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息化管理范例

交通信息化管理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运营管理

0引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漫长的建设期投入的大量资金难以短期收回是一大难题,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又难免会出现资金投入问题,这就意味着建设者需要找到良方以降低建设过程中维护交通运营项目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在稳步前行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营,相关管理单位循序渐进,严格执行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虽然,多年来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下越来越完善,但仍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因为信息化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地区的信息化系统仍然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只能通过叠加的简易方式组成一个信息中心,进行基础地信息收集和处理。这种简易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耗费资金少且可以完成绝大多数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任务,能大大提高已有的运营模式效率。但这种简易模式在创建时就存在一些结构缺陷,无法不断优化升级,使它难以在互联网快速整合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之中脱颖而出。

1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原则

由于既有地理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内城市交通轨道发展水平良莠不齐,较落后城市面对较发达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只能望其项背。许多一、二线城市,象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早已进入地铁轻轨时代。在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下,较发达地区对信息化管理极为重视,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们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在轨道线路的规划和票务管理上拥有领先水准。实用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原则,在一些三线城市以及更多的不发达地区,资金压力是他们在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道路上的第一大难题,这就需要合理调度资金,分配人力物力,逐步对原有的交通系统进行升级,积极开展对现有信息和资源的利用,在其中融入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理念,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走上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在走向智慧城市轨道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应当权衡利弊,选择适合各个城市的专属方案。

2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任务

对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融合,挖掘采集到数据存在的潜在价值,然后做出智能化决策是智慧城市轨道信息化系统的主要任务。

2.1数据智能化采集

利用专业的设备对智能化系统外的信息进行采集和记录是数据智能化的主要任务。在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还可以深入对轨道信号进行采集,用以监测轨道交通运行时对外界造成的干扰,象噪声以及外界因素如温度等对轨道交通运行的影响,然后将所采集到的数据智能化处理,通过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将形成的数据传入核心的管理程序,为轨道交通运营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可靠数据,为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和保证轨道交运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2.2数据智能化融合

在获取数据采集系统录入的智能化数据之后,应当利用各类传感器对其进行智能化集成分析,确保数据在融合过程中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数据的智能化融合在后续的数据智能化挖掘和数据智能化决策中有重要意义。原始数据、参数数据和决策数据是数据智能化融合的3个主要方面。原始数据在相关参数的参与下转换为参数数据,参数数据在信息网络的智能化识别及贝叶斯决策理论等多方因素的参与下得出决策数据。数据的智能化融合,使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得以实现。

2.3数据智能化挖掘

完成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和融合任务后,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智能化挖掘的目的是发现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对其加以积极地有效利用,使其服务于轨道交通系统。在对数据的智能化挖掘中,应当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深入分析轨道交运的真实运营数据,从数据出发,反哺轨道交运系统,使其不断完善。

2.4数据智能化决策

数据的智能化融合和挖掘进一步发展深化,就演变成为数据智能化决策这一轨道交运的智能化系统。该系统可以对轨道交运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经过处理后对列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安排,其指挥调度和决策2个系统,能在列车运行过程中进行智能监控,保证轨道交运的安全与高效。(1)轨道交运中调度系统的得力助手指挥调度系统能实现现有资源的统一调度。它包括了传输、通信、监控、评估和演练等部分。传输、通信和监控系统保证了正常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稳定,评估系统则会对轨道交运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为演练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演练系统会结合评估系统的既有结论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应急策划和演练,以尽量保证紧急情况下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2)知识库在由人机接口、推理系统、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等各部分组成的决策系统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可以规范知识和规则的显示方式。类似于桥梁作用的人机接口,将信息化系统和操作者连接起来,利用问答形式和报表形式将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对外输出。推理系统存在于整个数据智能化决策过程中,数据库对信息化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储存,模型库为整个系统提供技术后盾和安全保障,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3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运营管理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轨道交运系统建设正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居民的出行需求不断增加,在环境因素及经济因素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轨道交通出行,地铁轻轨成为居民出行的新宠。在需求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轨道交通运营正快速向着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目标前进。智能化信息化运营将会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只有保证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成功转型升级,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信息化系统能否稳定地运行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优质的维护系统,想要拥有优质的信息维护系统就需要有优质的建设系统。因此轨道交运通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智能化的大数据处理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轨道交通运营系统面向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升级与转型势在必行。

4结语

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过程漫长而充满困难,面对经济压力和建设困难,应当制定符合各地基本情况的改革方案,确保列车调度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轨道交通运输的效率。目前我国还需要解决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中汇总能力弱、数据共享过程消耗时间长等技术问题。要想完成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就应当树立明确的目标,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方针,加强扶持力度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制造,2019,18(33):128-129.

