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教学设计范例6篇

艺术课教学设计

艺术课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 课题教学 程序

[作者简介]尹健君(1969- ),男,安徽蒙城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装饰艺术、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80-02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是在高职教育背景下提出的适应高职教育实际与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艺术设计课题教学程序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实践者为了顺利实现课题教学目标,完成课题教学任务,对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要素、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决策的排列次序。艺术设计课题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课题教学的方法为基本指导思想而实现的,是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内容能否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并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教”与“学”良好的互动过程,课题教学程序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教学程序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专业教学“教”与“学”的实际效果。这里仅以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课题选择与学生跟随性学习阶段

课题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摆脱单纯的理论学习,把课堂转化为接触社会的实践平台,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课本为中心”为以“课题”为中心,使学生在课题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参与。在艺术设计专业课题教学活动中,课题的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对课题进行选择与设计,而且要让所选择和设计的课题与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与本课程、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使艺术设计教育不局限于一个学科领域,而是多学科交叉的教育。课堂教学以多维、多元、多变的形式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展开与延伸,避免知识结构的单一化,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与开拓,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学生随着课题任务的完成而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将完成课题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方法、材料与技法以及实践程序等基本内容以及课题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结构向学生以动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并将其整合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将本课题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进一步向同学明确。对该课题起主要支撑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生进行课题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把握最前沿的知识,继而使掌握的知识形成金字塔结构。当然,教师在讲解和渗透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时刻把握好学生这个中心,始终围绕课题进行教与学、学与练,兼顾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思考、科学的分析,在艺术创造规律与审美价值取向的构架下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在知识结构的讲解时教师要时刻把握住两点:一是以优秀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优秀教材为基础,但不能仅囿于教材照本宣科。艺术学科不同于一般的“文科”或“理科” ,它既是“学”也是“术”,既是“术”也是“学”,要注意适当地把艺术设计专业的新知识、新观点和该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群对知识和应用的要求告诉学生,并将课题所包含的各种教学信息元素,如图形图像、实物、影像、文字等,根据课题的需要进行遴选组合,交叉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推动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蜕变。二是课题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是课题知识结构的传播者,同时也是课题知识结构的实践者。他们既要具有艺术设计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教师对课题任务的分析既要理论知识透彻明晰,实践引导也不能含糊不清。学生这一阶段学习跟随的不只是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成为一个理论知识的实践者,使学生在跟随的过程中既要“会”,又要“懂”,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初步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此阶段,学生通过课题的学习尽快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要素,通过课题的实践掌握相关技术要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这也是艺术教育规律的要求。

二、课题设计与学生思辨性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把课题设计出若干子课题,把各子课题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等要素进行归纳,并通过各种有效的路径向学生剖析课题和子课题,同时展示优秀作品案例,使学生能够透过优秀的案例快速地了解课题要实现的目标,以及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在充分了解课题以及子课题任务后,可以打破思维的惯性路径,进入思辨性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运用既有学科知识对课题以及各子课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和讨论、判断,设计构思出自己的预设方案,然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意见。有时也可以就课题的问题进行小范围的辩论,对于这种辩论,教师不要干预,可以就同学的构思方案提出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引导和鼓励,并且在学科知识的框架内,视情况围绕学生的预设方案引导思考,参与讨论,共同分析哪些方案和思考是有道理的,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或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学生们也要就自己的预设方案谈自己的设计想法以及观点,并考虑可操作性。在思辨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根本上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实现课题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创造力和理解力。

三、课题交流与学生创造性学习阶段

不管是绘画教育或是艺术设计教育,其教育教学规律与原则基本一致。在艺术设计课题交流中,第一是欣赏,立足课题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案例,在欣赏中提出问题,并围绕课题进行交流,同时也是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眼界”;第二是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在欣赏中所思、所想进行讲解,讲解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强化,是对艺术规律作理论的阐明;第三是讨论,同学围绕课题以及子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推进学生对课题的深入分析研究;第四是批评,学生就讨论交流所出现的一些新的想法,构思方案,各抒己见进行评判、批评,以此培养学生对美丑、是非的分析力和判断力。以上四点兼施并用,互相补充才能使课题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在围绕课题和子课题进行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绝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左右学生的思路、观点和草图方案的设计,及时发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闪现出的亮点,并加以引导,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创造性的思路、富于个性的设计方案及时进行剖析、点评、展示,并给出自己的建议供学生参考,给学生在目标方向上引导和启迪。在此阶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也是课题交流的参与者,通过交流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的表现手段,从而构建出具有强烈个性的设计方案。

