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例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作者:刘莉 单位:东光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朱建新,王国华;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0

[2]韦秋杰;建设工程计价模式比较与结算审核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现阶段农村;道路建设;经济发展

1农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彻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加强农村道路的建设。首先,道路好建设,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他们摆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其次,建设好道路,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道路,尤其是加强偏远农村的道路建设,不但能使当地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给农民带来实惠,还能促进当地的招商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旅游经济,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2农村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规划建设不当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受当地经济及自身因素影响,以前农村的道路建设基本上没有什么规划可言,都在原来的老路上改建,大多数道路建设都由村民自行规划和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造成部分地段路况较差。

2.2建设资金不足

道路建设资金不足,是影响农村道路发展的重要因素。村级经济相对薄弱,无钱出资,受益农民不愿出资,镇(乡)政府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乡村道路建设,县级以上政府投入又很少,导致乡村道路建设资金紧张,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

2.3管理不到位

农村道路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的问题。道路建好后,以为万事大吉,没有进行有效的管护,导致部分道路使用寿命缩短,短期内就不能正常使用,需要重新投入较大的资金进行维修,造成资源浪费。

3如何加强农村道路的建设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首先,要充分认识道路建设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道路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只有道路建好了,才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其次,要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国家在制订道路建设的相关政策时,要向农村倾斜,尤其是偏远的山区农村,更要加大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早日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3.2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农村道路建设要健康,稳定的发展,要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成立专业的管理队伍,并根据当地状况,对道路的建设,养护,以及资金管理做出长远的规范化计划。道路建设完工后,要定期对道路进行维修维护,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质量。

4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好处

4.1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由于交通不便,农村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无法运到城镇,农民们在“金山”脚下过苦日子,经济水平无法提高,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改善。农村道路的建设,改变了农村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畅通与拓宽了商品流通渠道,有利于农民和农产品“走出去”和“引进来”,使农副产品快速地进入流通领域,进入千家万户,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推动了农村快速发展,改变了农村落后愚昧的状况。再次,加强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沟通,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2增加了农民收入,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生活富裕

过去,农村没有企业,农民无处上班。道路不畅,生产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大部分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手里没有钱,生活水平很低。农民要想挣钱,就要离开他们熟悉的村庄和家人,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农村道路建好后,农村发展好了,引进的企业多了,农民自然就会回到家乡务工或从事高效农业,不用离开家乡,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业。同时,农民也可以走向城镇,转向二、三产业。

4.3加快了对外交流和信息传播,促进了“乡风文明”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3

1问题出现

笔者工作的XX村,邵某某,60岁,用自己三轮农用车拉沙土,由于速度过快,在转弯处直接翻入路边田地,导致严重烫伤,需转移到大城市治疗,高额医疗费用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邵某,70岁,妻子68岁,驾驶自己三轮车在村十字路口,与一轿车相撞,侧翻,夫妻二人直接翻入路旁边无护栏的水库中,无人生还。邻村的王某,70岁老人,驾驶三轮车,翻进路边水沟内,由于自己周围没有人,导致自己被车压倒身亡。另有一中年女性,由于自己驾驶摩托车速度快在十字路口,没有减速观望,导致自己与货车相撞,身受重伤。以上几起交通事故均发生在近期,并且在农村频繁出现。经过调查,因为交通事故致残的人数两村分别为15人和20人,达到残疾人比例的15%以上。目前,由交通事故引发的残疾人和贫困人员仍然有递增的趋势,其严重性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农村的交通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产生原因

据笔者综合调研分析,一方面,受地形、地质以及建设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地区道路设计和建设标准仍然较低,质量控制不够严格,因陋就简、路窄、弯急、坡陡、路形复杂等等问题几乎成为普遍现象。交通警示信号灯,减速标志较少,很多道路没有中线,没有指示;挡阻墙和防护墙基本没有,尤其相对偏僻的路,经常是人,禽、畜、车共享,危险系数更大。另一方面,农村公路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设质量和标准等级都相对比较低,导致抗灾能力弱,“可怜的小路”经不住阵雨和重压力,坍塌断裂现象极其严重,更有些地方甚至连行人也难以顺利通过,而且,大部分道路自从完工后就没有维修过,本就破损严重,路面状况极差。再者,由于农村比较偏远,警力欠缺,疏于交通管理和交通法规教育,酒后驾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加之普通百姓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许多事故车多是无牌照车,无驾驶证车,无保险车……这些无不构成严重的事故隐患。

3解决策略

3.1多方合力,完善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任重道远,并非一蹴而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方面应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并提出建设性改造策略,多渠道,多途径,向上级部门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入,用于农村道路建设计划。与此同时,鼓励村民自主设立道路改造专项基金,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动的“等,靠,要”,要发挥多方面力量,共同努力,为改善农村道路状况献计助力。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暂时无力改造的农村道路,应尽快补立交通标志标线;对于偏僻路段,应及时补修挡阻墙和防护栏;对于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力争补设交通警示信号灯,减速标志……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会同当地村干部定期对有安全隐患的路段进行排查,及时给予提醒或修建、补建。

3.2要提高交通要素的安全标准

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人、车、路”等诸多要素关联紧密。笔者曾对事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驾驶员、车辆和道路原因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伤人数相当惊人,故而必须提高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如: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疏导车辆,防止因车辆多、流量大、车型杂造成的车况差;改善转弯半径小、线形设计不合理、通车视线不良、坡度大等一些等级较差,甚至是等外路况。

3.3要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

自今年三月份起,为了提高公路管理效能,保证安全性,对于县乡公路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不断加强,实行属地管理措施,彻底改变了以往靠公安交警单打独斗的极其被动的情况,由镇政府牵头、交管所、公安城管等相关整治部门,对农用车辆和驾驶员进行排查,在排查的同时进行治理和教育,如:挂横幅、出版报、发材料、或发放交通安全温馨提示卡,甚至可以组织学习班等多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将宣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每户居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守法意识,努力形成“群防、群治”,全社会关心交通道路安全的良好氛围。

3.4要合理调整交通结构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对能开通客运车辆的县乡道路,开辟公交线路,逐步淘汰低速安全隐患多,占地面积多的人力三轮车,使交通结构趋向合理。同时加强路面秩序管理,对农用车非法载客超载等违法行为应坚决予以打击,同时要改进工作方式,在严查无牌车辆上路、无证驾驶证时,可采取上门服务预约办理的办法,为群众办证上户提供便利条件。

