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理论范例

乡村旅游理论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1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一、导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据文旅部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超77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1.4%。此外,中央还陆续出台文件进一步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1],2018年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2]等。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业态,已然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3],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二、乡村旅游发展:受限于专业人才的缺乏

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使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不尽如人意。旅游规划方面,由于相关人员对乡村旅游需求的考虑不足及对乡土文化与内涵的挖掘不足,导致出现乡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无序利用等问题。企业经营方面,夫妻型企业仍广泛存在,具备系统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稀缺,导致经营管理粗放化问题普遍存在。此外,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多头治理、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思想认识、服务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等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关键的能动因素,规划、建设、经营、监管等无一不关乎人,故人才培养问题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护航乡村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文献述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相比乡村旅游现实生产中人才问题的严峻迫切,有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显得支撑不足。从研究数量来看,笔者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后发现,有关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文献仅50余篇,且主要发表在农业类期刊和学报上。从研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停留在方向性的策略讨论层面,文章的一般架构是先分析乡村旅游人才结构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梁焰是较早关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问题的学者,他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需要社会多方的重视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和院校[4-5]。基于此,陈幼君经研究后认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培训不足等问题[6]。随后,殷章馨针对长沙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更清晰的“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策略”,她将乡村旅游人才分为宏观决策、经营管理和乡土人才三个梯次,集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行业形成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7]。刘天英则聚焦高校,立足产教融合,论述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三大策略[8]。张向平则探讨了订单班式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由以上可知,该领域的研究多围绕政、企、校三方进行讨论,而忽略了本地社区居民这一重要主体。虽然李应芝强调了在地民众的主体地位,但却未能提出落实措施。实践方面,乡村旅游人才供给问题亟待解决;理论方面,有关研究以问题对应策略为主,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但关乎具体模式的研究极少。故本文将从产教融合出发,提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同时联结政、企、校和社区居民,以期为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提供参考。

四、“政企校协同,共育民员生”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以高校学生、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为主体,以专业院校、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为核心,融合高校学生的专业教育、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社区居民的知行引导,形成了政企协同、政校联动、校企合作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下图),实现精准培养,以求解决乡村旅游人才的供给问题。

(一)核心共建:乡村旅游产业链

本研究围绕乡村旅游这一核心,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了政府主管部门、乡村旅游企业和专业培养院校三方力量,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多元化、产业化等要求和思路,对社区居民、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三类具体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开展协同培育。

(二)双环融通:人员环与单位环

人员环中,从业人员是乡村旅游现有的人才群体,社区居民和高校学生则分别是乡村旅游人才供给的在地群体和输入群体,三者同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人力支撑。其中,高校学生和从业人员间的协同提高以应用为导向,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转化;高校学生和社区居民间的协同提高以实证为导向,强调知识架构和经验体系的相互实证,二者齐驱并进,共同推动相关机制的结构优化。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间的协同提高以效益为导向,强调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效益的统筹兼顾,二者互利共生,共同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单位环中,乡村旅游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政府主管部门是乡村旅游发展外在条件的创造者,而专业培养院校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三者同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平台支撑。其中,专业培养院校和乡村旅游企业间的支持配合以应用为导向,专业培养院校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支持配合以实证为导向,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支持配合以效益为导向,三大平台充分联通,为人员环的协同提高创造利好条件。

(三)三线合力:依职能共同培育

1.“政校联动+校企合作”:高校学生的专业教育。院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拥有体系化的专业知识架构和操作能力,是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的可靠供给。①政校联动:政府主管部门致力于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机制或政策。在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方面,各地政府应充分发挥调控职能,一方面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建立院校培养与产业对接的联通机制,确保院校能够及时把握市场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各项教育资源的适度倾斜,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乡村旅游人才的引进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同时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双管齐下,制定人才流入的优惠政策。②校企合作:乡村旅游企业专注于为高校学生培养提供多方位的实习实训条件。实习实训的内容包括:服务方面的乡村导游、民宿运营等;经营方面的旅行社部门、旅游电子商务等;设计方面的节事活动打造、旅游产品开发等。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内容丰富。实习实训的机制方面,高校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时间以假期为主,而假期作为旅游旺季,恰需季节性的人力资源补给,高校学生与乡村旅游企业二者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哺”机制:前者得到了实际训练和实践经验,后者的人力资源季节性问题得到了良好解决。2.“政企协同+校企合作”: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企业培养的从业人员具有具体化的实践知识和操作经验,是高水平基础运作队伍的切实保障。①政企协同:政府主管部门致力于为从业人员提供规范的技能鉴定、证书考核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力度方面,除政、企、校的合力共建外,还应充分引入社会教育平台、相关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的培训资源,为乡村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贡献力量。在培训体系方面,应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来论证,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或计划,杜绝各自为政、分散培养的资源浪费,形成“初—中—高”的三级人才培养梯次,并通过定期培训来实现知识或技能的及时更新。再则是要同步推进人员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逐步开展技能鉴定和证书考核,并引入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适时施行各项专业证书的年审制度。②校企合作:专业培养院校专注于为从业人员培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的学习平台。在淡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可分期、分批进入院校参与专业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两方面:理论知识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资源保护与开发、市场开拓与营销,相关的法律政策等;服务技能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企业各个部门的实用性技能。此外,院校还应从培训模式、讲师队伍、课程体系、考核反馈等多方面入手建立保障机制。3.“政企协同+政校联动”:社区居民的知行引导。政府培养的社区居民具有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和情感依恋,是特色化本地支持队伍的有力补充。①政企协同:乡村旅游企业致力于为社区居民培养提供认知落实与技能应用(就业)的平台。乡村旅游企业作为一个较为健全的运作实体,社区居民可以深入其内部进行参观学习。学习内容既包括产业发展的新理念、行业衍生的新知识等,也包括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运作流程等。其次,社区居民能够为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见解,这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避免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的关键。②政校联动:专业培养院校专注于为社区居民培养提供前沿的知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成果。鉴于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独特性,学校应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这一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引进来”是指社区居民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入院校内部参加学习训练,“走出去”是指院校的专业师资可以分批前往乡村开展培训活动。为保障社区居民的学习实效,院校须制订合理的培训目标和计划、选择时需的培训内容,并配套设备、师资和考核制度。

