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1

根据自治区的安排,2016年我县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镇__村、__乡__村等6个行政村1710户7115人将要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按照贫困村“一低四有四通三解决”、贫困户“八有一超”验收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贫困发生率偏高

根据精准识别情况,并结合本次调查统计显示,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8.64%,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3.5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6.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1.86%,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5.3%,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8%。

(二)合作组织没有实现全覆盖

目前,2016年6个预脱贫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分别是:__乡__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__乡__村__茶叶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大果山楂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且贫困户参与合作组织比例相对较低。

(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县产业扶持较为分散,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力度不大,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苗木补贴种类单一、农资扶持力度不大、种植资金缺乏等问题。

(四)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依然突出

全县1710户预脱贫对象中有194户无房或危房户。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6年预脱贫户有362户存在缺水、饮水困难问题,12户尚未通电,79个贫困家庭户无路通自然村,301户没有解决看电视问题。

(六)教育和医疗保障尚未实现全覆盖

__乡有1户2名适龄学童因为没有出生证明,无法进行户籍登记,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没有得到享受,__乡有1名贫困家庭户适龄学童辍学,__镇__村等多地方贫困户存在因超生、在家生产缺乏出生证明等原因致使子女户籍无法进行登记现象;__镇、__乡、__乡、__乡、__乡共有23户贫困户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七)部分贫困户无固定收入来源

全县尚有43户2016年预脱贫家庭户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比较困难,大部分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未达到验收标准。

(一)认真研究产业扶持方向,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

建议产业发展专责小组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农经、水果、扶贫、发改、财政、水利、林业、核桃等部门和乡镇逐村调研,选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将资金和政策向贫困户、贫困村倾斜;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培训、完善设施、多种经营、集中发展等方式大力扶持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规模发展产业;研究鼓励、扶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新路子,扩大贫困户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面;完善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产业规模上档次、合作发展有成效、贫困人口参与高、农民收入有保障”的目标。

(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基础

建议基础设施专责小组将2016年预脱贫村、预脱贫对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年内建设重点,尽快确定建设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加快推进水、电、路、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年内顺利通过验收夯实硬件基础。

(三)强化沟通协调,全力解决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

通过调查,2016年预脱贫对象尚有188户无房或危房户,这些贫困户普遍存在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后仍无能力建房问题。住建部门反馈,2016年,自治区尚未下达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具体补助标准尚不明确。另外,由于各级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未下达,大部分预脱贫户担心今年补助标准仍然与以前一样,出现资金缺口大问题,不敢先行启动房屋建设或改造,年内实现预脱贫户有稳固住房目标难度大。建议住建部门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明确农村危房改造面积控制、补助标准、验收标准等,抢时间、赶进度做好预脱贫户房屋建设或改造工作,确保如期完成2016年预脱贫户住房建设或改造任务。

(四)建立协调机制,解决贫困户社会保障难题

建议召开由公安、教育、人社、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2

 

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环境之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创新,才能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促进其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因此,乡镇农村经济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并针对乡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与会专家认为,城市化是未来发展大趋势,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城市化不是单纯抛弃了农村的城市化,而是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产业、市场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需要建立城乡统一市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农业高度发达,城市化率达到70%,也即必须实现高度城市化。目前低效率和低水平的城市化主要根源于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和福利制度。新时期城市化建设具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理念转换优势、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和县级政府发展空间扩展等优势,也存在城市剥夺农村、农田保护难和建设内部动力欠缺等问题,应因地制宜、走多元城镇化的道路。相关专家均认为,需要破除双重二元结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缩小城乡福利差别,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建立有利于推进城市化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并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会者指出,发达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政府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外来人口与本地社会等矛盾,政府需要妥善处理好外来人口居住问题、劳资关系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农民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已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存在规划调控不强、投资渠道单一、政策落实乏力、产业支撑不强等问题,需要科学制定规划体系,以产业为支撑,提升中小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突出解决好制约这些地区城市化的要素瓶颈问题。“村企一体化”模式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它表明城乡一体化需要充分重视激活社会民间力量。对于那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则需要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和制度转型。

