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范例6篇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范文1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商务英语教学 西方文化教学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务英语一跃成为了各大全日制高校的热门专业,受到许多优秀学生的追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商务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与全日制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同步发展的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专业。目前,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都设置了商务英语专业,并建立了独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齐头并进,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经历着不断的变革,从早期的商务语境下的词汇教学已经发展到现在以交际教学法为中心的全方位教学。笔者对部分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均没有开设独立的文化课程。笔者也对已有的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了调查(如商务英语阅读),发现很少有涉及到文化领域的课文。也就是说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缺失的。在当今全球化加剧推进的背景下,在全日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由语言交际向文化交际转变的趋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必须与时具进,意味着也要从语言交际教学向文化交际教学转变。

1.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现状及对文化的需要和期待决定了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开设文化教学。为了突出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笔者作了两项调查。调查一中,笔者设计了10道关于文化的选择题用来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其结果由以下图表显示。

第二项调查是调查成人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意见,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赞成开设文化学课程。

从两项调查可以看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不能理解主要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尤其是把西方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比较的时候,学生更加束手无侧。学生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帮助自己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或者商务谈判。正因为如此,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他们也希望能够开设文化课程并用这些文化知识来指导商务实践。

2.文化教学内容

假如开设文化教学课程是必需的话,那么文化课的教学应该围绕着什么展开呢?笔者认为文化课教学内容的选材必须与商务结合,并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下将围绕着成人高等教育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课内容进行探讨。

2.1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大部分学者把文化划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这种划分的根据是文化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文化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有效交流所必需的,就称作交际文化。否则就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某种文化的具体的言语或非言语的知识,它不会阻碍文化间的交流。知识文化跟语言有关,主要指的是表达或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而交际文化指的是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的知识。交际文化关注的是某种表达或者行为的文化意义,缺乏交际文化会导致交际中的误解,所以交际文化是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

2.2交际文化的内容

交际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交际文化。具体来说,语言和实用交际文化涉及问候、祝愿、感谢和道歉等;非言语交际文化包括肢体语言和副语言等;概念文化包括宗教和价值观等。商务英语教学应该重视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教学。

2.2.1非言语交际文化

非言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赵爱国指出65%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的方式尤其是肢体语言传达的,而只有35%的信息才是通过言语传达(赵爱国:204)。[1]非言语的交流方式通常都是无意识的,但却表达出人们的真实情感。Mehrabian指出93%的有效信息都是通过非言语传达的(Mehrabian:51-52)。[2]当一个人的语言跟他/她的非言语表达相冲突时,我们倾向于相信他/她的非言语表达。

在商务交际中,非言语信息尤为重要。因为在商务背景下,人们倾向于敏感。由于一方对于另一方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商务交际中,双方非常注重观察对方的非言语表达,希望能从中了解对方的内心状态。贾指出,非言语交际研究应该包括空间价值、姿势、身体接触、外表、眼神接触等。

2.2.2概念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

概念文化具有暗含性的特点并对某种文化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所有的文化行为都可以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找到它的根源。概念文化的构成要素指的是那些能够从深层次上并持续地影响信仰某种文化的人的东西,如宗教、价值观和时空观等。

2.2.2.1宗教

Nanda指出,“宗教探讨的是生与死,宇宙的起源,社会和种族的起源,人和群体的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1994:349)。[3]宗教不仅影响到人的精神及心理需求,而且给我们指明了文化的社会性。以下我们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作为例子说明宗教如何影响商业行为。

(1)基督教

首先,基督教徒相信有组织的礼拜。基督教的自我观是相互联系的自我。这种宗教管可以解释美国人喜欢归属于某个群体。他们更为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西方人的为人处世方式都可以从基督教中找到根源。再者,耶稣扮演环游世界的救世主的角色,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喜欢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影响着阿拉伯世界的所有生活。可兰经渗透到法律体制、社会体制、人们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Esler指出,“伊斯兰传统导致了一个膨大的宗教律法体制、宗教道德、社会行为、商业及婚姻关系”(1992:257)。[4]所以要理解阿拉伯世界的商业行为就必须了解伊斯兰教。

总之,宗教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其商业价值观和商业行为。所以,宗教这一类深层次文化结构必须贯穿到教学当中。

2.2.2.2价值体系

文化价值观的划分的根据是不同的主流文化的文化模式。由于我们都接受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原因,不同文化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力最大。虽然社会在变,文化都在变,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抵制变化的。文化系统有多个方面: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导向、人性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导向;Hall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等。在这里,笔者举例说明Hofstede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的价值观如何影响商业观念和商业实践。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商业思维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探讨的是社会个体的相互依赖程度。个人主义者偏向于喜欢较松的社会框架。在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中,社会普遍鼓励竞争,以及人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作出判断。这种文化强调个人推动力、个人成就和个人决策。Hofstede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相反,集体主义的特点是有严格区分群体的僵硬的体制。“我们大家”的意识比较浓厚。集体主义者认为身份是基于社会系统。个人决定于社会机制和机构。崇尚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等。概括地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种文化价值观往往能影响到某种文化里的人们的商业思维,如商业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办法、商业人际关系的建立、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制、商业成就的认可、商业动机和推动力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男人气质和女人气质对商业的影响

男人气质文化指的是很大程度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以男人为导向的。日本、墨西哥等国的文化属于男性气质文化。在这样的社会里,男性占主导地位。男性占据了话语权和决策权。来自男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的商人是任务型和目标型的商人,他们比较直接和高效。而以女性气质文化为导向的国家强调体贴、关爱和修养,来自这种文化的商人比较保守并且重视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谈判前跟他们建立好关系是必要的。

