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例6篇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文1

关键词:问题研讨法、教学历史、课堂教学

当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的时候,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体现为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并重,同时提出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在课程内容方面着重克服"难、繁、偏、旧"的现象。众所周知,改进教学方法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转变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二是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一种新型角色关系,就应该认真地考虑:如何将课堂45分钟真正交给学生?笔者试就自己课堂教学所做的一些尝试,谈谈几点还不太成熟做法和体会。

一、指点质疑思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知识不是智慧,提出问题才是智慧。科学发展的历史结论告诉我们: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只有通过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创造。问题的提出是上好"问题研讨法教学"课的重要前提。

"问题研讨法教学"的实施基本上分为两种方式:1、教师设计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我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并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原因有二:(1)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只是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老师要我知道",而非"学生想要知道",不能突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征,教师的问题应该是在学生提问基础上的升华,起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2)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但是,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大都不习惯提问,课前的预习也只是把历史书当小说看,了解一点情节过程,不知该问什么。根据这一情况,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提出问题:(1)从教材内容结构入手,把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成"为什么"(史实的背景)、"是什么"(事件的过程)、"有什么"(史实的评价)、"还有什么"(与其它史实的联系)四个部分,从这四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教材结构形成规律性认识。(2)针对本人无法解决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3)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引导学生质疑思路过程中,要注意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哪怕是提出一个简单不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例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有个学生提出"中国正当贸易是否处于入超地位?"(教材明确写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看似错误的问题,其实是学生不明白何谓"出超"与"入超"。如果教师不明白这一点,只是简单地说:"书上明明写的是出超。"恐怕这个学生从此会再有问题了。此时的教师,不仅要指出问题的错误所在,解释"出超"和"入超"这两个概念之外,更应该对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大表扬一番,并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准确表述自己的问题。

二、打破传统备课模式,注重上课资料的准备。

因为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来组织,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不可完全预知的,因此,在备课环节中,除保持传统备课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方法"这些基本要素之外,我增加了"教学资料"这一环,"教学过程"设计基本省略,主要根据学生提问情况临时组织,并通过"课后反思"来补充和完善。

备课时,教学资料的准备是最为重要的。其一,要预先从学生的角度设定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组织相关材料。以《鸦片战争的影响》为例:学生课前提问主要集中在"什么是领事裁判权?"、"什么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怎样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概念上,而这些问题是我在备课中就已充分考虑到的,课前已把《五口通商章程》中关于"领事裁判权"的条款、《虎门条约》中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等制作成投影。其二,对教材中相对缺乏的材料或重要内容要做适时补充。《洋务运动》中,在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不同态度方面,补充《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函》中相关内容供学生分析理解。在《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节里,教材中没有关于"保路运动"的叙述,因此,对于这一对武昌起义起了直接推动作用,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的运动的相关问题要有足够准备。

三、课堂教学突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问题研讨法教学"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整堂课基本上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把问题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让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归宿。因此,课堂教学不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

学生课前提问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马关条约》为什么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三个问题也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问题,对教材中"战争经过"、"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等问题不做讲解要求,集中时间处理三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在战争背景的处理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从当时的日本、西方列强、朝鲜、中国四方进行总结和归纳。对《马关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通过课前设计的《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对照表,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战败原因问题上,首先要求学生在"战争经过"中找出清政府的策略、清军将士的表现,教师补充中日双方有关军备情况的材料,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中国战败的原因。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文2

关键词: 问题引导 互动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主要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问题答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问题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营造生动、开放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那么,问题教学法如何开展呢?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设计情境问题、梯度问题、开放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思考兴趣,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索能力,营造互动型的历史教学氛围。

(一)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思考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理论家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要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一些教师会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就是证明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实则不然。学生有问题,则证明学生通过认真听讲,产生了一定见解,而疑问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问题或者想法。如在《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问题研究小组,比如“山顶洞人研究小组”、“河姆渡人研究小组”、“半坡居民研究小组”,等等,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在他们所代表研究小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山顶洞人”等人的生活习惯、工具的类型、居住条件、食物来源等内容,使每位学生都在其中有明确角色和研究的目标,在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思考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意识和问题自主解答能力。

(二)设计梯度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探索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如在《鸦片战争的爆发》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提问学生“有谁听过虎门销烟的故事?”等类似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回答欲望。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很多同学都看过有关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林则徐可谓是中国的一位大英雄。今天老师和大家讲一同走入这个时期,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入课题。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进步,首先提问“林则徐是在哪一年下令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的?”等简单的问题,随后逐渐提升问题的难度,比如“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等,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深刻掌握历史知识。

课堂提问需要层次,需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从而通过探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获得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设计开放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

