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 新常态 善治 压力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在前工业时代,灾难被认为是同自然本身紧密相连的,因为那时的灾难主要是天灾,非人力所为,人类活动并不是这些灾难的诱因。现代社会的风险则更多地同人类的行为相关。在《风险社会》一书中,贝克提出了“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概念,他认为,现代性的出发点是控制不确定性,但是现代性又产生了新的不确定性,很难找到不确定性产生的确定原因。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处在一个“天灾”与“人祸”随时不期而至的环境中;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频繁地使用诸如危机、风险等词汇。这表明人类正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出现风险的世界中,而风险的预防和治理正是人类面对的紧迫问题。

危机与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之一。”①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形式。虽然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在管理实践中长期存在,但是,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情。因此,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危机、公共危机的内涵。

“危机”(crisis)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普遍用于医学领域,指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后来这个词的含义不断扩展,它适用的对象不断扩大,人们赋予它的含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词典》中危机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危险的祸根;二是指严重的困难关头。

西方学者对危机给出了众多的定义,例如,韦伯词典将危机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综合起来看,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以及社会正常的生存秩序、发展进程等由于某种原因,通常是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受到破坏,严重威胁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危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正常的生存秩序和发展进程受到破坏,严重威胁到正常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相联系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突发事件成为危机的代名词。②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 CM)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对于危机管理的定义,中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阐述了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认为,危机管理是对于组织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性,使组织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中国学者魏加宁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进行管理,以达到防止和回避危机,使组织或个人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

危机管理在西方最早主要用于军事和外交,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危机管理的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危机及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最初主要是分析政治危机,当时危机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寻找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或促进政治变革的方法。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危机管理的研究出现了一次高潮,研究领域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扩展,从自然灾害领域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扩展;同时,随着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及博弈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壮大以及立体分层方法的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有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做铺垫和丰富的分析工具做支撑,危机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学科分支。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其潜在的破坏也不可忽视,如果处置不当对公众的社会信任、社会秩序的稳定都会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频发也是风险社会的重要表现,在国外,突发公共事件一般称为危机事件、灾难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属于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范畴,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当前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对危机的被动应对转为积极的预警,包括对危机的确认、对危机的分析与评估、对危机的监控等一系列活动。实行危机预警的目的在于防范危机。这需要政府在日常的管理中,建构一整套运行顺畅的信息获取系统。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信息,能够纾缓危机,降低危机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灾难和危机,信息沟通和交换可以保证政府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决策,协调应对危机的行动。因此,有效地监测、收集、梳理和传递危机爆发前的异常信息是危机预警的重点。将危机预防作为危机管理的首要职能,无疑是化解危机既简便又真正成本低廉的办法。

针对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者们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芬克最早提出了危机管理的四阶段论,即潜伏期、爆发期、善后期、解决期,他提醒危机管理人员要“注意危机发生之前的潜伏征兆,大部分的危机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病源可循”。

清华大学教授薛澜等人的研究显示: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500~3000美元时,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效率与公平等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时期,比较容易造成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等问题,形成一些不稳定的因素⑥。目前中国就正处于这样的阶段,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震荡和损害。现实的推动使中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推进都刻不容缓。

图2-1 危机管理过程示意图④

希斯曾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描述完整的危机管理过程(如图2-1所示)。在图中,左边两个象限代表危机管理的沟通活动,而右边两个象限表示危机管理的行为构成;上面两个象限反映的是开始清理危机事件的初期阶段,以生理上可见的影响为主,而下面两个象限反映的是恢复管理时期,在该阶段精神影响更加突出。反应和恢复管理中强调的重点是公众认知。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危机管理中针对的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在危机的不可预见的影响中,我们需要对每一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分析,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从而降低不确定性。

危机管理过程示意图有助于管理者从总体战略高度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危机管理。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减少危机情境的发生,如何做好危机管理的准备工作,如何规划以及如何培训有关人员以应对危机局面(或从中很快复原)。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基本的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公共部门应采取一系列有助于公民和环境恢复秩序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危机,采取预防措施,阻止危机发生,并尽量使危机的不利影响最小化的系统过程,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共部门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减少损失,恢复社会稳定和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危机信息的获取和预警,危机的准备与预防;危机的控制与回应;危机后的恢复与重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⑤

总体来说,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着眼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应急性。由于突发公共事件都是突然爆发的,这就要求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控制危机事态的蔓延,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持续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置是一个包括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的持续过程,这就要求不仅要做好危机中的处理工作,还要做好危机预警和危机善后处理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三是复杂性。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因素,所以其处置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各个部门要形成联动,密切合作,采取尽量适当的方法处理危机。

