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路径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城市发展路径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市发展路径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1

实行低碳经济,对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有益。第一,低碳经济是低能耗的节能性经济方式。第二,低碳经济是低排放经济,其废气排放会大大减少,可缓解气候转暖的趋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再次,低碳经济是低污染的经济方式,减少污染是人类一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所梦寐以求的。复次,低碳经济是在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增长,以满足人类社会对衣、食、住、行等的需求,因而,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公交低碳运营,不仅能净化城市环境,有益于居民的健康生活,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二、城市公交企业是低碳运营方式

1.西安市公共交通车辆不断翻新

从西安市公共交通公司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自1923—2013年90年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的公共交通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十年迈上一个新台阶。1957年,西安市有了第一批国产公共汽车,购进天津装配的解放牌公共汽车,使西安市的公交车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1959年,西安市首次出现电车运营。至此,西安公交所属的两个单位汽车一场辖有汽油车73部,汽车二厂辖有柴油车71部。20世纪60年代,西安市公交车辆几经起伏,缓慢增长,共有营运车辆232部,其中电车61部。70年代,新式铰接公交车的投入,使公交的客运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公交运营车数为498部,其中电车129部。进入80年代,西安市公交车辆快速增加,时任市长张铁民对公共交通非常重视,连续五年每年增加公交车100辆。运营车辆已经达到893部,比70年代增加了约400部,比西安解放时的10倍还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除市内公共汽车、电车有较大增长外,空调车和豪华中巴车也登场于不少新辟的城市郊区线路上。1992年11月,香港赠送西安市的12辆双层车投入602路运营,开启了西安市也有双层车运营的时期。1994年11月,日本京都市赠送西安市的26部空调柴油大客车投入306、307运营,为我市唯一一条左门上下车的公交线路。车型从单机、铰接车发展到有双层、无人售票、空调、中巴、中轿车。截至2009年底,西安市共有公共交通车辆5359部。

2.西安市公共交通能源利用多元化、低碳化

西安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口约850万,城区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不仅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继续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城市。创建一个蓝天白云的环境是西安人的美好愿景。西安市政府非常重视治理汽车尾气排放、优化大气环境质量的工作,从2009年起,对市区所有机动车实行尾气排放监控,并发放尾气达标合格证制度,逐年对不达标车辆限制区域运行,决定从2013年起,4年内消除“黄标车”运行①。因此,加快对高污染汽车的淘汰,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十分重要。政府还在全市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产业,大力扶持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并将此作为西安市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一项重要任务。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在1998年9月完成西安市首批50部天然气示范车后,2011年已使全市各类汽油动力公交车全部转换为油气两用车。目前,全市城区、郊区运营的公交车绝大多数使用天然气,排气污染指标减少了,确保西安达标天气次数的增多,为净化西安市空气质量,西安公交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末,因城市环境污染严重,西安市政府提出了解决公交环境污染问题的办法,由市科委、向阳公司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单位改装,1998年9月15日,10部天然气公交车首次在公交18路运营。1998—1999年共改装天然气汽车200辆。进入新世纪以来,更加快了“油改气”的步伐。2003年改造天然气汽车250辆,2004年改装439辆,使天然气汽车拥有量达到1476辆。同时,加大运营车辆尾气排放检测和治理力度,整修柴油车73辆,治理1778辆,尾气排放合格率达到97.79%。2005年购置了纯天然气汽车100部,改装天然气汽车498辆,使天然气汽车拥有量达2100辆。全年累计整修柴油车73部,治理15722辆,尾气排放合格率达到98.01%。2007年,改装天然气车辆718部,使天然气车辆总数达到3551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了车辆改装手续,报废处理了不安全车辆218部。2007年11月25日,总公司筹措资金近5千万元,购进百余部12米长的黄海、恒通纯天然气车辆,分别向5路、43路、11路三条优质服务线路投放40部、30部、40部。新车全部采用地板更低、排废物更低、噪音更小、容量更大、视野更宽、采光更亮、车门更大的设计,纯天然气发动机后置。车身造型采用欧洲客车先进理念,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造型流畅,大幅侧窗玻璃,通透明亮。为缓解冬运的客流需要,总公司又赊账购置110部大容量、大采光、低地板的中高档公交车,于2007年12月投入营运。2008年改装天然气汽车267部,同时,加强了车辆尾气治理。2009年针对市政道路建设实际和企业营运状况,总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新购车辆进行了需求论证,积极与丹东黄海、重庆恒通、武汉扬子江等生产厂家合作,购置了符合国三标准12米长的“低成本、大容量、耗气低、增效快”纯天然气车辆。并且根据国家车辆安全技术标准变化和企业生产需要,制定了《两用燃料车供气系统保修作业规程》等五个制度规范。同时,加大了对车辆安全机件、油气电路和车辆逃生设施的安全大排查,杜绝了安全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自2009年以后,公交总公司购进车辆不是油气两用车,就是纯天然气汽车。目前,公交总公司车辆除个别柴油车外,基本上都是燃气车辆。尾气排放基本达标。

三、选择公交出行是低碳、健康、理性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代,全球人们都应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养成良好的低碳消费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有益于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交通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乘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加速推进低碳交通。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人们健康、理性的选择。

1.公交“油改气”后,废气排放量锐减

西安市公交总公司的运营车辆单机车过去每百公里耗油约29升,使用天然气后,单机车每百公里耗气30立方左右,每百公里耗油耗气比为1∶1.1。2013年3月,一升90号汽油价格7.18元,一立方天然气价格3.55元,价格相差一倍。也就是说西安市公交总公司燃料成本节约了一倍。同时,尾气污染排放量在使用了天然气后有了一个大的改观。经抽查测定,改装后,一氧化碳(CO)排放量为0.1%~0.6%(改装前为1.8%~4.5%),碳氢化合物(HC)排放量平均为200PPM(改装前为900PPM)。公交车辆运行时已不再有呛人的气味了,而且发动机运转的噪音也大大减小了。

