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1

关键词: 共生; 乡村旅游; 田园综合体

1 概述

随着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的普遍开展,乡村旅游进入了全民时代。许多乡村自发地开展旅游服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随意性较强,种类单一且重复,配套设施缺乏,特色挖掘不彻底,缺乏完善且有效的经营管理组织等[1]。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乡村的巨大价值,投资乡村旅游。然而随着商业资本强势注入,旅游产业与乡村的关联性不够,乡村沦为城市人的旅游度假胜地,其自身仍然走向没落。乡村旅游只有与乡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地振兴乡村。本文以浙江湖州和孚镇四联村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基于四联村现有的自然景观风貌,鱼桑文化特色上,营造集生态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 研究对象

四联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传统江南水乡特色,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悠久的桑蚕文化历史,它所在的和孚镇被命名为浙江省非遗主题小镇。虽然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四联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着很多挑战。该村年青人外出打工,一些房屋因无人照看而败落,桑塘文化走向没落,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3 设计理念

3. 1 “田园综合体”概念

发展乡村不仅需要发展旅游,同时也要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留 住 村 民。规 划 遵 循 田 园 综 合 体 的 设 计 理念,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 1898 年霍华德在《明日: 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书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提倡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2]。2017 年 2 月 5 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地域经济综合体[3]。它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活力,在提升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为新时代的都市人打造别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实现居民的田园梦。

3. 2 构建田园综合体

3. 2. 1 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升级带动乡村发展

传统的水乡村落机理与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真正的激活乡村。和孚镇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拥有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传统的水乡村落生产方式与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真正的带动乡村发展。对这些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活化地方产业工作坊的经营模式[4]。开展桑蚕喂养、亲子采摘、观赏、垂钓等为主的体验性农业,特色民宿、餐饮等第三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激活农村经济,构建乡村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才环境。

3. 2. 2 新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构

四联村形成了人、建筑与水系和谐的聚落环境,乡土文化,生活情节,日常体验和自然资源。这些淳朴优美的自然环境、桑基鱼塘、建筑肌理,正是乡村最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因而规划设计时应最大程度的保留乡村原有聚落肌理和自然环境。利用四联村现有的丰富河道、池塘等自然水系,重构水乡聚落景观,梳理依河而建的民居,整理水系周边的交流体验空间。新的生态环境既能切实改善村落的环境,提高村民居住的舒适性,同时也能让游客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3. 2. 3 新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新生活方式意味着民居条件、公共设施、劳作方式的改善。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拆除危房,打造整齐、漂亮的宜居家园,切实提升乡村居住品质; 增加公共设施,改善规划和修缮现有道路体系,增设路灯,改善广场、绿地等外部公共空间,增加适当的娱乐场所,使村庄更有活力。既能满足村民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同时让游客体验乡村的风水,享受新田园生活。

4 规划设计实践规划

遵循田园综合体的设计理念,以发展旅游为契机,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共生发展。在保护现有乡村聚落肌理的基础上,加强四联村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培育淳朴民风、文明乡风,让村庄进一步焕发出乡土之美,激发村民的认同感。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通过农业 +文旅的综合发展模式,打造融合自然生态的度假产品的组合,以多样的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5]。

4. 1 功能组织规划

探讨以新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构建四联村产业、自然与人和谐联动的共生关系( 见图 1) 。通过梳理现有建筑和环境,形成七大功能板块: 建筑保存区、村民安置区、服务接待区、民宿体验区、有机鱼塘园区、蚕桑农旅体验区和养生休闲度假区。让游客既可以观赏村中自然的生态景观,又能感受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 村民能够拥有美好的环境,愉快地从事农事和服务活动。

4. 2 道路规划

四联村内原有道路体系不清晰,等级不明确且路面泥泞,不利于通行。重新规划后,分为两大系统。一个对外的机动系统,一个对内的慢行系统。对外的机动系统分三个等级: 主干道对外为 12 m,主要供大型机动车行驶; 次干道在基地内成环为 7 m,支路衍生成网状,主要供小型机动车行驶; 支路为 2 m,主要供电瓶车骑行和游客村民步行。对内的慢行系统中,游客通过电动车、步行等方式,串联七大功能板块。

4. 3 生态景观规划

在生态自然景观规划中,通过保护、重塑等设计手法,对村落的景观进行梳理重整。维护村落现有的建筑布局、水系、植物等自然景观风貌的原生态性,结合产业发展以及村民生活、游客休闲旅游等功能,打造特色的景观节点,为当地村民和游客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重点利用当地的运河景观,营造水绕村庄、村在溪边、田在村中的自然生态环境[6]。

4. 4 旅游活动策划

在四联村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依托乡村的鱼桑文化、水乡特色以及非遗主题,旅游项目考虑以下几种模式:1) 观光型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运河水系,梳理沿河景观,发展游船等观光体验。让游客充分体验江南水乡的特色。开展迷宫林,摄影,展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等活动,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为旅游者提供见识农业生产和欣赏田园风光的机会[7]。2) 休闲娱乐型模式。发展民宿进行度假休闲、漫步休憩、健身娱乐等活动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如亲子农家乐,非遗体验班,暑期夏令营等活动。3) 乡村体验型模式。结合现有的桑蚕鱼塘特色,设计让游客亲身参与各种各样的农耕活动,如垂钓,捕鱼,农事体验,生态采摘等活动。使游客可以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使人感受自然、回归自然,同时也引导四联村经济、社会、环境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5 结语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视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科学开发;旅游产业化

