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例6篇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1

Abstract:Until now, the management science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o be possible to divide into the speculation research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wo kind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to these two kind of research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 and unifies Professor Qian a Ying's article "Understanding Modern Economic" chats own understanding and the ponder.

关键词:思辨研究 科学研究

Key words:Speculation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2-01

一、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从泰勒开始,管理科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众多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一片纷繁错杂的管理的丛林。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管理学派是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管理科学中,它们的根本差别就在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那么,管理科学究竟有哪些研究方法呢?总体上区分,一类是思辩研究方法,一类是科学研究方法。所谓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以客观、实证和规范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获取新知识最为精确的方法;而所谓思辩研究,靠思辩即直观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相抗衡的新知识探索方法。

众所周知,管理科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学科。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总结, 管理学已成为一门科学, 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不含主观价值判断, 较为精确, 能够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性的理论知识体系。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是最早把管理带入科学的人。他在管理生涯中, 通过不断实地试验, 研究、分析, 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劳动生产率, 逐渐形成其科学管理体系。可见, 卓越的管理必然是科学的管理。在管理的科学性方面, 人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或实践活动去学习。而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管理理论也同等重要。管理者若不掌握科学的知识, 就只能靠运气、靠直观、靠经验进行管理。而有了系统化的管理知识, 他们就可以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有人说, 管理像运转的机器, 遵循着一定的运作模式。当机器陈旧时就需要改进和维护, 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这时便产生了艺术。然而管理中的细节, 如果模式不能解决, 那么就必须有新的方法、手段去解决, 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问题做出结论, 这也是艺术。所以, 管理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管理者管人手段的高低, 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能否被信任和支持, 而管理的创新程度, 则取决于对艺术火候的把握。正是管理学科本身的双重特性,客观上要求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辩性与科学性并存。

二、科学研究方法

对比思辨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观察而获取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并非完美无缺,也不能应用在各个领域,但它是对人类知识库更新和拓展做出过最大贡献的一种求知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和概括性。它以事实为依据,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它使得研究成果能用规范化的语言、结构来表达,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科学研究方法中,数学模型或统计资料是必需的。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在管理科学中也是如此。

三、思辨研究方法

思辨研究方法则是涉及人的价值观和偏好的领域以及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有时候只能依仗于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思辩方法的特征和科学方法恰好相反,不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所得到的结论不必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得基础之上,也不用服从所谓的权威,对结果和实际事实之间的许多中间层次,研究者自己也说不清楚,无法清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步骤。这些特点带来思辩结果的歧义性和不可检测性。比如我们看到的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论文,如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就是用思辨的方法完成的。可以看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公式把作者的思考最清晰的反映出来,而且也便于后来的研究者推敲改进。相比之下,思辨的研究方法则需要较强的创造思维和跳跃性思维,但它通常是人类伟大灵感的产物,最有可能创造新知识。

四、结论

现在一方面要多阅读经典文献,在与管理大师的思辨对话中,激荡智慧和灵感的火花,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应着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用好现代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把其他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学的研究中来,建立一套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另外,不论是运用哪种研究方法,管理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情境因素,管理学中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理人或社会科学中的人群,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而且管理的外界情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不仅要求研究者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也要求研究者善于思辨,善于捕捉直觉和灵感。

参考文献:

[1]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 财经科学,2002年增刊.

[2]马成,王国进. 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 现代管理科学,2004,(3).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2

就目前来看,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档案管理工作带了新的挑战,在档案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学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阶段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档案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个事项。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3]。

2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背景

档案管理,是我国档案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各个具体单位在生产与工作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项。档案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档案,主要的任务是将各个分散、量大、零乱的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知识与管理水平,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跟上信息化进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3]。

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方面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一些管理工作者在信息化管理档案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一些档案呈现一种零散的状况,很难对其建立相应完整的数据结构,特别是处理含有大量信息数据档案的时候,例如:某些企业的档案储备库中,很多档案在逻辑上处于紧密联系的状态,但是在物理上却分散存储在不同的位置中,这种档案库结构不利于档案的合理规划与管理。针对这一实际状况,一些档案管理工作者采取了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方法,对档案进行一个序列化的管理,对各个不同类型的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将相同类型的档案划归为一类,简化了档案管理操作流程。