2.公交出行环保、便宜

目前,西安市街道上运营的公交车辆,既有油气两用车辆,也有纯天然气车辆,并且也有了纯电动车辆;既有普通车辆,也有空调车辆;既有单机车辆,也有双层车辆。全国各地车型都有。西安市公交车辆的票价确属全国较低的城市之一,目前大公交车辆起步价1元,使用IC卡0.5元,空调车使用IC卡1元。市郊线路1元起步,0.5元进位。这是政府惠民政策的体现,多年来,市民的消费指数中,交通出行费用在逐年下降。政府对西安市公交总公司给予政府补助,购新车、增场地、给油补,等等。确保公交总公司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为成立西安市公交集团打下基础。即便目前12米长的大公交车,也只相当于3辆小轿车长度,尾气排放绝对比3辆小轿车的排气总和还小。另外,3辆小轿车只能乘15人,而一辆大公交车少说也能乘坐80人,节约了出行空间,有利于环保,减少了污染。

3.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调控私家车增幅,使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

据西安市交警支队网上介绍,2012年底,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逾160万辆,大量的尾气排放严重污染了城市空气,预计2015年西安市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240万辆,污染物排放量将增加17.8%。因私家车数量猛增,造成西安市空气质量急剧下降,2013年头50天中有45天属污染天。据悉,全市PM2.5中20%~30%来自机动车排气污染。据《西安晚报》2013年2月20日报道,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灰霾的首要因素。PM2.5是灰霾的“元凶”之一,PM2.5的主要来源有汽车尾气、工业燃煤等。对此,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进行科学决策,制定低碳目标和规章制度包括处罚措施,引导公众的消费理念和行为,使低碳消费成为人们的良好习惯。政府管理部门应调控私家车增幅,借鉴北京的一些好的做法,限购(摇号)、限号(每一车号每周限行一天)、限行(每年公交周日限制私家车辆运行)。另外,还可以多设置步行街,不许机动车辆通行等。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2

 