客观地看,旅游业所具有的影响,不仅是满足社会发展的产业体系,同时也对多元产业发展和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旅游业中所包含的元素,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都有着重要展现。当然,对于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经营发展来说,良好的景观规划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1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认知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成熟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看到正是茶文化体系内所包含的诸多元素造就了茶文化的应用价值。可以说,无论是茶文化中的物质景观,还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展现,在当前能够作为旅游活动开发的重要所在。围绕茶文化实施旅游活动开发的方向极为众多,而可以利用的元素也是全面的,因此,除了系统化的文化应用外,文化也成为当前我们实施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所在。茶文化是一种心态理解和认知,其中所向我们具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元素,更重要的是其长期以来的精神认知为我们更好的利用茶文化提供了重要视角。当然,在当前社会大众日益注重健康养生的重要时代背景下,旅游与生态、文化等诸多元素的系统化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消费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旅游就“异军突起”,成为时展的新焦点。

2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与方向理解

从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具体趋势看,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也就是文化与旅游活动开发相结合,进而开发内涵和市场关注度极高的综合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因此,在全新的旅游产业机制中,我们看到茶文化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代表内涵。当然,现阶段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实施认知更加理性和成熟,人们渴望贴近自然,拥抱自然,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而这就对乡村旅游的具体经营开发提出了较高诉求。如何实现整个乡村旅游经营建设的理想效果,其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对其旅游资源和开发背景形成突出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做好科学规划,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从而赋予乡村旅游活动中更为独立、新鲜的元素,进而提升整个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最大价值。我们看到在乡村旅游中,其景观活动更多是以农业元素为基础和前提的景观综合项目,其包含了景观行为,乃至独有乡村文化的景观项目,其中既有着乡村文化的生态理念,也有着良好的田园风光。结合乡村旅游的经营特点看,旅游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中更多是以乡村和社会自然生态,乃至具体的乡村人文为基础,通过合理设计和科学开发,从而具体营造品质高、对游客充满吸引力和美好向往的优美乡村环境及生态空间。而做好景观规划设计活动时,必须注重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乃至具体的生态属性等多种功能充分融入和集中诠释。当然,在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规划,尤其是结合具体的村落布局来设计景观,其既要充分体现本地区的具体风格,同时也要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等等,确保实现景观的生态化展现。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今天,人们急躁的开发心态让乡土气息破坏殆尽,而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很难有效满足整个地区的开发。因此,在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时,要借鉴茶文化的生态理念和人文气息,从本质上弄清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合理发展。

3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实施价值

对于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无论是任何一种旅游业态,其在具体经营时,都必须将科学规划放在首要位置。良好的旅游景观规划是基础,也是科学利用多种旅游资源的重要所在。杂乱无章的旅游规划建设,其势必影响其整个旅游产业的经营发展。同时,就当前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运营来说,整个旅游行业的竞争压力也更加突出。所以,想要适应消费者的具体诉求,就必须结合整体实际,优化旅游元素的综合应用,通过集中诠释乡村旅游的发展动态及方向,从而实现科学规划与科学建设的最大价值。事实上,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时,其有着区别与其他旅游资源的独特点,而这也是该资源在具体开发时的重要优势。我们必须看到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元素,在这一景观元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地域特色。当然,乡村景观主要分为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两种。从自然景观角度看,整个设计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景观的多样化和完整特性,尤其是要打造适宜、自然的生活环境,在充分尊重地域特点的前提下,生动形象的展现其原有的精神面貌。而从人文角度来看,则要充分注重深度乡村文化,并且对该地区文化的本质进行挖掘和改造,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系统化的开发体系和利用机制,进而提升整个景观活动的品味及内涵,从而推动整个人文景观的价值提升。

4融入茶文化理念科学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

茶文化内涵丰富、元素多样,从茶文化体系的层次性看,其具备了服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的价值。当然,我们在具体认知该问题时,应该注重从多个视角出发,通过丰富认知和成熟认知,从而实现茶文化理念对整个规划建设活动的理想效果。首先,茶文化体系中,本身有着能够被开发为旅游活动的资源,同时其与乡村旅游景观的具体规划建设中,有着颇多关联和一致性。从基础环境看,茶产业大多是山清水秀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没有破坏,正是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前提。事实上,茶叶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不仅深化开发形态,也赋予了其中更为深厚的内容。可以说,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具体阐述的生态和文化理念进行融合,其实现的价值将是突出全面的。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其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也大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项目内容。对于茶文化来说,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形态,这些元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应用茶文化。文化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基础,文化不仅是底蕴,更是提升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其中的关键所在。其次,茶文化体系的客观理性、生态人文都是当前旅游景观规划活动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茶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元素,无论是理念,还是其中传递的产业要素,最终都要通过具体的载体来展现。因此,衡量乡村旅游开发效果的关键和重点,都在于是否科学、规律的实施了规划活动。当前社会大众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报以极大热情,而这就催生了大量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产业开发和地域开发,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地区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身的发展资源,大多数地区在进行旅游景观规划活动时,更多只是盲目开发,这不仅破坏了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让其旅游活动的内涵无法得以保障。最后,茶文化体系是一种发展性思维,其中裁长补短,包罗万象的形成背景也使得我们对当前整个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活动的具体实施有了全新理解与认知,尤其是形成了更为成熟而清晰的认知。乡村旅游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活动时,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要有超前意识,尤其是要突出认识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整个乡村旅游活动的发展方向,只有提升设计者的超前思维,才能确保整个景观规划活动取得理想实效。

