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与运输范例6篇

交通管理与运输

交通管理与运输范文1

关键词:GIS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前言:综合了地理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遥感等科学学科内容的GIS系统,在社会社会生产生活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凭借其对地理数据强大的采集和处理功能,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巨大的车流压力,改善交通堵塞问题,应用GIS技术,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畅通具有重要的作用。

1.GIS技术应用的背景及意义

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过多的车流量造成道路的拥挤,形成交通阻塞。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交通阻塞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的原因在于交通运输发展没能跟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有效缓解交通运输压力,保障其安全稳定的运行,规划与管理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才能有效满足当前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的良好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包括交通设施、工具以及交通运输实况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加以考虑。由于这些内容涉及到地理信息,进行描述与分析同样需要围绕地理的位置、特征进行。这就需要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以及可进行动态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诸多复杂的地理问题。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高效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和解析,进而解决当前困扰交通运输的问题。交通运输所涵盖的内容复杂繁多,需要利用GIS技术这一先进的工具进行处理。地理信息、特征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都是通过GIS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目前,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作当中,GIS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对交通运输的安全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

2.GIS技术的实际运用

2.1交通运输规划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传统的管理与规划办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关技术手段和方法难以缓解交通运输压力,支撑其安全平稳的运行。交通运输方式已有了极大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式。随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交通运输作为城市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纽带,交通内外部的有效融合,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加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使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根据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对于运输规划与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是交通运输的需要。在规划管理当中的指标量化以及模型构建等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些难点问题给交通运输规划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规划与管理工作,难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交通运输,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观测以及分析准确性又难以保证。因此,GIS技术的应用成为解决交通运输规划管理问题的有效办法[2]。

2.2基于GIS技术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作当中,包括制图数据、自然地理数据以及调查统计等在内的资源数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制图数据以图形结构和拓扑结构来呈现。而自然地理信息是交通运输所处的环境条件,对规划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统计则是全面的对研究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数据的采集。首先,在确定数据来源之后,将其作为基础,建立交通地图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数据要保证一样的标准,应用合理的方法予以加工处理。如果数据的格式、标准不统一,数据的加工处理难以顺利进行,GIS技术的应用则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对于通过键盘输入、坐标几何以及扫描等方法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核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的予以解决。只有保证准确的输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对于输出的结果,要与规划材料当中的数据相吻合,误差要保证最小化。一切保证无误之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在得到高准确性的数据信息之后,为交通运输规划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第三,按照空间数据组织和结构的方式建立数据库。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是数据结构的主要形式。根据两种不同的数据结构,分别建立层次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以及关系数据库三种模型,以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数据库。在GIS平台下,能够在计算机系统当中快速、便捷的进行查询和检索,高效的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于交通运输的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为规划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交通运输安全平稳的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3]。

2.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GIS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取得的良好的效果。通过数据库和模型库的建立,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城市道路设计、车辆疏导工作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1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很容易发生交通堵塞等问题,交通运行效率低。GIS技术在规划设计当中的应用,利用动态模拟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模拟执行设计方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能够清晰的了解和掌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使设计方案能够满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在道路规划设计当中,需要对道路的长度、宽度以及行车密集地区进行了解和掌握,判断最优路径,通过重叠分析网络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以获得最佳设计方案。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道路拓宽以及立体化发展成为必然的需要。三维拓扑生成技术的应用,在道路规划设计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不同路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

2.3.2车辆疏导

GIS技术具有重要的导航功能,能够为交警的执法工作提供帮助。在交警的工作当中,车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GIS技术的引导下,能够将城市道路地图充分的掌握,各区域、各道路的交通状况一目了然。一旦出现交通堵塞或者事故等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赶往事发地进行解决和处理,提升了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GIS技术同时也给行车驾驶员以相应的指导,能够自行掌握城市道路路线图,了解行车高峰期和拥堵路段,规避这些时间,选择最佳行车路线,节省时间,同时有助于缓解交通运输压力[4]。

另外,GIS技术在交通预测和基础设施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GIS技术的优势,为交通运输规划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维护交通运输安全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结论:随着交通运输产业的快速的发展,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交通堵塞问题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GIS技术的利用,有效改善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当中的问题,开拓了新的发展思路,对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通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颖.GIS在交通运输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286.

[2]朱春节.交通规划中的GIS关键技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建英.GIS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9,05:50-51.

[4]付明花.浅谈GIS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142.

