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1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景观;鹿田村;景观建设

1引言

当前,乡村旅游正在各地农村蓬勃发展,但不论哪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般都只注重直接经营与服务设施的建设,忽略了旅游赖以发展的景观。而作为乡村旅游主要的目标对象,旅游景观也是旅游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从乡村旅游、旅游景观分析入手,以双龙风景区鹿田村区域景观建设策划实例,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了探讨。

2乡村旅游概述

2.1乡村旅游的产生

综合各类咨询,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并很快在欧美等工业化国家流行。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后,大量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向城市聚集。其中一部份人群不定期地回老家探亲,还有一部分人则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从城市暂时回到农村。这种从城市向农村,短暂的人口逆向流动,在发达国家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刺激了所在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这种“返乡”规模的扩大,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趋势。同时,这种服务于短期“返乡”的相关生产和服务等经营活动也走上了规模发展的轨道,形成了工业革命以后的传统的乡村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度聚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不但要承受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高强度和压力,同时还要承受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污染对人们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所以,人们纷纷选择逃离城市,回归自然。故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这就是前往农村的旅游者的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形成了现代乡村旅游。其主要特征是:旅游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旅游经营者也提供更加周全、到位的服务。旅游者则更加充分地享受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同时也给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2乡村旅游的发展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高度关联,吸纳的就业人员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相关产生的拉动作用大,被誉为21世纪“世界第一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旅游业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贴近自然的体验模式,其发展则更加迅猛。据资料显示2001年意大利有1万多个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4.3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2.5%。美国有多达30个州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旅游总体规划中包括了乡村旅游。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多样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乡村旅游近10年来发展迅速,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城乡间的有效互动,成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以“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为口号的年度旅游主题.[1],就是“中国和谐城乡游”。近年各地大力开展的“魅力乡村”建设评比等,也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已达3亿人次,产生直接旅游收入400亿元。另乡村各种业态的旅游经营生产活动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理念、观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3乡村旅游的含意

乡村旅游目前尚无一个确定、统一的标准。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认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 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简明扼要地提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性,如旅游企业规模小,区域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国内也有对乡村旅游含意的不同解释和定义,概括地说,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的自然和人文客观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其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已不仅仅是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或依托农村区域优美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基础上的农村观光。休闲和农事体验等传统的游览方式,且进一步拓展了会务度假、文化娱乐和养生保健等许多新兴的旅游內容与形式。

2.4乡村旅游类型

尽管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概念和含意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具体的旅游模式和旅游产品也呈现出多样化.[2]。但是,综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其基本类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以农庄或村域游为主,包括休闲农鱼庄、茶果园、农业教育科普园等,体现休闲和增长知识为主题;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包括民俗、民族传统文化的乡村游;以康乐养生为主题,包括康体休闲疗养和健身娱乐型的乡村旅游。

3乡村旅游景观分析

3.1旅游景观类型

乡村旅游的兴盛,既有旅游需求增加的因素,也有乡村旅游景观特质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3],即乡村游会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与享受。这是因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仅是指乡村所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简单展示,是在乡村开发旅游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形成了特有的旅游景观格局,包括优美的地貌,优良的环境,丰富的地域文化和多彩的乡情民俗等构成的景观聚合体系。

乡村旅游景观作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从旅游的主体——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就审美或体验(感受)的对象(景观)的空间属性和范围而言,可分为如下四个层面(村域、村落、村貌、院落)。

(1)村域景观。指开展旅游活动乡村所在地及周围区域的地理景观综合体,是一个总体感觉和大尺度的整体评价,可以由山川、河流、森林、草原、农地和村落等斑块构成。它涉及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和社会经济与人文历史,是一个大范围和区域的概念。某种意义上是乡村的基础景观或背景,是大多数乡村开展旅游的基础条件,有时甚至是这一区域的特色景观或主景观,成为开展旅游的决定性条件。如罗平梯田、婺源油菜花等著名景观,它一般由不同特质的数个主导性的景观斑块来影响旅游主体,即游客对村域景观的认知(感知、取舍和体验)。

(2)村落景观是指乡村聚落及近旁空间所形成的景观构图,是一个复合型多视角的景观斑块,为村域景观的一个特殊分区,是游客对乡村聚落整体轮廓观赏审美和感知的对象。如浙江武义的俞源阴阳太极景象村景观,浙江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景观,江西婺源的江湾村景观等,是村落的外在形象构图或印象,是中等尺度上的视觉景观概念。

(3)村貌景观是指旅游村庄具体的建筑风貌、街道、广场、标志性设施等公共性、共同性或共有性特色所形成的,让游客具体感知所形成的综合性印象。当前大多数古村庄和风情村游所宣传或向游客展示的,大多属这类景观,其实质是许多具体景观复合、叠加所产生的抽象化了的感知。如安徽的西递村,江苏的瑶里村,浙田的洞背村等的旅游景观,是一个意念化了的抽象化的聚合型感知的概念。

