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例6篇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呼吸道的管理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成功的关键。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状态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的痰液堵塞而致窒息,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可见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管理的重要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01~2011-01,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约136例,男100例,女36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 (GCS≤8分),136例病人,105例因呼吸道梗阻行气管切开,占77.5%;并发肺部感染43例,占32%;死亡51例,占38 %;死于肺部感染8例,占5.8%。

2 护理

2.1有效吸氧,纠正低氧血症: 颅脑损伤早期可因伤后颅内压增高,中枢性呼吸功能不全,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并发NPE的患者,由于降颅压使用脱水剂,使气道分泌物增多且粘稠难以咳出,易形成痰痂堵塞气道,引起肺不张和加重缺氧。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是必不可少的救治步骤之一。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防止误吸。

2.2.1重型患者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应采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便于口腔或鼻腔分泌物体位引流,口鼻腔内分泌物和异物应及时清除,防止误吸或窒息,协助患者翻身,叩击背部,翻身时注意各种导管以防发生脱管。拍背应自下向上,从边缘到中央,手成勺状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动,同时嘱患者咳嗽,将痰咳出。遇有呼吸窘迫、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者立即告之医生及早行气管切开,解除呼吸困难,改善脑缺氧。

2.2.2吸痰:吸痰是呼吸道护理的关键,尤其是对分泌物阻塞的病人,吸除分泌物是一项主要的治疗措施。

在吸痰前、后分别给予高浓度纯氧1~2min,可以增加肺泡肺毛细血管的氧浓度梯度,促进氧合,防止肺泡氧分压在吸引时降至基线以下。

2.2.3重者吸痰注意事项:感染严重者,痰多要及时吸出,每隔2~3h,翻身叩背一次,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发绀,应立即停止吸引,无自主呼吸者,给辅助呼吸或接人工呼吸机。待循环改善,再谨慎将痰吸出。对呼吸困难的病人,吸痰前可给5~6L/min氧气吸入,以提高血中氧饱和度。为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吸痰管插入超过气管导管0.5~1cm,再与负压相通,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s,负压不要超过50mmHg。

2.3气管切开后湿化液的选择及使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脱水剂的应用,呼吸道较干燥,痰液黏稠,给予超声雾化和气道内滴湿化液,稀释痰液,防止呼吸道感。

2.3.1人工气道湿化

(1)湿化液的应用:常用的湿化液为生理盐水痰液黏稠者用生理盐水加入沐舒坦效果甚佳。(2)湿化方法: 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因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仍然处于失水状态。因此,呼吸机治疗时,液体入量必须保持2500~3000ml/d。①雾化吸入法::通过超声雾化器定时进行雾化吸入,4~6次/d,雾化液中适当加入地塞米松或支气管扩张剂,以利于痰液排除和降低气道阻力。②持续给药法:输液管滴入法是将前端软管插入气管切开5~8cm,并用胶布固定,以持续滴入。微泵持续滴入法是将50ml注射器内抽吸湿化液,连接一次性延长管或静脉头皮针(去针头),同样深度的插入气管套管内,并将之置于微泵上,可根据痰液选择注入速度。痰少且稀者,速度可4~6ml/h;痰稠多者,速度8~20ml/h,以保证充分湿化,使痰液稀释。

2.3.2湿化满意标准:

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没有结痂,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

2.4 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口腔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呼吸系统的并发症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要有充分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对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做到熟练准确地判断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掌握早期表现及处理措施,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 考 文 献

[1]范春亚.创伤性颅脑外伤护理[J].中国当代医学,2008 ,7(8):123-12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2月至2010年7月收治新生儿窒息40例,根据Apgar评分标准[1]分为轻度21例,重度19例。