3.从文化现象到案例学习再到文化深层结构的渐进式教学

文化教学必须从熟悉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开始。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取与商业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学生理解各主要国家的文化差异。教师也需要将文化跟商业联系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文化是如何对商业起作用的。为避免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如电影、电视、广告、互联网等。如教师可以将世界不同国家的麦当劳文化进行对比,解释麦当劳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同化现象,然后解释本土文化对美国麦当劳文化本土化的作用。最后是文化的杂交与融合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给学生介绍和解释各种文化现象之后,教师可以再进一步:商业案例分析。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成功的商业案例,给他们展示“文化”对商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可以列举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对各国文化的理解正确与否决定了公司的成败。

无论是各种文化现象也好,案例分析也好,教师要完成的最后一步必须是理论化。也就是要从深度上挖掘文化现象背后的实质。比如,教师在讲解尊重文化多样化(cultural diversity)及反对文化民族中心主义(cultural ethnocentricity)这一话题里,应引导学生追溯中心主义在西方文化里的由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回到柏拉图的中心说(Logocentrism),并详细讲解两千多年来这种中心文化根源对欧美等国文学文化的影响。再进一步解释商业文化如何受中心主义的影响。在理解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由来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打破这种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提倡文化多样化和平等性。这时,为了把文化多样化和文化平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可以引入语言学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后结构主义思想(Post-structuralism)来解释打破中心主义的必要性。

文化教学经过这三个步骤之后,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了各种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商业实践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案例中得知在实际实践中如何利用对文化的正确理解来创造商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够从深层次、从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理解各种文化现象。

4.结语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用证据证明了成人大学教育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开设文化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接着,文章初步论述了文化课上应该教授的文化学内容。包括非言语交际文化和概念文化等。最后,文章指出了文化任务型教学的教学层次和步骤:先从各种文化现象入手;接着使用各种案例来说明文化对商业的作用;最后探讨从哲学的层面去理解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Mehrabian,municationwithout Words.Psychology Today,1968,2:51-52.

[3]Nanda,S.Cultural Anthropology.5th Edition.Belmont,CA:Wadsworth,1994.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范文2

“三特”信仰是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的信仰。浙商文化资源的主体是浙商,他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初始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四大后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五大后的提高发展及党的十七大以来的转型升级等阶段。浙商的每一步发展离不开制度的解禁和政策的鼓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广大浙商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迅速付诸于创业创新创富的生动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浙商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上最好的法制保障和政策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走出去”的战略也为浙商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当代浙商,既不是历史的,也不是未来的,而是以改革开放、市场化及全球化为时代背景的。社会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商帮就是社会生态中的一个“物种”,要想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占有适宜的“生态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浙商所处的“生态位”不断改善,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富愿望得到尊重、创富活动得到支持、创富才能得到发挥、创富成果得到保护,从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可见,30年浙商的崛起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允许,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这无可争辩的事实无疑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三特”信仰。

文化“三自”意识是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自觉、自强等方面的意识。浙商文化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和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子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三自”意识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浙商“走出去”行商天下。据报道,目前浙商活跃在140个国家和地区[3],投资项目涉及轻纺、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专业市场等,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浙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把浙江价廉物美的商品、独特的经营模式输出到全球各地,而且把浙江人独特的商业理念和商业精神带到全球各地。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见,宣传浙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三自”意识,尤其是文化自信意识。

“三创”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创新、创富等方面的教育。“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已经成为浙江人民自上而下的共识,对高校学生进行“三创”教育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浙商已经成为中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创业群体,被称为“当代中国第一创富商帮”。他们的从商经历、经商商道和创业精神,为高校学生进行“三创”提供了诸多借鉴。众所周知,第一代浙商约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这些“草根人群”之所以能够创造财富神话,首先靠的是他们踏实的做事态度和诚恳的为人作风。“做企业就是做人”“人会做人,凡事可为”“先做人后做事”是浙商公认的商业准则;“四千精神”(走遍了千山万水、历尽了千辛万苦、想尽了千方百计、说尽了千言万语)和“二板作风”(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是浙商典型的商业态度;“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信用为本”已经成为许多浙商基本的商业道德;“我有利你无利,生意不成;我小利你大利,生意不干;我大利你小利,生意不长;我大利你大利,生意不败”“有钱大家一起赚”等是浙商独到的商业秘诀。“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浙商在缺乏资源禀赋、国家投资、外资推动及优惠政策的省情下,求生存、谋发展、创奇迹,靠的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气神”。浙商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发展为基础的流通体制的创新,以技术升级改造为核心的技术品牌的创新,以万向、华立、正泰、横店等企业为代表的产权制度的创新,以地方性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依托的金融体制的创新等。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得浙商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同时也为时代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广大浙商是“三创”的成功典范,其独特的商业态度、商业准则、商业秘诀及创业精神等使得他们足以成为高校学生的创业导师。当然,浙商作为商人首先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是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其人格的发展有一个从“生存性-创富性-事业性”递进的过程。浙商发展的早期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又是视经济增长为社会主旋律的历史阶段,作为市场主体的浙商顺应时代潮流,将自利理性的经济人格发展得淋漓尽致,而社会人格的发育则相对滞后,表现在诚信、责任意识的淡薄和义利关系的不协调等[4]。调适这种人格结构的失衡,缩小两种人格的长势落差,需要浙商的文化自觉,更需要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

高校德育运用浙商文化资源,目的是将浙商的创业经历、成功商道和创业精神等融入德育,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业素养。高校德育运用浙商文化资源,应把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浙商文化资源主体的选取

