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交通工程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交通工程理论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1

1.1科学性原则

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只有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有效利用资源。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技术人员加强现场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1.2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是交通工程施工最基本的要求,施工过程中要采用统一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严格遵守要求,严禁工作人员凭借主观意识来开展各项工作。建立规范化的作业管理机制,从整体上提高施工的质量以及管理水平。

2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

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最终管理的效果,由于交通工程施工的特点和性质,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都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保证施工的进度和施工质量。目前我国交通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普遍存在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危险性,为下阶段的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大部分施工人员的态度不端正,增加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影响到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通过调查相关的数据可以得知,很多安全事故均是因施工人员的疏忽引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缺乏健全科学的监督管理制度

要想真正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防范安全事故,不仅需要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和教育,更应该制定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首先是排水系统的完善,很多交通工程中的排水施工不符合规范,给下阶段的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其次是人员监督的不到位,交通工程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基层施工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等接受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施工安全的认识;最后是施工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材料是交通工程施工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决定了最后施工的质量。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前都应该接受专业化的检测,不合格的材料直接返回原厂,合格的材料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质量管理的疏忽和漏洞

由于交通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很难对所有项目进行精确化的质量管理,一般会采用抽样的方式,导致质量管理中的漏洞和疏忽。交通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很大的变动性,无法真正达到完全符合质量目标,不可避免会出现因质量问题而返工的项目,针对这种现象,施工单位应该重视质量管理中的难点,尽可能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减少施工阶段的经济损害,保证施工的效率。

3完善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3.1重视施工前的宣传和教育

施工前的宣传教育是开展施工方案的基础和前提,新员工进入施工现场之前都要接受相关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合格的员工才能正式开始工作。一般工程项目会对施工人员进行三级教育方式:一级教育主要是指安全教育,也是员工首要掌握的知识,了解企业的安全施工要求和安全保护政策等;二级教育施工阶段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工程的特点和性质、施工现场的环境等;三级教育主要包括不同项目施工的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需要遵守的规定、材料和设备的保护以及易发生事故的工作环节等。施工人员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

3.2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关键

由于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特殊性,不仅仅要重视施工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还需要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制定的监督管理制度要符合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要求,并且落到实处,不断优化施工流程,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根据工程施工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收获预期的经济利益。施工现场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直接受到威胁,施工具有范围广、时间长、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加大了施工现场管理的难度,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制定监督管理制度能够为下阶段的施工指明正确的道理,避免施工期间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减少经济损失。

3.3将安全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由于交通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存在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只有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需要将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与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有很大的关联,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要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工程施工本身的特点直接决定了管理的难度,易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内容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结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案,将安全放在首位。

3.4加强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协作

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不仅仅只有土建工程相关的知识,同时还涉及到其他领域,这给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施工人员应该对各种施工技术的难点和要点有正确的认识,施工中严格遵守规范,区别不同施工技术之间的差异,根据施工的具体要求灵活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施工方案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提高施工效率。建立完善的责任管理机制,项目经理是管理的核心,对每个班组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加强现场的施工质量管理,定期检查施工的质量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

4总结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2

[关键词]课程改革;交通工程;智能网联交通系统

交通工程专业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下的本科专业。我国高校开设的交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交通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交通安全、交通规划原理、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心理学等课程[1,2]。现有这些课程能够较好地服务于交通工程本科生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交通工程是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专业[3]。纵观交通工程发展历程,交通工程经历了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的变革,并且在智能交通背景下,顺应智能交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了交通工程专业发展,由此产生交通工程2.0时代。智能交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为推动交通工程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智能网联背景为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现阶段面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交通工程课程教材改革显得十分必要。虽然学者们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体系考核[4]、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方案[5],以及智能交通背景下的交通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建设[6]等进行了探索研究,但是针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材的革新研究尚不够充分。鉴于此,本文针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要求,从课程教材的编写革新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离不开智能化技术的支持,因此,适用于交通工程领域的智能化技术内容应当成为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对于本科生而言,专业知识水平还有限,难以完全掌握专业的智能化技术,因此,针对交通工程本科生,在智能网联交通背景下,首先应当编写和开设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课程,让本科生对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有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智能网联交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课程教材应当体现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应主要包括传统交通工程发展趋势、智能化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化技术建设交通工程的必要性与可实施性等;第二部分内容应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的相关原理、智能化技术提高交通工程运营质量的潜在作用;第三部分内容应主要包括智能化技术在交通工程的案例分析以及全书总结。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课程教材不仅针对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而且还可以尝试对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使得自动化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特色,这样可吸收一部分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交通工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