5结语

当然,关于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发与规划建设,我们目前仍然处于探索期,并没有形成可参考的范式,但是,从茶文化体系的长久生命力中,我们看到,如果乡村旅游想要实现其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注重从消费者诉求出发,及时根据游客的满意度和关注度调整自身运营商为,同时也要注重对自身资源禀赋的合理应用,不超前,也不滞后。当然,在整个乡村旅游活动开发进程中,也要充分注重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宪玉.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研究———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19-122.

[2]范春,李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125-126.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3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旅游具有自然和质朴等特点,吸引了很多游客特别是城市游客。但其所表现出的问题也不可忽略,例如对传统文化及民俗资源缺乏有效开发,地域文化不够突出导致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内涵等等。种种问题导致多个乡村旅游产品过于雷同,需要我们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不断探求和实践。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及构成因素

(一)概念阐述

地域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于区域的划分方式,但因为多种原因,地域的概念并不明确,而是指大致的某个地区。地域文化是指该地区的人们与身边事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这主要来自于历史的积淀。从景观的角度上来看,地区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化、环境和地域上,从而使之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能够体现某区域中最为主要的特点,其中包括了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便于人们进行区分。

(二)构成因素

地理: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气候特征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例如种植作物的不同形成了饮食上的差别。因为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差别而延伸出了我国居住环境的多样化特征,例如古城、土楼以及窑洞等等,这些居住环境都充分表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民族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各种变化,而在变化中所沉淀出的正是该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所呈现出的是该民族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这对于该区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俗:特殊的社会结构会呈现出特殊的民俗,例如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正是因为不同的民俗和地域而形成的,只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味道。

二、地域文化运用的意义

(一)景观设计素材

地域文化包含了该区域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艺术等内容,景观的规划设计需要以这些内容为基础,因此不同地区的景观设计方法也是不同的,可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以地域文化个性为前提。从设计人员的角度来看,地域文化恰恰是其灵感的主要来源,所以需要设计人员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地域文化,从中获取更多的素材,从而增强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承载文化

民俗是指人们行为、生活中与观念形成联系的文化元素,这种观念通常是多少代人的持续行为而形成的,并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反作用。地区风俗是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性特征需要通过景观来体现,对这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有利于了解当地人们的需求。通过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同时也能体现出当地人民的生活特征,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利的。

三、当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同质化问题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得到了大力发展,但仍然有着很多问题,例如设计雷同、景观单一等等,一些乡村景观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的特色,失去乡村中所特有的亲切和质朴。例如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农家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但因许多产品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从而导致整体热度降低;还例如近些年来流行的古镇旅游如凤凰古城等,各地纷纷开始模仿,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二)生态环境问题

一些乡村景观设计仿照城市中的设计方法,过于盲目追求重建和模仿,城市化元素十分浓重,导致乡村景观布局混乱,同时也失去了地域文化底蕴,破坏了原本的乡村景观,从而使得乡村旅游质量降低。长此以往,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将会消失殆尽且无法逆转。

(三)协同发展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乡村景观设计往往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整体发展,这样会导致旅客范围变得更加狭窄,从而对其经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游客的范围决定了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只有乡村景观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够有效扩大游客范围。但从目前来看,景观之间的协同发展是较为困难的。

四、地域文化的运用策略

(一)保护生态环境,绿色乡村建设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需要以乡村所特有的自然、文化等资源为基础,从而创造出乡村旅游的特色。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其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特征,接着根据该特征来呈现出一体化的旅游方式。首先,要保护好乡村景观的原有特征,使其成为乡村旅游景观的优势和特点,让乡村所具备的原生态元素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其次,要避免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向着城市化的方向倾斜。因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田园式的生活和文化,农业元素是其核心内容,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护好乡村本色,尤其是一些农耕的场景应更好地保留下来。

(二)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传承文化精神

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通过民俗来对该地区的生活特色进行挖掘,利用新的方式来呈现当地文化,并将农耕、田园、饮食等元素作为旅游的核心要素来进行开发,使这些元素成为乡村旅游的独有魅力。在规划设计前,应做好相应的调查研究,在对文化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为设计规划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和有效建议。首先,要对当地文化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将其作为核心要素来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并对一些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转化。例如乡村的手工和民俗都可通过符号等形式应用到景观设计规划当中,实现文化精神的宣传,从而让地域特征更好地呈现在参观者面前,使他们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同时,要实现景观之间的连接,因为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景观设计无论是在文化脉络中,还是在地理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要通过连接的方式给予设计规划过程更大的空间,让各个小型的经营模式连接成为整体的、结构的、可操作的大型景观,这对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增强创新设计,提升时代感受

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运用应充分把握地域文化的特征,从而将其个性更好地展示出来,然后通过结合文化艺术进行二次创造,使地域文化得到创新设计和应用,将现代美感融入其中。在保护地域文化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守旧,而是要实现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在设计规划中呈现出更多的时代感,从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要与地域特征充分结合,进行产业发展的延伸,创造出更多的经营方式,实现多元化模式的合理共存,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国华.美好乡村建设与旅游型村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9,17(9):49-50.

