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例6篇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1

通过对本专业主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版图设计-FAB工程-封装测试-芯片应用”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其中“一体”指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两翼”指以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两个支撑点。在专业能力上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掌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工艺技术流程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封装与测试技术,具备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和产品检测,集成电路生产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保障,集成电路芯片初步设计等能力;在方法能力上,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掌握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合理制定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能力;在社会能力上,重点培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团队协作、踏实勤奋等精神。三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构建“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结构配置而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在整个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专业根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从实践教学内容的结构、能力训练的项目选取和教学实践的实施三方面来构建。1.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多层次、多模块、多环节按照IC产业链的“IC设计-IC制造-IC封装测试-IC应用”这一工作流程,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集成电路设计”、“微纳加工技术”“、芯片封装测试技术”和“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四大环节,从而构建“模块化、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同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课程对学生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一角度,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专业基础实训,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共建实训室是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主体;第二层次是微电子技术专业中等职业能力实训,以校企共建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承担主体,实训内容为IC设计基础实训、IC制造、封装与测试实训等;第三层次是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为承担主体,内容为数字线路设计综合实训、IC版图设计综合实训等;第四层次是本专业综合能力实训,以多元化实训方式为主体,实现途径主要有: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实践创新以及社团活动等。2.能力训练的项目选取———分级、交汇、贯穿在本专业中,课程实践教学中项目的选取体现“分级”“、交汇”和“贯穿”的特点。项目类型主要包含:教学项目、模拟项目、企业项目。项目的选取根据对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为依据进行“分级”。交汇则体现在关联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训中项目的交叉,比如,在《IC版图设计》实训中选取的“非门”电路的版图设计项目同样可以用于《IC制造工艺》的实训中,二者相互补充,互为依托。所谓“贯穿”,则是选取的项目可以贯穿出现在实践教学的不同阶段,例如,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项目就可以贯穿至后期学期项目———单片机产品设计与制作中,实现一脉相承。3.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三课堂、三平台、多形式微电子专业本着“融‘教、学、做’为一体”“、产学研结合”“、校内学习与实习工作一致性”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三课堂”联动“、三平台”依托、多形式并举的实施体系。“三课堂”中第一课堂以常规的教学计划内的实训课程教学为主,属于必修部分。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以自主性学生活动为主。第三课堂则主要以真实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岗位实战为主。“三平台”则是实践教学中重要的依托平台,即社会实践平台、技能大赛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多形式”则是指实践形式和实践场所灵活多样。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三课堂”联动“、三平台”依托,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灵活多样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多元融合”特色的实践条件体系

由于微电子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费用极高,一般高等院校根本无力承建。为此,本专业在实训条件建设上立足于“合作”,即在政府投入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社会资源,包括设备制造商、原料供应商、苏州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等,以“互惠共赢”的方式来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体现“多元融合”特点的实训室建设之路。目前,以政府投入或学校自筹资金方式建立了微电子基础实验室、IC版图设计实验室等。与设备供应商联合建设了EDA实训室和嵌入式系统开发实训室。此外,建立了中科院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与苏州瑞萨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瑞萨”定向班,初步探索出了体现“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本专业充分有效地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项目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拓展和夯实专业技能实训,加强专业建设。学生在核心技能的实训主要依托苏州园区两大公共实训基地采用“实训嵌入课程、校内外课堂交替”方式进行。其中,借助中科院纳米所纳米加工平台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设备和技术优势,完成半导体加工工艺实训。IC设计的综合实训则借助于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进行。这种方式一方面弥补校内实训项目资源和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企业真实项目,与校内实训形成能力递进式的训练模式,学生可在相关的职业岗位实践中担任不同的岗位角色,不断提升岗位能力,逐步建立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体系,从而实现由“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梯度转变。

(四)“软硬结合”的实践管理体系

整个实践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管理体系的科学组织、协调和约束作用。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上,主要依据学院颁布的实训室管理制度、考核手段,和各级管理机构,相互协调配合,负责实训室(基地)的具体规划、具体建设与日常管理。在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则是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之下成立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质量监控与考评等。在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实践(实习)计划、实践指导书和实践报告等。

(五)“多元一体”的评价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通过课程和实训项目的考评来进行,紧扣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目标,重点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制定不同的考评方案,提出考评成绩的构成与比重。比如《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是一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该课程的考评充分体现“多元一体”的评价特点。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20%+期中20%+期末成绩60%(其中:技能考核占20%,理论考核占40%),其中,技能考核以纳米加工平台实训成绩为主。学生的实训成绩则由出勤、表现、实训报告、光刻产品质量共同确定。

