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规划范例

城市建设规划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原理;规划设计;问题;建议

1前言

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构建一个更具水弹性的城市,可以明显提升城市的实际抗洪能力。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城市市容、公共交通等各个方面,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展开全面设计,以使得设计之后的城市状态,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形成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工作区。所以有关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规划设计团队,需要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各个方面做出科学分析。

2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理

根据有关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人员的科学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概念及相关原理,是广大设计人员首先应该明确的,因为这两个方面的要点,会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一个切实坚定的前提基础。只有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中充分利用其原理,完成之后才能够确保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出与生态建设相平衡的特点。

2.1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引入低维护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理念,避免建设后期运营成本过高,这样将具有更好地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2.2建设原理。(1)渗透的原理。渗透指的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平衡的有关原则,来使得城市内部的自然水文特征,能够恢复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切实增强雨水的下渗的能力,所以也就缓解了雨水的积聚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加全面的减少雨水对下游水体造成的直接物污染。(2)滞留以及调蓄原理。滞留原理是通过城市雨水花园的构建,增强雨水的径流时间,使得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得以延缓以及避免,调蓄指的是不断扩大雨水的实际存储时间,科学实现对更多雨水的综合利用与调蓄。(3)净化、利用原理。净化表现为,运用生物性手段来直接减少雨水所造成的污染,维持水体的基本净水能力;利用原理表现为,通过建设更具良性循环的水文系统,确保所存储的雨水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这样能够直接缓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4)排放原理。集中表现为采用城市竖向排放为主以及人工机械为辅的排放方式,使得地面排水与地下管道排水系统与城市周边的天然河道,形成一种直接相连接的状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当前海绵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海绵城市的全面创新,对传统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转折,海绵城市的出现为我们改善了水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减少了内涝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互相结合。在进一步展开文章后续主题内容之前,还应当对当前国内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科学全面地分析了解,只有掌握这些方面的要点,才能确保实际问题得到最为深刻全面的解决。

3.1海绵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不足。众所周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期,就对所在开发区域展开精细化的调研与定量分析工作,其目的在于准确识别出风险区域的位置与规模,划定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的区域,合理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以及湿地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观察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来看,却并没有将定量分析工作开展地较好,因为所采用的都是以文字形研究报告为主的基本定性方法,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并且易于操作,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具体来讲则是设计的内容与方法,都逐渐偏离了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并且因为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很少加以利用,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数据参数收集力度不佳,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不够明显。

3.2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专项规划存在脱节的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暴雨等极端自然灾害时,能有效地弹性应对,有利于实现城市环境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生及良性循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情况来讲,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需要同各项专项规划一致展开编制,各个专项规划应当为总体规划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要求与目标,从而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但是在当前城市规划过程当中,用地规划与道路、绿地等专项规划设计之间,缺乏高效且快速的反馈机制。在城市实际规划设计流程当中,广大设计工作人员一般都会直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分区,确定城市用地布局的前提之后,再次展开道路、绿地等建设,从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探究,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环节的工作,是需要同最初建设相一致的,但是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明显将两者之间明显的加以区别,正是因为如此,也就导致了实际建设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进而直接降低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具体思路的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核心理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吻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成为改善城市水资源、预防洪涝灾害发生、兼顾城市径流污染控制、推进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等问题的关键。因此,总结、提出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城市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原理以及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明显问题,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思路提出如下建议。

4.1把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所描述的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以及利用自然规律,确保城市一旦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够使得城市发挥快速吸纳雨水、展开排水的工作能力,这同样也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以及未来规划设计所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另一个层面展开分析,构建海绵城市能够不断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存储、净化以及排除能力,能够保证城市规划中的抗洪涝能力处于相对科学化的状态,避免海绵城市内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水涝问题。注重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概念,是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只有概念明确后,才能够从整体上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有一个明确、深刻的认识。

4.2全面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要想最大限度地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品质,就应当确定合理的规划流程。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首先应当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场地面积,有一个全面且初步的评估,针对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排水等模式,展开大概性的了解,这样能够为后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绿色生态区域应当对雨水排水流域展开确定,确保每一个城市区域的流域特点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展开针对性更强的设计,在有关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对它具体的应用情况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使得最终的建设规划工作开展能够更加合理。最后还需要确保各个流域的指标,能够得到相应的重视,针对城市径流雨水以及无污染的城市区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是实际建设工作开展需要首先分析的要点所在。

4.3把握好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1)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在具体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首先应当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可以切实按照海绵城市的原理展开设计工作,目的在于使得城市规划的水生态敏感区域,能够得以发挥出更加全面的作用。(2)还需要做好城市沟渠以及湿地的管理工作,将其规划为限建区域,对其展开全面且细致的保护工作,考虑到城市雨水灌溉系统,以及自身的水体能够各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使得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得以结合,避免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有关设计人员在展开此环节工作时,需要明确该环节工作开展对于实际工作质量的作用,在思维上树立科学建设的概念。(3)按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展开规划设计工作。在此种模式的支持下,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加以全面关注,这样展开操作能够使得城市建设内部空间更具合理性,避免造成空间结构上的混乱问题。依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需要特别注重规划设计方案的二次检测,二次检测的目的在于,使得所制定出来的方案,能够真正满足工作开展的根本要求,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内容都得到实现之后,才能使得具体的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真正的应用到具体设计工作当中,以此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效用。(4)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流程上,注意运用针对性更强的方式,来确保城市区域的基本透水面积,都能够得到科学化的规划。之所以要增强城市区域内的透水面积,是因为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集中地,因此需要确保城市区域的积水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当积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得到优化,进而大大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质量。这些方面的内容得到合理构建之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及实际建设的效率,都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进而使我国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能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

5结束语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2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为更好地贯彻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在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方面,要求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实现城区排水系统优化,降低路面径流水污染,提高雨洪水的控制效果,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由于传统城区路面多不具备透水性,再加上排水管线布局不合理,城区水涝现象多发,而且水资源利用率也低。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坚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制订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优化选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1生态城区及海绵城市概述