五、总结

本研究响应国家政策,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建立了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厘清了乡村旅游人才供给的三大关键群体及其相互间的协同导向,还梳理了政、企、校三方针对各群体的主次培养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该人才培养模式在执行中还须配套的辅助机制和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06(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3]刘建平,樊亚东,李湘湘.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开发探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3):73-77.

[4]梁焰.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1-43.

[5]姜雪.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几点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7):19.

[6]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2):144-145.

[7]殷章馨.“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长沙市乡村旅游人才构建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473-474.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提质增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NK模型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新环境,乡村旅游显示出新的时代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探索新的理论方法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建设问题。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理论阐释,基于NK模型构建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要基因形态,并从“原始”+“现代”的二维视角提出提升路径,旨在提出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对策建议。

1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性特征

1.1理论基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AdaptiveSystems,简称CAS理论)强调系统是由自学习、自适应的主体构成,适应性主体能够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动的调整自身行为,达到适应复杂环境的合理状态,实现自身生存与适应性发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包含了聚集、标识、非线性、流、多样性、内部模型和积木七个特征。

1.2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和适应过程机制分析。1.2.1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及各种乡村生活体验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创新、管理与调控、旅游吸引物、旅游供给、旅游支持、旅游需求和区位等关键要素。而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核。乡村旅游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是一个涵盖了乡村建设、经济产业、社会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等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如表1所示。1.2.2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过程机制。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过程是系统内各适应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受限发展过程。乡村旅游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有微观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农民、游客、创业者等)、旅游吸引物(即资源禀赋,包括先天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稀缺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等)、旅游服务(主要是支持旅游发展的配套服务,包括食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以及旅游环境(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安全环境以及综合管理服务环境等)四大主体。各个主体互为环境,通过“刺激-反应”机制产生非线性作用关系,从而使其在不断的自学习中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实现自我适应性发展。与此同时,各个主体自身的变动也会改变着系统既有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即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的状态,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发展状态。具体来看,旅游吸引物作为乡村旅游系统的特色标识,不断聚集主体,引入了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了系统的运动速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确定地区总体规划与定位,企业投入资本与管理,农民演变为创业者,游客变化旅游需求,旅游服务根据游客需求有机更新,提升食宿标准、挖掘特色餐饮,改善当地交通,加大购物娱乐活动,旅游环境进一步转变,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管理服务也随之变动,适应系统主体发展。这一适应过程不断递进、循环向上发展。如图1所示。特别地,在多主体的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扰动都会导致乡村旅游系统的重构与变革。

2基于NK模型的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体基因形态

2.1理论基础。基于复杂适应系统和NK模型的思想,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是对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主体之间配置状态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各主体的状态、与外部的交互作用助推乡村旅游系统的提质增速。据此,可将乡村旅游看作是一个进化的生物体,适应性主体作为系统内在基因推动着系统动态发展。

2.2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体基因形态。乡村旅游系统是一个由大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适应性主体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了餐饮、住宿、交通、观光、购物、娱乐等旅游核心要素。自然、人文、管理和发展条件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从整体上看,乡村资源和历史文化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要从供需匹配、绿色发展、文旅融合、产业高效四方面发力。中国学者任宏教授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现代化发展的演进过程提出“原始”+“现代”的城市化发展本源思想。“原始”体现的是原始的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现代”包括智能产品,现代技术、服务及其理念。“现代”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模式,使人们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高效快捷。“原始”+“现代”就是将最先进的科技融入最为天然的绿色自然环境,即将乡村旅游作为新要素、新动能系统性注入乡村地域空间,加快城市优质要素向乡村地区溢出。结合乡村旅游的新解,基于“原始”+“现代”思想,搭建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基因结构。其中,原始包括了生态环境、传统文化、资源禀赋等;现代包括了经济、产业、市场、创新、政策制度、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人才培育等。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是“原始”向“现代”的变迁、“现代”向“原始”的回归,是“原始”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3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路径分析

