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概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交通工程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交通工程概论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1

关键词:反转课堂;自主学习;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

反转课堂是一种源于美国的新型教学形态,一般指基于信息化技术,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和理论通过视频、课件等资料形式分享到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上自学—发现问题—课上讨论—课后巩固的方式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1-2]。这种教学设计采用反向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非常适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在许多中小学课程中进行了多种改进和实践[3],但是在大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较少[4]。高等教育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正向课堂教学方法为主,一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多是个别课程少数时期的应用与探索。教育部2000年提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5],此后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掀起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高潮。在这场教改探索中,贴近工程实际的项目式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研究和推广[6-7],而对反转教学的应用研究匮乏。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为依托,结合实践探索反转教学理念在概论类课程中的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一、课程特点与人才培养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有一个全面概括性的认识,掌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当前轨道交通的新技术设备以及其配套的运营组织,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夯实专业基础。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相比,概论和高论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受行业专业特征、学生特征和常规教学方法的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受课程定位的影响,其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现状如下:

(一)概论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而零碎。本课程包含线网规划、线路设计、车站、车辆、供电、信号与通信、交通驾驶、运营组织等内容,涉及交通工程、建筑工程、通信工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整个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而零散,如果沿用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那么识记、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就变得困难而耗时,教学实效性较差。但是每个学科包含的内容技术性并不很强,不适用项目式教学。

(二)概论课程定位是先期引导,承担专业知识和文化价值双重教学任务。概论类课程多在一年级开设,是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伊始,课程内容往往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层面,如本课程的内容还包含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史、国内外经典案例以及最新技术和理论的介绍。行业的文化背景、发展历程和价值理念的传承也属于此类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一方面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而概论类课程是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的概括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而很多教师是学校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未有充分的工程实践经验,无法综合掌握各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概论类课程的目的是吸引学生了解、认识并认可行业,需要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并探索自己的专业兴趣点,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二、反转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与角色,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通过多媒体技术或教学过程的优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相交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讲解,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进而实现知识的吸收内化。本课程并不直接引用反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而是基于“反转”理念,结合目前传统正向教学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重设。整个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一)认知过程反转化

传统正向教学,教学架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教学内容是从功能到模态的过程,那么反转教学的思路,就是个逆向过程,即先认识实践再梳理理论、先认识模态再认知功能。通过让学生先感知和操作,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发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二)教学资料开放化

反转课堂始终围绕学生,教学资料也是开放和共享的。在传统的教学资料与学生共享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数据库,教授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如此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对交叉学科中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不全面。

(三)教师配置双师化

本课程在教学中选用双师型教师,两位授课老师均有超10年的工程项目经历。双师型教师不仅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其专业知识面也更广,对行业中其他学科的认知和关键点的把控也更好。

(四)学习任务小组化

考虑到本行业对团队意识要求较高,引入小组化教学设计方法,将班级同学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小组内部任务划分,组员间合作交流讨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融入素质教育内容。

(五)课程考核多样化

概论类课程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历史和发展,熟悉当前专业技术和理论,对专业产生学习的欲望,考核并不需要注重个别知识的掌握,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讨论、勇于解惑和归纳总结等表现。

三、反转教学模式开发

概论类课程教学对象都是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处在学生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中,教学模式开发时应注重“主动性”构建[8]: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的能力;引导其发现目标、制定计划、主动承担自我发展的责任。因此,在教学实施中,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采用“反转”理念进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开发。

(一)反转式认知过程

传统正向的认知过程,往往假设学习者是从零开始,慢慢把各个模块的知识一点点地填充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反转式认知强调对一个既有事物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这个过程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对象开始,让学生先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自主的观察与学习,自发研究并分解知识架构,然后重构优化,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从认知过程可看出,这种认知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知识架构的建立过程不再是填塞式的,而是由学生自己观察、分解、分析、探索、解惑和总结形成的独立的知识架构体系。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在前期系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及时交流和引导,后面各专题知识学习的分析探索中主动询问,及时答疑解惑,发现认知偏差时及时引导纠偏,每个专题学习后进行评价和总结。尤其是答疑和纠偏过程,让学生自己的认知架构更加完善,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反转式教学模式