浙商文化资源的运用是为德育服务的,其主体浙商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的方向性和实效性。商人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往往处于义利关系的不断调适之中,扮演着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双重角色,相应地形成经济人格和社会人格。浙商随着经济人格从生存性到创富性再到事业性的积极跨越,社会人格也逐渐从义利对立到义利统一自觉转变。他们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广泛地关注社会需求,自觉将相关者的利益纳入自身发展的考量中,从而解决人生价值和金钱等终极的目标诉求,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这种协调与统一正是商人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解读与弘扬。因此,在选择浙商文化资源时应选取那些注重“责任”“贡献”“诚信”“环保”等体现主流文化要求的浙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2浙商文化资源运用的场合

学生接受教育有一个依次递进转化的过程,遵循“知-情-信-意-行”的心理运行规律,没有对某个意识形态的情感信仰就不会产生对该意识形态的意志行为。依据该规律,高校可以将浙商文化资源分别应用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让学生学商、亲商、践商,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让浙商文化资源走进第一课堂,让学生学商,知晓浙商的从商经历、经商商道和创业精神,感受浙商文化资源的价值,并对其产生敬畏和认同。为此,高校可根据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浙商文化纳入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编写浙商文化特色教材,开设浙商文化选修课程。思政课教师可采用浙商文化资源作为案例,以加强对学生的“三情”和“三特”等方面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创业教育课程可以浙商为例,加强对学生的“三创”教育。其次,让浙商文化资源走进第二课堂,让学生亲商,亲近浙商和浙商文化,得到浙商文化的熏陶。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其中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的第二课堂,可把浙商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浙商文化的传播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可成立浙商文化研究机构,把握浙商文化的发展方向;建立浙商文化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开设浙商文化专题网站、校报专栏,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开设浙商文化论坛,定期邀请浙商、浙商研究专家和学者前来讲学;另外还可张贴浙商宣传画、镌刻浙商名言等开展硬环境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濡染,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最后,让浙商文化资源走进第三课堂,让学生践商,亲身体验浙商文化,践行浙商文化。所谓第三课堂就是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它是锻炼学生的熔炉,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可开辟学生创业园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可与浙商合作建立浙商文化教育基地,为学生德育实践创造条件;还可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为浙商大会志愿服务,到浙商企业参观、实习、调研等,使学生受到浙商榜样的激励和浙商文化的感染,促进其德育的发展。

3浙商文化资源使用的方式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范文3

关键词:区域文化;特征;社会效应;义乌

在全球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历史的延续性和地域的差异性[1]。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人力资源、社会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区别于其它地区的鲜明的区域文化,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近年来,浙江义乌的社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快步向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有政策引导、历史机遇等方面的影响,但区域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将初步结合义乌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探讨义乌区域文化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文化是指一个特定地域内的文化体系,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从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2]。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二者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3]。文化以一定的区域地理、经济基础为前提,而形成一定的区域文化后又反作用于区域的发展,其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决定并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选择模式、政策措施、运行方式以及发展速度和质量[4]。首先,区域文化影响区域发展特色。区域文化的特色直接作用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特定区域的人文历史境遇,给区域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最终使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发展道路。其次,区域文化影响区域发展软环境。人才的观念因素是区域发展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区域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不同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直接影响区域创新。

二、义乌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义乌区域文化是江浙文化的有力代表,是典型的工商皆本、义利并重的商业文化。义乌最早的商业文化传统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义乌土壤贫瘠、人多地少,在生存压力下,当地农民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去江西福建等地走巷串户,用自家产的生姜糖换取鸡毛,再把鸡毛做成鸡毛掸子换取微薄利润,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鸡毛换糖”和敢闯敢创的“拨浪鼓文化”。改革开放初期,货郎担与时俱进,将鸡毛换糖演变为小百货买卖,由此产生了街边小摊贩,并形成小商品市场的雏形。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义乌市政府总结归纳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八字“义乌精神”。随着小商品贸易的日益红火,小商品城五易其址,八次扩建,享誉全球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屹立于江浙大地。在此期间,义乌人以包容之心,诚实守信与全世界宾朋从事贸易活动,形成多国家聚集、多民族交融、多元文化融合的欣欣向荣态势。2008年,义乌市政府根据小商品贸易体现出来的文化观念的融合与发展,在八字义乌精神的基础上又提炼出十二字“新义乌精神”: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

从“拨浪鼓文化”到“义乌精神”再到“新义乌精神”,是区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义乌人开拓进取的集体意识逐步积淀为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个性和审美创造。在这种群体性文化氛围中,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追逐利益、没有官本位意识等市场理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开放的文化意识环境,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式,人们思想开放,敢冒险、敢创新,潜移默化地塑造出具有特定文化禀赋的人群,推动了义乌商业的进步[5]。

三、义乌区域文化特征分析

义乌千百年来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持久而深刻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敢闯敢干、开拓创新的上进思想。义乌区域文化究其根本,是具有鲜明群体意识的创业文化价值体系。义乌地区较差的自然地理条件淡化了民众依赖自然环境、安贫乐道的惰性心理,孕育出冒险、开拓、进取的创业意识,催生出“敲糖帮”的创业行为,走出一条以商养农、以商求生存求发展的创业之路。“鸡毛换糖”的创业之路,其背后是义乌人对财富的强烈述求,而正是这种“鸡毛变金”的致富欲望,使得“鸡毛换糖”的商业内涵不断升级,逐渐跳出其原本意义的商业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闭、保守、中庸成为鲜明对比,成为代表义乌人敢为人先,创业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6]。

