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弊端范例6篇

艺术教育的弊端

艺术教育的弊端范文1

关键词:中国画教育;检讨;对策

一、现状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再也不是传统文人的专利,它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已变得越来越普及。由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为主要代表,以西方造型观念来统辖中国画教育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以水墨加素描的方式来塑造现实对象,为中国画在写实造型方面的开拓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形式上确实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画迥然相异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造型能力颇强的写实中国画家,应该承认它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中国画的这个现实体系却没能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级的画家来,而且立足于西方造型观念的教学体系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大的抵触,笔墨与写实造型时常产生冲突,通常是笔墨在表达严谨写实的造型时,自身微妙丰富的效果荡然无存。

二、弊端

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不分专业的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有碍于中国画各学科的个性发展。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训练的时候借鉴一下写实造型还是可以的,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不一定也要严格的画素描,这样容易失去中国画“应物象形”的美学本质。中国画的造型不是要求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而是要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即追求“不似之似”和“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理想。单一写实造型模式阻碍了中国画造型方式上的广度,而且也妨碍了中国画造型人文内涵在深度上的开拓,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写实独尊,而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到的造型方式,更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美学内涵。

第二,在中国画教学上不够系统。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临摹名家杰作十分系统的学习国画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精神意境等各项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对绘画思想和技法训练都十分的有深度。但是现代学院教育却远远不如传统教学有系统,由于教师的经常变更,以及每个教师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从而失去判断力。

第三,现代高校中国画教育过分注重技法的练习而忽视了中国画最为重视的“道”。“道”其实就是根植于中国人意识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中国画是通过绘画的“技”来体现“道”的,这个根本思想很多人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就不可能画出有深度的中国画。同时中国画又是人文特征很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十分强调绘画的文化含量。中国画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诗书画印一体,但学院学生整天是对绘画本体的重视,想尽办法把画画得如何的细致和深入,而忽视了画外之功。

三、对策

要改变当前中国画教育的现状和纠正其种种弊端,尽管有着很多困难,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要改革现行的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制度。现行的美术高考入学是不分专业,一律实行统一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即使是考国画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考生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石膏或真人一遍又一遍的磨着光影,塑造着三度空间,对绘画造型的认识从一开始就蒙上了西画体系的影子。这种考试的方法,从源头上就阉割了中国画的生力军,这种破坏性的影响太深远、太彻底。

第二,强调临摹的作用,体现中国画的文脉传承。现代的中国画教学在对传统技法的训练和对传统绘画思想的认识理解上都显得不够深入,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和艺术格调,所画出的画缺乏“中国味儿”。要学习认识中国画的法度和精神就要深入临摹研究古代优秀的作品,就像陈绶祥先生所说:“学习的本质是临摹,学习的根本方法是重复”。只有大量而且虔诚的临摹中国画的杰出作品,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画的奥秘。 转贴于

艺术教育的弊端范文2

摘要:近几年,随着艺考热的极度升温,很多考生把艺术高考当捷径、中学为提高升学率开办艺考班、院校盲目扩招、就业形势堪忧等伴随艺考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全国艺术教育体制的弊端。

关键词:艺考 艺术教育 体制 弊端

个人简介:童晓琴,女,中共党员,2004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年9月参加工作,现就职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蹈校区,担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据统计,2007年,仅山东省艺术考生的基本人数就达20万人。从这个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高考捷径已演变成新的独木桥,艺术生的泛滥正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全国艺术教育体制的弊端。

美国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而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考生由于来自学校、家长的升学压力,不得不选择从艺之路。他们只把艺考当作一个“跳板”,被迫上了艺术的“贼船”。这有悖于艺术教育的规律,也正是当今全国艺术教育的弊端,只为升学率,却抹煞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或许有人不那么认为,但事实上当代艺术家都出自于艺术学院,在东方和西方都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学院并不只是产生艺术家,更多的是失败者和废品。我们来看看两位学生,都虔诚的向往美好的艺术而进入象牙塔,一个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一个是中国高等级别的艺术学院。

在巴黎的那位,参观完学校的各个工作室,花两个星期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某个工作室的教授和他面谈,然后老师和学生互相选择。上课是老师每星期来学校两次,学生自己去找老师交流,平时学习十分自由,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转换工作室。总的来说,是“中间轻松,两头难”。在中国的这位,完成新生的例行军训后如愿进入艺术系。首先学习基础课程,然后是本专业课程,最后毕业创作。

