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旅游研究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1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是党和人民对于乡村发展的新期望,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经济建设及环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平衡旅游业发展与乡村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从经济发展状况的层面出发,对中国的乡村旅游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提出更多助力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1]。

1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为进一步概括研究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对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展最多的乡村农业旅游。即将农业种植、采摘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一种帮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旅游模式。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包括种植体验、农产品采摘及农田观光等。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能够拓展游客的知识,还能够帮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二是现阶段较为流行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即农户利用自己的庭院及周边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并为游客提供民俗表演及农家饭等,是一种利用景观和乡村文化吸引游客的旅游模式。三是休闲乡村旅游。即为游客提供时间较长的休闲度假地点,并依托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放松环境,是现阶段高压城市生活背景下催生出的旅游产品形式[2]。四是以文化环境作为依托的红色旅游。即利用乡村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进行红色主体教育宣传,是一种将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模式,如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乡村旅游模式就是最为典型的红色旅游。

2中国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旅游品牌建设,难以为乡村经济发展助力。虽然现阶段很多区域的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在旅游品牌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乡村旅游品牌缺失影响了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助力。乡村旅游大部分是依赖独特的自然环境进行旅游行业拓展。由于中国地域较为广阔,很多乡村旅游仅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这些地区没有抓紧时机构建品牌化的旅游宣传策略,使旅游的发展过分依赖于政府主导和参与,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能力[3]。同时,非政府组织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这也使得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均衡问题。因此未来需要不断构建系统化的旅游品牌,维护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2.2乡村旅游的管理机制不科学。中国乡村旅游管理机制方面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缺乏科学的旅游监管机制。部分乡村旅游是由农户自行构建的,缺乏对乡村旅游的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或者监管职责混乱,使得旅游产品的价位以及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对消费者的权益以及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4]。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措施,旅游相关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使旅游市场出现一个项目被多部门同时监管而部分项目根本没有相关部门监管的问题。这也使同一区域的不同旅游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竞争,而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恶意竞争,不利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平稳发展。

2.3缺乏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上述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现阶段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农产品采摘、民宿等,是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复制的产品形式,缺乏具有标志性的地域特色因素,这也使得乡村旅游发展的持久力受到了影响。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在旅游市场上吸引游客以及提升核心的竞争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需要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及环境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经济发展基础。

3中国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3.1构建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助力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国乡村旅游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导致乡村难以通过旅游行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需要进一步构建具有特色的品牌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以期从经济发展的层面为乡村振兴助力。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乡村特色,发掘可以树立的旅游品牌。确定区域旅游品牌方向后,需要在旅游品牌框架下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路径,为后期乡村旅游发展以及资源统筹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根据确定的旅游品牌寻找旅游发展的目标消费群体。在对旅游行业发展规划的实践中,不断对目标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与研究,向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方向进行旅游发展规划。再次,基于互联网及现阶段的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发展方向,对乡村旅游的品牌特色进行宣传与推广,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品牌影响力,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基础,实现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最终目的[5]。

3.2综合规划乡村资源,强化旅游管理。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现阶段存在的管理机制不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进行调查与研究,综合规划乡村资源以便强化对资源的利用与管理能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管理层面的基础。乡村旅游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当地管理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规划经验存在欠缺。因此需要由政府部门引导,提升相关人员的旅游管理规划能力,对区域的资源进行管理与优化,提升乡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便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助力[6]。首先,在旅游行业发展中合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实行需求监管方式,着重针对旅游产品的定价、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的同时,维护旅游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其次,政府部门需要在旅游资源审批以及协调中及时了解不同旅游项目的发展需求,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旅游发展的有益方式充分利用到乡村振兴中,通过旅游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3.3根据乡村特色发掘乡村旅游产品。针对部分区域乡村旅游缺乏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对本地农产品及文化状况进行汇总,提炼乡村特色并进一步发掘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及经济建设[7-8]。首先,旅游产品的经营人员要认识到旅游产品特色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行业的经营理念与相关产品发掘结合在一起,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重视特色产品发掘工作。其次,搜集与总结乡村中的传统元素,将传统元素充分应用到旅游产品设计中。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是乡村文化的二次发掘与利用,在该过程中需要对乡村文化的发扬,而不是引入新的城市文化替代乡村文化。只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发扬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才能够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及社会发展,提升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同时,对乡村文化的发掘与利用,展现了乡村独特的精神魅力,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振兴的双赢举措。

4结束语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2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战旗村;花茂村

1研究背景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来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城市污染加重,城市居民承受了生活和环境上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感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来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乡土风情和静谧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截至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0%。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认为其核心和特点是“乡村性”[1]。苏飞(2017)[2]认为乡村旅游是借助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农事活动和民俗文化等材料,形成集度假娱乐、观光学习、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旅游体验活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存在发展方向的协调一致性[3],乡村旅游能够实现乡村价值再造,弥补因生产要素组合差异而产生的城乡差距,促进“三农”整体和城乡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4]。大量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还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由城市流向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基于此,选择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战旗村和花茂村作为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对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乡村发展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案例分析

