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结语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课程体系建设是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根据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应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本文在介绍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差异性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设置与调整,阐述学校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资源情况,确立专业方向特色,进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构建“4个平台+4个模块”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项目管理受到普遍关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逐步发展。从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角度来讲,项目管理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被《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前景的“黄金职业”。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实乃当今社会的一大需求热点。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每年都有大批项目启动,项目涉及领域广泛,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国防等。而目前我国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多数是凭感觉和悟性在摸索一些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真正拥有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只占极少数。因此,项目管理人才奇缺。目前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的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正是适应这种需求而设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教育深入教学环节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建立项目管理课程统一的课程体系。况且,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条件下,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具有主动的市场适应性与灵活性,这些都为课程体系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1]。基于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视角,探索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尝试构建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按照国家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项目管理专业的实际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2]。

(一)课程性质

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集成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规律,涵盖了法律法规、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等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项目管理研究目的是使项目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铁三角约束”下取得最佳功效。项目管理是应用型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际应用。[3]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终依据。基于培养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眼光探索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应用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意识、兴趣与能力,与国家要求的项目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相对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4],这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基准点。北京城市学院秉承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在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传递最先进的国际化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专业培养中突出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践,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培养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在熟悉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前提下,理解项目管理的“九五至尊”,即九大知识领域、五大过程组,掌握项目管理的要点及关键,能够平衡进度、成本、质量的“铁三角约束”,培养学生在现有的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价值最大化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项目管理实践的硬技能———如WBS、RBS等,熟练运用策划、评估、实施、运行、收尾等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够进行项目变更和快速调整,提升项目管理的综合驾驭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从事项目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三)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首次进行了项目管理本科培养试点建设,开始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进行项目管理本科招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首次在本科阶段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截止2015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7所高校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然而他们基于学校特色,出于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将项目管理专业归属于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山西财经大学设立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设立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大学设立在经济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设立在会计学院,云南财经大学设立在国际工商学院。从这些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来看,都是侧重于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即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国内除了以上开设项目管理专业的7所院校,还有其他土建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管理学类相近学科门类的14所院校,包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HND项目、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上海大学ACCA国际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等。[5]

(四)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项目管理培养涉及项目管理领域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项目实践全过程的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即以项目实践为主线,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首先,平台中的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涵盖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另外,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课程组成的,按照项目的生产服务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囊括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案例精讲、双向互动教学等,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鉴于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分别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而设计的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善的学科体系,广泛应用了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是项目,而项目是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有各自专有的过程和结果,并且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此,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向从事项目实践的应用方向拓展。结合行业及专业特征,进行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设。[6]

(二)构建“四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按照项目管理知识手册———PMBOK的导向,考虑涵盖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照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由“四个平台+四个模块”构成的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平台为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公共选修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课、外语课等;二是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检索及应用、形式与政策等;三是公共选修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文化素质教育课、就业模拟实践课等类似的成长发展辅导课程,以及社会调查与实践类似的公共能力培训课程等。第二个平台为学科专业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模块、跨学科选修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二是跨学科选修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管理运筹学等;三是专业拓展模块,包括电子商务、沟通与谈判、商务应用写作等。第三个平台为专业综合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选模块、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等三大模块。一是专业必修模块,包括项目管理导论、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等;二是课程实践模块,包括项目管理案例分析等类似的课程;三是专业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导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等。第四个平台为课外活动模块,主要包括课外科技活动模块、校园文化活动模块、社会实践活动模块等三个模块。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并逐步完善,从而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城市学院应结合自身学校特色,从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高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出发,进而发挥已有学科的专业优势,将新开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作为新的专业生长点,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还可以使新设的项目管理专业方向和原有方向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上实现共享。加强应用型本科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提高项目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从基础做起,从教学和学生的需要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常金明 霍晓荣 崔燕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燕聂.本科专业建设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探索-以广西大学为例[D].广西大学,2010(6):1.

[2]段春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实证研究———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路与实施[J].高校教育研究,2008(7):156.

[3]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7.

[4]贾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为导向[J].当代经济,2014(11):97-99.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Abstract: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method, its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is systemic. Our country is carrying out the "2011 plan", active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search, study, and the products, opening up new ways to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work. The exis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is no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primitive accumulation format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nomic knowledge management behavior.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whole operation proces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elements, construct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network model,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ackbone system,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subsystem, evaluation mechanism subsystem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operation mechanism, providing a kind of new research method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and instruct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actice.

关键词: 知识管理;协同创新;模型

Key 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01-04

0 引言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通过利用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有利于知识创新的知识活动。知识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管理,主要是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设备、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1]。野中郁次郎(Nonaka)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的产物,致力基于任务的知识创新、传播,并具体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系统中[2]。Darroch和McNaughton(2002)认为知识管理做为管理的一项基础功能,意在创造、定位新知识,管理各种知识流,确保知识能够在企业的长期利益获取中被高效地利用[3]。知识管理应当具备极强的系统性,知识管理的各环节只有在系统内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才能得到最优化的管理。

