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例6篇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1

关键词: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09-05

1 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旅游行业信息化正式进入“智慧旅游”阶段。“智慧旅游”阶段从2011年开始,是我国旅游信息化的第四阶段,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标志[1]。智慧旅游资源条件评价是科学合理构建智慧旅游框架的基础,科学的评价旅游目的地智慧旅游资源条件是决策层及相关机构更好的把握“智慧旅游”的发展水平及构建智慧旅游系统的必要前提。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各旅游目的地智慧旅游信息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由于各个智慧旅游系统开发团队进行智慧旅游系统研发前尚少对旅游目的地现有智慧旅游资源条件进行分析评价,一方面导致同一区域旅游信息门户网站、APP等种类繁多,且建设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用户体验较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开发成本加大与现有资源的浪费。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乌江两大源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地跨织金、黔西两县,大部分位于织金境内,总面积170 km2,有织金洞景区、东风湖景区、绮结河景区三个景区组成。公园距织金县城22 km,距黔西县城45 km,距毕节市120 km,距省会贵阳市146 km;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05°44′42″~106°11′38″、北纬26°38′31″~26°52′35″。织金洞作为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虽已有人领先研发了织金洞智慧旅游系统、APP等应用,但由于经费和精力的问题,各个智慧旅游系统建设的实际效果欠佳,用户体验较差,且存在已有功能重复开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智慧旅游框架设计之初,尚未对织金洞现有智慧旅游条件进行评价分析。

针对织金洞现有智慧旅游系统、APP等应用部分功能重复开发、不同功能模块未能整合、用户体验较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织金洞“智慧旅游”,从而更好地为织金洞智慧旅游框架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对织金洞现有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研究。

2 智慧旅游资源条件定量评价指标

2.1 评价指标确定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智慧旅游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通过应用创新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经营能力、服务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使生态、文化、社会和经济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智慧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用户体验。综上概念所述,本文将智慧旅游资源定义为能为智慧旅游的构建提供基础条件的各类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资源、景区信息化资源与景区管理资源等四类。因此,本文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的评价主要从自然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景区信息化程度和景区管理条件四方面进行。其中,景区自然资源条件和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是智慧旅游资源的根本条件,景区自然资源条件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和游客最直观的体验来源,良好的景区自然资源条件是景区构建智慧旅游的先决条件,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是提升游客体验的必要辅助设施;景区信息化条件是智慧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可以提供给游客一个便捷的门户平台,为游客提前做好旅游攻略及了解旅游目的地状况提供便捷;景区管理条件则是智慧旅游资源的重要条件,景区管理有利于更好的景区资源规划,是提升景区工作人员规范化、旅游产品产业化、景区整体形象提升的前提。

2.2 评价指标解读

2.2.1 自然资源条件

(1)资源要素价值。观赏游憩价值,指旅游资源单体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和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指旅游资源单体具有世界或全国或一定区域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指旅游资源中具有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的多少。规模、丰度与几率,指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及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疏密度、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的概况。完整性,指旅游资源单体的形态与结构完整性概况。

(2)资源影响力。知名度和影响力,指旅游资源单体在一定区域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或构成区域承认的名牌。适游期和使用范围,指旅游景区适宜游览的日期或适宜于游客使用和参与的日期。

2.2.2 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条件

(1)基础设施条件。交通,是影响旅客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旅行者旅行时的心情,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易达性,直接影响景点的客流量。医疗,是保障游客出行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求治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医疗条件有助于旅游景点应对突发状况、给予及时求助并减少伤亡人数。卫生,一个城市的公共卫生状况是城市最直观面貌之一,直接影响游客对于这个城市的印象。通信设备,指景区出入口及游人集中场所设有公用电话,移动基站等通信设备,且通信设备布局应合理。其中,公用电话应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手机信号覆盖主要景点,通信方便,线路畅通。电子信息设备,主要指景区主要路段设立的LED显示屏、触摸屏等多种电子信息设备。电子信息设备显示的信息内容主要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网络传输方式,由后台统一更新到前端显示设备。

(2)服务接待条件。服务接待是指通过智能化的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定制导览终端)等基础设施,配合二维码、GPS定位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全程式的游览服务、丰富的旅游体验、互动的游览方式和拓展的消费形式。游客中心,景区游客中心内一般设置信息触摸屏,提供电子信息与信息查询服务。同时专门设置设备发放点,提供自助导览设备租借服务、咨询服务、旅游消费卡发放等服务。食宿条件,景区周围一般会设置不同级别的酒店和餐馆,用于提供游客休息和餐食服务。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景区设置基于景区资源和文化的游戏产品,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丰富,并可实现实体店面购买后网购等方式。保障及应急机制,指针对突发事件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信息化保障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自动获知和告警,同时开展相关部门的联动救援。服务质量,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或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良好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整体印象及评价的有效途径。