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教学模式也是从个人和小组两方面出发(图2)。课前小组通过讨论明确成员的任务和要求,并组织开展对周边轨道交通的调研;个人独立进行专题知识学习并完成自己的小组任务;小组经过多次讨论交流汇总成果。课中先进行讨论和答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交流想法和见解;而后开展小组专题汇报和质询,锻炼学生的展示和表达能力,通过听取他人汇报、提出问题、交流讨论,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借鉴小组成果表达和展示能力。课后根据课堂上的汇报结果,总结和完善成果材料,并独立完成个人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提升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平台课程;课程设计

一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是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的一门平台课程,其授课对象多为大一新生。通过学情分析,学生往往对专业不了解,对未来的工作岗位十分陌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不一,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少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期待、有畏惧[1]。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领学生入行。即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了解专业、建构系统概念、储备专业基础知识,实现从“门外汉”到“业内人”的转变,对行业和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通过深入分析专业群岗位工种、企业人才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岗位体验”的教学设计[2],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岗位工作联结(见表1),即学即用,增强新生“入行”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基础知识框架,了解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围绕“体验岗位”,将岗位能力要求由浅入深分解为多个关联知识点,构建单元课程内容(举例如表2)。同时,将单元学习重点及学习活动用思维导图[3]的形式“导学单”给学生(举例如图1),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四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学习过程

本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主导[4],将学习过程按照以下思路进行设计(见图2)。

(一)课前预习自测、发现难点

课前,学生运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教师布置的预习材料并参与测试,发现难点。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和学生质疑分析学情,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二)课中师生互动、体验岗位

课中,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教师按照“反馈课前——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岗位体验——效果检验”的思路,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分享评价、巩固所学

课后,学生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对本次课发表评价,分享感受,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对知识进行巩固。教师在线上平台中回复学生提出的疑问,关注学生评论,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实施。

五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评价方法

本课程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信息化成绩管理,采用“任务化考核,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5]。课程设计多项小组考核任务,量化考核指标,细化评价标准;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给出任务考核成绩;通过“评价项目透明化,评价过程可视化,多次划定临界分值”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反馈、自我效能感建立[6]。

(一)评价项目透明化

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公开总评成绩的组成及占比、任务考核作业的内容及评价标准等,使学生明确通过课程考核和提高分数的办法。

(二)评价过程可视化

各评价项目由课程教学平台系统自动更新成绩,学生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掌握自身学习进程及考评情况。

(三)多次划定临界分值

临界分值是依据期末合格成绩及当前时段尚未完成的作业、阶段考试等测算出的临界值,低于该分值的学生将很可能无法通过课程总评。教师在课中的不同时期公布临界分值,以此提醒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线上互动、提高作业成绩等方式,主动提高成绩,助推自主学习。

六结语

“岗位体验”的教学设计让大一新生直观了解专业,增强对知识体系构建和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完成小组考核任务,新生们轻松破冰、增进协作、打造团队、相互促进。课程教学融合信息化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教学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的依据,及时反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荣军.基于专业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24):95-100.

[2]黄琳,黄东斌.学生主体:体验式学习策略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7(22):15-17.

[3]李玉,柴阳丽,闫寒冰.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效应——近十年国际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的元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8(01):16-28+79.

[4]石庆升,鲁可.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小班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5):225-226+244.

[5]陈艳平.基于过程评价的高职院校在线作业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77-178.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3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其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它是指大学生均应接受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方法。通识教育强调课程功能的广泛性,强调一门科目的多功能性,即每门科目都应当具有完成德、智、体、美几方面教育的任务,发挥德、智、体、美几方面教育的功能。通识教育理念打破了我们多年来对教育方针理解的单一的、纵向的思维方式,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一个和谐的完全的人的整体活动。推进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我国近年来对其进行了大力研究和实施。本文以“汽车文化基础”通识教育课程为例,分析了开设该课程所涉及的学科,说明了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国内高校汽车通识课程开发现状