根据乡村旅游的演进过程和提质增速的基因结构,其路径是逐渐向强“现代”-强“原始”的方向发展。早期的乡村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人类对自然的开发程度低,乡村旅游普遍呈现出强弱“现代”的特点。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和区位差异,乡村旅游的“原始度”不同,有高低差异,表现为弱“现代”、强“原始”、弱“现代”、弱“原始”两种状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的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理念、市场需求、政策制度等“现代”因素不断融入,乡村旅游的“现代度”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过度的资源开发,环保意识薄弱,原始度开始下降,表现出强“现代”、弱“原始”的发展状态。进入21世纪,主体的适应性学习与发展,逐步转变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乡村旅游提质增速必定逐渐向着“强现代、强原始”的方向跨步发展,达到原始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和平衡状态,如图2所示。

4结论

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由众多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适应性主体构成。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乡村旅游的“原始性”,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从而扩大系统的容量,增强乡村旅游特质增速复杂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从而加固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人才、新理念、新思想等“现代”性要素的融入,增强乡村旅游提质增速复杂系统的弹性,从而提高系统受创后的恢复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原始”+“现代”的融合度,激发系统的活力,形成推广经验,从而有效提出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明曼,陈其荣,张应青,等.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演化[J].工程管理学报,2020,34(05):52-57.

[2]陈志军,徐飞雄.乡村旅游地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研究———基于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9,39(10):231-239.

[3]张祝平.乡村旅游如何激活地域文化密码[J].人民论坛,2020,(25):138-139.

[4]王超.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机理和类型———基于扎根理论的“多彩贵州”案例分析[J].旅游论坛,2018,(4):116-124.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3

一、乡村振兴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了解产业融合理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有利于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认知和了解,更能基于乡村发展需要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新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早日实现。

1-产业融合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各个产业与行业之间的关联性。无论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还是产业的重组与结构优化,技术的介入使得各行业与产业间的壁垒不断突破,也催生了更具有时代特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随着产业间壁垒的日益模糊,相关产业的深层次融合也使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依照产业融合理论理进行创新,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能逐渐形成新的合作方式,打造一个独特的旅游商业模式。将产业融合理论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时加入特色文化元素,可以将其巧妙地延伸到各个产业链中。

2-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产物,文化旅游产业要在最大程度提高市场收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不能危害到后续的发展。在社会微观行为主体获得利益满足的过程中,他们还需具备长远眼光与战略思维,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要有效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需作为旅游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指导思想,致力于实现文化与旅游、人类与自然和谐和一体化发展。

3-产业价值链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

最初是在发展制造领域被提出的。一个商品,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流通,需经历复杂而烦琐的过程,再结合产品的包装、推广、销售等一系列举措,才能保证在市场广泛流通并转化为热门商品。产业价值链理论提出,产品交换不局限在物质层面,需充分考虑市场及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其中如果涉及合作伙伴的利益,需处理好利益集团中的复杂关系,凝聚各方力量,继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建设,需要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推广、销售等各个9阶段,须将零散服务高度集中与科学融合,才能将最终的优质产品与服务投放市场,最大程度地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使他们产生二次或多次消费的心理与动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高质量文化旅游体系的核心原则

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高质量文化旅游体系时,应坚守可持续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原则、高质量发展原则、以区域特色和优秀文化为关键要素的原则,坚持相关原则有利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架构的完善,可确保乡村旅游业在正确的道路中发展和前进。

1-可持续利用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

科学与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振兴下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提与内在要求。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必须具备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并在产业升级与转型中全程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应始终秉承可持续利用优秀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对产业发展的形式与模式进行创新及改革,依据整个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合理把控开发规模,并有效和全面保护乡村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

2-高质量发展的原则

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还需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设计产业转型的具体方法与商业运作规则。地方需注重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将其作为重要元素,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以特色的旅游项目为媒介,传播与推广优秀文化,引进与吸纳其他区域的特色文化。从经济维度来看,各产业要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农村优质资源,实现农业附加价值的全面提升,并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在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人的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科学的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可再生与可持续利用。

3-以区域特色和优秀文化为关键要素的原则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充分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增强与提升当地品牌形象。而乡村文化旅游体系的创新,需要聚焦地域文化,以区域特色和优秀文化为关键要素,研发与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技元素增强文化的视觉效果,通过立体和生动的叙事方式,突破消费者既有的认知,基于优质的文化资源向社会大众展现独特的文化视觉图景,由此不断提高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乡村振兴下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的确立

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具备的经济属性,了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提高对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和关注,有利于增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以避免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出现千村一面现象。

1-以供给创新挖掘潜在需求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要明确消费文化逻辑,还要对当下的消费支配倾向建立正确的认知,即当商品物化的价值成为主导消费的重要因素时,会文化产业的供给主导性也会不断增强。以供给创新挖掘潜在需求时,文化旅游产业就会产生特殊的经济属性。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各个方面对旅游产品赋能,使文化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现代独特的消费文化,会科学合理地影响社会大众的消费倾向。

2-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整个产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方式。经营者或管理者必须科学合理地配置与利用稀缺资源,保证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性和可持续性。企业的竞争容易受到文化旅游资源差异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战略设想与发展机制,同时,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也会因资源的差异而出现资源稀缺的现象。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稀缺资源和优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对此,可以从资源效率论、资源公平论出发,对乡村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与合理配置。

3-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性

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与质量升级。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需明确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方针,合理推进政策的实施。从某种角度来说,产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会直接影响到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政府只有科学制定财政、税收、环境管制等政策,并合理推进政策的实施,才能把控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科学的空间布局是关键,需保证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时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让环境遭到破坏。利用行之有效的政策有效把控改革方向,才能确保文化旅游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振兴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策略

