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例6篇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1

【关键词】河南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高校;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51-02

河南民间舞蹈作为一项经典的民间舞蹈艺术,极具欣赏价值,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河南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仍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而高校在艺术教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此,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河南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分析

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河南民间有200余种舞蹈,其中,被列入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40余种,这足以体现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艺术价值。河南民间舞蹈是河南地区乃至中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一门艺术,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极强的表现力。在被列入到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民间舞蹈中,其无不都是脍炙人口的舞蹈作品。例如,有象征祥瑞的《麒麟舞》;诙谐幽默的《大头娃娃》;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生产活动的《跑春牛》等。有专业舞蹈学者指出,河南民间舞蹈是河南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其依托于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河南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河南民间舞蹈文化深受河南人民喜爱,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河南长期处于经济、政治、文化高度繁荣的发展状态;同时,由于其地理优势(河南处于南北文化交界地段),河南民间舞蹈得以与其他地区的舞蹈有着较为频繁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原舞蹈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河南民间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切艺术形式都具有基本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是河南民间舞蹈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我们注意到,河南民间舞蹈普遍活跃于人们日常的节日、庆典、祭祀等活动中,其以某些特定的肢体语言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思想感情,带给人们以“舞蹈仪式”上的精神满足。同时,河南民间舞蹈一般是多人共同完成的集体表演,其具有民间舞蹈文化的“艺术集体性”,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增进了人们的语言、情感交流。

(二)审美价值

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其依托于某些特定的肢体语言所传达出的感情,无一不带给人们优秀的审美体验。河南民间舞蹈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证明了其艺术的普适性。同时,河南民间舞蹈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艺术空间,人们可以最真实、最直观地领略到舞蹈带给人性精神上的升华。河南民间舞蹈将人们的审美观念与舞蹈的艺术特征相联系起来,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例如,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中的舞龙、舞狮文化,其渲染出一种恢弘、粗犷的舞蹈气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河南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文化部门大力推动艺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格局,河南民间舞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河南民间舞蹈除了保留其传统的经典剧目外,还结合时展特色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河南民间舞蹈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瓶颈,这些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而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外的许多艺术形式流入我国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与追捧。在这种背景下,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曾一度处于低迷期,甚至出现了部分民间舞蹈失传的现象。为了切实保护、传承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河南民间舞蹈的扶持工作,通过不断努力,河南民间舞蹈逐渐走出发展低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河南民间舞蹈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仍旧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不足

河南民间舞蹈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现阶段的河南民间舞蹈传承工作重点在于分析舞蹈的具体表现形式(肢体语言),而对于河南民间舞蹈所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则缺乏理论研究。从现代艺术的观点分析,任何传统民间艺术都存在着相应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发展和嬗变过程中形成的,研究这种理论体系有助于更加完整地反映民间艺术的总体风貌和特征。

(二)缺乏有效的传承策略

河南民间舞蹈作为一项表演艺术,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商品经济的影响。河南民间舞蹈除了发挥其艺术价值外,还能够由其艺术价值延伸出商业价值。用商业化的形式推动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不失为一项可行的策略,然而当前有关部门对这一方面的具体策略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策略,部分河南民间舞蹈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三、高校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策略

高校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具有一般民间艺术团体所不具备的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优势。许多高校拥有丰富的舞蹈艺术资源,例如图书馆、研究所、艺术团等。同时,高校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河南民间舞蹈文化渗透到师生生活中,从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文化。

(一)寻访记录

高校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首先可以考虑组织一批志愿者深入到广大民众当中进行寻访记录。志愿者队伍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方式记录河南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艺术特征,从而为传承河南民间舞蹈奠定基础。志愿者们可以用文档、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下最真实、最完整的河南民间舞蹈,除了记录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表现形式(肢体动作)外,还应当深入发掘每一段舞蹈背后的人文内涵。记录完毕之后,可以将相关资料整理存放至资料室、图书馆供全体师生参考和研究。

(二)深化理研究

以寻访记录得到的资料为基础,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对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论研究。通过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的探究,可以将其进行归类。高校对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理论的研究可以将重点放在已经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中,力争为每一大类河南民间舞蹈建立起完备的艺术理论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理论研究过程中,高校不是“闭门造车”,而应当与舞蹈学家、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等共同交流,学习和吸收相关经验,以建立起完备的河南民间舞蹈理论体系。

(三)将高校打造成为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主阵地

上文已经提到,高校在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高校应当注意利用并扩大这种优势,将校园打造成为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主阵地。高校的舞蹈学专业有着完备的办学理念、优秀的教师队伍、具有良好舞蹈素养的学生,这些都是高校在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时的“硬件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舞蹈学专业的师生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丰富和完善河南民间舞蹈的教学与研究体系。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创建专业舞蹈艺术团队。高校舞蹈学专业汇集了大批具有良好舞蹈素养的艺术人才,通过对这些人才的培养和锻炼,他们必将成为日后传承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主力军。为此,高校可以考虑创建一支专业化的舞蹈艺术团队,这支舞蹈艺术团队的主要任务为学习和探究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相关艺术理论,同时学习表演经典的河南民间舞蹈。建立这样一支由优秀舞蹈人才组成的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团队,其必将成为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表演展示河南民间舞蹈的魅力。

