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例6篇

创新科技的重要性

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文1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弊端,影响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求。为此,顺应时展需求,应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适时地调整,有必要逐步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增强企业经营的综合实力。实际上,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加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局面,科技创新正在让一个企业变得更美好。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企业工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催生企业经营的结构性变化。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网络信息布局对企业经营的战略支持;第二,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基础;第三,专业的科技知识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甚至成为企业经营的品牌产品。

2.有利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是要激发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活力。一个地方企业除了拥有过人的资源优势,同时还应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理念。为此,科技创新体现在企业工商管理领域,就在于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和制度建设,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成果推广机制,将科技创新与提高企业生产力、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实际上,但凡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普遍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高于普通员工薪资的机制,选拔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用待遇留住人才,设计了超产奖,重奖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取得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开展“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改进工艺流程,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的高水平发展。

3.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欧美企业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与工商管理中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投入有直接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研发具有企业自主品牌的技术产品,同时拓宽到市场形成具有核心技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进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局,推动企业大踏步向前。而在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借助持续推进的科技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发企业活力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运转效率。比如;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管理,借助网络信息做好企业工作人员的业绩统计,根据业绩情况选择恰当的奖励机制,为员工的晋升提供支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科技创新应用到企业工商管理中,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硬件实力的提高,同时,在优化企业管理结构,革新企业经营方式方面同样会带来极大地便利。尤其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优化,以及给管理流程带来的简化,都优于传统企业工商管理。比如:科技创新带来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在对企业内部人员、安全管理、资料统计等等方面的管理,都体现出更加高效、更加有序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工商管理的效益。

三、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1.确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现代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往往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尺。为此,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淘汰,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各个企业所重视。为此,对科技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务必要高度重视,并能将其作为发展目标规划到战略布局中去,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企业高管思想上应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从企业的整体运营,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方面,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系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体现更大的成效性,更加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此,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有必要强化科技创新,增加科技创新的发展比重,逐步推进发展科技创新项目。而身为企业高管,更应该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持高度关注的新态势,从思想及工作落实上加以重视。

3.逐步增加相关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投入比重

未来企业的发展,将逐渐增加科技创新,同样需从发展中增加相关环节的投入比重。为此,在人员配置、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方面,都要做到优化以构建综合性适宜科技创新的环境体系,给企业推广科技创新理念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方向,要做好市场调研,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涉及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项目要给予最大的支持,鼓励企业员工大胆尝试实践,结合市场需要以及科研进展增加投入比重,确保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4.构建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队伍

对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探索,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对企业的推动、实践和实施。为此,企业工商管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更需要企业引进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加以指导。一方面,优化招聘进人渠道,多方面招聘实用性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在职岗位人员,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团队。对这些人才的聘用,一方面要提升其科研创新认知,通过培训确保其掌握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保证其能很好适应企业工商管理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要做到有效处理,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变革。

5.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

现阶段,国际范围中那些有着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着较为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对此,本土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借鉴和调整,引入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当前国际市场大开放背景下,切实为先进新技术的引进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企业获得好的发展空间。

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管理水平;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

1综述与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在现当代文化背景下,在企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企业管理与科技创新责任重大,要求将二者相结合的呼声日益高涨。当前只有做好自身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但是,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理念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当代的经济与文化环境,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来实现,需要进行科技创新,进行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的融合,这是必然趋势。

2当前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组织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进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企业来讲,最关键即是资源、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效率、合理运用资金等,进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势。企业需要运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来完成资本的优化与配置,达到资金的有效利用与确保企业经济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这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前提。我国许多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盲目遵循过往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缺乏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理念与科技创新意识,由于无法及时认识到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又不注重创新和改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现状至使企业在当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下,其竞争力日益减弱,阻碍了企业积极应对逐步变化的市场环境与形成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3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效益,发展中的企业需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上。如果一公司能够采用适合自身的销售模式,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模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其最终可以实现自己在行业中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科技管理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商业管理方面,一方面,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不难理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占取制高点,必须根据市场特点、文化环境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创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创新管理入手,进而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量身打造出一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许多企业为了寻求发展而创新了经营管理模式,这都促使企业走上了成功之路。(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中的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这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具有诸多方面的外延效应,首先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逐步升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然需要注重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4)塑造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理念,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团队,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4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1)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提高其国际地位,同时,它们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有必要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可以大大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根据发展情况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为了促进国内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政府需要加强企业对现代观念和国际意识的认识。(2)注重创新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与提高,高新技术不断更新之时,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企业管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以更好的迎合时代需要与当下形势。创新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称作是影响企业管理与发展的主要方面,为了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打造出高素质的工商管理队伍,其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也至关重要。

5结束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已述及。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科技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改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东,丁灿,徐武明,等.加快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为成都新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1).