1.1绿色生态城区

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建筑节能降耗水平显著提升,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得以改善,而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绿色环保的理念也得以贯彻,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当然,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仍有较大不足,建筑资源配置仍不甚合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也面临较大阻力。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既要重视城市空间布局,又要注重于绿色建筑的普及,提高城市建设资源利用率,促进城市生态更好优化。

1.2海绵城市

为优化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备雨水资源的调蓄、利用以及净化等功效,也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促进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有效限制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性作用,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市发展。传统城区雨水排水系统是由管道、泵站、罐区等构成,虽用作雨水的收集与排放,但仍有问题存在,对排水管线的布局及建设有较高要求,而且雨水直排所带来的水体和土壤污染问题也存在。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逐步地完善雨水排水系统,提高其对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发挥雨水净化和存蓄等功能,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2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分析

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要求下,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可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更大限度避免地表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危害,促进城市环境效益提升。而经调查研究,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表现为:首先,伴随城市发展,占地规模增大,雨水径流量及其峰值也有显著增长,如遇暴雨天气,会因排水能力不足,而造成城区内涝问题发生;其次,由于雨水有较强的冲刷作用,会将空气、建筑、地面等中的有害物质在地表径流中积聚起来,最终汇流进城市排水系统,但若雨水直排,还会带来水源的污染问题,对土质也有较大危害,对城市水环境有破坏作用;最后,由于传统城市地面的铺装,多采用不透水的下垫层结构,难以对雨水形成有效的保蓄和吸收,同时也使地面水分蒸发受阻,会使地面空气严重缺失水分,导致发生干岛效应,不利于城市生态的保护。经分析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可知,现如今在城市规划方面,未能做到水资源有效利用,城区内涝、水污染、干岛效应等问题存在,极大限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不利于海绵城市的有效落实。为此要贯彻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促进水资源开发及保护力度提升,完善城区排水系统,提高雨洪水控制效果。

3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的开发,应尽量降低对环境影响,坚持生态优化与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有着科学的城市规划,统筹海绵城市建设各方面。积极地开发与应用绿色雨水设施,要使海绵城市更具雨洪水的自我渗透、净化以及积蓄的能力,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实现城市生态的有效保护。对于雨水径流量的控制模式是分散式的源头控制,而且该技术还有较好的环境污染控制效果,最终实现海绵城市自然水的有效循环。该雨水控制机制在实际应用中能邻近源头控制效果,并区分雨水管理、弃置区等功能。在绿色生态城市开发中,绿色雨水设施在增进城市环境和谐关系方面有重要应用,有助于城市水环境的健康,既符合海绵城市开发要求,又有助于水资源的循环控制,较大程度地提高海绵城市环境效益。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如下。

3.1生物滞留技术

由于生物基质具有较好的过滤及吸附效果,生物滞留技术主要用于径流雨水的污染及流量控制。雨水在流经基质时,会滞留其间,并缓慢地渗入地下,不仅能减小雨水径流,还能对径流污染有控制效果。在城市环境中,生物滞留技术有着多种应用形式,常见的有绿化缓冲带、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等,可用于公园、广场、道路两侧等环境。以市政道路为例,其两侧多设置生物滞留绿地,并预留排水孔洞或者道牙等,可使路面雨水径流至滞留绿地内。为保证雨水滞留处理效果,道路排水口直接进生物滞留池,并在高度设置上要在道路与滞留池中间范围。滞留池通常为多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砂砾层、土层及植被层,并且有100~300mm的下凹深度,还要设置必备的进水及溢流所需构造。除此之外,还要有效考察道路走向、地质及绿化条件等,并作为道路绿化带的设置重要依据,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原绿化区域,用作雨水生物滞留绿地。海绵城市的降水在经历多重滞留及消减作用下,最终会通过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流入生态湿地,需合理规划该生态湿地的面积,科学地考量城市区域降水量及管道汇水面积,确保生态湿地设置合理性。

3.2透水性铺装技术

为提高铺设材料的透水效率,多采用透水性铺装技术,一般会在材料铺设时预留一定的间隙,缝隙有着更高的透水量,有助于降低雨水径流的峰值。透水铺装方式具体如下。(1)采用缝隙透水的铺装方式,通过设置充足的路面砖间隙,并在间隙填充料的选择多以陶粒、草皮或碎石子等,该透水铺装方式所用的砖材通常透水性能较差,其雨水渗透效果主要依靠路面砖间隙,在城市环境中应用较多的为植草砖铺装,多见于停车场、公园等。(2)自透水铺装方式,其结构较为完整,不存在铺装耗材间隙,路面透水效果取决于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能,能够达到雨水渗透标准。在使用中,降水将经由透水材料进入路面基层,同时也有较好透气性,有助于土壤生态的维护,较为常用材料如透水混凝土。(3)复合型的铺装方式,有效结合了上述2种透水铺装方式,也实现了优势互补,这类新型透水砖材既有着较高的自身透水性,而且可用于缝隙透水铺装,在双重透水作用下,对于地表径流峰值的控制效果更佳,优势也更为明显。然而,上述3类透水铺装方式在路面整体结构基本相同,具有透水面层、垫层、基层以及找平层等结构,构成完整的路面透水系统。在其最底层,还应设置排水盲管,其具有半透水的特性,主要用于雨水管网的连通通道,这样透水路面系统整体构成全透水结构。而若盲管并没有铺设,该路面下层也就无法有效排水,会产生雨水积聚效果,影响雨水径流的控制作用。

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4.1扩大绿色建筑规模

不同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绿色建筑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关键,由于城区建筑用地的50%以上均为居住及公共建筑,通过加大绿色建筑建设力度,不断地扩大绿色建筑规模,能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并且所用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特点,还能优化城区环境,可视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4.2海绵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发展中,海绵城市将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大趋势,充分融合绿色、生态的城建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对城市用地予以科学规划,涉及到居住、绿化、工业、道路等基本用地。为更好地优化海绵城市规划及设计,需做好以下内容。

