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范例6篇

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

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范文1

一、中级微观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高校中通常指“西方经济学”,_般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根据授课内容的宽度和难度,通常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一般而言,初级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本科生,中级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高级课程则面向博士生。初级课程更多的时候是带有一定的科普性质,意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现象并能运用经济术语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而中级课程则要对这些解释进行更严格的表述以及更细致的讨论,所以中级课程并非是初级课程的重复,而是要将学生在初级课程中所学内容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因此中级课程理论性更强,所运用的工具也会更数学化,形式上会显得更枯燥。

笔者所在中部某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通常安排在大三秋季学期,每周两学时。课程性质为学术型方向限选课,因此选择该课的学生主要是有考取经济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意愿的学生。该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融合贯通微观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进入更高学历层次之后理论学习上的跃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感受到的问题是课时短,内容多,学生对已学过的初级课程中的知识不熟悉,对新补充的知识不理解,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知识的能力有限。

二、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的理论课程讲授通常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言堂式”的同步学习。网络学习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异步异地的教学。传统教学可以实现师生面对面的有效交流,增进师生情感,缺点就是方式呆板,学生更多的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网络学习极大方便了学生学习的要求,只要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但也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缺少和老师面对面沟通所产生的效果。

混合教学(BlendedLearning)是将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所以混合教学在形式上,一方面有线上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有线下的面对面学习。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对于“中级微观”这样的理论经济学课程而言,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经济理论的逻辑,同时能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有案例教学、课堂练习等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些手段的实施主要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合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下对于重难点知识反复思考,而在课上则可以进行更多的讨论与逻辑分析。具体学习流程如表1所示。

三、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教学内容、模式等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我校与清华大学合作,利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该平台的最新版“MOOC版”支持以学习单元的形式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单元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知识点为核心,把与知识点有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集中在一个学习单元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展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中级微观经济学在整个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重要一环,但是在本科生阶段课时有限,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本科生课下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本课程保留对经典理论课堂讲述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网络教学与辅助、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与检验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前教学设计

1.在正式开始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以作业或者网络平台互动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回顾。《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前导课是“初级微观”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间隔之后,学生对以前所学课程相关内容几乎已经遗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回顾之前的知识,那么会浪费不少宝贵的时间,也难以与“中级”名副其实。如果教师不对之前所学知识回顾,那么学生又会感到难度跃迁太快,难以接受,课堂实际效果会很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课下首先回顾以往所学或者预习新课程,带着问题来课堂上。但是以往教学模式难以对学生课下学习进行管理。所以笔者借助网络平台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交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总结报告,并评选出优秀报告供大家共同学习;或者在答疑讨论区以帖子的形式向同学们提问,学生以跟帖的形式回答老师的提问。通过这种书面形式的总结,不仅有助于学生们理清思路,同时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能及时做出回应。例如,在第一次课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提交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的报告。不少学生在作业中提到“微观经济学是大学阶段第一门专业课”这种表述很显然说明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了,难以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全过程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这就可以通过批语及时纠正,启发他们拓宽思考,主动思考。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阐述经济现象与经济学说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课堂讲授更贴近学生思维,而不是空泛的讲述。

2.录制微课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课程难点。在这里笔者的做法主要是对互联网资源进行编辑整理。因为开放课程的推广,不少国内外名校、名师都有相关视频。笔者将提供下载服务的视频剪辑成时长为3-5分钟的微课程,按照和笔者相同的讲课顺序编排至线上活动,并在课前提示学生自学。这不仅方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预习同时也使学生领略到国内外名校、名师的风采。