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文3

据悉,企业的工商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通过新型管理方式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主要包含企业可流动的资金,企业通过应用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资金进行利用,确保企业市场活动与经济活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依然使用传统管理的模式,或者是模仿成功企业管理的模式,并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案,没有及时对传统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致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以至于无法在新时期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严重阻碍了企业长期发展。此外,企业的工商管理需要把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充分结合工商管理的知识和企业实践,制定企业的工商管理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对工商管理进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笔者将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2.1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市场特征来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构建一套适宜的管理模式。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在创新管理方面下手,促进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2.2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笔者调查,目前很多企业为寻求发展,对工商管理模式予以创新,均促进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

2.3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获取了很多利润,这也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3.工商管理科技创新战略措施分析

3.1完善工商管理监管制度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监督与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有着重要作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基层员工比市场更重要。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员工努力与付出。因此,企业需要制定监管制度,明确每一个员工的责任、权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需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一些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员工,需要进行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管理执行有据可依,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2重视创新管理人才培养

如今,我国的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在工商管理方面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理念,还没有对科技创新有新的认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科学管理乃兴国之道”的思想,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尤其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可以辅助企业实施管理、营销与规划,并且专业人才可以及时、准确分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指出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企业发展战略。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薄弱的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在曰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并且国内企业知名度也在提高。因此,企业应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加大企业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特色文化。要想国内企业的工商管理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具备现念与国际意识进行企业管理与实践,进而促进企业发展与进步。

3.4建立职业化工商管理队伍

企业要想稳定、可持续地发展,需要组建一支工商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管理的制度。若缺乏工商管理的队伍,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应用受到影响,导致企业人才效用得不到发挥。因此,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明确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制定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结语

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现状;问题;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15-02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入,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然而,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电视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据中国科协2016年9月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县级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格局中的末端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数量众多和整体实力不强的特点。在当前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一方面受到来自中央、省市等各级电视媒体的挑战,同时还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在此情况下,正确认识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并认真思考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创新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1 县级电视台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县级电视台是我国科技传播的重要力量。县级电视台作为广电事业四级格局的重要组成,全国的2 800多个县,很多都有电视台,在全国2 500多个广播电视机构中大约占据了3/4。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据2016年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家庭的电视机的普及率为95%,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3.1%。县级电视台由于覆盖面广、数量众多以及接受程度高等特点,在帮助公众特别是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理念、宣传科学知识、提升科技能力、普及科技生产生活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 县级电视台在科技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2.1 发展空g狭小,影响力不足

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处于广电事业的末端,部级、省市级电视台以及卫星频道都对其生存空间进行了挤压。特别是近年来在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使得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影响力更加弱化。

2.2 发展经费不足,市场运作较差

县级电视台的经费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广告创收。据2014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中,县级占据9.87%的份额;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中,县级仅占3.88%的份额,央视的广告收入是全国2 000多个县级电视台的6.3倍。因广告创收困难,导致对虚假广告监管不严,科技传播能力较差,对提升公众科学素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2.3 体制机制僵化,人员素养不高

县级电视台一直以来垄断的经营性质和固有的体制机制导致了工作人员素养的普遍低下,一方面吸引不到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一方面内部也缺乏人才学习培养的机制和氛围,从而导致了节目质量不高,大大影响了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

2.4 内容形式单一,节目质量不高

当前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形式普遍单一,科技信息来源较为缺乏,自身编创能力不足,资源更新率较低。特别是在农村栏目的设置中,大部分传播现代农村技术的内容,使用范围与具体内容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较为脱节,失去了通过科学普及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传播能力。

3 县级电视台提高科技传播能力的创新途径

3.1 导向正确提升科技传播的引导性

在当前社会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县级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充分发挥基层宣传思想的核心作用,准确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节目内容既要注重对科学咨讯、科学技术的宣传,更要加强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的引导和构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3.2 加强监管提升科技传播的公信力