2.普及知识。除了建立起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艺术团队外,更重要的是普及河南民间舞蹈教育知识。高校应当以多样化的形式向师生普及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知识,增强师生对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工作者、舞蹈学家等来校进行专题讲座,系统性地为师生讲解河南民间舞蹈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特性。同时,高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研究中心,为广大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一个专栏,用以普及河南民间舞蹈相关知识。

3.将河南民间舞蹈渗透到校园 文化活动中。将河南民间舞蹈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是师生感悟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魅力的最直接途径,为此,高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河南民间舞蹈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例如,在学校庆典、各种节日、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艺术团队(或自由报名)表演河南民间舞蹈,定期组织河南民间舞蹈比赛等。另外,高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河南民间舞蹈课程,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课堂中,其不仅能够丰富舞蹈课堂,还能够有效地增强师生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参与感。

4.对外发展河南民间舞蹈。上文已经提到,当代舞蹈艺术不再是独立地体现其艺术价值,而是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发展。高校应当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推行河南民间舞蹈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所谓的“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即是在充分研究和探索了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上,高校组建一支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团队,组织其走出校园进行表演(公益表演或商业表演),从而扩大河南民间舞蹈的影响力。这也是高校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总结

综上,传承河南民间舞蹈文化已经成为了艺术类高校所承担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当从对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相关研究出发,推行“引进来,走出去”的传承策略,以多样化的途径保护、传承和发展河南民间舞蹈。

作者简介: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2

关键词:剪纸艺术;小学教育;作用

剪纸以别具一格的审美思维和造型语言,显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由于剪纸艺术学习者逐渐减少,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和大众开始关注并重新审视民间艺术。剪纸艺术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教育价值,部分中小学校已经考虑开设剪纸艺术课程,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中小学获得传承与发展。

一、剪纸艺术的教育价值

1.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剪纸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从前辈那里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中国剪纸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神话故事、吉祥符号等。人们不仅能从剪纸中了解远古神话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定的文化价值。传统民间剪纸图案经过世代的创造,造型简练、线条流畅,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和深邃悠久的历史感。剪纸艺术和人民群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景象的映射,是美好、吉祥的象征。人民群众借助剪纸艺术表现美好的憧憬。剪纸艺术体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艺术形式的合理结合,是艺术设计重要的灵感源泉。剪纸艺术分布广泛,深入民心,代代传承,延续不断,使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手触身临,以至于心领神会,和自己的文化血脉融为一体。

2.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将剪纸艺术课程引入学校已有成功先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办了民间艺术系,近年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改变了学院派教育以往长期忽视民间艺术教育的状况。将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并将其传承下去。民间剪纸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将古老的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教育,可以借助现代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赋予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新的生命,让它以一种怡情悦性的新形式吸引中小学生。剪纸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体会剪纸艺术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对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

二、剪纸艺术教学推广中的难题

小学剪纸艺术教学应争取实现以下三个转变:从讲授到建构的转变;从强化到兴趣的转变;从服从到自主(或从强制到合作)的转变。这三个转变对剪纸艺术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剪纸艺术教学的推广效果。目前,小学剪纸艺术教学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剪纸艺术教学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只有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其次,在教学实践和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学校难以花大量经费进行剪纸艺术业务培训,导致剪纸艺术在学校的传播和传承效果不理想。再次,由于部分剪纸艺人片面追求利益,创新工作没有跟上,所以难以推进剪纸艺术的推广与传承。最后,剪纸教学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目的。中国剪纸历史悠久、剪纸内容丰富,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可以相互弥补不足,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剪纸是在民俗文化浇灌下绽放的艺术之花,无论是构思、造型还是立意、取材等,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遗风古韵,凝聚着人民群众善的理念和美的追求。然而,目前剪纸艺术正面临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遭遇生存危机,亟待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认识我国教育传承与发展剪纸艺术方法存在的不足,将剪纸艺术融入小学教育,对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者通过加大剪纸艺术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力度,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一定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剪纸艺术,使剪纸艺术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解华.浅析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所蕴涵的文化现象.现代阅读(教育版),2010(15).