目前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但尚未开设“汽车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只是在理工科专业开设汽车通识教育课程,如汽车概论、汽车文化、汽车服务工程等课程。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对人们生活影响巨大,高校开设“汽车文化基础”这门通识课程十分必要。笔者认为,汽车文化基础是与汽车有关的知识及其衍生服务的总称,它不是汽车概论、汽车文化、汽车服务工程等课程的简单整合,而是建立在文理多学科基础上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大学生了解与汽车有关的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多地思考人与社会、资源、交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国内高校汽车通识课程开发现状方面,朱余清等提出了高等教育在普及汽车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汽车文化教育具有全民性、长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高等教育在汽车文化教育中又具有特殊地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汽车文化教育方面还远未达到普及程度,主要表现在:汽车教育的课程开设不普及,一般只限于设有汽车专业的理工院校,非理工科院校的这一课程开出率几乎是空白;汽车文化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以课程选修为主,缺乏内容生动的讲座、宣传活动等;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适用的教材,使汽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高校理工专业开设的这方面课程最早的当推“汽车概论”课程[2,3],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对汽车总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一般包括汽车结构特点、基础理论、设计要求、使用性能、保养维修、交通法规、驾驶的基本方法、汽车的新技术等。高校开设“汽车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理解汽车文化的能力,其内容涉及汽车原理、汽车修理、维修保养、购车指南、驾驶技巧、汽车保险、汽车历史、车迷天地、名车欣赏等[4]。目前,一般笼统地将汽车文化定义为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汽车文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反映社会的形态、审美倾向、人的竞争意识以及思想文化的潜意识。中国的汽车文化尚未成熟。汽车文化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工业设计,它是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进行综合性设计;品牌文化,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边缘文化,它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而“汽车服务工程”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汽车维修与检测、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贷款、汽车租赁、汽车出租、汽车美容、旧车交易、有关法规等。汽车服务工程泛指新车出厂后进入流通、销售、购买、使用直至报废、回收各个环节的各类服务工作组成的有机服务体系,其所涉及的领域很广。这三门汽车通识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满足专业需要,其内容有些是重复的。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工程概论;教学设计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课程观,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1],这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环境工程概论课程育德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以环境工程概论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总目标,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对学生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学生理解在构成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系统的进程中,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理念。

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融入点

(一)绪论

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党的精神和我国绿色发展理念,传递“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唯一出路”的思想,融合“基本国情、中国梦”等“富强”价值观。

(二)环境与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通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融合“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等“文明”价值观。通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融合“生存权、发展权”等“民主”价值观和“真善美”等“和谐”价值观。

(三)大气污染与治理知识

通过“大气污染治理国际合作”“颗粒态污染物及治理”,融合“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责任意识”等“法治”价值观、“起点公正、过程公正、结果公正”等“公正”价值观和“守信、社会公德”等“诚信”价值观。通过“主要气体污染物治理及交通污染防治”,融合“以人为本、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社会风尚”等“文明”价值观和“爱祖国、爱人民、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等“爱国”价值观。

(四)水污染及废水处理知识

通过“废水各种处理方法简介”,融合“生存权、发展权”等“民主”价值观、“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等“文明”价值观。

(五)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处理知识

通过“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简介”,融合“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社会秩序、国民素质、科学精神、公序良俗、社会风尚”等“文明”价值观、“集体主义、自由与纪律、自由与法制”等“自由”价值观和“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等“法治”价值观。

(六)绿色化学与化工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化学与化工可持续发展”,融合“物质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基本国情、中国梦”等“富强”价值观、“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科学精神”等“文明”价值观、“热爱工作、热爱岗位、职业道德”等“敬业”价值观及“真善美”等“和谐”价值观。

(七)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通过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和环境工程设计实例,融合尊重自然规律、社会概论的工程师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工程伦理观,体验知识运用和社会价值取向,训练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八)实践教学

通过深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学生公寓中水及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等生产现场参观体验,融合“以人为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公序良俗”等“文明”价值观、“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时代精神”等“爱国”价值观和“包容、协作、团结”等“友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手段和载体途径

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及治理的现场感受;利用网络课程空间资源,扩大自主学习范围和内容;通过生产现场参观学习和讨论,体验知识运用和社会价值取向;开展课堂讨论课互动学习和利用网络课程空间讨论模块开展“课程讨论”,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采用课堂讨论、课程讨论、学习小结、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以及平时考核和撰写课程论文期末考核等“探究式教学考核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四、教学设计案例

(一)“大气与大气污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三)“固体废弃物预处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五、结束语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科学发展观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达到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5

中高职现有的各课程内容老化严重,很多知识点授课还停留在原有的章节结构上,课程内容也是新意不足,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最新的道桥工程应用情况,内容中的公式与各类计算偏多,工程应用性方面的内容不足。中职学校的课程内容没有完全结合市场导向性的就业需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以工作体系为主而不是偏向学科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应当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尽管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加大,开发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但“三段式”课程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仍占主导地位。