在传统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教材中,针对本科生开设了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主要讲述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方式与控制方法以及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为传统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在智能网联背景下,传统的人工驾驶车流将逐步演变为由智能网联车辆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构成的混合交通流,且最终变为全部智能网联车辆交通流,因此,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模式将发生质的改变,有必要面向智能网联环境编写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材。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材应当突出两方面内容。第一,教材应着重体现智能网联车辆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在交通管理模式与控制方法上的区别,这种区别有利于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简便性,还对交通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等,都要详细表述;第二,教材应着重体现由智能网联车辆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构成的混合交通流的管理与控制方法,特别是不同交通设施、不同智能网联车辆比例等情形下的交通渠化设计、交通诱导控制等。交通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而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材更体现了多样化与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因此,该课程教材不仅可以为交通工程专业开设,同样可为大类管理学本科生开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互动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先进管理学理论方法,为后续进一步扩展该课程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三、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控制原理

交通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控制理论原理是解决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在传统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教材体系中,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控制理论原理课程,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科研与实践中往往难以从控制论的角度去思考交通工程问题。在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工程系统是通过车辆之间的控制、车与路之间的控制实现的,更加体现了控制思想,因此,有必要编制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控制原理课程教材。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控制原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当区别于传统自动化专业的控制理论教材,应当体现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特色,尽可能精炼教材内容,起到短小精悍、有效解决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工程问题的作用。该课程教材在内容上还应突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教材应当清晰阐述控制理论在交通系统应用的适用前提,同时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另一方面,鉴于控制理论内容过于庞大,建议从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交通工程需求出发来确定具体的章节安排。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控制原理依托控制理论来分析交通工程系统问题,因此,该课程教材具有学科交叉性强、难度较大的特点,可在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中试点开设,同时在自动化专业本科生中作为专业选修课试点开设,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

四、结语

智能网联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将面临从课程教材开始的变革,为了能够适应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本文针对交通工程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分别从智能网联交通智能化导论、智能网联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控制原理三门课程教材出发,论述了课程教材改革的具体内容,为智能网联背景下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红专.基于“互联网+交通”思维的交通工程专业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52):60-61.

[2]白玉.交通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33-137.

[3]马庆禄,任其亮,陆百川.面向交通信息产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3):58-62.

[4]吉淑娥,赵雨旸,武超群.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考核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19,46(3):241-242.

[5]马香娟.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交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217+219.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3

以此为基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对交通系统的有效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一步协调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中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在保证公路运输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与快速性的同时,实现推进我国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门新兴专业是在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流理论与设计、交通规律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经济。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性和总结性的名词,各个高校所制定的具体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由于学校性质以及学生培养方案的不同存在程度化差异。比如:北京大学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运输市场营销管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等课程,而西南交通大学则为学生安排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交通运输规划与场站设计”“智能运输系统”等课程。但是从不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安排中不难看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不再是理论上的空谈,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2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慢,虽然该专业得到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是该专业目前的建设和发展的整体速度相对较慢。一项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我国近400个具有该专业的教育点中,只有14个通过了工程认证标准,不足一成的低通过率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其在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操作方面的滞后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考量,为了提高认证率,高校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学科教育内容与认证标准相互结合。从客观角度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从整体上呈现出偏向于管理理论教育的特点,对于呈现出高度专业性的学科教育的能力水平相对较弱。此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它对教职人员的专业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等学校对其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出现了文、理兼修兼顾的现象,并未突出其“工程性”的特点;而在一些“211工程”或是“985工程”院校,该专业的发展状况相对较好。也有很多院校因为对工程教育认证缺乏全面性的认识,在进行学科设计的过程中对操作性和工程性缺乏重视,导致认证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于2005年正式开始,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该认证体系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是仍旧以工程性和实践性作为其最重要的考查标准。在工程教育认证事业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对具体的课程规划、设计理念、时间教学等内容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使得该专业目前呈现出愈加明显的工程特色与实效性。