3.5建立政府主导的多方共同参与的管理责任机制

广泛建设交通安全县、乡、村,实行交通安全和乡镇领导与驻村干部以及村委会干部政绩挂钩责任制,把每个村的驾驶员,分别纳入驻村干部、村委会干部进行管理,建立奖罚制度,奖惩分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各种影响农村交通安全的隐患,并且及时披露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与乡村部门定期召开和坚持调查研究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此不失解为决农村交通安全难题的行之有效方法。

4结束语

随着农村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交通安全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全社会都关心、重视、理解和支持交通安全管理,才能够切实保证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平安的交通环境,建设文明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邹晓光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融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塔岭镇宝巨村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乡村道路发展迅速,有些地区已实现村村通公路。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来突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并呈高发态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损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进行有效治理,笔者就此作一简要探讨。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道路逐渐增多,但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不足

近年来,农村道路逐渐增多。例如,江苏省至2006年已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万公里,全省1万多个行政村实现等级路连通。与此同时,在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方面却明显存在不足。目前的主要问题是:①不少路段的交通标志标线不健全,无安全设施。如全省85%的县乡公路没有相应的交通安全标识,不少农村集镇、急弯、陡坡、村庄、学校、交叉路口等复杂路段,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几乎没有,一些险桥险段,临河急弯基本没有设置警示桩,特别是有些乡镇公路一侧临水,道路边无遮无挡,夜晚极易引发翻车、坠河事故。②路段设计不合理、不科学。有些村道路直接连着国道、省道,支线道路较多,有的交岔路口有建筑物或是其它绿化带阻挡视线等。③大多数农村道路没有路灯,都是混合道路,人多车多路窄,非常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总之,农村道路安全设施不足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软肋,是导致交通事故的多发高发的重要原因。

2.农村机动车数量迅猛增加,但安全性能差、交通安全隐患多

在农村,出于生产、生活之需,购买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家庭越来越多。近几年,江苏省农村机动车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然而,其车型多而杂,且机械性能、耐用性及安全性能较差;病车、报废车、非法拼(改)装车、无牌无证车上路行驶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农村道路交通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

3.农村交通活动不断增多,但不遵守交通法规的现象相当普遍

在农村,无论是交通参与者的出行时间,还是乘座、驾驶交通工具的次数均越来越高,交通活动十分频繁。然而,有路就行,过马路时不看左右车辆,拐弯时不注意避让其他车辆的现象屡见不鲜,总认为机动车肯定会主动让。农村道路本来就不宽阔,有的人却在道路上并排骑车或并排行走;有的买了新车不办理驾驶证、行驶证便上路驾驶;投保率极低;农村近乎是“黑车王国”,农用车违法载客、人货混装现常屡禁不止;酒后驾车、疲劳驾车、强行超车、高速行驶、逆向行驶、违法掉头、争道抢行等司空见惯;违法占道现象相当普遍,如建筑材料占道、集贸市场占道、农村手工作坊占道、打谷晒粮占道等;车辆乱停乱放,路口秩序混乱。如此等等,导致道路交通事故频发,逃逸案件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

4.农村道路交通日益复杂,但管理力量十分薄弱

农村道路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目前主要由交巡警部门的公路交巡警中队负责,但交巡警部门受到人员、经费等自身条件的限制,主要警力大多布置在国道、省道上,因此,农村道路基本是“交警管不到,派出所管不了”的交通安全管理“盲区”,以致很多时段、路段失控,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车辆严重失管,安全隐患突出,交通事故和交通肇事逃逸案频发,甚至引发停尸闹事、堵塞交通等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理念滞后、制度缺乏

目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重化趋势,弱管、漏管、失管现象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制度资源不足。①重建轻管。近几年来,农村道路越修越多。但是,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非常突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县乡两级组织基本没有专门人员也没有专门经费投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②体制不顺、缺乏有效机制。县乡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协调配合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村委会、学校和企业等未能发挥其应有的预防和教育功能。出现交通问题就找交警这种单一性管理思维与模式还十分普遍。③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程度不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单靠交警部门是难以胜任的。要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县(市)、乡(镇)两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④缺乏科学、合理的警力配置机制。长期以来,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上的警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目前交通管理的警力资源主要都投放在国道、省道等主干道和城市道路上,虽然乡镇道路线长面广,交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但是交警部门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2.许多村民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规范的交通习惯

农村群体的文化素质与快速发展的农村交通事业不协调这是困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农村,由于文化素质等众多原因,许多交通参与者对现代交通的特点认识不足,交通安全意识十分淡漠,对用血的教训制定出来的交通法规不知道、知道也不遵守,在交通行为上我行我素,陋习依旧。农村地区的交通事故大多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村民自己违法行车走路,随意横穿公路造成的。部分农村机动车驾驶人因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驾驶素质难以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且缺乏职业道德,驾驶技术不良,交通违法现象环生。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为“马路杀手”的低驾龄驾驶员,他们无视自己驾驶经验缺乏的事实,“半路出家”做“黑驾驶员”,刚放下锄头就握着方向盘,因此对道路上各种情况的估计、判断能力不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更为可怕的是,由于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是一种连续缓慢的变化过程,许多村民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近乎麻木。这是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巨大障碍。

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投入不足

就政府而言,以政策调整为主线,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与反哺力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良性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还历史对农村和农民的欠账,其中理应包括农村道路交通所需的必要经费。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尽力筹集资金扩建、改建农村道路。但是,农村道路建成后的养护、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事故急救等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财力保障机制,使农村交通事故及致死率不断上升。

三、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治理对策

1.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要逐步形成“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联合行动”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网络,为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市)、乡(镇)政府应加强对本地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与监督,加强综合协调,及时研究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形成公安、交通、农业(农机)、安全监管、工商等职能部门及村委会、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齐抓共管交通安全的新机制,建立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应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高效得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决策、指导、检查、协调、督办作用,科学准确地界定联席会议各职能部门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职责、任务和标准,搞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使之守职尽责,形成合力。

2.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

(1)严格实行农村道路安全设施“三同步”制度。对新建、改建的农村道路,县(市)、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赋予的职责,认真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好与道路等级相匹配的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工程质量和道路通行安全。交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与行业监管,督促道路投资单位及建设单位严格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制度。

