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例6篇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创业经济发展

20__年9月21日-9月26日,在组织的安排下,有幸参加农业部在山东省威海市举办的培训。在培训期间,农业部的领导专家们对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思路做了具体的阐述,现将培训所获汇报如下。

近年来,一批批高校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成为农村党支部或村委会的主要干部,人们把他们称为“大学生村官”。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发展有个显著的特征:人口多、土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无论是发展地方经济还是构建化解三农困境,都是大学生村官责无旁贷的、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为此,农村就特别需要能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农村良性结构、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的新生力量加入村干部队伍。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

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下原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把农业增效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在当前这个时期,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来或者说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首先,大学生村官要充分了解农村工作思路,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尤其是应该充分掌握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才能指导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以及有关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在任职期间,大学生村官首先通过要参加技术培训、产业发展能力培训、管理能力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后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对农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基层干群、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态环保等知识,树立“三农”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大学生村官必须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处理农村工作的相关的政策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等知识。

其次,大学生村官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村农户,深入各主、副产业,广泛开展调研,抓住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展创收工作。大学生务农经验及社会工作经验缺乏,因此必须脚踏实地地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锻炼,才能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并通过广泛调研,根据实际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积极探索农村发展的新思路,从而能够引导农民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经济发展了,大学生村官的在村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最后,大学生村官应主抓教育农民思想转变工作。教育才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我们所任职的经济落后的农村,大力开展创业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学历最高的群体代表,要发挥教育、宣传作用。大学生村官要将“人人创业”理念普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有计划地实施,不但要定期讲解国家的相关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更要通过作先进事例报告、播放教育片、村民谈心等形式将“脱贫致富”的思想深入地根植于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

在充分提高个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水平的同时,作为一名初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动任职村经济的发展也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人创业、全民创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我们大学生村官而言,能够理顺农村各类创业实体,并为之开展有效的工作,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就如何理顺农村各个创业实体这一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自主创业,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者

谈起到村以来的工作,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创业。我们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利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创业的必要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番认真地思考以后,满怀激情地走上创业之路。大学生村官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过程中,会遇到群众不接受的现象,那么我们作为村干部,自己带头搞实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5月份,通过多方协调,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努力,最终成功与射阳县百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引进种植项目。项目落实后,每茬每亩产值3千元以上,预计每亩 地纯收入1500元以上,是水稻、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收入的3倍以上。但由于传统的种植观念的影响,群众一时难以接受,为此,我们村干部主动带头流转土地进行种植,积极为村民创业致富发挥示范引路作用,此举打消了许多村民的疑虑,得到了40余户村民的积极响应,目前已经形成近百亩的种植规模,预计种植将逐步形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

青岛本文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李中华院长指出:促民增收,成立专业合作社是重要举措。通过我们已申请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运营,充分说明了这一理论。我们通过合作社逐步把本村的种植产业化,引导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调整本村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本村经济发展。

二、服务创业,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护航者

山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冯周安同志指出:我们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在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工作中,我们应为农民创业提供服务。一是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种殖、养殖、产业化经营大户上下功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创业带头人。二是为农民创业者提供技术服务,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行家为他们上门提供服务,力争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小。三是解决农民创业的后顾之忧,今年我村的种植达到一定规模,销路自然出现困难,在村两委的大力努力下,实现订单种植,消除农民创业疑虑,真正做到为农民创业保驾护航。

三、招商创业,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者

提高农民增收,在自主创业、服务创业的同时,我们大学生村官还应发挥自己的信息、资源、知识优势,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的落实既可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20__年年初任职后,本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一亩三分地,助农增收工作一时难以落实,于是决定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多次磋商协调,与客商黄进华达成协议,租出我村将近的荒废的学校创办皮革厂,并同意招收我村村民进厂务工,这样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同时也解决了我村40余名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总之,大学生村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自我长远发展,自我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只有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才能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引领农民共同致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三农,促进经济发展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基本要求。“农村工作无小事、农民利益大于天”,是基层干部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就是要求大学生村官们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通过服务三农、助推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自我的长远发展。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

论文关键词:企业,拐杖,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主要进行三点考虑:·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首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成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互不往来,互不关心,相互之间没有太多交流。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经常忽视经济和商务活动中社会因素和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心理学家似乎也对经济学敬而远之。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一些优秀学者开始对人类的心理因素在经济和商务活动中的影响越来越感兴趣。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商机,商机从社会中来。社会中来就要研究社会,社会是由各色的人和各色的群体组成的。心理学研究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及影响。经济学是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心理学是关于行为的科学,而经济行为是人类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心理学变量中很多应是经济学变量。他人(社会)和需求(心理)的结合(社会心理学)使得经济学的存在成为必然,换句话说,心理学是前提,经济学是结果。因此,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科学。而人的行为正是心理学应该关注的问题。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学点社会心理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心理现象。经济学家在解释自己的理论时提出了很多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在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中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谈判是一个经济行为,但它也是一个心理学的变量。在市场经济之前没有谈判这个概念,但是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人需要谈判的事情会经常遇到,它的形式、方式和效果实际已经变成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购物中的讨价还价,学习中的付出(时间、精力)与回报(知识),这些都是一种利弊的权衡。有研究发现,经济学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掌握了经济理论的人,其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正因为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友太多的交集才致使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心理学。

人们的行为是靠大脑支配的,大脑在支配之前都会有一定的思考(排除本能反应),而思考的同时也会伴随着心里的活动。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屹立不倒的企业法人必有他的过人之处。他肯定可以把握市场经济的走向,能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取得胜利!然而是什么使他能一直牛市?