(二)课堂教学活动

1.体验式教学。经济理论往往晦涩难懂,但是经济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却又是和我们密不可分活生生的经济生活。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为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好的分析方法。笔者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实验,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课程相关内容开始之前让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在介绍相关内容之时可以利用平台导出问卷数据,课上可以以图表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选择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必然,同时这种必然是以前经典理论假设当中所没有考虑到的。课堂上进一步追问学生做出某种选择的心路历程,这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假设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2.自主扩展阅读。理论经济学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本科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但据笔者了解,地方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文献的阅读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限于教材和科普读物。所以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适当加强了学生课下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在当前本科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诸多经济学家对其理论体系或者部分内容进行过详细的分析甚至激烈的批判。在学生所用的教材当中,也都有对新古典经济学内容的客观评价,但是学生往往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些。这就容易造成本科生往往不加评判的接受教材中所讲的理论,限制了自身的思维。为此笔者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所写的关于新古典经济学批判的专业文献,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提交读书笔记。不少学生反映,阅读之后,一方面重新回想起自己当初初学时的疑惑,激发起继续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从未怀疑过课本的学生也对自己所学有了思考。

3.案例学习与引导。经济理论一定要能对现实进行解释的,但是诸多经济现象并不是发生在普通消费者身上,因此学生对这些经济现象的了解都是有限的。所以通过案例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对于解决这种信息鸿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如果仅仅是课堂上提及一些案例,那么不仅占用时间而且由于学生对这些案例的相关背景也缺少足够时间去了解,学生也容易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将案例学习放在线上,而在课上则更注重引导。例如,笔者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2015年云南文山地区“三七”价格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记者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过调查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显然这种解释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不够的。事实上,三七价格暴涨暴跌的变化过程恰好体现了经济学中蛛网模型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一类农产品价格的解释。因此笔者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视频链接,要求学生上课前自行观看相关的新闻调查,重点要求他们观察农户对三七价格变动之后所做成的决策,以及决策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在课堂上可以不用花费太长的时间进行案例的介绍,而是直接了解学生的观后感,并且引导他们把他们的想法按照提出假设-构建模型-进行模型求解和分析的思路完成对蛛网模型的学习。这样不仅教会学生对一类价格现象进行解释,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经济研究的乐趣。

4.研究型教学。在高年级阶段,学生不仅要理解、记忆知识,还要能对已学知识研究、反思甚至创新。因此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学生中间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尝试。例如,在微观经济理论当中会学到成本函数。经典理论告诉学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呈U型;由于规模报酬的原因,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这些理论在讲解的时候,从理论到案例,似乎都是不可置疑的。但问题是,现实中真的就是这样吗?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上述理论会成立。事实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上述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值得怀疑的,一些学者已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此笔者也尝试让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4~5人),将自己下载的若干年份各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发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行业,根据这些数据自行画出成本曲线,并提交研究报告。在整个流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流程进行监控指导,笔者将各个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不仅进行评比,同时在课堂上讨论边际报酬递减是否普遍成立,如果成立,会在哪些行业中成立;反之,又会在哪些行业不成立,那么不成立的原因又是什么。

(三)课后总结与评价

1.学习笔记及答疑。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都要提交一份学习笔记。同时自己也对讲授内容的主要逻辑以及讲授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都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开放阅读。以往的答疑总是固定时间地点,但是效果欠佳。因为青年的情绪更容易波动,也许突然会萌生出一个问题,但是可能会由于老师不在身边没有及时解答而导致到了答疑时间,他又想不起来了。网络解决了时间、地点上的冲突。

2.除了学习总结之外,及时的评价也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之一。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不仅包括学习过程评价,也包括小组评价等他人评价。这样避免了只有一个最终考试成绩评价的苍白。

四、结束语

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范文2

【关 键 词】 高中政治;微课教学;运用策略

【作者简介】 包彩娥,中学一级教师,苏州大学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2-04

学科教学是教师立足课堂主阵地的载体。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展微课程开发与设计,利用微课辅助学科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一个新趋势。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的微型课例。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时代,以“短小精悍”著称的微课越来越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手段。

一、分解,让学生在课堂交流体验中掌握知识

微课的特点之一是“短”。微课教学活动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凭借自己的学习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

