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培训范例

历史文化培训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1

(一)精细化管理下的培训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发展的理念和文化,是基于全面管理模式而产生的精益求精的理念。强调在每一个环节和工作中始终精确有效的循环实施PDCA管理模式。计划阶段运用目标分解法实现顶层设计,将企业规划战略、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将宏观战略细化至每个岗位,形成可量化的岗位说明书。达到工作流程规范、任务职责明晰、制度规范完善、考核指标细化明确。执行阶段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要求参与人员完全遵守程序和制度要求,细致认真的完成岗位说明书的要求。检查阶段是确保执行有效实现的环节,通过检查获得执行情况的直接信息,实现对全过程和结果的监控,为执行反馈、行为纠偏和下一阶段的计划提供以及。行动阶段是反馈、纠偏和计划新阶段开始的基础。通过对本环节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的回顾,不断改进行动的有效性。基于此,在石油企业培训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立起动态发展的石油企业培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参与者角度看,使所有培训参与人员的职能责任明确化、可量化,提高培训效率;从企业培训角度看,使培训体系系统化、培训流程规范化、培训制度明确化,提高培训效果;从企业角度看,精细化管理培训基于员工个体的情况而设计,将员工个体的培训发展与企业长远发展向结合,在提升员工素质能力的同时,建立起员工对企业的认知与认同感,形成精细化的工作精神和主动性的企业氛围。

(二)精细化管理下石油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国内很多学者提出精细化管理的不同观点,总结而言即在管理推进的过程中全面贯彻PDCA模式,在全面推进管理的过程中时刻坚持“精确、细致、严格、规范”的行为理念,即精、准、细、严。在石油企业的培训体系构建中,便是将PDCA管理模式贯穿至培训的三个基本系统中。即硬件支持系统、软件支持系统、培训参与人员系统。其中,硬件支持系统包括培训组织机构的设置(如培训管理部门设立、培训人员配备等)、资源保证(如培训经费、培训场地等)、运行保障(如培训流程的构建于保障实施);软件系统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的现实需求、长远规划)、课程开发(如培训目的、对象、内容、方法)、效果反馈(如对受训者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等);参与人员系统包括讲师管理、学员管理(如培训对象分类、培训纪律管理、考勤、培训效果考核等)。

二、精细化管理在石油企业培训中的实践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石油企业培训的过程中,PDCA管理模式循环实施于培训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并推进新阶段培训体系的开始。

(一)培训前期:精确定位

1、明确培训对象,准确进行需求分析。石油企业不同层面的员工需要不同内容的培训。针对操作类、研发类、管理类、服务类等不同的工作岗位层面进行需求分析,以便确定培训内容。

2、制定战略规划,明确培训管理责任与制度规范。石油企业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员工培训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员工培训与企业的长远规划相结合,将培训管理逐级任务分解,将培训的开发、对象管理、结果考核明确至每一个部门,明确至具体责任人员。

3、把握科技前沿,及时研发更新培训课程。一方面,培训的课程内容要不断创新,及时补充石油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注重文化素养、社会责任等员工综合素养的培训,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创新的能力。

4、开发企业特色,形成石油企业的针对性培训资源。根据员工的工作岗位、资格等级标准、石化开采层级、技术创新水平等具体情况,充分运用企业生产实践案例、石油企业运营相关理论、外部典型经验等,研发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制度、培训教材、培训运行机制,是培训对象在熟悉的感觉中融入培训状态。

5、加强培训投入,构建稳定的培训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将培训投入与石油企业的收入呈稳定比例。同时,运用推荐、聘用、考录等多种形式,从专家学者中、企业员工中、社会人员中选拔形成员工培训的老师,尤其是形成既有管理经验又有生产技术的专职骨干老师。另外,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建设,依托教师队伍,开发课程资源、创新培训方式。

(二)培训中期:严格规范

1、严格执行培训流程和相关制度。培训过程的落实是精细化在培训过程中实现的关键,上至企业总经理下至石油一线开采员工,石油企业内各个岗位的所有员工,都必须严格执行培训过程中的程序要求和制度。

2、引入ISO10015国际培训管理质量标准,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控。依托ISO10015实现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反馈阶段和行动阶段全环节的标准化监控管理,用统一的标准使培训行为可量化。

(三)培训后期:细致反馈

1、将员工培训效果评估与激励约束机制挂钩。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定期考核员工的培训效果,评估期阶段性培训成绩;另一方面,将员工培训与激励约束机制挂钩,逐步形成“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互推进的发展机制。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2

作为皖浙两省合作项目的凤台电厂为此成立了企业大讲堂。大讲堂成立以来,企业领导登上讲台,针对素质提升与全人教育以及以企业变成一个大学校为主旨进行讲课。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理念,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外部讲师、行业内专家来讲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着企业文化。凤台电厂的培训始终围绕“博纳、和谐、活力、创新”、“企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的理念,结合企业多元文化背景,以创业、创造、创新的“三创”文化为根本,以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的“三心”文化为取向,以朝气、正气、大气的“三气”文化为引领,努力打造人文校园、和谐家园、平安乐园和建企即建校、建企即建家、建企即树人的“三园三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团队学习打造企业文化的特色

善于学习的组织才能创造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发展出超出成员才能总和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基于此,企业文化建设应通过团队学习展现特色,企业组织的持续培训工作正是学习型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这种培训应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生产实践的全过程。要加强组织上的培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决策层的规划引导下,主要依托企业中层和管理骨干去实施。这部分人的执行力如何是学习型团队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层和管理骨干是团队学习的关键,选用哪种培训内容有利于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是抓手。标准化是高效组织的行为特征,一个卓越的管理团队,没有高效统一的标准是不可想象的。标准化建设、宣贯、实施的培训过程,可以作为团队学习建设的有效途径。凤台电厂自2011年提出“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目标以来,始终把企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标准领先,效率优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固日进,持续改进”的工作方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网络人员;加强宣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规范体系运作、夯实基础工作;牢抓标准实施、坚持监督检查。目前,已全面建成了符合企业实际、体现自身特色,并融合“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体系。此外,还研发投运了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标准三稿定标及标准修改建议提起、审批、的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实现了标准、法律法规、统一表式等信息快速查询、检索、汇总统计功能,满足了企业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需求。通过标准化建设以及全员、多维参与的培训工作,为凤台电厂建设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员工全面进步的文化是培训的出发点