市场经济的根本是“供”与“需”。一个商品当供大于求时,这个商品就会贬值,反过来就会升值。供与需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人们的需求决定着市场的需求。因此研究人们的心理,了解大众的需求就可以把握市场的趋势。举个例子来说吧。在原始部落里有个路人甲。他去城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准备回部落去。他只带了一辆自行车。当他骑着自行车在部落里穿梭时,路人都睁大了惊讶的眼睛看着他。人们都认为路人甲学会了某些魔法,所以他可以让两个轮子载着他到处跑。接下来的几天里路人甲会魔法的消息传遍了所有的部落。后来路人甲所在的甲部落里就有人来向他求教。路人甲就教会了他们如何骑车。路人甲就办了一个教学班,没人收取一定学费,路人甲就教他们如何骑车。随着教学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骑车,而每一个学会骑车的人都想路人甲来借车,借此炫耀一下。一个星期之后,人们发现路人甲不见了。又过了两个,路人甲回来了,并在他所在的部落甲里开了一家自行车店。所有学会骑车的人都从路人甲的店里买到了自行车。这给路人甲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财富。如此可观的利润在如雨后春笋的店铺涌起之后就化为泡影。有车的人们就开始炫耀自己的车技,他们也会请路人甲来做裁判,来决定谁的车技最好。之后路人甲就建了一个比赛场供那些相比车技的人们。路人甲就借此收取门票。又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后来路人甲发现,他骑得自行车遇到了一些问题,但这里没有会修理的。第二天路人甲又消失了。当路人甲回来时他带了一些简单的工具并且学会了修车。他又开了个修车店。至此路人甲已经是一个非常富裕的人了。路人甲正是了解了人们的心理,把握了人们需求的动向,使他积累了一生的财富。瑞士的雀巢公司、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那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每年也花很多财力做广告,可是它们把广告费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于研究当前消费者的心理,研究怎样用亲切的、动人的语言、画面来使消费者接受自己产品。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叫做广告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怎样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的问题。所以研究人们的心理动向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因此,我们要了解市场,适应市场经济,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了解市场,理解市场的变化,就是要了解人的社会心理,懂得人的行为规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不懂得社会心理学,不积极运用社会心理学,就好象机器缺少润滑油,运转起来就费劲费力。如果能够自觉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就好象给机器加上了润滑剂,就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高速运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是在市场经济中得到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社会心理学。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产生虽然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可是它却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可以说,社会心理学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它可以说,社会心理学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企业发展中。

[1]彭凯平.心理博弈_社会心理学对经济学的贡献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编辑部邮箱 2009年 03期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3

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和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把资助工作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而且把其当作重要的育人抓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本情况

学校目前共有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10,120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01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14.83%;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有600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5.93%。学校秉承“素质优先、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本着“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建立了完善的助学体系。2011年,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获得各类助学金及补助金1,044.16万元,人均6,956.4元;如合并计算各类奖学金,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获得资助1,388.68万元,人均9,251.7元。这项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断加强服务与管理

1.健全资助体系

学校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工作实际,建立了包括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在内的学生资助体系。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一体系,确保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切实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免除了后顾之忧,保障了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

2.延伸绿色通道

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设立绿色通道,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考虑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其他学年注册时也会面临学费缴纳困难的问题,学校从实际出发,将绿色通道延伸到各个年级。在学年注册时对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资助中心审批,可通过绿色通道缓交学费,确保他们可以根据正常教学安排和进度选课,避免影响学习。2011年,全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157人,缓交学杂费金额共计65.53万元。这些新生在入学时还领到由学校赠送的爱心大礼包一个,每个礼包含被褥1套、购书卡1张、军训服装1套以及200元就餐卡,价值1,108元。2011年,全校通过绿色通道获准缓交学费的其他年级学生193人,缓交学杂费金额共计96.4万元。

3.设立济困奖学金

为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学校制定了《北方工业大学济困奖学金评定办法》,专门设立济困奖学金。根据这一办法,凡获得校内各项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同等数额的济困奖学金;未获得校内各项奖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学习态度端正、成绩合格、无违纪行为,也可获得每人每年200元的济困奖学金。济困奖学金的设立,有效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学风建设。

4.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学校资助中心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贷款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发放贷款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政策宣讲,让申请贷款的学生了解政策、清楚程序,同时对诚信还贷问题更加重视。学校资助中心邀请有关专家到校内举办银行个人信用制度专题讲座,让申请贷款的学生从法律规范和金融信用的层面,从个人诚信、学校诚信的角度深刻认识诚信问题。学校还建立了学生诚信档案,并针对即将离校的贷款毕业生提出按约还款要求,同时积极与学生的就业单位及家长联系,多渠道督促学生按约还款。这些工作,一方面确保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性运行;另一方面增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

5.规范勤工助学管理

学校资助中心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努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2011年,全校共设800多个勤工助学固定岗位,400多个勤工助学临时岗位。学生资助中心还多方建立校外用工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假期开展勤工助学。全年共有8,043人次参加勤工助学,发放勤工助学基金261万多元。为使勤工助学基金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一方面,学校不断规范勤工助学管理,将岗位设置、用工审批、酬金发放等纳入资助中心统一管理。通过不断规范管理,合理控制各用工单位的用工需求,严格限定用工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保证了勤工助学基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合理控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工时,确保他们不会因为过多地参加勤工助学而耽误学业,避免了工学矛盾。

6.吸引社会力量助困

学校在不断加大校内资助力度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集社会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学校设立了“海外华人奖学金”“卓立奖学金”“兴礼奖学金”“鸿华建筑奖学金”和“春昭奖学金”等,每年奖励、资助数百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积极加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合作,每年均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该基金会的资助。2011年,共有50名新生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奖学金”。

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1.结合资助工作推进深度辅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深度辅导的重点对象,学生辅导员、班导师结合资助工作,全面推进对这一群体的深度辅导工作。在新生入学前,学校通过新生资助热线掌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有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电话家访等形式,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前移,实现服务的延伸,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及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为新生入学后进一步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打好基础。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掌握具体情况,了解实际困难,在思想上予以引导、精神上予以激励、心理上予以关怀,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勇敢面对困境,自强自立、健康成长、奋发成才。在日常工作中,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既通过相应的资助工作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困难,又针对存在学业、就业等问题的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定帮扶计划,帮助其解决现实困难。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学校落实“素质优先”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加强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在具体工作中,学校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资助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暨咨询中心协调配合,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这一群体的心理素质。在每年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举办“挫折与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贫困,消除自卑心理,并避免个别学生因自尊心过强而放弃资格申请。通过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自信,加强心理调适。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列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总结这一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这一群体的有效性。

3.以“自强社”为纽带开展朋辈教育

朋辈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于2002年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新长城北方工业大学自强社”。该社主要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社员中还有部分为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其他大学生。10年来,“自强社”弘扬“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的宗旨,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真情关爱他人,以行动回报社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锻炼和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人格品质,实现了这一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提高”,切实体现了“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强社”这一纽带,社员们分享成长经历,体验彼此关爱,探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各种爱心接力活动以回馈社会;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一朋辈群体中受到了教育。