3发展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认证率,全面推进我国交通网络的健全与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提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教育水平。首先,该专业的发展虽然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但是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各个省市和区域之间文化频繁交流以及人口的加速流动,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公路的完善建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网络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对公路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公路事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的教育人员应该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充和完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有利的指导。其次,高校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需要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好的掌握。普通高校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为此,高校应该与交通工程建筑企业相互合作,构建完整的“产—学—研”教学模式。高校可以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企业进行共享,为工程施工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作为回报,工程企业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转换。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在众多高校中应用和推广,不仅促进了高校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课程的实践性也有促进作用,更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实际的贡献。此外,双导师制度也是值得借鉴和引用的。所谓的双导师制度,也就是校内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校外教师经常性地投身于实践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双导师制度与产学研教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培训也更具针对性。此外,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该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进行课程安排的过程中注重增添更多的实践课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讨论小组,针对公路工程的实际案例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可以经过小组研究后给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总之,为了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结语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4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教学;交通工程;教学改革

1引言

目前,在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程度浅、动手能力差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模式,融合新方法。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空间、时间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设计与学习,称为开放性实验教学[1]。开放性实验教学通过开放实验室,为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和研究的场所,更加注重过程性和实践性。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由于开放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侧重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本文考虑将开放性实验教学融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探索本科院校交通工程专业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参与感和收获感,以使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更有成效。

2交通工程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设计

2.1开放性实验教学分析

交通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土木工程、美学、心理学等[2]。开放性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还是高校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交通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富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的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牢固的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毕业之后能够在交通工程领域从事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设计、交通工程规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传统交通工程实验教学中,教师会将授课大纲上的教学内容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免有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发信息玩游戏等小动作,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理解不深等问题。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更注重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迸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因此,通过设置开放性试验,将专业知识融于其中,在对学生培养中,需要学生掌握定性分析、定量计算,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专业软硬件设备应用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基础数据采集能力、应用成果表达能力等。

2.2能力培养与支撑

在对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和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诸如:智能交通控制实验室、驾驶模拟实验室以及模拟仿真实验室等场所,并为相应实验室设置研究生等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并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和模拟场景等素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对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对学生理论、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如下。1)基础知识学习:通过学习高等数学、英语、道路工程制图等专业基础课,和交通运输工程、交通工程设计、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运输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交通工程有深入地了解,具备深入扎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形成对交通工程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2)实践与创新:通过交通工程学、运筹学、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运输组织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达到识图制图、熟练运用相关专业软件等的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交通类问题有创新性思考,具备一定的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交通类的方案设计及课题报告等,例如:可以针对某城市常发性拥堵的交叉口开展信号配时优化,有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开展交通调查、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模拟实验、效果评价等,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自主创新给出解决方法。3)综合能力:具备完整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以熟练操作运用交通类的软件,并且能够对于一些交通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数据分析、仿真模拟,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并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具备解决复杂交通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3从问题到实践

交通工程涉及到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多个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与交通有关的各类问题,经过理论学习与系统思考,就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发现的交通工程问题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并且在课后的实践环节,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已达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车辆运行效率或增加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另一方面解决了实际中的交通问题,学生会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交通系统相对复杂,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需要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考虑多重影响因素,让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问题调查以及改善优化方案等进行有效结合,将理论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构建衔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交通类课题的能力,所提交的实验报告,应做到内容完整、逻辑缜密、条理清晰等。