(4)院落景观是一个小范围的具体的景观,是对构成村落的具体而又一般性的建筑体单元空间的感知概念。如浙江东阳卢宅的萧雍堂、福建永定的土楼、江西婺源的大夫第院落,是游客对某一院落进行具体游览感知层面的景观尺度,包括院落房舍布局、门栏柱式或建筑构件雕饰等印象。

3.2旅游景观属性

乡村旅游景观根据其存在形态.[4]、构成属性及组成元素等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建筑、农耕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类型。

自然景观是指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非人类作用形成的景象,如山川、河流、天象、森林景观等。建构筑物景观指建筑物本身或其与花草树木等元素相互组合构成的景致。农耕文化景观是指由于人类农耕生产和生活,形成与创造制作的景象和景物等,如生产生活工具,作物果实景象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指特点范围内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和累积,并流传的非物质的文化现象。如艺术、语言、风俗、民间技艺、传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现象一但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供游客感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景观。

3.3旅游景观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却很快。经过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已有相当的比重,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的模式主要有:A).农家乐。主要以提供住农家屋.吃农家菜为主。B).果园农庄游。主要是开展采摘活动,以及参观了解农耕活动。C).村落观光游。主要是开展古村落和民族村寨观光与风情表演观光。

由于上述乡村游模式的局限性,都较普遍地存在项目单一,游客逗留时间短等缺陷。究其原因,从游客的需求和出游动机层面分析,作为开始旅游活动基础的旅游景观建设存在短板,未能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归纳而言乡村旅游景观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景观建设规划与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未进行景观建设规划,或有效实施规划。造成直接开展旅游经营可获收益的设施是到位了,但开展旅游活动的基础——景观建设则缺位。这以农家乐表现最为突出。

(2)旅游景观原始单调。这主要表现在“村域”和“村落”景观上,村庄周围缺乏必要的景观建设和保护措施。以开展乡村观光游的表现突出。

(3)景观设施粗糙简陋。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和赶时髦,比较集中地表现在“村貌”和“院落”层面的景观建设,以及“农耕文化”、“建筑”属性的景观打造方面,以乡村观光游类的乡村旅游表现较为突出。

(4)景观设施华而失味。这与设施陋糙正好相反,钢筋水泥代替了原生态的石木材料,与环境融合协调的院落被洋房取代等,其在各类型乡村游中均有表现。

4鹿田村环境资源

4.1双龙风景区简介

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北侧,金华山中段南坡,面积80km.2。金华山诸峰迤延,山势险峻,绵延180km,主峰大盘尖高1313m,千米以上的山峰十余座。这里层峦叠嶂,林森树密,水石争奇,温暖宜人,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休闲、避暑胜地。

双龙风景区于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务院函4号文件),1996年由北京大学编制完成“总体规划”.[6],并于2008年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规确定,双龙风景区是以山岳地貌和森林为背景,赤松祖庭,岩溶奇观为特色,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文化朝圣等为主要旅游活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区根据资源禀赋和保护资源与科学利用的原则,划分为六大景区,有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景区、大盘天景区、赤松景区和家园里景区。其中,黄大仙景区以黄大仙(赤松) 文化为主题,道教文化为主线,黄大仙祖庭(祖宫)—— 赤松宫为核心,开展大仙朝拜,传统文化游览,休闲避暑和健体养生为主要内容。

4.2鹿田村概况

鹿田村座落于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黄大仙景区内,全村人口280余人,分属99个家庭户。村落处海拔550~600m,是金华山南坡的第二级平台。域内少农田旱地,计划经济年代由政府提供返销粮,历史上以高山作物和采售薪柴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转向旅游经营,至目前除少部分村民栽培园林大苖外,主要收入来源于旅游的相关经营活动,包括农家乐(餐馆)和依托“祖宫”从事香烛等祭拜用品售卖,近年有少量农家住宿和旅游休闲食品零售。

双龙风景区不计进入景区休闲避暑(无需购票) 的人数 ,近年仅凭票 (含各种优免) 游览溶洞和宫观等封闭管理景点的游客,年游客量就达50余万人次。而鹿田村距离双龙风景区核心景点双龙洞仅10min车程,沿游步道步行约30min,且紧邻黄大仙祖宫。故到双龙风景区游览的游客到达率超过60 %(双龙)。另外,鹿田村傍有鹿湖(水库)水上乐园,距金华市区中心也仅约20km,故有很多市民专程到鹿田吃农家菜、休闲或消暑。再有,近年来祖宫道教委每年都举办规模不等的道教养生培训班。时间短的一周,长则近月,人数少则几十人,多的达近400人,参培学员一般来至全国各地,甚至有的来至欧美。