优秀而富有远见的企业文化,应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每个企业各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规模、人员结构、地域、股权治理结构等特点,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全面开展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和人才教育活动,不断促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秉持培训是员工自身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的必由路径,是企业发展目标得以达成的切实保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要求个人素质能力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通过制度进行压力传达,在具体工作中,以文化的视角设计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任务、开展培训工作、完善培训评估。在选贤任能上,通过健全的培训架构和完善的评估平台,积极推行公开、公正、公平的遴选标准,使企业的压力变为职工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始终通过培训来提升,最终成为员工的发展机遇。凤台电厂以建标杆,创卓越为目标,以“全人教育”为培养方向,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了厚植、共享、全人、卓越为底色的培训文化。为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可以系统设计企业全员职业素养提升工程中长期规划,以全面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分层、分级、系统打造全体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工程。配合此类规划,企业应编制员工多层多要素行为评价指标,完善职工多渠道发展通道,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将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文化融合以知识共享为纽带

企业文化要融合,知识的交流、共享是纽带。企业内部应积极培养内训师队伍,倡导员工是主体,人人上讲台的培训氛围。凤台电厂每月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OA、教培网)公布各部门的内部讲课计划,包括讲课人、内容、时间、地点,内部课堂面向全厂公开,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内部课堂学习形式多样,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鼓励员工相互之间无私传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凤台电厂的内部课堂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对于授课人和听讲人都有非常大的收益。部分课程根据员工要求会安排循环讲课,由员工自主安排听课时间。员工的学习热情很高,讲课室内往往座无虚席。讲课过程中,组织者不时地结合实际进行提问,引发员工们深入思考,也时常有员工积极地提出问题,不断探讨,力求学懂、学精。讲课人的课件在课后将由教培专职上传到培训网络,并定期组织对授课效果的评比打分,根据评比情况予以奖励。浓厚的学风已经深深影响着该厂还在见习期的新员工,他们不但传承了老员工工作一丝不苟的好传统,还在专业学习中互帮互助、共促进步,充当着“小培训员”的角色。在完成部门规定学习任务的同时,主动根据各自专业学习进程,互相出题摸考,互相批阅并展开讨论。这正是企业文化通过培训这个桥梁传递融合的例证。

五、创新培训手段引领班组文化

班组是企业最小的行政单元,在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也会形成班组文化。提高基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内部凝聚力,应以班组工作的核心——班员岗位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切入点。提升岗位技能应创新培训手段,激发职工兴趣,让班组职工从培训中不断提升素质,赢得自身的成长。要结合日常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案例教育、观摩学习、分析讨论、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员工有新鲜感。为激发学习热情,巩固培训效果,班组内可不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劳动竞赛、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处处体现企业文化,拉近彼此的距离,完成阶段培养目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风气。在班组中,老员工与新员工的协作开始于师傅与徒弟的授艺跟班学习、理论实践的传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否,都与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培训对文化的传达,应采用体现企业文化的师徒合同,然后对师带徒培训效果从职业素养到技能掌握,多维正向考核激励。师傅要认真履行带徒义务,徒弟考试测评不合格,师傅负连带责任。每次考试成绩测评结果既是新员工定岗的依据,也是师傅进行评先推优和绩效评定的依据之一。

六、教培信息化建设要体现企业文化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3

关键词:历史文化;嵌入;教学;路径

一、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文字史料、形象史料、实物史料等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理念的实施,推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历史思维的建立和家国情怀的培育,促使学生积淀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以利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良性互动。南昌,古称“豫章”“洪都”“隆兴”,现袭明代称为南昌,寓有“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是江西省会城市,地处中部,“承北启南”“衔东接西”,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千余年来的文化积淀,使这座城市蕴含了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其课程资源价值,融于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二、南昌市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嵌入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考试环境层面—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应试中较少涉及

核心素养的推行过程之中,依然未摆脱考试评价体系。受教学生需要为升学而付出努力。由此,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需要按照考试大纲来应对。现有考试评价体系中,高考考察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往往所占考分比例较少。中考也是如此,在平日的考试训练中无意忽视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渗透。既然中考高考不涉及的内容,一部分教师就不去讲解,学生也就自然不去重视,长此以往,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于应用。

(二)学校教育层面—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校园不受重视

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中学学校重视学生的升学率,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层面未能注重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对学生历史教育的作用于意义,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得不到重视。虽然教学目标与课程要求,但与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课很少开展,使得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教育处于缺失状态。

(三)历史教师层面—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备课中未纳入

在调研过程之中,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虽毕业于历史学科班,但很多未能接受有关南昌市优秀历史文化专业知识培训,部分历史老师缺乏教育的进取心,未能积极主动学习当地优秀历史文化,有些一线历史教师不了解南昌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课堂中就无从谈起。有些一线历史教师优秀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虽然丰富,但缺乏具体的应用技巧,将课本知识与地方文化结合度不高。在忙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未有精力去搜集整理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缺乏专业的指导教材。

(四)学生接受层面———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在学生中未重视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互动,离开其中之一,教学都将不成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受到考试评价体系以及升学率要求的影响,一些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渗入课堂教学活动并不积极。即使有积极性的教师组织学生到部分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场馆场地观摩,往往无心关注,走过场,在不影响学习成绩的前提下,对于关注度降低,对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学习未能重视起来。

三、南昌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嵌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开展研究学习

一是开展社会实践,由学校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组织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身边多样化和开放性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如开展口述史料的收集,积极采访长辈,了解身边历史;利用节假日,节庆日之际,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遗迹等,形成直观的感受。二是进行科学活动,开展地方优秀历史文化活动,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分组,明确活动主题,按小组分工活动,积极搜集、整理和展示所掌握的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如开展老照片搜集与展示活动;设计手抄报活动;撰写小论文活动;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演讲、阅读等活动。三是参加专题讲座,为拓宽学生对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兴趣度,邀请地方历史文化名家,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身搜集乡土文化,踊跃报名,积极参加,以便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二)建构新型课堂