春节前夕,一个有关生态城市的区域经济课题调研组,来到四川雅安进行调研。调研组有国务院办公厅领导,有发改委《财经界》杂志社的主任,我是作为城市研究的总编来此调研的。虽然以前来过雅安,但行色匆匆,印象不深,这一次,先是陈越良市长接风,然后是发改委毕主任全程安排。各相关委局,如文化、广电、规划、城建、旅游、发改、工信等均到场。说情况,谈打算,聊思路。然后又到最有特色的名山县进行调研。四天时间虽然甚少,但是作为一个研究产业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来说,其基本印象已经印入脑海,按《财经界》编辑部丁吉林主任的吩咐,要我写一篇心得。研究城市20余年,研究产业,研究文化与旅游,不写一些也说不过去。况且,大家都知道我是敢说、会说、敢写、会写的学者,写得不深刻也不好交差。正如我以前多次在媒体接受访谈时一样,不说假话,要说真话;不说老话,要说新话;不说废话,要说点有用的话。   雅安印象   最近的十多年,研究的内容离不开产业、规划、文化与旅游,生态是产业,也是规划,生态也是文化的重头戏,也是旅游的重要支点。生态城市见过的多了去了,但是到了雅安,方才心安。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差别。这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中不断遭到破坏,强调了发展,却常常毁坏了生态。比如说,毁山,毁地,毁水,毁林。说到毁山,那是指为了发展矿产,把整个山峰挖得象鸡窝似的,把树木都砍光了。其实并不是有组织的有序开发,听说哪个地方有什么奇石了,就四面八方开挖,像发疯了似的。开挖过程中也不讲究质量,也不讲管理,就挑最好的差的次的一挖开,就不要了。有序开发,整体开发,环境生态有保障时开发,这些大道理,上面说的非常多,但是到基层就乱了。这也难怪,大家都要赚钱,巴不得快速独吞才好。有的采石场,为了采石的方便,不惜把开挖面放在靠近公路的边上,偌大的山峦,这里炸一块,那里炸一块,白瘮瘮的,非常难看,把绿水青山的景色弄得不伦不类。我们每天说环境,其实在发展中只顾眼前的那点钱,把美仑美奂的景色改造得不堪入目。毁地就不用说了,这边挖个渠道,那边搞个梁子,这里取土烧砖,那里倾倒建筑垃圾,大风一吹,地上树上房上都是白塑料袋。毁水就更多了,垃圾渗透,污染倾倒,化工毒物排放浸染,脏东西乱扔。毁林也非常普遍,种树十年百年才成势头,我们的树砍起来容易,拣大的砍,结果到处是无用的杂木树,加上放养牲口,把有点嫩苗的都给啃得一片狼藉。当然,牲口圈养后好了许多,但是许多地方还是不到位。时不时的总是发生损害环境与损害生态的烂事。人穷急于发展可以理解,但是不要未来的发展,损人利已的发展要不得。   考察雅安,情形大不同,生态是真正的好。深水浅山,丘陵洼地,破烂的景象几乎没有,雅安的三个特点,也叫三宝,其中之一是雅雨,是说一年四季中,雨天比较多,许多人认为60%以上的天气是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在雅安的几天,都邻近春节了,也是小雨连绵,温和湿润,城市宁静而安祥。在雅安,大拆大建的事情少,破坏性建设的事少,小城精致别样。有人认为是发展速度不快,我不这么看。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要的是合乎规律的发展,有能力承受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宁要安详宁静的老城市,也不要喧嚣了一阵子就扔下一片建筑物、扔下一片垃圾与不能持续发展的停工的工厂要强得多,不要折腾。每个领导来了都想快速发展,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这种事情见多了,但是雅安不是这样,值得庆幸。我的观点是,宁要精致的老房子,不要粗放的新楼群。宁要大家都和谐,不要少数成了暴发户,多数成为贫困户,有钱人招摇过市,遍地是矛盾,纠纷处理不完。当一任地方政府的首长以民生为重,以持续发展为重,不乱来,不胡来,雅安这个地方值得鼓励。   雅安的美,为何出不去   当然,宣传不到位,是因为自己的认识还达不到那个层次,这个不怨当地。一个背景,一个视野,一个眼界。这些年我研究生态、研究文化,研究得多了,有心得。人们都说,雅安三宝,雅雨、雅女、雅鱼,其实许多人没有吃透这其中的深意。雅雨,是说天气,湿度,温润,不是暴雨,不是季节雨,是日常的,四季都有的,雨不大,不形成山洪暴发,就是潺潺流水,就是有水常流、有雨常下。雅安是一个独特的气候带,是全中国绝无仅有的,它不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什么?是因为四川盘地,南来的风雨,西北风,沙尘暴,东南风,台风,与四川盘地都挨不着。一年四季,温润如春,这个地方哪里去找,全中国只有四川,四川最好的只有雅安。环境气候不大起大落,那么温和,悠然化外之境。这一点,雅安人没有吃透。   雅安的第二个宝,说的是雅女。当然是出产美女的地方。为什么出产美女,是气候温暖湿润,皮肤保养得好,女人不容易衰老。因为那些气候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阳光暴晒,或空气寒冷,空气中湿度太低,都有可能让人表皮的角质层受伤害,容易憔悴,容易起皱折,衰老速度越来越快。雅安是修复皮肤的好地方,也是个修复心情的好地方,喝喝茶,山涧清风,林中美景,丘陵起伏,绿水环绕,在这种温润的环境中,皱纹可以舒展,心情可以舒缓,怡然天成,自得其乐。雅安养生,可以是中国的圣地。好山好水好,景色,好气候,养人也养心。此其二也。   第三个宝,得说雅鱼。虽然雅鱼的名头不大,但是天赋雅安。鱼的肉味鲜美,最独特的是这种鱼的鱼头上有一把与骨头不相连的宝剑。当然是骨头做的,维妙维肖。有一次我与我的博士班同学到雅安,就品尝到了雅鱼的鲜美。餐馆拿出一个颇为精致的包装盒,将这把从鱼头上取下的宝剑放起来,说了一堆吉祥的话。这种鱼没有听说其它地方有,这很奇妙。其实,所谓旅游故事,所谓民风、民俗、典故,就在于人们挖掘。人们去三峡,神女峰耸立在那里,已经数千年了,说是女人在遥望男人归来。人们说那是神话,谁真的见着了,没有。不过那个石头远远看,像个人,传着传着传到今天,成了一个最为精彩的有故事的旅游景点。其实雅鱼的故事不亚于巫山的神女峰,因为那全是想象,意会。但是雅鱼,故事不知在何处,好在有物在,活生生的,可以想象出多少奇妙的故事来。例如,玉皇大帝的鱼池里一条美女鱼,想周游人间,从鱼池中蹦跶出来,跌落到雅安,管鱼的神仙要她回去,她不愿意回去,神仙说如果你不回来,就要一剑砍了你。但是美女鱼依然不愿回,因为她爱上了雅安的山水风光。天庭的执法部门要执法,判处其死刑,然后管鱼的神仙是美女鱼的恋人,不忍心看着恋人被处死,于是拿礼物贿赂了执法人,结果一柄宝剑从天庭飞下,但没有剌进脑子,而是横卧在脑上,于是雅鱼从此不再回到天庭,也没有死,只是在脑子里留下了这柄宝剑。美女鱼爱了雅安的山水,始终在这里,永不远游,最终成了雅安的一大珍奇。看看,这就是个故事。或许它也能传开。#p#分页标题#e#   绝品雅安茶   上面说了,雅安独特的气候带,不受外来的季节与气候影响。这个环境极为稳定,与龙井茶、铁观音茶、祁门红茶相比,优势独特。其它名茶的环境常常不稳定,气候、雨水、温度,或高或低,或多或少,因此,茶的质量也不稳定。唯独雅安的茶,环境超稳定,质量超稳定。雅安是茶的开山始祖所在地,历史记载有一个叫吴理真的人,在西汉时期,首种茶树,这些年来,大家都来调研,也终于成为世界多个国家茶专家认可的始祖。茶的文化,茶的故事,茶的传说,茶的品牌,有多少文章可以做。但是可惜,雅安的同志们没有感受到茶的博大精深,没有理会到茶文化当中有多少可以带来效益的巨大宝库。我最近十多年研究文化,研究旅游,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文化、茶业文化,这其中雅安有多少事做,有多少事可以出效益呀。   旅游,闲情逸致,寄情山水,茶的文化,养生的文化,雅鱼的文化,大熊猫的文化,这些内容雅安不是没有,就是不够档次,不够充实,好像小学毕业,层次上不去。世界茶都,中国茶王,养茶,种茶,饮茶,品茶,茶艺术,茶体验,茶保健,茶故事,有多少任人评说。发掘,包装,宣传,品牌制作,有一个过程,但是要登高望远,需要新的思路,新的切入点。   雅安,如梦如歌,发展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需要创意,需要描绘,需要境界。愿雅安早日把自己打造成世界公知公认的茶都,茶文化、水文化、鱼文化,文化形成了,雅安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3