四是特殊性。每个突发公共事件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发生过程和处理方法,不存在适用一切危机管理的普遍法则,所以,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对危机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风险社会治理重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突发公共事件已由非常态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风险社会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是风险社会治理水平的体现。企业、政府部门或其他组织都是危机管理的主体,进行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置需要各方协作配合,也考验着危机管理机构、体系的完备和处理技巧与水平,因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处置水平的强弱反映一个社会危机管理能力大小、水平高低。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与处置能力的提升,危机管理体系的改进常常是某类新型事件的“应激”结果―新情况超乎体系应对能力,通过事中经验积累和事后反思推动体系的革命化发展。

以美国、英国、日本和俄罗斯为例,它们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国内与国际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所遭遇的突发公共事件相较其他国家也更加频繁。尽管各国文化背景和国情不同、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国家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处置上却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

一方面,美、英、日、俄四国都建立并不断完善专业处置机构或处置体系,保证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这类公共危机时,能够有机构或体系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承担处置责任,并且能展开有效的专业处置。在处置机构的具体运行的方式上,各国略有不同。美国与俄罗斯设立了长期性的专业处置机构―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其常设专业机构在处置中的专业化优势毋庸置疑,但维持其运转的经费较高。但是,相对于公共危机可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这样的投入仍然值得的。英国、日本则采用建设专门处置体系的办法,不单独设立专门机构来“备战”,而是设计出一套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将各机构凝聚一体进行处置的体系,平时各部门从事日常工作,但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各部门能立刻按照规划组合在一起运作,这种模式节约资源,但在专业性上略逊于美国与俄国模式。

另一方面,美英日俄各国还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起规范化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保障体系。危机管理重在预先准备,并且这种准备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章可循。为了达成这种效果,不论是海洋法系的英国、美国,还是大陆法系的法国、俄罗斯,都有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成文法,以保证处置和应对的稳定性和责任的可追究性。1974年的美国《联邦灾难救济和突发事件救助法》、2004年《英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961年日本的《灾害对策基本法》、2001年《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等法律都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各方责任,避免了危机处置的盲目与混乱,也让民众能够感受到一切尽在掌控中而有利于恢复秩序。各国都根据自身情况在立法侧重点上做出调整。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置中,这些国家的具体做法主要表现出四个特点,与现代危机管理特征和社会治理要求相一致。

一是强调常态管理。将突发公共事件或危机事件的应对与处置作为社会常态管理的措施,科学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阶段,积累处置经验,合理分配处置资源,提高处置效率,让处置机构能够遇事不惊,沉稳应对。

二是强调动态调整。发达国家和主要大国在把握突发公共事件规律的同时也都认识到突发事件复杂而多变的特征。在实际处置中,各国一方面确保处置原则和程序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则结合事件不同特点和出现的新问题,积极、灵活地调整策略,动态化地应对和处置危机。

三是强调协同配合。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特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代表,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流程中明确了社会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便于合作的协同处置流程,引入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在保持政府适度管控的前提下,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效率和社会参与共同管理的意识。

四是强调危机沟通。国外把危机管理也叫做危机沟通,即通过与社会各方的沟通交流来达成处置和应对效果,主要是在舆论层面做工作。实际上,舆论在每一起突发公共事件中都潜在地发挥着巨大作用。正因为如此,舆情应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

新媒体加大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复杂性。研究者普遍认为,媒体是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的重要放大站。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媒体、个人经验和生活阅历、本人记忆、道德信念以及个人判断的话语为依据而建构起来的。媒体不仅传递风险信息,而且建构着它们;媒体的风险报道是风险放大的主要驱动因素,在风险认知和风险行为塑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着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治理等环节,媒体既是形成风险认知的核心,也是解释人们风险行动的核心。随着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新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各重点要素和各关键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部门需要认真研究应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将信息方便迅捷地传播至社会的各个角落。

从危机的发展周期来看,随着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性特征有了新的变化,危机的潜伏期与爆发期的界限逐渐模糊。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及时性,许多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在传播后,公众可能己经迅速对事件做出了推测或判断,并利用新媒体迅速交流意见,形成强大的信息规模效应和舆论声势。因此,突发公共事件根本就没有潜伏期,突发公共事件一旦爆发,便会在短时间内被广大民众知晓。

从危机应对与舆论引导来看,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具有较强的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机制,并体现出了较强的群体集合行为特征,即:集合行为中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与信息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这种情绪和感情通过群体暗示和感染机制不断得以加强,就容易形成某种导向。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一旦通过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进行传播,意见领袖最初的评论很容易影响受众,形成先入为主的导向,并且产生一定数量的“一致意见支持群体”,他们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支援。政府部门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官方消息和开展的舆论引导,如果与“一致意见支持群体”原有的猜测和设想不一致,他们就会对政府部门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质疑。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手段需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政府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重要性,加强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要注重危机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及时权威信息,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激化;要注重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适度监管,开展有效的舆论引导;在应对处置中要注重新媒体手段的充分运用,及时消除危机的不良影响。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已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突破口。我国既遇到了其他国家在高速发展阶段所遇到的类似问题,也因为自身国情特点,遭遇到一些独有的问题:

首先,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屡屡发生,除传统突发事件外,新的非传统突发事件不断凸显,包括能源危机、智能犯罪、恐怖主义、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环境安全、经济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等。

其次,全球化发展使人际之间、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联系日趋紧密,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各个地区乃至整个地球愈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的联动性大为增强,使得有些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扩散力和影响力迅速增大。

再次,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多样化与社会控制力下降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凸显。

最后,媒介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我国舆论生成模式。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网民规模增长,个人向社会传播的能力被强化,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多元化的思潮和个人化的诉求不断凸显,民众维权与表达意识不断提升,让舆论场更加复杂,矛盾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经舆论场放大后集中爆发。以上原因的综合作用,给中国社会带来威胁的危机事件呈增长态势。

200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行,用法律形式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对应急管理体制作出规定,提出了我国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与方式方法,包括坚持效率优先,赋予政府多项应急权力;设置八条“高压线”,约束政府履行职责;限制和保护相统一,最大限度保护公民权利;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不得迟、谎、瞒、漏报突发事件信息;应急信息主动公开,政府须统一准确及时相关信息;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应急处置工作虚假信息将被处罚;宣布紧急状态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决定。

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社会治理与危机管理也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实际处置与应对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近十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许多地区、部门都受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困扰,在实践中,有的地区、部门处理得比较好,有的处理得不好或者不够好。由于缺乏经验,一些政府部门、单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措施不当、应对不力,不仅未能解决好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加严重的舆论“次生灾害”。一些地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陷入“怕、躲、捂、压、盖、删”的怪圈。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各地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均有所提升,一些中西部地区甚至有了较大提升。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与应对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遭遇问题、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过程。各地政府和相关机构不断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与应对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改进、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处置正在成为推进我国制度创新和改进社会治理的突破口,是探索危机管理的主战场。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与效果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研究”结项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ZD025;项目负责人:官建文;本文执笔:官建文、李黎丹、王培志)

【注释】

①温俊萍:“试析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危机管理”,《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③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④[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宋炳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第31页。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辅导员;处理策略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通常是指由人为、自然因素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起,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个体或。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角色,处于学生工作最前线,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一起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来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案例概况

小月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上大二时交了一个男朋友,平日里对男友非常依赖,因为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关心小月,所以男友成了小月情感上的重要寄托。但是随着相处中的种种摩擦,两人的感情渐渐充满了不和谐的因素,在一次电话聊天时,两人因为对某件事的看法存在分歧引发了争吵,随后男友认为彼此性格不适合跟小月提出了分手,小月跟男友多次求情都无法令男友回心转意,小月感觉心理上的情感依托瞬间坍塌了,于是选择了在寝室割腕自杀,幸好室友及时发现后报告老师,挽救了小月的生命。

二、案例处理过程剖析

1.迅速反应、及时沟通

笔者在获知陈某晕倒被送往医院时,预判事情较为严重,于是迅速向院系领导报告情况后,按要求启动应急预案,并立刻赶往医院。在赶往医院途中,与部分学生干部召开电话碰头会,并向小月的室友、家人和男友等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尽可能全方位地对事件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辅导员作“最好希望、最坏打算”,一方面及时联系学生家属,尽量争取让居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学生亲属赶往医院;一方面保持沟通,持续向学院及学生处等学校职能部门汇报情况。

2.保持镇静、有效应对

抵达医院后,笔者一是尽量配合医院救治情况的进展做好相关协调工作;二是安抚在场学生的情绪,进一步向学生了解事情的情况,同时第一时间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稳定家长情绪并听取家长的处理意见;三是从学生中物色经历事件全程、有责任心、能客观看待问题、可以帮助处理事件的合适人员,进行相关任务的安排。

3.跟踪了解、化解危机

在医院及时抢救后,笔者及时向领导汇报了情况,并听从学校的处理意见,由小月的父母在之后带小月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小月返校后,笔者经常找其谈心或者去宿舍看望她,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尽量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关照,帮助小月把注意力转移到有意义的学生活动上,鼓励她参与学生活动,同时积极和心理咨询老师沟通,缓解心理不适。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小月至今状态良好,再无过激行为。

