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例6篇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1

目前,高校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训练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创新的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对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艺术设计 思维训练 教学 创新

一、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思维训练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设计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很弱,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所谓的设计,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所做的设计大部分都是照搬或模仿。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发现美的能力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高校的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也更加需要汲取艺术的原创精神,使得艺术与科技能够较完美的结合。设计艺术在我国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科学,如果艺术思维与设计思维形成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将会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科技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之间关系的设计思维方法,科技与艺术的紧密、完美结合,设计才会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如果能处理好这些关系,或许高校艺术设计的美好前景就会更广阔。这样的憧憬总鼓励着我们这些从事高校设计基础教育的教师,深入去探索设计思维训练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思维训练课程在设计类院校已经开设有一些年头了。据调查,很多任课教师都还是处在一种布置作业、收作业、点评作业的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教师是否能始终坚持着现场教学与学生互动的特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理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生理特性;从逻辑学的角度研究思维的形式。力图在教学现场呈现教学思想,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的即时交锋,从而将我们的思维方式暴露出来,发现了问题,才能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把艺术中的视觉表现和形象思维特点与设计的理性分析思维相结合,通过训练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创新的主动性,为学生奠定设计思维的基础,并在设计过程中提升其文化性、审美性。教育学生如何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养成高尚的人格,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思维训练课程的学习特点与创新构架的建立

中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一切都是以高考为中心,考一个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是学生们的唯一目标,所以学校都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共识是: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重视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的培养。但如何去实施?如何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具体实践的事情,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断的调整与探索,否则任何完美的理论都是空谈,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

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课程一般都是和相关专业结合在一起。例如广告专业或视觉传达专业的思维总是停留在图形创意方面,工业或产品设计的思维侧重于空间造型的想象与表达上,思维课程往往受到相关专业训练的约束。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思维训练,要加强对我们现实世界的理解与观察,对事物的探究和发现美的能力,对视觉表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思维训练课程提倡通过大量的图书阅读和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来开启学生思维的窗户。通过杰出的艺术大师作品和广泛的优秀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其视野,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维训练课程反对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其画画这种闭门造车的传统做法,而是把思维的开发作为创造力的基础,并且把艺术的想象力思维和设计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开启学生的心智。

思维训练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这比基本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师生之间互动或学生之间互动,对同一问题能表现出不同认识的思维角度,能对比出思维的相似与相异,使得个体单一认识的偏向,得到多向或多维的思维扩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对学生强调,所设计的物质产品基础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义,鼓励创新、鼓励超越规范,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束缚。使设计的作品体现人文情怀与理想寄托,是理性思考与感性想象的综合。由此训练出的设计思维就是主动的、富于文化性的、发展的创造性思维,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和设计的理性思维的结合。

三、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安排的探索

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团队式教学。团队教学的优点在于团队组织教学现场师生间的讨论,以这种方式来实现教学的基本构想,使得教学思路变得更为清晰,创意方案更完整。先是大班讲座、作业用投影方式进行讲评,之后分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小班辅导,教师与学生个别的交谈的方式。集体授课的方式能很好地集中不同教师的不同知识经验,避免个别指导的局限性。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创新,不仅要在授课的内容方面有所创新,而在教育模式上也要结合现实条件进行创新,让师生都以一种快乐与兴奋的状态投入其中。因此,课程开始前任课教师们要在一起进行备课,进行教学讨论,在教学讨论会上提出基本的教学设想,对思维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快题”训练。集中对理性思维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作为第一阶段的主切入点,并确定“快题”训练内容。教师分别进行相关的艺术与设计图片的搜集,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分析。随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审视,以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学生,要改变过去等待标准答案的学习习惯,要自己主动贯穿于直觉、视觉、知觉、思维、理解、创新的整个过程。多与教师、同学交流,不封闭,不视存在为合理,不视规则为真理,要敢于挑战权威。改变单向的视角为多向视角,要进入从习惯于“唯一”到“各种可能”的状态。不限定主题和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对现实形象的广泛观察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素材,然后再分析感受到的东西。其实分析事物的过程也是分析自我的过程,从分析中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通过联想与想象,最后形成的设计,其结果必然是多样化的。如果教与学都能保持这种自由交往的状态,互动的课堂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活跃交流场,各种设计思想的集散地。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2]王受之.中国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2001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 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2

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中国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的二大教学倾向,在长期西式教学模式的训练下,学生缺少东方审美意趣的学习和传统文化语言的延续,及西式基础教学训练方式对学生各专业的学习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新时期,我们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设置、美术学的基础教学、平面设计的基础教学、空间设计的基础教学等。在厚基础、厚文化而再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探索,使学生更好的具备综合艺术功底和更实用的基础教学训练。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我们尝试将“技能性研究”延伸到“艺术思维训练研究”,结合西方当代文化审美和保持中国特有的传统语言;我们探索指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结合感性思维,了解美学形式规律,引发专业思考,学习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既具有美术文化素养和绘画技术,又具有设计的形式语言解读能力,使学生具有“专业化”与“创造性”的艺术基础语汇能力,便于学生将艺术基础学习更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各专业创作实践中。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方式探索