交通管理与运输范文2

关键词:社会公众 交通运输管理 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力度,各种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化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城市发展从传统的规模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也要加快提升运输服务质量,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而这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公众是交通运输管理及其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和体验者,让公众参与到交通运输管理计划、决策、执行和监督等诸多环节,可以集思广益,广泛汲取公众的意见,帮助政府部门提供更好地交通运输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让社会大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重要体现。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公众在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也是很多西方的城市交通规划科学、交通资源利用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很多城市的交通行政部门也开始引导公众参与到交通运输管理中来,将其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效果都差强人意,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中公众参与制度,解决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的问题

(一)参与缺位

长期以来,受官本位行政观念的影响,公共政策制定者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缺乏与普通民众进行沟通和协商的意识,对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权利视而不见,在做出某项政策时往往处于部门或者个人利益,很少在乎政策的出台或者执行过程中对社会大众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作为公民权利的人,交通管理部门也是如此。例如2013年1月,公安部交管局在没有充分听取社会大众意见的前提下,就贸然出台了“闯黄灯扣六分”的规定,制度刚一出台,就遭到社会大众的质疑,网上吐槽之声更是汹涌难挡,最终不得不仓皇取消这一规定。

(二)参与流于形式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是双赢的事情,可以大大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提高运输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对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实中,部分交通运输决策者们采取诸多不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来蒙混过关,对社会公众的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都不重视。例如在2004年,银川政策曾经就是否提前收回出租车的经营权进行民意调查,尽管30%以上社会公众都持有反对意见,但最终依然缩短了出租车保费年限,招致了广大出租车司机的不满,这也是后来“银川出租车大罢工”的主要原因。

(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乏相关的引导和教育,社会公众对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社会公众习惯了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自己只是作为政策的被管理者和角色,缺乏对自身权利的认识。甚至部分公民对此表现出不屑和鄙夷的态度,并不认为自己的参与能够对最终结果带来丝毫的改变。例如在2007年,安徽省政府在出台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之初,曾征集社会公众来参与听证会,结果在全省范围内仅仅有100人报名。尽管也有部分公众来参加听证会,但由于交通运输管理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普通公众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不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因此参加听证会的大众并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另外,尽管很多交通管理部门都设立了听证会、微信平台、投诉热线、市场信箱等渠道,来征集公众的意见,但很少对公众的意见进行回复,久而久之,社会公众就丧失了积极性。

(四)参与保障不足

尽管现行法律法规对社会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主要是一些纲领性的文件,缺乏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例如在征集社会大众意见时,采用何种调查方法,如何选择调查对象,如何执行调查程序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些漏洞就给部分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机会。有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在调查研究前,事先安排好要调查的对象、选择好想要调查的区域,来保证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造成调查的公正性大大降低。根据网易做的2000人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被要求造假,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随便填填而已,反正不会有人看。可见,由于缺乏参与的保障机制,被调查、“伪调查”、“被满意”的情形普遍存在。

二、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积极性的措施

(一)加强参与监管立法,稳定公众监管地位

是否有完善的保障社会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的法律制度,关乎社会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相关的法律制度越完善、越规范,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监管的稳定性就越强。因此,在交通运输管理中,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公众的参与地位,并将其写入到交通运输管理的行政法规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保证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合法性,对完不成、做不到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处罚。同时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中公众参与监督的相关流程制度,例如不但完善交通运输和投诉受理机制等,保证社会公众监督权。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社会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积极性,保障公民个人和财产的安全,相关部门要做到对监管人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防止社会公众参与监管遭到打击和报复,解决参与监管的公众的后顾之忧。

(二)创新参与监管方式

监管方式是社会公众实现传播监管信息、实现监管目的的核心环节。监管方式的多元化是保障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积极性的另一有效措施。为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积极了解社会公众对监管方式的需求,积极拓展和创新一些新颖的参与方式,来激发民众的积极性。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在手机浏览消息和发现建议,几乎每个手机上都安装有微信、微博、QQ等工具,这为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平台,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利用微信平台、电子政务、微博问政等方式,及时交通管理有关的各种消息,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倾听社会公众的看法和建议。并开设各种投诉热点、论坛监督等方式,加快投诉及监管信息的传播速度,提升公众参与监管的效率。