3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的方法分析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要对一些分散的档案进行规划,将所有的档案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划分,分别存储在各自的位置中[1]。一些档案工作者,结合自身在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与档案管理的实际状况,在对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档案科学序列化储存方案进行改进,主要是根据相关的特征值,将一条档案序列简化成一串简单的字符进行管理,字符串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字符都有其独自的定义,通过对字符串进行扫描就能够便捷地看到档案每一个条目中所含有的内容,这种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例子中[2]。

将一条档案中的前12个条目假设为一串数字,即135571409901。如果不对这一串数字进行说明,很难有人能够准确地理解这一串数字所蕴含的意思。这一串数字实际上指的就是姓名代码,我国高考中对于通用姓名的代码收集了很多人名中经常使用的汉字,每4位数字组成一个代码对其中一个汉字进行表示,然后不同的姓名就能够通过汉字向数字的转换,将姓名进行序列化之后形成一个相关的字符串,如果将每一条档案中的前12个条目设定为相关的姓名,那么每次需要对档案进行检索与管理的时候,就只需要对相应的数字串进行检索就能够找到档案。可以通过这一种方式对档案的内容进行规范,但是要严格规定每一条经过序列化处理后的档案记录,固定位置中必须设定固定的内容,对于一些不同类型的档案信息也可以对其设置相应的姓名代码来解决档案管理,可以通过一串简单的字符对大量的档案信息进行管理,这是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中的一种方法[2]。

档案科学序列化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档案自身就具备难以规范的性质,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档案在序列长度的设置上难以保持相同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的检索;第二个方面,档案序列化的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也难以对标准进行合理的确定,档案工作者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运用同一种方式对档案进行序列化管理;第三个方面,我国在档案科学序列管理方面的检索工具还不够完善,导致档案工作者无法科学地对档案进行合理的序列化管理。

档案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具有非常高的信息数据分析价值,对于档案内含有的丰富信息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可以采用序列化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序列分类。经过序列化处理之后的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能够直接对其进行特征分析与研究,然后通过传统的序列分析算法对其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挖掘,获取它所存在的价值。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3

《经济法》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以往都以法学学生为授课对象而设计,这就给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专业性问题。只有在全面分析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忽略专业差异性和教学受众的特殊性。教学内容雷同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教师往往会忽略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努力追求全面讲授课程,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与对本专业的学习之间出现断层,对于各专业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一带而过,无法深入讲解。正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专业针对性,无论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从课程安排时间上,都存在“全面性”特点,把相同的案例和教学内容当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膏药”。对于学生们而言,由于这种案例分析与本专业联系不大,难以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便会《经济法》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欠佳。

2.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涉及日常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现实中的经济法教学却常常偏离上述基本原则。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教学方面,忽视实践教学环节,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由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诸如《法律基础》等法律类课程,仅仅依靠每周3个学时学习理论内容涵盖广泛的经济法课程,给他们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同时也让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方面压力倍增。

3.基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比重不均。如何合理分配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之间的比重,这是教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公认的教学方式,但问题在于如果理论讲解不够透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清晰,案例分析根本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案例讨论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冷场或者偏离案件主体的情况,而且由于教师个人分析案件的时间过多,学生同样还是缺少自由分析的机会。

4.案例单一陈旧。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存在着案例单一陈旧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资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信息量不够丰富,不够贴近现实生活,很难引起学生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思索,并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案例资料是否属于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是选择案例资料时应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5.考核方法单一。由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不受重视,因此考核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教师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当然也有部分教师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但案例的选择往往过于简单,只要得出结论即可。这些考核方法无法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也无法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改革建议:

1.应区分不同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教材,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换而言之,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在教学内容和教案设计方面,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法学类经济法教材的体系进行安排。而教材的内容往往过于广泛,如高晋康主编的《经济法律通论》分为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和、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侵权行为法、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现代竞争法、税法、银行法等,内容多为对法律规定的简单概述,内容虽然广泛,但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学生单纯依赖课本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制度的原理和内涵。笔者在教学中通常都会增加很多书本外的内容,同时着重讲解各部门法的重点部分,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吃透基本法律原理。

2.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断层以及基础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比重不均的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经济法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法律原理多,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思维和主动分析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案例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应用层面,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和分析能力。但案例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取案例。如果直接将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学生很难找到分析的切入点,无法将整个案例进行全面剖析,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课堂教学。因此适当精简案例内容,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紧密结合,教学效果更好。

3.对于案例单一陈旧的问题,关键在于能否适时引入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遇到学生较熟悉的经济生活问题时,直接给出经济法案例,由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随后再将法律条文解释放在其后。如此一来,案例在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理论知识。若遇到学生不熟悉的经济生活问题,则需要事先讲解法律条文,随后引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案例都不宜过长,避免将过多时间放在案例介绍上,而使得分析环节过于薄弱。

4.对于考核方法单一的问题,除了通过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还应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纳入考量范畴,即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探讨》 王华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5月号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4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质量

0.前言

园林工程施工项目高效管理不仅能使给项目企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也能给一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良好的管理,不但可以促进项目和企业的良性发展,而且能推动整个园林业不断发展。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这个项目质量的好坏和盈利的多少,只有严抓管理,才能使整个工程顺利有效地运行。

1.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是施工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政策倾向而大力发展起来,但是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施工队伍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

园林工程项目涉及建筑科学、生物科学、工艺美术科学、传统风水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和绿化栽植、假山、园路、造地型、给排水等多项内容,这就需要多种人才相互配合,但目前我国园林施工队伍中成员较为单一,且协调性较差,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脱节,沟通不充分。

1.2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

施工现场工作主要包括:施工准备、正式施工、竣工验收和养护管理几个阶段。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欠缺,经常存在施工准备不充分,施工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而拖延工期,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工程返工等现象。

1.3工序质量管理不严格

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因为苗木质量、未对苗木和土壤进行有效处理壤和植物未进行有效处理或者后期养护不到位等使园林植物成活率低,从而影响园林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2.园林施工管理要点

2.1组织好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工作

园林工程施工图纸施工之前进行会审并定稿,尽量避免在施工过程中更改图纸。在施工前应进行设计交底,设计单位应该向施工单位详细讲解其设计意图、设计理念以及施工要求,施工单位人员则应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力求领会该设计的整体构思以及详细施工要求,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但是,园林工程施工又具有创意性,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与设计人员要始终密切联系,及时沟通,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设计规划更为完善。

2.2开展好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

园林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因而,在施工中通常就需要各项园林工程项目的相互配合。在施工过程中要统筹规划,相互协调,落实好施工组织,从而使施工顺利进行。园林工程的施工组织主要应有以下几方面:在获得工程施工项目后,应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按照设计要求做好该工程概预算,做好专业施工队伍、施工材料、施工机械、常用工具、施工场地、施工人员饮食和住宿、项目部办公场地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要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施工工期组织好材料、施工设备、安排施工人员进入;对于施工现场,要计划好工程进度,保证能连续施工,同时应设想好可能遇到的突况;最后,施工队伍需涵盖全面,确定单项工程负责人,根据各施工阶段所需的人员安排人员入场时间。

3.园林施工管理的科学方法措施

我国的园林企业由于企业管理松散落后,施工现场管理不力,发展受到限制。园林工程项目中往往由于计划性不强,操作不规范,停工返工率高,从而造成成本高、浪费严重、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归结于施工现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松散。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的园林施工管理队伍存在着许多问题,园林工程管理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肯吃苦、不怕累的管理队伍。园林工程是一个涉及到多学科的项目,因而,园林施工管理人员要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但目前我国许多园林施工都是由项目管理人员兼任,这些人由于某些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势必无法有效管理园林施工,最终园林项目变成了单纯的建筑项目,失去了园林项目本该具有的特色。作为园林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修和培训,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涵养,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项目核心管理人员还必须执有相关的国家执业注册资格证书。