【课例】《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消费心理面面观”微课教学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了解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本节课一开始就采用微课视频组织学生学习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1.小测试:一群人走进了世外桃源,景色优美。现在让你选一个地方建一幢房子,你会选择那里?A:看大多数人建在哪里,我就建在哪里。房子式样和别人的差不多,不要太突出。 B:大家在一起没有意思,我这么有个性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般。瞧他们都建在山脚下,我偏建在山顶。 C:我的房子地段肯定要比别人的好,房子造型要有新意,不能被别人看扁了。 D:看看家里的存款有多少,再根据地段方便与否选一个地方。请选择,看看你具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呈现四种消费心理:A.从众心理;B.求异心理;C.攀比心理;D.求实心理。

2.图片:结合4张图片――分析4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利弊和态度。

3.表格:四种消费心理的比较(基本特点、评价)。

4.反馈练习。

5.总结:(打油诗)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要改正,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解读】根据微课时长短的特点,笔者对《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解,利用7分钟视频重点讲解了“消费心理”这个知识点。根据微课知识粒度小的特点,又对知识点进行微型化处理,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解成多个小知识点――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利弊和态度。

【启示】

(1)切题迅速。由于微课时间短,因此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切入主题的方法途径,力求新颖、迅速而且要与主题关联紧凑,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内容的讲授。在本例中笔者从已学的基本内容“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引入课题“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开门见山进入课题。当然,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个题目、疑问、悬念引入课题,或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

(2)设计合理。要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问题,教师需要围绕主题进行针对性设计。在本课例中笔者设计小测试“你会选择在哪里建造房子”这一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来引发学生思考,变课堂为体验,帮助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掌握知识;设计“打油诗”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

(3)线索明晰。在本例中笔者通过设计小测试和展示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接着解决重难点“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做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在这个过程中,讲授线索清晰明了。围绕线索,突出主干。再加上巧妙启发和积极引导,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收尾快捷。总结是对讲授内容的归纳和强调。好的总结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好的总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授课的层次,使人回味无穷。微课的总结必不可少。在本例中笔者采用顺口溜进行总结,使得收尾快捷、干脆利落。

二、选择,让学生在课堂分析探究中深化思维

微课的特点之二是“小”。微课的课程资源容量小,教师要立足小容量,关注小现象,采取小策略,积累小故事,有针对性地选择,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简约而有趣。一次一个小点,积少成多;每次启发一点点,量变引发质变。

【课例】《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汇率与币值”微课教学

1.进入课题:“汇率和币值的变化”既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又是学习难点。 明确“汇率和币值的变化”的规律,既能快速准确地解答“汇率和币值的变化”的相关题目,又为解答“汇率和币值变化的影响”的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2.理论探究:什么是汇率?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怎样体现外币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捷径指引:怎样快速准确地判断“汇率和币值的变化”?可以采用跷跷板判断法:坐在跷跷板两头的分别是甲币和乙币,甲币包括甲币的币值和汇率,乙币包括乙币的币值和汇率,左边的甲币,右边的是乙币。从跷跷板上可以看到,两者是此升彼降的关系。同一种货币的币值和汇率是同时升或同时降的关系。跷跷板图释:甲乙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币值是此升彼降的,同一种货币的汇率和币值是同时升或同时降的。

4.实战演练:(题略)小结升华:(顺口溜)跷跷板法莫忘记,此升彼降是双币,同升同降是同币,掌握此法无不胜。

【解读】在本课例中笔者基于“汇率和币值的变化”这个问题,层层深入,逐步推进,虽然只有7~8分钟,但引发的思考并不少,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微学习,感悟出大道理、大智慧。

【启示】

(1)具体。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在本课例中,笔者设计问题进行层层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深刻。在本课例中,笔者力图通过课堂上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透过“汇率和币值的变化”现象看到本质――两者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引发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思考。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还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分析探究中深化思维。