[2]王影.乡村休闲旅游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丝路视野,2018,(34):356-357.

[3]刘洋.关于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论述[J].房地产导刊,2018,(32):14.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土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供给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这为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指引。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九江市立足于当地实际,将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注重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并将其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吸纳当地居民就业,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的突破口[2]。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

(一)厚重的人文历史

九江市是江南文化名城,拥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主要代表有九江文曲戏、黄梅戏、九江采茶戏、九江弹腔、青阳腔、东林寺、琵琶亭、白鹿洞书院、浔阳楼、锁江楼等。此外,创作于九江市的经典文化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等,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传颂。总之,厚重的人文历史为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长江、鄱阳湖、京九铁路的三大交叉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境内因多山地、低缓丘陵,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等,这为旅游资源开发,推动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多样的红色文化

长期的革命和斗争实践,为九江市留下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岷山革命根据地、庐山会议旧址、庐山诗词苑、叶挺九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万家岭大捷纪念园、中共湘鄂赣特委旧址、九江市烈士陵园等。仅2017年,九江市接待红色旅游游客达122万人次,全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3.67亿元[3]。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既能提高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让他们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又能为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便利。

(四)政府的大力推动

近年来,九江市政府也加大对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例如,2018年,九江市武宁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快产业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着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4]。2018年,九江市荣获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谢一平同志在发言中指出,九江市在2018年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其中一项是文化旅游融合,即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开发文旅产品[5]。2019年,九江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启动《九江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6]。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九江市政府先后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指引和推动了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挑战

乡村振兴战略虽然给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但由于目前文化旅游融合缺乏整体规划,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然面临以下挑战。

(一)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规划不到位

目前,九江市一些地方在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缺少详细调查,对区域内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了解不足;缺乏科学合理规划,不能充分了解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对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进行优化整合,难以充分挖掘文旅资源的潜力[7]。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二)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存在不足

九江市文旅产品开发比较缓慢。乡村旅游资源缺乏精品文化包装,限制了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就目前来看,九江市缺乏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文旅精品,其现有产品缺乏参与市场化运营的主动性。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局限于“文旅+会展”“文旅+影视演艺”等形式,不注重本地特色文创产品开发,缺乏“文旅+动漫”类产品。虽然九江市注重以名茶名泉为媒,推动“茶泉文旅”融合发展[8],并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各景区动漫类产品设计不足,动漫技术在文化旅游景区应用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高素质人才较少

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支撑。只有拥有了优秀的文化旅游人才,才能更好地推介优秀文化旅游资源,为广大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但调查显示,目前,九江市存在优秀的文化旅游人才不足、现有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引进优秀人才措施缺乏等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受薪酬待遇、交通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制约,乡村地区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9];二是当地高职院校因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例等因素,在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九江市在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相应的保障措施缺乏

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除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增加文旅产品供给、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外,还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例如,注重发挥政府、企业、村委和村民的作用,增进联动,形成合力,助力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但目前的事实是,九江市一些地方政府规划不合理,相应的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存在不足;部分企业参与主动性不强,对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村委的协调和引导不到位,部分村民参与主动性不高,难以为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克服存在的不足,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科学合理规划,整合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

为推动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提高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要立足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具体实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以更好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对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科学合理规划,进行优化整合[9],促进其发挥最大效能。九江市对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将其划分为乡村自然风光资源、乡村农业景观资源、乡村农业设施设备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等四种主要类型,其融合发展规划方案如表1所示。这一规划与整合有利于充分挖掘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潜能,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进而满足广大游客需求,增加他们的认可度与关注度,获得愉快的旅游体验。

(二)打造文旅精品,增加文旅产品供给

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要求,注重传承地域文化,打造文旅精品,增加当地文旅产品的特色化与品牌化供给[10]。九江市在整合当地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打造文旅精品,将其分为娱乐型、民俗文化体验型、健康养生型、审美体验型等四种主要类型,其文旅产品设计如表2所示。在具体的体验中,各景区还要设计动漫类产品,注重动漫技术应用。例如,在健康美食体验游中,利用动漫技术介绍年糕、酿制米酒、推磨磨米粉等的工艺流程、文化内涵及发展历史等。在文化体验游中,利用动漫技术演示花灯、剪纸、草龙制作、茶艺制作等的工艺流程,以加快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扩大其影响力。这样既能保护和传承乡土优秀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资源整合,又能彰显文化旅游资源特色,打造地方乡土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增加文旅产品供给,构筑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形式[10]。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文旅产品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文化旅游融合人才

