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例6篇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以服务礼仪为代表的专门礼仪研究蓬勃兴起,公民礼仪学研究作为礼仪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开放进取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在呼唤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当代公民礼仪学研究。专门礼仪研究的蓬勃兴起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公民礼仪的概念和特点

在当代汉语语境下,“礼仪”往往指代“礼仪行为”而不涉及典章制度等传统内涵,确切地说,当代行业礼仪学的研究还都只止于礼仪行为的研究层面,应该称为行业礼仪行为学,如服务礼仪行为学、外交礼仪行为学等等。沿袭这一语境习惯,礼仪的概念可表述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随着人类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约定俗成的社交规范。礼仪行为的本质是社交规范,礼仪思想的核心是尊重。

(一)公民礼仪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与当代“人民”的概念相比较,“公民”更多地关照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从语词上讲,公民礼仪即公民必须遵从的礼仪规范,其研究与行业礼仪、涉外礼仪、传统民俗礼仪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礼仪与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行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如餐饮服务礼仪、军队礼仪、银行商务礼仪等等。在礼仪学学科体系中,公民礼仪是基础礼仪学研究的主体,是行业礼仪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行业礼仪相比公民礼仪具有全体性和随时性,即:公民礼仪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行的,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公民礼仪的要求是随时的,不分工作与否,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段的行为。

公民礼仪与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国际交往中遵行的礼仪惯例,就其本质和行为个体而言是国际公民礼仪;而公民礼仪则是本国内部的礼仪惯例。显然,国际礼仪惯例(涉外礼仪)与国内礼仪惯例(公民礼仪)在确立的过程上无本质差异,但在适用范围上则有大小之别。可以预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礼仪必将弥合国界内外的差异,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

当代公民礼仪与传统民俗礼仪。传统民俗礼仪是当代公民礼仪最重要的渊源,礼仪约定俗成的特性决定了任何礼仪形式都不可能是纯粹人为地凭空杜撰,都只能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改造和重建。建构全民性的当代公民礼仪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传统民俗礼仪所提供的丰富文化营养。

结合以上分析,公民礼仪的概念表述为:

公民礼仪又称基础礼仪,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经国家意志提炼、规定和教化逐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是社会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二)公民礼仪的特点

1、约定俗成性。民间礼仪具有毫无争议的约定俗成性,公民礼仪体系的建构是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为基础的,尽管期间有国家意志的介入,但在建构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作用是甄别、提炼前提下的规定和教化,而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换句话讲,公民礼仪是国家意志甄别和提炼出的民间礼仪,究其根本是约定俗成的。

2、德礼一体性。任何时代的任何礼仪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内涵,礼仪行为与其道德内涵互为表里,德礼一体。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内涵,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3、差异共融性。当代公民礼仪的建构受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国别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公民礼仪必将在差异的碰撞中走向共融和大同。

4、审美向善性。作为全体公民遵行的社会行为符号系统,公民礼仪行为的规定具有审美和向善的倾向性要求,如“坐立行”的规定中对腰部挺直的要求既符合人类行为审美的规律又关照了有益身体健康这一善的诉求。

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行业礼仪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繁荣,以窗口服务行业领军、以金正昆《礼仪金说》等为代表的行业礼仪研究应运而生。行业礼仪研究的触角广泛地触及到了服务、商务、家庭、旅游、社交、外事、教育、军队、司法等诸多领域,其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的精辟观点。三十年行业礼仪研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诸多模式,为公民礼仪的确立奠定了丰厚的标本基础。其二,廓清了当代礼仪行为的基本范畴。其三,端正了社会心理对礼仪的认识,提升了今后公民礼仪规范推广的民意认可度。

(二)西方礼仪登陆和中国传统礼仪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境外资本、先进技术一道,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情人节等等当代西方人文元素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大家庭等社会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仪制度被广泛的介绍、引进和接受,吃西餐、穿西装、行洋礼、过洋节一时成为人们效仿和追逐的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体内的“排异反应”渐次显现,加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倡导“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礼乐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祭孔大典”、诵读儒学经典、倡导孝道文化等多种形式悄然回归。无论是西方礼仪的影响和渗透,还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回归都为当代公民礼仪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日渐清晰。特别是近十年来,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竞技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中国展现新风貌新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与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200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晓辉为“奥运礼仪工程”编著的《2008公民礼仪手册》,作为应对具体活动的急就之章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但反映出的却是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不该有的贫乏和缺失,其深层的话语已十分嘹亮,即:中国公民礼仪已到了不得不全方位建构的时刻。显然,提升综合国力、改新国际形象的国家诉求已成为确立当代公民礼仪的强力推手。

