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1

关键词:精准扶贫;特色;乡村旅游本栏编辑

“精准扶贫”是党的重要方针政策,对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特色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精准扶贫体系,是通过对特色旅游资源及产业的开发,提升农户的内在发展动力,进而带动其脱贫。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年以来,我国乡村旅游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状态。而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聚集了森林、温泉、雾凇、冰雪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满族文化、吉菜文化等多种人文资源。总人口为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45%,贫困人口占28%,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是打赢吉林市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

1吉林市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乡村旅游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新业态,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为主体)资源相比,具有众多差异,也可称之为“农业旅游”或“绿色旅游”,同时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强调“让游客感受和体验返璞归真的乡村性”。吉林市特殊的地理纬度,使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如雾凇岛的雾凇、北大壶镇的冰雪资源、桦皮厂镇的温泉资源等。同时,吉林市也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吉林市融合了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目前,吉林市已经拥有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如神农庄园温泉休闲度假村、圣鑫葡萄酒庄园、插树岭影视基地等。农家乐接待户有雾凇岛、窝集口村、乌林朝鲜族民俗村、恒阳生态园等。围绕上述优势资源,近年来吉林市“雾凇冰雪节”“开江鱼美食节”“农家乐”“采摘”等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是,这些旅游产品开发仍存在较多缺陷,游客分布区域较为分散,未能针对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组织,其旅游市场也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长期以来一直受传统思想和农业劳作的影响,都是以个体经营为主,未能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整合。进而导致吉林市乡村旅游产业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益。在吉林市周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每年农闲时间要远远大于农忙时间,而农闲时间并没有被合理利用,特别是冬季。这也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大量贫困人口,这对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极为不利,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经过调研,这些贫困地区都有特色产业开发的潜力,如丰满区小白山乡青山村、永吉县北大湖镇拥有冰雪资源,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拥有温泉资源,蛟河市黄松甸镇拥有食用菌资源等。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发挥当地的自主造血功能,是拉动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2吉林市农民收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农民收入结构单一。专业素质偏弱目前,农村人口多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且多数以家庭经营为主,而从事各项农业活动则是日常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大田作物种植是一年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少数家庭开展畜牧业养殖,经济作物的种植和规模化养殖数量较少。当下一些年轻人选择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使得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同时剩余农村人口中以中老年人居多,这部分人群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集中在高中或中专以下水平,专业能力偏弱,粗放式生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不高,2005年—2015年之间,农民纯收入只增长了30%(见表1)。总体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吉林市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比东北三省中的沈阳市和哈尔滨市增长也较为缓慢,2005年—2015年工资性收入,沈阳市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4.2倍,吉林市增长幅度最低,只增长3.5倍,具体工资收入情况见图1。

2.2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就业机会偏少吉林市周边的乡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包括交通、医疗、卫生、通讯条件等,这些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在国外的城镇建设过程中,医疗条件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医疗条件的改善,既可以提高当地人的就医质量,也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吉林市发展乡村旅游面临道路、饮水、路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问题,同时还有技术及人才缺乏等问题,所以开展精准扶贫旅游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及人才的投入。以昌邑区曾通岛为例,地处雾凇岛,是吉林市八大雾凇观赏带之一,在大力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虽然政府部门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但是帮扶力度有限,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商家更加愿意招聘非本地且业务较熟练的员工,这就大大减少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虽然当地资源得到开发,但农民的就业机会仍偏少。

2.3缺乏创新盲目模仿。吉林市乡村旅游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地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缺乏深入开发地方特色产品的意识,对吉林市特有的文化、风俗等深度挖掘不够。此外,由于缺乏创新和创造能力,使得吉林市乡村旅游产品不具有鲜明的特点,致使当地许多乡村旅游路线多是单纯效仿,并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度假村为例,多是建设在风景秀美之地,而单纯的观光旅游,成为多家企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唯一选择。完全忽略了其他的附加项目,如文化体验、农事体验、特色夏令营等项目,同时目标人群分类也不够明确。

3吉林市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3.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上的引导,给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并扶持当地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减免税收;通过知识扶贫等政策,带动乡村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3.2深度挖掘当地特色的旅游和文化资源。特色旅游项目是吸引游客的第一要素,因此,相关地区应针对当地特色开发适合的旅游项目,在坚持传统的条件下,开展“传统+创新”并行的工作方案,如开发设计“冰雪+体育+旅游”“农业+旅游”“温泉+旅游”等系列化旅游产品,避免乡村旅游产品的趋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增加产品在同质化竞争中的优势。满族文化是一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吉林市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满族文化的深度挖掘是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该从历史、衣、食、住、行、服饰等方面全方位开发满族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差异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当地管理和从业人员素质,是实现脱贫的关键所在。自主造血功能提高,当地人员才能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设计开发新产品,提升各项服务的质量,这样才能保持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应从多方面开展相关培训,可以政府牵头定期开展培训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政府也可以为从业者实时提供相关会议通知,由从业者自主选择;同时应该发挥相关协会、组织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与吉林市内高校的联合,充分发挥相关专业的优势,让当地农民与高校及外来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从而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3.4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旅游资源是多数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但是由于相关配套设施的缺乏,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缓慢,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调研,了解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同时,建设的范围不仅仅在道路和网络等方面,也应加强对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垃圾处理能力、公共卫生条件等方面的建设。

3.5加大产品宣传和推广力度。将旅游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是实现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相关的特色产品,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首先,临近地区应该将旅游资源联合,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增加宣传的特色和亮点,同时配合相关的体验活动,增加游客的真实体验感。其次,通过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媒体、政府等方面共同宣传,提高游客的认知度。第三,丰富营销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增加网络推广和销售力度。第四,通过与旅行社联合,共同推广和开发产品。

4结束语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2

关键词:扬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以乡村旅游为目的所呈现的,特有的乡村田园风光资源、农业生产体验资源、乡村人居环境资源、乡村民俗(民族)文化资源和乡村历史遗迹资源等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而所称乡村旅游即是以这些乡村的自然水生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标的物的旅游活动。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出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欧洲现在乡村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的占比大约为两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一般工薪阶层年均114天休假日的落实,中国开始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而乡村旅游在旅游业比重的上升至三成以上,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民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国的学者们也开始对于乡村旅游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断的逐渐深入的研究,为探究扬州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基础。为了使扬州的乡村旅游得到更多的关注,持续更好地发展,加强扬州乡村经济的发展动能,本文对扬州市郊区及周边乡村旅游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比较完全的考查与统计,汇总了扬州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最后,对扬州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调查目标区域概况

扬州市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乃至世界遗产名城之一,其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到位程度、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以及旅游品牌的扩展宽度等都向精细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而扬州旅游的问题在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城区景点旅游,对于乡村却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市郊区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尚不充分,其发展较为滞后。而扬州市作为长江中下游城市之一,其市郊及下辖或代管县市乡村湖河交错,水乡生态景色宜人,风韵独具,人文内涵沉实深厚,乡村完全可以联合城区景点贯穿打造成一处处水生资源和历史人文相互交错的观光旅游胜地,为扬州旅游的广度深度的开拓,提供可能。