4.2.1海绵城市规划流程

首先,应重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考察及评估,详细地了解其地形、地质、植被等情况,为海绵城市规划奠定基础;其次,考虑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主要针对雨水排水,也要对该问题展开调查,并以此优化排水设施及技术的选择;再次,要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同地域特点适应性,在充分了解排水设施适用性的基础上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最后是规划指标的正确选取,这也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较为重要的是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代表城市对地表雨水及污水的排放效果,具体来说指的是城市范围内雨水滞留及调蓄总量比重,通常统计周期为年度。对于该指标,应依据城市区域内的经济、自然等条件合理的判定,并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明确后,还要依据不同排水设施工程予以细化,更好地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4.2.2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既要明确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如地质、经济、环境等),又要以海绵城市的规划内容及建设方向为出发点,制订合理的建设措施。通常来说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并不包括城市湿地及水体,而对于道路、广场等有着较大占地的基础设施所用铺装材料要具备透水性,常用的有多孔沥青材料、透水砖材等。还要依照城市道路设计内容,合理地规划滞留池、下凹绿地等。要加强雨水重复利用,通过充分利用景观水体,发挥其雨水调蓄功能,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同时,还作为浇洒水源使用。若设施条件许可,所调蓄的雨水还能用作厕所冲洗、建筑用水等。必要时,还可采取雨水净化措施,更好地开发雨水调蓄功能,此外,生态驳岸的建设也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举措。

4.2.3配套基础设施与技术

为更好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还应结合绿色、生态的规划要求,还要重视基础设施与技术的配套工作。(1)对于屋面雨水的收集与存储,应配置相应的装置,实现雨水再利用,如绿化、路面浇洒等;(2)高透水性地面材料的应用,较为典型的是透水沥青路面,在防滑、排水等方面效果较好,还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且其材料源自废渣回收,经济和环境效益较为显著;(3)雨水调蓄池的建设,可实现雨水的汇集存储及再利用,对于存在较大污染的,还可使其流经市政污水处理装置,避免环境污染。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已成为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建设标准,而海绵城市正是未来城市建设主要趋势。当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确保其规划设计合理性,充分掌握城区地质、经济、环境等因素,合理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制订详尽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并完成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配套工作,更好地提升雨洪水控制能力,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79–97.

[2]李杰,吴华洋.海绵城市建设在绿色生态居民区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41,49.

[3]刘广忠,林旭.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8(39):122–123.

[4]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31(6):16–20.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联系与协调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众多的建筑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要保证建筑物之间互不干扰,且整体的建筑效果没有太大问题。这就体现出了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是否可以合理的配合,从而提高整体建筑物的综合效果。

1城市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建筑规划的设计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的文化、未来城市的定位、绿色环保的理念和国家政策的要求等,首先城市在建筑风格上进行抉择时,就可以参照本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来决定建筑的风格。对未来城市的定位是一个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城市整体的建筑规划中保证未来的居住、教育、交通、适宜居住指数等等,其余的绿色环保和国家城市定位都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总体来说,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必须满足城市当前的发展态势,而且对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的帮助。

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建筑设计的直接交付对象就是住户,在建筑设计中要保证交通的便利、教育资源的充足、绿化植被的覆盖率、小区的安全性、建筑物的美观性、建筑物的实用性和周边建筑物的协调性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到建筑设计中,在设计中既要达到以上的所有要求,而且在城市规划中该建筑物还不能过于特立独行[1]。就是指建筑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还必须要求一定的联系和协调性,这样可以保障在以后的建筑物和现有的建筑物没有互相之间的纠纷,将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体现出来。

3主要联系

在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中随时制约着建筑设计,主要是由于建筑设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和任何的外界没有交集。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由于没有城市规划的制约,常常会出现占地面积超标、绿化植被不达标、建筑设计的高度的空间性影响到了周边其他的建筑物。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标准的不断更新,现在的建设设计单位的方案和图纸都必须经过城市建筑规划的审核通过,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是有利于城市规划设计方向的。建筑行业是一个经济比重较大的一个行业,很多城市的GDP都是依靠建筑行业带动的。但是城市整体建筑规划设计又是通过建设设计来具体体现的,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简单的说就是将所有的建筑物和已有的建筑物进行整体的分析和分类。可能之前由于建筑行业在城市中起到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在整体规划中没有对建设设计进行过多的干预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不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地制约,会严重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发展。必须对每一个将要施工建设的建筑设计进行严格的把关,统筹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对该建筑设计做出改进建议,直到该建筑设计的方案满足城市的整体建筑设计才可以进行后续的开工建设。在设计理念上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又是相辅相成,建筑设计方案既体现了住户的消费理念,也体现着城市的整体建筑理念。每一个建筑设计时,都会参照当地的人文情况、自然环境、社会资源等等各方面的资料,争取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好建筑,再经过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指导后,相信建筑设计一定是非常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非常吻合的。