1.2 治疗 ①疑宫内窒息者于分娩时做好应急准备,胎儿娩出时及时清除呼吸道、口腔黏液、羊水;②窒息儿按ABCDE方案进行复苏,分别是通畅呼吸道、建立呼吸、恢复循环、辅助用药、评价和监护;③复苏后给予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脑组织供氧,降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和颅内出血,加强支持治疗,促进脑细胞代谢,临床上常用药物有:20%甘露醇、速尿、胞二磷、脑复康、苯巴比妥等,预防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2 护理

2.1 产前准备 产前积极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WHO强调每位胎儿分娩前都应做好复苏准备,应由产、儿科医护人员共同协作执行。

2.2 复苏后患儿要注意保暖,断脐后将新生儿仰卧在30~32℃的远红外线辐射台上,维持腹壁温度为36.5℃,并立即揩干体表的羊水、血迹,减少散热,降低新陈代谢和氧耗,利于复苏和提高成活率,一切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耗氧。

2.3 心理护理 选择适当时间向母亲介绍有关新生儿的情况及可能的预后,取得家长的配合。抢救时避免大声喧哗,以免加重母亲的心理负担。

2.4 病情观察 监测呼吸及神经系统情况,密切观察呼吸、神志、瞳孔、肌张力、前囟、意识状态、动脉血氧分压等。若无呕吐,上半身可稍抬高,使腹部内脏下降,增加胸腔扩大机会,同时也减轻心脏负担和颅内压。

2.5 用氧指导 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儿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有抽搐、呼吸衰竭的患儿给予头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吸氧时应注意观察患儿对氧气的反应,观察其呼吸次数、呼吸形态及肤色是否改善。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给患儿拍背、吸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6 ABCDE复苏方案

2.6.1 清理呼吸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复苏的先决条件,在胎头仰伸后不急于娩肩,而应及时用手挤压清除口、鼻、咽部黏液及羊水,断脐后将其仰卧在复苏台上,继续用吸痰管或导尿管插入咽部吸出黏液和羊水,应先吸口腔,后吸鼻腔。若为重度窒息,则应立即协助医生在喉镜下进行气管插管,直视下吸净黏液、羊水。

2.6.2 建立呼吸 (1)刺激呼吸:对轻度窒息儿如果清理呼吸道后仍无呼吸,可轻拍或轻弹足底两次,或用手指按压人中,促其啼哭,以期建立呼吸;(2)人工呼吸: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行人工呼吸。①常用托背法:新生儿平卧,用一手托住患儿背部,徐徐举起,使胸部向上挺(吸气),脊柱极度伸展,然后慢慢放平(呼气),每5~10 s重复进行一次,同时给予氧气吸入,直到建立自主呼吸;②儿手压胸人工呼吸;③有条件者可使用人工呼吸器,选择持续正压呼吸或间歇正压呼吸;④紧急情况下也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3)吸氧。

2.6.3 建立有效循环 经加压给氧后,心率仍在60次/min以下或心跳停止,则应行胸外心脏按摩。新生儿仰卧,用两指法或拇指法均可,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中段,按压100次/min左右,按压深度以胸廓按下1~2 cm为宜,每次按压后随即放松,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有效者可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2.6.4 药物治疗 心脏按压无效或患儿心率持续

2.6.5 评价 评估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中,以确定进一步采取的抢救方法。评价时先看呼吸,再查心率,继之观察皮肤颜色。

2.7 复苏后护理 ①给予患儿继续保暖、取侧卧位、安静、给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心率、皮肤颜色、对刺激的反应、体温、出入量、血气及窒息引起的多器官损伤等,并做好详细地护理记录,若并发症严重,需转运到NICU治疗,转运中需注意保温,监护生命指征和予以必要的治疗;③窒息的新生儿应延迟哺乳,以静脉补液维持营养,出院后进行跟踪随访,指导家长实施干预措施,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口咽通气道;脑血管病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059.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50-01

重症脑血管病人,发病突然,病情变化急骤,常有严重低氧和呼吸性酸中毒,多伴有舌后坠,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放置口咽通气道不仅可以避免舌后坠、舌咬伤,还有利于吸痰[1]。我科对2006年1月以来收治的2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适时使用了口咽通气道,在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改善病人供氧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应用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科在2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抢救时放置口咽通气道,男12例,女8例,年龄50~85岁,其中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使用时间1~6 d,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2 方法