一是获取更多南昌优秀历史文化资源,满足课程学习的开放性,将开放性的优秀南昌历史文化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从而贴近学生的生活,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是初中学生的思维渐而活跃,具有问题探索精神,对于实践活动更具有行动力。鼓励初中学生将身边的优秀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出来,融入于新型课堂之中,积极培育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三是新型课堂中的指导者更应有学习性,在建构新型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是学习者,教师则是指导者,教师除了应该具有娴熟的课堂教学技能外,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拓宽自身的教学知识,应用信息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文本,丰富学习。

(三)融入课堂教学

一是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授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对优秀的南昌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辨别和整理,将其融于课堂教学设计中,适当的增加图片与影像,尤其地方历史文化,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灵活施行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南昌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后,积极探索情景式教学,注意让学生动手动脚去探索,适当的将南昌优秀历史文化知识贯穿在教学考试评价体系中,引起学生对南昌历史文化学习的重视;三是注重课程学习教材的开发,开发以南昌优秀历史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或研究性课程,引导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初中历史课程是义务阶段中学教学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思以及人文素养,将优秀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嵌入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立足于南昌市的地域特征、地方文化以及人文环境,将南昌市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与统编教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性、学术性与可操作性的教学资源,以便历史教师应用于日常教学,推进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赵荽贞.地方文化对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9(12):106~107.

[2]张秀洪.激活高中历史课堂传承地方历史文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0):184.

[3]郝慧芬,冯军平.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7(21):90~92.

[4]赵江涛.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以庄浪县为例[J].学周刊,2019(09):54.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4

[关键词]地域;地域文化;社区教育;课程;特色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引领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社区教育机构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全国各地在进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特别是特色课程开发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和中心环节,特色课程又是社区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社区教育理论界对特色课程的内涵仍然处于不断探讨之中。陈乃林在2009年提出:“凡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满足他们教育学习需求,让居民喜闻乐见,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区文明发展,符合社区教育规律和特点的课程,称之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上海开放大学李惠康提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会有一些普遍适用的课程(普适课程),也应该有一些适应本地区特点的课程(特适课程),在社会教育(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应该处理好普适和特适两者的关系。成都社区大学张丰瑞认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该姓“特”,应该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课程。进行特色课程开发,必须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收集整理现有的各类资源,分析提炼,再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规范地编制社区教育教材。陈乃林先生的理解是,所有的社区教育课程都被定义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就是社区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发实践中,这种认识,过于宽泛、囊括面太广,不便于操作。李惠康将社区教育课程分为普适和特适课程,并注意到了特适课程的“地方特性”。张丰瑞特别强调了特色课程的“特”,突出了地域特征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的认识和实践,基本上是遵循陈乃林先生的定义,社区教育开发所有课程都是特色课程。这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影响,制约了特色课程的开发。要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确保特色课程开发的质量,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和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内涵。鉴于以上李惠康和张丰瑞的认识,结合笔者的研究,我们将社区教育课程进行了分类:普通课程和特色课程。

(一)社区教育普通课程

对于普通课程,中成协社区教育专委会是这样定义的:“根据课程一般要求和社区教育特定需求,用以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的学习方案;也可理解为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据此,我们认为,普通课程的内容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会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地域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和人群的差异而影响课程的实施。从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来看,普通课程应该是社区教育课程的主体,绝大多数社区教育课程应该是普通课程。

(二)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根据百度百科,所谓特色,是一个或一种事物明显有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笔者认为,所谓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就是指面向社区的全体居民,满足居民学习需求,具有浓厚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或经济产业特点,有助于社区居民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助力于社区治理和人的全面发展,符合社区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课程。特色课程的“特”,就在于其具有浓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或者具有当地特有的经济产业特点。特色课程是社区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教育课程中的“少数”,是对普通课程的有益、必要的补充,也是一个地区社区教育课程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标记。目前,国内社区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让更多的居民关注和参与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要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机构自身的办学质量,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就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居民的学习意向,提升课程的质量,突出课程的品质和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高质量、特色化、多元化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也就是要积极开展优质、精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

二、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包括特色课程的开发还不太让人满意,存在一些问题:普通课程无序开发、资源浪费;普通课程开发贪多求全、缺乏精品;特色课程开发滞后、特色不突出。

(一)缺乏统筹机制和规划机制,普通课程无序开发,资源浪费

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广泛开展,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社区教育逐步推进。但我国社区教育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东部沿海除上海以外的许多地方也还处于起步实验阶段,西部地区很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听闻“社区教育”这个概念。在我国社区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大背景下,作为社区教育内涵发展重要途径和环节的课程建设(包括特色课程开发)也就相对滞后。国家和省级层面缺乏统筹、规划机制,全国没有统一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统筹规划机构,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课程开发整体规划。这样,即使社区教育发达的省市,他们进行的课程开发基本上也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各地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无序开发、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社区教育普通课程中尤为突出。同质化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笔者在一个以图书销售为主业的大型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图书—中老年学电脑”,共出现了109本相关图书;搜索“图书—瑜伽”,共出现了超过1000本相关的教程图书。如果全国有统一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规划机构和整体规划,这种重复开发、无序开发、资源浪费的现象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二)缺乏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普通课程贪多求全,精品匮乏

我国的社区教育从发轫至今30余年,课程开发的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机制还亟待完善。以上海、成都为代表的全国、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虽然开展了一些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工作,但专业的课程开发人员依然极度缺乏。目前,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基本上是在一线进行教学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他们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积极进行课程开发,收到了一些成效。但囿于精力和能力的限制,他们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有限,课程开发的能力也还比较单薄,他们开发的课程距离社区教育课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课程研发机构参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专业、高质量的课程开发指导和智力支持不够,导致社区教育普通课程开发的数量虽多,但整体质量不高,精品更是凤毛麟角。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寻求高校、科研机构和社区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的指导和智力支持,甚至直接邀请他们开发精品社区教育课程,满足社区居民的高品质学习需求。