[2]邵瑞,苏婷,白忠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19(4):125-126.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教务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习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在学校,除了教师们承担的教学工作以外,教务部门的管理工作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其信息化水平也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效果。教务工作繁多复杂,和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是个容易出现失误和非常消耗脑力的工种。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务管理的效率,节约了教务管理的人力资源。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务管理工作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学校的教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及新思路[1]。

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是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基础和前提,从老师、学生和学校需要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为基础,明确教学环节中各部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的。目前大多数的管理系统都具备以下功能模块: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材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等,这些模块基本覆盖了整个教务管理的范围[2]。

1.1教学管理模块

该模块涵盖了基础数据、教务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授课计划管理、教学大纲管理、补考管理、考证管理等。主要由教务管理人员使用,可以更新维护每学期的教室、课程等信息,可以管理每学期的补考安排,可以登记每学期的学生考证情况,可以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此模块含较大的数据量,且需要定期维护,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极其高。

1.2学生管理

该模块涵盖了学籍管理、学生综合素质等。主要由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使用。学籍管理主要包括注册、学籍变动和毕业等情况。教师则可录入学生的品德评语或志愿者情况等信息。

1.3教材管理

该模块主要供教师完成学生用书的征订和教师用书的申请,后台有一系列的审核流程,确保教学中所用教材的合理性。

1.4排课管理

该模块主要由教务管理人员使用,在完成学期课程安排、教室、教师的情况下,利用此模块可以科学高效地排定学期课表。教师可以通过端口查看个人课表。个人课表分为按学期查看和按周查看两种方式,特别适合上课周次不规律的教师使用。

1.5成绩管理

该模块主要由教务管理人员生成每学期的成绩单,生成并到每位任课教师的端口,教师完成填报提交。成绩数据汇总到后台后,系统可以生成多种样式的成绩分析表。综上,教务管理人员需要不定期地完善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根据实际教学任务的要求随时更新,以确保实现教务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另外,学校的管理系统还要时刻对接教委端口的信息系统,确保数据资源的同步性和准确性,真正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内外统一。

二、提高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的举措

2.1系统技术层面

目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还不够完善。由于软件开发人员没有教学管理经验,对于教务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他们开发的重点不够明确,不够深刻。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基本是套用别的学校的模式,过于局限。管理系统的数据不容易实现共享,不便和别的数据库进行对接,这使得系统的利用率大大降低[3]。学校的教学内容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通过实践进行教学是巩固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的方式,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的时候,要考虑实践教学涉及的环节因素。另外,系统作为信息化手段的体现方式,会时不时地出现“BUG”,这就要求系统公司的技术支持需要时刻准备好应对解决这些突发问题,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随时更新系统模块,以确保教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2学生使用层面

教务管理过程中会涉及诸多通知,目前还是有很多通知是通过张贴布告栏或者辅导员班级群通知实现,这些组织方式效率低下,针对紧急事情不能做到及时处理。可以考虑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加上学生端模块,让学生通过系统平台知道教学组织情况,更可以通过绑定手机号,订阅消息推送,让学生第一时间知道通知内容,如网上选课、考试报名等信息。学生在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也可以对所学课程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想法,管理系统后台对这些评价结果作统计整理并反馈到相关教师,教务部门可以根据反馈结果“以评促教”,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2.3教务管理层面

教务管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数据的完善更新,这是确保一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便捷的前提。一个功能开发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涉及的模块繁多而复杂,需要教务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和系统公司技术支持的充分沟通。一是通过自身管理系统的角度提出更新要求,二是了解教师和学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需求,进而转达给系统公司技术支持。这就要求教务系统的管理队伍最好有专业背景,要对信息化技术有敏感性和钻研性。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和工作量的不断增大,许多年长的教务管理人员根本不能跟上管理的步伐,最终降低教务管理的总体效率。此外,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单调,事情按着教学节奏进行,基本不会有突发事件,工作成果不能在短期内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求较高的职业素养,要有将教务工作持续化管理的奉献精神。

2.4管理创新层面

学校要加大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的重视度,将理论分析和实际研究结合,可以考虑将其列入重点科研项目,在开发经费上予以支持。学校要调研吸取其他兄弟学校的开发系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完善系统的相关功能,使得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建设智慧校园的一部分。为确保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监控每个教学环节并分析情况,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理论依据[4]。此外,学校要依托现有的成熟的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的信息化能力。对于教务管理部门来说,恪守“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积极营造更加开放且自由的教学管理氛围。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明确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形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教育的信息化能力不仅只是关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还要侧重于教学实践方式的改革,以此更好地实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结论

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对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学校管理者需要了解不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了不同教学管理的相关要求,不论是前期的系统开发人员,还是使用系统的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学生,都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真正有效实现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调整,确保教务管理能够实现进一步突破。

参考文献

[1]赵纯芳.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52-53.

[2]韩雪梅.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30-31.