(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颁行。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 体育礼仪 体育教学 功能 传承

高校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和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的培养,将会对体育礼仪文化在国内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就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传授体育技能外,积极发挥体育礼仪文化的功能及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礼仪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体育礼仪的内涵、功能及如何有效实施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为更好地倡导体育礼仪文化,促进和谐体育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体育礼仪的基本内涵

1.1体育礼仪的含义。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交往中所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礼仪就是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和典礼仪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它仅仅是礼仪文化在体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运动规则相同的。

1.2体育礼仪文化的内容。

体育礼仪文化包括三方面内容:(1)行为制度方面,即在一定场合(如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举行的一系列隆重的仪式性活动,如火炬传递仪式、开幕仪式、颁奖仪式、闭幕仪式等。(2)物质方面,即体育活动人员在体育活动中应该具有的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典礼仪式上的礼仪规范。(3)精神方面,它能够形象体现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的各类体育标志。这些标志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象地体现了各种运动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

2.体育礼仪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2.1教育与规范功能。

礼仪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习做人的基本准则,只有形成了这种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国家的秩序才能规范和谐。体育礼仪主要通过灌输、劝阻、示范等教育方式,要求教师和学生自觉遵守体育活动中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并且纠正那些不合乎规范的行为,维护正常的体育程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是行为规范的典范,在学生面前起榜样作用,影响学习者。

体育礼仪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约束作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合乎规范的行为或者是危险的动作,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劝阻,防止其再犯。这些都对体育行为的参与人员作出了一定的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与完善。

2.2文化传播与传承功能。

体育礼仪文化具有传播功能,在举办国际重要赛事时,如申办奥运会、世界杯赛时,举办国都会向世界展现本国的民族特色。为了办好赛事,举办国通常都会向国人传播体育赛事方面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仪文化传播,如要求国人掌握几种简单的日常交流语言,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为他们指路排难;也会介绍其他民族国家的特殊风俗,在遇到时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等等。体育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如果能在行为方面做好礼仪表率,向学生传播礼仪文化,学生再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惯后,就会逐渐影响身边的人,将礼仪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承功能主要表现其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历史的继承,是一种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在教育领域得以传播后对其世代传承将产生决定性作用。体育礼仪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控制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体育礼仪文化若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播与开展,则将会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为我国培育出更多的接班人,使得体育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2.3塑造形象与人际交往功能。

体育礼仪的精神内涵是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一系列规范举止,塑造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体育礼仪的最终目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通过对学生的不良身体姿态进行纠正,从头部到肢体再到全身及行坐站的姿态等各方面进行外在的体育礼仪教育,矫正不良身姿,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要求其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举止有礼,仪表规范,处事彬彬有礼,充分展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美形象。

在高校,体育活动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礼仪素养和个人形象将会对自身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将会有效促进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礼仪是对个人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良好的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与枢纽,是发展交往的剂,良好的礼仪可以增添美的风度,拥有高尚的人格,使人际关系和睦融洽。

3.体育礼仪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传承途径

3.1引入礼仪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礼仪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到教学大纲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体育道德的理论指导,而与体育礼仪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却没有,体育老师因没有专门接受过体育礼仪教育课程的学习,也往往容易忽视传授相关的体育礼仪教育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体育礼仪文化教育这块的缺失,不利于体育礼仪文化的传播。因此,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积极探讨和学习相关礼仪教育课程,将礼仪教育课程真正纳入到课堂中,即便无法作为独立课程进入课程体系,也应有相应的课时学习。如大学体育课程中的理论部分主要以体育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为主,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安排出2学时的课时介绍、宣传课堂中所学项目的相关体育礼仪文化。在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学中,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定期为学生讲解、宣传体育礼仪文化,再辅以各术科教师的课堂实践操作,将各单项目的相关礼仪文化予以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礼仪文化得以不断传承。