1965年,Ansoff[4]在《Corporate Strateg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即协同是指相对于各独立组成部分进行简单汇总而形成的创新体的业务表现,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两个创新体之间共生互长的关系;并强调创新体协同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必须高度不同创新体之间的协同。所谓协同创新(Synergy Innovation),是指创新体与创新体外环境之间既相互竞争、制约,又相互协同、受益,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创新体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5]。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国实施“2011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6],这是我国在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因此,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其运行过程、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将会受到内部、外部众多因素的反馈、推动和制约。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从系统的角度建立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模型,比如王玉梅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系统分析知识创新的运行机理[7];陈荃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知识管理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但都没有站在协同创新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从知识的原始积累到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全过程管理行为[8]。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系统地分析知识管理全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网络模型,并详细分析知识管理主干系统、协同组织子系统、评价机制子系统的系统结构、运行机理,为知识管理和创新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指导科技创新实践工作。

1 知识管理基本要素分析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创新的过程。1911年,熊彼特在其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源头是科学知识,科学以其知性概念和受控实验不断开辟新的视域,使得人们通过这一视域来看待世界。我们可以把科学的发展看作知识创新的原始积累。技术是科学知识被应用的结果,科学知识是现代技术的先导,但并不意味这技术是科学的自然而然的产物。现代技术的特征是技术的社会化,即技术来自于对知识的表达、研究、转移和扩散。因此,我们将整个知识管理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知识管理的前端,及知识创新的原始积累,其基本载体是基础科学知识,它正在向着最基本和最复杂两个方向拓展,不断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交叉融合不断加速,正在为新的知识创新积蓄能量。第二阶段是知识管理的后端,及技术创新过程,1982年,弗里曼在其著作《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新产品、新技术、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这个阶段的创新已不仅是知识(技术)系统本身的创新,更主要是把知识的原始积累加以应用,并将应用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把它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9]。

由此,我们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的简单线性模型,来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如图1所示,在知识管理的前端包含的要素是知识创新原始积累。知识创新原始积累的基本途径是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它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地进行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

在知识管理的后端,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创新应用、知识创新开发和知识创新商业化。知识创新应用就是将基础科学知识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其特点是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知识创新开发是研究所得到的发现或一般科学知识应用于产品和工艺上的技术活动,形成了新产品、新技术、新系统和新服务。知识创新的商业化是技术转移并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它将技术从技术支配者向技术使用者手中转移,通过生产活动形成可销售的新产品,最后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得以实现。

2 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网络模型构建

当协同创新的概念引入知识管理模型中,知识管理模型已不再是原先的线性模型结构,必然会形成网络化运行机制。知识管理的前端和后端,以及知识管理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过程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以及多种活动的交叉进行。其协同组织子系统、评价子系统中,各主体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2.1 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主干系统模型的构建

第一阶段,知识创新的原始积累可以分为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纯基础研究是为了推进知识的发展,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也不致力于应用其成果于实际问题或把成果转移到负责应用的部门。而定向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产生广泛的知识基础,为已看出或预料的当前、未来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料。从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角度而言,知识创新的原始积累应该从两方面开展,一是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努力捕捉科学突破的先机,开拓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疆域,提高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二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拓展基础研究领域。与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方向、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做好前瞻研究,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科学问题上开展知识积累。

第二阶段,当科学知识和基础研究成果与特定目标相结合,便形成了知识创新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科学知识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对现有知识进行扩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具备开展科技开发的基础。

第三阶段,研究与开发这种知识创新应用成果,这一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密切配合以期解决知识创新后续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知识创新成果的研发过程中对知识创新基础研究成果不断进行调整、修正。

第四阶段,知识创新的技术开发单位与生产单位解决了知识创新生产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后,将着手准备新的生产线,从而进行大规模生产,然后通过营销部门实现知识创新成果的商品化。

第五阶段,知识创新的反馈阶段主要是反馈前几个阶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作为进行下一个知识创新项目的前期资料,便于组织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新。

2.2 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组织子系统模型的构建

2.2.1 知识创新原始积累的主体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其创新运行机制包括多渠道投入机制、团队组织机制、学科融合机制等。

①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是提升我国持续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基础科学研究处于整个创新链的前端,研究难度高,创新风险大,几乎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社会共享特征明显,属于政府财政和研发政策支持的核心内容。因此,国家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直接财政支持应当明显高于其他领域,并且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才能有效地将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向具有明显公共产品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主要包括:1)通过不断加大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等的投入力度。2)军事科研经费中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3)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较大是我国政府科技投入的显著特点,但是地方财政拨款中实际用于科技创新的比例不高,基础科学投入所占比例更低。因此,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引领能力。4)实行特别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10]。

②团队组织机制。知识创新原始积累的基本单元式科研团队,而创新是高校科研团队的核心目标,为满足创新的要求,科研团队的负责人要把相关人员和资源组合起来,形成最具效力的组织结构,其组织结构不仅要满足组织目标,即创新的要求,还要适应研究环境以及研究环境在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化。因此,有研究人员试图将这种组织机构进行分类,采用层式结构、层式—职能制、工作组制、矩阵结构等方式[11],但团队的组织机制十分复杂,除了对组织结构的设计,还有很多隐性知识的管理,比如团队领导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的领导风格、管理能力、知识水平、相关经验以及人际关系网络等因素,这些都将决定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是否可以有效开展。

③学科融合机制。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管理的前端,现代科学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在大学等知识创新的主体中,一般是以学科分类而划分,追求的是单个学科的专业化与精深化;因此,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必须要建立交叉学科组织,跨域多学科研究,体现的是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2.2.2 在知识管理后端中,其创新运行过程比较复杂,主体要素较多。

我们可以用政产学研“政产学研”四轮驱动结构来分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核心要素包括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和产业四个方面,但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它们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并且必须通过机制保障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因此,可以构建“四轮驱动”钻石结构如图3所示。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协作过程,“四轮驱动”核心要素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与功能,只有分析清楚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保障协同发展,如表1所示。

