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例6篇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达县;城市绿化;对策与建议

1 达县城区绿化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达县与达州市通川区共处一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居环境极不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达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于1996年将县城新建在与通川区一河之隔的达县南外镇,结束了达县有县无城的历史,成了达州市的中心城区。

2008~2010年,达县通过市委、市政府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在县住建(园林)、林业、交通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木瓜铺至长田坝隧道、金龙立交及周边、南站至金龙立交中间隔离带、通达西路、仙鹤路休闲广场等的绿化;先后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6个、小区8个,申报省级园林式单位5个、小区7个;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500余hm2,建成区绿地率达33.39%,绿化覆盖率达38.3%,人均公共绿地达8.04m2。城市绿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容得到美化,对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达县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总体安排部署(2011-2013年),对县文体中心广场、滨水公园、火峰山市级森林公园等进行绿化,打造绿化示范小区(单位)3个,继续完成达县进出通道达县至开江、达县2号干道等的绿化。新增绿地面积72.2hm2,城市建成区绿化率98%以上、绿地率30%以上、绿化覆盖率35%以上、林木覆盖率2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9m2以上,人居环境优美。

虽然通过创园、创森活动,达县县城的绿化和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指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需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加快城市绿化步伐。

2 城区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人均公共绿地少,且分布不均。目前,达县城区的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围,如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火峰山森林公园及南外镇和斌郎乡辖区内的山林。城区仙鹤公园和滨水公园只是很小的公共绿地。

2.1.2 缺乏统一规划,绿化档次低。一是树种单一、绿化方式单调,没有做到一街一品、乔灌草结合、多色调搭配;二是管理不到位,该修剪的没有修剪,该施肥的没有施肥,该治虫的没有治虫,绿化景观效果差。

2.1.3 各自为阵,绿化不平衡。有的单位能够按照市绿委的指示和要求,认真搞好单位内部绿化,而有的单位根本不重视绿化工作,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只追求商业利益,绿地面积不达标,造成城市整体绿化不达标。

2.2 主要原因

2.2.1 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目前达县城区的绿化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有县规划和建设局(园林处)、市绿委、市林业局、各社区管委会等,由于多头管理,缺乏监督机制,造成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一是在管理上,突出的问题是栽了死、栽了砍、砍了又栽,重复植树造成浪费,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化的建设步伐;二是哪些街道的树种该更换,如何更换,随意性很大;三是哪些树该修枝整形,修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四是市民随意损坏树木的行为时有发生。

2.2.2 规划滞后,效果差。城市规划本应包括绿化总体规划在内,但达县城区绿化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无论是单位的绿化建设,还是小区绿化都没有统一绿地规划标准。园林部门为了绿化而绿化,敷衍塞责,造成绿化树种单一、布局不科学,显得杂乱无章,达不到一街一树一景绿化效果;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规划不足,绿地面积少,严重地影响城市绿化的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

2.2.3 认识不足,全民意识差。高标准搞好城市绿化,改善生态,建美丽家园,不只是林业或园林部门的事,需要大家都来关心、共同参与才行。目前,达县城区毁坏行道树、践踏绿地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单位绿化工作敷衍了事,尤其个别房地产开发商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一味侵占绿地。

2.2.4 经济瓶颈,制约绿化质量。达县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城市相对较低,县级财政底子薄,每年投入城市绿化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城区绿地少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象发达城市那样,通过拆房建绿、拆墙透绿来解决,只能在新规划严格执行绿地建设标准,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3.1 高标准规划,提升绿化质量

结合2011~2013年达州市城市创建四川省省级森林城市分配给达县目标任务,邀请园林、林业、交通、环保、卫生、文化等部门的专家,认真分析达县县域实情,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达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绿化方案》。要突出绿化景观效果好,生态效果可持续发挥,改善人居环境效果明显。并制定好年度绿化目标任务,将其分解到县级相关部门、企业、街道居委会等具体单位。