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及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队伍支撑。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必要在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注重专业基础扎实、责任心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的人才引进,打造高素质导游队伍,以更好地开展旅游宣传、旅游推介等工作[11]。同时,九江市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为九江市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四)发挥政府、企业、村委和村民的作用,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当地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做好资产划转、管理体制整合等工作,打破行政“壁垒”,制定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政策法规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设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委员会,增进文化、旅游等产业间的互动与协作。安排专项基金,扶持并培育龙头企业,增加文化旅游融合方面投资[12],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力度。企业要在政府支持下整合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创新文旅产品融合形式,塑造品牌效应。运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等加大宣传力度。举办旅游文化大赛、茶文化旅游节等,扩大文旅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13]。村委要协调好文化旅游融合各参与者的利益关系,重点协调村民与企业的关系,帮助村民实现利益诉求,带领村民致富。引导当地村民加入乡村旅游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快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步伐。村民要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参与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主动性。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做到会管理、懂经营,并增强环保意识,为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景区品牌发展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能给农民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还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加快发展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地和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质量生活宜居地重任,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目标,努力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而整合“圈”中资源,推动“圈”内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川渝两地紧密携手,以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带动“圈”中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投入乏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财力不足,投入到乡村旅游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使乡村景区的交通、住宿、医疗、通信等公共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特别是乡村旅游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农业废弃物等得不到及时处理,影响了乡村环境。同时,部分乡村景区缺少旅游服务中心、景区标志、泊车场地等,这严重影响了旅游整体质量。

——发展模式固化,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大多数乡村的旅游开发活动仍以粗放型为主,投资盲目,缺乏长远规划,项目雷同,忽略对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发掘包装,导致旅游产品千篇一律,未能展现当地多样的文化特色,乡村文化体验感差,直接降低了游客对景区旅游价值的感知。同时,由于缺少特定内容的深入挖掘和资源整合,产品特色的开发局限于表面,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发展缺乏深度,导致乡村旅游多数仍以纯粹的观光游为主,仅仅停留在“农家乐”的浅层次开发上,游客的参与感、精神获得感和实际体验感都较差。

——宣传力度小,景区品牌效应不高。高知名度是景区吸引游客的强大驱动力,虽然成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十分火爆,但由于缺少优质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多数乡村景区没有独具特色的记忆点,加之宣传力度小,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真正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景区少之又少。如重庆乡村的部分景区,仍然靠着发传单、贴海报等传统方式招徕游客。尽管一些旅游业经营者借助互联网宣传推广,但其网站信息量小而杂乱且信息滞后,并不能在旅游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无法达到市场宣传的预期效果。

——景区分布零散,资源开发单打独斗。乡村旅游开发应注重地区范围内的统筹规划,根据当地乡村特色资源合理布局景点,形成区域旅游精品路线。川渝两地目前在旅游业大的发展方向上思路明确、目标一致,但在具体到县区、乡村区域的旅游线路和区域统筹发展上仍然不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一致,许多乡村景区仍处于各自为营、散乱发展中,缺乏通盘整合、串点连线、连线成片的系统管理。

二、对策与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统筹规划。由县区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景区,把清洁能源工程作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联合现今多用于乡村能源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多级厌氧技术,科学地分析成渝两地旅游景区资源结构,使景区各个主管部门之间实现整体协调,以达成紧密联系、智能联动的目的。对于清洁能源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要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旅游景区影响力并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科学设计构建景区联络网。通过多级厌氧技术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农牧废弃物进行有效分解,能源循环利用,设置景区清洁点。

——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乡村环境治理。第一,增加财政对乡村旅游的投资,通过推广相关污染防治技术,统筹规划城市与乡村、景区与景点之间的环境管理,让排污装置切实成为农余废弃物处理的基础设施。第二,改进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例如水电能源、医疗保障、治安维护和网络通信等。同时,在国家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多级厌氧装置纳入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使乡村景区清洁能源发展智能化。第三,改善农村民宿、旅馆和农家乐等的住宿环境,加强对乡村住宿业的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挖掘旅游资源,凸显乡村地域特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要打造能体现巴蜀文化特色,反映各乡村独有风格的旅游产品。将多级厌氧技术一类的清洁技术运用到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废弃农作物和畜禽污物的处理,把产出的沼气能源应用到大棚供暖、农副产品烘干、牧场照明等方面,使旅游产品在兼具地域特色的同时,更具科技特色。同时,各个乡村要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主推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区县有品牌、城镇有特色、乡村有景区”,实行分层化、独特化、标准化发展。在旅游发展已具规模的区县,使相关技术与畜禽养殖、种植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建立乡村旅游示范村镇为契机,发掘乡村文化的深层内核,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蔬果采摘园、农业种植园、实地观光园和风情体验园等。