“四轮驱动”互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运行机制,才能实现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发展,就目前我国政产学研的实践来看,四个方面的运行机制尤为重要。

①汇聚机制。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过程中,首先要找到“四轮驱动”的汇聚点,也就是重要企业、地方政府(包括主管科技、人才和产业的部门和开发区)、大学各方要共同确定产业合作领域,寻求创新汇聚点。这个点的确定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重要发展目标,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也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

②信任机制。政产学研合作最重要的基石来自于各方主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形成信任机制。在“四轮驱动”模型中,大学和企业、大学与政府两类双边关系尤为重要,必须通过前期合作沟通,建立稳定伙伴关系。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信任机制,必须要强调产学研合作前端介入,高校要重视在企业开设讲座、培训企业技术人员等建立信任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开展具体项目合作,最后发展为共建校企联盟,在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后实施重大项目的产学研合作。

③平台机制。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集中体现在合作载体运作良好,合作平台的运行机制尤为重要。在知识管理的后端,政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协同合作本质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可以被认为是经济层面的博弈,也可以被认为社会层面的博弈。从经济层面看,在博弈过程中,要从博弈均衡角度确定技术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要从投资获得预期收益的角度确定实现交易的条件。在社会层面上,双方必须都要找到符合自己核心目标的合作点和合作方式,双方合作才有可能合作成功。在政产学研不同主体博弈中,要符合各方的核心利益,才能维持协调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四轮驱动”各方基础,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④延伸机制。“四轮驱动”开展协同创新必然形成创新网络,具备几个显著特点:1)组织和系统综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要素的共享。2)建立发达的内部知识管理和信息数据库,鼓励彼此知识学习和分享。3)建立有效的外部知识联结,实现资源系统加速提升。因此,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合作各方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创新网络。

2.2.3 组织体系融合 基于以上对知识管理前段和后端组织子系统的要素分析,两类体系的主体要素交点在高校和政府,其中高校在两个组织体系中分别是知识创新原始积累的主体和技术转移的主体,而政府在两个组织体系中都是投入的主体之一。因此,在组织子系统中,最重要的关系应当是建立高校与政府的沟通渠道,形成基于协同创新的全过程知识管理思维,以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变和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2.3 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评价子系统模型的构建 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责对这种知识创新构思进行初步评价,其目的在于权衡此项知识创新构思的费用、潜在效益与风险,对不同的知识创新构思进行筛选及组合,完善知识创新构思,以协调不同部门开展工作。此外,为了保障知识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尽量避免失误造成的损失,评价活动应贯穿知识创新的全过程。除了要对知识创新的构思进行评价之外,在随后的知识创新成果的研发及商业化等阶段,都要适时进行评价。

2.3.1 知识评价体系

①获得重大项目支持。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很多应用类项目直接面向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获得政府项目支持本身就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评价方式之一,同时对项目的发展,对产学研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评价体系中应当考虑高校的成果转化项目所获得的计划类重大项目支持情况:1)国家类项目支持情况。包括产学研共同合作的应用类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等。2)省部级项目支持情况。包括省部级的产学研和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情况。

②人才培养。知识原始积累的首要保障是人才保障。高校开展科技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在对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时必须考虑在高校科技转化的同时,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贡献度:1)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领军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养。2)学生培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过程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3)社会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合作单位提升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③重要科研产出。科研产出包括科研获奖、科技论文、专利等方面,这是现行高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是判断高校学科强弱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1)科研获奖。主要包括国家三大类奖项和省部级一等奖等高水平科研获奖。这是大学学科特别是科研方面获得认可的集中标志性体现。2)。工科领域主要包括三大检索论文,特别高分区的论文,同时也需要关注被引频次。3)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术信息源,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创新型的成果对于学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专利是一个重要体现。

2.3.2 市场评价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将要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高校学科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益处。产业化成效中应当分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1)经济效益。由于团队的直接成果转化或者技术开发形成的成果在企业中产生的经济增量。2)社会效益。产业化成果与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契合度,以及产业化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贡献度。

2.3.3 评价体系融合

①知识管理前端借鉴知识管理后端。知识创新原始积累既要瞄准世界科学的前沿,开展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又要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和具备市场应用前景的产业技术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学科实力,进而成为今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

②知识管理后端反哺知识管理前端。对于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而言,知识创新商业化的延续是要去反哺基础研究,形成良性的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确保知识创新原始积累对商业化源源不断的支持。

3 结语

基于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型包括知识管理主干系统、协同组织子系统、评价机制子系统,已形成网络化的结构,其主体要素和运行机制在系统中发挥各自的功能,实施协同创新。然而知识管理的协同创新过程十分复杂,必须要加强实践、增强互动、机制保障,不断探索和总结,选择最为适宜的发展路径,才能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力民.知识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知识管理的社会协作系统分析[J].情报科学,2009,(7):1004-1008.

[2]Lee & Turban. A trust model for internet shopp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75-91.

[3]Zhilin Yang, Shaohan Cai, Zheng zhou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user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information presenting web portals [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05,(42):575-589.

[4]ANSOFF H. Corpor ate strateg y[ M] .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2HillBook Company, 1987: 35-83.

[5]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3):81-85.

[6]教技[2012]6号文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Z].

[7]王玉梅. 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知识创新运行机理分析与网络模型的构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111-114.