(六)结束语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2

[关键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04

随着现代社会上各个行业及领域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各个行业对于高技能人才也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在当前电商行业领域内,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及方向。在这种大形势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当积极培养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并且要积极通过有效措施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更好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

1高技能人才内涵

“高技能人才”是近几年在教育行业新提出的一种概念,通常情况下而言,高技能人才要具备必要专业理论基础,能够将现代化操作技术及设备掌握,在实际生产及服务过程中能够将各种高难度动作完成,并且应当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其属于高级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社会上各个领域内急需的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而言,其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素质,即基A素质、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

首先,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相关基本素质。在当前社会上各个行业及领域内,高技能人才往往都从事于一线工作,就素质方面要求而言,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其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其二,要求其具备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应保持良好态度,要能够积极认真工作;其三,需科学合理处理相关人际关系,维持人际关系良好。

其次,高技能人才需具备一定技能素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属于主要技术劳动者,因而必须要具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术,这一点属于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体现,在具备这些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更好从事生产工作。另外,还应当具备相关辅助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及积累经验。

最后,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一定能力素质。对于个人能力而言,其属于个人素质及知识的一种外在体现,通过不同能力也能够体现出个人所具备的相关素质及知识,同时个人能力也是各种工作能够得以完成的基础。对于高技能人才而言,其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在具备这两个方面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保更好执行相关工作,为工作更好开展提供良好保证。[1]

2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21培养高技能专业跨境电商人才

在当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对高技能专业人才加强重视,积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及专业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从事相关电商行业工作。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对高技能专业跨境电商人才所需专业知识及能力加强认识及了解,并且应当以这些专业知识培养作为目的,从而使学生专业技术及专业水平能够得以提升。

22培养复合型人才

对于当前社会上的电商行业而言,其属于综合性比较强的一个行业领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及内容,包括管理学知识、物流知识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而对跨境电商而言,其还涉及商务英语知识及外贸知识。所以,在当前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能够更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必要方面就是应当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及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除在电商运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培养之外,应当在管理知识、物流知识及商务英语与外贸英语等知识及技能方面作为入手点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提高各方面技术及能力掌握,最终可使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得以实现,最终为电商行业发展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

23培养创新型人才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上各个行业及领域内对创新人才也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对于电商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就当前电商行业发展而言,其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电商行业仍不是十分规范,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传统理念及商业模式也会影响电商行业发展,特别是在跨境电商领域内,因而积极实现行业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需要,也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所以,在当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能够真正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使其能够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必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当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重视,使学生能够形成创新意识,并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及相关途径培养其创新能力及水平,能够具有一定创造力,从而保证其今后在电商行业领域内积极拓展,从而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更好人才支持。[2][3]

3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合理设计人才培养课程内容

在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为能够较好实现课程体系构建。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过程中,高职院校及教师应当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对于人才实际需求及要求充分了解,在此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加具备科学性及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培养高技能人才。另外,在实际课程设计过程中,对于理论课程比例与实践课程比例应当合理设计,使理论课程内容及实践课程内容能够实现有效结合,最终使学生理论能力及实践能力均能够得以提升,促进其更好发展。

32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在当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法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关键内容,对于人才培养效果及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高中院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要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对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运用,可选择探究式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及实践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得以提升,使其技能水平得以提高,最终保证其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

33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技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不但能够为电商行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并且对于学校教育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使学校及企业之间实现双赢。在实际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与社会上的电商企业加强沟通交流,使学生更好进行开展校内实习,同时学校也可安排学生到电商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使其能够尽早了解今后实际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自身提升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也能够获得一定经验,对学生自身及企业发展均十分有利。[3][4]

4结论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电商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因而对于电商行业内高技能人才也就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清楚认识当前形势,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重视,积极选择科学合理培养模式对跨境电商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同时应当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便为更好进行人才培养奠定理想的基础,促进高职院校及电商行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新形势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2]朱超才“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2)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3

一、基础能力平台加岗位能力拓展

以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交通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重点完成括运输调度、管理业务、货物跟踪业务、采购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搬运装卸技术如电动叉车等、物流信息处理业務、报关报检业务、办理货运业务、物流业务管理等物流专项技能实训。

例如在仓储管理专项能力培养中,根据仓储岗位流程,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包括能力训练任务名称、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持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训练结果。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仓储技能重点。

另外,还需要通过虚实比的方式构建仿真模拟实训项目,替代了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取相应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企业项目入校