3.2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礼仪风范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行为规范会对学生的行为、动作起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在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学习各种体育礼仪规范的操作及科学的教学、训练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示范,以自身的教学魅力和礼仪素养影响学生,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体育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体育礼仪规范。

3.3加强课堂教育教学,形成体育礼仪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并不一定要单纯地将体育礼仪从体育教学中剥离出来,而应注重对体育礼仪的情景式教育,将礼仪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形成经常性的影响,逐步内化礼仪内涵,并形成礼仪修养的自主意识。

习惯是在日积月累、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养成的,而意识的形成则需要一项长期系统的教学工程配合完成,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礼仪习惯,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体育礼仪的思想,并以自身的言行规范影响学生的习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学到了体育礼仪文化,受到了体育礼仪教育,才能在教师的言行影响下掌握体育礼仪的规范。

3.4发挥体育院系的作用,逐步推向公共体育。

高校是传承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场所,应注重对体育礼仪的复兴与传承。由于专业基础受限等原因,多数的体育礼仪文化无法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快速推广。体育院系可以将传统的、现代的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让体育专业的学生肩负起传承、开发传统和现代体育礼仪的重任,以体育院系为中心,发挥其辐射扩散作用,逐步向各院系渗透推广,使得体育礼仪文化能在公共体育中得到普及与发展。

3.5以体育赛事为媒介,宣传推广体育礼仪。

高校每年都会有各种校级、院(系)级、体育协会的体育赛事甚至是班级体育课堂上的教学比赛,高校和体育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体育赛事宣传和推广体育礼仪文化,利用各赛事的开幕式、比赛中场休息时间和闭幕式介绍、宣传比赛项目的观赛礼仪,比如说按时、有序到达比赛场地,主动给人让路或指引座位;开赛前奏国歌时应该起立、肃静,不要谈笑或做其他事情;赛中要文明观赛,不随意走动喧哗,不喝倒彩等;赛后有序退场等。营造良好的体育礼仪氛围,使学生在观看精彩比赛的同时,受到更多更好的礼仪文化熏陶。

4.结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体育礼仪文化都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规范行为、塑造形象、人际交往、文化传播和传承等功能,对构建和谐体育、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高校是传播和传承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场所,在体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入与体育礼仪有关的课程,提高体育教师的礼仪素养,在课堂中加强对礼仪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礼仪文化的认知,使其学会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礼仪,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和意识,使得体育礼仪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14-16.

[2]韩梅.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礼仪教育的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147-148.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拱手礼;基本形式;内涵

中图分类号:K8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60-01

我国是礼仪之邦,在我国的古代就非常推崇礼仪,礼仪规定社会秩序,并且形成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拱手礼仪在我国的传统礼仪中非常重要,而且应用频率高。

一、拱手礼的考辨

(一)拱手礼与揖礼

有很多理论认为,拱手礼就是揖礼,这种看法传播范围最广,在学界也将拱手礼与揖礼互相使用。在古代,揖礼的动作主要是拱手,二者的手法差不多,在行礼的对象方面差别也不大。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拱手礼与揖礼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礼仪,但是二者联系密切。拱手也是揖礼的一部分。作揖的动作是两手并拢,而且身体稍微前倾。作揖是在拱手礼的前提下,外加上举的动作。作揖的过程中,人们的双手是在胸前叠合,作揖礼比拱手礼的形式稍微复杂,是在拱手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且二者都需要弯腰。二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完全相同,作揖比拱手礼更正式。

(二)拱手礼与叉手礼

叉手指的是人们的双手在胸前,是佛教常用的行礼形式。在普通的文献中,拱手就是叉手。叉手礼在佛教的礼仪中是将双手并拢,放于胸前,然后十指微微交叉。佛教中金刚合掌的叉手礼仪传入中国,与中国的礼仪相得益彰,渐渐其差别越来越小。

(三)拱手礼与鞠躬

拱手礼在行礼的过程中,其动作不同,身形也不同,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们的双脚正立,然后双手在胸前。其动作与鞠躬也有相似之处,二者在行礼的过程中身体都要前倾。

