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营销范例

历史文化营销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1

高校既是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又是先进思想的交流中心。大学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目前,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频出、食品安全危机日益严重、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层出不穷,更需要具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优秀员工和有良知和底线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在校园里是学生,一旦进入社会成为企业的员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需要大学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和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商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职业道德思想,培养学生的正确择业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2商业文化伦理教育课程与实践环节设置

首先,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强调各种职业岗位需具备的标准和准则,使学生在感知实践的过程中,将遵从市场规则变成一种文化自觉性。其次,要专门开设文化伦理类课程,如商业伦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未来相关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通过开发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特色课程,如“商业文化伦理”,此类课程应当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特点和当地的经济环境,通过编写配套教材,强化商业文化伦理教育,在课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价值观和培养学生优良的素质。所谓的优良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科学知识、素质、审美观点、劳动技能等方面。这些需要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够深入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引导他们的行为。

(2)“商业文化伦理”课程还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专题的内容包括:商业文化伦理的形成与演变,成功企业的文化伦理特点,产品因素中的伦理问题、渠道竞争中的伦理问题,营销竞争中的伦理问题,服务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等等。商业文化伦理所涉及的内容应该贯穿在营销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实际的企业营销管理实践中,有关于营销管理的环节确实需要高素质、高品德的管理人员承担社会责任感,树立榜样,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所以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将“商业文化伦理”研究的问题融合到营销管理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以道德为准绳、以法律为准则、保持道德底线、不弄虚作假,这种企业人才才能够真正的给企业带来利润和长久的发展。

(3)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门用于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特色课程。同时大力支持营销专业的学生参加营销技能训练、口才能力培养训练、挫折训练。对于企业针对大学生设立的各种技能评比和营销大赛更要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能够具有自主学习、创新、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反映招进单位的营销专业毕业生,学习能力很强,但道德品质欠缺,如离职后带走客户资源,甚至向竞争企业泄露企业的经营机密;更有甚者,离职时带走产品销售货款。从大学校园走出去的营销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适应能力差、抗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后很容易放弃,不愿意再去尝试的现象。而这些表现恰恰是企业最忌讳和反感的。所以要满足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要求,就必须在大学教育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绝不能仅仅靠书面和课程的培养,而是需要将学生推向实践环节,多和社会接触和企业接触,通过营销类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

3商业文化伦理课程设置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商业文化伦理”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在讲授中需要具有较为全面的社会文化知识和透彻的问题分析能力。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很多学生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又不愿意强硬接收老师的训诫。所以,在开设此相关课程时,教师讲授一定要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案例和理论相结合,多举案例,以真实企业的发展成功与失败来告诫学生,只有员工具有职业道德,能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对企业有益。

(2)“商业文化伦理”相关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理论基础课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现今很多企业为了成功不择手段,通过不道德手段操纵市场,获得暴利,教师对这类企业一定要有甄别能力,为学生选取的案例企业一定是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通过课程向学生介绍文化和伦理在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与论文问题的认知能力,并且掌握正确处理文化、道德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伦理的分析,深入剖析成功企业如何成长与壮大的深层次原因。这些课程知识的讲授对于未来都要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得和宝贵的。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2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繁荣可以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姚雪垠的《李自成》为代表,此时的文学创作仍为一元话语的宏大叙事模式,大约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文学观念、历史观念的新变,特别是90年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商业性消费文化的发育成型,人学观念的深入,历史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本文主要理清历史小说在当展的三个主要的历程,探讨当代文化对历史小说文本内涵的渗透与影响。

一、第一阶段——政治激情化时代对历史小说的渗透

在1942年文艺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这一方针驱使了大批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抒写了自己的政治意向,响应国家号召,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具体作品以姚雪垠的《李自成》为代表,由于社会客观的政治导向作用,以及整体论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使得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特点是:类型化人物及典型化的性格、宏大社会叙事遮蔽个体感官及欲望,因此导致这个阶段的历史小说反映历史生活时,出现以偏概全的普遍创作现象,也造成了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和真实的历史生活之间的深度丧失。如自称为“历史现实主义”的姚雪垠在谈到《李自成》创作时说:不论今后向前写还是回头修改,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努力写好阶级斗争,反映历史的客观规律,而不写自己所不理解的事,也不写在历史本身规律之外、历史条件允许之外,附加不可能的事”。

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一卷修订本《前言》中说:为了“使李自成和他周围的英雄人物在小说中一出场就处于武装斗争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之中,通过一次全军覆没的严酷考验刻画他们的英雄形象”,作者把李自成一出场就推到了绝境,采用了潼关南原大战作为小说的开端,这样,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一开始就在尖锐剧烈的斗争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二、第二阶段——80年代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历史小说的转型

历史小说的转型期大致可以从1983年起始,延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非政治的内容逐渐浮出了社会的水面,作家的视角已经开始触及到揭示封建主义君权独裁以及封建专制制度摧残人性的内容,开始涉及了非阶级、非政治化,纯人性方面的内容,但政治化的“影子”仍然环绕在作品之中,在艺术向度上主要有两个转变:“一是艺术重心已不再满足阶级论,农民革命动力说的概括和反映,而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把艺术思考与笔触投向朝代兴亡、文化人格、心理结构、人性冲突等历史的纵深,从中开掘题材所固有的迪人警世的思想意蕴;二是描写对象开始开始广泛地由农民扩大到知识分子、通知阶级内部矛盾等各个领域,并且其创作热情也由单一的价值倾向评判转移到对审美价值的把握上,写人叙事按照审美的需求来进行艺术处理,因而作品显示出较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品格。”