重视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紧密合作,建设校中企、校中店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招商局物流集团提供的北京及全国仓储6个以上数据接口对接,实现远程现场环境的运用监控,主要有仓储资源、自建、自有、外租及合作经营多种模式的仓储环境。包含横梁式立体仓储区、贯通式立体仓储区、平面仓储区、平面仓储区、收发货备货区、收发货平台、流通加工区,涵盖了金佰利项目、阿克苏项目、京东项目、卡夫项目等典型合同物流运作项目等场景以视频的方式对接到实训区,可以实施物流现场教学。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完成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实训,如通过物流业务订单,完成物流运输、仓储配送、搬运装卸、货物跟踪、物流信息处理与物流管理等物流综合技能实训。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4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为职业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职业教育包含有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一种以职业培养为主的教育观,适用于任何能够实践操作的专业,从狭义上看它是指通过传授进行某种技术人员的培养,传授的内容包括知识、相关技能、职业态度等。根据我国的就业现状,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对职业教育广义含义上的理解,是在大职业教育观的是视角下产生的,它要求从社会系统论、生态论为理论基础,对职业教育进行内外部的考量,进而构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能够适应我国对人才的高端性需要。随着我国发展的国际化,英语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英语的使用,面对这种现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英语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加强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英语专业人才具备就业竞争力。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高技能型培养能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中对高端人才的需要。

2.能够满足职业个体的普适性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职业人才的个体需要为基准进行普适性培养,使他们具备的英语职业技能能够适用于任何英语相关专业的职业需求,在他们对专业感兴趣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使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在具备英语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能力。

3.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广泛性需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面向受众的广泛性,使生活中的任何群体都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提高自己的职业需求,对英语专业而言,许多前几年毕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经过相关的英语技能培训,使他们只具有英语相关普遍技能,而不具备特殊的高技能,例如口译、笔译等专业技能,因此,开放性的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大众的自身需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策略

1.加强英语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校对课程的设置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综合要加强英语专业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例如对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口译英语等课程的设立,让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课程选择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相关技能的培训,这样的选择能够为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不同职业技能,进而提升自己的求职面与求职竞争力。

2.加强职业英语培养方案制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技能性英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师进行学生培养的基本原则,在制定职业英语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依据英语专业的自身特点与优势进行设置,例如在商务英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其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英语进行相关的商务贸易、谈判等活动,因此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上也要具备商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水平,进而达到英语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将课堂英语教育与实践英语教育相结合。在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背景的英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依据英语专业的不同方向与行业特点结合起来,把握行业要求的技能,进行实践性的培养。在我国企业中,对英语专业高技能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培养基准,通过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英语综合职业技能,这种技能既包括职业技能也包括职业素养。高校在把握时代变化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课程调整与培养方案制定提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高技能培养。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5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六个融合;高技能人才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本着面向社会拓展办学资源、依托社会提高办学水平、服务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念,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摸索出了校企合作“六个融合”培养体系,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院与企业融合

陶行知先生说:“过什么样的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怎样学就这样教,怎样做就这样教。”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性能力,包含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能力,是个人与环境相处中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只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现。学院与企业融合,就是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研发公关项目、共同组建实训基地等,形成利益获得和风险承担的共同体,做到“企中有校、校中有企”,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打造一个真实的工学环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逐步提高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无缝对接,培养“三所”满意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二、教师与技师融合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又要是职业中的技能高手。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定期安排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把企业中最新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绝活带回学校,及时充实到教学体系中;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能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指导学生技能实习过程中,不仅丰富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熟知相关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通过不断引进、培养等措施,加大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的培养力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彻底改变原有的高校教师下不了车间、企业专家上不了讲台的尴尬局面,实现“教师+技师”的有机融合。

三、理论与实践融合

通过校企合作,强化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一入校就指导学生依据社会需求,分析自身的兴趣与爱好、能力特点,确定职业技能发展规划,把本专业的特定能力、通用能力、核心能力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在“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熟悉“应该怎样做”、“如何做得更好”,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素质培养环境,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技术的能力、反思革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融合,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教、学、做、练、创一体化的实训室的建设力度,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教边练,边学边做;另一方面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建设,不仅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技能训练的平台,而且成为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四、教学与竞赛融合