1-基于区域特色和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智慧产业园

发展主体应将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作为振兴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始终秉承可持续利用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对产业转型及升级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对此,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优质文化旅游资源鲜明的稀缺性,对其实现高效利用,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智慧产业园。第一,基于区域特色和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智慧产业园,以人文遗存资源为着力点,建设具有创意性和层次性的旅游景点或景区,不断挖掘区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作为重要元素应用于产业园的建设与环境优化中,以提高文化品牌效应,凸显村落文化特色,同时还可以打造一个乡村专属的开放性的文旅网站,实现矩阵式的品牌文化宣传与推广。第二,基于文化和技术要素在乡村文化旅游体系下建设其独有的智慧产业园,并将其作为特色的承载体,驱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三,基于虚拟互联网实现优质资源的及时共享,与市场中各类消费者直接互动交流,继而设计出可充分满足个性化旅游需求的项目或方案,以实现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精准供给。以智慧产业园为主要承载体,面向整个社会提供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旅游服务,并利用专属的乡村旅游网进行大面积宣传与推广,在线上和线下形成强大合力,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层次融合

市场及大众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产生个性化需求和更高要求后,应对文化旅游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动态优化,对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多元性、新颖性提出更高要求。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及特点,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层次融合,并在文化创意设计及信息产业方面实现联动和联合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根据科技与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新文化,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持续赋能,即赋予文化旅游产业新的技术属性和文化属性。其次,以区域特色文化为主要元素,设计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文创旅游产品,将其与特色的景区与景点有机结合,如将抽象的产品设计概念与旅游者的切身经历进行巧妙对接,进而增强文化旅游服务的人文性。最后,发挥情感要素、故事要素的驱动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以旅游者的旅游经历为灵感,设计其专属型的文创旅游产品,以物质载体记录旅游者的各种经历与感受,增强商品的收藏价值与市场价值。此外,还可以利用特色的产业周边,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

3-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个进程中,要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着力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分析市场,既要侧重于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也要开发与推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制度、文化、技术等要素,协同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地方政府应与龙头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长效机制,引领居民积极、全方位地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与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满足乡村居民的最高回报需求,实施最优决策,由此形成微观经济合力。具体来讲,地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者、企业及社会其他组织,都应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可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地区性与乡村性,而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则能够体现出设计的规范性与实现的规模性。只有通过多元微观行为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打造出特色化、服务型、战略化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4-优化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府保障

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有着鲜明的政策性,若想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应具备坚实的宏观政策保障机制。对此,地方政府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做好制度安排工作,另一方面需科学合理地推进产业政策的制定与严格实施,多措并举,以满足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达到良好效果。具体来讲,在制度安排方面,政府需充分保证责权分明,以此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地方政府则需优化财政政策,注重发挥产业的成长导向作用,协同其他政策,不断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外,地方政府必须在投资与收益方面做好制度安排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则与原则,在经济与环境协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指导,在注重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聚焦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推广,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只有利用制度手段加以规范,才能确保微观行为主体规范化和科学化地参与产业转型与升级。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中职旅游地理;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旅游

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部署,确保其顺利实施[2]。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资源如何开发和保护?农村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如何留住乡村青壮年,让乡村老人安享晚年,让农村孩子摆脱“成才困境”,让想务工的农民“出得去、回得来”,实现开发试扶贫,让没落乡村得以振兴[3]。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等核心概念,分析了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探索了如何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旨在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推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增长,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助力。

1相关概念鉴定

1.1乡村振兴战略

为实现“中国梦”,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5]。国家的发展依赖经济发展,乡村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如何提高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作。

1.2中等职业教育和中职旅游地理

中等职业教育(简称中职教育)是指,对初中毕业生或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进行学制为三年的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同属一个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国家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社会稳定、教育公平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家职业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一切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新兴学科。旅游地理在区域资源开发、评价、旅游规划、旅游影响等方面,为我国各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主要培养从事旅游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如导游、旅游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宾馆或酒店的工作人员。因此,在中职旅游地理在培养目标中应重视技能型、就业方向上应重视基层性、课程设置中应重视基础性。

1.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是美国提出的,之后被世界各个国家教育界采用。业界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6]。1989年,在北京首次举行了以“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主题的教育研讨会,会上首先讨论创业教育,并建议提高创业教育的地位,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7]。之后,国内学者创造性的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且创新创业教育要对全体创业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保证学生内化各类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资源。研究要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以及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中职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制定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当今社会,人们更多的追求精神上需求,而旅游正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追求。这给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时也推动了中职旅游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9]。为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本文以贵州旅游学校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100份问卷,回收问卷共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89%,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2.1缺乏乡村振兴意识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求中职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应该突出乡村旅游,但在中职旅游教材内容中,很少涉及到乡村旅游。通过对贵州旅游学校旅游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职旅游地理教学融入乡村旅游知识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中职旅游地理课堂教学中,70.1%的教师以课本为主,进行传统教学,没有融入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等内容,缺乏乡村振兴意识。传统旅游地理教学,没有符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要求,并且在许多人印象中,乡村被打上了贫穷落后的标签,如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民风彪悍、生活不便、卫生条件差等等,并不适合开发发展旅游业。所以,学生和部分老师认为,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学习乡村旅游的安排不合理,这样的教学安排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然而,在我国大部分乡村中,环境质量非常好,有着许多天然的旅游资源,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持了大自然的原始性,是旅游不错的选择。因此,旅游地理教学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宗旨,研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以如何探寻、运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思路。旨在推动乡村经济的增长,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10]。同时也让学生正确认识乡村旅游,为学生将来毕业后能够反哺家乡,打下坚实基础。