2.1贵州遵义花茂村的成功经验。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以前是一个典型贫困村,村里交通不便、村民收入微薄,就连最基本的饮水问题都不能解决,全村将近一半的村民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一度成为“空壳村”。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推进精准扶贫引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推动农旅文一体化发展,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如今的花茂村不仅是一个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的旅游胜地,还是一个基本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7年16000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花茂村之所以能够从以前贫困萧条的“荒茅田”变为如今枝繁叶茂的花茂村,主要是以下方面的原因。第一,通过乡村环境治理来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一个规划引领,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全面改善路、电、水、气、讯等基础设施,推行“四改”(改厕、改灶、改水、改圈)和“三进户”(健康知识进户、卫生习惯进户、清洁环境进户),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清理河道,硬化道路,引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倡导村民栽种绿植,并通过制订村寨卫生管理公约督促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注重地域文化的保存。花茂村求变,但没有大拆大建,坚持黔北民居特色元素建设农村住宅,打好“乡愁旅游牌”,注重保存乡土风貌、乡土味道,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做到山水需可依、乡愁有可寄,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陶艺文化打造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第三,发展蔬菜种植业。以蔬菜种植业为基础,发展蔬菜深加工和观光农业,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绿色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下种养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第四,注重推进教育培训常态化。充分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配套建设村级图书室,积极开展“农民夜校”等活动,大力开展厨艺技能、酒店管理、网络销售、产业技能等培训,大力提升农村群众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

2.2四川成都战旗村的成功经验。战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在20世纪70年代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县办起了集体企业,2018年底,战旗村村集体资产达到57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4万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6月,战旗村“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做法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各地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借鉴和参考,其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为以下方面。第一,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发展集体经济。战旗村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率先开展清产核算,采取以资源换资金的方法,实施土地统一规划管理,这一举措为战旗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居民集中居住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战旗村还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以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的所有权者,以家庭为单位颁发股权证书,村民不仅可以作为公司股东得到分红,还可以作为员工参与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第二,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关闭对战旗村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污染企业,发展以花卉、草木、蔬菜瓜果为主的观光农业,打造规模化的生态景观,借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A级旅游景区,将原生态农业、种植业、加工业的过程景观化,强调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设计,例如让游客体验插秧、抓鱼等农业活动。第三,开展大学生进村入户活动,形成淳朴民风。2006年成都4所高校360名大学生走进战旗村,为全村带来了一次全方面的“大扫除”,战旗村的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给村民带来了好习惯和新观念。除此之外,战旗村还开展了一系列国学诵读、文艺表演等活动,培育形成爱国、淳朴、尊老爱幼等文明新风尚,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种幸福祥和、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第四,发展特色产业,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如今很多农村成为“空心村”的原因主要是从事传统农耕种植带来的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导致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就业。战旗村引进榕珍菌业、非遗郫县豆瓣制作基地等,解决了当地村民近80%的就业问题,以高收入留住人才,真正实现产业兴旺。

3发展启示

3.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兴旺。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存在“靠天吃饭”的特征,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则可能导致颗粒无收。同时,仅靠种植业实现的经济收益早已无法满足农民的开支需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增加农业附加值,实现农民就业多元化,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还能延长产业链,带动商贸、运输、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带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生产开发等。同时,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引进高新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形成稳定的产品供给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3.2改善乡村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很多乡村都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拥有得天独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业多样化的重要依托。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很多游客“望乡村而却步”。要想发展旅游业,改善基础设施是第一步。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有旅游发展前景乡村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水、电、路、讯、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着力整治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通过改善乡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是美丽乡村的直接体现,是吸引游客的核心要素,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所必须依赖的“底气”。乡村要实现真正的蓬勃发展,仅靠政府支持是不够的。发展乡村旅游要通过当地特色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招商引资,同时也需要当地居民参与其中,激发当地村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干净整洁、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3.3提高村民素质,实现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化,乡村振兴重要的一环是乡村文明复兴[5]。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促进乡村文化兴盛[6],同时乡村风貌改善也可提升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应当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结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乡村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文艺汇演,举办民间书画展览等旅游活动,引导民间庙会、灯会等活动向着健康、文明、积极的方向转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4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促进治理有效。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乡村治理水平体现了国家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同时也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许多乡村“空心化”问题凸显,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乡村没有了“人”何谈治理。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乡村建设,同时有利于推进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战旗村和花茂村的实践表明,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党支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原则。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等修改、制订村规民约,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互助等正面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村民对自身行为的尺度感和规则感。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使村委干部、党员、乡绅等群体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弘扬社会新风尚。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饮食文化资源;乡村旅游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旅游活动主要场所,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乡村性”为核心竞争点,吸引旅游者的新兴旅游方式,与乡村居民紧密联系,以体验乡村生活为目的开展的旅游活动。

(二)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某地区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于饮食原料、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行为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着某地域、某民族的在饮食方面的文化认同。