2.2.3 景区信息化程度

(1)信息门户。景区设置专门的信息门户网站,且具备电子商务、景区信息实时播报、在线交流、紧急帮助等功能,支持手机、电脑、信息触摸屏等终端设备访问。有利于景区更好的向外宣传和提高游客自由购换票的便捷度及满意度。电子商务,即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景区门票、住宿、景区内交通、旅游线路等旅游产品的网上预订和网上交易。支持多种支付手段,包括网上支付、手机支付、银行转账、电汇、前台POS机刷卡、现金支付等。景区信息实时播报,为游客提供景区当前景区客流量、交通压力、停车场场地状况、环境质量以及旅游专用交通工具空闲情况等实时信息。在线交流,指可以利用在线咨询与投诉、论坛、征文活动等形式增强在线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手机客户端软件 ,指可以在手机端下载安装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并能够提供景区信息及酒店预订、在线帮助等功能的软件,此外,还具备提供附近区域的消费引导信息。紧急帮助,紧急帮助是指当景区内有突发状况发生时,游客可以通过固定按钮或拨打固定电话号码或手机客户端软件请求救援的一种方式,提供安全呼救功能,帮助游客在紧急情况下一键联系公安、医疗单位。安全呼救功能可以自动提供游客当前的位置。紧急帮助警示牌或按钮应设置合理。

(2)导游。电子信息资料,指经过数字化的纸质资料,该信息可以用在游客中心、导览设备及电子信息设备上展示,其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文字醒目、制作精美并适时更新,展示方式能体现游客互动、便捷或环保的特点。电子导游,指游客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自助导览移动终端或固定导览终端等设备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的能力。手机和导览移动终端能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的电子导览服务,具备游客和景点定位、游览路线规划指引、自动讲解(文字、图片、音频)、多媒体资料点播等基本功能。

(3)导航。导航是指基于移动导览终端或手机客户端为游客提供的电子导航服务,能帮助游客了解景区内部及周边的交通、餐饮、购物、娱乐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和简要情况,便于游客进行游览路线规划和时间管理。电子地图,景区导航地图能正确标注景区内部主要景点、内部及周边交通道路、服务网点、公厕等游客常用基础设施的位置。

(4)导购。电子支付,景区中的旅游设施和旅游商铺具备为游客提供刷卡消费(银行卡、旅游一卡通)、支付宝、微信等支付的能力,大型旅游场所(饭店、会所、酒店等)能够支持在线电子支付和手机支付两种支付方式。商户在线推广与销售,指景区内商户具备网上交易平台,且该平台能够为其产品提供在线的信息与销售渠道。

2.2.4 景区管理条件

(1)规划和制度管理。“智慧景区”规划,指经过具备专业规划资格证书的规划单位的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地制定智慧化建设规划,且正式通过相关部门批准,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要求。电子档案,指定期监督检查,对游客客源及数量统计、旅游投诉建议、旅游安全等记录并进行电子档案备案。

(2)资产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指景区内用于消防、防盗、救护、交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能够有效通过信息与通信系统进行管理,保障设备齐全、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视频管理,景区内重要景点、客流密集地段、事故多发地等重点区域实现视频监控设备覆盖。前端实时视频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传输至监控后台,由后台进行视频存储,并实时监控。可以采用智能视频技术对视频中的预设目标进行分析(如越界、进入/离开、移走等),为游客疏导、重要物品监控、灾害预防、应急预案制定实施、指挥调度提供保障。能够对景区安保人员进行远程管理和调度。可通过手机、集群通信等设备实现远程通信。火情管理,具有有效的火灾防范和自动报警机制,相关设备运行正常。对于拥有大面积林区的景区,建设有专门的森林火灾监控系统。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对林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险情并统一指挥调度。系统具备最高温自动追踪、自动设定温度报警值等功能。车船管理,利用GPS定位技术、电子地图技术,提供对景区内车辆、船只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的监控、调度、导航和防盗功能。车船消费支持旅游一卡通、手机支付、现金等支付方式。利用GPS获得车船位置坐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发送到后台,后台存储数据,完成坐标信息获取并在电子地图中显示车辆位置。具备增加反向通信功能,由后台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向目标车辆发送调度信息,完成指挥调度。对进出景区的车辆能通过信息屏进行指引和疏导,有效保障景区内部交通畅通。

(3)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指景区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天气、空气、水质、噪声等环境信息。水质和空气监测能够利用相应的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定期采集样本,通过分析仪器获取监测指标情况,并作出环境变化情况的评价。环境监测信息,景区能够提供环境信息功能,将前端环境监测数据通过有线或者无线通信方式上传至后台,并在网上和信息屏上进行,信息能够适时更新。

(4)游客管理。购物点管理,对景区管辖范围内的购物场所进行集中规范化管理,并建立电子档案。游客统计分析,指利用景区电子门禁、智能视频监控、电子门票预订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景区系统自动收集、全面统计、及时上传和智能分析。对超过限度的情况能够自动报警,协助景区管理者进行人员分流。客源统计分析,指利用游客进行电子门票预订是预留的电话号码、IP地址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自动收集、全面统计分析客源来源。手机客户端使用情况统计,手机客户端软件或导览移动终端能够自动记录游客对各种不同功能的使用情况。

(5)系统管理。景区系统管理,对于“智慧景区”下辖的各个信息系统能够进行统一指挥与调度,实现信息的及时感知、数据的及时更新、系统间的全面互联互通、旅游管理和服务应用的深度开发,最终为游客和管理部门提供集需求、效果反馈于一体的“智慧化”景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景区数据管理,景区管理中涉及的管理系统均可开放接口给上级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平台,为其自动提供各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实现数据的自动更新与汇总。

综上所述,织金洞智慧旅游评价分为4个方向,13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详见表1。

