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殊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特殊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特殊教育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师;卓越教师;乡村振兴;农村教育;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培养;

教师教育2018年1月实施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农村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为农村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国家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地区教育差距的题中之义。

一、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需求

学前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水平的高低。受经济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前教育成了国民教育的薄弱环节。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是命运共同体,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作为提高幼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卓越幼儿教师中起关键作用。

(一)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时代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倡导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幼儿教师,明确了农村卓越幼儿教师培养的目标与方向。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农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定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力支持。

(二)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激发系统内生力为核心,以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为手段,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强、质量高为主要特征,突出乡村生态与文化特色。它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城乡学前教育的一体化,另一个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特色化、。卓越幼儿教师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农村卓越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需以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诉求为前提进行针对性探讨,目标是通过农村卓越幼儿教师的努力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相较于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而言,农村卓越幼儿教师更有特殊性、卓越性、区域性、乡土性、朴素性和文化性,而具备这些独特特征的农村卓越幼儿教师的优质教学可提高乡村教育的水平。

(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飞速增长。2021年我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8.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这些都需要国家的巨大财政投入。尽管国家为普及学前教育,给予学前教育事业政策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仍然面临总量上资源投入不足、结构上资源布局不合理、质量上整体较低和“小学化”倾向明显等现实困境。近年来国家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幼儿园师资供不应求的状况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准入门槛降低,部分入职的幼儿教师综合素养不足,使得幼儿教师在社会的形象上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农村学前教育对幼儿教师数量及质量的现实诉求十分强烈。

二、农村卓越幼儿教师核心素养构成

近年来,学界大量涌现有关幼儿教师素养的研究成果。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学者们开始探索培养卓越幼儿教师核心素养的策略。农村卓越幼儿教师核心素养是在工作环境中个体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指向卓越幼儿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知识,且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基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从融合教育素养、信息素养、情感素养、专业发展素养四方面论述农村卓越幼儿教师核心素养。

(一)融合教育素养

所谓融合教育,指的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融合教育素养是融合教育理念与态度、融合教育专业知识和融合教育专业能力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成绩显著,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学前教育也愈渐受到国家重视。培养农村幼儿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既有益于特殊儿童平等享受教育权,又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干预减少身心障碍对农村特殊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农村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农村学前特殊教育发展整体滞后。四川省全省125所特殊教育学校中,附设有幼教班的不足10所,相当数量的特殊幼儿分布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特殊幼儿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许多小规模的乡村幼儿园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也没有特殊教育专业设施。由于缺乏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普通农村幼儿教师面对特殊幼儿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加上农村幼儿教师身兼保教工作且工作繁重(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繁杂的农务),再加上编制岗位少、收入低,这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状况会挫伤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情感,让农村普通幼儿教师胜任融合教育变成一项困难的工作。由于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很多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实施融合教育,心理上也不太愿意接受特殊幼儿,因此在态度上会比较消极。有学者指出,学前阶段儿童所拥有的教育机会的多少和获得的保教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幼儿学前智力发育水平,而且影响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由于农村特殊幼教班、特教师资的缺乏,特殊需要儿童不得不接受随班就读的“特教融合”教学,这要求农村幼儿教师要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树立特殊教育职业理念,努力发现和欣赏特殊幼儿的优点。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正常幼儿正确认知并接纳特殊幼儿,为农村特殊幼儿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特殊幼儿的言行举止解读其想法,及时应对特殊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给予及时的教育和情感关怀。

(二)信息素养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和运用,并且能够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以传递教学信息,提升教学效果的能力[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提出,要“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学前教育的信息化越来越受重视,培养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促进城乡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发展。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缺乏对信息知识的整合意识,在活动设计上还不能恰当地捕捉当前热点和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信息吸收、加工、整理和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教育信息需求的增加,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信息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发农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农村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渠道匮乏,与外界的交互学习较为困难,这要求农村卓越幼儿教师能掌握网络基本信息,学会使用网络技术、具备网络操作能力,借助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资料数据搜索、网络交互式教学和为农村幼儿建立网络档案袋等方式,优化农村幼儿园管理及农村幼儿档案数据管理;熟练运用一些常用软件,如使用PowerPoint、Flash、Word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农村幼儿学习兴趣。例如在农村,教师会带幼儿到田野观察记录土豆生长过程,但由于幼儿不能亲身体验种土豆的全部过程,教师可以运用Flash将土豆的成长过程制作成动画以加深幼儿的理解,并通过网络技术制作种植土豆的游戏去引导幼儿亲身体验种植土豆的每一个步骤,寓学习于游戏中,使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

(三)情感素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其反应。情感具有个体差异性,当农村幼儿教师将农村情感根植于心底时,这种情感就会成为其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当农村幼儿教师将农村幼教事业作为个人的人生追求时,他们就会扎根农村奉献教育。情感素养是农村幼儿教师奉献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内在支撑,是农村学前教育的“保鲜剂”。有学者将情感素养分为情感识别素养、情感表达素养、情感调适素养,分述如下。1.情感识别素养情感。识别素养指教师识别幼儿情感需求的能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目众多,农村的育儿方式大多属于“放养式”。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与教育,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发展主要存在营养不良、情感交流障碍、早期智力开发受阻等突出问题。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第二场所,幼儿与幼儿教师相处的时间较多,幼儿期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期,教师的情感呵护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卓越农村幼儿教师需要更加关心、关爱农村幼儿,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能根据幼儿的外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动作言语分析其情感,及时捕捉幼儿的需求,给予幼儿爱的关怀;同时需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掌握卫生学和心理学,积极识别幼儿的情感,引导幼儿表达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2.情感表达素养情感。表达素养指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意义回应的能力。良好的师幼互动能使幼儿的情感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应,继而促进幼儿情感积极表达。然而农村幼儿教师语言反馈质量不高且略带控制性,加上语言用词都较消极,对幼儿的提问缺乏开放性回复,无法有效满足幼儿的应答需求。另外多数教师常以成人视角或出于秩序管理和确保活动计划顺畅性的考虑,忽视幼儿自身的需求、提问、发现和观点,往往无法有效解决幼儿的问题或给予适当的回应。这就要求农村卓越幼儿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回应幼儿的情感,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语举止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提高语言技能,为幼儿创建积极的情绪氛围并给予幼儿个性化支持。3.情感调适素养情感。调适素养指教师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农村幼儿教师需进行农村人际关系适应、农村幼儿园环境适应、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心理适应,锻造属于自己的调适模式。有研究者发现,因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保障欠缺等因素,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樊婷婷的调查结果显示,“90后”乡镇幼儿教师面对工作压力和挫折能冷静解决,但还需要增强自身调节与应对能。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生活状态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丰富教师在农村的生活;学会调节情绪,有利于教师正确处理消极情绪,降低职业倦怠感,增加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期待值,激发工作热情。

(四)专业发展素养

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以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从新高度看待事物以达到思想与情感的升华。如果说合格教师培养主要依靠外界的教育影响和文化熏陶,那么卓越教师的培养则源自内在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卓越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卓越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两个方面。当前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仅为专科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较少,这使农村幼儿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普遍较弱。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素养的系统化。课程开发能力指农村卓越幼儿教师能根据本土文化及农村幼儿发展特点,有效利用本土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凸显课程的区域性特点。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材料(泥土、石头、蔬果、树木、农作物等)、自然环境(田野、树林、山坡、溪流等)和独特的风俗文化,要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促使教师充分意识到丰富的自然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根据地域特点构建本土化课程。科学研究能力指能熟练掌握研究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出现的问题,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农村幼儿教师长期扎根乡村,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有更客观、更真实的了解,因此需要农村幼儿教师以研究者身份参与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但我国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科研能力,他们在研究资料分析、研究数据处理、研究方法运用和研究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待提高,而科研能力能让农村幼儿教师在研究中了解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整体状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在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在农村卓越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信息素养、情感素养、专业发展素养四要素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构建现代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给予农村幼儿教师融合教育切实的支持

