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资源。“文化是指那些继承下来的、确立共同社会活动基础的观点、信仰、价值观和对世界认知的总和,是一群拥有同样传统的人所从事的活动和所拥有的思想观念的全部范围。”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各民族道德教育的天然资源。这些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相应其所提供的德育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德育资源又包括精神形态的德育资源。如今天各民族开展道德教育的有型场所以及相关文物古迹就是物质形态的德育资源。物质形态的资源不单是物质形态本身,更重要的是这种物质形态所蕴含和传递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德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各少数民族的精神形态德育资源,主要包括价值观、信仰、道德观念等。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德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对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德育资源进行加工,挖掘其所蕴涵的精神内核,并加工成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以此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的一部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德育资源的具体形式有如下体现。一是节日文化德育资源。我国各少数民族有着种类繁多的节日,既有自古传承而来的传统节日,又有现代形成的节日,而且每个节日又有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及浓厚的文化气息,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二是宗教文化德育资源。宗教活动也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资源价值,有计划、有组织的宗教活动往往对其信徒在道德方面有特殊的影响。三是禁忌文化德育资源。由于生活实践、社会环境的差异,我国各民族形成了具有不同内容和不同民族特点的原始禁忌。这些禁忌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并通过无数代人的传递,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行为规范。四是民族文学德育资源。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形式包括神话、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这些文学形式通过生动的描述把少数民族朴素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展示出来,聆听、阅读、赏析民族民间文学会使人的内心得到道德的洗礼。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环境价值

环境是指环绕在人们生活周围并对人们产生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道德教育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法律、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社会风俗习惯,为人们设计出道德行为规范,形成道德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个体的道德品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改变而改变”[4(]P270)。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组织或更小的群体也是如此。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风俗、风土人情和语言文化,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影响着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环境。我国各少数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产生着深刻影响,它深深地积淀在本民族主体的心理结构之中,构成少数民族思想和行为形成的外部条件,形成了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环境。如上文所述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应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环境可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那些包括文化古迹、传统建筑等在内的物质文化形态形成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物态文化环境。包括各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制度规范、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规约制度等,这些精神形态文化形成了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文化环境。物质形态的文化和精神形态的文化影响着少数民族个体道德素质的生成,共同构成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道德教育的外在环境主要是指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诸如少数民族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和符号所构成的诸要素所构成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外部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是构成少数民族德育环境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内在于人的行为意识一般判断标准,它把握着事物的整体倾向和方向,决定着人的一切具体的外在的行为,当人们在与具体的文化规定发生冲突时,它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少数民族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他们形成了一套一套的一般观念体系,即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本民族人在各种活动中相同的行为判断标准,并推动着本民族社会协调运转不断发展,从而组成少数民族德育文化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次,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少数民族德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一些列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基本规范,这些风俗习惯和基本规范也是少数民族德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形的物质文化也是少数民族道德教育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我国各少数民族创造的辉煌灿烂的物质产品,物质性的东西都留下了精神痕迹,使其获得了文化意义。特别是那些文物古迹和建筑设施一方面可使本民族穿越时空、再现自身。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载体价值