3 评价方法

基于参评指标的确定以及旅游目的地实际调研数据的收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确定各参评指标权重值,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处理智慧旅游资源评价中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问题[4]。其原理是通过把各个参评指标间两两进行比较和判断得到模糊判别矩阵,计算得到判断矩阵的特征值,过程中必须保持参评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即CR

在各参评指标权重值确定的前提下,采用“加权求和法”,即利用参评指标权重和指标的得分值,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方法计算出织金县智慧旅游资源条件评价分值。目的是定量反映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的成熟程度。

加权求和公式: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AHP方法,建立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根据加权求和计算得到,织金洞智慧旅游条件评价得分6.963分。评价结果表明,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总体条件较好,具备发展智慧旅游的良好条件。具体情况结果如下。

(1)自然资源条件中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较好,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设施中交通、通信设备、电子信息设备、游客中心、食宿条件和旅游产品种类和数量建设条件良好,手机客户端软件和紧急帮助设置方面客户体验整体较差,有待提高。

(2)旅游服务设施空间信息调查与数字化方面,通信设施和电子信息设备较完善,游客中心建设较好,但是导航功能和购物宣传强度功能方面则需提升,电子支付类型有待多样化。

(3)游管管理与服务功能信息化调查方面,手机客户端游客使用情况统计及停车管理、购物点管理和商户在线推广销售等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评价指标的构建与评价可为后期智慧旅游系统构建给出更具针对性且有效的建议。例如,针对评价指标值中得分值较高的指标,如视频管理等已有功能,在后期构建智慧旅游系统时可以通过相关功能模块所预留接口,进行功能调用,避免重复开发,缩短开发周期;此外,针对评价指标值中得分值较低的指标,如电子支付类型单一、APP应用用户体验较差等功能,在后期进行智慧旅游系统开发时,有利于开发人员有针对性的对此部分功能进行重新开发。

参考文献:

[1]李云鹏,胡中州,黄 超,等.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J].旅游学刊,2014,29(5):106~115.

[2]邓贤峰,李 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100~106.

[3]李云鹏,晁 夕,沈华玉,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花[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4]鲁小波,陈晓颖.基于AHP方法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5):136~138.

[5]郑耀星.旅游资源评价与自然环境影响的关系[J].资源科学,2000,22(6):62~66.

[6]张结魁.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3):90~97.

[7]张凌云,黎 j,刘 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66~73.

[8]李 伟,李慧凤,杨 洁.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景区网站服务功能及其评价――以华北地区10家5A级旅游景区网站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9):1149~1152.

[9]吴 晶,马耀峰,高 军.基于游客感知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186~191.

[10]汪 侠,甄 峰,吴小根.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48~456.

[11]刘利宁.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6):67~71.

[12]黎忠文,唐建兵,刘龙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1):1299~1304.

[13]张结魁.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想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3,25(3):90~97.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指标体系;高州木偶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53-03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文化及价值观,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和特色,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当前利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估,是实现非遗传承和旅游开发共赢的基础。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是一门融合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多要素的民间戏曲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工艺性和艺术性。2006年5月,高州木偶戏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强势经济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观众剧减、演出市场萎缩、木偶艺人收入微薄、后继乏人,高州木偶戏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亟待保护和传承。作为传统的表演艺术,高州木偶戏是否适宜旅游开发,这就需对其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本文通过构建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高州木偶戏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为其相关旅游开发活动提供依据。

一、高州木偶戏旅游开发价值评价过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一般应从资源的内部特性和外部开发条件来进行评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而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应贯彻于整个旅游开发过程。基于旅游开发和非遗传承共赢的原则,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1-3],本文从非遗的资源条件、旅游开发条件、保护和传承三大方面来构建旅游开发价值的评价体系(见表1)。

1.资源条件是其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价值所在,是旅游开发的基础。衡量指标中的遗产等级和传承集中度能反映非遗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地域非遗文化氛围,非遗等级和传承集中度越高,旅游吸引力就越大。而遗产物化多样性和游客体验性两个指标是基于体验经济视角提出来的。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游客消费模式已从被动观光转变到主动参与,非遗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形,需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精湛的工艺转换成形式多样、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才能满足游客参与性、个性化的体验需求。所以遗产物化多样性与游客体验性越高,其旅游开发潜力越大。

2.遗产地旅游开发条件是决定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外部条件,通达的交通、发达的经济及广阔的客源市场能为非遗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如果遗产地具有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有利于非遗资源跟相邻旅游资源的捆绑式开发,既能提升区域旅游开发的内涵和层次,又有利于非遗旅游产品的推广,提高其旅游开发价值。

3.资源保护和传承是非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保证。文化原真度反映了非遗的传承现状;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政府保护支持度和民间保护意识直接决定非遗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大环境。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打分法与AHP法。[4-5]权重计算使用9级标度法,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和构建判断矩阵,权重计算过程采用yaahp层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所有判断矩阵的,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从而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W,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资源条件在三大条件中所占的权重最大(0.625),直接决定了非遗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从各指标权重的排序可知,影响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的主要指标依次是遗产物化多样性、游客体验性、客源市场、遗产等级、遗产原真度等,其中遗产物化多样性(0.3305)即非遗资源的旅游产品转化能力,是影响其旅游开发价值的最关键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赋值

单个指标的评分依据参考前人的研究[1-2],并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相关评价标准,采用模糊数学五分制记分法,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综合专家打分和自己的研究分析,对高州木偶戏的各项指标给予分值(见表2)。