(三)培育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知识技能

首先,破除社会公众对权力机关的畏惧心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和体现普适的平等观念,实现官民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公民责任和法制建设,使全社会公众深刻了解到作为社会公民应履行的义务,摒弃交通运输管理只由政府负责的思想,减少行政依赖。扩大交通运输管理与公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真正地了解交通运输管理及自身的关系,提高他们的主动维权及行权意愿。培育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参与意识,创造良好的公众参与文化,将全社会公众引领到交通运输规划决策、监督和评估中来。其次,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或普及公众参与资料、专题讲座、咨询活动、建立参与平台等方式有意地开展一些务实有效的参与法规和交通运输管理知识普及和传播工作,通过具体的城市交通运输项目,宣传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方法,提高公众的参与素养和参与能力。

(四)建立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激励机制

首先,创新行政考核制度,改变以往的只强调效率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公众参与程度大小为变量,将民主和公平因素引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绩效考核中,对公众参与程度高的部门予以表彰和嘉奖,对过于封闭、公众开放性不足的部门予以警告和批评,从激励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角度间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认真考虑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成本问题。由于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知识将耗费较多的时间成本,而举报、及其他方式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所花费的金钱、精力也构成了不可忽略的成本,这些都成了影响公众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直接嘉奖那些积极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公民,如设置举报电话免费、参与评估登报表扬、献言献策被采纳现金奖励、揭发重大违规行动记功等。

总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车流量的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公众是交通运输管理及其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和体验者,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条件让群众广泛参与交通运输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也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当然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全社会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向刚,程波辉.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问题研究述论[J].行政论坛,2012(1).

交通管理与运输范文3

 

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后,铁路实行政企分开,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由此交通运输开启了深化大部制改革之路。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杨传堂,从一个国家部委的角度,来梳理过去一年政府是如何改革自身的。“当前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很多问题也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大问题。”杨传堂坦诚地说。

 

工作重心在战略规划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启动,铁路并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对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也进行了调整,其职责功能是如何定位的?

 

杨传堂:去年3月下旬,我们成立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研究有关政策和重大事项,制定了工作方案。

 

去年11月25日,中央编办印发了交通运输部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方案。今年年初,我们召开了部机关落实调整方案动员大会,拟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整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步骤、内容及要求。调整方案明确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负责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承担综合交通运输规划、战略、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拟订及起草职能。

 

同时我们还调整了交通运输部部分内设机构设置。总的来看,这次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突出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职责,突出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职责,理顺了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合理调整了机构和编制,有利于完善交通运输大部门制管理体系。

 

中国新闻周刊:简政放权作为去年政府改革的“重头戏”,交通运输部做了哪些工作?

 

杨传堂:去年,交通运输部取消和下放了12项行政审批事项,今年年初,又取消和下放了5项。按照中央要求,我们坚持把职能转变作为机构改革的核心,建立了清理行政审批工作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针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我们还及时组织修订了涉及到的5件行政法规和10件规章。现在来看,我们取消和下放了17项行政审批事项,释放了企业、基层的活力。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简政放权,交通运输部下一步还有何打算呢?

 

杨传堂: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许可事项。

 

我们对拟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充分研究论证,提出了2015年前取消或下放37项行政审批项目的计划。同时,我们还要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职能,加强安全监管、公共服务和规范市场秩序职能,处理好与其他部委、部管国家局的关系,多思考、多研究影响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把工作重心放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制度设计上来。

 

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未来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交通运输改革重点有哪些?

 

杨传堂:交通运输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多、范围广,必须牵住“牛鼻子”,既要用十个指头弹钢琴,又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研讨班上,我们提出了需要思考研究的25个问题,涉及交通运输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我们又进一步梳理归纳,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推进五项改革。第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

 

第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

 

第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水运管理、航道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是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包括加强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体制改革。

 

第五是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包括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积极参与和促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深化道路货运管理改革,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

 

中国新闻周刊: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是如何部署的?

 

杨传堂:根据中央的要求,我们在2月24日成立了交通运输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我担任组长,负责交通运输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今年的改革任务是很繁重和艰巨的,除了要落实好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调整的工作外,还要按照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推进五项改革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主要包括研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四位一体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的改革路径和工作方案。完善收费公路管理政策,研究收费公路特许经营制度相关实施办法。深化内河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界河和长江航道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进一步理顺三峡船闸管理体制。

 

二是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包括进一步取消和调整交通运输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布交通运输部负责实施的行政审批目录并及时更新目录。对已公布取消、下放的审批项目,认真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避免通过登记、备案、年检、审定、认定等方式变相设定行政审批,同时确保管理不缺位、监管不放松、服务更到位。

 

三是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改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工作,深入开展公路交通执法专项整改。以基层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基层执法站所的标准化建设、基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即“三基三化”)为载体,加强执法形象和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海事系统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和交通公安的“正规化、专业化、现代化”建设。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如何评估的?