三、整合,让学生在课堂沙龙感悟中升华情感

微课的特点之三是“精”。微课在表现形式上往往通过精美的音乐、画面、文字来营造极精、极简、极美的效果。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通过新颖的形式、构思加以整合,实现融合创新。

【课例】《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微课教学

视频导入:笔者把2014年南京青奥会大气磅礴的开幕式进行重新整合,呈现大量有关青铜浑天仪、青花瓷器、汉字、丝绸之路等的精美图片,并辅之以优美的配音讲解。观看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频解说,引导学生进入课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图片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让学生得出文学艺术对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作用,领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

【解读】在本课例中笔者运用视频导入,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实现情感与心灵的交融。

【启示】

(1)教学选题精准。微课的选题可以是重点、难点、易错点,也可以是高频考点。选题要有创意,教师要真正找到学生关心的、困惑的问题。

(2)教学内容精选。微课设计时应突出主题,精选内容,聚焦于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中有重要学习价值的内容。在本课例中,笔者采用2014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精彩视频和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精美图片,变课堂为沙龙,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使学生深受震撼和感染,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油然而生,自觉萌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感信念,让学生在课堂沙龙感悟中升华情感。

(3)教学活动精彩。在本课例中,笔者运用精彩的视频和精美的图片使教学情景精彩有趣,简短完整;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教学策略精当适度,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的接受。

(4)教学语言精炼。教师的语言是支撑整个微课的核心因素。由于时间原因,语言要准确简明、通俗流畅,既富于讲述性又重视启发性。笔者在讲授本课例时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就有身临其境之感,易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四、聚焦,让学生在课堂论坛鉴别中完善人格

微课的特点之四是“悍”。微课的“悍”意指强劲、能干。它通过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聚焦,有利于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确立和完善人格的养成。

【课例】《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微课教学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只有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那么,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呢?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大家就随我到“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的跳蚤市场去看看吧。

【视频】:跳蚤市场上热闹的场面。

【现场采访】:教师:在购买商品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 A:我最关注的是商品的价格。比如两个同学的商品是一样的,我就会考虑哪个更便宜些。 B:质量。 C:服务态度(镜头切换到嘈杂拥挤的人群)。 D:虽然我们的跳蚤市场比较小,但也需要有良好的秩序。

小组讨论互助答疑:结合书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①如果让你参加跳蚤市场的活动,你会关注同学们提到的“价格、质量、服务”为什么?②在交易过程中,怎样才能规范市场秩序呢?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提到要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没错,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进入市场的商品要符合市场准入规则。此外,还有学生说要加大宣传,有促销活动,各个摊位之间肯定是有竞争的,但是这种竞争应该是公平公正的,要抵制垄断及不正当行为,也体现了市场竞争规则,是竞争机制在发挥作用。学生们还说交易时要以自愿为前提,不能强买强卖。还有同学降到了诚信意识。有了交易规则,交易才能顺利进行。

诚信不仅是市场交易规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学生们的回答在点滴中彰显了做人的境界。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道德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解读】微课程的设计要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清晰地陈述三维目标,使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在本课例中,笔者提高目标精准度,深挖教学细节,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论坛鉴别中完善人格。

【启示】

(1)适合不同对象。微课的设计要面向学生,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课例中,笔者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讨论,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获得不同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建构起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体系。

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范文3

把握好社会效益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电视节目的社会效益与宏观调控是双胞胎,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讲宏观调控,社会效益就成空中楼阁;如果只讲宏观调控,不讲社会效益,宏观调控也必将成为水中影月。当今社会正在转型,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等特征尤为明显。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比如,2008年国庆长假,各级电视媒体牢牢把握宏观调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特别节目、科学编排来争夺观众的收视目光。从长沙地区各频道的收视情况看,2008年国庆期间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黄金时段的收视率都高于往年同期。