重商商利、义利并举的市场观念。义乌区域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尚利进取”的商业文化。与注重农耕文明、重义轻利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相比,义乌人“不以物小而不为”的商业行为更具理性思考,更具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与发展市场经济追逐利润和重视物质利益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义乌“蚂蚁商人”用毫厘利润筑起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国际化商贸城市,这是义乌人的经营之道,更是义乌之所以取得世界瞩目成就的文化精髓[7]。

兼容并蓄、多元包容的吸纳精神。义乌区域文化经历千百年的传承创新,其涵化力和适应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容与吸纳。义乌人手摇拨浪鼓走南闯北辛劳奔波时,最能体会的是出门的不易与艰辛,但他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时,一种朴素的好客情感会自然而生。可以认为,义乌本土文化中所孕育的包容因子、开放因子为义乌的对外开放和商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8]。如今,130多万外来建设者、2万多外国人与义乌本地人一道和谐相处,多元、包容的文化观念加强了多民族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促进了义乌区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义乌区域文化的社会效应分析

通过对义乌区域文化的内涵分析可以发现,区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道德规范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有着重大的影响。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是一种素质,一种品格,是活泼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9]。区域文化作为区域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以独特的机制渗透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1、区域文化的价值创造效应。义乌区域文化的价值创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经济价值创造。在传统的重农抑商意识中,开放精明的义乌人以义利并存、工商皆本的观念将鸡毛纳入到商品领域并实现其经济价值;随着“拨浪鼓文化”的发展,这一无形精神产品物化为小商品市场,直接创造价值,实现了区域个体经济的富足和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群体的创造。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文化中,诸多义乌商人勇于创新、讲求实效、追逐利益,产生出一大批开放创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家。浪莎袜业、新光饰品、双童吸管、华鸿相框的掌门人都是这类群体的代表,他们出身农民、知识缺乏,但长久的走街串巷、摆摊批发实现了商业的原始积累,成功转型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行业领域中的佼佼者。

2、区域文化的激励动力效应。文化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观念,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能够形成一个区域特有的价值观和凝聚力,这种精神激励虽然不能够准确地度量,但通过整合和塑造文化资源,能够使整个激励机制更加有效,从而作为一种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的进步[10]。首先是创业个体的激励。义乌区域文化的市场意识、工商意识激励个体实现创业,这种创业物微利薄,但薄利多销的心态以及个体带群体、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造就了“小商品、大世界”的市场格局。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追求更大成功的持续动力激励创业者们不断创新,促使义乌商人大举挺进全国甚至海外市场,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义乌军团”。其次是义乌政府的推动激励。适时出台鼓励措施,“兴商建市”的战略和有效的配置资源,让创业个体活力迸发,激励创业者们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

3、区域文化的集聚整合效应。文化具有向心力,它是区域社会共同认可和打造的核心价值观念,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有重要的影响。义乌诚信包容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劳动者集聚的良好氛围,引导人力资源这一重要生产要素不断流入,为义乌的持续发展提供无限活力和生机。义乌200万常住人口中,本地户籍人口只有70万,外来建设者多达130万。外来人才的流动和配置,促进了义乌市场的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样,区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形象和投资环境,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入,从而通过集聚效应推动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和集聚,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关键的促进作用[11]。目前,义乌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等20多个优势行业,其中饰品、拉链行业占全国份额的20%,无缝内衣行业占全国的80%、世界的20%,形成了“小商品、大集群”的格局。

4、区域文化的创新推动效应。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义乌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文化品格推动社会的持续变革。首先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化对资本、劳动力的有效配置,使义乌商人从走巷串户的敲糖帮到固定经营区域的商贩转变;而先进区域文化提供的适宜创新的制度性资源和创新环境,则促进小商品贸易从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的粗放型增长不断向效率更高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增长转变。其次是管理体制的创新。鸡毛换糖这种商业行为是自下而上地传递到政府,在农业贫瘠、民众生存艰难及改革开放的双重特定历史条件下,倒逼政府改变管理模式,从而开启义乌市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为政府管理模式之路。

参考文献:[1][4] 殷晓峰,李城固,王颖.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41- 44.

[2] 殷晓峰.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用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11:29.

[3] 李艳艳.区域文化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8:87.

[5] 周博,郑国墨.浙江义乌商业发展中的文化渗透研究[J].求是,2007.06:87- 90.

[6] 蒋芝英.区域创业文化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以义乌为个案[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7] 高燕,义乌市场的文化精神及价值体系[J].商业文化,2010.04:214- 215.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课题组.义乌发展之文化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72.

[9] 张敏杰,义乌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04:31.

[10] [11] 张晖明、张亮亮,“软实力”的社会效应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88.