达县属低山丘陵区,城市发展难度大,建筑密度大,绿化地段少。在编制绿化方案时,一要根据地理空间受限制的客观条件,采取在条件可行的地段,通过坡地植绿补绿、拆墙透绿、立体绿化、通道绿化等多种方式增加绿地面积和林木绿化覆盖面积;二要将有绿化条件的单位、小区的绿化工作一并纳入创森工作中;三要尽量将乡土绿化树种纳入规划树种,如大乔木银杏、桂花,灌木以红檵木、女贞等乡土名贵绿化树种;四要突出立体绿化,上层植物乡土树种为主,下层乡土灌木,地表采取乡土草种,如麦冬等进行立体绿化,使绿化的生态效益发挥最大化;五要突出绿化的景观效果,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川东名片,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3.2 加强宣传,严格执法

要通过电视、报刊、标语、图片等方式广泛宣传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都自觉爱护、保护城市园林绿地、行道树的文明风尚,努力提高市民的素质。要制定《达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要加大执法管理部门管理力度,对违法违规者要予以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3.3 明确职责,过硬考核

一是县政府牵头将每年的绿化工程分解,与相关单位签订绿化目标责任书;二是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为绿化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联系人,并落实专人进行规划、实施;三是相关部门每年都要具体落实绿化资金到位,确保绿化工作有保障;四是将绿化纳入县政府对各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年终由县目标办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对已获得园林式单位称号的单位,要加强管护,巩固成果,不断提高档次;对绿化差的单位,要责令限期绿化;对新建区或新建单位,规划部门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监督,确保所留绿地用于绿化。

3.4 多措并举,增加绿化量

要加快城周空地绿化的建设步伐,特别是南外镇和江阳乡城郊结合部的绿化,对雷音铺省级森林公园,林业和住建局要搞好规划,合理开发,以弥补建城区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化用地率等方面的不足;要学习绿化先进地市县的成功经验,继续搞好单位、个人(领导带头)开展认建认养活动,广泛筹集城市绿化资金,用于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要将城区绿化工作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结合起来,共同建设绿色家园。

3.5 提高绿化从业人员素质

城市园林是一门理论水平较高的学科,一是要定期对园林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二是要借鉴其它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将其用于达县城市的绿化工作中。三是引进大专院校的园林绿化专业的优秀学生,充实达县园林绿化队伍。四是要不断加强园林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不断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才能把达县城市绿化工作建设好、管理好。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生态城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83-01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飞速增长,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约是建国初期的5倍。2008年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39140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1.77倍;城市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080人,是2000年的4.71倍;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74.7万公顷,是2000的2.02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1平方米,是2000年的2.62倍。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此,笔者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我国生态城市的对策。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不科学。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实际中一些城市没有依据自身生态特征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而是单纯追求实现目标,而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城市建设过程中某些单位各自为政,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顾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导致在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的种植比重偏低,逐步由大量种植草坪提高绿化率所取代,城市规划理论存在着生态缺失,尤其是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综合生态效益。

(2)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失衡。多年来,我国将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只注重城市经济的增长,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略了自然生态的发展,导致以牺牲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一时繁荣。如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生产、生活用地,不惜牺牲绿化用地,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按规划要求的指标保留和建设绿化用地或拆迁破坏的绿化用地,造成许多城市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面积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环境自净能力大为降低,严重制约着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识欠缺。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在实际过程中干部群众对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后。公众仍然在政府组织倡导下参与,制度性建设欠缺,公众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流于口头的多,见诸于行动的参与不够。如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没有分装处理,随意乱扔,特别是电池、塑料制品以及其他化学合成制品等严重污染的生活垃圾。可见,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1)科学规划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地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规划还应重点考虑,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