关键词:“双碳”背景;中小城市;智能化转型;发展路径

随着2020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物流行业作为高能源需求的行业,是减碳节能的重点行业。促进我国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小城市物流业的智能化转型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抚顺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抚顺市物流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自2016年至2020年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连续下降,从10.13%逐年下跌至7.95%,但是仍为服务业14个行业中仅次于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的第三大产业。目前抚顺市城区有8个货运交易市场,合计占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2011年以来,抚顺市重点加快交通强国建设,交通建设投资累计投入176亿元,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推进田润华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等项目的建设,通过加快运输场站建设推动物流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品质。

2.“双碳”背景下抚顺市物流业面临的问题

抚顺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实现与新旧动能转换两方面均面临很大的困难,智能化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管理体制上缺乏统筹、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抚顺市物流行业在管理体制上缺乏统筹,一是表现在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达规企业总量少,缺少代表性标杆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弱。大型物流园区较少,虽然各种运输方式齐全,但是分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空间布局需要进一步整合。二是信息化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物流行业标准化水平落后,部分企业碍于成本压力,对标准化服务模式不够重视,导致出现托盘标准不统一、运输装备标准不统一等情况,配套性较差。大多数企业的运营管理和货运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距离物流行业的标准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三是抚顺市智能化投入仍有不足,物流业总体服务水平低,数字化建设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比明显落后,首先表现在大部分企业的服务内容仍停留在运输、仓储及搬运上,基本没有物流企业可以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物流方案设计、物流的精细化管理及统筹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其次是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物流企业仍以看板等原始方式进行数据统计,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技术、GPS技术、EDI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2.2缺乏智能化人才

抚顺市自2011年以来,人口数量逐年下降,是人口净流失城市,截至202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仅有200.8万人。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较低的问题,掌握物流管理知识及信息化知识的高端复合型物流人才极度匮乏,企业缺乏熟悉智能化物流设备及掌握先进数字化物流技术的人才,而企业自身人才培养成本过高,导致物流企业的发展速度较慢,管理效率低。物流企业在工作中无效环节多,沟通成本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也大大增加了社会物流总费用。

2.3物流行业整体能耗高

抚顺市物流业以基础性物流服务为主,主要服务内容为运输、仓储。抚顺市地处东北内陆,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运输工具以传统货车居多,燃放汽油柴油,新能源使用较少,货车荷载高、使用年限长、超标排放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抚顺市物流业智能化发展路径研究

3.1统筹协作,加入核心城市经济圈

国家发改委2019年年初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抚顺市作为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已经形成依托沈吉高速、桃仙机场临空经济区、城市内部交通干线与铁路的立体交通网络。抚顺市近些年应加快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抚顺市需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协同、聚集辐射效应,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的相互联通,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打造新型的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抚顺市应该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支点,建立区域物流共同体,统筹都市圈内的物流资源,城市间互帮互助、优势互补,依托沈阳、大连两地成熟的物流机制,完善自身物流体系建设。

3.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

依托都市圈的建立,一小时快速通勤路线的建立,抚顺市应与沈阳市相关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进行深入合作,把建立开放、有序的就业服务平台作为首要任务,整合都市圈内的人力资源市场及各企业岗位需求信息等,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信息共享,搭建标准化的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完善的、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如提供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政策等,集聚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智慧物流、低碳物流等方向的研究学者。同时需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用人才引进促进人才培育,市内各大专院校应加强自动化技术、数字物流技术等方向的研究,探索建立智慧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加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建设,探索建立大学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并建立智慧物流人才储备库,定期更新人才目录,进行精准储备,并给予一定的储备人才待遇。

3.3培育标杆企业,解决物流企业数字化技术难题

在“双碳”目标的影响下,智能化物流通过数字化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使整个物流过程高效的运转,减少非必要的浪费进而做到节能减排。抚顺市应大力培育物流标杆企业,扶持企业做大作强,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能效标准引领行业发展,以持续改进的思想,首先解决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然后不断解决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筛选出物流代表性企业作为试点,用数字化技术加快企业变革,支持企业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并提供相应补贴支持政策,推动智慧物流的深度应用,提升物流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物流行业智能化发展水平。

3.4推动新能源使用

抚顺市物流企业以公路运输为主,具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点。为实现“双碳”目标,应有序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逐步推动充换电等固定设施建设,坚持政策引导,持续完善并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的扶持政策;逐步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还应加快多式联运建设,优化大宗货物及中长途货物运输的“公转水”“公转铁”运输模式,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

4.结语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抚顺市物流行业必须把握机遇进行智能化转型。围绕“双碳”目标进行行业智能化改革与建设,不仅符合国家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战略决策,也是解决行业发展困境的新机遇。通过都市圈“借势”统筹布局、加强高校科研投入“育人”,推动新能源使用“减碳”,多管齐下,对抚顺市物流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升荣,刘瑶.双碳背景下武汉市物流业“数智化”发展路径分析[J].物流技术,2022,41(8):6-9.

[2]郭小花.“双碳”背景下的西部物流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22(10):113-114.

[3]罗崴,张静芬,马鑫俊.现代化都市圈背景下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之路研讨[J].交通与港航,2022.4(2):29-34.

