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做好充分课前预习工作很重要

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分册,而且以专题来编排的。古今中外,容纳一体,知识庞杂,纵横交错。对于初学者,可谓一头雾水,不着边际。好多知识可以说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在看完一遍课文后,“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预习的方法,显然,只读一次课文是不行的。要边看课文边思考,对于其中的历史知识盲点,要主动地去查阅书籍资料或者网络,或者和老师探讨。总之,光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可以说是缩写,而其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扩写的过程,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是关键,课后是温习和发展知识的空间

经过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只要认真听讲和思考,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效益肯定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主动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历史问题,因为课前的预习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作为学生,应该有信心来驾驭历史问题,即使难度大的问题,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解决的。还有,要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价值的笔记一定要做。课后还要及时做好温习和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多看多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在基础知识熟练的情况下,还应多看多做一些历史测试题,也包括高考题。这样可以见广识多,思维自然灵活多端。学习成绩肯定会优秀的。

三、养成看历史地图册的好习惯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每一节教材内容,凡是用地图册能显示的,地图册上都有。学习历史和地理一样,必须有空间概念,这只有通过地图册给我们刻画印象了。我们通过地图册,不光可以看相关地图,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课或者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结构,总之,地图册上内容丰富,有地图,有图表,有历史人物介绍,有知识结构,还有习题。很值得我们师生去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地图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经常善于看地图册的同学,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可是事实上,不少同学认为地图册无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师不及早做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地图册就会成为浪费资源的一堆废纸,对学生学习历史无疑是一大损失。

四、基础稳固的前提下,多研究高考题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合理历史地图册;重要性;策略

从目前高考看,对于图片、图表的考查较为重视,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学生对图片、图表的认识和理解。现在就以图促教、以图促学,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来谈谈一些浅薄的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要加强历史地图册的使用效果,首先要认识到历史地图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或缺的地位。宋代史学家郑樵曾经说过,“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强调“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这实际上强调了图册在学习中重要作用,地图的使用会增强学习的效果。

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高中历史地图册而言,内容十分丰富,有展示历代疆域、历代重要历史人物、重要生产工具等;既有图片,也有图表;既有图片,也有文字,图文并茂。与此相比较而言,我们目前高中历史教材限于篇幅,主要以文字为主,不可能插入大量的历史图片,这就需要历史地图册作为必要的补充。

历史地图册所展示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简单明了。在地图册中,有中国或世界上重要国家重要时期的地图,有重要历史人物的肖像图……相对于较为枯燥的课本文字表述而言,更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以图促教,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加强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那么怎样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对于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专家、老师提出了不少意见和方法。就这一问题,结合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认识。

要重视对高中历史地图册的使用,关键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老师对地图册的重视和引导。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往往在主观围绕着老师的要求在学习。老师重视了,使用起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去使用和学习。

那么怎样以图促学,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地图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呢?我们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去使用和学习历史地图册上的内容呢?在这里,我认为我们可以将地图反映的内容,结合教材问题化。

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一目“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时,可以结合配套的高中历史必修一地图册一起学习。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并结合地图册思考几个问题:

1.秦完成国家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即“远交近攻”,通过历史地图册“秦灭六国示意图”能否发现秦这一统一策略?

2.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图片中找出六国的地理位置。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通过“秦灭六国示意图”和“秦朝疆域图”能否说明秦时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时,带着问题将教材内容与地图册结合起来去看,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他们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对地图的兴趣。学生在历史地图中可以找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补充了课本不足,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以图促教,合理利用高中历史地图册,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和理解地图册中图片、图表等所反映的信息。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掌握学会识图和解图能力?有这么几点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看一看,认清图片所处时代,展示的是哪一地区,图片中的信息和教材对应内容是什么等。