三、辅导员在案例处理各阶段的策略探析

1.萌芽期:引导教育,全面预防

首先,做好特殊时间段的预防工作。调查发现,高校突发事件的多发期在以下几个时间段:一是开学和毕业前后,学生由于受到就业、恋爱等问题的困扰,往往会导致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二是考试前后,这个时间段表现为两个极端,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害怕考试不及格会留级甚至退学;而学业优秀的学生往往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由于考试后达不到自身的预想结果有可能导致其心理异常。三是各种节假日前后,如五一、国庆长假期间,相当部分学生会选择外出旅游和回家探亲,在此期间也可能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四是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由于高校的评先评优大部分和经济利益相挂钩,但是奖励名额总是有限的,总会有学生因没有被评上而导致心理不平衡,最直接的体现是每到各类评先评优时,心理咨询机构的学生明显增多。五是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因此,辅导员在这些时间段前后,要点面结合,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其次,做好特殊对象的预防工作。特别要做好如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有困难、心理异常、恋爱受挫、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各类特殊对象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诱发突发事件的也往往是这些学生,他们如同“定时炸弹”,如有某一事件触发,可能会导致其出现离校出走、打架斗殴、自杀等行为。如果对事件处置不当,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并将把学校推向社会舆论的浪尖。因此,辅导员在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的同时,尤其要密切注意上述特殊对象,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他们的相关信息,建立特殊群体的信息库,平时有计划和他们沟通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安排班团干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多管齐下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解决他们的难题,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迹中去。

最后,做好社会热点期间的预防工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易于冲动,特别对于一些政治类事件,学生有时候反应可能会过激。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反应一般先在网络如QQ 群、论坛等网络媒体上有所体现,而对他们的过激言论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经别有用意的人煽动,有些学生在冲动之下有可能会将过激想法或言论转化为行动。这类事件一般很少发生,但是一旦发生肯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作为辅导员平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遇到政治类事件,辅导员首先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疏导工作,绝不能采取强硬手段压制,否则会将矛盾进一步激化。

2.爆发期:及时处理、有勇有谋

首先,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辅导员应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稳定现场局面,控制事态恶化,并主动参与到突发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包括调查取证,协助做好当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负责和当事人的家长联系,要对事件的处置提出合理化建议。此外,辅导员还要注意了解周边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关注其他在网络上对事件的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危害继续蔓延,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每次突发事件发生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谣言,辅导员要及时澄清事实,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事件造谣。

其次要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顺畅。一方面,辅导员要及时将信事件原因、参与人员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等具体情况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听从指挥,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另一方面应迅速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将突发事件的相关情况及学校采取的应急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所做的努力,取得家长对学校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行动,缓解突发事件对学生产生的冲击。

3.解决期:有效疏导、防患未然

首先,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针对学生在突发事件中产预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其获得安抚与支持。同时针对严重心理危机的同学,要配合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做心理疏导工作,定期进行心理状况跟踪反馈,以确保学生彻底恢复。

其次,辅导员要做好突发事件的总结工作。首先,要分析导致突发事件的原因,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事件;其次,要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整个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辅导员要结合突发事件以及总结的经验教训开展事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突发事件在给高校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和威胁的同时,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辅导员要紧密结合突发事件实际应对过程,利用突发事件创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事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召开班会、专题讲座、推出主题宣传橱窗等形式。

四、案例的反思

高校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所以,解决好高校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反思,认为要处理后高校突发事件应当从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1.政策层面

为了加强高校突发事件预防、处理效束,也为了高校辅导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更加明确各方职责、提高处理能力和效果, 政府应 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完善:树立正确的高校突发事件法律意识,使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更加规范;把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纳入高校日常管理工作范围,通过一系列关于高校突发事件法律规定,强化高校及高校各部门、人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认真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工作,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间的配合协调工作,并把应急预案作为一种应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2.高校层面

首先,高校要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反馈系统,不断拓宽、畅通信息渠道,从多方面了解各类信息,及时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预警和干预,如有涉及大学生有关问题的,应及时通报给辅导员并要求他们尽快采取措施、了解内情、解决问题、排除隐患。高校应建立起尽可能完备的信息反馈系统,如通过建立各部门邮箱和微博、网络平台、咨询屯话等方式收集信息。

其次,制定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为高校突发事件做准备并提供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要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职责要明确、内容要完整、类别要丰富、征集范围要广、可操作性要强、文本化和网络化等。

3.辅导员层面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提升突发事件学习能力,包括对高校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特点、类型、阶段、层级、诱因等的学习,增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识别与预判能力,提高对各类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度;通过对各类典型高校突发事件案例的学习、分析,掌握一些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其次,提升日常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能力是指辅导员通过平时认真细致的工作、卓有成效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而是需要通过辅导员细致的工作、认真的观察分析、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辅导员可以通过深入学生掌握学生动态、关注特殊群体、关注特殊时期和社会热点期学生动向、注意学生干部队伍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扎实有效的工作提升日常管理能力。

最后,增强突发事件执行能力。增强突发事件应对执行能力作为高校辅导员提升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直接途径,包括快速反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温云峰.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 茂名学院学报,2009(2):83-86.

[2].郑广锋.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2010(5):78-81.