4.注重加强感恩教育

当前高校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具体表现为:认为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学风较差、学习不努力,个别受资助学生进行不合理消费等。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十分重视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将其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以“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生动、有效的形式,认识社会,学会感恩。在具体工作中,加强对党和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往届受资助学生优秀事迹的宣传,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恩从何来”“何以报恩”。通过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怀,引导和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赴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进养老院为老人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奉献的过程中培养“感恩”之德;搭建资助方、学校、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达感恩之情提供渠道。通过有效的感恩教育,受资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给予的关爱,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力争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5.以教师为表率引导教育学生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工作规范,引导教师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争做表率。学校要求参与资助工作的教师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发挥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作出表率,使资助工作的实施过程成为教育学生的过程。以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为例,班导师作为推荐人认真指导参评学生提交奖学金申请材料,针对每一名参评学生撰写符合其具体情况的推荐意见,学校资助中心对各学院上报的材料严格审核后,上报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共同努力,近年来,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申报材料通过率为100%,多次受到北京学生资助事务管理中心的表扬。

6.以人文关怀为核心营造良好氛围

“以人为本”是学校多年来坚持的办学理念之一,体现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就是“办学以学生为本”。学校不仅从经济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各项资助,而且利用不同时机和场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温暖爱心活动,营造良好氛围,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学校资助中心及学院及时关注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或者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通过临时补助等形式给予经济支持,调动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力量,共同给予学生情感、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关怀,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再如,每年寒假期间,学校领导对留校学生进行慰问,举办茶话会、联欢会以及除夕会餐,让不回家过节的学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度过欢乐祥和的春节。通过这些工作,学校营造了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获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

资助工作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奖及评优比例高

在各类评奖评优中,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突出,获评比例远远高于全校学生平均水平。近3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获得校内奖学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1.76%、88.24%和89.48%;在国家奖学金评选中,共有2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评,占全校获评总人数的43.94%;在“五四”和“一二・九”评优活动中,共有554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占全校获评总人数的38.23%。

2.考研比例和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高

学校最近三届毕业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分别占全校考取研究生总人数的29.19%、33.13%和39.89%;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2007级、2008级和2009级在校学生的一次通过率分别为64.12%、74.54%和64.96%,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次通过率分别为70.32%、76.19%和71.45%。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优良的学风状况。

3.重大竞赛获奖比例高

近3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奖人次分别为121、146和246人次,占获奖学生比例的26.19%、32.59%和33.11%,明显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4.涌现出一批成才先进典型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4