而高职学校在课程开发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没有完全与中职学校做好沟通,相互间的联系不到位,课程内容存在着重复现象,如中职阶段的《公路概论》、《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与高职阶段的《公路勘测技术》、《路基路面工程技术》课程都有公路基本知识与一些测量有关的内容,授课知识点有重复,这显然会影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同时,相应的专业教材也是存在着内容老化与重复的问题。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应新形势下道桥专业教材不多,且内容多为章节结构,老化现象严重;并且在道桥专业教材的选择范围不大,故教材有时会采用不配套的高职或本科类教材,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学习的课程内容和中职阶段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定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2中高职道桥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职贯通的课程体系衔接不是简单的“1+1”问题,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探寻适合两者的衔接方法,最终达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的。

2.1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衔接

中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一般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高职道桥专业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是中职的延伸与深化,相较中职的一般技术应用型道桥人才而言,高职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知识面更宽,专业理论更强,技能更熟练,能获得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和更广的就业范围。高职道桥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依据中职学生的文化、专业技能功底,切实可行地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水平,达到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道桥专业从中职到高职阶段在培养目标上应有其共同点与提升点,以达到良好衔接的目的。其共同点为:道桥专业主要面向交通工程建设行业,重点服务于浙江省“大路网”及长三角洲交通一体化建设等领域,适应交通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具备道路、桥梁、隧道等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养护等职业岗位技能,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质。其提升点为:高职道桥专业的人才由一般技术应用型向高端技能应用型过渡,同时在高职教育方面增加管理方向的职业岗位培养要求。针对培养目标的衔接,对人才培养规格也有相应的对接要求:注重在职业知识要求与职业技能要求方面进行衔接,既注意到规格要求的一致性,又主要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规格要求进行了提升,突出了高职生道桥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管理能力。

2.2课程结构与设置的衔接

在道桥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结构的衔接处在核心地位,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地衔接,直接关系到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问题。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在原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基础上合理选择,开设中职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文化公共课程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保证岗位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在高职教学中设置应用高等数学、实用英语等基础课程加以衔接;开设中职道路建筑材料、工程测量技术、公路概论等专业一般课程,在高职教学中设置公路勘测技术、路基路面工程技术、桥涵工程技术、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课程加以衔接,保证了专业课程的核心化提升;此外,在高职阶段增设公路工程检测、工程施工管理、竣(交)工验收资料编制等专业拓展课程,使高职生的知识得以丰富与巩固。这就形成了公共课程、专业一般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中高职课程结构的合理衔接。由于中职生与普高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基础的不同,故不能简单将为普高生制定的教学课时用在中职生上,应适当增加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方面教学课时;考虑到中职阶段已进行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习,可适当减少高职阶段相关课程的学时,削减已学过的基本专业知识内容,以弥补各自的缺陷,达到平衡综合的目的。

如中职阶段开设过的《公路概论》课程为64学时、《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为64学时,在高职阶段的《公路勘测技术》与《路基路面工程技术》课程均可分别从普高生源的64学时减为中职生源的48学时;如中职阶段的《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为64学时,在高职阶段的《桥梁工程技术》课程可从常规的88学时减为64学时,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学习。在削减了专业课程学时的同时,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时,如在刚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第一学期就开设32学时的《土建力学》,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考虑到中职生源的英语基础较为一般,增设32学时的《专业英语》,调整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偏向于一般词汇或专业用语的学习。

在道桥专业技能实训课程方面,将中职的测量实训与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加以区别。中职的测量实训主要针对基本仪器操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安排为64学时,而高职的测量技能考核则以道桥测量技能运用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对考核的技能要求进行提升,安排64学时,这样两阶段实训达到128学时,突出了测量技能运用的重要性。在软件应用方面,将中职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提升为高职的专业软件应用实训,从原来的一般性计算机操作变为对专业软件的应用实训,对学生的能力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时按中职32、高职64分配,重点在专业性的计算机实训。通过中高职课程改革,将原有的一些与各理论课程有关的实训都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2.3课程内容的衔接

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取决于课程目标,但要保证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做出合理的筛选与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得以有效衔接。由于课程内容必须保证学生职业素质的开发和达到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目标,因此,针对高职道桥专业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衔接主要是技术知识的衔接。社会进步和时展,使得道桥建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只有加强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而技术的革新使得技术发展综合化越来越明显,只会单一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综合性技能的道桥专业技术人才来解决工程问题。