对课题和子课题的讨论交流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发现的具有典型性的观点、思路和设计草图方案,设计出不同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观点,并详细剖析设计方案,在自己的分析、思考、比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的思维重塑。对有创造性的见解、独特视觉的思维、富于个性的表现,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并结合理论知识和学生的不同观点剖析课题与子课题,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逐一对学生中具有有代表性的设计思路与观点、表达方法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想法和设计方案。

学生在这一阶段处于融合性学习状态,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用相关理论知识剖析课题和子课题时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在教师陈述问题的思路与观点并评价学生的观点时达到本人知识结构和他人知识结构的融合和统一。

四、课题实践与学生巩固性学习阶段

课题剖析与交流后,教学已进入尾声,但是,这时课题教学程序并没有终结。从“懂”到“会”必须要经过“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课题项目进行“练”,以检验课题教学的效果,练是学生熟练掌握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一个重要环节。课题实践以探索与试验为原则,打破艺术观念,避免无意图的、单调重复的技巧训练,通过有目的的、具有针对性的课题项目训练,使学生在课题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系统掌握课题的知识点。

要使学生在课题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系统掌握课题的知识点,课题实践可分为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要求学生就课题所涉及的内容作前期市场考察、社会调研,并写出市场调查报告。这个过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所付出时间与精力较多的一个环节,正是这个过程,是真正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二是选择一个社会、企业课题项目以独特的视角为课题切入点,教师可以提出限定条件、设计主题,学生进行题材、方法、媒介等的选择,进行课题设计实践。这个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深度分析,感受艺术设计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与商业活动和现实生活的意义。在课题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方法、设计意识、设计思维和表现方法。三是选择一个社会、企业征集的课题项目让学生完成,使学生通过一系列课题项目的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通过项目的完成,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检验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四是就课题所涉及的理论问题提出新的课题供学生思考。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状态为巩固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类似的课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达到巩固并熟练掌握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的目的,此目的也正是课程教学程序的价值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艺术设计教学程序是按照静态的存在形式设计的,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课题教学程序是动态的存在形式。教师在具体实施艺术设计课题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计课题教学程序,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程序设计的优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教”与“学”的良好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重视课题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课题教学程序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徐绍田.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3(8).

艺术课教学设计范文2

现阶段,设计管理课程一般呈现两种形态:其一,将设计管理列为现行管理课程的一部分;其二,将管理注入设计课程。现行复合式、交叉式的设计团队人员组成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设计师被指派为设计项目的负责人或设计经理,但他们往往缺乏管理技能和训练,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而管理人员作为设计项目的经理或设计经理时,却往往不具有设计决策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传授设计人员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人员的设计认知。因此,针对不同人员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目的是不同的。针对市场管理人士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增加视觉的感知度,传授设计程序的知识,培养设计管理技能,如设计审查与设计规范。而针对设计师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管理概念、工具和技巧,如竞争者分析与企业策划,了解管理角色,洞察管理语言等。

二、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各高校因设计的学科背景不同,培养的对象不同,使得同门课程对知识的权重有所不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设计人员的管理知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战指导环节,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学会应对不同的设计项目,寻找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高效的管理并制订合理的策略,使得对各种资源的使用能够达到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设计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拟定设计策略、撰写设计文案、选择设计师、界定与分析设计问题等。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出色的设计推动经营策略的实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提高设计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效率。教师要让学生深刻明白设计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对自身的社会成长所起的作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教师普遍重视设计技能,重视计算机的操作和手绘技能练习,而对设计理论的教学兴趣不大。而设计管理课程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应该与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一样,属于理论类课程,尤其增加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知识讲解过程会相对枯燥。如何在设计管理的理论讲解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无疑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笔者将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外出调研、项目汇报等多样教学形式纳入教学计划。

三、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1.专业教师和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

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是设计管理的教学方法之一。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各有专长,专业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讲解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前沿理论思想,但缺乏设计管理经验;而设计管理人员能弥补这一缺点,他们没有授课的经验,但有配合设计工作的案例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际工作。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三年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管理课程为例,采取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课程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装饰设计公司的老板、设计师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专业教师讲解设计、管理、文案等相关理论,之后设计管理人员讲解项目设计流程、案例、公司和团队管理等具体内容。学生听课状态良好,课堂讨论进行顺利,效果显著。

2.结合企业项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

进行角色模拟基本理论、案例讲解之后,就是学生的实训项目阶段。由学生自己策划组成一家公司或承接一个项目,教师团队为投资方或老板。学生分成三到五人的团队小组,在小组中,要有主要负责人、策划人员、组织人员、设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的主要分工。每个小组的组长就是这个团队或项目的负责人,组长要做到统筹管理,使各部分工作顺利衔接。学生从执行市场调查、分析项目工作流程、做计划书、设计企业整体形象到最后的室内设计装修,都需要自己动手动脑并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或虚拟项目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产品设计、市场、生产、企划与财务各科人员的角色,并执行设计与开发新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不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会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竞争的精神。