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道德教育要素,能为道德教育主体所运用、并且主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物质和非物质介体。德育载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载体可使道德教育具体化,使道德教育形成具体的可实现形式。道德教育实际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道德素质过程。这是对道德教育过程的抽象概括,事实上思想道德过程总是具体的,比如学校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开展道德教育或家庭通过宗教仪式和神话故事开展道德教育,这些都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道德教育过程。这里历史文物、宗教仪式、神话故事就是道德教育的载体,这些载体使得道德教育过程具体化。二是德育载体把道德教育诸要素相互连接起来,促成道德教育活动得以展开。一个道德教育事件主要包括道德教育主体、道德教育客体以及道德教育介体,道德教育过程就是这几个因素相互连接、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过程,其中这几个因素就是通过载体这一形式连接起来,而使其相互发生作用。民族文化就是一种道德教育载体。道德教育载体内含着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德育载体必须承载一定的道德教育要素和道德教育精神,二是这一载体必须能够被教育主体所利用,使主客体可以借此产生互动。我们说民族文化是一种道德教育载体,主要是指民族文化具有承载道德教育要素,并能为道德教育主体所利用的特征。无论是狭义文化还是广义文化,其内在的精神特质和外在表现都为其作为道德教育载体提供了根据和条件。比如语言符号,它是文化积淀储存的手段,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套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和语言,文化各方面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承,本身是道德教育的载体。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向教育对象传递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而包括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制度文化在内的文化要素本身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丰富的道德教育信息,构成道德教育的载体,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为道德教育活动提供具体的加工对象,同时连接道德教育各个要素促使道德教育活动得以运行。民族文化作为道德教育载体主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体现出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体形式的语言符号、传统仪式、风俗习惯、节日活动、文学艺术以及宗教活动等都承载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要素,形成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这里主要对仪式、节日和宗教展开分析。一是传统仪式。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仪式不是简单的行为和过程,而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得到精神洗礼。比如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虽然各民族的丧葬习俗不一样,但这些习俗都体现了对年青一代的“孝”的教育,而且这种仪式的教育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孝”的教育不可比拟的。二是节日活动。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合体。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优秀伦理道德教育传统,是对少数民族人们进行伦理道德教化的宝贵资源,这些节日的开展也是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平台,从而使其形成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载体。三是宗教活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为数不少的人信仰宗教。宗教虽然是非科学行为,但它从多种渠道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并对人们的精神产生着深远影响。同时宗教本身也承载着很多的道德因素,特别是宗教本身的宗教道德对教徒的约束也是一般社会道德教育内容,它通过融入风俗习惯来熏陶、感染人的内心来内化行为规范形成意识品格,从而使得宗教活动成为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方法价值

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方法去达成,如果只是制订了道德教育的目标,甚至有了科学的教育理论,但是如果方法不正确,就会导致预设目标难以达成。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可抗拒的一种绝对的、唯一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这是理性企图在每一个事物中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意向。”道德教育实践也反复证明道德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的效果。由于教育者各自采取不同的方法,最终形成的道德教育效果完全不同。只有在具体道德教育实践中采用适合教育者、适合教育内容的方法才能使道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可以说道德教育方法对于消化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果、促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也具有德育方法价值。文化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马克思主义把文化与人作统一理解,认为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人化,人通过自身自觉的劳动使自然变成人的作品,给世界的一切打上人的烙印,这一过程就是人化过程,也是文化过程。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在人自觉的劳动过程中产生,在人化或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相应个体道德教育的方式就蕴含在人化或文化的过程之中。少数民族亦如此。少数民族文化方式本身也是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因此在少数民族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文化促进个体道德的生成。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形成民族道德品质是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即在少数民族道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让少数民族在学习、理解、感悟、体验自身文化的过程中,自觉或自主地对自身施加道德影响。也就是说在道德教育中不能就德育谈德育,而应在充分理解道德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方式传递道德教育内容,或通过文化载体传递道德教育内容,并通过少数民族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更能促成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民族文化本身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体现在民族文化自身的表现形态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有民族文学、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规约等。首先,民族宗教体现着道德教育方式与方法。民族宗教组织依据个体对其信仰神灵的由衷信仰,而敦促其信徒信奉神灵所“订下”的道德律令,民族宗教所体现的道德教育方式实质是一种信仰教育的道德教育方式。其次,民族习俗体现着道德教育方式与方法。少数民族在遵守和举行本民族习俗的过程中,其中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得到传承。其方法意义更在于作为一种日常行为把道德教育融入个体的生活,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过程把道德观念注入到个体的内心,个体亲身实践的行为过程在他们一生中将留下深刻的记忆。再次,民族文学体现着道德教育方式与方法。比如少数民族神话,它是以文学艺术的方式表达出少数民族人们如何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展现出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世界。这些神话故事在一代一代的少数民族人中流传,对少数民族的道德和生命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之,民族的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方式与方法,而且这些民族文化形态所体现的德育方式不止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所体现的道德教育方式与方法促成少数民族的道德教育具体化,促成少数民族道德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并强调在实践中应采取少数民族易于接受的文化方式,这对于增强少数民族道德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邱世兵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