(四)综合评价结果的确定

式中:E为综合得分值;Qi为指标i的得分值;Wi为指标i的权重;n为指标个数。非遗旅游价值评定结果参照国标(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计分与等级划分”标准评定其等级结构,并按照综合得分分为五级(见表3)。通过计算得出,高州木偶戏的综合得分为7.52,属于第四级非遗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结语

作为表演类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历史悠久,艺术性和工艺性强,可从木偶的制作、剧本、表演等方面转换成体验性的旅游产品,资源条件较好,加上高州市日趋完善的旅游开发条件,高州木偶戏旅游开发价值很高,很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一是重视与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升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二是重视旅游产品的设计及宣传,提升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三是重视木偶戏的保护和传承,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通过旅游开发来提升民众对高州木偶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对木偶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希月,虞虎,陈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体系及应用――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8):997-1007.

[2]王海蓥.山东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莲花山“花儿”为例[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吴娟,甘永萍.基于AHP法的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J].广西师范W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17-21.

[5]代凌枝,代合治,赵汝磊.基于AHP法的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64-70.

作者简介: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3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生活方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为旅游业利用而产生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既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实践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费的客体对象。不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4

[关键词]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2―0018―05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地区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科学评价与分析对于各地合理、有序地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竞争力的定量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本文从分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技术对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

一、文献回顾

(一)区域旅游竞争力

区域旅游竞争力是某个区域的旅游业在与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差别优势和地区综合素质。区域旅游竞争力是一种竞争力,既有产业竞争力的属性,又兼有区域竞争力的特征。区域旅游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区域禀赋和区域内旅游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还取决于该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近年来成为我国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现有文献中,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分为4个层面:一是国家旅游竞争力研究;二是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三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四是某区域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尽管以上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

(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是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1.业绩观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竞争力是某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能力。这些学者在研究中常常根据某地区的旅游业业绩来评价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如张争胜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杨秀平等人根据旅游产品的市场地位和销售情况构建旅游产品竞争力指标体系。周树民等人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

2.因素观

持因素观的学者认为,某区域旅游业能否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获胜,取决于许多影响因素。区域旅游业在这些因素上的发展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该区域旅游业的总体竞争潜力。因此,持因素观的学者注重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克劳其和维特其尔(Crouch & Ritchie)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由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的管理,以及那些影响以上3个因素发挥作用的要素等4个方面决定的。密哈里克(Mihalic)根据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组织、信息、效率等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万绪才等人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等3个方面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梁明珠和陈小洁则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能力观主要是从外部产出的角度来评价旅游竞争力。而因素观则主要从内部投入的角度解释竞争力形成的原因。

我们认为,旅游竞争力最终是要通过旅游业绩来反映,业绩指标是反映旅游竞争力的显性标准。但旅游业绩不等于旅游竞争力,两者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旅游业绩是旅游目的地基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的成绩与地位,是旅游竞争力的表现。而旅游竞争力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外部的产出,更多的是旅游地内部投入对外部产出的支持力。这种支持力比起外部的产出更重要。因为它不但决定了旅游业过去和现在的业绩,而且决定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此外,我们测度和评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基本目的,不仅是要了解区域旅游业过去和现在的业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各种竞争要素的情况,找出区域旅游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明确竞争力培育的重点与方向,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培育与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从因素观的角度出发,采用专家评分法和因子分析技术归纳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一)评价指标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了来自旅游业界、旅游政府部门和旅游院校等各方专家的意见,最后按照评价数据的科学性、全面性、综合性、代表性和相关性等原则,从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开发、区位与交通、旅游六要素、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城区景观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等8个方面,选取了22个原始指标,构建了一个包含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含义说明如下:

旅游资源二级指标包括资源数量、资源类型和资源独特性等3个三级指标。其中,资源的类型指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指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周边地区资源的差异性。客源市场指标由客源市场规模、市场深度和目标市场满意度组成。市场深度指客源地消费水平、旅游区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旅游产品开发,包括旅游产品品位、知名度和开发层次(指主要旅游产品的开发程度、档次和开发的有序性)。区位与交通,包括区位条件、旅游地内部密集性和旅游地交通的外部连接性。其中,内部密集性指旅游地内部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分布、旅游线路的组织与安排、各种旅游点进出口和旅游集散点的组织管理等状况;外部连接性则指进入旅游地的各种交通条件及连接各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运输网络状况。

旅游六要素指为旅游活动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的行业和部门的建设情况,由六要素的发展水平和相互协调程度两个指标组成。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供水、供电、医院、银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和旅游接待人员的数量与素质。城区景观包括城区整体风貌(指城区景观的优美度和和谐性)、城区治安和环卫状况、城区绿化率3个三级指标。政治经济环境指旅游区域当地政府和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包括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当地居民经济与文化水平和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等3个方面。

(二)数据采集

由于评价指标涉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而且大部分指标是软指标,很难在现有的旅游统计资料中找到相应的指标值,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专家评分法采集数据,为指标赋值。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向广州各旅游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旅游政府部门、旅游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广泛发放问卷,请他们以广州市下属某区为评价对象,对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该区近年来致力于发展旅游业,旅游收入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要求各专家对评价体系中的22个三级指标进行打分,评分范围为0―10分,指标得分越高表明该区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越强。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3%。

(三)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众多,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数据包含的一部分信息可能是重复的。因子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可以高度概括数据中包含的信息的潜在因子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法在教育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经常使用,近年来也在城市经济实力评价、产业竞争力分析、企业经济效益测评等方面得以应用。