患者取去枕仰卧位,肩下垫一软枕,头稍后仰,颈过伸,利于口咽通气道(天津市广峻医用塑料制品厂Q/12YX0273-2001)的插入。插入前先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取下义齿,操作者右手持合适型号的口咽通气道(成人常用8~11号)将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自病人右口角插入口腔,当其头部接近咽部后壁时即将口咽通气道旋转180°向下推送至合适位置,用手掌感觉导管口有气流进出即可,放置成功后妥善固定。

3 结果

20例患者均应用多参数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变化,在使用口咽通气道10~20 min后,16例缺氧症状明显改善,SpO2由原来的60%~80%上升至88%~98%,呼吸频率由原来的30~40次/min降至16~28次/min,颜面、口唇、末梢发绀明显减轻。4例病人放置口咽通气道后,呼吸无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逐渐下降,迅速改为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4 护理

4.1正确放置口咽通气道,妥善固定,防止脱出

正确的放置方法可以使舌根离开咽后壁,解除气道梗阻。此时可看到呼吸通畅,发绀改善。若方法不当,如放置时颈未过伸,则易将舌根推向咽后壁,加重通气困难。护士对烦躁不安、剧烈咳嗽及翻身更换的病人应加强观察,防止口咽通气道脱落。

4.2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护士应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发现呼吸减弱,血氧饱和度递减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3及时吸出口腔、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长时间放置口咽通气道,要防止口腔压伤,2~3 h更换位置一次,同时保持上下唇湿润,注意口腔卫生,应每4~6小时清洁口腔及通气道一次,防止痰痂堵塞。护理人员嘱清醒病人将头偏向一侧,边用生理盐水冲洗同侧口腔边用吸引器吸引。同法清洁对侧口腔。清洁昏迷病人的通气道时,则必须一手固定口咽通气道,一手用棉球擦拭口腔,直至清洁无异味。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时,应勤吸,先吸管内分泌物,再吸管周。吸痰时,动作应轻柔,边退边旋转吸痰管,达到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5 讨论

放置口咽通气道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较好解决舌后坠,防止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8],维持有效呼吸的方法。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均可掌握。对于有自主呼吸、舌根后坠、鼾声呼吸明显,有不同程度低氧症状且无呕吐的病人,应用口咽通气道可使病人在数秒内获得有效通气,争取抢救时间,减轻低氧造成的损害。

放置口咽通气道便于吸氧,可以将吸氧管置入口咽通气道,有利于充分给氧,迅速提高血氧浓度,保证较高的血氧饱和度。便于及时有效地吸出呼吸道的分泌物,口咽通气道口径较大,10~16号吸痰管均可顺利通过,且可达咽喉深部,大大提高了吸痰效果。

放置口咽通气道便于固定,利于护理。以往应用压舌板不易固定,牙垫较短易于脱出,舌钳长时间应用,影响舌面血液循环,损伤口腔黏膜,本组16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口腔黏膜损伤。

应用口咽通气道时需选择适宜的型号,长度等于门齿到下颌角的距离,否则就不能起到将舌与咽后壁分离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甚至会加重气道阻塞。牙齿松动、呕吐频繁、气管内异物、哮喘、咽反射亢进的病人禁用口咽通气道。

[参考文献]

[1]吴红梅,蔡建英.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75.

[2]白国卿,曾庆云.医师案头用药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94-895.

[3]邢燕,张健,付本翠,等.复方漱口液治疗放疗及化疗口腔反应的疗效观察[J].四川肿瘤防治,2002,15(4):242.

[4]陈勇,张恩罴.放射综合保尔佳治疗鼻咽癌的临床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7,24(5):368-371.