把握好经济效益与微观管理的关系。电视节目编排的微观管理与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编排过程中微观上管理好,就能提高收视率,增加经济效益,电视节目编排的微观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在电视节目编排中如何把握好经济效益与微观管理的关系?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办台的前瞻性;其次要树立观众为本的理念,革除那种不问观众市场需求,闭门造车,“文人自恋”情结;第三要树立媒体产业经营观念,坚定市级媒体照样做强的信念。

总之,只有把握宏观调控,加强微观管理,才能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才能确保在竞争条件下,编排的节目具有科学性、合理化。

立足本土科学编排

立足本土优势,大胆尝试中国特色的季播编排方式。国外的季播方式对电视剧和系列节目的编排大多是22―24集为一季,然后根据当季播出的反响情况,决定下季是否编排。这种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电视的编排,为此探究中国特色的季播编排方式是一个新的课题。何谓中国特色的季播编排方式?笔者认为就是立足本土优势,借助自身的传播平台,以活动造就影响力,使媒体成为各项大型活动的主角。然后根据收视数据,分析观众心理,策划节目编排。最后再循环派生出以扩大媒体的知名度、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壮大媒体实力的一系列子活动。如当前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大型晚会、会务展览、文化节等活动蓬勃展开,市级媒体可以借助自身独特优势为其造势,制造卖点和热点。然后根据节目内容,策划编排播出,使媒体理所当然地成为市场舞台上最活跃的分子。

立足本土优势,“打包”编排方式。“打包”编排方式就是立足本地区实际,根据受众群体,将同类主题内容的电视剧和系列剧进行分门别类打包编排。比如长沙广电经贸频道经过三年的探索,在编排上下功夫,在长沙有了稳定的收视群。在此基础上又对收视群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将引进的电视剧根据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科学“打包”编排,推出晚间《四集剧场》、白天《五集剧场》。这种“打包”的编排方式,投入较少,回报成倍。

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范文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系统思想;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成新华(1963-),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江苏?扬州?225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85-02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方法既是确定目标的方法,又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诸方面的问题,并在教学中树立整体的、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一是认识课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二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系统,使其存在与发展合乎培养目标的需要,即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教学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阶段学习。对于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路、长期习惯于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普遍具有较强的恐惧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感到迷茫,对繁杂的曲线和变化缩手无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自然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1]综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状况,结合笔者多年课程教学体会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将系统思想运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上,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从创立到不断补充完善,再到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科。19世纪后期,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效用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引入了边际分析法。马歇尔在综合上述成果基础上,以自由放任为最高准则,将研究从生产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提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价格为中心的理论——微观经济学创立。20世纪30年代以后,罗宾逊、张伯伦提出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补充了马歇尔的理论。[2]市场失灵理论与微观经济政策调节是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博弈论和企业产权理论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丰富了马歇尔的理论,形成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评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及发挥“看得见的手”在弥补这些缺陷中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遵循整体性原理,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和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就内容体系而言,是在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分析工具基础上,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生产论、成本论及市场论研究厂商行为;通过自由市场机制下供求两种力量的形成及相互作用,分析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通过分配论研究市场出清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状态;通过微观经济政策对非均衡状态和市场失灵进行调节,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就研究范式来看,微观经济学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采用“问题—假设—推理—结论”的范式,研究方法则以实证分析,辅之以规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中的联系性

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设计中,既要重视系统组成,更要关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设计“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学时,对实证分析形成理论的过程及各个环节要进行详细地勾划,实证分析第一步就是概念的界定,即对于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要有明确的解释,这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概念,而是要从培养学生以后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的基本素养上来设计。比如,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农民。纯粹从户籍角度来谈,农民否包括在校读书而没有转户口的大学生?纯粹从职业角度来界定,农民是否包括农业大学的老师?就这样从小就知道的概念,其内涵学生并不一定能表述清楚,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诸方面都跟概念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遵循联系性原理,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

实证分析中假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一种结论(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忽视假设条件,死记结论,从而会出现运用上的错误。比如,传统上将农产品市场看成是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由此用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关结论来解释特色农业就存在认识和结论上的错误。笔者在评审一在读经济学研究生论文时发现,这个学生将目前房地产市场假设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且借用已有的研究模型,对某地房地产的定价进行研究,看上去模型做得相当漂亮,结论也鼓舞人心,但假设脱离实际,这种论文还有什么意义?