3.2完善施工队伍的结构,培养高素质的施工团队

园林施工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工作,这就要求设计者及施工人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既不能把园林建设简单地看成一般的工程建设,也不能仅仅将其看成是栽树种草,园林施工是一个多项内容复合的复杂性建设,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要比普通的施工人员更高。园林工程企业要有计划地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岗前培训,让他们明白园林工程施工的特殊性并且深入理解设计图纸,以便在施工中能够按照设计图纸顺利进行施工。此外,还要让施工人员明白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到权责分明,各施其责,严格按照要求和施工图纸施工,并且及时与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沟通,不断完善工程设计,从而达到最佳的施工效果。

3.3严格掌控现场管理,切实把关工序质量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管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园林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精于细微,细节决定成败,往往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者和施工人员都要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和反馈,认真地剖析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优点加以发扬,找出不足,加以克服和改正,从而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

在园林项目施工进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切实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同时还要考虑到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比如,在工序时间安排上,要特别注意安排好绿化施工过程的实施时间,注意考虑不同植物所适合的种植季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地选择好栽种的品种要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在后续的养护阶段,要做好园林的浇灌、修剪工作,以求得绿化效果的最佳化,保证工程质量。

4.总结

园林工程建设属于建筑建设,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建设,它比一般的建筑设计要复杂得多,它是集建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生物学、美学、园林科学于一身的综合学科。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比一般的建筑建设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园林工程施工的管理者必须具备更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现场施工指导能力以及综合管理协调能力,以工程合同为纽带,以设计图纸为蓝图,在切实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把园林工程的技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尽量缩短工期,节约建筑成本,建设出集经济、美观、实用于一体的园林工程。目前我国园林工程管理与建设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才水平的提高,未来的园林设计和施工管理水平必然会大大提高,中国的园林工程必然会日益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中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及控制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0(8).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5

    【论文摘要】首先阐述了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以及在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的形成,最后论释了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可以称其为“科学”的学科,历经一百多年的理论行探索和实证性研究,渐次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科学门类。这主要从两个层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基础,即在独具特色的学科门类上逐步完善了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善了支撑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建立了独立的实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时,管理可以称其为“科学”,即管理科学。

    无论是管理诸学说的多维思辨和发展,还是理论工具、研究范式、技术方法的形成过程,无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实践者脚踏实地的“实务性研究,,和基于数理思维的理论研究者的“科学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学经历了长期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一、在管理活动中积淀了科学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动产生了科学管理的诉求

    在漫长的长达几千年的管理活动中,人类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术,当人们难以解释其根本之时总是加以神化或虚幻化,这也就带动了神学、哲学和巫术的发展。当人类渐次地接受科学价值观以来的近100多年来,人们更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更崇尚科学管理的手段,这也是管理科学理论建立的思想基础。

    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业管理者“实务性研究”的重大发现,他是美国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工厂的总工程师,后来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长期的作业和作业管理实践,终身探索科学管理方法力图解决如何提升单个工人的生产率问题。1881年,泰勒通过对工人操作动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动作,改正错误的动作,确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选定合适的工具等,这些让泰勒总结出来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训工人,使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或者超过定额。这也是早期科学管理的实务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将实务性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其标志就是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它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学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懈学管理原理》铸就了科学管理学说的建立,这仅仅是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还不能断言此时此刻进入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时代。

    随后的十几年里,吉尔布雷斯夫妇(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 1878~1972)的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泰勒相比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更加细致和更为广泛。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致力于以科学手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与日激增。科学管理学说仅仅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雇主的低成本诉求与作业工人不断要求提升工资诉求之间谋求平衡点,其重点是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要素间的均衡点。