二、黔东南乡村旅游与饮食文化资源利用

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乡村饮食,乡村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能够更大程度的增加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同时,让旅游者充分体验到乡村生活的淳朴、体验到乡村饮食文化的魅力。对乡村饮食文化进行深层挖掘、合理开发,不仅可以发展乡村经济,一定程度上利于对乡村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黔东南州是苗侗民族的聚居地,雷山县西江景区和黎平县肇兴东寨均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两县分别以苗族、侗族为特色旅游切入点,各具苗侗特色,当然对于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便依托于景区旅游开发,表现形式为农家乐和农庄。旅游者为了体验苗侗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在旅游景区除了观看民族特色表演、体验民族特色文化,比如刺绣、蜡染、银饰、配饰,更重要的在享受美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的文化,比如酒文化、食物的制作过程、食材的选用等,饮食文化资源虽未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但是景区人们都认识到饮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新时代旅游者对于食物的要求不仅要求量,更要求质,所以一再地提升餐饮服务业的水平。近年来,黔东南很多县域也创办了绿色生态园,一次来作为生态旅游的核心点,针对相关的旅游产品有专业的活动策划,效果显著;还有一些乡村旅游,只是开展农家乐经营、休闲农庄等,比如河边农家乐,加上江边垂钓,农产品及水果采摘等,充分让旅游者体验休闲农业。但是,目前黔东南饮食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不论是农家乐还是休闲农庄的经营,单就菜品方面基本无差别,侧重点只是集中于为游客提供住宿和游览景区方面的便利,并未深层次地对饮食资源进行开发和宣传。另外,还有一些乡村旅游点是沿着交通要道布局,饮食文化资源也基本呈带状分布,大部分的农家乐布局于主要道路旁,基本服务对象是经常过往的消费者,乡村旅游的经营方式基本都是分散的个体经营。这是简单的饮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综上两种情况,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菜品基本满足游客需要,基本以肉类为主,如鸡、鸭、鹅、牛肉、狗肉、羊肉、鱼肉、酸汤、麻辣为主,这类饮食与城市无异,在城市也能吃到,缺乏乡村特色;第二,乡村特色的菜目未能充分展现,未能让游客尝到城市没有的味道,比如辣菜、腊菜、野菜等类似的小菜;第三,乡村饮食目前还只是辅助于地方旅游业服务,并未将其作为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所以消费者不能体验到乡村饮食文化的内涵,当然,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缺乏或没有关于饮食原材料、饮食制造工具、饮食制造过程、食物储藏方法、饮食方式与习俗的体验①,所以,乡村旅游应当发展关于饮食文化资源的体验项目。

三、黔东南乡村饮食文化资源整理

黔东南州属于民族聚居地,州内共居住着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47个,少数民族约占比总户籍人口81%,苗族约占43%,侗族占约30%。不同的民族特色饮食不同,以下仅罗列部分黔东南饮食资源。

(一)农家乐特色饮食

1.秘制血酱鸭。鸭肉鲜嫩肥美,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民间,鸭肉通过不同的烹饪技术,可制成多种风味不同的美味。夏天吃鸭有防疾疗病的功效,因为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角度看,鸭肉味甘、咸,性微寒,具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血晕头痛、阴虚失眠、肺热咳嗽、肾炎水肿、小便不利、低热等症。《日用本草》中记载:鸭肉可“滋五脏三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实为夏季清补之佳品。所以非常适合内热、易上火的人食用②血酱鸭的只要原材料是瘦肉鸭,制作过程简单,先腌制再烹调。2.干锅牛肉。本道菜主要原料是牛肉、白萝卜、芹菜茎。牛乳富含维生素,吃牛肉能够增强免疫力、补充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制作过程:牛肉切片用料酒、生抽腌制,芹菜茎切段、白萝卜切条,先炒出腌制好的牛肉出锅,锅内加少许油将配菜炒香,加入已经出锅的牛肉,加辣椒、鸡精翻炒即可出锅。3.干锅鸡、柴火鸡。这两道菜以鸡肉味主要原料。准备好相关的配料,葱姜蒜、红油豆瓣、八角、香叶、辣椒、洋葱,鸡肉洗净,先淖水,锅中油热加入红油豆瓣、加入所有香料炒出香味,导入鸡肉大火翻炒,炒出油汁,直至变色,加少许水,大火烧开炖片刻即可。柴火鸡的不同就在于用土锅土灶,炖出的鸡肉更加的可口美味。4.糍粑。糍粑是苗族人们的特色美食。在很多的苗族景区到处可见打糍粑的场景,有时候游客也会体验一把。糍粑种类很多,有糯米粑、小米粑、苞米混糯米粑等,粑粑的可烧、可煮、可炒。5.社饭。社饭的制作与一般米饭不同,制作过程相对复杂。首先要到菜园边或溪边采额鲜嫩的嵩菜,把它洗净刹碎,在石板上把苦水揉尽,然后放在锅里憶干,与切成碎颗的咸肉拌葱炒香。其次,按兰比一的方法,把H分之一的粘米煮到半熟,再把H分之二的橋米倒入锅内与粘米煮熟,然后把事先炒香的嵩菜放进锅里拌合均匀,盖上锅盖炯上半个钟头就可食用,具有饭香、肉香、菜香,回味久远。