例如莫言在小说《红高粱》中,将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县作为自己言说历史的空间载体,以对“我”爷爷、“我”奶奶身世的追述而进入了中国抗战时期的生活岁月,由此展现出一种曾经流淌在中国乡间民众身上的原始野性强力和民族刚性精神。这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都呈现出文化向“内转”与“主体化”的倾向,使得作品中的人物更富有“人”的性与人情味,宏大的、单一化的价值观体系逐步走向了多元化。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让人物性格与形象更加符合一个普通人,而不是被时代“大写”了的人,因此,这部作品标志着历史小说开始关注“人”的主体性与本真性。

三、第三阶段——多样化共存的90年代

历史小说艺术审美的自觉意识及多样化追求的出现,是在历史观念和文学观念发生重大革新。90年代以来,历史小说创作出现了多元化的艺术景观,不仅题材多样,涌现了帝王将相题材、才子佳人题材、农民起义题材、变法革新题材等;思想意蕴辐射多层面,如溯源传统文化、展现宫廷权力斗争、探询历史女性真相等;而且创作开始回归艺术本体,即历史小说创作不再拘囿于客观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开始了多样化的艺术审美探索和新变尝试,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古典与新潮交错等繁复景象,在虚构关系、书写范式、叙事话语、形象塑造、叙述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于以往历史小说的探索新变现象。

如凌力的“百年辉煌”系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花非花”系列女性历史小说等,以强烈的情感倾诉串联情节,直呈历史女性心理、情感及生存本相;章回式通俗历史书写,如二月河的“落霞”系列,穆陶的《红颜怨》、《孽海情》,寒波的《公车上书•梁启超》、《西风残照•李鸿章》等,以章回体或类似的传统小说结构技法,讲究曲折传奇的情节编织等。二月河称:“必须讨好我的读者”的平民化与通俗化创作定位显然与其历史书写的通俗化章回体相对应。至于赵玫等女性历史书写,也与她们从情感、心理层面为历史女性命运的嗟叹和鸣不平及女性创作的历史成因等密不可分。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3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根植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理论,该教育也称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强调学习者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美国学者帕卡德在19世纪初倡导大学应设公共课时提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这一概念,并强调其特征是培养宽基础、文理兼通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仅专注于一个领域,而是要综合全面的认知和掌握各个相关领域的知识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形成专业方向,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人才培养“机械化或工具化”的趋向。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对于本科人才的需求已从专业层面向应用层面扩展,培养“专业+方向”的高级应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迫在眉睫。英语立体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目的语和环境为轴,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底,以跨国文化为顶的三维立体性质的外语教学法体系。它主张教学主体(学生)、教学客体(语言)和教学环境(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三要素密切结合和相互照应,形成一个系统,从而发挥出“1+1>2”或“1+1+1>3”的整体效应。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我国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高等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和人文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拓展多渠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以语言为工具广泛地接受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因此,在通识教育视域下构建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有以下必要性:

1.我国传统英语教学一味注重词汇积累、语法训练和应试教学,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语言文化的本质。

调查问卷表明,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仅占14.8%,而对英语兴趣一般或不感兴趣的学生则占43%。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和课堂教学氛围的松弛,继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

2.高校英语课堂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的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问题,其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和渠道。

但是仅仅依赖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为学生提供足够语言实践机会的。因此,亟需可以立足于学习者,并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

3.人才发展的需要。

教育培养人不能仅仅是使之成为某种技能人员或者谋生者,还应该依其能力,发挥其优势,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培养模式比专才教育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并弥补了专才教育的弊病。此外,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较严重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宽广知识面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懂得为人处世和享受生活的高素质社会公民的人才目标来看,有必要加强文化修养类课程教学。

三、应对措施

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养,即首先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满足、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尊严等,立体化课堂的构建也应着眼于以上内容。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地方高校英语立体化课堂的构建应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英语教学内容。

调整英语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因材施教。当学生大一入学时,任课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英语水平摸底测试,参考测试结果和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为四组:优秀、较好、一般和较差。之后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英语基础配备相应的教材或课外指定教材,设置一个学生能够达到又稍高的学习目标,并在期中和期末安排相应的考试。这样,每个学生既有了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进行学习,又不会因为基础差、目标高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更脚踏实地的学习。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自主化。当前的高校教学,学生不能选择课程,而是学校决定课程。有些课程学生并不喜欢,而喜欢的又不一定开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缺乏英语学习的天赋,而是认为所学的科目没有趣味,太过枯燥。一位好老师,一门优秀的课程设置会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因此,英语授课老师可以大胆创新,让学生试听并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喜欢的老师,提高学习积极性。