4.3旅游景观资源

鹿田村区域(几乎涵盖黄大仙景区的大部分) 其旅游景观资源十分丰富,除有被称为“江南道观之冠”的黄大仙祖官外。还有鹿田水库(鹿湖);是明清贡茶“举岩茶”的发源地和茶叶基地,“举岩茶制作工艺”还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相关史料和文献记载,鹿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大仙传说”中黄大仙入道、修炼、牧羊和得道成仙之地;村中尚存有建于清代的“婺学讲堂”鹿田书院;村庄及村西南侧向与鹿湖间有数百亩的石浪景观;据明清地方志记载,鹿田还曾出产一种叫“蜂儿蜜”的优质香榧,村北有听雨轩;中国游圣徐霞客当年考察金华山时,还曾投宿村傍的西寺庵。

2012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5鹿田村旅游景观建设

5.1指导思想

鹿田村旅游景观资源丰富,但鹿田村区域是双龙风景区两大核心景区之一的黄大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建设必须依从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并在景区详规的具体指导下,科学合理开展区域景观建设。根据相关规划和鹿田村的资源情况,结合规划、策划和景观学原理,以及工作体会和经验借鉴,旅游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服从风景区的相关规划;以自然生态为基础,文化体现为目标;围绕大仙圣地黄大仙祖宫营造仙境氛围(总体景观或景观整体印象);不进行小而全和喧宾夺主的景观布设。

5.2原则分析

鹿田村旅游景观建设,依照指导思想,结合地形地貌和旅游资源现状,从合理、可行、经济的角度,其原则是:利用地形地势、植被、文脉等资源禀赋,构建不同的景观斑块,形成各具特色的分区景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貌,科学地进行仙界环境氛围建设;利用自然生态的材料和手法实施村落及其环境设施的建设;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突出文化积淀,展现古朴、自然、生态的风情和生产场景,以及日常生活风貌,彰显景区规划思想;村舍建设依山就势布局,构建仙境农舍村落。

5.3旅游景观建设

为了充分吸纳现有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成果经验,结合鹿田村的实际情况,根据拟定的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前述的景观分析方法(范畴层面和构成属性),对鹿田的旅游景观建设进行规划布局和策划。

鹿田村旅游景观总体格局和风貌,是与景区各类规划和定位相适应,营造“仙山胜景、大仙祖庭”的环境氛围与风貌,让人感觉是一个养生修炼(对道教而言,还可以得道成仙)的风水宝地。具体景观类型(幅度属性范围),结合景观要素分类,景观布局,对区域(视野范围,约1.5km.2)内的旅游景观进行建设策划。

5.3.1鹿田区域景观

区域景观由八个分区景象构成,分区叙述如下。①村落分区——见后村落景观。②稀树坡地区,以村落为中心,南及西南侧为稀树石浪草坡地自然景观,除散落的大小不一的岩石和古樟、枫香、板栗、榆树外,增加附石生长或团簇状分布的茶树。以自然原生态的实景,展现“举岩贡茶”产地和黄大仙牧羊地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风貌。③鹿湖分区,在二区(稀树坡地区)南侧为鹿湖(水库),保持一定水位和良好的水质,并在水位涨落带(消落区)及库尾湖湾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局部,布设自然态的植物,增加区域灵气。④举岩明珠区,鹿湖东侧游道内的三座小山包,其中两座梯阶水平带的举岩贡茶茶叶基地,增植少量独立大树和丛状小乔或灌木,丰富茶园景观构图;南侧的一座小山包,则严格保护,促进形成繁茂的常绿针阔混交林,似一颗点缀在鹿湖的绿色明珠。⑤ 延年益寿区,村落西及西北侧山体坡度小于30°的区域,保持现有散生的松、樟、苦槠和椤木石楠等大树外,栽植香榧树。香榧不仅树形林相优良,且是优质高档干果,并暗喻养生益寿和道教修炼之长生不老的洞天福地意境。香榧树寿命长,且从开花、结果、成熟要三年,故树上呈现三代同堂景象,历来是长寿安康和繁荣兴旺的象征。⑥四季景象区,在五区和村落北侧(山体坡度常大于30°) ,为次生常绿落叶阔叶天然林,春有烂漫的紫藤、樱花等山花宣柒的灿烂春光,秋有枫香等红、黄色的色叶树种形成的多彩秋色,夏季争荣浓绿,冬时常显素裹银妆,林貌的季相变化明显,通过人工定向促进措施,强化季相变化的显著程度和提升景象的优美度。⑦祖庭圣地区,村落(一区) 的东北侧为黄大仙祖庭圣地,祖宫与村落间有大片的毛竹林和园林绿化大苗基地,以营造道教氛围和提升大仙祖庭“气场”为主。⑧自然林相区,四区(三座小山包)外侧山体(游道外侧),为次生天然林,属典型地带性植被——针阔混交林,通过严格的封山育林强化森林景观。