提要:社会科学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最早缘于哈耶克传统。在经济学也存在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两种主义。本文对经济学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经济学中的这两种主义进行了对比。本文认为,基于经济学中这两种主义的比较和分析对于现实的中国经济实践很有意义。关键词:经济学建构理性主义进化理性主义一、哈耶克传统和经济学引申哈耶克(1967)最早区分了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的两种理性主义秩序:建构理性主义(constructivistrationality)和进化理性主义(ecologicalrationality)①。建构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非理性的或者未被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它假定人生而具有智识和道德秉赋,因而人能够根据理性原则对社会作精心规划,并尽可能地抑制乃至铲除一切非理性现象。它还认为,道德、宗教、法律、语言、文字、金钱、市场等一切文化制度都源于发明或设计,都是“精心设计之物”。此外,建构理性主义拒不承认“抽象”是我们的大脑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更倾向于特殊和具体,它认为理性能够省掉抽象而完全掌握“具体”和所有的特定细节,并因而实在地掌握“社会过程”。建构理性主义宣称:适用于历史的观念,也适用于未来的纲领;对自己的行为了如指掌的人类应当运用理性所赋予的设计能力,按部就班地创造一种文明。具体来讲,建构理性主义认为:第一,所有有益于人类的制度在过去都是人们在明确意识到它们所具有的可欲结果的情况下发明出来的,因此人们在未来也应当按照这种方式去发明这样的制度;第二,只有当我们能够证明这些制度在任何特定的情形中所产生的特定结果都会比另一种安排所产生的结果更优越的时候,我们才应当对他们表示赞同和尊重;第三,我们完全由能连找这种方式来型构我们的制度,进而使我们的制度在所有可能的结果中切实实现那些我们认为比其他所有结果更为优越的结果;第四,当我们对所有因素做有意识的思考能够使一种与自生自发过程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变得更为优越的时候,我们的理性就决不应当再去诉求那些自发的或机械的手段。进化理性主义则认为个人理性是十分有限的和不完全的,理性在人类事务中起着相当小的作用,各种实在的制度,如道德、语言、法律等并不是人类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而是以一种累积的方式进化而来的。进化理性主义者主张社会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有机地、缓慢地发展,他们认为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作用会比单个人或某一组织有意识地调节社会取得更加恢宏的成就。此外,进化理性主义承认,人的理性并不足以充分把握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细节,因而人类必须依赖“抽象”这一工具,以帮助大脑处理那些我们并不完全知道的事情。进化理性主义包含着以下几条原则:第一,采取完整或集中形式的知识总体是不存在的,知识总是以分散的、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彼此冲突的信念形式散布于个人之间的。第二,除了理性知识以外,人们的习惯及技术、偏好和态度、规则以及制度,都是对过去经验的调适,它们构成了与理性知识相对应的另一类重要知识。这类知识是累积性的经验产物,它们为理性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框架。第三,理性认识本身处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理论并不是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某种规律的总结或发现,而只是关于客观世界某种自然秩序的主观重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绝对真理。在哈耶克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唯社会论、计划制度和全权主义,都是从社会唯理主义或建构理性主义那里派生出来的。但这种建构理性主义却是一种幼稚的理性主义,而且这种观点在社会领域中导致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哈耶克更偏好于进化理性主义②,而且,正是基于这种进化理性主义,哈耶克建构了它的整个思想和理论体系。有关哈耶克对进化理性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的区分和论述,在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效应。但这种影响效应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因为有关进化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讨论更多地限于社会学、法理学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但在经济学中却很少有专门的文献讨论进化理性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问题。③一直以来,在经济学中并不缺乏有关理性的讨论,但这种讨论更多地集中于经济行为个体的“理性”或者“有限理性”或者“非理性”进行,这种争论的结果是深化了对我们对理性的认识,而理性的内涵也逐渐丰富起来。④但本文认为,仅限于考察微观经济个体行为的理性问题,尽管必要,但还显不足;而从人类整体层面的经济行为角度以及制度形成角度考察理性问题,可能对人类的自由和发展更有实际价值(意义),但这需要对经济学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展开专门性的研究工作。二、经济学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在哈耶克看来,曼德维尔(1705)提出的标准化社会经济科学模型(sssm)是典型的一种建构理性主义(构建主义),这种观点起源于笛卡尔、培根和霍布斯等哲学家的思想,并对19世纪的李嘉图、边沁和约翰·穆勒等经济学家形成重要影响。⑤建构理性主义者坚信,一切有意义的社会制度都是而且都应该是基于人的理智进行有意识的演绎过程的结果。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的sssm,建构理性主义经济学者最终推导出微观主体决策的理性预期模型和宏观经济政府的调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经济学的整个基石。近年来兴起的实验经济学⑥的研究结果倾向于在非个人的市场交易机制中证实建构主义,但在个人交易(personalexchange)市场机制,尤其是两主体参与的扩展形式的博弈中,即当存在风险合作时,至少存在部分被试通过个体努力能够频繁获益的博弈中,建构主义能否得到证明还很模糊。实验经济学家史密斯(2003)认为,这种实验结论可以推动两方面研究的深入:(1)对博弈理论的建构性扩展,即主体的行为不仅要参考博弈的相互性问题,还须考虑到主体各自的价值判断和不同偏好。(2)对学习机制认识的深化,即sssm模型的可预测性可以通过持续的试错适应过程来达到。针对经济学中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验经济学实验结论之间的矛盾,存在一种比较合理的替代性解释:对于重复博弈的社会交易主体来讲,信任、互惠和公平(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的社会化扩展要优于个体理性的深化和机会主义行为的泛滥,而信任、互惠和公平的社会化往往会导致交易主体之间的竞争优化为合作或共谋。实验经济学有关市场机制的实验中,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即如果实验参与者被置身于更逼近于现实市场的实验环境中,在所谓的双重叫价拍卖机制随机地分为买卖双方,并同时叫价(包括要约、递价以及进一步讨价还价)时,通过交易主体个体选择行为的交互性,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发生。这种实验结果也与最大化团体福利的标准价格竞争模型相一致。但一般来讲,经济建构主义理性具有关键的几个预设假定。第一,经济建构理性主义假设被实验的每个市场交易者都具有关于交易支付、获益以及其他交易者的所有相关信息,而且,信息是完全对称的。第二,经济建构理性主义“要求”每个市场交易者对于讨价还价的过程及其带来的结果具有超强的经济计算能力,而不会由于各种生理或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认知偏差,并进一步导致决策判断上的失误。第三,经济建构理性主义的实施尚须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变迁或者突变。比如对于那些突发性安排,即使原始的建构理性主义能够得以深化,相关机会成本和经济结构的挑战也需要考虑。哈耶克(1967)提醒我们说,即使人类关于社会经济系统的理论和思考过程在多大程度上应用到了有意识的、刻意性的理智,我们仍有必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人类的行为和活动过程中充斥和迷漫着下意识、本能和机械化的神经冲动,而它们却阻碍着人们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脑的最稀缺资源——注意力和推理力。下意识、本能和机械化的神经冲动发生于大脑的生理运作也遵从经济化原理,没有一个人的大脑能够承受在自我意识的持续控制和谨慎计划下事无巨细地计算分析每天所有的问题,并予以强烈的关注。另外,脱离了语言工具的支持,就没有人能够完整正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相法和决策,但语言本身是具有天然的局限性的。这就正如一个购物者到超市购物,如果他完全依据建构主义理性的话,他将不得不对成千上万的商品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评估,并将之与自己的偏好和预算进行详细的对照和计算,那么这种经济行为付出的机会成本将非常高昂,所花费的时间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此刻,此人的大脑也会因此严重地耗损甚至崩溃。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现证明,在遇到不熟悉或者突发性事件时,人的大脑将首先求诸于有关决策背景,而这种背景将激发人体与之相关经历的大脑记忆,这些记忆会诱致大脑对不熟悉或突发性事件产生直觉式、启发性的认知以及构架式、经验性的判断。这个思维过程中,大脑已经自然脱离了个体有意识的、精确性的思维控制,而更多地求诸于下意识甚至无意识的经验和直觉。现代心理学和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甚至人们对直觉和经验的获取也并不是通过刻意的、专门的记忆或者学习达到的。比如就语言而言,我们的对发音、单词、语法以及句法的掌握,并不需要特殊的、直接的培养和教育,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暴露于家庭的交流和社会的交互过程中,连续地置身于语言对话的氛围中,大脑会“脱机式”地、自发地掌握语言的关键并予以运用,而不断的语言运用又会不断强化我们对语言的学习程度。三、经济学中的进化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截然相反,进化理性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于文化和生物的不断进化,无论人们的行动原则、标准、传统还是道德规范的形成,都遵从自然的、内生的进化过程。进化理性主义者利用理智--理性的解构--重构方法来审视更多基于经验和常识而为的个体行为。他们分析认为,利用建构理性主义工具来指导决策、来理解人类文化的发生过程、来发掘那些产生于人们的交互性而不是某些人刻意设计的文化和生物遗产中的规则、标准和制度里镶嵌着的、可能的智慧,都具有极大的约束性,甚至幼稚性。对于各种社会规则、标准和制度,即使人们能够发现和理解它们,但人们总是倾向于不自然地、无意识地遵循。这就是进化理性主义哲学家所认为的真实的理性主义的社会经济秩序。18世纪的进化理性主义先驱西蒙和休谟首先对人类理智的有限性、人类理解力的有效边界以及笛卡尔式的建构主义理性夸张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指正。休谟认为,理性仅仅是一种对自然发生着的制度的理智认识现象,而不是理智的结果,如道德规则。