2.2缺乏职业能力培养

通过访谈发现,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当前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与课程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旅游地理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也要让学生掌握未来从事旅游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职业能力[11]。这是中职旅游地理教育培养目标中,区别于基础教育之处。但是通过访谈得知,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教师很少注重学生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宗旨,过多的强调以旅游地理为中心,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这样也引起了许多学生对课程的误解。学生认为旅游地理课程过于理论化,教学枯燥,且对未来岗位工作没有实质性帮助,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2.3创新创业教育薄弱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92.3%的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政策宣传尚不到位、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中职生素质能力弱等方面的原因,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较少。面对这些原因,如何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内化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并逐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思想指导,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党的以后,乡村振兴战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现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策略。但要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有技能、有文化知识的乡土人才。据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乡村文化比较熟悉,对乡村有着浓厚的感情。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中职旅游地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为中职生回乡创业提供了平台,也可有效解决中职生就业难和“三农”问题。同时,能够激发乡村的经济活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助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旅游地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本文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宗旨,探索如何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以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创新型人才,为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的水平,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助力。

3.1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为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浓厚的氛围,可以“悄然无声”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认识并接受创新创业,降低学生对创新创业会失败的压力,让学生始终对创新创业充满激情。首先,学校应拓展创新创业信息传播媒介。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利用校园期刊、网络、广播等媒体工具,让政府出台的关于创新创业最新政策在校园第一时间得到宣传。并利用信息传播媒介,把校内、省内乃至国内,各种与旅游相关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源、大赛等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并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学校要重视社团的作用。学校鼓励教师引导和支持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创新创业爱好者,建立创新创业社团和创新创业论坛。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更容易调动创业的积极性。最后,不同学校、不同院系要相互合作,一起举办旅游相关的策划类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认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在大赛中预先认识社会竞争程度。学生通过参加旅游相关的策划类创新创业大赛,能更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更深刻认识乡村旅游。同时,也可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创新创业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宣扬创新创业精神时,学生一直生活在充满创新创业理念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创业的渗入,思想观念也会发生积极变化。

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应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12]。然而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师的要求一般比较高。他们需要广泛的理论知识支撑,同时也要有实践经历。并且我国绝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所以,师资力量匮乏,导致中职学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困难。首先,学校应考虑不同类型教师的比例、年纪跨度以及学历程度基础上,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好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队伍。其次,教师要主动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思想,教学中突出乡村旅游,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随时作出教学调整,与时俱进。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好企业这个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仅是学校教师,也包括从旅行社引进各类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

3.3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应该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学校专业内涵,以及人才培养规律为前提,开展既有专业特色,又有行业前沿的教学内容。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旅游地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当地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研发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教材,学习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增长。从而培养学生的营销和策划能力。其次,全体学生虽然都应该有创新创业的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最后都会走上创业的道路。所以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业者”素质培养,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强、隐忍能力。

3.4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要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实践基地[13]。然而现今中职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缺乏实践基地。因此,学校可以开展与旅游相关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通过丰富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学校可主动联系当地旅行社,去争取旅行社的支持,让学生到旅行社参观和实践,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统一。

3.5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5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将乡村文化资源巧妙地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链接和融合,要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方法,剖析当前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村文化旅游相关理论

(一)RMP(昂普)理论

吴必虎认为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指导、产品为核心,将资源经由市场转化为产品,解决旅游开发中无效旅游产品供给过多、结构性过剩及旅游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的分析,包括资源赋存现状、文化旅游市场、现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突显人本性、情感性、体验性和个性化特点,可以将其引入到乡村文化旅游之中,强调旅游者本身的参与性和融入性,探索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和旅游产品,为乡村文化旅游带来全新的思路和机遇。

(三)产业融合理论

厉建新提出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要加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的链接和融合,形成“旅游+”的综合新产能。

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剖析

(一)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速度慢、规模小

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开发利用率相对偏低,缺乏完善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尚未打造出成熟系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没有实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不足

在现有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明显不足,没有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和感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难以真正感受到文化旅游深层次的满足感。加之当前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定位不高,存在资源简单整合、产品相似度大的问题,无法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并缺乏精品开发的理念,无法满足旅游者体验至上的需求。

(三)相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村文化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停车位明显不足、公共交通班次较少,卫生环境整体较差,餐饮配套相对粗劣等现象,无法使旅游者感受到良好的旅游体验,对地方的整体形象也大打折扣。

三、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一)整合资源,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竞争力

1.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要注重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使游客能够更好欣赏体验到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资源,立足于传统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和宣传推介,启动旅游产品品牌,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合理策划,利用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内容,如:雷州的妈祖文化、宜兴的陶茶文化、汤山的温泉文化等,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效应。

2.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要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采用以路串点、以路联景的策略,将乡村文化旅游路线进行串联,打造古村旅游文化带、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养生度假基地、民俗文化廊道等特色景点和项目,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精品旅游路线,并充分利用线上旅游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和链接,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取乡村旅游线路及周边配套设施信息。