二、中国传统拱手礼的基本形式

拱手礼的主要动作就是双手并拢,然后十指交叉,手型一般是拱手,体现出敬佩的意思,或者通过抱拳的形式。在行拱手礼的过程中,人们的身体前倾。

三、敬天和敬人的拱手礼文化内涵

我国礼仪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中产生。远古时期,人们对宇宙产生敬畏之心,而且会进行各类祭祀活动。这些礼仪是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并且通过礼仪可以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处于平衡的状态,也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

拱手礼的内涵首先体现在人们对天的敬畏之情,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天的膜拜。拱手礼最初的动作是人们伸出双手,然后将双手捆绑,表示把自己作为天的祭祀品。随着拱手礼仪的不断发展,拱手礼也可以体现对人的尊敬。拱手礼是对社会价值的承载,也是对人际关系的表现,对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进行维系,从而促进人们思维的转变,形成各类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的社会阶级之间在行拱手礼时其规则也有很大的差别,以此显示出不同阶层的尊卑。拱手礼包含着人们对宇宙的敬畏之情,而且包含着对美好的追求,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培养,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了社会秩序。拱手礼的核心在于精神层面,尊崇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人应该尊重自然,而且应该尊重他人,这种礼仪的精髓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天的敬重。

在礼仪层面,拱手礼的行为规范也比较全面。在行礼的过程中,人们的双手应该在胸前,而且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这些礼仪看似比较繁琐,却是对天的尊重,体现了人们对天的敬意。

四、拱手礼在构建现代礼仪体系中的作用

礼是在人情的基础上建立,而且也对人们起到制约和教化的作用。人情是礼产生的根本,也被礼克制,在现代社会礼仪体系的建设中,礼仪的构建不能束缚人们的自由,但是也不能越过道德底线。

在中国近代社会,传统礼仪与西方的礼仪融合,甚至出现了弱化的现象。传统的拱手礼也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目前西方的握手礼比较流行,因其非常的方便,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拱手礼要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才能实现其传承的意义。国人在使用拱手礼时,对于特定的场合非常注重,如在特色的节日庆典上使用就非常恰当。我国的礼仪根基非常深厚,在我国的经济实力日渐强大后被唤醒。如在春节,晚辈要向长辈行传统的礼仪,就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承。这说明拱手礼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完善,而且更加规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特征。中国的民族特色在拱手礼中得以体现,传统礼仪也实现了现代的构建。

五、结语

拱手礼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用途比较广泛,可以表示问候、致歉等。在当今社会中,可以在西方礼仪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礼仪能够进行挖掘,体现出民族特色。并且在有民族特色的场合使用传统礼仪,能够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使现代礼仪的构建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J]. 甘肃高师学报,2016,05:87-90.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传统礼学;大学生;礼仪教育

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事实的确如此。在中国古代,礼既是社会的伦理秩序,又被上升为国家的典章制度。礼对每个人很重要,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传统礼学文化被打断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吃人的礼教”被觉醒的中国人所抛弃,但是就如批判费尔巴哈所说的一样,人们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子也一起倒掉了!而在当代,传统礼学文化的流失速度更是惊人。“今天我们却无奈地看到,中国人在礼仪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令人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相媲美。”在传统礼学文化逐渐流逝的背景下,大学生亟需礼仪教育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多年来学校、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大学生在礼仪素养方面却表现出于其知识水平不相匹配的特点。如何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本文认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礼学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必须的。现提出几点建议和启发,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在礼仪教材中适当加入传统礼学的内容

当前,很多大学礼仪教学中,有重西方礼仪而轻本土礼仪文化的特点,甚至全盘西化。不可否认,西方礼仪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日后踏入社会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的社会趋势。但是,抛弃了民族文化,失去了民族特色,也就等于抛弃了我们的民族。在礼仪教材中适当加入传统礼学内容,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了解礼于人的成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二也是为了古为今用,把传统礼学中的精华传承下来。

古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传统礼学思想中有很多内容仍具有现代意义,而且正是这些亘古不变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魅力。比如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因此在礼仪教材建设上不能撇开我国传统礼仪文化,而要加强传统礼仪文化的学习研究,对其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将蕴含在传统礼仪中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寻求当代大学礼仪教育与传统礼仪文化的结合点,探索传统礼仪文化进入现代礼仪教学的新模式,打造继承文化传统的现代社会礼仪,比如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礼仪、日常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融入一些具有传统色彩的礼仪规范,使传统礼仪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延续。