从中职到高职课程的道桥专业技术深度需要不断增加,但必须指出技术深度的增加要摆脱“以学科中心”的思想,应紧密地与市场联系,与面向施工、检测、养护、监理等单位的岗位能力相关联,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要突出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阶段,课程内容都应该以工作过程为依托,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来开发课程内容,形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与单元设计,并形成课程资源上传至课程网站供学生学习使用。同时,加强中高职各阶段的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删除部分重复的课程内容,减少理论性的内容,增加工程应用性方面的知识点,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并编写适用于中高职道桥专业的教材,将开发的项目化课程在教材中体现出来,做到课程教学内容分工明确,教学层次合理递进,这样就可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良好衔接。

3结语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思政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每个国家都在保护并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这些文化遗产中的思想道德精华,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正气方面功不可没。可以说,中华民族筚路蓝缕、历经劫难,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高职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厚植高职思政教育的人文底蕴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层次偏低,学习缺乏主动性,且对传统文化关注较少。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缺乏文化底蕴与积淀,其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而偏重专业训练,人文素养稍欠缺,而现在高职院校少有开设文化通识课程的,这些都是客观现实。汤耀平在对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有40%的大学生表示读过1-2本关于传统文化的文学著作,有30%的大学生看过3-5本,但是却有13%的大学生从来不曾看过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著作[1]。本科院校尚且如此,高职自不待言。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显示,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价值总体概念认知度仅为68.5%,明显低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2]。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该仅仅是专业型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学艺术资源,那么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高职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升其人文素养最便捷的途径。

(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各种思潮蜂拥而入,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关心较少,与对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非常热衷形成鲜明的反差;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思想大行其道;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人不能正确看待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片面地把原因归咎于中国文化。近年来网络涂鸦以及调侃英雄人物的段子就是证明。那么怎样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开设文化通识课,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优秀、辉煌及对世界的贡献,进而培养其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丰富思政教育的育人资源

毋庸讳言,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低效,这是个客观现实,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在此不再赘述。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例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善良信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自律观念,等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这些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不失为思政教育的好办法,毕竟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对这些传统文化更有亲近感。现在提倡“大思政”“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现有的三门课程,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去感染学生,也是一个良策。

二、思政教育需要挖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所谓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太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据需从某一角度切入。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而言,需要撷取的思想和道德精华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国情怀教育

无论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言,还是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抑或墨家主张的“天下尚同”的政治理想,无不体现了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些爱国思想以及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志士仁人的英雄事迹,必将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社会关爱教育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博施济众”始终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兼相爱,交相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无不闪烁着仁爱的光辉,必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

(三)理想信念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人是应该有气节、有精神追求的,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有志者事竟成”“朝闻道,夕死可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价值观精华在今天仍有时代意义,有助于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四)人格修养教育

传统美德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格修养的思想资源,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的诚信为人;“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正确义利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君子和而不流”“谨于言而慎于行”的处世之道,等等。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不论是思政课还是公共课,都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也没有相关教材。现在的思政课中,仅仅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有一点点,这就是第五章第二节的一个目“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连一节都算不上。目前,大学生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课外通过网络或者报刊、书籍,而课堂教学并没有成为学生们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主渠道。虽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强调,“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但这一要求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偏差。很多人认为高职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因而存在片面的专业观。高职院校学制也不够,第三年基本去企业实习,在校学习的时间实际只有两年,因此人文素养类的课程很少设置。其次是师资力量问题。现有的思政课教师配置不足,很多院校不得不聘请行政人员包括辅导员来带课,公共课也经常外聘兼职教师,也就更没有精力再开设传统文化课了。报载广东高校思政课师生比为1∶700[3],这个数据应该比较有代表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人员缺额较大。中央和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生师比有明确要求,即达到350∶1,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无法达到这个要求”[4]。而“中国文化概论”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方方面面,本身对教师素质要求就比较高。再次是高职院校的学风有待提高。有别于本科学生的显著特点是,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仅仅是被动应付必修课和专业课。在本科院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常见各种学术和文化讲座,但这道亮丽的风景在高职院校很难见到。除此而外,还有教材的适切性不足,传播媒介运用不够,校园文化活动不多等原因。总而言之,目前在高职院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客观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四、高职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一)高职院校要纠正认识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的“高技能型”人才应该是既精通专业的“能工巧匠”,又是全面发展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且具有相当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要真正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建议各校创造条件增设此门课程,而且列为必修课,计入学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有人建议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5],笔者不敢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不是其他课程所能兼容的,也不是几个课时就能讲完。也有人建议构建公修课程、选修课程、线上课程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公修课又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传统道德教育课程、价值观养成课程三部分[6]。笔者认为也不现实,要考虑到高职学生时间不充裕,不宜增加过多课业负担。比较切合实际的办法是单独开设通识课“中国文化概论”。至于教材,张岱年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本身就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各校可以以此为主,再辅以专题讲座和线上学习。专题讲座内容不拘一格,如中国传统戏曲赏析、传统建筑赏析、茶道文化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不占课时,学生凭兴趣自愿听讲座。线上学习主要提供各类参考资料,如最近热播的“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以扩大学生视野。