(2)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度。①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政府要严格制订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并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②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凡有渎职、失职等违法行为或监管不力的,依法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建立农村道路交通运输市场的安全监管制度。首先,强化“三关一监督”工作制度,严把道路交通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与汽车客运站安全监督;其次,要加强农村客运秩序整治,强化运输市场管理,加大打击“黑车”营运等违法行为的力度,逐步实施农村客运公司化、集约化经营;其三,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农村接送中、小学生车的安全管理,确保车辆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加强对驾驶人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严格禁止超载,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4)建立长效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现代交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宣传教育是提高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特别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根本之策。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制度建设。对此,①加强对驾驶人的教育。充分利用驾驶员协会、驾驶员所在村组和单位,强化驾驶人法制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同时,交警部门要经常深入农村,配合村组和单位适时组织农村驾驶员进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和安全常识教育。②加强对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采取到村入户,进厂驻校,送交通法规上门等多种形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③以重特大交通事故为警示教材,进行警示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以《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为基本内容的警示教育,逐渐改变一些农民“有路就行”的传统观念。

(5)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政府要把农村道路的养护和管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道路的养护,政府要予以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同时,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公安部门妥善解决人员、经费、装备等警务保障方面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断增强这支专业队伍的自身活力和整体战斗能力。

2.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核心作用

(1)科学配置警力,完善农村交通勤务模式。公安机关应统筹安排、科学配置警力,努力调配部分警力向农村道路延伸、辐射。依托派出所的优势,建立和完善农村交通警务室。要明确各派出所主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和交通民警,负责辖区乡镇道路日常交通秩序管理,处理辖区乡镇道路上的一般交通事故。交警中队应在重点管好国道、省道和县道的基础上,对乡(镇)、村道路交通管理进行业务指导。

(2)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①对辖区内农村道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对安全隐患突出的路段(点)进行硬件改造,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②根据辖区内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认真梳理总结,排查出事故多发时段、路段,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③不定期对辖区内农用车、摩托车等“五小”车辆进行专项整治。

(3)严格驾驶人管理和车辆监管。要严把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培训、考核和审验等关口,提高培训和考试质量。实行农村机动车管理上门服务制度,提高车辆的上牌率、检验率。针对远离市区,上牌办证、检验很不方便这一实际情况,交警部门应增强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适时派出民警下到农村开展上门服务,为群众车辆办理牌证手续。切实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以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对农村道路交通的管控能力。应逐渐把“电子警察”、酒精检测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现代道路交通科技手段逐步向农村道路交通延伸,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

作者:汤三红 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篇3

当前农村交通安全现状:以万泉县为例‚至2008年底‚万泉县拥有公路里程972公里‚其中‚省道124公里‚县道144公里‚乡道634公里‚街道20公里‚其它专用道路50公里。全县总公路密度为0.57km/平方公里‚全县农村公路占总公路里程的80%‚其中‚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的91.8%。由于农村公路等级差‚交通安全标志标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加上农村机动车辆发展迅速、公安交警警力不足、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长期以来农村交通安全失管失控现象尤为突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总体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991年万泉县发生交通事故68起、死亡8人、受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11.8万元‚而2008年发生交通事故105起、死亡20人、受伤94人、直接经济损失22.8万元‚四项指数分别上升了54.4%、150%、327%和93%。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建设新农村的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基本上达到了镇镇相连‚村村互通‚为山区村民的出行提供了舒适快捷的道路交通条件。但一些地方道路基础差、经费困难‚各项交通安全设施不能及时配套‚加上村民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都为新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埋下不少隐患。

1、中小学交通流产生的问题

中小学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教育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其一‚接送学生车辆状况令人堪忧。随着农村体制的变革‚大部分农村小学都集中到镇中心学校‚这样一来‚中、小学校‚幼儿上学放学都需由机动车辆接送。但是‚部分学校为了节省开支‚临时雇用部分面的车、三轮摩托车用来接送幼儿。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其二‚学生搭乘超载车、货运机动车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票价和运力的影响‚超载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学生三五成群在公路上追逐玩耍‚目中无车‚临车横路‚搭乘无牌车、超载车、货运机动车。

2、部分货运车辆违法载人现象屡禁不绝

偏远乡村三轮摩托车违法载客现象依然存在。三轮摩托车一般不受路况的限制‚驾驶人多为偏远乡村村民‚平时忙完农活‚挤出时间赚几个零花钱‚以补贴家用。而这些“三无”车辆由于车辆技术状况差‚驾驶人员素质低‚承担风险能力弱‚一旦发生事故‚赔偿费用很难到位‚给事故处理增加了很大难度。

3、占路为市‚违章作业现象难以取缔

马路市场、违法占道作业隐患多。广大乡村沿袭多年赶集习惯‚一到赶集场日‚各个村民画地为牢、占道为市‚不仅造成交通堵塞‚而且不时酿成交通事故。另外‚比如建房占用街道、公路有效路面堆放物料;利用路边门面开办汽车修理业务等‚不仅影响了道路交通的畅通和车辆行驶安全‚还不时引发交通事故。

4、“乡村游”给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造成压力

农村道路的硬化和兴起的“乡村游”也给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受资金等因素制约‚农村道路硬化后路面等级不高。路面普遍狭窄‚弯多、坡陡、视距差。且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未及时跟上。许多急弯、陡坡路段、交叉路口缺乏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第二‚“乡村游”的兴起促进了机动车辆的运行率‚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难度。当地农民使用小三轮或者摩托车进行载客‚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同样严重。

二、影响农村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

1、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当前‚虽然某些行政村已确立了交通安全员‚但大都未建立健全农村墟日安全管理、交通事故责任检查、交通安全定期检查督促、交通安全工作例会等各项日常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或即使建立了部分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但也未能落到实处‚工作流于形式。

2、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经费难以保障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农村交通安全协管、交通安全宣传等管理经费不到位‚交通安全管理各项措施难以落到实处。

3、交通安全宣传不到位

一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未能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局面。长期以来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仍靠公安交警单打独斗‚宣传教育在人力、财力上受到诸多限制‚导致宣传教育工作只能顾点‚难以及面。二是宣传教育缺乏新颖性和丰富性。目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所能借助的手段不多‚主要还是挂横幅、出板报、发资料等传统手段。加上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导致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得不到全面提高。