城市化需要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关专家指出,失地农民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难、融入城市难等方面,其中年纪大和种田的农民就业尤为难,这与失地农民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思想意识有关,而政府职能缺位、社会保障措施单一使其处境更加艰难,个别地方甚至截流相关补偿。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融入城市问题需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制,设法增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主要存在二元制度羁绊、利益表达不畅、受歧视、公共服务失衡等问题,需要推进户籍改革,为其融入城市创造条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和转岗技能,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拓展社区普惠式关怀,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市民平等待遇。

也有专家指出城乡一体化中的重庆模式和山东诸城模式均需要很严格的条件,不具有全国普遍推广意义。一些地方城乡差距有重新拉大趋势,二元结构成了欠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瓶颈。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县,要通过农村制度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体制、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与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利益格局调整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必然

与会专家认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一体化进程本身是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城乡一体化本质的话要素重新组合、要素重新配置。在要素配置的过程中,是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问题。而利益的交汇点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如何处理好农村土地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我们现在“条条”和“块块”的关系中,中央和地方、上层和基层之间的利益格局是不同的。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民生,现在要做的事是越来越多,但是地方的很多税收要交国家,分享比例向县以上的财政调整,所以县与县之间的财力减少,但是要保障方面的支出是越来越多。因此,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的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

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以现有自然村落为基础,不推倒重来,不大拆大建,坚持注重传统习惯和风格,注重保护文化遗产。要让农民搬离他们时代居住的田园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定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另外在整个村庄改建中,最终农民要成为最大的收益主体。

专家认为,给农村提供社会保障和农村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之间没有存在一个互换的关系,因为根据《物权法》,农村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都是属于用于物权人,农民作为物权人对土地承包地和宅基地依法享有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是农村所拥有自财产权,而失业、医疗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民作为公民是应该享有基本权利,因为我们的相比假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依法享有就业、享有医疗、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要帮助的权利等等,他是农民作为公民的一个基本的人权。财权和人权是不能互换的,人权是它本身应该得到的权利,这两个不存在一个互换的关系。

专家认为,构建城乡社会一体化格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因为财税体制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交汇点。它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的多个方面,国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调整利益格局,进入规范的横向和纵向的财政支付转移体系,财政的重心要适当恰宜,要显著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增长的财政能力,要大幅度的减少专项资金,从源头山削减中央部门配置资源的权利,使地方政府真正拥有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这样的话,地方政府才有可能从经济性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

专家认为,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的调整,要强化对各级政府的问责和监督机制,改革干部晋升机制,才能够减少寻租行为和随意性,有利益杜绝地区间腐败和财政效益,真正使财政效益有平衡地区间,提供公共基础性,公共服务的能力。财税体制的改革必须跟整个管理性质体制的改革结合,让政府本身用钱能够受到监督,而且知道让老百姓知道在重大民生项目我有知情权、参与权。

三、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新挑战

城市化必须是城市的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必须是农村的经济服务向城市化延伸,必须是城市的成果与农村共享。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农村发展出现新特征: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98年我们进入新阶段以来,由于政策的作用、新品种新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得我们农业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农业发展的周期缩短,波动频繁了。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政策的作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使得我们农业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周期缩短,波动频繁了。三是国际市场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更为明显更加直接,而且来得更加直接和剧烈。首先是产品市场的冲击,其次是资本市场开通了,我们过去将来搞农业,我们安排经济,不能光看国内的东西了,要看人家的,要考虑人家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要有国际视野。