4协调工作

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协调性的工作关系,其中建筑设计就会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组合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要考虑到该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的自然环境、该城市的人文历史等,通过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不断协调使得建筑设计更贴切当地的生活环境,同时建筑物在城市整体规划中体现出了该城市的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在当地可以起到的实际效果,要让建筑物的设计符合当地的交通情况、用地面积、周边环境等。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带动起周边很多的附属行业,所以说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合理的进行建设设计,在空间性、外观性、实用性都要保障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且不能违反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要求。这就需要城市建筑规划人员多去和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协调,让建筑设计进行改动,保证建筑设计的方案能够满足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战略要求[2]。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时,不能将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设计分离开来进行,两者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之间已经建设好的建筑项目不能进行改动,后期的建筑设计必须要之前的建筑物有一定的联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不做改动,这样的建设设计是根本行不动的,不仅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阻碍,而且很可能对以往的建筑物进行一定的损坏。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建筑规划的整体设计,城市规划的整体建筑设计也是要根据现有的和准备建设的建筑项目进行对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所以说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两者要互相协调共同改进,在进行设计方案确定时,还是要以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为第一标准。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共同进步的一个关系,两者都对对方的设计方案有着一定的影响,这样在协调中确定建筑设计的方案和城市未来建筑规划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力和人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婉君.简析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J].建材与装饰,2017,28:74~75.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服务功能;潜在价值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扩建规模也越来越大可以呈现出一种蒸蒸向上的繁荣景象。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会给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带来更为严格的考验。建筑物是城市当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物的设计是否规范合理对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发展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由于最近这些年出现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建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面貌和整体规划设计。经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证明,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否可以和建筑设计协调发展这两中,重视的程度可以直接影响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保证城市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差异

在设计目标上存在的差异。由于城市的规划设计目标是具有着非常强的可控型性的,氛围在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中,所以在进行整体规划之前目标并不是十分的明确。建筑设计主要是针对具体特定的建筑物,不但需要更明显的体现出建筑物的功能,还需要适应城市的整体发展状况,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拥有足够专业及相当完备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的差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设计当中,参与设计的人员应当拥有着一定战略性和长远的发展性的眼光,并且按照城市每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规范的设计方案,进一步确保城市阶段性的长久稳定的发展空间。由于建筑设计需要从自身发出在进行考虑的,然后在不断的进行优化自身因素。在设计任务中存在着差异。城市的规划设计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而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城市的发展变化才能具体体现出来。

2.2基于发展趋势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

为了有效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制定规划方案,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正向着低碳环保、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样就有效的保证了城市整体规划的合理性;为了有效地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筑设计正朝着低碳环保、整体性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建筑设计的优化。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彼此之间的优点,并且逐渐向着双方的有点靠近,使得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协调发展

3.1将城市规划作为建筑设计的方向

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为了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设计的稳定性与工程长远的发展,需要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贯彻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防止出现与城市划想冲突的情况,满足城市发展对建筑工程的要求。建筑工程不仅具有非常强的功能性、实用性,还可以有效地反映城市建设的景观,体现城市建设的形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建筑工程与城市人文情况、建设周边的环境相结合,只是单纯地将建筑工程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设计。虽然可以有效的体现出建筑工程本身具有的作用于功能,但是很难将建筑物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过程当中。所以,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要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的方向,设计出符合城市规划零年的建筑工程设计图。城市的规划方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影响着建筑工程的具体发展情况,所以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对城市的主要元素进行分析,比如城市建设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特点,这样可以为建筑工程设计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虽然城市建筑设计需要着眼于微观方向,但是当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进行宏观的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保证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3.2培养并提升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提升设计的创新性

不管是在怎样的时间进行着怎样的活动,人们的行为活动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只有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面形成一种行为的形态,人们才能够按照意识进行活动。所以,人们的潜意识对于人类的活动具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或者是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工作人员的设计思路都是按照潜意识的指导进行的。只有不断地提升设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创新思维,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才能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出与过去不同的设计方案。虽然在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创新的时候不可以对已经存在的主观规律进行改变,在使用不同的规章制度所组成的主观规律,以及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所构成的客观规律基础上进行工程的设计创新。有效地将城市整体规划与局部建筑工程结合在一起。

3.3保证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

虽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协调统一的发展是必要的前提。近年来关于城镇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的规划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建筑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承载着生活、工作、贸易等功能,建筑工程的数量与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在制定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时候,需要较城市规划考虑到其中,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政策的元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分析,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设计的理念与设计方式同城市规划的方向基本一致。比如,老城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将火车站作为主要的中心构建综合商业区,此时真的火车站与其周围的建筑设计就需要保持一定的时尚、休闲风格,保障与城市规划中所打造的商业区规划目的一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建筑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建筑设计的约束性,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做好,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设计评价体系,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设计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和华.试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规划的关系[J].安徽建筑,2015(6):20~21.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重要性;分析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使得大中型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建设规模也相应扩大。如此一来,无疑是对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楼房建筑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会对城市的市容市貌产生直接影响。且近几年的调查表明,建筑能否与城市规划之间进行合理交融,重点在于明确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相关性。对此,相关人员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即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实现预期规划目标。

1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关表述

1.1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内涵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主要是指具体的定义特征,即对建筑结构、内部功能、建筑风格等多方面进行合理设计。通过对系统各个设计环节进行合理分析,制定设计方案。根据以往的调查显示,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建筑设计有:建筑风格与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根据人们的经济水平和文化需求而制定的。建筑结构的功能与空间极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实际的建筑效果[1]。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涉及到的设计内容较为宽泛,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设计内容。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以上几个对象进行规划与设计。可以说,城市规划设计涵盖整个城市的建设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设计意义,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另外,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相关人员必须联系好城市当前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规划。

1.2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异同分析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本质上都属于设计工作。但是,由于二者针对的设计对象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设计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建筑设计的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根据某个建设项目进行细节方面的设计。而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具有确定性,结合城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制定设计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设计依据,城市规划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指导作用,内在联系性比较强[2]。

2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体现

2.1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论证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规划论证是研究城市建设可行性的主要依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衡量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的切实可行。为了达成这一点,相关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验证。而建筑设计可以为城市规划论证提供理论依据,城市规划设计可以根据建筑物位置确定某些市政工程的建设位置,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2.2建筑设计制约城市规划设计方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设计不局限于独立设计个体,包含的设计内容较多且繁杂,其中场地选择问题与设计问题是重点设计内容。实行场地选择与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建筑设计各要素可以相互协调、融合的要求。建筑物作为场地设计的重要产物,涉及到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以及绿化率均会对城市整体的市容市貌产生直观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建筑设计制约城市规划设计。在具体实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考量城市规划的主体方向,结合现有的建设资源,做好城市规划工作[3]。