3.给导师团队做总结性汇报

艺术课教学设计范文3

1.帮助学生建构跨界的知识体系

2009年,在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原有行政和教学管理体系下,室内设计教学实验班成立,原有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改良。其中,隐性课程首次被纳入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以讲座欣赏、社会实践和开放作业作为该课程的主要课目。以讲座欣赏课目为例,四年来,教学实验班先后举办了21次专题讲座,涉及音乐、舞蹈、文学、诗歌、建筑、当代艺术、时尚、服装、电影、趣闻、留学及就业等不同主题,并在每次讲座的尾声为学生预留自由讨论的时间。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讲座、自由讨论和自主学习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和认知,从主观的角度构建自身的跨界性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实验班的所有教师都被鼓励参与每次讲座以及自由讨论。由于绝大多数教师是在缺乏隐性课程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这些教师某些不合时宜的、固有的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他们的内在品质、思想意识和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教学实验班鼓励教师群体参与隐性课程,期望他们通过不断扩展知识面,不断优化自身知识体系,从客观的角度帮助学生建构跨界的知识体系,并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跨学科人才。

2.培养学生多元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笔者认为,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是培养多元与开放的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在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中,很多教师未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元与开放的思维方式。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在教学实验班开办之初就看到了这一问题,很快便明确了隐性课程与拓展思维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现下,教学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已经整整一年,当教师再次提及“隐性课程对你的影响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隐性课程培养了自己思维方式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他们说隐性课程让自己首次接触到了多元性这个学术词汇的真实内涵,并从授课教师及讲座嘉宾身上了解到了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以及多元文化对艺术设计的意义。对学生而言,这些收获帮助他们树立了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多元性的认知,进而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评估某一事物,尽量使他们摆脱对事物习惯性的固有认知,最终形成自身多元的思维方式。同时,多元的思维方式又是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的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当学生认可多元性,并以多元的方式认知周遭事物和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思维方式才会真正具有开放性,才会允许外界的大量信息不断地介入,随之留给自己相当多的空间思考、拓展,以达到对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因此,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而言,隐性课程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多元与开放的思维方式的机会。

3.促使学生形成多样性的设计语言

艺术课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1课堂导入灵活多样

课堂导入环节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教师在较短的3到5分钟内能不能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个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教师可以从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化方面入手,且最好每次上课形式都不一样,引导痕迹不能明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愉快和思考中进入课堂。导入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引发思考的图片,简单的思维导图,快速的手工制作,作业评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与该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教师带入课堂情景中。另外,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尽量让每节课的导入形式都不一样,如这节课是视频导入,那么下节课可以是图片,也可以让学生手绘思维导图等,通过每次课不同的导入形式,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保持专注力。

2及时肯定、认同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同,其实也就是采用激励手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状态。”[1]“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质上就是要使刺激引起机体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应。”[2]这种激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心理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有强烈的被尊重需要,因此对于学生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所做的努力、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教师务必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认同的反馈,让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喜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或在家里也许一直属于那个默默的角色,在曾经的班级默默无闻,在家庭里家人可能也不那么认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行为、回答问题和优秀的作业提交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认可,也就是给予激励,会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内心有一种被认同的喜悦感,可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笔者批改作业有盖章作标记的习惯,如批改过的作业盖一个阅的章,优秀盖一个优的章作为奖励。有一天,一个学生找到笔者,说:“老师,我的作业您今天没盖章,我想要您帮我盖一个。”这个小小的事情极大地震撼了笔者,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章在学生的心里是一种被认同的渴望。从那之后,笔者夸奖学生毫不吝啬,作品形式整洁给予夸奖,作业认真给予夸奖,作业有创意给予夸奖,课堂纪律好给予夸奖逐渐发现这个高职班级的学生变得越来越乖巧,越来越自信,每天给他们上课,他们都积极、认真,配合度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肯定的形式可以用眼神、口头表扬,也可用盖奖励章等形式,作为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肯定、奖励和赞同,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拓展课堂知识