 

杨传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事关交通运输发展全局,影响交通运输发展走势。未来几年,是基本建成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改革面临的矛盾多,需要沟通协调的任务也很艰巨,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前所未有,需要极大的改革勇气和政治智慧。

 

我们必须秉承改革开放之初的锐气和勇气,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结合交通运输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交通运输改革深入发展。

交通管理与运输范文4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低碳经济理念;开展方式;成效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02

目前我国城市地区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它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步伐。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城市市辖区内公共交通模式略显单一,且配置不够灵活,许多公交运输路线非直线系数过大,甚至已经超过了《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相关规定。这不仅不能为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节约成本,也不符合城市交通节能减排要求。因此,城市中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在碳排放率方面通常无法达到合格标准,它也违背了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的交通运输管理原则。

一、关于低碳经济及其在城市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现状

所谓低碳(low carbon)就是指在较低水平的温室气体排放,因为碳是造成全球气候问题的主要罪魁祸首,尤其是化石能源燃烧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一点在《京都议定书》中也有所提及。包括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全氟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温室气体,对人类生存环境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继《京都议定书》以后的2003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也了《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这其中“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新词汇,它随后被拓展到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乃至低碳生活范畴中,成为了一类经济形态的专有名词。客观讲,低碳经济的核心基础就是要基于能源技术与减排技术来构建低碳产业结构和相关技术体系,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所以我国国务院也在十二五以后颁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希望以此来明确我国未来城市社会的发展方向,即走低碳转型路线,应对由于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威胁,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城市建设内在需求。

如表1,我国在实施城市低碳化建设以后,其中城市工业与生活从2006~2016年在低碳经济环保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改善,节能降耗减排工作也已经在城市中建立了相关目标责任制度,包括配套的《节能降耗实施方案》。在生活方面,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实施低碳经济规划所带来的作用结果不容忽视,为了进一步了解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开展方式,下文也将就该策略做出逐一解析[1]。

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低碳经济化发展策略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领域若想走低碳经济化发展路线,就必须从政府导向、决策规划和理念优化更新3方面来讨论相关问题。

(一)强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政府导向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行业领域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首先要政府带头,全面强化公共交通的政府导向,发挥政府应有职能,充分凸显市场安排机制并突出其主导公共交通运输的公益性,促进行业多元化发展手段。

首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应该主导公交运输行业,以公共财产投入作为主力保障,为公众出行提供更人性化、绿色化的公交服务项目。一般来说,将公交运输中的线路运营管理工作交由民营企业来做其经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灵活性较大,能够解决目前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现状所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再一方面,政府要利用好媒体,导向媒体舆论方向,基于公交运输管理工作提出节能减排宣传口号,并借此机会组织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呼吁行业领域要做到“节能减排”,同时希望市民能够拥有“公共出行”的生活理念,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为核心,在日常生活I域中就形成人们低碳生活的基本习惯。

(二)强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决策规划

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决策规划的强化也要走低碳经济理念指导路线,具体来讲要实现以下3点内容。

第一,要发挥城市高铁运输能力,不断推进换乘枢纽的建设规模。高铁目前能最大程度发挥城市公交的运输功能,而且它运输效率高且节能环保,为此,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应该结合城市高铁客流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运输方案,并对接高铁项目安排城市短线公交项目,实现常规定期运营,保证城市公交运营不间断。为此,城市公交运输线路也会作出适当路线延长,在满足城市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节约城市公交运输资源,为低碳经济建设路线做好基础铺垫。