首先,完善融合教育政策,给予政策支持。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为指导,根据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并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融合教育深入农村幼儿园,给予教师法律地位、薪资待遇及特殊教育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其次,整合社会多方资源,给予培训支持。教育培训部门应定期将农村幼儿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融合教育知识培训,邀请专家到县、镇进行融合教育知识讲座;区县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要引导社区开展特殊教育培训,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实践指导;高校要为农村幼儿教师制订融合教育专题培训计划,如“国培项目”、网上公益讲座等;农村幼儿园要主动为农村幼儿教师争取融合教育的培训、研修机会,有条件的可带领幼儿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开阔农村幼儿教师的视野,丰富其专业知识。

(二)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农村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多方面保障,激发农村幼儿巨大的潜力。因此培养卓越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需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培训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要根据农村学前教育的信息化特点进行培训;根据教师个人培训的进度开展分层培训,并在不同培训阶段进行相应考核。第二,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保障农村网络通畅,增加经费支持及硬件、软件设备的供应,保障教师素养提高的物质条件。第三,幼儿园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建立奖励机制以鼓励教师学习信息知识、信息技术等。幼儿园可联合社区组织相关教育信息技术竞赛,并以此作为教师信息素养考核的内容之一,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三)培养农村幼儿教师的乡土情怀,增强责任感

乡土情怀指农村教师对农村、农民和农村幼儿的热爱和依恋,是教师的内在积极情感。乡土情怀既是农村幼儿教师坚守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基础,也是农村幼儿教师关爱农村幼儿、开展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农村幼儿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要认同农村幼教职业,学会情感调节,促进积极情感形成,产生职业幸福感,积极投身于农村学前教育。社区、乡镇可举办本地的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知识竞答等,邀请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增加幼儿教师对本地文化的理解,促进与当地民众的交往,潜移默化地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情感熏陶,通过强化乡土情感使农村幼儿教师逐渐融入农村生活,与农村人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地位,降低农村幼儿教师的离职意愿。以多种形式表彰农村幼儿教师的成绩,肯定农村幼儿教师的付出,树立良好的农村幼儿教师形象,形成尊师、敬师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在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加入农村教育史、乡土文化元素,让农村幼儿教师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史与发展困境,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防止在工作中产生懈怠感。最后,乡镇政府可定期慰问农村幼儿教师,积极关怀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情感状态,及时对教师的消极情感进行疏导,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激发农村幼儿教师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热情,提高其职业幸福感。

(四)激发教师发展动力,促进专业成长

幼儿作为特殊的个体,其教育教学需求需要幼儿教师不断探索。卓越农村幼儿教师的养成既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技巧与人际交往能力,又需要幼儿教师主动学习、不断学习以促进专业成长。县级政府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农村幼儿教师参与农村学前教育研究、乡土课程开发,并积极为幼儿教师的调研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幼儿园设置公开的农村幼儿教师评榜及职称评选,将优秀农村幼儿教师推荐到镇、县进行表彰,强化农村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激励教师继续学习。幼儿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动并谦虚地向农村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前辈、同事等请教教学问题;实地观摩一线优秀农村幼儿教师的课程,寻找优质教学视频、优质教案并主动学习;借鉴优秀作品优化自己的本土化课程,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实现自我价值。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培训结束进行优秀学员评比、奖励。在培训时,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主动学习意识,帮助教师形成终身学习观;将农村的人文素材纳入培训内容,根据农村的人文、地理、教育等特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理论与实践指导。

四、结语

融合教育素养、信息素养、情感素养、专业发展素养是农村卓越幼儿教师的核心素养。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对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和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卓越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须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凸显农村卓越幼儿教师的卓越性与区域性特点,促进农村卓越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王鉴,谢雨宸.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与长效机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第一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效[EB/OL].(2022-04-26)[2022-06-14].

[3] 胡马琳,蔡迎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学前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4):71-77.

[4] 陈秋珠.卓越幼儿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85-92.

[5] 方俊明.融合教育与教师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37-42.

[6] 崔志月.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7] 陈立.四川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6(5):121-123.

[8] 郝文武.农村特殊教育研究的意义、问题及建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14(1):71-75.

[9] 李静.幼儿园教师融合教育素养与培训需求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J].教师发展研究,2017,1(4):62-68.

[10] 刘丹,刘凤娟.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0):58-61.

[11] 邓红红.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与提高策略[J].教育探索,2013(7):145-146.

[12] 王中华,周洁方.乡村卓越幼儿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及其培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81-90.

[13] 刘永虎.幼儿园教师情感素养探析———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幼关系构建操作手册:幼儿园教师卷》[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36-136.

[14] 陈国维.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65-66.

[15] 梁秋立.城乡幼儿园一日活动情境中的师幼互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16] 蒋路易,郭力平,吕雪.CLASS视角下师幼互动研究的元分析———基于中国14省市892名教师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估结果[J].学前教育研究,2019(4):32-44.

[17] 向海英.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4):82-90.

[18] 李悠,张晗.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4(8):115-117.

[19] 郑小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20] 樊婷婷.乡村振兴背景下“90后”乡镇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差异———基于贵州省50所乡镇幼儿园的调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91-98.

[21] 龙宝新.卓越教师的独特素质及其养成之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1):90-96.

[22] 杨兵.重庆市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3] 刘琳.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4] 马多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3):42-45.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中国残联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弱有所扶,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向着现代化迈进,更好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解决好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激发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织密扎牢残疾人民生保障安全网,注重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固根本、提质量。深化残疾人服务供给侧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科技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等基础保障条件,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协同作用,进一步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残疾人事业均衡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实效,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实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多层次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备,残疾人康复服务更加精准有效,残疾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无障碍环境持续优化,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质量效益有效提升。

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更好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让残疾人生活更有保障。

1.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残疾人及时给予有效帮扶。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做好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帮扶工作。依法保障农村残疾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帮助残疾人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扶持农村残疾人参与乡村富民产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探索建立长三角残疾人帮扶工作机制,借助更多更好的外部资源参与残疾人帮扶。进一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扶残助残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协调各方资源力量,共同关心关爱残疾人。

2.强化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按规定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加强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管理服务。做好对符合条件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强化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减轻困难残疾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强临时救助,做好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的急难救助。

3.改善残疾人托养和照护服务。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类社会救助,推动开展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增强县级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机构对残疾人特困对象的照护服务能力。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护服务。落实好托养服务机构扶持政策,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就业年龄段(16—59周岁)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提供托养服务。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功能,接收符合条件的盲人、聋人等老年残疾人。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互助等社会化照护服务。

4.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落实当地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资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和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帮助残疾人按规定加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病残津贴政策,以及29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政策。按规定做好重性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参保患者的门诊保障工作。支持就业残疾人依法参加失业保险,落实失业残疾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等待遇。促进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做好工伤预防和工伤职工康复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试点地区残疾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鼓励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补充养老等商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残疾人商业保险产品、财产信托等服务。

5.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优待政策。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推动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对象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城乡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给予补贴,为残疾人携带辅助器具、导盲犬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场所和进出境提供便利。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电、气、暖优惠补贴政策和信息消费资费优惠政策。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补贴,以及残疾人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等优待政策,鼓励铁路、民航等为残疾人提供优惠便利。完善残疾人驾驶汽车政策。加强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的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合理确定孤残儿童等基本生活费标准,提升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的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建设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为特殊困难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照护等服务。做好伤残军人、伤残民警残疾评定标准与国家残疾人分类和分级标准的合理衔接,保证伤残军人、伤残民警优先享有扶残助残政策待遇、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6.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便利。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配租公租房,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统筹考虑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