[5]罗美华,刘红杯.衍化银翘散防治鼻咽癌放疗中口咽粘膜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313.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51.

[7]吴继萍,杨晓红.中医药防治鼻咽癌放疗所致黏膜损伤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2):155.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5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合理评估吸痰时机,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以维持有效气道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交叉感染。结果 5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避免了交叉感染。结论 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安全性。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患者安全 有效吸痰 呼吸道通畅 密闭式吸痰管

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吸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已不太适应机械通气患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应用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8~90岁;人工气道开放时间3~90日;其中重型脑外伤35例,高血压脑出血10例,严重复合伤5例。

1.2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适应证 (1)病人有呼吸窘迫的症状。(2)病人肺部有痰鸣音。(3)呼吸机高压报警。(4)SPO2下降90%以下。

1.3吸痰时机 机械通气患者反复脱机吸痰容易引起氧分压下降,临床上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吸痰,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同时可以使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定时吸痰”的操作规程,以“必要时”吸痰为标准,对机械通气患者实行科学合理的吸痰方法。按需吸痰比定时吸痰更有效。一方面可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另一方面痰多者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吸痰,而定时的吸痰方法就不能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1.4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法,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增加了缺氧和感染的机会。密闭式吸痰则不然。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装置系统,该系统为一“三通”装置,三通分别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呼吸机管道相连接,通过转动活塞进行操作。

吸痰时打开吸引器鸭嘴形阀将吸引管插入气管深部30~40厘米,至有阻力时向后退后1~2厘米,拇指按住阀门,即可形成负压吸痰,边吸边螺旋式退出,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0秒,吸痰管可在呼吸机接口内径来回移动,使呼吸机气流不会沿吸痰管壁泄露,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即消失,停止吸痰时将吸引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同时从注液口输入液体冲洗吸痰管,关闭吸引器。密闭式吸痰管由于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操作者不需要戴无菌手套,打开吸引器按下吸痰管末端的控制钮即可在不直接接触里面吸痰管的情况下,伸缩自如地吸痰[1]。操作安全性强,无创伤,还可减少呼吸道粘膜的损伤,能有效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研究表明,当脱机吸痰时,脱机与吸引的负压几乎对肺容积的减少发挥了同等的作用,如果不脱机进行吸痰可以防止肺容积减少50%。

2 临床效果观察

50例机械通气患者吸痰过程均顺利,操作过程完全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的,避免开放式吸痰操作不慎时的污染,减少了外源性感染机会,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吸痰过程中病人血氧分压和SPO2无明显下降,为抢救提供了良好的肺通气的保障,有效地预防了因吸痰要脱机而出现病人缺氧的问题。由于密闭式吸痰管有完整的密闭性,可避免由于吸痰时引起病人呛咳,痰液四溅,污染医护人员的手、衣服及床单位,减少交叉感染。虽然在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的耗时方面各个研究有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密闭式吸痰简化了吸痰过程,比开放式吸痰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2]。

3 讨论

吸痰是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极其重要的措施,吸痰应该做到既通过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又尽量做到避免因吸痰过程本身所致的病人暂时性的缺氧和感染。密闭式吸痰改进了机械通气中传统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避免因吸痰撤呼吸机病人血氧分压和SPO2的下降。(2)可预防异物及尘埃落入气管内。(3)可随时利用该通道进行吸痰操作,不需要带无菌手套,也不需要脱离呼吸机及停止机械通气,打开吸引器即可吸痰,减少护理人员吸痰时的工作量。(4)停用呼吸机时还可从侧口进行吸氧。(5)避免了家属看到撤机吸痰时病人病情暂时的加重,并减少了因此引起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6)操作简单、方便、省时,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7)使用密闭式吸痰器能降低耗材费用。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气管插管; 护理 ;管理