[2]朱晓莉,汤夺先.淮北地区民俗剪纸及其功能论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3

关键词:潮州大吴泥塑 文化 传承 保护 开发

潮州大吴泥塑始于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走过了750多年的风雨历程,可谓历史悠久。潮州大吴泥塑的工艺制作独特,按挖泥、练泥、捏塑、烧坯、彩绘五大工序严谨地进行,采用雕、塑、捏、贴、刻、印、彩等艺术手法,其中大吴泥塑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将贴塑、压印和彩绘紧密融为一体,并且做到从内容取材到形式美感无不体现浓郁的潮州乡土气息。它不仅见证了潮州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其五大价值体系中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共同构成潮州大吴泥塑的经济价值,使潮州大吴泥塑不仅具有珍贵的收藏意义,而且其精品价格昂贵。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技、传媒影视文化的迅速发展,许多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我们必须提升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积极做好潮州大吴泥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一、潮州大吴泥塑传承的危机

潮州大吴泥塑作为一种民间美术,有别于城市的传统工艺美术,更不同于今天艺术院校的专业美术者的创作,它植根于劳动生活的沃土之中,依托于生活礼节和民风习俗的需要,它的发展主要依靠传承人,正所谓人在艺在,人亡艺失。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生命链,是一个民族的艺术以及文化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1]传承是潮州大吴泥塑延续的主线,潮州大吴泥塑的传承主要有3种,即家庭内传承、师徒传承和多渠道培养式传承。家庭内传承是大吴泥塑传承发展的主要模式,从早期大吴泥塑的鼻祖吴静山将他的技艺传至家人吴长洋,使其不断延续,大吴泥塑第23代传人吴光让也是继承父业,其祖父吴瑞昌、父亲吴来树都是在当地颇有盛名的民间泥塑艺人。明清时期是潮州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阶段,那时大吴村出现了上百家泥塑作坊,几乎家家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家族传承模式了,这时出现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也有不少外乡人过来学艺,如20世纪60年代福建漳州有10多人来大吴村学习泥塑技艺,像泥塑艺人吴维清,他的家族就没有人捏过泥塑,主要通过在村中拜师学艺。改革开放后,潮州大吴泥塑的传承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取多种方式对传承人进行培养,如让陶瓷院校毕业学生能够喜爱泥塑制作,多通过展览、媒体和民间美术进校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州大吴泥塑,热爱潮州大吴泥塑,并学吴泥塑的制作,大吴村出现了大吴瓷艺厂、大吴工艺彩瓷厂等企业型泥塑生产车间,改变传统手工泥塑制作的局限性,采取了一些制作组织分工的形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今日的乡村民风习俗逐渐淡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男耕女织的生活被花花绿绿的城市风景所淹没。农村的年轻一代开始热衷于新潮时尚的事物,极少有人愿意从事传统的泥塑制作,尽管一件泥塑作品的市场价格也不低,加之潮州大吴泥塑这门民间手工艺术,制作工序严谨,需要高超的技艺和人文修养,学成就需要五六年,制作成品也需要耗费个把月的精力才能完成,并且市场需求在减少,年轻人也没有耐心去学了。目前大吴村只有两名传人,分别是吴光让和吴维清两位老人。此外,随着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也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年轻人对美术种类的选择变得丰富,他们可能会适合现代的工艺美术,如学习陶瓷工艺和雕塑艺术。目前潮州大吴泥塑的传承模式还存在许多局限,相比之下,天津“泥人张”泥塑艺术在传承模式上大胆创新,采取让传承人步入大学殿堂,例如“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任教,并开办工作室,又招收了五批全国各地的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泥塑人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潮州大吴泥塑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二、抢救和保护潮州大吴泥塑的途径

2008年潮州大吴泥塑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8月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展示,2009年作为广东潮汕艺术精品亮相上海世博会,引起了各界人士对潮州大吴泥塑保护的关注。对潮州大吴泥塑的保护不但能让我们认识和理解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探究其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而且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繁荣我们的文化事业。当前政府和社会人士在资金及各种渠道上对潮州大吴泥塑采取保护措施和进行多项抢救,如市政府建立了“非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区)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成立非遗专家组,开始对大吴泥塑进行发掘、整理,将大吴泥塑进行分类建档,对大吴泥塑传承人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采取录像、实物进行建档,做到资金扶助和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展开静态保护工作,批准成立了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和潮州市群众艺术馆,潮州市群众艺术馆专门组织编印了《大吴泥塑》专著,政府所做的这些工作对潮州大吴泥塑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潮州大吴泥塑的抢救和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应让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抢救与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留传的最好行动,能使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早期潮州大吴泥塑的保护工作做得不够完善,泥塑中表现戏剧人物形象的“大斧批”“文寸”就已失传。为了使大吴泥塑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更科学、更全面地弘扬潮州泥塑文化精神,应进一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应该得到当地政府和有关文化机构的积极支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及建立文物珍藏馆所。认真做好资料的抢救工作,特别是对于潮州大吴泥塑濒危的工艺制作,应放在抢救工作的首位。如潮州大吴泥塑中高难度的“武景”和“臣景”贴塑工艺技术,真正掌握的人很少,这时要先录像,借助科技手段抢救下来,然后再做好传承。对大吴泥塑的遗存进行普查、登记、整理和存档,按年代、区域、传承谱系、种类和工艺差别等进行系统的归类。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出版大吴泥塑作品集,宣传民间艺术家,利用好现代传媒手段,在网页、电视和报刊等媒体上多宣传大吴泥塑,多让传承人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吴泥塑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创新传统的传承模式,培养更多的大吴泥塑传承人,激活民间艺人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有利的创作环境和资金帮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最后,让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潮州大吴泥塑,使其良性发展。例如潮州市湘桥区民间艺术陈列馆是由一批热爱民间工艺美术及有共同兴趣的民间艺人与社会人士自愿集资筹建的,以收集、整理、展示、推介本土民间艺术为宗旨,致力于潮州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总之,把对潮州大吴泥塑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做到有理有序地进行,相信潮州大吴泥塑的抢救与保护会做得更好。