[3].杨伯成.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辅导员成熟的标志[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2):39-42.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进行调查处置的突发传染病疫情资料。本文中的突发传染病疫情是指在一定范围中、短时间内传染性疾病突然集中发生的事件。

1.2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0.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2003-2007年,共接报并处理了49起突发传染病疫情,平均每年接报并处理近10起突发疫情。按月份分布来看,每年的3、6、12月是突发疫情高发的时间,分别为8、7和8起,共占全部疫情数的46.94%(图1)。

2.2 地点分布

中小学及幼托机构是突发疫情的多发地,占全部疫情数的71.43%。其中幼儿园、小学、中学依次为9(18.37%)、19(38.78%)、7(14.29%)起。2003年幼儿园突发疫情报告处理数多于小学及中学,2005年后,小学均成为当年突发疫情报告处理数最多的场所。

除学校外,医院也是突发疫情报告较多的地方,其他场所如敬老院、工地、民居等偶有事件发生(表1)。

2.3 人群分布

每次突发疫情罹患人数的中位数为12例。人数最多的一次罹患人数达154人(发生在小学中,为一起流感爆发流行),最少的为1例(为一起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排除人禽流感可能的病例)。约半数突发疫情的罹患人数在10例以下,罹患人数超过20例的有12起,占24.49%。

2.4 疾病种类分布

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16起)、急性食源性疾病(不包括食物中毒)(8起)、流行性感冒(流感快速诊断阳性)(7起)、手足口病(7起)等为主,其余疫情种类还包括可疑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手足口病是托幼机构最常见的传染病疫情,占2003-2007年托幼机构内疫情数的77.78%(7/9),且全部发生在6-7、11~12月间。

2.5 疫情报告及处理

急性食源性疾患等肠道疾病的报告时间均在0~2 d内。而从出现首例呼吸道症状病人到报告疫情的时间在1~10 d,中位数为6.1 d。

从首例患者到最后1例患者之间持续的时间,食物中毒均为0~2 d,而流感或上感等呼吸道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最长为18 d,最短为3 d,中位数为6.4 d。

2.6 实验室检测

在23起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疫情中,最终得到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支持的有7起(30.43%);在8起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疫情中,最终得到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支持的有4起(50.00%)。

3 讨论

3.1 需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本文结果显示,长宁区的突发疫情和全国的突发疫情流行病学特点相近。张颖等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资料的分析发现,2004年全国各类学校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70起,占全年总事件数的40%,其中发生在学校的传染病事件占全国传染病事件的64%左右。本文中发现辖区内各类学校的传染病事件所占比例更高,提示在城区传染病管理中,各类学校应成为传染病管理及预防的重中之重。

从发病时间看,6月及12月是突发疫情较多的2个月份,这可能是由于这2个月正好是学校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学生负担较重,加上正处于季节交替时期,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事件时有发生。学生发病后,由于马上面临考试,因此带病坚持的学生为数不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流行及控制的难度。

从疫情的种类来看,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染病占比例最高,但是呼吸道疫情每年的发生数差异不大,而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病数量出现明显的下降,提示在对中小学的集中供餐、供水进行专项管理后,该类疫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手足口病作为低年龄段儿童常见的传染病,是托幼机构中最常见的疫情种类,且发病时间较为集中,提示要在托幼机构中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工作。

除了常见的学校内集聚性的发热及腹泻事件外,在养老院及医院内发生的院内感染事件也值得我们关注。从疫情报告及处理来看,总体而言,报告均较及时,处理效果也较好,能够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3.2 需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4

关键词:网络时代 突发事件 媒体 应对策略

人类步入网络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成为媒体研究的新课题。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处于5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突发事件的高频率爆发期,①这种时期,最容易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混乱等。在网络时代,掌握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分析现有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误区,制定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尤其显得急迫和重要。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传播的特征

传播方式多样化。各种媒体传播的信息窗口多样、迅速互递。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表明:2009年发生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高达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②浏览新闻的网民利用新闻跟帖形成草根化、大众化的网络舆论,访问bbs的网民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酵的主要推手,博客里的“意见领袖”引导、引发着网络舆论;微博客和qq群每天都可用手机和互联网实时播报公共事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截至2009年6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其中2.26亿网民浏览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通博客且6425万人半年内更新,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网民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微博和qq群。③

传播内容广泛化。大众传播爆料的落实、筛选、斟酌、导向等在网络传播面前遭遇挑战。互联网使传统媒体失去了“议程设置”的垄断权,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可能被遮蔽的突发事件,在网络时代却总被彻头彻尾地公之于众。例如,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山西地震谣言案”、“广西烟草局长香艳日记”、“湖北厅官夫人被打”事件、“凤凰少女坠楼”、“我爸是李刚”、“福建南屏财政局‘量身定做’招聘行为”等自然灾难、危机或社会矛盾的突发事件,都以燎原之势迅速传播。