表面看来,巴黎的毕业生和中国的毕业生也许没有太大差别。由于中国艺术学院强化的技能训练和严厉的学习考勤制度,可能中国人学得还要“扎实”一些。但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来看看中国当今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教育部决定把教育当成一个产业来办,于是学校通过收费来“原始积累”,纷纷大肆扩招,高校之门豁然洞开。考生在匆忙培训后,轻轻松松跨入艺术院校。学生在老师一片“现在的学生基础太差,没法教”的埋怨声中艰难进入专业课程。这还不算完,学生毕业后,纷纷走向社会。昂贵的学费似乎并没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淘汰中买来一份保险单:学校没有更好地搭建一个通向社会和实现自我的桥梁。大多数人在最初的愿望被击得粉碎后,由于不能把审美观和素质转换为能力,不得不放弃艺术,转向其他行业或离开原本所学专业。市场如此这般不景气,艺术教育还能火得了几年?虽说每年全国都有十多万学生从艺术院校(系)毕业,艺术界还老闹“青黄不接”。为什么中国艺术院校培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创造力?为什么这些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在中国,艺术的现实意义在于为社会创造美,而不是培养鼓励唱反调的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压抑了实验精神与创造思维。在西方,由于后现代主义彻底颠覆了艺术本质,艺术院校顺势免去了艺术的基础教育。

一定有人提问,那么我们对学生强化进行的技巧训练,不就是白费功夫了吗?没有技巧训练如何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提出这些问题的绝对是艺术院校里的经过严格培训出来的专业教师。那么请问,你认为谁赋予你这样的权利来判断学生这样是“好的”、“会被认同的”?学生是永远没有错误的。而作为教学,西方和中国的专业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权威性,在西方,老师在面对学生的作品时仅仅提出自己的建议,作用是在其发展路线上引领而已,让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爱上这门行当,天天怀着向往去创造,不断发现乐趣然后追求。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才能继续前进,自己探索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或者技巧来解决,而不是改行。(我不是说教学里可以完全排除技能训练)这是不是对老师的要求降低了呢?不,恰恰相反,由于老师的作用在于向学生指向一种或者多种可能,教师务必在利用一定程度的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与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艺术历史和现状的信息,使他们清楚当下处境,明确什么是前人已经做过的和现在人在做什么,然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因此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既不是如同职高、技校培养一般的技术型工作者,亦不是培养精英艺术家,只能是未来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现在的高等艺术院校为了生存大量扩招生源,从技术上讲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没有精神与智慧的生产,其存在性令人质疑。所以就这一点而言,基础训练中传统的“形”、“技”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培养阐释与接受完善艺术概念。说白了,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谋略者,这是成为成功艺术家的必然因素。我们是要让他们更聪明,而不是更傻。传统基础训练的目的性轰然倒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学生“基础差”而干着急。

所以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

西方:

1、各种艺术活动信息密度最大积聚地,使学生始终处在文化前沿。

2、可以利用工作室长年累月对自己任何一个荒诞想法实践,并在反馈中证实是否有社会效应、价值。

3、经纪人、艺术团体瞄准了学生,准备来包装、推销并“双赢”。

4、社会有很高认同率。

5、有许多机会把学生的努力转化成形形色色的展出与奖学金。

6、划分仔细的专项研究计划。

中国:

1、相对闭塞,学院之间老死不相来往,连各个系亦如此,图书馆没有有效利用。

2、在固定教室、固定命题、固定教案下完成同一个作业,企图大家用闭门造车的方式一决高低。

3、学校基本不和社会发生联系,仅有学生的个别自发的行为。

4、由于“高不成、低不就”,不得不另寻出路。

5、严厉的审查制度和鲜见的专业展示,加上极低的公众开发率。

6、意识形态的课程占较大比重――见怪不惊的事实。

那么具体点,艺术既然从“道”的形上席位反还到“术”的形下居所,中国艺术教育就不能走以前“基础训练一专业训练一毕业创作”循序渐进的老路,但前面说得很清楚,我们现在还不能全盘皈依西方。何况21世纪西方哲学何去何从西方人自己都还在苦苦思索:“现代之后”是什么?是利奥塔说的“后现代”?还是麦金泰尔所说的回到“前现代”?面对虚假繁荣的艺术教育,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以开放姿态不断实践,才是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马登《走自己的路》。