三、开发和延续大吴泥塑的对策

潮州大吴泥塑作为不可再生、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在时代转型期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大吴泥塑艺术审美文化资源的当代意义,既要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要保持其民间乡土工艺美术的生态性。开发潮州大吴泥塑的目的就是拓展其新的领域,创新工艺,使其适合时代的发展。大吴村大吴泥塑工艺师吴德祥说:“固守传统的东西很难赚到钱,只有不断创新,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才能走得更远。”[2]因此,必须采取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做到严谨科学地开发利用、延续好潮州大吴泥塑。

固守传统,必然被时代所抛弃,一味迎合时代,也将使其变得面目全非,在这综错复杂的全球化时代,开发和延续好潮州大吴泥塑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应市场、商业的刺激以及自身传承发展的需求,潮州大吴泥塑需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究与调适,在保持其原有的艺术本质内涵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吴泥塑的工艺制作和创新模式。利用现代科技生产出适应市场所需的新产品,打造出民族性、地域性和自我性的文化品牌,构成一个全新的泥塑文化产业。如大吴村鸿泰陶瓷工艺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国外生产的圣诞节泥质面具,赢得了很大的效益。此外通过引入现代倒模技术提高大吴泥塑的产品效益,也可以走“礼品化”路线,制作儿童玩具类泥塑。另一方面让潮州大吴泥塑走出去,通过组织文化艺术节或展览活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与潮州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旅游文化促进潮州大吴泥塑的市场化发展。云南、贵州、陕北等不少民间艺术之乡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将旅游业与本地独特的人文资源、文化艺术和传统技艺资源相结合,如甘肃每年都会举办香包节,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因此,开发民间艺术可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潮州大吴泥塑也可以利用广东省艺术节和潮商会等活动拓展自己的产品,如生产大吴泥塑纪念品、个性形式品和趣味性泥塑品等。总之,在这创新时代,充分把握时机,发挥其工艺特色,潮州大吴泥塑的开发空间依然是很大的。

结语

潮州大吴泥塑是在大吴村人民世代传承中延续发展的,它凝结着当地民众的智慧,表现出潮州丰富多彩而又淳朴自然的民间精神。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潮州大吴泥塑的保护与开发,既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和发展潮州大吴泥塑,使处于困境中的大吴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也是从其自身中找到那最为真挚的情怀。

(注:本文为韩山师范学院文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课题)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91.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4

关键词:枣庄;鼓儿词;艺术价值;发展前景

鼓儿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它起源于枣庄市市中区一带,流行于山东南部邹县、滕县等周边地区。鼓儿词音乐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扁形书鼓和木质手板,由一人演唱,演唱者左手持手板,右手用一顶端弯曲的竹条敲击鼓面,左右手相互配合进行说唱,鼓儿词音乐在语言上主要是以鲁南地区的方言为基础,曲目内容多为惩恶扬善、褒忠贬奸的忠烈传统故事或历史传说等。枣庄地区鼓儿词的唱腔音乐,是以吟咏诗词的腔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宝卷》的[翠莲调]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来,同时又吸收了渔鼓、花鼓、拉魂腔等某些民间音乐的旋律和润腔方法而逐渐形成的。鼓儿词的唱腔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主要有[起板]、[平腔]、[杨腔]、[快扎板]等。在演唱时先由[起腔]以散板或中慢速无眼板起唱,下接平腔,有时在其中插入[扬腔]或[快扎板],最后以[落腔]结束。①鼓儿词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曲艺形式,其艺术价值自然丰富和广泛,笔者主要从鼓儿词的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入手,对枣庄地区鼓儿词音乐的艺术价值进行简要分析。

1 鼓儿词的音乐价值

(1)对当地传统曲艺研究的价值。鼓儿词作为枣庄地区富有特色的民间曲艺,无疑是对当地传统曲艺的一个重要分支。对鼓儿词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分析当地传统曲艺的历史发展脉络,风格特点,语言特色,为研究当地传统曲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对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促进作用。民族音乐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证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民族音乐学的研究需要我们进行实地采风和丰富的现场资料和现场经验。鼓儿词同时也为广大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研究鼓儿词的曲种,名称及名称来源,剧目曲目、唱腔、伴奏、演唱风格、艺术流派等,对于丰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3)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现代音乐的许多音乐作品都不是架空而来的,而是充分的吸收了许多地方和不同民族的富有特色的音乐素材。如王建民教授创作的系列二胡狂想曲,借鉴吸收了云南多个少数民族、湖南花鼓戏,内蒙古少数民族音乐的素材。鼓儿词同样也可以为现代创作提供音乐素材,将鼓儿词的音乐特色经过提取和创新,使现代音乐作品更加多姿多彩。