传播效果扩大化。网络媒体传播的及时性,使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网络媒体会第一时间报道以吸引受众,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同,就会很快扩散开来,反复转帖或被跟帖,形成一个主导性的意见。

传播媒介联动化。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借助传统媒体的深入采访和报道,提升可信度,引起当事方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推进问题的解决。二是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经互联网放大,迅速凝聚民意,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这两种方式相互衔接,互为助力。例如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新老媒体的联动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的误区

当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公众对媒体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平时,在突发事件的进展中,媒体作为公众利益的守望者、代言人、当事方,传递信息并引导舆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事方的媒体应对策略,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以及事件的处理。然而,目前某些在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存在较多误区,导致事件的处理难度加大,公众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

当事方封堵信息,设置报道障碍。遇到突发事件,某些当事方在“捂盖子”思维的支配下,一心想封堵信息并压制舆论,企图调动一切资源,借助行政力量让所有媒体收声。封堵信息,设置媒体报道障碍,不但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反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失去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失去公信力,致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聚集和爆发。

信息发布迟缓,舆论应对不力。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性、牵涉利益多、容易引发连锁事件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及时迅速、匿名性、去中心控制等特征,两者结合后在网络平台上非常容易围绕一起突发事件形成广泛舆论,如果当事方对突发事件置之不理或是进行冷处理,指望着热点事件几天后自生自灭,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控并化解舆论,就可能发生新的冲突。

发布虚假信息,传播技巧薄弱。突发事件爆发后,某些当事方向公众和媒体发布虚假信息,严重影响到自身公信力和对突发事件的顺利处理。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谣言的流通量(r)与问题的重要性(i)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a)之乘积成正比例,即r=ia。”④公式表明,来自正式渠道的有些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中当事方媒体应对的误区,其根源主要在于某些当事方陈旧的传播观念,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发布、传播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基于此,依据突发事件的传播特征,可以采取恰当的媒体应对策略来处理好突发事件。

转变应对观念,及时主动公开信息。传播学鼻祖施拉姆曾经指出:“对于公众危机,首先应该是信息公开。”⑤信息不透明、阻塞,将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心理,甚至会引发盲动、骚乱、暴乱等社会负面行为。在网络四通八达的今天,对突发事件进行严密封锁已不可能,那么就及时公开信息,正如迈克尔?里杰斯特所提出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⑥关于这一点,我国已有不少相关法规政策。2004年2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制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8月29日对其进行了再次讨论修订。此外,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发布、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做了相当详尽的规范。这些法规政策为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支持,目的就是要求主动公开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发布新闻,通过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发布信息,方便社会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再者,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也曾强调,在应急事件的处置预案中,就要求现场信息发布,争取第一时间把权威的信息发布出去,哪怕这个信息是不完整的。⑦只有主动、及时、充分地发布信息,才有可能杜绝或者才有可能缓解网上各种议论、流言、猜测的压力,才能取得主动,提升公信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基于当下媒体环境提出了“黄金四小时”原则。“黄金四小时”指的是新闻发布的及时性,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政府要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⑧

搭建网络平台,与网民有效互动。突发事件发生后,仅仅通过媒体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搭建网络平台,建立当事方及相关部门网站,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的各种问题;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与网民沟通互动。

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情发展。网络的开放化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声平台,但也让舆情呈现出鱼龙混杂的生态。突发事件中“公民记者”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发布新闻的及时性上,但“公民记者”由于没有经过客观报道的专业训练以及缺乏全面系统的采访,其所报道的事实和专业媒体发布的消息之间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由于在网络上发布新闻并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导致部分匿名消息发布者无视或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其报道常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比如“韩峰局长日记”事件发生以后,网络舆论出乎意料的复杂。有的网友按照常规思路,要求严惩贪官。也有网友说韩峰是个好干部,要求放过他。海量信息充斥于媒体,难辨真伪,受众往往会将舆论权威的声音作为自身判断的主要依据。这种情况下培养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网络评论员、专家学者及网络论坛版主、知名博客博主成为意见领袖,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实现网络舆论良性循环,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情绪化表达带来的消极后果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

加强媒体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网络舆论形成迅速,为使受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在较短的意见积蓄期内,获得更多真实的信息进而形成健康的网络舆论,可以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网络媒体传播快速的优势和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的优势,两者互补、有效联动,让网络媒体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面、真实、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优势互补的传媒格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如《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的央视网、南方报业集团的南方网、北京多家媒体联合组建的千龙网等,基本实现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结合。

强化监察评估,构建舆情问责机制。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⑨

总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传播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从大众娱乐向社会生活各领域急速进军,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就显得更为重要。媒体和当事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才能起到提供和澄清信息、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并为公众在危机面前的迅速行动提供指导的作用,才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稳定、健康的舆论环境。

注释:

①李明德:《现代化:拉美和东亚的发展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②刘阳:《互联网成为舆论新载体》,《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5日。