与会专家同时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背景复杂。一是经济复苏与国际大环境不明朗。经济复苏,这个是不是会复苏,会不会反复,会不会严重的第二次探底?这个是一个问题,现在从国际来看,这个复苏至少没有变化出持续性。复苏以后,如果再回落,是不持续的,它往哪个方向走,会对整个农村经济产生影响;二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从经济指标看它是上涨的,到三季度已经超过了我们原来的目标了,我们原来控制目标是3.5,现在是3.6了。我们现在的影响是什么呢?通货膨胀的预期比实际还要涨。一出通货膨胀,就必须控制CPI,如果一控制CPI,首先就是农产品的事情,农产品就有影响。三是国家宏观经济对农业的影响,首先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会给我们就业和贸易带来一系列影响。特别对农村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和机理的变化,这个走势和影响对农业发展是一个大的背景。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任务与挑战,一是转方式,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调结构,调结构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实际上还有一个区域结构。三是促发展,就是三种发展,一种是农业性的发展,一个是限制性的发展,还有一种是不能发展。四是上水平,上水平是包括产品的质量,企业和市场主体的的素质和综合效应。这些任务的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济形势推进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展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科技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实现三个目标:“一个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和信息化水平。简称“三化。第二个提高是提高自然资源产出率,自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简称“三率”。第三个提高就是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简称“三力”。“三化”、“三率”、“三力”。

与会专家认为,农村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一条是经济方式的转变,一条是农业方式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第一个是农田水利的灌溉条件,第二点就是要以研究特别是推广应用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途径,然后还要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第三个转变增长方式我们要鼓励和研究的就是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第四个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统筹推进

与会专家指出,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增收难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工作机制、投入机制和发展机制、创新机制、自治机制,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县域经济在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崛起、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等方面。废除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困难有所缓解,仍存着主体税源缺乏,财权事权不对称,资金整合难度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并通过新型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低碳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禀赋限制、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低碳技术到位困难以及低碳发展理念落后,需要得到政策法规、技术资金、组织等系统保障。小城镇建设和文明村镇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农村公共投入决策机制,综合解决农民安置难、设施配套难等矛盾。新农村建设中的市场化模式和整村推进模式也是两种较为成功的做法,市场化模式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通过推动要素集聚化,增添新农村建设的活力。整村推进模式尽管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增加耕地资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但其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适中、产业项目支撑,以及较好的干部群众基础作为支撑。要破解“三农”问题,就要把“农民”放在“国民”中定位,把“农业”放在“产业链”中考量,把“新农村”放在“乡村”中建设。新发展观应提倡新重农主义,新重农主义的发展思路是:大力发展农业,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等。而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的法制环境、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可靠的政治保障,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惠农政策出台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存在投入不足、规划滞后、资金分散、缺乏长效机制、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需要明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目标,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社会融资机制。城乡交通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工农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也拓宽了劳动力转移途径。应力促城乡交通一体化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成为城乡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城乡和谐共进的均衡器。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着缺乏内在动力、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年轻人的文化需求被忽视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城乡文化一体化体制,重视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加强两支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城乡一体化发展包含城乡社会保障协同发展,重点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重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可弥补社会保障狭窄的缺陷,可以帮助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善爱文化的发展,提升社会道德水准,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还可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协调性与层次性。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多管齐下同参与,政府民间齐努力。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城乡社保统筹的重要内容。进城农民工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存在着保障意识低,绝大多数农民工未能参保基本养老保险;多数农民工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农民工异地看病难,工伤保险参保率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保障难等问题。建立农民工医疗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也是统筹城乡社保的重要内容,40岁以上人群成为新农保参与主力军、捆绑缴费可能会影响参保积极性、县、乡、村三级经办机构需完善、农民选择交费标准较低,处于试探阶段、农民养老需求呈现多样化,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在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农村社会矛盾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原因可概括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干部不依法、部分群众不懂法。村级管理不规范、人民调解组织不健全。政策法律宣传不到位等。农民在集体维权过程中,一是利用弱势群体地位,打情感牌,并寻求官方话语权力。处理这类矛盾时,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问题业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问题的重要问题。目前农村留守妇女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在农业生产中她们存在劳动力不足、不会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科技知识不足等困难,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对留守妇女尤为重要。妇女留守导致了粮食产量有所下降、耕地“隐性”撂荒等问题。全国目前存在的5800万留守儿童,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五、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会代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一致认为农业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和重要着力点,在对当前一些地方实践和探索中的经验和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主要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立足自身优势、整合强农惠农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土地经营转移、县域经济统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发展误区防范等具体的发展途径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其次对当前现代农业实践中的农业产业化和两型农业这两个比较重要实践方式专门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农业产业化方面,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烟草产业、粮油产业、旅游产业、奶业等各类相关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综合性合作社、多部门多系统参与等构建农业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具体的发展策略。在两型农业发展方面,主要从低碳农业发展与相关制度展望和政策研究、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实践、以及农业立法等不同侧面对两型农业尤其是湖南省的两型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门的研讨,提出了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产业建设、加大资源环境保护等具体的发展对策。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4