3.课堂结构立体化。

课堂结构立体化的目的是拓展英语教学的空间,使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①参与人物立体化:课堂活动参与者的“三维”是学生、教师、篇章中的人物。通识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将打破传统的师生线性平面,通过访谈、表演、辩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师生对话交流等形式让篇章中的人物鲜活地走进课堂,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可以更具体地掌握语言知识,实践语言能力和了解洞察文化;②教学环境立体化:作为一个整体的外语教学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教、学、用”三维立体环境,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书本与网络、学习与实践等相结合的多维度、立体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多层次、多途径感知和运用知识。

4.布置学生“任务型”活动。

布置学生“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高级英语课程第一册第六课Blackmail为例,学生在学习完整个课文之后,给他们布置MiniProject(微任务),也就是本课主题的后续拓展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角色分情境进行场景再现,大家分工各异,全员参与。有的负责整理主题资料,有的负责饰演角色,有的负责台词,有的负责道具布景,有的负责该时期文化背景的搜集,最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上以Drama的形式展现出来,整个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会了如何与他人协同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这对高校英语通识教育来说是一大机遇。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电子书以及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来学习通识知识。开展基于网络多媒体的高校英语教学,有必要合理保留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秀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英语教学中去,建立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6.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考评。

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考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的英语教学考评方式多以期中或期末的考试成绩好坏作为评估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平时上课和互动活动中的表现,这种评估标准过于武断,极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和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热情。在通识教育中,英语教师除了要考查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情况,更应注重学生日常的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积极度、听说能力的提高水平和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度。全面进行评估,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这对学生尤其是基础稍差的学生会有相当大的带动作用。

四、结语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4

视觉识别系统的构成内容庞杂而且细化,不仅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意识层面。从形象的规范到内容的严谨,从文化理念的呈现到规章制度的实施,都贯穿其中,体现出大学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配合辅助,用美学的表现力展示博大的文化内涵,形成校园文化“美”的浓缩和体现。

在此过程中,校园景观、校园建筑、校情校史资料及社团文化、大师风采、学子精神面貌等校园所有的硬件、软件元素的汇合,都会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展现出思想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在一次次反复的修改—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再修改—再讨论—再意见征求的过程中,通过体系化的设计,再一次助推高校品牌的塑造,推动大学品牌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

二、视觉识别系统的全方位展示彰显校园文化生命力

高校视觉识别系统承载着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所需展示的特色性。这种个性,既表现为内容上的差异性,也表现为形式上的特殊性。高校在设计视觉识别系统中,应根据自身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办学条件、学科特色、社会环境、地域文化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将前瞻性和现实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构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并展现出学校形象的个性特征,展示学校风采,创造个性鲜明的高校文化,彰显生命力。

三、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性推广汇集师生凝聚力

高校视觉识别系统是展示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形象的学校形象设计系统,是集教学、科研、公关、管理、营销、组织行为等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创造性活动。它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内涵,将具体可见的外在形象与内在观念融为一体,通过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将学校的办学理念鲜活、生动地呈现在社会面前,力求为师生和社会认同和熟知。统一的标识、文字、色彩以及名片、手册、各类书籍、报刊、封面设计等视觉形象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鲜活的学校形象犹如一个灯塔,在无声无息中感染和浸润着广大师生的品格追随,有效引领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大学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与整合,将进一步增强学校自身的凝聚力与影响力,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师生员工的言行与学校形象达到最大程度的统一,从而优化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视觉识别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提升高校管理约束力

高校内部的日常管理中,行政事务的载体不再五花八门的独树一帜,将统一规范制作了各单位的印章和旗帜、规范制订中层干部公务名片的格式、基本规范学校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的排序和英文译名,制作一批带有新系统标识的纪念品和办公用品等。这些细节的转变将提升内部管理的行政效能。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社会化、信息化、大众化需求发展变化,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建设和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5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营销;文旅融合;价值重塑

1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文化的积淀。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近代福州市历史变迁,是福州近代史的缩影。福州市仓山区的老建筑是西方建筑风格的浓缩,其使用功能而各有特色。这些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云集福州市仓山区,因此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1]。

2福州市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开发层面存在的问题

2.1建筑物保护层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仓山区具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凭借风格多样的老建筑成为福州市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昔日风采已不复存在,保护和修复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2]。福州市仓山区现存的老建筑仅占原有的一半,而且大多已经残破不堪。目前相关的文物保护法不够系统和全面,对这些非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还起不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2.2文化开发层面存在的问题。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传播,特别是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福州年轻人和外地游客对于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了解不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方式让人们了解并参与到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文化挖掘中,并且需要将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万国风情和时代风华这些文化价值与受众生活相结合,使受众与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产生共鸣。

3福州市民及外来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休闲旅游期待

3.1对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深度体验的期待。旅游,通常是人们利用假日外出,以休闲和度假为主要目的,进行身心放松的休闲方式。在旅游地点的选择上人们往往选择风景名胜、“网红”景点、历史风俗等旅游度假地点。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依山傍水,位处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闽江像玉带似的环绕在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秀的建筑文化给予人们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别的建筑文化对于历史建筑爱好者而言是有迹可循的载体,也是巨大的吸引力。历史建筑有着独特且神秘的色彩,有着吸引人们探寻的欲望,对于游客而言,在游览观光历史建筑的途中就更加期待在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方面的深度体验。