二、目标调查途径

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相关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再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相关访谈等调查方法,逐一了解扬州乡村现有的旅游资源点。调查范围涵盖扬州市辖3区1新城、1县和代管2县级市的行政村的农家乐和景点565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准确资料和一手数据;共访问乡村民众265位,问卷发放488份,有效问卷回收478份;对从江苏省旅游局获取的扬州市郊区的调查数据与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查阅县乡志6本,相关文献资料18本,网上资料查阅97次,调查主题涉及景点标称、景点类型、景点特色、开发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扬州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汇总

(二)扬州市郊区周边乡村旅游资源现状的主要特点分析

1.运河资源不可多得,田园水域风光秀美

江淮之间的扬州市郊,河湖密布,水域风光,声名远播,运河古运河水道有机联系着里下河地区的三大地方湖泊(即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湖上景色与水边风光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河湖荡滩水产富饶,宝应湖上万亩荷花风景如画景色宜人,宝应段运河西岸外远离城市喧嚣的大汕子隔堤加上万亩人造林,是休闲健步的好地方;宝应射阳湖镇冲林村利用湿地资源,发挥自然优势,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特色景观旅游创建与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宝应湖往南去就是高邮湖,为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湖中水产喜人,水生植物富饶,盛产鸭蛋,产品双黄鸭蛋、腌制咸鸭蛋、松花蛋,品质优良,远销省外。

2.历史遗迹遗址星罗棋布,古建资源价值闪现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郊周边历史古迹和古代建筑资源遍布,市郊区有汉广陵王墓、隋炀帝陵、唐城遗址、文峰塔、阮元家庙等,汉广陵王墓建筑宏大,墓中棺椁全部以金丝楠木为构件,墓制享用级别最高的“黄肠题凑”,其保存之完整,乃全国汉墓之最。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的隋炀帝陵是省级文保单位,是隋炀帝杨广的陵墓,作为帝王之墓,既是一个旅游景点,又有其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吸引着许多中外怀古者的到来。

3.宗教文化历久弥新,宗教建筑独具风味

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扬州,隋唐和清代最为兴盛。清代扬州有记载的寺庙就有400余处,以寺多、寺大、寺美,闻名于世。北郊千年古刹大明寺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集宗庙殿宇、文物遗迹和园林造型于一处,历来享有“淮东第一观”之盛名。南郊比较著名的为高旻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道教早在两汉时期就出现在扬州,一直到清代才走向衰微,较出名的宫观有琼花观、武当行宫、仙女庙、槐古道院、东岳庙等。扬州现存的宗教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和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全国重点开放佛教寺院2处。经省、市评比认定的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3个,三、四星级宗教活动场所33个。

(三)扬州市郊区周边乡村旅游资源现状的主要问题分析

1.扬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没有远近闻名的品牌

此次调查涉及已向外开放的乡村旅游景区219处,记录景点460多处,评价景点357处,调查看出,市郊乡村区域的景点之间相互割裂,明星产品缺乏,主题定位不准,开发档次较低;乡村农家乐旅游点的设施摆放简单,建筑的风格、内部装饰装潢也缺乏协调性,整体布置多显杂乱,开发基本还处于个人家庭式阶段,不注重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入,整体档次和品位较低。另外,分散割裂的个体独立旅游经营,同质化问题突出,使得乡村旅游景点重复投资,相互之间恶性竞争,无法实现资源互补的有效整合,导致扬州乡村旅游没有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效应,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让来扬的游客有欲望到扬州乡村进行旅游体验。

2.扬州乡村旅游特色不鲜明,水文化主题打造不够深入

乡村旅游实际上是一个高层次的旅游类别,乡村旅游主要消费人群城镇居民在高压力工作之余特别渴望回归大自然,原汁原味乡村情调和乡野文化享受比较契合他们心情放松的目的,个人可以获得辛劳工作后的充分放松。目前扬州市区有名的瘦西湖景区、个园景点、何园景点、东关街区和古运河景区等旅游开发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能很好地彰显扬州城区文化内涵的美好,展示了扬州历史名城城区景观的魅力,扬州乡村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上应该好好地利用扬州市区成熟旅游景区的辐射能量,加大乡村水文化主题的开发深度,形成大扬州市区乡村一体化的互通式旅游格局,城区协助提升扬州乡村旅游的客流量。扬州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反过来又能增加市区旅游的返流量,最终整体提升扬州的旅游服务经济收入。

3.乡村旅游基础建设不到位,公司化运作程度低

扬州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星星点点,大部分位于郊区县,缺乏品牌响亮的旅游项目,旅游景点大部分资金投入较少,不具备规模效应。相对于扬州市区比较成熟的旅游景点,乡村旅游景点投资者品牌意识明显缺乏,没能有意识地统一有机去投入营销宣传,公司化市场运作机制没有形成。乡村旅游景点基础建设设施、服务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其必要条件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休憩处等公共设施设备不足或者比较简陋,住宿、餐厅等主要设施设备档次较差,卫生状况让很多游客不能接受,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旅客重复消费和招揽新客的后劲,这就导致来扬游览游客的大部分去向主要还是传统的市区旅游景点,有意愿继续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不是太多。

四、结语

扬州乡村丰富的自然水生和人文旅游资源给了扬州的独特乡村风情旅游舞台打造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开发扬州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乡村旅游自然文化资源的内涵,将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扬州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实现扬州地方经济的持续有力的提升,我们必须要对扬州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了解,对扬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全面认识,以便于政府对其进一步规整、开发和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扬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由于能力水平有限,还有不少地方还不能到位,有待今后不断优化改进,以期对于扬州市乡村旅游经济的良性快速的发展有所帮助,对扬州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华,王丽华.旅游规划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黄震方,陆林,苏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8(8).

[3]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8(4).

[4]胡林波.桂林旅游纪念品市场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2020年的一场疫情,对任何一个经济领域而言,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农村工作中,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强调全面小康时期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性。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契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理念,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满足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成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由于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全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影响,困难时期城市复工企业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市场需求,这也导致农民工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给农民增收的带来了巨大挑战。后疫情时期,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关系到广大民生。而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游行业也将逐步恢复,虽然并不会出现强势的报复性消费,但是,被疫情压抑的旅游消费,特别是具有距离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的乡村旅游,将会更加具有市场潜力。如何借助一号文件的政策优势,从乡村旅游基础性工作做起,解决好后疫情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奠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会成为疫情过后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挑战。

一、劳动投入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乡村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经营空间,具有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目的地,以乡土生活、生产和生态方式等为体验与观赏客体,实现娱乐、休闲以及度假等的旅游形式。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乡村旅游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更是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看,乡村旅游需要具有长远性、系统性等特征,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为农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长期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