[2]张奇开《艺术家,是否需要教育?》。

艺术教育的弊端范文3

论文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文中分析了两者各自存在的利弊问题,探讨了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以及如何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传统手工艺逐渐得到重视并恢复发展起来,但是某些种类的手工艺还是面临重重困难,无论从工艺手段、材质,还是应用价值等来看,都受到很多限制,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它们需要社会力量甚至是相关部门的扶持,如果目前只是依靠自身发展,短期内很难振兴,需要重整发展之路,找到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并适应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的新模式。传统手工艺注重手艺的传承,大部分是靠手工完成,其成本较高,在现代社会,比较难以适应大众需求,但也有部分高端或是特殊消费群体能接受,但类似需求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推动某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对消费群体的科学细分将决定产业的出路,决定行业的存亡。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随着一批海外学者的归来,而逐渐渗入了国内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和实施的。时隔十几年,国内这些高校仍然在继续改革和创新着,并在不断摸索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

在通常观念里,传统手工艺产业很难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两者可以找到发展的共通点,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下面我们将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探讨传统手工艺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互动现状:

以下是在当代手工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情况:2009年10月,我和几个做专题研究的学生到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对水晶手工艺产业进行考察。

首先,对东海县水晶城进行考察。东海县水晶城是东海水晶工艺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在水晶城里大多是简单加工的水晶工艺品,有的水晶饰品是按份量销售, 基本没有设计,也谈不上什么附加值。当然水晶城里也不乏精品,但是按照水晶石材的档次和雕刻工艺的精美来区分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高附加值的工艺品就是这两者完美结合出来的产物。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精品,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数量正逐渐萎缩。

其次,对当地的水晶企业、作坊进行考察。通过对当地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察发现,目前他们在传统工艺的继承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他们雕刻的佛像非常活灵活现,神韵十足。有的水晶还有着非常漂亮的包含物,比如一些有色金属矿物质,会折射出美丽的光泽,挑选这一类材料雕刻成的佛像,几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这种传统工艺品有一定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企业高层非常重视与高校间的交流,意识到传统手工艺行业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大多数传统手工业没有发展的远景规划,目前遇到的瓶颈就是只能满足对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市场需求,也就是不断复制传统的东西,形式上没有创新,消费的群体也比较局限,并且当代设计理念相当缺乏等等。我们深入接触的这家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他们已经开始在自我的定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与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交流我们有了以下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一、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成立至今的6年时间里,以前三年的时间充分融入行业, 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大。

二、确定企业文化和理念

确定“我们的灵魂就是水晶,水晶就是我们的灵魂”的企业文化,提出“艺术化设计、产业化生产”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观点。

三、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从08年引进第一批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以来,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等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通过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个案分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各自存在的利弊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交互性,对品牌意识及打造品牌的理念比较成熟 。

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拥有精湛的技艺,其产品在收藏市场上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由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等方面的“断代现象”,设计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存在欠缺,设计作品个性凸显风格前卫,由此导致设计产品与消费群体脱节。

传统手工艺的弊端: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的无力等诸多问题。

总的来讲,传统手工艺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半自动化程度,特别是形态复杂的工艺品的加工大部分还是需要靠手工来完成,即使是使用机器,人工对机器操作的熟练程度也很难被电脑程序指挥下的机器完全替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很高,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照搬和重复古人的东西,其价值也是低廉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传统手工艺产业中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及对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作用。 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结合需要找到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看清以上分析的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这样才利于制定出长远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因此我们还要逐步探索如何和企业产生联动,如何引导消费市场,以及如何增加现当代手工艺术品的附加值,这将是我们艺术设计学科将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荣四海.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艺术教育的弊端范文4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 “十二生肖”项目 深化 设计艺术教学

产学研模式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就以产学研模式成功地实现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并形成产业优势,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般而言,产学研中的“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科研机构。产学研模式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产业化为目标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模式的类型很多,国内外实施和操作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完整意义上的产学研实施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产学研作为一种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但对于与之关联的学校,特别是应用型专业的我国高校设计艺术教学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笔者作为实践者所思考并撰文的动因。