本文基于因子分析的思想,通过对指标内在结构的研究,找出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几个综合指标,即主因子,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三、因子分析过程

我们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过程如下:

(一)提取公因子

我们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这种方法可以将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形变换成另一组互不相关的变量,即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通常选取前几个主成分作为因子,每个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反映了因子包含原始数据信息量的多少。如表2所示,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本研究选取了6个主因子。每个的方差贡献率都大于或接近5%,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666%,表明这6个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大部分信息。这一数据分析结果说明,原指标体系中8个方面的22个指标分别属于6个主因子,6因子结构能够充分反映22个指标所代表的评价信息。

(二)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便于解释主因子,我们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通常,一个指标在某因子上的载荷值大于0.4,或指标在某因子上的载荷值是它在其他因子上载荷值的两倍以上,就可以合理地将这个指标归入这个因子中。在本研究中,所有指标都只在单一因子上有较大载荷,表明本研究中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判别有效性。如表3所示,旋转后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呈现较明显的6因子结构。原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同属于一个公因子(主因子1),二级指标“旅游六要素”和“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也有共同的主因子(主因子2),其余二级指标分别对应一个主因子。表3显示了各指标与主因子之间的关系。

根据各主因子与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

Fi=bilXl+bi2X2+……+bi22X22

(1)

其中,Fi为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bil,bi2……表示22个指标在第i个主因子上的载荷。

(三)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我们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0.242F1+0.189F2+0.155F3+0.145F4

+0.139F5+0.130F6

(2)

其中,F表示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F1-F6表示由公式(1)计算得到的6个主因子得分。F值得分越高,说明旅游竞争力越强。

四、结论

(一)区域旅游竞争力主要受旅游资源与产品、旅游服务、客源市场、区位与交通、城区环境、政策与经济环境等6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2个评价指标分别属于6个主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666%,可以充分代表22个指标的评价信息。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可见,第一主因子在旅游资源数量、资源种类、资源独特性、旅游产品品位、旅游产品知名度、旅游产品开发层次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这些指标都与旅游资源和产品有关,本文将这个主因子定义为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第二主因子在六要素发展水平、六要素相互协调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接待人员的数量与素质等指标上有较大的负载和解释能力,本文把这个主因子称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第三主因子在城区整体风貌、城区治安和环卫状况、城区绿化率指标上有较大的负载和解释能力,此因子被定义为城区环境支持力。第四主因子在市场规模、市场深度、目标市场满意度指标上的负载较大,本文将该因子称为客源市场潜力。第五主因子主要由区位条件、内部紧密性、外部连接性等指标构成,称之为区位与交通条件。第六主因子在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居民经济与文化水平、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等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和解释力,定义为政策与经济环境支持力。这样,我们可得到一个新的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二)区域内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产品开发程度是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50.686%,说明其在所有因子中起主导作用,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状况是决定某地区旅游竞争力的最主要方面。其次,本研究还表明,区域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对旅游竞争力有重要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广州、深圳、珠海等地虽然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禀赋方面不及肇庆、清远、河源等地,但由于这些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多、档次高,旅游组织机构健全,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充足、素质较高,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强,因此,其旅游竞争力优于韶关、清远、河源等地。此外,城区景观环境也是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在评价某地区旅游竞争力时往往忽视旅游区域内城区建设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主因子中,城区环境支持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排第三,仅次于旅游资源和产品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因子。可见,加强旅游地城区环境建设有助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特别是城镇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三)运用因子分析法可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识别旅游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辨明众多指标信息之间的关系,构建综合的、多层次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同时,该方法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建立综合评价函数,从而避免了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重的缺陷,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实际运用中,研究人员可使用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评价某地区及其邻近区域或竞争区域的旅游竞争力,根据公式(2)计算各地区综合竞争力及排名顺序,进行比较分析,还可以通过公式(1)计算各因子得分,探索影响排名次序的关键因素,找出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方向。

五、局限性与今后研究方向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5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策;金华市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1 金华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金华市实施了“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区域联合,规范管理”的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始终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旅游业在金华市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拉动需求、刺激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此同时,浙江省各地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华市旅游业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首先,游客中省外游客占20%,省内游客占21%,本市旅客占59%,基本上处在金华人游金华的地区性旅游发展阶段。其次,旅游资源的综合搭配开发不合理,旅游资源总体形象不明确,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狭小。第三,旅游业缺乏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精品。金华有着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但目前景点内容单调,雷同现象普遍,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旅游王牌产品,旅游产品品位低,不能给游客留下鲜明的印象。尽管区域内各旅游景点综合实力较强,但不同旅游景点之间相互联系的开发和研究存在明显不足。

2 金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有“竞争战略之父”之称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战略》(1990)中提出了“波特钻石模型”竞争力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是由该国国内四个要素的组合所决定的。这四个要素分别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另外,机遇和政府行为对国际竞争力也有重要影响。波特的竞争力优势理论是国家产业竞争理论,但对研究区域旅游竞争力也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波特竞争力优势理论,结合金华市旅游业现状,对金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作一个分析。