第二,要强化城市的自行车管理建设工作,我国是“自行车大国”,但自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城市交通运营体系愈加复杂以后,自行车在城市中就逐渐销声匿迹。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应该基于低碳经济环保角度来对城市中各个网点开展自行车租用和归还服务,鼓励和呼吁市民多使用自行车出行,这样一方面迎合了城市公交运输管理的低碳经济环保发展路线,一方面也能实现对城市交通拥挤压力的有效缓解,做到公交运输系统与城市自行车运营体系的无缝连接,也大幅度减少了市民出行的公共交通换乘时间。为城市构建自行车管理建设体系,也是希望恢复自行车在城市中的交通地位,并与公交运输管理体系形成联动,以自行车专项活动作为契机来大力推广和宣传自行车出行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优势之处,让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低碳生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第三,要构建城市内的清洁能源公交运输管理体系,加大对它的资金补贴力度,可以考虑在公交运输管理行业推广应用LNG天然气项目,并将其作为城市生态交通的示范项目。目前,某城市就采用了LNG天然气公交车计划,其中全市60%的车辆全为天然气公交车。另外,该城市还建立了60m3储罐形式的LNG公交车辆加气装置,确保清洁能源型公交车比例能够不断增加,实现以“绿色公交车”为中枢系统的城市公交运输管理环保体系。按照该城市在2016年全年的运营效率,其全年所有公交车辆在运输总消耗方面节省标准油1600吨,减排10000吨二氧化碳,应用效果相当良好[2]。

(三)强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理念优化更新

城市公交运输管理体系应该时刻做到理念优化更新,迎合时展需求来大力推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确保相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及时性,间接促进低碳化经济理念的有效延展。例如国内目前某些城市已经开始引入科学化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智能运输系统,以此来提高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全面掌控和优势资源综合利用,该技术系统通过数据通讯传输、电子传感、电子控制计算机处理技术来全面整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构建了全方位实时准确定位的综合运输及管理体系,不但能够做到第一时间采集车辆运行运输信息,也能跟踪城市各个路段交通信息动态,间接缓解公交运输系统交通压力,从某种程度讲,这种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与道路监控系统综合技术也为城市公交运输管理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奠定了一定技术基础,真正做到了对城市绿色环保建设理念的优化与更新[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背景下,我国城市公交运输管理工作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查缺补漏,走全面化发展路线,有效解决公交运输管理工作在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实现真正的低碳运输和绿色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苍劲.小议低碳经济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措施--以秦皇岛市区为例[J].山东工业技术,2014(10):130-130.

[2]冯乘龙,栾斯麒,王钺淞,等.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车辆运输管理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23):62-63.

交通管理与运输范文5

关键词:统计管理体制 运输统计标准 借鉴意义

美国统计管理和协调机制

美国国家统计体系属于分散型,全国有近100个联邦机构从事各自分管领域的政府统计工作,其中13个联邦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统计工作,目前美国联邦政府的统计内容涵盖了经济、人口、农业、犯罪、教育、能源、环境、卫生、科学和交通等各个方面,主要满足联邦政府决策和各个联邦机构职能管理的需要。

美国国家统计标准体系

鉴于美国统计机构各自为政、分散开展工作的特点,为规范统计流程,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实现各类交通运输信息的可比性,1995年美国制定了“文书精简法案”(the Paperwork Reduction Act of 1995),该法案提出了制定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明确了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的职责:制定适用于政府机构的、有关统计采集流程和方法的政策、原则和规范,并监督这些政策、原则和规范的执行;负责统计数据的分类、统计信息的展示和、统计数据的实时、提供执行联邦项目时所需的数据来源。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体系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体系包括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和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两个方面。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方面,沿袭了美国国家统计体系的特点,由运输统计局(BTS)统筹全局,负责收集、公布交通运输相关统计信息,负责协调美国运输部(USDOT)和其他联邦政府及机构,获取并整合相关运输统计信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并充分发挥州、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的历史优势,分散开展运输统计工作。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方面,是在遵循国家统计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的具体情况,制定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流程及规范,制定确保和提高美国交通运输统计质量的相关标准和指导原则。

1、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

1991年,对于美国交通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冰茶法案”(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ISTEA)正式颁行。该法案明确要求在美国运输部(USDOT)内设立运输统计局(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BTS)。BTS成立后,其职能分别在1996年、1997年、1998年、2004年和2005年进行过修订, 2005年的修订重新调整明确了BTS的9项职责:

为运输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和分析,确保统计信息能够供联邦政府、州、地方政府、都市规划组织及运输相关协会、私营部门(包括货运集体)和公众进行运输决策。

协调信息采集。与运输部各机构合作建立并执行有关数据项目,与其他联邦机构协调改进信息采集的机制。

信息现代化。持续改进数据调查和采集方法,提高运输统计的准确性和使用性。

数据标准化。鼓励针对不同对象,包括运输部、州、地方政府、都市规划机构、私营部门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管理和存储技术的标准化。