    二、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

    1.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分析

    科学管理可以被看作一个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学说而已,管理科学的研究就较为宽泛,科学管理一旦升华到管理科学说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重大差异。所有称得上是‘科学”的,诸如“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瞥,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特有的学科体系;都必须建立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基础性理论平台。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科学管理学说得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管理学说体系。各家之言的枝繁叶茂带动了支撑这些学说的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科学管理的不同学说渐次的找到支撑各个研究方向的理论分支,形成理论研究分支,即“管理学”的形成。管理学的建立为探索管理科学的原理、机理和本质勾画出白己独特的理论支撑。

    再次,就是管理学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学学、系统科学、工程学、运筹学和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使管理科学的发展构筑了强有力的论证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学科研究的独特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范式,找到了隶属于本研究范畴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根源。管理学这门学科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了。

    2.管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丛林”时代

    管理的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在上个世纪中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 ~ 1984),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由于他们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惜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俩论管理理论的丛糊一文,指出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之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孔茨把管理学派发展枝繁叶茂的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简要地概括了当时管理理论研究学派的“从林状态”。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进入“枝繁叶茂”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为管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开辟了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如果这一“森林景象”,没有探究隶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使学科发展变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参天大树,就永远没有本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可能。管理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为理论基础的建立‘寻根”阶段。

    3.管理科学发展的“寻根”时代

    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各自学说和门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论支撑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理论研究者大都借鉴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理论支撑着本学说的论点。

    (1)系统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系统论,主要是因为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各家之说既不能举证其他学说错误的科学证据,也不能科学地论证自身学说打处处可以行之”。人们发现了管理系统的存在,即管理是一个系统,不能简单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结论,于是管理理论研究借鉴“系统论’,为其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就显得非常及时和必要了。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 v贝塔朗菲((l. von.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支撑着管理首先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单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控制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核心职能,“控制和监督”,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成熟的控制论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应该是1948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一书,维纳把控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更具体他说,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控制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程的、生物的系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从理论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控制问题,管理是控制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人们对控制论原理最早的认识和最初的运用是在管理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论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蓝,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内在机理。

    (3)协同论的引入和借鉴。引入协同论主要是强调了管理的协调职能,这也是确保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组织和协调”,在管理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上都需要相应成熟的理论性研究成果的支撑。协同论(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协同论应用于生物群体关系,可将物种间的关系分成三种情况: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每种关系都必须使各种生物因子保持协调消长和动态平衡,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论引入和借鉴。近些年来,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寻根阶段,各个理论分支逐渐成熟,并各自通过移植和借鉴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工具及方法。

    我国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借鉴了数学、经济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其中数学主要指运筹学、统计学、微分方程、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等。如运筹学、博弈论的引入为管理决策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信息科学、通信科学和网络数据库技术为管理控制和预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序列分析为管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某些理论研究方法诸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为管理的评价提供了科学技术方法。

    4.管理科学发展的“思辨”时代

    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寻根阶段之后,其发展方向变得渐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门类的子学科发展还必须经历“思辨”过程。所谓“思辨”过程,就是理论性研究的科学理论探索和实务性实证研究的辨析,经过这一辨析过程。管理科学将移植和借鉴的其它科学门类的技术工具、科学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实务性应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独立特质,以寻求自身在学科门类上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独特的“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学科门类发展体系。

    三、管理科学研究体系的形成脉络和展望

    1.管理科学发展的脉络综述

    (1)管理科学的发展是与管理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联系。

    (2)管理科学的启蒙应来源于“实务性研究’,不断探究和经验总结。(所谓管理科学中的“实务性研究”是指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

    (3)管理科学的发展应依托于“理论性研究”的长期探索和发展。(所谓管理科学中的“理论性研究”是指对管理行为探寻其本源、确立管理理论发展根基、构架嫁接、移植和创新管理理论的基础。)

    (4)在实务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相互辩证中得到发展。

    2.管理科学发展的展望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为了适应现代竞争的需求,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也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观点或学说、呈现新的思维和学科门类。