亚当·斯密(1776)在经济学中首先提倡了进化理性主义观点,他认为经济秩序仅可见于嵌套于现有的经济规则和经济习俗中的智慧形式中,而这些经济规则和经济习俗自然地发源于以前人们的社会经济交往和优化选择行为,也就是一种交易形式的优化劣汰过程。亚当·斯密的这种进化理性主义观点与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观点相左,后者认为如果某种观察到的社会机制可以发生作用,那么这种机制一定是前人基于特定的目的予以有意识的理性设计而成。进化理性主义对经济学的渗透尤以演化经济学为标志。演化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哲学基础,运用生物学模拟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系统的演进与进化,以论证市场经济的可改良型。其中心论点是:社会经济中的规则制度非人为设计,它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动态进化与演进体系。而制度变迁或制度演进模式的差异主要是由惯例、文化传统、选择环境、历史初期条件等一系列自发性因素所决定。演进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包括纳尔逊、温特等人,但坚持进化理性主义的经济学家还包括就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创人凡勃仑、经济自由主义领袖哈耶克、现代比较制度学派的代表青木昌彦等人。⑦近年来,实验经济学中关于持续双重拍卖(cda)市场机制的无数实验有效地证明了进化理性主义的合理性。在有关拍卖理论的经济实验里,实验参与者们最终的选择总是倾向于违背个体自我的起始意愿——自私心理和机会主义理念,而逐步适应性地走向合作利用那些能够提升团体福利的经济交易形式。而且,这一实验结果并不随着实验环境和交易机制的改变而变化,即无论是封闭的出价机制(sealedbid)、公开的报价机制(postedoffer),还是在其他类型的持续双重拍卖机制,都可以凸现实验参与者的进化理性主义。这一分析结果,已经超越经典博弈理论基于预期效用模型对博弈主体行为的有限解释,因为即使考虑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个体决策者的自发性思维计算也不得不协调地遵从相关的制度安排——社会化计算和交互性考虑,以获取更高的交易性收益。深入探究和认识潜在的真实的大脑的运行过程,对于强化我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很有裨益,也有利于我们摆脱建构理性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固有的局限性。这方面,经济学家西蒙(1976)基于经济行为人自身信息的非完全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较早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假定。他认为个体决策者只有有限理性,只能进行次优选择--追求较满意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希勒和姆里纳赛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家,则基于现代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启示,分别对传统经济学“经济人”的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等三个假定进行了批判和修正。他们认为,人的情绪、性格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会对行为人的决策构成显著的影响效应,而经典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是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真实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的。这点,正如卡尼曼和特维斯基(1986)所言:“由于大量的心理实验分析结论和理性公理中的一致性、次序性和传递性原则相违背,而且这种违背带有系统性、显著性和根本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对行为人的决策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和更稳固的支持。”⑧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还发现,经济个体的有限理还会基于一定的心理感染和信息传染机制,导致经济群体的认知出现系统性偏差,并进一步引起“羊群行为”甚至集体无意识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将受到根本性挑战,甚至对进化理性主义也构成潜在性威胁。四、经济学两种主义之比较和意义总体来讲,遵循建构理性主义的经济学不对经济主体(包括家庭、厂商和政府)的理性进行限制,认为通过经济主体的理性计算,可以获得关于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型构社会经济制度所需的全部信息,因而社会经济制度是设计的产物。而进化理性主义则明确指出理性的限度,认为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即秩序形成过程是非确定性的,是经济主体的理性所不及的。社会经济秩序是各种经济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不是某些专门的经济主体,如政府设计的结果。经济学中的建构理性主义不注重经济个体的差异,并把复杂分解为简单。这一点正如迈因策尔(1999)所言,“人的行为如同遵从一定运动数学定律的机械系统中的元素一样,是规则的,可预见的。如果起始条件和环境都是已知的、可测量的,那么就可以确信,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个体行为就如同气体中的分子那样,其行为是确定论。”在这样的假定下,无差异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独立的、相互分离的经济行为,并不存在由于他们之间多维的、非线性的互动而影响和改变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米塞斯(2001)认为,新古典理论对于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选择行为的分析和讨论,都以既定的制度规则为前提,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在新古典理论中是作为一个场所、一种机制而出现的。在市场这种即定的设置下,各种经济主体进行交易,其交易行为的选择与市场的演化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性,因此,经济学中的制度演进被分离,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日以机械和呆板。经济学中的进化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简单的、无差异的经济主体假定并不现实。实际交易中的经济主体有着不同的偏好、赋予不同的资源并有着不同的效用函数(经济最大化抑或其他效用最大化)。布坎南(1991)说,“经济,如果恰当地理解的话,即没有目的、功能,也没有意图。经济是被一个结构、一组规则和制度规定的,这些规则和制度约束着人们在一个类似于游戏的互动的相互连接链中的选择。”多元的经济主体实施差别化的、动态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已经参与到了经济系统从而经济秩序的选择中,而经济系统和经济秩序的选择和再选择,又会影响到并决定着经济主体的下一步经济行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生和发展。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对经济主体与经济秩序之间的互动性作了进一步解释。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经济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观解释的重要性,将宏观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中的个体行为沟通起来,将社会经济结构看作是许多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将社会经济过程视为是主观意义赋予客体并做出反应的过程,他力图通过对互动过程的分析来理解人来行为,从而了解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个体,个体又如何作用于社会经济,以及这个相互决定的过程如何发生。坚持演化理性主义的符号互动论奠基人米德(1934)就认为社会不是“存在”的,而是随着互动中的人们的行动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出来的,是“发生”于互动中的个体之间的事件之流。总体来讲,在文化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秩序形成的关键在于存在一种产生多元化制度、规则的机制和一种对这些多元化制度、规则予以适应性选择的机制。但建构理性主义的优势在于它仅仅可以促进多样化制度、规则的产生,而对于理解和应用多样化的制度规则并且予以优化选择,却能力有限。而这一点,恰恰是进化理性主义的比较优势。遵从经济学中的两种不同的理性主义——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会导致我们对现实的经济实践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对中国这样的转型期社会尤其显得有意义。经济转型前的中国无疑是遵循建构理性主义的,政府对经济资源的计划主义配置、对社会财富的整体性持有以及对经济主体的普遍化控制都体现了建构主义理性(政府)对自我经济发展预测和社会制度设计能力的自信,而建构理性主义的政府也因此成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中心决策主体。而基于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至少在某种程度可以证明建构理性主义的不足和缺陷。不过,这种建构理性主义危害所诱发的政府起初被迫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仍然是由政府首先驱动和规划安排的,也就是说政府还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尊崇建构理性主义。但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建构理性主义在经济社会思维中的中心地位却开始渐进地让位于进化理性主义。这是因为“转型期”的社会经济行为具有“过渡性”特征。人们的行为模式还普遍缺乏“稳定性”,协调各种行为交互作用的许多制度不是尚在建立就是完全缺失。同时传统价值体系早已瓦解,新的价值体系却因文化转型的过于迅速而难以确立(汪丁丁,2003)。这种转型期经济行为主体特有的价值多元化趋势和交互不稳定性特点恰恰符合进化理性主义的条件,也就是说多元化的经济主体行为的动态博弈本身就构成着社会和市场的逐步演化,而这种演化正在或者已经超越建构理性主义政府的预期视野和把握能力,政府的行为至少将被迫向市场看齐并因此得到规范(这一点,建构理性主义政府可能不愿意看到,甚至开始就没有想到)。比如仅从经济法的构建和完善来看,其实施已经不完全不依赖于政府的推动了,而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和各种经济主体博弈行为的分析将成为这种经济法律制度是否有效推行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为,从经济法的法理本身来讲,要想切实达到某项经济法规建构和实施的目标——有效规范平等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能否对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进化过程准确把握才是关键。对于这一点,建构理性主义立法者能力是有限的,而像进化理性主义者学习才是正途。社会经济系统的进化过程极其复杂,对现实中国未来市场和政府间的交互效应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这是不争的事实。仅从这一点来讲,进化理性主义可能比建构主义理性更可取。参考文献:1.vonhayek.studiesinphilosophy,politicsandeconomics.