2.1 要素条件

金华市作为浙江省旅游副中心,拥有十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2004年进行的一次旅游资源普查中,金华市单体数量为1949个,占全省总数的9.22%;其中优良级单体(三级以上)为381个,五级单体为24个,位居全省第二位。金华市资源平均品质较高,等级结构合理,分布密度较为平均。虽然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景观、遗址遗迹景观、建筑设施景观、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大类均有分布,但是分类差别较为明显。优良级单体分布同样较为平均,8个大类中全部都有优良级单体。分类构成上优良级单体中同样存在“建筑与设施”类超过总数一半的现象,其它分类结构与全部单体分布情况类似。

2.2 需求条件

据统计,金华市旅游市场客源大,辐射面广。但庞大的旅游客流并不能掩盖浙中旅游发展水平与杭州等地区差距较大的现实。首先,国内旅游者不成熟,需求层次较低。其次,消费结构也不合理。第三,国际旅游者与国内旅游者比例失调,说明对国际旅游的吸引力较低,当地旅游资源或产品知名度不高。第四,旅行社的组织化程度低,行业管理不规范,旅游企业中普遍缺乏创新。要改变浙中旅游业需求条件方面的不足,应当积极培育旅游消费市场,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特别是体验式的度假旅游产品和能带动产业链强劲发展的商务旅游产品,培养一支成熟的、高质量的旅游消费群体。

2.3 相关及支撑产业

2.3.1 区位条件

从区位条件看,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浙赣铁路横贯其中,位于以上海国际性大都市为中心的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的南翼。长三角城市区域既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又是我国国内旅游最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旅游客源的首选入境地,金华市具有发展旅游业优越的区位条件。

2.3.2 交通条件

从交通条件看,金华市是中国陆路交通的主枢纽之一,已经基本形成以浙赣铁路、金温铁路、杭金衢高速公路、金温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330国道、03省道为骨干的交通网络,金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对相对分散景区的整合和旅游线路组织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3.3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各个领域中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其应用水平成为旅游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这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饭店等的营销方式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地区旅游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尚处于初级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应用水平较低,传统的经营管理、营销模式和手段将面临信息化技术应用带来的强大冲击。

2.3.4 产业集群

依托区域内产业集群,金华市有一批著名的专业商贸市场脱颖而出,如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中国永康五金城。而产业集群与商贸业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金华市会展业的兴起,如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一批品牌展会,创造了众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无限投资创业的商机。与此同时,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新型业态的现代商贸业,在浙中大地涌动。

2.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综观金华市旅游企业,多数缺乏战略的指导,即使少数企业制订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但并没有有效地组织实施战略。其次,金华市旅游企业结构仍然是小、散、弱,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现代制度。国内竞争和区域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金华市旅游产业虽然竞争空前激烈,但竞争形式却是无序竞争,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打价格战,旅游行业不遵守行业竞争规则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不仅没有提高金华市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反削弱了金华市旅游的竞争力。当然,金华市旅游企业竞争不规范与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商业环境不无关系,需要我国政府加大旅游立法及对旅游业竞争环境的整治力度。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6

一、文献综述

对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中,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的评估主要通过成本——收益方法,主要研究的重点是公共项目投资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之间关系协调度方面的研究(John Krutilla,1967),以及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奠定了开创性的理论基础——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随着世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管理以及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研究理论成果。Boowker(1999)等人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工作,认为旅游资源设施的使用者需要提供更昂贵的成本,对国家公园项目和资源价值评估的政策也就变得更加合理了;进一步指出如果旅游资源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对旅游资源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估。学者们纷纷地构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相应的技术方法,主要以旅行费用法(TCM)、愿意调查价值评估方法(CVM)为主,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如享乐定价法(HPM)、费用支出法(EM)、效益转移法(BTM)等。

(1)旅行费用法(TCM)。起源于Hotelling的思想,是由Clawson最早提出的,它通常是用来评价不确切的市场价值的旅游资源产品。旅行费用法是基于一个旅游景点的价格来计算景点所花费的旅行成本。在模型中,旅游景点与所行的路途上的距离所带来的成本不同,被看做准入价格,准入价格改变时,旅行者将会发生不同的行为对待变化,这种旅游服务可用于马歇尔需求曲线表示,从中估计其旅游资源价值,即引用消费者剩余来估计旅游资源的价值。

旅行费用法分为两种最基本的模型:地带旅行费用法和个体旅行费用法。地带旅行费用法主要将旅游景点的旅游者按照所处地的地域类型来划分,地理区域特征以及游客的收入、偏好、消费等用于需求函数。个体旅行费用模型主要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法来估算,受个人的旅行开支、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影响。现阶段研究技术方法更多的侧重于个体旅行费用模型,它能充分地考虑到旅游资源数据的内在性质,估计出来的结果一般更符合实际情况。

(2)愿意调查价值评估方法(CVM)。又称为条件评估法,该方法最初由Ciriacy—Wantrup提出,Davis将此方法应用于实践,他通过研究缅因州林地宿营、狩猎的娱乐价值为对象,调查狩猎者对鸥的收益价值进行评估;之后应用于自然旅游资源中的两种非使用价值,这种方法被迅速流传。当旅行费用法不能很好地估算一些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那么愿意调查价值评估方法将会取代旅行费用法,逐渐地运用于旅游资源价值、美学效应和经济价值,也是比较成功的方法。愿意调查价值评估方法是衡量非商品经济价值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假设某种旅游资源产品发生变化的前提下,通过直接问卷调查旅游者对某种旅游资源产品愿意支付的成本,或者愿意接受的赔偿损失,不过这都是在旅游者带来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的。Venkatchala(2004)通过设计合理的准入费用机制,得出旅游资源环境效益改善增长的经济价值。