4、交通要素不符合交通安全标准

交通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人、车、路”等诸多要素有关。根据事故统计分析‚驾驶员、车辆和道路原因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约占71.6%、6.2%、0.16%。一是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差。主要表现为: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差;沿线村民交通法规知识匮乏;安全意识差。交通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二是车辆多、流量大、车型杂、车况差。有汽车、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等各种车型‚可谓应有尽有‚车型较杂。有不少二手车‚还有拼装车、报废车‚车况差。另外‚农村公路多为四级和等外公路‚弯道转弯半径小‚线型设计不合理‚通车视线不良‚桥面窄、坡度大‚平面交叉口多‚路况差。

三、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涉及“人、车、路、环境”诸多要素‚要切实扭转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薄弱、基层脆弱、管控软弱的现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确立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安全管理体制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大格局。首先‚要确立政府主导‚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从县到乡到村‚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县级人民政府主导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交通安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乡(镇)、村组以块为主‚定人、定责、包村、包车、包路段‚建立以农村乡镇村组、学校为主干的前沿阵地。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要落实城乡一体化的交通安全管理经费。按照“交通养路费返回一点‚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补一点”的方式确保交通安全管理经费。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乡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把乡村交通安全工作延伸到行政村‚进一步发动农村治保力量‚充分发挥农村治保组织的作用‚使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

2、改善路况‚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高行车舒适性

农村道路在新建、改建时必须认真落实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三同步”原则(即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认真落实“谁牵头、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完善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工作机制‚加强乡村道路日常养护‚做到责任明确‚设施齐全‚养护规范‚确保路况良好。对农村公路中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侧险要等危险路段进行改造‚通过增设防撞护栏‚增设标志牌‚设置公路线形诱导标志等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公路行车的安全性。

3、推进公交优先战略‚优化车辆结构

采取优惠政策措施‚构建“公交优先”体系‚优先发展公交事业‚提高公交车辆出行分担率‚既是解决农村出行难问题的关键之举‚又是保障农村交通安全有效途径。实施大公交战略‚通过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大力推广安全、经济、实用、便捷的城乡公交车‚逐步建立起农村公交车“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有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优化农村道路上的车辆结构‚建立安全、有序、高效的客运秩序‚减少农村交通安全隐患。

4、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的执法管理

公安、交通、农机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道路的无牌无证、农用车、拖拉机载人、人货混装、违法占道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从严查处各类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大力整治农村道路的行车秩序。组织专门力量‚定期开展农村道路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5、深入农村宣传‚增强农民交通安全意识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做好农村交通安全工作的治本之策。要建立健全宣传工作责任制‚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提高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宣传方式上‚要突出“以人为本”‚生动活泼‚讲求实效。尽可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举办图片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交通安全征文比赛、书画比赛、小交警夏令营、播放光盘录像等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总之‚要保障农村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切实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离不开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保福.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科技.2008.7.12-14.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高速公路;品质工程;纵面设计

1项目概况

项目起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东侧的民建镇,顺接仁沐新高速公路马边支线止点,止于昭觉县以南的新城镇,与规划的西昌至昭通高速公路相接,初设路线全长152.48km。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四川省高速公路网,强化成都经济区对攀西经济区的辐射带动,对凉山腹地地区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环境复杂

2.1地形地貌

乐山至西昌高速公路项目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过渡地带,位于川西南横断山系的东北缘,介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之间,地势南高北低,路线设计高程由马边(约600m)至大风顶海拔逐渐升高,至大风顶最高达2070m,由大风顶至昭觉(1680~1730m)段海拔逐渐降低。勘察区内地形崎岖、起伏大、峰峦重叠、气势雄伟。

2.2地质结构

项目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南北地震带上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属青藏高原地震区。四川南部主要受扬子克拉通、筠连—叙永叠加褶皱带及康滇前陆隆起带控制。西部是高山、高原,海拔多处于4000m以上,属于青藏大高原的东南翼;东部属山地与盆地,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台阶上,海拔1000~3000m。工程区区域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上扬子台褶带西北侧,西邻康滇地轴,东接四川台坳,构造类型以NE向和NS向的断裂、褶皱为主,褶皱及断裂构造均较为发育。

2.3地震断裂

本区的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整体性、间歇性抬升为主,并具有抬升幅度西部大于东部的掀斜性和沿边界断裂的差异性运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河流下切形成多级阶地。第三纪末期以来,由于本区剧烈抬升,形成金沙江水系强烈下切的峡谷地形,山势陡峭,冲沟短而坡降大,崩塌、滑坡较为发育的地形地貌特征。根据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定,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0.20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Ⅷ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0.45s。

3路线设计方案

3.1平面指标

平面设计中采用了基本型、卵形、S形3种平面线形进行设计。其中,基本型曲线为“直线–圆曲线–直线”和“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2种线形相连。同向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一般路段不小于6v,困难路段的直线长度可取满足不小于4v;卵形曲线为相邻两同向圆曲线以一回旋线相连,小圆与大圆的半径比取(R2/R1)=0.2~0.8,回旋线参数满足R2/2≤A≤R2;反向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不小于2v;S形曲线为两反向圆曲线以两回旋线径向连接,大圆与小圆的回旋参数比(A1/A2)不大于1.5、半径比(R1/R2)不大于2。基本型平曲线回旋线参数须满足R/3<A<R,原则上控制缓和曲线与圆曲线长度之比为1∶2∶1。

3.2纵面设计

根据沿河路堤设计水位、跨越溪沟的最大洪水位、各被交叉道路位置及所需最小净高,以及岩质、土质路基边坡的最大安全高度、路基填挖工程量与取弃土场场址,结合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条件进行纵断面设计。设计洪水频率采用的是百年一遇(1%);被交叉道路的净高满足:主线上跨一、二级公路时的桥下净高不小于5.0m(一般按5.5m控制),上跨三、四级公路时的桥下净高不小于4.5m;汽车通道净高应不小于3.5m,当通道为邻近厂矿等重型车辆通行使用时,通道净高须不小于5.0m,畜力车及拖拉机通道净高应不小于2.7m,人行通道净高应不小于2.2m;主线下穿35~110kV、220kV、500kV、800kV架空高压输电线最小垂直距离分别满足不小于7.0m、8.0m、14.0m、21.5m;主线下穿支线或人行天桥、渡槽时应满足净高不小于5.0m。为避免纵坡零碎、优化平纵组合,对部分分离式立交和通道进行了移位或原地适当降坡的设计,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工程建设数量的同时,做到与沿线地形相适应。