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7,pp.82~95.2.samuelso,w.,andr.zeckhauser,status-quobiasindecision-making,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1,1988,7-59.3.vernonl.smith.constructivistandecologicalrationalityineconomic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3.pp.456-508.4.kahneman,d.,anda.tversky.ontherealityofcognitiveillusions:areplytogigerenzer’scritique,psychologicalreview,103,1996,pp.582-581.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6.[美]赫伯特•••a•••西蒙,《西蒙选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版。8.[美]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9.[美]彼德·纽曼,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编.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0.邓正来,《哈耶克理论评注》,《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11.汪丁丁,《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10期。①邓正来(2001)认为,哈耶克在其理论建构过程中所达致的一系列重要命题,乃是在哈耶克关于“知与无知的知识观”的转换的逻辑脉络中和有关进化论的理性主义与建构论的唯理主义框架中展开的,而且也是在其间得以实现的。哈耶克在“分立的个人知识”经“知道如何”(knowhow)的默会知识再到“无知”概念的转换过程中,达致了从“知”意义上的主观知识观向“无知”意义上的“超验”知识观的转化——这可以典型地表述为从“观念依赖”到“观念决定”再转向“必然无知”或“理性不及”的发展过程;哈耶克在批判建构理性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所主张的明确限定理性范围和理性存于文化进化过程之中的进化论理性主义。②哈耶克(1967)在有关“理性主义的种类”、“建构主义的谬误”等文中着重对建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哈耶克认为,“……,这种幼稚的理性主义的最佳称谓乃是唯理建构主义(rationalconstructivist)。自此以后,正是这种观点在社会领域中导致了无从估量的危害,而不论它在技术领域中取得了何等伟大的成就。”“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purpose-seeking)的动物,而且是一种遵循规则(rule-following)的动物。”而在“自由自序原理”、“关于行为规则系统之进化问题的若干评注——个人行为规则与社会的行动秩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生自发秩序与第三范畴——认知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等文中,哈耶克则侧重阐述了它的进化理性主义观点。例如哈耶克认为,“……,从上述种种观念中,渐渐发展出一整套社会理论;这种社会理论表明,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一系列具有明确目的的制度的生成,是极其复杂但却条理井然的,然而这既不是设计的结果,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并未明确意识到其所作所为会有如此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这种理论表明,某种比单个人所思的结果要宏大得多的成就,可以从众人日常的且平凡的努力中生发出来。这个论点,从某些方面来讲,构成了对各种各样的设计理论的挑战,而且这一挑战来得要比后来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更具威力。这种社会理论第一次明确指出,一种显见明确的秩序并非人的智慧预先设计的产物,因而也没有必要将其归之于一种更高级的、超自然的智能的设计;这种理论进一步指出,这种秩序的出现,实际上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即它乃是适应性进化的结果。”③笔者检索和查阅了近期国内外相关社会科学的主要网站、报刊和专业性期刊,结果发现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都充斥着关于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的讨论,而单单在经济学文献中却很少发现有关内容的专门讨论,国内经济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④理性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这里不讨论理性概念的由来,单单考察现代经济学理解中的理性概念。现代经济学中的理性含义包括:第一,主观的理性意识和客观的理性能力(西蒙,1955)。理性意识是指受人的目的所驱动的一切主观心理活动,它不仅指人们所具有的、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主观愿望,而且意味着人们应保持有目的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活动及敏捷的认知视野。客观理性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事物和规律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计算、判断能力等等。西蒙的“有限理性”行为主要指的是客观能力方面所受的限制。第二,行为理性(rationalityofaction)和知识理性(rationalityofknowledge)(阿罗,1966)。行为理性是指可以根据偏好对不同的选择方案进行排序,并且所排次序在任何时候都独立于机会集合。知识理性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可以获得的知识来形成判断(贝叶斯理性)。知识理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交易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获得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信念;强调序贯决策中人们的信念更新能力,通常指“贝叶斯理性”;二是决策者努力获知关于其他个体特征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高阶知识(信念)方面的能力,又被称为“交互理性”(interactiverationality)。微观理性预期理论和博弈论加深了人们对这方面的理解。第三,个体理性(individualrationality)、集体理性(collectiverationality)以及交互理性(interactiverationality)。个体理性指决策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和能力等,集体理性则以追求由个体组成的特定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交互理性即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第四,实质理性和过程理性。latsis(1972)讨论企业理论的两种竞争性研究思路,他称其中一个为“形势决定主义”,另一个为“经济行为主义”这两种思路的基本对立点是后者需要一种理性选择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而前者并非如此。西蒙(1973)认为,形势决定主义和经济行为主义尽管都假定行为在特定意义上是理性的,但是对于这两种思路而言,“理性”一词的含义大相径庭。为此,西蒙将理性界定为实质理性和过程理性之分。其中,当行为在给定条件和约束所施加的限制内适于达成给定目标时,行为是实质上理性的。根据这一定义,行为的理性只在一方面取决于行为者,或者说他的目标;给定这些目标,理就完全由行为发生时所处的环境特征决定,而与行为者的心理过程无关。行为的过程理性,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过程的理性取决于产生它的心理过程,即过程理性近似于心理学讨论中的、与行为人“认知过程”或者“智力过程”相关的行为理性,而传统的心理认知过程则主要集中于三类心理学分析:学习、问题求解和概念获取。学习分析关心的是从一种疑难形势中抽取和存储信息的方式,以便于此后对类似问题的求解。问题解决分析(狭义上)将注意力特别集中在反复试验过程和知觉在达成问题解中所扮演的互补角色。概念获取研究关系的是从一系列形势中抽取规律并进行一般化处理,从而用于预测后续形势的方法。⑤根据哈耶克的理解,这种建构理性主义思潮在19世纪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于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而历史的考察功利主义不难发现,功利主义对经济学的渗透集中体现在了经济效用主义者李嘉图和约翰•穆勒以及边沁主义者边沁的经济思想和研究方法上,而这些古典经济大师却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变迁。⑥传统经济学的一般认识是,“经济学家……无法进行类似于化学家或生物学家所进行的那种受控条件下的实验,因为经济学分析很难控制其他重要因素。与天文学家或气象学家一样,经济学家通常必须满足于观察”(samuelson&zeckhauser,1988)。但按照新颖的实验经济学观点,经济学研究也并不一定只能运用抽象和浓缩的理论模型或数量统计方法来进行演绎,现代的经济研究正越来越需要、而且越来越依赖于从可控实验中获取数据,而不是基于传统的现场观察来获取数据。这里的实验经济学是指运用实验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在可控制实验环境下对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的分析和考察,以此来检验和完善传统的经济理论,并为政策决策提供相应的指导依据。实验经济学大师弗农·史密斯也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位获得者是行为经济学加丹尼尔·卡尼曼)。⑦出于对制度和制度变迁的定义和认识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制度经济学家都认同或遵从进化理性主义。而有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激进政治经济学以及转轨经济学相关代表人物对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尽相同,还有待我们深入地考察。⑧基于西方心理学对现代经济学渗透力度的强化,出现相关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性学科是不足为奇的,这些交叉性学科对于我们分析和理解经济学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和进化理性主义具有很大的影响(哈耶克也曾提及这个问题并有所阐述)。但颇具争议的是有关这门交叉性学科的名称却是多样的,一说为心理经济学,一说为行为经济学,一说为行为金融学。心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存在三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西方心理学对经济学的流派性影响效应。基于本文的研究认为,起源于欧洲的心理经济学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欧洲式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而在美国复兴的行为经济学,则更多地受到了根植于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影响;相反行为金融理论则更多地受到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考虑到这种差别,基于研究的便利,史密斯(2003)认为可以用经济心理学(economicpsychology)来泛指心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甚至行为博弈理论(behavioralgametheory),而不论心理学对它们的一般性影响还是流派性影响。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5