(4)有利于建设具有特色性的音乐学学科。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在有特色民间音乐的地方高校建立起学习了解鼓儿词的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在枣庄学院、菏泽学院等一些鲁西南地区的高校内的音乐系建立起一些地方特色音乐专业课程,利用学生们的专业优势进行认识和学习,让鼓儿词进入高校课堂,也让未来的一线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好的认识这种民间传统乐曲艺,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品牌的音乐学科,这也更加有利于发挥不同高校的区域文化优势。重视民间音乐教育,让音乐从民间到课堂,这种音乐研究的方式的也会带来积极地成果。

2 鼓儿词的社会价值

音乐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在新时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各种不同音乐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更加应该注重深入挖掘枣庄鼓儿词音乐的社会价值,充分思考鼓儿词音乐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掘工作。政府可以将鼓儿词这样的优秀民间曲艺或音乐、美术等资源整合起来,积极向外推广。我国每两年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正是许多像鼓儿词的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他们各自社会价值的最好展示。枣庄地区的鼓儿词音乐同样也可以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鼓儿词音乐在地方旅游产业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开发、利用和合理的配置后,用鼓儿词音乐打造旅游城市的独特形象,形成像“苏州弹词”“京韵大鼓”一样的品牌效应,枣庄市一方面深入挖掘鼓儿词这样的传统文化,形成旅游产品上的卖点,同时也提升了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方面,鼓儿词音乐也有其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注重鼓儿词音乐的传承,实际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民族精神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建设作用。正如吴文科先生所说:“曲艺有着融涵万象,吐纳百川的艺术传统。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于正史歪曲,在曲艺一人的口头和曲本的故事中得到矫正和传扬;而许多古老的音乐曲牌和曲调,也籍唱曲艺术的世代流传而得以保存,深入人心。”鼓儿词音乐是鲁南地区人民在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演唱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更容易激起老百姓的共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同时鼓儿词音乐也能为当地的民俗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佐证。鼓儿词在说唱时所用的唱腔,语言,说唱内容等都与当地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息息相关。民俗学从广义上讲,是研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人民大众生活、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的科学。②鼓儿词这种民间曲艺的产生,必然和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同时,鼓儿词音乐必然要依靠具体的语言和文字进行记载和传播,其说唱过程中的“声”、“韵”也与语言学直接发生联系。而鼓儿词音乐的不断发展和传承,必然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社会体制产生密切联系,在研究当地社会学的过程中,鼓儿词也能够为其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3 鼓儿词的发展

鼓儿词音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我们思考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应当的认真思考鼓儿词音乐如何要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表现新的生活,满足新的受众激起审美需求的问题。鼓儿词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一种挑战。政府文化部门依然要重视传统鼓儿词音乐的发掘、整理工作。同时,艺术创作者也可以将鼓儿词的内容加以改编,积极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可以在诸如节奏、语言等方面进行革新,运用现在人所喜闻乐见的说唱语言,表现和反映现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传播手段进行传播。积极培养鼓儿词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确保文化记忆和技艺的传承以及延续。鼓儿词这样的传统曲艺,许多艺人年事已高,鼓儿词音乐不能人去艺亡,要做好鼓儿词音乐的传承工作,传统音乐只有传承下来,才能发展出去。

4 结语

总之,思考鼓儿词音乐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都是我们弘扬曲艺文化,发展曲艺艺术的重要体现。对我们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也能够丰富民族音乐教育内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只有认真思考鼓儿词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发展前景,找出最有效的保护地方民间音乐的手段和方法,宝贵的民间音乐才能代代相传下去。

注释:①李群.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曲艺[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②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明澜.论昆曲的艺术价值[J].中国音乐学,1988(04).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5