3.3平纵组合设计

路线设计应将平、纵、横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依照平面流畅、纵面均衡、配合得当的原则开展线形设计,以保障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驾乘人员视觉的连续性。平面线形设计时,选取了与地形、地物相适应的技术指标,并优化前后曲线以及直线之间的搭配,保障设计线形流畅;纵面线形设计采用合适的指标,竖曲线半径满足视觉要求,实现了兼顾安全美观与经济合理的目标。在直线上、平曲线内结合具体情况设置变坡点,以使平纵组合合理;隧址平纵面线形满足“洞口内外各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纵面线形应一致”的规范规定。竖曲线半径多取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保障线形连续、顺适、圆滑、流畅,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沿线地形相适应,同时利于车辆安全、高速行驶。本项目的平纵线形均衡、连续、无突变感。

4创建品质工程的总体设计情况

4.1选线原则

(1)选定平纵指标符合部颁标准、规范规定和运行速度要求,以确保公路运营安全。处理好增加建设里程与降低运营成本、减缓平均纵坡提高运营安全和扩大桥隧工程规模的矛盾,同时保证线形指标的均衡与连续,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2)避让沿线大型不良地质,以提高公路安全抗灾能力。测区按生态红线预留的走廊带狭窄、地形切割深、不良地质较发育,设计按照“避重就轻、避大治小”原则,避让了大中型滑坡(特别是顺层滑坡)、大中型堆积体等不良地质,如起点张油坊滑坡、大池山滑坡、苏坝乡滑坡等。(3)避免产生高填深挖路基。路线布设顺“势”而为,以曲线去拟合、适应地形和地物,达到公路与景观的相互协调,设计力求平面分合有序,纵面错落有致,避免深切长路堑、高填,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协调,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4)珍惜土地资源、远离环境敏感点。项目沿线土地资源匮乏、环境敏感点较多,路线布设时尽量不占或少占、分割大片规整的高产良田和经济果园,尽量远离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以及村镇居民点、敬老院、学校、医院。(5)与路网水系的协调。沿线各类通道的布设应方便沿线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同时在保证净空标准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填挖高度,以减少工程量。路线设计保障了河流、排洪排灌渠道的畅通,选择较为理想的跨越位置及交叉角度,避免了过多的改移影响原有沟渠功能的现象。

4.2因地制宜布局服务设施场平位置

(1)将大风顶互通主线标高降低38.630m,布设与主线同高的服务区基本功能区,避免设置多个回头弯道下坡至引出式服务区场平,提高了过境载重大货车行车的安全性。(2)雷马坪隧道进口K50+315至大风顶隧道出口K70+712段,路线长20.397km,共设置6座隧道,其中特长隧道有银厂沟隧道(4240.5m)、桂花隧道(4912.5m)、大风顶隧道(5691.5m),为隧道占比达89.4%的隧道群,需重点考虑隧道应急救援问题。因此,结合地形条件,于银厂沟隧道出口至桂花隧道进口路基两侧设置桂花停车区(场平面积10000m2),平时停靠养护车辆,灾情发生时,停靠救援车辆。

4.3隧道洞碴的综合利用

为利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根据全段隧道出渣量、出渣岩土性质和强度、所需材料数量,结合场区地形、地质、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利用洞碴。隧道施工产生的洞碴就近用于路堤填筑,其中部分玄武岩、灰岩洞碴用于结构物骨料和路面骨料。

4.4充分利用乡村道路、专项规划施工便道,达到互利共赢

(1)充分利用沿线既有道路作为永临结合便道,尽量减小便道规模、节约临时占地;前期用于施工的便道,后期交付地方管理和使用,达到项目和地方双赢的目的。(2)结合沿线既有道路组成及特点、项目施工进场及弃渣需要,将便道分为国省道公路、县道公路、改建乡村道路、临时施工便道等4类。(3)完全利用国省道公路不计列任何数量;利用县道公路主要为双车道6.5m四级公路,按原路路面结构计列路面恢复数量。(4)改建机耕道一般按双车道6.5m路基宽度进行改建和加宽,特殊困难时,按4.5m路基宽度,并每300m长度内增设错车道,完善安全设施设计,提高行车安全性,改善沿线出行条件;按混凝土路面计列恢复路面数量,改建和加宽占地归于临时占地。(5)根据工段划分、施工组织及施工场地、弃土场的布设情况,合理确定临时施工便道、纵向施工便道、横向施工便道。

4.5安全设计措施

顺应地势,充分利用沿线沟谷地形选取路线线位,通过合理运用技术指标,保障路线线形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流畅性;充分考虑复杂地形、地质及气候条件,通过采取主动防护措施确保公路运营安全,加强对结构物的安全性检验等,解决公路设计的安全问题。充分考虑施工因素,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超前预报探测和应急预案措施,并在施工中加强交通管制和防护措施解决公路施工的安全问题。在桥隧等特殊路段,对轮廓标进行加密处理;对于隧道口的路面,采用彩色薄层铺装的方式,增大路面的摩擦力,有利于行车安全;对气候条件差、桥隧平面指标相对较低等特殊路段,进行全程监控以便及时掌握路况信息;在部分路段以及长大隧道入口处均设置可变信息板。所有隧道内设置可变限速标志,以便驾驶人员及时掌握路况信息,保证行车安全。

5结束语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城市风景园林;乡村景观;融入意义;融入途径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包含了与之相关的生活、生产和生态三个层面,是乡村聚落、生产性和自然生态景观的综合体,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精神、审美密不可分[1]。乡村景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生产性和审美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保留地域民风习俗、历史文化特征,对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意义重大。随着现代人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下中国城市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雷同景观设计,让城市居民在城市就能感受到自然亲切、质朴清新的乡村韵味,满足“开窗面场蒲,把酒话桑麻”的生活追求,是当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者和研究者必须思考的课题。近年来相关研究也在持续推进,如梁涛[2]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城市景观设计中乡村历史文脉的作用,提升城市景观效果,促进城市与乡村景观融合发展;张纯[3]研究认为融入乡村风景可使园林建设风格更加人性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宋超[4]研究认为现代城市环境改造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王忠翠、徐晓明[5]研究提出风景园林设计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农业耕作景观和田园风光,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层次;江学思[6]以我国当前的乡村景观建设现状为基础,提出以乡村元素与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相融合的双赢发展路径等。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1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意义