县级电视台要提升科技传播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摒弃不具备科技传播效果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内容,如未经核实验证的科技新闻、技术知识、生活常识、健康养生及违规广告等内容,都应是节目内容中必须摒弃的部分。应当制定并完善严格的审核制度,在选题制作、引进来源、广告经营、录制播出等各个环节加以严格监控,级级把关、层层负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应急预案,保证节目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提升科技传播的公信力。

3.3 通过引进或联播形式丰富节目内容

对于一些没有能力制作高质量高水平电视节目的县级电视台,应当结合自身扬长避短,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的科普科技节目资源,或者通过联播的形式来丰富节目播出内容。例如山西的“科普大篷车”栏目就在全省61个市县电视台播出,其中的科普、技术、健康等知识为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3.4 因地制宜聚焦公众科技信息需求

县级电视台的办台目标和覆盖区域,决定了其应当围绕当地的中心工作展开,努力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县级电视台应当因地制宜,立足本土,聚焦当地需求,遵循“三贴近”原则,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联系实际,创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科技节目,提升科技传播的落地应用效果。

3.5 优化栏目设置提升节目制作水平

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要提高科技传播影响力就要在优化栏目设置上做文章,变单一的科普新闻、科技咨询、技术宣讲等形式,通过创新栏目形式和内容,增加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比如通过科普短剧、科普微电影等形式,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通过浅显易懂、生动灵活的形式传播出去,不仅能够增加县级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影响力,也能令受众印象深刻,起到提升科技传播影响力的作用。

3.6 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也给县级电视台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县级电视台应首先运用电视荧屏的传播方式进行科技传播,对已有传播资源和渠道进行充分利用,并可以加强热线、短信、微博、微信的栏目互动,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黏合力。在此基础上,县级电视台也可将现代新型互联网技术应用起来,通过网络电视和网络直播等形式,能对公众进行随时的、即时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电视台是广电格局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科技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要正确认识县级电视台科技传播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现状和存才问题,并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舆论导向、加强监督管理、丰富节目内容、聚焦公众需求、提升技术水平、引进培养人才等方式,不断提高县级电视台的科技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运红.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新媒体挑战[J].西部广播电视,2016(7):163.

[2]杨筠.新媒体冲击下县级电视台的应对策略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7(3):155-156.

[3]李志刚,袁琳.立足本土,打造县级台特色[J].新闻窗,2017(1).

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文5

1决策理论

1.1决策理论的发展

决策理论(TheoryOfDecisionMaking/DecisionTheory)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管理决策,并形成的一门有关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决策理论已形成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是有关决策概念、原理、学说等的总称,“决策”一词通常指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决定。

1.2代表性理论

(1)完全理性决策论,又称客观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J·边沁,美国科学管理学、决策理论大师赫伯特西蒙、F.W.泰勒等,他们认为,人是坚持寻求最大价值的经济人。经济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而作出最优的选择。其在决策上的表现是:决策前能全盘考虑一切行动,以及这些行动所产生的影响;决策者根据自身的价值标准,选择最大价值的行动为对策。这种理论只是假设人在完全理性下决策,而不是在实际决策中的状态。

(2)连续有限比较决策论。代表人物是西蒙,他认为,人的实际行动不可能合于完全理性,决策者是具有有限理性的行政人,不可能预见一切结果,只能在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满意的”方案。“行政人”对行政环境的看法简化,往往不能抓住决策环境中的各种复杂因素,而只能看到有限几个方案及其部分结果。事实上,理性程度对决策者有很大影响,但不应忽视组织因素对决策的作用。

(3)理性、组织决策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组织学者J·G·马奇,他承认个人理性的存在,并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个人智慧与能力所限,必须借助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分工,每个决策者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了解较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组织提供个人以一定的引导,使决策有明确的方向。组织运用权力和沟通的方法,使决策者便于选择有利的行动方案,进而增加决策的理性。而衡量决策者理性的根据,是组织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

(4)现实渐进决策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者C·E·林德布洛姆,他的理论基点不是人的理性,而是人所面临的现实,并对现实所作渐进的改变。他认为,决策者不可能拥有人类的全部智慧和有关决策的全部信息,决策的时间、费用又有限,故决策者只能采用应付局面的办法,在“有偏袒的相互调整中”作出决策。该理论要求决策程序简化,决策实用、可行并符合利益集团的要求,力求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