7.加强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残疾人保护。推动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更好保障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加强残疾人集中场所和服务机构的安全保障、应急服务、消防安全能力建设。村(社区)可通过结对帮扶等方式,动员村(居)民协助残疾人有效应对突发灾害事故、及时疏散逃生。开展残疾人应急科普宣传,引导残疾人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二)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让残疾人生活更有尊严。

1.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法规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服务、补贴奖励等相关资金投入。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落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合理认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形式。加强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纳入低保范围的已就业残疾人可按规定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并在其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后给予一定时间的渐退期。对残疾人就业先进个人和用人单位进行奖励。

2.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开展残疾人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对正式招录(聘)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设施设备购置改造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扶持,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规范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并实现全国联网认证。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费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扶持政策,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支持非营利性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持续发展。在经营场地、设施设备、社会保险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加大对“阳光家园”“残疾人之家”等辅助性就业机构的支持力度,组织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就业困难者就近就便参加生产劳动、进行职业康复、实现社会融合。统筹公益性岗位,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扶持和规范盲人按摩行业发展。拓宽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在文化艺术、心理卫生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就业渠道。为残疾人特别是聋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支持手工制作等残疾妇女就业创业项目,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产业。扶持残疾人亲属就业创业,实现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动态清零。

3.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继续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资源。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和管理制度。办好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等。

4.改善残疾人就业服务。健全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建立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制度,扩大就业辅导员队伍。为高校残疾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重点帮扶。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保障条件、专业人员配备等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办好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交流、残疾人就业产品市场营销、残疾人就业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

5.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对具有正常履职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的残疾人,依法保障其平等就业权益。用人单位应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无障碍环境及合理便利,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给予平等待遇。加强残疾人就业劳动监察,有效防范和打击侵害残疾人就业权益的行为。

(三)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让残疾人生活更有品质。

1.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保障签约医生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更好就医便利。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关注残疾妇女健康,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将残疾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等纳入全省卫生服务调查,加强残疾人健康状况评估。

2.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完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继续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推进困难残疾人康复民生工程,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合理确定康复救助标准,增加康复服务供给,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健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完善全面康复业务布局,充实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等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康复,开展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

3.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推广安全适用的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增强优质康复辅助器具供给能力,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提质升级。鼓励实施公益性康复辅助器具适配项目。推广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回收、维修等服务。完善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网络,加强各级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及医疗、康复、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教育、就业、托养机构开展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支持康复辅具产业园建设,坚持“政策引导、培育市场、发展产业”原则,发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优势,整合相关资源,优化提升园区功能,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持续改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由点向面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有关扶持和管理政策,推广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

4.强化残疾预防。实施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结合“残疾预防日”“爱眼日”“爱耳日”等,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发育障碍致残。推进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实施慢性病预防干预措施,开展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减少慢性病致残。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心理干预,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发生。开展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工作,加强对麻风病等致残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控。加强安全生产和交通安全管理,加快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配备,提高自然灾害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院前急救能力,防止老年人、儿童跌倒等意外伤害,减少因灾害、事故、职业伤害等致残。

5.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全面发展。实施省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评估,落实“一人一案”分类安置。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青少年都能接受适宜的职业教育。稳步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为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支持服务,支持高校开展残疾人融合教育。落实好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对残疾学生提供辅助器具、特殊学习用品、康复训练和无障碍等支持服务,为残疾学生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和部分职业考试提供合理便利。

6.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加快推进融合教育,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建成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规范化建设,推行新课标新教材,改革教学教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方式,提高待遇水平。加强特殊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

7.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鼓励残疾人参加“书香”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活动,持续开展“读书达人演讲比赛”“残疾人文化周”等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基层创建一批残健融合文化服务示范点,更好满足残疾人文化需求。加强农村地区重度残疾人文化服务,为盲人、聋人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鼓励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媒体和融媒体中心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学艺术创作,扶持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和师资培养。办好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实施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办好全省残运会、特奥会,参加全国残运会暨特奥会等重大赛事。

8.加快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服务产业。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实施助残慈善项目,参与助残慈善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牵着蜗牛去散步”和“集善优品”消费助残等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快辅助器具、康复教育、托养照护、生活服务、无障碍、文化休闲等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满足残疾人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积极培育助残社会服务组织和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残疾人服务业。

9.加强残疾人服务标准化和行业管理。细化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设施建设、功能布局、施工规范、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流程、管理规范等标准要求,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统筹衔接和基层设施设备共建共享。加强康复、托养等残疾人服务行业管理,全面开展绩效评价,支持残疾人和残疾人亲属参与评价。在场地、设备、人才、技术等方面扶持残疾人服务机构发展,优先扶持公益性、普惠性残疾人服务机构,支持残疾人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运营。开展残疾人服务需求评估和服务资源调查,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产品和服务。严格规范残疾评定和残疾人证核发管理,落实残疾人证电子证照应用,实现“跨省通办”。

(四)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让残疾人发展环境更加友好。

1.加快残疾人事业法治化进程。落实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关于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定,促进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涉及残疾人的地方立法应充分论证,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反残疾歧视评估,广泛征询残疾人代表和残疾人组织等意见。将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纳入“八五”普法内容,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创新普法方式方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支持各地制定保护残疾人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和优惠扶助规定。

2.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权益维护。开展残疾人尊法学法用法守法专项行动。将残疾人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对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扩大残疾人法律援助覆盖面,重点提升残疾人法律援助质量。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培养助残公益律师队伍,开展法律援助志愿助残行动,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服务,方便残疾人诉讼。发挥残疾人服务热线和网络信访平台作用,健全残疾人权益维护应急处置机制。依法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拓宽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渠道,保障残疾人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支持更多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进入各级人大、政协。

3.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水平。落实好《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新建设施应严格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标准。在乡村建设、城市更新、老旧小区完善改造中统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社区建设同步开展无障碍改造。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等,应加快开展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着力提升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水平。加快推广无障碍公共厕所。开展无障碍市县、村镇创建工作。提高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进无障碍设施认证工作。增强全社会无障碍意识,加强无障碍监督,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4.加快发展信息无障碍。将信息无障碍作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文明城市测评指标。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推进政府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电子导航等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普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

5.营造社会助残和残疾人自强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广泛宣传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厚植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将扶残助残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工程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有效激发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鼓励更多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加强残疾人事业全媒体传播能力建设,组织好“全国助残日”“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等主题宣传活动,支持残疾人题材优秀纪录片、公益广告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播出。按照有关规定,对全省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予以褒扬激励。

6.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实现县(市、区)残疾人服务设施全覆盖。建好用好残疾人服务设施,采取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设施运营,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鼓励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无偿或低价提供给公益性、普惠性残疾人服务机构使用。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服务设施和基层残疾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皖事通办”平台,落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完善残疾人口基础数据库,改进残疾人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调查统计,加强残疾人服务大数据建设。

7.促进残疾人事业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结合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强化县域残疾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带动乡村残疾人服务,引导城镇残疾人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城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常住人口。贯彻全省“一圈五区”协调发展战略部署,健全完善省域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支持提升合肥都市圈残疾人事业发展质量,助推皖北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残疾人事业振兴。落实好《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全面推进与沪苏浙协同合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同打造一批长三角志愿助残、社会助残工作品牌。办好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协作论坛,不断深化拓展合作成果。

8.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纳入县(市、区)、乡镇(街道)政府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村(居)委会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实施县域残疾人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设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县(市、区)应明确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开展残疾人需求评估,加强服务资源统筹。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服务全覆盖,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建立“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工作站”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开展集中照护、日间照料、社区康复、辅助性就业、文体娱乐等服务,并积极探索“医养康养”结合模式,健全基层残疾人服务平台长效运行保障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开展助残服务。