二、在礼仪教育中重视礼义的讲述

如果说礼法是礼的外壳,那么礼义就是礼的内核。如果徒具形式,而没有合理的思想作为依托,礼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孔子反对行礼以器物仪节为主,强调要以礼义为核心。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洋货》)认为玉帛、钟鼓不过是表现礼义的工具。所以,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没有对礼仪的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力,更不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所以,对大学生的礼仪教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而是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德情操的起点。礼记有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强调礼仪和修身相结合。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是主张外在的礼节仪表要以内在的美好德性为支撑,内外兼修才能称为君子。所以,在礼仪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更要重视教导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要重视礼义的讲解。

三、通过对传统礼仪仪式的编排模拟和调查,加强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

在传统礼学文化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仪式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比如冠礼,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可知,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认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而司马迁也曾说过,废除冠礼就会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所以由此看来,在古代社会,冠礼的举行,对于启发青年人对于成人的责任感社会感有着重要作用。

虽然古代冠礼等仪式程序复杂繁复,但是如果使其适当简化,使其更具操作性,就可以在大学校园里让学生组成社团,演练出来让其他学生观摩和参与。如果条件达不到,还可以寻找相关录像视频让学生观看,比如孔子之乡曲阜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古代礼仪的演示活动,既可以看录像,更可以去现场观摩。另外,对于其他民间流传的礼仪仪式,比如婚丧嫁娶,都可以让学生就行调查研究,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研究其中的可取之处,发扬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

四、传统礼学中的礼乐结合对现代礼仪教育的启示

在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礼记・乐记》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礼乐结合史天地万物秩序的体现,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而且认为礼外乐内,就是说礼以治外,旨在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使之处处中节,恰到好处。乐以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是要解决礼的根源问题。如果人的行为举止中规中矩,但是不是内心德行支配的结果,就是单纯的模仿,则教育的目的仅仅完成了一般,而且是非主要的一般,只有内心的德行支配人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礼。

传统礼学中这种以乐促进礼的教化的方法,在今天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也很实用,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古代礼文化那么深入人心,表现为人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的原因之一就是乐在内而礼在外,通过乐引起内心的激荡和共鸣,那么礼就是水到渠成的。而我们在大学课堂上讲授礼仪,大多侧重于礼仪形式程序的讲解,让学生觉得礼仪就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内心的激荡和共鸣。所以,在礼仪课堂中营造好的环境非常重要,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高雅的音乐,让学生去欣赏陶醉其中,舒缓心境,提高涵养,这正是目前浮躁的社会中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礼学文化博大精深,对大学生礼仪涵养不足、加强礼仪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要重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盛名,需要我们发扬传统礼学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彭林.中国古代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云中天.永远的风景-中国民俗文化(第三辑)[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3]彭林.中国古代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杨烨.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意蕴[J].河南: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作者简介: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文5

1.儒家“礼”“仁”思想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上遵守规则,更在于具有崇高的武德修养。很显然,这就是基于儒家“礼”思想等级制度基本精神的肯定和皈依。

儒家希望人们达到“仁”的要求,渴望理想的君子人格,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寓于各礼仪之中,即所谓寓教于礼。这些礼仪都经过精心设计的,形式生动,往往配有音乐,为人喜闻乐见。使人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谦和仁爱”,是指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涵养,遇事要能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不得与人交手,即使被迫应敌,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得骤施杀手。培养习武者人格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律原则,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心中树起一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而无需外界的监督。

2.德化教育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和定型化的规范,令一方面且具有道德规范的内涵,也是后世儒家学者达“仁”的基本准则(《论语・颜渊》)。“孔子的这思想深深影响了传统武术礼仪规章的制定,“尚礼崇德”是古代侠士伦理道德的基础,也形成了习武人生活的基本准则,如“武以德立”,“武以德先”。