[4]任豪祥.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快推进物流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2):13.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4

关键词: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历程;服务体系;比较研究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束缚,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剧,建设智慧城市的国家和城市已有数十个。国内大中型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开始于2009年,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和武汉、宁波等二线城市都陆续设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智慧城市建设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1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及发展前景

1.1建设智慧城市的现实意义

智慧化城市主要是借助IT技术以智慧化的方式建立类似拥有人类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具有显著的物联化、智能化特征。智慧化城市的建设具有复杂、系统的特点,需要多个行业和部门共同完成。信息技术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手段。具权威部门测算,在保持固定成本投入的情况下,智慧化城市的发展利润是普通城市3倍左右。

1.2智慧化城市的建设

截至目前,全球建设智慧城市的国家和城市已超过60个,我国占据了其中一半的名额。当前,国内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有30余座。建设智慧城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对关键性命题进行研究。我国在智慧城市的研究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创立独有的模式,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

2路径选择

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创新驱动型路径。该路径是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体系创新为建设核心,具体包括创新人才体系、环境资源和管理服务体系等内容。该路径的核心是以创新技术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二是产业驱动型路径。该路径是以高新信息技术产业为城市建设向导,以产业集群和智慧产业链为发展动力。南京和佛山是产业驱动型路径建设的城市代表,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地理资源得天独厚,与周边产业关系紧密,形成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三是管理服务驱动型。该路径利用技术手段使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使其更加精准、方便、智能,包括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络信息的全覆盖等内容,主要代表城市有香港和首尔。四是可持续发展。该路径是以资源环境保护为根本,智慧管理、利用环境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体系,主要代表城市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五是多目标发展型。该路径要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要以产业的智慧化升级、社会生活改善、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考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和导向,是前四种路径的综合,代表城市为深圳。

3分析对比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

3.1融资模式

从该角度出发,创新驱动型路径主要依赖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产业驱动型路径是以政府为建设导向,以地方产业为建设基础,形成政府资助企业经营的建设模式;管理服务驱动路径是通过TOT和PPP等模式融资;可持续发展是用BOT和PPP等融资模式。多目标发展路径与其他路径相比目标更多,融资模式也更为复杂。

3.2管理客体

从该角度出发,智慧城市的客体管理可分为企业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部门两类。企业是创新驱动和产业驱动路径的管理客体,是通过高效、有序管理企业来助力智慧化城市实现。公共管理部门是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管理客体,通过严格管理公共管理部门来加强城市的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述两种客体管理同时适用于多目标发展路径。

3.3建设规模

从规模角度出发,不同的建设规模选择路径侧重点不同。创新驱动型主要专注研发高新技术,以研究所和试验区的形式出现,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驱动路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中等,以产业区的形式出现。管理服务驱动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路径的规模较大,覆盖城市各个角落。多目标发展型路径的规模最大,具有多重目标,构成复杂。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型城市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为加速智能化的实现,各城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以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事宜的发展路径,弥补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足和漏洞,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莹.国际智慧城市建设历程与服务体系比较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5

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发展而来的还有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区域性显著,这种区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经济区域和环境污染区域具有相关性,其次是城市污染和乡村污染具有同质性。由于目前的环境污染区域性差异比较大,所以无法采用统一的治污措施来进行污染防治,只能以区域为单位进行针对性地治理。本文就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进行分析,旨在指导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实践。

关键词:

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选择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总体而言,东部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中部次之,西部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环境污染也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环境污染最重、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较好。区域环境的污染出现这样的特征,一方面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城市车辆密度也有着关系。为此,各个区域都应采取不同的环境污染治理路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对环境进行大力的整治,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1东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1.1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东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都是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尤其是大气污染,严重程度领跑全国。面对着严重的污染现状,东部区域各个地方积极采取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就是其主要的治污路径。目前在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积极地进行高污染产业的调整,有些企业被下令关闭,而传统的工业生产,一方面在进行区域搬迁,另一方面有了严格的污染排放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部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等可持续发展性比较强的产业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求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走出一条治污道路。

1.2市场机制的引入

为了促进治污工作的进行,东部区域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地引入了环境市场的机制,即在东部区域内进行发展的企业,尤其是工业产业,必须要符合环境标准才能在区域内进行发展,这样的准入门槛使得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更加的深刻,也促进了企业治污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市场的机制作用下,城市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这也为治污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某方面的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在污染治理中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环境污染的排放标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淘汰一批污染大的小企业,这对于社会资源的整合,对于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都具有积极地意义。

2中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2.1区域品牌的打造

中部城市的环境污染治理从总体而言具有自己的优势,目前,中部各个省份都在通过区域品牌的打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而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污染治理被纳入其中。郑州目前在中部城市中发展迅猛,郑州发展的优势主要是发达的交通网,郑州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将铁路发展打造为自身品牌,在发展铁路交通的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统一化处理。合肥也是中部城市中区域品牌打造比较突出的一个城市。合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起来的高铁线路成为了现在城市品牌中一道抢眼的风景线,在大力进行高铁建设的同时,合肥统筹规划,将污染治理与品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2科学城市规划

中部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除去区域品牌的打造外,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构建也是一项重要措施。城市的科学规划方面,中部有几个城市做的非常不错,武汉首屈一指。武汉的城市规划体现着“大武汉”的原则,即武汉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武汉一个市的规划,还包括了孝感、咸宁等周边城市的规划,在这样统一的规划下,城市的发展和污染的治理得到了统一化的对待,这对于城市污染的治理具有积极作用。除去武汉,南昌的污染治理采取的也是城区科学规划的理念。南昌的城区规划仿照上海的模式,采取“一江带两岸,两岸齐行”的模式,在这样的规划体系中,南昌市的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西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路径

3.1强化工业生产污染排放的标准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在目前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还是以控制污染排放为主。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导致西部地区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所以西部城市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理念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污染排放物的控制。为此西部地区加强了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标准设置,通过提高排放标准来实现污染的减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恶化方面,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2大力进行环境建设

大力进行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进行污染治理的又一项比较重要的治污路径。西部地区的污染主要就是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的排放,另外就是农业生产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废水和废气的治理一方面要利用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就需要环境的自净能力来完成,所以在西部,目前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的自净能力。

4结束语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导致区域内污染情况存在着差异,面对区域性的污染差异,必须要进行针对性的治污工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要走不同的污染治理路径,这样才能抓住地区污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解决。区域治污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走适合自身的治污路径,并且长期坚持,才会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

作者:郎文博 师明 单位: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孙晓伟.论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02):225-229.