艺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世纪开放的、动态的国际文化空间中,我国的艺术教学以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为宗旨,积极维护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上,探索美术教育改革实践的新路。在艺术教学中传统的构成学科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已经开设多年,其教学内容、模式和手段等方面已经逐渐固化,需要改革创新,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通过艺术基础教学的改革,探索训练学生能够恰当的运用绘画造型语言,表达思维意图和艺术情感。同时,通过对构图、造型、色彩、时空、肌理、材料等六大方面的形式原理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造型创新的思维能力。

艺术基础课程从形式理论方面讲授绘画形式语言的基本规律,从绘画的“技能性研究”延伸并提升到绘画本体的“原理性研究”,指导学生从形式层面和语言思维层面理解艺术造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技术与材料在不断的更新,高校美术教育也随之不断的在改革与创新,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维与审美意识。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重点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上,力图建立造型基础教学的新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经济、文化发展。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一)深入理解艺术基础教学每个环节的作用和意义

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是在深化学习专业设计前所必修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探索与研究设计造型中的形态、色彩、材质、构成方法、形式美法则等多方面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接受扎实的设计基础训练,掌握艺术规律的原理方法,同时奠定设计语言不断创新的基础。

传统的综合绘画造型教学主要是针对美术学绘画专业的基础教学而设立,对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理解和把握综合造型的运用特点有很大帮助。传统的构成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中已经开设多年,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新的基础教学课程中融入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并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

艺术与设计的传统基础课程有素描、线描、水彩、速写等基础造型课程。在以往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课程中大都设置一样的基础造型课,这些基础课程普遍都倾向传统训练方式,都是再现描摹客观现实和研究常规的光影、色彩规律。美术教学的常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再现客观现实的造型能力和准确表现色彩环境语言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基础课程的设置有了新的改革趋势,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毕然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重点培养专业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思维的专业能力,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起思维训练的指导作用。

(二)不同专业学科对艺术基础教学的不同需求

通过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训练,弄清造型的生成规律及不同造型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由绘画语言装换到设计造型语言的能力。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不同发展历程,并学会将西方造型的结构特质元素和中国造型的表现特质相融合,丰富造型的多种表现途径。使学生认识综合绘画造型,学会用“绘画造型意识”去审视形象。并了解造型基本方法要素,使学生掌握局部入手、主观取舍、运用对比、强化特征、注重节奏、夸张处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造型法则。

根据艺术与设计专业不同课程的设置,我们重点研究基础课程的创新改革。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色彩、设计基础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手绘表现技法、版式设计、传统纹样(图案)设计、图形设计(创意)等基础艺术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落实艺术专业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奠定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和新高度,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基础课程的需求方向必需对基础课程做出改革和探索。

明确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和方向是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奠定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中,对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线描、构成等课程的创新语汇加以改革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拟向思维、跳跃思维等等创新艺术的多种表现思维形式,同时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想象性思维的训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多媒体设计专业、动画设计、影视合成等等新时期的各类艺术专业课程。

四、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3

一、造型基础训练

造型基础是美术与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扎实的造型基础,才能提高艺术设计的造型能力以及艺术审美水平。设计素描不能违反自然物象的本质,并对自然物象之间的形态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以及创新意识从而将设计意图传递出来。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进行培养。

第一,客观物象的核心是形态结构。任何物象都存在于繁复缤纷的世界当中,外部形象的具体特征往往由内部结构关系所决定的,研究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象世界之间的联系。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平面的媒材上创作出三维立体空间,因此必须对物象结构以及形态关系进行准确把握,同时还必须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素描要素。点是客观物象结构关系基础单位,点的合理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物象形态形成,不同画面以及点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意趣也各不相同,点具有将人们直接引入到视觉表现中心的功能。线由点组合而成,线是点的指示方向。线在结构素描中能够直接反映出视觉效果,线的不同表现形式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比如线的轻重、缓急、粗细、虚实、力度的不同都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因素。面又是由线构成的,其形态关系通常是由黑、白、灰组成不同的角度、形状、面积,在此基础上分割处理体现出客观物象形态布局等并对结构形态以及造型特征进行巧妙处理。结构素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超越物象形态的表层,通过对物象空间想象以及理性分析,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造型基础,培养学生认识、观察、表现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新形态意识的能力。

第二,物象的表象素描训练有助于对客观形态的表层进行研究。比如物象形态的体积感、空间干、质感、量感等,培养学生运用写实的手法掌握更多的设计造型词汇,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不管是自然形态或者是人工形态都能够被人们感知,学生根据这些物象形态特征抓住其形式要点,并通过描绘刻画、形态比例、空间缩放、结构调整、明暗、透视等相关元素将形态关系加以呈现,运用视觉感性认识并充分结合理性分析,准确把握习作的整体感,将现实中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呈现在一个形式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因素而并非单纯的客观事物的再现。个人的理念不同导致所处理之后的物象形态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深入体验物象使得所设计的视觉形象尽量与自己的主观意识接近,甚至能够深入刻画到微观的表现中,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物象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其艺术创造力。在对物象形态深入了解、掌握的前提下而进行的造型设计,其实质是一种主观设计与创造,并且这种创作源自于物象世界的本身,建立超越物象形态的视觉形式,这种视觉形式涵盖了宏观与微观两种形式,通过对这两种形态的研究为下一步研究表象关系奠定了基础。使得传统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赋予设计素描更多的时代特色,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信息计算,从而使得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能够更好地符合人们的视觉需要并能更好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理性分析方法,除此之外,学生应加强设计素描形态表象方面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设计实践训练过程中,不能失去物象形态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挖掘设计范畴的想象力,并不断提升设计作品的形式意义以及实用价值。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4