气管插管是危重病人抢救的一种常用的急救术。其护理质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现在结合临床工作就其护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气管插管术的定义:气管插管术是将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是气管内麻醉、心肺复苏或呼吸机治疗的必要技术。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治颅脑手术病人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脑出血31例,颅脑损伤脑挫裂伤伴血肿 28例,其中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33例。本组病人均为颅脑术后昏迷的病人。由于加强了术后气道的护理,均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危险。

2护理措施

2.1术前准备

2.1.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按六部洗手法彻底洗手。物品清洁消毒,一人一用一消毒,气管插管外包装完整,无潮湿。

2.1.2病房保持温度18℃~22℃,相对湿度60%~70%,用含氯消毒液拖地。

2.1.2气管插管的选择:导管的长度和口径,应根据插管的途径、病人的年龄、性别和身材等因素进行。导管过细气道阻力大二氧化碳容易蓄积,导管过粗易压迫声带及器官粘膜,造成缺血损伤,导管移动易引起喉头水肿。一般成人导管长度以稍长于唇至环状软骨水平或稍下处相当于气管中断的长度为佳。成年女性常用内径为7.0~8.0的导管,插入深度为21cm左右;成年男性常用内径为7.5~8.5的导管,插入深度为22cm左右。经鼻插管时深度应比经口插管的深度多3cm左右。

2.2常见并发症

2.2.1气道阻塞湿化不足或吸痰不充分、呼吸机管道扭曲或异物坠入、误吸等均可引起气道阻塞,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不安、休克。

2.2.2气管导管脱落 气管插管固定不到位、或镇静药物使用效果不佳时病人自行拔管可导致气管导管脱落,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意识丧失等。

2.2.3气道内壁受损如气囊压力过高阻断局部黏膜的血液供应,可导致黏膜坏死、出血。

2.2.4炎症 插管后可引起喉炎、喉水肿、声带麻痹、口腔溃疡、呼吸道炎症等。

2.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确认导管的位置 麻醉师完成插管后,护士应立即听诊肺两侧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是否有气体从导管内溢出,以判断导管是否在气管内,插管完成后应在气管导管上作好标志,经常检查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标志有无上下移动。过深易进入支气管,过浅容易漏气。

2.3.2妥善固定防止脱管: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黏膜的损伤,严防脱出或深入。导管应用胶布及贴膜交叉双重固定于面颊。较细的插管应用牙垫支持后固定,密切观察,保证插管位置,防止导管扭曲及移位。每班应认真床头交接班,妥善固定插管,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从牙垫至呼吸机接头。昏迷及躁动病人要适当给予镇静,以免患者躁动导致插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黏膜,造成喉头水肿、插管滑脱等。特别在吸痰、清洁口腔及翻身时,应注意插管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牙垫,牙垫应比导管略粗,避免患者咬扁导管,造成气道梗塞气道通畅。

2.3.3气囊的管理:防止气道压伤,充气适当,既不使导管漏气,又使气管黏膜表面所承受的压力最小。妥善固定套管,故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插管前应检查气囊是否完整。⑵定期检查气囊:小儿病人一般术后不用气囊,防止长时间压迫气管粘膜及喉头而引起充血和水肿。但成人、儿童病人用气囊防止漏气,应用气囊时有气囊脱垂堵住管口造成窒息的现象。要定时放气,缓解症状。⑶保证导管气囊的小容量充气和正常通气进行。⑷一般每隔3~4 h将导管气囊内气体放掉,持续约5~10min,以减少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防止气管粘膜缺血坏死。