——强化品牌,多元营销。要结合各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巴蜀古镇、山水之都、革命圣地、康养基地等旅游名片。将乡村自然风光、生产实践活动、特色动植物等融合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增加游客体验感,提高游客参与度。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宣传推广,拓宽多元营销渠道,结合线上和线下宣传方式,建立多元营销体系。可借助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做好旅游活动的宣传和乡村风貌的展现,也可以自建网络平台宣传营销。同时,要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展销会、推广会,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是党和人民对于乡村发展的新期望,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建设及环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平衡旅游业发展与乡村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从经济发展状况的层面出发,对中国的乡村旅游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提出更多助力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1]。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概括研究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对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展最多的乡村农业旅游。即将农业种植、采摘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一种帮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旅游模式。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包括种植体验、农产品采摘及农田观光等。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能够拓展游客的知识,还能够帮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二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即农户利用自己的庭院及周边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并为游客提供民俗表演及农家饭等,是一种利用景观和乡村文化吸引游客的旅游模式。三是休闲乡村旅游。即为游客提供时间较长的休闲度假地点,并依托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放松环境,是现阶段高压城市生活背景下催生出的旅游产品形式[2]。四是以文化环境作为依托的红色旅游。即利用乡村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进行红色主体教育宣传,是一种将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模式,如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乡村旅游模式就是最为典型的红色旅游。

2中国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旅游品牌建设,难以为乡村经济发展助力。虽然现阶段很多区域的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在旅游品牌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影响了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助力。乡村旅游大部分是依赖独特的自然环境进行旅游行业拓展。由于中国地域较为广阔,很多乡村旅游仅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这些地区没有抓紧时机构建品牌化的旅游宣传策略,使旅游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政府主导和参与,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能力[3]。同时,非政府组织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均衡问题。因此未来需要不断构建系统化的旅游品牌,维护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2.2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不科学。中国乡村旅游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缺乏科学的旅游监管机制。部分乡村旅游是由农户自行构建的,缺乏对乡村旅游的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或者监管职责混乱,使得旅游产品的价位以及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对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4]。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措施,旅游相关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使旅游市场出现一个项目被多部门同时监管而部分项目根本没有相关部门监管的问题。这也使同一区域的不同旅游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竞争,而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恶意竞争,不利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平稳发展。

2.3缺乏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上述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现阶段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农产品采摘、民宿等,是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复制的产品形式,缺乏具有标志性的地域特色因素,这也使得乡村旅游发展的持久力受到了影响。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在旅游市场上吸引游客以及提升核心的竞争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需要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及环境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经济发展基础。

3中国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3.1构建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力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国乡村旅游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导致乡村难以通过旅游行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需要进一步构建具有特色的品牌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以期从经济发展的层面为乡村振兴助力。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乡村特色,发掘可以树立的旅游品牌。确定区域旅游品牌方向后,需要在旅游品牌框架下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为后期乡村旅游发展以及资源统筹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根据确定的旅游品牌寻找旅游发展的目标消费群体。在对旅游行业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不断对目标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与研究,向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方向进行旅游发展规划。再次,基于互联网及现阶段的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发展方向,对乡村旅游的品牌特色进行宣传与推广,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品牌影响力,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基础,实现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最终目的[5]。

3.2综合规划乡村资源,强化旅游管理。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现阶段存在的管理机制不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查与研究,综合规划乡村资源以便强化对资源的利用与管理能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管理层面的基础。乡村旅游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当地管理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规划经验存在欠缺。因此需要由政府部门引导,提升相关人员的旅游管理规划能力,对区域的资源进行管理与优化,提升乡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便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助力[6]。首先,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合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实行需求监管方式,着重针对旅游产品的定价、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的同时,维护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在旅游资源审批以及协调中及时了解不同旅游项目的发展需求,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旅游发展的有益方式充分利用到乡村振兴中,通过旅游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3.3根据乡村特色发掘乡村旅游产品。针对部分区域乡村旅游缺乏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本地农产品及文化状况进行汇总,提炼乡村特色并进一步发掘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建设[7-8]。首先,旅游产品的经营人员要认识到旅游产品特色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行业的经营理念与相关产品发掘结合在一起,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重视特色产品发掘工作。其次,搜集与总结乡村中的传统元素,将传统元素充分应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是乡村文化的二次发掘与利用,在该过程中需要对乡村文化的发扬,而不是引入新的城市文化替代乡村文化。只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发扬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才能够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及社会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同时,对乡村文化的发掘与利用,展现了乡村独特的精神魅力,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振兴的双赢举措。

4结束语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7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促进结构性的改革、调整,以减少无效及低端供给,进而扩大了总供需,促使供给结构向灵活性、适应性转变,促进供给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供给侧的改革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从生产和供给两个环节入手,促进社会经济常态的有效发展,进而提升了乡村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带动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旅游也中深化供给写改革,能够与时俱进跟随党的号召,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影响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减少资源浪费,有助于乡村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

一、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意义深远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供给结构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供给侧改革能够实现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需求,改善旅游业供需错位、结构失衡等问题。我国对于旅游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过多,但高品质旅游产品十分有限,使得旅游行业缺乏与时俱进的新鲜感。在乡村旅游中,很难从根本上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供应商优胜劣汰,导致供给侧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旅游结构问题是我国整个旅游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应该受到重视并积极进行有效调整,供给侧改革是优化结构的必然趋势,可化解供求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升级转型。我国旅游业发展改革的重点,就是增强供给侧改革,不断在实际工作中优化供给结构,使得供求关系更加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1]。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对于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性意义,可针对我国乡村产品的单一化进行深化改革,吸引更多游客的眼球,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乡村旅游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改善乡村农家乐等的发展。政府应积极激发市场主体积极参加供给侧改革,解决乡村旅游供给结构问题,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供需水平健康发展,在政府正确的引导下补齐乡村旅游短板,实现乡村旅游有效转型。