(3)费用支出法(EM)。从旅游消费者的层面来估计旅游支出的费用总和作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它的前提同样是旅游者获得最大效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费用支出法一般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总支出法,即旅游者所有费用总支出的价值;二是部分费用,主要包括门票费用、餐饮费、住宿费、交通费等费用;三是区内花费,主要在不同的旅游区内所花费的费用。

费用支出法作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优点就是评估过程比较容易简单,易操作;其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它的费用有可能不包括旅游费用的支出;此估计方法还远远不能评价旅游开发初期或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价值,对旅游资源价值未来预测也是不确定的;仅能估算出旅游者费用的总和,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旅游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

(4)享乐定价法(HPM)。它是基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属性给予消费者满足这一效用论观点而建立起来的价值评估模型。享乐定价法一般适用于居民住宅附近的公园、森林等旅游场所的价值。居民的住宅价格能说明对附近公园等旅游景点的支付费用,主要通过HPM中的因子调查法对旅游资源的实际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即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每个要素的评价能够反映旅游者对资源的态度,从而能较为系统地说明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同样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该方法在使用时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往往大量的数据收集是比较困难的。此外,享乐定价法在模型方程的选择中,其多重共线性及分离性还有一定的难度,估算也是比较繁琐的。生态旅游景区的准入费研究方面,Choong Kilee(2002)对韩国5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自然和人文公园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核算,研究结果得出:所列选的5个国家人文公园资源具有使用和可观赏的保存价值,超出了准入费总额和景区所花费的成本,同时认为,这5个国家公园估计的结果是不相同的,所有有必要根据每个公园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准入费,同样也高于资源的运营成本。Pieter等人(2002)对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勒塞尔国家公园的“保持景观”、“森林砍伐”、“选择利用”的三种不同的情况下,研究2000—2030年的旅游资源价值,研究结果说明,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勒塞尔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保持”情景下,旅游资源价值最大。

(二)国内学者 国内学者们对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研究比较迟。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并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一套理论,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源于国外的研究统计方法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比如李巍、李文军(2003)用改造的旅行费用法研究九寨沟的旅游资源价值。唐大易(2006)运用了CVM方法评估了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同样利用该方法的有贺征兵(2008)、刘敏等人(2008)。陶婷芳、田纪鹏(2009)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们在选取上海“新三城镇”为样本,并且在实地调查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构造逐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10个样本城镇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0个样本城镇的121处旅游资源可分为三个等级,各等级的数量比较均衡,但旅游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发现上海市西南地区是旅游资源发展的重点区,是成为上海市旅游业新增长点的有利条件。王尔大等人(2009)运用非线性的OLS、泊松分布和二项式分布等计量模型来研究大连的海星公园的需求函数,并估算出该公园的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出结论,作为旅游资源考察对象,星海公园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经济价值,其每人每天的消费剩余达到119.86~138、91元;若考虑购买力水平,其结果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剩余大致相同,这笔不错的收入能够提高公园的产品质量,以及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二、旅游资源价值体系构成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形态,其价值取决于其效用的大小,效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其稀缺性和是否存在可开发可增值的条件。从旅游资源的价值总构成来看,包含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

(一)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 其利用价值指旅游者在某个景点消费旅游资源时,能够为旅游者带来最大的效用与功能,即旅游景点能为大量的旅游者通过以商品和服务的形式提供福利。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按游客接触程度分为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旅游资源的直接利用价值包含旅游资源的美学欣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能为游客直接提供所需的效用价值;而间接利用价值是支撑直接利用价值的实现条件,即为旅游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旅游资源的非利用价值 它的非利用价值是指人们还没有进行开发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未来时期还有很大潜在价值的旅游资源,可划分为存在价值、选择价值、以及馈赠价值。存在价值指由于旅游资源本身客观存在的,旅游者和管理者对旅游资源的道德价值的评价,以及体现出来的一种支付意愿;而旅游者支付意愿往往是以其存在的价值为基础的。随着现代社会的旅游者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旅游资源的存在价值将会在旅游经济的总价值作用中越来越占主导性地位。选择性价值是旅游者不仅为支付旅游资源的消费而获得直接利用价值,而且还能在未来选择对旅游资源的保留权,以便将来继续消费这种旅游资源,其根本实质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的估计。馈赠价值指旅游者为了保护旅游资源而自觉意愿的支付成本,这种支付为了保护其后代子孙能够继续享受旅游资源的价值,反映的是价值的道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

(三)旅游资源价值的特点 旅游资源价值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于它的增值性。虽然旅游资源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覆盖的对象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一定时间变化是不明显的,旅游资源供给可能存在刚性状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享受不断的提高,对旅游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使得现有的旅游资源变得短缺,导致旅游资源的价值就会增大。其次,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物质资源,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所需的 物质资源消耗会越来越大,如森林木材、矿产资源等;而旅游资源在利用开发时,一般不会导致旅游资源减少,反而有可能会增加,因为旅游资源具有消费的权利,这种消费权利是看不见的具体实物,是一种娱乐观光享受的权利。除了在开发旅游资源初期投入一定的设施,诸如修理道路以及旅游资源维护所需要支付的一定成本,但是在实际经营中不会导致旅游资源的减少。因此,旅游资源的管理者为了扩大其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进行消费,将会最大努力保护旅游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致使旅游资源多样化的发展。