(二)腌制类食品

1.腊肉、腊肠。黔东南人民有“杀年猪”的习俗,通常会用年猪肉腌制腊肉和腊肠。腊肉、腊肠的制作过程比较耗时间,腊肉要通过腌制、烟熏、贮藏、食用这几个环节。腊肠则要将肥瘦相间的加调料的肉灌进猪的小肠里,在灌肠过程中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要将一端系好,放在盛有温水的器皿中,腊肉和腊肠至少烟熏一个月才能有烟熏后的“腊味”。腊肉的吃法可炒可炖,再加上专制的蘸水,那味道可谓美味。当然除了肉以外,还可将猪肝、猪大肠、猪小肠、也肺、猪肚都可^采用同样的方法胳制烟熏,腊猪肝尤其美味。2.霉豆腐。北魏时期就有“干豆腐加盐熟透后成腐乳”的说法。制作霉豆腐的原材料是豆腐,而且最好是用石膏水制作的豆腐,这样做成的霉豆腐会更加地软嫩。制作过程要求比较高,要放置在稻草上,待长出霉用白酒洗净,过上备好的调料放置在容器中,放置一周即可使用。3.盐酸菜。酸菜的制作相对简单,原料也比较少。以萝卜叶和排菜为主要原料,只需将原料放入容器,加入足量开水,用重物压在容器中间,加入适量凉水,腌制三天即可打开食用。

四、黔东南饮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建议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结合黔东南农村发展的实际,发展乡村旅游是具有可行性的选择。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乡村的风景、乡村的风俗、乡村的饮食、乡村的节日等,动员乡村人民全方位地、全面地为旅游者或者潜在的旅游者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还能够在精神层面有一定的升华,那就是多方面开发农村旅游资源,使他们不仅喜欢我们的风土人情,还能了解我们的历史,提升旅游者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认知度,感知到民族的文化与智慧。首先,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能脱离乡村性,只有和乡村结合,才能发挥其价值,如果脱离乡村性那乡村旅游的意义将不存在。第一,要求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利用过程中要明确定位,区别于城市,要一定程度上凸显地域的差异性,尽可能引用乡村原本的元素,避免出现与各地乡村旅游趋同的现象,只有独具特色才是吸引游客的关键,乡村旅游的发展才能持续;第二,饮食文化经历了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为饮食文化赋予神秘色彩和生命力,足够吸引旅游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三,当然,发展乡村旅游,只有饮食方面的独特性开发是远远不够的,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旅游资源,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其次,地方政府应当重视民族饮食文化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重要性,要更加科学积极地发挥饮食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价值。所以,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贯穿于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从小吃到正餐,各个环节尽可能增加旅游者对于饮食文化的体验,使游客体验民族特色饮食制作的过程,一方面传承和宣扬了民族饮食文化,另一方面助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三,饮食文化资源的利用还具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充分调动相关乡镇企业,进行特色产品开发及品牌塑造,规模化生产、扩展市场。当然,特色饮食文化产品的开发无疑会提升民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胡文婷,城市饮食文化空间地方性的建构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06.

[2]耿亮,土家族民族特色饮食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04.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4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指的是经营主体为农民且核心内涵主要以乡村民俗文化为主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对于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带动农民致富,还对农村当地的旅游经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政策支持。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含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42%都是农村人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换句话说,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城市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将侧重点放在农村层面上。党的报告提到,我国要将发展的侧重点放在农村上,通过合理规划、利用农村生态建立相关的乡村振兴计划以及相关体系。同时,党的还提出了七个重大战略,其中就包括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经济发展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以及相关政策扶持,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大战略举措来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的类型。乡村旅游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人口去农村体验乡村民俗文化,还有一种便是体验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及美景。就第一类而言,前来到访的游客基本上都是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吸引,他们主要是来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以及风俗的。例如,在当地食宿、参观当地庄园等。这种旅游形式的目的就是可以和当地人进行各式各样的互动,前来游玩的人能够亲身感受到这里的特色。就第二类而言,前来到访的游客基本上都是受到当地景观的吸引。他们更愿意一切听从于旅行社的安排,这些游客的侧重点是欣赏自然景观,使自身的感官体验得到满足。这种类型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很丰富,例如当地的景色、当地的休闲娱乐活动等。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矛盾。通过研究以及分析得出,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最根本问题便是经济收益分配不合理。对此而言,最为关键的形式就是门票收入。有不少的乡村,能够吸引来游客的景点大部分都属于当地村民的私有财产。为了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当地政府以及旅游集团通常都会借助本地人的私有财产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然而,这些居民并无回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和村民的就业有关。政府为了使景区更具吸引力,禁止村民随意销售任何商品。此外,很多店铺的工作人员都是由政府直接指派的,能得到这样工作的村民少之又少。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得到妥善处理。例如,土地征收以及拆迁等。很多生活在旅游景区的村民都认为政府对他们没有公平对待。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旅游公司来说,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都会无形中激化与村民的矛盾。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均收入一直在稳步上升,同时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也一直在极其迅速地发展。乡村旅游业抓住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难得的机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改善。