(2)创新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创新城市立体绿化体系景观,通过组建园林开发公司,专门进行园林、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和住宅小区的绿化配套,包括绿化隔离带、街心花园、道路绿化以及工厂绿化等综合开发经营,积极发展主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全方位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创新生态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创新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速度落后于生态破坏速度的局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新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创新环保执法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通过严格的执法监督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3)发展城市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市场经济与城市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绿色产业是指包括粮食作物、畜牧、水产、果品、食品深加工、饮料、食品包装、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和人类其他生活用品等在内的产业的总称。绿色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支柱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林业、水利、食品加工和包装以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在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制定以综合利用绿色产业自然资源、特产资源、环境资源、旅游资源优势为根基,以建设“城市绿色产业示范园区”为重点,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标,从而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4)加强生态城市立法建设。对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并根据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配套制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从而使生态城市发展得到法律保障,通过严肃查处不符合生态发展的行为,以及严惩生态违法行为,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也随着迅猛发展。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它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形象、城市个性特征、城市特色和城市精神的体现。城市道路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影响到人们出行是否便利,同时还与城市的诸多其他方面紧密相连,例如城市的给水、排水、供热、燃气,以及绿化、照明等等,由此可见城市道路设计至关重要,只有做好道路建设的相关设计工作,才能更好地建设出完美的道路工程,使其不仅能够很好地应对当前的各种要求,更能较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就好像是城市的骨架和命脉,支撑着整个城市的提升和发展。而城市道路设计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运行,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标准和水平。城市交通的基础是道路,城市道路不仅影响受运输物流载体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活动,而且也是创造良好舒适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现代化高水平道路建设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进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系统,道路设计涉及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的铺设、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必须确保合理化方案的设计,才能使其在未来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城市道路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问题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包括无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有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口,环型平面交叉口等几种类型,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因此,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平面交叉口的线形与纵断面。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线形宜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道路中线的交角应不小于45度;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度应作相应的调整;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下应小于或等于3%,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2.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平面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的标高相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

(二)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设置不合理

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飞跃发展,如何合理设置指路标志和其在道路系统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而有些设计人员不遵守设计的要求,不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的勘测,这就造成城市道路指路标的设置不合理。

(三)设计使用文件深度不足。

这类问题大约占总数的25%,常见的该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交叉口竖向设计图,缺雨水口、检查井周围混凝土质路面加固相关设计图、缺挡土墙纵断面等方面。类似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各设计单位在管理以及单位规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设计人员对于相同的一个项目会有自己的一份理解,同时每个人对于工作的态度以及责任心也是不同的。但是工程方面的语言永远是相通的,不论设计文件时发生任何问题,存在任何困难,都要表达清楚设计文件中所要体现的主体问题,以此来满足施工时的需要。

(四)市政道路规划缺乏合理性

道路的整体格局对整个城市的交通也同样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格局设计的不合理会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效率严重下降。整体格局设计是对整个城市的道路以及与道路有关的因素绿化、景观等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就当今城市整体格局规划设计分析,有很多城市过分注重道路工程的指导,只能看到局部交通却忽略了城市整体交通的格局设计,导致道路之间的跨度缺乏科学性的设计,对整个城市的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在线性分配及坡度等方面的规划上也缺乏周全的思考,降低了设计道理的实际意义。

三、城市道路设计的改进意见

(一)科学规划道路的干道分配和坡度

提升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的科学性,首先要科学地规划主干道和支干道的数量、位置。基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道路时,都过度重视主干道或立交桥,并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其中,却不够重视支干道,甚至因为在主干道的建设或在立交桥的建设中过度投资而压缩支干道的数量或降低质量,以弥补资金缺口。这样做使得道路网络体系变得不再完整,加大了支干道的交通压力,造成拥堵等情况,严重背离了科学设计的理念。因此,要想提升城市道路设计的科学性,就要有大局意识,不可忽略支干道在交通网络中的作用,要合理规划道路网络中主、支干道的配比。另外,还要科学规划道路的坡度,这对道路工程有重要的影响。道路断面和道路布局是城市道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对于限速较高、车流密集的道路,一定要将坡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停顿或视线干扰;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道路,可以适当降低其平顺度,尽量贴合地形以降低工程成本。

(二)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绿化覆盖率中占较大比例。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污染日趋严重,利用道路绿化改善道路环境,已成当务之急。城市道路绿化也是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为使道路绿化更好发挥绿化功能,协调道路绿化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利于行车安全,有必要统一技术规定,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