4总结

开放性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助指导,鼓励学生学习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增加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多方面、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掌握多种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陈军浩,赵振伟,翁旭然,王启云,张丙强.土建类专业“三位一体”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基于学科竞赛为载体[J].福建建筑,2019(7):134.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5

关键词:CDIO;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对铁路等八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调度指挥和运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的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服务[1]。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成为构建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的重要举措。培养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熟悉列车运行组织、精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对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高效调度指挥和运输管理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还有待完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往往会出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脱节的情况,难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作为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涵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组织的各个方面,而在当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教师理论讲解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高、案例实践体系薄弱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解释、验证和延伸[2],构建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于实践过程。

1CDIO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1.1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共同研究创立,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3]。CDIO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该模式从必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方面,提出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知识,改变填鸭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现状,倡导以“教、学、做”为一体的原则实施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知识、素质和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它是一种能够充分实现以能力本位教育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估的教育手段。

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CDIO模式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CDIO教育模式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结合课程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特点,在课程实践中融入“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教育理念,进行“产品研发周期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实践,加深其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组织、行车调度、车站作业和应急指挥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改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重理论学习、轻课程实践的培养模式。为此,我院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结合开展工程项目所需的思路和步骤,以技能认知、目标导向、综合应用和能力评估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活动四维度推进框架,同时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提炼为六种岗位实践技能,并针对六种技能模块的特点逐级深化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形成“四维度六技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四维度六技能”实践教学的内涵

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四维度六技能”实践教学过程包含实践构思、实践设计、实践实现和实践运作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所需的岗位能力,将原本平行化的专业理论纵向关联为工程项目实施进程,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会贯通。在实践构思阶段,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行过程涉及的重要环节提炼为列车开行方案、行车组织调度、列车运行控制、车站作业组织、票务服务管理和应急演练与评价六个需求模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模块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实践项目的实现提供模块化、铺垫式的技能认知准备。在实践设计阶段,整合本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各个需求模块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形成多个实践项目课题供学生选择。通过下达项目任务书、安排实践教学进度和制订考核评价机制,设计出以需求目标为导向的系统化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过渡到主动求知。在实践实现阶段,以自由选题的方式进行协作型实践分组,任课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项目的课题内容和仿真软件的操作流程,指导学生应用仿真技术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实践教学任务、自主设计项目实施方案、构建仿真运行场景,并进行仿真模型调试,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和实际应用等综合素质水平。在实践运作阶段,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对各需求模块进行实践操作,模拟不同运行方式下的仿真实验场景,发掘各种运行扰动或设备故障对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行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实验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和完善,及时总结实践项目完成情况和实践教学效果,给出实践教学改进建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平台

2.1基于AnyLogic仿真软件的车站作业组织模块实践教学案例平台搭建

AnyLogic仿真软件是一款支持多方法混合系统建模的仿真工具,其专业的虚拟原型环境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平台提供流程建模库、轨道库、行人库等多种专业化模型库[4],使学生能够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复杂交互式动态仿真,有效提升“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利用AnyLogic仿真软件,以车站作业组织模块为例搭建实践教学案例平台,探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课程的“实现”和“运作”的教学方法。为准确模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行车作业和客运作业场景[5],根据乘客进出站流线和列车运行方案,将某上下两层地铁站的站层布局图导入AnyLogic仿真软件中。车站作业组织空间场景主要使用AnyLogic的空间标记和演示模块进行环境建模[6],按照车站真实情况添加围墙、护栏、自助和人工售票机等;车站作业组织行为特征主要使用AnyLogic行人库、轨道库和流程建模库进行行为建模[6],按照真实人员流动规律和列车行车方案建立乘客和列车进出站逻辑流程。车站作业组织模块实践教学案例平台2D和3D场景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2.2车站作业组织模块实践教学案例平台应用场景分析