(二)劳动投入视角的必要性分析。乡村旅游之所以具有振兴乡村的产业功能,很大原因在于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旅游产业链的就业带动作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劳动投入视角来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1)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解决劳动力就业优势。从旅游业自身特点来看,旅游业具有产业整合能力强、劳动带动力强、就业机会多以及就业门槛低等特点,是缓解就业的重要渠道。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生态观光型、体验式乡村旅游,还是基于农村自然景观和风俗文化,乡村旅游资源都来源于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生产与生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乡村生活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劳动要素的主要来源。虽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专业理念与知识,整体素质不高,但是,不可否认,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改善了农村地区收入情况,为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当前,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出现重叠,特别是地理位置较为临近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间相互模仿学习,趋于同一化。而随着乡村旅游同质化发展与单一化经营弊端的出现,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简单的农家乐、采摘活动等已经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乡村旅游的真实性成为新的追求,对地区特色与真实体验成为市场趋势,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也只有当地居民才能真实还原乡村旅游资源的本来面貌,以劳动活化展现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让旅游消费者体验到乡村生产生活的真实状态,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3)乡村特色的保持需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在城镇化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同时,也消减了乡村特色的影响。农村劳动人口是乡村特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生动载体,如果没有劳动人口的持续性农业生产生活,也就没有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是以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基础的。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迎合城镇生活习惯以及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弱化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也打破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为了防止乡村旅游特色被城镇化淹没,需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旅游的因地制宜,保持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本地化特色,防止乡村旅游的本土优势失去旅游吸引力,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意义。

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的可持续性主要在于投入与产出的可持续性,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首先需要明确投入产出,这种投入不仅是物质的,还包括旅游资源的投入以及劳动投入,因此,接下来从经营管理、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劳动投入和收益等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产出比错估,经济可持续差。乡村旅游受到各地区农村居民欢迎的很大原因是项目投入少、收益快。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一顿农家饭就可以撬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很快在城镇郊区获得快速发展。但是,为了迎合不断升级的乡村旅游需求,各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对农村经济影响力不断显现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各种问题。特别是传统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较为粗放,缺乏先进的旅游管理理念与经验,抛开旅游基础设施因素,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品创新等均存在短板和路径依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足。要想取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营需要较高的智力投入,资金、人力、智力、自然资源等各方面投入综合来看,乡村旅游并不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活动,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利用,是造成乡村旅游遭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资源过度使用,环境保护不足。乡村旅游不仅对当地自然资源造成过度开发,还会形成较为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不管是乡村旅游发展还是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乡村旅游却普遍存在资源与环境保护不力的情况。具体体现在农村地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由于农村经济的长期落后,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能力刺激了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经济神经,很难在发展势头正猛时遏制住经济发展欲望,容易陷入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存在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超负荷经营管理等问题。并且,在旅游过程中,很多旅游者认为农村缺乏环境管理设施与制度,部分旅游者素质较低,缺乏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乡村旅游环境的人文破坏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低估当地劳动投入,利益分配不均。乡村旅游本质上依赖于农村特色生态、人文资源,这就决定了它从根本上与当地居民的紧密结合。但是,一些规划性开发项目以及民俗文化项目等仅靠农村居民本身是难以形成旅游资源的,需要政府主导,并吸引市场化资金。因此,当地居民很难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更无法享受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但是这些人却要承担乡村旅游带来的土地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负外部性影响。这就导致乡村旅游不仅缺乏真实的乡村特色,只是借着乡村旅游的外壳发展,还缺乏产业发展的群众基础,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缺乏广泛的基础性支持,即使乡村旅游获得发展,那也只是短暂的空中楼阁,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足产生发展矛盾。旅游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地区,环境污染与破坏行为却并不鲜见,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与保护不力造成的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这一方面是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缺乏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为了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旅游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没有将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到位,乡村旅游经营者环保理念不足以及旅游者的行为等,这些都是导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困难的原因。

(二)原生态与城镇化碰撞造成乡土性消减。对于乡村旅游的人文旅游资源保护问题,涉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真实的乡村文化与风俗习惯,特别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导致农村传统文化在人们心里的分量越来越轻,甚至很多人已经放弃了农村传统文化,日常言行与生活已经和城镇无异,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乡土性开始消减。但是,乡村性却恰恰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之所以吸引城市旅游消费者,也正是在于原生态的乡土性,以亲近自然亲近乡变生活常态带来的疲惫感。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很多地区的旅游开发更倾向于商业化和现代化,旅游建筑的城市化倾向明显,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遭到破坏,制约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人力资本投入忽视可持续性。在政策支持下各地区快速上马乡村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但是,却忽视了旅游经营管理的软实力。当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对经营管理的集约化与专业化重视不足,低端管理与粗放经营较多,缺乏专业的乡村旅游管理经验。这是因为在乡村旅游就业中,由于其就业门槛低而吸引了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劳动力,缺乏高端人力资本的投入,专业性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不足。有些乡村旅游的管理者是由农民发展而来,更有甚者,部分地区由村组织管理,这些人缺乏管理经验,也没有对乡村旅游的长远计划,纯粹属于人云亦云,模仿学习,无法把控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走势,导致当地居民为了实现一时的发展而忽视环境管理与乡土本质的保护,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不足导致缺乏旅游特色。当前大部分乡村旅游的经营仍然以农家乐、采摘等体验式和自然景观的观赏性为主,尽管有些地区已经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开始探索文旅融合,但是发展时间短,仍然处于探索完善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旅游产品的开发流于表面,缺乏创新性,地域的文化特色与自然特色融合不足,仍然需要从深度与广度上延伸旅游产业链。这也导致很多城镇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满足感来源较为相似,旅游区域间的同质性太严重,难以形成长久的旅游吸引力。同时,很多地区乡村旅游较为分散,造成了资源投入的重复与浪费,也加剧了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

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定以农为本,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旅游要以三农为本,结合农村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与生态优势,发掘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方面的可开发性与创造性,着力打造具有乡土性和真实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乡村旅游要摒弃以现代化迎合城镇居民的思想,以传统性、乡土性和真实性为根本,强调农村田园的淳朴自然以及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目标市场为导向,将有限的资源组合,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本质,要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与自然特色,以高水平服务特色,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质,发展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并打造地区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与品牌。

(二)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解决劳动投入。解决就业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优势,因此,增加人力资本劳动投入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增加乡村旅游的人力资本投入,不仅要提高旅游从业者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要增加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设置多种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培养,构建政府、旅游企业以及乡村旅游地区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从政府补贴、专业技术职能培育以及地区性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吸引乡村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管理者进行环保教育,转变思想,强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全局观,形成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专业性综合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以人为本,只有形成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管理理念,才能在经营管理中贯彻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乡村旅游系统,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各地区旅游资源种类不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立足于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产品开发与经营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但是,不管是依托于何种旅游资源,乡村旅游都要着重突出本地特色。因此,首先要摒弃盲目模仿与盲目开发的思想,借鉴成功经验开发特色产品,防止大而全,要以匠心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其次,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虽然旅游业本身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但是也需要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先天条件,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以旅游为支柱,相关产业为支撑,以旅游产业链拓宽乡村旅游发展,深化旅游产业链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防止出现乡村旅游独木难支的情况,以完善的配套服务与相关产业实现对旅游消费者的长久吸引力,稳定地区经济发展。

(四)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强化绿色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原则下,乡村旅游发展地区的政府应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扩大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宣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信息传播,提高乡村旅游相关主体的环保意识与绿色发展意识;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乡村旅游绿色发展,比如完善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多部门主体的协同监管,防止乡村旅游生态保护方面的多头领导与踢皮球现象;其次,明确政府与乡村旅游管理者的职责划分,防止政府既是监管者又是执行者的局面出现,进而导致政府在经济与环境保护中的两难;最后,强调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中发展旅游产业与地方经济,而不是一味索取,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

参考文献

[1]翟迎鑫.基于真实性视角的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开发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4):153-154.