举办科技竞赛可以将创新意识、科级以上、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深化、能力提升、择业发展,是大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在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与竞赛的融合,有助于在教学中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给学生提供展示技能水平的平台,促进学生把技能的自主训练当作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技能大赛形式营造大学生学技术、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自觉地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方法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技能技术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用大学生的创业来带动就业环境的改善。同时,通过教学与竞赛融合,挖掘学生智慧,积极为企业解技术难题、输送发展的创新火焰。近3年来,学院先后有310名学生参加了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省级奖励27项,获奖学生达135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特别是就业质量名列前茅,85%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

五、教师与学生融合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扩大,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及时的调整,学习也就成为终身化、自主化、网络化、开放化。教师与学生融合就是要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自主学习理念。通过在低年级学生中建立“导师制”,让学生从入校就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之中,通过师生长期相处,教学相长,让学生不仅掌握未来就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束缚的创新思维模式;通过让教师担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的指导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学习、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不断开拓教师科研视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六、学业证书与技能证书融合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范文6

关键词:数控设备维修 高技能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数控加工设备逐渐增多,企业迫切需求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但目前职业院校数控设备维修人才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本文对数控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课程体系,一般被认为是围绕培养某一方面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搭建的课程框架。课程体系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理念和课程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二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编制出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及符合实际的教材,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三是教学方法、实训条件以及考核办法,这也是课程体系从宏观到微观的构建思路。

纵观各种不同的课程体系模式,可以看出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1.灵活性

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开发、审核与评价上,课程体系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针对一个专业群的任何一个阶段,尤其是更新方面。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对师资没有严格规定,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导致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与技能,否则就会被淘汰。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坚持产教结合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坚持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融入生产过程。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不可能让企业承担学生的技能训练,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在我国难以推广,尤其在西部工业不发达地区更是难以做到。

二、培养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原则

笔者认为,应基于现代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方法。基于现代企业要求构建一体化模块式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或者说教学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能让学生充分融入生产环境,毕业即可上岗,满足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1.课程体系研发原则

课程体系的研发必须基于一个科学、合理的研发程序,经过博比特、泰勒多年的研究,这个程序有四个环节,即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

在这个研发程序中,首先是研发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工种的职业定位,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二是确定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环境,将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三是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依据,针对企业对数控技术维修人员的能力需求,设计所需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创新内容;四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五是强化技能训练:以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

2.一体化、模块化的内涵和设置原则

(1)内涵。所谓一体化教学,即是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地掌握理论、实践的授课比例,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模块是工作的一个部件、组件,介于整体与零件之间。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模块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模块化是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2)设置的基本原则。

①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将数控设备维修专业分成若干模块,如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模块、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模块、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等,凡是与上述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笔者学校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上下功夫。除了设置专业主模块以外,还配置了基本素质与能力模块,如高等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等课程。这些模块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构建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遵循弹性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根据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出发,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设置模块时遵循复合型原则。每学期都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④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挂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尽量挂钩,在内容上保持一致。模块教学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参加技能考核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日后就业就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3.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的创新点

(1)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传统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能力定位不准。学校对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了解,教学计划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能力不强,不能迅速顶岗。二是知识定位混乱、知识点重复,缺乏优化配置,理论教学课时过多,淡化了实训教学;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离,导致了理论不能为实训服务、实训不能印证理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教学大纲的依据是“三个具有”:一是具有岗位就业竞争力,二是具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三是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由此确定能力目标以及具体培养目标,设计能力训练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本课程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编制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大纲。

(2)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组织和教师备课的依据,也是教师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根据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行业职业标准,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学习单元或模块都需有具体的理论和技能要求,以此确保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计划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学科教学,而是落实培养目标、训练职业能力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3)一体化模块式教材。一体化模块式教材应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块式的生产任务引领教学形式设计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切实做到所教、所学、所用衔接。

(4)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要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仿真实训教学,还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场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场地将传统的教室、仿真实训室、实操训练场地合为一体,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每个模块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设置,使其符合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需求。

(5)一体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师资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学人员既取得技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又取得与岗位能力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至少高级技工职业资格),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软件教学,还能指导实操训练。一体化师资还应具有丰富的工艺知识,能熟练地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根据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

(6)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设置的成功与否,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现代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还应进行客观、多元化的评价。因此,应当着力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由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制定,切忌由教学部门单方制定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三、培养数控设备维修高技能人才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案例

1.课程体系框架

2.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

(1)基本素质与能力:素质教育课程、高等数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2)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工程制图Ⅰ、工程制图Ⅱ、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

(3)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PROE软件应用、机械制造基础、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

(4)数控机床维护、保养、维修: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数控机床原理与结构、液压与气动、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实训。

(5)数控机床销售、售后服务:市场营销学。

(6)生产组织管理:工业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