运输统计资料。采集、编译、分析和印制一套全面的有关国家运输系统绩效和影响的运输统计资料,具体包括:各运输部门生产率;各运输模式的交通流量;联合运输数据库的其他内容;出行时间和缓解拥堵措施;车辆质量和其他属性;影响出行行为、货物移动的人口、经济和其他变量,如运输模式;旅客、货物的运输成本;大容量公共交通和其他形态的营运客运模式的实用性(包括每种大容量公共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旅客服务量);车辆和运输设施修理、其他运输服务的中断频率;旅客、车辆、运输系统的安全;运输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运输系统的可达度、连通度等条件,建设开发国家运输图集数据库;与运输相关的影响国内经济和全球竞争力的因素;

国家基础设施空间数据。

指导方针。为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可靠、可比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系统分析,对运输部需要采集的信息编辑指导方针。

审查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可靠性。

统计信息的获得性。本条款下规定已的统计信息应容易让公众获得。

综上所述,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的特点是数据采集分散型。即大部分交通统计数据采集的组织者并不是运输统计局,运输统计局在各运输统计机构的统计活动中仅起到协调和联络的作用,对数据需求进行评价,协调和指导有关数据的采集、质量保证以及统计成果的传播,以便提供一个完整准确的行业情况。

2、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

根据OMB统计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和美国运输统计局的职能,BTS了一系列提高信息质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在2002年10月了“信息质量指导原则”(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Quality Guidelines),2003年5月了“运输统计实践指南”,在2005年10月了“运输统计局统计标准手册”,构成了美国交通运输统计标准体系,规范了美国运输统计流程和运输统计各阶段的实施原则。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经验的启示

美国经验对中国交通运输统计的启示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依法确立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完整性和独立性,支撑统计工作机制顺利运转

美国成立BTS,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运输统计的管理机构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法案不断补充和完善BTS的职能。即便是在成立了RITA之后,BTS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得以保留,并通过整合有关业务部门,继续强化其运输统计管理和服务职能,这是保障其运输统计职能运转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美国运输部制定战略规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各司其责、分工明确,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

美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高效的数据分散采集。作为运输统计的管理机构,BTS在统计调查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协调、联络和指导的作用,其专业性运输统计数据的采集主要依靠运输部各业务职能机构、其他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及私人咨询机构来开展,而综合性运输信息的采集和部级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则由BTS来负责。

第三,构建统计标准体系,完善统计管理体制,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OMB统计指导原则规范了美国国家统计工作流程。BTS根据OMB统计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和美国运输统计局的职能,制定并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信息质量的行业统计标准和指导原则,为确保和提高美国交通运输统计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四,完善对统计工作的需求调研和质量监督机制,确保统计工作高效实用、客观公正

针对统计需求和项目开发及可能产生的效果,BTS积极向数据用户、专业人士及专家调研。针对统计能力建设,BTS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征求公众意见。质量方面,BTS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定期评估,对数据的各方面和数据采集处理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专项研究,对关键程序进行质量控制,监控数据处理过程的质量,并采集质量信息。

第五,实现信息共享、形式及渠道多样化,提升交通运输统计服务水平。

在信息可公开的允许范围内,BTS除了提供传统的各类纸质统计资料外(部分资料在网上并可供用户下载),还建立了一个国家运输知识库的电子平台,该平台与许多区域运输知识库相接,并有知识库目录索引和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运输研究分会(TRB)提供的网络版运输研究信息服务。此外,BTS在建立数据库基础上还开发了查询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灵活定制各种类型的统计分析查询数据表。

第六,深入开展交通运输统计研究,提升交通运输统计服务能力。

BTS在交通运输统计研究方面的法定职责包括:对运输信息需求进行评估,规范统计口径和技术标准,持续改进数据调查和采集方法,审查统计数据的来源渠道和可靠性。自成立以来,BTS深入开展了多项交通运输统计研究,其研究成果在促进统计数据的标准化、提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七,设置统计工作专项资金,保障统计工作可持续发展。