③《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⑤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⑥居延安:《公共关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⑦张瑾:《卫生部等将每月开发布会》,《京华时报》,2005年12月30日。

⑧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413659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参考文献:

1.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

高校是当前社会的核心部分,是否稳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高校汇集了一群热血有志向、有思想的青年,高校历年来是引领社会和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场所,当前环境下,高校是最容易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地方,高校,主要是高校受国内及国外形势、高校管理等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目前学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涉及到学生切身利益,各种冲突性事件、意外事故发生,且造成重大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学生群体事件,主要表现有:集体罢课、非法集会、集体罢餐、游行示威、反驳老师教育观点等等,发邮件、短信给学校党政领导,或者一些要害部门,甚至在校内制造混乱、乱扔东西,网络上恶意辱骂及不负后果跟帖等现象。

一、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诱发原因与特点分析

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源具有多样性,组织行为的隐蔽性;防不胜防的突发性,极其迅速的扩散性,群体行为的偏激性,造成不良后果的危害性,消极影响的持久性,处理事件的复杂性等等特点,如有发生则对学校的影响、安全、稳定造成莫大损失,从而要杜绝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必须考虑问题在前面,管理在前面,防患未然,控制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机制必须保证高校安全管理为根本。当前大学教育管理机制背景下,可以说学生在校辅导员就是学生的在校父母,大学生进入大学最多接触到的老师就是辅导员,而且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始终和辅导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的是学生的保姆,衣食住行都要细心的呵护管理。辅导员是高校面对面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的老师,也是学生和学校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学生安全稳定的保护人。更是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防范的根本,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辅导员站重要位置,不可取代,有推卸不了的责任。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与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股息,一点不夸张地讲,辅导员职业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范

对于辅导员在防范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要把学生培养为能独立判断问题,意识到责任。初高中时期,学生面对应试的压力,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大道理,没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的理解能力、动脑能力没有得到质教育,而环境的不同,家庭教育观念不一致以及整个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学生道德品质走下坡路,所以现在学生步入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大打折扣,在大学里有自由学习的大环境,也是学生正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正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时候,辅导员可以利用身边最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诚信、友善、自强、奉献等等教育,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辅导员还应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宣传,正确引导学生养成通过法律手段及途径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意识。不同程度、不同方法、不定时、不定期的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思想品质,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人格,加强克服困难、经历考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引导“四困”学生为人处事能力,从而降低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四困学生是指:学习、经济、心理、信仰困难。在教育管理中最好用引导方式进行教育,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案例,鼓励学生动脑筋,使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强调责任意识,消除心理上的阴影,从根本上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弥补学校思政老师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

第二,辅导员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的知心好朋友,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沟通桥梁,时时刻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将问题发现于源头处。高校辅导员是老师与学生联系最多的,同时也是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关系最亲密的老师,这就要辅导员如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而不是于的管理者身份出现,平时要经常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建立平等的、信任的关系,消除师生之间代沟。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电话、QQ号、微信、电子邮件等等咨询问题,反映问题,思想交流,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和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解决。辅导员要经常走访学生宿舍、教室、食堂,主动走进学生,主动询问学生最烦,最迷惑的问题,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行人性化管理,制定合理计划,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重点关注“四困学生”,尽可能多给他们关心和帮助,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针对思想上进并且有号召力的学生,可以尽量让他们发表意见与想法,进行适当的引导,预防逆反心理的发生。真挚的关心与呵护能让学生取得信任,从而减少师生之间的摩擦,减少学生对学校的不满,从现象上可以减少学生情绪化而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三,学校的周边环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寝室文化、食堂就餐、后勤服务等等方面,需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意见学校要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尽快解决问题和意见,根本无法解决的需向学生解释并加以说明。作为辅导员需要不定期的经常性的询问和听取学生的问题与建议,并向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包括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修订建议,好的采纳,不好的说明情况,认可是遵守的基础,如果学校新的规章制度出来后,学生缺乏认同感,工作管理中执行起来就会增加矛盾留下后患。最容易引发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后勤服务问题,例如食堂用餐价格、卫生情况,寝室安全和设施完善,学校周边环境对学习影响程度,校园自身治安状况,辅导员收集到以上的任何问题都要向学校主管领导及时汇报,学校需要马上作出相应处理,并通过辅导员第一时间告知学生。

第四,要以公平、公正、公开方式来管理班集体,选好班干部,在各项工作管理中做到三公原则,加强班级体凝聚力,加强学生的认同感与责任感。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和班委的选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采用公开选拔,人人参与。评优评奖、学生入党、班费等等方面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奖罚明确,培养辅导员的威信,让学生认同辅导员的工作,支持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使班干部和学生党员成为辅导员助手,树立班干部的责任,建立信息员汇报制度,确保第一时间能掌握学生的动向并能及时作出处理。强化班干部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凝聚力。做到尊敬老师、热爱学校,并能抵制各种可能危及学校安全与稳定的行为。