[2]张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2):72-73.

[3]邓润芝等.探究乡村旅游业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51-53.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4

关键词:网络直播;乡村旅游营销;资源特色

1  创新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模式

基于网络直播的乡村旅游营销需要创新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模式。首先,一个创新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必须充分重视乡村旅游产品,这是网络直播的最重要环节。产品开发应充分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注重保护、突出和创造特色,消除目前普遍存在的破坏资源的传统模式。对于大多数农村旅游区来说,发展资金往往相对较少,因此,必须首先维持蓝海和山区的自然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交通、住房和餐饮等主要基本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早期,可以通过规划和组织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展示,创造特定的乡村生活方式,构建合适的乡村旅游产品展示,方便游客选择符合其喜好的产品组合,并改善游客体验。乡村旅游渠道的创建必须基于 3 个基本原则:降低分销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和加快响应速度。一些目标城市可与相关地方组织合作,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络直播商,同时目标级别的市场可以高度符合直播营销的实际需要。为了确保旅游目的地和渠道交易者之间有一个高效、清晰的信息交换渠道,当地可以快速上传有关旅游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在网络直播渠道系统内实现畅通无阻的信息共享。各地农村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合作,新媒体优先,传统媒体为辅。针对不同的旅游情况、渠道和地点创建不同的网络直播促销渠道。对于乡村旅游业来说,有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包装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获得更多的印象。乡村旅游的包装可以通过透视游客偏好,进行游客心理研究,并以国家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产品包装,同时必须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塑造包装主题,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吸引游客,刺激旅游者的出行。例如,创新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同一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因此每一个乡村旅游都必须有不同的主题。目前,游客缺乏的主要是优质体验和服务。与其他目的地相比,它也是提高乡村旅游区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性化策略是情感营销的核心,它是关于在各种在线营销演示中展示对游客的关怀。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旅游宣传片要注重真善美的宣传融合,在乡村景观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并在网络直播中循环播放这些宣传片。网络直播的主播也要注重人性化和情感主导,走好旅游路线,突出乡村旅游的特点。围绕重点乡村旅游资源、重点风景区建设,积极规划全区旅游线路,通过公众在线聊天平台的直播和推广,使广大游客更方便、更深入、更详细地了解乡村旅游资源。为了使乡村旅游资源的收益最大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对于同一个乡村旅游产品,可以根据游客或时间、地点等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定义不同的价格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市场的利润,同时避免同一价格对细分利润的负面影响。差价一般包括 3 种类型:淡季价格为乡村旅游,价格可根据乡村市场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而对于省外游客,可以通过网上售票环节打折购票,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扩大乡村旅游地的原有市场。此外,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是季节性的,因此大多数产品也有淡季,根据淡季,乡村旅游景点可以设定不同的价格。在旺季形成更高的价格,以满足高需求,增加旅游消费;在淡季,降低价格以吸引游客,并可以调整游客的旅行时间。这样,就可以充分减少旺季的游客数量,减轻农村旅游地的生态压力,同时回收淡季的运营成本。

2  进一步彰显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基于网络直播的乡村旅游营销需要进一步彰显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各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让农村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网络直播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中,进一步彰显旅游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根据热点时期的主要消费源市场和调研关键词,针对旅游消费者标签的一般兴趣人群,推出精准广告,如儿童花园、婚纱拍摄、夏令营等。其次,要打造智能场景服务,在产品和营销的尾期更新乡村旅游服务和场景的内容,让游客感受到运营商的用心,使体验更加便捷。三是讲好农村故事,并把品牌内容生成当地乡村旅游故事。可以通过主播的视角体验乡村人民的生活,努力挖掘乐趣点。在做旅游或景观规划时,通常是从一点到另一点,形象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项目,只是做形式,而与历史文化整合相关的旅游形式需要通过营销活动来呈现。乡村旅游并不需要基础设施作为奢侈品来体验,在精心策划重大活动时,更多体验感是来源于那部分具有原创意义的乡土生活。在网络直播中打造更加具备乡村特色的场景营销,需要进行多维事件营销,可以通过打造乡村文化旅游节,做好会展营销需求的触动,通过直播传播或者在线视频,在一些电商平台中进行话题炒作。乡村旅游网络直播营销公司的运营,主要包括直播现场气氛的安排,灯光、服饰、舞台等软件配套设施的选择,以及后续公众号微信的流量推广等,这将是一项更为丰富的宣传活动,但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话题炒作等方面还是有点欠缺。乡村旅游资源的广告宣传和直播促销也很重要。乡村旅游区可以利用民俗节日在网上进行宣传,反映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特点。例如,在节日的初期,可以利用宣传手段,提高活动的运作效率,在活动期间,可以通过现场活动邀请专业媒体,传播乡村旅游,还可以开发更多与当地乡村风情相关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给游客带来极大的娱乐性和参与性。通过这些营销策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例如可以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建设特色街区,并配有党建中心、历史文化馆和精品店等,也要计划投资建设游客中心、会议中心、停车场和其他旅游设施。其次,还可以邀请市旅游局工作人员和当地大学教授进行现场直播,实地对旅游资源进行介绍。第三,可以成立专业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集聚优势更好地开展直播活动。游客接待中心和民俗博物馆应在开发与现有产品相比具有创新性的新乡村旅游产品、增加新的娱乐活动、会议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那些已经吸引了游客并给游客带来一定新鲜感的地区,沿着现有传统旅游线路创建新线路,创新乡村旅游线路,进行适合当地条件的乡村旅游文化和物质创新。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体现需要当地网络主播充分承担起责任,积极将自己的网络流量与传播本地旅游资源特色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拍摄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视频,或者在网络直播中充分融合本地旅游特色,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开发,这是每一位网络直播主播都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自身获取流量收益的同时,将自身账号所具备的流量转化为本地旅游资源特色的宣传手段,这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其支持和政策倾斜。同时,要遵循价值化原则,与网络传播活动协调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开拓乡村旅游市场,避免无序竞争。各级政府应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管理,并应制定具有明确特点和前景的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计划。避免重复建设和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农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是乡村旅游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网络营销渠道是农村旅游地提高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关键。目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区还没有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吸引游客的旅行社,地方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来支持乡村旅行社的发展。乡村旅游机构作为传统旅游资源的推动者,可以更好地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稳定乡村旅游的效益。同时,这些旅行社扎根于农村基层,对旅游资源有更多的认识,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他们还可以为现场主持人提供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培训,使旅游资源在网络直播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利用和销售,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