边际效用探讨的是人们内心的满足程度。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去解决经济问题,这种思考方式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19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相对论和万有引力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从研究神的存在开始转向研究人自身的发展,从人类起源到内心活动都是人们的探讨范围。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学者不但要思考如何使资本收益最大化,还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利用当时最新的理论方法去解释经济现象,这个时候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在人们视线,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自然成为了当时学者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一、边际效用价值论、心理学与经济学

要明确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首先就要说明本文的经济学所指的范畴。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解释国家治理与财富积累的一门学科,后来西方学者为了推行“全球化”,便去掉了“政治”一词将其改名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及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要被共产主义取代,扎根于辩证唯物主义而极力回避描述人的主观意识。综合历史中各经济学流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时间以19世纪80年代心理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界,不包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心理学

边际效用指消费者每增加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多,每增加的一单位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描述的是人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判断,即欲望。商品或服务能否满足人的欲望,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

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质上是以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作为分析人的满足程度的切入点,使得欲望、需求诸如此类的心理感受变得可以考量,它考查的并不是人的满足程度总量是多大,而是单位增加量的大小和变化。边际效用价值论为考查人的满足程度带来了真正可以操作的方法,这一操作方法的产生正是源于人们开始从心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产生的。

2.边际效用价值论与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边际学派最早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其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对边际效用的论证是:心理上的感觉决定了人们对物品的主观价值判断,买卖双方根据各自对物品的主观价值判断进而达成交易,成交商品的价值即为客观价值,客观价值是边际效用价值的完成形态。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使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了新的研究视角,边际效用价值论第一次让经济学者把纷繁的经济现象和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结合到了一起。后来的经济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心理学解释经济现象,心理学也成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一部分,例如凯恩斯用“流动性偏好”解释收入该如何分配,以及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交叉学科――经济心理学,它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经济学兼心理学教授乔治?卡托纳创立的。

3.心理学的研究对经济学的重要性

经济学以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致力于解决社会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资源分配关系到个人就会有逐利动机,因此不能忽视人的心理活动。了解心理学能够帮助经济学者更好地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经济活动参与者背后的动机,只有掌握了经济动机,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心理学能够帮助经济学者更好地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以经济现象的角度,去考虑经济现象发展之下人的活动,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启迪经济学者的研究,例如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个案分析法能使经济学者关注经济活动中个别人的行为,防止共性的理论掩盖个性的现象。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

学者有关心理学和经济学关系的论证从未停止过。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所谓新经济就是心理学”。经济学家在解释自己的理论时提出了很多基本概念,比如价值、选择、产权、机会成本、贸易等,它们是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家则认为,这些概念都包含了人类的行为及心理成分[1]。研究经济心理与经济行为的相互关系,能够为经济行为的预测和调控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制定改革方案和推进改革事业提供可靠的心理科学依据[2]。经济学者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实验经济学的创始人,Vernon Smith因“在实验经济分析尤其是选择性市场机制研究中引入了实验室实验”而获得诺贝尔奖[3]。

心理学和经济学紧密相连,前者自然会对后者的方法论产生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实践辨证法基础上的系统抽象法,具体来说囊括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本文作者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学产生了影响:扩大了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增强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用性;明确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方向性。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三、心理学研究对经济学的影响

1.心理学扩大了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心理学让经济学者开始探讨人的心理活动,扩展了经济学者的研究对象,经济学者的研究视野不仅仅局限在用纯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在亚当?斯密、李嘉图之前的经济学者几乎都在研究如何积累财富,当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反抗封建统治的时期,经济学者转而探讨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的合理性以及资本如何获得最大收益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学者才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普通的个人身上,体现在边际效益价值论的产生和后来的心理学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经济学的研究范围真正覆盖到了完整的社会生活之中。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例如商务谈判、买东西讨价还价,如果只从实现均衡价格的角度去分析,往往得到的结论是简单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博弈双方的反复要价的是心理变化。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对经济社会的心理预期会影响政策的有效性,人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建立在完全信息之上,只有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政策才会起到作用,这表明,心理预期已经成为了经济学者考量的不可或缺的变量。当前,人们的心理活动已经是构成市场经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人们心之所想的判断,才是完整的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确保了解释经济现象的完整性。

2.心理学增强了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经济行为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行为,因此有必要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心理学的思想。以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为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企业如何生产、消费者如何花钱,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国家该如何制定经济政策,这些模型无外乎都是对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并且建立在苛刻的假设条件之上,如果不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即使理论很完美,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我们也不会觉得它们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只有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大家熟悉的心理因素,我们才会觉得模型是有生命力的、是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才真切体会到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并且人的行为反过来会影响外在环境,这就要求经济学者不仅要提高分析个人的经济行为的理论性,还要重视考虑了心理作用而产生的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确保研究成果甚至政策制定是切实可行的。心理学极大地推动了博弈论的发展,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其模型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完全”到“不完全”的转化正是经济学者对心理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并且对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现状描绘。只有从相关人员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才会说这是理论完整的运动过程,也是理论的实用性所在。

3.心理学明确了经济学方法论的方向性

心理学本质上以人为研究对象,经济学与心理学应该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学科,因为它们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有关人的,并为人服务的学科。经济学的理论也不应该脱离心理学有关人性、认知、理性和欲望的限定,不应该停留于表面上地描述、解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行为。经济学者在思考经济问题时参考了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就能明确人的目的和动机,并综合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人本身的条件,把这些因素混合在一起会有助于产生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理论。做到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从前的以资本、利益为研究方向,经济学者便掌握了以人为本方向,经济学的研究也会顺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