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现实问题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型,展现历史教学的价值。如在初三历史上册第八课《文艺复兴―“人的发现”》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历史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提问学生“人文主义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最后的晚餐》中到底富含了什么故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画作中,‘蒙娜丽莎’是一个怎样的人?”等质疑,与教师进行互动,在互动和解答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历史。

可见,问题教学需要关注生活,需要在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获得理解的深入和逻辑的分析能力,获得探究能力的增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要注意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发挥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一)实施弹性、宽松的课堂管理。

在提问过程中,首先要实施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太过紧张的氛围无法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解放,可以实施“学生自治”、“自我教育”的方式,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分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真正走入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演,对于自己存在的错误也要及时道歉并改正,营造民主而平等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问题引领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问题思考、问题答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互动中,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咏梅.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新课程(中学),2013(01).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理性内容;形象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75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64-0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将某些鲜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概念化、模式化、刻板化的倾向,导致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接受困难,进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否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这些理性化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将课堂教学变得活泼风趣、富有个性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师实践,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将理性内容形象化的必要性

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理性内容形象化。这是因为:

第一,将理性内容形象化,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左脑具有逻辑思维的功能,主要司管语言、书写、计算、分析、判断等等;右脑具有形象思维的功能,负责感觉领域,如认识形体、鉴赏绘画、欣赏音乐等等。左右脑平衡发展,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每个人的大脑只有小部分被利用着,大部分处于失控和闲置状态。左脑可能处于超负荷状态,而右脑却常常被冷落。

第二、将理性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是由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从具体性、形象性到抽象性,从低级到高级。对他们而言,直观形象的材料要比抽象的材料更容易理解,更易被大脑接收和储存。课堂上如果只是泛泛地谈经论史,即便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交待得清清楚楚,学生也难免被枯燥的说教搞得筋疲力尽,兴味索然,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三,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提示事物本质,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的需要。历史的理性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意义及其影响等等,这些都是研究者把原来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史实进行加工后的产物,是科学的升华。要把这些研究成果用在教学上,则必须用通俗化和浅近化的办法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现象的内部结构或演变过程,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乐于接受理性的内容。

第四,是加深学生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积极性高的中学生稳定注意、认真听课能保持20—30分钟。现代心理学提出“积极性休息”的观点。所谓“积极性休息”也就是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发生依次的轮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重新分配。因为人在集中注意某个事物之时,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就会引起兴奋,而其他部位就暂时抑制。所以我们在课堂之中让学生学习的理性内容要适可而止,及时地替代以形象化、具体化的内容,或者两者相互交替进行,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有利于提高45分钟的效益,帮助学生牢固而相对轻松地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在教学中把历史的理性内容形象化的可能性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照片、地图,尤其是新编的高中教科书中大约90%的插图采用历史照片。这些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昔日的众多信息,使教学工作有可能更具生动性、直观性和历史感。我国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化遗存。各地有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等,更有不少的历史遗迹,还有历史老人和各种实物。这些都是最生动形象的直观的历史,让学生充分地去接触,更易他们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文史本是一家,史学的文学化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通过优美丰富的语言对历史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使已逝的过去变得丰富多彩,极具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

另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使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特点的历史能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近和感受历史。尤其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利用,更使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的内容能在课堂中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再现,能够把学生带回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在教学工作中把历史理性内容形象化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历史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形象和历史概念,进而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时候,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知具体的历史知识,再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最终形成准确的概念。如:阐述法西斯主义这一概念,可作一个类比:法西斯主义就是吃人的魔王,是抢掠财物的大盗,也是一架制造战争的机器。这样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感性上的认识,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第二,利用古诗词,营造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能动地认知历史,将教材中蕴含的道德品质成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

第三,运用想象的方法。历史课程中需要记忆一些内容往往是学生学习上不小的拦路虎。为此完全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难题,使学生茅塞顿开,并举一反三。如:广州起义有三位重要的领导人,学生易与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混淆,为此我让学生这样想象:一枝有“两片树叶”的小树枝,在严寒的冬天中毅然地“张”开了它的“叶”子,迎接阳光的到来。这样里面既包含了当时中共奋起反抗反动派白色恐怖的社会背景,也包含了广州起义的时间,同时更可以记住张太雷、和叶挺三位领导人。

第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图示以及一些教学挂图、实物、模型、各种音响设备等,让学生在这些生动直观的资料中搜寻信息,充分发挥想象,再进行分析处理,使深刻的历史认识在生动活泼中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例如,在讲述“洋务运动”这一章节时,我曾这样尝试过:让学生先看一段成立于上海虹口的江南制造总局录像,并定格于它的建筑。请学生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经教师的点拨,使学生从它的封建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内容极不协调中获得启发,进而探讨洋务运动的本质及其未来的命运。这样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画面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教给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育创新 学科功能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蔡元培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可见前辈们对历史的重视。历史,它连接着过去,揭示着未来。历史的作用很大,怎样教好历史,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教学多年,下面笔者谈一谈实践中的体会。