车站作业组织模块实践教学案例平台实现了在虚拟环境中对真实场景的模拟,通过对关键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管理人员能够迅速发现和掌握系统运营问题,具有安全、可控、经济和可重复等特点。针对客运作业,该平台可模拟人员行为、安全疏散和乘客组织等场景;针对行车作业,该平台可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列车编组、交路、停站[7]等方案的制订和模拟,相比实际演练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8],能够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的运营与服务效率,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指挥调度、车站乘客组织、突发事件应对、通行能力分析的预判和设计提供了可靠和可操作性手段,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在知识转为能力、能力融成素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9]。

3结语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6

关键词:模拟情景化;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

一专业特点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决策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卓越警务人才,这就对本科四年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的传授提出了较高要求。交通管理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动态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交通管理及交通工程两个方面,是一个多目标、多约束、开放性的大系统[1]。而交通管理工程就是利用工程、教育、执法等手段,正确处理道路中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交通尽可能安全、畅通、和谐发展。因此,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是一个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兼顾“硬”科学与“软”科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2]。因此,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教学需进行探索与改革,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决策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关键。

二课程设计改革目标及内容

为了立足于培养综合决策性创新人才,从整体的高度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努力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制定最有效的区域交通管控措施,并能够运用交通仿真软件对模拟情景化的管控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价。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增设交通工程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开设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基础专业课程,且每门课程均设置部分实验实训课时,但各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之间交叉融合性较差,且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过于简单、单一,缺乏一套完善的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系的培养方法。因此,需要增设交通工程类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以实际交通问题为例,开展实际道路网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各门专业课知识并应用于公安实战业务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制定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过多对案例进行复制模仿,实践性不强。因此,基于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公安实战经验,制定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创新型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对知识点融会贯通,采用多名专业老师搭配授课对课程设计进行模块分解,选取真实情景展开交通管控措施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方案。

(三)构建情景模拟化下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

由于实际交通的不可再现性和不可实验性,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普遍偏重理论性,缺乏应用性和实战性。以宏中微观交通仿真软件为基础,构建情景模拟化下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对交通管控的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可依托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验室、大数据架构的公安信息化应用部级重点实验室对制定的方案进行模拟情景化评价,并对优秀案例采用多媒体、微课程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参加公安部、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三课程设计效果评价

课程设计改革针对2013届交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由于专业课程在第二学年开展,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展,因此,在第四学年第七学期期末增设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为期两周。课程设计选取真实情景展开前期交通调查、交通管控措施方案的制定及通过仿真软件模拟真实场景对方案进行评价,并对优秀案例采用多媒体、微课程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对于学生解决交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效果较好。以2013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与2012届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可明显发现实践课程设计改革及实施后,工程设计类的毕业论文比例增大。同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交通仿真软件VISSIM等对交通调查结果的分析及管制措施实施方案进行评价的比例大大增加,改变了原来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建议分析层次。

四课程设计实践效果分析

(一)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交通调查与分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化实践课程学习,了解了现场交通调查需要开展的具体内容,并积极参与到实际路通状况调查中。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运用已掌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数据分析以及文字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中。同时也从中对CAD制图软件等技能有了新的认知。在开展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学生可以配合指导教师开展交通调查前后的各项工作。主动参与到调查表格、实际测量以及绘制等工作中。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此节课程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并提升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可以最大化弥补了以往开展交通调查时内容单一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培养学生课程设计、论文撰写、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会自发性的进行合理化分工合作完成各项交通调查和数据处理,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国才队合作意识。

(三)提升论文撰写质量

在开展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坚持在路口开展10多小时的观测,而且所有调查数据都非常仔细。当遇到疑难问题时,会自发性地开展小组讨论,并在老师指导下来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并实践课程中所收集到的数据处理信息进行了小组讨论,并严格要求自身的图形绘制要求,论文结论中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办法都具有非常高的质量,符合毕业论文的各项要求。

(四)增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课程设计改革,许多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了解了不同类型交通调查流程以及详细内容。尤其是通过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学生掌握了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快速地找出路口、路段交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查询资料以及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分析,为其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