3  打造有个性的自媒体营销

基于网络直播的乡村旅游营销需要打造有个性的自媒体营销。由于网络媒体在乡村旅游营销中的重要地位,网络媒体具有快速发酵和快速传播乡村旅游资源的能力。一个好的自媒体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多个转发,特别是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内容更容易引起注意。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媒体进行营销,具有快速展示和快速转换的双重目的。目前,乡村旅游的现场直播较好,因为媒体主要包括公众账户、微博、头条等,这些媒体通过收集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市场产品信息实现有效的整合营销。然而,如果媒体不重视经营细节,忽视其对受众的参与效应,乡村旅游传播就无法产生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从媒体建设入手,加强运营,及时与受众分享和互动,打造营销品牌。农村旅游网站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推广农村旅游,产品信息,借助网站定期直播,增加网上访问次数,提高产品的广告效果,为旅游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方便旅游者出行。例如,互联网主持人可以通过现场直播和其他宣传广播向游客展示乡村旅游资源,现场链接,通过微信、微博或网站进行广告和营销,并发送一些免费的旅游促销活动,以实现广告活动的目标。传统媒体营销成本普遍较高,而网络营销成本相对较低,更符合乡村旅游的现实。就营销效率而言,网络营销渠道的效率是传统渠道的 6~8 倍。因此,乡村旅游应该在成本和收益方面加大对在线营销渠道的投资。在不同的互联网渠道上提供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定制不同的预订、体验、互动和共享内容,制定详细的旅游营销计划等。为了提供持续的营销服务,乡村旅游的在线营销必须与真正优化的售后服务相结合。否则,当用户在现场看到营销广告时,他们甚至不知道在哪里订购旅游产品。订购旅游产品后,发现服务不完整,会影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忠诚度。另一个更实用的选择是创建自己的乡村旅游网站,所有地区都可以在该网站上创建一个丰富的旅游购物部分,如餐厅和住宿。该网站的优势不仅在于添加营销信息,还在于为客户提供即时服务。访客可以通过客户服务网站窗口提出任何问题,并得到快速回复。同时,该网站可成为当地营销活动的焦点:营销渠道已联网,该网站已能够提供直接援助服务,并减少培训整合可能对乡村旅游资源产生的社会影响。一旦营销渠道建立,该网站可用于当地销售渠道,以及乡村旅游和其他零售旅游,包括乡村旅游、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商和其他专业乡村旅游机构。通过整合乡村旅游功能的专用网站,作为乡村旅游网络一部分的企业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并协调各种渠道的运营目标。旅游资源,特别是旅游中介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各级的协同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改善乡村旅游产品中介服务的组织性能,优化促销活动。这些中介机构还可以带来他们的网络主播,他们也可以直接与当地博主互动,从而更好地推广乡村旅游资源。这些自媒体主播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推介可以让旅游资源的营销范围扩大,同时会收获更多具有黏性的消费顾客群体。

4  总结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5

关键词:文旅游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与深入推进实施,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将成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开发将成为两者联动发展的纽带。[1]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国家在民族地区批准创建了一批民族风情型特色小镇和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助推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助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其中,乡村旅游开发已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精准扶贫模式之一。[2]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质是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3],乡村旅游产业链贯穿着乡村一二三产业,是促进乡村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减贫脱贫和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调查与挖掘,科学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此设计乡村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具体开发实践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案。

一、研究案例区概况

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保山市施甸县,下辖摆榔、大中、尖山和鸡茨四个行政村,是云南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国家深度贫困“直过民族”地区。为推动施甸布朗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建设,依托其获批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等“七大工程”助力施甸布朗族精准脱贫。截至2020年4月,施甸布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但是,由于其发展的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精准脱贫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施甸布朗族聚居区资源优势,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助力后脱贫时代布朗族直过区可持续发展,防范精准脱贫后出现的“返贫”风险,是地方政府接下来需要深度研究和亟待推进的重要课题。

二、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及特点

根据对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所辖4个行政村的11个村寨(自然村)(图1)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调查与挖掘,得出其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44个基本类型共94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布朗族传统文化、古树茶园、森林生态、山地温泉以及休闲农业景观等,这些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施甸县是云南省布朗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集中分布在摆榔和木老元两个布朗族乡,该两个乡镇均被批准创建布朗族省级特色小镇。木老元乡所辖哈寨村和摆榔乡所辖大中村均被评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布朗族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祭祀、婚嫁、民族艺术、服饰、器乐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是云南省布朗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典型区之一。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古树茶园主要分布在尖山村和大中村。据调查,大部分古茶树有上百年的树龄,最古老的有近500年。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特色小镇积极挖掘、保护和开发古茶树资源,目前有两家集中的古树茶制茶工坊,已形成规模较大的集古树茶采摘、传统制作、品鉴与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带动了近200余户茶农增收创富。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其森林覆盖率达到56%,其中,大中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5%,201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在特色小镇所辖大中村境内发现一处山地温泉——阿姆来温泉,该温泉目前以租赁的方式由私人开发,有较大知名度,但其开发处于初级水平,发展康养旅游的潜力较大。此外,大中村和尖山村拥有丰富的坡耕地资源和热区资源,目前已大规模种植软籽石榴、芦柑、沃柑等热区特色水果和各类蔬菜,近年来果蔬采摘等体验农业旅游逐渐兴起,山地休闲农业景观逐渐形成。

三、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一)设计原则

1.突出“宜融则融与能融尽融”的多元融合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研究案例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各类乡村旅游资源,根据各类乡村旅游资源的相关性进行融合开发形成具有紧密关联性的产业链,突出乡村旅游资源“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综合集成利用。

2.形成“核心产业链与附属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中,要明确产业链开发的目标定位,突出布朗族文化核心产业,挖掘与核心产业密切相关的附属产业,形成“核心产业链与附属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3.实现“文化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协同互补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中,要突出布朗族文化旅游的首要价值,即在挖掘与开发中实现布朗族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发展,同时要兼顾以布朗族文化产业链为核心的多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

(二)设计方案

根据对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调查与挖掘,筛选出具有区域特色且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遵循“宜融则融与能融尽融”的多元融合、“核心产业链与附属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以及“文化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协同互补等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民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链设计目标,构建布朗族文化核心产业链,打造文化体验和商业发展两大核心区,依托特色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形成若干支撑产业链和附属产业链。在布朗族文化体验核心区,依托易地搬迁扶贫点的现有基础设施(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民宿、带有文化标志的民族文化广场等)重点发展集布朗族文化展示、展演、体验产业链及康养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链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在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商业核心区,依托现有的易地搬迁扶贫点、集镇街道、民族文化广场、乡村民居及已建成的人工湖泊等,发展以游客衣食住行服务产业链为主,创意旅游产业链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两大产业核心区支撑产业链及附属产业链紧紧围绕民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链设计目标,两大区域优势互补,文化体验和商业经济协同发展,逐渐形成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四、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

云南是我国“直过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集边疆、山区、贫困和民族于一体的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作为云南9个“直过民族”之一,国家一直重视施甸布朗族聚居地区的帮扶工作,诸多的民族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开发等建设项目优先向布朗族聚居地区倾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云南省高度重视施甸布朗族脱贫攻坚工作。在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建设了4个易地扶贫搬迁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建设及其附属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环境”。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且开发潜力大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施甸县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其民族文化保留、传承的较为系统而完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获批创建云南省省级一流布朗族特色小镇,其所辖布朗族村落大中村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且在大中村拍摄完成的云南省重点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布朗山》荣获2019年度中国农民艺术节“优秀对农电视作品”最佳作品奖。与此同时,在大中村拍摄完成的以布朗族为题材的大型人文影像电视纪录片《千年茶农•布朗族》先后在爱奇艺和CCTV-1播放后反响强烈。因此,以布朗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软环境”。

(四)政府引导与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氛围逐渐显现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大力发展芦柑、沃柑、软籽石榴、蓝莓、樱桃、灯笼果以及各类蔬菜等果蔬种植产业,基于果蔬采摘的体验农业旅游逐渐兴起;特色小镇所辖大中村和尖山村分别开发了“金色大中”和“舌韵尖山”等古树茶品牌,基于古树茶采摘、制作、品鉴和展销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此外,布朗族服饰、生活器具等民族工艺品制作与展销也发展起来。政府引导与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业业态逐渐呈现且较快发展,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五、结语

在国家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其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打造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小精特多”(小规模、精品化、特色化、多业态)文化旅游综合体。而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的顶层设计,需要在深度调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与设计,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具体实践建设提供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兴国,张东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164-170.