二、乡村旅游供给侧的现状问题

(一)缺乏科学规划,开发不合理

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目前发展势头正好,很多旅游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开始盲目的模仿其他乡村旅游地方的模式。在对一些农村旅游当地的景点有所勘察之后,就去购买一些质量差劲的资源进行场景搭建,比如用简陋的材料搭棚、种植一些果树、建造简易的房屋等,这样的场地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乡村旅游原本依靠着大自然的景点、乡村文化等资源吸引众多旅游者的前来,但被利益熏陶下的乡村旅游逐渐失去了本来的目的,严重者对生态造成了破坏。很多乡村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发展优势,而盲目地进行追求经济利益,这种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受到高度重视。

(二)结构不够多元,缺乏与文化和农业的有效融合

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核心实际上就是“乡村”二字,是与其他城市旅游的主要竞争力,但目前乡村旅游的结构太过单一,忽视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传统、单一的农村旅游模式无法有效满足客户对乡村旅游的需求,限制了乡村旅游者的兴趣和眼界,很难从吸引到更多的乡村旅游者。当今乡村旅游中主要是观光乡村田园风光,却忽视了对乡村中农作物、各种草木等的深入介绍,旅游者很难对乡村特色有所掌握,无法发挥乡村本土优势。此外,游客在乡村旅游中只是简单品尝农家饭、住农家屋,对于这里的生活习惯、饮食、建筑等都没有详细的认知,还需要重视在乡村旅游中融入特色文化,赋予乡村旅游更丰富的内涵意义[2]。

(三)发展理念落后,缺乏诚信和环保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生活更加向往,更喜欢参与乡村旅游活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引发了更多的纠纷和问题,这与乡村旅游发展观念的滞后性脱不了干系。由于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诚信和环保意识,导致乡村旅游遭到投诉的事件也逐渐增多,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了某得短期高额利润,做出很多抛弃诚信的事情。乡村旅游经营者对旅游者漫天要价,私自太高了各种乡村产品的价格,或者用缺斤少两的伎俩获得更多利润,这些行为都违背了诚信经营的理念。另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过度地制造废弃物,且不能及时处理垃圾和废弃物,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四)人才供给错位,缺乏既专业又综合的人才

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均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人才供给错位严重,这一现象限制了我国乡村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本地的农村居民,对于专业的旅游知识还知之甚少,导致我国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极度缺失,无法有效推动乡村旅游业科学、快速的发展。乡村旅游经营者即使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却无法有效面对乡村旅游中的各种特殊问题,在经营发展中通常会出现很多状况,需要进一步改革。

三、我国供给侧改革下的乡村旅游转型路径

(一)改善乡村旅游规划内容

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才能作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只要在现实旅游工作中实施合理的规划内容,才能实现乡村旅游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乡村旅游规划应该与乡镇建设的规划有机结合,深化了乡镇发展的核心和特点,才能保证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趋势的高效性。此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必须要结合环境保护这一重点内容,环保是当今的热门词汇,是旅游行业整体发展的核心方向,在旅游中积极对可循环资源进行高效利用[3]。要加强乡村在交通、网络、垃圾处理等方面的设施建设,详细应对乡村旅游过程中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顺应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实现有效转型。

(二)加强乡村旅游与多样化资源相融合

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实现,需要首先重视转变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融入更丰富、多元的内容,包括农业、文化、互联网等的深入结合,才能突出乡村旅游的特性和内涵。将本土的植物、动物更深入的引入给旅游者,让他们通过旅游更深刻的了解本土动植物,这就是乡村旅游与农业之间的有效融合,能够丰富旅游内容、提升整体内涵。乡村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就是尽可能多的将当地的民俗、饮食、居住等相关文化展示出来,让更多旅游者看到和感受到,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乡村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能够与时俱进地做好乡村旅游的宣传工作,实现乡村资源的共享,为更多人提供方便的查询服务,提高了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

(三)树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的同质化问题,需要在了解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4]。只有具备典型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才能提升其自身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光顾,在乡村旅游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及生态资源,对乡村旅游赋予更深刻的内涵。要对乡村旅游品牌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将传统民俗文化引入乡村旅游实践中,可以为当地产品做到推广和宣传,并能够提升地方特色,提升了乡村旅游品牌的竞争力,实现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有效提高。

(四)重视提升旅游团队的综合素质

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团队,这就需要在发展中不断重视优秀人才的培育,可以引进具备先进管理能力的人才,以及高素质工作人员,提升乡村旅游团队整体服务质量。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还是需要人才的支持,因此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乡村旅游的整体实力。在乡村旅游中应该及时引进一批具备新进思想和专业能力的人才,有助于及时解决乡村旅游中发生的问题,保证人才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才能促进乡村旅游行业的顺利转型。综上所述,我国乡村旅游行业暴露出来一些问题,需要加紧步伐进行升级和改革,供给侧改革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乡村旅游中,应该针对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改善传统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强化乡村文化和特色的有效融合,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应积极履行供给侧改革内容,进而改善产业结构和消费环境,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顺利转型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志勇,沈左源.以供给侧改革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J].人民论坛,2018(09):92-93.