(三)塑造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诗词赛、传统节日庆典、观摩传统工艺流程、参观人文历史景观和民俗文化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感知,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行情操。在这方面,很多高校的经验值得借鉴,如福建中医药大学通过“一园一馆扬中医”活动,传承中医国粹,弘扬优秀文化;武汉纺织大学以“汉绣技艺保护”作为切入点,弘扬荆楚文化,传承汉绣技艺等等;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根据当地革命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传承革命志,共筑中国梦”红色之旅实践教学;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把思政课开在工地上,这些鲜活的实践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7]。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开展类似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文化概论”涉及面很广,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政治等,宜由中文或哲学专业的教师来讲授。在高职院校,还面临着师资缺乏的问题。固然,思政课教师队伍里也有中文或哲学背景的教师,但如前所述,现在的思政课教师承担思政课都是捉襟见肘,更无法抽出力量来开设文化概论课。因此,有必要引进这方面的专职教师。

(五)秉持“守正与创新”的教学理念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7

关键词:道路工程,课程思政,疫情,运行模式

0引言

病毒导致疫情蔓延,致使全国高等院校教师及学生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开学,教育部及各省教学厅提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教学方案。疫情期间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良好时机。疫情期间,亲自指挥,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采取果断措施处置疫情,使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了良好保障,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勇气和决心;疫情爆发,全国各省市医护人员舍弃春节与家人团聚,英勇奔赴瘟疫战场,以兢兢业业不怕牺牲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医疗工作中;火神山医院通过装配式建设方案,在10d之内落成投入使用,及时为病人提供医治场所和精神寄托,我国高速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武汉运输医疗和生活物资提供了有力保障,无不体现了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在疫情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将以上作为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土木工程专业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以提高道路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习激情。

1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收集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疫情期间大学生学习影响因素,基于课程思政,提出疫情期间我国处置疫情的果断方案课程思政教育,提出疫情期间全国医护人员不怕牺牲奔赴疫情前线战斗的先进事迹课程思政教育,提出道路工程专业基础设施在疫情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教育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2基于课程思政的道路工程专业教学运行模式研究

2.1疫情期间教学运行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疫情期间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开学,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都会受到疫情的影响,即不能按照现场教学运行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方面,教师家庭网络速度、教学资源、授课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学生方面,学生上课用网络速度、学习资源、听课方式及听课环境将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在疫情期间若干影响因素下,引入课程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主自觉学习的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2.2基于国家对疫情处置果断策略的课程思政教育

面对疫情爆发和蔓延,亲自调研和指挥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线上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讲述疫情战争中党中央对疫情处置的英明果断,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最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重大疫情事件面前,充分发挥了中国道路的重大作用,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保障了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的资料内容,在课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分享给其他同学,互相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力量。

2.3基于医护人员不怕牺牲敬业精神的课程思政教育

疫情爆发于春节前后,春节是亲人家人团聚的温暖时刻,而全国各省市医护人员舍弃春节与家人团聚,英勇奔赴瘟疫战场,以兢兢业业不怕牺牲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中有年过80的钟南山老先生,不顾路途的劳累和病毒传染危险,毅然决然奔赴瘟疫战场;有经验丰富的武汉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专家刘智明,重病期间惦念在前线战斗的同事;有年轻力壮的青年医生李文亮,为救治患者染病依然在前线战斗最终英勇牺牲;有嗷嗷待哺孩子的年轻妈妈医生,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前线救治病人。这些医护人员穿着不透气的厚厚隔离服,奔跑于病房与取药间,不知疲惫,忘我的坚守瘟疫前线守护病人,给病人带去了生存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医护人员不怕牺牲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教师和当代大学生好好学习,将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迹讲述给学生,定会引起学生的精神共鸣,培养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踏入工作岗位认真踏实工作,不畏艰难,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基于火神山医院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课程思政教育