[3]郭斌,郭文勇.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69-70.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教务管理,信息安全

0引言

高校中的教务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在日益增长,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愈发复杂,这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将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教务管理当中,能更好地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

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是根据以往教务工作延续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而高校教务管理当中信息数据的储存仍采用纸质储存方法,导致高校的信息数据保存不完整,其安全性也有待提高。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繁琐对相关人员要求较多,所有的教务管理工作内容都需要人力所完成,致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持续增加,且对纸质数据储存和处理以及保存的要求较多,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数据管理过程中时常出现管理问题,无法有效将数据有效储存和处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高校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务管理当中的数据储存和处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各个部门都逐渐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工作,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不仅能高校率地将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处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中的问题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高校在开着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为相关工作人员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过于陈旧,无法有效将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整理,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和其他行业当中,但大多数高校仍使用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而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明显落后,甚至出现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而相关工作人员在应用传统的教务系统进行工作过程中是无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高校在开展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储存和处理。而相关管理人员在利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开展数据管理和处理工作时,对于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版本过低,安全性也有待提升,导致教务管理系统当中的学生和教师信息发生泄漏,无法有效将学生和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存和保密,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务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高校将信息化教育系统应用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当中,这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相关工作人员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对于自身信息化素养没有有效提升,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教务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无法有效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务管理系统的监督。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务管理系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监督和考察,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利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开展工作时,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软件对数据进行保存和处理,对于相关信息的保存和处理没有进行安全措施,容易存在漏存或信息不完整情况。同时,高校并没有对相关工作人员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最终影响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正确使用,无法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果。另外,高校也没有针对信息化教务管理设立相关教务管理系统监督部门,对教务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流程混乱,无法发挥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3实施策略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高校应顺应时展需求,不断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创新与改革,但高校在开展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不能仅靠简单的办公软件进行教务管理。因此,高校需要针对自身教务管理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务管理系统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新和完善。对于系统管理软件的创新和开发环节,高校可鼓励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系统管理软件的创新和开发环节当中,使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创新和开发的系统管理软件能满足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需求。另外,高校也可将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新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并在更新过程中收集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有效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实现教务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加强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高校在不断进行扩招的同时,学生的信息也逐渐增多,高校必须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稳定性和可靠性,使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当中的信息数据有效保管和储存。另外,高校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务管理工作中,应为教务管理工作配备相关技术人员,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及时向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报备,再由相关技术人员对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处理,提升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此保证教务管理系统当中学生和教师的数据安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高校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务管理系统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提高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只有提高相关教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将教务管理系统当中的信息有效进行储存和处理,如此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相关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同时,高校还应为相关教务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较快的人员进行奖励和激励,以此提高工作积极性。另外,高校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务管理工作过程当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相关待遇,避免高校教务管理人才的流失。设置管理监督。高校再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务管理工作当中,要想有效提高相关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根据教务管理的工作特点,设置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而管理监督部门主要是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质量和管理的监督,保证每个教务管理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另外,高校还应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实施责任制度,让每个教务管理人员负责相关管理工作,进而有效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并且,相关数据信息产生错误时能第一时间做出纠正和完善,以此避免重要信息的流失。

4结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具有促进作用。高校要想有效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根据校内教务管理工作内容。更新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不断加强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高校还要提高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对相关教务管理人员设置管理监督部门,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形成完整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而有效推动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陆宵宏.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6):47-48.

[2]杨丽.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49-250.

[3]郑学梅.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7):77-79.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4

1)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研室多数教员来自院本部,之前从事本科指挥自动化相关专业理论教学,缺乏士官教学及实践教学经验;有些年轻教员刚刚转型,之前并未接触过指挥自动化专业教学;另外,能熟练操作自动化装备及进行典型故障维修,具备维护、组训和管理装备能力的教员不多;具有雷达兵部队自动化站代职经历或参加过部队大型军事演习的教员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教员对实战化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把握明显经验不足.

2)学员基础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在部队并未从事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工作岗位,这就导致学员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与教员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教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岗位基础知识的扫盲上,而真正体现部队作战训练的实践内容,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泛泛而过.

3)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材内容陈旧,大部分教材内容与目前部队现役装备的实际构成、配置严重脱节,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4)缺乏适应实战化教学的实践场所.指挥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专业大部分实践课程所必须的雷达情报组网系统,只在我院本部装配有1套(2008年配发后一直没有经过升级改造,与部队装配的系统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同一个学期多个期班学员(如本科学员、“4+1”学员)交替使用,这就使得训练的时间和效果不能完全保证.

2快速推进实战化教学的途径

2.1瞄准战场,更新教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理念是引领教学改革、适应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开展实战化教学首先就是要转变育人观念.在近几年的军事演习中,经常出现由于值班士官操作失误,维修保养失当或通信线路等原因导致雷达情报组网系统某一个或多个旅情报突然中断,出现情报延误显示的问题.这暴露出在突发、应急、极端等情况下指挥信息系统装备保障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暴露出院校在信息系统实战化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应积极开展对指挥信息系统实战化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确定“三核心,四贴近”的实战化教学理念.“三核心”是指装备运用能力、作战指挥能力和战斗行动能力为核心.“四贴近”,是指贴近实装、贴近实地、贴近实案、贴近实岗.要明确实战化教学的核心是建立平时教学与战时打仗的无缝衔接机制,用“教为战”、“战训一体”的育人观指导本专业实战化教学,及时把部队教育训练的新动向、新要求,融入到实战化教学中,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2.2按照部队作战训练任务,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部队的使命任务,决定培训对象的任职能力需求;培训对象的任职能力需求,决定着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和定位,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构,决定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坚持部队作战训练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岗位任职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构建训教一致的教学内容体系.