(5)非理性决策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和意大利社会学家V·帕累托等,该决策理论的基点既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所面临的现实,而是人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的支配,许多决策行为往往表现出不自觉、不理性的,表现为决策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情用事,从而作出不明智的安排。

2决策理论使科技创新走上最短路径

2.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2.2科技创新离不开决策理论的指导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本身就是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决定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该科技专项来源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国家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专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

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选定是决策理论的结果,科技领域需要创新的领域也很多。但是,无论从国家战略高度、省市区域高度或企业高度,推进科技创新,选定科技创新项目的过程,正是应用决策理论进行决策的过程。国家为选定重大科技专项确定了5条原则,作为指导选定科技创新方向的决策依据。一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培育能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二是突出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体现军民结合,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五是切合我国国情,国力能够承受。

决策活动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科技创新过程包括很多环节和步骤,很多需要作出取舍的组织工作,包括创新工作的组织方式等。这些环节、步骤、方式、方法等,都需要经过对比,立足于实现科技创新目标进行必要的选择、确定。需要作出选择的还包括科技创新的技术路线、创新的标志性指标、创新的时间安排、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创新的技术资源投入等,都离不开决策实践和决策理论。科技创新过程,一刻也没有离开决策实践,因而一刻也没有离开决策理论的指导。

科学决策可以大大缩短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时间。决策理论是指导科技创新以经济、合理、快捷的方式实现目标的重要方法支撑,可以帮助科技创新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资源浪费,减少或避免弯路。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地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不仅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科技创新目标,而且有力带动了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水平的整体提高。

决策理论可以帮助确定合理的科技创新目标体系。编制科技创新工作规划,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管理科技创新工作、组织科技创新实践,都离不开决策理论的指导。科学地应用决策理论,可以从浩繁的指标当中选择一套指导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并指导设计提出适当的标志科技创新程度的指标。这些指标、目标体系,为科技创新队伍指明了努力方向、将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很好地指导科技创新工作。

3科技创新有助于决策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3.1决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结果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学者L·古立克在《组织理论》一文中认为,决策是行政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后,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行政领导的功能》一书中,认为行政决策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战略因素。这些观点对后来行政决策理论颇有影响。但行政决策理论体系的形成,并使其在行政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则是由美国行政学家H.A.西蒙实现的。1944年他先在《决策与行政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决策理论的轮廓。3年后,他出版了《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成为决策理论方面最早的专著。此后,他继续研究决策理论和实际决策技术(包括运筹学、计算机学),为决策学成为新的管理学科奠定了基础。决策理论从无到有,从形成到趋于成熟,都是科技创新的组成部分。

3.2科技创新提高决策水平

随着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迅速崛起并快速发展。以“三论”为标志的新时代,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得到很大提高,决策计算、决策效率、决策分析水平大幅度提高。依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模拟计算技术等先进手段,可以比较快捷地作出更为复杂、大型、综合的决策,可以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处理更大的数据体,并使决策质量或决策的科学性更有保证。

3.3创新思维是影响决策水平的最关键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从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的角度看,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三位一体,但最基础的、最具影响力的正是思维创新。

4对策与建议

4.1科技领域应普及决策理论与方法

科技管理、科技开发、科技人才等领域,对具体的科学技术理论、方法重视较多,对决策理论、决策方法、决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够,甚至忽视决策理论与决策实践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巨大影响力。2006年以来,国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过程中,系统地推广、培训了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培训了国家科技选题决策的基本方法,对正在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工作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并在整体上提高了重大科技专项的开发和成果的水平。

4.2提高决策水平,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决策水平对科技创新步伐影响很大。一项科技创新计划,在阶段目标、组织方式、投入规模、主攻方向等环节科学决策,会大大缩短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时间。国家科技部、各级科技开发管理部门、科技创新任务的承担单位,都要有意识地加强决策理论的学习,逐步提高科技创新领域的决策水平。

4.3利用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决策水平

有计划地将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最新创新成果应用到决策实践,将决策实践建立在最新的创新技术成果基础上。应用大型计算机技术,分析更多的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信息和数学技术,提高决策前瞻性和预见性;应用网络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决策分析、决策实践。

4.4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措施。虽然每所学校的具体措施略有不同,但本质上大同小异,这些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还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的日益重视,以及一些激励手段与措施的实施,确实对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有一些成效。2005年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资助课题申报总数只有204项,2009年课题申报总数达到608项,增加了近2倍,这与学校及各学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与激励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问题