9.发挥残疾人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深化残联系统改革成果,更好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残疾人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强化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残联建设,实现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全覆盖。改善乡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待遇,帮助其提高工作能力。支持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发挥好“代表、服务、维权、监督”功能。通过专、兼、挂等多种方式,充实残疾人工作力量。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残联干部队伍,重视残疾人干部、年轻干部、基层干部的培养选拔。加强各级残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牢牢坚持党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残疾人组织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各有关部门履职尽责、密切协作,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资金保障。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做好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合理安排经费,加大残疾人事业投入力度。加强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强化流程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落实好残疾人事业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慈善捐赠等资金,形成多渠道投入格局。

(三)强化人才培养。积极构建残疾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和职称评定,加快培养残疾人工作专业队伍。对专门从事特殊教育、手语翻译、就业服务、康复训练、辅具适配服务和体育训练指导等残疾人工作者,按政策给予特殊津贴。运用科技创新助力残疾人事业,促进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科学技术在残疾人服务中的应用,开展康复、残疾预防等基础研究,支持智能化辅助器具、康复设备、智能手语翻译、信息无障碍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推广应用。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3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绘新时代大美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是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新时代教育发展特征,继承崇文重教优良传统,弘扬井冈山精神,借鉴吸收先进地区办学治校经验,打造教育品牌,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眼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提供更丰富的办学资源和更贴心的教育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系统谋划,注重衔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乡镇各校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与省、市同步基本建立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破解,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

二、深化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改革

(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健全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学校党委(党支部)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以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走在前列活动为抓手,创建“红色、绿色、古色”特色教育体系,提升本地特色教育资源,深入推进“绿色文化(茶文化)、经典文化、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一批县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营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资源对学生免费开放或减收费用。统筹开展好中小学综合实践、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等活动,深入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和法治教育;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构建家校社共同育人格局。〔责任单位:县委教体工委(县教体局)、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团县委,各乡镇党委和政府〕

(五)健全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保障教室照明卫生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扭转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比例增多的状况。加快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抓好“足球进校园”活动。全面落实吉安市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开足开齐美育课,切实抓好学校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1-2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全面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强化与拓展“1+1”素质教育,组织召开素质教育现场交流会。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活动,加强学校大课间管理;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开展好师生读书活动,组织读书沙龙,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咨询室,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军事理论教学和学生军事训练。加强安全教育,配齐学校安保人员,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推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医务室,按标准配备校医和有关药械设备。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积极推动青少年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卫健委、县财政局、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应急管理局、团县委,各乡镇政府〕

三、深化各类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六)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7%,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原则上达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80%以上;办好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2019年秋季全县乡镇公办幼儿园必须全部投入使用;2020年实现在人口2000人以上的大村落利用完全闲置学校改建村级幼儿园或利用村小教学点的富余校舍、富余土地改扩建附属幼儿园。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2019年起,老城(棚户区)改造、新城开发和居住区建设应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确保在户数达1200户以上的小区建设配套幼儿园。建立公办幼儿园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采取定向培养、招聘等方式,补充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公办附属园教师,争取到2020年,公办幼儿园正式教师占比达40%以上,2019年招聘公办幼儿教师50名,2020年计划招聘60名。建立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顿无证办园、违规办园等行为。探索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龙泉幼儿园为龙头的“1+N”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编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民政局、县市监局、县公安局〕

(七)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加快完成城区新泉江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和思源实验学校二期、八角楼小学新建工程;加快完成乡镇高坪中学、禾源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做好“两类”(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学校建设规划,启动左安中学、于田中心小学整体搬迁工程,合理有序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到2020年,基本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行动,加大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建立以优质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共同体,实现管理互动、师资交流、资源共享、活动同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促进城乡学校科学、协调、均衡发展。力争在2025年前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持续开展智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大力推动城域网建设,推进“互联网+教育”升级,增加智慧课堂的覆盖率。全面推进高品位的美丽书香校园建设。〔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团县委、县妇联〕

(八)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深入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瞄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目标,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加快燕山中学(智华中学)建设进度,确保2019年秋季学期交付使用,完成瑶厦中学高中部剥离。落实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化解高中阶段债务。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到2020年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认真落实全省普通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确保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积极应对新高考,加大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力度,积极探索“选课制”、“走班制”,健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加大对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经费、师资支持力度,保障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九)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探索采用混合制办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引进民资解决继续投入问题,破解县职教中心发展瓶颈;按照普通中专设置标准,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县职教中心顺利通过省级达标中职学校评审验收;适应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养、送教到企、顶岗实习、共建专业、共建车间等校企合作项目。建立与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机制,进一步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签订“3+2”培育模式,加大本土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县级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力争到2020年职普招生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工商联、县职教中心(县职业中学)〕

(十)改进特殊教育发展机制。积极落实《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安置,落实“一人一案”,做到“零拒绝”。完善残疾儿童学籍管理机制,将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班就读和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残疾学生纳入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逐步形成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随班就读为网络,以送教上门为辅助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落实医教结合制度,扎实推进残疾儿童身心康复。加强特校教师和专业医疗康复人员的协作,开设必要的康复训练课。安排不少于5%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与职业教育。〔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卫健委、县民政局、县残联〕

(十一)完善民办教育政策支持体系。采取以资金或资产入股、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对现有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无证无照教育培训机构的整治。建立完善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信用评价、质量认证和评估体系。〔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委编办、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税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

(十二)健全继续教育、专门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发展机制。建立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推进工作机制,全面普及个人终身学习账号的应用。加强专门教育,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整合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机构、县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以及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体育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推动医养教结合,促进养老服务和老年教育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政法委、县卫健委、县民政局〕

四、深化教育保障体制机制改革

(十三)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积极改革,整合资源,成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设立龙泉教育论坛(校长论坛、班主任论坛、学科论坛),搭建校长、班主任、教师交流成长的平台。深入实施“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和全员提升”的强师战略,完善以“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及骨干教师、“百名师德标兵”“百名优秀班主任”等为主的县级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建设的实施细则》;通过有计划地调剂事业单位编制、招聘合同制教师、返聘优秀退休教师等方式多渠道补充教师,2018年起确保每年补充教师600人以上,利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县师资总量不足的问题。落实《关于加强全省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管理指导意见》,通过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教育系统内部调配和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的有关规定。建立校长考核和激励机制,在科学考核的基础上,出台校长奖励办法。适时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完善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考核制、县城学校教师选聘方案,逐步实行教师选聘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明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部门职责,教育部门应参与评审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

(十四)健全财政投入机制。严格落实“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的要求。加强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土地出让净收益计提教育资金征管,并确保及时足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落实各类教育生均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公办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生均公用经费按特教学校标准拨付。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家庭贫困学生档案库,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教体局、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

(十五)完善督导评估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和职能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机制,建立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专兼职督导员队伍。全面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和挂牌督导制度,实现中小学督导常态化。健全教育督导公示、公告、报告、限期整改和约谈问责制度,把督导结果作为对乡镇和职能部门及有关负责人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落实教育督导专项经费,保障督导工作正常开展。〔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各乡镇政府〕

(十六)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2019年年底前完成县级教育城域网和各级各类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和“专递课堂”建设。建立电教设备信息化统一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图书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资源开发机制,形成“基础性资源靠政策、个性化资源靠市场”的资源建设格局。完善资源应用机制,形成“市场突出重点强特色、县级保障服务促应用”的资源应用格局。〔责任单位:县教体局〕

五、组织领导和推进实施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4

一、教育设施现状布局情况

目前,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其中完中1所),中职学校1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含民办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初中9所、小学35所、教学点75个;有幼儿园121所,其中县城区公办幼儿园6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0所、小学附属幼儿园38所、民办幼儿园6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46928人,其中小学24014人、初中12790人、普通高中8171人、中职195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598人;有教职工3269人。

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网点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县城区设置普通高中2所、中职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教育学校8所,其他乡镇均设置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或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遵循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原则,在人口较密、相对集中的村或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的村均设置了村小或教学点。县城区有公办幼儿园6所,各乡镇均设置公办中心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