1)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教材因编写周期、编写条件、编写人员能力等限制,内容时效性差,部分教材内容与部队现役装备严重脱节.如Modem池、分合路器、ICP情报处理设备、电子标图桌等已经很少使用;而新增的一体化安防设备、罗盘仪、卫星、GPS导航等设备没有涉及.除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外,系统中有些软件的功能,譬如情报处理与显示控制功能,人工干预命令的格式等,同样与教材内容不符.此外,由于受装备条件限制,有些装备实践内容,如微波通信、接入实装雷达情报等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或删减.因此,教员在授课时,绝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组织,必须要将装备的最新发展、最新技术、最新组训模式、最新战法补充进去,帮助学员了解、熟悉、掌握现役装备的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维修保养,提高学员与新装备的有机结合程度,促进新装备作战能力生成.

2)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指挥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专业课程的授课主体是大专士官学员.这些学员具有如下特点:①从整体上来看,士官学员基础相对薄弱,认知力、理解力、感悟力、探索力都比较差,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②学员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对本专业教学深度和广度需求各不相同;③大部分学员都有在部队工作的相关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强.通过增强实践教学,学员能够接触更多、更系统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领域,提升专业素质,提高维修水平和操作技能.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要适当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理论教学的内容做到“够用、管用”即可.基础类课程要围绕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向装备原理方向拓展,并加强检测工具的使用,如万用表、示波器、网线测试仪等;岗位基础类课程的重点要放在对新装备、新技术的运用上,尤其应突出实战运用,关键要把信息系统的情报处理方法、情报传输流程、通信链路、作战能力、运用方式等基础性问题讲透,并可适当补充战场抢修等相关知识.任职岗位类课程要按照“提高实操能力,突出实践环节”的总体要求,增大雷达情报组网系统及雷达群组网系统的操作使用、维修保障、野外拉动和现场演练比重;加大模拟和实际岗位锻炼力度,设置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提高学员对战场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及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实践表明,参战者心理素质的高低,对战争承受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个体能力和装备效能的发挥,还会关系到整个战争的成败.因此,在课堂上要设置相应的心理训练内容,培养学员具备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顽强毅力和坚韧意志,保证学员能够从容面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巨大精神压力.

2.3着眼提高实战能力,创新实战化教学方法

实战化教学方法是教员实施实战化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是传授实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措施,是提高学员实战能力的必由之路.在授课过程中,一个适合学员的教学方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实战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员的起点、认知力、理解力、兴趣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实战化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表明,案例分析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十分有效的.

1)案例分析式教学

岗位基础类课程是以知识体系为导向,以往大都以教员讲授为主,学员被动接受,教学活动教条化、单一化.学员主观能动性不高.改用案例分析式教学,贴近学员的任职岗位,以部队现役装备出现的典型故障为例进行讲解,将各个知识点糅合在故障分析、故障检测、故障排除过程中,学员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该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岗位基础类课程.它的本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重在对学员故障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要围绕故障案例设计若干问题,问题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员思考;通过学员参与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相关装备原理知识.如在讲解雷达情报组网系统的情报传输流程时,以“组网中心某席位收不到某旅某雷达站上报的情报”故障为例,进行层层剖析,比单纯应用流程图进行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2)任务驱动式教学

传统的岗位任职类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操作2个部分.理论课大都在教室进行,主要介绍装备的功能、组成、工作方式、战技指标、操作使用和维修保障等等问题.没有对照装备讲解,学员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效果差.而实践课则是在理论授课全部完成或部分完成后,再到装备上进行上机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装备的操作使用,简单故障检修等内容.由于间隔时间过长,学员往往会遗忘理论课所讲内容.只得靠实践课进行练习和巩固.如果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整合,把整套装备分解成一个个贴近岗位的任务,按照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任务驱动式教学把以“传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多维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教员首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并提出训练任务,任务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学员的任职岗位需求及教学内容,结合未来战场需求;然后在课堂上针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操作方法和结果;最后引导学员在装备上独自完成训练任务.该教学模式使学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始终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不仅使学员学到了装备的原理知识,提高了技能,而且可以使学员掌握完成作战任务的方法与形式,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2.4牢牢把握实战特点,大力构建实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院校教学的载体和依托,在近似实战和紧贴部队实际的环境中教学是提高院校实战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结合“2110”三期建设,着力构建指挥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专业实践课程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具体来说,构建雷达情报组网装备技术实验室,开发组网情报显示及控制软件、组网雷达情报融合处理软件、系统总控软件以及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模拟软件,使实验室具有仿真实现情报信息的收集、处理、服务,形成统一的空情态势的功能,为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与实验课程及雷达情报组网系统使用与维修课程提供必要的模拟实验环境.另外,熟练掌握人工干预命令是指令员必备的技能,可以通过开发相应的指令训练系统,训练学员输入人工干预命令的速度和准确性.还可以开发网络设备配置维护训练软件,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验课程所需的模拟训练环境.此外,针对雷达群组网系统装备数量少、设备成本高、人均实习时间少的问题,可开发相应的通信设备模拟训练系统,如散射通信模拟训练系统、微波通信模拟训练系统等.还可购买一些干扰通信器材,以训练学员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群组网系统的操作使用及维护保障.