(三)缺乏正确的认识,特色课程开发数量少,特色不突出

目前,国内的社区教育界对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一直在探讨之中,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很多人认为,社区教育的课程就是特色课程,社区教育开发的所有课程,都是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没有正确认识社区教育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差异,导致真正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滞后,课程数量少、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2011年,中成协社区教育专委会《关于公布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结果的通知》中,公布了300多门“全国特色课程”。从课程的名称看,真正的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课程只有49门,不到二成,比如《马陆葡萄》《诗书粤语讲古》《川剧》《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虽然是开展的特色课程评选,但八成以上的是普通课程。这也反映出对特色课程的理解存在误区。同时,评选出来49门特色课程,有的虽然有地方文化元素,但特色仍然不突出、不鲜明。

三、地域文化背景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相对于普通中小学课程开发,社区教育普通课程的开发强调根据居民的学习需求、服务和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突出时代性、实用性。普通课程因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可以引进优秀课程直接使用。如前面提到的《中老年学电脑》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现有的课程教材中选择1个版本,根据居民的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然后实施。与社区教育普通课程开发一样,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的形式上突出时代性、实用性,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特色课程开发,要特别注意突出其“特色”,突出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否则就不能区别于社区教育普通课程,就不能成其为“特色课程”。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地域文化背景,应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指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文化与地域环境、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并具有突出的独特性。为此,我们提出地域文化背景下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三个策略。

(一)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各地都存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历史久远,影响较大,当地居民对其耳熟能详。这些资源就是特色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源泉。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本地区历史文化探究的需要,又能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同时,提升本地区地域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增强居民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旅游景观、特色产业文化等。在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中,应该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认真分析,广泛拓展,建设地域历史文化课程资源库,根据需要编制教材,按计划逐步推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建设。成都市武侯区,得名源于区域内的武侯祠。武侯区的武侯祠是全国仅有的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是全国最有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三国蜀汉文化已成为武侯区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武侯区已先后举办了两届“三国文化节”,“传承诸葛智慧,谱写武侯华章”已成为武侯区的一种精神理念。从历史文化资源分类上看,武侯祠是历史遗迹。在对武侯祠及相关的三国蜀汉历史文化进行充分调研、问需调查、深入论证、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武侯区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社区教育三国课程:《话三国说蜀将》《话三国说蜀迹》《话三国说战争》《三国蜀汉遗风》《话三国说女性》。其中《话三国说蜀将》《话三国说蜀迹》分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开设了以上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天府文化大讲堂”“武侯讲堂”,定期面向居民开设专题讲座,宣扬和传承三国蜀汉历史文化,增加居民对三国蜀汉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深受居民的欢迎和喜爱。武侯区为传承成都这座具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以历史遗迹———成都市的街巷为线索,参照相关史料及传说,开发了特色课程《成都街巷趣谈》,对成都古街巷的前世今生、历史人物、故事、诗词进行详细介绍,让成都的居民对自己的故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锦江之滨的望江楼,是清朝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修建的,民国时期,逐渐形成园子,也就是现在的望江楼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种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望江楼公园也成为全国竹子品种最齐全的公园。武侯区为此开发了以介绍薛涛和望江公园为主要内容的特色课程《丝竹文化》。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侯区整理改编开发了《川剧》《绵竹年画》《蜀绣》等特色课程。为了增加大家对四川省少数民族的了解,开发了《四川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等特色课程。《川剧》和《四川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在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选中均获得三等奖。武侯区华兴街道对明清时期已经在当地盛行的“非遗”项目“车灯”,又叫“车幺妹”(一种群众表演形式),进行记录、整理,开发了特色课程《车灯》。并据此开设了专门的培训班,培育居民“车灯”表演队伍,同时举办灯文化艺术节,让居民能够登台演出,展示学习成果。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名。2019年初,成都市提出依靠蓉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按照“八街九坊十景”的总体布局,对成都的城市文化和形象重新进行全方位打造。成都市提出的“八街九坊十景”中,有一个街区、四个坊、二个景在武侯区。为传承悠久地方历史文化,武侯区借此启动了以“四坊”(锦里、华西坝、音乐坊、望江坊)为主要内容,题为《锦城武侯》(暂定名)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工作,对包括武侯祠、锦里、望江楼在内的历史文化风貌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武侯区在微课开发方面仍坚持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坚持开发特色微课。先后开发了《麻婆豆腐》《武侯祠对联》《川西民居》等微课,在各级优秀微课评选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发特色课程

社区教育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根据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发特色课程,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提升居民参与就业创业的技能水平,促进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类特色课程开发中,要充分注意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居民学习的需要、补差补缺,开发急需的特色课程。2013年前,武侯区既具有得天独厚的高科技文化优势,也有皮鞋制作、汽车营销、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武侯区结合当时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发了《鞋文化》《汽车文化》《家具文化》等特色课程。武侯区金花桥街道有100多年的制鞋历史。街道的常住人口不到4万人,而外来人口却是常住人口的3倍之多,他们主要从事皮鞋制作、销售等相关的工作。金花桥街道大大小小的制鞋厂有千余家,武侯区也因此获得了“西部鞋都”的称号。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武侯区开发了特色课程《鞋文化》,课程内容包括鞋的历史、皮鞋制作、鞋的保养等。《鞋文化》的开发和教学实施既满足了学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又提升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红牌楼街道也是类似情况。红牌楼商圈曾经是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汽车汽配交易中心,汽车汽配专业市场云集,在国内实属罕见。辖区经济倚重汽车及其零配件的销售、汽车保养修理。为此,武侯区开发了特色课程《汽车文化》,课程包括汽车的历史、汽车维修、汽车保养、红牌楼的汽车商圈等主要内容,深受社区居民喜爱。华兴街道主要以家具等为产业支撑,辖区内有全国排名第三的十里家具长街,有2个家具城和家私广场,较大规模的生产型企业16家。常住人口1.5万人,流动人口4.9万人。居民主要收入来自从事的家具制造及销售业。武侯区根据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了特色课程《家具文化》,介绍了传统家具行业的沿革、中式家具的分类及使用、中式家具的制作、家具的修补修复等内容。课程内容既有普通居民喜欢的家具相关常识,又涵盖了相对专业的家具制作知识的介绍,社会反响较好。