(五)提升学生讨论问题主动性

在完成相关课程设计论之后,专业课程老师采用分组讲评的形式对学生论文进行了讲评。许多学生在此环节中,充分了解到了自身论文所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提问题,并创新了新的观点。通过师生、生生讨论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相关专业课程设计的各项工作中。

(六)提高了实践课程实用性

为了增强情景模拟化实践课程设计实用性,在完成课程设计后,积极与一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深入交流。同时,组织学生与交通调查的路口管辖中队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对实践课程安排的路通流组成与运行状况进行了了解,让学生掌握了汇报交通调查数据分析结论及路通管理措施改善建议的流程。此外,通过对其路口所存在的交通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改进建议,很大程度上的加深了对交管业务的进一步认识。

五总结与展望

大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3]。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特点,更加需要培养具有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的交通管理人才。要培养符合公安实战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基于情景模拟化的交通工程类实践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环境下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的虚拟应用、交通状态评估与应用效果评价,提升学生对交通管控的综合决策性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2]徐程,李涛,陶靖.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19:115-117.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7

[关键词]运输经济学教学;知识点;案例教学;教学与学习效率

一、引言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结合一定理论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案例教学(CaseMethod)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针对某一(些)知识点来编写案例,提升案例质量,满足学生需要[2-3]。运输经济学是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车—路—环境复杂系统的基础课程,对于从经济角度解决交通问题如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与交通事故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目前运输经济学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论知识讲解占主要地位,而理论知识较少运用到实际交通中;理论抽象与实际运用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一些概念不能准确与快速地掌握,教学与学习效率不高。案例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运输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运输经济学教学介绍与不足

(一)运输经济学教学介绍。1.课程属性: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进行分配[4-5]。运输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理论方法,研究交通运输系统问题的一门学科[4-5]。它研究如何有效地在交通运输与其他经济活动之间分配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已经分配用于运输部门的资源,同时研究与运输经济学有关的各种经济关系,为解决交通问题如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与交通事故提供经济学上的科学依据。2.课程地位:该课程是交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为本科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专业主干课程。3.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过程,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有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如了解交通运输的意义及其产业特征;掌握交通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及其供需均衡价格,熟悉运输市场与运输企业,运输政策与运输与可持续发展;掌握交通运输工程项目管理;熟悉与掌握交通需求管理及基本模型,与了解交通出行行为效用分析;可以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发展,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与交通事故等问题与论证项目可行性,并提出建议与对策。4.主要教材:目前国内比较经典也比较常用的教材是北京交通大学贾顺平教授的《交通运输经济学》与同济大学严作人教授的《运输经济学》,两本书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内容的深浅。这两本书都是笔者教授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指定教材,个人的教学感受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贾老师的教材更适合本科生或没有经济知识的学生学习,严老师的教材更适合研究生或已经有较好经济知识的学生学习。当然,两本教材是互有所长,内容深度上是可以相互补充的。5.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结合国内外主要教材与期刊论文,运输经济学课程大概包括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运输经济学相关经济学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交通运输需求如知识点交通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与交通运输供给与交通运输市场。这部分知识是学习运输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对于以前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其中需求与供给分析及其均衡过程与状态分析是经济学中的重中之重,对于运输经济学也不例外,运输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及供需状态分析是运输经济学的重点。运输市场是由需求方与供给方组成的,双方力量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市场,而其中卖方之间的力量强弱以及数目多少,对于市场形态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决定了运输市场的竞争形式,比如是完全竞争市场、寡头还是垄断市场,对于供给与需求及其均衡分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运输市场的竞争形式和影响是重点也是难点;第二部分是交通需求管理,比如交通需求管理四阶段即出行产生、出行分布、出行方式选择与交通配流,交通需求管理比较典型的方法如交通拥挤收费与停车管理收费等。该部分内容是经济学知识在交通运输工程的具体运用与体现。其中熟悉典型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可以为解决实际交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交通拥挤收费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征收交通拥挤收费消除个人出行负外部性,减少高峰时段和繁忙路段的交通运量,促使交通需求向高容量的公交系统转移且减少个人汽车的应用,使得交通供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从而缓解交通拥挤。学习与掌握交通收费理论及其作用机理是重点也是难点;第三部分是交通工程项目管理,比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运载工具供给、交通运输项目投资、融资与运营以及经济评价与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折旧与设备更新。这部分知识是交通运输工程与经济学中工程管理知识的结合。其中一个项目的建设,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项目筹资的问题,运输基建项目也是如此。选择哪种项目筹资方式才能产生最大的收益以及合适度是重点也是难点。运输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开建与建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且必需的评价活动,在开建之前,我们必须选择一定指标与方法,对项目进行预期净收益评价;项目建成之后,在运营预定时间后,我们也应该对项目进行评价,从而对项目的进一步管理以及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运输项目经济评价是重点。道路工程项目可行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难点,同时项目的建设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且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建设,因此也是重点。