四、结论及建议

综合了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学与经济学相互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和补充。因此未来经济学的研究仍要参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但要注意的是,经济学者要吸收利用心理学中有利于解释人的经济行为的合理成分,而不是简单地将心理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相加。另一方面,经济学者在解释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人的心理因素和需求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我国国情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矛盾是公有制经济和官僚资本的矛盾。因此我国的经济学不能忽视政治因素,我国的经济学适用于经济学的叫法。我国的经济学理论不仅要扎根于本土的经济现状,还要依靠本土的心理学研究。只有我国的百姓才是最了解我国现状的,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不适合解释我们自己的心理状况,外国的文化入侵、国内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容易让我们迷失在物质欲望之中不能自拔,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带给我们牢固的心理依靠。因此我们要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

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6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由普通高等学院按照新的机制与模式创办的独立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的地位也愈发凸显。独立学院有利于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更快、更好地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但与此同时,其民办教育的形式必然导致学费远高于普通院校,高昂的学费给独立院校学生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较为庞大。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助学金的投入比例,为高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多渠道的资助方式;企业、慈善组织等民间形式也在高校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帮扶结对活动,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的失衡,家庭独生子女教育,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封闭心理等,导致感恩意识的匮乏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无疑为高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提出了现实要求。

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的资助体系是以国家助学金为基础,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从完善制度入手,通过切实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新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学校从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助学经费等措施,大幅度扩大受助学生比例,切实提高资助水平。同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又连续下发了8个配套实施办法,对促进新资助政策的健康实施提供了指导与保障,这对切实解决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资助政策和配套方法的落实,每年全国有20%的在校生会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

此外,部分企业、社会捐赠、校友资助等形式也为在校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帮助。特别是知名高校中,校友捐款成立的奖助学金比例也越来越高。然而,对于大多数独立院校,建校历史较短,校友比例较小,这方面的捐赠形式并不多见。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现有的资助体系除了国家奖助学金外,几个学院还有部分企业资助的奖学金,校所在地的慈善组织也每年为经济困难学生安排帮扶计划,但惠及的范围比较小。

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济困难生认定体系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生源地所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生源地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按照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6月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财政部门参照本行政区域内各地(市、州)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定各地(市、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具证明。但是,在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进行认定的时候缺乏准确的家庭财务状况、收入情况的调查,此项调查也没有可量化执行的标准机制,所以《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的开具并不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现行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对于新生仅依靠生源地开具的调查表作为经困生认定的唯一依据,凸显了在认定中体系存在很严重的薄弱环节;而在老生的经济困难认定工作除了依据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外,还会对申请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也会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人际关系的好坏等,所以客观可参考性较差。此外,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自己的贫困状况并不善于详实说明,导致从事认定工作的辅导员老师缺乏对其经济情况的真实了解,摸底工作难以开展。从以上两个角度考虑,现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和量化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真实的经济水平,致使部分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得到帮助,部分得到资助的学生缺乏感恩心。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中社会力量参与薄弱 目前,主要的资助体系以国家提供的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占学校总资助的90%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完全依赖国家和学校是不够的,助学资金只有建立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目前国家对于社会各项资助引导不够,没有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社会各界对于资助学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现行的经困生资助体系中,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现有的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的资助体系,虽能较广地覆盖到需要的同学,但在独立院校中,对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中的经济特困生并不能完全解除高昂学费的后顾之忧,国家奖助学金并不能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资助。如果加入更多的相对自由的社会力量,则更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贫困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精神资助体系不完善 随着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在独立院校高昂的学费的压力下,这种差距体现得愈发明显。其中,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经济窘迫而产生了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精神贫困”问题,如缺乏感恩之情、诚信之心、自卑心理严重、人际关系僵化、自我价值否定等。一部分受资助学生,认为国家的奖助学金是应该的,对国家、学校的资助缺乏感恩之情,极少数学生在申请经济困难生过程中有虚报材料的问题,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缺乏诚信原则。经济困难生存在的问题不止于物质的匮乏,更严重的是精神世界的扭曲,缺乏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而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并没有把精神资助作为主要方面,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引导、支持和帮助机制,因此,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获得了物质上的资助,但却很难实现真正的精神脱贫。

将资助体系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虽存在较多不足,但对促进教育发展、弥补教育差距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将资助体系与感恩精神教育相结合,是建立合理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不论是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笔者对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加强感恩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建立可操作、科学、客观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体制 目前,经济困难生的认定以生源地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调查表为主要依据,缺乏一系列可操作、客观的量化认定体制。建议以生源地、家庭收入、教育支出、健康状况等因素为认定参数,制定一个量化的操作准则。各高校将量化准则与学生日常消费的民主评议相结合,建立以班主任为领导的认定小组,综合对申请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划分多档标准,同时为经济困难学生建档,每年对数据库进行认定更新,确保每一份助学金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建议为学生资助建立相应的法律保护体系,确保资助程序在各级相关部门操作中有法可依。法律文件的制定,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如德国的联邦奖学法、日本的育英法、其他国家的学生资助法),确定资助目的和受资助对象、资助主体的行为规范,建立某种资助政策实施保障,以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直接经济资助,不利于学生感恩心理的培养;而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资助体系,则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物质水平、精神水平的提高。第一,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资助。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经济困难学生服务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报酬。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并行发展,在为学生提供资助的同时,让学生在工作中增长社会经验和自身竞争力。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引进校外资助。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很多企业、社会机构都是慈善捐助的主流力量。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社会对其关注程度较高,引进社会力量资助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回馈社会,更有利于培养、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水平。

加强感恩教育,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并行发展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其中,很多人有明显的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困难情况,因此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还应包括心理资助。学校应系统地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改变经济贫困的同时避免成为心理贫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强教育。第二,深化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思政教育更应该注重感恩教育。在各项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明确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资助体系要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使资助工作不仅仅停留在物质资助的层面,做到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在精神上培育他们,在能力上锻炼他们,达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脱贫、精神上解困”的目标。在贫困生的日常教育中加大感恩教育的比例,教育广大受助学生常怀感激、传递关爱、知恩图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教师、学校、国家和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感恩之心。

总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除了要注重经济的支持,解除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外,在独立院校中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真正帮助学生在物质、精神两方面脱贫。

参考文献

[1]刘宁,姜召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2]潘四群.“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

[3]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对策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曾杰,李应建,余家鹏.关注特殊群体,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5).

[5]包玉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