5.3.2村落景观

村庄整体依山就势向北呈“L”型布局,院落根据具体的地形和地物(如大树、巨石)等高低前后错落布设。并尽量保护村落原地貌,对村傍、路边古木大树进行留植,如香树、马尾松、水杉、榆树、弹子树等,形成村落忽隐略现,仙气缭绕(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其在春夏常出现飘浮的云雾)的恬静山村景观。

5.3.3村貌景观

总体风貌是恬静、祥和、古朴和自然。除进村路外,道路采用块石铺筑。具体村民庭院和各类公共建构筑物的布置,根据具体的地形,并与其它建构筑物、古树和巨石的位置相协调,力争和谐构图,错落布局。建筑物高度两层,采用类似于徽派建筑的黑瓦白墙形式。

5.3.4院落景观

在建筑风貌总体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建筑物和庭院的形式根据地形地物确定。但院落的庭院围隔采用栅栏等开放式结构,并尽量利用巨石大树等进行庭院构景。庭院合理布设茶叶制作、品茶和修炼养生元素,构造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仙境文化氛围。

5.4措施与方法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涉及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更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故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和可行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景观建设前期,应根据区域相关发展规划,如风景区总规、详规等,编制乡村区域的景观规划,指导景观建设。

(2)充分利用既有的地物地貌元素构建目标景观,如地形地势、古树、天然林木、石滩地等,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

(3)通过工程措施,加强保护,定向培育和改造等方法,实现规划的目标景观效果。

(4)景观建设过程尽量使用当地元素,不仅节省投资,总体协调自然,同时更能体现景观效果。

(5)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前提下,景观建设必须为旅游发展服务,且无不良影响,并按计划实施。

(6)景观建设应以大众共享为宗旨,既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经营者、游客) ,同时惠及当地及周边居民,否则将难于实现。

(7)立足于持续和谐发展,量力而行。

6结语

乡村旅游景观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量,本文主要是从旅游发展和操作的方面,尝试性地以感知构图和组成元素对景观进行了一些肤浅的分析,并以此为线索,在注重自然环境和文化等资源的理念指导下,对鹿田村的景观建设进行了策划性的探讨,并强调了其与区域发展规划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张春辉,白凯.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以场所依赖为中介变量[J].旅游学刊,2011(2):67~68.

[2] 丁妍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N].中国旅游报,2012-09-03(11).

[3] 王寿鹏.基于旅游者的旅游价值模型及其应用[J].旅游科学,2011(6):112~114.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2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开始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但是少有人研究特定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对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Abstract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the rise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tourism industry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and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creasing,people began to explore the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but very few people studied specific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existing analysis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ural tourism was proposed.

Key wordsrural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资源丰富,环境优良,则区域发展较快,反之亦然。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实施,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各种负效应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在威胁。例如: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建设的过度膨胀;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等。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和载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特定乡村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作一探讨。

1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提出来的。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Lrmi和Clem A.tisdell对承载力概念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在人类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土地开始退化,因此为了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于是提出草原承载力、最大承载畜牧量等相关概念。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于是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土地承载力概念。美国的Allan在1949年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段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内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并认为:土地承载力是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前提下,土地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以各种资源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土地资源承载力。后来,很多学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不同方面,对全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因此,了解承载力理论以及其计算方法,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是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某种事物的量,后来人们在研究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时引入了这个概念。在早期的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人们普遍使用了旅游环境容量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旅游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游客容纳量。此后,各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1]。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环境发展对旅游活动有着很强的反作用,环境容量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崔凤军在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其定义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强度,丰富和发展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2-3]。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将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或将环境容量定位于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分量指标。总的来说,相对于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使用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更加科学、合理。首先,旅游环境承载力更能体现出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环境容量作为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概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环境发展的主动性;其次,旅游环境承载力更加强调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

3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3.1研究概况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旅游区域范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的情况下,该旅游区域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包括物质承载力(自然环境和设施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心理承载力(在没有选择新的游览地之前,游客心理上所能容纳的最低的游览体验)、社会承载力(居民能够接受的游客的行为和人数的最大值)和经济承载力(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行为)。

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旅游承载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第2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4-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意识增强,使旅游成为日常消费活动。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由于本身旅游资源特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管理不当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环境问题得到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赵红红、刘振礼和金键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进行了最早的探讨。保继刚和楚义芳等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类:第1类计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数;第2类景区承载力分级、评价。

总而言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对于旅游承载力的涵义、指标体系的建立、定量估算模型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法从最初的定性研究发展为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手段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估算模型。研究的范围也从单纯考虑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承载力发展为权衡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承载力[7-9]。