2.5紧贴部队需求,培育多元化师资队伍

教员是进行实战化教学的主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应按照“充实理论、强化能力、提高素质、胜任岗位”的建设思路,实现教员队伍从知识、能力、经历单一型向知识、能力、经历复合型转变,提升教员实战化水平.①从各个雷达站、自动化站选拔一些政治思想觉悟高、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参加过部队演习等重大活动、文化基础好、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技师来教研室任教.②针对教研室教员缺乏部队工作经历,对部队的战法训法及装备发展不熟悉,授课内容不生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员下部队代职,了解部队需求,将主战装备的操作使用和新技术、新战法,充实到教学中,达到教学与部队训练同频共振.③培育士官教员.士官作为部队的基层骨干及装备操作使用、维护管理的一线人才,熟悉部队、岗位、装备,既有较扎实的装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装备操作、维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又有很好的组训能力.所以完全可以引入优秀士官充实到装备实践课教员队伍中.④广泛开展实战化教学能力竞赛活动,采取轮岗转岗培训,营造良好的实战化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员的实战化教学能力.

3结束语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5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工程在业务形式上已经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将工程中一些复杂的管理资料进行整理,还能缓解交通工程中的一些管理漏洞以及工程问题等,从而提升我国现代交通工程的运行水平。在信息化管理形式下,根据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的技术形式进行分析,并提供有效的应用对策,以供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交通工程;安全管理

我国的交通行业已经开始向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方向发展,相关的发展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由于一些管理材料比较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导致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特别是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实现,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人们对交通的发展需求,从而使交通行业能实现较高的服务质量。

1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中的主要内容

1.1财务管理

在交通工程中的财务管理,相关的建设单位在对各个类型的支付报表进行审查期间,要对报表中的安全代码以及业主要求的相关编码进行比较分析,并及时将一些错误代码改正。而且,财务的支付报表被相关管理单位上交时,不能上交一些纸质材料,要保存成电子文档式的财务报表才能确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

1.2质量管理

在对交通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期间,它是整个工程实施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交通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条件。在对工程进行建设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填写质量用表。在业主实施相关的施工准则以及交通工程质量管理保持在一致水平上,可以对其进行表格填写[1]。相关单位在将质量表格填写完毕后,相关的信息工程师还要对其进行检查,并保证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与有效监督,以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如果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利用相关的定位系统对其进行严格监控,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有效发展,已经实现了较高的管理地位。

1.3安全管理

交通工程的安全管理形式能够促进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相关人员应对具体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与检查,并及时对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关的安全事故进行拍照、记录等,同时,还要将已经拍摄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记录,并等其重要信息传递给相关的管理单位。因为一个有效的、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实时性的监控管理,还能降低发生事故中的一些隐患。

2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主要技术

2.1文件管理的信息化

每个单位都要将业主制定的相关编码内容、方法与实际的文件编码进行核对、分析,但在核对过程中,要根据各个类型的工程文件,要将一些不一致的文件信息进行明显标注[2]。如果文件在编著期间存在其他记录的文件,也要将相关的引用文件进行标注。同时,业务颁布的相关表格也要根据相关方法进行参照。各个业主在全部文件进行传递期间,要注意将纸质性的与电子版式的文件一起上交,无论是相关的文本文件还是图片文件,都要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程的工作效率。

2.2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将质量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能有效的提高整个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主要根据业主指定的相关方法以及规定的质量报表,对其存在的质量条件进行编码填写。业主要指导工程管理员以相关信息对施工数据进行填写,如果期间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程序、不易监控的工作,在施工现场可以利用实时监控分析施工图像,也可以利用GPS系统监控整个过程。针对现场实际的施工条件,要及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具体情况传输到指挥部,从而促进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执行。

2.3安全管理的信息化

在安全管理中实现信息化手段期间,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实时对一些事故的发生、安全隐患等进行拍照保留,并在拍好的照片后标注具体的时间、地点、相关的实施单位以及具体人员等[3]。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发放到业主单位,因为每个单位是信息的处理都有专门的人员来分析、整理,并对其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等工作。这期间,具体的执行工作都是根据业主的档案管理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分析工程本身的实际特点与国家的档案管理信息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才能促进信息的安全整理。

3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信息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现代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适用于各个行业,因为一个完整的、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先进设施、标准的信息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在运行过程能提升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4]。首先,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条件建立优质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交通工程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各个单位都要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成立一个规范的、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还要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使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建立的相关标准实施工作,特别要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摄影机以及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等,以促进相关设备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该情况下,不仅能对交通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相关的天气条件进行快捷查询,还能促进安全服务形式。而且,还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相关的交通工程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创建各个例会以及文件传递等制度,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并确保工作者的个人职责,从而促进信息化管理责任与权力范围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在对交通工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由于各个施工条件、文件、设计等阶段的复杂特征,有效的管理形式能降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所以,可以将交通工程中的全部归纳到信息化管理部门中去,并实现统一的检查与收集,从而保证文件的收集与文件的归档等过程都不会存在问题[5]。

3.2施工数据的收集系统

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期间,建立的收集系统主要是将整个工程中的相关价值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能相关数据经过处理后,转发给业主以方便它的日后使用。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整个工程的质量、相关的安全数据、进度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等,还包括一些文档、视频以及图片中的相关数据等各个类型。业主能根据这些数据的提供,将施工范围中的相关信息以及施工的基础条件,为以后的施工建设作出有利条件,同时,还能为以后的施工建设作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提升整个施工效率。

结束语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并贯穿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已经得到积极响应,加大交通的工程管理,能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创新性的时展,更能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作者:崔永丰 单位:黑龙江省集贤县公路管理站

参考文献

[1]胡水清,俞力.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23):180-181.