[2]刘超.管制、互动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2):96-104.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6

【关键词】中国建筑设计;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引言

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给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成果,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城乡差距、文化冲突等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1]。在上海举行的关于研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大会,就重点探究了:建筑业界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时下建筑设计创作的机遇与挑战;建筑设计创作的路径选择。

1建筑业界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

(1)中央高层领导密切关注新型城镇化的进展。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城镇工作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城镇化的进程应以人为核心,“看得到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成为联系原有城乡间的脉络,并指出当下的城乡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2)在南京召开的“2013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明确指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以及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束缚了中国建筑设计创作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正值中国城镇化升级转型阶段,需要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引到内涵与外在并重并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来,会议取得了共识性的成果。(3)自1949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呈现出“放”的趋势,城市化进程在缓慢增长着,城镇化率从1949~1978年仅增长了7.3个百分点。但自1978年后城镇化便开始飞速发展,到201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直接超过了5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农立国”的历史格局。根据以往的城镇化的五大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新型城镇化问题:①土地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城市被占用的土地空间和资源环境消耗量巨大,与城镇农村土地和资源闲置形成明显对比,区域发展极为不均衡。②城镇化成为各级政府圈地扩张的指挥棒。在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等要素的驱使下,农民逐步失去土地这一基本的生活资料,无形中被“驱逐”被边缘化。③城市不再“宜居”。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分配过程没有顾及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普遍存在城市人居环境异化的情况。④因为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过快,容易形成“城不城、乡不乡”的状况,也就是形成普遍的“城中村”,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很多城市改造过程中的难题,同时已被列入“三个1亿人”的新型城镇化计划之中。⑤故乡已经成为“他乡”,已经成为许多人回不去的故乡,因历史遗留下的民风民俗不同,造成各地生活圈各不相同,而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直接的单向管控,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民情做出改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2时下建筑设计创作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中城镇化速率最快,城市“变高”“变大”“变新”最显著以及建筑设计市场最为成熟的国家。我国建筑业显著拉动了GDP的增长,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人民大众的居住条件。因此,我国的建筑设计人才被很多单位争相聘用,建筑人员的工作也相当“利好”,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中,建筑学专业也成为高考录取分数线最高、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2]。我国建筑业界有着一批心怀理想、恪守专业水准、执着追求建筑创新的建筑师群体。他们勇于迎接时代变迁对建筑业的挑战。他们在设计创作理念中结合特定的环境场地,进而建构多元化、多维度的空间形态概念,构思出极富创新的建筑系列,他们产生了一大批建筑大师、院士和“梁思成奖”获得者,更有甚者还走向国际,获得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赞可。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建筑师对市场的“逐利”追求,许多业界建筑师没有把握好市场的利好关系以及权力资本和职业操守的关系,没有守住职业价值底线,对建筑中的专业和质量上一步步做出让步,在设计理念上也有所缺失。但中国城乡建设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经济建设带动建筑业界的飞速发展,各大中小城市逐步建起了大量的现代化建筑。但同时也使很多城乡部落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演进轨迹中断了。同时城乡格局的“二元化”长期存在,以及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使得我们在很多地区很难再看到自然与城镇和谐发展共生的场景,也感知不到历史文化的人文积淀[3]。文明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共同尺度,但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文明并不能等同于文化,更不能取代文化,文化是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为依据而沉淀出来的。

3建筑设计创作的路径选择

我们可以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走建筑设计的原创之路。在《建筑学报》上我曾撰文写道“地域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舵、设计为径、环境为果”的会议共识。我们需要树立民族自信并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出科学的认知。一方面仍需传承和发展本土特色的优秀建筑文化,汇聚建筑师的地域文化情感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再融入创新性的设计思想,将中国本土特色和世界多元建筑文化间的建筑精髓相互融汇。结合当下城镇化进程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中国建筑学发展的方向及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以及建筑师们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该如何选择中国建筑设计的途径?为此,我探索性的提出以下六条设计路径以供探讨:(1)“自下而上”式地关注对本土地域文化的集体意识诉求。设计路径应该坚守建筑师服务社会这一基本职业操守,始终如一的秉承应有的文化追求和设计理念。顾及到建筑的社会性、人文性和和谐性,通过建筑师的初步设计,让城乡建筑环境具有时空梯度和文化脉络,同时还能保留乡愁记忆[4]。当下也有许多极具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创作值得我们探索,如浙江美术馆(图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及水井坊博物馆等。(2)秉承“平凡建筑”价值观念。建筑师的关注面应该尽可能的广并深,关注对象从高大上的标志性建筑物到草根阶层的“平民建筑”都应该有所涉及,这些建筑都是一个城市空间环境的基底性支撑物。追求在自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水平的“平凡建筑”,才有利于提升城乡环境的品质,例如万科新土楼(图2)。(3)整合城乡地域间发展的均衡性、乡镇和乡村建设的创新性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策略性的设计路径。建筑师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此缩小城乡二元分立的差距同时对“三个1亿人”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做出贡献。建筑师群体在学校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日常的实践中,就需要阐明乡镇的产业特点、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城市有着明显差别,例如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等。(4)使建筑与城乡环境共生的设计路径。从建筑本体的技术层面的设计问题到拓展城市设计思维,再到多维的环境空间都是一个整体。建筑师的自我定位不应该总是主导者,更多的也应该有甘当配角的环境友好意识,如北京德胜尚城(图3)等。(5)将建筑设计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设计路径。以建提升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建筑施工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技术能提升人们对城市空间的科学判断水平,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5]。建筑师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四节一环保”的设计要求,采用绿色的创新设计理念,使建筑物达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效果。例如上海普天科技生态办公楼就值得我们借鉴。(6)前卫概念融合创新思想的设计路径。纵观全局,建筑设计的先锋性和前卫性对于推进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未来走向是具有创新价值的,中国建筑设计创作的繁荣发展既需要主流价值观来引领,也需要差异性和边缘性的领域来延展创新,在两者思想的融合下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建筑佳作,例如上海西岸双年展的垂直住宅。建筑师在考虑社会问题时需要更深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意识。