[关键词]惠阳皆歌 传承 发展

当今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热点话题,很多地区把这项工作看的非常重要。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本地区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建设。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意识的逐渐深入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这一工作可以给这些民间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惠阳皆歌也是这些民间艺术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探讨应该重点放在其内在的艺术价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其的推动上,且后一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关的传承人员所推动的。因此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向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探讨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惠阳皆歌的历史发展与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在我国是一种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每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都和本地区的历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惠阳皆歌属于广东地区客家文化,在惠阳地区成为永湖皆歌,是在长期的移民过程中诞生的,因此其内在题材故事必然与这些移民人群的经历紧密相联系。一般来说,唐朝末年,中原战乱频发,不少的中原人南迁,进入广东惠阳地区。他们将中原的各种文化带入到了这个地区,在长期文化的交流中诞生出了惠阳皆歌这一艺术形式 。因此惠阳皆歌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惠阳皆歌最早的演唱场合主要是人们的一些庆祝活动,例如结婚、生子以及老人过寿,当然也在一些高寿的人“喜丧”时进行演奏[1]。可以说早期的演唱场合虽然常见,但是并不广泛。随着时间的推移,惠阳皆歌演唱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惠阳皆歌的种类也逐渐扩大,形成了以情感类,生产类、嫁歌类。其实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被广大的群众所喜爱在于其曲调相对简单,并且通俗易懂,因此歌曲的演唱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故而其有了广泛地演唱人群。惠阳皆歌的流行是在清末,而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可以说惠阳本地的老人基本上都会唱惠阳皆歌,足见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惠阳皆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其曲调简单、通俗易懂之外,还因为其有浓厚的内在价值。应该说任何一种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发展,必然紧紧依托于其内在的价值。另外,惠阳皆歌之所以称为一种民间艺术其内部必然有一些艺术性较强的成分。

惠阳皆歌的内在价值更多表现在历史文化和艺术社会方面。历史文化方面表现为惠阳皆歌的发展衍变和客家人的文化传统、社会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惠阳皆歌的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生活风俗的改变,因此惠阳皆歌可以为客家人发展史与社会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惠阳皆歌的歌词涉及到了客家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惠阳皆歌集中展示出了客家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乡土民情,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近年来,虽然面临当前商品社会的变化与外来文化的侵入,惠阳皆歌演唱活动并没有受到剧烈的冲击,仍然保持着皆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特征,给当地人民带来任何艺术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文化享受。惠阳皆歌的这种民间艺术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这发展过程中,惠阳皆歌培育了惠阳人的歌唱热情,惠阳人的这种歌唱热情也使得惠阳皆歌一步步走向成熟。惠阳人的这种歌唱热情,不是靠政府文化部门的发动号召而成功的,而是惠阳皆歌自身的魅力激发着人们的热情,人们的这种热情,又使惠阳皆歌自觉不自觉的传承下去。

闲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往往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特点符合我国社会长期发展的特点,那就是任何一种艺术或者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官方力量的支持。尤其是这种民间文化,相关部门引导的力量更加巨大。

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可以为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引导作用,能使得相关的传承人员的成就和身份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这样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才有现实的支撑。这一影响的表现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比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给予惠阳皆歌相关传承人员更多举办演出的机会,这样一方面推广了艺术,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使得传承与发展工作不断注入活力。另外还可以增加惠阳皆歌相关奖项评定以及相关人员成就的评价,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内心的成就感与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的积极性[2]。

其实说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从事该艺术人员身份的社会认可。这些身份认可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标签,更多是一种内在价值的体现。传承人员在整个社会的立足不仅仅需要内在的艺术水平,还有要一些社会的认可。

三、相关传承人员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惠阳皆歌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故而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相关的传承人员。在惠阳地区相关的传承人员成千上万,对他们的传承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那显然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完成的。因此笔者试对较为典型的人员进行一些介绍,从而揭示传承人员对惠阳皆歌传承和发展的推动。

惠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黄红英女士。黄女士对于惠阳皆歌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黄女士传承的被称为永湖皆歌类型的惠阳皆歌,故两种名称可以互用)。她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本人对惠阳皆歌的学习钻研与演唱,一方面是她培养了大量人才。其实对于任何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这样,就是说不仅自己要有较高的造诣,而且还应该将这门艺术传递下去,还要培养出造诣较高的弟子。可以说黄女士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

从1982年到2011年黄女士获得各种奖项数十次,其中关于惠阳皆歌的演唱艺术奖就10次左右。黄女士的演唱感情细腻而且声音圆润,在广东乃至东南亚黄女士素有“广东邓丽君”之称,足见其艺术造诣的高深。黄女士较高的艺术造诣来源于其刻苦的努力。父母传承给她的原生态惠阳皆歌黄女士能背唱50多首,现有惠阳原生态皆歌的3个品种均能背唱。这就使得它的演唱具有原生态的特色,演唱艺术更加的正宗。黄女士的演唱音色独特、韵味纯正,而且她善于表现一些辽阔、悠扬的传统歌曲。可以说黄女士的艺术造诣是相当高的,这能从她获得的奖项和其艺术特点上看出。

而黄女士在教徒授艺方面也做非常的好,多年来她在惠州、惠阳地区的中、小学校培养学生演唱原生态惠阳皆歌,其中有30多名同学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他们经常参与市、区等节日的文艺展演,获得了一些较好的奖项。应该说黄女士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热心的,现每逢节假日她都尽最大可能安排时间对当地学生演唱惠阳皆歌进行培训。不但如此,由于黄女士较高的名气,即使周边地区的学生也经常向她请教惠阳皆歌的演唱,她总是热心、耐心地为他们进行指导。

