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范例6篇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范文1

一、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演变

八十年代后,计算机开始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当时用得比较普遍的有国产的中华学习机和美国AppleII型机(俗称“苹果机”),这类机器内嵌了BASIC语言的解释程序,一开机就可以直接输入BASIC源程序,使用十分方便,深得初学者的喜爱。所以BASIC语言几乎成了学校计算机课程的代名词,所有中等学校甚至有些大学里的公共课程、计算机课程全是清一色的BASIC语言。这种情况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苹果机的内存很小,也没有硬盘,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真是太乏味了,可当时的人们的确玩得很开心。后来PC机传进我国,内存一下扩大了10倍,而且配有硬盘,应用程序也比苹果机多得多,所以一下子风行开来,很快取代了苹果机的地位。BASIC解释程序也不再内嵌在硬件里了,而是与其它语言一样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磁盘上。不过,由于BASIC语言的易于理解、调试方便等优点,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首选教学语言。

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初,桌面办公系统的概念开始流行,汉化的WordStar、国产的WPS等汉字处理系统渐渐成了社会上计算机应用的主流。显然,再教第一代的BASIC语言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撇开BASIC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不讲,光靠学校里上的一点课要使学生编出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也是不现实的。大家开始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首先应会使用,其次才是了解其原理,开发应用程序。于是,很多学校与社会上的通用考试同步,把最实用的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定为学生的计算机必修课,而把本来处于霸主地位的BASIC语言给清除掉了。后来操作系统从DOS(Windows3.X)到Windows9x再到Win2000/XP以及现在的Win7/8经过了多次升级,但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在硬件飞速升级换代的推动下,系统底层软件也频频升级,应用软件更是百花齐放,让人看花了眼。文字处理软件从单纯处理文字到图文混排、超级链接、多媒体插入、电子扫描字形识别(OCR)、语音输入等,图形设计与处理软件从点阵式到矢量式、从模拟画笔到自动生成、从2D到3D、游戏软件从用于娱乐到用于各种虚拟训练(如飞行、汽车驾驶等),还有那么多的电子表格软件、管理决策软件、网络导航软件、电子教学软件等等,今人目不暇接。到底应当学什么?真有点不知所措之感。这种情况使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变得五花八门,计算机培训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而开设课程的初衷倒变得模糊不清了。

笔者以为,对在校生的一门必修课,如果也搞成培训,那就有失偏颇了。计算机课程仅仅是作为一种技能来学还是作为一门科学来学,这是社会办班与学校学习的最重要的区别。故特提出如下几条原则:

1.实用性

也就是工具性,要使学生学以致用。这是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

2.先进性

学校教育应有一定的超前性,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要把最先进的东西教给学生。社会上的通用考试,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学校的课程也搞成与通用考试一样,那学生毕业后对新软件就会无所适从。所以学校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

3.基础性

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除了学会几个软件外,还应该学一点简单的原理及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样能为将来学生自己的发展打好基础。新软件一学就会,出现简单的问题也能自己处理。所以学校应当教一点比操作技能更基础的东西,通过一个软件教会学生用一批软件,使学生处于优势地位。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应当学一门新一点的、相对功能完整一点的计算机语言,主要是为了深刻地理解原理,为进一步发展打开一扇窗户。

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内容

内容的选择,应当根据所学的专业,分层次地进行。计算机软件那么多,但其中很多专业性的,如园林设计软件、作曲软件等,对不搞这个专业的人几乎没什么用;有些是娱乐性的,也不属于学校教学的范围;那些辅助教学软件,是借助计算机来学习某一门课程的,用不到在计算机课上来学;有些是开发性的软件,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只要择其一二学一点就可以了。根据前面所定下的原则,笔者将课程分为基础、提高、选修、兴趣四类:

1.基础类课程

属于“扫盲”性质,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的常识,WindowsXP/Win7,WPS2007/2012或Office2003/2007,VFP6.0,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将来的社会中计算机肯定会像今天的自行车这样普及,谁不会用计算机就会寸步难行。