2.3建筑设计是确保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协调的重要因素

只有做好建筑设计工作才能够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了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正式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筑设计与环境相结合。建筑整体的轮廓设计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如立面设计方面需要结合虚实对比,与环境肌理相符。另外,色彩方面也需要与环境相呼应。(2)注重造型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在设计当中需要结合多种设计元素,打造出建筑物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建筑特色。如此一来,可以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协调性[4]。

2.4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互成合力推进、相辅相成关系

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会对城市的发展进程产生直接影响,二者属于合力推进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来说,建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因素,且建筑风格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而周围的环境因素往往属于城市规划的重点内容。另外,建筑楼群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内容、具体建筑数量,以满足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调整的相关要求。

3推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融合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3.1完善设计审评制度,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完善设计审评制度与评价体系是提高评估结果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主要方法。为了确保设计审评制度的合理性,相关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审查系统:(1)评价标准必须综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联性,结合二者的内在联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与确保城市规划设计合理。(2)城市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个因素方面进行规划与协调,可以重点从建筑设计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与协调,并作为一个评价标准,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5]。

3.2以城市规划设计为指导,做好建筑设计工作

对于工程建设而言,建筑设计大体上属于一项独立性较强的工作。基于城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建筑设计会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直接影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最好以城市规划设计作为指导,对建筑结构、空间与功能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二者设计的合理性,达到促进城市化进程合理发展的目的。

3.3致力于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与创新性发展

时代进步与创新发展是脱离不开的,对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亦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设计的创新工作会带来某些不确定性,甚至会给城市规划带来不利影响。针对于此,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致力于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性与创新性发展,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合理进行创新。

4结论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内容等方面相差甚大,但是内在的联系性十分密切。可以说,加强对二者内部关系之间的研究力度,基本上可以明确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如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论证可参考依据等。针对于此,相关人员应该致力于促进两者关系的协调性与合理性,实现二者之间的创新发展。另外,相关人员应该对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体现予以高度重视,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立红.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民营科技,2017(06):2.

[2]任建钊,焦彬.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6):124~125.

[3]曹威.浅议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7):77.

[4]简飞.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05):93.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6

关键词:旅游文化;建设规划;滨水景观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规划中城市经济、政治和旅游文化的发展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从20世纪开始我国各省有河流经过的地级市甚至是县城都开始先后建设以“一江两岸”为代表的城市江景来提升城市的魅力。一份好的城市发展规划能够让一座旧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散发出新的魅力与生机。“一江两岸”的环境和岸线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开发建设“一江两岸”需要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等方面集中投入。“一江两岸”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是当今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其特色景观建造是否能够成功、是否生机勃勃的重点在于能否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麦克哈格告诉后代设计师怎样充分利用和发掘自然资源内在潜力以胜过轻率硬性的设计和简单粗暴的改造。城市滨水区(滨海、滨江、滨湖、滨河)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自然要素较为密集、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因此滨水区成为城市建设与打造特色景观的重点区域。古往今来,滨水地区大都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伟大的城市大多依江而建、依水而兴,滨江两岸是城市文明兴盛的起点,更是打造城市巅峰之作的原点。澧水河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是理想的生活休闲景观带,是张家界城市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形象最为独特、城市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城市中心的不二选择。

一、澧水河河岸景观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基本诉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更注重环保,从在意“生存”到现在更追求“生活”和“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能否把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落实到实处,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建设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独角戏,只有绿地、青山、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一座城市才能够真正走上高品质、有价值、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江两岸”开发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张家界旅游文化新城区。

(二)重视城市外观

精致城市理念是对新时代城市发展导向的高度概括,推动精致城市建设,必须精雕细琢,既保证城市的干净整洁,又要做到和谐美观。为了让城市既具有美观性又具有功能性,相应地要对规划设计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需要涉及建筑学、经济学、交通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不同方面的内容,既保证城市的多功能性,又使得人们能够欣赏美丽的城市风光。如今,由于大部分城市都在兴建“一江两岸”的滨水景观,设计同质化的现象愈发严重,千篇一律的风光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还会令人们感到不快。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和规划设计院应提高对城市外观的重视程度,注重城市风貌塑造,力图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们对地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对山体和滨水区域周围展开设计时需要做到“控制尺度,显山露水”。要对建筑的尺度加以严格限制,以免造成对城市山水景观的遮蔽。在城市规划布局上需做到“疏密有致,层次分明”。部分区域内准许合理修建高层建筑。在老旧城区的改造设计中需做到“有机更新,提升品质”。整体的规划建设需逐步向现代化更新,使其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形成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城市服务区域。要充分利用张家界市山地城市的区域特点———依山就势、起伏变化,在适宜的区域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布局可以依据地形地势的变化而形成带有起伏特色、有层次感的景观。“滨河临溪,生态宜居”。要合理规划澧水河两岸滨河区域的设计,逐步恢复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系统,打造亲水空间,将景观融入城市,使其更加灵动,成为生态宜居的城市。因此,设计师要以打造美观大方的城市滨河景观为出发点,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新意的城市景观。

(三)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各地方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与风貌难以成为亮点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城市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元素渐而式微。然而一个城市的中心必定凝聚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底蕴,因此这也是地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其给人带来的感受和体验也是各不相同。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依据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张家界市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风光,而且其地方特色与人文风情更是令人陶醉。这片土地上有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3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聚居。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而言,张家界秀丽的山峰碧水与悠久的文化底蕴对于当地艺术家的成长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养分和优势,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对于张家界市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而言,人民对于城区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保证美观的同时,也要充分展示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在“一江两岸”的建设上要重视文化的交融,将地域文化融入两岸江景的改造设计,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不同的视觉体验,而且还可以增加城市两岸景观的艺术性,展现出城市的特点与魅力。