[2]智鹏,史天运,于鑫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3,22(9):40-42,46.

[3]吕培印,廖弈棋,罗凤霞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21(5):37-40.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安全阀;约检系统;校验软件;二维码技术;信息化管理

1系统总体构成

该系统主要由三期OA系统、校验软件、硬件和手机或平板端APP组成。三期OA管理系统包括安全阀约检系统和校验报告系统组成。校验软件主要包括高精度压力传感器标定软件、校验软件和登记管理软件。硬件部分包括电脑主机、触摸式显示屏、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不同量程的压力传感器、校验铭牌自动打印机、二维码打印机和智能校验仪。建立与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数据库相关联的安全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重复输入数据。在原有电脑端安全阀网上约检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二维码技术代替条码技术,开发了手机或平板端APP,同时将安全阀校验软件与OA系统链接,实现安全阀校验的信息化管理。开发手机或平板端APP,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手机APP和OA系统连接,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手机或平板端约检,并能随时随地查询安全阀报告信息。基于“互联网+”的安全阀校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组成。

1.1二维码技术的应用

二维码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核心内容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实现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进行处理。本系统将二维码技术引入安全阀校验中,让安全阀在整个校验流程中具有可由机器识别的唯一性标识,将二维码作为安全阀信息载体。安全阀在前台受理完成后,生成该阀对应的二维码,再通过二维码打印机将二维码打印在校验铭牌或阀体上。在校验过程中,校验人员通过扫描安全阀的二维码,即可从安全阀数据库中调出该阀的基本信息。检验人员或监管人员在现场检查时,也可以通过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实现安全阀报告信息的快速调出。

1.2约检系统

由于安全阀送检人员很多都是非技术人员,在填写整定压力和使用介质等信息时容易填错或需要打电话咨询单位技术人员,从而造成安全阀约检时浪费大量时间,受理效率低下。对此,开发了电脑端安全阀约检系统及手机或平板端APP,使用单位可以由技术人员在公司用电脑或手机APP填写相关安全阀基本信息,再由司机将阀送到校验站快速完成约检。该约检系统关联了安全阀数据库、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数据库,实现了各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减少重复输入数据,大大缩短了安全阀约检时间。

1.3软件组成

1.3.1校验软件

校验人员通过扫描安全阀的二维码,将安全阀的信息从安全阀数据库调出来,该阀的信息显示在图2的右侧。点击“安全阀校验情况”,可看到该阀解体清洗及粗调的结论和清洗人员。调出安全阀信息后,校验软件自动根据要求的整定压力值选取对应压力传感器通道,并显示整定压力的合格范围。整定压力校验时,由压力传感器读取数据,整定压力值实时显示,校验人员只需判断该值是否在合格范围即可。整定压力校验时,先调校,调校合格后再复核,连续3次校验完成后,点击保存,该阀的整定压力校验结果将上传数据库。若整定压力校验不合格,则校验结束;若整定压力校验合格,则进行密封性能实验。当密封性能实验合格后,点击保存,安全阀的密封性能实验结果将上传至安全阀数据库,同时在OA报告系统生成安全阀校验记录及报告,并将该报告提交给安全阀报告审核人员。

1.3.2登记管理软件

登记管理软件可通过二维码技术,在入库时,扫描阀体的二维码,实现安全阀信息调入,记录入库时间、入库登记人和放置位置。客户来取阀时,通过扫描受理单上的二维码,即可调出该阀的具体位置和入库登记人,把阀给客户后,软件将记录出库时间和出库登记人。当出库时,在相应位置找不到安全阀时,可找到该阀的入库登记人咨询。当给客户发错了安全阀时,也可通过该软件查询到该阀的出库登记人,从而追究其责任。通过登记管理软件,对安全阀仓库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了出入库的效率,也有效防止了安全阀丢失现象。

2手机端APP

开发手机端APP,将APP与安全阀数据库、OA系统相连接。无论是企业人员、监管人员和检验人员,在生产现场都可通过手机扫描安全阀上的二维码,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手机约检,网上查询安全阀校验进度,从安全阀数据库和OA系统中把安全阀基本信息和校验报告调出来,避免了安全阀校验铭牌造假问题,也大大方便了对安全阀的监管。

3结语

通过应用“互联网+”,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安全阀校验结合起来,实现了安全阀校验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安全阀校验管理系统的升级。该系统依托原有的锅炉数据库、压力容器数据库和压力管道数据和OA系统,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了安全阀信息快速调出调入,实现安全阀整个校验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有效落实各工序人员的责任,确保校验结果的可追溯性。同时,开发手机或平板端APP,可实现手机或平板端约检,在生产现场可随时查询安全阀校验报告等信息,以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梁华,方学锋.安全阀在线校验技术的应用与分析[J].化工机械,2010,37(6):774-775+817.