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范文5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学入门课程,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填鸭式”——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记忆遗忘理论的研究者艾宾浩斯、里德和泰勒等的研究指出:“填鸭式”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若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其遗忘迅速并且遗忘量大。即使是已经记住的东西,由于缺乏理解,其灵活运用程度也较差[1]。

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教学过程侧重单纯讲授,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学生普遍反映微观经济学学习起来太抽象,里面很多数学推理非常枯燥乏味。(2)教学内容侧重抽象理论的分析,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的培养。(3)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单调。教师单纯运用“黑板+多媒体课件+粉笔”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该课程的考试和后续运用来看,情况也不乐观:普遍存在较高的不及格率、后续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知识时,学生已基本遗忘。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积极思考,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更别说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然而,实验教学法是实现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来,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法的提出及其作用机理

实验教学法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经济学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特定情境来模拟经济社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经济学。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学生根据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利用实际的微观经济统计数据,借助于仿真实验平台完成经济数据分析与经济政策的制订与检验。

实验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实验经济学。早期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关注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如今,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诸多经济领域。在微观经济学中开展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计算机或实物模拟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实验教学将枯燥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赋予微观经济学教学以全新的方式,使微观经济学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2]。实验教学法的作用机理具如图1所示。具体表现为:(1)实验的启发性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参与并完成实验活动,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此过程中主动与老师交流。(2)实验的参与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实验内容是通过老师设计特定情境来模拟经济事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进而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事件进行分析,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在微观经济学实验中,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验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虚拟情境,直观感受市场经济的作用,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实验教学法融合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识记成效。整个实验过程要运用案例法设定经济情境或列举具体经济事件,运用任务驱动法预设不同环节的具体任务,运用讨论法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探讨,身临其境的参与将眼、耳、手各个器官有效结合起来,记忆效果最佳。

3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均衡为例

3.1实验目的

完全竞争是微观经济市场结构中的一种,表示市场上有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的市场组织。我们将模拟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学生以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身份参与到竞争市场中,以口头双向拍卖进行交易。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

(1)熟悉简单商品市场中的交易机制。

(2)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收益计算。

(3)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图形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

3.2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与参与者:此次实验是模拟竞争市场上圆珠笔的交易。我们将选出3位同学作为市场工作人员,协助老师管理整个实验。其他同学被分成人数相同的两部分,一部分人充当商品的买入方,另一部分人充当商品的卖出方。买入方和卖出方将分别在教室的左侧和右侧两个区域,中间留出较大空间,以便教师和学生走动。

实验规则:保密规则、收益规则和报价规则。给每位买入者和卖出者发一张有数字的红色或黑色纸牌,牌的数字大小在1~10之间,请同学们拿好自己的牌,不要被其他人看到其中的数字。我们的目标是在实验期间达到更多的交易,尽可能赚取更多的收益。我们报价规则的表达形式为举手加口头,即举手表达叫价的要求,获得批准后进行口头报价。我们报价必须是0.5元的倍数。報价一旦启动,你要遵循出价不断提高,要价不断降低的原则。例如:如果你是买入方,而在之前已经有人报出商品的买入价,你的出价应该小于你拿到的红牌上的数字,这能使你赚取收益;同时又应该大于已有的商品出价,这样你才有可能买到商品,且遵循出价不断提高的原则,在预定的5min内达成交易。如果你是卖出方,而在之前已经有人报出商品的卖出价,你的要价应该大于你拿到的黑牌上的数字,这样你才能赚取利润;同时又应该小于已有的商品要价,这样你才有可能卖出商品,且遵循要价不断降低的原则。全部交易共5轮,每轮5min左右。请每轮参加者记录好自己的收益。每一轮游戏结束时,无论你是否达成交易,纸牌都要上交给工作人员,并由教师和工作人员重新洗牌和发牌。