(三)普适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开发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对普通课程进行改编、加工,在普通课程原有的普适性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明显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内容,突出地域特色,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教育学习需求。四川省是中国地震的多发区、高发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四川人民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创伤。为了增加居民防震避震知识,掌握正确的防震避震技能,武侯区开发了《社区居民防震避震常识》。课程中关于地震的知识、防震避震的知识技能是普适性的内容,在课程开发中,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求,专门编写了一章“四川的地震带及地震”,关于地震前兆的谚语、口诀都用四川方言词汇进行展示。这样就突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该课程也就被纳入特色课程的范畴。四川盆地,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全年空气潮湿,夏天湿热,冬天阴冷,潮气很难散发。这种天气直接影响到四川人的饮食习惯。相对北方人,四川人就更喜欢辛辣食材,喜欢吃辣椒、花椒来祛除体内湿气。武侯区开发的课程《养生保健》,就在普适性内容之外,增加了一个章节“四川地区的天气和饮食”,专门根据四川盆地特有的气候特征和独特的饮食习惯,向社区居民介绍如何养生。课程的地域特色显著增加,针对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更强了,增强了课程对本地社区居民的吸引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康追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绿色环保的蔬菜受到了居民的推崇,但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只能在自家屋顶、阳台种植。武侯区按需定教,开发了特色课程《家庭蔬菜种植》,除了介绍一般的、常见的蔬菜种植内容外,特别增加了四川省常见、其他省市区少见的蔬菜的种植办法,如儿菜、魔芋、盖菜等。普适中突出四川特色,归入特色课程范畴。

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按需开发,突出特色

社区教育课程的主体应该是普通课程,特色课程是补充,也应该是精品课程。我们在特色课程开发中,应该根据区域社区教育发展的水平、居民的学习意愿和需求、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综合考虑,开发特色课程,做到按需开发、确保质量、突出特色。我们应该是在居民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又充分挖掘到一些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内容之后,按照计划分阶段,按照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的原则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既要注重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但同时要注意,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为了开发而开发,要确保课程的整体质量。

(二)规范程序,合理开发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5

高校特色档案有来源的多样性、分布的广泛性、时间跨度的广域性、载体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其时间、空间的分散性与多样性要求其收集内容、收集方式、开发合作方式等都有别于传统做法,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1.档案收集的内容。收集内容不仅局限于少数门类的档案,而必须将承载高校历史文化的各类材料都尽可能收集齐全完整,总之,只有占有充分的高校特色档案资源,才能全面分析研究学校发展轨迹、办学特色,以维护高校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和特色,保护和传承学校历史文脉。从来源上,包括散存在民间和个人手中的文件、资料、实物等材料,是对于馆藏特色档案的重要补充。从载体上,除常见的纸质外,石刻、录音、录像、照片、磁盘、光盘等载体形式的高校特色档案将更引人注目。

2.档案收集的方式。从分布、时间上来说,高校特色档案信息资源打破了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因其稀少、珍贵和分散,决定了其档案收集工作比以往更强调征集,收集方式也更显多样化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全校乃至社会的力量来收集高校特色档案。比如利用微博、网站等方便快捷、传播面广的征集渠道,还可通过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对学校历史亲历者进行专题性的采访,从他们口中重寻历史往事,多视角、多层面地了解学校历史事件,进行抢救性收集,使很多档案材料无法反映的历史记忆上的空白,通过亲历者的回忆予以弥补和丰满,建立和维护完整的学校记忆。

3.开发合作方式。高校历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特色档案信息资源所占材料更为丰富,选题更为广泛,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也更为频繁。应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缺乏横向和纵向的合作与联系的状况,其参与者除了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以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等人员合作参与,并坚持社会参与,与图书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等相关文化科研单位开展更多的合作,以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和专业优势,采取联合编研、优势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归档等合作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作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

4.服务方式。历史文化传承功能不仅要求保存高校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还体现在通过展示和传播档案资源,为社会和全校师生提供文化服务,推动高校历史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服务方式由被动、分散、重复转变为主动、系统和高效。由此,高校档案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高校历史文化提供一个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其提供的档案服务也由传统的信息服务提升为文化服务,提高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工作的社会性。

加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传承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档案馆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在把握档案部门职能优势和现有基础上,笔者认为应突破传统,从以下几个方面给特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注入新的活力。

1.拓展思路,加强与科研文化部门的合作。紧跟时代步伐,在历史文化传承要求之下,高校档案馆应拓展思路,与科研文化部门合作开发档案成果,发挥各自优势,产生聚集效应,对合作开发项目进行各环节的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构建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平台,从而在信息和成果交流、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方面重点开展密切合作。尤其是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因高校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资源,可以采用开展科研项目和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特色档案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来。以此激发特色档案资源的生存活力,并拓展其生存空间。

2.凸显学校特色,结合需求确定主题。确定主题是开发利用高校特色档案的核心。特色档案资源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决定了特色档案资源开发主题的多样性。在有限的条件下,为适应高校历史文化的传承需求,在了解掌握特色档案资源情况的基础上,主题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继承高校历史、弘扬高校文化。但在目前高校档案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特色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如何将潜在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明晰化是档案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将视野从传统的日常查询利用、档案展览拓宽至人才培训、对外宣传、国际交流等领域,将特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与学校以及各学院单位的活动有机结合,以防过于狭隘和盲目,便于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高效安排有限资源,提高特色档案资源开发水平和利用效果。