[2]蒋跃宁,何颜红.液化石油气罐车安全阀弹簧失效分析[J].化工机械,2009,36(2):154-156.

[3]TSGZF001-2006,安全阀安全技术监察规程[S].

[4]刘三江.“互联网+”催生特种设备智能检验新业态—对新形势下开展特种设备检验工作的思考[N].中国质量报,2016-03-24(3).

[5]周一卉,刘润杰,由宏新.微机测控安全阀校验系统[J].化工机械,2004,31(3):162-164.

[6]郭兴建,李海华,张伟,等.安全阀校验的信息化管理[J].阀门,2004,(4):30-31+40.

[7]马小明,柯研,付凯明.安全阀自动校验系统的设计开发[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8,(5):43-44+65.

[8]胡佰龙,戴行涛,周一卉.多功能安全阀智能校验系统设计[J].辽宁化工,2011,40(6):624-625+636.

[9]孙仁凡,陈中荣,陈翠梅.智能型安全阀校验操作与管理系统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10):35-37.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7

在对医学院学员进行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的整合,建设一个数字化的,拥有信息技术的教育环境意义非常重大,不仅能够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改变学校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果,更大的意义在于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精神,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达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双赢的局面。

1.1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

一所学校有着先进的教学思想,那么其信息技术和对课程的整改才是有意义的,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引导下,可以把网络与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其还是创建新的教学环境的工具,积极加强学生高效学习的工具,把这个信息化技术普及到各个学科当中。把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要素和环节必须进行合理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进行重新构建,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相互融合,以此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传统教学的发展,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1.2培养信息素养,重视课堂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在课堂上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分析和加工知识,最终是学以致用,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和消化,逐渐掌握这种自我学习和总结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有很全面的文化知识水平,打下坚实的信息文化基础。除此之外,学员们自己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分析网络信息的真假和好与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对信息内容进行学习,及时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也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1.3转变学习方式,不断探索创新

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大量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学员周围,同时也改变了其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接受方式学习变化成了自主学习,进而向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在未来也可以变成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会更到位。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对象首先要有很好的利用资源能力,在数字化情景基础上,学会自主发现,同时使用网络通信工具,和有关人员做好协商交流,或者是讨论合作式交流,真正意义上使用创作平台,应用信息加工工具,实现实践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1.4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道路,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各个学科之间也有更广泛的渗透,有的还出现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科学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也就要求学习对象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自我组织,对自我学习进行评估。

2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特点

2.1任务驱动方式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有很多实施的主题,但都是带有任务的驱动式教学,在开展信息技术中,有意识的和多种学科进行横向联系。比如就网络游戏而言,在进入后系统会自动弹出新手任务,当任务完成,那么学习人员的基本操作也就学习完毕,这就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有利体现。

2.2信息技术就是教师

在对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的需求,实际上信息技术就演变成了老师的身份。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自然的方式看待信息技术,实质上信息技术已经是得到知识,分析问题,协同解决的工具,促进学员们对知识的认知,同时该技术还完美的把课程教学,以及学习内容融入进去。

2.3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学生是其中的主体部分,因此在进行这项工作中,一定要先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此同时,间接的就可以培养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如此,针对不同情况,要结合个别化和协作化学习,让整个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提供的开放性平台上,所有学员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或者不同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就体现了信息技术个别化的优势,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同时也有效对学员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教学。

3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类别

3.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我国目前而言,很多国内外学者都根据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针对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类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这就让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概念也逐渐变大,在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中,其主要的整合结果包含CAI,Web-based,以及CAI,CMI,还有校内的闭路电视,有的地区还会涉及电影,幻灯片等,有条件的还包括卫星传输的教学节目等,总而言之,可以使用信息媒体所展示的所有信息,进而进行有关的教学模式,其效果非常好。

3.2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的相互整合

针对这一情况,其主要都包含了CAL和CSCL,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在线的讨论和分析,或者是进行在线会议的研讨,有的还可以利用视频工具,进行深入的网上学习与讨论,同时还有在线应答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展现,这种信息技术和学习活动的相互整合,已经不是单纯的信息载体范围,除了对信息进行呈现,对抽象知识进行展现,其在更多的范畴中,已经变为了教育和学习相互互动的场所,拥有了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特点。

3.3信息技术和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信息技术和学科以及实践活动三者的整合,其具有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其在学习共同体中,以及真实活动中有体验性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工具,以此来支持学习这一信息技术的教学课程,以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对其三者有整合的作用。在操作系统中,可以应用大量的类比和比较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应用,不仅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此基础上,其兴趣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三者之间的结合,最终实现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对真实活动的系统化知识技能进行学习。