为了能更具体、准确地对接本文探讨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再释词义,对产学研做个人理解上的解读和延伸。在这里“产”还指企业、生产,“学”还指教学、学习,“研”还指研究、研发;对产学研进行诊断,针对当前高校设计艺术教学仍然存在的弊端做概括性梳理;最后开方,结合笔者主持的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重点引导项目“魅力十二‘生肖家族’玩具创意研发及产业化”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的收获与发现,着力从自己的视角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产学研模式深化高校设计艺术教学,以达到以产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

一、产学研视野下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弊端

从总体上讲,教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政策层面,它受国家教育体制的制约,也受国家经济体制等影响;从实施层面,它受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影响;从操作层面,它受教师、课堂教学环境等影响,这三个层面的关系又是彼此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目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产学研的角度去透析,传统的常规教学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其中,实施层面、操作层面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教学理念滞后。体现为高校的教学长期习惯于上传下达,教学按部就班,难以超越制度的藩篱;部分教师缺乏教育使命感,自觉创新的意识不够;加上国际交流较少,无法把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带到课堂,从而导致了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许多本科生就读期间,专业知识、设计观念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据企业反映,在校高年级学生设计的方案观念较为陈旧、适应性差,一些本科毕业生甚至无法独立完成企业或社会委托的简单项目。这些问题折射出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学校和教育者教学理念滞后的问题。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体现为设计艺术专业教师因受条件的限制,授课方式大多简单采用“三步骤教学法”(即先讲授理论,辅以案例分析,最后布置作业),实践教学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展开(很多院校的“毕业实习”课程已形同虚设),教学已难以避免地成为纸上谈兵,除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外,独立执行案例的能力也较差。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同样折射到设计艺术专业上。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当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4%。按这一比例计算(除去考研和出国深造的),还有近80万的失业学生。《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6月发起的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调查中披露,2010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30万,而在以“211工程”“985工程”学校为主的110所大学的受访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就业”一栏中就有22%左右(即138.6万)的人是“想找工作找不到”。重点院校的就业率如此,一般院校和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更低。2012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推高到680万人,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撇开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形成的结构性难题外,不少用人单位及招聘企业认为应届生“动手能力差,做不了事”,而更愿意从有2—3年工作经验的往届生中招聘。另一份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设计艺术也被列入了9个“黄牌专业”之中。该蓝皮书中突出显示了内需动力不足这一原因,也能反映出许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毕业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差这一事实。

艺术教育的弊端范文5

关键词:高校;成人美术教育;水彩课程;教学;探讨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由来已久,但是今年随着高校课改,成人美术教学的课程需要得到新的梳理。本文以水彩课程教学为案例,在分析当下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的同时引入案例,希望从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现有成人美术教育的不足,为新的教育模式开辟路径,帮助成人美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上获得提升,从而引入现有的美术教学当中,解决其所存在的教学问题。

1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现状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在于其具有的审美特性。审美即主体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进行体验和感受,从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与启迪,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把握人们的内心体验,人们能够在艺术的独特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艺术之外的事物所无法企及的,也正是艺术审美本质的表现。艺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本质也必然是审美的,失却了审美,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主心骨和独立性。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对艺术教育本质属性的理解到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判断,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缜密地分析后对艺术教育的本质下了结论: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只有突出了其审美本质属性,才能塑造美的灵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质的澄清对有效实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水彩课程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水彩课程属于热门课程,对颜色的赏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设计色彩的感受。对水、颜料、工具的掌控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艺术技巧的掌控性,而水彩本身与国画及油画互通,有一定的艺术联系,因此学习水彩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基于此近年来水彩课程受到了热追,但是其课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过于狭隘,不能全面了解水彩课程。这是因为在成人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稀释化”严重,如水彩画课程教学应当从《水彩画艺术史》开始,对水彩画的文化、兴起所处在的年代、近现代的发展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水彩画的艺术发展规律,而现代化的快速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单纯地从技法上出发,力求教会学生在短时间内如何运用水彩画,从“道”变成了“技”。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水彩画课程教学在课时安排上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代成人美术水彩画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临摹、速成、复制”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而是如同文化教学一样进行填充式教学,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一开始就是以讲技法为主,同时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复制,考核标准被设定为“临摹优秀与否”。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经历投入在技法的学习上,忽略了对于水彩艺术的了解。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艺术课程的教学,尤其是艺术史和文艺史的教学需要学生自我研读与探索,教师能够做到的是在一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而现在的教学,教师完全充当全职教育者的角色,课堂教学没有情景,分析问题过于古板,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制度,帮助学生走出填充式教学,就成为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思考方向。