3.2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更成为衡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性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来动态监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仍没有完全统一,其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普遍应用意义。虽然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对2个概念还有所争议,但是从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实证研究来看,实际上研究的都是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即研究的侧重点大多放在旅游点区的游客数量方面。二是目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些测算模型大多为静态模型,对游客的特点和景区的类型、分布状况等因素考虑较少,缺乏普遍适用性。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地在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瓶颈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环境承载力的量测中应该体现这些差异性,这在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三是目前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多是针对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缺乏针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其是缺乏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乡村旅游地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旅游系统,其中集成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等各种功能的旅游点区。各个旅游点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

4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4.1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特征

4.1.1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特别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更明显。由于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当地居民的心理因子和管理者的水平等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由这些影响因子决定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设施承载力、社会心里承载力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也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上述承载力分量所决定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就具有时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首先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系统,各种旅游景点在规模、质量、区位等方面不尽相同。这样,在整个系统内部,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非均匀性和差异性。其次,由于作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的自然环境其生态恢复力、敏感性等特征存在空间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也存在区域性差异,这样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差异。综上2个方面,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分布差异性。

4.1.2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除了受旅游地空间规模、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到乡村居民素质、当地政府政策、乡村环境恶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

乡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已不像以前是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旅游只是乡村多种功能中的一种。乡村各种功能之间具有互动性,任何一种功能活动的变化都要影响到其他的功能活动。例如,乡村的农耕活动是为乡村的各种活动提供基础性资料,如果乡村中的农耕活动增多,就会增加对于土地、人员的需求,在土地、人员数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转为旅游的农耕规模和人员数量的水平。

4.1.3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乡村的性质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空间承载力、乡村旅游设施承载力、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不同性质乡村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起主要决定作用的要素也会不同。例如,对于观光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乡村生态承载力。对于体验式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

4.2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构成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发布的《旅游规划通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特点,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由以下4个承载分量构成。

4.2.1资源空间承载力(Resource Space Bearing Capacity,RSBC)。相对于单个风景旅游区而言,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一般而言,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大小和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都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4.2.2经济设施承载力(Economg Establishment Bearing Ca-pacity,EEBC)。经济设施承载力是指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的大小。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住宿和交通运输等设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设施属于乡村基础设施范围,依赖于乡村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住宿设施主要为旅游活动服务,其建设规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设施承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

4.2.3生态环境承载力(Zoology Environoment Bearing Ca-pacity,ZEBC)。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不会发生不可接受的破坏条件下所接纳的游客数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例如,土地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固体废弃物承载力等。

4.2.4社会心理承载力(Society Mentality Bearing Capacity,SMBC)。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促进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乡村旅游一方面会将旅游目的地的景色和文化展现在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面前,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产生冲击。旅游活动超过一定的强度不仅会造成游客旅游质量的下降,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斥和反感。社会心理承载力主要表现在这种不断交流过程中的游客满意程度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认知水平2个方面。

4.3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通过总结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构成得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为:反映乡村旅游地当地居民、当地环境、旅游者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所研究的对象是乡村旅游。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可分为明确需要和潜在需要。明确需要是指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不必明确表达的、大家都知道的需要。潜在需要指那些必须要加以分析、研究、识别才能够确定的需要。三是当地居民的认可度。即当地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所持有的观点或承受能力。四是特性是指乡村旅游所特有的性质。五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游客需要、当地居民认可度、当地环境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进行定期评审。六是优良、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受益对象不仅是旅游者,还包括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员工、社会投资者、当地政府等。

5参考文献

[1] 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7(2):32-38.

[2] 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旅游发展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3] 崔凤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4] 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0-130.

[5] 翁钢民,杨秀平.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评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39-44.

[6] 卢松,陆林,徐茗.旅游环境容量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77-83.

[7] 曲小溪.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国内的观点一般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目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很多学者做了研究,综合目前的国内研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表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类

第一类划分标准主要是从投资、管理的角度考虑发展模式,解决如何实施乡村旅游开发的问题;第二类划分标准从游客动机出发,考虑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要设计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融入并感受最纯朴的乡村生活情趣;第三类划分标准实际上概括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形态,主要是从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位分布、特色吸引物来探讨开发模式。第四类标准依据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和路径,指出其发展的动力、成因和方法路径。从发展路径来看,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归纳为两种:

(1)景点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区)结合、连动的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依托已有的旅游景点(区)的吸引力和客源流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使单纯的观光旅游与体验乡村风俗有机结合。

(2)都市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此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以放松心情、享受休闲为主。

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有多种,但依据前三类标准划分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缺乏可模仿、推广和借鉴意义,可操作性较差,要实现可借鉴、推广,必须研究其发展过程和路径,所以本文将重点研究依据第四类标准划分的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两种模式。

2.两种模式――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

(1)景点依托型。该模式主要是指,在著名旅游风景区周围发展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旅游观光者,针对这些游客,来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借助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兼有观光的体闲;二是与景区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

(2)都市依托型。都市依托型模式是指借助乡村自有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体闲的观光。

这种模式下,因为客源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近,所以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从而向周末度假休闲方向发展演变。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不同的开发区域,针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将这两种开发模式结合起来运用。 详见表2。