3.2对历史文化街区新事物休闲的旅游。期待新生代是思想更开放、生活更丰富、兴趣更广阔的一代,对于历史文化的旅游期待就不是单纯的游览观光,他们对于新事物接受程度更高,更希望在游玩当中遇见新事物。近些年娱乐游戏方式层出不穷,像“狼人杀”“剧本杀”“密室逃脱”“漫展”等娱乐休闲方式的出现就引发了社会上休闲娱乐的热潮。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一下子就抓住了新生代的眼球,也拓宽了人们休闲旅游的方式。这些新兴的娱乐方式的出现很快引领了当下的潮流。历史建筑文化与新兴娱乐方式相结合将产生出全新的娱乐方式,也将促进社会对历史建筑的关注,也将会吸引社会大众前来[3]。

4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文旅共生”发展的营销建议

4.1开发“文创馆”旅游产业。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以其独具特色的“近代西式建筑”而闻名。目前仓山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于“烟台山历史博物馆”,传播途径略显单一。开发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意为导向的旅游产业“文创馆”不失为一个好选择。首先,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有着“西式建筑”“洋楼故事”等历史主题文化,这是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文化基础”。其次,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可以在政府政策下的投入,加入“公益创作”宣传,激发老一辈、社会群众和大学生群体的兴趣与参与感,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率和增加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文化传播途径。最后,由于起步相较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区域稍晚,文化创意产品行业的开发在开始阶段尚处于摸索、借鉴阶段,设计形式要避免“雷同、产品设计与优质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匹配”等问题,否则会与市场的文化需求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文创衍生品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对历史文化元素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激发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唤起大众尊重历史文化、了解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通过针对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文化资源的一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最大限度挖掘文化资源,进行再利用、再设计,并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具有福州市仓山区魅力的独特文化力量。

4.2挖掘文化体验项目。随着旅游者旅行经验不断丰富,已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更倾向于通过各类感官进行全方位体验,所以旅游景区开发应迎合体验经济发展趋势,尤其对于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旅游体验使其文化价值得以充分挖掘[4]。首先,不同于三坊七巷的书香文儒,有别于上下杭的商业市井,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西式建筑是百年前福州的开放风气和人文启蒙的状态展现,也是开设“体验项目”的基础内容。“洋楼”背后的万国领事馆的开放故事、天主教堂下的宗教故事、西式建筑“西风东渐”的历史、名人足迹等,是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文化价值[5]。以各种主题“文化故事”为基础结构,加入娱乐设施、角色体验、剧本设计以及风俗体验等活动完善“体验项目”[6]。在保护古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人流,提供文化场地与范围,让游客体验近代故事,发现历史文化底蕴和意义。并且可以在政府政策下尝试与各学校合作发展,承办多期文化体验活动,从学生群体出发,让更多人了解、感受福州近代文化。其次,目前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的各类建筑大多都已加入修复计划,并且有些建筑已经修复完成并改造成功,在修复、改造完成的情况下加入文化体验项目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激发古建筑活性的手段。爱国路2号的修缮完成以烟台山历史博物馆的全新功能向公众开放、亭下路的改造注入了时尚、艺术、人文等多元形式,并云集了网红美食店、艺术生活馆等风尚商业业态[7]。而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的体验项目可以以主题形态展开: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和美学体验。将体验主题作为设计文化体验产品与服务的纲领,围绕着体验主题这个轴线来营造经营环境、主题产品、服务与活动项目等。总之,多元化的文化体验项目始终围绕着主题这个轴线给游客鲜明、深刻的主题体验。最后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文化体验项目在深度挖掘福州近代开放文化的基础上,以投资、管理、运营一体化的模式,从文化和体验两条主线出发,以文化提炼品牌、以体验融合创新,通过线下带动线上、前端体验消费促进后端供应链发展的路径,致力于打造福州市仓山区老建筑别具一格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8]。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6

网络营销也逐渐走向了大众。新浪城市提出通过网络平台诠释城市性格,可以最大化吸引受众眼球,提升城市关注度。同时根据其网络营销经验,提出了一套指导网络营销的原则和参考依据——IMPACT营销理念,以“选择决定营销效果”作为核心理念,从方法和介质两个层面,以互动(Interactive)、用户粘性(Magnetism)、聚合力(Popularity)、公信力(Authoritative)、创意(Creative)、精准性(Target)六个网络营销要素为出发点,衡量媒体的价值及营销策略的合理性。近年来我国各城市也开始重视城市文化品牌的网络营销,通过国家文化宣传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以节会等形式开展营销活动。例如中国的丽江以消费者为中心来设计营销方案,加大国际宣传力度,在2008年被欧洲相关组织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绍兴是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外贸在绍兴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因此提高绍兴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国际网络营销传播为研究对象,借助信息的层级效应模型设计来了解在国际受众中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网络营销的传播效果。市场营销传播的信息处理模型通常将消费者对营销传播作出的反应作为检测营销传播效应的出发点。传播的层级效应模型假设在营销信息传播的基础上,消费者会经历一系列阶段或思想状态的变化,如对营销传播的接触、注意、理解、接受、认同和行动。因此,任何形式的传播都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展示、注意、理解、反应、意向和行动。(凯文•莱恩•凯勒,2009)这一模型可以作为检测营销传播方式的效用的有效工具。本文以品牌传播的层级效应模型为理论基础,以绍兴城市文化品牌营销传播的国际受众为调查对象,来廓清消费者对英语为传播媒介的绍兴城市文化品牌营销传播的反应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绍兴城市文化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品牌传播的层级效应模型为主线,从品牌营销的六个步骤(展示、注意、理解、反应、意向、行动)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受调查者是从哪个途径了解到这个品牌的?(2)品牌的哪些信息能够引起受调查者的关注?英语网络媒介中的品牌形象的表达是否清晰?(3)受调查者对英语网络媒介中的品牌信息的满意度如何?(4)英语网络媒介中的品牌信息对受众来到该城市进行旅游、生活或工作的影响力如何?(5)英语网络媒介中的品牌信息对受众来到该城市进行旅游、生活或工作的指引作用如何?