作者简介: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范文4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中国特色国企特色行业特色

一、 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加速推进,外汇注资、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外上市等一些措施,使银行改革成为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头戏。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是“输不起的改革”。如何保障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成功,理论界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中的软保护问题的研究基本空白。

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的演进及其特征,企业文化是柔性管理的主要手段。柔性管理理论提出了适时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学习型组织、敏捷企业等管理理论,重点在于解决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方面,强调企业的柔性。柔性管理的优点是它结合了随意性管理的灵活性和制度化管理的规范性。企业文化是企业柔性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起到协调行为和指明方向的作用。由此可见,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剧烈变化的外部市场和内部机制,引进柔性管理,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保证其改制的顺利进行及改制后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正在经历体制变革的国有商业银行建设健康的企业文化,必须深入研究其文化特征,以培育一种与其背景及独特内涵相符的、有自己特色的金融精神,其文化特征包括中国特色、国企特色、行业特色。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

1.中国特色

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要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注意中国特色的建设,其关键在于必须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真正适合本企业的本土化的金融文化。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产生于美国,普及应用在日本,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经济历史的不同, 造成了美日两国企业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 例如,美国人大多数是欧洲移民,多具有冒险精神和个人奋斗意识, 在思想上信仰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有许多成功的企业, 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它们的企业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是以人为中心, 注重培养职工,尊重顾客; 强调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 鼓励发明创造, 不断向市场投放新产品;领导者身体力行, 带领公司职工坚持公司的价值观和哲学信念;它们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各自的行为准则, 全体职工共同为之奋斗。日本现代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日本传统文化、 风格相结合,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被国际经济界称为“神奇的日本经营艺术”,并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的传统一般来说可归为两类,一是封建性的糟粕, 二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精华。 日本通过解散财阀等改革,以及引进欧美的先进思想和体制,抛弃了封建性的糟粕, 在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中保留了民族的特点。和美国相比,日本人乡土观念较强, 家族式的集团意识较为明显;在思想渊源上,日本人受东方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对“和为贵”,“仁义礼智信”尤为推崇。 这种组织上的集团意识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观念, 经过几百年的世事沧桑和社会变革的冲刷,在日本企业中得到了科学的继承。 具体表现在日本企业文化十分注重培养职工忠于企业的观念, 树立集团主义精神;每个企业都形成和建立自己的工作道德观念, 并以此作为全体职工都遵循的行为准则。

我国有五千年渊源流长的民族文化,历来重视对人的精神素质的研究和培养。古代许多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 孙子等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社会风俗、行为规范等作过大量观察, 并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孙子兵法》一开头就讲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即“道、天、地、将、兵”,而把“道”放在首位。 并明确指出“道者,今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这就是说, 所谓“道”,是指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 民众就可以为之出生入死而无所畏惧。对企业来说, 这种统一大家意志的“道”即企业精神。孙子还在《谋功篇》中讲到五种情况可以预知战争能否取得胜利 ,其中有一条“上下同欲者胜”, 孟子在《公孙王·下篇》中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见解说明只有上下齐心协力,思想一致,有共同目标,才能取得胜利, 而企业精神正是要达到“人和”,促使“上下同欲”去争取企业经营胜利。 孔子也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即如能“为政以德”,就能形成一股凝聚力, 使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奋斗,上至国家,下至企业,都是这个道理。 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许多企业精神都可以找到这种思想渊源。

我国还有优良的革命的传统。早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 我们就提倡过以艰苦奋斗为特征的“延安精神”, 它以当时的延安温家沟农具厂先进工人代表赵占魁的“吃苦耐劳,爱厂如家,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坚守岗位”的主人翁精神为标志, 在各解放区又形成了晋冀鲁豫的“甄荣典精神”,晋绥的“张秋凤精神”等。 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 又陆续产生了五十年代鞍山钢铁厂以“艰苦创业”为标志的孟泰精神、六十年代大庆油田的“王铁人精神”、 “一厘钱精神”以及后来的“李双良精神”。 这些以艰苦创业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曾鼓舞我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同样, 它也应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总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精神。改制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建设注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 我国许多其他行业的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国企特色

作为大型的国有企业,改制前的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像我国其他大型国企一样,其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鲜明的国企特点,这必将对改制后的国有商银行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现代金融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过去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十分强调在企业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企业这一特定组织来说, 就是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的指导下,围绕企业的目标, 对本组织成员施加意识形态和心理的影响, 以期转变其思想政治品德, 引导其行为的工作。 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七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 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晓之以理、明之以义、动之以情、恤之以利、 示之以范、约之以纪等。虽然在解放初期和十年动乱期间曾经走过弯路, 但它在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在正确路线指导下,在为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服务、帮助人们解放思想、 拨乱反正以及转变过时观念等方面,尤其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的立场、观点、 品德和态度为对象的工作。严格地说,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丰富经验以及工作方法,为其企业文化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必定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所以,作为老牌国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固然重要,理清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和联系也是其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行业特色

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流通、服务性企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现代经济核心承载的宏观经济文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活动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金融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大局。处于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相对独立的企业或产业,它与整个社会的经济融为一体、息息相关,必须把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谋求自身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宏观的,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密切关注国家的经济全局和经济政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经济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金融业的和谐发展。融入主流文化,又相对地具有自身特征。

(2)经营货币的信用文化。作为以信贷为主营业务的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典型的信用文化的特征。商业银行必须着力于储蓄的吸纳和储蓄存款对投资的转化。通过信贷营销,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资产结构,实现最终的商业利润。在信贷营销中,由于制度上、道德上和经营上的原因,会存在程度不同的风险,实现货币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商业银行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高效营销和风险防控,即是商业银行信用文化建设要围绕的中心内容。

(3)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文化。商业银行是窗口行业,每一个服务点是窗口,全体员工都是窗口。在“窗口”,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质量都将展示无遗。而服务质量和水平,又事关顾客的取舍,影响到市场份额。尤其是加入wto,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商业银行将失去其垄断优势,在平等竞争中,既看实力,更看服务。简捷、优质、高效服务,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工作要求,也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和目标。服务文化,要求的是员工的整体高素质和制度设施的优化和完善。