3.尊师重道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

在儒家看来,尊师所以重道,既是知识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础。《中庸》里有“修道之谓道”之句。教即是修道。这就是说为师者必须遵道崇礼,以身立教,从而取得弟子的尊敬。”对于师的价值肯定,集中体现在“敬重师道”上。“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称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礼节。“重道”,即崇尚武德、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尊师亟道传统。《尚书・泰誓》里有“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之句,可见老师的地位之高。这思想不可避免地对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中武术礼仪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些传统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完全确立,导致学生思想道德出现较大的问题。一些学生道德意识模糊其至缺失的现象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忧虑。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必须承认,礼仪教育的缺席也将是影响因素之一。学生礼仪教育的缺乏导致其道德滑坡,并产生道德危机。另外,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西方倡导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放任自流,整天无所事事。导致失去正确的生活目标和起码的自控能力,从而造成精神上极度空虚,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无视集体与他人,从而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

1.重形式轻内涵

武术礼仪是武术教育的一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不仅是社会交往的一方式手段,也是个人品行与修养的重要标志。武术礼仪也同样是习武之人武德的重要表现,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把武术礼仪当作一教学内容来传授,而是应该在武德的指导下,真正理解和运用武术礼仪的内涵。古之武林高手莫不是德高望重之人,一个真正在武术上达到一定造诣的人必先修其德、养其性,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也必然具备谦谦有礼的君子风度。目前高校在武术教学中增加了武德教育,但往往是概括性讲解武德的重要性,很少强调行为养成;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武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这样就使得一些学生不知武德为何物,没有形成以礼为尊的行为习惯。

2.重技术轻武德

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学校体育课中武术项目的开设,习武者数量大大增加,一方面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出现了武术教育者只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礼仪文化的教育,这势必会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武术教学中贯彻礼仪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

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中国的竞技武术,只重视工具理性忽略了价值理性,武术精神完全让位于武术技术,缺乏文化观念。

三.在高校中开展武术礼仪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1.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使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下降。国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领域的礼仪教养的缺乏,已严重造成国民形象的危机。因此,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最迫切的方法是从教育入手。武术是一武技,学习武术对人还有一武德的教育作用。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的体系。在武术教学中传播武术礼仪,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礼仪时注重武德精神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需要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方针。中国传统武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沿袭了重视礼仪教育的文化传统,在育人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在武术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爱劳动、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者,而礼仪作为人们交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未曾习武先学礼。”武术礼仪教育是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

武术礼仪文化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养成,人的美好的道德情感,通过“礼”的外在形式表达出来,而且礼仪规范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传统的礼仪教育不仅注重外在的行为训练,更注重内在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因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目前社会中,我们的国民礼仪修养不够,不知礼、不守礼和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在高校中民族体育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修身立德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高校要求大学生践行武术礼仪可以有效地增进其相应的素质和能力,长期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礼”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力量。因此,通过武术礼仪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化,可以对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武术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思想,如武术在传授过程中一直体现出礼、义、忠、信等武德的教育思想;武术套路的演练中也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礼始,以礼终”是武术运动所推崇的尚武精神,视“礼仪”为练习者基本精神的体现。练习者在每次练习及比赛前后,都必须彼此向对方施礼。在千百次这貌似繁文缛节的礼仪中,练习者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需要

传统礼仪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茶道思想;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茶道思想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将其“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融入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将茶道思想中的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元素注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之中,提升大学生清廉、节约、朴实、勤俭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

1茶道思想的源起与内涵分析

茶道思想历史悠久,由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可谓是中国传统茶道思想的渊源和鼻祖,成为古代人们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并在唐宋年间得到极为广泛的流行,到达中国古代传统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和阶段。茶道思想在古代极为讲究和注重饮茶环境、饮茶礼仪、煎茶程序等,达到了超凡的境界,有极为深邃的哲理和奥妙之处。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程之中,中国传统茶道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哲理思想,推崇“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和观点,并提炼为“和”、“静”、“怡”、“真”的茶道思想精髓。在儒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中庸和谐的人格修养的意境,讲究谦和之仪、中庸之美,借茶表达情意和创设气氛,并在不同的茶事活动中显露出其“和”的本意和初衷:泡茶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时“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道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宁静无为淡泊之意,显露出返朴归真的终极追求和人生理念,并注重养生养性,主张以和悦愉快的态度待人处世。在佛家的茶道思想之中,讲究和推崇心性的修行,通过饮茶参禅悟道,直指人心。

2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道德培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2.1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的缺失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大学生容易在个人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上产生摇摆状态,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粗俗文化的诱惑和影响,缺少对精神文化认同的自觉性。

