会、图书修补中央学会等,一方面增强对意大利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是为意大利通过数字化平台来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提供极大的便利。譬如,“因特网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在线文化遗产和数字图书馆等服务系统和平台。美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主要是“美国记忆”项目,该项目1995年启动,由国会图书馆开发,15个图书馆及档案馆共同参与,集中反映了美国建国200年来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被称为美国全国性的虚拟图书馆。它通过因特网提供可免费、公开获取的记载美国印象的各种资源[4]。日本是最早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亚洲国家。一直以来,日本积极地将馆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形成了相关的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如“贵重图书图像数据库”即是受“美国记忆”的启发而设置的主要是对日本历史、文化的介绍。

(二)建立起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共享

民族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其重要性已经受到广泛重视。美国的“IBM数字图书馆计划”就是把信息储存、管理、检索等集合在一起,使各行业、各部门拥有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在网上传播。加拿大建立的国家图书档案馆在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贡献突出,它还建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主要包括诗歌档案库、家谱与家族史、葛伦•顾尔德档案库、加拿大影像等。英国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及组织,还包括相关协会都积极加入到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运动之中。英国著名的展现英国不同类型的音乐在线数据库,整合了英国多家美术馆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与创建;还包括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古生物的数字化文化遗产资源的共同开发项目,促进当地考古学研究,提高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服务的水平[5]。

(三)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的世界范围内区域协作

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不同国家及地区陆续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密切的合作,他们由于拥有相似的文化,所以对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合作也很成功。欧盟拥有像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遗产大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早期由多个欧盟国家的16个研究机构组成的ECHO是欧洲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典藏库,为人们更加方便自由地了解欧洲文化提供了方便。亚太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增加了困难,同时也加强了亚洲各国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亚太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助推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深入大众生活进程,为民族文化区域性保护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该资源库包括基于社区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学习中心、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培训的相关课程以及音乐表演艺术等民族文化遗产音视频照片资料,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事件与会议,民族文化遗产的报告与文件等。

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

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浓缩,它们遍布我国各地,根植于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宝贵资源。

(一)数字博物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因此,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遗产受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局限,很难做到保存完整和持久便捷。全国各地在实现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享受着物质需求的满足,当物质需求获得满足的同时,精神世界的陶冶显得格外重要。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大型博物馆的修建,到二、三线城市大型博物馆的建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部门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然而,实体性的博物馆馆藏资源有限,空间有限,甚至人、财、物等配套设施相对局限。为此,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正好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诸多便利,实体性博物馆走向虚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借助于互联网、在线视频、音频等载体,人们完全不用担心像传统的艺术展览因为错过展期而失去参观的机会。艺术品数字化后,就达到了不受时空因素限制的理想状态。

(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的开发利用

数字博物馆无疑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保存、维系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除此以外,影像数据库的开发利用也尤为必要。近年来,我国启动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项目,有佳能推动的藏族原生态舞乐作品—藏迷;还有5•12汶川大地震后,对羌族濒临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包括羌族各种歌舞,手工艺术以及传统的民俗民风。当然,其它民族也多有涉及,如苗族、白族等的工艺、美术、歌曲、舞蹈、节日等相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上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一般可以通过影像数据库的方式来完成。如前所述,一是可以将实物通过图片和照片的方式介入光盘及网络空间贮存和保护;二是也可以通过纪录片或新闻报道的方式,将文化艺术和民间传统活动列入其中,实现影像数据化、网络化;三是以专题式的电影拍摄及展播方式,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7]。

(三)教育研究机构对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化部门或机构的责任,教育研究机构也理应承担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为此,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纷纷加入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行动中,如由浙江大学开发的“虚拟故宫漫游”项目、北京大学推动的“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南京大学实施的“三峡文化遗产”数字化展览工程等,都反映出教育研究机构对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视。在未来的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还需要扩展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有针对性体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开发“百花齐放”的格局[8]。与此同时,根据区域性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别优势,地方性大学相继建立起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研究中心或民族研究院所。这些民族研究中心或民族研究院所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用数字化方式对各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归类、整理和保护。

三、国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及重建方式,不难发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9]。一是管理体系的落后。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与需要,世界许多国家都设置了专门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制度完善,设施设备先进,人员配备专业化,而我国在这方面却相对薄弱。事实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管理往往涉及许多部门,只有通过各部门之间紧密的协同配合,才能达到各部门之间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的共享目的。二是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强。发达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源主要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等途径获得。而我国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捐资很少投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各级政府部门既要加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又要下大力气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动员社会各界形成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三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功能较为单一。目前,总体上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形式与功能上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以数据储存和简单的应用为主。数字化保护的多元化形式或载体相对缺乏,数字化影像资料的文本式呈现方式居多,基于多媒体互动式的影像资料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性和理解性功能;未设置数据的分析点,还没有真正跨入大数据时代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标准,不利于发挥数据库强大的应用潜力。

作者:王正惠 李辉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原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3):49-55.

[2]赖守亮.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思辨[J].设计艺术研究,2014(1):35-39.

[3]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11.

[4]吴建平,王耀希,代兵红.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平台的技术构建[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8):41-44.

[5]戴琴.土家族“撒尔嗬”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6]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6):180-184.