2.3.4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应根据插管的内经选择,其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1/2.若吸痰管过粗,产生的负压过大,可造成肺内负压,使肺泡陷闭,若过细则造成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以10~12号吸痰管,长度40~50 cm为宜,以保证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随着各种型号规格的一次性吸痰管的临床应用,逐渐取代了以往用橡胶导尿管改制的吸痰管。理想的吸痰管是透明、软硬度及长度适中。吸痰的方法:按需吸痰,过去常规1~2小时吸痰一次,过度频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而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血氧饱和度下降,所以按需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吸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吸痰应遵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②吸痰前后给予吸氧,给予2min纯氧吸入;③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5秒/次,吸痰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④痰液粘稠在吸痰时和吸痰后从气道滴入湿化液2~3ml/次,以稀释痰液,吸痰同时应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误吸;⑤吸痰时注意吸引器接头与吸痰管衔紧,湿化液滴入时一定把针头取下,再行注入,以防止吸痰管及针头衔接不紧坠入气道,引起气道堵塞,推荐雾化吸入、翻身排背后行吸痰效果较好。吸痰时应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气味,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翻身叩背 翻身:2小时翻身一次,动作轻柔,不可用力太大。叩背:叩背时,将五指并拢,向掌心弯曲呈空心拳,从肺底到肺尖反复叩击背部,叩背可促贴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粘稠分泌物松动,易于咳出或吸出[1] 。

2.3.5防止气道阻塞:气道湿化尤为重要,上呼吸道具有在环境温度变化很大的范围内有效地对气体加温和湿化的功能。在一般环境中,通过上呼吸道后气体的温度接近于体温,温度>3.43Kpa/L。这对于维持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研究表明,极冷(<20℃,或干燥(<2.35 Kpa/L的气体会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一粘膜毯的消除能力,使纤毛运输分泌物的时间延长3一5h,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丢失因此而增加,还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而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加重缺氧、炎症 [2~3]。我们常用的雾化液:灭菌用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可分解黏蛋白氨基酸羟基的肽键,使黏稠的痰液稀化。蛋白酶有较好的降低黏弹性作用 [1]。雾化吸入液中也可同时加入抗生素和气道解药,二者有一定降低黏痰作用 [1]。故,雾化吸入后可产生更好的降低痰黏弹性作用,促进痰液排出。吸入肺内的气体充分湿化气道,直接吸入肺内,更利于痰液的排出。

2.4一般护理

2.4.1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2.4.2保证充足液体摄入量,每日保持住2500―3000ml。

2.4.3口腔护理:建立人工气道后正常的口腔生理被破坏,微生物大量繁殖易致口腔感染,故每日至少进行4次口腔护理,一般依口腔pH值选用漱口液,pH<7用2%碳酸氢钠,pH>7用2%硼酸,pH=7用0.1%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

2.4.4躁动病人的护理:为防止病人躁动发生意外,如坠床、碰伤、气管导管拔出等发生,应用约束带进行约束,并观察病人四肢血运、皮肤温度、松紧适宜以可容纳一指为容。

2.4.5病情观察:应持续动态心电监护,每10 min或5min测一次血压,随时观察氧饱和度及面色,有无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严密观察心率及心律变化,详细记录。躁动病人应适当约束,防止导管脱出。定时听诊双肺部呼吸音是否一致,如一侧强、一侧弱可能是导管过深应拔出少许。

2.5拔管的护理

2.5.1清醒病人不能耐受气管插管或烦躁不安者,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提早拔管,而对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拔管的病人,应提醒医生及早应用镇静剂,同时用约束带约束双手,防止病人拔管。

2.5.2拔管前应吸净气管内痰液及清洁口腔、鼻腔分泌物。

2.5.3提高吸氧浓度,调整氧流量3―5升/分左右。

2.5.4放气囊,吸痰管越过气管导管前端边吸痰边拔管,在病人深吸气时拔外插管。

2.5.5拔管后喉头反射仍迟钝,注意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呼吸道通畅情况,皮肤黏稠、色泽及意识状态。

2.5.6拔管后仍给与高浓度吸氧,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将深部痰液排出。

2.5.7因喉痉挛拔管困难时,可充分吸氧,待肌肉松弛后再拔管,必要时给肌松剂。

2.5.824小时内严密观察呼吸功能,床旁备有急救器设备,待自主呼吸平稳,血气分析正常后方可拔管。

3结果

针对昏迷病人气管插管后呼吸道的特点,我们把有效的吸痰加呼吸道湿化作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严格无菌操作也减少了气道及肺部感染的机会。在护理期间,我们避免了气管粘膜的损伤,拔管时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些都降低了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4讨论