二、城市定位及澧水河景观设计

(一)城市文化及风貌定位

张家界是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建立的一座地级市,其丰富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闻名遐迩。作为一个国际山水风景旅游名城,张家界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其风貌特征可以概括为:山水名城、湘西风情、旅游胜地、人间仙境。张家界以宜人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明确自身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但需要合理开发与建设才能使张家界形成独一无二的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风貌。因此,在规划建设环节需要着力打造具有湘西文化底蕴和张家界自身特色的城市整体风貌形态,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相关部门可以依据张家界市的性质与规模,以其自然的生态地理环境为基础,规划设计好总的城市建设空间格局,对自然景观风貌分区、景观轴线与景观节点等拟定规划,并提出规划的不同策略与要求。对同类型的特色区域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设计方案,还应注意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践可操作性。不同区域内的建筑风貌应当与城市整体风格相互协调,融入自然环境。设计者可以充分挖掘张家界的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运用地方建筑文化符号与就地取材。建筑重点以保护修缮和风貌改造为主,涉及多层商业建筑、旅游业建筑和住宅建筑。在建设规划时应当预留空间,使其和周边的公共开放式空间共同形成系统性的区域景观系统。部分空间景观设计应强调人性化,特别要讲究建设尺度,集观光、游玩、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并设置明晰的识别和指引系统;在重要的节点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善于利用装置艺术品、景观雕塑、生态景观等元素,建设景观聚焦点,并且在功能延伸上充分结合室内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特点;要保证澧水河一江两岸观赏一线江景的视线通畅无阻;规划建设多条通往澧水河沿岸的游览观光道路,塑造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品位的景观节点,以便于市民和游客进行休闲活动。在建筑规划设计上需综合考虑建筑的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遮光系数、绿地和休憩空间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建筑的式样可以根据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和生活习惯采用地域建筑风格,凸显湘西建筑特色,色彩应以具有湘西少数民族风情的颜色为主,建筑的形式应当不作太大改变。建筑的元素符号可以从吊脚楼建筑样式及湘西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中提炼出来,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凸显当地传统建筑的特色风貌并与城市文化形成对话,还要充分考虑两岸观景的需求,重视人的近距离视觉观赏感受,注重与澧水河景的融合与联系。

(二)景观生态保护性改造

吴良镛在《北京宪章》中说:“如今,生命支持资源———空气、水和土地———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而我们的所作所为仍然与基本的共识相悖,人类正走在与自然相抵触的道路上。”如今,很多城市对于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与改造采取了一些不可持续的、带着严重的功利性取向的开发,例如对滨水区域的景观任意地人为加减,填河筑路,修改河道,甚至部分城市为了进一步建设大规模的人造景观,采取了大规模开挖土方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做法,导致城市滨水区域生态系统被破坏、水污染等严重后果。为正确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生态设计最优先的原则是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对一些无法保留的自然景观元素则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性改造。改造是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和优化,一定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遵循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设计原则。根据对当下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的调研与分析,结合区域内现有的自然资源,针对滨水区的功能需求,澧水河两岸形成了生态公园游玩区、滨江漫步休闲景观区、生态恢复保护区、滨江居住休闲区、城市历史文化体验区五大区域。

(三)景观的生态系统构架

景观生态系统的构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地区的地理与环境特征、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状况。张家界中心城区的总体景观结构可以概括为“澧水绕群山,七溪皆归源,绿廊通山水,一城带九岸”。澧水为城区主要景观风貌带,其七条主要支流为次级景观廊道,构成景观风貌的骨架。设计者需要重点关注建筑形式与山体形态的相互协调呼应,重点突出对城市山水景观的生态保护,形成优美的城市景观轮廓线。通过对张家界城区范围内的地理形态规划设计和城区建成区域的整理归纳分析,提出建设“生态澧水河”的理念,对张家界城区已成形的澧水河水系展开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山体的保护性开发。对于水系的生态保护与利用的重点在于与山水形态格局中的生态廊道结合,使城市的生态廊道完美地保留出来。以澧水河为城区最低点分别向两岸形成多条生态廊道,与水体纵横交贯,形成张家界山、水、城相互交织交融在一起的生态景观格局。通过对原有的地理形态与特征的保留和整合,明确划定澧水河两岸的生态绿楔范围———丘陵和山地,城市规划建设与开发禁止在绿契范围内开展,对于内部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整治,有目的地保护和种植林木,如珙桐树林、银杏树林、香樟树林、松树林等,使得生态绿楔能够成为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城市和城郊森林生态观光休闲公园。

三、结语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7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规划;协调与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现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逐年提高,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后,人们对方对房屋质量和人为关怀的要求有所提升。建筑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建筑的形式和外观对城市的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符合人们的日常需求,改善建筑的外观设计,提升建筑质量,需要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做好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间的相关内容分析。

1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在关联

对于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在分析上可以一分为二。(1)建筑规划是现代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因素,其是建筑设计可以顺利开的基础与前提,是贯通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纽带和桥梁。建筑设计带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和主观性,而对建筑规划内容进行合理应用,可以起到对建筑进行限制和矫正的作用,最终使建筑最大程度满足城市规划以及用户的具体需求[1]。没有建筑规划的支持,建筑设计的规范性、准确性等各项内容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引起的设计变更,将会导致建筑的设计成本上升,严重影响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2)建筑设计可以实现对建筑规划有效补充,同时也是满足现代建筑需求的一条关键途径。所谓建筑规划,指的就是从整体上设定建筑物的具体功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涉及到更加具体细致的建筑需求时,需要建筑设计参与,从而确保建筑规划的合理性。例如,建筑规划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建筑技术和建筑成本内容的强调,此时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做好建筑技术与建筑成本的管控与协调;而在建筑规划过程中,对建筑物的外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要对规划主体进行明确,建筑设计时,需要确保建筑物的实用性,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进行调度与合理应用,从而实现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协调。