火神山医院建设用时10d,全天24h,不眠不休,7500名中国土木工程建设者又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火神山医院是一座体现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基建与中国科技的救命医院,及时为患者提供了救治场所,为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和精神寄托。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是土木工程人的骄傲。火神山医院也是土木工程专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成果,其中就用到了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安装方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黄锡?博士团队及全国各地几百名BIM设计师汇集武汉,不到24h,火神山医院设计方案出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疫情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航空高速运输为武汉输送生活及医疗物资,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生命通道。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先后两次延长小型客车重大节假日免费通行政策;开通了防疫应急运输“绿色通道”,对运送应急物资和人员的车辆实施免费并优先便捷通行的政策;将重要生活、生产物资运输纳入应急运输管理并同步优先免费通行;出台了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包车免费通行政策;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工具上座率控制在50%以下,交通运输系统疫情期间做出了重要贡献。将火神山医院建设、交通运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在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讲述给学生,结合道路工程专业内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道路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当代大学生对道路工程专业自豪感,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毕业后投入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结语

基于国家对疫情处置果断策略的课程思政教育,基于医护人员不怕牺牲敬业精神的课程思政教育,基于火神山医院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与道路工程专业内容相结合,以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专业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67):16-18.

[2]熊峰.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4]朱元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化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8):161.

[5]路亚妮.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研究———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139-140.

[6]张婵韬,张涓.大数据时代土木工程概论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新校园,2017(8):133.

[7]傅国栋,赵研,韩笑.新形势下大学生自律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9):95-97.

交通工程概论范文8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面向行业多就业面广,很多高校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知识面的能满足不同行业需要的通用安全人才[1]。不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基于他们的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火灾安全;中国矿业大学的安全工程主要特色是煤矿安全。在交通安全生产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交通安全生产形势虽然在逐步好转,但总体来说仍然比较严峻,生产安全隐患突出,重大、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亿元GDP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仍需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提升[2]。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现在严峻的安全形势促进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安全工程相关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2011年,重庆交通大学从行业政策及就业需求角度考虑,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养护管理中的安全生产需求为目标,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2重庆交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面临的形势

2.1实验室面临的形势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需求持续强烈。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其复杂程度的增加,其建设与运营中的安全风险依然严峻甚至更加突出,安全事故特别是一些重大、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说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安全理论和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明显差距。

2)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安全与其施工工艺、安全监测与控制、管理等方面联系在一起,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发展迅速,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安全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如近年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施工监测与控制、无损检测、结构病害快速处理等技术都得到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需要跟上生产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2.2实验室面临的困境

1)试验设备数量不足,能够开出试验项目数量有限。现有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台(套)数和种类不足,已经开始影响实验项目的开设,仅能针对检测、量测方面的课程,开设验证性实验、演示实验和少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少前沿性安全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验。

2)试验设备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明显,需要加强建设。考虑到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不断发展,已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新仪器的添置和实验设备的系统化、集成化,以及特色优势学科的发展,实验室的提档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3)实验室环境需要进一步建设与提升。随实验室开设试验项目增加,试验场地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改善。

3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对教学效果的改善

2014年重庆交通大学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的资助,成立了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项目实施后产生了以下效果:

1)满足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实验实习的本科教学需求。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承担了我校的土木工程、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道路安全工程、道路工程检测与维护、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习教学任务,每年开出专业规范要求的专业实验、实习。

2)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实验室项目建设,为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综合型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创新型、开放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建设,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我国交通行业及安全相关岗位输送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通过本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平台,更好地为科研服务。通过该教学平台,科研人员可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一个实验平台。

4)促进实验室在传统的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向“大安全”的提档升级转变,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特色和优势。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以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结构物的力学分析为基础,通过观测引起结构物灾变的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实现对结构物的安全评价与处治。

5)面向社会提供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工程实验室”是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维护的安全技术研究平台,为交通行业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科研机构提供培训和实验服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国家急需的安全工程专门人才。

4总结与评价

安全科学及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是随着社会需求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各行各业都日益感到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的匮乏。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将安全科学及工程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各个高校纷纷成立了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由于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的特点,各个高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都有其特点,重庆交通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交通相关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安全。在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安全实验室建设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并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安全培训和实验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林杰 张宝玉 刘佳亮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兰泽全.关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