[2]刘杨星,黄毅.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机理与路径选择——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农村经济,2018(11):73-79.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可知,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3万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42%和48%。旅游经济始终是拉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也是未来规模最大、发展态势最强的产业。红色旅游是以党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红色文化为载体,以组织游客参观学习为主题的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旅游性活动。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力开发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意义。

1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国家政策支持

为充分发挥大别山区的比较优势,改变大别山区,国务院于2015年批复同意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了大别山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该规划的出台,使大别山区的发展融入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带动经济,大力打造独具大别山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另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了第三期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红色旅游事业发展的全面部署。与前两期不同的是,该期规划从教育、脱贫两方面更加明确了红色旅游的功能作用,使全国红色旅游的指向更加清晰,也使得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开发更加有抓手、有重点。

1.2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大别山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建党基地,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有着内容丰富、价值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300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大别山地区就有13个。较为著名的有皖西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黄冈市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等。大别山区还有着数量庞大的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馆,地处大别山腹地的信阳市新县,被称作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书写了“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的革命史诗,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1.3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红色歌谣、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等。在革命战争年代,关于大别山区流传至今的红色革命歌谣达1000多首,较经典的有《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大别山的红色故事主要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的人和事为原本,反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较经典的有《一根打狗棍》《七跪慈母》等。关于大别山的红色影视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纷纷涌上银幕,这些红色影视用艺术的形式更为直接、深刻的向人民描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出版发行、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是红色旅游推动大别山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开发的不足

2.1经济孱弱,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大别山区曾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经济发展实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困难,尤其缺乏串联各红色旅游资源的交通,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别山区开发旅游的最大瓶颈,因此打造鄂豫皖三省互联互通的一体化交通格局显得异常重要。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景点内部基础设施也尚不完善,在许多景区都面临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设施数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旅游区厕所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难免让人唏嘘。另外,红色旅游景区智慧化不足,在大别山许多景点,尚未实现5G网络、无线网络全覆盖,网上购票、智能导游功能尚未健全。

2.2开发模式单一,游客体验感不足

大别山红色旅游开发的重要目的在于弘扬“大别山精神”,但是目前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在许多红色场馆建设,以及馆内布局上大同小异,均以图片、革命遗物展示为主,甚至很多场馆缺少物品图片的讲解,使得游客缺少对革命遗迹的持久记忆。各红色旅游景区间同质化比较严重,存在较大程度的模仿,各红色旅游景区对自己的特色开发不足,没有全面扩展红色因素,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红色效应。有许多景区向游客提供的仅是浅层的旅游参观活动,各景区缺乏让游客亲身参与的体验式活动,如何最大程度的吸引游客,转变游客的被动地位,让游客留下深刻的红色印象,是每一个红色旅游景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2.3红色宣传不足,旅游和文化较为脱节

大别山区在开发前期,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只是停留在各地政府网站,大别山区线下红色旅游资源的推介活动较少,线上宣传、线下配合、互联互动的效果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虽开发了许多红色旅游产品,但在开发过程中,旅游与文化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文化部门和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缺少沟通和互动,双方只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文化部门只关注文化发展,旅游企业只注重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对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研究,导致文旅融合程度不深,产业融合效应不强,使得大别山区个别红色旅游景区缺少深厚的红色文化内涵。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的价值

3.1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建设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经济,而乡村经济的振兴在于产业的振兴。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发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旅游休闲产业正是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途径。第一,可以在乡村打造富含红色旅游特质的“田园综合体”,集乡村农业、乡村社区、红色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第二,通过发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创意产业,制造蕴含红色基因的手工艺品,实现红色旅游与手工业的有机融合。第三,通过红色旅游拉动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可以在景区内大力发展住宿餐饮、交通商贸等服务行业。利用红色旅游资源贯穿一二三产业,构建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

3.2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于生态振兴,而实现生态振兴的唯一环节在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不仅在于外部自然环境的舒适,还在于文化生态的和谐。优越的文化环境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还有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因此,美丽乡村是宜居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的文化环境共存的综合体,兼具两者“美”的内涵。红色旅游资源中的红色基因是和当今社会弘扬的核心价值观契合的,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大力弘扬红色旅游资源中体现的伦理道德要素,发挥对美丽乡村建设应有的价值。

3.3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

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要加快乡村“三风”建设,即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富含乡村“三风”建设需要的“营养液”,在这里很多的家族都有祠堂,这些家族的家训大多都是爱国、勤俭、友善等,这些思想代代相传,对于当今培育良好家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大别山区的民俗民风自革命战争年代至今都保留着淳朴厚重的特质,也正是这样的特质才使得大别山为革命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乡风文明的最终目的,需要汇聚“三风”,且要经历家风、民风、乡风接续的、渐进的培育过程。

3.4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的保障在于乡村治理的有效,而乡村有效的治理离不开基层组织的振兴。实现大别山区乡村的有效治理,必须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要着力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力量,打造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动员群众。鄂豫皖苏区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到群众组织建设中去,不断完善群众组织的纲领建设,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自治措施。革命老区的乡村治理应当把革命事迹转化为乡村居民的行为典范,把政策语言转化为农民话语,真正构建红色旅游资源中的革命精神融入乡村治理的现实平台。

3.5开发红色旅游有利于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在于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裕,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条件上的满足,应该打破单一维度的价值思考,从多方面来理解人民群众要求的生活富裕。生活富裕相比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来看,是一种抽象表达,其实就是乡村居民“口袋”“生态”“心理”“脑袋”四者富裕的并存,但生活富裕的内涵要求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因素。基于上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对发展乡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繁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治理的价值阐述,可以得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富裕具有积极的影响。

4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发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的路径

4.1完善红色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

大别山区地处三省交界,在完善大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鄂豫皖三省交通部门的协作互商,整合大别山区三省现有的交通资源,高标准贯通连接三省的省际出口路、断头路等,围绕红色旅游核心区域,增修环大别山区的公路铁路,加快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铁路、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等大别山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筛选出具有重大意义且作用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景点,进行集中升级改造,构建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进一步完善红色景区内部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建立与游客期待相符合的景区公共设施,要在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建设上下大功夫,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形成吃、住、行、游、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