1.1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园林风景设计能较好地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充分尊重地域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7]。在经济不断创新以及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大环境下,乡村景观和特色文化已成为新兴文化创业产业的重要资源,把乡村景观融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丰富城市景观,为城市环境治理完善奠定好精神基础,也是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需要,能将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在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之中。

1.2使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和人性化。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率越来越高,但在追求经济过快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乡村景观能让自然环境得到合理的利用与保护,并不断丰富传统景观的规划设计[8]。进行城市风景园林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体验的场所。不少城市的景园林设计规划大多遵从城市的建设理念,对乡村元素的应用过少,不能充分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相融合,导致城市的园林建设朝着经济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自然本真,也缺少回归自然的感觉。将乡村景观融入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从而充分展示出城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提升城市的整体风貌。

1.3提升城市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单调枯燥的快节奏城市生活让城市居民压力越来越大。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其中近六成人处于过劳状态,因此城市居民对具有疗愈功能的园林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2020年发生的肺炎疫情,敲响了人们关注身体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的警钟。人们开始逐渐偏爱乡村的生活方式,需要越来越多高品质的休闲场所。将乡村景观融入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无疑是一种极佳的路径,既能增强城市的自然性和生命性,也提升了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在茶余饭后就能享受身边的园林风景,大大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2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的途径

2.1融入乡村价值理念。乡村价值是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中不断累积起来的古老智慧,乡村的生产与经济价值是维系乡村价值的核心要素[9]。乡村的生态环境有别于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和谐的邻里关系等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友好的生活空间。为此,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要积极吸纳乡村的价值理念,增加公共开放的园林景观,为城市居民交流互动提供空间和平台,有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城市社区关系。

2.2融入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历史文化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应用价值,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能体现乡村特征的历史文化和民风习俗等。乡村景观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追捧,与其包含的地域文化是分不开的[10]。将乡村景观融入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要更加注重乡村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传承,防止应用过程中因受现代建筑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消失,根据乡村不同地域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让现代中透视着古典,繁华中隐藏着简约,展示出城市景观中的独特乡村气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地方文化的文脉,从便于居民理解的角度做好相关服务,除景观和实物展示外,还可通过增设解说提示牌加深人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让城市居民也成为乡村文化的爱护者和传播者,承担起积极宣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作用。

2.3融入乡村景观风貌。乡村景观不只是自然界产物,还是各种风俗与历史文化等内容的综合体,在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融入乡村景观,让身处城市的人在舒适的环境中放松心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加强城市道路和乡村道路的相互结合,将乡村特色景观道路融入城市,设计出曲径通幽的感觉,并在道路的两侧设置乡村生态景观,凸显出乡村文化的特征,为城市居民营造出富有生活化气息化的观赏氛围,赋予城市风景园林新的艺术风格。

2.4融入乡村生活体验。传统乡村生活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天地人合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的生活场景和生产方式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乡村的风俗习惯也渐渐陌生。如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少有机会参与乡村的生产生活,缺乏乡村实践的机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理解力不够。在进行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布局时,可适当增加乡村生活体验项目,让城市居民能亲身体验农耕种植和四季轮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践不足的问题,提升人们对乡村风俗习惯及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改变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偏见,留住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既能增添城市园林景观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又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宣扬并传承着我国优秀的乡村文化。

3结论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6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所有要素。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深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促进新型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各项服务措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的节约利用,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节能减排和降耗治污的绿色城镇建设。因此,必须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切实抓紧抓好。

建设美丽乡村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各级地方与政府加强和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规律,更好的密切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有效地提高领导能力的科学性。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端正认识,充分了解建设美丽乡村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历程从农村起步和突破,改革开放又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水平呈阶梯式增长,农副产品产量稳步提高,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相比较,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提升农民居住环境质量,推进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作体制不顺。受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在建设美丽乡村前的基础设施情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好的地区基础设施会健全一些,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物力要多一些。有些地方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规划中,没有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导致规划脱离实际,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规划与施工脱节,建设中无人监管和指导等现象出现。

②生态经济发展不协调,缺乏持续动力。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提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还要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的空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同赢。当前,多数乡村存在着生产生活垃圾随地乱放、化肥农业实用过量、非法占有耕地等现象。部分乡村为了优先发展经济,任由非法开采矿山破坏土地,接收城市淘汰的高污染企业等。虽能短时间发展经济,但破坏了环境,不能持久存在发展。

③农民主动性不能调动,工作缺乏主动意识。要建设美丽乡村,最终的受益者是农民。建设怎样的美丽乡村,怎样建设美丽乡村,都应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建议,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果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再好的政府规划,再多的政策扶持,再大的资金投入,也难发挥长久有效的作用。

④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制约突出。制约建设美丽乡村因素有很多,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乡村生态面貌的改善与农民整体素质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全面型高素质农民进行管理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美丽乡村,能把生态、文明、持久的理念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

⑤基础设施管理难解决,服务理念缺乏。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责任划分不清,党群干部服务意识缺乏,常常会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后,有人使用,却没人管理的情况。如乡村道路、公共设施、绿地等基础设施,因为长期没有人维护和管理,已经出现了坏损和荒芜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后,也将面临基础设施维护和公共服务事业管理问题。

三、突出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涉及范围较广,工作内容任重道远。要求各地方与政府,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进一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工作细致入微,保障美丽乡村。

①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要立足改变村容村貌,通过整体规划和环境整治,配好相关公共设施,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创新和推进环境长效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把当地实际情况与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相融合,健全责任分工和经费保障体系,深入参与建设一线中,从整体上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②重整产业结构,增强持久发展动力。美丽乡村以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持久发展下去。建设美丽乡村要立足现有资源,坚持环境优势与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农业,开发特色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鼓励乡镇、乡村投资建立绿色产业基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

③增强农民活力,发挥主力军作用。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参与。这需要各地方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增强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只有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力,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形成建设美丽乡村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

④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人才制约问题。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引导农民自我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技术,提高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和文化下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只有农民整体素质不断的提高,才能更好的管理和维护美丽乡村建设。

⑤健全保障体制,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对美丽乡村的管理与维护,村里应设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处和保洁队伍,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卫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旧面貌。各政府应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明确分工和责任,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和内容,经常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解决困难,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拥护,形成良好的干群氛围。