(4)目标意志高度统一的团队文化。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着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千千万万的服务网点,其触角伸到了四面八方、边边角角。但是,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经营着同一资源,必须保持目标和意志上的高度统一。这既要求整个团队保持核心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规则上的一致,又要求整个员工队伍具有强烈的协同奋斗精神。统一法人意志,使各分支机构、全体员工对企业法人目标意志充分认同和自觉遵从,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特征和繁重任务。

(5)面对深化改革和激烈竞争的创新文化。国家正推出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措施,力求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企业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变革。随着加入wto外资银行在我国获得“国民待遇”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业务和人才上的激烈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在改革中发展,出路在创新。观念、体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这些都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要着力围绕的生动内容。

参考文献:

[1]陈静:《加快商业银行改革进程》,《 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1期

[2]曾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与思路》,《现代商业银行》,2005(4)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范文5

关键词:外国商标中文译名 构词 汉化

商标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品记号,除去传统的识别功能、质量功能及广告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现代社会中商标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文化功能(现代商标已经成为企业的形象与文化的象征)。因而,商标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也日益为企业所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来华生产、贸易,根据国家商标局的统计,2000年至2004年国外企业在华申请注册及获准注册的商标件数增长了一倍,仅2004年一年申请注册的商标就有587925件,获得注册的为266619件。虽然这些数字并不是外国企业注册的中文商标的确切数目(有的商标仍为外文,并未翻译),但它们确实反映了外国商标中文译名亟待研究的现状。

外国商标的中文译名是对外文商标的翻译,它来自于外族语言,用汉语翻译并用中文书写,因此与外来词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同时,南于商标的特殊功用及属性(标示生产企业或服务提供商,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等),外国商标的中文译名的构词方式与外来词仍有一些“小异”。

外来词的类型

关于什么叫外来词,前贤的观点较为一致,仅举黄伯荣先生及廖序东先生《现代汉语》中的定义为例:“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但关于外来词的类型,前贤的研究结论差异颇大。由于本文并不主要研究外来词,而是以外来词的构词方式分析外国商标的译名,因此本文博采众家之长,认为汉语外来词主要有如下几种:

音译外来词。音译外来词是用和外语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翻译过来的。如下的一些词语可算作是毫无争议的音译外来词:休克(shock英)、扑克(poker英),丁克(DINK)、厄尔尼诺(El Nino)。不过学界对一些如“可口可乐(Coca-cola)、奔驰(Belqz)、爱斯不难读(Esperanto)”之类的外来词究竟是不是音译外来词有不同看法。有人称之为“音兼义”的外来词,也有人认为是纯音译的外来词,只是在翻译或使用过程中,由译者或读者进行了“循音赋义”。笔者认为“意”或“义”应包括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而并不限于“本义”,因此不是纯音译的外来词,应属于以下的“音意兼泽外来词”。

音意兼译外来词。此类外来词的翻译兼顾了外语词的声音特征与意义核心,可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音译后附加一定表义成分的,如“浪漫主义”(romanticism)等。第二类是具有音义双关特征的,如“基因”(gene)、“绷带”(bandage)、“媒体”(media)等。此类翻译方法在商标翻译中有着比较广泛的运用,如“可口可乐”、“奔驰”,堪称翻译中的佳品:它们不仅保留了外语原词与事物之间的指称关系,同时借助泽名的字面意义赋予了这种外来词以不同于原词的新意(如商标翻译中的褒扬宣传意味)。从下文的分析我们将看到,外文商标中文译名的汉化趋势表现比较突出的一点即为此种翻译方法。第三类是一半音泽,一半意译的,如“新西兰”(NewZealand)、“新德里”(New Delhi)、“冰激凌”(ice cream)等。

音译加意译外来词。此类外来词与上文提到的“半音译半意译外来词”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外文原文的翻译只在中文译名中占一部分,之外为了便于理解还会添加一个表义的语素,如“卡介苗”、“沙皇”、“芭蕾舞”等。

借形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只借用外语词的词形,不用其音,因此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为“形译词”。根据形式及来源的不同,此类外来词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直接借用外文的缩写,如“MTV、IBM”。第二类则是在外文缩写后添加汉语语索,如“X光、BP机”。第三类则是借用日语的汉字词的词形而不借音的,如“霸权”、“不动产”、“乘务员”等。前两类以来自于印欧语系的为常见,第三类则以来自于日语的为最常见。

意译外来词。关于意译词是否是外来词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并不以此问题为研究重点,其概况可以参看杨锡彭的专著《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为了方便深入研究外国商标中文译名的构词情况,本文仍将意译词算作外来词中的一类。它指的是用汉语的语素作为构词的材料,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翻译外语词而产生的外来词,如“代沟”、“马力”、“黑板”、“硬件”等。

外国商标中文翻译的构词形式

本文研究的外国商标的中文译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随机抽取了几十个字作为检索字,在“中国商标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主办的唯一在线查询商标注册信息的网站,网址:http://ctmo.省略或http://sbi.saic.省略)上检索到的中文译名;二是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著名的外国商标中文译名。研究对象从数量上看达千余个,其类别涵盖了商品及服务两个大类的45个小类。通过对这些中文译名的进一步整理、分析及分类,我们发现其结构类型有与一般外来词的构词方式相同、相似的一面,同时也有一些颇为独特的构词方式。总体来看,除了音译加意译类的构词形式在商标翻译中比较少见之外(可能是由于商品的名称或种类很难用单字来描述),外来词的其他几种构词形式在外国商标中文译名中都十分常见:

音译。这类是外国商标中文译名中最常见的一类,其原因主要为:一些外国商标本名即人名或地名等无法意译的词语,因此只能音译,如:阿尔卑斯、阿波罗;一些是虽能意译,但意泽的译名同商品并无关联,因此采用了音译,如:雷阿斯(rayearth,注册的商品为服装类及床上用品类)、拜伦(balanee,注册的商品为印刷机类)。这类音译商标在构词方面还有一个特色是一些大企业或是出于保护自己申报的商标的目的,或是出于统一品牌形象的目的,将其申报的中文商标(通常是音译的)中的一个字作为一个“词缀”,这个字出现在其所有的申报商标中(而且通常位置固定),比较突出的是德国拜耳股份公司申报的一系列商标:拜安康、拜安净、拜安进、拜安捷、拜安等。这些商标由于申请时没有将相应的外文商标列上去,因此整个译名的构词方法已不可考,但仍能看出“拜”字在其申报的一系列商标中的“串联”作用。并且由于“拜”字也出现在其公司名称的中文泽名中,所以也确实能看出该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及品牌形象的树

立方面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意识。

音意兼译。如前文所述,音意兼译的外来词有三类:循音赋义(如“奔驰”、“可口可乐”等)、音义双关(如“绷带”、“媒体”等)及音义参半(如“新西兰”、“冰激凌”等)。商标翻译在使用这三种翻译方式时与外来词的翻译稍有不同:循音赋义和音义双关两种方式很难明确区分。这是因为有些商标是通过改写语言中的词汇形成的,其原义已不可考,如:瑕辟(harpic,洁厕剂类商品),或是商标原文即是对产品性能、功用、特点的描述,因此即使译文与原文有一定的意义关联,也很难说是与“本义”相关,这类译名十分常见。如:洁霸(enginguard,滤清器类商品),本义是引擎的保护者,为产品功用的描述,译文保留了功用的相关性,同时在音近的基础上还添加了含有褒扬宣传功用的字“霸”。此类译名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译名关联的意义或表达的重点有时并不与外文商标原文相对应。譬如“可伶可俐”(clean&clear,护肤品),原文本是“洁净、清洁”之义,是对产品功用的描述,而中文译名的重点或引起的联想则是使用后少女般的伶俐俏丽。再如“雪碧”(spnte,饮料类商品),本义为“精怪、小精灵”,本来重在突出其有活力、富于变化的特性,但中文译名则突出了凉爽、清凉的特性。音义参半的构词方式在外文商标的中文译名中也比较常见,如:“超级福迭”(superfold,绝缘材料类商品)、“星霸(starburst,食品类商品)”、“阿波罗宇航时代(Apollo spaceage,油类商品)”等。

以上两类涉及音译的商标在翻译时都呈现出了与外来词音译相同的特征:汉字的语音与外语原文的语音并不一一对应,其语音经过了“汉化”。具体表现为:1、添加了音节。比如用单独的汉字来翻译本不成音节的音素,如ariston(阿里斯顿)中的[s]音素用“斯”音译,变成一个独立的音节。又比如有些将原来的一个音节拆分成两个音节,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如iceman(阿依斯曼)中的复辅音[ai]被音译为两个汉字“阿依”,又将音素[s]音泽为“斯”,造成了原本一个音节音译后变成了三个音节三个汉字。2 减省了音节。比如agilia音译为“阿吉”,aeroflex音译为“阿洛富”,都只音译了原文的前半部。3 改变了原有词语的音节结构。如“all gallery”本来包含两个词语,但音译为“阿特盖来利”之后词语之间的停顿已经看不出来了。更多的则是原有的重音在译文中无法显现了,如:“ascend”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音译为“阿森特”之后轻重音节的区别随之消失了。

借形。借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加字母、数字、符号类”。它指的是含有字母、数字、符号的外国商标中文译名。完全由字母、数字、符号构成的外国商标,等于没有中文译名,因此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这类商标中比较常见的是译名保留了原文中含有数字或符号,其余部分为音译或意译,如“阿姆斯壮888(armstrong888)”、“J・P・摩根(J・P・Morgan)”等。还有些不太常见的则是将原文一部分音译后附加字母,与音译加意译的方式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含有字母,并且字母很难说是对原文的一种“意译”,所以作为单独的一类,如:“阿B哥(atopico)”,申报的是浴液类商品,其中字母与原文有一定的语音联系,同时附加了汉语固有的词缀(阿-)、类词缀(-哥),再结合商标上的幼童图画,使得大众对这个商标能够过目不忘。这也反映出了一种异于以往力求“洋味”而以音译为主的方式:保留与原文的语音联系的同时,将商标“汉化”,更符合中国大众的认知特点,从而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还有一类是与汉字式借形外来词相似,商标原文中既有汉字也有日文字,但在申请商标时都只仅是简单地将日文字去掉,保留汉字,如:“浸透润力(浸透润ぃ力)”、“玉柄(玉の柄)”等。

意译。意译外来词南于既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又能在心理上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在外文商标的翻译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式。意译的名称有的能十分传神地表达出商品或服务的特色,有的则朗朗上口,因此大众能够对商标过目不忘,自然能起到很好的区别或宣传的作用。如:“斗篷与匕首(cloak and dagger)”申报的商品为玩具游戏类,是对原文丝毫不差的意译,它保留了商品的属性特征(毕竟“斗篷与匕首”作为一个整体更容易使人联想到的是玩具或游戏,而不是日常的用品);又如“炽爱(amour fou)”,申报的是葡萄酒类商品,不仅忠实地保留了原意,而且语音也十分符合汉语的韵律特征,实为商标翻译的佳品。