3.突破传统,创新传播方式。对开发成果的传播和展示是实现历史文化传承的关键环节,必须克服长期以来档案信息传播有限的弱点,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创新传播方式,以更多更新的样式展现特色档案资源本身的魅力,不断开拓其传播范围,增加其受众人群。例如,在校内开设有关校史文化、特色档案的讲座、报告和公共选修课,通过对特色档案开发成果配以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让其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此外,还可与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媒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对开发出的成果进行宣传、传播,提升开发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6

1、是提升社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成教协会副会长陈乃林同志在对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中强调,“社区教育要在深化特色上实现转型发展,学习品牌建设是彰显特色的最有效途径。”因为“学习品牌”昭示着“我和别人是不同的”。学习品牌的建设和形成,标志着社区教育发展向高点定位、跨越发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标志着一个地区的社区教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口碑,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和美誉度。

2、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习品牌是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有了“学习品牌”就有了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能成为持续、优质发展的强大动力。社区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内涵的不断深化,具体可以表现在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学习方式日益多元化,学习品质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逐步提高等等,而这些内容都离不开学习品牌的推动和引领。

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内容抉择

1、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类优秀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不同,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就不同。因而,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首先要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出发,基于本土文化和特色,吸收和融合地区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实证1】基于阳明社区学习品牌建设探索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是余姚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小社区荟萃“大人物”。这里人文昌盛,名人故居众多,有着大量文化遗存: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诞生地“瑞云楼”,启蒙思想家黄梨洲七世孙黄武万的“黄家墙门”、朱舜水族裔居住的“翰林第”;余姚三阁老之一的孙文恭的故居“宰辅宅”;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的故居“蒋家花园”等,这里是余姚历史的缩影,余姚历史文化的家园和宝库,她展现了余姚“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的文化特色,这是阳明社区教育的地域特色及优势所在。余姚社区教育学院立足阳明社区这一地域优势,整理本土文化资源,开辟历史文化宣传阵地,在社区教育中,显示出特别亲和力和强大的感召力,成为社区教育学习品牌的主要内容。

2、立足居民学习需求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的特点之一是“全员性”,即社区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这一复杂的群体,其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生存状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社区教育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要,就必须从各类人员的需求出发,打造教育学习品牌。【实证2】基于家长需求的学习品牌活动展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然而,在面临就业形势严峻、各类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迅速发展的局势下,家长这一“职业”却是能够“无证上岗”,家长们普遍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岗前培训,家长培训一度是职业培训的空缺,这无疑成为孩子教育的一大盲点。因此,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急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基于此,2012年,余姚社区教育学院针对“家长”这一人群的学习需求,结合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智慧家长培训,编印《智慧家长》教材,聘请家庭教育权威专家,面向全市3岁~18岁的孩子家长,有计划的开设系列课程,家长反响热烈,参加者踊跃,充分反映了广大家长对于此类课程学习的迫切需要,从而形成学习品牌。

3、立足特色项目开发创学习品牌

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在实现其服务功能方面,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的教育服务和培训项目尽可能贴近社区实际需求,体现社区教育新颖、实用、优质等特点,突出公益性,强化服务性,针对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实施差异化的教育项目。【实证3】基于中学生素质拓展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的扩展,以“网校”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也相继涌现出许多网校,但大多以成人高等学历远程教育为主,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而开设的网校很少,也很难。2011年,余姚社区教育学院知难而上,创办了余姚市阳明网络教育学校。该网校聘请全市名优骨干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实时视频授课,并为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提供网络交流空间,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最终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一个面向全市,服务社会,公益为主,适度市场化运作的网络学习教育平台。有效抵制“有偿家教”等不正之风,成为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高效优质的学习品牌脱颖而出。

三、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路径探寻

学习品牌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定位,进行顶层设计。以下是基于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过程。

1、深入调查,明确学习品牌定位

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针对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建立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的历史文化研究小组,深化对历史名贤、名人的发掘和研究,特别是围绕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历史名人,以传承和宣扬余姚“四先贤”史迹和先贤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文化育民”为目标,打造学习品牌。

2、资源整合,打造学习品牌载体

社区教育的学习品牌建设,在实际的运作上,必须要有一个宣传主题和系列化活动载体,进行深度开发,编辑出版《余姚四先贤的故事》四册,以其草根性、全民性等特点,传阅于市民。搭建教育活动平台,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开辟“西北之声”讲坛、姚剧《王阳明》表演、校园社区故事会、演讲赛、研讨会等载体,让优秀历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四先贤精神普及到全体市民。

3、课题带动,推进学习品牌形成

在“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过程中,余姚市社区教育学院承担了浙江省教育科学2012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姚江文化的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研究》(编号SC86),2013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区教育学习品牌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G13JY—24),课题组大力挖掘余姚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利用,切实推进学习品牌形成。

4、注重传播,树立学习品牌效应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7

[关键词]国际传播;历史文化;中国故事;国家形象

中国历史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国际传播是对习主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的落实,也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建构。 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历史事实,即“我民族国家以往全部之活动”;历史材料,即以文字等方式对历史事实的记录;历史知识,即当代人立足于现实需求, 依据历史材料对历史事实进行的认识和阐释,具有“选择性的传统”,是历史材料经历时间沉淀后,通过选择而被重新混合、削减,转变为历史知识的一部分,转变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我们传播的历史属于历史知识范畴。 一直以来,国内外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度相较政治、经济、外交、国家安全、人权、环境等方面并不算高,特别是国内忽略了其“意识形态”弱化,更易被国际受众接受、认同的特性,对其国际传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本文以秦朝历史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国内外对此主题的传播现状,并为做好历史文化国际传播提出建议。