上一节短短的45分钟的课,教师在课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备课。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拓展课堂知识。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可能就只有一个概念、两个知识点、几张图片,如果照搬教材内容,可能让课堂内容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在每一堂课上必须学会巧妙地拓展课堂知识。拓展的形式多样:一是在导入环节拓展,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与该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二是用历史或故事形式拓展,在讲到某一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与该概念相关的历史或者故事提出来给学生讲解,很少人可以拒绝听故事,通过故事强化该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知道该知识点的来源,拓宽课堂知识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三是通过画思维导图来拓展。例如,讲到放射式版式设计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围绕放射这个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与放射相关的图形、物品都手绘出来,然后教师围绕学生的图例进行总结、归纳和课程讲解。拓展课堂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4课堂案例实用、贴近生活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课程中有很多实用性很强的实训课程,phtoshop、deamweaver、illustrator就属于这类课程,这类软件课如果不结合案例讲工具用法的话,学生不仅不容易记住该工具的用法,而且会让课程变得乏味枯燥。实用软件课程讲解,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来讲工具的用法,在学习案例的过程顺便把工具用法讲了,如在学习网页设计软件Deamweaver时,教师可以把淘宝、链家等比较有名的网站页面下载下来,作为案例,教学生如何一步步把一个淘宝界面做出来,顺便把工具的用法融入案例中,这样做,一是学生比较容易记住该工具用法;二是课堂因为案例的实用、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三是学生也能充分了解学习该知识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因而上课会保持一种比较好的状态,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该课程的效率。正因为课程例子非常实用,贴近生活,所以能够激起学生的热情,专心跟着教师一步步完成课堂案例的操作,教师无须用过多的上课技巧,学生就能保持一个很好的上课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课堂作业追本土化、追社会热点、追重要节日

课堂作业的布置需要很多技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业内容追本土化、追社会热点、追重要节日。如果是苏州的学生,在布置编排设计课程作业的时候,可以找当地老字号,如苏州的黄天源糕点,雷允上的药品的包装、海报等,让学生结合该老字号的包装海报版面和苏州地区的人文特色重新进行图文编排,这是作业追本土化;当今流行的热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编排知识对该电影海报进行图文编排;赶上春节的话,可以让学生做春节回家类的公益海报等等。课堂作业追本土化、追社会热点、追重要节日,看似普通,实则在强化课堂知识的同时,在用实例告诉学生该课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付出和学习的回报,能看到该课程知识的远景和作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下次课堂仍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艺术课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意识,教学设计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是这门艺术的设计者和演讲者,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准备,而且包括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这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是”备课”的全部过程。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是一种艺术享受,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素质。本文将在讨论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定位及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一、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意识

1.1 创新意识是搞好化学教学设计的动力

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首要的是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说,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探索精神,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化学教师在其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教学一定是乏味、机械、刻板的,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教学才能充满活力、欢乐、效率。所以,只有在强烈的化学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师生才可能在解题探讨中产生创新动机,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有所突破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师是现代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探索者,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力军和排头兵,绝不能满足于和局限于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要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对全体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搞好教学设计的动力。

1.2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对每个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新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否创造性的完成工作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这种潜能,把学生的创新欲望调动起来呢?在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教学设计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中好多性质和原理都是通过实验教给学生,而学生对化学实验又是最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充分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使设计的问题水落石出,形成系统知识。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是一个纯技巧问题,更不是仅靠课堂提问就能达到目的的。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心理素质、表达能力、教学经验,尤其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师应正视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始终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化学,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真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研究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有不同角度,本文从方法论角度提出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艺术――经验归纳法教学设计,经验归纳法教学设计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要符合认识规律、符合教学规律、符合逻辑思想、强调学法指导、引入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体现自身的教学特色。经验归纳法设计是以大量的化学教育教学经验为依据,从教学经验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经验归纳法设计需收集大量的各种教学经验,仔细研究这些教学经验,归纳出其中的先进经验要素,然后,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并以它们为依据,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突出初中化学”硫酸的性质”教学重点的设计。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一些先进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符合自己特色的突出重点的方法。

突出重点要处理好系统与重点的关系。所谓系统性是使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网络层次分明,能够体现出各知识点的地位、从属关系和彼此间的联系。在教学里有了知识系统才容易学会,也便于在使用的时候进行检索。所谓重点是必须掌握的要求较高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重点不是“孤点”,重点要寓于系统之中,在系统里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重点如果脱离了系统,就不容易找到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会使学生对重点的掌握受影响。在处理系统与重点的关系时,也要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方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才比较容易。一般情况,如果系统处理得好,就会使重点容易突出,因为重点寓于系统中,显得主次分明,条理性强,更可烘托共重点。据此可设计如下的系统:

在上例中,把硫酸的整个性质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通过板书来突出重点,同时,系统里的其它部分做烘托,显得主次分明,条理性强。最后,又以实验和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贺湘善,吴俊明.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2000.7.

[3]赵福岐,董丽花,刘一兵.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116-118.

艺术课教学设计范文6

【论文摘要】现行设计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课为例。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单一的色彩配比规律,一定程度上不能承担起全部教学功能。文章提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渗入为先导使学生对造型与技法、及色彩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同时能够把握和认识学习的方向。由此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 “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 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司 1999.6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