3.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

乡村民宿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慢生活体验,尤其是物美价廉的优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据相关机构调查,超过1/4的游客出行愿意选择民宿。随着乡村民宿业态的不断演化升级,也催生了多种服务业态,促进了游乐、娱乐、度假、康疗、养老、体育、教育、环保、生态农业等多种产业发展,综合带动性极强。在具备条件地区,应制定乡村民宿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

4.开发特色精品旅游纪念品

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吸引旅游者,使旅游者在参与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领略乡村文化特色内涵,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精心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二)融入政府、企业、民众的合力

1.政府要加强开发宣传推介

政府要在全域乡村文化旅游中占据先导地位,进行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并积极引入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介。同时,要在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大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环境设施的整体提升。

2.企业助力投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

政府和企业要通力协作,进行旅游推介会投资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打造优质文化的旅游产品,并带动区域内其他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

3.加强民众服务意识

要增强当地民众的服务意识,加深对当地特色乡村文化的理解度和接受度,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当地民众综合素质,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氛围,提高民众服务技能和水平。

(三)打造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1.实现“文化+旅游+工业”的融合,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

可以选取当地工厂企业作为工业旅游示范区,联动食品产业、旅游产业,形成食品加工观光区、食品制作品尝体验区、生态文化休闲区的产业链条,较好地提高工业旅游示范区的品牌知名度。

2.实现“文化+旅游+农业”的融合,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

可以将当地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元素相链接,打造农旅一体化园区,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加强旅行社与旅行平台的合作,使旅游者能够在农旅一体化园区享受到旅游、果蔬采摘园、农耕体验园、住宿等过程,深入理解和体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

3.实现“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形成研学旅行模式

可以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形成研学旅行线路或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让学习者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的方式,加深与当地文化的亲近感。

(四)打造“全市场化”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

1.打造四季旅游产品

要根据当地四季不同时间段的民俗活动,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使旅游者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享受到乡村旅游文化,实现全季节、多区域的覆盖。

2.策划夜间旅游项目

可以利用当地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资源,策划夜间旅游项目,并与专业的歌剧艺术团或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合作,展示夜间旅游文化魅力,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基于全域旅游的视域下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充分调动和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鼓励多主体参与和支持,形成多产业链相互融合的方式,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旅游的体验,形成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提升乡村文化资源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斌.全域旅游背景下兴仁县长寿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4).

[2]阮坚勇.绍兴全域文化旅游发展可行性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2).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6

体育,正为人们开启另一种旅游生活。借着冬奥会举办前后的东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体育运动项目的热潮,“体育+ 旅游”项目和赛事遍地开花,“动人又动心”。或冲上云霄,或穿越地平,或溯溪探幽,或乡野畅跑……秀丽的风景、意外的惊喜、别样的精彩、独特的美好,悉数都是答案。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其中,体育运动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更是意涵丰富、意义深远。解码体育运动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对于我们认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未来出路关系重大。

两种逻辑:乡村体育旅游的兴起,既离不开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共同推进,也源于体育和旅游内在逻辑的绝妙耦合。体育与旅游原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产业,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体育与旅游也分属于两个学科。来自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得有关乡村体育旅游的研究存在两种逻辑。一种是基于体育学的理论逻辑,即围绕乡村体育运动中的“体育主体、体育场地或器械、体育行为”形成的“主体论”。另一种是基于旅游学的理论逻辑,即围绕乡村旅游中“食、宿、行、游、购”多种要素形成的“体验论”。前者更侧重于人对体育行为的产生及体育目的的达成,后者则更注重人对乡村场景移动、经历及体验活动进行描述。这两种不同的理论逻辑及两种理论之间要素的碰撞、辅助与匹配,才构建了体育旅游学这一新兴学科和体育旅游这一新兴产业。

三个要素:在关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时,我们必须对其生成逻辑和内在要素进行全面地梳理。其一,体育资源是核心。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灵鹫山森林运动乡镇为例,该地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森林运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射击、射箭、极限运动,一系列刺激的森林运动体验项目,尽数可以在该小镇体验参与。也正因为这些体育元素的支撑和驱动,该小镇频频被游客称赞,火遍社交网络。其二,旅游消费是根本。单纯的体育运动,如乡村院坝上的广场舞和太极拳,是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只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在体育运动中触发“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寄”等旅游要素,体育旅游才能真正达成其产业振兴的本意。其三,产业融合是方向。乡村体育旅游中的体育资源和旅游要素,两者交互融合,相辅相成。以贵州铜仁市某线路为例,该线路视野宽敞开阔,是一条健身大道,又途经多个民族村落,更是一条景观大道。“体育资源 + 旅游要素”的融合,为该线路赢得了“最美智慧马拉松体育旅游黄金线路”的盛誉。