[2]林琼利.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结构提升研究[J].农业经济,2018(02):43-44.

[3]廖光萍,廖文果.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农业经济,2017(11):56-57.

乡村旅游规划范文8

一、问题:规划和经营服务意识欠缺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是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休闲、观光、体验等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而且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目前,一些乡村旅游区没有进行总体规划,更不用说专项规划,发展的盲性较大。一些地区几乎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区(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和销售组合等,互补性和共生(享)性差,从而也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有些地方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稍做改造和宣传就开始接待游客,然而改造的结果,既不具备大规模旅游观光的条件,也缺乏传统文化的乡土气息,转型并不成功。

二是行业管理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多数农家乐协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少开发和经营行为不规范;卫生和环保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解决的办法。在开发经营过程中缺少对生态环境营造和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对破坏行为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政策依据,立法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三是市场营销缺乏策略。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但由于疏于树立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往往没有形成品牌,更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对目标市场也没有进行细分,缺乏相应的营销策略。

四是产品不够丰富,乡土味不浓,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人认为乡村旅游的设施主要包括棋牌活动室、卡拉OK室、室外庭院、果园或花卉苗圃等,活动内容以麻将棋牌、赏花采果为主,服务项目大同小异,从而造成彼此间激烈的恶性竞争,增大了市场风险,导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效益低下。一些农家旅店,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往往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失去了乡村的特色和魅力;一些农家饭店的摆设、配置和菜肴等也正日益向城市餐馆看齐;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也开展得并不多。由于缺乏乡土气息,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是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季节性差异突出。乡村旅游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往往会造成季节性很强的弊端,即旺季太旺,淡季太淡。如成都的农家乐项目,季节性就非常明显。每年的“夏半年”,游客多得无法接待,大大超过了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容量,对环境、生态等均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剩余的“冬半年”,与旺季的“夏半年”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游客太少,许多农家乐不得不息业。季节性差异太大使乡村旅游的配套行业(或设施)如住宿、餐馆、旅行社、旅游车辆、旅游商店等效益难以发挥,不利于吸引资金进行再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六是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我国乡村从业人员目前大多还是农民,且又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更没有专业管理水平,基本属于“土法上马”,经营水平还比较低,从而影响经营效益。有的地方经营无特色,环保不重视,质量不上乘。乡村旅游要有别于城市,远离喧哗,体现农家风味,但部分农家提供的蔬菜、水果、粮、油、饮料等,基本都从城里购得,饭菜也与城里区别不大。部分农家乐办成了棋牌室,休闲方式太单一。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既没有服务理念,更缺乏市场定位。

二、对策: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是绝大部分地区共同存在的,这需要相关部门和经营人员集思广益、齐心协力,为乡村旅游出谋划策,让乡村旅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一是整体规划,有序开发。乡村旅游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整体规划下进行改造,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开发时,还要注意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确定开发主题,形成具有特色的景区风格,树立鲜明的乡村旅游整体形象。

二是传承地方性遗产,打造乡村主题农园或俱乐部。继承传统产品与传统工艺、传统生活与生产方式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文化景观重现功能;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化与意化统一过程的认知和体验功能;承载会议、商务谈判、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功能;打造乡村旅游信息中心,打造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成立乡村旅游中介机构。这可为乡村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旅游者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还可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三是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辈遗留下来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从乡村旅游的本质含义来说,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城市失去了人类不可缺少的自然环境;信息革命在使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并进入一体化的同时,也造成世界城市趋于文化一体化的现状;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埋没了很多旅游度假地和风景名胜地的传统文化。而乡村旅游,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之后,成了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四是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的旅游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预测上都面临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现代与传统的冲突问题,其二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形式问题。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使这种冲突得到化解,使现代与传统得以交融,是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理论难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理想化的乡村旅游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乡村旅游的开展标志着某地区既具备农业社会生存的基本要素,又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正逐渐显露出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未介入乡村旅游,旅游业收入对农业经营者来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次要的补充收入;对旅游者的接待,也是视自家房屋的空余而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政策的改变、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财力支持使旅游业成为农业多样化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伴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持续增加,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出现明显的转变。这时究竟是农业向着为旅游业服务的方向发展,还是旅游业依附农业发展,两种经营活动间的矛盾凸显。面对这一问题,国外有关学者已开始研究、探讨、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甚至有一种预测认为,传统农业生产可能最终会消失。我国的乡村旅游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或定位是以旅游业带动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振兴,因此,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第二个理论问题将更为严峻。

五是重视人力资源培训。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旅游业发展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要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向旅游业,跨度很大,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训。当然,还要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教育,营造和谐良好的旅游环境。

六是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产品,不要相互模仿,要根据自身的地域环境,寻找独特的、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并尽可能地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形成景观效应。同时,农村民俗文化展示也应是本土悠久传统民俗文化的再现和提炼,而不应刻意模仿,这才是城市居民所渴望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因此,更应该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