旅游资源价值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潜在的价值很难估计。从宏观方面上看,旅游资源的种类是多、繁、杂等特点,覆盖的内容很多,如名胜大山大川风景区、高科技旅游、民族人文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古代建筑物旅游等,这些潜在的价值衡量困难大,不易操作。另一方面,受国家的政策、人们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偏好观念等影响,旅游者的需求波动不稳。从微观方面看,某一具体的旅游资源的环境状况、区位模式、美学欣赏价值、文化价值、经营方式往往都会对旅游者产生影响,也同样致旅游需求的不确定性,引发旅游资源价值估量的不确定性。

三、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绝大部分的旅游资源在市场上交易是困难的,其经济价值也难以测定,但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可以通过旅游产品的成本指标和预期收益指标来估算其实际价值,所以运用成本——收益算法还是比较合理的。

(一)旅游资源的成本指标 它主要包括旅游开发建设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管理成本以及资源稀缺成本等。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成本不仅包含其本身的开发,还包括利用旅游资源软件方面的建设,有助于一个旅游景点能够成为一个有发展的旅游空间和吸引力,如有旅游成本的规划设计、勘测成本、基础设施成本、土地成本等。第二,由于现代城市的重复建设带来了大量的污染所在,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倾向回归大自然,就必须旅游资源提供清新的空气、透明清澈的水、新鲜的花草树木,当旅游资源管理者能提供这些自然景区时,而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和旅游开发建设时,可能对美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就需要通过货币形式的补偿。也要清楚地看到,在旅游资源的活动中,要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实行UPP(利用支付原则),使得生态环境价值得以补偿。第三,旅游资源管理成本是旅游经营者提高收益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包括管理人员的体力和脑力成本、旅游营销信息成本、培训成本等。第四,对于旅游资源的稀缺成本来说,可以表示资源再生前放弃的未来消费成本,取决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最后,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中还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在旅游管理者取得一定的收益时,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税收。

(二)旅游资源的收益指标 旅游资源的收益指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价值估计:一是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收益估计;二是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价值估计,以及在未来时期的经济效益的价值估计。现有开发的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价值估计,主要包括年均收益、旅游者的接待数量、旅游者的人均消费量等指标。

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的预期收益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旅游人数的市场预测,可以用下面的模型来预测

本文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来探究旅游资源的非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旅游资源的非经济价值的评估主要从旅游资源本身的条件、地理环境条件、市场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评估。其一,旅游资源本身条件评估是旅游资源的非经济价值评估的核心地位。其二,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在未来时期的收益大小,同样也关系到旅游资源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其三,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必须要以一定的客源数量为导向,旅游者数量的减少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规模性的开发,也关系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其四,要广泛综合地考察和论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条件,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可行性的科学依据。

四、旅游资源价值评估分析

本文选取洛阳市的旅游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洛阳市作为河南省的重要城市,又是文化古都,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种多样,旅游业相对发达,具备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特征。本文根据洛阳市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地理位置的选择性,并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试行)》,把洛阳市的旅游资源分为7大类,通过运用专家征询方法计算每个旅游资源类型的评价结果,为洛阳市重点发展哪类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的标准。见表1: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每一个旅游景点进行综合性评价,求出综合得分,再进行综合排序,并根据得分的顺序从大到小分别赋予值8、6、4、2、1,再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以上的两个步骤,得出洛阳市具有开发旅游资源的条件,可以进行旅游功能的划分,再进行洛阳市旅游资源市场的评价,求出各指标的权重,以及洛阳市的几个功能区的得分分别为:东部游览区96、中心城市游览区92、南部游览区90、北部游览区84。见表2:

五、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政策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自然环境建设。积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把经济发展同环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把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决反对以牺牲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加快高速公路、城市地铁、机场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统一的便捷的交通网络平台,实现区域间旅游资源的连接。

(2)建立市场品牌信息共享。一是打破旅游资源的经济障碍,实现旅游要素的充分流动,加强旅游高端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打造统一的旅游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制定旅游资源的规划、投资,引导旅游信息平台的公开透明,提升其共享度。二是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大力倡导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参与国内外举行的旅游展览会等,开发与旅游相关的专项产品,加强区域旅游机构的合作等。三是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的产业,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它的评价程度与满意度,这要求旅游管理人员向消费者提供及时的旅游管理信息,须加强旅游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因为电子商务具有跨时空的便利性、低成本、传播广泛等特性,很快地融入国际旅游业中,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动力。

(3)加强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可以降低旅游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同时可以增加市场垄断力量的份额。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经过了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品牌企业,如青旅、国旅等,这些集团化有利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优化与整合,使得集团化资源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抵抗风险能力增强,也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增强旅游业的产业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建立旅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可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经营,形成设计、开发、服务等一体化相关产业,进而提升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体系的建设,使我国的旅游业真正具有上规模、成体系、出品牌的特征,实现良好的品牌共享格局。

参考文献:

[1]贾慧敏:《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旅游资源评价》,《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3期。

[2]王孝德:《三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西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黄国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三峡库区旅游资源评价》,《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1期。

[4]赵玉宗、张玉香:《城郊旅游开发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陶婷芳、田纪鹏:《特大城市换成游憩带理论与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9年第7期。

[6]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经济管理》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