我们还以《秦朝疆域图》为例。在这幅图片中,学生首先把握的是秦朝,认识到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从图中阴影部分,认识到当时秦朝完成统一,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也奠定了我们国家疆域的基础;从图片中太原郡、琅琊郡、颍川郡等,说明当时秦王朝当时实行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南海郡、闽中郡等设置,说明当时南方地区处于开发当中,中央政府加强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和管辖;九原郡、辽西郡和长城标明,说明当时秦王朝当时加强对北方地区的匈奴民族防卫等。在通过对图片内容解读和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对教材内容加深了理解。

除此以外,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中,也可以合理历史地图册。要求学生根据考试说明标明的考点,据图叙史,回顾教材内容。这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历史地图册图片、图表等信息,回顾教材中考点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历史地图册直观的解读,对历史地图册中的信息能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如在考试中碰到图片题,而图片源自历史地图册,可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题。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3

但是,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毕竟有限,要想配合教学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

历史地图册图文并茂,就图而言,它包括:地图、图片、图表三大方面。其中图片是历史照片、图画、历史类漫画的总称;图标又包括比较表、统计表、图解、符号示意图等;地图又可以分为自然地图、人口图、经济图、政治图、文化图、历史地图等。在各种“图”外还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用好一本历史地图册就等于给历史教学增添一个得力的助手。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中学历史地图册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感,且密切结合课本重点、难点知识。例如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本课地图册将近现代中国百姓物质生活的变迁过程用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呈现出来,在学生阅读教材后翻开地图册看到《身着中山装的孙中山》、《清代宫廷的木制自行车》等便立即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再加上教师稍作点拨小结,教学任务轻松完成且效果良好。

第二,历史地图册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工具,它把课本上不易理解的东西以图、以像的形式展现于眼前,把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东西变成有形的、具体形象的。如把一些人们无法想象或者理解时常出现偏差的事物多用复原图展示。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地图册呈现了《秦始皇》(想象复原图)、《秦长城》(复原图)等图片,学生阅后即觉得“秦始皇”、“万里长城”(秦)这些形象和概念立时丰满、生动起来。

第三,利用地图册辅助教学可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实用性更强的知识体系。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图册应“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其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用。”地图册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和世界焦点问题的剖析渗透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图册内容的选择也适应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把涉及公众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作为取材的范围,发挥历史地理教育的社会功能。如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趋势》地图册编制,本单元结尾处地图册展示了《世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退化》、《世界环境的污染》等图片,通过照片、卫星地图、统计图等呈现了人类活动对整个世界造成的恶劣影响。学生通过读图不但深刻理解了课文中“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目的内容,更可以藉此渗透国际主义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

第四,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地图册中穿插有不少图片,包括人物、文物与遗址、历史场景、现实生活等。图片绘制精美清晰、色彩鲜艳,展示了图片所处时代的阶段特征,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和欣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历史人物的风貌,增强了地图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本单元地图册展示了《四羊方尊》、《鎏金铜面具人头像》、《掐死团花金杯》、《元代青花瓷》等等精美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制品,学生读图后油然而生对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崇敬钦羡和身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读图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第五,合理利用历史地图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本单元要求学生识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和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于学生来说识记这么多相近的概念(如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并且将这么多地名一一对号入座确实有困难,笔者引导学生读《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一图,并将该图形象地比喻为“满弓之箭”,其中五个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构成了一张紧张的弓,而上海浦东的开发就是满弓之箭,隐喻中国对外开放在90年代以来向更快、更稳更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配合示意图和课文正文的介绍,学生不但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特点一目内容有较深刻的印象,也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启发学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六,对教科书中内在联系复杂的内容,可以利用地图册中图示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如必修一第七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本单元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美国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制,单凭课本介绍和教师讲授,很难说明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者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关系,而通过读地图册中《美国政治制度基本架构示意图》一图则可使学生对“分权与制衡”这一原则一目了然,实现了化繁为简的、事半功倍的目的。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历史地图 初中学生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22-01