2建筑规划的目的及作用

2.1建筑规划目的

进行建筑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建筑功能价值在具体应用周期内能够得到提升,对建筑物应用周期内的功能价值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合理规划建筑物布局,能够使建筑物中的一些功能得以实现[2]。在建筑物规划过程中,就是依据建筑物的具体风格、形体要求、区分定位作为切入口,确保建筑物的具体应用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完成建筑建设。

2.2建筑规划作用

建筑规划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其是建筑得以顺利建设基础保障,其体现出的价值就是建筑物最终功能目标的实现。建筑规划是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建筑物规划不仅能实现持续发展,而且也确保了建筑物功能的体现。建筑物规划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1)通过合理的建筑规划,可以缩短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从而简化了设计招标流程,针对与建筑设计来说意义重大,不仅降低能源消耗,而提高了效率,如果未进行建筑规划,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招标流程设计上。(2)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是两个不同阶段,通过分析可以判断,建筑规划是建筑功能前瞻性的充分体现,在规划建筑物时,一方面需要对目前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另一方面还要预留以后的开发空间[3]。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师需要合理接触人文文化、美学艺术等各项知识,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相应的设计工作,将各种因素合理的整合在一起,最终构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设计方案,为建筑设计与建筑规划提供支持。(3)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方案,能够降低成本,通常情况下,开发商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建筑设计师,这样的招投标工作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经济效益差[4]。从招投标的宣传开始,正式进入委托设计的一些中间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费用,而建筑设计的宗旨就是,以较少的时间、精力、财力,实现最大的功能,尽量降低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量规避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如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采用传统“招标委托”设计方式,受双方对彼此情况都不了解情况的影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风险,建筑设计师只是说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未给对自己的规划设想进行说明,但是在提供了相应的规划方案后,让对方能够全面了解规划思路和创意,这样才能确定是否进行委托设计,才能更好的规避建筑规划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3协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措施

3.1规划为设计提供参考

协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要对建筑规划的的基础的指导地位进行突出和重点强调,在规划建筑时,不仅要立足眼前,而且具有长远目光,需要做好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功能需求,并且要留有足够的设计空间,以便日后建筑设计实施的开展与优化。规划建筑时,需要对城市及周围区域,以及建筑物在功能闪的需求可能发生的拓展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5]。一方面给建筑设计的计入提供了设计空间,以及在具体设计上的便利性,从而使建筑规划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降低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对建筑设计中问题的容易爆发点,进行分析与预防,并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质量都能够得到提升。建筑规划过程中,还要做好建筑规划理念和建筑规划水平的提升与改善,通过学习建筑规划知识,使建筑规划可以与建筑设计相匹配,最终使建筑物能够在功能、特色、质量达到统一。例如我国湖南长沙对下属六个城区采取统一规规划方式,对建筑的规划进行指导,给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思路,体现了城市中的建筑风韵。

3.2建筑设计要以建筑规划为基础

建筑的基本功能和使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依赖建筑物的布局、区位选择,建筑物功能拓展需要建筑设计的引导与参与,从中充分体现建筑该规划与建筑两者间的互动新与互通性。在实施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在严格依附建筑规划内容的基础下开展,对建筑物的设计内容进行合理优化,通过对先进设计方法的合理应用,对建筑设计中涉及到的各项资源进行调度,力求达到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美感的有机融合,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较差渗透或互动过程中,要对建筑功能进行不断拓展与丰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目前人们加强了对绿色环保建筑的推广,可以将其作为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交互的典型,在建筑的具体规划过程中,要对绿色环保了绿色建筑方位朝向布局加以明确,而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与建筑物的实际相结合,从多个方面方面的细节入手,做好设计工作。

3.3规划与建筑设计要做好周围环境的协调

协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上,一条合理的途径就是让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参与进来,从而为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建筑规划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物功能的发挥,要做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在建筑物与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建筑物功能实用性和建筑物社会审美两者的合理融合。要对建筑物中周边的自然景观进行合理应用,在对建筑进行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追求新颖独特的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材料,从而使建筑物周围的人为特色和自然景观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要与自然景观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湖南长沙的潮宗街在规划设计上,保存了古街道,没有进行大量的商业开发,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体现了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彰显了当地的低于魅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并且有着紧密的协调关系。现代人们对建筑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才能提高设计方案水平,使其达到令人满意的标准。加强对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间的联系的认识,对两者进行协调,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从而使建筑设计变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汪俊.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J].低碳世界,2016,12:177~178.

[2]张安芝.研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三者的联系[J].建材与装饰,2016,25:64~65.

[3]葛道新.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与协调发展[J].门窗,2012,08:206~207.

[4]李慧.浅论住宅建筑设计与城市区域规划的协调融合[J].门窗,2015,02:124+126.

城市建设规划范文8

关键词:红树林建设;生态防护带;人工造林;生态恢复;宝安区

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范围涵盖深圳市西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部、宝安中心区双界河河口南部与茅洲河河口北部,是“两纵三横”建设规划中西部活力海岸带与深圳滨海公共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沿海红树林生态防护林带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构建生态保护示范窗口,更好地巩固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1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规划思路与建设内容分析

1.1规划思路

通过针对宝安区现有红树林湿地资源与宜林滩涂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拟在规划期内采用人工造林措施建设面积为473.87hm2的红树林,补植套种红树林面积57.41hm2,并建设海上田园、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前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茅洲河河口红树林湿地公园等红树林主题公园,计划将于2025年在宝安区内形成组成合理、结构优化、景观优美、功能稳定的红树林生物群落,构建沿海红树林生态屏障。在具体建设思路设计上,主要结合宝安区西部沿海岸线规划情况与现有红树林地、海岸滩涂资源,以建设特色滨海公共岸线作为规划目标,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红树林安全格局。其中“一带”是指广深沿江高速海岸线红树林防护带,“三区”包含空港新城红树林恢复区、西湾红树林景观提升区与宝安中心大铲湾红树林景观建设区,“多点”则涵盖四大红树林主题公园、双界河河口、机场外排洪渠等建设节点。