2.2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假设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国际网络营销传播的效果较好,通过绍兴城市文化品牌营销的主要网站等途径使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引起国际受众的广泛关注,国际受众通过网络传播能够形成对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统一认识,国际受众对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国际网络传播中的营销信息满意度较高,这些信息能够引起国际受众对绍兴城市文化的极大兴趣并给予其清晰的消费指引。

2.3研究方法和对象

问卷的受访者为在绍兴市旅游、经商或定居等的外国人士。由于在绍兴的外国人士具有分布广、职业多样性等特点,本课题采用了面对面调查和利用互联网发送调查问卷两种主要方式。问卷共访问了101名外国人士,这家受访者分别来自包括美国、西班牙、加拿大、法国、英国、土耳其等20个国家。

2.4讨论和发现

2.4.1展示——营销传播途径

在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英语网络传播方面,对受众有效的传播途径排名依次为英文搜索引擎、英文交友网站、英文旅游网站、英文网络杂志、英文电子书和政府英文网站。从品牌传播的层级效应模型的第一个步骤“展示”方面看,对于外国公众来说这说明实验假设不成立,官方的政府英文网站和英文旅游网站的使用率低于英文搜索引擎和交友网站。其中根据调查了解到搜索引擎中维基百科、谷歌香港的使用率较高。而交友网站中使用Facebook来进行信息的互动交流成为最常用的方式,Twitter其次。英文网络杂志中国际受众对中国日报英文网络版的关注度较高。电子书的种类中旅游者分享旅游心得所编写的游记对国际受众的影响力较大。这说明绍兴城市文化品牌营销所依赖的官方英文网站的传播效果欠佳,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提高其营销效果。有40%的受众在问卷中指出绍兴在地理位置上与上海和杭州、宁波较近的优势没有在国际网络传播中得到明确的体现,如果能够将绍兴政府英文网站和英文旅游网站等与周边的城市联系在一起组成品牌联盟,则国际受众接触到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比例会有所加强。

2.4.2注意和理解——受众对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认识和关注

在国际受众对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认识程度方面,绍兴的定位最广泛被接受的是历史文化名城,其次是鲁迅的故乡,最后是旅游胜地。而国际受众对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关注点方面排名依次是自然风光、特色美食、旅游景点、市民生活和历史名人。从品牌传播的层级效应模型的第二个步骤和第三个步骤“注意”和“理解”方面看,实验假设成立,即国际受众对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称、鲁迅的故乡两个方面,这恰恰和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即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建设相吻合,说明这方面的国际传播效果较好。

2.4.3反应和意向——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国际网络传播对消费者的推动作用

在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国际网络传播对消费者的推动作用方面,大部分国际受众认为推动作用比较大,少部分受众认为作用非常大,个别受众认为作用一般。从品牌传播的层级效应模型的“反应”和“意向”方面看,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国际网络传播信息对受众产生来绍兴旅游、生活或工作的影响力相当大。国际网络传播方案对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实验假设相符。

3结语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7

关键词:旅游文化IP;凤凰古城;景区形象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此项规定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旅游文化产业相关内容的重要延续。受2020年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遭受巨大冲击。当前,各地旅游行业无不大力施展拳脚,以多项优惠政策吸引客流,许多景点甚至推出免票活动,以期实现产业复兴和恢复性增长发展。然而空借优惠引流的方式并不能为当地旅游业带来发展盛况,一些旅游景点无自身文化产业优势,内部营销模式与市场趋于一致,因此仍处于知名度不高,甚至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一、旅游文化IP

IP作为近几年大火的词汇,最初诞生于互联网,其本身含义源于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指代网络之间信息传送的协议。如今,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更迭,各种IP热也走进大众的视野,涵盖了教育、文化、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不少行业借助IP也成为营销成功的典型代表。2013年,故宫博物院借助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实体博物馆的局限性,打造数字博物馆,开辟了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渠道。同时利用微博平台,创建了诸如“故宫讲坛”“让我们一起来读日历”等话题,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日历”的话题微博中,搭配融合故宫IP元素的文创日历图片,为大众讲解了一系列的文物。此外,推出《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综艺及纪录片,利用影视IP造势,为故宫的品牌文化形象吸引了不少的流量。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将旅游文化IP定义为:由智力劳动者整合旅游资源,定位旅游文化价值,并对其深度挖掘、重组、整合,赋予其人格化魅力,最终呈现出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旅游文化产品。而作为代表旅游地的形象载体,它具有极其鲜明的辨识度,不仅为消费者展现了产品本身的功能属性,还赋予了产品文化内涵,使产品呈现出特定的情感价值。