(二)运输经济学教学存在一些不足。由上文运输经济学教学介绍可知,运输经济学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占主要地位,而理论知识较少运用到实际交通中;理论抽象与实际运用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一些概念不能准确与快速地掌握,教学与学习效率不高。这从该课程的教学组织与方法也可以体现如下:1.以教师讲授法为主,在系统讲述本课程的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注重阐明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采用基于问题、研究性教学等方法组织本课程教学。3.研究性教学。本课程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理论提升的关键作用。本课程结合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运用

案例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运输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针对某一(些)知识点来编写案例,提升案例质量,满足学生需要[2-3]。比如我们在讲解知识点交通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时,假如我们只是从理论上去讲解,我们会先解释本源需求即如果消费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商品或服务本身的数量实现而获得,这种需求成为本源需求;派生性需求即如果对一个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是由另一种或几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所衍生出来的,那么对该商品或服务的需求为派生需求。这样的讲解是抽象的,虽然定义已经非常清晰,但是学生们很有可能还是理解不透彻本源需求与派生需求的区别。此时,在已有定义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用一个案例来加以说明两者的区别,学生们将会有更清晰的理解。比如现实交通运输中,有一种本源产品在生产地的产品供给函数为Qs=500ps(1)其中Qs为本源产品的供给量,ps为本源产品的供应价格。经过交通运输运送到消费地,在消费地的产品需求函数为QD=5000-500pD(2)其中QD为本源产品的需求量,pD为本源产品的需求价格。本源产品从生产地交通运输到消费地的运费为pt,且pt=pD-ps(3)则由(1)—(3)式可得本源产品供需均衡时,本源产品运输需求函数即派生产品需求函数为Q=2500-250pt(4)其中Q为均衡数量,结合(1)—(4),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表格:通过以上案例与学生进一步的讨论,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知识点交通运输需求是派生需求,本源产品运输需求这种派生需求的产生过程以及派生需求与本源需求的区别,相对于只是从理论上讲解派生需求及其与本源需求的区别,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论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案例与学生的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针对某一(些)知识点来编写案例,提升案例质量,满足学生需要[2-3]。案例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运输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案例教学[EB/OL]

[2]孙怀林,肖鹏.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95-98.

[3]丁小龙.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86-88.

[4]严作人,杜豫川,张戎.运输经济学[M].第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1-39.

交通工程理论范文8

【关键词】地方院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检验。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主要是运用四年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完成交通规划、交通设计、道路设计或撰写专业论文;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图纸、手册和编写设计技术文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全局观念和经济观念。鉴于地方院校的独特性,有必要对其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组织形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毕业设计问题分析

近年来,佛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对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我校及时增设交通工程专业,于2013年正式招生。本校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在广佛地区,从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组织等工作。现有两届毕业生,共70人,其中2013级36人。2013级毕业生中做毕业论文者28人,主要对佛山市的常见交通问题进行阐述,如佛山市禅城区交通需求预测及分析,一环高速化对沿线区域交通组织的影响研究等。选做设计8人,主要进行公路初步设计。从提交的成果来看,设计成果质量更高一些,论文的水平普遍较低,如前期资料采集不完整、数据处理分析不充分、问题分析不到位、理论探索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够等,甚至还存在抄袭、拼凑现象。鉴于2013级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对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按照以做交通设计为主,做道路设计、论文为辅的方式开展,控制做论文的人数在10%内。