    (1)借鉴创新学及其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有关创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借鉴将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实务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创新及其相关子学科门类必然得到发展,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础。为满足企业管理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方法创新的需求,创新学相关理论及其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势必成为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范文6

谷兴荣谷名华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管理创新来源于实践经验和理论推导两个方面。理论推导的根据是管理学基础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关系。西方讨论如何用管理学基础理论揭示解释管理方法的应用机理,建立管理机理理论,架起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方法的桥梁,是管理创新科学化的基点。探讨了如何运用管理机理分析方法,发现管理新方法、新规律、管理科学新学说等问题。

关键词 :基础理论;管理方法;作用机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23

1研究动态与研究意义

管理创新来源于实践经验和理论推导两个方面,理论推导的根据是管理学基础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关系。用管理学基础理论解释管理方法的作用机理,建立管理机理理论,架起管理方法与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桥梁,这是管理创新科学化的基点。开展本项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项目重点研究的管理机理是指管理方法实施于管理对象以后,引起管理对象的情绪态度的变化和行为方式变化的途径和过程。如运用西方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解释经济管理机理,运用科学学等基础理论解释科技管理方法的应用机制和解释科技管理方法的实际效果,最后建立管理学基础理论与管理方法理论的桥梁。这是需要在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其内在机理。本研究包含了一些新的基础性的内容:

I.建立假设条件。本项目是把一个假设作为前提条件进行研究。即假设每个管理对象在没有被管理的自然状态下,经过各自系统内的各部分之间、自身系统与外界之间的互动中,能自然形成各自的体系结构、运动机理和发展规律。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是探讨其运动机制与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是用管理方法改变管理对象的自然状态,自行发展的活动。

II.从新的视角提出与界定几个主要概念。

管理:管理是管理者运用管理方法引导、干涉、控制管理对象行为的活动,使其朝着管理者设定的目标运行发展的过程。

管理者: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及发展措施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者。在管理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

管理对象:包括人和事两方面,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是地方和单位的某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如:工厂的工人、学校的老师、农村的农民等。作为管理对象的事,是指一项任务,一个工程等具体事务。

管理学基础理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原理性基础理论,即研究管理对象的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发展规律的理论。不同行业的管理学有不同的基础理论,如科技管理的基础理论是科学学与心理学等。二是工具性基础理论,即各自管理都要掌握的方法性、工具性知识技巧,如: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知识等。三是相关性基础理论,如科技管理人员要学习科技政治学、科技教育学等。

管理方法:管理实践中所使用的手段。如计划方法、沟通方法、激励方法等。

桥梁学科:管理学基础理论学科与实践方法学科之间的过渡性学科。如何用基础理论解释管理实践中的客观现象,管理学基础原理如何应用到实践活动,实践方法如何概括出规律性的理论等几门学科,实践方法如何概括出规律性的理论等。

III.框定管理学基础理论的范围和管理方法的范围。科技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桥梁学科、管理方法性学科各包括哪些内容,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对于管理学专业的学历教育和进修培训的课程设置,都是大有益处的。本项目要详细探讨此问题。以科技管理学为例,对其学科体系的初步认识见图1。

IV.发掘管理方法的作用过程,即管理机理研究。管理机理学是研究管理者运用管理方法,作用于管理对象以后,这理对象行为变化的同时有管理对象的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发展规律的哪些改变。关于这种方法作用与对象改变的过程、途径、机制的理论叫管理机理学(见图2)。

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管理内容,在管理对象中有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的具体内容。管理机理学重点研究后三步的变化机制,以及反馈过程的具体机制。

V.运用管理学原理,对管理活动的成败结果、意外现象进行管理机理视角上的解释。比如现在很多的管理案例,人们将之提升到基础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必定能使管理学前进一步。

VI.发掘管理学相关基础理论对管理方法的新启示。包括从中推导出新的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管理规则等。