2.提高类课程

对于与计算机关系较为密切的专业,可开设相应的提高类课程,使学生在与专业相近的方向上能有所发展。如计算机硬件与维修、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高级语言(如C/C++,VC/VC++,QB、VB, VFP、JAVA,……)、工具类软件(压缩工具、查毒杀毒工具)等。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在初级的基础上加深加强,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他们提高一个层次。

3.选修类课程

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或多个专业软件,以使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分优势。如CAD建筑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CorelDraw平面设计、3DMAX图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学好其中任何一个,将来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类软件对机器硬件的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技术要求也较高,所以不宜全面开花,以选修课、学分制的形式为佳。

4.兴趣类课程

这是对少数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设计和开发两类,以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计算机照片处理、计算机绘画、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规划设计、计算机建筑效果图、计算机三维建模,自编小型实用程序等等,题目定得小一点,学得深入一点,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这类课程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样才能培养出艺术素养较高的电脑制作和开发高手。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范文2

关键词: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范文3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技能型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生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能力。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医药类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水平、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是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所需的。因此,迫切需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做相应的一些改革。

1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重视这类课的学习意义,不清楚这类课的学习目标。认为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只是普通的基础课,从而缺乏学习动力,马虎应对。对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认识不清,导致学生只注重专业课。

(2)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计算机资源未能物尽其用,学机比例失调。在我校,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和行业优势比较明显,生源普遍较好,学生多,机房少。但由于可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有限,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

(3)课程安排存在不足。计算机基础课只由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组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只安排在某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着很大难度。

(4)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不均。有些学生来自边远山区,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虽然学习热情高,但苦于基础差,无从入手。实际上,大部分学校没有实施分层教育。

(5)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大多学校没有提供课外上机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得不到很好地发展。

(6)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单一,没有真正把计算机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没有与专业课课程有效结合起来。

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措施

2.1 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这个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联合起来共同处理,首先学校修订合理、适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权衡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比例,让学生明白学好计算机基础课无论是对医药行业的信息化,还是对以后从业的需要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在上第一次课时候会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整体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 以实践为导向,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众所周知,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多动手,多上机才有助于这门课的真正掌握,但由于计算机学习环境比较缺乏,学生跟计算机的比例失调,远远达不到全机房授课的局面,导致学生缺少了大量实践操作的机会。由于教学知识点多,而上机时间少,有时学生还未能来得及掌握旧知识点,教师又不得不开始讲授新的知识点。所以,应加强学校计算机教学环境建设,增大上机授课与课室授课的比例,多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2.3 改革课程设置

在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安排在某一个学期授课,此门课程为6个学分,知识点覆盖面广而多,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存在很大难度。所以建议在授课时间上加以调整,将一个学期的授课时间改为两个学期。

2.4 授课前进行入学计算机能力测验,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模式

鉴于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授课前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下转第84页)(上接第72页)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入门班和提高班。对于入门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提高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授,以上机操作为主。另一方面,将学期考核改为上机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式。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入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三方面的表现按一定比例综合核定最终成绩。这样既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5 创造课外上机机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1)在中职学校,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机房在课余时间一般不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实,在做好机房相关管理措施后,可以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开放机房资源,提供一个课外学习的环境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比如任务驱动法,以教师设计任务增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以提出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以完成任务掌握学习过程,以完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让任务来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我在实施WORD教学中,设置了七个知识点:WORD基本操作、文档编辑、字符格式化、文档排版、表格制作、图文处理、页面设置,然后选择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实例(写一封信,制作一个课程表等)来作为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以上知识点的目标。又比如项目教学法,布置一个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项目,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并协助学生进行项目分解,然后逐一实现,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在WORD表格制作这一知识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参加供需见面会),布置一个表格型的简历项目。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恰当的任务和项目来点拨学生的情绪,学生自然就会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和兴趣。