[8]陈荃,罗爱静.知识管理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0):23-25.

[9]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228.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BB平台;项目教学法;小组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2-7276-03

Blackboard平台(简称BB)是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是目前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使用BB教学平台,并且很多课程也都在使用BB平台,通过BB平台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方便学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线、远程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的精品课程,在这门课程的BB平台建设上,教师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BB平台建设的比较完备。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如何有效的管理项目、追踪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是使用项目教学法的老师遇到的普遍难题。该文探索出一种新方法,使用BB平台管理项目,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经过一线教学实践,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管理追踪项目的实施情况,同时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值得推广。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BB平台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BB平台,主要有以下功能:最新通知、课程介绍、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在线测验、课外习题、实验指导、学生作品、常见问题、在线讨论、指定教材、参考资料、小组管理。如图1所示。

最新通知介绍这门课程近期的一些通知,比如在线辅导教师的安排、计算机等级考的报名时间、Access数据库项目的有关竞赛等;课程介绍对课程性质、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进行了介绍;教师信息介绍任课教师的详细情况;教学大纲介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及掌握要求、学时分配、考核方式及成绩的评定;教学日历介绍这门课的教学进度、教学安排以及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分配;电子教材部分可以在线浏览教材;电子教案介绍每节课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教学课件提供了ppt课件的在线下载;在线测验将题库导入到BB平台中,学生每学完一章后,随机抽题组卷,进行在线测验;课外习题主要介绍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真题;实验指导介绍各章上机实验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学生作品收集了历年优秀的项目作品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并提供了一些选题比较好的项目题目,供学生选择;常见问题中将每一章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列举出来,供学生在线学习时参考;在线讨论建立了课程论坛和自由交流论坛,当学习中遇到难题或有疑问时,可以发帖,同学或老师看到后可以解答;指定教材主要介绍这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小组管理主要针对项目小组进行管理,每个小组可以上传项目文件,小组内可以发帖讨论项目相关问题。除此以外,还建立了丰富的题库供学生测验或练习使用;通过成绩中心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测验分数及答题情况;通过预警中心设置成绩规则,可以筛选出满足要求的学生,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这些学习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辅导。

2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进行处理,学生在了解具体要求之后,以小组的工作方式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1]。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授Access数据库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程序设计方法,具有熟练使用Access建立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选定一个主题,组成项目组进行项目。项目组要求有一个组长管理整个项目,组长制定项目执行计划、组内成员的分工,组内所有成员合作完成整个项目。当讲授完数据库理论知识、Access数据库和表的创建后,要求各组根据所学知识,创建数据库,创建表、表之间的关系,并将数据输入到表中;当讲授完查询和窗体后,要求项目组继续进行项目,添加查询和窗体,将整个项目实现的功能通过窗体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界面的应用程序;当讲授完报表后,要求各项目组进一步设计项目中的报表,以便用户打印输出数据;当讲授完宏和模块后,要求项目组进一步完善项目实现的功能,使用宏和VBA编程实现更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功能。这样,当整个课程结束时,各项目组都实现了一个功能齐全、界面美观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要求在课后的项目中同步完成。学生需要消化课堂所讲知识,还要应用在项目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难题,需要小组共同讨论、查阅资料或寻求帮助。使用项目教学法,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项目组需要不断协调,成员之间需要合作、共同完成项目。随着项目的进行,每个成员都能深入到项目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无缝结合,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这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每学年,全校本科生都要进行数据库信息系统作品竞赛,获奖作品代表我校参加全国文科生计算机竞赛。以此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制作更多优秀项目。

3 利用BB平台的小组管理功能,方便的管理项目

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如何有效地管理项目、监控各项目组的实施过程、实时解决学生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呢?在尝试了多种方法后,作者找出了一种在BB平台中,使用小组管理功能管理项目的新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在BB平台上,教师需要在“控制面板”上自己新建“小组管理”功能,之后为各个项目组建立小组页面,显示每个小组的名称、组长及成员。并将已经加入BB课程的学生,添加到各个小组中。这样,各小组可以进入自己的小组管理页面。各小组管理页面中可以显示项目组中每个成员的信息,项目组内还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文件交换、发送电子邮件。如图2所示。

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使用BB平台的小组管理功能,方便各项目组交流讨论,同时可以上传文件,以方便项目组其他成员下载最新版本文件。教师也可以在BB平台上看到各个小组的项目进展情况(包括小组讨论内容、上传文件的详细记录等),也可以对各个小组的项目进行检查、指导。通过BB平台的小组管理,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都在教师的监控和管理之中,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空闲时间检查学生项目的情况。对于进展较慢、活动状态不太活跃的小组,教师可以跟项目组长谈话,找出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还是因为组长组织不佳没有继续进行项目;对于十分活跃且项目进展很快的小组,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并进一步引导,解决一些具有深度、难度、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4 在BB平台上,建立优秀项目库

在BB平台上,还可以建立优秀项目库,收集那些制作精良、功能完备、技术水平较高、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方便师生参考学习。目前,优秀项目库中已经收集了大量项目。有了优秀项目的参考,各项目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这些项目中的部分功能,以制作出更好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通过连续两年信息系统作品竞赛就可以看出,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法,一边学一边做,制作的项目,与实际应用、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越来越紧密,功能越来越强大,界面越来越美观,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5 小结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使用BB平台的小组管理功能,分组管理项目,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有效解决了项目管理缺失,教师工作量大,无法及时指导学生的问题。经过两年的教学实验,效果非常好,值得其他老师借鉴。