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已经有不少的城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北京平谷地区的蟠桃园、广东番禹地区的大观园,还有江苏的华西村以及山东寿光市的三元朱村,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并且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典型。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乡村接待游客总量超过4亿,收入超过600亿元,到2012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超过7亿人次,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大关,共有8.5万个村庄走上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并且其中有150万家农家乐。

二、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从上文显示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丰富我国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践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昭示着我国农村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新农村建设是基础建设,其建设成效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调。乡村旅游充分依托和利用“三农”资源,吸引游客观光休闲,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创富的朝阳产业。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是新时期旅游行业贯彻落实国家重大部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践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科学发展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结构转变不够合理,因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旅游行业是大家公认的朝阳产业,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带动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结合2008到2012年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行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与创业机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国人口的就业压力。旅游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吸收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我国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三、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

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之前,先就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为具体措施的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我国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乡村文化的流失。众所周知,乡村旅游的价值就在于它与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也就是其地方文化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一旦脱离了地方文化的属性,也就毫无价值可言。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农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不可避免地与城市文化进行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就避免不了一定程度的同化,城市居民渴望农村生活的安宁的同时,农村人民也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加上我国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村已经没有了原本的样子,使得农村本土文化逐渐向城市化靠拢。除此之外,有的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也会间接地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的萎靡。

2.缺乏多样性。就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还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以农家乐提供的基础餐饮的服务,而对民俗风情以及民间艺术的开发力度不足,从而导致旅游产品过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旅游吸引力的降低,从而阻碍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营业点主要来自于饮食、住宿、交通、景点、娱乐、购物六大方面,而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仅对饮食、住宿进行了一定的开发,少数乡村也对景、娱、购三方面的产品进行了开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3.开发资金不足。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乡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但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根本无法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资金支持。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民风淳朴,景观别致,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后续力量,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给乡村旅游的开发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具体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就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开发过程中切忌盲目,应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条件下尽量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的本真性,对于向游客提供低俗服务的经营者应予以严处。与此同时,还应从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把关,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或者服务,塑造出个性鲜明的意境,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比如某些乡村可以将当地现存的一些古代遗址纳入产品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的专题旅游。

2.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虽然对农村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如果想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改革的话,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针对这种情况,要想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首先应采取的是政策上的措施,如提高企业对乡村旅游投资的回报率,拓宽乡村旅游的融资渠道,与此同时,针对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投资存在风险性,但是开发潜力无限的农村地区,政府应适当地对其进行资金支持。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荔枝节开始,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20余年中,全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特别是自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之后,乡村旅游被列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议程与重点扶植对象,发展更是迅速。实践证明,乡村旅游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确作用显著。但也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经过了一轮较快的发展之后,遇到了一定的瓶颈,急需从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规模型(数量型)向效益型(质量型)、观光型向休闲型、体验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节假日的增多,带薪假期的推行,旅游业发展契机良好。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城市居民的出游频繁的指向郊县,40cyo以上的目的地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200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范围内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为推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006、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当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WWW.133229.CoM2009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同时,各个地区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惠农政策,不仅奠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基础,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0和8%。