(一)缺乏统一规划。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没有统一的品牌形象,尽管如今的乡村旅游已经得到了不错的发展,然而却没有一致的规划,无论是发展目标还是对其给出的定位都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很难对其进行把控。

(二)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产品还比较落后,形式太单一,基本上都是品尝农家菜、户外采摘等。

(三)乡村旅游发展人才短缺,奇特的乡村旅游项目少。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创新,很少有旅游项目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创意性,其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具备大量的乡村旅游人才。乡村旅游的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一)政策支持。不同区域农村需要制定不同的土地、资金等扶持政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对于申请乡村旅游商业化的农村地区进行放宽资格申请,对申请的程序以及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审批过程中不必要的环节,全方位对农村旅游发展进行政策方面的保障及支持。

(二)资金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资金的问题。因此,各地要加大招商范围以及投资力度,引进资本让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壮大。

(三)人才资源。由于我国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低下,同时缺乏相关的旅游人才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服务的意识比较差。因此,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相关人才的引进,加强当地旅游服务意识,建立一支规范化、科学化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旅游服务队伍。

五、乡村旅游案例———万宝泉乡村旅游

(一)案例简介本项目以构建城乡共享经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为平台,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将各种方式如旅游、娱乐、住宿、餐饮、农业合为一体;依托“互联网+”,深度融合乡村生活体验与城市近郊轻奢游,着力改变传统商业模式,打造万宝泉服务品牌,引领城乡最新生活方式。同时,也让乡村居民能体验到城市生活、体验城市之中的各种服务设施。并且以此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乡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并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

(二)项目SWOT分析。1.优势分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山地平原都有,可发展多种乡村游并且有许多的农产品,可以发挥其优势来带动当地增加经济收入。2.劣势分析。基础条件较为落后,发展乡村游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新媒体的运用不充分,营销观念较为薄弱,整体的营销体制非常不完善。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薄弱,组织性、规范性程度低,缺乏管理型人才。3.机会分析。政府应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通过多方面营销来提高收益。城市的人们现在开始逐渐追求养生、绿色,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4.威胁分析。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高,突破较为困难,容易被模仿。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发展乡村游较为散乱,不容易规模经营而且成本较高。

(三)项目成果。主创团队主要是由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构成,团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项目现在已实现一定的盈利,目前主要的成果如下。1.为当地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现已提供15个就业岗位。2.使当地的闲置土地得到了一定的利用,现已使用闲置土地5亩。3.提高了当地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每户已提高了800元。

六、结论

目前,在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合理利用农村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人文环境资源大力发展当地乡村旅游,设计开发出新型的农村旅游产业,深度挖掘乡村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冯学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6):118-119.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

1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虽起步较晚,但从90年代开始,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研究范围和主题也逐渐扩大。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综述性研究的内容大致如下:梳理乡村旅游基本概念[1~2]、国内外研究现状[3~4]、乡村旅游社区研究[5]、乡村旅游研究热点[6~7]、乡村旅游研究特征[8]。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出研究概况势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大量文献数据进行多元化动态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进展,以期对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1研究方法。Citespace是CitationSpace的简称,译为“引文空间”,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它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该软件具有合作网络分析、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等功能,可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定领域研究的演进历程和研究热点,探测学科研究特征及演变趋势等,是目前国际上很受欢迎的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

1.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篇名”方式检索“乡村旅游”,文献类型选择“论文”,得到检索结果521条,获取时间为2020年9月20日。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展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收录学科广泛、文献丰富,其来源期刊学术性强、编辑规范、质量较高。CSSCI数据和Citespace软件更加兼容,可充分发挥Citespace的各项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能更加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历程、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结果分析

2.1作者分析。2.1.1作者合作网络分析。Citespace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9]。将已整理的数据导入软件,选择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由图1可见,中国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人员较为分散,大部分学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彼此之间学术联系很少,缺乏广泛的学术共识,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从发文数量来看,研究者的发文量普遍偏低,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仅有14位,其中发文5篇的作者有何景明和舒伯阳两位,发文4篇的作者三位,尚缺乏高产作者。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进和拓展。2.1.2作者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可以得到该领域中高被引用者的分布,确定该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将数据导入软件,选择被引次数7次以上的作者,得到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因为中介中心性是衡量文献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同时整理得到作者被引频次和中心性排名(如表1所示)。有7位文献作者被引频次高于30次,其中何景明的被引次数最高。从中介中心性来看,以冯淑华为代表的7位作者的中心性都在0.1以上。何景明、保继刚、邹统钎、吴必虎、郭焕成5位作者同时在被引频次和中心性两方面排名靠前,他们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中有着较高权威和社会影响力的作者。