【论文摘要】现行设计基础课程,以素描、色彩、色彩构成课为例。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形式上仍强调造型、技法与单一的色彩配比规律,一定程度上不能承担起全部教学功能。文章提出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认识与体验为中心,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的渗入为先导使学生对造型与技法、及色彩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同时能够把握和认识学习的方向。由此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wWw.133229.COM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司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三联书店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2006.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5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 素描 色彩 色彩构成 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课程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 “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 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 “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 

传统基础课是目标式教学方式,有碍学生感性认知的发生、发展。另外,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其训练的单一性很难完成学生对色彩的真实感受和更高级透彻的理解。而“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看重教学中的过程,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视觉洞察力、开拓视觉思维想象力、体悟艺术表现语言这些阶段过程性课题实现的。异是萌发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及创造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社会责任感,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杜定宇 译 世界图书出版司 1999.6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 三联书店 2001.12 

[3]视觉同盟网.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专题, 2006. 

艺术设计思维训练范文6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设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每年毕业生数量约10多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数量,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引起了我们的思索。我们一定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利用丰富的艺术资源,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的培养,突出实验性与前瞻性。学生真正要适应社会,真正培养的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要适应社会,而不是技术要适应社会,技术要高于社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几门基础课——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往往抹煞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和培养有较强的个性表现力、创新能力、有前瞻性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这层功能。三门课程的教学实验改革,各校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强调造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除去这两点外,还应教什么,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什么才是高于单一课程,贯穿艺术设计教育的本源问题?毋庸置疑,是艺术审美。艺术审美引领着艺术设计教育中一切要素的走向。所以,深刻意识到素描、色彩以及色彩构成课程除却造型、技法以及单一的色彩配比以外,还能通过“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给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艺术审美训练的平台。而恰恰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现时代设计教育的目的与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三门基础造型课程,在全国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体现为两大倾向:一种是强调“设计性”、理性化的教学,其弊病是缺乏对学生艺术审美修养的培养,容易养成学生肤浅的形式主义观念和漠视设计艺术性的匠人品位,对学生造型创新思维的培养仅停留在空洞的形式层面。二是脱离设计特殊性,强调造型表现的技术性,造成学生思维禁锢,审美僵化,使之较难与后续课程链接。两种倾向都容易导致课程内容偏缺与方法盲目。“艺术视觉思维的训练”“艺术表现语言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略掉,恰恰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设计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桥梁。这也理应是这些基础课课程所要承载的教学内容,而并非要到进入设计专业课程后才要做或才能做到的事。

二、领会艺术的思维与表现

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我们学到了如何思想。”这反映出美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这也是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如何训练学生学会思想,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教育者研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开中国艺术教育界也因此开展了系列学术争鸣。中央美术学院由周至禹教授领军,率先对本部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并已成体系。强调设计的学科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组织课程的建设。

众所周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设计教育,是极其强调“思维训练”的。而设计基础课同样强调“思维”训练,不同的是根据课程特点,偏重于对“艺术的思维”训练,而且是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去领悟,以达到教学目的。整个过程中“艺术的”这个前缀非常重要,因为在整个设计教学体系中,没有哪门课能如此直接地把学生领入与“艺术表现语言”对话的语境,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艺术思维”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审美广度与深度的引领,很容易让学生步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审美高度,学生对造型以及

技法的理解不再是概念化的,而是个性化的。最终,达到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全部教学目的。

三、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1.在“艺术的思维与表现”的体验过程中,强调艺术审美素养的训练。审美的觉悟需要通过感官对环境和客体的体验、思维对视觉的想象,最终由手准确地在载体上表达出来,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构成了视觉思维的全过程。根据所授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突破传统设计基础教学的单一思路,强调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艺术与设计双重性,建立合理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设计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在掌握具象和抽象造型规律的基础之上注重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艺术视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艺术语言表现规律的体验,并通过基础课学习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造型与色彩之间的高级和谐。最终实现学生艺术视觉洞察力与艺术思维创造力以及艺术语言表现力的和谐进化。

2.从目标式教学转型为过程性教学,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领悟力及艺术个性和创造力。周至禹教授在中央美院设计系实验教学丛书《过渡——从自然形态到抽象形态》中写道:“重要的仍然是过渡过程中的思维训练,用脑画画,启发心智,用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探索造型要素的各种可能性,其意义甚过了局部作业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