4结语

交通信息化管理范文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工程在业务形式上已经开始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将工程中一些复杂的管理资料进行整理,还能缓解交通工程中的一些管理漏洞以及工程问题等,从而提升我国现代交通工程的运行水平。在信息化管理形式下,根据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具体的技术形式进行分析,并提供有效的应用对策,以供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交通工程;安全管理

我国的交通行业已经开始向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标准化方向发展,相关的发展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由于一些管理材料比较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导致工程不能按期完成。特别是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实现,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现代化水平,促进人们对交通的发展需求,从而使交通行业能实现较高的服务质量。

1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中的主要内容

1.1财务管理

在交通工程中的财务管理,相关的建设单位在对各个类型的支付报表进行审查期间,要对报表中的安全代码以及业主要求的相关编码进行比较分析,并及时将一些错误代码改正。而且,财务的支付报表被相关管理单位上交时,不能上交一些纸质材料,要保存成电子文档式的财务报表才能确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

1.2质量管理

在对交通工程进行质量管理期间,它是整个工程实施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交通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条件。在对工程进行建设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填写质量用表。在业主实施相关的施工准则以及交通工程质量管理保持在一致水平上,可以对其进行表格填写[1]。相关单位在将质量表格填写完毕后,相关的信息工程师还要对其进行检查,并保证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与有效监督,以对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处理。如果在交通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可以利用相关的定位系统对其进行严格监控,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有效发展,已经实现了较高的管理地位。

1.3安全管理

交通工程的安全管理形式能够促进整个工程的实施安全。相关人员应对具体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与检查,并及时对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关的安全事故进行拍照、记录等,同时,还要将已经拍摄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进行记录,并等其重要信息传递给相关的管理单位。因为一个有效的、标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实时性的监控管理,还能降低发生事故中的一些隐患。

2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主要技术

2.1文件管理的信息化

每个单位都要将业主制定的相关编码内容、方法与实际的文件编码进行核对、分析,但在核对过程中,要根据各个类型的工程文件,要将一些不一致的文件信息进行明显标注[2]。如果文件在编著期间存在其他记录的文件,也要将相关的引用文件进行标注。同时,业务颁布的相关表格也要根据相关方法进行参照。各个业主在全部文件进行传递期间,要注意将纸质性的与电子版式的文件一起上交,无论是相关的文本文件还是图片文件,都要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程的工作效率。

2.2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将质量管理实现信息化建设,能有效的提高整个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主要根据业主指定的相关方法以及规定的质量报表,对其存在的质量条件进行编码填写。业主要指导工程管理员以相关信息对施工数据进行填写,如果期间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程序、不易监控的工作,在施工现场可以利用实时监控分析施工图像,也可以利用GPS系统监控整个过程。针对现场实际的施工条件,要及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具体情况传输到指挥部,从而促进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效率执行。

2.3安全管理的信息化

在安全管理中实现信息化手段期间,相关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要实时对一些事故的发生、安全隐患等进行拍照保留,并在拍好的照片后标注具体的时间、地点、相关的实施单位以及具体人员等[3]。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发放到业主单位,因为每个单位是信息的处理都有专门的人员来分析、整理,并对其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等工作。这期间,具体的执行工作都是根据业主的档案管理标准进行整理、分析,分析工程本身的实际特点与国家的档案管理信息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才能促进信息的安全整理。

3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3.1信息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现代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适用于各个行业,因为一个完整的、规范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与先进设施、标准的信息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在运行过程能提升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4]。首先,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条件建立优质的信息化管理设备。交通工程在实际建设工作中,各个单位都要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成立一个规范的、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还要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使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建立的相关标准实施工作,特别要掌握一些计算机知识、摄影机以及相关的信息化管理设备等,以促进相关设备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该情况下,不仅能对交通工程建设的相关信息、相关的天气条件进行快捷查询,还能促进安全服务形式。而且,还要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相关的交通工程根据建设的实际情况,创建各个例会以及文件传递等制度,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责任制度,并确保工作者的个人职责,从而促进信息化管理责任与权力范围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在对交通工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由于各个施工条件、文件、设计等阶段的复杂特征,有效的管理形式能降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所以,可以将交通工程中的全部归纳到信息化管理部门中去,并实现统一的检查与收集,从而保证文件的收集与文件的归档等过程都不会存在问题[5]。

3.2施工数据的收集系统

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期间,建立的收集系统主要是将整个工程中的相关价值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能相关数据经过处理后,转发给业主以方便它的日后使用。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整个工程的质量、相关的安全数据、进度数据以及财务数据等,还包括一些文档、视频以及图片中的相关数据等各个类型。业主能根据这些数据的提供,将施工范围中的相关信息以及施工的基础条件,为以后的施工建设作出有利条件,同时,还能为以后的施工建设作出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提升整个施工效率。

结束语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并贯穿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交通工程建设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已经得到积极响应,加大交通的工程管理,能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创新性的时展,更能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作者:崔永丰 单位:黑龙江省集贤县公路管理站

参考文献

[1]胡水清,俞力.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安全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23):180-181.

[2]智鹏,史天运,于鑫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3,22(9):40-42,46.

[3]吕培印,廖弈棋,罗凤霞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21(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