2.2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将发文量设置为3篇以上来分析发文机构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得到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节点间关联极少,说明研究乡村旅游的机构相对独立,缺少合作。其中节点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为10篇;其次是四川大学8篇,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发文5篇。从地理分布来看,发文机构大多集中在南方省市地区。

2.3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可认为是研究热点。将关键词出现频次设置为5次以上,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同时提取出现频次高于10次的关键词生成表2。图4中散落的节点较少,说明关键词之间联系相对密切,我国乡村旅游的焦点相对集中。由于我们检索的关键词是“乡村旅游”,所以它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出现频次为20次左右,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突变也可以有效地帮助确定研究前沿,1999—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突现词如图5所示,从突现度来看,“乡村振兴”最高,达到11.2,是近两年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旅游开发”从1999年至今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2.4发文期刊共被引分析。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展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提供了某一领域中重要的知识来源的分布。将发文量设置为20篇以上,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期刊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同时,对期刊的被引频次和中心性进行了整理,得到表3,被引超过100次的期刊有4个,其中《旅游学刊》最为突出,高达271次。被引超过50次的期刊有10个。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期刊有8个,以《JournalofRuralstudies》最为突出。被引频次最高的《旅游学刊》立足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紧跟国际旅游研究动向,及时刊载我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趋势。从期刊类别上来看,有关乡村旅游的文献除刊载在旅游科学期刊上之外,还主要集中在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期刊上。高中介中心性的期刊多为国外的旅游权威期刊。

3结语

用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1999—2020年CSSCI数据库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论文文献进行多方位地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笔者分析体现出中国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学者大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缺乏研究团体。从发文数量来看,研究者的发文量普遍偏低,缺乏高产作者。何景明、保继刚、邹统钎、吴必虎、郭焕成等学者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中有着较高权威和社会影响力的作者。(2)发文机构分析说明研究乡村旅游的机构相对独立,缺少合作。发文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发文量较多。从区域来看,发文机构大多集中在南方省市地区。(3)关键词分析得到了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动态。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突现度来看,“乡村振兴”近两年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旅游开发”从1999年至今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4)期刊共被引分析显示,从学科分布来看,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主要刊载在旅游、地理和农业三大类学科期刊上。《旅游学刊》的被引频次远远高于其他期刊,《JournalofRuralstudies》《JournalofTravelResearch》的中介中心性相当高,它们是乡村旅游研究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期刊。

4讨论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7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转型;生态化;我国;乡村旅游

会议报告中,再一次的将城镇化提上日程,使新型城镇化思想理念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农村城镇化,对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农民就近创业、就业、促进农村社会化发展意义重大。而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融入乡村发展中,乡村旅游事业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此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实现自身升级转型,以生态化思想理念为导向,推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的合理性保护,进而实现我国乡村城镇化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意义

(一)实现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乡村发展凭借自身环境、文化资源优势,在政府的引领与支撑下,大力的推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从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乡村旅游事业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趋势。例如: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乡村旅游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乡村环境、文化等资源进行破坏。我国乡村旅游事业之所以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是由于人们都向往乡村自然环境,乐于体验、感受乡村民俗、文化等。如果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中,还是延续这样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不仅会对自身事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危害,更不利于乡村的整体发展趋势。而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中,生态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得到人们关注与重视,并且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方针模式,约束、监督、引领乡村旅游文化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对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一定创新,在政策方针的大力宣传与普及下,提升乡村人们以及企业组织思想认知度,树立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思维,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思维理念、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创新,进而实现乡村环境与旅游事业共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实施模式。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下,为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带来发展契机,缩短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城乡体制的发展距离,推进我国乡村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性发展。针对当前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我国乡村旅游事业信息化发展未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结构融合;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方服务模式单一化;部分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利益化等等。这些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使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化发展规律适应性缺失,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模式。因此,乡村旅游事业在政策方针的大力引领、扶持下,践行新型城镇化思想,将生态化发展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旅游向信息化发展进程,目标当前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不足情况,提升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部分,以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旅游服务经营管理模式,进而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升级转型发展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地融入到我国乡村事业发展中。

二、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方法

(一)以生态化为核心内容。在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转型,需要在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乡村文化、环境信息,以此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起点,实现乡村环境与旅游事业共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其生态化发展转型,应以生态化思想理念为核心要素与内容,将生态化乡村旅游发展思想理念,融入每一名农民思想意识中,发挥农民个体监督管理意识,使自身参与到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发现乡村旅游事业中存在的乱开发、乱破坏现象,做到及时上报、及时制止模式,进而推进乡村旅游事业的生态化发展。在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促进自身生态化发展,政府应根据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构建相关的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相关的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等等,以此为契机,规范、制约、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文化的挖掘、保护、创新,拓宽乡村旅游服务模式,进而使我国乡村发展更好地践行新型城镇化思想理念。