2.2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的重视度欠缺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竞赛、硬件设施等方面,而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显现出薄弱的现象和问题,由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时间周期较长、收效较慢,难于外显,为此,高校的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显得较为无足轻重。

2.3高校的文化传承较为薄弱

在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大多固定于既有的模式,大多是以团结、创新等大而空的话题为主,而缺乏对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这就使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优秀积淀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法充分彰显出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3茶道思想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中的应用探索

茶道思想和精神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效,尤其是当前大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不良心态有积极的修正作用,可以较好地将茶道思想中的“茶人精神”渗透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引领大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将中国传统茶道思想中内蕴的朴素道德观念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和理性的探索,更好地树立牢固的人生信仰和理念,形成高雅、随和的人格魅力。

3.1茶道中的礼仪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现代多元化经济的背景下,大学生要依循生活中的既有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顿首礼仪等,认识中国传统沿袭而来的以茶待客的生活礼仪和习惯,并着重了解和学习茶道之中的礼仪文化,将茶事活动中的各种不同茶艺礼仪更好地展示出来。1)茶艺礼仪。在茶道之中的茶艺礼仪之中要求泡茶者衣装齐整而得体,行为举止要端庄而优雅,其行姿、坐姿、站姿均要优美自然而大度,不可过于拘谨和随意,大学生尤其要注重茶艺环境中的服饰穿戴、行动姿态、动作等方面,保持良好、优雅而端庄的姿态礼仪,完美地解读和诠释厚重深邃的茶道思想和文化内涵。2)茶人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茶人不仅要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如:诤器、置茶、润茶、敬茶、品茶等,还要具有亭亭玉立的站姿、优美典雅的坐姿、轻松怡然的走姿,以清雅脱俗的气质、清晰婉转的茶艺解说吸引和征服欣赏者。具体来说,茶人应当具有的礼仪主要包括鞠躬礼、伸手礼和寓意礼,其中:鞠躬礼可以分为行跪式、坐式鞠躬礼仪,在行跪式及坐式鞠躬礼之中要将双手置于膝盖前,在行站式鞠躬礼中则要将双手自然朝下。伸手礼则是在向客人介绍茶叶、茶具、递茶时的礼仪,要将手指并拢、大拇指朝内、手心朝上,自然地向前伸出,并表达出“请君观赏”的邀请。寓意礼要注意的是在放置茶壶时切忌将壶嘴对准客人,因为壶嘴对准客人意为驱逐、请人离开之意,而通常是反复三次将水壶高冲低斟,名为“凤凰三点头”,意为向客人三鞠躬之意。通过这些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大学生充分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含意和人文素养,由此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增进对茶道礼仪文化的领悟和理解。

3.2茶道中的“和”的内涵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应用

在中国传统茶道文化和思想之中,倡导和推崇儒家文化中的“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提炼并形成了“谦和中庸”的茶道精神,将其应用于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在和平、和睦、和善、和谐的茶道思想和氛围之中,感受到茶道精神所倡导的仁爱、宽厚和诚信观念,较好地帮助大学生参禅悟道,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修养,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内涵,实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可以让大学生欣赏和阅读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作品,如:唐寅的《品茶图》、卢仝的《七碗茶歌》、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等,使大学生在这些令人神清气爽的诗文面前,感受到茶道思想和文化的馨香,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气质和审美境界。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各种茶事活动,感受和体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的物我相忘的精神境界。

3.3茶道思想对于大学生修德养性的培育应用

茶道思想渗透了儒家、道家、释家三家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精髓,折射出道家思想中的“慎独”和“自省”的理念和哲理,通过对大学生的茶道思想的渗透,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渗透茶道思想中的崇德弘毅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生汲取茶道思想中的精髓,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的自觉性,培育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坚毅的品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积淀和精髓,可以将其融入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大学生体会和感悟茶道思想的内在文化内涵和哲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增强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李丹.茶道文化对提高高校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7,39(08):162-163.

[2]罗薇薇.茶道文化在大学生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04):289-290.

[3]方立琴.中国茶道之谛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启迪[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01):139-141.

[4]吴薇,蒲海燕,蔡雄彪.略论茶道的艺术化[J].农业考古,2011,(03):344-346.

[5]李敏.浅议茶文化与女大学生修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01):208-210.

[6]何哲群.高职的茶道教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