(三)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

对于设计单位来说,人员是设计的核心,人员素质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设计人员素质的控制,这样就能够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也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因为,设计人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人员之一,其对于整个工程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当选用懂得设计技术同时也熟知管理学基本理论的人员来担任工程的设计工作。

(四)重点关注市政道路节点设计

首先,应根据道路节点的功能对节点的设计进行分类,主要针对交叉口车辆流向进行分类,如果,在交叉口通过的车辆状态是高速、通畅、连续的,那么我们必须再对其节点进行相关的设计;其次,市政道路节点设计要有针对性的原则,尤其是对于一些交通比较拥挤的交叉口,必须做好全面的考虑,并且要根据城市实际情况不同进行设计,其中有很多地区处在地震高发区、多雨期等,因此,在设计节点时,也要考虑到发生自然灾害对交叉口的交通造成的影响,做好城市道路节点设计的综合性分析,将通过的车流量作为主要参考数据;最后,要注意城市道路节点设计的节约性,节点设计是一项大工程,对整个城市交通有着直接的作用,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本着节约的原则,要以人力、财力、物力等最少的资源投入量,来完善对整个城市各个节点的设计工作。

(五)坚持“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理念之一。科学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要想实现“以人文本”的城市道路设计,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解决噪声和车辆尾气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合理设置隔离带,做好道路两旁的绿化工作。在选取交通干道位置时,不宜离居民区过近。2.按照空间功能划分道路空间――步行区域、自行车区域、公共设施区域、公共交通区域、机动车区域和其他区域,使空间的划分更符合系统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同时,要严格规范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和分布,保证残疾人可以安全出行。

结束语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设计文件中存在许多的问题,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从施工图审查中发现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找出了目前我国该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一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希望可以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我国城市道路设计相关行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晓敏.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09.

[2]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与方法[D].东南大学,2003.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两年时间。那么,到目前为止,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下一步该怎么走?这里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提出对策。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尤其是个别乡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对新农村建设仅仅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硬化几条路,粉刷几栋房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宣传不够深入,对农民的思想发动不够深入,没有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导致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认知程度比较肤浅,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片面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市政府建设,农民享受,“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市的示范村,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决,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进展较快,形象初步显现。如孙店镇连片得十几个村从清洁家园人手的整村改造成绩显著。但是,由于个别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采取的措施不力,一些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从而导致有的地方推出的亮点工程还是以前新农村建设的“老底子”,有的地方虽然示范村规划出来了,制定了方案,但是行动较慢,抓落实不够,措施不力,没有大的动作,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还停留在规划上,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部署推进。另外,个别驻村工作队也存在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的问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比较难。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没有,乡镇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市财力较为有限,各项涉农资金不少,但是整合较难,而新村规划需要规划设计费用,新农村建设诸如社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电力、通讯、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块需要投入资金较多,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这都将极大地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受制约。各位党委、政府必须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同时,新村社区建设要占用土地,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新农村建设预留的土地空间不足,势必造成新农村建设用地使用难题,造成新村社区建设土地手续批复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且不规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基层政府为难,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项城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财政弱市,村庄建设基础差、底子薄;同时,也有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投入力度较小、工作措施不力、部门作用发挥不够等主观原因。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对的措施

针对项城农村实际,我市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生产,攒足后劲建设新农村。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因此,一要挖掘潜力促增收。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增值增效。二要健全组织促发展。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方针,鼓励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领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强化资金、技术、场地、人才管理等服务,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

(二)加大投入,集成政策建设新农村。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适度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比重,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要落实“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同时,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投向,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l生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汇集民智,集中民力,引导和发动农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资投劳建设新农村。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

(四)用足用活,探索土地政策建设新农村。各级土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按照我省林州会议上省国土资源部门的部署,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途径,努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监督,促进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切实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需要。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5

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的城市,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点。要使城市建设合理、快速高效地进行,需要解决好以下的几个问题和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