4.2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对红色旅游的体验感是增强游客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提高游客对红色旅游的体验感,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实现,突出利用网络技术增添红色旅游的新奇体验。网络技术对人们的感官体验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可以对人们的旅游行动和旅游体验进行重新塑形,将网络技术应用在红色旅游的体验中能充分突破红色旅游的本体性,增强交互性、沉浸性,放大游客的感官,延伸游客的观感。信阳光山的王大湾会议旧址利用网络技术开发的AR魔镜,为真实的人穿上虚拟的服饰,通过快速、有趣、充满科技感的方式完成换装,展现了不同服饰的穿着效果,让体验者感受“活着的”红色文化。红色景区应将网络技术与红色旅游有效结合,为红色旅游增添技术的力量,为游客增加智慧的体验,助力旅游经济的发展兴盛。

4.3整合红色景区及周边旅游资源

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仅局限于革命遗迹的开发,还应该是一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对周边地区其他资源的整合。首先,红色旅游资源内部的整合,在本市内,可以打造市域红色旅游一条线服务,连接市域内红色旅游景点,合并交通。其次,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整合,大别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鸡公山、万佛山等,在大别山区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可以建成“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的整体性服务。最后,红色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大别山区是古代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统文化在这里一度盛行,有信阳八景、赤壁遗址等历史遗留资源,因此可以建成“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合营性服务,整合红色旅游景区及周边旅游资源,推出具有多种风格的旅游盛宴。

4.4打造红色旅游的综合产业链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7

关键词:全域旅游;西峡县;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融合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广大农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1]。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同等价值,二者互促共进[3]。新型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会给“三农”问题带来转变,而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助推两者间的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形成资源高效整合的发展格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于 2016 年全国旅游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4],即以系统、综合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整合某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建筑资源等,通过统筹谋划积极开展一体化营销服务,全方位、全过程满足消费群体的旅游体验,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当前,全域旅游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西峡县已于 2020 年 4 月 24 日上榜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及创建名单[5],促使全域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鉴于此,课题组以西峡县作为主要的研究区域,经过梳理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到西峡县通过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取得较好的成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针对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同质化严重、数字化程度不高,各乡镇间产业融合度差异较大,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政府扶持力度不一贫富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途径。

1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

目前,关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拟从经济学视角采用耦合协调的研究方法研究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协调关系。具体而言,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完整发展的系统,三者间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共生”的关系[6],乡村振兴助力新型城镇化不断集约化、聚集化及规模化,而新型城镇化依赖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资源流通、产品供给和绿色生态屏障,而全域旅游转变了传统的乡村旅游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有效整合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融合[7],不断培育新的旅游业态,加之旅游资源的高效流通,成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助推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三者间的统筹发展在于不同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高效流通和合理化配置。从推力效应角度进行分析,在劳动资源、旅游资源上,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资源和旅游资源供给,很大程度推动了全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优化。

2西峡县区域概况

发展全域旅游,西峡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峡位于豫西南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自然环境良好,被誉为“绿色王国、天然氧吧”,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近年来,西峡县立足于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引领,确立“一核一带一园三区”全域旅游布局,实现了县域旅游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机契合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同时,西峡县作为生态资源大县,紧紧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必由之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统筹谋划,聚焦重点,示范先行,切实推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升级版”。与此同时,西峡县构建多元化、多渠道的全域旅游、乡村产业、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促进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和旅游资源的不断聚合。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县为统领,积极推进县级、镇级及新农村建设,为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经验。

3全域旅游视角下西峡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路径

3.1以科学规划为行动引领对接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要想推动西峡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融合必须确立“城乡一盘棋”的发展理念[9],加快顶层设计,促进城乡旅游资源互补,做到两者间的协同发展,建立良好的耦合关系。做到统筹引领、科学谋划,分区域、分类、分层次推进全域旅游资源不断融入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加快西峡县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规划落地生根,促进全域旅游与城乡空间布局、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推进多规划合一。此外,要加强全域旅游与优势产业的融合,比如抓好“旅游 + 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西峡农业休闲产业,依托独特的山林经济和特色的种养业,创新猕猴桃、香菇等乡村商品的营销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当然西峡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间的不断融合需要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全域旅游为动力源泉,充分考虑不同乡镇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通过规划、调研等渠道充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做到全域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比如西峡县坚持共享理念,统筹不同乡村的全域旅游资源,从顶层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在乡镇重点建设了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双龙香菇小镇、太平镇度假小镇四个特色小镇,形成了全域景区的发展格局,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进程。此外,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融合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时代上的必然性与逻辑上的自洽性[10]。加快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契合度,必须对标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包括任务目标、时间表、路线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全域旅游资源与生产、生活、生态的相互协调,全面激发城乡向着更深层次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乡衔接度不断加强,全面提升社会群体的生活幸福感。依托全域旅游规划,重点补齐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不足和短板,重点加强互联网、交通、康养、旅游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实现城乡互联互通,切实保证乡村振兴成果全覆盖。

3.2以旅游产业发展联动对接“高效城镇化”和“乡村产业兴旺”

城乡间的乡村资源要素密切流通和产业发展的联系,应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在城市要素配置的调控作用,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推动旅游资源在城乡产业的互通和乡村产业高效联动,从而实现“高效城镇化”与“乡村产业兴旺”的有效融合。一方面,要发挥西峡县中心聚集产业优势和规模化经济效益,提升城乡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以县为中心向周边乡镇、村积极辐射,同时各区域的旅游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促使城乡间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实现快速流通和配置。同时,在全域旅游资源流通过程中,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现全域旅游资源全面整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休闲产业或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多样化的农业旅游经济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农业经济发展,并在促进城乡资源互通过程中加快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与此同时,牢牢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全域旅游生态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城市和乡村是全域旅游的共同责任体和受益方,应采取多元化措施主动对接新型城镇化发展,促使乡村居民能够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果。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全域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严禁通过污染环境来创造效益,严禁污染区域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同步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高西峡县旅游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积极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从源头切实减少县域产业环境污染问题,严禁旅游产业附属污染物和垃圾污染乡村。另一方面,在完成以上措施基础上,积极把乡村旅游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城乡生活富与生态美的统一。比如,西峡县为推动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在县域内共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资源的整合,构建了“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务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3.3以文化城镇化对接乡村乡风建设

乡村乡风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得以融合的内涵所在,是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环境保证,因此,以文化城镇化衔接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互渗透。一方面,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不同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传统风貌,比如仲景小镇的古街雕花门窗、青砖瓦墙、古朴老宅,还有特色民宿、八方美食、青年旅社等缤纷荟萃地道的“西峡味”,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传统性、民俗性与新型城镇化相互衔接,切实增加西峡县全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要充分挖掘西峡县传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并形成文旅产业核心,形成文化旅游、产品、建筑、服装、销售、加工等一体化的产业链,进一步强化文化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在加强乡村乡风建设的同时,应主动对接现代文明产业,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4以旅游特色小镇为突破点实现城乡融合