四种意义:一是提高村民健康水平。一方面,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运动形式单一的桎梏;另一方面,其对“体育”“运动”等关键词的强调和突出,有助于引导村民树立科学的运动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体育旅游建设使得体育和旅游逐渐成为村民的新休闲和新风尚,村民既是乡村体育旅游的建设者,也是乡村体育旅游的享受者,这种“浸入式”的参与和互动有助于村民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及幸福感的提升。三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既可说是一种产业振兴的新方式,也可以说是村民精神建设的新家园、文化发展的新地标,有利于乡村价值观、集体感的构建。四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多维对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维和实施路径,也成为了乡村振兴新的亮点和增量。然而,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绝不是体育和旅游的简单相加,体育运动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也不是生硬的、刻板的,其间既需要原生资源的耦合,也需要后天创意的黏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代背景下,只有对乡村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打破与重组,真知、创新、实干,因地制宜、因利度势、因势利导,真正让家乡美起来、游客动起来、村民富起来,才能将乡村振兴的“不可思议”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作者:于伟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7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旅游,通过提供轻松、快乐的方式获得体验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游客也越来越多向往农村生活的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纷纷将旅游的地点从城市转向了乡村。因此,乡村旅游也就面临着要升级产品的关键时刻。显然,最初的农家乐、乡村自然风光以及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娱乐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旅游需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中加入了文化创意的概念,希望借助文化创意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从而能够升级乡村旅游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丰富乡村旅游的形式、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文化创意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及作用

文化创意在旅游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将文化创意相关理论为指导,整合乡村旅游的资源,从而凸显出文化、创意在乡村旅游文化中的地位,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表达。文化创意旅游要素主要有文化创意思维、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等内容,其本质就是强调文化的内涵以及知识的创新。将文化创意应用于乡村旅游具有附加值高、品味性高的应用体验,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教育需求以及怀旧需求。

(一)提高产品特色,形成品牌效应

将文化创意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中,能够改变过去形式单一、表现单一的产品形象,每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能够将这些地方特色应用产品的设计中,就能够赋予这些产品特色化,给它们打上独特的特色标签,不仅如此,还能够让乡村旅游形成品牌效应,游客品牌就会促进知名度的提高,例如浙江莫干山乡村旅游就很出名,不少的游客也是纷纷慕名而去,增加了其特色宣传。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二)丰富乡村旅游形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这样并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各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一股建设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的热潮。在这样的热潮下,乡村旅游也纷纷改变过去只有农家乐的单一经营方式,通过民俗、农业观光园、生态采摘园等多种方式提高游客的游玩体验。对传统农产品进行创意改造,在种植、加工、包装、营销等方面凸显创意,从而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实现乡村旅游开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提高经济收入和乡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保护行为提高乡村文化的推广与建设。文化创意就是人在创造力的指导下,能够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从而能够体现乡村旅游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能够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与渠道,能够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加入文化创意,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乡村旅游当前所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保护难等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无疑也就成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

二、加强乡村旅游中文化创意的能力

(一)打造创意农产品

传统的农产品价值低,无法带动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所以,农产品要注重创意的结合,将文化、知识等元素能够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这样在极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增加农产品的特色与价值,也能够满足游客对农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时尚化的需求,进而能够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对创意农产品的打造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1、将耕种过程艺术化乡村旅游中,体会农作物耕种、终止也是旅游的内容之一,而且也是亲子等娱乐节目的重要内容。除了让游客自己参与到耕种中,还要注重将科技理论纳入到生产中,在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提高农产品的艺术化,例如一些刻字水果、与众不同的果子形状等,这些都能够让游客在体会耕种、种植中提高艺术欣赏。2、加工过程中精品化推出精品农产品,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通过艺术的植入,能够让产品能够更体现出艺术化和功能化。例如在一些报道中,一些艺术家利用废弃的麦秆制作牢固的椅子、凳子或者其他的生活用品,还会利用竹子等植物做成各种观赏品或者实用工具,这就增加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能够让农产品能够得到更好的推广。3、包装中的品牌化。目前很多的乡村在经营农产品过程中已经有了品牌意识,通过包装、广告口号等多种方式形成差异化品牌。我们也知道,精致且具有特色的产品是很有市场的,不仅让来到这里游玩的游客有了具有“纪念性”的伴手礼,而且通过包装、产品等能够吸引更多的从来没有来到过游客也能够游玩。4、营销中的故事化。赋予农产品一定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这样就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历史厚重感。每个地方的农村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传统农产品也应该根据地方特色赋予其个性与特色。在营销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对产品的推广,而且要注重的是对品牌故事的推广,要让游客在营销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该农村及其产品更健康、更朴质、更温暖,在游客心中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乡村定位。

(二)非传统农业产品的创意化

除了传统农业在其生产等方面加入创意思维,非传统农业的创意化操作都十分重要。乡村旅游繁荣发展和其吸引力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上,所以利用农村奇异的山水自然尽管,能够建立湿地公园、水上公园等,而且还能够开展关山、登山、森林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更加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回归大自然。1、自然环境的创意化。优美的自然资源是离不开植物的装点的。根据对气候等方面的考察,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栽种,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植物的存活率,而且还能够让植物成为乡村的一道美丽风景。我们可以通过将植物造型,来装扮乡村,也提高了乡村的魅力值。例如重庆綦江的凤凰谷、贵州遵义的漫花谷等项目的建设,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乡村旅游的颜值。2、传统文化的在加工。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农耕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发特色。文化创意理论让这些文化得到了传统。通过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体和挖掘,或是通过表演、或是通过礼品制作等多种方式让文化“活”起来,让游客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当地的“土”文化。不仅如此,还能够在感受中将这种文化深入到游客的记忆中,这种方式是非常有效的。3、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应该成为乡村旅游中的重要节目,它是依托于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从而创造其旅游新价值,让游客在旅游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感知和体验,同时还应该要进一步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既能够扩展消费旅游的上游产业链,而且也有利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满足游客日趋多样化的需求。比如可以举办乡村节庆活动,增加旅游产品的种类,宣传当地的区域特色。

三、总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喜忧参半。在看到乡村旅游为农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并不长,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可以进行参考。每个地方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发展的问题,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旅游也应该通过加入文化创意思维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实力与活力,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差异性,拓宽乡村旅游的开发空间,从而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打造农村旅游中的创意农产品[J].湖南农业.2019(6).