表2都市依托型与景区依托型的开发模式

三、本文的回顾与总结

本文首先研究了乡村旅游缘起、概念,以及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的开发模式。当然,关于旅游开发策略中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都未进行考虑,有待于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乌恩等: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2.05

[2]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5

[3]乌恩: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人文地理[J],2001.16

[4]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农村经济[J],2003.10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4

关键字:特色旅游产品;陕南地区;乡村旅游

一、陕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来源于市场营销学,并被推广到经济学的分析中。是一种用于检测分析对象运营与环境的工具。SWOT的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

1、得天独厚的优势

(1)丰富的生态资源。陕南三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药用成分高,是我国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商洛自古就有“商山无闲草,遍地多灵药”之说。丹参、柴胡、桔梗等名贵中药材因质优量大而位居陕西省前列。安康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有桦、珙桐、七叶树等我国稀有和独有树种,蚕茧、茶叶、生漆、桐油等传统大宗林特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2)顺畅的交通条件。陕南三市与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毗邻,客源资源丰富。商洛有312国道、西南铁路等过境,尤其是西汉高速的贯通,使柞水真正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的“后花园”,汉中`安康两市半天可到。同时,汉中有宝成、阳安、襄渝等铁路过境,公路连接陕、甘、川、鄂,民航航班直达西安。安康有直达西安、武汉等地的航班,阳安、襄渝铁路、西康铁路等使其居于我国铁路交通枢纽地位。

(3)多彩的民俗文化陕南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商洛有花鼓、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汉中有锣鼓草、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例如抢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仍然十分盛行。安康的紫阳民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在全国影响很大。

2、不可避免的劣势

(1)狭隘的乡村旅游概念。很多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以及地方政府,误认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活动就是乡村旅游,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既没有真正展现乡村风土人情,同时还在大力扩建“农家乐”规模的过程中对农业土地造成浪费。

(2)经济相对落后,政府财力支持有限。陕南三市所辖28个行政区划里有20 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三地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对全省经济贡献不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处于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上的相对较少。

(3)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乡村旅游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往往是以家庭亲情为纽带,进行小作坊式的交易。其从业者包括当地农民和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历史地理常识、民俗文化、服务礼仪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相当缺乏。经营户之间互相模仿,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品种等大同小异,接待场所简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安全设施、环境保护等没有明确标准,娱乐活动单一。虽然价格低廉,但缺乏长久旅游吸引力。没有合理和长远的经营战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开创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4)三市之间缺乏合作。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旅游产品,不同程度上的吸引了游客,但由于三市旅游产品在特点上的可替代性,对外地游客来说去其中一个就可以领略陕南风情,因此分散了客流,难以形成大旅游体系,同时对旅游资源及其配套产品来说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3、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陕西省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下发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与扶持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激励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充满竞争的挑战

广西阳朔、山东寿光、四川成都等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陕西的“文物旅游”“红色旅游”先入为主确定了陕西的旅游形象。这些成功的案例对于陕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创建模式和经营运作时,推陈出新,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总体来讲,优势大于劣势,机会与挑战并存。陕南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模式。

二、加快发展陕南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对策

1、依托科学的概念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关于我国的乡村旅游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刘德谦教授的论述,他从游客需求方面出发,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

大学卢云亭教授作出进一步细分。将传统乡村旅游划分为8类: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型,古村古镇型,乡村风水或风土型,乡村土特产型,乡村休闲娱乐型,乡村名胜型和乡村红色旅游型。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现代新农村型,乡村农业高新科技型,乡村生态环境型,乡村园林旅游型,乡村康体疗养型和乡村自我发展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3、做精“陕南茶文化游”。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 “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

4、打造“陕南戏剧艺术游”和“陕南民俗文化游”,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

5、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制定乡村旅游规划。陕南三市应以地理距离的远近、城市规模、旅游者需求等为标准,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西安及相毗邻的省市作为一级目标市场,重点营销争取假日型、自驾车型和短途旅游客源。西北和西南各省市作为二级市场,争取体验不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客源。其他省市作为三级市场,做好宣传,扩大知名度。三地政府要协调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与农业、文化等部门的合作,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6、乡村旅游现代企业要完善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 中国旅游报.2006-01-20

[2] 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管理.2006(7).

[3] 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管理. 2006(6).

[4]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汉中市地方志[M]. 2006.

[5] 商洛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商洛市地方志[M]. 2006.

[6] 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康市地方志[M]. 2004.