2.6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相结合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自主探索;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077-03

1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哈工大计算机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10个相关的实验,学生不仅验证了一些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也动手设计完成了一些复杂的实验题目,例如计算机微指令的设计。但是受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学时的限制,实验难度并不是很大,学生自主设计类题目的数量和难度也不足。“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作为“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后续课程和重要实践环节,扩充了组成原理的实验教学,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实验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及其各部件的原理及其相关知识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各大学都开设了一些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来完善和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原理的认识,锻炼对软硬件进行开发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1]。

2国外大学相关课程情况介绍

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大四学生开设了“进阶微处理器设计”课程[2],通过长达3个月的课堂教学和动手实验,教授学生有关计算机原理和嵌入式SOC开发的相关知识。在实践方面,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一步步加深对计算机的了解。主要实验包括:设计实现一个视频接口,从而可以通过在面板上的操作,实现在屏幕上画曲线[2];实现音频接口的驱动,模仿一个球下落时的声音[4];仿真一个使用DDA数值微分分析法测量电路功能的模拟系统[5]。在指定题目的实验之外,还要求学生自选题目完成一个大作业,通过这些自选题目的选择[6]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对相关课外知识的学习和动手实践,已经能够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硬件系统。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开设了“数字系统设计”这门课[7],实验方面的主要题目包括:通过命令将指定内存的内容显示到LED上[8];修改DE2开发环境的指令格式[9];设计一个既能显示文本又能显示图形的混合模式的视频显示控制器[10]。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开设了两门相关的课程。第一门课程是“SOC设计与合成”[11],实验方面只要求学生在2个月的时间内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完成一个MP3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第二门课程是“数字系统实验课程”[12],通过14周的实验要求学生实现一个数字系统。这个系统要能够完成AD转换,实现LCD面板的显示,从键盘可以输入信息,连接游戏杆进行操作,实现扬声器功能以及VGA显示器的显示。麻州大学安默斯特分校开设了实验时间长达3个半月的“计算器结构”课程[13],主要实验题目有:使用一个连接到开发板上的摄像头,通过开关控制拍照,然后将拍下的图片存储到开发板的内存中[14];将实验中拍到的图片进行JPEG压缩,传到PC上看最终显示结果,通过转换不同的JPEG压缩算法,看图象压缩后的差别[15];通过开发板播放MP3歌曲[16]。全美电机系排名前五名的密西根大学安埃布尔分校为大一学生开设了“信息实验”课程[17],它将全班学生分为八队,每队在期末专题要利用Altera DE2 FPGA多媒体平立制作出一部电子琴。多伦多大学开设了“数字系统”课程[18],实验方面设计了一个3周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自选题目,在DE2平台上设计一个数字系统。滑铁卢大学开设了“计算机实验”课程[19],主要实验题目包括:设计一个8位的计算器,要求类似于生活中的计算机,只有单一输入[20];设计一个电子系统,功能类似于电子乒乓游戏[21]。以上的实践课程都采用Altera DE2作为开发环境,如图1所示。

3国内大学相关课程情况介绍

我国的大学也开设了一些类似的课程。复旦大学开设了一门60学时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主要包含计算机部件实验和CPU设计实验。清华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共安排48学时的实验,每三名同学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硬、软件组成相对完整的全新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实现和调试任务。哈工大计算机学院于2005年秋季学期开设了“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该课程以应用实践为视角,进一步提高学生硬件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主要包括18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和60个学时的实践教学,采用南京伟福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COP2000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如图2),通过FPGA扩展板(如图3)在COP2000实验仪上完成实验。FPGA扩展板由两块FPGA芯片及其电路组成,它的核心器件是Xilinx公司的20万门XCV200的FPGA芯片。它的实验题目以CPU设计为中心,主要包括:寄存器设计、元件例化、实验仪基本部件测试、给定指令系统的处理器设计、处理器功能测试、处理器外设接口设计、处理器与外设接口功能测试等。通过我们设计的实验题目,学生对CPU的原理和结构有了深刻的体会,通过实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