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有机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挖掘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找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间的平衡点,重点聚焦如何利用全域旅游资源,最大限度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质的飞跃。毫无疑问,旅游特色小镇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所谓“旅游特色小镇”,顾名思义,要凸显出乡镇旅游产业的“特色”,包括资源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及风貌特色等等,建设符合西峡县有区域特点、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小镇。同时旅游特色小镇的外在设施和环境必须满足宜人宜居,彰显西峡当地文化,给消费群体一种很好的旅游体验感。与此同时,要根植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西峡县旅游资源,加快西峡县各区域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并形成具有特色化的旅游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全域旅游必须按照“全域旅游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以美丽乡村为主阵地,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推动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构建多层次的以旅游特色小镇,比如现在已经建成的五里桥镇、马坡理想小镇、仲景小镇等一个个特色小镇,同时将太平养生度假小镇、丁河简村等特色小镇纳入县域旅游资源规划及开发建设中[11],以丰富旅游产品形态,让美丽乡村如花绽放,描绘出西峡的秀丽画卷。

4结语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8

关键词: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演变;影响因素

随着旅游业在农村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针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旅游扶贫等方面的研究甚嚣尘上,不仅如此,农村地区对旅游业的推动与发展实践也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头戏。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农业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农业生产生活活动等,发展成为具有农村特色的风俗文化为背景,将传统农业打造成为融合一产和三产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形式,通过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与设计,为旅客提供休闲、修养与娱乐等生活的旅游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最初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现如今已经结合互联网技术向智慧旅游、沉浸式旅游发展,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传统农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不仅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成为很多地区重点打造的经济支柱,农村旅游发展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旅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需要结合农村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工作。

一、农村旅游发展演变的特征

经过多年发展,农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受城市化、现代化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乡村旅游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农村旅游最初的兴起是以点为主,各地区旅游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小众,大多出现在城区近郊,以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采摘等为主要方式,是为城镇居民提供品味农家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场所。随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资源开发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学习和模仿,旅游资源同质化严重,影响了农村旅游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基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念,开始出现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的旅游集聚,以解决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局面。有研究认为,乡村聚落的演化必然导致旅游模式的变化,从传统乡村旅游向特色旅游小镇发展,强化农村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分区,以获得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效应,提升旅游区位吸引力。其次,在产业关联与产业带动方面,传统农村旅游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延伸,借助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与当代城镇生活状态的差异化而形成旅游吸引力,是第一产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转型,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本身。而经过多年发展,农村旅游业越来越关注发挥产业关联与带动作用,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农家乐和采摘体验,更加注重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产业一体化与规模化发展明显,农村旅游开发主体不再是小农经营农户,而是专业的旅游资源开发企业,旅游业更是涵盖吃、喝、娱、购以及文化与科技等内容,专业化倾向明显,农村传统风俗文化与现代管理和科技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农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更是成为未来农村旅游发展方向。再次,虽然农村旅游资源主体仍然是农业生产、自然生态以及传统文化等,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观念以及科技运用方面,农村旅游发展跨越了传统旅游业发展阶段,更加注重打造以体验旅游和智慧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旅游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大数据平台,各类旅游网站大大提高了农村旅游的宣传效果,对农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也更加完善了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水平与服务能力。而随着技术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农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方向不再局限于便利性和快捷性,逐渐向更多的方向延伸与覆盖,打造高科技的沉浸式与体验式农业。最后,农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理念与方式的变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愈发重要。在农村旅游发展初期,农村更多的保持着原有生产与生活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农家体验。而随着农村旅游市场的扩大,原本相对较为封闭的农村向城镇消费者开放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生活与城镇文化的冲击,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的革命促使社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快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放弃传统生产方式,转而以旅游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来源,农村旅游业开发的市场化特征逐渐凸显。为了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资源的非农化过度开发与旅游化的过度承载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竭泽而渔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农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做到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是关键。

二、农村旅游业发展影响主要因素

在农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因素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是,基础性因素却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

1.农村旅游资源的禀赋条件。资源禀赋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要素,特别是文旅融合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具有可开发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底蕴,否则旅游业发展就是无米之炊。但是,对于传统农业发展而来的农村旅游而言,只要有农业的地方就有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甚至只要有土地就可以发展农产品采摘,只要有农村居民生活就可以开发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品。因此,相较于传统旅游业而言,农村旅游资源的禀赋条件较为丰富,是农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也意味着农村旅游资源开发较容易导致盲目性与重复性,说明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只能弥补旅游开发初期的专业化不足,粗放式发展的改革与转变还需要更为专业、深入、长远的布局与规划。

2.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农村旅游业也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地经济总量对农村旅游的支撑,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近郊,说明旅游消费者大多来自周边城镇,旅游影响半径有限,因此,决定一个地区农村旅游发展持续性的重要方面是当地经济水平与旅游消费水平,经济容量是否足够形成农村旅游消费力。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的经济投入,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农村旅游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越大,农村旅游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3.旅游基础设施是影响农村旅游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不论是旅游开发,布局旅游业功能分区,还是发挥旅游吸引力,提高农村旅游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的交通设施决定着农村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是农村旅游时空距离的直接刻画者,影响农村旅游的可达性与开发深度。其他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比如卫生、通信、住宿等硬件设施和旅游服务标准等配套服务,则是进一步影响旅游消费者体验与满意度的直接因素。

4.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往的实践已经表明,政府政策是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向标。政府政策对农村旅游的指导与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农村旅游的产业带动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扶贫、农民就业以及其他新农村建设问题,各地方投入资金、人员以及各项优惠措施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旅游市场体系建设,涵盖了农村旅游从规划开发到经营运营以及市场监督管理的全过程,不仅为农村旅游注入血液,也为农村旅游保驾护航。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带动农村全方位振兴。

三、农村旅游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明确农村旅游未来发展方向。政府与相关部门在农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要更加明确政府在引导农村旅游发展方向的作用,通过政府政策实施,发挥农村旅游在农村发展和农户增收中的综合功能,打造农村旅游精品品牌,发展休闲农业,落实农业与服务业的深入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村发展动能;发挥各层级政府部门以及不同行业在农村旅游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相关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指导农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整合农村经济发展资源,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科学的资源供给与配置,提升农村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规范农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贯彻生态旅游与绿色发展理念,以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完善农村旅游开发资源配置,增加技术性要素投入。在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更要注重技术性要素的引进与投入,缩小因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禀赋差异带来的地区性差距。首先,依托农村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创新旅游特色产品与服务,合理规划基础设施配备,打造具有当地资源开发特色的本土化旅游配套,体现农村旅游的独特性。其次,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过程中,重视专业性人才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嵌入与应用,不仅培养具有农村旅游综合素质的人员,还借助大数据技术,形成农村旅游发展的特色服务能力,提高农村旅游的智慧化水平。

3.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资源,合理规划旅游功能区。对于旅游资源具有整体集聚特征的农村地区,要优先发挥区域集聚优势,打造核心旅游功能区,并基于此,向周围地区进行辐射,发挥农村旅游资源以点带面功能,实现农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功能优化,形成旅游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旅游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旅游功能完备的区域性的全域农村旅游目的地,以增加旅游吸引力,丰富旅游体验,从而形成以区域全域旅游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点。而对于不具备优势旅游资源的地区,则要发挥旅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小而精的民宿、生态园以及科技型农业体验馆等旅游类型,打造农村旅游产业的服务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孟浩,席建超.基于多智能体的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模拟-以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9,34(11):107-115.

[2]钟屹等.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和空间演变特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1):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