二、凤凰古城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西南部,楚汉文化的交汇之处,保存着汉族、苗族和土家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独特人文。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凤凰古城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著名作家沈从文、画家黄永玉、教育家熊希龄均出自于此。古城地处湘鄂渝黔桂边境的黄金旅游带,加之当地的街区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了民族旅游地的典型代表。2001年,凤凰古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相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的美誉。目前,凤凰古城拥有沈从文故居、沱江跳岩、万寿宫、虹桥风雨楼等多个旅游景区,当地旅游局以此为核心,开发出了多条旅游路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旅游资源的最大化整合。据统计,2019年,凤凰县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010.9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实现旅游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17.5%。稳定的客源为凤凰古城旅游文化IP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历经多年的平稳发展,凤凰古城进行旅游文化IP开发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2020年8月,笔者围绕凤凰古城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从凤凰古城的市场知名度、环境友好度、现有IP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以及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调研,选取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共收到有效问卷197份。据调研结果显示,凤凰古城旅游文化发展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特色丢失,商业化明显。被访者中,34.5%的人认为凤凰古城在旅游文化开发中,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古城内部商业化明显。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对外盈利后,都逃不过商业化的趋势,凤凰古城亦是如此。凤凰古城在整体规划建设过程中,为吸引客流量,将开发重心投入到景观环境和商铺中,忽视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北门城楼为例,历经300年的风雨沧桑,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然而这样的标志性建筑在外来游客看来,却因为无法体会其抽象内涵,只能简单走马观花,草草而过。曾经的“五溪苗蛮之地”,在开发的热潮中,丢失了真正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形象不鲜明,缺乏特色。纵观营销成功的旅游IP,如故宫文创IP、迪士尼经典动画IP等,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从严肃庄重的皇帝形象到可爱的表情包,从白雪公主到冰雪女王,IP形象在变革中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又无法复制,以一词概括,便是“唯一性”,能够彰显独特韵味,不拘于一格,给人“独此一家”的感觉。早期凤凰古城在游客心中最为成功的IP是“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了千年”,由此将凤凰定义为一个适合冥想、放空自我的休闲之处。然而现在游客选择“冥想”“心灵之旅”的目的地不胜枚举,凤凰古城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至此,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IP已失去其“唯一性”。

(三)宣传营销力度不足,营销渠道不够。凤凰古城历经百年风雨,仍坚持以“旅游社+传统广告投放”的宣传模式为主,宣传渠道过窄且宣传力度不足。被访者中表示了解凤凰古城历史文化的甚至不足14%,还有高达86%的被访者表示不太了解甚至并不了解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旅游社+传统广告投放”的传统宣传方式无疑在宣告旅游地的没落。旅游文化的开发,除去发挥本身特色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也应加大其宣传力度。以上海迪士尼乐园为例,单从主题乐园来讲,我们更多地会把目光放在旅游景区上,但迪士尼并不是从景区开始发展的,它建造之初,就拥有天然热门的卡通片制作原型,以及塑造出的一系列优质、成功的卡通人物,受万人追捧。利用这些大热的IP形象,上海迪士尼乐园自2016年建园,便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宣传方式,全产业链式开发运作,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营销渠道的多样化,至今人气居高不下,成为拥有热门IP的主题乐园。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借鉴,通过提炼凤凰古城知名特色打造旅游文化IP,提升旅游地形象价值。

三、凤凰古城旅游文化IP开发的创新路径

(一)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特色IP品牌。凤凰古城作为拥有300余年历史的特色文化古城,有着独具韵味的民族色彩,因此在开发其旅游文化IP之初,我们应针对性地对当地旅游资源、文化特色、民族风情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明确景区自身的特质,找准IP定位,以大带小,将整体的IP形象辐射到各个景区之中。如安徽宏村,在着力打造自身旅游文化IP品牌时,首先提炼出一个整体的旅游文化形象,即“中国画里乡村”,并以此辐射到宏村的街道结构、建筑装饰、房屋布局等各个角落。国际古遗址专家评价宏村是“青山绿水本无价,白墙黑瓦别有情”。看着宏村,便是看着一幅中国山水的自然风景画,宏村成功塑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IP。再观凤凰古城,很多游客来凤凰的初衷是“感受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他的书里,凤凰是一个淳朴民风、有着如画水乡风景的民族小城。那么,“民族”“地方精神”便是它独一无二的特质所在,也是凤凰古城塑造旅游文化IP的着力点,由此引申的IP产品应是从各个角度还原此种特质的精神产品。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凤凰古城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将旅游文化IP开发分解到各个区域,逐个实现。

(二)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拓宽IP推广渠道。采用线上线下联合推广的形式全面覆盖。随着时展,网络已成为消费者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以故宫为例,其利用微博、微信创建热门话题,带领大众以讲段子、制作表情包等方式解读历史,吸引了不少的流量。同时与众多知名品牌合作,利用品牌效应推出了一系列故宫联名款,将旅游文化IP的发展带到一个全新领域。以此为鉴,可以从《边城》主人公翠翠的角度解读故事,带领观众体会凤凰的民俗风情,还原沈从文笔下烟雨蒙蒙的边陲小城,推广凤凰古城的特色IP文化。另外,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诞生于凤凰所展现的古朴民风中,旅游开发者可利用名人效应,在影视作品中自然融入景点介绍,打造影视文化IP。线上推广的同时,加强线下实体合作,融合当下流行的VR体验技术,通过旅行社呈现独具凤凰古城特色的IP故事演绎和IP文创产品,以此吸引旅游者注意,带领他们体验古城的韵味之美。