第五,加强对学生目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有可能危及高校大学生情绪稳定的国内外大事要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要运用独立的思维能力理性看待问题,时时刻刻关注国内外高校出现的情况,如自杀、诈骗、罢餐、罢课等等群体性突发事件,需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前,国内外部分敏感的政治事件比较容易成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好多案例国内部分高校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示威游行。面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就要站在第一线,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保护好学生爱国热情的源头,及时找到合理解决途径。不能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保证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对国内外高校出现的如自杀、诈骗、罢餐、罢课等等事件,要及时将事情的真相通知学生,引导学生如何保护自己。

第六,辅导员平时要和学校各部门保持联系,建议各部门就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改进,有共同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交流的主要渠道,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教育方针政策都应该由辅导员去执行贯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应该由辅导员向学校各部门反馈。辅导员须与学校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便于工作的开展。学校主管领导也应该认真对待辅导员反映的问题,积极配合辅导员把学生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消除学生不满情绪带来的后患。

第七,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合作,出现新问题互相探讨并交换意见,做到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动态,更有效的开展工作。比如高校的混合宿舍、学生谈恋爱等等情况涉及到跨学院管理,辅导员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比较重要,从而提高解决问题效力。

第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老师。就业问题从高考结束到填报志愿那时就一直是学生和学生父母考虑的难题,所有辅导员应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认真思考,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测试,为今后学生的择业提供一个初步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要利用多余时间去展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实践锻炼,也可利用严峻的就业压力来教育学生学习。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抓住所有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压力。此外要运用多渠道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就业便利及帮助,这也是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不断努力方向。使学生满意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高校防范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影响坏,而且涉及面广,但是也不一定不可避免,如果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到位,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第一时间充分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并能及时处理学生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甚至很多完全可以提前解除,最终不至于造成学校无法挽救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蔡雅琴,冯小宁.高校学生干预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 欧永美,李锦顺.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3] 辛省平,孙冰红.关于高校建立妥善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长效机制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7(03).

常见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6

论文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突发事件,处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许多无法预见的生成性问题的形成。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这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那么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遇到难以预见的突发性事件时,我们该如何把握契机,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智慧地面对和掌控这些“突发事件”呢?下面我就结合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景描述:我在教现在进行时这一句型时,我发现班上一位男生正忘我地画画。当我刚想发火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我有了主意。于是我提问了坐在男生旁边的女生,接着也和画画的男生做了对话。

T:(指着男生)Ishelisteningtome?

G:He’sdrawingpictures.

T:Oh,Isee.Thankyou.

T:Hello,(对那位男生说)Areyoulisteningtome?

B:No,I’mnot.

T:Whatareyoudoing?

B:I’mdrawingpictures.

T:MayIhavealook?

B:Sure.Hereyouare.

T:Thankyou.Oh,it’sbeautiful!Butpleasedrawitafterclass.OK?

B:Yes.(他红着脸低下了头)

T:Agoodboy!

我的反思:课堂中出现“突发事件”是非常正常的事,它是对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把握能力的考验,若处理的好,将会为课堂增添不少光彩,甚至成为本节课的亮点;但若处理的不好则会让教师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几乎所有的课堂突发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冲击我们的原有教学设想,对课堂教学形成干扰。所以,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尽可能的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事先想好应对措施。许多时候,教师还是得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原有设计进行一定的弹性调整与变通,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让学生感觉更真实和自然。

面对活生生的、不断成长的学生,面对学生教学中出乎意料的不良行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随机应变,而不是被束缚在预定的教案中。

两段小对话仅用了大约两分钟的时间就处理了一件突发事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把学生带到了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动词现在进行时态进行口语交际。如果当场责骂那位男生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而且还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总是会使课堂跳出我们的预设,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瞬间的偶然。

我又想,如果这位男生对不上来的话,那又将如何处理才是得当的呢?

我的迷惑:开展新课改以来,课堂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气氛,在自由、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课堂“突发事件”的发生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种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究竟要如何对待?

1.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尤其是在公开性的教学时碰到“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解决或者是忽略带过,往往会被认为是一种逃避的行为,往往就是代表着教师对问题解决的无能为力。所以,为了解决碰到的这个问题,我选择了面对,因为要面对,我也选择了坚持。但是坚持到底就一定是胜利吗?是不是所有的课堂“突发事件”都需要教师的坚持到底呢?过分的坚持是不是也会造成一种负面效果?

2.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

也许有的时候,坚持往往比不上退一步后的空间广泛。给予时间思考,给予时间冷静,也许对问题的解决会更加有利。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课堂“突发事件”,教师都可以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敷衍呢?进一步说,是不是发生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退一步”解决就是意味着对老师能力的一种质疑呢?

3.坚持到底还是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