结语

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范文6

论文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不仅威胁了美国经济,也殃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其负面效应对中国经济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外贸行业受到的影响则更大。严峻的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日趋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中胜出?这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务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以语言学为主导、吸收了一切与商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陛学科,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但从内容而言,商务英语叉不能脱离商务。其特点是:(1)以目的为导向;(2)以自我学习为中心;(3)真实语料2]。例如,BEC商务英语口试主要考查考生商务交往过程中运用英文的能力。商务交往主要包括建立和保持商务联络、谈论工作、制定计划与安排工作等,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验商务英语》还设置了真实的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经贸英语”、“商贸英语”、“商务英语”以及“外贸英语”等课程,培养既通晓外语又精通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有的院校如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还开设了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另外,出版了一系列商务英语教材,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级商务英语教材,与其相关的商务英语考试和培训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但是,我国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英语教师由于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往往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而多数讲授商务英语的商务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语言教学的经验,教学中以翻译为主。这两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商务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逐句翻译成汉语以解句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虽然解决了学习者初涉商务英语时所遇到的“既看不懂也记不住”的难题,然而课堂中缺少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接受的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教师难以帮助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未能体现“以目的为导向、以学生为自我学习中心”这一商务英语特点。因此,“语法一翻译”教学法不断受到商务英语教学界的排斥。近年来,随着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以跨文化交际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成为可能。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英语+商务知识”的单一模式往往使学生误认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够进行跨国商务活动了,而实际上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不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按照本国文化所表达的含义去行事,就会引起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商业活动的失败。正如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一书中所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因此,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被视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语言交际

商务英语所面临的文化高度敏感的社交场景,对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单是语言的传播者与研究者,还应兼具商业运作方面的知识,能观商海风云,能洞察世事人情。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研究、传授与语言的学习同等重要。在真实的商务交际环境中,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对汉英双方文化的学习、了解与运用,并非靠一点指南,报刊杂志的报道,以及一点外贸必备技术手册就能实现。在正规的商贸洽谈和日常商务活动中,其情景与任务等背景,决定了它所使用的风格和内容与其他环境中,如学术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特征不同。在商务交际环境中,商贸谈判与日常商务活动所涉及的言语内容和风格也截然不同。因此要研究商务英语交际环境中的语言特征,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与含义,并从语言和它所承载的符号与意义等层面进行研究,剥离出语言上附加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等。

(二)商务英语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语言行为,只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行为的一部分;其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即非语言交际行为,同样忠诚不二地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j。只有将语言体系与体语体系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际体系。跨文化的研究,不能遗漏这一文化特质。跨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找出英语与汉语文化的异同,增加对文化的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交际前就应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预见并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在交际中创造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氛围,使商务英语交往和跨文化交际得以进行,提高商务交往的有效性。

(三)跨文化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商务交际的语言与非语言特质,决定了商务英语在教学大纲的编制、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各环节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首先,要重视语言教学的规范,尤其是在商务背景下的规范表达。其次,要重视文化信息、社会环境的解释,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展开对非语言手段的信息,即体语系统的学习与探讨。

文化是商务活动的杠杆和剂,商务英语教学首先必须按商务英语专业特点设置跨文化教学相关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企业管理”、“营销策略”、“英美法律和谈判”等课程,在文化渗透的同时进行知识渗透。其次,教学法上,单纯的翻译教学法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商务交际的需求,教师应当多渠道讲授商务文化,如商务英语报刊、电视广播、商务网站、有声磁带、光盘、软件模拟等,都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他们了解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通过观摩、探讨、表演模拟、案例分析、英语角和晚会等,为学生创造多种形式的文化与语言环境;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举办讲座,把商战实例与文化差异结合起来分析、探讨;在外贸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次,要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目前我国书市上的商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老化,练习单调,内容严重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建议引进国内外优秀教材,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英语,又获取了专业信息。授课可以采取全英语授课或中英文结合(双语)的方式。总之,商务英语的教学,必须将商务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知识相结合,运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最新的优秀教材,经过多渠道商务英语的视听接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又叫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结果,是目前西方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建构,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简单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不仅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且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是学习者的认知工具。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从语言载体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如同其他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是与某个特别工作或行业相关的特定内容。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EGP)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不同。EGP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熟练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商务英语教学虽然也重视结构和功能等语言基本方面的训练,但其教学重点却在商务环境。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情境”这个主要因素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它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商务英语教学中都可以被一体现,它所倡导的对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的四个主要因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都对商务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用它来指导与构建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助于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助于教师圆满完成商务英语的教学任务,有助于实现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

综观目前的商务英语教材,多是各种信用证、承兑交单等术语,询盘、回盘的句型等语言交际的基本范式,较少系统地研究英语国家商务文化整体范式。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一般涉及普通的英语和基础商务知识。教学内容局限于几本外贸英语本科教材,“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仍占主要地位,教师仍然是课堂的核心和控制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因缺乏真实或仿真的语言材料,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的自我控制。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弃职责,而是教师要全方位监控整个过程,及时给予纠正与引导。在商务模拟仿真情景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精心设计,并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训练任务,讲明练习的要领。在模拟情境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确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有足够的训练机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教师要善于抓住要点,找准切人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地对商务英语进行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提出适当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向纵深,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对新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切忌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在教学中要采用小组协作式的高效率学习模式,引入“同学评价”的形式,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成为一个细致耐心的“听众”——老师的“听众”和同学的“听众”,促进知识的合理建构。总之,教师熟练的外语表达,对商务案例的体悟,无疑会为学生提供一种对比,让学生能更为深刻地从另外的角度去巩固已学的商务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在模拟商务环境中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