1.学校所采取的激励措施比较分散,激励效果不明显。

在肯定我校采取的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措施获得成效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些措施比较分散,不够深入,激励效果不明显问题。

扬州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每年参与科技创新各项竞赛和基金项目的总数在增加,即便是申报项目数最多的2011年,741项申报课题中参与的大学生总数约2000人,但是参加的人数在我校学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增加的幅度依然很小,被立项的只有409项,最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所支持的这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参与的人数只有1000多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课题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渠道,这一“主渠道”的参与状况如此,那么其他各项有关科技创新的竞赛参与度就可见一斑了。

2.忽略了隐性课程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指出,隐性课程是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以扬州大学为例,学校对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其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还没有足够重视。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

3.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其他相关机制相互配合效果不佳。

长久以来,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但是这些措施和方法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显著激励作用的科学合理、相互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

(1)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保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及物质保障。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激励机制缺乏制度保障。以我校为例,现在成文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只有《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一项,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只是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项措施,其他相关措施及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保障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等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体系,这给激励机制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缺乏物质保障。在我校中,许多学院,特别是文科类学院往往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机制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配套。首先,高校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基本上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的。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过于死板,不利于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以扬州大学为例,《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不符合要求的、超过规定时限的申报课题,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校基金办不予受理。但是,科技创新活动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每一次创新都能成功。如果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失败不能容忍,学生就必须自己面对和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压力,这样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与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生学业压力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①大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上,没有更多时间涉猎各种知识领域,没有时间尝试各种锻炼自身素质的活动,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2.学生科技创新的目标模糊。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目标,一类在外在目标。内在目标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我要做”,来源于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外在目标是被动的、消极的“要我做”。许多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科技创新,有时只是一时兴起或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更有甚者为了追逐名利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类人开始时可能全力创新,但当自己的科技创新毫无结果时,他们就会犹豫不前;当看到别人创新发明获得成功、名利双收时,他们又急于求成。

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完善学校多形式激励机制

1.依据激励理论,完善现有激励措施,制定科技创新制度,构建完整的激励体系。

(1)制定科技创新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为了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适合的科技创新环境,使其更好地取得成功,学校有责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营造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信任与开放并存的科技创新环境。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体系,强化角色和责任意识。依据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相关激励理论,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相结合,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制度,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体系化、正式化。

2.重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

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认为,隐性课程是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从心理学的理论看,隐性课程这种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隐性课程中灌输科技创新的思想,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科技创新的向往,这种作用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比物质奖励所产生的效果更强劲、更持久。那么,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呢?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将科技创新精神的弘扬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内在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校园文化作为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比正规课程更加有力。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要形成能有效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制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建立一种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保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效率。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在隐性课程中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教书只是显性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在隐性课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尤其是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元素。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对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机制进行相应的更改。

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同时,要看它与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机制的运行情况。这其中除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条件,硬件条件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以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做法为例,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并给予了经费和师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运行体系,这种做法值得各学院依据自身特色加以借鉴。

如上图所示,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立向学生开放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一平台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值得其他学院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加以借鉴。

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的配套完善能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导向作用。大学生应该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掌握,技能的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应当看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对大学生的评价实行评估内容开放化、评估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鼓励大学生创新发展。通过多种考试考核形式,促使学生开放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有利于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二)建立学生内在激励机制

1.设立科技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近几年来,国内有些高校在尝试实施“创新学分”制度,但是我校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设立科技创新学分,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考核标准,这是对大学生评价体系的一个补充。

2.打造科技创新队伍,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打造优秀的科技创新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多出创新性的成果,离不开加强学生科技骨干队伍的建设,可以将科技类的社团作为学生科技骨干队伍建设的核心,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意识。

3.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性。

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时,必须考虑和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大学四年,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掌握的知识深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体现层次性,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体系方面走在了前面,构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形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如(下图二)。

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据自身情况,采取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参与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本科生更是达95%以上,获得立项资助21项。这样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以大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使大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注释:

①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②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③尹磊昌,杨鲁宁,朱婷婷,刘中合.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参考文献:

[1]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2-285.

[3]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5]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6]尹磊昌,杨鲁宁,朱婷婷,刘中合.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7]左颖,学分制下高校创新学分初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8]李明江,田丽.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