参考文献:

[1] 姬海宁,曾娟,胡永达,等. 新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44-145.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不但要转变现行的企业经营与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调整组织管理结构,更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单位到各部委企业化转制的r&d研究所,没有哪个单位有某个人可以一口说出其科研成果的收益是盈是亏?投入多少?产出多少?一是因为其会计管理都是以物权管理为基础。现行会计管理体系突出表现了按生产型企业制定的特点,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由材料到成品的生产物流的价值转移全过程真实反映,对外部合同或项目的资金流与物流交换完整描述,最终形成损益、负债、资本和现金的管理,而对生产、经营活动是以占有大量知识产权为基础的r&d型企业和部门,现行会计制度只对日常的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开发等四技合同进行独立会计管理,年终只以项目或项目组为核算单位进行一揽子经济决算,可以知道一件产品或一个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用了多少材料、多少工时、多少费用和多少设备折旧等,不要求对每项科研成果进行投入产出核算。二是因为知识产权的物权非排他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的特殊性。从微观看,研发成果或产品是凝聚了多项专有技术,某项专有技术可以用于多项成果或产品,现行会计制度对具体某项专有技术的盈亏无法进行核算;从宏观上看,技术成果的大额投入并非可以一次性从某一产品或四技合同中回收,在技术成果转移后技术仍在企业中,可实现多次转让和继续衍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专有技术的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等无形特性,与实物产品和资本有着质的区别。如何计算一个技术的成本和收益,并在会计管理信息中清楚、真实、完整的反映技术研发和价值转化过程?这是摆在每一个r&d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开展知识产权经营前急需解决的会计问题。

二、r&d企业知识产权会计管理的误区

1.在现行会计管理中,一提到知识产权,就与无形资产相联系。一提到无形资产,就用资产的属性来要求和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中,把无形资产的一般特性列为:①没有实物形态;②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③持有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受益而不是为了转卖;④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⑤是企业有偿取得的。对r&d企业的技术成果而言,其满足①、②、④、⑤条款,只是在“不是为了转卖”这一关键点上有出入。应该说企业所有资产应该都是允许以经营的观念来买卖,企业应从事其产品和资产的同时经营,这是现代企业经营的最大特征。

2.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又设置了一个专有技术,即发明人垄断的、不公开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技术、资料、技能、知识等。实际上其中垄断性和不公开特点都不是其作为会计管理客体的条件,只有后面有实用价值、可为企业创利的特征才表明它具有会计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项目的研发阶段和应用阶段常常出现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属不同科目管理的特点。如在日常运作中,会计按项目、合同分科目管理,作费用的收支记账,而某一成果的研发和效益实现通过不同的合同和项目,即合同无法与某一成果的全部研发成本和盈亏相对应,无法真正实现按技术成果核算。

4.技术成果是无形资产,具有无成本复制和多用途特性,无论是买来还是自创,其市场价值和企业价值应该是非线性变化的,且具有显著的时效性。其时效时间是不可以用合同期限来确定的,也无法用折旧方法管理。

5.现行的损益表中只有金融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计量。而在某一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多少才直接反映了一个r&d企业的实力,其有形资产占有量仅仅是辅助因素。

实际上,r&d企业是知识的原创者,对它而言新技术成果类似于生产型企业的产品。一个产品的产出有资本投入、购进材料、加工半成品、装配成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一个知识的原创过程也相似,它经历了资本投入、试验材料和设备购进、基础技术整合、成果物化的加工、推向应用的过程,只是往往它的投入过程与产出过程分离,且投入成本较大、时间较长,往往不能一次从交易中收回,要跨会计期间,通过许多次、许多年收回。如果用“产品”来认识,知识产权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会更加合理。只要改变对产品的认识方式,把一项研发项目看成为一次投入的一批产品,且不是通过一个合同在一个会计期间转换成利润,来代替目前把研发看成为单件产品的利润实现,突出产品的可多次买卖性、创利性,就可以把知识产权与产品的会计属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企业知识产权与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失衡的问题,用产出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关系来解决作为资产类管理中出现的转出价格只可低于买入价格的矛盾。同时,消除了作为资产管理不可经常转卖的限制。脱去自创知识产权在价值转移的资产特性,体现知识产权的创利性、经营性等产品特性,也克服了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认证支出和交易支出分开记账的成本核算难题。

但具体应如何制定r&d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以达到用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管理终极目的?在什么程度上与产品生产、工程、服务类企业的会计实务相一致?等等,这些是解决r&d企业会计管理的现实问题。

三、r&d企业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基础

在r&d企业的会计管理中把知识产权作为原材料和产成品,纳入成本管理,而不按无形资产管理。这样变化以后,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如何适应?