一、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的不协调。加快城镇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而强化土地管理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现在虽然已形成了比较配套的城镇建设和土地管理法规体系。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城镇建设与土地管理之间存在着一些不相协调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不够协调。这就是现有建设需求同土地供给的矛盾,也是两个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部门缺乏沟通衔接的问题。城镇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由城镇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镇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这样,使科学合理的建设行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往往因征地影响速度和效益。

二是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不够一致。法律法规对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管理程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力,导致两个方面的管理时常脱节,给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造成影响,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或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建设速度。如按规定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建设行为必须先取得建设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管部门申领土地使用许可证,然而现实中存在土地使用许可证发放在先的问题,尤其是在小城镇建设中显更为突出,容易引起两部门之间的摩擦,造成建设规划管理失控。

这主要还是一个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问题。这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管理好城市土地,建设好城镇环境。目前全国各地不少地方已将土管与城建规划或房产部门合为一体,市县长分工也将土管与城建规划或房产部门由一人负责,或成立专门的城市土地建设管理委员会来进行土地管理与城镇建设工作的协调。

二、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不合理。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经营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合理有序的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一个城市正常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需的条件。但现在一些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土地资源的收益未真正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良性开发利用。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城市土地的用途转换之后如果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功能,就是一种浪费有限资源的行为。国家政策规定城市土地收益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在于培植城市新的经济载体,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城市土地的收益没有真正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土地收益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土地的价值,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促进城市建设。如利用城市土地收益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提高城市景观形象;加大城市交通建设,改善城区交通状况;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等。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城市土地的市价,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城市土地市场化运作尚待规范。有的地方为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热衷于拍卖黄金地段的土地,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本来无可非议,但操作中往往偏离方向,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分区的需要,未能严格按城市规划进行控制,结果把该作绿地的地块作为建房,该作住宅区的建成工业区或者商业区,又由于客观存在行政干预,以致法定的建设规划人为地成了一纸空文。

这需要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政府部门要从长远利益着想,舍去一部分眼前即得利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并可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最终使城市土地升值,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三、城市规划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科学化。城镇总体规划是城镇建设管理的依据,城镇总体规划一经政府部门批准,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更改和违背的。城镇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是不容至疑的,这就要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必须严密、科学,管理必须严格。但现在一些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管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千城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自己的特色,且不符合城市资源的永续利用原则。

城市规划不合理、不科学,直接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城市建设管理费用的增加。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土地没有进行必要的开发,使城市土地没有得到它应有的收益。政府没有从城市土地中得到最合理的收益用于城市的发展建设,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二是在开发建设中未对城市景观资源加以严格的保护利用。在制定和修改城市规划时应加强对城市绿线的重视,先把有利于营造城市景观的山体、水体等景观资源划上绿色保护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重点保护、利用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而现在很多城市建设中对当地的植被、地貌、水体等城市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力度很小,而是在先破坏、后建设,这样不仅增加了城市景观建设费用,又不利于形成当地的特色,使“千城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城市建设管理费用的增加是因规划的不合理、不科学,造成城市建设中重复建设多,城市功能不完备、不协调引起的。

在城市规划制定时,可以引进一些外地的先进理念,可以听取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大师的意见、建议,但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不应直接交由那些大师们,而

应是由当地的专业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在综合当地文化、地域、气候、发展方向等实际情况后,再采用那些先进的设计理念、方法,特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在规划制定中更多的是要多征求当地市民的意见,特别是园林、文化体育、气象、林业、环保等部门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使城市规划尽量全面、合理、科学。四、进一步强化绿化规划建设管理,促进城市土地升值。城市绿化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也是一个城市形成新型景观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城市土地市价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化的好坏是影响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城市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它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策

一、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最重要的标准和条件,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程度已成为城市内部质量的直接标志,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竞争力水平。海口作为海南省会,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不仅决定了海口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速度和水平,也影响着海口市整个城市竞争力水平的发挥和提高,只有积极地建设好城市基础设施,才能克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海口市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成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的“领头羊”。