(二)以特色性为建设目标。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宗旨,是实现农村脱贫,增强农民经济收入,缩短城乡经济差异性。但从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其产品服务模式单一化,大都是农民自发研究的产品,分散性严重,不能够形成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因此,乡村旅游在践行新型城镇化思想理念中,以生态化为尊重,以特色化为乡村旅游建设目标,实现农民产品的集中化营销,突显我国乡村旅游特色化服务模式,以此吸引大众的视野,吸引打造前来乡村中进行旅游。例如:以我国乡村旅游为发展契机,以特色化服务为乡村旅游建设目标,整合村民产品营销模式,加大扶持,实现产品营销、销售的集中化,构建特色性的服务项目组织形式,进而突显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性。在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只有具有特色化的服务发展模式,才能够赢得人们的青睐,以此能够加速新型城镇化的践行与实施,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策略

(一)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实现生态转型。在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应保留原有乡村文化,加强环境打造,打造生态化的乡村环境发展模式。由此可见,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优化与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更是打造优质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思想的有效性践行。因此,在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中,立足于乡村旅游发展事业,以生态经济为核心力量,推进乡村旅游生态的转型与发展,打造良好的绿色生态地基,促进生态平衡,为后代造福。例如:立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响应政策方针,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挖掘乡村文化内容、信息,立足于乡村发展模式,重视古建筑的维修、完善、创新等,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营造我国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

(二)以特色旅游为导向,满足生态需求。针对我国乡村旅游服务项目的多元化,以特色乡村旅游为倒是想,满足人们渗透发展需要,进而丰富乡村旅游事业项目服务模式。因此,在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化转型。首先,在新型城镇化支撑下,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形成阶梯性的产品营销模式。在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进程中,重视文化旅游项目、娱乐旅游项目、休闲旅游项目、表演旅游项目,提升人们生态旅游满意度。其次,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推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拓宽旅游产业发展面,使乡村旅游向文化旅游、智慧旅游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转型。例如: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吸引较多企业,使企业融入其中,与乡村旅游同发展,助力于乡村旅游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最后,在新型城镇化下,以环境保护为支撑,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绿色化方向发展,以低碳、环保的发展效益与理念,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模式的优化,进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形式,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三)以产业融合为契机,拓宽项目服务。在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以产业融合为契机,拓宽乡村旅游项目服务组织。首先,推进我国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融合,以我国乡村旅游带动农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销量的提升,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融合,开展采集园项目,让游客体验旅游生态发展模式,感受乡土气息,创新乡村旅游项目服务组织模式,增强游客满意度。其次,在乡村旅游向生态化发展进程中,推进乡村旅游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以文化为导向,爱做乡村旅游观光服务项目,使游客一览乡土乡貌。最后,在乡村旅游向生态化方向发展中,推进乡村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创新乡村旅游服务、管理、营销模式,促进乡村旅游现代化发展进程,构建系统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推进城乡旅游信息资源的交流与传递,进而促进乡村旅游走生态化发展路线,实现自然与经济发展共繁荣模式。

四、结语

研究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十分必要,不仅是新型城镇化有效性落实到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事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的现实需要。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下,乡村旅游应向生态化方向转变,树立生态化思维理念,实现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事业模式人们生态化旅游发展夙愿,进而提升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鲲.“互联网+”视角下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3):93-94.

[2]张丽娜.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建设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9):263-268.

乡村旅游研究范文8

关键词:生态扶贫;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

在实施生态扶贫的过程中,主要的目标在于寻找生态扶贫发展的着重点,从而挖掘产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群之间的着力点。建设乡村旅游项目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民的收益,同时还能提供给农民更多的创业以及就业的机会。但是我国的乡村旅游项目才刚刚起步,不仅存在设备落后以及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在建设的期间由于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损坏以及过度利用的现象发生,同时随着乡村文化习俗的消失,让乡村旅游产品失去了他原本具备的吸引力。文章主要根据乡村旅游的相关情况进行探讨,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宝贵的建议,并携手政府部门制订相关的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一、实施生态扶贫是促进乡村旅游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确保生态系统实现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扶贫效益是整个生态扶贫工作的重点,在开展生态扶贫的时候,充分考虑环境以及经济之间综合关系,从而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利用。人类的精神经济和物质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乡村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是乡村旅游行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依据,所以实施生态扶贫是为了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长久发展。