气管插管是解除喉部梗阻,建立有效通气的最可靠,最安全的人工气道手段。通过气管插管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起到阻力,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为危重患者应用呼吸机保障生命安全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患者气管插管后,因呼吸道分泌物多,极易引起管道阻塞,患者躁动易引起插管移位,导致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故气道湿化尤为重要。有效的气道湿化可降低痰痂形成,正确的吸痰方法,是保障呼吸道通畅的根本。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因此,科学管理和使用人工气道,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和研究的选用优质的气管导管、适宜的气囊压力,合理气道湿化,适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气管切开及其并发症。严格细致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桂芬,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出现胸部下陷的处理及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0,11〔35〕:69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2

临床资料

2004年8月~2005年8月收治新生儿肺炎31例,男18例,女13例;日龄1~3天4例,4~7天5例,≥7天22例;出生体重2000~2500g 3例,2500~3000g 10例,3000~3500g 18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4例,过期产儿7例;未开奶2例,母乳喂养26例,混合喂养3例;围产期情况,宫内窘迫17例,羊水吸入6例,胎位不正2例,剖宫产1例,自然分娩5例,轻症无呼吸循环衰竭者26例,重症伴呼衰、心衰、呼吸性酸中毒者4例,伴胎粪吸入综合征者1例。

临床护理要点:①做好患儿家长心理护理;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保证专人护理,制订护理计划,随时注意呼吸,心率变化;③保持氧气导管通畅;④保持静脉通路通畅;⑤尿量观察;⑥适当应用雾化吸入疗法。

例1:患儿,女,7天,足月顺产,体重3750g,母乳喂养,出生第5天出院,当天家人发现患儿面色由出生时的暗红色转为苍白,表情淡漠,拒乳,呼吸浅表而快,出生第7天病情加重而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64次/分,呼吸64次/分;精神差,颜面口周发绀,呼吸急促,鼻翼煽动,三凹征(+),烦躁不安,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部可闻及细小的湿音,心音顿,律齐,各瓣膜未闻及各种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脏右肋缘下3.0cm,剑下2.0cm,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白细胞2.74×109/L,诊断为新生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立即进入急救室抢救,给面罩持续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清理呼吸道,拍背吸氧,保暖,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记录出入量,给予强心、抗生素以及其他药物,保持病房安静,24小时床边护理,做好特护记录工作,患儿1天后脱离危险,停止吸氧,3天后病情平稳,安返病房。特护改为Ⅰ级护理,经过15天精心治疗,痊愈出院。

例2:患儿,26天,因咳嗽2天,呼吸急促半天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180次/分,呼吸66次/分。神清,精神萎靡,反应差,喂哺困难,烦躁不安,面色灰暗,口周发绀,呼吸急促,三凹征(+)。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广泛痰湿鸣。床头胸片:提示双肺中内带可见大片状阴影。诊断为新生儿支气管肺炎并心力衰竭。入院后立即抢救,首先给予面罩吸氧、清理呼吸道、保暖、吸痰、输液,每30分钟测T、P、R。严密观察呼吸的变化,观察面色、心律、体温、意识变化,观察神经系统各种反射情况,观察二便和哺乳,记录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经过5天治疗,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Ⅰ级护理,每日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14天后痊愈出院。

讨 论

肺炎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延误诊断和治疗,可引起并发生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可能性极大。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控制传染源,仔细观察,精心护理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

在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必须注意保暖,以防支气管肺炎的发生。注意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室温和湿度,经常更换,保持上呼吸道清洁,喂奶时要注意呛咳,加强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预防:做好孕妇保健和接生工作,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产妇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避免直接接触新生儿,母乳可用吸乳器直接吸出,消毒后喂给小儿,新生儿病室应禁止一切探视,提倡母婴同室,母乳喂 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