买入方的收益=每单位商品对应买入方的价值(红牌上的数字)-成交价格

卖出方的收益=成交价格-卖出方的生产成本-单位商品的成本(黑牌上的数字)

3.3实验过程

首先,进行实验分组。由教师从学生中选出23人参加实验。其中,3人担任实验工作人员,20人充当交易者。买入者的编号为B1,B2,B3,…,卖出方的编号为S1,S2,S3…。扮演买入方的学生将得到一张红色的纸牌,牌上的具体数字(1~10)是达成交易时每单位商品对应买入方的价值。扮演卖出方的学生将得到一张黑色的纸牌,牌上的具体数字(1~10)是达成交易时卖出方的货币成本。

其次,实验过程(交易流程)。全部交易共5轮,每轮5min左右,包括:报价、成交后的交易合同、计算各自收益。在报价环节中,教师可以首先请买入方的代表为商品喊出初始的出价,再让卖出方的代表喊出初始的要价。报价必须是0.5元的倍数。最后,老师再询问是否有人提高出价和降低要价。即遵循出价不断提高,要价不断降低的原则。实验工作人员必须在黑板上记录每一次的报价数据,以便检验是否符合上述报价规则。每一个卖出方(买入方)在任何时刻可以接受一个稍作停滞的出价(报价)。当买卖双方价格达不成一致时,就重新启动报价系统。当一位交易者接受了另一位交易者提出的价格时,第一单位商品的双向拍卖就以交易合同的签订宣告结束了。在交易合同环节,合同一经签订双方不得反悔或违约。

最后,成交的双方将纸牌上交,并再次大声告知成交价格。在计算收益环节,成交双方根据成交的价格和纸牌上的数字计算自己的收益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实验工作人员也应该根据收上来的纸牌上的数字,将学生的保留价格、成交价格填写在实验登记表中。然后,进入下一单位商品的交易。这时,在此之前的已公布的出价、要价和成交价格的信息便宣告无效,尚未成交的交易者应该按照上述的报价规定重新申报出价、要价,继续进行双向拍卖,直至预设的时段结束或所有参与者都已经成交为止。

3.4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程中,学生们将课本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卖方和卖方)的自发作用促使市场上出现合理的均衡价格。在此市场上,每一位卖者和买者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卖者只要按均衡价格出售,无论多少数量都能卖完。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出发的水平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竞争的市场特点,真实反映出了竞争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充分体会竞争市场结构的特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竞争理论和问题进行延伸讨论[3]。

4实验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表明,实验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微观经济学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的可操作性。应该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选取学生感兴趣,又能对难点问题进行可操作性实验证明的内容。(2)实验效果的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真态度,可以给实验优秀者提供一定的报酬激励[4]。(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喻淇.基于SMART原则的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204-206.

[2] 潘艷平.论地方高等院校实行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52-253.

[3] 舒燕.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可实验性和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0):206-209.

[4] 温晓慧.实验模块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16(3):119-122.

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范文6

这场笔仗,始于8月30日22:08李铁发表微博讨论“关于同性婚姻的合法化问题”,可分这么几个阶段。

一是网友与李铁的争议。无论是李铁,还是网友都有赞成或反对的权利。值得警惕的是,李铁在微博中所透露出来的精英意识。如李铁回复@miss阿月的一条微博中说:“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学术训练确实让人吃惊”,还有像“左派的自由主义者”、“右翼的自由主义者”、“我的论证是学界最主流的论证”等等。联系到他博客上“思想家就是与流行的谬误作战”,这类表述本不出人意料,但作为一个传媒人,高高在上的学者作派不仅令人反感,更是无益于思想的启蒙和知识的传播。而“李银河的山寨学术素养”之类话语更是下笔轻佻。相较而言,李铁发表在《时代周报》上的《同性婚姻,绝非李银河说的那样简单》更符合大众对于“评论员李铁”的期待。难道真的是微博的碎片化有碍深刻复杂问题的阐述?