一、国内对外传播现状

当今的中国, 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的最主要语境便是传播内容的偏向性。 因为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迫切需要,当前的国内国际传播主题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偏重政治、经济、外交、国家安全、人权、环境等方面,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相对边缘化。 但事实上,历史文化的传播在国内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强化意识形态、弥补价值真空的重要手段;在国外由于其“意识形态性”的弱化,更容易被国际受众所接受、认同,是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获取国际受众认可的有效而柔性的方法。《中国日报 (China Daily)》1981 年创刊 ,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 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 在其官网搜索关键词“秦朝(Qin Dynasty)、长城(theGreat Wall)”, 得 到 268 个 搜 索 结 果 ; 搜 索 “ 秦 朝 (Qin Dy-nasty)、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 得到 264 个搜索结果 ,搜索“秦朝(Qin Dynasty)、秦始皇(Qin Shihuang)”,得到 162个搜索结果;但内容大都来自社会新闻、旅游版块,客观事实陈述报道居多,少量文化版块内容涉及长城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兵马俑的军事、雕塑以及随葬文化研究价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功绩,但并没有关于秦朝历史文化的整体介绍。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前身为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2000 年正式开播, 是隶属中央电视台的国际传播机构, 以丰富的内容和专业的品质为全球受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其官网搜索关键词“秦朝(Qin Dynasty)”,得到 160 个搜索结果;“长城(the Great Wall)”,得到 1929 个搜索结果;“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得到 40 个搜索结果 ;“秦始皇(Qin Shihuang)”,得到 11 个搜索结果 ;这些视频资料新闻报道类居多,专题纪录片较少,部分提及其文化价值、工匠精神等。由此可见, 国内对于秦朝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传播格局不高、传播力度不大、主动意识不强,在“温度、厚度、硬度”上都显然不够。

二、国外传播现状

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关注度相较国内热度要高,但大多倾向于从负面角度切入,从西方价值观进行分析,从政治角度进行评论。 较为正面的报道也只是进行客观事实陈述,倾向中立态度,对背后的民族情感和血脉传承没有重点评论。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于 1922 年,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媒体,传播覆盖全球,极具国际影响力。 在其网站搜索关 键 词 “秦 朝 (Qin Dynasty)、长 城 (the Great Wall)”,得 到21600 个搜索结果,多数文章较为客观 ,但没有提及中华民族一直传承的防御政策, 部分文章将焦点放在对长城的破坏,批判长城在太空可见说,误导读者将关注点从伟大的防御体系转换到负面信息。 搜索“秦朝(Qin Dynasty)、兵马俑(terracotta warrior)”, 得到 8940 个搜索结果,2016 年 10 月的一篇文章中, 竟然断章取义的编造秦俑制作的灵感来自希腊雕塑, 并毫无根据的直言是希腊艺术家指导并培训了当时的中国工匠; 纪录片 《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China’sMegatomb Revealed)》应用大量的篇幅讲述并所谓 “考证 ”了希腊帮助秦国制造秦俑的故事, 这是对中国历史事实的歪曲。 搜索“秦朝(Qin Dynasty)、秦始皇(Qin Shihuang)”,得到328 个搜索结果,题目 、内容中 “残忍 (ruthless)”一词高频次出现, 将关注点从对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贡献转移到秦始皇的暴政。由此可见,西方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颇下功夫,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回应,有力反驳和有效遏制,那么通过他人之口讲述的中国故事,会严重误导国际受众。

三、传播策略

要讲好中国历史故事,让中国形象“鲜活”起来,不仅实现“走出去”,还要达到“走进去”,引导国际受众通过历史看到文明的价值,通过文明看到历史的演进。 如何讲述“有温度、有厚度、有硬度”的中国故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古今交融

传播历史知识是以历史为起点,但不应止步于历史,更应关乎当下。 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2]所以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事情,还有与过去连接的现在。 讲授历史,可以以古映今、从古论今,比如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看中国的政治、文化统一,看中国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传承;从长城的修筑,看中国的国防政策,看中国对防御性国防理念的历史传承。 通过联通历史与现在,提升历史文化的传播价值。

(二)中外对比

绝大多数国际受众对中国历史是陌生的, 为了拉近与国际受众的距离,给其带来熟悉与新鲜的感受,可在中国历史故事的讲述中引入西方元素。 当代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勒纳•格鲁塞 (1885-1952) 称秦始皇“这位中国的凯撒不仅是一位征服者, 而且还是一位天才的管理者,无人能与之比肩。 ……在一个最分裂、最封建的国家中, 他的专制独裁能够在大约 20 年的时间里创立一套足够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竟持续了长达 2100 年之久。 无论如何,这总归是秦始皇的一项重要成就, 这项成就足以跟凯撒和亚历山大大帝相媲美, 但比它们更持久。 简言之, 他是那些命中注定要重塑人类的最有力的天才之一”。[3]所以在讲述秦始皇时可以引用这一说法,通过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对比,有效补充背景知识,使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易懂。

(三)化繁为简

中国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背景知识繁复。对于国际受众来说,人名、地名难以记忆,人物关系难以理清,抽象之处难以理解。 如果参照国内的认知水平进行国际传播,很容易对国际受众造成“望而却步”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甄选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内容时,应尽可能精炼对国际受众来说遥远陌生的背景知识, 从复杂的故事中提炼主线,在忠实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受众的接受、认知习惯对历史文化故事重新加工,应用“国际化”的叙事风格,呈现易懂、精简的版本。 例如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知识背景时,秦始皇早年的人质生活、商鞅变法的具体实施、远交近攻策略的由来所涉及的人物、故事可以省略,将目光放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上即可。 避免深度挖掘的学究气,讲述清晰明快的故事才能走近广泛的国际受众。

(四)“故事”为线

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设计好故事线,将历史、文化、人物等要素有逻辑、 有情节地穿插在一起, 在真实的基础上,提升趣味性、可听性,讲述具有丰富内涵的真实历史,追求深层的真实,让国际受众愿意主动接受,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文化,认同感也会由此而生。 例如讲述秦朝历史文化,可以从 1974 年春天四个农民挖井的故事开始,从发现第一个兵马俑碎片到更多的兵马俑出土, 然后抛出一个个悬念:是什么? 为什么? 谁? 随着问题的一一解答,为国际受众展开兵马俑、秦始皇、长城等一系列秦朝历史文化知识。这种问答的方式可以引起国际受众的好奇与共鸣, 随着最后对所有悬念的圆满解答, 国际受众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