[2]沈亚婷,胡文静,刘兴双.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凌源市范杖子村为例[J].辽宁经济,2017(8)

乡村旅游理论范文8

[关键词]乡村振兴;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创新

一、引言

2017年,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文化旅游大省,陕西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许多资源就分布在乡村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并逐渐发展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黑马”,而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陕西各地方政府需全力配合,加大对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为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陕西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也不例外。虽然起步晚,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套独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学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目前,全省大部分地级市甚至一些县级市的高等职业学校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且教育发展模式也比较成熟。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就业率也一向良好,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迅猛发展不仅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而且带动了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一个新的建设重点。虽然相对于中职生来讲,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而言,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工作之后逐渐显露出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术不够硬等弊端,导致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学习能力强、专业知识基础更扎实的本科生。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实施,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陕西来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就目前而言,陕西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未同乡村振兴战略接轨,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对于振兴乡村旅游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陕西的高职院校必须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大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力度,加强对旅游教育学生的引导,早日培养出一批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为陕西乡村经济振兴贡献力量。

三、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陕西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旅游专业,旅游专业也一直是学生申请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且热度一直不减。随着旅游专业热度的持续升温,一些高职院校为招生而招生,为开专业而开专业,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做大专业规模,逐年扩大招生人数,增设一些华而不实的专业。既不考虑市场需求,也不在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盲目设置旅游相关专业,而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学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过于系统,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际应用锻炼,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相关实践经验都不能与本科生竞争。

2.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这些能力往往需要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去慢慢提升,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这些实践能力的锻炼诉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根本没有开展相应的旅游实践活动,只是偶尔在课堂上做模拟练习,远远达不到学生想要的实践效果。这些课程设置的局限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切实感受旅游工作的实践性,不利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学校安排学生自由实习,毕业之前学生上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毕业,这就为一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逃避实习过程,只求得到一份实习报告。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合理性的课程设置严重打击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掌握的不平衡。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课程设置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不到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陕西的乡村旅游业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日渐增多。就目前来看,虽然陕西各地的高职院校大都设置了旅游专业,但就其课程内容设置而言,传统旅游业的发展仍占主要内容,乡村旅游方面的教育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一些人认为,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水平较差,不会有什么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在陕西乃至全国的很多农村都有着天然绿色的旅游资源,虽然缺乏人工雕琢,但确实保留了自然资源的本质特色,有着很高的旅游价值。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振兴乡村经济的意识理念,难以贯彻实施党的乡村振兴战略。

3.教学模式不合理

作为一个文化大省,陕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陕西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也因其固有的地理风貌、历史背景各有差异。比如,一些乡村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较其他地区而言不能说独领风骚,也能令人流连忘返;一些乡村则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等。地区不同,旅游资源也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切勿“一刀切”,笼统地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各个乡村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根据各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展开教学,学生更无法做到活学活用。很多老师在授课时并不能做到针对性教学,“因地制宜”,并且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依旧是大部分教师的上课现状。教师“满堂灌”,学生参与度低,学习兴致不高,学习效率低。

4.师资力量较弱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该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方面也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但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教育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学生水平都处于劣势。就其师资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聘任条件、待遇发展远不及普通本科教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专业技术强的、技能高的教师大多去了本科院校发展,留在高职院校的教师相对而言,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掌握度不高,教学技能不足,并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能力。一些老师虽然专业知识过硬,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并非是专业院校毕业,缺乏专业系统的教师培训,导致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足,面对教学问题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总体来讲,陕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学历偏低,整体教学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乡村地区对高职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陕西高职院校亦在逐年扩招,随着旅游专业学生的增多,“双师型”教师更是显得紧缺。

四、乡村振兴形势下陕西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创新改革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接轨乡村振兴战略

首先,地处文化旅游大省,陕西的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专业应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设置一套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让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做到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而且在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方面也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本领。其次,在教学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方面,应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把振兴乡村经济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应用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来。学生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不仅要学习基本的旅游专业知识,也要掌握乡村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多学习、多了解乡村旅游资源,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多多参与考察乡村旅游资源,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取得成功的案例,进而激发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情。

2.改善教学模式

首先,陕西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时要对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模式进行调整,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是一个“引路人”,不是一位“灌溉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多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乡村旅游资源的差异性,根据各个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只有掌握陕西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根据不同资源采取不同的经济振兴方法,高职院校的学生才能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努力向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高职教育的关键力量,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鉴于陕西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一些教师并非师范专业出身,学校可定期聘请权威专业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对于专业理论强于实践能力的教师,学校可与当地相关旅游机构进行合作,让教师定期去旅游机构展开实践,确保教师在专业理论支撑的情况下不会与社会实践脱节。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