4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大背景下,建筑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人民大众热议的话题之一,在此环境中建筑师群体将要迎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宋春华曾在南京论坛上过:“要用激情和热情去设计,改变‘依葫芦画瓢’和附庸权贵的创作惰性,杜绝对于国际建筑师那种文化寄生和路径依赖的慵懒想法。”总而言之,中国建筑师想要跻身世界行列,最核心的竞争要素还是需要原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谭镜.刍议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J].中外企业家,2015(34):15~17.

[2]钟骁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征地相关问题破解路径探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3):25~28.

[3]郭东星.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景观建设刍议[J].消费导刊,2015(2):22.

[4]朱盼,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现代化农业,2017(2):44~45.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7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发展路径

迄今为止,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形成数字化转型时期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时间、空间这些传统经济形态当中的要素限制也逐渐被打破,新的数字经济生态也在不断的构建历程中,这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经济转型当中所必须面临的环节,包括中西部经济滞后区域,均需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革的今天,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不断地推动经济结构的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发展,从而使全国的经济得到均衡性的发展。

1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区域资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拥有很强的地域经济优势,实体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产业生态基础优越,投资环境广袤,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市场对于基础资源的需求很大,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跨越式的势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模式已经逐渐形成,数字经济融入到实体经济中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大力崛起的诱因,对经济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国内的经济正在经历着变革的道路,迎来了经济转型的新时期。“智慧城市试点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等规模性的基础城市建设项目正在数字经济中崛起、壮大,使得国内经济的发展前景形势大好。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同发达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资源匮乏,交通运输业滞后,经济发展受制于文化背景、历史成因、社会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决定了中西部偏远地区数字化程度低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的基础设置和环境都亟须更新,新崛起的产业能力结构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下,数字经济人才匮乏,历史遗留下来的经济资源问题依然未解决。如何使滞后区域的实体经济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赶上发达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国内各个地域的实体经济并入数字经济的轨道,且走向平衡协调发展的路径,就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需要讨论的重要话题。迄今为止,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使全民共享信息技术的成果,是确保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经济转型的先决要素。如何结合区域经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引入数字经济模式,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使传统实体经济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发展,使国内的实体经济在融合世纪数字经济的进程中取得辉煌业绩和成果,使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带动国内经济的崛起,这是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意义

2.1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媒体、社交网络、云计算等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使数字经济得到规模性的发展,也为当代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效接轨使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可能,对传统产业经济的资源进行了有效而合理的配置,改变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高度发展的产业数字化,带动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升级,为实体经济融入数字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2.2数字经济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的讲话内容“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数字经济引发了新一轮的传统经济产业向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方向过渡。之后“互联网+”技术开始崛起,在各大实体经济行业广泛应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带动了供给侧经济改革的发展道路。

2.3数字经济是变革治理体系的载体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经济领域的监管制度和政策必须迎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彻底的调整和变革,从某种意义来说,正是数字经济的普及才能够倒逼传统的监督制度与经济产业政策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促使政府加大力度进行改革,把阻碍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市场监管模式等进行彻底的调整,不断创新和完善监管制度和体系,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现实温床。同时,数字经济进入政府管理系统可以使政府方面提高信息技术的监督力度,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了捷径。

2.4数字经济是助推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的基础

迄今为止,数字经济已经在国民的生活中广泛普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中,数字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有助于人们享受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数字经济的现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大学生、科技人才提供了专业能力发展机会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会使处在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残疾人享受到信息化养老、医疗、教育等基础社会服务当中的更多红利,使人民幸福指数增加,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3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的不断开启,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断跨越经济边界,给传统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下就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展开讨论。

3.1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持

为了使新生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进行普及,使传统实体经济进行转型升级,要加大力度推进政府和企业实施政策,全方面进行“全光网”的城市文明建设,打造高时速、范围广的网络接入服务模式,对于网信行业升级提供了现实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交互、虚拟现实与实体经济的深层次衔接与融合,引导实体经济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卓越成果,定期制定技术突破路线图,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信息化、智能化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将突破、创新作为根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提供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

3.2多方共建数字经济治理协调平台

政府要从“智慧政府”理念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信息化状态下充分践行数据积累、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应用的全部历程,建立起统一、开放、动态、时效性的大数据交流、互动、共享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海量数据的沟通互动效应,整合丰富多元化的数据资源,使这些资源融进产业创新和升级的每一个程序,在网络平台企业与政府协作共同治理的过程中,建设创新、开放、智能、和谐的经济发展结构,提升资源整合的效应,为市场开发提供价值空间,形成健康、低污染、高质量、生态的经济发展生态模式。

3.3降低资源共享成本,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生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降低资源建设与运行成本和门槛,避免由于资源重复而引发的浪费和过度消耗的现象,屏蔽由于信息共享、数据开放、业务合作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才可以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资源优势互补的任务和目标。首先要从各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于地方区域资源的特点、资源的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基本特质,实现所在城市群,跨区域兄弟地域、周边区域群的经济资源共享,进行投资引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其次,把关注的目光投注在区域经济以及特色产业中,打造一流的产业系统,实现协作化、立体化、差异化的发展历程。最后,还要向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群提供跨产业、跨区域、跨层级的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使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获取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红利。