(三)开发主体协同发力,打造旅游文化IP。凤凰旅游文化发展不仅依靠单个个体的宣传,还需要各开发主体协同发力,共同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IP形象。在此过程中,政府起到统领作用,是凤凰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持者,民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则是凤凰旅游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从凤凰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率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来看,旅游收入是这个县城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应把握好旅游开发的重要性,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工作,制定并实施旅游文化相关鼓励性政策。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招纳当地相关人才,凝聚当地特色文化,重点培育爆款IP。另外,民众作为文化的主人,是凤凰古城旅游开发的实际利益相关者,应积极配合政府相关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工作。

四、结语

历史文化营销范文8

关键词:城市形象;网络;营销策略;渠道

城市形象展现了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环境发展,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城市形象通常是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导的传统渠道来进行,并在当时城市形象营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营销渠道接收信息量有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受众群体不够广泛,城市形象的营销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城市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每个人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主体,形成了多向互动的沟通。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开始通过网络渠道来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营销。

一、城市形象的特征

城市形象是一种外在表现,体现了城市的自身特质和独有的文化体系。另外,城市形象会影响公众对该城市作出的总体的、抽象性印象和评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城市形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独特性、主观性、整合性和拓展性。

(一)独特性

不同城市的城市形象其独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自身资源特质和独有的文化体系上,因此,独特性是城市形象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造就了不同城市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其呈现方式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关于城市形象的综合构成,可以是具体的物质要素,也可以是抽象的非物质要素。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主观性

城市形象的主观性体现在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等方面,而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不仅可以通过官方传媒的宣传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市民或访客的口口相传、人际分享而形成的,这是主观性和个人意识认识与判断的充分体现。公众通过日常生活、出行旅游、工作交流等方式来对城市获得感知,逐渐在其印象中塑造起一个隐性的城市形象。这个过程会影响市民或访客对该城市的整体认识和感受。

(三)整合性

城市形象的塑造方法多种多样,有大众媒介的传播,也有人际活动的交流,但市民或访客的城市形象塑造并不是对局部形象的叠加,而是一种整体的认知[1]。城市形象具有的整体性体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其丰富的内涵和社会系统通过外化实现综合的整体性。由此可见,城市形象的魅力通过整体性可以更好地呈现。

(四)拓展性

城市形象的营销方式有很多,当其在公众中形成印象后,就会产生惯性留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评价也会随之升华,并形成拓展与外延。因此,城市形象的营销需要具备完整的策略,对其进行整合,从而使城市形象具有更广泛和丰满的营销策略。

二、城市形象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视觉识别形象

作为人类基本生理感官之一的视觉,是帮助人们把握和感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对外部信息进行直接获取,有数据显示,人类有超过80%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2]。从城市内部的角度而言,优良的城市形象可以为市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让城市更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促进城市文化的互动发展提供动力;从城市外部的角度而言,优良的城市形象可以增强城市的软实力,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经营环境。由此可见,城市视觉识别形象可以对城市形象起到有效的美化和营销作用。

(二)城市历史文化形象

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前提是基于一个城市悠久的文化历史沉淀呈现而形成的一种城市独特的资源。构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有文物古迹、风情民俗、生活习性、民间艺术、特色产品等。随着城市的发展与传承,广为传播的就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形象,将城市其他的形象与历史文化形象相融合,就可以构成这个城市富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的独特体系。

(三)城市产业形象

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可以说,城市发展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市场活力、投资环境等离不开这个城市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和经济的发展,形成城市独特的经济商贸和产业的发展形象。由此可见,城市产业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竞争的优势。

(四)城市管治形象

城市管治形象是指政府部门在运作过程中,通过规章制度来对社会大众的行为作风进行管理,以此来影响和引导社会大众形成的城市形象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各部门岗位公务人员的言行及外在表现都会影响城市居民对城市管治形象的形成。另外,政府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办公过程的体验也都会对城市居民城市形象形成产生影响。

(五)城市市民形象

作为城市的主人,市民的综合素质、价值观念以及文化品位都可以影响城市形象,是构建城市形象精神文化的内核,是塑造城市形象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游客不同的是,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言行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传递城市形象信息的重要途径,会对社会公众关于这座城市市民形象的感受与评价产生深远的影响。

(六)城市媒体形象当一个城市的网络传播媒体和媒介产业发展较为先进和成熟时,其更具有客观性和自由性,从另一个方面进行理解,可以理解为城市网络传媒的发展是城市公民社会建设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网络渠道在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政府的运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监督。网络的文化传承让城市向着更加开明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城市产业文化而言,网络产业的发展也具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三、城市形象网络渠道的营销形式纵观