二、选题要求

题目应尽量结合实际,具有使用价值,一人一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题目的难易程度和份量要适当,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题目类型分设计(交通设计、道路设计)和论文两部分,其中交通设计包括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和新建设施型交通设计,推荐进行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主要以佛山市本地的道路交通设施为对象,围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开展交通设计;道路设计资料来源于当地设计院,主要进行市政道路设计;论文主要包括对新领域、新技术、新理论的综述和探索,对已有理论或技术的拓展,对已有理论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综合运用等。本课程改革主要围绕交通设计进行,下文对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进行了重点阐述。

三、主要内容及设计流程

1.改建与治理型交通设计。选取佛山市本地已通车的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区域、一条道路或者是某个大型复杂节点,选择的道路应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1)区域:四条主干道路(或交通功能较强的四车道次干路)围成的区域,或者是本地交通复杂的老城区;(2)道路:道路应为次干路(双向四车道)及以上道路,应包括至少4个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公交站台、出入口等交通设施;(3)节点:五路及以上、多种交叉类型或交通管理控制方式复合的节点,或是多级别、多功能的数条道路交汇转换的节点,或是大型综合性建筑项目(配建各类交通站场设施)的交通设计。具体设计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交通流优化组织设计;(2)横断面设计;(3)平面交叉口设计;(4)慢行交通设计;(5)公共交通设计;(6)交通控制及管理方案设计;(7)交通安全设计;(8)停车设施设计(可选);(9)交通景观设计(可选)(10)交通智能化设计(可选)。具体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点:(1)确定研究对象。前期确定研究道路,收集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和道路主要功能等资料。(2)制定调查方案。对前期收集到的道路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实际的调查目的,从而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在调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好计划的安排。(3)开展现场调查。根据制定的调查计划以及收集到的道路资料,对道路交通量、行驶车速、排队长队、交叉口信号灯配时、交叉口车辆延误时间等数据进行调查。(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理,探求现状交通所存在的问题。(5)建立交通模型。利用VISSIM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模拟交通系统的各种运行情况,对交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6)方案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7)方案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及评估。(8)编制设计报告。编制设计报告及相关图纸。2.道路设计。道路设计要求学生对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初步掌握;能运用基本知识进行实际工程的设计,能够熟练掌握施工图的绘制方法。道路设计主要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图概算三部分内容。

四、过程管理

由于本校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高,因此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室完成设计任务,并有专人进行严格考勤,指导老师每周集中答辩至少一次。教师对选题、调查方案制定、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方案设计各个重要节点成果进行逐个检查,满足要求后再进行下一步工作,这样可促进学生的紧迫感,控制毕业设计的进度,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

五、效果评价

本校2014级学生共34人,其中有30人进行改善型交通设计,研究对象全部为佛山市市区的实际市政道路,2人进行道路设计,1人撰写论文。从答辩过程及提交的设计成果来看,本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高,无论是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设计图纸的完整性、规范性,还是文本排版的标准性都明显比13级学生好。答辩过程中回答的问题基本准确,部分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改善道路的运行状况,使得道路变得顺畅、有序、安全、高效。此外,本届学生就业很好,大多为珠三角地区交通工程行业的龙头企业。学生反馈,通过毕业设计,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迅速提高,用人单位也对这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与我校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六、结语

本文根据地方性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本校2013届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对本校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突出介绍了改善与治理型交通设计的要求,并通过2014级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改革效果进行验证,研究成果表明,改革后的毕业设计内容务实有效,明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汤文,郭颖君,邹兰林.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

[2]刘明辉,肖新华.基于就业需求的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高教论坛,2016,(2):68.

[3]方海.交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剖析与探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白玉,吴娇蓉.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下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多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