可以说所谓的传承是两个方面,即“传”与“承”,这涉及到对上和对下[3]。黄女士对下教导了大批的学生,黄女士对上也是有着悠久的师承关系的。

从上面的传承谱仪中我们不难发现,黄女士的师承关系可以追溯到清末,我们上面也说到那个时候恰恰是惠阳皆歌流行的时代。因此,黄女士这一门对于惠阳皆歌的传承是绵延不绝的。另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这一谱系当中前几代可以说是在黄女士以前大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他们之间的传承更多是口口相传,这符合近代艺术的传承的特点,这样更保持其中的韵味。

最后黄女士在惠阳皆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首先黄女士为惠阳地区的文化部门提供了3种原生态惠阳皆歌曲种,当然其中包括歌词和多种旋律。其次黄女士积极配合当地的文化部门,大力推广和宣传惠阳皆歌。再次黄女士经常配合当地文化部门举办的永湖皆歌培训班教唱原生态惠阳皆歌,从而拓宽惠阳皆歌的推广面。还有就是上面我们已经说到的多年来不断地培养永湖皆歌人才,为传承和发展惠阳皆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多次参加全国各级的展演活动,为推广、宣传惠阳皆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结语

惠阳皆歌从兴起流传至今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由原来在红白事演唱发展到了被群众广泛接受喜爱,这样的发展与传承局面主要来源于惠阳皆歌的内在价值。惠阳皆歌的题材大多反映了初春季节农耕劳作的故事,其演唱不局限于地点和时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即兴演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就促使了其被广泛接受。其内在的价值在于其表现了乡土人情世事以及悲伤的情怀。

惠阳皆歌已经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惠阳皆歌的发展。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多培养一些代表性的传承人对惠阳皆歌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参考文献:

〔1〕邓圣男.惠阳皆歌――粤东客家音乐的一朵奇葩[J].黄河之声,2015(17):90-91;

〔2〕唐亚玲.浅析惠阳皆歌的艺术特征与重要价值[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08):130-131.

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传承范文6

【关键词】武冈丝弦;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60-02

作为湖南丝弦中风格新颖独特的武冈丝弦,是湖南传统民间曲艺中令人感叹的剪影。参考《武冈州志》所述,明初,从江浙一带流行于世的丝弦乐,逐步地流传到了武冈,与带有武冈本地特色的民间曲调融合成的一种丝弦,被人称为武冈丝弦。武冈丝弦创作新颖,其韵温和甜美、其调柔腻委婉、其道新颖脱俗,后人颂其为湖南四大丝弦之一。

湖南文化个性鲜明,民间文艺也层出不穷,武冈丝弦在悠久的文化艺术淬炼中一直演绎,以其灵巧独特的文艺方式呈现出不同时期的风采,为继承艺术传统做出了巨大促进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冈丝弦是历史传统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精华文化,需要我们倾尽全力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武冈丝弦这一曲艺的研究,深入了解其深厚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将有利于武冈丝弦深深地植根于湖湘文化沃土之中,也有利于人们对其更好地去进行保护与传承。

一、典雅的艺术价值

武冈丝弦属于湖南传统的民间曲艺形式,是湖湘文化蓝图中璀璨的一块拼图,武冈丝弦的说词典雅,曲风委婉,有严谨的布局结构和优美的语言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唱词――日常生活的写照。武冈丝弦实而不华,其唱词是由词头、正编和词尾组成的,而唱词则是对人民生活的一种写实,表现出民间情趣,反映最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正因如此,从某个方面来说,武冈丝弦唱词的表现内容反映的正是当时普通百姓对无忧无虑的生活的一种美好追求。如《采茶歌》“谷雨采茶茶发芽哎,满山茶叶杜鹃花儿开,开红呀花呀开红呀花”,描绘的正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用流畅的言语记录了人们欢快采茶的画面。

(二)曲调――情感升华的载体。武冈丝弦的音乐表演形式都是通过平常的生活习惯演绎加以升华出来的,艺术是生活的衍生物,却有时会成为生活的精神力量,在武冈丝弦简单而又不缺内涵的音乐中,隐藏的是丝弦作者们细腻的思想感情,同时武冈丝弦中柔腻委婉的曲调音乐最具有抒情功能,舒缓的韵律使人在欣赏过程中得以充分放松,也可以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真实情感。如《相对孤灯》“三更天奴在房中会见你的面…金鸡叫,惊醒奴的相思好不难挨”,平缓的淮调把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思念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精良的文化价值

武冈丝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彰显了它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地方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言精髓的体现。在武冈丝弦里,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都是根据武冈话的特点来设计编写的,但也适当地采用了普通话等与武冈话相近音韵的语言。经常选用音韵明亮、朗朗上口、比较大众化的字眼与念白,且按照武冈话的韵脚写唱词,根据武冈话一物多称的特点,就可以在不同韵脚的唱词中挑选对应的称谓。用武冈话说唱武冈丝弦,有利于创作者和演唱者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武冈丝弦。

(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4]”。武冈丝弦便可看作是增强民族认同的情感纽带,也可以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载体。武冈丝弦是武冈人民这个族群的文化标志,在传唱中,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族群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也更加竭力地维护武冈人民这一族群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增加武冈人民的民族凝聚力,让它流传于世,不被尘封在历史的篇章中。