运用管理学基础理论阐析管理方法实施后的影响途径与影响过程,这是十分复杂难度很大的问题。因而容易带来质疑,研究中,必须明确回答如下五个问题,或叫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I.明确管理在整个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与分工,管理与政治、司法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政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综合治理。政治注重的应该是社会公平,民主是公平的首要保证。因此,政治要做的是调和阶级利益和规范社会行为规则。司法是在政治制约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的底线规则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制定与执行问题。管理是在政治司法制约下,主要针对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微观治理,在顾及公平原则下,注重的是管理方法与效果的关系问题。

II.明确本项研究(管理机理研究)与现在本领域管理学原理研究的区别,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方法与管理效果的关系问题。本项研究着重于一种管理方法实施后,在管理对象的个体心理变化个体行为变化集体行为变化(接受信息判断信息、采取反对、抵制、响应选择磨合妥协一致、执行)的内在变化过程。这种研究需把管理学基础理论、方法理论、实践问题相合进行揭示。试图通过该研究,架起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方法的桥梁,提升管理学的科学化水平(见图3)。

III.不同部门的管理、不同内容的管理涉及到不同的基础理论、有不同的影响途径和影响过程,如农业生产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就不一样。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揭示管理机制的层次结构,有普通意义上的管理方法实施的影响途径与过程研究,也可以有工业管理、农业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等部门管理方法的影响途径与过程研究,还可以有第三层次的管理,如科学技术部门的基础科技、工业科技、农业科技等管理方法的影响途径过程研究等等。

IV.在管理实践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分析方法,发现一个机构的管理、一个项目的管理、一个问题的管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一种管理方法可以运用到不同的管理对象与管理项目。并且同一种管理方法运用和不同的管理对象和问题上,往往会得到不同的应用效果。这是正常现象,可以从管理对象的本质特征上去解答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问题。如民众参与管理的方法在欧美运用的特征效果与台湾是不同的,人们可从台湾与欧美的传统文化差异去分析问题提出新的技术性微观管理办法。

V.系统管理方法运用中的影响途径、过程与效果的不确定性问题。管理方法在实践运用中,其影响途径、过程和效果,有时会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存在的严重的不确定性问题。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大多是来源于研究对象之外的管理者不了解的环境性影响和环境的变化性影响,也有一部分不确定性是由管理对象导致的,这往往是对其内在结构、运行机制、发展规律的了解不够所导致。

以上五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能加深管理方法应用机制的了解,加深管理方法与管理效果联系的了解,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理论化水平。

3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研究是从管理学基础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结合上,探讨管理方法的作用机制,研究视角有特色。本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创新:

I.科学技术创新大都是“发现新的客观现象深入了解该现象,揭示其发生机理利用该机理,创新技术”。管理创新是从发现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既可通过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也可通过问题的发生机理(管理导致管理对象的个体心理变化个体行为变化群体行为变化的机制)的揭示,从内在理论逻辑上提出新办法(创新),目前这种方法由于桥梁性理论研究不够,实行不多。现在进行该项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基础理论,研究管理方法实施后,在管理对象体系中的作用途径和过程,用以提升管理创新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水平,是一种新的尝试。

II.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对管理学从基础科学、桥梁科学、应用方法的三门类(见图1),进行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有新意。

III.通过深入详细地研究各种管理方法实施,在管理对象体系中的影响途径和作用环节以及前后各步骤,依此为据,解释管理方法的应用机制和管理效果,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对于解释现象、发现规律、预测未来都是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基于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1)

2芮明杰.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转型与学习型组织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9(5)

3莫寰,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业意愿路径图[J].科研管理,2009(6)

4王朝晖,罗新星.科学技术创新的效用导向机制探讨[J].科研管理,2008(5)

5张鹏程.团队知识整合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1)

6王浦涛.内部竞争与团队程序性知识共享[J].科学学研究,2010(11)

7张文健.孙绍荣.基于行为控制的制度设计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1)

8吴伟伟.技术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成因与测量方法探讨[J].科研管理,2009(6)

9李霆.社会规划对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5(3)

10杨剑.区域创新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5)

11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