3 提升水彩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水彩课程的弊端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与课程设定两大方面。作者认为,教师也在其中有一定的教学责任,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课程设定最终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所进行的教育形式,因此要解决普通高校水彩课程成人美术教学问题,从而延伸到所有教学问题,就必须从三个方向出发:第一,结合实践需求和艺术理论需求完善课程设定,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所教学生的艺术文化水平,加深其文化内涵素养,使其在工作当中能够将美术艺术与工作实践相互结合。因此,在进行课程设定时,首先应该重视艺术理论的培养,其次应当重视时间的需求,最后还应当重视实践与理论需求的结合,以这三点构筑成主要的课程设定内涵,拉开课程时序,遵照“433”理论,重新划分课时安排。第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教师的引导力,提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艺术文化知识过程中的辅助力,而并非教师的思想意识灌输,构建合情合理的课堂模式。作为艺术教学,应当将艺与术放在第一位,依托优秀的情景实践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课程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升学习的效果。最后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艺术形式与技能实践的相互融合,鼓励教师站在引导的位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完善教实结合。

4 结语

普通高校成人美术教育的研究很多,但从教实结合理论上研究的文章并不多。作者依据国外经典著作《审美价值论纲》从艺术与实践的领域出发,从教程与课程安排的角度出发,以水彩画作为案例,以研究整体成人美术教育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以教实结合为论证点,重新解读问题。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成人美术教育中遇到的业余性以及短期学习等问题,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成人教育又不同于速成班,不能够简单低将基础内容灌输式地传递给学习者。本文以水彩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实质上是要针对成人教育的现状和特殊性,剖析重要的教学模式,引导和重塑成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一定期限、短期内容的客观要求,不断地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引导,让成人在加深兴趣,在教学中深入学习。一方面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一方面要保证观念上的正确性,在教学模式的循循善诱和课程体系设置的步步引导下,不断提升学习者的认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普通高校不普通,成人教育不简单,教学模式齐全完备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经典美术读解教程(前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 A.L.Kroner and Clyde Chuckhole.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n acceptsand Definitions[M] . New York:Random House,1952:71.

[3] Additions.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4.

[4] 杜天力.审美价值论纲[J].文学评论,1992(6):44-57.

艺术教育的弊端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实施课程的改革创新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出于对子技术行业最新提出的对就业学生:任职要求的考虑,中职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也伴随国家子:技术行业职业资格的标准不断展开。改革后的中职子技术专业一课程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对中职子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传统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弊端进行修整和完善,开发了相对适用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并新设校园企业文化这一项课程,选取了试验点进行调研,对中职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依据,并提出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合理地结合,以达到校园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最终目的。

一、当前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弊端

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着重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技术性和操作性都相对较强,一味地强调理论只会给本来就懈怠学习的中等职校学生带来更大的反感。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避免课程内容按照学科体系编排、教学内容以描述性知识为主、只注重理论不设置实践环节等弊端。由于现有子技术专业课程存在这些弊端,导致中职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要求,造成企业一线人才缺乏,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实施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中职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职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目的便是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结合现有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弊端,我们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时要注意以下的几点:

1 中职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把握基础知识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重要的理论知识教师要详细地讲解,对于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以适当的忽略,做到有轻有重。

2 采用项目化教学,对于专业必修课可以兼顾框架模块教学和线程模块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理论实践结合,以掌握技能作为理论学习的最终目标,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并不断深入,提高难度,以适应实践的要求。

3 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尽量将陈旧的与专业知识、不相关的课程除去,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设置核心课程,并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开发综合课程,定期学习新知识、新工艺与新方法,加设新课程,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能与时俱进。

4 引进企业文化,将企业的技术与学校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建立实践环节,完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应用环节,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就业打好基础。这方面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地与企业联系,聘用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进校授课或派遣教师进行定期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与社会接轨的机会。

三、明确课改方针,参与专业调研

在对中职子技术专业的课改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后,下一步我们选取师范点进行具体的调研工作,针对目前的状况,我们主要制订了四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1)企业对子技术专业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素质的情况;(2)中职子技术专业的在校生对课业的满意状况以及毕业生就业的适应和稳定情况;(3)中职子技术专业实习设备、师资力量及实践地点的情况;(4)中职子技术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