4对比与分析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我院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部件和微处理器的设计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掌握有关硬件设计工具的功能和用法,有效地锻炼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已经和国内外一流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同。我院的这门课实验学时达60学时,属于非常多的实验时间,而且我们在这60学时内安排了7个实验,相比其他学校的最多5个实验,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教学队伍方面,由于这门课的指导量很大,所以每个班级在实验时都有一个专门的老师和TA,相比国外整个一门课只有2~3名教师的情况,我们大大增加了指导老师的数量,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在上课时主要采用个人与分组相结合的方式,前几个简单的实验以个人为单位完成,后面较难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3~4人,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大的课题,目前国外大学也基本采用这种工作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个人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硬件平台方面,由于国外采用的Altera DE2平台的性能较好,因此可对CPU之外的音视频模块、存储模块等进行二次开发,目前我们采用的COP2000实验仪由于硬件限制还无法完成相关类似题目的实验。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课程与国外一流大学相比,在实验目标方面已经与国外一流大学接轨,在学时数、配置实验教师数量上我们所提供的条件已经超过了国外一流大学,但目前由于受到硬件开发平台的限制,我们实验题目还有待改进。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增加一些类似于“开发MP3播放器”之类的让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和效果更直观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硬件知识、软硬件开发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向琳,左德承,罗丹彦,张展,唐朔飞.“计算机设计与实践”课程创新性实践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7,(3).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范文5

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到底有哪些疑虑呢?概括起来大致如下:1.学了这个专业毕业后有出息吗?就业状况怎么样?或者说明白点,能给我带来多少财富。2.有的学生来学计算机,是因为计算机好玩,所以报了计算机专业。有的学生,无可奈何,没有报计算机专业,却被录到计算机专业来了。3.有的学生把自己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标混同起来,忘记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4.有的学生对计算机了解得很肤浅,认为计算机不就是那点事吗:打字、上网、玩游戏、学个软件操作和使用。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对计算机了解很肤浅,或者说还根本不了解计算机。《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正好可以消除学生专业思想问题的疑虑。计算机是什么?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系统,是国防科研、国计民生中协助人们工作、学习的应用十分普遍的现代化工具。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但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

设计和改进这种工具,需要有高深的专门知识。这种工具的低级使用,只需对计算机的知识有一点了解;但高级使用,就需要高深的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有的要去研究如何设计与改进计算机,有的需要从事应用计算机完成高级的复杂的任务。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计算机是工具,国防科研、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高级工具,学习关于它的科学,是国家的需要,有出息,有业可就,只要有创造就会产生无限财富。2.计算机不是玩具。现在计算机上的确有不少娱乐游戏,其用途既丰富人们的生活,又寓教于乐。它是一种产业,需要有专人开发的。学习计算机不是学习如何玩计算机游戏,而是学习如何开发计算机游戏产业。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能使用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设计和改进计算机硬件,以及开发计算机软件。因此学习计算机专业就不是打字、上网、玩游戏、学个软件操作和使用。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混同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只学习使用计算机,而不学习设计和开发计算机。4.学习计算机专业非本人所报志愿,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或本质的问题。因为就新生来说,现有的知识架构是开放的,在专业上是未成型的,因此是可塑的,是可任意专业化的。所以不要耿耿于怀,只要认真学习,全身心投入,就会发现原来计算机是这样好的一个专业,愿意一辈子献身于这个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的模糊认识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计算机是什么,计算机能做什么,怎样才能使计算机把事情做得更好,最终明确树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消除专业思想上的疑虑。