(五)避免说教

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国际传播,要具备国际化的视角,充分考虑中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避免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刚性”传播,避免以传播主体为中心的“自嗨”式传播,以国际受众为中心, 利用其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找寻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观点,彰显人类共同价值。 例如讲述秦朝的历史文化,透过其发展壮大的历程看巩固国防和军队是和平发展的安全保障。 用历史映照现实,消除国际受众的戒备心理,找寻共同的价值,从而得到接受与认同。近年来,随着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传播主体的局限性,自身格局视野不够开阔、方法策略不够恰当、宣传色彩过于浓重,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还没有得到有效传播。 中国历史文化为国际传播提供了独特而柔性的视角,是摆脱思维桎梏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依然任重而道远, 希望通过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提高其国际传播水平, 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受众眼中越来越丰满。

注释:

[1]钱穆:《国史大纲(上)》,商务印书馆 2011 年版

[2]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 2012 年版

历史文化培训范文8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老庄之道、孔孟仁义、墨子兼爱等的诸子百家思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民俗等的文学艺术素养,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教育华夏儿女不断壮大发展,形成了礼仪仁义之邦,正如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如今,受到西方、日韩文化的影响,网络信息的混杂,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反应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缺失现象严重,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浅薄。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中国梦的未来实现者,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将造成学生价值取向的偏颇,长此以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将慢慢消失,大学生精神思想受到阅读倾向的误导易对国家、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阅读倾向,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精神,对高校、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迫在眉睫。高校现在注重教师科研水平、学生就业率的问题,对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弘扬和传播意识越来越弱。作为学校文化象征、为全校师生教育科研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理应义不容辞的担任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代言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服务,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却越来越少,且现代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严重。现在图书馆虽然均提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却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实行注重在方便省时的网络信息服务,以及建筑设施的空间服务上,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引导却越来越忽视。图书馆针对读者开展讲座、培训和活动的内容却主要是为了读者能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至于用什么资源、阅览什么样的图书则不再过问。图书馆每年采购的图书主要是为了达到高校评估的指标,注重量的资源建设,图书只要能吸引读者借阅、迎合读者现在偏颇的阅读心理均大量采购,将读者本身具有的阅读倾向激发的更加片面狭隘。数据库主要是满足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师生科研需要,其他的数据库则注重本科生的英语等各类考试、娱乐消遣等,例如音乐、影视、军事等数据库,而国学文化、艺术欣赏等的数据库很少购买。因此,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给读者提供与时俱进的网络信息化服务外,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观,使他们能够传承历史文化精神修身养性,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将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也逐渐形成正能量的高校校园文化,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文化教育科研的服务作用。

2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实际活动相结合

图书馆的“以人文本”应该坚持以文化为导向的传承历史文化精神为前提服务于读者,高校图书馆应该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服务,弘扬传统文化

图书馆web2.0时代下,各种网络虚拟平台建立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联系,由于现在学生主要通过智能手机接收各种信息,因此为了更好更方便快捷地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开通微博、微信、人人网、移动图书馆等功能,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可以每天推送传统文化知识及其图书,利用图书馆web3.0的“引导”精神让学生每天学习一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如推送《论语》、《道德经》等名言及图书,诗经鉴赏、书法画作评论欣赏等内容,结合图文并茂、语音视频或国学文化论坛公众号的二维码等推送形式,吸引读者阅览全文;并通过微信或QQ等实时咨询与读者之间建立互动,引导他们阅读推送内容及得到读者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内容。在电子资源中,注重采购传统国学文化的数据库,可以是视频讲解或文字图片等吸引读者的数据库;资源建设采购图书要严格把关,做好新书推荐的引导作用,通过微信等公众平台重点向读者推荐能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图书。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推送的内容再在图书馆网页、图书馆内电子屏幕上、电子阅览室的桌面上等传播。这种电子的宣传方式能快速直观的吸引读者,读者接受信息量大而快,且节省图书馆的纸质成本问题。

2.2利用读者参与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web2.0的“参与”精神让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读者可以参与图书馆的各种活动。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信息平台图书馆的读者参与活动,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当然这些活动除了宣传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外,还要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举行孔子诞辰祭奠仪式,中国名著、近代文学的话剧表演传播文化,诗词歌赋的朗诵比赛和书法比赛等传统文学活动;图书馆还可拍摄或在全校征集传统文化宣传片,进行视频大赛,优秀者的宣传片视频在图书馆大屏幕中播放,由此可招募图书馆传统文化宣传大使,以学生代表的力量在同学之间传播传统文化。此外,新生入馆教育不仅是培训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还应该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节日、历史战争等纪念日时,图书馆制作宣传展览会,以图片及文字介绍的方式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节日及历史的教训;同时图书馆开展的培训和讲座,讲座内容不仅涉及到图书馆的资源如何利用、教师科研经历等内容,更应该讲解一些诗词书画、传统礼仪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内容,形成图书馆的讲座文化和特色文化。这样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读者参与活动,既发挥了图书馆的真正价值,调动馆员积极性和不断自我学习,体现了馆员的自身价值和成就感,也让读者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修养的熏陶,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真正作用,有内涵的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让读者真正重视图书馆的存在价值。

2.3利用教师的影响力,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通过教师推荐图书,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因此,图书馆应该与各个学院的任课教师紧密联系,做好学科服务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通过教师宣传图书馆的价值,推荐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读者人文素养的图书,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和文化修养。例如前一段时间教师推荐《平凡的世界》认为对青年有很大的鼓舞作用,那段时间图书馆中的这本书均借出,还有许多学生继续询问这本书的归还日期想要借阅,可见教师的影响力之大。

2.4建筑设计及空间布局的渲染作用

现代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及空间布局均给学生提供了休闲舒适的空间,以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但这种吸引读者的方式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持,考虑到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问题,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及空间布局应简单大方、中庸内涵的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对图书馆的建筑命名可以校历史人物命名,来弘扬校园文化精神,布局设计的一些细节注重中国传统布局设计,这种设计和布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学生引以为荣,有些高校图书馆也开始重视以这种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同济大学图书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建立了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闻学堂。建筑设计和空间布局的各处细节烘托出传统文化的氛围,这才真正实用的教育读者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同时也以中国化的方式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