[7]王萍,田军.构建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虚拟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以图瓦人体育文化为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4):11-13+34.

民族文化艺术范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

广西地区居住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众多独特民族艺术文化。但是,广西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意味着目前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可以借助新媒体时代信息化优势加强宣传和保护,充分挖掘少数民族艺术合理内核,繁荣各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传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和手段,将先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文明和经验一代代传递给后人[1]。目前,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依然以口口相传为主,这样的传承方式相对于传承语言艺术文化,但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要想了解该民族的艺术文化还需要本民族认可才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就苗族舞蹈来说,苗族舞蹈动作是一种能力及思维的展现,能体现舞者的喜怒哀乐及民族文化。但是单一的传承方式会给舞蹈文化推广带来阻碍,而且舞蹈技巧和经验也会随着不同资质的传承者的能力的影响,如果传承者的资质较低,容易造成某种文化的失传。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应该积极采用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理念进行传承,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学习与推广,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度来决定是否将其传授给学习者,从而才能延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生命周期。

二、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广西区内居住着壮、瑶、毛南、白、水、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2]。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习俗文化、语言装束,形成独特的民俗风貌,为人类留下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8年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广西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50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583项,国家代表性传承人49人及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554人[3]。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包括歌舞、工艺、乐戏、歌谣等多种艺术文化种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生态空间受到严重破坏,各种传统艺术技艺也濒临消失,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二)问题。1.传承者和传承渠道不足。经济一体化发展冲击少数民族原有生态环境,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土壤,传统技艺出现后继无人现象。虽然区政府给予众多支持少数民族艺术活态传承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创新传播渠道和培养方式,导致本地少数民族青少年不愿意学,感兴趣的其他青少年难以接触,因为传承的封闭性造成传统艺术传承断层。2.传承环境遭到破坏。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诞生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环境,但随着原生态环境都被现代高楼大厦所替代,建筑、出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影响到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仫佬族的矮楼建筑、壮族的吊脚楼、水族的杆栏建筑、瑶族的人形棚居建筑等都被水泥平房或楼房影响,严重破坏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完整性。目前这类民族性建筑已经提供参观和欣赏,没有真正融合到当地人们生活,人们生活产生极大变化。服饰也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被现代化服饰所侵蚀,很少有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穿戴民族服饰,导致一些扎染、刺绣等民间工艺也面临失传危机。3.民族艺术作品缺乏创新。对于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我们仅要将其传承下去,还有促进其发展,融合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进行创新,丰富民族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完美和谐融合创新与历史,增强作品的时代感,才能激发现代人们的情感共鸣。4.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缺乏对本土文化自觉和自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接受到更加多样的文化熏陶,很多少数民族年轻者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的价值和含义,过于追求现代化潮流。

三、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对策

(一)强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保护。自治区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要积极组织专业艺术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并全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题材。并有效将题材与时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文化产品,通过富有民族趣味及现代审美情趣的产品激活市场,以产业化发展模式宣传和推广优秀民族艺术文化。还可以将无形的文化转变成有形财富进行保存和宣传,如通过文字、图片、曲谱、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保存,使其成为传承艺术文化的载体。另外,在进行产业化发展时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保持产品的自身特色,不能让现代元素喧宾夺主,尽可能通过原有形式进行呈现,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色。

(二)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建筑特色等都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艺术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就需要保持特色,挖掘文化价值。自治区可以大力开发和挖掘具有特色的民族村落,在改善当地基础条件的前提下不能过于影响当地生活习俗。并且要加强和促进群众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民族文艺团体和个人的扶持力度,给优秀代表一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从而促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者能够全身心致力于发扬当地民族艺术文化的事业中。还可以根据当地民族情况建设民族生态村,尽可能增强民族独特感。

(三)加强传承者的培养。学校要将当地的民族艺术文化内容编写成书,然后通过开展校本教学方式将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入、系统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为了确保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能够后继有人,学校还要因地制宜开展培训活动,可以通过兴趣班、专业班两种形式满足不同学生对民族艺术文化需求。如果学生稍微有点兴趣就可以加入到兴趣班培训中,兴趣班培训时间为三个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当地民族艺术文化;如果学生特别感兴趣,可以组织专业培训班,培训时间建议为2-3年,不仅培训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展开实践,并学习其他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如果是民间艺术者,可以通过选送民间艺术家到艺术院校进修,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并且设立民间艺术家奖项,奖励热爱少数民族文化并作出贡献的传承者。

(四)多渠道宣传各族艺术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拓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宣传方式和渠道,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可以先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和分析各族文化信息,了解还有那些艺术文化没有宣传,分析未宣传的原因,了解是没有宣传还是宣传不到位。然后针对问题拓展传播渠道,寻找能够满足大众审美的传播方式和艺术形式,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传播途径。由于少数民族所处地区比较偏远,他们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较为有限,缺乏对新媒体的全面认识,无形中就会提升宣传门槛。因此,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对新媒体的认识,并鼓励他们使用新媒体技术展示艺术文化,丰富艺术文化传播形式,才能消除文化隔阂,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天蔚,董塔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述[J].大众科技,2018,20(12):122-124.

[2]郑永涛.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跨境传播策略——以广西壮族与越南岱侬族同根文化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