(三)中华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5]”。武冈丝弦便是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2011年5月的时候,武冈丝弦已经成功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时代的推移以及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武冈丝弦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创新,使其发展不断趋于成熟。这样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继承与发展,并进行大力弘扬,使得武冈丝弦能充分展现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从而让各个年龄段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让其始终扎根在民间的沃土中。

三、悠久的历史价值

武冈丝弦是湖湘文化的支系,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其艰难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经过岁月的打磨,历史的痕迹还历历在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历史情景的再现。武冈丝弦也对历史人物与事迹重现舞台,宣扬正义,打击邪恶,教育我们要时刻保持着正义之心。例如,《王昭君》中赞扬王昭君为了“大道”,而放弃了个人的利益,同时曲中流露出对汉朝大臣软弱无能的嘲讽,并讽刺了汉代皇帝的昏庸懦弱。《关公挑袍》则歌颂了忠义两全、正义凛然的关公形象。另外,《孟姜女》则表达出孟姜女对前去修筑长城的丈夫的无限思念和无奈之情,历经千辛万苦前去寻夫的她,面对丈夫死亡的噩耗,最后在悲痛与绝望之中投海自尽的故事。

(二)沟通时代的桥梁。2006年,武冈丝弦成功申报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武冈丝弦成功申报为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武冈丝弦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曲艺之一,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诠释着时代风采,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武冈丝弦现已成为武冈的文化符号,推动着武冈文化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着武冈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不断地与时代一起进步和改变。对武冈丝弦的深究细讨,必定会促使民间曲艺进一步繁荣。

四、武冈丝弦的保护与传承

现代生活中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立足之地随之减少,以武冈丝弦为例,现如今武冈丝弦的传承艺人仅剩两位,加上武冈丝弦是万千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我们需要用心去呵护它“成长”。

(一)已有的保护

1.政府措施

除了上述措施外,武冈市市政府还特意下发《关于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冈丝弦”保护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冈丝弦,对其保护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此外,武冈市还成立了“武冈丝弦”专项基金,让开展武冈丝弦的宣传保护工作在经济上得到了良好支持。

2.民众参与

其实在新中国解放不久,文艺工作者们就意识到了武冈丝弦的重要性,为不让这段有价值的音乐文化淹没在历史的海洋,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进行武冈丝弦的挖掘整理工作。

(二)应有的保护

1.活态保护。我认为,首先要保护好武冈丝弦现有的生存环境,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狭小的范围,可以由点到面,渐渐扩大影响范围。再有就是要重视和加强武冈丝弦的人才培养,可以去学校宣传,让武冈丝弦走进校园,还可以创办丝弦培训班,采用教学、歌曲表演等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欣赏,从而使得武冈丝弦流行于世。另外还可以采用展览、宣讲等多种形式,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现代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武冈丝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更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2.行政保护。民众的力量只有在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政府部门就是这样一个支持者。想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武冈丝弦,我认为要建立协调机制,政府宏观调控的领导,可以让各部门或全社会担当属于自己的一份职责,从而都积极运转,这样武冈丝弦就像施予肥料的农作物,到了适当的时机就会茁壮成长。同时,适当的经济支持也是相当必要的,武冈丝弦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没有了经济的支持,即使有再多的保护措施也无济于事。所以我认为政府部门还要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对于传承人的培养以及现有的演绎艺术家也要给予适当的日常生活补助,有物质基础的保障才能使武冈丝弦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五、结语

武冈丝弦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传统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精华文化,需要我们倾尽全力地保护、传承与发展。随着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减少,有的民间艺术可能会面临消亡的严峻形势,而武冈丝弦现有的传承人仅剩两位,在两位传承人中,邓星艾先生已经年迈古稀之年,故武冈丝弦的传承就处于这种严峻的形势中,所以关于传承人的人才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此外,武冈丝弦的传播与传承仅限于有一定音乐专业素养的人群以及对其感兴趣的人群,这一点不利于武冈丝弦走进千家万户。所以,如何让武冈丝弦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更加有民众基础,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经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以及调查分析,文章深入到其深厚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层面,提出了相对可行的保护措施,希望最终能有效地实现对武冈丝弦的保护与传承,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湖南地方曲艺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定祥,唐剑萍.湖南丝弦的思想和艺术[J].艺术百家,2005,(02):103-107+117.

[2]湖南省邵阳地区戏曲音乐小组.武冈丝弦(铅印本)[M].邵阳:湖南省邵阳地区戏曲工作室,1979.

[3]湖南省文化局音乐工作组整理.湖南丝弦音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5.

[4]向云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曾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冈丝弦(上册)[M].武冈:武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2.

[6]刘国平.民间音乐艺术瑰宝――武冈丝弦初探[J].音乐创作,2013,(02):162-163.

[7]郑爱华.武冈丝弦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