[7] 春节期间我市旅游持续升温[N]. 商洛日报.2007-2-28.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5

关键词:旅游 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

0 引言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2010.6)和《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0.12)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旅游规模宏大、产品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强、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大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实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0年,将河北省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达到旅游强省发展水平,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实现这些目标,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各地逐步兴起的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它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1 产业融合与乡村旅游概述

1.1 产业融合分析 产业融合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扩散而产生的,并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主题(Tapscott,1996)。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品形态。产业融合的结果,使参与融合的产业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和专业附加,进一步促进市场发育,促进融合产业的共同发展(王朝辉,2011)。

1.2 乡村旅游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1.3 旅游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产业,它涉及到食、宿、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同时与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邮电通讯业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这些产业的支撑和彼此间的协调,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能带动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旅游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旅游业与农业进行产业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延伸融合的产物,农业提供资源,旅游提供服务。乡村旅游成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都市型产业。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如何更好的利用农村资源开发旅游是当前重要的课题。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如何开发、政府在开发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与责任、农村建设如何保持自身特色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

2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根据河北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接近160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超过20%和30%。

河北是综合性农业大省,农村面积大,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生产类型多种多样,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既有自然生态型资源也有文化资源;既有农事体验旅游,又高科技农业观光旅游。适合开发的旅游类型有生态农业观光、乡村体验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历史观光和乡村度假等类型。目前河北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省级示范点61家,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由此可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对河北产业结构升级,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制约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因素

3.1 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与类型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景区分属多个不同的部门管理,存在“一山多主”、“一水多主”、“一景多主”等多头管理现象。这种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制约了旅游景区的发展活力,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尤其是乡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农场或是庄园的规模经营。

3.2 经营理念落后 部分乡村旅游景区管理者与经营者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足,整体规划意识不强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乏规划不合理,开发模式单一,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刻意模仿城市,内容与服务项目雷同。不能有效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乡村旅游企业或经营者各自为战,缺少联合促销,存在恶意竞争现象。

3.3 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河北省特色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资源集中在山区和相对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不但留不住自己的人而且很难吸引外地人才,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问题。由于管理、导游以及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

3.4 产业融合度不够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县仍是国家或省级贫困县,资金缺乏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当地的首要任务,基础设施薄弱与资金的不足,不仅导致了旅游产品的低层次、粗放式开发,而且阻碍产业融合。由于乡村对农业的依赖和资金问题,导致农业与旅游,农业与工业,新农村建设与新能源推广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

4 促进河北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策略

4.1 加强领导,积极探索管理体制 在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多头管理体制,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促进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需要土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有赖于乡村集约化的进程。根据相关土地流政策,可以改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的耕作式,土地经营由零散变为集中,土地资源可形成连片专业化规模经营。乡村根据资源类型与市场需求等因素,实现区域性的大规模生产和差异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农业景观集约化、村庄主题化,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4.2 加强规划,引导树立市场观念 组织相关专家与学者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为了避免盲目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以单体景点吸引游客的传统促销方式,以复合型资源和整体形象产生魅力,形成强势吸引,塑造乡村旅游地品牌。

4.3 加强培训,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保障。为了提高乡村旅游业服务质量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加大对当地居民与员工的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巧;组织他们外出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帮其认识不足。积极探索与省内高校合作,一方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定向培养,进行旅游人才储备;一方面建立大学生实习或是见习制度,或是利用当前大学生村官或是选调生,吸引人才投入乡村旅游建设。

4.4 加强产业协作,积极引导产业融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旅游产业部门要打破部门分割的思维,以开放的观念求产业发展更广阔的空间,要跳出本产业看待产发展形势,树立大旅游观念,以产业部门的联动政策的出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政府应在旅游业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宏观管理作用,同时要发挥市场在实现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导性作用,关键是要加快放松行业管制。旅游业现融合发展必然要求各种要素能够在不同行业之间较为自由的流动,旅游业才能与其他产业实现市、技术和功能等的融合。政府主抓战略规划、产品标准制定、提供公共物品和加强市场监管。

参考文献:

[1]吴三忙.旅游业融合发展中政府的作用[J].旅游学刊,2011.6.

[2]李赞.河北环京津乡村旅游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旅游纵横,2012.8.

[3]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8.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范文6

关键词: 乡村生态旅游 旅游开发 阳朔

一、引言

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闲暇时间走出城市亲近大自然,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及特征

(一)乡村生态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欧洲,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缘起于80年代,但发展速度很快。进入21世纪,国家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为此,国家旅游局还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发展乡村旅游热潮,而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当地农民的充分参与,因而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是两者相互渗透的旅游活动[1]。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目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化,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2]。

(二)乡村生态旅游特征。

1.乡村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乡村性表现在:从旅游活动开展看,是在乡村地区,而不是在城区;从旅游活动的具体要素来看,如乡村建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等具有乡村性,乡村生态旅游是农家乐的升华,旅游者吃的农家饭菜、住的农家院等,这些都体现出乡村性的特点。

2.参与性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政府和旅游者广泛参与的一项活动,而其经营者往往都是当地农民,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事项活动充分体现出参与性的特点。同时,旅游地为旅游者展示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器具等旅游资源,更多的是让旅游者能够参与其中,使用生产生活器具参与农事等事项活动。