四、结语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7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旅游;城口县;发展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还对此写进宪法,而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路径。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通过旅游业来促进发展,不仅生态环保,而且节约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益,实现多产业共同发展。想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不仅要依赖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因素,还要在现有的农家乐和一些乡村旅游体验项目的前提下,积极开发观光农业,以及具有养生、休闲功效的旅游项目,开拓一些具有代表性、可推广性的特殊服务,打造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特定路线,并建立一个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从而达到有效促进农村农业旅游发展,帮助当地贫困居民脱贫,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城口县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条件

2.1区位优势明显城口县位于重庆市的东北部,地处长江国际旅游黄金水道的上游,是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和上游的衔接部分;其是陕、渝、川、鄂几个地区的交接地带,南北位置合适,东可到大三峡,南可至张家界,西可达大巴山、黄龙,北可抵西安;与开州、巫溪、四川万源等地区接壤,这些旅游资源都特别有利于特色环线旅游的设计。不仅如此,城口县还是长江库区重要的生态保障,是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这对于城口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极其有利。

2.2丰富的旅游资源。城口县有着丰富的自然、生物和人文景观,资源主类高达8个,资源亚类有27个,资源基本类型有155个,这足以说明资源种类多。城口县有山脉河流、森林、民俗风情,是观光、游玩和避暑的完美住所,旅游景点也多达20个,其中,部级旅游景点有大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同时,九重山也被命名为重庆自然风景区,大巴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黄安坝生态旅游度假区被列为重庆市“十大旅游项目”和重庆市“十大凉爽胜地”。以崖柏为代表的珍稀动植物品种多,有古生物化石、山神漆器、鸡鸣茶、名贵药材、城口县老腊肉、野生菌、海宝玉等极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资源为发展城口县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2.3丰富的文化素养。城口县历史悠久,位于四川、湖北和重庆(城市)的交界处,秉承巴蜀文化的传统,并受到三秦文化和楚天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城口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富有乡村气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人民口中广泛流传,已经成为城口人民休闲娱乐和群众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歌曲、民间故事、花鼓、舞狮、摇钱树舞蹈、彩船舞、锣鼓、孝子歌等是迄今为止使用最广泛的。城口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城口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3城口县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困境

3.1专业性人才不足,管理机制有漏洞。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越来越多的乡村精英人才开始流入城市,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出现了乡村人才空心化的现象,农村多为老人和小孩,乡村从业青壮年参与度低下,不能带动其经济发展。且教育投入力度不够,乡村旅游从业者未得到专业系统的培训,文化素质低下,基本的管理机制不完善,这些都是乡村旅游扶贫的困难点。

3.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薄弱。城口县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大巴山森林人家数量不多,且分布参差不齐,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公共卫生间、路标牌、休息停靠区、停车场等)设备不完善,道路的路况差,通行困难,乡村道路急需升级,卫生环境没有得到重视,乱扔乱倒现象频繁,缺乏专人规划管理。而且城口县乡村旅游文化不突出,未能形成地方特色,导致旅游定位不准确,没有很好地挖掘出其乡村旅游文化,目前城口县的乡村旅游停留在休憩、打牌、吃农家乐、住农家乐等层面上,这样的乡村旅游不能满足绝大多数游客的精神需求,市场影响力太小,人气聚集困难。因此,如何打造有特色、有文化气息的乡村旅游是城口县乡村旅游值得考虑的问题。

3.3注重利益、忽视保护问题严重。乡村农业生态旅游与一般传统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不同,具有一定特殊性。总的来说,生态旅游可以看作是旅游业和农业的结合体,其在科研、环境保护、教育等方面对旅游观光区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求更加严格,但因为现阶段的部分负责人对环保认知度很低,从而导致过分注重利益而忽视了生态环保问题,这成为了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城口县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路径

4.1加大引进专业性人才力度,加快专业性人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使乡村精英人才流入城市,导致乡村专业性人才紧缺。而专业性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核心关键,所以首要任务是制定多种多样的人才优惠政策,开展对外对内鼓励机制,对外开展人才招聘会,引进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对内开展激励培训机构,让乡村精英人才自发自愿地留在乡村;要加快乡村贫困群众转变成专业性人才的建设步伐,定期邀请专家开展旅游扶贫相关知识、技能的职业培训,对城口县的贫困群众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其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同时对当地所有的专业性从业工作者进行专家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专业技能素养、领导管理能力、服务专业水平;要完善健全基本管理机制,制定好相应管理制度,管理分配各个部门的合作运作,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城口县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步伐。

4.2增大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强度,加快其开发建设。城口县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加大加快城口县品牌特色产品和地区建设,增大城口县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力度,如路标牌、通信、休闲娱乐区、交通、排水、供水供电、公共服务设施(停车场、公共厕所)、社会保障机构(医疗、教育、卫生、治安)等,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要有创新营销新方式,公路边设立广告牌,吸引游客关注,或邀请新闻电视台专题报道播放,扩大城口县的知名度。开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进行,占据市场的先机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要有专业人员来规划开发资源项目,合理有序地开展、开设通畅的旅游路线,并对环境资源实行保护政策。

4.3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突出文化特色。特色是旅游产品发展的基石,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城口县生态旅游特色文化不突出的问题,应该挖掘其乡村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有的文化,打造乡村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如农耕文化,让其乡村性成为乡村旅游特有的标志。中国的农业文化、乡村文化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发展最成熟的乡村文明。因此,要挖掘乡村文化,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将其开发成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应走向产业化道路,促使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4注重利益和保护观念的平衡,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必须注意利益和保护观念之间的平衡。有必要对游客数量、生态旅游质量和环境承受能力提出要求。这些领域的工作不仅要停留在概念和理论上,还需要建立与生态旅游内容相适应的完整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这种评价机制中,必须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游客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同时要考虑到负责经营和保护农业生态风景区的开发商和管理人员的利益。进行持续有效地评价,有效执行环境保护监督措施,减少生态失衡的发生。

4.5增强游客的整体素质,提高其环保意识。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紧密联系交互的过程。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与人的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游客是否具有适当的生态和环境意识,是生态农业旅游最终发展的关键。

5结论

乡村道路建设的意义范文8

关键词:安防工程;施工管理;作用

0引言

道路安全保护项目是公路建设的基础工程,包括公路工程和路旁交通设施。通常来讲,公路安防工程主要是视觉引导设施,以及各种信号的规划和设置。本文主要以广西乡村公路为例。由于该地区山高路窄坡陡,所有的乡村道路都需要与乡村客运相连接。由于私家车的增加,交通量迅速增加。因此,探讨公路安防工程施工管理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安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沿线交通工程设施严重短缺