1.与新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一致性

①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很明确:“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是会计管理的终极目的。对r&d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应真实、全面、完整的反映其知识产权原创的全过程和市场交易盈亏、损益情况,此应为r&d企业会计管理的目的。

②新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包括r&d企业,同时给出了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会计调整,制定政策和方法,以适应企业内部实际会计管理水平、业务特征和管理要求,只要不有悖于相关法律、制度和企业会计规定即可。r&d企业与生产(服务)型企业相比的最大差异就是以原创知识产权为经营活动特征,这里只调整了会计管理对象,把研发的专有技术转变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

③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四个基本前提、三个一般要求和十三个基本原则。对照会计主体来说,应以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转移过程中的各事项和交易等方面做会计记录为基础,用会计信息反映其原创、产品化和经营活动。且这种活动对r&d企业和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来说都有持续性,并可以实现以交易合同和研究项目为核算实体的分期核算。对研发成本、合同价值等都可用货币计价。对照记账一般要求看,按材料成本管理处理知识原创成本支出,三个一般记账要求都能够满足。对照基本原则来看,只有对项目这种内部知识产权原创过程和合同这种知识产权交易及再创过程进行描述,才能实现对r&d企业科研、经营过程不虚、不歪曲、不失真的客观反映,这是真实性原则的前提,同时也是实质重于形式和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配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根本要求;也是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相对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实际成本原则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对r&d企业和企业资产经营业务而言,把知识产权由资本性支出转变为成本性支出是合乎企业经营客观规律的,是“科研活动”实质重于“属性”形式的表现,是“原创经营”重要性的突出体现。总之,把r&d企业的知识产权按产品类做收益性会计管理是不违背会计制度的基本目的和原则的。

2.知识产权作为产品进行会计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r&d企业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进行财务管理,不能简单的用知识产权代替产品来进行会计管理。知识产权和有形物品一样是现实存在的事实,它与有形产品相比较有许多特性差异和相同点,这些异同点决定了会计管理方法的异同。

首先说明,这里一开始就用“知识产权”这个词,而不用自创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名词来作为管理对象,是因为“知识产权”具有产品与资产二重性,在使用方为资产,在原创方为产品,有别于自创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缺少社会承认和市场的产权交易特征,并且不具体,它是一个知识创新成果体的总和,也不包括相关研究方法创新;专有技术的面太窄,不可涵盖买来的专利、引进的技术成果、未货币量化的技术等。虽然以往知识产权的概念包括必须社会认证的条件,但是应该清楚地看到在产品交易过程中,未交易前的产品就已经具有了物权属性。同样知识在原创后就应具有产权属性,一定要社会认证后才有权力属性的传统条件限制应该取消。

知识产权不但在产权属性方面与产品可比,在成本与市场价格不完全相关这一点也与产品相同。知识产权的原创需要有办公费、材料、实验室租赁、设备购置、工资及福利等项成本支出,而其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也与原成本相对脱钩,以实际交易合同额计算,与成本之差为半纯收入。实际上产品本身的利润来源于有意识劳动,无论这种劳动多少由机器做,多少由设计者做,多少由直接劳动者做,多少由管理者做,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知识产权与产品不同仅仅在于其无形与有形的差异,实质上产品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物化形式,以产品实体结构、组成和功能体现知识成果,而著作、图纸、思想、方法、工程、服务为另一种表现形式。如设备折旧转买无利润,只有残值,而当其组成生产线转卖,就有技术含量,就有了创造利润的能力,就有了市场经济价值。

在会计管理中知识产权也不能简单的与产品划等号,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知识产权的原创过程一般分为创意、实验、形式化、物化、价值转化等五个过程。在各环节中需要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支持。在会计核算时,应该注意到,在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本组合中存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成分,前者是间接的有形实物价值转换成本,后者是无形的,不需要本期支出成本,是在以前工作或学习过程中已付出成本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核算中应能够反映这种早期成本和后期收益的后效性特征。其二,一个知识产权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组合、技术方法组合、和如此结合实现特定功能的正确性肯定等三方面无形内容,不是单一知识的体现。如同产品由材料、零件、配件、套件等一级级组成,知识也有一级级知识元组合的存在形态。但是,每一个知识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在这次组合中它为产品,在另外一次组合中它为配件,在知识结构中有较复杂的结构关系网络,其关系的隶属层次不稳定。因此知识元的成本管理的账务结构不同于实物材料管理,对一个知识元会有多次收支记账,不同期间的收支不同。其三,知识产权不具有排他性,理论上可以无数次创利和衍生,只有当其生命周期结束时才以纯基础知识的身份存在。它不存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在库存积压问题,其存量越大,r&d实力越雄厚,而越小越落后。这也是r&d创利能力大于生产型企业,资本经营创利大于产品经营的根本原因。在损益评价中,其库存越大,平均成本越低越好。在会计管理中应该反映这种沉淀成本和存量价值属性。

四、知识产权的会计管理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的原创-推广的过程跨几个会计期间,分在不同的研发项目科目中。不像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随实物形态转移,价值转移。知识产权可无损复制,与价值转移不一一对应。所以存在一组知识产权产生一组新的知识产权后,要合理分摊原创成本的问题,这是其会计管理的基本特点。这要求rr&d企业的会计管理实务应以知识产权管理为中心,以项目成本核算和交易合同核算为基础,在现行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核算的会计管理体系。具体记账方式的原则如下。

1.科目归类

在建立知识产权会计管理体系时,要坚持以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为基础的原则。在资本、负债、权益、成本和损益等一级科目中,知识产权从资本科目中移出,纳入成本科目中管理。其二级科目中包括商标、版权、商誉、专有知识等分类,专有知识又有按知识元分类,知识元细目对应原始凭证的序实号。不同的是专有技术的细目是变化的,是以知识本身的概念结构来编码的。在项目研发完成时随着新知识元的增加而增加,在年终知识库盘点中,删除丧失价值的知识元。