一、讲课避免抽象讲解

教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对不上号。对此,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那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正在起着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用外权干预,清政府大权在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屡屡签订让中国的领土、司法、关税遭受侵犯,一些丧失,这就是“半殖民地”。至于“半封建”,就必须从经济上解释,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给自足,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经济,鸦片战争后,国外的商品源源不断涌入中国,同时资本主义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所以说,既存在封建经济,又有资本主义经济渗入,这就是“半封建”。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清楚了,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借鉴历史教训

熟悉历史演变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从明清以后走向了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拘泥,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对经义做出阐述,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扼杀了思想,形式八股,格式单一,写作步骤单调。

我国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明朝中后期逐渐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闭关锁国政策,使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束缚越来越严重,但封建王朝重文轻理和迷信落后思想的阻碍,尤其是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文科不考自然科学的理科,不能与时俱进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四书五经的考试内容和八股文的形式本身都没有错,问题在于统治者给它做出了限制,专注于利用它维护自身的统治权益,想方设法压抑人们的思想,打击学子们的个性发展。四书五经是优秀的儒家经典,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巨擘,八股文也无可厚非,然而从内容上说,人的精神营养需要从多处吸取,只有四书五经难免偏颇单一,另外几百年只写一种文体,何谈发展?科举制最终被晚清政府废除。

此外,历史教学也需要让学生参加了一些活动,亲眼所见历史古迹会加深学习的印象。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对历史剧的编演、历史知识有奖竞赛、历史谜语趣味竞猜、开展历史人物辩论会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总之,历史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它具有引领和教化作用,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教师们深深懂得: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学得越积极,获得知识的速度越快。相信通过教师不懈的努力,历史课必然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实际上,这种倾向渐有加强的趋势,应该引起教育界同仁的关注。

四、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式,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想,有这几点值得注意:

(1)角度创新。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3)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创新型人才,通常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文5

(一)直观性。历史知识的特点是一度性即一去不复返,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努力再现过去历史的生动情景,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图文声像并茂。历史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复现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功能齐全强大,采用某种多媒体软件把历史图片、照片、地图、文物、电影和录像等制成历史教学软件,复现或再现历史情境。

(三)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多媒体容量大,可以存放大量的信息数据;兼容性强,它可以把照片、各种图片、动画、VCD、电影和录象带等转换为计算机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硬件里,“特别是Windows软件能够同时执行多项任务”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许多学科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多媒体教学课件华而不实,不能紧扣教学内容。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灵魂之一,但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中容易过分地强调华丽的外表,中看不中用的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响等,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教师没有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涵,认为只要使用了现代教学设备,就是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没有注意把媒体与教学内容充分整合,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

3.盲目使用多媒体,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部分教师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从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软件,它的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应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重视怎样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因此,教师在课件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反馈准确、及时的特点,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功能,以便教师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地调整教学程

历史教学问题探讨范文6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探究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探究历史史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探究式教学也能使学生在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将现行教材作为基本的探讨内容,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激励和指导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学习条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历史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历史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即为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问题和历史史实所产生的问题的探究心理,使其对学习内容的产生浓厚兴趣,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内部直接动机。在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参与科学抽象的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试做概括,自己得出结论。

2.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首先,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从各个角度和途径学习到知识。

其次,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应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允许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论,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看法,立体地看待历史史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条件。

最后,师生要交流互动,互相探讨,互相倾听,互相交流对历史上某一件事的看法,协同合作解决问题。

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做法

3.1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核心。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

例如,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所以,在导入课时,首先让学生分析了以下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历史的兴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2提倡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遍受广大师生喜欢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小组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发现历史的魅力。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某一话题、某一看法进行小组讨论,真正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

例如,在学习完《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时,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鸦片战争以后,为什么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2)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过程中有何异同?(3)怎样评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让每个小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不要让一些学生成为主宰者,要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3探究多元化的学习角度。俗话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加强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将历史知识运用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来。而加强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更多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能够让学生将屈辱的中国近代历史与我们今天的发展结合起来,学生能够真切地认识到如果国家不发展,就只能一味地挨打,中华民族就不可能腾飞。学生在学习历史人物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进行了解和认识,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能够通过学习来对自身的性格进行完善。

4.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反思

教师要由主动地传授知识,向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向上转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导的学术舞台,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进步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为每位学生从事历史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内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