3.4引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智库建设

迎合区域发展的主要特点,打造符合区域实际情形的科研支持项目和优惠政策,联合本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综合力量加大力度培养数字化经济专业人才,并且建立起适宜于未来发展的信息技术智库。把培养高科技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划目标,如引入计算机软件、硬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通信、云计算等科技人才以及业务和技术并进的复合型科技人才,规模性的投入到城市化经济的建设工作中去,弥补城市企业人才的缺口,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模式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对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作用。因此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迎合现代经济形态和市场发展的状态,大力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城市信息化发展规模和水平,为实体经济的科学、有序、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契机。通过数字经济的引入把突破创新作为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实现海量数据沟通交流,整合多种信息数据资源,将其融入城市实体经济建设的每个程序和环节中去,从而使实体经济向环保、绿色、健康、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展。本文从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路径这个课题进行讨论,为数字技术推动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做出理论探究。

参考文献

[1]马金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J].山东纺织经济,2019(6).

[2]闫德利.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J].中国信息化,2019(7).

[3]刘娟,苟鹏飞.美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展望——解读让美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大国:参与欧洲[J].杭州科技,2018(5).

城市发展路径范文8

一、文化创意生产的概念

文化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由发达国家首先提出的一个新型概念,经过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其认为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真正的财富是创意,包含知识、思想、文化及创造力等,这是社会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社会财富,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创意生产是一种经济活动的体现,文化创意生产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从文化创意生产的角度来讲,文化是创意生产的体现,人们通过开发,将文化通过加工制作成产品。文化创意生产依赖知识经济的出现,生产力转移到知识经济,使得文化创意生产成为独立的领域并推动了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生产强调地区文化元素或民俗文化元素依靠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出来;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文化自然遗产(博物馆、文化馆)、广播影视、表演演出、节日庆祝活动、美术、手工艺雕塑、书籍出版物、试听媒体、社交网络、文化宗教旅游、创意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综上所述,文化创意生产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活动,并且与经济的其他部门一样,被包括在“经济活动所有部门的国际分类”中,其可以促使地方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与营造

城市文化空间的再利用与改造更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和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如今各个城市对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根据地方特色创造了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有效地传播了地区民族民俗文化,形成了城市文化传播的品牌效益。在城市历史街区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入为城市的更新与历史街区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根据国际组织和研究人员近年来进行的多项研究结果,创造性文化产品的发展有两个路径:a路径是空间规划,b路径是生产程序。本文将对a路径加以详细说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在旧厂区改造与西关古城街区改造方面,合理地对其社区空间进行了改造,在进行文化创意生产时还引入了当地的传统民俗特色,为历史古城与老街区改造带来了新的生产活力,从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下面以古城西关改造和旧厂区改造为例。

1-西关古城改造

甘肃天水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底蕴深厚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在这里融合,孕育出天水独特的文化记忆。而修建完成并对外开放的西关古城,更是为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抹亮色。2018年开始,政府便对西关古城进行了一系列更新改造,具体如下:

1.政府对西关古城的规划改造是古城文化空间再生产的开端

天水西关古城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西关古城号称“一街十一巷”,有大小街巷11个,院落229个,因历史久远,不少古建民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对这一历史街区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2018年开始,当地开始修缮工作,100多座院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修缮与利用,其中55座文保院落重获“新生”。截至2021年3月,古城一期工程已修建完成并对外开放,给天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天水古城围绕“千年古城、休闲天水”的整体形象,通过商业设计和业态落地全力打造具有秦风氛围的市井文化生活空间。从街角的雕像,到回廊立柱上的花纹,再到刻有天水景点和民俗的井盖,可以说古城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让人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韵味所在。

2.文创企业的入驻创造了新的空间主体,对历史建筑空间

进行了更新与再造,形成新兴的文化创意空间天水西关古城确立古城“文化展馆、演艺剧场、休闲商业”三大业态定位,同时与上海具有先进运营理念的运营公司合作,积极开展工作,全力配合天水市政府,邀请国家级媒体对天水古城对外开放实况进行展播与宣传,积极有序地对古城品牌进行培育。崔家巷是古城众多巷道中的一条,而古城的中心就在这条巷道的西边。来古城游玩的游客可以选择从崔家巷进入(图1),之后途经古玩城、华严街、三新巷广场,再来到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初到天水为背景雕刻而成的风云雕塑,体验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古城对非遗项目的招商引进比较重视。在这些沿街商铺中,天水独特的文创产品如关峡竹编、甘谷麻鞋等一一呈现,也有汉服店、冷饮店等点缀其间。天水丝毯、关峡竹编、天水雕漆等非遗类产品在供游人欣赏的同时,也展示了其细腻的制作工艺。从文创街出来便可在新民巷广场欣赏影壁“秦州八景”,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麦积烟雨”“伏羲卦台”“天水瀛池”。“天水瀛池”源于天河注水的传说,其也是天水地名的由来。除此之外,张俊府、飞将广场、汉将军府也都已对外开放。西关古城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重新定位了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一种文化生产的再创造。

3.全媒体传播对西关古城进行了信息再生产,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品牌效益

2021年,天水古城联动央视晚会惊喜亮相七夕佳节,以“七夕古树下,告白亭中人•相爱未相伴,音画传情深”为传播口号,完美融入西关古城的历史文化,同时,央视对西关古城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和展示。2021年11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活动《百年百城》也对天水进行了报道。《百年百城》天水篇通过央视财经客户端、视频号、微博等平台的全媒体直播,对天水市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新工业集群等进行了立体宣传推介,西关古城也成为这次宣传推介的重要部分。天水以超720万次的点赞数位列点赞排行榜首位,成为“百年百城•最佳人气城市”,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

2-岷山厂城市工业遗址设计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