2.研发阶段

在原创阶段,知识创新过程是按项目管理。在一定研究目标下,具有特定知识基础的人组成一个研发实体开展工作。其工作中需要办公、调研、实验、资料、福利及工资等支出,一般对此采用分门别类的项目费用独立核算。当项目完成后,应把项目中新增设备以残值转入设备类固定资产,把项目收集的资料以残值转入图书类固定资产,把研制的产品化样机转变为产品,折价记账,最后核算研发项目总费用分摊计入各取得的新知识元中。

新知识元是把项目完成取得的创新点分解,逐项编制说明资料(包括实验成果和条件),注明可能的外推应用领域,会同总的研究成果资料一起入知识库。库中采用概念的结构化分类管理,并把剥离固定资产剩余的全部成本按各知识部分的价值评估,用系数分摊成本。

在评估中要注意,总项目应与各分项目分开评价,同时计算系数,并按系数分摊成本;评价中要考虑其可能使用领域、使用区域、使用时期和创新组合能力,以及成果中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不要过分减少总项成本,加大分项成本。这样把原创项目成本分解成为各项知识产权成本。

知识元的细目编号不随部门和项目编号的注销而注销,独立存在。知识元的成本为企业或部门的沉淀成本,表示知识投入量。

3.交易阶段

r&d企业往往是以四技合同实现知识产权交易,这是知识显性化和创利润的过程。在完成合同的过程中,有直接材料、测试、整机实验、福利、工资、交易等项费用支出,形成有形产品成本。产品转移到对方企业,以合同额进入对方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或费用账。如合同执行中购置的设备应折残值进固定资产,剩余资料折价进库存。特别是合同执行中的新创成果编入知识库中,按评估系数折成本计价进入知识库中成本记录,再扣除合同的各项其它费用,计算项目盈亏,结算合同利润;合同执行中使用知识库中成果和新创成果,都按原来成本分摊比例,分摊一定比例的利润,另外一部分利润由完成该项合同工作的人员或部门、对该项合同管理有贡献的部门分摊。其中知识产权和管理部分的利润记入企业盈利账中,而自创成果和正常工作创利为该合同利润,记入研究组创收。年终分部门形成盈亏核算结果。

4.知识产权的损益

在实物资本计算之外,从知识库的总沉淀成本中减去当期总收支和前期收入,得出当期知识库盈余;由项目所涉及知识元的收支核算中计算当前某项技术投入的盈余;由合同核算中计算部门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的总盈余。期终在计算新增固定资产、管理收支结算、信贷收支、资产经营收益等,累计出本会计期间总收入之外,计入本期间知识产权投入、当前知识产权盈余;计算企业知识产权成本沉淀和累计收益,反映企业知识产权经营整体状况。再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利税计算方法等计算总利润,随后划出各风险准备金,计算利润分成,完成期终会计结算,形成实物资本和知识产权两个经营报表。

综合分析上面四个过程,实质是在目前r&d企业进行合同、项目独立会计管理中间增加一个知识库管理环节;在项目完成决算时,对其成本和收入进行分摊;在会计期间对企业或项目进行损益统计。从而使会计信息能够及时跟踪反映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资金收支活动,分清了合同的获利属性与项目的投入属性的差异。实现了直接对各知识产权进行逐一经济核算,以及参考知识库的收益客观评价r&d企业经营状态的目的。

五、以知识产权为中心会计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一会计管理过程中还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要明确:

①其知识库的各项知识产权不用折旧来摊消成本,而采用固定成本(最多加入二次开发、提高、改进、改正等成本),用收益分摊来自然折抵成本。从而解决了在知识产权多次无损复制和对外转移中存在的一事多计的会计管理难题,与一事一计原则相统一。同时解释了在会计信息中出现的知识产权摊消为零价值或过量摊消等客观现象。

②知识库中的各项知识产权管理按其生命周期,综合考虑其应用领域、地域、时期,以及作用关键性和相对独有程度来评价其理想现值,得出效用预测曲线。在企业作用市场,当该技术普及率达50~70%时,其理想限制为零,企业可停止使用该知识产权;在理想市场范围,当该技术普及率达70%时,该知识产权失效,理想现值为零。这种管理方式比以往采用专利有效时限、合同有效时限和无形资产10年等机械式的生命周期管理更客观,适应每年调整,甚至每季调整的实际需要。

③知识库的总成本减总收益为总盈余。其总成本反映开发投入历史,总收益反映创利能力,总盈余综合反映经营效益。知识库理想现值总和为r&d企业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以此解决传统管理中出现无形资产过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矛盾。另外对各相关知识方面的成本、收益和盈余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其技术创利水平、库存底蕴,预测发展重心偏差,发现技术应补充、均衡和重点攻关投入的方向,以及与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配比关系。这样用会计信息客观、全面、完整的反映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的过程和状况,合理评价研发实力。

④知识库中对知识进行三维管理,一维为专业技术门类,二维为会计属性,三维为生命周期属性。生命周期属性是指按基础知识、初创成果、成熟技术、产品化技术、有用知识和废旧知识等分类,分别建账管理。对每个知识点都要反映出所包括的基础知识、方法和应用推广范围,以及成本、收益、原创项目来源、理想市场价值等属性。以及记录成本分摊、合同收益情况的分册名细账。当该人不在本企业,企业又无外来和内部接替掌握此知识,其产权即刻丧失。这反映知识所具有的人本特性。

总之,在现有会计制度下,从产品的角度认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采用以知识元为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和成本核算,实现对r&d企业知识产权经营过程的会计管理。这一企业会计管理形式的调整,与现行会计原则一致,且有利于实现对企业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经营做全面、定量、及时的经济评价,促进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形成以会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生产、研发、经营、人力资源、情报资料、知识产权引进等职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改革的关键。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解决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研究才能达到实施程度,如变科目知识库结构、知识元的剩余成本结算方法、成本/利润分摊比例和方法、知识元理想价值的计算模型等等。这里提出解决方案供大家讨论。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研究组(编)。(企业会计制度)及讲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于玉林等。现代无形资产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3]武晓玲。会计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10.