二、教育设施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原则上每个乡镇都设置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设置村小学、教学点、幼儿园,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和附属幼儿园。

2.坚持规范程序、先建后撤的原则。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的,必须履行撤并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依法规范撤并后原有校园校舍应优先用于当地教育事业。

3.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求,把教育用地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城镇化发展、二胎政策等因素致城镇人口增加的情况,合理规划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

(二)规划时限

2018—2030年。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目标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赣府厅发〔2012〕8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9〕17号)、《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赣教基字〔2013〕4号)精神,加快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配置,结合中小学校安工程、薄改工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到2030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达到规范化学校办学建设要求。

(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学校调整具体任务

1.根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现状,通过调研和听证等形式,计划适时撤并琴江镇花园、汉坑、龙舌、天园、宜福,小松镇新坊、罗溪、耸岗、迳里,木兰乡陈联、杨坊、小琴,高田镇上柏、桂竹、黄柏、瑶下、堂下、礼地,丰山乡下湘、上坑,屏山镇新富,大由乡下埠、罗田,龙岗乡绿水,横江镇平阳、丹阳、烟坊、横村、珠玑、沽溪、和平、罗家,珠坑乡三和、龙陂等教学点,其余保留现状。

2.适时合并丰山初中和丰山中心小学,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丰山中小学;合并龙岗初中和龙岗中心小学,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龙岗中小学;对赣江源中小学进行扩建,将原友联小学改建成赣江源镇中心公立幼儿园。

3.将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调整为136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普通初中6所、乡镇中心小学及村完小31所、教学点41个、公立幼儿园11所、附属幼儿园38所。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布局规划

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情况,建立城乡学校生源变化动态监测机制,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布局建设机制,不盲目建设城镇学校、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根据新增学位需求及网点调整情况,按照“一校一案”,确定新建、改扩建学校数量以及与之有关的建设用地、资金安排和教师补充等事项,列出建设项目清单,明确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广泛宣传动员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牵动社会方方面面,各乡镇、部门和单位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重视,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的必要性、紧迫感和现实意义,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共识,引导广大群众大力支持和配合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三)优化管理模式

着眼长远,立足治本,坚持城乡和软硬件并重,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配置师资、教育信息化等措施,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大对薄弱学校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扶持力度,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适度稳定乡村生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统筹师资配置

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实行教职工编制的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县教科体局负责统筹分配各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加快推动城乡教师交流。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5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完善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引导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线上线下载体,运用“学习强国”平台等载体,提高理论武装的实效性。在全市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常态化。深入学习贯彻第27次全国、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教育系统建成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中小学校、民办学校、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积极开展中小学校党建示范校创建工作,深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理顺和党组织、党的工作全面覆盖。积极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和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引导教育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少年一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升广大师生思想道德水平,坚定“四个自信”。

3.加强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工作。完善和落实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五个一”建设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

4.纵深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深化以案促改,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力支持配合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执纪问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拓展深化专项整治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严防“四风”反弹回潮,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为基层减负成果。强化政治监督,全力配合支持市委巡察工作,持续做好市直学校巡察整改落实工作。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5.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组织参加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做好中小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校择优推荐工作。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6.加强中小学德育和校外综合实践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创新德育工作形式,推动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各部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组织开展好开学第一课、学习新思想、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等主题教育活动,丰富育人载体。继续实施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建成一支强有力的德育工作保障队伍。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不断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利用中小学生实践基地,积极推进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引导市直和各县区深入开展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认真组织高中阶段学校新生入学集中军训活动。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校沟通形式,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7.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力推进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验收,2020年完成所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开展省级、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和汉字大赛。继续开展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加强对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基层干部和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做好教师、大中专院校学生及社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召开全市语言文字工作大会。

8.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和劳动教育。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改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提升为基本目标,创新有效措施,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实施2020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坚持普及与质量提升并重,扎实推进校园足球深入开展,组织举办第六届“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开展中小学生午餐供应,探索实行小学生课后延时免费托管,减轻学生家长负担。坚持以监督检查和“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和学校传染病防控能力,严密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扎实做好学校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开展学生视力调查,做好全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积极推广科学饮奶知识宣传,坚持“安全、营养、方便、价廉、自愿”原则,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扩大覆盖范围,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艺术展演、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和吃苦精神、奋斗精神。

9.深化全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围绕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重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全市教育系统“新时代新梦想”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影视公益展播、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演以及“两创两争”创先争优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年度教育人物评选表彰活动,配合市文明办开展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推荐工作,对首届省级文明校园(标兵)进行年度复查,对市级文明校园进行届期变更。

三、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0.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意见》,督促各县区和市直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研指导和课程实施日常监督。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创建标准化管理示范校和特色校。落实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区和学校开展中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减轻学生家长负担。

11.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出台《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积极创建省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产教融合,开展一批产教融合建设试点,认定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和院校,培育一批产教融合育人基地,组织开展一批产教对话活动,推动一批产教融合项目落地。鼓励和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推动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人才共育,促进校企“双元”育人。

12.加强办学体制改革。做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前的宣传调研工作。不断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和无证园治理。继续实施民办幼儿园质量提升工程,抓好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扩大普惠园数量。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举办一期民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班。

13.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编制及岗位管理制度。规范教育行政审批,提供优质便民服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快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创新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实施校园招聘。

14.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改革。持续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启动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价。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做好市督学换届工作。推进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有效开展,建立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继续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提升办园水平。开展全市教育大会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实情况专项督导。强化督学培训。探索实施市督学定点联系县制度。

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15.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编制工作。做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中共委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加快教育振兴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省教育厅部署和我市实际,适时启动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全市教育领域重要改革事项和任务落实,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学校办学活力。

16.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2所,重点消除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空白乡镇,提高普惠率和公办覆盖率。推动各县区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和普惠性民办园奖补政策,健全保障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和无证园治理全面整改,建立并完善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幼小衔接行动计划,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保教水平。

17.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巩固和提升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创建成果,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实施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规划项目,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7所。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快推进市直10所学校建设,实施中心城区41所小学课后延时免费托管,培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成省里下达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年度建设任务。督促指导各县区认真落实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规划,严控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大班额,确保2020年底消除超大班,大班额比例明显下降。

18.推进普通高中加快发展。加快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继续实施国家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落实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完成改扩建普通高中15所的建设任务,增加学位10100个,消除超大班额,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0%以内。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打造培优团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9.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下大力气抓好中职招生工作,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推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实施好“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建立对接产业的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好高职扩招行动计划,确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提高继续教育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建设。挂牌成立社区大学。继续开展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创建活动,争创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

21.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开展全市教育科研领军人物研修班,提高全市教育科研质量及教师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严格课题评审要求,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发挥课题成果的作用和效益,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现实问题、突出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等方面确立一批重点课题,探索破解发展之策。举办2020年度校长论坛。

五、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22.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教育脱贫任务,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落实好各项学生资助政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大校长教师支教交流力度。开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巩固成果、固强补弱、提高质量、确保全面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

23.办好特殊教育。继续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开展好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项目,招收更多残疾孩子入园。

24.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增加专递课堂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明显改善。推进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深入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创建,全面改善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共享国家和省优质资源,继续开展本地优质特色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着力推进教育管理数字化转型,管好用好国家和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系统,强力推进教育云服务平台空间应用,实施“网上结对、线上牵手”行动,持续开展“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用足用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完善和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工作。

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开展“牢记育人使命、志做‘四有’教师”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和“出彩人”之最美教师、“天中最美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的宣传推介活动。开展师德征文、案例、演讲等多种宣讲活动,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完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

26.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会同编制部门创新规范编制管理。继续落实“特岗计划”、“小教全科”培养计划和“农硕计划”,积极招聘教育部公费师范生回我市任教,完善教师培养补充体系。全面落实特岗教师各项地方性补贴、按照国家、省市文件精神确保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严格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创新实施市级培训新模式,加大市级名师、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育力度,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基本实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化。