有学者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时期、农业产业带动时期、政府政策驱动时期,最终进入了现在的市场需求导向时期。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数量多,质量差,产品雷同,经营粗放,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变化。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使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旅游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乡村旅游电不例外。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和深入,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新的目标、机遇和挑战。在上述背景下,问题的解决和新目标的实现最终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转型与升级。

二、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地区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普遍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和经营的“飞地化”;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各地盲目建设,造成了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趋同,甚至乡村性丧失;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失,社区参与不够,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和谐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有限,造成乡村旅游的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水平较低;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少,导致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等。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要转型升级,必须特别关注如下问题:

(一)产业层面的问题。从产业层面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产业功能单一,各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过分看重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一定程度上怱视了其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作为复合型产业的作用;第二,本地产业链过短过窄,产业间横向合作少,融合程度低,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低,旅游漏损大,广大农村地区受益有限;第三,各地尚未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中,管理体制不顺,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二)产品层面的问题。首先,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功能简单,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阶段,未能形成深度开发的系列产品体系;其次,各地乡村旅游产品特色差异不明显,基本呈现产品雷同、内容泛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甚至很多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一味追求标准化、现代化,乡村性丧失殆尽;再次,产品开发中,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产品质量一直是乡村旅游的一大痛处,严重影响着其长远发展。

(三)市场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的服务对象基本为本地居民,外地游客和国际游客很少,市场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旅游景区相比,大多数乡付旅游产品知名度有限,乡村旅游地分布比较分散,旅游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网络建设滞后,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即使有点简单自我营销,也是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气候。

(四)专业合作组织层面的问题。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发育时间较短,基本以政府主导为主,行政色彩浓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类型较少,而且组织形式松散,自我生存发展能力较差。同时,受合作组织参与者、乡村旅游经营者文化水平低、“小农意识”强,以及做组织内部本身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稳定性差,合作局限越来越凸显。

(五)教育培训层面的问题。由于乡村地区较城市条件差,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人才引进难、教育培训落后的局面,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尽管这—问题旱已为业界和学界多认同,但受资金、规模、意识等制约,对现实及潜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往往部是临时抱佛脚,难以形成制度,形成体系。

三、对新时期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业功能的转型与升级。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其创收、吸纳就业等基本经济功能外,还要深刻挖掘乡村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的多重功能和综合作用,实施功能多元化取向,由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型。实践证明,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旅游产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当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战略主要有两种路径,印“泛休闲化”和“广服务化”,3.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产业链的本地化和纵深化是指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包括各种原材料币门人力资源等,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避免乡村旅游经营的飞地化:4产业运作方式的转变;要将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运作方式转向多产业融合的政府——市场化(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整合现有产业链,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域内外交流与合作。

(二)产品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内当前以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农家乐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由观光向休闲、由审美愉悦向体验参与、康体娱乐转变,由此必然将带来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在产品结构和功能方面将有两个方向

的转型: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多元化、休闲化转型,即从以简单观光、采摘旅游为主到以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另一方面是乡村旅游产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让游客参与其中,“表演”旅游。2.在产品形式上,尽管乡村观光、采摘等仍然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水上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康体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开发。3在产品开发方面也将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要保证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保留和延续产品的乡村性,在资源中注入文化,在文化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形成专题,以专题组合线路,在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精品,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系列。

(三)市场的转型升级。市场的转型升级包含两层涵义,其一是市场的分级与拓展;其二是营销的细分与深化。前者指打破当前以本地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局面,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根据各地资源、产品、交通、设施等状况,形成本地城市居民、周边城市居民、外地城市居民,甚至国际游客等不同层次市场并存发展的局面;后者则是指进一步研究游客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针对细分市场进行专门营销,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认识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的优势,建立营销合作组织,形成统一协调的市场,联合推进,优化网络平台,完善网站建设,开展在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