二、扣住算法主线教学,转变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转变是大学学习能否进入正常状态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进入大学学习,如何学习,大多数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生习惯于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目前中学学习环境节奏很紧张,竞争很激烈;而学习的方法基本上是死记呆背。一进入大学,感到大学的学习环境比较宽松,例如课程不那么紧,自习的时间多,而课后作业少。因此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大有松一口气的想法,觉得再也不要受高考升学竞争的约束了。表现出来就是上课不认真,下课玩个够。在学习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死记呆背。由于放松学习,也不去死记呆背,甚至干脆把学习放在一边。实际上,中学的学习方法是很不适应大学学习的需要。说严重一点,目前中学的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死记呆背,囫囵吞枣。其实,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说,如果一门课程的教学主线不清楚,教学过程也就不能扣着这个主线来展开,内容也就显得凌乱无序,以致学习起来就只能死记呆背,囫囵吞枣。这告诉我们,每教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找到主线,然后扣着主线来展开,步步为营,一环扣一环,课程讲起来就不觉得凌乱无序,听起来就不觉得枯燥无味。

如何通过《计算机科学概论》这门课程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首先要从教学方法入手。这就是这门课程阐述的第二个问题。计算机科学是什么样的科学?怎样才能学好计算机科学?从本质上讲,计算机科学就是一门算法的科学。什么是算法?简单地说,算法是一系列的步骤,规定如何完成一项任务。严格地说,算法是定义一个可终止过程的一组有序的、无歧义的、可执行的步骤的集合。程序是算法的表示,计算机是靠执行程序来完成任务的。因此即使是最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如果没有算法计算机就寸步难行。可见,算法是《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的主线,教学内容围绕着它来展开。要使学生牢固确立这个观念,解决任何任务之前必须尽全力找出最好的算法。其实,不只是要求计算机来完成任务时是这样,就是完成任何一项工作、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来说,都需要研究解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周密的计划付诸实施。这样,才不会在没有弄清问题,确定算法之前,就盲目动手编程,浪费时间和空间,浪费精力和资源,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做出任务不能或很难解决的错误的结论。在动手解决任务之前,一定要找出可行的算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头脑清醒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者。

扣住算法的主线,许多问题就比较清楚了。计算机能不能解决一个任务,首先就看有没有解决这个任务的算法。但算法表示为程序,才有可能被计算机执行,因此有了算法就看能不能把算法表示为程序。程序的执行是由计算机硬件来完成的,因此有了程序就看有没有相应的计算机硬件来执行。每前进一步就会要学习很多知识,这些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关联,不能死记呆背。因为在相互关联的链条中,如果一个环节没学好,那后面的就悬空了,不能理解。所以在学习中不仅要弄清问题本身,还要弄清来龙去脉,就是说细节和框架同等重要。对于这种情况,死记呆背是行不通的,只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由算法这个主线就会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一棵枝叶繁茂的知识树。将这个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处处有来龙去脉,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就是活的知识,不深入理解,囫囵吞枣是不能全面掌握知识的。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要迫使学生不断地问是什么、为什么,形成不断生长的知识树。再进一步,加上知识树的左右关联就成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知识的网络,一个富有生气的知识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自觉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再也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越来越感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扣住算法是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主线,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深入思考问题,逐渐养成思考先于记忆,即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良好学习方法,也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总是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学习方法。还有,扣住算法是按主线进行教学,也进一步解决了专业思想的一个疑虑。例如,有的学生听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编程,就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明白了上面讲的道理,就不会恐惧了。因为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不会编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算法,程序是算法的表示,而计算机靠执行程序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会编程,尽管你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句空话。说到底,是做计算机的奴隶,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还是做计算机的主人,驱使计算机造福人类。