27.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切实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积极申报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落实好“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特聘岗计划”,支持职业院校聘请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

28.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强化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选拔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认定、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推荐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国家级、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选拔项目。

29.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督促各县区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完善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在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要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的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确保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不低于同等条件县镇教师。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完成新建中央预算内农村教师周转宿舍787套,指导督促各县区开展农村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让广大农村教师住有所居安心从教。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教师生活补助、地方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等政策落实。

30.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贯彻落实《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精神,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责主业,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抽调中小学教师等事项,研究制定我市中小学教师具体减负清单,严格规范教育系统评比达标、表彰奖励工作,营造广大中小学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良好环境。

七、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31.提升经费保障能力。落实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推动落实市、县区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落实教育政府拨款、学生资助、学校收费、社会投入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建立约谈制度,确保实现“两个只增不减”(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努力实现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增不减。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坚持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继续实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年活动。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

32.全面提升依法治教水平。继续贯彻落实教育“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以宪法学习宣传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认真贯彻市委全面依法治市重点工作、落实市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水平,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教育系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6

一、坚持优质均衡,实现办学条件再改善

1.学校项目建设顺利实施。2019年续建项目24个,总投资1.3亿元,建筑总面积8.9万平方米。其中第二小学教学楼、六道河中学科技楼等6个项目已完工,预计年底投入使用;挂兰峪小学教学楼等3个项目主体完工,预计2020年暑假投入使用;一中新建女生宿舍楼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北营房中学等8个运动场已投入使用;大石门小学、蓝旗营小学2个易址新建项目已开工;挂兰峪小学食堂宿舍、跑马场小学教学楼等4个项目正在招投标;宽甸小学教学楼正在办理土地证。2019年新建项目4个,总投资2.85亿元,建筑总面积8.93万平方米。其中一中主体建筑正在建设,预计2020年8月底投入使用;青松岭中学运动场已投入使用;第三幼儿园正在招投标,待二小迁入新址后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春季开始招生;田杖子小学教学楼正在招投标。

2.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投资231.24万元,为全县中小学购置电脑187台,电子平板39套,录播设备9套,各类打印机115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工作,实现了“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建成了教育城域网和“人教数字校园”,形成了覆盖全县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缩小了城乡差距,校际差距。

二、坚持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结构再优化

3.学前教育不断完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扎实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以县直幼儿园、乡镇中心园为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年开展大型帮扶活动6次,开展全县幼儿户外体能大循环展示活动1次,幼儿才艺展示活动1次,开展优秀活动课程评选2次。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累计培训5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幼儿教师素质,提升了我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4.义务教育全面加强。坚持“城乡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学校共同体”结对帮扶工作,以强带弱。同时,按照教育帮扶协议,继续加强与天津名校合作办学,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我县中小学进行帮扶,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提升我县中小学发展水平。出台了《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补充实施意见》,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合理划定入学范围,严格学籍管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跨范围招生行为,县城学校的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在县城小学实施课外延时服务,有效解决了“三点半”难题。

5.高中教育得到提升。落实新高考改革要求,根据3+1+2教学模式,制定了《学生选课实施方案》《学生选课分班方案》等,完成新高考形势下的分班工作。坚持“一周一课”、小专题研究等教学活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8人在省级说课、同课异构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6人获得市级教学评比一等奖。2019年高考,一本上线262人,其中纯文化课一本上线188人,比2018年增加24人;本科上线817人,比2018年增加16人;600分以上高分人数12人。

6.职成教育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加强,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工作中跻身省名牌学校第一档,在全省排名第46位。学前教育专业在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焊接技术专业获得全省第二名。投入资金990万元,加强了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实训室、汽修、焊工实训事、创客实训室建设,新购置电脑360台,更新了陈旧的办公设备。2019年对口升学本科上线20人,天津春招本科上线33人,创造了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加强产教融合,加强服务三农能力提升,发挥“辐射式”兴农模式作用,在蓝旗营镇大山村建立“村校同鑫”人参种植合作社,推广“山楂、板栗林下套种人身”项目,目前人参出苗4万余株,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

7.特殊教育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第二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一人一案”,对不能到校学习的孩子,做好送教下乡工作,让特殊的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建成了“团体辅导室”“沙盘室”“个别辅导室”等多个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室,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开展以“学做美食”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特色活动,教学生学做“鸡蛋羹、疙瘩汤、蛋炒饭、煮面条”等,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增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综合实践特色活动在《教育在线》栏目播出。

8.校外教育有序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26万元对大会议室进行升级改造,购置多媒体和器材等3000余件。组织师生参加校外教育比赛,有15人次获得省级奖励。开设20个特长培训项目,年培训2200人次,中心的育人成效得到有效提升。依照《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操作办法》,校外培训机构的摸排、整改、审批、学科类培训备案等全部通过系统完成,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对全县摸排出的列入治理范围的59所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回头看”。其中,关停取缔了38所,规范整改了8所,引导无证机构通过审批8所,由于更名需要整改机构5所,通过排查完成整改率达100%。并对全县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在“中国•”网站上进行了公示,在周讯上进行了公告。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办学水平再提升

9.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19年,中考成绩完成综合排名前进两个名次的既定目标,三率一分超过宽城县和隆化县,摆脱了“垫底”的尴尬局面。纵向比较,我县2019年中考同2018年中考成绩相比,优秀率提高0.92个百分点,及格率提高5.65个百分点,平均分提高20.83分。小学毕业班成绩较去年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初中非毕业班统考“两率一分”与同县区相比处于中上游。

10.德育工作扎实推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公益短信发送活动,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教育网络。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及重大纪念日,以书画展、演讲会、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深入进行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孝善文化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弘扬孝善养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积极打造“书香校园”“艺术校园”,不断提升青少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养。此活动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肯定,新华网、电视台、日报等媒体也多次进行报道。

11.学校管理更加规范。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为指南,深入推进全县各级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各学校以创建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放心食堂等活动为载体,强化学校日常管理。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坚持局领导联系学校制度,从制度抓起、从细节抓起、从职责抓起、从执行抓起,提升各校领导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各股室深入学校调研、督导,并形成常态,定期督查学校常规管理。着力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全面加强。

12.文明创建卓有成效。将文明县城创建作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贯穿到学校教育各方面。以学习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为重点,广泛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文明礼仪我先行”、“文明公约进校园”、“文明交通进校园”等道德实践活动,开展文明班级、文明食堂、文明宿舍评选活动,推动形成崇尚文明礼仪、争做文明学生的良好校园风尚。实现了“道德讲坛”学校全覆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小学生熟知、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达到100%。

四、坚持专业引领,实现教师素质再提高

13.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等违规行为的专项治理,实行了党员教师承诺制,严格执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在第35个教师节评选出优秀教师、优秀校长110名。开展“2019年度最美教师”推荐评选活动,评选出10名“最美教师”并制作宣传视频在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开展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六道河中学校长贾利民学习活动,立典型、树正气,维护教师良好形象。

14.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集中培训、政策引领、效果评价”的带动作用。采取富有实效、接地气的“菜单式”培训。通过开展“国培”、新入职教师培训、教材教法培训、送教下乡及相关学科工作坊等形式,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训。累计培训7600多人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2019年,我县教师参加的评优课被评为省优课7人,市优课一等奖54人、二等奖50人。各级各类课题结题79项、立项64项、新申报25项、成果获奖18项。发展中心被市教育局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同时,认真落实“退一补一”政策,今年招聘特岗教师150名,招聘政府购买服务教师40名,一中招聘在编教师8人,均充实到教学一线,全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15.教师待遇不断提升。加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力度,从今年起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建立了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为1239名教师颁发了“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在职称评聘方面切实向农村教师倾斜,对符合职称评审标准条件,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可不受指标限制,申报中、高级教师职称。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坚持每年为教师体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得到极大提高。