1.2建设内容

1.2.1红树林保护工程

1)建设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其中海上田园建设内容包含修缮现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红树林观赏栈道,丰富现有生态文明展览栏、普及红树林生态文化;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集中在园建工程方面,未来将逐步完善公园内部的景观区、观鸟屋等基础设施,丰富红树林文化宣传教育设施;前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主要针对园内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计划修建架高的木栈道系统、完善各项解说设施,以此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茅洲河河口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木质观赏平台、红树林监测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满足公园后续运营需求。2)以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为核心建设自然学校,完善教室基础设施、组建志愿者团队,向市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3)完善红树林管护工作,包括建立红树林保护小区、落实责任制与考核机制,完善各级河长制,并探索红树林保护管理与效益补偿制度。4)大力宣传湿地文化,包括组织开展环保活动日教育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完善宝安红树林生态标识系统建设等。

1.2.2红树林恢复工程

受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深圳市部分天然红树林已逐步萎缩、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需科学采取人工调控手段帮助红树林湿地恢复其生态功能、提升红树群落结构的复杂性[1]。一方面,采用人工造林技术措施建设沿江高速红树林防护带、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机场外排洪渠区域。另一方面,针对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福永收费站南侧河道、机场外排洪渠北岸、双界河河口等区域,宜选取适宜红树林树种开展补植套种工程,系统优化红树林结构群落。

2工程技术措施探讨

2.1造林树种选择

红树林适合生长于潮间带,依据不同立地类型与潮间带位置可划分出前缘浪击区、内湾区、河流区,其中前缘浪击区适宜选取白骨壤、秋茄、红海榄等树种类型,内湾区宜选择桐花树等外来树种种植,木榄、秋茄等树种则在河流区生长最为繁茂。同时,可依据不同海岸带的地貌与小地形进行潮间带的划分,例如低潮带适合生长白骨壤、桐花树等树种,中潮带适宜种植红海榄、木榄、尖瓣海莲等树种,高潮带适宜种植木榄、海漆类红树植物与海芒果、银叶树等半红树植物。

2.2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

2.2.1生境与生物恢复技术

由于潮间带为红树林的适宜生长环境,因此需基于红树植物生物学要求进行就地开沟起垄,将滩面进行加高处理,并预留闸门附近的水道,保障潮水自由进退。考虑到部分鱼塘的水体盐度较高,可选取速生、耐盐的拉关木等红树林乔木树种作为造林树种,基于广东省《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DB44/T284-2005)选用营养袋苗,确保苗木经由耐盐锻炼后出圃,并且将造林时间设置在每年3-8月期间,将林带的株行距设为1m×1m,在种植前选用呋喃丹药液向苗木进行喷洒,待2-3a后即可实现红树林郁闭、起到生态防护功能。

2.2.2潮间带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

通常海水pH值、土壤盐度、滩涂种植面积等因素均会影响到红树林生长质量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对此需结合潮间带红树群落演替规律,选用速生先锋树种种植在潮间带的内带处,借此提升红树植物的成活率;选取乡土树种种植在中带处,便于营造红树林生态系统;采用半红树品种种植在外带处,用于发挥景观欣赏价值[2]。同时,应结合场地条件特征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利用,在河道建设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驳岸,经由改造处理后营造内湖或生态岛,围绕现已破坏岸线范围内构建湿地系统,确保实现种植恢复目标。

2.2.3营造多种鸟类栖息地

为营造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需综合考量水深、植被、地形、人为干扰等因素,为常见鸟类规划适宜的栖息环境。以大白鹭为代表的涉禽类鹭科鸟类为例,在水体条件设置上,应确保湿地范围内的水质洁净、浅水区比例较高,沉水、挺水植物覆盖率处于40%~60%范围内,浅水区鱼类丰富、非淤泥基底,且繁殖地周边水深高于80cm;在植被条件设计上,应保障岛屿范围内高于1m的植被覆盖率达60%以内,陆地植物高于7m,水域植物高于4m,筑巢地与水体距离不超过250m;在人为干扰因素方面,应保障筑巢地、园路与居民区距离至少为500m,在鸟类取食期间与5-7月繁殖期无人为因素干扰。

2.3造林后维护与管理技术措施

在造林后一段时间内需采取1-2a或3-5a的封滩保育措施,严禁人员、船只进入以及从事各项捕捞活动,定期组织专人观察红树幼苗与植物生长情况,清理造林地范围内的垃圾、海藻等杂物,并将倒伏幼苗扶正,利用海泥填平坑洞,针对生长不良幼苗进行再次深植处理。同时,针对缺损的红树幼苗或成活率低于70%的幼树进行适当补植,例如无瓣海桑的初植密度应为9株/㎡、秋茄为24株/m2、木榄为36株/m2,并结合幼苗生长情况适当扩宽种植带、增加种植数量,保障苗木出圃时根系粗壮、种植时插植深牢,提高苗木的抗倒伏性与成活率,更好地提升红树林种植质量。此外,还需密切关注对红树林生长存在威胁的生物,包含螃蟹、藤壶等,采用涂抹药剂或人工清除方法防止对红树林幼树、幼苗造成伤害,并严格限制过度下海捕捞作业行为的发生,保障为鸟类提供充足生存空间与食物来源,防范鸟类啄食红树林幼树叶片。

3结语

红树林建设规划与保护工作对于深圳市宝安区生态建设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此还需密切结合宝安区现有红树林资源分布情况与滨海城市建设目标,综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生态景观型护岸设计方法等工程技术措施,完成对该片区红树林湿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涛,丑庆川,何诗雨,等.深圳湾红树林结构调控及自然恢复状况[J].生态学杂志,2016(35):1496.