公路绝大多数没有交通标线,或损坏的交通线没有及时修复;公路绝大部分两侧没有标线或高反光路标。在大多数陡坡和滑坡路段,没有设置无管制车辆缓冲区和危险逃逸通道,发生紧急情况时,无法控制车辆的强制刹车。许多危险的道路和桥梁没有反光警示桩,靠近水崖或急弯路段的道路没有设置防护墙或没有夜视反光效果,有的在路边移动石柱代替木棍,根本不能起到安全警示的作用。多数视线差或急转弯区间无相应的交通标志和视线引导设施,道路危险警告能力较弱,部分交通量集中的省道,县道和山区大部分道路没有预告、警告、旁路减速、停车等标志。

1.2沿线交通工程设施不合理

由于规划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现有的交通工程设施沿途存在盲目的随意性。道路大多没有夜视反射相关设置,夜间感应能力较差。另外,有些交通标志和提醒没有设置在显眼的地方,部分甚至被树木和其他障碍物挡住,因此这些设置几乎看不见,作用几乎为零。在一些山区的道路上,铁皮、水泥板或棍子被贴在柱子上或直接放置在地面上,以取代一些交通标志,安装简单,效果也很不理想。

1.3运输工程与沿线设施不相容

当下,道路交通工程与沿线道路设施相互隔离,存在不相容的问题。比如,一些道路虽然设有防护壁,但不在夜间进行反射。某些道路防护间隔过大,不在中间设置杆,安全防护容易出现问题。虽然有急转弯的警告标识,但如果没有凸面镜,则无法增加视野角。设定了警告灯的露出量,但没有设定警告的相关内容。

2安防工程工作重点

2.1公路防护要合理、分散、实施,统筹兼顾

统一土地利用,建设新,建设小城镇,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加强公路建设,促进山区交通快速发展,是道路规划过程的一部分:①在实际规划中,要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主要是指村、乡、村,促进各节点的协调统一。此外,要保证公路布局合理,并利用纵向和横向的结合来规划公路的短期和长期目标。②在安防工程建设中,必须将经济建设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综合各种要素,才能更好地进行公路建设。③公路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先主路后支线。首先,要使大部分高速公路畅通无阻,然后进一步细化,连接到那些小区域,最终实现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畅通,防止高速公路中间干线的建设,影响支线的质量。公路安防工程如图1所示。

2.2公路防护应因地制宜

在公路建设中,应因地制宜,使公路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国许多公路在建设中都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因此,必须考虑经济因素,杜绝盲目提高建设标准,防止施工返工,这些都是实际建设中的难点。任意折减的结构标准。此外,在道路建设方面,必须将道路建设标准与当地经济条件和基本建设总计划结合起来,以便根据交通和使用功能确定道路的技术水平。同时,在设计公路线路时,必须合理利用现有公路,减少公路工程量。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应始终坚持地方材料原则,根据交通特点、经济实力和资源,开展特色公路建设。此外,路旁有学校的,应当考虑道路对儿童活动的影响,在道路两侧设置人行横道和儿童标志,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限速标志和交叉口信号。

3安防工程施工出现的问题

如今,在安防工程施工管理依旧有较多的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安防工程的质量。

3.1管理存在形式主义

安防工程的建设很少受到建设主管的重视,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大部分是形式主义。尚未对安防工程的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以及维护,许多施工人员因此在建设过程会出现不负责任的状况。这是改善中国安防工程建设和监控的重要问题,说明了道路施工企业在安防工程中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3.2管理人员能力欠缺

安防工程中质量控制人员能力欠缺。随着中国交通业的飞速发展,许多道路施工企业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安防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缺少足够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

3.3智能化水平欠缺

道路施工质量的管理多数还是凭借人工检查,该领域的智能化实施速度慢,相关检查类设备在技术参数方面不符合国际标准。技术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对安防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的管理,这会为以后的维护和修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3.4工作制度欠缺

道路的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完善的工作体系,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没有清晰的责任制,安防工程问题一般无法确定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定责。

4安防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4.1重视安防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

安防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对于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基础性的作用[8],如果施工准备不当,会使得后续工序存在不同程度的披露,阻碍施工质量的提升。在施工准备阶段,要重点把握如下环节,开展系统化的准备工作:(1)保证施工预案编制的科学性,综合项目管理方同施工代表方的意见,并参考同类安防工程的相关经验,为施工的有效推进提供科学化的引导,有效应对安防工程中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要对施工材料、工序衔接、难点工艺等内容进行重点标注;(2)要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工程质量控制的引导作用,引入BIM技术,发挥其较强的模拟性、协调性、可视性优势,对于各类复杂工序加以有效控制,让施工人员更加准确地了解工程施工的全貌。

4.2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避免因工程错误问题给企业造成财务损失。安防工程主管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规制度。在对安防工程施工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相关的国家的工作规则,并对安防工程施工质量的标准和操作程序有透彻的了解。道路施工企业必须制定相关施工的质量标准,建立并有效管理项目施工的验收工作。

4.3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了提高安防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质量,相关工程施工的质量主管工作人员还需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此外,基于最大程度地区分问题质量的能力,该项目完全满足了各方面的施工要求。在管理安防工程的施工质量的过程里,主管工作人员必须清楚其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还需要了解项目建设的经济型、安全性和实用性等。在进行质量检查工作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安防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需要对管理施工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和专业储备,能够有效的区分项目建设的外观和质量问题,以提高管理质量。在对安防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如果工程管理主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能够准确地区分项目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则公司将无法使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由建设引起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施工主管人员应该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使道路施工在服务信息建设方面做得更好。

4.4加强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施工过程的安全不能只依靠企业来约束,最主要的还是施工人员自己注意。即便企业管理的再严格,但是施工人员不注意或者对安全生产知识毫无了解的话,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只有施工人员自己注意和企业严格监督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成效。而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其实是需要通过企业来进行培养的。企业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等宣传活动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

5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实现了空前的繁荣,为居民的迁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与此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公路安防工程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公路建设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和公路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公路安防工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安防工程的施工经理应采取合理的施工对策和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道路安防工程的服务性能,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安防工程为公路撑起一片晴天[J].中国公路,2019(21):68-69.

[2]桂零.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管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1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