3.保护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对旅游开发者而言,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旅游者而言,则主要体现在个人素质提高及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观光活动时,应做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同时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资助,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保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3]。

4.教育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教育性表现在:旅游者到乡村开展旅游活动,并亲自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及菜肴、奶品及纪念品制作等体验活动,使旅游者增强对农业及相关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自身感受,在体验田园风光及民风民俗时,自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乡村居民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也会逐渐认识到保护田园风光、传统民风民俗民居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

三、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一)阳朔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年),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县总面积达142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壮、回、瑶等11个民族。阳朔旅游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峰奇、石怪,景观奇特。全县拥有奇峰两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250多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诗句对阳朔山水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桂阳公路旁,是国家4A级景点。每年三月,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和雪白的茹菜花、紫红的红花草,竞相斗艳,放眼望去,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沿途的田园村舍、古桥溪河、深潭溶洞,加上在田野上耕作的村民,构成一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景象。

2.遇龙河风光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葡萄、阳朔、高田等五个乡镇,人称“小漓江”。遇龙河两岸山清水秀,连绵起伏,变化万千。江岸两侧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人为的建筑物,也没有任何的人工雕琢痕迹,很好地保存遇龙河畔的原始风貌,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自然,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纯天然的山水田园风光。

3.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位于阳朔兴坪镇西北4公里处,因山峰石壁上有酷似九马的花纹而得名,久而久之就有了“九马画山”这个名字。清代学者阮元诗句“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深深地表达了它对画山的眷恋。九马画山景区河流漂流全长3.5公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漂一景的完美设计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雕琢的魅力与最原始的淳朴民风,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乐趣。

4.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位于阳朔月亮山,沿途风景如诗如画,恍如人在画中游一般。主要景点有大榕树、图腾古道、月亮山、蝴蝶泉等,在这里感受自然田园风光及少数民族最淳朴的民风民俗,通过骑行可以感受每一处小景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

5.百里新村

百里新村途径阳朔、白沙、兴坪、葡萄4个镇19个村委66个自然村,如今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在这里旅游者可以看到壮美的万亩橘子园、千亩生态茶园、旖旎的漓江风光、秀美的兴坪峰林,这些要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四、阳朔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据统计,2010年阳朔县乡村旅游收入达19.5亿元,占阳朔县旅游总收入的55%,接待乡村旅游570万人次,占阳朔县旅游接待总人次的70%。目前,全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农民有5万多人,农家乐餐饮300多户,农家餐馆300多家,民居旅游示范村12个,近几年阳朔每年接待乡村旅游者大约200万。乡村旅游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从高田乡辐射到周边的兴坪、白沙、福利等乡镇,开发项目也由田园风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民居旅游民俗旅游等多个项目[4]。可以看出,阳朔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其中很大部分是依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的乡村生态旅游。但是,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阳朔部分地区,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使得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简陋,设施不足。比如遇龙河景区,如果游客选择骑行观看风景,从阳朔县城至遇龙桥部分交通路况还未修建完善,极大地影响了旅游者的心情。另外,在乡村生态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设施欠佳,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二)产品层次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村民的民居设计得像小酒店,除了吃农家饭比较独具特色外,其他并无特别之处,旅游者没有过多地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机会,如旅游者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采摘蔬菜水果等趣味活动体验生活极少,而只是进行简单的拍照吃农家饭。缺乏趣味体验活动使得旅游者旅游时只是走马观花,且旅游产品雷同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三)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服务质量较差。

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较晚,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滞后,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景区树木遭乱砍滥伐、乱扔垃圾等,严重损害景区的美观。同时,景区部分人员服务质量较差。如游客到达景区,就会有野导对游客进行询问讲解,甚至有部分野导游强行收费的现象,严重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粗放型开发,使得开发的速度与质量失衡,导致生态资源破坏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一些景区,在旅游旺季接待人数未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景区旅游接待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使当地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五、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加快乡村地区交通通讯及食、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应适当减免税收,加强管理和指导。在交通设施方面,与交通部门进行协调联系,开辟特色旅游专线,为旅游者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对旅游服务接待的管理,创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在饮食卫生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人员的卫生知识宣传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让旅游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二)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相应的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开发,如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地方民族特色建筑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品位,凸显自身旅游产品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同时,对民俗特色进行相应的挖掘,如以少数民族壮、侗、瑶族的饮食、服饰、歌舞、建筑等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旅游开发者对旅游特色产品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从而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切忌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作用,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旅游管理水平高低和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和评价。由于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政府应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一些乡村生态旅游第一线服务人员,应加强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

六、结语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对乡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品牌,注重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展过程―发展理念模式[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220-223.

[2]曹水群.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辨析[J].生产力研究,2009(17):25-27.

[3]卢云婷,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