三、展开算法主线教学,了解学习内容

对学习内容不了解也是新生对大学四年学习心中没有底,使他们产生种种想法和疑虑,例如:1.学习计算机就是学习软件的操作和使用。2.学习计算机就是学习计算机语言和编写程序。当然上面的两种想法,不能说不正确,只是由于对计算机科学的内容知之甚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其实第一个想法是讲学习计算机的应用,这当然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全部。计算机的应用的范围是很广的,例如各种过程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机器人和云计算等。第二个想法是讲学习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这当然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点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的重点。计算机的软件的开发,内容也很广,例如程序设计语言、信息管理、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实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容还远不止这些。例如计算机硬件的设计、人工智能研究、新一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和计算理论的研究等等。本文仅就大学期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从本质上讲,计算机科学就是一门算法的科学,现在就围绕着算法来展开。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就要有很多相应的算法;有很多算法要表示为程序,就要研究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程序要计算机执行,就要研究怎样来组织计算机工作,就是说要研究操作系统。这里讲的都是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程序是由计算机来执行的,因此必须研究计算机硬件的组织结构。程序是一系列指令的有序集合,计算机执行程序,就是执行指令。那计算机是如何执行指令的?指令就是操控数据,计算机对数据是如何进行操控和存储的。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不只是单台计算机在工作,那么几台计算机如何连接成网络和进行工作,因此需要研究网络原理和应用。

计算机开发入门自学范文6

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为推动力,努力提高全科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

今年中共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教育活动,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次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举措。我科同志对这次活动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全面贯彻,创造性地投入。活动开展以来,认真学习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等等书籍,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和反腐倡廉教育片,写下了两万余字的学习笔记,在这次活动中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四条方针:作风一流,优质先进,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服务一流,随叫随到,全局干部好帮手;技术一流,确保程序、网络运行畅通;培训一流,计划周到,科技兴税做骨干;学习一流,更新知识,适应地税新环境。带领和督促全科干部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鼓励年青的非党员同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本单位干部政治素质的基础

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是搞好业务工作,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思想保证,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制度,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四落实。我们紧紧围绕本职工作,针对税务工作实际,抓思想建设,做到人人有指标,个个有任务。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和干部,我们通过深入细致地学习,在部门党员、干部中真正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开拓创新不足、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使干部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学习和体会十六大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作为计算机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先进行科学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加强优质服务,为推行“阳光办税”工程,实行文明办税公开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思想。

三、以服务税务工作为中心,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力度,添置了一批计算机设备,提高区局计算机硬件水平。今年共添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一百多台套,主要充实到征收局和各基层管查所,全局实现了人手一台P4电脑,大大提高了办公自动化水平。

2、加强区局网站建设,建立区局文明建设的窗口、信息交流的管道,展示部门和个人的平台。为了建设区局网站,我们慎密制定了区局网站建设规划,充分听取了各职能部门对网站建设工作的意见,按照区局领导对网站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与有关计算机公司联系,本着方便、实用、简洁、庄重的原则,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完成。区局网站于六月一日前正式开通,受到了全局干部的广泛关注,并在能级考试备战阶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以一户式管理软件开发为突破,提高区局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一户式管理,是我局在计算机应用上的一个创新,受到了市局、区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纳入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整改内容,市局领导、省局计算机中心的领导曾多次到我局了解软件的开发进度、功能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并给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功能完善意见,并与软件工程师一道加班,使软件开发进展顺利,目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

4、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严格计算机运行规范,争创计算机应用及安全管理先进单位。上半年大力开展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区计算机保密工作会议的要求,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干部的安全保密意识,通过制定制度,确定了计算机使用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确定了“不上网,上网不”的安全管理原则,并严格区分了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五月份,接受了省局计算机中心的计算机安全大检查,省、市局计算机工作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分多个小组从网络设备、计算机运行

档案、数据备份、计算机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中没有发现我们在安全管理方面有任何问题,我们的一些安全管理的做法还受到了省局领导好评。5、努力做好市局新上线功能模块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为深化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税收管理工作,市局今年陆续推出了数据查询分析系统,和税银库联网、车船税一车一档、发票缴验、税源管理等功能模块。为充分发挥这些系统和模块的作用,第一时间做好权限配置工作,并亲自带领科里的同志上门为各科所进行反复多次的培训,促使每位同志能学好、用好。在实际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对能解释或解决的立即解决,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故障立即与市局计算机中心联系,要求自己和全科同志做到反映的问题件件要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