五、坚持脱贫攻坚,实现教育扶贫再深化

16.精准资助,实现资助全部到位。全面落实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从2019年秋季起,将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确保建档立卡学生精准资助,不漏一人。2019年资助全部完成,累计发放资金1396.1705万元,资助19689人次。2019年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生活费79人,资助资金17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路费3.65万元。今年秋季开始,全县乡镇小学12349名小学生全部吃上了免费营养餐,人均2.5元,总投入308.72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资金136万元,进一步改善了乡镇学校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

17.严控流失,确保学生完成学业。制定了《控辍保学实施方案》,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台账,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控辍保学约谈通报等制度,对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困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全过程帮扶和管理。对于不能坚持到学校上学的残疾儿童进行送课上门,每学期至少两次,并按照“一人一案”原则,制定送教上门教学方案。制定印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零辍学”。

18.靶向资助,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县一中、职中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申请助学贷款专题培训会,宣传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相关政策。完成了640人应届高中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助学贷款办理工作,申请贷款450万元,确保了贫困学生入学机会公平。全面落实中央福利彩票“滋惠计划”资金18.6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93人。

六、坚持平安创建,实现防范水平再加强

19.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一岗双责”管理责任,严格落实《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南》39个岗位职责要求,建立全员岗位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工作领导干部“包联”责任制和“三查一总”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年初与学区中心校、中学、县直各校签订了2019年度学校安全稳定、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汛安全四项目标管理责任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各校和机关各股室的监管责任的落实,真正建立起“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工作体系。

20.加强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安保力量,为县城学校、乡镇中学、规模小学、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132人。安装一键报警设备199台并与公安系统联网。加强学生乘车安全教育,校车管理进一步规范,确保了学生乘车安全。目前有审批手续的校车公司3个,营运校车25辆,服务半壁山、蓝旗营等8个乡镇。重视学校食品安全,为学校购买食堂安全险,降低了食堂内部安全风险。全年共开展学校安全综合性检查6轮次,发现和整改一般安全隐患500多处,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和督办书81家次,向县政府递交接送学生车辆安全隐患报告1次。

21.强化安全教育。充分发挥省公共安全教育平台作用,组织师生及家长积极参与网上安全知识竞赛答题,实现安全知识进家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按照“五有五落实”要求上好公共安全教育课,落实公共安全教育专职教师38名、兼职教师595名,落实公共安全教育读本14231册。全年先后召开全县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4次;制发和转发预警性、指导性安全稳定工作文件70多个;开展全县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培训5次、累计参训290余人次;致全县中小学生和幼儿家长安全信4次、发放明白纸16万多张。

七、坚持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工作再发展

22.群众体育成效显著。大力开展以全民健身为主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年来,共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0多次项。4月份举办了迎“五一”职工系列联赛,共有参赛队员500多人;举办了“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参与人数达1600余人。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职能作用,做到每周、每月、每季度开展系列活动。我县现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棋类、武术、冰雪、轮滑等10多个体育单项协会,相继举办了各种球类、棋类等比赛20多项次,参加人数达到了3000多人。为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申请采购和上级配套健身路径61件、乒乓球台18张,现已配送安装到位。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培训社会体育指导100多人,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23.品牌赛事凸显特色。按照“一县一品、一县多品”要求,积极举办品牌体育健身活动。8月上旬举办了“杯”原野射箭公开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射箭运动员参加此次赛事;8月中旬举办了京津冀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共有来自于北京、天津、等地400余名选手参加;10月份举办了第五届“和谐杯”京津冀国际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共有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0多名自行车爱好者参加了此项比赛。同时,通过体育+旅游+扶贫的办赛模式,吸引更多的运动员和体验者到运动、休闲、健身,很好地展示了“体育+”释放的魅力。

24.学校体卫工作全面加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落实“一开足、两操、两活动”要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坚持“立足校园,扎根班级”的组织方针,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学生排球赛、篮球赛、中小学生足球赛、乒乓球赛等,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率进一步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每年为全县学生、幼儿免费体检1次。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县各类学校开展学生近视筛查工作,各校均制定了《近视眼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有效控制了“小眼镜”的发生。

八、坚持党建统领,实现教育发展再优化

25.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成立主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12个巡回督导小组,制定了《1+4实施方案》,进一步增强主题教育开展的指向性和操作性。每名党员干部均制定了个人学习计划,重点通读《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党章》等必读篇目,认真撰写笔记。坚持问题导向和实事求是原则,局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制定了调研方案,通过与干部、师生、家长谈心谈话的方式,深入到基层学校走访调研,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6篇。在学习调研基础上,局班子成员紧密结合学习心得、工作差距和思路举措,为基层党组织讲党课5次。坚持“开门搞教育”,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公开热线电话等多种途径,广泛征求基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围绕农村教师资源不足、县城学前教育资源和高中资源短缺、课后三点半等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民生问题。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7

一、工作目标

确保到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乡村弱”“城镇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全省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稳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全省教育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全省义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全省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水平得到巩固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二、工作举措

(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1.持续保障财政教育投入。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合理划分省以下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2.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的原则,调整优化义务教育支出结构,经费使用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倾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推动义务教育经费使用重心从硬件建设向软件提升转移,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3.加强学校经费使用管理。认真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对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年生均6000元标准拨付公用经费”的政策,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校,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强化义务教育经费全过程监管,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强审计监督,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二)优化服务供给结构。

4.加快解决城镇义务教育供需矛盾。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够用适用”原则,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常住人口规模,抓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编制及调整工作。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城市建设规划的前置审核制度,落实各级教育专项规划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制度,提高学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人口变动趋向预测,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严格实施。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旧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着力解决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的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

5.有效统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落实“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要求,按照“既保障交通便利就近入学、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原则,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完全小学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及时修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并按要求于2019年10月31日前报省政府备案后组织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杜绝一刀切式撤点并校;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在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抓好师资调配、科学管理、文化内涵等软件建设,坚决避免“边建设、边闲置”现象发生。

(三)改善整体办学条件。

6.全面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统筹“十三五”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规定班额标准,积极推进校园校舍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不断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进一步消除校际间办学水平差异,科学划分招生学区范围,切实规范招生入学,严格管控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有序做好学生分流工作,确保“大班额”零增量,加快消除“大班额”存量。2019年底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消除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2020年底前,56人及以上大班额控制在5%以内。从2019/2020学年起,义务教育起始年级班额严格控制在国家和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班额范围以内(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

7.严守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强化底线思维,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收尾工作,确保在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任务,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20条底线”要求。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学校功能教室、运动场地以及音体美设施设备、教学仪器、图书配备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保障学校宿舍、床铺、食堂、饮用水、厕所、浴室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8.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合理规划统筹本地教育城域网建设,加快进度,确保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教育城域网建设目标任务,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城域网覆盖率达到100%,并按省定标准对乡镇及以上学校进行数字校园改造,确保2019年底前全部具备网络教学和备课环境。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运行、维护长效机制,推进各类教育资源互联互通,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确保男性50周岁以下、女性45周岁以下的教师能够常态化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云专递课堂”“赣教云课堂”“智慧作业”、网络学习空间的常态化应用,进一步提高“赣教云教学通”在课堂中的使用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9.加强中小学教育装备建配管用。落实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化、管理信息化、使用常态化要求,在配齐配足各类教育装备的基础上,遵循“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原则,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装备使用效益,严禁闲置、浪费等现象。健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创新学校图书馆、体育馆以及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管理方式,做到节假日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加强对相关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的装备管理与运用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应用水平。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切实强化教师编制保障。有效盘活事业单位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落实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政策。2019年底前,未落实该政策的设区市要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工作。健全中小学教师岗位动态调控机制,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教师,严禁“有编不补”、违规聘用编外教师、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