二是由拉《南方周末》背书而引发的“内讧”。8月31日17:21李铁发表微博,称“我可以透露一下,《南方周末》评论部的四个人,没一个是赞同同性婚姻的。当然,这也只是他们的个人立场。”虽然很多记者的微博都表明“言论只代表自己”,但认证的信息又指明了单位。即便去V,身份一旦确认,其言行也就必然被打上所在机构的烙印。前车之鉴有周凯莉,即便曾撰文表明自己的微博是“女孩纸”,并申请去V,但其在动车事故中的不当言行还是将财新传媒和她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李铁虽然说这些都属“个人意见”,但其“南周评论部意见”的潜台词还是昭然若揭。正如网友@呙中校所言:“在这种个人观念争议容易牵扯到工作背景时,应该尽量回避,而不是把同事拉进来。”由此而引发的《南方周末》同事对李铁的“批判”,被网友称之“内讧”。

三是学历雷语。李铁微博中的北大、桑德尔、社群主义,还在网友的接受范围之内,“赞同同性婚姻的,有几个是本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理科生”则彻底雷翻众人。有一份证据讲一分话,一点个人感性体会千万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网友@黄猩的回复一针见血:“你想说名牌大学理科生不会支持同性婚姻?”而李铁随后的微博表明他恰是这么想当然的。

综观整个事件,纷纷扰扰,其中三点尤堪思量。

一是记者微博的管理。这是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每次的记者微博口水战,可以说都和记者疏于微博管理有关,都以为微博是自己的一块言论自留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实大谬不然。然而,现实语境下,记者微博公私截然分开,也不太可能。而各大报社也没有赶上社交化媒体发展的步伐,即便出台了规定也是虚于执行,更多依靠记者的自觉。笔者以为,记者在每一条微博发表之前,应有三问:是否不利于报社?是否损害他人利益?是否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声誉?如无,才发表。(当然,舆论监督目的的微博不在此列)都说140字不足表达,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恪守三思而后语的原则,认真对待发表在微博上的言论。就拿《南方周末》诸同事对李铁的不满来说,关键不在于李铁对于同性恋的态度和臧否,而是李铁在辩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拉《南方周末》垫背。官员把微博当QQ固然无知,但记者玩微博把自己和所在机构玩成了八卦主角却也不是什么幸事。当然,笔者绝非否认辩论的意义。真理越辩越明,民国时期多少笔仗,打出灿若星辰般的各类名家。不过,后浪如果扑在意气的沙滩上,实在悲哀。

二是记者和报社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单位人”远离时代而去,特别是报社,都市类媒体大量兴起,报业集团企业化运营日益成熟,报社开始如军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记者。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记者无需对单位“忠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里有两大问题,一是有多少报社愿意或者说能够成为员工精神上的故乡,羁旅漂泊,何处是归程?二是冷漠地对待“冷漠的雇佣机构”,是否就是上策呢?当代中国的企业文化还在构建之中,良性的氛围需要良性的互动。

三是自媒体伦理的底线。对于李铁,既有起哄者要将其赶出《南方周末》,也有《南方周末》同仁认为其与《南方周末》气质不符,甚至公开声称其应离开。袁伟时老先生说,“玩微博的一个底线,就是别忘了自己是现代公民:既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也要尊重别人的尊严;既要捍卫自己的自由,也要尊重别人的自由”。还是回想一下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吧,虽然年代也许过于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