二、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海口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域范围内的交通、供排水、能源供应、园林环卫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现有公路里程1938.93公里,公路密度84.1公里/百平方公里,主城区内城市道路网结构已形成了“三横三纵”的主干路网,道路面积869.3公顷;全市城区日均供水总量为25万立方米,生活用自来水普及率99.4%,主城区建成雨水管线398.2公里,合流管线13.7公里,明渠24.0公里;管道燃气工程项目累计投资近8亿元,覆盖了海口市85%的主城区; 城市绿化覆盖率41%,绿地率为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10多个荣誉称号。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海口作为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多年积累的旧帐使得海口市的基础施工仍然落后,较城市化要求有差距,整个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水平仍然较低,城市基础设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未能统筹考虑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撑能力不足,2011年海口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了175.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完成60.9亿元,GDP总量排名居倒数第3位。第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机制不顺畅,政府职能定位不明,重建设,轻管理,缺乏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机制,专业人员匮乏。

三、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进入“十二五”后,海口市的城市化水平将向更高阶段跨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也将急剧加大。针对海口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

把农村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新型城镇化的东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首先,作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公路和下一级乡村公路建设,做成干线支线相连接,城镇乡村城网络,分级别共相通的城乡交通网络。其次,做好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工建设,特别发挥中心试点镇和新型农村居民点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供水、供水、供电、广播、网络、公交车辆,商业网点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特别对于已有地产项目和新增地产项目要求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基础设施在城乡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对象,向农村不段扩展基础设施的服务半径,改善乡村硬件条件,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2)以良好的项目管理机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手

政府对城市不同的基础设施进行分类管理,以其经济学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和不同的项目融资模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市场经营者的吸引力。可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大致区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项目、以及非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来决定政府在管理这些项目时应该采用的运作模式和角色的定位。

第一,准确定位政府角色。综合性、管理协调性、和建设的统一性,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特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初期,政府应从规划的角度,提前做好基础施的整体规划,成为规划者;在建设的中期,政府应从直接建设者的身份摆脱出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打破建设中的垄断,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氛围,鼓励竞争,向监督的角色转变;在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快审批机制改革,建立信息咨询平台,保障社会资本权益及社会属性。

第二,可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潜在收益,将各类项目划分成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充分挖掘项目的可经营的特性,将一些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转化为经营性项目。其中针对非经营性项目,以政府为投资主体,按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模式进行管理;对经营性项目,按现工的投资主体以政府为主,按照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操作;经营性项目以民营资本、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资本以及外外商等各类社会资本作为投资主体;准经营性项目应以财政资金作为引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最后,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并适当放宽基础设施投资准入门槛。长期以来,很多城市的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投资项目,由于回报低、周期长、投资大等原因,主要投资者仍以政府为主,其他资金难以进入该领域。政府可尝试建立经营性投资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相应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通过减免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费、土地出让金、市政设施建设费和防洪等费用,对通过竞标获得投资资格的企业给予帮助。或给予经营项目投资主体一定的特许经营权,或者一定数量、一定期限的开发用地,以用于平衡建设资本或成本预算。

(3)以薄弱环节投入作为建设的重点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不能完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由于海南省建省晚,海口虽是省会城市,但早期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且城市规模小,城市扩大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障碍,在进行海口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充分抓住这些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把有限资金用在最需要建设的环节上。海口市应对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建设投入更多建设资金。

(4)以顺畅的融资渠道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

扩大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寻求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海口市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手段,可以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几个方面入手。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地方政府依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和征用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予以储存,以满足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一种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提高土地交易的公平公正性,避免短期寻租,可有效保障土地出让转让收入,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经营城市”是用系统工程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成本(如土地)和人力作用资本(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相关延伸资本(如道路和桥梁的冠名权)等进行集聚、重组、营运,来调整城市资产结构,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增加城市资产收益。海口市可对城市道路、桥梁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等进行拍卖,增加投资收益;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城条件,对城市进行整体包装,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优势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长期住户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