(一)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性,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顺从自然是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条件,但主要还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体系,通过人的主导去合理地利用乡村资源,以此实现更多自然体系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顺应自然的同时还要确保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利用情况,从而有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关系,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建设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促进旅游人员以及开发人员之间资源共享的义务和权力,简而言之,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需要满足现代人对于旅游的需求,同时还要保证旅游开发人员的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在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期间,需要确保参与人员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对资源的公正、公平利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参与人员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利用其中某一部分自然资源的时候,同时还能保证其他民众自然资源的权利不受到任何的影响。通过观察目前的生态环境可发现,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在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这个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人比较自私,会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这是影响目前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一些资源没有被合理地分配,从而导致了旅游区域出现贫富差距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实现参与人员的发展,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期间,相关人员把着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以及旅游资源的问题上,但其中的主体是人,在整个乡村旅游建设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可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从旅游人员的角度出发,以此解决目前乡村旅游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参与人员在开展的期间具备主导的作用,其可以有效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当前乡村旅游在可持续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生态的破坏引起人文环境特色的弱化。很多乡村旅游地区为了快速实现脱贫致富,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期间虽然带来了一定的财富,但是同时还面临着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主要包含了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开发人员为了吸引更多旅游人员的目光,为了打造安逸的居住环境而不断破坏建筑的原本特色,这就导致了乡村独有的文化特色不断流失。加上一些外来旅游人员的到来,导致了传统乡村文化的消失,从而导致乡村地区收到了文化的冲击。乡村文化如果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虽然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会导致整个乡村旅游朝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原本的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模式都会随之改变,传统的民俗表演不仅会失去原本的风貌,同时还会限制游客无法真正了解以及接触到当地的文化习俗。

(二)乡村旅游的产品缺乏地域特色从而出现同质化的严重现象。很对乡村旅游在建设的期间被广泛关注,虽然在短时间乡村旅游项目和其发展的规模被大量提升,但其中真正具备当地旅游产品特色的非常少。开发人员将注重点放在农家乐上,加上当地人员对于旅游项目了解不够透彻以及经营的理念较为落后,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很对开发人员无法充分利用自然的风貌以及乡村风情等现有的资源,导致乡村旅游产品严重缺乏地域特色,最终不能成功吸引旅游人员的到来,从而降低了经济的收益。

三、在生态扶贫模式喜爱对乡村旅游持续性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推动生态的文明理念,树立健康的旅游形象。开发乡村旅游不仅是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是为了促进乡村的自然风景被更多的人欣赏,从而感受到农村文化的真正特色。所以说,在开展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期间需要不断提倡生态的文明理念,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建设的规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着手:①通过当地的节假日开展一些具备旅游意义的活动,同时联系当地的媒体对该活动进行宣传。②积极调查各个地区具备是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充分了解活动推送的时间以及规则等,和媒体之间保持交流与对接,并进行相应的宣传与推广。③通过建设网络上的宣传队伍,加强网络宣传工作。在乡村旅游地区设定专业的对接部门,并派遣专业人员进行网络宣传工作,从而打造乡村旅游形象。

(二)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整体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是为了促进乡村的经济水平,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有效缓解乡村地区资源上的压力。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是最主要的途径。目前,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建设速度过快,加上发展的格局设置并不合理,从而导致了乡村旅游业在整体性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先要改善这一现象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①确定对应的解决方式,加强乡村旅游地区的建设,对正在建设或者是大型项目的服务工作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实现旅游项目的顺利完成。②加强规划乡村旅游建设的相关事宜,在建设的过程中配备一些乡村旅游道路的铺设以及安装水电和建设停车场等设施,从而提高旅游过程中各种活动以及主题节目的承办力度,提升该地区旅游人员对于产品的兴趣。③在生态环境背景下拓展乡村旅游的招商,一方面是为了深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

(三)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对于游客而言,旅游的环境以及当地的服务情况都是主要关注的目标,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以及游客的重游率是判定乡村旅游服务水平的首要指标,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才能有效促进旅客对于乡村的认可以及保证他们的重游率。为了达到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对有关部门进行相应的改善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其中包含了以下几点:①虽然旅游的地点在乡村,但是无论是餐饮还是娱乐以及住宿等服务都应该以五星级酒店作为参考,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还需要一些配套设施的更进。②加强乡村地区教育部门以及人才市场和旅游方面部门之前的合作,通过制订合理的培训方案,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指导。③制订合理的奖罚政策,对乡村旅游做出贡献的人员实施奖励,但是对于一些违规者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服务的意识。④乡村的公安部门以及安监部门和消防、工商、质监、物价等这些部门都应该加强乡村旅游的监管工作,从而提高整个乡村旅游的安全性以及环境的综合整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供给旅游人员旅游环境。

(四)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促进乡村旅游人员的消费意识。乡村的自然风貌以及人文环境的体验是整个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形式,其中比较具备特色的就是农家乐,所以说,整个旅游的形式需要围绕绿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开展。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过程中去需要强调旅游人员的消费意识,并引导他们以生态意识为主,强调旅游人员对于生态文明的意识主要是为了对旅游人员进行一个消费行为的约束,从而引导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面就是为了促进乡村的绿色种植和生产,也就是说在了开发旅游的期间可以提供一些绿色的技术并将绿色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所谓的生态扶贫指的就是在建设乡村旅游的期间需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取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将扶贫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统一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能实现扶贫的目的,在生态扶贫模式下开展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找到当地合适的资源以及确保环境的承受能力与范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以及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本阔.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