历史地图(historical map)是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及其变化的地图,是显示有史以来一切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的地图。 一般而言,这一形式的地图记录了一个区域历史上某个时期的环境、文化、军事和国界等的情况或变化,它将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为可视的二维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图形语言,大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成就、交通状况以及河流和海岸线的变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展示。正是由于这一简明、直观的专业特性,历史地图具有广泛的运用价值,对于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和历史地理学等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地图册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生动、具体地补充并说明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就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随着新一轮课改的进行,教材本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初中学生大都十二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特点上主要表现为:求知欲望较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与此同时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他们对于具体的形象或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接近的内容感兴趣,而对理论性、概念性较强的内容则不是很容易接受。考虑到这一特点,图文并茂的历史地图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获取与巩固,进而间接有益于开阔视野。中学历史课本有大量插图,其中历史地图又占了相当篇幅,下面以中国史第三册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历史地图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运用历史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由于历史地图在揭示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一种缩影。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地图,挖掘其中所隐含的背景知识,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就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他们的头脑中构建相关历史发生及其意义的时空观,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老师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课本中的文字所呈现的只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但有了历史地图以后,知识则由静态变为一种动态的图景。例如,中国史第三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中有一幅鸦片战争的示意图,图上有英军入侵路线及年代,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军主要地点,还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等。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图的同时,也就是培养学生时间、空间、地点等变化的观念,学生通过读图过程,就可以了解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经过和结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知识。

苏联教育专家斯特拉耶夫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不仅是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地读地图,这就是历史老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遵循的目标。”[1]例如,在《辛亥革命 》这一课中,有一幅武昌起义形势图,具体展示了武昌起义期间的革命形势以及南北和谈时双方控制的区域。如果学生读懂了地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回顾和理解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以及三民主义的内涵。由此,在详细解读历史地图之后的背景知识这一前提上,可以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和梳理。

最后,历史地图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现在的历史地图册在版面上力图营造一种亲和氛围,尤其是一些充满童趣的图标点缀在设计上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获得学习的乐趣。在历史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在一定意义上重现历史的真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册可以发挥很好的互动作用。例如,对于中国史第三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江西的学生可以对照地图,追溯历史上发生在家乡附近的事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场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身边,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而自觉地联系起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的知识建构和精神建构。

总之,历史地图册是教学实践中史地结合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相关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法。通过这一直观性、形象性的教学载体,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历史现象的再创造效果。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和总结历史地图教学法,对于改进历史教学以及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都是很有裨益的。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6

所以,历史课本上的目录是极为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理清历史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另外,通过分析目录,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换言之,抓住了目录,就抓住了历史知识的主干,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主线索。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基础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最大特点是“零散”,零零落落的知识点似乎都知道,但是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所掌握的知识像“散落的珠子”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找到一根“线”把“珠子”穿成串,把“沙子”归成陇、编成队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到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看目录。拿到一本历史教材,看目录,做整体上了解,这样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线索。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人教版),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的目录就明确标示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早期殖民活动;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我教学生在每个章节前后进行总结时一定要看目录,通过分析目录中章节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时间的联系来整理知识。然后再把目录逐个展开,从整体到局部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先抓住主干知识,二是要总结归纳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常常让学生在给出的时间内归纳一节课的要点,尤其是在新课讲授前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整体介绍和归纳,新课全部完成后再对整册书做归纳总结。这就是“找线串珠子”。比如在《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中,在整个近代史内容学习完之后,我采取的是在一条“时间线”上把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成熟四个阶段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画”出来的办法。先是给时间让学生们自己“画”。一开始学生们都很懵,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画的是五花八门。然后我挑出画得好一点的,逐个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后互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规范的给予表扬,不太理想的给予鼓励。最后我把自己做的“画”在大屏幕上一笔一笔地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画在出来,又在每个阶段内进行知识分类汇总,找出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的具体特征。这样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形成了小专题、大综合,核心知识体系得以完整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