我国目前的城市形象网络渠道营销形式,主要有城市征集活动、会展博览营销活动、事节活动营销、体育赛事营销和大型论坛营销等。

(一)城市征集活动

城市征集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广告表述语和标识品牌设计等方式来对城市形象进行公开征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集合广大网友的思路,并从中找到最佳的城市形象设计作品;第二,通过举办征集活动,来形成相对应的话题效应,从而引发社会关注,让新闻报道更具价值性。近年来,征集城市口号和城市标志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城市形象网络渠道营销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起到很好的营销效果和连锁效应。具体的做法是在全网范围内,进行城市形象项目招标,并通过征集网友意见以及权威评选委员会评选,让广大网友参与到城市形象的设计中,让广大网友更有参与感和荣誉感。另外,城市形象的特色和定位还可以通过城市广告营销口号进行展示。然而,近年来,很多城市为了形象宣传盲目跟风、造势,导致城市形象网络渠道营销策略雷同,丢失了自身的特色,造成大量城市资源浪费,让效果适得其反

(二)网络会展活动

城市形象网络会展活动指的是通过网络线上的方式来对城市文化的艺术形式、科技成果、产品服务等进行陈列和展示,提高营销效果,促进合作的达成。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会展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形象营销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城市形象网络会展活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可以有效拉动城市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博取媒体的普遍关注,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实力都起到了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如今,各个城市都深谙网络会展活动对城市形象营销的重要意义,因此很多城市都已经把网络会展活动的品牌价值形成了城市形象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事节活动营销

对于城市形象而言,各种事节活动已经成为当下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其形成的经济产值是一种“无烟工业”的产业形态。事节活动的举办应当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同时具有其独特的特色,这样可以让城市形象更具亮点,当下主要有民俗庆典、文艺节庆、娱乐事件、专题狂欢及教科盛事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宣传,吸引更多其他城市的游客前来参与,以此来提升城市形象。但就目前我国利用事节活动来进行城市形象营销的方式过于单一,内容也较为简单,形式不够丰富,从而没有起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四)体育赛事营销

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国际化的体育赛事,可以快速提高主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营销力。从新闻学的角度上进行理解,一个城市可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其新闻价值必然会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引发广大网友的积极讨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一个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其背后离不开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实力的支撑,反映了该城市的传媒文化和综合实力[3]。由此可见,体育赛事是城市形象网络渠道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其带来的连锁效应对于这个城市而言是不可估量的。

(五)大型论坛营销

通过大事件产生的影响来营销城市形象,通过国家政府部门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共同主办的大型论坛活动,是进行一个城市形象营销的好机会。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定期在博鳌举办,博鳌小镇因此一举成名。博鳌从一个小镇成为世界风景优美的会展中心之一,主要应归功于亚洲论坛这个目前唯一设在中国的最大国际会议交流平台定期在此举办[4]。由此可见,大型论坛营销是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动城市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网络渠道营销方式。对于城市形象提升而言,大型世界性与洲际论坛的举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城市形象网络渠道的营销策略

(一)各级媒体通力协作

对于城市开展各级媒体通力协作而言,研究不同类型媒体背后的受众类型至关重要。地方网络媒体对于当地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事件和典型事件应当充分挖掘,并诚邀知名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的采访和跟踪报道,从而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同时,还要与地方城市频道和地方媒体进行协作,让城市形象网络渠道营销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城市形象营销而言,政府媒体是营销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各个城市的市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密切与各大网络媒体保持联系,对网络发言人的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注重舆论引导,做好监督管理。

(二)有效设置议程的“植入式”营销

“植入式”传播可以理解为隐性传播,是将传播内容和意图进行有意识地传播,将其隐藏于载体并与载体进行融合,使信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无意识地影响着受众群体。在进行“植入式”传播时,需要构建一个获得媒体和受众统一认可的营销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城市形象的网络渠道营销。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可以充分利用“植入式”营销策略,来对城市的良好形象进行构建,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受众普遍容易接受和认可的网络公益视频形式来将城市形象进行更好地展示;第二,通过网络微电影的植入,来展示城市的风貌[5];第三,通过各种线上活动的方式来对城市形象进行网络渠道营销。

(三)开发网络“意见领袖”的“二级营销”

“意见领袖”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传输自身意见、评论等来影响他人的领袖般的存在,通常“意见领袖”在受众群体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们既可以对正能量的城市形象进行强化和传播,同时也可以对负能量的城市形象进行削弱,他们通过自己对城市形象进行再加工和传播,从而构筑城市形象的“二级营销”。由于“意见领袖”的介入,让传播速度得到了加快,让城市影响力得到了扩大。在互联网时代里,网络渠道无疑成为城市形象营销的重要渠道,其强大的营销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对城市形象进行营销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力,通过他们熟知的城市形象来强化受众理念,将多层次传播手段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在城市形象营销中发挥重要功效。

(四)细分受众的分众传播

众所周知,大众传播是传统媒体的根基所在,而在互联网时代,因其快速的发展要求及特点,必须将其受众进行细分,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市民、居民、潜在的城市消费者、投资者、移民等都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由于年龄、工作、教育背景、修养程度等的差异,不同的网络渠道对于受众有不同的吸引力。因此,在对城市形象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将受众群体进行细分,并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推荐不同的营销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让营销策略更具有对象性、针对性和高效性。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