[5]李寿德,万威武。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哲学思考。理论与方法,1997,8.

[6]袁健红。论企业内知识资本评估。中国科学论坛,2002.43-47.

[7]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中国工业经济,2000,(9)。63-66.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CDIO;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38-0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而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仍存在着诸如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教学不足、考评体系单一等问题,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业务技能不熟悉,所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差距越来越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迫在眉睫。CDIO工程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CDIO工程教育及其引入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强调学习与具体的产品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这种模式不仅提出了4个层面的系统的能力培养方案,还创建了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价的12条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2]。

实证表明,CDIO作为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符合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根据系统的相似性原理,CDIO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可以有选择地移植到非工程类的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一,培养目标和特征的一致性。二者以“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强调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重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等培养。第二,培养机制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倡导“做中学”和“产学合作”,都积极推广项目式教学,鼓励校企合作办学,要求努力创建一个能够将“做中学”得以实施的一体化的项目实训环境。第三,面临问题的同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失衡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而工程教育引入CDIO之前也同样存在。实践证明,针对以上问题而探索的CDIO教育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构建基于CDIO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1.设置具体而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相关文献[3],目前普遍认为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和证券机构、管理咨询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人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它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但CDIO教育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则更加清晰而具体(见页表1)。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恰当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来实现。根据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要求,该专业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其中,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有劳动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大类岗位基础课程有劳动法、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社会保险学、企业文化、管理定量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有工作分析与理论、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等。实验实践课程有招聘与培训实训、绩效管理综合实训、企业模拟经营等。素质拓展课程有创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在CDIO理念下,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项目为背景,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将课程教学与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联系,即通过合理规划的课程项目、综合项目等,把上述系列课程和上述CDIO能力目标有机结合,构建了以项目为主导、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新体系(见图1)。其中,总体构思的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可划分为三级,1级项目是指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综合项目。依据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就业岗位群和对应的工作任务,划分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测评、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六大课程群。3级项目是指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课程项目。

3.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的蓝图。CDIO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要求将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合到各个相关的实践项目中,并采取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一种以专业技能课为基础,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项目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项目设计。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我们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模块以及每一模块的工作流程为基础,设计出具有明确主题和活动内容的七大项目。同时,又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将之分解成若干个次级分项目(见表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框架是“总―分―总”思路,即从课程的大型项目(顶层项目)出发,归纳出完成该项目的所有单项技术或流程,针对这些单项技术或流程设计相应的次级项目,再将每个次级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然后以具体项目和任务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融入任务之中,并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地开展各项技能的训练。这样,当所有次级项目与子任务完成后,一个完整的大型项目也实施完毕,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也随之结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主要从以下七个环节开展。

环节一:理论教学。指课程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讲授。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学习、模拟体验式等教学方法,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环节二:学生分组。项目内容比较多,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将学生分组,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项目。一般将授课班级分为6~8个小组,每组人数因班级规模与总人数而不同。

环节三:项目分解。指将课程大项目逐级分解为小项目与子任务,并交给各小组及组员去合作完成。同时,教师要提炼每个子项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并根据难易程度和学习需要进行讲解,使学生容易掌握项目每个部分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环节四:系统构思。指明确任务和任务准备,要学生明白自己做什么,并考虑怎样做。在构思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项目的主持人,负责整个设计过程。教师只是项目的协助者,布置项目主题与任务要求,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去发现自己熟悉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与课程学习相关的问题,自己确定与项目主题一致的研究对象(模拟企业)。

环节五:系统设计。指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在设计阶段,采取组长负责制,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讨论,明确设计任务与设计目标,编写项目计划书。教师可以增加方案的汇报环节,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讲解自己小组的项目构想,由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探讨每个小组讲解的项目是否具备可行性,并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环节六:实施与开展。指各个小组的项目方案确定后,就要做好小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根据设计方案把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然后,针对每个任务安排相应的人员去实施,要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教师只是指导与督促学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

环节七:运行与评估。指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项目结束时,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时,在班级进行公开展示或模拟表演或汇报答辩。项目团队推举主讲人,团队共同参与项目演示。评估由师生共同完成。首先,由各小组学生分别挑选一人,组成学生评价委员会,对各小组表现予以评价。其次,教师结合各环节知识点,评析各小组表现及观点或结论,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采取结构化考核方式

CDIO强调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的综合评估。CDIO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考评方式宜采取“全过程考核,全方位评价”的结构化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占25%,主要考核学生的到课率情况、学习态度等;二是项目成绩,占35%,主要从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的任务、做出的贡献及与小组其他同学协作的态度与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考核;三是期末成绩,占40%。

近年来,笔者基于CDIO对此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员测评与招聘》、《培训与开发》进行了项目教学改革。实践证明,CDIO项目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完成项目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胡志刚,等.人力资源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J].高等人力资源教育研究,2010,20(6):29.

[2]顾佩华,陆小华,编译.CDIO工作坊手册[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