11.不断优化师资层次结构。完善教师招聘机制,加大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补充力度,扩大乡村教师培养计划中男性教师的培养规模。深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快“县管校聘”改革进程,统筹抓好编内教师资源的城乡、校际均衡配置,着力解决好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城镇师资不足及骨干教师分布不均等问题。按照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抓好教师培训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2.着力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学校所在地调整公务员工资待遇时,相应调整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在乡村有教学任务的教师给予交通补助。

(五)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13.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立足本地实际,探索推行合并托管、一校多区、集团办学、学校联盟等多样化办学模式,推动学校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对口帮扶,2019年底前,本行政区域60%以上的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实现对口帮扶;2020年底前,实现对口帮扶全覆盖。

14.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绩效考核机制,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完善配套奖惩政策,有效激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活力。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为学校发展松绑减负。加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监测结果的应用,不断提升中小学校教学质量。

15.保障学校安全稳定。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健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和学校安全风险预警机制,2019年底前,义务教育学校封闭化管理达标率100%,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专职保安配备达标率100%,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一键式报警安装达标率100%。加强学校校园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车及学生安全等安全管理,抓好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和学生防溺水等工作。

(六)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

16.健全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严禁非政策性择校和同城借读,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严格按上级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

17.扎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以及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建立健全双线控辍保学、部门联控联保、宣传教育、书面报告、行政督促复学、督导考核等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零辍学,到2020年,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

18.精准落实教育扶贫任务。进一步落细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全覆盖、关爱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全覆盖要求,深入抓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扎实推进高校音体美专业大学生赴边远农村小学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和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等工作。

19.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力度。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实现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在城镇就学、升学得到平等对待。采取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提高特教学校招生能力、开展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强制报告、排查解忧、结对帮扶等机制,确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三、组织保障

20.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巩固提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水平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生效。各设区市要及时制定本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对照国家提出“2022年,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域单位占比达到20%”的目标要求,划定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条件成熟的县(市、区)积极申报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乡村特殊教育范文8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乡村振兴。2017年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在2018年党中央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二)农村留守妇女。经研究发现,针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将农村留守妇女定义为长年生活在农村,其丈夫常年在外的已婚妇女。由于丈夫常年不在家,她们往往独自承担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劳动强度大,除了种田种地,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诸多琐事,全权由其负责。日程生活的艰辛加上长期缺乏伴侣的陪伴,她们内心往往孤独、无助,使得她们时时刻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一些社会治安较差的农村地区,对留守妇女的保护措施较少,使得她们的安全感指数很低。

二、当前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现状

(一)家庭照顾任务重。总体说来,农村留守妇女的子女个数一般是2到3个,个别留守妇女是1个,极少部分是4个以上,相对来说,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照顾教育子女的强度差不多。她们普遍表示,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教育子女方面表现的很吃力。农村留守妇女需要照顾的一般是公公婆婆,有小部分需要照顾自己的父母亲,还有部分需要照顾丈夫的爷爷奶奶。

(二)受教育程度低。农村留守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以下文凭,高中及大学以上文凭的留守妇女占极少数,且这部分留守妇女大都为妇女主任等村干部。

(三)留守时间长、收入低。大多数留守时间都在3年左右,部分留守时间长达5年以上。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主要收入是务农和打零工,做做小工,维持生活,极少部分买保险或者享受低保获取经济收入来源。农村留守妇女的月收入大部分在900元以上,极少部分在300元以下,能够基本维持生活。

(四)文化消费水平低、意愿弱。留守妇女所在村镇举行文化活动的次数比较少、种类不多且形式不丰富、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空闲时间较少、劳动强度较大等原因,导致留守妇女不能经常参加村镇举行的文化活动,她们平时大部分时间花在织毛衣、玩扑克、打麻将、串门聊天上。大多数留守妇女家庭中没有购置电脑,她们几乎不玩电脑,不收听广播,也不关注国内资讯,倒是经常看电视、看VCD。平时经常玩QQ、玩微博、看书、看报纸、看杂志的留守妇女特别少,平时主动购置书籍阅读学习的留守妇女几乎没有,听音乐会、看话剧、看歌剧、集邮收藏、养花鸟鱼虫、养宠物、下棋、绘画书法等修生养性活动基本没有,学习职业技能、继续再教育也缺乏。随着广场舞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下载微信、抖音等软件,开始网络观看视频学习舞蹈排练节目了,越来越多的文体竞赛活动(如广场舞)现场,有了她们的身影。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对村镇设立的图书馆、文化组织及文化设施是不满意的,她们普遍希望村镇多组织集体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活动氛围。总体来说,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消费意愿较弱,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度较高,文化生活需求强烈,整体对自身文化生活满意度不高,亟需改善。

三、满足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的对策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着其主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留守妇女作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她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也直接影响着她们的主力军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更关系着乡风文明之风的树立、和谐农村的构建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留守妇女文化消费水平。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物质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结伴而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因而,只有加快三农事业的推进,振兴乡村经济,不断加快农业建设脚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才能为满足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提供物质保障。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继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财政资金缺乏成为了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因而,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采取相关倾斜性政策,如减免税收、减息、贴息、补息,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扶持计划或政策,最大程度地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财政和政策倾斜,才能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满足农村留守妇女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发挥村委会协助作用,提供组织保障。在农村,留守妇女闲暇时间并不多,农忙时要忙于农业生产,非农忙时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文化生活质量并不高。为此,村委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协助改善。1.农业生产机械化,减轻负担。要鼓励留守妇女农业生产机械化操作,使其获得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2.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联动协同作用,开展好书下乡、科技下乡、普法宣传、电影放映、专题讲座等文艺活动。3.开展娱乐文体活动。充分联动其他文化部门,着力打造一支专门服务留守妇女的文艺队伍,定期编排贴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实际的节目,定期组织相应的娱乐文体活动,如歌唱比赛、村民趣味运动会、手工技能大赛、广场舞大赛。4.组织竞技比赛。村委会可以充分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大型传统节日,动员广大留守妇女积极参与。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组织丰富多彩的竞技比赛,同时表彰一些优秀先进留守妇女。5.建设文化娱乐基地设施。村委会应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立运动场、篮球场、农家书屋、妇女之家。利用这个平台,留守妇女可以组建专业协会,可以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或者召开会议,讨论农业生产、养儿育儿、服务老人、婚姻家庭、创业致富等与她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同时也鼓励留守妇女组建各类文艺表演队伍,如舞蹈队、歌咏队,其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爱的队伍,打造一支属于留守妇女自己的文艺骨干队伍。6.设立乡镇图书馆。一是村委会可与妇联合作,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妇女信息管理库,深入了解每个留守妇女的文化消费需求,特别是知识需求,并做好记录。乡镇图书馆可采购一些贴近留守妇女需求的书籍,供其查询阅读。二是乡镇图书馆应根据留守妇女的休闲时间,灵活调整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以便其有效利用图书。三是可开展相关的女性专题讲座,如疾病预防、女性权益保护、婚姻家庭调试、心灵减压。四是针对留守妇女开展专门的电脑培训,将其培养成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新型留守妇女,使广大留守妇女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中走出来。

(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培养“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内容。当前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远远达不到乡村振兴素质要求。因而,政府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满足各受教育阶层妇女的需求。首先,应完善巩固基础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学龄女童接受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扫除农村青壮年女性文盲。对于已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阶段的女性,可以鼓励她们通过自学接受最新知识,相关部门适当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留守妇女开设一些专门的特殊教育课程,以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可以充分发挥或者链接农村当地的大学生、教师等高学历人员主观能动性,适时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其科学文化水平,减少文盲率。适时开展各种综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使留守妇女获得更多技能的同时,提升她们的自我价值观感和自信心。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法律专题讲座,增强其法律意识。通过基本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知法、懂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