交通管理与运输范文6

1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评价问题

交通运输是个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必须要各种交通运输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各种质量管理指标,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为质量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需要把各种运输模式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整合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不断形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种质量效率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提高质量管理的综合水平,为质量控制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1]。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效率提升要从直接效益和潜在效益产生的情况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建设,从不同的管理方案出发,积极稳妥的提高交通运输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国教授联盟主席、经济学家刘劲哲指出:我国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框架,为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积极的环境,最终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水平。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要从质量效率提升的管理模式出发,对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交通运输优化管理和组织协调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是个综合性工程,必须从每个质量管理的环节入手,积极稳妥的进行质量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质量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管理模式下,交通运输业要从网络信息管理的平台入手,积极稳妥的建立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评价可以对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效率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质量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需要利用先进技术,对交通运输进行有效的组织,确保交通运输的各种效益能够全面的释放,为交通运输业的质量管理和效率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

2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方法分析

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比较法,对各种交通运输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最终能够建立比较质量管理效率模式,对其综合运用到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必须要从经济特征、地理特征、居民分步、交通资源情况等出发,积极稳妥的进行政策引导,确保交通质量效率能够全面的提升,为交通运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运输模式转变,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发展,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运输模式进行分析,确保运输模式能够符合质量效率的要求,提高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资源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因此要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不同的分析,最终为建立质量指标管理体系奠定基础[2]。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交通运输业发展越来越大的作用,必须要从交通运输管理的策略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交通运输业的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什么样的经济生产组织方式与形成什么样的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要与经济结构结合在一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业的质量效率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为交通运输业的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的质量效率提升与运输方式调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进行运输模式的适应性管理,不断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为质量效率提升营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业的效率提升与综合运输结构体系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种结构关系,不断的优化运输管理体系,提高运输管理模式,为运输模式的形成具有紧密的联系。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模式进行有效的判断,全面提升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为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增量效益法,对各种导向性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达到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的目标。交通运输业的质量管理要从综合性管理的思路出发,不断调整交通运输的结构和模式,发挥不同交通运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增量效益方法优化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3]。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建设与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要积极发挥作用,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的网络管理设施,通过网络管理设施的建设,可以增加交通运输的调度管理能力,为质量和效率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通过扩大交通基础网络规模达到提高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通过优化网络设施结构达到提高效率和质量的目标,交通运输的管理效益与管理模式是紧密结合的,彼此要从综合网络管理的思路出发,积极稳妥的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质量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3交通运输地区结构布局对质量效率提升的影响分析

交通运输基础网络布局与地区结构布局是紧密结合的,因此网络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交通网络情况,对交通网络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提高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为运输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是促使其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经济学家文力指出:在区域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交通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情况,通过有效的交通运输效率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4]。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对区域交通的各种运输模式进行有效的组织,通过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各种互通性,全面考虑区域交通之间的互通性,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交通运输的组织模式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的管理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要从经营和管理的模式出发,不断进行经营管理,通过有效的经营组织管理同样可以提高区域交通的管理质量,为区域交通运输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区域交通之间的运输方式要进行全面的互通互联,通过交通方式的衔接管理,可以优化交通运输经营管理体制,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业的组织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效率要从质量管理的模式出发,不断优化各种建设方案,提高各种运输效率,为运输过程中指标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5]。经济学家张五常、刘劲哲、郎咸平、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指出: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消除各种不对称的因素,保证各种运输管理模式能够和经营管理机制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水平,为交通运输的全面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交通的实际情况对各种运输模式进行分析,建立区域交通完善的换乘管理平台,提高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效率水平,实现交通运输业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4总结

交通运输是个非常复杂的管理系统,必须要各种交通运输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各种质量管理指标,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为质量效率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需要把各种运输模式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整合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要从质量效率提升的管理模式出发,对综合运输体系的效益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为交通运输优化管理和组织协调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质量管理是个综合性工程,必须从每个质量管理的环节入手,积极稳妥的进行质量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质量效率,为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学家刘彦海指出: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比较法,对各种交通运输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最终能够建立比较质量管理效率模式,对其综合运用到交通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质量效率提升必须要从经济特征、地理特征、居民分步、交通资源情况等出发,积极稳妥的进行政策引导,确保交通质量效率能够全面的提升,为交通运输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基础网络布局与地区结构布局是紧密结合的,因此网络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地区的交通网络情况,对交通网络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提高运输的质量和效率,为运输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是促使其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区域交通布局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交通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情况,通过有效的交通运输效率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质量管理水平。

作者:杨天学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交通运输管理所

参考文献

[1]徐艳.交通运输执法中套牌车的治理策略[J].管理工程师,2016,21(4).

[2]邢敏.“十二五”规划下我国交通运输外部成本问题研究[J].决策咨询,2012(5):18-20.

[3]徐黔予.“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5):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